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6:55:58

护理监管

护理监管范文篇1

1评估夜间护理安全的风险因素

1.1护士因素主要指护士的综合素质,包括护士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服务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情志心理素质、个性化特点、潜在能力等,另外,不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举止言行不谨慎,不分场所乱评价医疗行为或对病人及家属乱承诺等都是夜间护理安全、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

1.2管理因素医院存在对夜间护理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核心制度不落实,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无保障,夜班护理内容过多,缺乏科学化流程,培训、督导力度缺乏,应急药品、物资准备不全等管理缺陷,亦是导致夜间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1.3患者因素在急诊工作中,夜间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大多情绪急躁,而对诊疗过程中的一些常规程序,往往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是医院或主诊医生故意拖延刁难,而将怒气发泄在护士身上,若此时处理不当,易造成护患冲突。长期慢性病、老年住院患者在夜间悲观情绪增加,如护士或家属未注意,易出现自杀或自伤等意外。此外,个别患者遵医意识不够,必须绝对卧床的患者虽经护士反复说明,仍固执己见,擅自下床活动,导致意外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1.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多,超出编制床位数,陪人管理不到位,水、电、暖设施缺乏常规监管维护,护理用具缺乏先进性,使用不当,维护不力等均是影响夜间护理安全的因素之一。

2实施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护理风险以预防为主的需要管理者将危险管理提高到安全管理的角度,注重质量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从而积极而超前的风险管理,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全面、更科学。

2.2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需要强化夜间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规避夜间护理的差错,确保夜间病人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2.3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需要医疗护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和个体差异性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在实际临床活动中,各项制度还不尽完善,故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还在于发现管理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实施确保夜间病人安全的标准和规范。

2.4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的需要夜间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重要分支,通过加强风险防范和教育,重视环节质量提高,是整体护理质量螺旋式上升的重要举措。

3强化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组织、规章、制度护理部为适应新形势要求,近年来成立了质控组织及夜间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夜间护理质量控制QC小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护理工作制度和专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涉及到夜间的有:床边交接班制度、标识使用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包干责任制度、急诊护士工作制度、突发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置制度、查对制度、夜间护士长总值班制度及夜班各级护士职责、工作流程等二十余种。

3.2狠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保障病人安全

3.2.1抓关健人员从基层上岗或脱离护理岗位又重返护理队伍的新上岗护士,2年内护士,容易存在一些习惯性的不规范行为,不注重操作程序,勿略细节,自以为是,缺乏风险意识或评估风险的能力不够。

3.2.2抓关健制度如查对制度、床边交接制度、抢救制度、包干责任制度等。

3.2.3抓关键时间或时段护士长不当班时(如节假日、星期天、晚夜班),小大夜班交接时缺乏严谨性、全面性、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易放松标准和要求。

3.2.4抓关健患者重点督导新上岗护士对新入院、危重、疑难、手术患者的评估、治疗、护理,健康指导等执行情况。

3.3强化夜间护理风险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对护理人员不安全的因素后果的认识。护士能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明确相应的防范措施。

3.4改善工作及住院环境

改善住院环境给病人带来的不必要伤害,如:儿科病房的防止一切引起撞伤、烫伤、割伤、针头脱落等警示标识和措施,心脑血管病、老年病人上厕所有诱发心脏病危险,在厕所安装呼叫器或设专人陪同,全院卧床病人设立了防压疮及坠床预警系统,全院住院病人防跌倒机制,对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和患者身体危害的环境给予行为引导如“小心防滑”警示牌等。

3.5抓管理体制建设

3.5.1护理人员排班根据病人数、危重病人数,实行弹性排班制。

3.5.2无特殊情况,日间护理能完成的不留给夜班护士完成。

3.5.3日间尽可能给夜间护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所有急救药品、设施、环境等均处于备用状态,并做好交接。

3.5.4夜班护士要保证休息,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3.5.5夜间出现突发事件或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在抢救应急同时逐层上报。

