护理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3:18

护理模式

护理模式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3个月~10岁;病程3~8d。按所接受的不同儿科护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儿日常换药,记录其体温、用药及服用情况。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方法如下:①入院评估。患儿入院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相关护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②与患儿家长积极沟通。入院后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注意稳定其情绪,向其详细介绍临床治疗过程、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法,在患儿输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其家长的监督作用。对患儿家庭成员进行宣教,让其了解患儿的护理问题,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③指导并鼓励家长参与护理工作:患儿诊疗过程中常出现哭闹和不配合等情况,应鼓励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进行协同合作,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采用触摸、语言安慰、亲吻额头等方式安抚患儿,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入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长密切合作,就患儿饮食、睡眠、运动和日后出院护理等问题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以防患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④每月举办公休座谈会,对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行满意度测评,让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允许家长在患儿接受有创护理操作时陪伴患儿。总责护士参与查房,了解患儿诊疗计划及护理要点,同责任护士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必要的护理信息和相关支持,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医疗护理决策。1.3观察指标。根据浙江省卫生厅下发的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项目有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和消毒隔离评分。统计两组患儿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并比较患儿及家长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0分)、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三级,计算其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比较。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差错率比较。观察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3讨论

近年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其在儿科的应用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这也是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FCC在国外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是临床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儿护理工作中和促使其恢复健康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护理目标是使患儿及其家长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都处于舒适与满足的状态,其基本原则是鼓励家长参与患儿护理的全过程,同时医护人员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既往研究指出[3],FCC在儿科一般护理(例如疼痛护理、围术期护理、ICU护理、新生儿护理等)和儿科疾病护理(例如哮喘病管理、脑瘫康复护理、肾病综合征心理护理)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儿科患儿以3~7岁居多,其情绪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常出现哭闹、抗拒治疗等现象,家长是儿童的依靠和榜样,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安抚家长情绪,向其介绍患儿疾病相关治疗方法和必要性,指导家长安抚患儿情绪,将常规护理模式与家庭护理紧密结合,不仅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避免因护理不到位而引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此外,FCC可使患儿家长正面孩子的临床治疗,积极投入到诊疗工作之中,增进护理人员和家长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儿童护理能力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FCC模式进行护理可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率,该结论与既往相关研究一致[5]。

参考文献

[1]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4,13(7):71-73.

[2]毛丹,向凤玲.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明康医学,2016,28(11):54-56,67.

[3]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6):289-290.

[4]伍廷平.儿科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3,42(30):3709-3711.

护理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模式;优质护理服务

本组探究中选取56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护理管理新模式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所收治的患者中选取28例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8例、10例,患者年龄在69岁至2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5.24±5.32)岁;另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所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7例、11例,患者年龄在68岁至2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6.36±6.35)岁。本组探究中给予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时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具体病情变化等,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护理管理新模式,具体措施如下叙述:给予护理人员实施责任包干制以及医护共同查房制度,给予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管理、质控管理、绩效管理,对护理记录进行创新和简化并给予护理人员实行弹性调配以及弹性排班。

1.3判定标准

利用自拟调查问卷统计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度。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56例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中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经x2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对比分析

