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10:34

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1

当我们把企业看作“经济人”时,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当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中所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常成为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

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是指企业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而可能发生的一切支出项目,以及由于某一披露行为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损失(机会成本)。主要由以下几种成本项目构成。

1.提供信息的成本(S)提供信息的成本是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按成本项目支出的性质分为初始成本(S1)———即为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而发生的成本支出和维持成本(S2)———即为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转而发生的费用。一般说,初始成本要高一些,而维持成本则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化有所不同。多种经营的公司由于其业务复杂,会计处理相对麻烦,维持成本也较高。当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要发生相应支出,也会增加维持成本。

维持成本(S2)又可分为会计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成本(S21),即搜集、处理、审计、装订、传递以及信息的成本的总和,和对已披露会计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S22)。此外,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的成本(S3)应当从我们所讨论的S中剔除出去,因为无论这类信息是否对外披露,企业都会要承担S3。故,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则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可表示为:

S=S1+S2-S3

S最终将由企业的所有者承担,而其他信息使用者则不必负担,这便是所谓的“自由骑士”或“搭便车者”(Freerider)。因此,大部分的信息使用者总是期望企业披露的信息能够越多越具体越好。

2.竞争劣势成本(R)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引起的成本。可能导致竞争劣势的会计信息包括且不限于:(1)有关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信息。如生产过程、更为有效的质量改进技术、营销技巧等。(2)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如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和策略、研究与开发的项目、新的市场目标等。(3)有关经营的信息。如分部门(地区)的销售和生产成本数字、市场开拓费用与营销预算、产品成本结构、人力资源开发与开支等。

这些信息的披露越是充分详细,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而增加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因此企业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加以淡化,一笔带过,或者含混其辞,有的甚至不予披露。但事实上,此类信息往往又是投资者在决策一家公司是否有发展前途,是否值得其投资时特别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因此,如何既能满足使用者分析决策问题的信息需求,同时又使企业不会因此而处于竞争劣势,是目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其实,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任何企业都可能拥有了解其竞争对手的多种渠道。这样,仅仅通过财务报告的详细披露而引起竞争劣势的可能性就相对减少。本世纪50年代,一些西方企业曾强烈反对披露其销售收入和分部信息,但现在看来,披露这两方面的信息并没有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由于会计信息披露所引起的竞争劣势是相对的。在所有企业都作公平披露的前提下,每一个因为会计信息披露而带来竞争劣势的企业,同时也会相应地从其竞争对手的披露中获得竞争优势。如果其他企业没有竞争优势,也就谈不上一个企业的竞争劣势问题了。因此,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在相同的准则要求下作公允如实的披露,竞争劣势问题就转化为了对称博弈的问题了。但目前问题的难点在于要求“所有企业都作相同的公允披露”这一前提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第一,不同国家对自己的企业的披露标准是有所差别的,如果一个国家对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而其国外竞争对手所在国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比较低,要与这些国家的企业竞争,就必然会由于不能对等地得到这些国家企业的信息而处于竞争劣势。第二,在同一国家中,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显然要承担更多的披露要求,并且比非上市公司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披露其会计和相关信息,这样,上市公司所要承担的竞争劣势成本显然就会大于非上市公司的。第三,即使处于竞争对手地位的两家公司都是同一国家的上市公司,其所承担的竞争劣势成本和能够从对方的信息披露中获得的竞争优势也会有所不同,技术领先的企业显然会比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失去更多。因此,公司在披露其会计信息时,总会由于考虑信息披露将可能带来的竞争劣势的影响而放弃部分信息的披露,从而影响信息的相关性。

竞争劣势成本不能简单地根据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来作为量化标准,因为由于会计信息披露所引起的竞争劣势往往并不直接就表现在当期或下期。因此,要量化R往往并不容易。这里我们简单地引入“净竞争劣势”概念。即对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从其他企业的信息披露中获得的竞争优势或者形成这种竞争优势的潜力,将伴随着企业自身的披露带来的竞争劣势。因此。

R=R1-R2

其中:R1———企业由于自身的会计信息披露而引起的竞争劣势

R2———企业从竞争对手的会计信息披露中获得的竞争优势

R1和R2并不能够容易地取得,一般地说,它多需要借助于富有经验的企业家的专业判断能力。

3.行为管束成本(O)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由于会计信息披露而给其行为带来的限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披露成本,这里称之为行为管束成本(O)。例如,假定一家公司在年初披露了本年度的每股盈利预测值,管理人员就不得不在本年度内尽量采取恰当的措施,以保证到年末时目标值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意味着管理人员将有可能不愿意使企业在本年度内的收益最大化,从而损伤股东的利益。所谓“收益平滑”(IncomeSmoothing)技术就是这种动机在会计技术处理上的一种表现。“收益平滑”往往或者以放弃企业收益最大化的机会为代价,或者要追加收益分配与费用(成本)分摊的手续与程序,从而增加信息的披露成本。因此,O的存在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不太愿意披露一些对他们的将来的行为可能形成约束的会计信息,如企业的盈利预测信息、企业的发展目标等,以免给自己增加无谓的压力。

行为管束成本具体可分为:(1)企业刻意为平滑收益,谨慎披露会计信息而追加收益分配与费用(成本)分摊的手续与程序,从而增加的披露成本(O1)。(2)因企业未能实现预测目标而造成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不信任,从而产生的失信成本(O2)。(3)因企业为了实现短期的预测目标,而放弃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但对短期目标不利的投资方案所产生的机会成本(O3)。其中O3可以用两种投资方案下的净收益对比的差异来衡量。

由此,企业由于会计信息披露而带来的行为管束成本O可表示为:

O=O1+O2+O3

4.诉讼成本(L)企业可能会因为会计信息披露而引起法律上的争端。例如,尽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非常关注,但企业一般可能不太愿意披露收益预测方面的信息。因为这些预测值并不完全由企业管理当局的主观意志所左右,而且有时往往与实际的结果相差甚远,信息使用者可能以此为由指控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使人误入歧途,并要求补偿其损失。如我国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中就规定:若年度实际经营结果与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差异,应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说明;若实际经营业绩与盈利预测的差异达到20%的,证监会将对此进行调查,上市公司将可能因此而受到处罚。故而我国上市公司对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除强制性的外,一般都不会再追加作更多的自愿披露。因此,由法律争端而可能引起的诉讼成本(L)也是影响企业决定考虑是否披露或如何披露某类信息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许多国外的大型公司在披露其财务报告或其他正式信息时往往都要经过其法律顾问的严格审核。

一般地说,由于诉讼成本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为了更科学地考虑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与诉讼成本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时,应当将纯粹是由于信息披露而发生的诉讼案件与只是牵涉到信息披露的案件区分开来。首先,应当区分由于指责信息披露不充分而引起的诉讼和由于指控信息误导而引起的诉讼,只有后者才是由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所产生的;其次,要区分是否确定信息误导而引起的诉讼,确是由误导性的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诉讼,也不应是我们要考虑的诉讼成本的范围。因为如果信息已经被充分披露或者正确披露了,诉讼事件就不会再发生了。我们要考虑的诉讼成本是企业在遵守了信息披露规则的情况下如实预测但预测失误所引起的诉讼成本。因此,L包括案件的立案费、诉讼费、结案费、公关费、律师费(L1)和由于诉讼案件使管理人员偏离正常工作状态和精力消耗而产生的损失(L2),以及由于诉讼案件使公司形象在公众中下降所引起的损失(L3)。由于不同的案件所引起的L2和L3难以准确地计量,只能简单定义如下:

L=L1+αL2+βL3

其中:α、β为加权系数,随诉讼事件的不同而不同。

5.政治成本(P)在西方,如果一个企业在其财务报告中显示出其利润水平高于其他企业,政府往往会考虑其利润水平是否合理。如若政府认为该企业存在“超额利润”,便经常会采用一些行政手段(例如税收征管)来将其“超额”的部分予以平均化,使不同的主体共享。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因为其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承担“超额”的社会负担,如税收负担等,这种负担就是提供会计信息所引起的“政治成本”(P)。P的存在显然会使企业在披露其会计信息时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以尽量为企业减少麻烦。如此一来信息使用者就有可能得不到相关的具体信息以作出最佳的经济决策,从而影响了信息的相关性。