护理监管范文篇2

针对以上分析得出的护理风险发生的因素,高度重视护理投诉,无论是护理部主任还是护士,都应对来自患者的声音给予高度的重视。医院的内部科室应该齐心协力,共同积极响应患者的投诉,并指派专人接待并处理,定期分析原因,督促存在问题的整改[2]。具体的护理安全管理办法: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便是护士。护士及时掌握着临床第一手资料,而生命体征是病情变化最直接的临床信息。对来自患者的声音给予高度的重视。医院的内部科室应该齐心协力,共同积极响应患者的投诉,并指派专人接待并处理,定期分析原因,督促存在问题的整改。

1.1提高护理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及特殊性。对每个患者要求按工作流程进行护理,认真观察、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正确处理、记录、汇报。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们期望值的提高,促使医护人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知识更新,做到技能训练考核制度化、经常化。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并分期分批进行全科护士与专科护士培训与讲座,拓宽业务学习的内容,懂得感恩与微笑服务。只有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及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与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高质量地护理患者。

1.2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护士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同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做好入院介绍,提供有关患者治疗信息知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满足患者住院后希望被接纳、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情感上给予患者支持,使其产生对医院的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让患者参与整个医疗过程,让患者了解医疗技术局限性和高风险性,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抓好质量管理,杜绝差错发生

切实做好护理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分析不安全因素,研究相应对策,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对年老体弱的患者、有明显消极意念的患者、有冲动逃跑行为的患者,应严格交班,按时巡视重点看护,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将事后控制变为事前预防,避免事情发生后再进行讨论总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同时护理中也应做好现场控制,及时纠正护理缺陷,并不断探索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也是预防护理纠纷行之有效的措施。

2讨论

护理监管范文篇3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

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护理监管范文篇4

护理管理难点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护理告知书的使用: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告知书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①护理告知方式: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以书面形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并由监护人签字,告知书随病历归档;我院制定的告知书为《温馨提示》;口头讲解和行为示范告知。②告知的主要内容:实行母婴同室,请夜间尤需注意;防止宝宝坠床和被母亲熟睡时误将宝宝口鼻捂住造成窒息,请不要将宝宝与母亲同睡,医院为您配备了宝宝专用床;防止宝宝溢乳时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应让宝宝采取侧卧的体位,头肩部抬高20°左右;宝宝手上戴的手圈不要取下,手圈是识别宝宝身份的重要标识;母亲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房;探视人员应着装整洁,洗手后才能接触宝宝。③护理告知程序的实施和注意事项: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新生儿护理方法,佩戴手圈的重要性等警示标志;新生儿出生后即由当班护士对监护人全面讲解《温馨提示》的内容并做行为示范。让监护人了解其内容后签全名,并收回归入病历;下一班护士进行指导和巩固,了解监护人对告知内容的认识和施行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督促落实并给予指导。护理告知的注意事项:告知内容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与院方及医生的意见相一致;根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年龄层次,采用能够让监护人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将告知内容有效地传达给监护人。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的使用:护理记录可为“举证”提供客观的法律依据。①护理记录单的格式和内容:楣栏为产妇姓名、科室、病房号、床号、住院病历号,楣栏下为表格,表格第一项为日期,依次为时间、面色、体温、呼吸、体重、皮肤、脐部、喂养情况、大小便次数、暖箱温度、护理观察及措施、效果、护士签名。左下角注有可用符号记录的项目。②记录的方法:护士到病房观察护理新生儿后及时记录,有相应符号的项目在相应栏内填写相应的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哺乳、大小便的频次,喂配方奶的新生儿,记录每次哺乳量,单位用ml表示。健康宣教、安全知识宣教、护理措施及效果记录于相应的栏内。

效果

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专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改善了护患关系,突出了专科特点,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提供了保障。

护理监管范文篇5

具体措施:

1.护理人员必须坚持每周一例会制度,参加每周的医疗安全教育学习,发现一次不执行按医院的规章制度处罚。

2.结合我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的理念,提供主动服务,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倡护理人员用“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3.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二.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和完善适合我院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具体措施:

1.要进一步落实《护士条例》、《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切实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服务,夯实基础护理。

2.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1)医院、病房有完整的创建计划、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护理人员经注册上岗,规范执业。

2)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

3)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规范临床护理执业行为。

4)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护士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晋升、评优相结合。

3.明确临床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必须履行基础护理职责,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

4.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要包括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生活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并纳入院务公开,作为向患者公开的内容,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

三.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学习。

具体措施:

1.开展《护士条例》、《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每月至少一次,让护理人员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条文。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断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制定病人安全管理预案。

3.加强质量监控措施管理,加大关键质量控制力度,科室建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和各环节质量管理,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消除和减少隐患的发生。

4.反复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利用晨会和平时业务学习进行法律知识与防范医疗纠纷案例的讲课,用具体案例告知护士,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让护理人员结合岗位工作,寻找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尤其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更新管理理念,鼓励护理人员上报安全隐患,并设立隐患自查报告奖励制度,如隐瞒不报,则按相应制度惩罚。

四.加强护理“三基”“三严”的学习考核,

具体措施:

1.每有一次理论考试,一次技术操作考核。

2.鼓励护理人员参加院内外的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培训。

3.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及理论知识。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每二月请上级专家来我院指导讲课,护理人员轮流到上级医院短期培训。

五.加强护士条例的学习,严格执行医嘱执行制度,坚决杜绝用药与医嘱不符的现象发生。

具体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一旦发现护士用药与医嘱不符,立即取消当班护士护理执业资格。

六.加强无菌操作规程的培训、无菌物品的管理、做好各种无菌物品的发放使用流程管理及高压锅灭菌监测督促检查工作;做好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督促做好卫生员的病房终未处理工作。

具体措施:合力分工,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七.加强值班交接班制度。

具体措施:

1.一周一次核心制度的学习。

2.一周一次至少护理人员集体交接班。

3.加大行政查房的检查督促力度。

八.加强护患沟通。

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丰卫[2009]168号文件《加强医患沟通工作的实施意见》。

2.切实转变思想,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

3.结合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做好护患沟通。

4.把入院宣教、健康教育、疾病指导、出院指导、出院病人调查等工作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做好护患沟通工作。

九.做好抢救药品、物品的管理与保管工作。

具体措施:

1.制订抢救器械的修养与维修制度。

2.积极引进新型的抢救器械。

3.做好抢救药品、物品的处备用状态的检查工作

4.加强值班交接班的责任心。

十.严格掌握特殊药物的滴速,严格履行特殊用药的告知。

具体措施:

护理监管范文篇6

[关键词]定人监管;危重患者;护理管理

危重患者通常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以及预后差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可加重病情进展,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可导致患者死亡,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临床上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研究了定人监管模式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危重患者100例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35~78岁,平均(56.12±13.55)岁,女21例、男29例;对照组年龄36~79岁,平均(56.35±13.61)岁,女22例、男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为患者营造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并且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用药干预等。观察组患者则运用定人监管模式,具体如下:①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不同时间段护理人员,即在高峰时段和重点时段增加护理人员,采用弹性排班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级别,再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尤其是夜间工作,要根据急诊病区需求,加强病房巡视,标记护理注意事项,减少护理差错,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②明确责任。合理划分各个岗位职责,即责任护士要将排班表的信息作为依据,加强管辖区域内患者的监督和管理,详细记录患者的情况,并且增强责任意识,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③规范工作。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在与其他科室或班次护理人员交接工作时,要仔细交代患者的治疗效果、用药情况以及病情等,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用药时间、病情变化等进行记录。同时,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决疑问,使患者正视自身病情,消除内心的恐慌和焦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1.3观察指标。运用自制量表分别评价两组的护理质量,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分别是护理文书、病房管理、急救管理、健康教育以及特一级护理,得分与护理质量呈正比关系。同时,对两组的护理效能进行观察,包括护理到位率、抢救成功率、床位利用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管理效能对比。观察组的护理到位率、抢救成功率、床位利用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急诊危重患者病情特殊,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护理模式尤为重要。定人监管主要指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由专业护理人员开展一对一护理干预,从而使护理质量提高的一种护理模式[2]。与传统护理相比,定人监管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通过密切监测,责任护士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且配合医生抢救,可以使抢救成功率提高[3];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拉近护患距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并且责任护士充分考虑到患者的需求和想法,能够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4];③采用弹性排班模式,明确岗位职责,能够使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实行定人监管护理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善护理质量,使抢救成功率提高,另一方面还能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护理干预,从而增强患者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娟,刘菲.针对性定人监管在ICU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5):74-75.

