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9:43:34

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产房;护理;层级护理

管理产房是临床的主要科室之一,亦是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相关文献显示,产房突发风险事件较多,由于部分夜间值班护理人员的资历较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安全[1]。本研究探讨产房护理中层级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以提高产房护理管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产科收治的20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15±4.11)岁,初产妇74例,经产妇29例,阴道分娩61例,剖宫产42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30.22±4.31)岁,初产妇75例,经产妇28例,阴道分娩63例,剖宫产4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产次与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孕妇采用常规护理:(1)基础护理:孕妇入院后,保持病房环境干燥整洁,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环境,确保孕妇感觉舒适,采用音乐放松以有效缓解孕妇分娩前的负面情绪。(2)用药指导:护理人员指导孕妇遵医嘱服药,从而有效预防感染。(3)饮食指导:护理人员指导孕妇采用可溶性纤维饮食,确保摄入充足的热量。(4)心理指导:护理人员针对孕妇状况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层级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组建层级护理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医师、护士长、护士组建层级护理管理小组,参照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职称与学历将护理人2017年1—2月员分为助理护士、主管护士与责任护士共3个层次。助理护士负责孕妇的基础护理,为孕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主管护士负责孕妇的有创性技术操作,掌握孕妇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指征,并对助理护士加强指导。责任护士负责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协调、指导和督促护理人员,组织护理查房,检查医嘱与护嘱的实施进程,促进优质护理的循证实施[2]。

1.2.2排班

实行A(8:00~15:30);P(15:30~22:30);N(22:30~8:00)排班,每个班次均需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到达科室,确保30min内完成交接班,每个班次需安排2名护理人员,N班适当增加1名护理人员,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息时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程观察准确率与并发症(新生儿窒息、难产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

2结果

观察组产程观察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结论

邓道红在一文中指出,产房新生儿窒息、难产与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呈增加的倾向,严重影响孕妇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3]。如何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最大程度降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层级护理管理在提高产程观察准确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产房护理中层级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宝容 单位: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TangY,DivisionHM,HospitalYZ.Nursinghierarchymanagementinimprovingthequalityofclinicalnursingserviceintherole[J].ChinaModernDoctor,2015.

护理管理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工作的护理人员是本次的研究对象,人数总共有90例,平均分配这90名研究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人在本次的研究中,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护理人员之间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等方面的,对实验组和护理组之间的对比不构成影响。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采取不同模式的护理,前者是常规护理,后者是层级护理,对这俩组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为了使护理的工作更加的科学和规范,在层级护理实施的过程中,要把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做到在操作时有标准可依,使护理的质量得到提高。然后要做的是层级分组的开展。把实验组和对照组这90名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的层级划分,划分参考的依据主要要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是否丰富等,当然要考虑的还有外科护理的实际要求和工作特点。

1.3观察指标和护理效果评价

考察的指标有很多,其中包含了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患者的病房的管理,当然技术的操作质量,病例的登记情况,护理的基础等,100分是满分。评定时用问券调查,每一组都有60例患者,发放的表格全部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含了患者的日常护理,患者的心理护理,宣传教育情况和服务态度,每项有20分,每一项又包含了20小项,每小项一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4统计方法

SPSS13.0统计学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做统计学的分析,用(x±s)表示计量材料,t检验,表示计数材料则用百分比,x2检验。如果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后的质量

根据表1来看,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由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患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模式的满意度

表2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前者满意度为(95.35±5.65)分,后者满意度为(91.86±7.88)分,(P<0.05)。

2.3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胡来安全质量对比

每组患者有60例,实验组在没把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实施时,发生意外的有25例,而在实施层级护理后遏制住了意外的情况。总意外发生率是41.5%。而对照组有26例的患者没实施常规护理之前就发生了意外,43.3%是其意外发生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有13例,21.7%是其意外发生率。

3讨论

将不同岗位、能力水平的护理人员分层,对每一层的护理职责进行明确,这就是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使工作更加的规范和有效。总的来说,在外科护理管理中使用层级护理管理的模式有很好的效果,不仅使护理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患者对护理的水平更加的满意,患者更加的信任医院,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基于此,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者:黄冬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沈国美.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现代医院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6-8.