政治成本在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些经营较好的企业,为避免合法税负以外的政府有关部门的非法摊派,在披露其会计信息时,采用少报、延期上报、故意隐瞒不报等做法来尽量减少或者甚至扭曲其会计信息的披露。

6.会计信息披露的总成本及其影响

综上所述,企业负担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TC可由下式表示:

TC=S+R+O+L+P

其中S、R、O、L、P的计算分别见以上分析。

二、其他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因素

除去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如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完善程度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可能使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影响信息的相关性。

1.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是除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以外的另一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关键因素。某一信息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影响能否合理解释预测、并提供可操作方案的制约。理论上无法解决的东西在实践应用中必然受到限制,而会计理论发展的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知识经济的飞速推进,企业的经济业务也日趋复杂并不断地在创新,走在了会计理论发展的前面,从而使得许多复杂的经济业务难以纳入或者较规范地纳入现行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之中。而关于这些新兴业务的信息正是使用者所特别希望关注和了解的。如复杂的表外筹资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人力资源的信息以及企业所担负的环境和社会责任等。因此,具体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也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带来了相当的困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的研究,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将是增进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2.政府监管的态度事实表明,政府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并不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完全吻合,因为显然前者很难完全了解并适应后者。因此,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政府通过法规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可能过大,也可能过小,始终是处于调整状态的。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也受到其自身成本的制约,包括组织成本、研究成本、对企业的监督成本以及由于措施不当而造成的整个企业成本的上升等。而企业的披露行为是直接受政府的监管影响的,因此,如果政府对使用者的需求了解详细一些,受其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小一些,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强制一些,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就可能更具体、相关一些。

3.自愿披露的动因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企业在法定的披露要求以外,主动向外界披露一些非法定披露内容的情形,我们称之为自愿披露。显然,自愿披露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但披露更多的自愿性资料就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可是为什么有的企业要选择自愿披露呢?由于我们假设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自愿披露一定是能为企业带来一些额外的收益,否则企业将不会选择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进行自愿披露。

检索目前国内外对公司自愿披露成因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的结论都颇不一致。其中一些实证研究以个别披露项目作为因变量,如中期报告密度、分部报告、过往财务资料等。其他的研究则利用综合披露指标(自愿披露项目的总数量)作为因变量。这些研究旨在测试自愿披露程度与一些经济性自变量的关系,包括资产、公司规模、负债比率、独立董事比例、报告频率、上市地位、行业、审计师规模、计划、借贷合约、产品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及税率等。其中很多自变量只能解释小部分因变量的差异。但研究仍显示出,规模较大、长期资本对外部的依赖较大、实际税率较高、负债比率较低、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及资本密集性的公司比较倾向于披露更多的自愿性项目。

一般地,我们认为,影响企业提供自愿性的会计信息的因素包括:

(1)合同动机。根据契约理论,在股东———经理合同中,若股东无法了解经理是否为其努力工作,一般会要求在合同中订明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代表其努力的程度,使签约双方都同意以此作为经理工作业绩的计量,于是,公司需要编报净收益等指标,但披露内容的多少等问题则取决于双方的协商。于是,为了向股东证明自己的工作业绩,经理们就会非常愿意主动披露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但在实践中,合同动机是否成立很值得怀疑。因为签定这样的合同所需涉及到的主体太多了,我国公司股票上市必须满足的一项基本条件就是“千人千股”,何况不同的主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对信息的需求和偏好,公司管理层根本不可能就信息的披露问题与众多的合同对方协商达成一致。而且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合约成本和信息披露的成本之大对股东本身也不利。

(2)市场机制的作用。管理人才市场和企业并购市场的存在共同影响着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在管理人才市场上,经理的价值由其工作的业绩决定。因此,经理们总是被激励着为增加公司的价值而努力地工作。而企业并购市场的存在更是时刻提醒着公司的管理人员要倍加努力工作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否则他们的生存地位就将受到威胁。为了使公司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管理层会尽力地去控制公司的资本成本,其中一种措施就是通过披露更多充分可靠的信息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Mertom(1987)的研究表明,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可通过自愿披露使更多的人了解公司,从而不断扩大公司投资者的规模,进而增进了公司价值。

DiamondandVerrecchia(1991)的研究也曾表明,自愿披露降低了公司与市场与市场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增大了公司股票的交易量。

所以,由于管理人才市场和企业并购市场的共同作用,再加上公司证券的市价机制,也促使着企业主动地向市场披露一些信息。

参考文献:

[1]何顺文:会计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6。

[2]FASB:《论改进企业报告》(陈毓圭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2

我国已颁布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不多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目前主要有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公告》(环发[2003]156号)以及《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规定》等法律法规再加上企业环保责任不确定性、环境信息收集与计量复杂性使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相当落后但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涉及环境信息披露问题另外大多数企业对排污费和新项目环保设施支出进行了单独账务处理对于其它与环境有关支出89%企业进行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近年来由于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申报上市公司必须实行环境审计这使上市公司中强污染行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呈上升趋势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企业主要以上市公司为主披露比例低现阶段我国只对上市公司做出了披露环境信息要求但单就上市公司来说其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也不尽人意对2004年沪市A股827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显示827家上市公司中披露环境信息公司有321家披露比例为39%其中重污染行业披露比例为60%非重污染企业披露比例为23%而根据调查2000年全球最大250家公司中编制环境报告比例已经达到35%;而北美、欧洲、澳洲有50%以上公司编制环境报告因此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相对较少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强制性为主一项关于企业环境报告原因调查表明企业编制环境报告原因主要政府管理机构强制要求我国政府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应定期向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污染物检测与治理等方面环境统计报告而对2004年沪市A股827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调查显示重污染行业总体披露比例为60%非重污染行业总体披露比例为23%两者相差比较悬殊主要原因也在于国家环保总局强制要求重污染行业对其环境事项进行披露由此看来我国目前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强制性披露而非自愿性披露

(三)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以政府管理机关为主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主要使用者为政府管理机关其次投资者、金融机构、顾客、新闻媒体、雇员、财务分析师、社会公众等这说明我国目前企业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忽略其使用者信息需求其提供环境会计信息也可能不完整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乏明晰性和全面性以环境支出项目为例调查显示排污费、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环保支出、新投资项目环保设施支出和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这四个项目企业最常发生“环境支出”项目而大部分企业仅对排污费单独立账但对于企业其环境支出项目单独立账比例都没有超过50%且企业披露大部分信息企业可以轻松获取但对于隐形成本和次有形成本如企业形象和关系成本等则少有披露

(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多样缺乏可比性我国企业目前环境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五种:(1)包含在年度报告中(36%);(2)内部工作会议记录(36%);(3)单独报告(14%);(4)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9%);(5)包含在董事长报告中(5%)各个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一样也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披露方式使得不同企业之间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成因分析

导致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存在原因多方面有利益关系人对环境信息需求不足也有理论研究不足还有外部法律监管不足

1.利益关系人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不足在环境会计信息生成和报告过程中其质量高低取决于需求强弱当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力量很弱时环境会计信息提供者不能从信息供给中得到直接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披露成本会计主体缺乏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动力环境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生成环境会计信息各种规则、机制难以健全环境会计无法进行发展与创新只有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很强烈时这一切问题才将迎刃而解需求强弱取决于利益关系人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否充分

利益关系人主要包括:政府、股民、债权人、公众和媒体、民间环保组织等其中各级政府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最大需求者其实际需求量远远小于政府在环境问题方面应当掌握环境信息需求量这造成了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主要以上市公司为主信息披露比重较小局面政府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不足也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动力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通常采取干预手段而在我国由于一些政策失误缺乏科学性政策措施以及政策本身存在缺陷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寻租活动存在使得政府干预收效不大也进一步制约了政府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更为严重由于企业造成污染其危害性有不能直接或短时间内显示出来这使得作为政府环境政策重要执行机构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需求度不够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3