2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管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可得出明显观察组患者更佳的结论,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较为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疾病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趋势发展[1],护理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日益增长,基于此,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提出了护理管理新模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科室需要充分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实际情况并给予合理工作安排以及实施责任包干制[2],每名护理人员可负责7名至8名患者并指派工作能力强以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服务病情危重患者,实施24h护理负责制并在交接班时确保认真、仔细并确保给予患者连续性护理干预。责任护理人员需要协同临床医生进行一起查房并在查房期间仔细聆听临床医生分析患者病情以及护理要点等[3],及时对临床医生反馈患者病情变化动态消息以及异常情况并确保及时沟通交流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科室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年限等进行分层管理并实施护理能级对应管理[4],目标、手段分别是是科学化、规范化,将粗放型护理管理转变为精细化护理管理以有效避免资源不合理配置以及显著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是科主任、护士长以及质控护士等,质控小组需要定期巡视和调查监督护理服务工作情况并仔细记录护理人员的各种情况作为阶段性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挂钩奖金以及晋升等,约谈考核结果不佳护理人员。科室需要自行设计护理记录表格并上报给上级有关部门批复,批准后采用,通过创新简化护理记录来增加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服务时间并缩短护理人员书写护理记录时间。对护理人员实施弹性调配机制以及机动护理管理制度并根据科室业务量以及风险的大小实施护理人力合理配置,部分专科护士以及高年资护士实施相对固定安排,弹性调配低年资护士并及时抽调机动护士去往住院患者增加以及危重患者众多的科室,进一步确保护理安全。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是3.57%、100.00%,显著性更佳。综合以上理论得出,护理管理新模式可显著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静 张新静 单位: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韩书香,韩东洋.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管理新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388.

[2]周鼓利.护理管理新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9):177-178.

护理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护理效果

急诊抢救的时效性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有效给予施救,能够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1-2]。虽然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也是以小组形式对患者施救,但在抢救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缺乏明确性、有序性,往往影响到抢救效果[3]。为了提高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采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急诊科从事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19人,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9±4.8)岁,工作时间3个月~22年,平均工龄(9.6±3.6)年。本科及以上16名,专科及以下学历共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和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和护士1名。本急诊科抢救室主任医师5名及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及住院医师各4人。

1.2方法

1.2.1组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小组根据本急诊科抢救室人员数量对其进行优化护理分组(自2015年1月开始),根据优化原则共划分出5个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包括5名护理人员,在5个护理人员中设立组长(从事急诊共超过10年、急诊抢救等护理经验丰富、对急诊操作熟练),每组组长管理各组医护人员,组长以下分为副组长1人(其工作经验丰富并熟练操作急救设备、急诊工作不低于5年)、低年资护士2人(工作经验丰富、急诊工作不低于3年)、轮转护士1人(工作经验前丰富、工作时间为1~3年)。护理小组成立后,在急诊护理工作中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值班时间内上下协作,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

1.2.2提高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小组成员的急诊护理技能及协作能力在护理小组的5名成员中均要接受抢救室相关的急救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及考核,根据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制定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先培训后考核,护理小组5名成员均考核合格。根据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特点和抢救流程,对护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岗位、流程进行划分,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协作抢救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护理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和协作能力,避免抢救过程中出现岗位不明确、抢救无序等缺陷。

1.2.3优化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抢救实施过程5人组成的护理小组做到确定岗位、抢救程序中位置、抢救流程及协作配合程序,协助并配合急诊医生的诊断和抢救。护理小组组长起到小组指挥作用,站在患者床尾,对护理小组抢救过程中的整个护理程序进行指导和监督;副组长在患者头侧管理对患者实施呼吸复苏;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右侧负责心电监护的实施和观察、心脏复苏的实施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左侧,管理静脉通道的建立、药物输入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床尾对抢救过程进行记录;急诊医生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下达医嘱及协作整个抢救过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和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护理技术满意情况及护理整体素质满意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每项调查表满分分别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低于60分)。满意和一般满意所占百分比为满意率,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调查50例患者。比较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等满意情况比较见表1。

2.2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抢救时间等比较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在救治疾病时要体现救治的时效性,也即是在单位时间内抢救的成功率越高越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对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目的是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效率[1]。在优化护理分组模式下,年资高、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在抢救护理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副组长直接参与抢救护理过程;其余护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实施护理干预内容。优化护理分组模式能够有效的调配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避免传统抢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无序性、延迟性[6]。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低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能够缩短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时间,能够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能够切实体现抢救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抢救效率。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能够在护理工作中形成管理向心力。需要实施急诊抢救的患者会有不同的护理需求,针对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护理分组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满意程度[6]。

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满意率、护理技术满意率和护理整体素质满意率分别高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护理素质,提高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所以,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病例抢救时效性,提高急诊护理满意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任莹 芦良花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丘宇茹,王吉文,卢玉贞.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4(5):53-55.