[2]符岸秋,黄丽英.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4-85.

[3]张园.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心外科监护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95-96.

护理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骨科护理管理;护理安全管理;临床效果

随着交通事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骨科疾病患病率也不断增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增加了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加上患者病程较长,还有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损害患者生活质量[1]。以往常规护理中仅仅重视患者疾病康复,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怎样寻找并规避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保证其护理安全已经成为目前护理管理中重要内容之一[2]。为此本次研究以132例骨科患者为例,详细分析了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自2017年8月-2019年1月之间收治的132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66例)中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31例;平均年龄(49.67±3.68)岁;颈椎病患者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骨折患者30例。实验组(66例)中女性患者36例,男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49.71±3.62)岁;颈椎病患者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骨折患者27例。两组骨科疾病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参照组骨科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日常生活护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实验组骨科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⑴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定期组织骨科医务人员展开专业教育及培训,培养其病情管理护理中独立思维能力,做到可以针对患者病情特点予以个体化护理干预,积极规避各项风险因素;对于上岗时期较短的护理人员,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从而提高骨科整体护理质量。⑵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护理分析管理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管理制度、医务人员交接班制度、用药护理等,保证护理人员工作环境及护理服务工作安全。还可以鼓励其提出合理建议,促进相关制度优化和完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检查。⑶加强安全教育:医院不仅要重视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工作,也应对患者展开相关教育,告知其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和相应预防措施,从而保证患者护理安全。此外,也应努力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寻找并总结各种护理风险因素,积极解决,不断改进。1.3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磕碰、摔倒等。1.4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性别等计数资料比较均应用卡方检验,病程、年龄等计量资料比较均应用t检验,全部数据均经由SPSS23.0软件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实验组骨科患者比较,参照组骨科患者跌倒、磕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医院骨科收治患者大多是因为意外伤、事故伤导致的,不仅病情复杂,且创伤严重,显著增加了临床护理实施难度,其中存在的各项危险因素风险性也相对较高[3]。对骨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不能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护理操作不规范、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等等[4]。鉴于此,临床提出了实施骨科护理安全管理,此模式工作中坚持将患者作为中心,并且注重患者护理安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护理模式,但是其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水平,促进患者康复[5]。

在本次研究中,参照组骨科患者仅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骨科患者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跌倒、磕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有效提示了骨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管理中实施有效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保证患者安全,促进病症恢复,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邵鹏.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骨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6):148.

[2]王旭.研究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3):116-117.

[3]张娅莉.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运用疼痛护理管理对其快速康复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5):91-92.

[4]钟丽红,卢玫瑰.全面流程改造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0):67-68.

护理管理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与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3.25±6.71)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3.89±6.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落实各项常规护理工作,为患者宣传健康安全知识,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轮休时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员落实各项治疗工作,患者如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救治。

1.2.2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实验组采用APN排班方法,减少交接班次数,同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弹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护理工作及时落实;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名责任护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护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增加亲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汇集成表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大护理力度,尽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④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职业精神,注重护理细节,用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清洁和饮食用药,对重症患者协助喂药等。⑤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流程以推动患者的治疗进度并带给患者舒适感及安全感。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普及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3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分析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并对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安全度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卷评分以相关的护理参考指标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度、自感舒适度等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护理安全;骨科;护理质量;风险因素