[2]唐雨剑.采用定人监管模式对ICU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67-68.

[3]甘香,蔡兰妹,陈敏敏.危重患者实行定人监管对ICU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1394-1395.

护理监管范文篇7

关键词:长期护理险;人口老龄化;失能老人

长期护理险的简介

(一)定义

长期护理险是指被保险人由于年老、发生意外或慢性疾病,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在疗养机构或家中接受他人的照顾护理,对由此产生的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险种。关于长期护理险的定义,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长期护理险隶属于健康险的范畴。第二,该险种有特殊的期限要求。比如:被保险人失能或失智必须达到一定的期限。第三,长期护理险的给付形式有现金给付和实物给付之分。现金给付即补偿服务费用,实物给付即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第四,注意与医疗保险相区别。长期护理险一般不涉及医疗领域。

(二)原因

我国进行长期护理险试点的原因具体有三点。第一,人口老龄化。国际上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达到10%及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达到7%及以上,那么该国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我国早就达到了这个标准。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失能老人的增加。第二,家庭结构转变。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几十年,导致家庭结构趋向于核心型,即家庭中的子女变少,这降低了家庭的照护功能。如果家庭里有一个失能老人,就会大大地增加年轻子女的生活负担,也就是所谓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第三,经济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延长了当代人的平均寿命。这无疑是件好事情,但也意味着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

(三)意义

在我国实施长期护理险的意义在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方面涉及得较少,而长期护理险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空白。同时也可以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失能老人可以得到专业机构的照顾护理服务,减轻了其亲属的压力,解放了社会劳动力。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实施长期护理险之后,失能老人可以得到更专业、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养护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降低失业率,我国的护理行业目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长期护理险的实施,一定可以促进社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涌入护理行业。

长期护理险现存问题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上海市、山东省青岛市等为全国首批长期护理险试点城市。2020年5月,医保局和财政部下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增河南省开封市、山西省晋城市等为试点城市。长期护理险的试点,虽然取得诸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长期护理市场供需不匹配

我国的长期护理市场目前的情况是供小于求。我国人口基数大且老龄化速度快,失能老人多,失能情况多样,故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旺盛且多样。但是我国的长期护理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发达,长期护理机构少且基础设施落后,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质量偏低且单一,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失能老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除此以外,我国老年人受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影响,更希望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而我国的长期护理多以机构护理为主,很少提供上门服务,这属于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不仅导致失能老人的需求无法满足,还会产生相关的护理疗养资源浪费。

(二)筹资渠道单一

长期护理保险在启动之初,其资金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这可以理解。但在长达四年的试点实践中,我国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险筹资依然是从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剩下的试点城市虽然设立了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但依旧是医疗保险基金占主导。这导致我国的长期护理险缺乏独立性和可持续性,因为长期护理险是个独立险种,和医疗保险保障的范围并不一致,但资金来源一致,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保险基金自身的资金压力会逐渐增大。长此以往,必定会入不敷出,爆发财政危机,我国的长期护理险能不能持续开展下去是个问题。