[2]夏利.护理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29:159-161.

[3]赵树娟,孙晔,张华.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作用[J].护理学报,2014,6(5):17-19.

[4]杨巧华,魏彩第,张敬伟,等.团队管理模式在强化急救护士法律意识及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6(4):389-392.

护理模式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与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3.25±6.71)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3.89±6.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落实各项常规护理工作,为患者宣传健康安全知识,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轮休时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员落实各项治疗工作,患者如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救治。

1.2.2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实验组采用APN排班方法,减少交接班次数,同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弹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护理工作及时落实;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名责任护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护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增加亲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汇集成表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大护理力度,尽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④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职业精神,注重护理细节,用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清洁和饮食用药,对重症患者协助喂药等。⑤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流程以推动患者的治疗进度并带给患者舒适感及安全感。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普及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3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分析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并对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安全度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卷评分以相关的护理参考指标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度、自感舒适度等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科;临床疗效

骨科创伤是医院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疼痛是骨科创伤患者治疗期间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研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06~2015-06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70例。3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23~79岁,平均(48.6±13.1)岁,致伤原因:摔伤51例、车祸20例、砸伤18例、情况不明3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5例、Ⅱ型32例、Ⅲ型41例、Ⅳ型8例、Ⅴ型6例;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5~79岁,平均(49.1±10.8)岁,致伤原因:摔伤48例、车祸22例、砸伤20例、情况不明2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6例、Ⅱ型35例、Ⅲ型40例、Ⅳ型7例、Ⅴ型4例。此外,本次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的情况下,自愿签订知情确认书后方进行本次研究。

1.2护理方法

35例对照患者进行常规护理,35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如下:第一,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入院后不同病情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护理方式。同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以及对骨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选取不同的麻醉、镇痛以及手术方式;第二,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限,往往在治疗时、治疗后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况。员此时,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病患的的各种异常行为,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充分掌握其真实的心理状态,为其心存的疑问进行解答,以帮助缓解产妇分娩前的各种心理压力;第三,环境护理。骨折患者由于较为疼痛,加之对疾病认知程度较低,所以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谐、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将有助于病患放缓心态,缓解期紧张的心理情绪;第四,疾病知识教育。通常病患产生的不良情绪,大多由于其对疾病知识认知程度较低等造成的。所以,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病患进行沟通,通过图片、影像以及讲座等各种形式向病患介绍骨折相关知识。第五,饮食护理。注重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磷、冷饮、辛辣食物、的摄入,根据病情摄入优质蛋白质;第六,用药指导。向患者讲解遵医用药的重要性,每种药物的服用剂量、方法等;第六,出院回访。患者病情痊愈或者好找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电话回访。

1.3观察指标

本文以“疼痛评估尺”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以疼痛评分为0~10分表示疼痛逐渐递增,以疼痛评分为0~2分、3~5分、6~8分和9~10分分别表示疼痛等级为优、良、尚可和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得分为0~60分为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60~90分为对护理工作基本满意,90分以上为对护理工作满意。1.4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软件SPAA19.0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性检验通过卡方或者t检验进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分析

见表1。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评价为优、良、尚可和差的患者分别有23例(65.71%)、9例(25.71%)、2例(5.71%)和1例(2.86%);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评价为优、良、尚可和差的患者分别有12例(34.29%)、12例(34.29%)、6例(17.14%)和5例(14.28%)。研究对疼痛程度优良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8.57%)(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见表2。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分别有13例(37.14%)、20例(57.14%)和2例(5.71%);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分别有9例(25.71%)、18例(51.43%)和8例(22.86%)。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7.14%)(P<0.05)。