骨科常见收治的疾病包括骨折、颈椎病、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肿瘤、腰肌劳损、肩周炎等,病程较长,患者需接受长期治疗,部分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需经历一段时间的卧床休养,卧床期间患者丧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骨折患者暂时存在活动障碍表现,住院期间如护理不当可能产生护理不良事件,从而引发护患纠纷[1]。因此在骨科加强管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是判断科室护理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与患者住院身心安全关系密切。文章分别选择该院于2016年1—12月间与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评估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前后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53例,包括男性患者39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16~75岁,平均为(45.8±9.1)岁,疾病类型:四肢骨折19例、骨关节炎15例、颈椎病10例、骨肿瘤9例。2015年1—12月间的55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18~76岁,平均为(46.5±9.0)岁,疾病类型:四肢骨折21例、骨关节炎14例、颈椎病11例、骨肿瘤9例。实施管理前。后患者疾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实施管理后:①首先科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护士长了解科室医护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进行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科室风险因素识别、预防及管理等。重点分析科室过往发生过的护理不良事件,了解多发人群特点及发生不良事件导致的后果,对科室护理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及时修改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细化规章制度,打印成册,发放给所有医护人员。②护士长应重视对科室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抽查,重点管理科室所有护理环节,包括交接班、夜间护理、用药安全及治疗等,护士长保证合理排班,将老中青资源合理分配,保证每个班次值班人员实力均衡,保证护理工作可顺利实施。③保证骨科环境安全,在患者入院后护士早期采取跌倒、误吸等多种评估手段,确定高危人群后重点管理;保证科室地面干燥,设置防滑标识,在病房及病区中增设安全辅助设施,如扶手等,提高病区环境安全系数[2]。④护士重视健康宣教,增加日常巡视次数,了解患者住院期间身心需求,积极满足,重视用药安全管理,用药前严格坚持三查八对制度,用药期间重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为患者提供用药知识讲解。加强护患沟通,联合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及护理活动,积极查房,在高危患者床头上设置标识,提高医护人员警惕心,重视高危时段监督,如夜间、放假期间、交接班等。夜间巡视时及时拉起患者床栏,对骨科患者离床活动时,要求家属全程陪伴,避免发生跌倒等情况;重视管道管理,做好导管固定工作,定时查看。实施管理前:一般入院后知识宣教、生活指导、用药指导、护患交流等。1.3观察指标。科室自制护理质量评价表,观察项目包括健康宣教、护患沟通、护理巡视、安全教育,每个项目为25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较高。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估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实施管理后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管理前(P<0.05)。见表1。2.2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实施管理后对科室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实施管理前(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护士在执行日常治疗及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循相应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树立高度责任心,以保证患者住院期间身心安全。文中为实施管理后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对科室现存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管理目标是降低科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出现[3]。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管理后患者对科室提供的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实施管理前,实施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管理前(P<0.05);分析原因发现,实施护理安全管理,首先改善科室传统管理制度,结合科室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不断调整制度,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科室各个部门工作情况,实施人性化管理,不断向护士传输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及学习,带领医护人员共同学习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护理责任心及主动服务意识,树立风险预防意识。护士在日常工作期间重视结合骨科患者疾病特点,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4]。同时护士应针对高危患者加强管理,包括高危时段巡视、定期安全教育、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联合家属共同为患者提供安全管理,可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骨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后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淑英.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与安全管理重点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8):11465-11466.

[2]张秋华,宗江萍.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9):11616-11617.

[3]诸琳.老年骨科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研究及其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7):80,84.

护理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病毒肺炎;护理管理;隔离病房;护理质量;医院感染;防护;经验

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及全球病毒肺炎病人数逐渐增多,已有全球大流行趋势[1⁃2]。我国湖北省疫情集中,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其他省市调集医护人员组成了多支医疗队支援湖北[3]。但由于支援护理队伍来自不同专科,急性感染性疾病护理工作经验有限,陌生的病房及工作环境给护理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如何对支援病区进行科学的护理管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负责支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采取从各科室抽调护理人员组成多支护理队伍,分别负责整体接管医院各病区的形式,现对病房护理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1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困境

1.1护理人员缺乏呼吸系统、传染病、危重症相关护理经验。面对病毒肺炎病人数的增加,原有护理人力资源已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需紧急调配护理人员参加救治工作。救援队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在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应变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且大多数缺乏呼吸系统、传染病、危重症相关护理经验,给护理管理工作带来困难。1.2环境陌生、条件设施相对滞后。支援护理人员对定点医院的环境感到陌生,对工作程序不熟悉,且由于许多定点收治医院原有隔离病区已经满足不了收治要求,故将许多非隔离病房进行改造之后用于收治病毒肺炎病人,隔离条件相对滞后,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问题突出。1.3工作时间较长,护士身心压力较大。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危险性最高的人群,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导致其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且身着防护服工作时间过长易造成护士身体不适。参与疫情救援的护士群体普遍承受了较大的身心压力和工作压力,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2护理管理策略