(三)商业性长期护理险发展缓慢

商业性长期护理险可以弥补我国长期护理险的不足,为需求者提供更多选择,满足多样化需求,还可以促进我国长期护理险市场的良性竞争。然而,我国目前的长期护理险是由政府主导,商业性的长期护理险并不发达。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长期护理险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很多实际操作缺乏判定依据,导致许多投资主体并不敢涉足长期护理险;其次,商业性长期护理险保费较高且我国老年人思想保守,导致商业性长期护理险难以得到需求者的信任;最后,商业性长期护理险自身存在道德性风险、给付形式单一、产品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

(四)缺乏高素质的长期护理服务人才

数量上,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老人数量增长迅猛,但是我国相关的护理人员严重匮乏,数量不对等。主要是因为护理行业平均薪酬不高,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社会对护理职业存有偏见,就业前景不明朗,付出与回报不匹配。质量上,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过低。目前社会上护理人员“虐老”现象时有发生,道德风险偏高;我国的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持证率较低,并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医学、营养、心理、护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而我国护理人员普遍学历低、年龄大,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监管体系不足

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管理部门定位不明确,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财政局负责资金筹集、民政局负责失能评定等,相关的管理部门交叉重叠,责任不明确;监督管理体系不到位,长期护理险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我国的监管部门并没有监管经验。监管缺位的后果是:护理行业准入门槛低,护理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提供的服务质量偏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各项服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长期护理险与原有的涉老保障之间缺乏衔接,从而导致相应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运行成本偏高。

发展建议

(一)扩大长期护理市场的供给

首先,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服务。老年人一般愿意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居家养老可以更容易让老人得到亲人的照顾,提高失能老人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其次,促进商业性长期护理险的发展。政府一方面要对商业性长期护理险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必要的监督,鼓励其提供多样的护理险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对商业性长期护理险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最后,支持护理产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探索多样的经办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长期护理行业,完善护理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制订统一的服务标准。

(二)完善长期护理险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长期护理险制度设立之初,资金通过医疗保险基金划拨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制度的运行以及试点范围的扩大,应当逐渐减少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依赖,实现其独立运转。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应明确各自的筹资责任,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长期护理险资金压力等制订可持续的筹资办法。除此以外,要拓宽筹资渠道,整合社会上的涉老资金;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福利基金的作用,建立与社会保障发展相适应的动态多元化筹资机制,多方共担费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资金短缺风险。

(三)加强长期护理人才的培养建设

第一,广泛吸收长期护理人才。要使得更多人从事长期护理行业,就必须提高该行业的平均薪酬,让从业人员的付出与回报对等;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社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第二,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系统培训。要设立更多的培训机构,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重视学校教育,各类高校以及职业院校要迎合社会需求,重视护理、心理交叉人才的培养。第三,建立奖优惩劣制度和动态评估机制,设立统一的护理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护理人才的职业资格认证。