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无外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类问题。按照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效率和公平是配置或分配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效率与公平是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或尺度。

所谓证券市场的效率,是指证券价格对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证券市场效率的判定标准是,证券的价格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可提供的信息,考虑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证券市场的效率有有效和无效之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即市场对某些信息系统而言是有效的,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信息系统也有效。关键是对前述证券市场效率判定标准中“充分地反映”程度或“可提供的信息”外延的界定问题,即证券价格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公开信息,还是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甚至完全反映包括内幕在内的所有公开的信息。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1970)将此三种情况分别称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根据法玛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划分标准,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在对我国证券市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已处于弱式有效阶段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我国现存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

公平就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它既是一种分配、裁判规则,也是一种主观体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这个概念如果相对于某一特定上市公司来看的话是比较容易界定,它是指上市公司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然而该概念如果站在证券市场的角度相对于投资者(包括现存或潜在)来说,则界定较为困难,它与各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选择有关,由于由各上市公司披露的所有会计信息中的每一种信息都可能会导致市场中的部分投资者的福利变好而另外一些投资者的福利变坏,投资者进行选择并采取行动时,就存在公平问题,因此,其判定标准是,财富是否合理地在经济中的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考虑的是收入的分配问题。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方案指出,在某种市场状态下,可能导致经济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更有利的位置而没有人处于一种更不利的位置。该方案作为评价市场效率的著名法则,实际上也兼顾了公平原则,我们把它放到证券市场来理解,如果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并且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是公平的,投资参与者通过获得的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交易时将较少关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他在交易时也将不会获得超额预期回报,另外,在此市场里,谁也就不会操纵证券价格,因为,所有可获得的会计信息都已反映在证券的现行价格中。第二,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证券价格的变动是投资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即投资者的财富会随着证券价格的变动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平等或平均。可见,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但是无论证券市场的效率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都必须以可提供的信息充分披露为基础和前提,信息披露实质上是左右证券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信息不仅能为维护良好经济秩序提供可靠信息和基本保障,而且能提供使社会资源、个人收入得到合理配置、分配的依据。

二、政府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的关系

在政府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学术界的理论探讨还是改革者们的实践探索,往往带有一种倾向性甚至错误的观点,一者认为市场调节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政府规范解决的是公平问题,持这种观点者是受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另者认为政府规范所解决的不是公平问题,而应该是效率问题,提出效率优先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是根据我国特定经济市场发展的实际进程归纳、总结出来的;再者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大谈公平,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大讲效率,颠倒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进而无法准确研判政府规范领域,持此观点者目前仍大有人在,必须加以纠正。我们认为在我国证券业发展道路上政府与效率和公平这两者都有关。所谓政府规范,是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开展工作、施加影响,使被规范的对象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政府的行为体现了政策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政府规范反映着证券市场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公平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承认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是一对矛盾体,如果一项规范政策的出台忽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则会造成新的矛盾出现,但是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又不是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的,不能因此而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同时,我们又认为政府规范应有所侧重,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规范的重点是证券市场的效率,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呢?

就证券市场的效率而言,证券市场是比较典型的自由市场体系,其运作往往要受到政府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证券市场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而实现此目标也是政府的愿望,政府可以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然而,政府规范的效用并不是万能的,人们似乎有一种错觉:政府能够修补所有的市场缺陷。一旦发现市场问题,马上就想到政府,而不去分析政府能不能补救,或者说这种补救在多大程度上奏效。人们必须同时清楚地认识到:(1)有效市场假说本身就蕴含着信息竞争,有效市场假说本质上是由零利润均衡状态扩展为不确定性情况下竞争市场的动态价格行为。(2)没有价格影响不一定就是规范不当,而有价格影响的市场也并不足以证明就是规范的效用。(3)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有有效的规范环境,也不可能把“滥用”水平降为零。就是有这种可能,也会因为达成此类结果的成本过高而不具有可行性。(4)政府因缺乏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证据有可能产生介入性偏差(implementationerror)。因此,在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上,应本着市场调节为主的原则,政府不能去管那些本由市场决定而不该管的事情,否则会事与愿违,揽险于身,扭曲市场的功能,影响上市公司创新概念的推出,降低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用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李剑阁的话说:“一个成熟投资者不应该期望政府维持和推动令大家满意的市场价格,但有理由要求政府建立和维护令大家放心的市场秩序。”

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而言,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在没有规范的情形下,证券市场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了经济后果与利益关系人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专业信息用户与非专业信息用户之间信息的差异性;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信息用户之间偏好的差异性;上市公司生产的连续性和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等等。拥有信息的这种不对称在本质上是不公平的,它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其一是道德危机(moralhazard),即上市公司将利用超级信息的有利位置去最大化其自身利益而牺牲投资者的利益;其二是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即掌握信息多的一方会利用信息使用者的无知来获取额外利益。这两种现象的出现,给内幕交易者大开方便之门,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因此,为了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较少信息的投资者不受较多信息投资者的伤害,必须转变政府规范的理念。政府规范的重点应放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上,我们认为,立足于降低私人信息搜集,确保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充分地、公平地向投资阶层流动,并在及时性的基础上保证可提供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是我国目前政府规范的总体目标。当然,将政府规范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上实质上已经兼顾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因为会计信息披露是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与前提,基础与前提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政府只有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公平拥有,才能在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下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证券市场由弱式有效向半强式甚至强式有效的过渡。

三、政府应如何把信息引入到公开范围内披露

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不是无效市场,证券价格能较充分地反映已提供的会计信息,证明市场调节机制已经在发挥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又不是强式有效市场,证券价格还不能充分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说明市场还不成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但这并非政府规范所能弥补的,如果政府强行涉足,则市场将重蹈前些年被外界议论为“政策市”的覆撤,与政府规范初衷相悖。虽然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弱式有效阶段,但并不是说那些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就无价值可言,更不能由此作为阻碍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贯彻执行的借口,我们甚至更有理由认为建立、健全系统而完善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制已成为必要。政府是会计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政府对投资者利益的有效维护是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倡导“追求阳光下的利润”,并将其作为引导市场的主旋律,这一选择是非常理性的,尽管借助于法律责任(如《证券法》)、直接监管也能实现此目的,但建立一个强制要求哪些会计信息必须予以披露的规范机制则更具证券市场规范的特色,同时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充分、真实、公平地向投资者流动,让所有投资者都能沐浴到阳光下的利润,政府还要做许多工作。

在我国现行规范体制中,关于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规范部门主要有财政部和证监会,尽管其他政府机构和独立的规范机构也可能影响效率和公平作用的发挥。从原理上看,财政部的管辖权可以看成是制定会计准则,而证监会的管辖权则在于披露。但是其权限界定却比较模糊,财政部制定的许多准则中都包含披露的内容,而证监会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但是,无论是财政部还是证监会,作为政府规范部门,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两者在规范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在有效降低私人信息搜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政府规范部门可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社会政治因素、环境保护等的前提下,通过制定足够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其内容与表达方式进行规范,阻断(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会计信息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向私人流动,使信息使用者能公平地获得必要信息,从各方面制约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自由度,使证券市场在良好的秩序下运行。那么,政府应如何把信息引入到公开范围内披露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随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政府可考虑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参照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探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框架。要求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以便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

(二)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时代,构成经济决策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在某些环节非财务信息往往比财务信息对决策更具价值。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理解公司的经营思想,弥补了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政府应限制性地提倡上市公司对某项经济决策的作出,不仅要揭示其财务信息,而且还要揭示其非财务信息(如战略管理会计)。