2.1按照传染病病房环境要求对病区进行改造。环境是护理四大要素之一,不同的病房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创建符合规范的环境是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由于病毒肺炎病人较多,许多定点收治医院原有隔离病区已经满足不了收治要求,故将许多非隔离病房进行改造之后用于收治病毒肺炎病人。改造措施如下:首先,依照传染病病房和病毒肺炎病房建设标准,将病区按照“三区两通道”的原则进行改造。病区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将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划分开来,规定病人活动区域,避免交叉感染。其次,设置移动护理治疗车,配齐治疗、护理所需用品,并将其放在指定区域,每位护理人员配备对讲机,通过对讲机实现沟通和交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2.2建立适应病毒肺炎病房的规章制度、规范和工作流程。尽快制定病毒肺炎病房护理工作流程,协调来自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使其尽快熟悉护理工作流程和制度,适应环境是病毒肺炎病房护理管理的重点内容。在整体接管病房前,护理管理者搜集了大量病毒肺炎相关信息,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病房实际修改、简化部分护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使之与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病毒肺炎病房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①医嘱查对制度。对于长期医嘱,病人入院后开具长期医嘱,打印并核对护理“三用单”,护理“三用单”实质是护理人员的长期医嘱执行单,每例病人1张,内容包括该病人的姓名、床号、住院号以及当天全部的长期医嘱。打印修改后的护理“三用单”交给责任护士执行。临时医嘱则由两名护士核对无误后,打印临时医嘱护理执行单并交给责任护士负责执行。护理“三用单”在病人长期医嘱有修改时进行打印更新。②值班、交接班制度。将原来“三班倒”的值班方式改为“五班倒”,每班时间控制在4~5h,尽量减少护理人员身穿防护服的时间,以免造成身体长时间缺氧、大量出汗等不适症状。明确每班职责,打印纸质版,张贴到醒目区域。交接班时,护理人员按时到岗,每班为下一班做好用物准备,如消毒用品、注射器、常用器械等。交班采用数字化交班报告卡,该交班报告卡由研究者自主设计,内容包括病人基本情况(姓名、床号、住院号、年龄、住院天数、确诊天数等)、当日基本病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氧饱和度、氧流量、是否咳嗽、痰液情况、核酸咽拭子次数和结果、胸片次数和结果、呼吸机使用情况等),交班报告大部分以数字体现病人现阶段的状况,一目了然,提高了交班效率,同时也便于病人客观资料的保存。③分级护理制度。设置病毒肺炎核酸检测阳性、疑似、轻症、重症、危重症病房,将病人进行分类收治,实现重症病人集中保护性隔离的救治和管理,同时告知医生查房采用由轻症到重症的顺序,以提高效率。④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规定,将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要求进行消毒隔离[4],护理人员明确隔离要求,对于病人违反消毒隔离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制止。2.3加强岗前培训。由于采取集中式岗前培训会造成人员聚集,增加感染风险,本病区采取线上岗前培训的方式。线上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针对性操作技能培训和心理培训,技能培训包括病毒肺炎传染病疾病知识、防护技术、仪器操作技能等。护士通过线上视频学习,务必掌握病毒肺炎传播途径,明确病房区域的划分,掌握穿脱防护服的步骤、程序以及各类物品的消毒方法。仪器操作技能包括无创或有创呼吸机的使用及参数调节以及注射泵、输液泵的使用等。心理培训包括向护理人员进行“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病毒肺炎”的宣讲,对可能面临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尽数列出,使大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供心理咨询平台,帮助护理人员以平和的心态渡过前线支援期。2.4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支援病毒肺炎病房采取轮岗的方式,即护理人员支援一线3周后,隔离休息2周,再回到科室上班,作为再支援储备人员。这种轮岗制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护理人力资源充足,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但这种轮岗制导致护理人员更换频繁,给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挑战。本病区拟定以下应对策略:①在整体接管的基础上,实行双护士长制,即原病房护士长负责该病房的对外联系和协调,支援护士长负责病房的具体管理工作。②每次轮岗采取“逐步撤退法”,即每次轮岗都留有“老”护士带岗,支援护士长要尽快了解每位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龄、工作经验等,在排班时尽量做到“新老搭配”,层级、能力搭配,以保证病区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此外,病毒肺炎病房消毒工作任务重,加上护理人员身穿防护服进行护理操作需要更长的时间或需要多人配合,针对此种情况,护理管理者增排护理消毒班和机动班,并规定各责任护理组之间在不违反隔离消毒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协作制,保证护理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尽量避免护理人员拖时加班。2.5强化对重点环节的护理质量监控。病毒肺炎病房护理质量的监控与其他病房护理质量监控不同,病毒肺炎病房护理质量监控的重点在于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危重症病人护理措施效果报告落实情况。护理管理者每日监测、监督病区、办公区的消毒情况,检查护理人员防护隔离标准是否落实并记录上报。关注每日当班危重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情况,并书写书面报告,上交支援医院所在护理部,使护理部一方面能及时了解病区危重病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能掌握病区护理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每班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从整体上保证病毒肺炎病区的护理质量。2.6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制作进出病区流程,张贴在出入病区更换衣服的区域。进入病区流程:穿工作服、工作鞋→洗手→戴一次性圆工作帽→戴N95防护口罩→戴内层橡胶手套→穿一次性鞋套→穿连脚防护服→戴中层手套→穿隔离衣→戴外层手套→穿一次性靴套、鞋套→戴护目镜→戴面屏。出病区进入生活区流程:75%乙醇手部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脱外层手套→手部消毒→脱面屏→手部消毒→脱隔离衣→手部消毒→脱护目镜→手部消毒→脱鞋套、靴套→手部消毒→脱防护服和中层手套→手部消毒→脱鞋套和内层手套→手部消毒→摘口罩、帽子→进入缓冲区→洗手→戴干净口罩、帽子→进入生活区。将流程打印、张贴在出入病区的醒目处,并拍制视频在病区进行定期播放,提醒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出入病区流程进行自我防护。要求护理人员为每例病人护理后更换手套,如无特殊,与病人交谈尽量保持1m距离。工作人员生活区、休息区集中在定点酒店,酒店实行每间房单人入住,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将病区物品带回休息酒店,要求室内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酒店每日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2次,每次1h,地面用消毒溶液喷洒2次。2.7实施人文关怀。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工作强度负荷大,基本生理需求较难满足,睡眠质量下降,对家人无比思念和牵挂是参与疫情救援护理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5]。本病区护理管理者始终坚持“护理人员应轻装上阵,摒弃负重前行”的理念,重视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文关怀。首先,科学制定休息计划,保障护理人员休息时间。其次,优化酒店休息环境,并充分保障护理人员居住、饮食、安保、健康监测等生活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再次,详细记录护理人员支援工作中的先进感人事迹,发给护理部进行表彰并存档。最后,开展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评估,强化心理援助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