3讨论

疼痛是骨科创伤患者治疗前后最为显著的临床体征,疼痛不仅会加重患者产生不良情绪,而且对患者的生理健康、生活质量等具有较大的影响[1]。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将大大的降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主要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的人文性关怀护理模式,其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教育、心理护理、人文性关怀护理等一系列护理管理模式[2,3]。宗美英等人[4]在创伤骨科病房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发现,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睡眠质量、术后恢复速度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本文研究发现,应该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对疼痛程度优良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1.43%和94.29%,均显著高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68.57%和77.14%)(P<0.05)。综上所述,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王燕 单位: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许喜筠,胡宝山.骨科患者心理护理及疼痛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7(9):332-333

[2]左霞,黄燕,陈玉芳,等.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3):102-103

护理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现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管理属于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所需的护理人员较多,且工作时间十分集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专业知识,这时仅仅依赖护士长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1]。该文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成效显著,可在手术室管理中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手术室护理人员16名,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1.2±1.8)岁。实验组共有手术护理人员16名,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0.8±1.1)岁。再分别于对照组与实验组手术室中选取出55例手术案例。经过比较发现,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予以手术室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门每个季度所需要进行的交叉检查内容,将手术室的的质量管理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分别为教学组、压疮组、消毒组、管理质量监测组、护理文书检查组、五常法组。每个质量控制小组设置质量检控员2名,监控员的选择经过科室领导层的详细考察,选取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担任[2]。并在科室内形成以科护士长、护士长到质量控制员、专科组长的四级质量控制体系,从而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控制[3]。科护士长以及护士长主要负责对科室护理质量的全面整体把握,各质量控制员主要负责所属质量小组的护理质量问题,并对所在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做好反馈工作。依据其中检查出来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由专科组长负责对各手术室开展的手术与专科组进行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配合。②各质量小组的主要控制内容。五常法组主要负责对手术室内部区域划分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检查,并检查手术室内的环境是否整体、是否做到无菌,符合手术开展的要求。对手术室内的各类标签是否完整、标识是否清晰以及会议记录、药品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教学组:负责对手术室开展的和列培训计划、以及培训落实情况、业务学习情况等进行核查,对护理人员的三基操作落实情况等进行考察。压疮组:对压疮进行评估检查,预防压疮的发生,并对压疮情况进行预防登记,检查患者的手术体位安置是否科学合理[4]。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中无菌物品的放置进行检查,还需要对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室内氧气湿化瓶以及相关吸痰装置的放置、内镜处理情况、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管理等情况。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手术室内的规章制度、手术流程、应急预案以及岗位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术中护理工作记录单以及手术安全核查单、医嘱签名单等进行检查。③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护士长依据手术室中质量控制员以及专科组长的反馈,并结合手术室中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每一小组的质量评价标准。经过手术室的全体人员讨论后修订。质量控制的指标以及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病房病历等相关情况是否符合标准。④明确质量控制员的工作职责。质量控制员根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定期定时对质量进行检查。另外护理文书的质量检查员对病历进行随机抽查,对护理记录的质量进行检查[5]。质量检查控制员对检查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并在每周都将质量检查的结果汇总出来报告至护士长。相关人员就汇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⑤定期开展培训。对于手术室中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告知其参与到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可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护理人员都可在科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还需要严格掌握相关的质量方案,之后再由护理组长对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讲解。向每位成员发放质量控制标准表,对于其中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标注,并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总结,积极开展组间讨论。讨论结束后可组织专人对其进行调整修改。每个质量小组的成员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职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成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护理操作质量、基础护理工作质量、健康教育开展质量、心理护理开展质量以及护理科研质量等等。每个季度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做好统计记录,防止出现较大误差。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0.25±1.23)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2.35±1.87)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1.21±0.98)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1.24±1.97)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2.54±1.11)分。实验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7.24±0.74)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5.85±1.24)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8.21±0.54)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5.37±1.38)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7.44±1.72)分.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改进,这种管理模式是在现今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程度激发,进而促使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相较于之前得到显著增强。由于质量控制小组的分类不同,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基础护理小组知识对手术室中的区域划分、手术室环境等进行检查。压疮控制组则是对患者的压疮进行评估、治疗,并商讨如何做好患者的压疮预防工作。消毒隔离小组主要是对无菌物品的放置以及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患者手术时的体位摆放是否合适进行检查等。通过将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由单一的护士长控制改为四级管理模式,就可对管理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明晰,形成层层负责的体制,使得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得到全方位、系统化的控制。另外,在手术室中设置不同的质量控制小组有利于使得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并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活力得到有效增强[6]。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科室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护理部门的护理质量评分得到有效提高。护士可直接参与到手术室的管理之中,不仅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手术室护理工作骨干,还可以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积极发挥个人的才能,使得科室的凝聚力、专业发展活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将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对质量控制的标准以及内容集体制定,可使得各项工作的重要性都得到明确。这种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以管理者经验为主的现象,有效提升管理的水平。另外,在手术室中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可将各项护理工作的质量得以量化,并对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客观科学评分,以此作为每位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标准。这种方式也体现了医院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以及客观性,更令人信服,有利于在科室内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