(三)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仅仅是事后报告,然而,投资者却更希望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和财务状况。建议政府应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而非仅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中)增加一个对企业未来可能达到的利润水平、投资额和其它方面的发展水平的未来前景报表,鼓励公司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子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各不相同,总括的财务信息可能会掩盖某些项目的实质,因而,投资者还希望了解上市公司的分部信息,以确认和分析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分析赢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由于分部信息比整体信息更为准确、客观和有效,政府可要求上市公司按年度、甚至季度披露其分部信息。

(五)“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为满足非购买者(包括股东以外的、关心上市公司的社会各界)了解公司信息的需求,政府可鼓励上市公司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之外,另外增编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

(六)如今的会计仅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上,而未能提供更多关于公司诸如知识、软件、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等软性资产的信息。报告软性资产的信息已变得十分重要。政府应采取必要的会计规范,使这些软资产价值的变动额得以适当的形式真实地加以反映。

(七)为使投资者全面、及时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资料,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的和传输逐渐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缩短报告周期,建立一种持续披露制度,逐步增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使用户可以随时进入上市公司信息库。

参考文献

1[美]威廉·H·比弗.薛云奎主译.财务呈报—会计革命[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9

2汤云为,陆建桥.论证券市场中的会计研究:发现与启示[J].经济研究,1998;7

3陈国辉,李长群.论证券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J].北京:会计研究,2000;8

4杜兴强.谈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1998;4

5董琼慧.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J].上海会计,2000;5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4

1.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不足

传统会计理论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原则和交易观基础上的,每一项符合确定要求的报表要素在定义中都明确规定属于过去的事项、交易所带来的结果。所以,财务报表的核心内容必然面向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其次。企业一般以一年为周期向外提供完整的年度财务报告,而半年度、季度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且不须经过审计。另外,财务报告的报送滞后,报告周期过长加上报送过于延期,无法满足信息用户的及时性要求,而及时性是构成相关性的重要条件。

2.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行财务报表在确认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计量,也主要限于货币计量。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的标准以及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事项均不能进入财务报表。这样就使许多反映企业未来前景等,对信息用户非常有用的,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的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无疑对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构成了极大冲击。

3.不适应个性化需要

传统财务报告把信息用户视为一个整体,只披露通用会计信息,只提供一套会计报表,而没有顾及不同信息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

4.信息披露成本高

上市公司的信息目前一般要求在指定的报纸和网站上披露,还要将年度报告原件或有法律效力的复印件备置于公司的办公地点、证券交易所,以供股东和投资者查阅;另外还要将年度报告印刷文本报送证券监管派出机构等。这种必须用纸制文本报送和披露的传统方式(印刷和寄送)成本较高。

2、基于电子商务的会计信息披露

电子商务(EleetronicBusiness,EB)是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不仅包括面向外部的所有业务流程,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而会计是以提供信息为主的活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将会在其目标、内容、时效、形式、结构和范围、方式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1.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电子商务下,网上经济业务交易的快速、便捷要求信息传递须及时、准确、可靠并要与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这就使会计信息披露系统不得不由过去单纯的“受托经营”目标转向以“决策有用”、“受托经营”和“有益社会”并重的多重目标转变。

2.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行

企业过去对外提供的单纯财务信息已不适应EB时代信息膨胀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提供与企业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2)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价并重

历史成本计价是工业经济社会下的产物,EB下不可能完全放弃采用,但可以在那些用历史成本计量失去其可靠性、相关性和经济意义的信息中补充公允价值计价信息,以提高信息实用性。

(3)数据形式内容的变化

由于EB下计算机和网络处理信息数据的快捷方便,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信息也将在传统以绝对值信息为主的基础之上增加大量相对值信息。以提高企业与自身历史同期、同行业资料的可比性。另外,EB下信息的广泛性使得在现行会计体系确定性信息的基础上扩充大量的不确定性信息成为必要。

3.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

随着EB下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中期的信息披露会与相关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在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凭证、账簿、报表都是通过纸质进行传输,影响了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速度,使得会计主体难以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及时、直接的交流,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大为降低。而电子数据在网络上的快速传送,大大缩短了会计信息传递的时间,也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信息的日常披露成为可能。

4.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结构与范围

(1)对内与对外的系统报告结构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内部和外部之分,EB环境下,由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给会计业务处理带来的方便,会计主体可考虑提供对内、对外两个呈报系统。对内系统主要是对内给管理者、员工提供关于总结前期财务、经营绩效、管理等方面成败经验以及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而对外系统则主要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和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的信息,它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面的内容为基础,兼顾社会责任会计、绿色会计及其他会计分支学科中的内容。

(2)会计报告的范围

传统的会计报告格局难以兼容不同种类的大量信息,有必要对会计报告体系的范围进行增补:

①增加分部报表

EB下企业集团化、跨国经营将更趋频繁,企业的报告往往由若干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子公司报告合并而成,这些子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环境不同,面临的风险、机会也不同,而合并报表体现不出各分部之间的不同风险和报酬,因此,应增加分部信息报表,以补充报告企业主要分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

②推行“简化财务报告”

EB下的会计报告为了满足信息使用着日益增加的信息需要,所披露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并由于经济业务的日益繁杂,报告的复杂性和难理解性也加大了,同时更多不具有财务或会计经验的个人成为报告的使用者。对这种情况,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庞大的报告体系之外提供简化的财务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的摘要和导读,这对那些无法详细阅读和研究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有帮助。

③设置更多更广的明细表

随着EB下经济业务的增多。对于如衍生金融工具、无形资产之类种类较多的业务,可通过设置相应科目的具体明细表,详细列明每项资产权益的具体情况,让信息使用者心中有数,以便做出决策判断。

5.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

鉴于原有会计信息供给形式和披露渠道不能提供即时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需求,在EB时代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时、交互式的网上会计报告模式,可提供实时、明细、生动的信息。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信息数据库

会计信息披露单位建立一个用来储存其可以披露信息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财务数据和企业的销售、仓储、人力资源等非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以最原始的数据形式加以保存,以便根据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生成不同的信息。

(2)财务软件系统

报告单位提供与报告信息配套同步的一系列财务工具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软件,便于内外部使用者根据各自需要将一种业务或报告要素按不同方法加以处理。

(3)财务报告生成器

报告单位在互联网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生成器,它是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的财务报告。

(4)反馈机制

通过设置一个反馈渠道,信息使用者可就何处何时及如何改进会计报告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还可设置一个记忆单元,了解、记录最常被使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它们的人,以便确切知道何种信息是使用者最需要的,从而按其所需,不断改进信息产生和提供方式,也有助于法规、准则制定者改进现行法规准则,还能让使用者感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

6.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EB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磁介质与光电介质逐渐替代传统的纸张成为数据的新载体,从而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对信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的技术性限制,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目的进行信息的多维重组、储存和加工,从而为信息的生成、传输和处理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因此,会计报告系统将在其传递、呈现、提供及消费方式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1)传递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会计报告单位将会取消纸质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在网上信息,报告的传递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

(2)呈现方式

不再局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语言,使信息传播图文并茂,声色俱全,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会计报告将呈现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形式。

(3)提供方式

一是同时提供多元信息,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报告中予以披露。二是系统产生的信息以电子介质形式存储,并进行网页化加工处理,使信息具有便于分析的动态格式,实现数据的可下载、可移植、可分析性。

(4)消费方式

报告单位只需将经审计的报告存储在Web上,信息用户随时都可以联机上网,直接进入单位的报告子系统,按一定访问权限在有关网页上浏览对外提供的信息,及时有效地查询、分析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对感兴趣的资料进行下载。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使用者可在不同报告之间相互跳转。也可直接到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由取数模型将各种信息按使用者需要以一定格式组合起来,得到具体的输出。还可以运用配套的财务分析工具,使用者作比较分析时可迅速调入报告单位的同期、历史或其他同行的资料。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Jenkins和Natalia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7]。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8]。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9]。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11]。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③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2ponsibility,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要求;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14]。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中国证监会的由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我国尚未制定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只在规范报表的相关项目中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