3讨论

3.1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病毒肺炎病房护理工作存在以下4个特点:第一,病毒肺炎病房不设陪护,而且大多数病人年龄偏大,加上疾病容易导致病人乏力、纳差等身体不适症状[6],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对生活护理需求较高。第二,病情变化较快,危重症病死率较高[7],住院病人无法与家属见面,难免产生恐惧、孤独、敏感等心理问题,对心理护理需求较高。第三,病毒肺炎传染性强,护理人员必须每天按照标准对病区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病人用物、分泌物、排泄物进行消毒以及终末消毒等,消毒任务较重。第四,病毒肺炎病房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有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排队完成自我防护用品的穿脱、消毒手部、沐浴等程序,耗时40~60min。考虑到病毒肺炎病房护理工作特点,护理管理者立即修改排班系统,在不改变每班护理工作时长的情况下,一方面增加护理人员,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另一方面,将上下班时间均提前30min,与其他病房上下班时间错开,缩短穿脱防护用品、沐浴排队等待时间。经过上述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调整,减少了护理人员的体力消耗,节约了时间损耗,保证了病房的护理质量。3.2各项工作程序化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前提。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即把一项具体的护理工作编制成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程序,要求工作人员按照编好的程序去执行。程序化管理存在于一切活动中,护理工作运用程序化管理能使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明了[8]。实现病毒肺炎病房护理工作程序化,包括医嘱查对工作的程序化、护理交接班程序化、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程序化等,不仅能快速帮助护理人员明确护理工作流程,使其尽快进入到最佳工作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护理工作,减少工作过程中可能的风险,而且能使护理任务明确、权责清晰,每个岗位护理人员有了明确的责任和权限,有利于其形成较强的自主意识,培养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护理工作程序化有利于管理者确定问题所在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快速解决问题,提高护理管理效率。