(四)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护理监管范文篇8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麻醉科2017~2018年的麻醉护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10月的8956例麻醉护理记录为改良前评估资料,2017年11~12月为护理管理改进和护理人员培训阶段,2018年1~10月的9013例麻醉护理记录为改良后评估资料。研究期间麻醉护理专科15名护理人员均为全职工作,连续休假时间≤15d,排除进修、外出培训等人员。护理人员年龄23~38岁,平均(29.01±3.13)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护士5名;学历:本科及以上10名,大专5名,麻醉专科工作年限1~15年,平均(5.17±1.12)年。1.2护理管理方法。改良前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由相关护理质量管理人员按照院内规定对麻醉相关护理操作、设施设备维护、护理记录以及感染控制等进行不定期抽查,整理护理问题,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每月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等。在进行护理管理改进时发现,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多以人员管理为主,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虽然院内对相关护理内容有相应的规定,但缺乏管理和评估标准,质量改进并不明显,因此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院在麻醉护理专科建立了由品管组、感染控制组、护理安全组、供应组和教学评估组五个分组和主任-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人员四个分级组成的分级分组管理体系。每个管理小组各3名成员,其中质控总组长由麻醉护理工作>6年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护师担任,每小组1名。质控人员由麻醉护理工作>3年且无不良记录的护理人员担任,每小组2名。质控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和1名护士组成。分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①品管组:制定麻醉护理记录单书写标准和评估标准,不定期评估麻醉护理记录单的完整性,对于记录有缺漏者及时告知,探究发生原因,对于护理记录过程中普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持续观察。根据麻醉护理记录信息是否完善,是否存在2处以上错误修改、生命体征是否完整记录以及医护人员责任签字是否完整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出现上述任意一项即为不合格。质控人员每月不定时抽査15例。②感染控制组:制定麻醉感染管理制度,对人员和麻醉相关物品药品的消毒合格率进行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组织人员培训。由质控组员每月不定期对护理人员手卫生和麻醉相关物品消毒情况进行评估,以院内规定菌落数标准为合格依据。③护理安全组:建立麻醉护理质量信息表,对麻醉护理过程中患者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生原因,组织组内成员讨论,拟定应对方案,并进行持续观察。记录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④供应组:将麻醉护理相关设备仪器和急救药品的维护准备工作分配到个人,个人与医院设备科、厂家建立三级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检测。质控组成员每月不定期对设备仪器的维护情况及急救药品、设备是否齐全有效情况进行检查,每月抽查15次。⑤教学组:针对其他各组提供的评估情况、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进行整理,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并进行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不合格者进行再教育,两次不合格者酌情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根据每月的评估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满分均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分级管理方法:质控人员负责各组质量监管和评估,由质控组长负责监督质控小组工作的完成情况,组织护理人员对质控评估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和措施整改,并将每月质控总结上交护士长,护士长对各质控小组的监管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科主任以季度为单位定期对科室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指导,针对改进措施有限、效果不佳的问题与医务处、感染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麻醉护理质量。1.3观察指标。对麻醉护理质量改良前后手术患者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研究期间麻醉护理质量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改良前后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改良后低体温、寒颤、恶心、呕吐及压疮等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改良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1。2.2改良前后麻醉护理质量评估结果比较。改良后麻醉记录、麻醉物品消毒、知识技能考核、设施设备维护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检查合格率均较改良前明显提高(P<0.05),见表2。

3讨论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和我院院内规章制度,麻醉护理专科对护理质量的监管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质量改进并不明显,其原因为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监管措施,但存在分工不明确、监管标准不规范、完成度不高等问题,以至于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3]。分级分组管理模式主要由分组质量监控和分级质量监控监管两部分组成,针对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既往的质量监控由少数个人承担监管工作,由于麻醉护理工作繁重,个人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相应的监查工作,以至于监查不及时、监查内容不完整等,通过将监查内容进行分类,并组成3人监查小组,一方面将监查工作做了明确划分,明确了各小组监查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将每项监查内容交两人完成,从根本上减少了个人的监查工作量,为保证监查工作的完成度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于每项监查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避免了既往个人监查评估过程中个人理解和评估标准差异造成的不同评估结果。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为保证质量监查工作的完成进行监督,也是为进一步有效解决护理质量问题提供保障。对于一般护理问题在质控小组内通过原因分析、措施整改和继续观察后即可有效解决,对于整改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经护士长或科主任做进一步讨论,必要时与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该模式可有效发挥基层护理人员的能动性,从实际操作和临床经验出发,自觉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定期学习培训及考核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既往管理模式因缺乏明确的管理流程,对于护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具体执行方案缺乏监管,无法有效实施,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因此搁置或拖延,导致护理质量提高不明显。临床研究表明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和护理流程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4,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分组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我院麻醉护理在麻醉记录、麻醉物品消毒、知识技能考核、设施设备维护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检查合格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而手术患者麻醉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分级分组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麻醉护理措施和质量监管标准,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为针对性地改进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基础,并由此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偌翠,陈湘玉.我国麻醉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4):561-565

2侯晓旭,张卫.麻醉护理学专科建设实践与总结[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12):1148-1150

3蒋莉莉,阮洪,王惠芬,等.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麻醉护理的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10,10(6):21-24