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16]。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见表2)。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4.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不很满意,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等现象,具体结果见表4、5。相对来讲,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存在不真实、不客观的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能力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故能较客观地评价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企业外部信息的使用者除了投资者之外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不仅仅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作出投资决策,但也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体现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笔者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投资者进行调查分析之外,对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客观地呈现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表6中,笔者把这些利益相关者分为信息的机构使用者和信息的个人使用者,其中机构使用者包括国家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环保组织、供应商等,个人使用者包括消费者、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机构使用者更加关注与自己部门利益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家宏观的角度考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而个人使用者则更关注有关自身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是和每个受调查者的身份和所处地位有关的,但这两类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比较感兴趣,只是对某种信息的具体关注程度不同而已。

5.调查结论

(1)我国的投资者在以往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重视,相比而言,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统一的模式,导致各个企业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混乱,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6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从依据的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来看,我国持的是独立观,视期中期间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的会计期间,每个中期经营结果的计量应适用于与年度告相同的会计原则与程序。而美国持的是整体观,视期中期间为会计年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度内发生的成本费用应该按相关基础分摊到各期间。两种观点各有优劣,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如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更加合适。

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充分性原则。所谓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为公正反映企业经济事项及其影响,所必要的信息都应完整提供并易于理解。充分披露原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即会计信息应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即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都应予以披露。二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从信息提供方来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能无限度地披露;从信息使用者来看,其使用信息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决策。三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要易于使用者理解和把握,可理解性是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的连结点;其次,披露的会计信息应能满足各种使用者的共同要求,是一种通用目的信息。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所在,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经济事实,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用性,即真实的会计信息应有利于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盲目性与风险。二是相关性,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需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息息相关。三是可靠性,即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可靠,不能误导用户的判定或进行虚假的误导性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财务会计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尽量做到完整。四是中立性,即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持中立。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体现在虚假、违法和误导。《会计法》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法规都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表。企业治理当局出于经营治理的非凡目的,往往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具体、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据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社会公众不信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会计表。1998年在“西藏圣地”股权纠纷中,投资者发现西藏圣地的第一大股东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公司自西藏圣地发行设立至今出资未到位,西藏圣地的资金未达到上市要求,但圣地自上市以来不但对此一直未作披露,而且企图掩盖事实。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更以其1996年年度告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而震动股市。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具体内容不充分。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包括拥有的数量不等、质量不等、时间不等。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发生的前后可能引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应“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告,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对于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很少充分披露。蓝田股份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做了相应缩减,却一直未公开披露这件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因此受到中国证监会的严厉查处。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息息相关,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及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定;不及时的信息披露,却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件,这对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无疑是极不公平的。

4、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主要体现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如: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厉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等。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企业简单地将上市等同于“圈钱”,把股份制等同于单纯的集资手段,把上市募集的资金看作“永远不必还本的无息贷款”。本文以股份公司的成立、上市为线索,对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披露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非凡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券委的审批。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资金,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例如“琼民源”1996年虚构了5.4亿元利润、虚增6.57亿元资本公积,股价在两年中上升了1000%以上。

2、低廉的违规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另一深层原因是违规成本低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另外,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多的比例,“查不胜查”,因此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再者,我国现已的一些治假法规中有关惩治规定过轻过宽,因而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动力。

3、法规政出多门

目前我国制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规的机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等单位。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规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解答》、《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个案意见及案例分析》等,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但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部分的财务会计告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等规定则是依据财政部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由于部门间职责界定不清,就会形成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导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4、法律责任不明

《证券法》中仅就违反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而未将违反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标准的行为纳入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之中。从招股说明书的披露来看,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而严格来说,对于临告的披露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并不具有契约或合同关系。因此,在界定法律责任归属时,应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标准而规定不同的举证责任、抗辩事项和损害赔偿范围,目前我国有关证券法规在该方面并无明确规定。我国现行的有关《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法规规定,违反会计信息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从行政责任上看,国内证券立法均作了较为清楚的规定。从刑事责任上看,国内相关立法均规定“违反本规定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在1997年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进一步对责任人应受的刑事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民事责任,尽管《证券法》、《股票发行交易治理暂行条例》均规定违反本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对于披露行为违规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或规定得过于原则或抽象,给具体的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难度。

四、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对策

1、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减少虚假信息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涉及多个市场主体,如一个环环相接的链条,而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这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遏制虚假信息的产生,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2、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手段,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从海外主要证券市场来看,日本、英国等都建立了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美国、加拿大等还建立了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投资者可以在证券公司营业处或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尽快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即时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指定刊和指定网站,还未建立类似的专用系统,也未能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披露,因而影响了信息披露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披露的时滞与成本。

3、严格执法,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的处罚力度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了数十项相关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

4、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增加披露表外信息内容

表外信息是指上市公司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表内容、了解企业而披露的一系列有助于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但又不能在基本财务表中反映的重要信息。上市公司现行财务告披露的是历史性会计信息,而且有些事项“无法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定义、确认、计量标准而无法在财务表中予以反映”,因此表外信息披露势在必行。表外信息既可丰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又能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5、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真正有用的分部告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使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合并会计表也越来越普遍。合并会计表为表使用者提供关于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但是同时也掩盖了集团内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公司的经营情况。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分部告应运而生。我国证监会在1997年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中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行业披露分部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行业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的上年与本年对比数。实际上这些内容涉及的会计信息面不宽,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难以真正达到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分部告的初衷。因此应该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中国的上市公司能提供真正有用的分部告,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使分部告能够在证券市场中起猜测性信息的作用,在宏观上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

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公司财务状况相关,但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它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经营业绩指标、公司治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信息、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制定经济决策时需要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非财务信息,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对投资者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弥补了现行财务告的不足,有助于其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上市公司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其改进企业经营治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应该披露非财务信息,我国也应制定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规,认为规范信息的披露行为。

参考文献

黄红英、郑兰先:新经济下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2002.

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

赵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财会研究,2001.

张波:我国上市公司财力信息披露现状分析.财会研究,2002.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7

(一)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基本立法范畴的比较

美国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基本立法主要为1933年通过并于1975年修订的《证券法》;1934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法》;1940年通过的《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等,这一套法律体系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定权力。我国主要有1993年4月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治理暂行条例》及1998年12月颁布并于2004年8月28日修改的《证券法》、1993年12月颁布并分别于1999年12月和2004年8月修改的《公司法》。另外,还有于1995年1月颁布并分别于1993年12月和1999年10月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以及1993年10月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法》。

(二)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比较

首先,是关于强制披露问题。我国《证券法》及《公司法》分别就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其相关条文规定与美国相关规定大体相同,这些规定基本符合国际惯例。其次,是关于强制审计的问题。美国《证券法》第8(e)节及《证券交易法》第13(a)节第2款要求公司年度报告应由独立公共会计师鉴证。而我国,在《股票发行与交易治理暂行条例》中,曾对强制审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后来颁布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这两部更高层次的证券立法中,强制审计之规定并未受到应有关注。①

(三)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责任的比较

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法律责任确认问题上,美国的证券立法要求对虚假不实、不合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负有相关责任人(如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经理、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证券公司等)应承担法律责任,其责任一般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方面。在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上,国内相关证券立法对此做出了较为清楚的规定,除《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外,我国1997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一步对责任人应受的刑事处罚做出明确规定,故其比较完善。但从民事责任上来看,尽管我国相关证券立法一般均规定违反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由于这方面的规定缺乏进一步的说明,故不能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另外,我国《民法通则》未对证券违法行为做出专门规定,这就使得针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对违法者构成一种实质性的制约。