4小结

护理管理范文篇7

1.1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再有过度工作和劳累同样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

1.2法律意识不强

一是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应用仪器时不熟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二是对临床护理资料书写不正规、不及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用法律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和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1.3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新护士、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隐范,发生护理差错。

1.4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

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5管理层的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1.6其他因素

差错、事故的鉴定处理仍没有一个使医患双方都信赖满意的机制。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2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2.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确保护理安全。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2健全护理安全制度及处理应急预案

2.2.1完善和制订各项管理制度

要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体系,就必须实现对差错的严格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使之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发生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应有危机处理方案,尽快找出导致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1影响护理安全因素

1.1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再有过度工作和劳累同样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

1.2法律意识不强

一是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应用仪器时不熟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二是对临床护理资料书写不正规、不及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用法律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和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1.3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新护士、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隐范,发生护理差错。

1.4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

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5管理层的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1.6其他因素

差错、事故的鉴定处理仍没有一个使医患双方都信赖满意的机制。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2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2.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确保护理安全。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2健全护理安全制度及处理应急预案

2.2.1完善和制订各项管理制度

要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体系,就必须实现对差错的严格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使之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发生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应有危机处理方案,尽快找出导致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2.2.2对各类紧急情况有应急预案

为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病人入院后护士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病区环境做出初步评估。科室必须健全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确保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2.2.3重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教育

护理部要求护士对病人权利和护士义务有正确认识,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及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开展护理核心制度学习,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让护士充分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护理规范是对自己的保护。

2.2.4加强护理管理职能,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在全体护理人员中树立护理安全的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时刻把病人安危放在心上,建立安全第一的观点。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系统分析,经常检查和督促护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要加强护士业务素质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对病人的护理安全质量。

2.2.5安全管理纳入病房的目标管理

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病房的方法,进行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当使用新的医疗仪器或开展新治疗、新检查时,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科室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3小结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更新和改革应当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借鉴外院的经验,认真更新安全观念,通过持续的、预防性的管理和改进,以患者需求为动力,紧跟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进展,分析相关因素,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适应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高标准的需求。

护理管理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66例ICU患者参与该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3、10例,患者年龄在17~88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6.32±3.25)岁,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心肺复苏治疗、其他疾病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8、6、4、2、4例;参照组中患者例数是33例,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2、11例,患者年龄在18~87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5.01±4.05)岁,该组患者中主要包括重症肺炎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并发症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分别是10、7、5、3、3、5例。该科室中共计40张床位以及80名护士,男女比例是10:70,最大年龄是38岁,最小年龄是21岁,中位年龄是(26.54±3.21)岁,学历是在读研究生、本科、大专的护士分别是1、20、12名。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传统护理管理:进行床外分配时,告知每一名护士需要负责的工作是患者相邻床位的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在研究组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利用甲乙丙丁分级方式给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级,甲级:病危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床边专人护理;乙级:病重患者[1],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护理干预,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3~4例患者的护理工作;丙级:病情稳定患者,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5~6例患者的护理工作。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实施各项风险评估并建立床头风险警示标识,分别以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文字给予跌倒标识、压疮标识、过敏标识、禁食禁饮标识以标注区分[2],详细告知患者标识重要性和必要性,各个标志需在风险解除或者患者出院后实施有效清除处理;对利用微量泵输入的药物使用情况设置标识,例如氯化钾以及镇静剂等,利用不同颜色标签给予不同药物加以区分并在注射器、导管末端等部位标好标记;设置耐药菌隔离标识的时机是在接到检验科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待患者阴转后或者出院后实施标识解除[3],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名护理人员不可同时护理感染患者和需进行保护隔离患者。③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分级情况实施全面有效评估并将护理人力分为:很忙、较忙、中,若同一名护理人员可对2例乙级患者实施护理可判定为很忙,若平均1名护理人员可对3例乙级患者加4例丙级患者实施护理则判定为较忙,若1名护理人员平均给予单纯给予4例乙级患者或者2.5例丙级患者护理,判定结果为中[4]。④对护理人力进行评估,给予各位护士患者床位合理分配时需要遵循轻重搭配原则,一般情况下,1名护理人员搭配3~4例患者,在其余岗位中,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已经合理搭配的护理人员辅助。完成床位分配后,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护理人员分配不均衡现象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调整[5]。