4桑宝珍.集束化护理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9):807-809

护理监管范文篇9

1资料和方法

1.1常规资料。医院具有开放床位800张,护士505名。本科209名,大专263名,中专33名;主任护师25名,副主任护师52名,主管护师54名,护师178名,护士196名。抽取800例病人进行分析,男性500例,女性3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选择一般护理管理,研究组选择动态护理质量控制,年龄为2~9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比较价值。1.2方法。1.2.1形成病区三级质量控制模式。全病房实施动态护理质量控制,科学合理的排班,把护理人员分成2~3个小组,并且按照其临床能力与职称分为五级(N0~N4)责任护士,与病人的病情程度相对应,每位护理人员管理6~8例病人。每个病区按照护理质量控制内容成立5个小组,由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组长,包括2~3名组员,构建护士-质量控制组长-护士长的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结构。1.2.2质量控制培训月管理。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逐渐提高护理质量标准。护理部进行等级培训。主要内容:护理质量监管要求、PDCA方法、病区的等级质量管理、QCC、护理不良事件预防与上报步骤、护理质量控制方法、护理质量问题处理与医院护理质量控制要求检查单、病区环节质量控制、检查记录本和护理质量监控检查、不断完善记录单的使用方法、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护理工作的标准,规范护理操作。1.2.3质量控制内容与方法。病区一级质量控制为护理人员负责,以护理规范指导,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手册》,给予综合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保证病人安全,每日实时实施。二级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组长管理,评价管理组内3~5名护士的工作。以护理规范为原则,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为患者实施治疗与干预,确保患者生命健康。病区三级质量控制是护士长负责,评估和监管责任护士工作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如信息识别,交接班、查房与操作等指导以及制度执行程度。护理人员密切管理质量,及时进行纠错并进行成效评价,负责科室内护理质量监测与不断完善。护士长对各单项质量控制组的质量控制,进行动态监控,对不良事件给予RCA探讨,逐渐修改流程指引。1.3疗效判定。单项护理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消毒隔离、病房监管、日常护理。1.4数据处理。应用SPSS20.0给予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取动态护理质量控制的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体会

采取动态护理质量控制,能够改善护理质量。该报告结果表明,采取动态护理质量控制后取得显著的成效(P<0.05)。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与质量监控具有联系[3-4]。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是工作的执行者,也是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对象,把质量控制的职责融入到责任护士工作当中,让所有护理人员均参加护理质量控制活动,主动把质量控制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监测,不断完善与修改,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动态护理质量控制属于现代新型的护理质量提高的模式之一,在病区管理中使用,和其他临床操作相结合,能够有效的监管控制病人的治疗步骤,确保病人生命健康,改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晓玲,张华东,高建智.分组单项质量控制在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1(12):65-66.

[2]彭刚艺,陈伟菊.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7:96-98.

[3]梁雁芳,梁业梅.护理质量控制反馈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27(6):986-987.