作者:时征 单位:济宁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素云.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9):94-95.

[2]张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6-108.

[3]李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2):110-111.

[4]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67-168.

护理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班级管理;护理制管理模式

1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突出问题

1.1中职生源质量参差明显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文件要求,各级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但纵观实际,多数学校依然实施应试教育。就读中职的学生很多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失败者,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从年龄特征来看,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15~20岁之间,正在青春发育期,身体激素水平波动大,使兴奋和抑制的交替不稳定,有时甚至产生急剧变化,易产生不成熟甚至过激言行,行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1]。中考过后,由于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备受家庭和社会压力,多数中职生在心理上会存在自卑感和迷茫感。加之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教育模式的转变,容易产生对所进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从而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调控不足的特征。

1.2德育实效性不明显

1.2.1教学内容脱离职业化在实践中,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缺乏实践及职业性的系统指导,现有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专业课改要求。虽然有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是没有针对性。由于教学内容枯燥,许多学生对德育课堂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1.2.2教学方法老套第一,内容仍以思想理论课为主,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依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中职学生处在成长转型期,好奇心、求异心都比较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受到学生的抵触,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第二,尽管有些德育课堂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但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内容,没有做到与学生真正沟通,没有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相联系。第三,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法,整个课堂没有与学生的实训或者职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脱离,未能体现实效[2]。

1.2.3教学评价趋于形式根据实际与可查文献发现,现存的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多以班主任或辅导员按平时印象给予是否合格的评价或仍按学习成绩高低评定个人品行优劣。这样将导致不能正确评价德育效果,也不能体现德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1.2.4教育内涵缺乏“温度”长期以来,国内中职学校德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德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学生进入社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错位和变态。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以及阻碍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两大瓶颈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适应中职学生的德育模式研究,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效益低下。

2“护理制”班级管理是德育模式的创新

江门中医药学校创新思路,利用广东省重点专业——护理专业为突破口,引入医院护理管理文化,坚持校企融合,在护理类班级中实施“护理制”班级管理制度。该制度为创新的德育模式,尝试推行“职业化”自我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从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职业实践等多方面开展具备职业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并推广特色化教育品牌。

2.1创新模式的研究内容

2.1.1德育渗透课堂,融合职业教育以医院“护理部管理”的模式,在护理类班级中实施“护理制”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内成立“学生护理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层级管理模式,实现“零距离就业”。

2.1.2德育渗透生活,融合企业文化以医院“病区责任管理”的模式,在学生宿舍推行宿舍内务“责任制”,让职业实践贯穿校园生活。

2.1.3融合职业道德,建树职业行为以职业素质养成为载体,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规范化培训,塑造职业形象,渗透职业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2.1.4德育体现“人性本善”的实效性以“培养有温度的思维”为出发点,通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执业证考试等“一帮一”活动,以温暖的行动诠释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点燃德育教育的温度。

2.2创新模式的研究方法与步骤(见图)