1.3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时利用医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1.4统计方法对66例ICU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对比结果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更低,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②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明显更高,对比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给予ICU患者护理分级管理的临床优势很多,不仅仅包括可以促使患者得到整体性护理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包括可以促进护理排班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给予患者标识管理,对显著增强ICU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病区管理质量均存在积极作用[6-7],可以促使护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并显著提升护理文书质量等,对显著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护理分级可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区分并可对ICU护理工作人员工作量进行有效均衡,需要注意的是,若ICU科患者出现特殊情况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的有效调整,例如转出患者、新收患者、患者病情恶化等,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有效调整对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资源有效使用率存在积极促进提高作用,可有效预防护理人力不足情况,可促使护理工作顺利完成并显著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该次探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是12.12%,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分别是(98.10±1.54)分、(94.24±2.57)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促使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质量评分较高,值得在临床上作为有效护理管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于文双 代庆春 陈然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参考文献]

[1]熊小玲,黄苑玲,何绍敏,等.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4):59-61.

[2]杨中气.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162-163.

[3]周丹.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9):285.

[4]江晓君,莫清清.护理标识对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5):168.

[5]刘爱婵.颜色标识化管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36-237.

护理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

分层次管理是由傅国华教授提出的,旨在通过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从而优化结构[1]。高级、中级、初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怎样科学的划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成为了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2]。故医院特对骨科开展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效果开展了专项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300例医院骨科诊治患者,样本选取时限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16~63岁。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本研究3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的分层管理。(1)完善及落实分层制度:将护理管理设定分层管理制度,分别由护士长、责护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施相应的分层管理。其中,责护组长须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或5年及以上护师,熟悉本科室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较强的沟通技巧,能够与责任护士进行良好沟通,并做好护生的带教工作,还要做好分层管理的监督及护理质量的把控工作,及时查看并记录疑难危重症患者情况,积极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责任护士须大专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并已获得两年,责任护士要对于本专科的护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及要求操作能力较强,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带教水平,遵医嘱完成相应护理任务,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患者健康指导;辅助护士须为注册护士,基本掌握医学及护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倾听患者的诉求,并完成患者提出的要求。帮助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完成基本的护理[3]。(2)完成资源配备的优化处理:经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处理,骨科病床的床护比由原来的1∶0.21,变为1∶0.38,这为创建示范病房做出了明显贡献。(3)做好护理分层管理:针对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排班采取医护同组法,并针对病区医疗组情况,适当调整医护排班情况。责护组长被分配至医疗组,均以医护同组方式参与病房床位的管理工作,分管期间与组长共同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责护组长还要评估及反馈本组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为了完善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要密切的关注患者的需求,接患者住院,送患者出院,都是必须保证落实在内的工作。采用双班制、双人值班,并做好特殊时段的服务和照顾,可以设立总值班护理人员,方便在夜间照顾患者,处理突发情况。高级护理人员的分配要合理,要与中级和低级护理人员均衡搭配,努力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职责明确,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绩效分配方式,统一责权利[4]。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采用科学判定标准评价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36h的疼痛程度。1.3观察指标。1.3.1患者疼痛指标。采用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后的36h进行疼痛指标的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1.3.2满意度评价指标。对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问卷包含3个大类,每一类有多个小题。90~10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满意,60~74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问卷发放收回率为100%,通过问卷得分计算两组患者对各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评分,两组护理满意率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36h的VAS评分为(3.40±1.21),对照组患者在36h后的评分是(4.57±1.37)分(P<0.05)。见表1。

3讨论

骨折作为外科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后的强烈痛感会令大多数的骨科患者对手术持畏惧心态。有报道称,骨科术后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常规护理没有明显缓解手术部位的严重不适[5]。因此,只有做好骨科患者疼痛知识的正确引导,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调动患者的抗痛能力,从而将疼痛降低至最小。优化护理人员,做好整合分配工作,基于学历、职称、能力等因素,做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了解骨科手术及术后疼痛相关知识,及术后疼痛注意事项,尤其是积极纠正术后疼痛的错误认知,并指明止痛药物可能带来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可以设立总值护士,减少医患纠纷,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直接干预,做好术后疼痛的正确认知及评估,积极安排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掌握新知识及新理论,做到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在和谐稳定中发展[6]。骨科病房以患者为重,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知识,给予患者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从而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事半功倍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欣,王志红.对骨科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思考[J].中国临床护理,2014,6(2):179-181.