(四)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的比较

美国证券交易治理委员会在通过《S-X条例》和《S-K条例》分别规范财务报表信息及非财务报表信息的内容与格式基础上,还颁布一系列会计类专业公告等相关规定为信息披露内容提供更为具体的编报指南。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在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上,缺乏较为详尽的编报指南。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反馈的情况来看,仅《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的执行情况就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证监会各职能部门以通知、暂行规定等形式制定颁布了不少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但未能对这一方面的规定定期汇编,或者有别于其他方面的证券监管规定而为之做出统一编号,从而不易于对其增删修订情况做出全面把握,增加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在遵照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二是在股票发行及上市审核过程中,发行人与监管机构就相关问题交换意见缺乏正式的文字记录。由于信息披露规范缺乏具体编报指南,可操作性不强,易于留下可操纵空间,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可据此来调节信息披露质量。这既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坚持原则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也给监管机构日后认定及查处错弊行为造成困难。

(五)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指导性规范———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美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包含两个层次,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狭义的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上,美国以概念框架指导公认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路受到推崇,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仿效。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思路与美国相似,但有自身的特点,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个层次,但又出台了指导性很强的《企业会计制度》。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陆续了16份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应了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界限不明以及具体准则相对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显得反映迟缓的问题。

(六)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保证性规范———审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基本框架中,美国审计准则体系由审计基本准则、审计具体准则(审计程序说明与审计准则说明)和审计指南三个层次所构成。截至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制定了10条一般公认审计准则、101号审计准则说明书和12号鉴证业务准则说明书,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和成熟的民间审计准则体系。我国在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上很大程度也是借鉴美国的准则体系,不同的是我国还通过专门制定《注册会计师法》为其提供根本性指导。迄今为止,我国已颁布了28项独立审计准则,10项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5个执业规范指南,基本上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审计准则体系,并且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审计准则超前及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也给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正确执行准则的规定增加了难度。

二、中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规范的比较

(一)会计信息披露总体范围的比较

按照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五个部分,前两者是首次披露的内容,后三者则构成持续披露的要求。上市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也就体现在有关法规对上述五类报告的信息披露规定之中。在这一要求上,中美两国是相似的①。

(二)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主要内容的比较

1基本格式比较。我国的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均只有单一格式,即由中国证券治理委员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和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所规定,也就是说所有上市公司按这两项准则公布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而在美国,根据不同的发行人和不同情况,招股说明书均有多种格式。

2基本内容比较。根据中国证券治理委员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第2号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规范的规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应当披露的信息主要有验资报告、经审计的财务会计资料、主要固定资产、债项、股本、最近三年的经营业绩、资产评估、盈利猜测、发行价的确定、股利分配政策、募集资金的运用、关联方、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以及重要合同和重大事项等内容,年度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有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财务会计报表及报表注释、公司业务经营情况以及重大事项等。美国S-1格式“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10-K格式“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我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美国作为贯彻“充分披露原则”的典范,其内容比我国规定更加完备和充分。譬如治理当局的分析与讨论(ManagementDiscussingandAnalysis,简称MD&A)是美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一项重要披露内容。根据美国《S-K条例》§229303条款规定的基本披露要求,MD&A应当包括通过讨论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的某些方面,以增进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的理解。

我国“年度报告”要求披露的信息中,与MD&A相对应的是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五条,与美国的要求基本相似,但对物价变动以及对现有及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所造成的影响的披露未作任何要求。

三、启示与思考: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明确证券市场各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并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通过《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刑法》等法律对相关问题进行规范,但还存在一些漏洞。譬如,在现行相关法律规范中,上市公司及其治理当局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辅之以刑事责任,较少涉及民事责任,故未对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负责条件和责任适用等基本问题做出具体规定。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体的责任体系显然难以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慑作用。因此,应完善对上市公司及其治理当局的刑事责任,尤其是民事责任规定,加大对有关主体的处罚力度,以扼制上市公司及其治理当局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同样,现行相关的法律规范中对中介机构也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不过,对中介机构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一些违反规定的中介机构并没有完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介机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执法追究力度,以督促其提高其监督质量。

(二)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机制

第一,要明确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部门与权限。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工作应当以《立法法》为基本指导,由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具体实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制定工作应当由证监会法律部和会计部总负责;企业会计准则应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审计准则应当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组负责起草与拟定,并由财政部成立专家咨询组为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提供咨询服务。

第二,要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在制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时需要证监会、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沟通与协作,以使同层次规范在结构体系、措辞等方面尽可能统一格调,以利于规范的贯彻执行。

第三,要注重准则制定组成人员的多元化。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者和各方利益的协调机构,其组成人员应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银行、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实务工作人员等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代表联合组成,保证其在制定准则时所持利益立场的中立性和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实用性。同样地,审计准则的制定也需要多元化的组成人员来实行,并吸收各界有关人士的意见。第四,要注重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尤其是扩大向社会公众公开的程度,可以考虑在准则的研究和预备阶段就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最终制定的准则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有效地贯彻执行,也可使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朝着有效协调相关者利益的方向发展。

(三)尽快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提供系统和具体的编报指南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体系缺乏较为详尽的编报指南,易于留下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的作法,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定更为具体的编报指南,其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1)条文解释。即对《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相关条文做出必要的解释,以增进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对上述规则的理解,从而推动其在披露实务中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2)拓展应用。编报指南应适应不同情况之需要,做出相应的补充。一是延伸其广度,如可涉及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能源类上市公司等非凡行业信息披露的非凡规定;二是拓展其深度,如可涉及发行及上市时盈利猜测资料的编制与审核、基本财务指标的计算,以及改制上市及购并时模拟财务资料的编报等特定情况下的相关规定等。此外,还可以编报指南为基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正反案例分析定期汇编以供参考。

(四)逐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独立审计所面临的业务内容将会更趋广泛,审计准则的制定即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加快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以提高其对具体审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我们应当处理好独立审计准则与《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准则等其他法规的关系,保持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此外,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已制定颁布的28份具体准则10份实务公告,必须尽快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执业规范指南,为审计实务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为了确保独立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还应当在健全注册会计师治理制度、推进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体制改革、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加强审计业务监督力度和完善审计收费治理等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以便为注册会计师能够按照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公正客观地执行审计业务而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以使其能够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凤。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上海会计,2002,(3)。

[2]傅磊。会计信息披露与我国证券市场[J].治理世界,1998,(2)。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8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总体比例不高。从披露企业的个数占样本的比例来看,最高的一个单项内容不超过20%,其中同时报告7个环境信息指标的企业数占样本总数比例的10%以下,11个项目中有两项指标的披露企业个数几乎为0,说明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计量和披露的企业为数极少。虽然披露的比例基本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绝大多数披露都是定性描述,有用的环境信息量小。据了解,2006年全国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也仅有50%的公司进行了涉及到环境信息内容的披露。

2、披露内容不独立不完整,未能体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明细性。没有企业能够在一个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对环境信息作出反映,尤其是一些被列为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并未按有关规定将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等数十项内容公布出来。大部分企业将政府管理机关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忽视了其他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报告内容上偏重于国家环境法规指标,导致提供的信息不完整。

3、缺乏以会计计量为指导的环境信息披露。上市企业披露的内容以定性为主,需要会计计量的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环境收入等项目的核算没有单独立项,使其淹没在同类项目中,并且对环境负债低估。

4、披露内容带有随机性,缺乏连续性。从企业目前披露的内容来看,除了由于行业特点而必然存在的排污费、绿化费、税收减免等内容外,其他如环境诉讼、奖罚、环保投资的发生等带有不确定性与不连续性的内容,企业在披露时带有相应的随机性,从而使得环境信息缺少一定的连续性。这一特点也是造成某些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

5、缺乏固定、规范的信息披露形式,可比性较差。在披露的方式上,我省上市公司主要采取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的形式,对于企业当期发生的重大的环境事项,则在重要事项中加以说明,没有企业采用其他的方式如独立报表的形式进行披露。

综上情况分析,福建省上市公司主观上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力,客观上缺乏具有可操作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笔者认为主观因素源于机制方面的缺失,客观因素是缺乏科学的环境会计体系,如环境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建设等。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环境经济机制分析