护理监管范文篇10

关键词:康复风湿中医科;护理管理;职称;护理缺陷

护理缺陷是指护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不良护理行为,其是影响护理管理质量的主要问题。了解护理缺陷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管理层制定应对策略,实现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1]。导致护理缺陷的因素较多,其中,护士的精力、能力和培训情况均为影响因素[2]。职称是评价护士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岗位职责的划分往往要参考护士的职称及资历,不同职称的护士面对的工作内容有所差异[3]。本文探讨分析康复风湿中医科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康复风湿中医科全体护士,共15名,均为女性;年龄20~39岁,护龄1~20年。学历:专科6名,本科9名。职称:护士6人,护师4人,主管护师5人。1.2方法。由护士长带头成立调查研究小组,对2018年1~10月之间康复风湿中医科护理工作进行调研,统计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制定护理缺陷登记表,对调查时间内的护理缺陷事件日期、班次、护士姓名、职称及事件过程进行记录,并在登记结束后,以访谈的形式与对应护士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及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最终对事件性质进行归类,分为责任心问题、护理制度执行问题、专业知识问题、违规操作问题4类,分别统计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1.3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处理,采用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对比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结果显示,278例次护理行为中,发生护理缺陷43例次,占15.4%,其中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的缺陷发生率分别为5.2%、10.3%和27.5%(Z=7.41,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职称是评价护士工作能力的一个标志,既往研究并未证实护理职称与护理缺陷之间存在相关性。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率存在明显差异,随着职称的提升,护理缺陷率明显降低。从性质上看,主管护师未出现查对制度执行问题和专业知识问题,说明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3.1护理缺陷的影响因素。3.1.1责任心缺乏。护理工作具有严谨、科学的特点,护士的责任心直接影响护理质量。部分护士因缺乏责任心,工作不严谨,易导致口服药物、注射药物漏用或误用等情况的发生,其中口服药物发放错误或用药方法说明错误共11例,占25.5%,且11例均为护士导致。说明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最终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3.1.2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为了规范护士的工作行为,管理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也为护士的工作提供指导。部分护士没有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为了减少工作量,会出现跳步、漏步的情况,埋下了安全隐患,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3例缺陷属未执行查对制度,4例属未执行护理记录制度,占62.7%。说明护理流程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存在严重缺陷,也从侧面反映出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护士未能足够重视相关制度。3.1.3缺乏专业知识。部分护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低年资护士身上。护士和护师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承担着大量的护理任务,需要参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重症护理、医嘱处理、护理记录等多项护理工作,如果护士的专业知识欠缺,就可能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在访谈过程中,多数低年资护士表示明确感受到自身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独立处理突发事件。3.1.4缺乏经验及计划性。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是确保质量的两大要素。护理流程的制定就是为护士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按照流程执行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工作遗漏。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护士认为工作流程过于繁琐,大大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因此出现跳步漏步的情况,再加上低年资护士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很难全面顾及各个护理环节,这就导致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此外在访谈中部分低年资护士表示,自己不执行流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高年资护士的影响,这种不良的工作氛围是影响护士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3.2管理建议。3.2.1加强培训。首先要加强各层级护士的培训工作。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低年资护士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责任心的缺乏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因此首先要加强护士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强调护理工作的严谨性,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定期组织进行普法教育,对工作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案例剖析,让护士认识到各个护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以自身切实利益为基础出发来认识责任心的意义。其次要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低年资护士缺乏足够的临床工作经验,必须通过提升专业素养来进行弥补,既要重视护士的三基培训,又要加强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将培训考核成绩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提升护士的重视程度,全面实现素质提升。3.2.2完善监管制度。护士对流程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存在明显不足,这与监管制度的欠缺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完善监管制度,医院制定了以下管理举措:①建立护理质控三级网络,对各个护理环节进行把控,实现护理管理的量化评价,确保问题责任到人。②成立安全委员会,定期对护理缺陷情况进行统计汇报,在全体护理会议上进行讨论,寻找原因并制定对策,实现安全管理质量的稳步提升。③做好患者满意度反馈收集工作,设立意见箱,深入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从不同角度来评价护理管理质量,寻找最佳突破口。3.2.3营造良好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推动质量进步的基础[4-5]。护士的态度和工作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管理层要重视这一点,强调工作、文化、安全氛围的重要性,结合三级质控网络,由上到下地做好护理管理把控,高年资护士要做出表率,有奖也有罚,但仅限于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护理缺陷反馈机制,鼓励护士及时上报护理缺陷,对积极上报者不予处罚,鼓励护士分享自身体会,通过讨论寻求最佳解决策略,营造严谨、活泼、和谐的工作氛围。综上所述,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科学分配护理资源,实现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卡,胡艳杰,汪晓东,等.医护一体模式下实施快速流程方案对护理工作环境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1-144.

[2]郭建林,金逸,陈子清,等.门诊护理服务失误补救系统的建立与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313-1314.

[3]李丹.浅谈急诊科护理工作压力与解决办法[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10(1):194-195.

[4]汪清华.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全科护理,2012,10(27):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