2.2.1行动研究法

通过“护理制”学生管理制度的各项实践活动及要求,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及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2.2.2观察法

课题组成员既是项目方案的制订者,也是完成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参与“护理制班级管理”的活动,进入“现场”,从“局内人”的角度研究这一活动,把实践活动现场作为德育研究工作的场所。

2.2.3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一系列体现中职德育大纲要求、公民道德规范、职业认知度与认同感的调查问题及量表,让德育教育效果量表化与量化测评,以达到德育实效性研究可测评可分析可对比可做实可推广的目标。

3德育模式研究的思考

3.1德育要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符

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需要从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以职业养成为立足点。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培养职业人才,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且思维有温度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工作机器。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3.2德育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

从日常行为礼仪着手,以规范化职业礼仪及技能培训为载体,突出“职业”视觉,体现中职学校教育的技能目标。遵循教育规范要求,以中职德育大纲与公民道德规范为准则,突显思维与行为“温度”,体现现代职教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可及”、“可行”的形式开展,以德育渗透学知识教育与生活管理为形式,突破德育教育“瓶颈”,实现可“做实”、促发展的“立德树人”的德育模式。区别“职教”与“普教”,通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解决职教“职业化”程度低的问题,让“职教”回归“职业”。

作者:张飞虹 区绮云 单位: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

参考文献:

护理模式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120例行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喉癌,均行手术治疗;排除伴随其他恶性肿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41~74岁,平均(45.3±6.8)岁;全喉切除术34例(28.3%),部分喉切除术86例(71.7%);TNM分期:Ⅰ期4例(3.3%),Ⅱ期57例(47.5%),Ⅲ期44例(36.7%),Ⅳ期15例(12.5%)。将所有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喉癌切除与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前病房访视与手术知识宣讲、心理安慰、器械准备、术中配合医生手术、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常规巡视等。观察组在循证护理管理模式下进行护理,表现在:①循证分析:首先对手术室环境、患者病情、心理状况及患者需求进行全面评估,收集喉癌手术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参照最新的国家标准、文献报道和业内交流经验寻找解决办法,并进行科学而合理地循证,根据所搜集资料进行汇总并建立资料库,以指导科室喉癌护理工作。②循证应用:巡回护士通过访视获取证据并与器械护士交流,为手术护理配合做好全面准备;患者到手术室后,护士根据术前访视资料准确把握患者心理与意愿,进行心理疏导与建立信心;术中注意病房保温、安静及微笑服务等,以提高护理服务舒适度;术中正确交流,不讨论与喉癌手术无关话题;根据医生与护士交流信息优化术中医护配合,尤其是器械传递、输液、输血及手术室清点核对等基本操作与技能;术后与病房责任护士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后到病房进行回访,根据回访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术后向患者发放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包括护士仪表和举止、服务态度、疑惑解答、护理操作技术、护理反应时间、舒适护理、隐私保护及病房环境等8个问题,每个问题1~1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向医生与患者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医生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总分10分,大于8分为满意。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医生与患者满意度比较

共调查医生9人,均对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对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5人,医生对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情况复杂,病种多样,受专业化特殊原因的影响,对相关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服务质量的护理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要面对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术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对于存在语言认知障碍和转院治疗的患者予以排除,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42.6±3.7)岁,脑外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五官科手术4例,普外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13~70岁,平均年龄为(42.5±3.6)岁,手术类型:脑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5例,普外科手术11例,骨科手术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手术室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个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深化,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方案:重新修订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目标为“深化优质服务理念,提高专科护理水平”,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各层级护理内容,并进行层级考核。

1.2.2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容:手术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病种较多,应确保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应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既定护理内容,满足患者基本护理需求,其中术前护理应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术中全程陪护,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术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其次是深化服务内涵,同时关注患者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环境管理、健康指导、生活干预等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格外注重护理细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情绪变化,多与其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调查,采用SAS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情况,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分指标均以(x±s)表示,护理满意度则以n(%)表示,分别行t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定量分析: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平均SA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定性分析: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必要对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护理内容进行深化,通过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来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3]。刘玲等[4]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发现该模式对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可用于指导手术室护理工作。本组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观察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总满意率分别为(86.5±6.4)分、92.0%,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率分别为(75.8±6.2)分、8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证实。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作者:付婷婷 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大街院区手术一科

参考文献:

[1]毕湘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0(3):80-82.