1、环境资源所有权缺位。尽管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比如《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标准、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和地方环境法规等,这些法规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违反环境法规的法律责任,但规定的比较原则,缺乏具体操作细则,而且未形成政府以环境资源所有权人的身份对使用环境资源严格收费管理、监督和对执法者的监督,即环境资源所有权缺位。与企业购入其他企业的资产要向这些资产所有权人支付购买价款或租入资产要付使用费(租金)相比,企业可能不需为使用环境资源和污染环境支付费用,环境污染者不容易受到处罚,企业也无须对此进行计量入账。

2、缺乏强制性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它包括: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政策,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如生态补偿和区域公平。从政策类型角度看又包括:市场创建手段,如排污交易;环境税费政策,如环境税、排污收费、使用者付费;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财政激励手段,如对环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当然还有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等等。从福建省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整体问题来看,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内在约束”的力量,使得企业不主动进行环保技术创新,而政府也因依靠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而无法进一步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

令人喜忧参半的是2007年始,国家环保总局连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经济的新政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作为构建环境经济体系的四项政策,也已浮出水面。但是,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实行,我们认为还要关注来自两个方面的障碍,一是地方保护、环境经济政策与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利益格局的冲突。二是法律空白,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空白。例如:对于刚刚出台的“绿色保险”政策,如果不能明确“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法律地位,企业就可能不去投保,“保险制”就无从谈起。

3、缺乏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及给企业足够的压力。从《福建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统计表》可知,报告关于资源费、资源补贴费等的企业数在最高年份也未超过10%;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减免企业的比例最高年份也仅为12.5%,说明政府政策上较少有向有益于环保的行为倾斜与优惠政策,缺乏鼓励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的激励机制,没有一个公司有因参与市场环境资源竞争而支出的计量记录,可知目前尚未建立保护环境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也就不会发生环境收入和相应支出。政府还没有把环境问题完全转变为企业的问题,并没有要求每个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与其相关的环境问题。虽然从财政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出,弃置费的出现体现了环境会计的思想,但并没有形成关于环境会计的系统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在这把环境问题外部性转化为企业问题内部性的这一过程中还做得不够,并没有给企业足够的压力。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思考

从“福建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统计表”可知,没有企业计量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内容,大多数企业未将环境污染、环境维护、环境效益等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计量。由此说明政府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工作力度不够。众所周知,我国的会计工作是在政府的管理下进行的,不仅有关的各种会计的法律法规是由政府颁布的,而且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指南也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这就必然会削弱会计执业界的自律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没有系统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和规范,而且,我国的法律,政府的规章以及会计职业团体还没有明确提出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和要求。虽然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中有两处涉及环保问题,但对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却没有关于环境问题的具体披露要求。环境法律法规中涉及环境因素的会计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缺乏准则规范环境问题的计量,致使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也无相关标准衡量其信息质量,大多数企业就无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福建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统计表”中分析可知,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是在发生明确的财务影响时才将其列入一般的财务会计问题。如按照规定交纳的排污费,作为管理费用处理;对于因违反环境法规而交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对于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以外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对于一些企业设置的环境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经费支出,作为管理费用处理;对于利用废气、废水和废渣生产的三废产品适当减免的有关税收,作为抵减相应的税款处理;对于降低污染和改进环境所进行的新型的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都是作为一般的支出处理。而对于上市公司或有负债的列报却很少考虑其可能的环境治理与赔付。由此可以进一步地说明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初级阶段,披露模式尚未成型。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笔者曾经在相关论文中总结理论界提到过的三种:

模式一:保留原有的会计报表,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在发生明确的财务影响时才将其列入一般的财务会计帐户里。同时在报表附注或其他报告中如董事会报告等,揭示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的或数字的。

模式二: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增加新的会计项目对环境有关的指标进行单独揭示。

模式三:编制独立的环境报表:如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等。

目前实务中建立独立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尚不可行,主要原因是:

1、企业会计准则应保持相对稳定。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企业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施行。本次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近期不可能也不应该大调整。所以,若按许多学者的看法,设立独立的环境会计科目,单独列报,那么刚实施不久的新会计准则又将变化,必然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的稳定性,不利于实务操作。

2、企业经营成果应反映整体性。企业是一个会计主体,其本身存在或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一般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果存在预期的环境损害,社会、政府、公众就会要求企业预防和治理其发生的现实环境损害或潜在环境损害。如果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体系,实际上是把相互依存的企业财务事项分割开进行会计处理,从整体性观念出发,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

3、现行企业会计计量模式仍适用于环境问题的会计计量。目前理论界探讨关于环境会计计量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和调查评价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企业外部社会环保部门和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企业外部环境资源价值时使用。而将上述方法直接用于进行环境会计计量,可靠性较差,至少在目前尚未建立包括环境问题的会计准则的情况下。环境会计计量是一种企业的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行为,纳入环境问题的会计计量完全可以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计量为辅,而且仍然可以按照现行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以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如排污费、绿化费、参与市场环境资源竞争的支出等9项指标,就可以用现行企业会计计量所使用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计量,并不需要另行创建新的计量模式。同样,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和收入完全可以采用企业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按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即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计量应该而且可以与现行企业会计计量一致,只需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增加相应的环境会计项目就可。

目前应将环境会计纳入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及报告系统中,尽量反映重大项目和持续影响项目,通过传统会计报告能够部分报告环境信息的可能性来对环境会计主体使用环境资源的状况进行披露,这种披露模式在现有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规范体系都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最现实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魏素艳等:《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2]高春玲:《企业环境会计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方法;披露

会计方法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核算或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职能及会计目标的一种方法。在企业组织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会计检查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以及会计的核算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在企业应用中尤为重要。近年来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会对交易市场的发展产生阻碍。如何选择会计方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1 会计方法介绍

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础的会计方法,主要包括设立账户、复试记账、填制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其中,设立账户主要针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也就是针对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分类,会计对象包括很多内容,对会计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准确记录业务内容,企业应对会计对象进行严格的核算与监督;复式记账是指每笔业务的借贷双方数额相同,在两个及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记录。使用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详细记录每笔业务的往来,方便进行后期的核实。复式记账法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并且能够避免出现失误,可以系统的、全面的表现出业务活动的过程;填制审核凭证是其他一切相关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内容,会计凭证能够明确财务责任,并且记录经济活动,企业应对会计凭证进行详细的填写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也就是记账,主要依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进行经济业务的记载,用于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系统性记载;成本计算是对单位成本几种成本进行核算的有效手段,能够为产品定价及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策略,企业进行成本计算就是对目标进行成本归集及分配;财产清查是指对所有财产进行核对及盘点,明确所有财产的数额,是核查财产数额与账面上面数额是否相同的有效手段,使用财产清查法可以快速查清问题的原因所在,方便登记账面,同时确保财产的完整性以及账簿记录的准确性;最后企业将某一时段的经济活动通过表格制作出来形成财务报表,反映企业这一时段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可以为公司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这些会计核算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较为全面的方法体系。

2 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2.1 确认过程。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包括很多重要的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第1个阶段是确认过程,主要包括选择的会计方法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大小、选择哪种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记录,企业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则能将其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的呈现。反之,如果企业选择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则会导致其会计信息出现漏报或错报的情况。2.2 计量过程。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还需要对计量过程进行选择,比如计量标准以及计量属性。如果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那么对应的计量属性也不相同。计量属性主要包括未来现金流量、过去成本、现在成本、可变现价值以及当前的市价。计量统计标准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固定货币单位以及民意货币单位。企业如果使用不同的会计方法,那么财务报告上呈现出的计量标准及属性也各不相同,并且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企业如果使用当前的市价作为计量标准,则无法将现有的经营状况与过去的状况进行对比,尽管使用当前的价格能够对其财务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无法对未来资产进行分析;如果使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标准,那么无法对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企业使用名义货币虽然能简化会计过程,但是一旦经济情况发生变化,制作的财务报表就会失去真实性。相反,如果企业使用固定货币,那么会导致会计过程更加复杂,此时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因素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2.3 记录过程。是企业使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还会对记录过程中的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影响,其原因在于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则使用的记录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各不相同。对企业而言,选取正确的会计方法十分关键。在计算工资时通常会采用净额法和总额法两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对于企业会计信息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同时,记录手段不同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也会造成影响。当前最流行的记录手段就是会计电算化,对企业财务信息记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4 报告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还会对其会计报表的方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企业制作的财务报表局限性较强,只能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呈现。想要了解企业的详细会计信息还必须借助附注进行呈现。所以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对于人们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详细信息尤为重要。