[2]李天利.基层医院骨科病房中护士分层级管理应用体会[J].医药前沿,2016,6(20):321-322.

[3]宋嘉琳,房旦.探讨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65-167.

[4]魏贵玲.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206.

[5]张娜.“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管理对骨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12):288-289.

护理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护理管理;质量控制;血液净化

血液净化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主要负责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1]。在血液透析室中,由于仪器设备比较多,且操作的技术性要求高,再加上患者年龄跨度大,因此与其他科室相比,血液透析室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为了有效提高血液净化护理的工作水平,需选择合适的质量管理方式。我院在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血液净化室有28台固定血液透析机,1台床边血滤机,15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0名血透护理人员。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室行血透时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的80例患者对照组,另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时应用质量控制。1.2方法。对照组:在血液净化室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常规消毒,日常管理等。观察组:常规护理管理同上,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控制。①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在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科室质控员、护理人员等。定期检查血液净化室的工作,包括每周一次自查、每月综合评估,并且开展护理质控会议,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讨论解决措施并落实到护理管理中。②完善相关制度。根据2010年卫生部出台的SOP(血液净化标准操作),并综合血液净化室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病历管理制度、感染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消毒隔离管理、环境管理等措施)、血液净化室工作制度等。③感染控制。a.患者分区。在血液透析室中,将治疗室分为三个区,即急诊区、普通区、隔离透析区。对于新透析患者,在透析前需进行相关感染学指标筛查,比如乙肝、梅毒、丙肝、HIV等;对于未进行筛查的急诊患者,使其在急诊透析区进行透析;对于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患者,给予专区专机透析。b.环境管理。在相对独立、安静的区域设置血液净化室,并且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并且分开设立医护患者通道。治疗区域设置手卫生设备,严格要求义务人员规范操作,比如戴手套等。对于透析准备室、配液间、水处理间等,均安装空气消毒装置,并且确保光线充足、空气清新。c.透析机消毒。当患者完成透析后,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对透析机外部进行擦拭。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若患者血液不慎污染透析机,则需立即采用1500mg/L的上述消毒剂将血迹擦掉,并且对机器内部进行消毒。④操作技能规范化。每月对血透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操作,同时树立无菌理念。在血透治疗的护理过程中,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了解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对于危重、急诊和老年等特殊患者,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等。1.3观察指标:①环境采样:观察并比较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剂、透析治疗间空气的合格率。②感染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感染事件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搜集、整理两组患者的上述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操作采用χ2检验,当P值在0.05以下时,提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环境采样结果合格率比较:经统计,观察组的环境采样各指标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医院感染事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血液透析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在透析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危险因素[3-4]。因此,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需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规范操作,尽量降低感染事件发生率。透析治疗是临床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其技术复杂,且专业性强,要想做好各项工作,血透室医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加强质量控制[5]。在2010年,我院卫生部出台SOP,旨在进一步规范医院的血液透析治疗。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在血液透析室的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开展自检、科室综合检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可促使各项操作规范化,护理管理可以有章可循;通过感染控制中的患者分区、环境管理、透析机消毒,可以减少污染机会,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同时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操作技能规范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等。经本文研究显示,两组经不同护理管理后,观察组的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剂、透析治疗间空气的合格率(分别为95.00%、100.00%、100.00%、93.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50%、85.00%、83.75%、75.00%)(P<0.05),且护理人员感染事件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综上所述,将质量控制用于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作者:肖飞霞 林斐 单位: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周昌娥,李新华.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305-306.

[2]宋利,全梓林,陈新红,等.质量控制图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1):12-13.

[3]李似姣.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0(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