[2]张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0(2):179-180.

护理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护理管理;分层级护理;护理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护理学内涵的不断延伸,提高护理质量,更好的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1]。本文以我院护理部的2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所纳入的28名护士入院工作时间自2018年6月始,至2018年12月止。在予以护士资料全面收集的基础上统计一般资料的分布,包括性别、年龄区间和学历,依次为男、女各2例、26例;年龄(22,36)岁,均值(27.14±3.42)岁;学历:中专4名,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14名。对28例护士进行随机分配,分配过程中先对护士进行随机编号,然后将入院号为奇数的护士纳入观察组,入院号为偶数的护士纳入对照组,各组均14例。最后将两组护士的上述一般资料于统计软件中录入、计算,显示所得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P值均大于0.05,能开展临床对比研究。1.2方法。临床护理中,对照组14名护士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即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设置护理工作岗位,分配护理工作任务,常规护理考核等。观察组14名护士应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主要管理干预措施包括:(1)明确分级护理服务内涵。以临床实践护理工作基础为指导,结合《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相关要求,分析分级护理服务内涵,明确分级护理工作标准,掌握相关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完善护理工作。(2)护士分层级分配。首先,由护士长对本组护士的基本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包括学历、专业特长、工作经验、护理操作技能、护理自主性等,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四级,即助理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长[2]。其次,根据各层级护士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配置护理资源,使各层级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最后,在各层级护士人数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以需求为导向(患者的危重程度、护理工作的风险系数、护理工作量、床位使用率等),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强化宏观调控,实行各层级护士统筹管理,促进护理工作质量最大化[3]。(3)护士分层级制定工作责任。在管理实践中不同层级的护士所承担的工作责任不同,其中助理护士以基础护理为中心,初级护士以专科护理为中心,高级护士以对患者各项监护参数的变化及住院护理配合为中心,而护士长则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负责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1.3观察指标。(1)护士护理工作质量:于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后,由同一考核小组对2组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基础护理质量、护理安全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四个项目各项目评分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质量越好。(2)护理满意度:于观察组护士所护理服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调查对象,同样于对照组护士所护理服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满意度为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之和。(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并比较2组护士开展护理工作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等。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应用的软件均采用SPSS20.0软件,在该软件中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统计数据为百分率形式的计数数据,其统计检验采用χ2检验;护士护理工作质量的统计数据为标准差形式的计量数据,其统计检验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经统计检验后,对获得的P值进行观察,当其小于0.05时即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可获得具有临床对比意义的对比结果。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士护理工作质量。在平均基础护理质量、护理安全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评分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2.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对照组依次为96%、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2.3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护理差错、护患纠纷发生率上,观察组依次为4%、0,对照组依次为16%、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医疗改革体制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医疗模式不断向专科化、复杂化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不断涌入,新的尖端技术在不断开展,在此形势下临床护士必须由单一化向高度专业化、一专多能化发展,才能更好的满足临床护理需求[4]。临床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等要素将我院护士予以分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将各个层级护理人员的能力全面发挥,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各层级护士为患者提供专业、优质、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打破壁垒,实施多学科团队合作,护士充分发挥专业实践的自主性与自律性,不仅利于减轻护理工作压力,同时也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并降低护理差错、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锐锐.分层级管理结合目标管理对急诊外科护理质量和护士职业满意度的影响[J].循证护理,2019,5(10):878-881,885.

[2]郭文靖,姚栋,李冬利,等.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实际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7):132+,134.

[3]钟乐.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护理管理质量影响的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9):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