3 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

3.1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1)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在上市公司中,企业的大股东拥有大多数的股份,使得董事会由大股东直接掌控,失去原有制约平衡的作用,企业自己管控自身的行为,这就为公司违规会计信息提供了便捷。(2)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大股权通常掌握在某个人手中,并且拥有的股东数量占比过大,导致企业内部的通常会出现内部制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得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3)监事会形同虚设。对于上市企业,其设立的监事会并非独立,很多都是董事会的下属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作用。并且监事会的员工大多数是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会受到上级的制约,不具有独立性。(4)独立董事制度不完善。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部分企业开始聘请独立董事,但所占比例较低,并且其职能主要是作为企业顾问,而不能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进行管控。3.2 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企业利益是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原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但是还存在大量的不法行为,导致企业的违规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鼓励,再加上相关的法律制度较为落后,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监管体系不健全,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不够完善。3.3 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监管。第一,社会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主要是由我国证监会、财政局及银行等机构负责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监管的机构较为复杂导致权力重叠,使得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削弱了市场监管力度,并且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再加上上市企业会计报表的时间相差不大,这就使得监管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监管。第二,企业缺乏对自身的监管制度。大多数上市企业的董事会及监事会由于治理结构不规范,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应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整体素质较低,甚至会为了企业利益不惜违法披露会计信息。企业对会计披露行为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都是自己聘请的,使得审计缺失必备的独立性,也无法从根本上坚持自身原则进行监督监管。

4 改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

4.1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首先,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企业建立的产权制度是否完善是决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就应当对资产体制进行改革,构建具有经济性而非行政性的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从根本上解决股东缺失问题。同时还要对股权结构进行改革,控制大股东的占比,实现股使股东会起到制约平衡的重要作用,以保障股东权益。其次,对董事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交叉任职,对各级组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审计委员会独立,发挥董事会存在的作用,针对董事会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惩,提出法律诉讼,董事会成员可以要求违反规定的股东及机构人员赔偿其经济损失;同时,还必须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对董事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设置符合企业规定的聘用标准,加大对董事会的监管力度,辅助董事会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及综合实力。最后,确保董事会的权威性。针对董事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监事会开展定期工作汇报会议,向董事会汇报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工作内容,将可靠、有价值的工作数据纰漏给董事会成员,如果监事会存在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则应及时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责任追究。4.2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应对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说小企业选择会计方法的范围,尽可能地避免企业出现违规的行为,确保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明确民事责任,对违法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追究,对企业产生一定的法律威慑。建立并健全会计信息行为奖惩及追究制度,针对企业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根据市场发展动态,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纰漏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适应资本发展。4.3 提高对上市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企业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管。对上市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监管是核查信息披露是否违规的重要手段。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更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对企业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因此必须首先对企业内部的监管体系及制度进行健全,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正确性以及规范性。所以必须优先确立科学规范的财产清查及内部审计制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还要加强社会对企业的监管。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较低,无法对所有上市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而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还要从工作人员的筛选入手,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筛选门槛,确保监管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较高的道德水准,同时明确企业职员的职责,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管理范围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伊志宏,姜付秀,秦义虎.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J].管理世界,2010,(01).

[2]陈祥有.风险投资与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01).

[3]姜涛,王怀明.大股东持股、治理环境与信息披露质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8).

会计信息披露范文篇10

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就是常见的煤、石油、天然气,而新型能源是那些不被普遍使用的、处在开发段的能源,主要包括核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是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两个目标要求能源上市公司在取得经济利益和能源合理分配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能源上市公司对其会计信息方面自愿披露的比例正在逐渐升高,表现出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这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会有助于实现公司的目标。

2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原因分析

2.1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2.1.1出具独立报告公司比例偏低。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能源上市公司并不会主动出具独立报告,例如石油行业大部分都被中石油和中石化垄断,其他小型石油公司生存相对艰难,并且小型公司资金有限,更不能与两者相提并论。因此,这些小型公司会为了避免会计信息披露成本选择不披露。像石油这种国家垄断的行业,更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对其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另外,一些新兴能源公司由于处于初始阶段,规模和资金比较少,其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资金更少,更会导致不披露会计信息的情况出现。2.1.2会计信息披露缺乏重要性和相关性。目前,我国能源上市公司会计披露主要就是能源开发和生产阶段的收入、成本等,都是一些定量化的信息,因此公司对于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并且都能够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我国绝大多数能源上市公司因为没有上述所属的成本分析,更没有所谓的成本分析依据,这就使很多投资者,特别是那些不专业的投资者难以根据能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无法获取准确有效地信息。并且公司的管理层也不能更好地据此做出符合能源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2.1.3会计披露形式不规范。由于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处在初始阶段,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政府对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方面强制披露的不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自愿披露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对能利用会计信息的各方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这种自愿性披露,使披露形式一般都是根据本公司情况制定,而各个公司情况不同,使披露形式不规范,各种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并且公司从自身角度来披露信息,肯定会偏向于披露对利益相关者有益的信息,很少披露不利的信息,也就会使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2.2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2.2.1会计信息披露外部监管不完善。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主要有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主要是政府及社会的监管,内部就是公司自身的监管。外部监管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管理,管理过程随意,且随意性较强,并且相关政府部门在对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能源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就会更加随意。另外就是社会对能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完善,主要是因为社会相关联系人员主要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只要能源上市公司能够满足他们的利益,其会计信息披露如何社会人员也不是很注重,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大,使能源上市公司不够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2.2.2能源上市公司内部缺乏会计信息披露意识。能源上市公司内部缺乏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主要是其内部监管不完善导致的,在对相关能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发现,自愿披露者所占比例不高,并且各个公司的披露形式多种多样,差异性较大,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能源上市公司内部缺乏披露意识主要是几个原因导致,一是公司本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是特别高,并且能源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另外,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不高,外部相关者主要看中的是自身的利益,不太注重会计信息的质量;能源上市公司内部人员对相关的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使他们没有能力对会计信息进项披露。

3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优化建议

3.1加强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准则规范建设。我国针对能源上市公司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距离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建立健全能源上市公司法律法规是首要任务。国外能源上市公司之所以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领先于我国,最重要的就是其较早关注此方面问题,并且已经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可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一个基础,以后的各方面问题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①明白能源上市公司的性质,其不同于其他上市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其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划分,面面俱到;②要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强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力度。我国如今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在对能源上市公司的监管强度上还不够,不能够引起公司的重视,所以我国应当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严格监督监管公司,逐渐提升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3.2不断完善外部监督体系。(1)加大执法力度规范企业行为。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能将这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加大对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方面的执法力度,政府执法力度是对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保证。(2)积极开展审计监督。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以外,还有第三方的审计监督,审计监督能够保证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相关审计部门对不同于其他上市公司的能源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监督,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舞弊行为。(3)加强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社会利益相关者与能源上市公司紧密相关,能源上市公司的盈利与否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利益相关者会比较积极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而且在三种外部监督的相结合下使能源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难以做出舞弊行为,能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4结论

能源上市公司应当从自身出发,对外披露符合公司具体情况的会计信息,为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确切的信息。只有在政府、社会和公司的共同配合之下,才能为我国能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程提供实质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Jone.CarbonTrading.AccountingandReportingIs-sues[J].EuropeanAccountingReview,1982,(4):97-100.

[2]葛家澍.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0):172-173.

[3]耿建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7,(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