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2:15:11

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范文篇1

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校行业在会计管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一是高校虽不以营利为目标,但不排除其附属的一些从事服务性、生产性的单位,这使高校会计管理的内容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二是高校的会计管理目标已不仅仅是为高校会计管理服务,而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际上是为高校实现总体的管理目标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三是高校会计管理涉及内容众多,所依据的除了高校财务制度外,还涉及其他行业的财务制度。

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面的控制体系目前高校往往只强调财政经费的内部控制,而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及对毁损资产的处理,往往造成账账不能相符,由于缺乏对库存物资的采购保管付款职责的严格划分,往往造成资产不清、债务不实,而造成资产流失的问题。也有相当多的问题是内部会计人员缺乏对专业性会计制度的把握,如一些基建项目的账务处理,学校会计往往因为没有丰富的经验,而难以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二)缺乏有针对性的控制对象目前高校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对财政经费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约束严格,而对三产、后勤集团等财务约束较弱。从当前状况来看,随着高校业务活动的展开,不少投资项目及基建项目都存在着监督真空,因而不乏出现一些内外勾结、私下贪污或在招投标中索要钱财的做法。由于高校的垄断性特征使这一市场失衡,财务控制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对象,往往容易出现控制不到位的问题。

(三)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存在预算控制不严、执行不力和约束软化等问题。具体来看:

1.预算编制的时间不一。财政部要求的是从上一年9月编制预算,但学校内部预算却是当年2月开始编制,4月前下发校内各部门的预算。显然从实践上看,存在口径不一的问题。

2.预算缺乏权威性。财务预算理应严格和保持权威性,对未列入预算又非办不可的项目,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调整预算。但在现实中,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的两条腿走路的做法却屡见不鲜,导致不能很好地将财务预算由上而下的进行贯彻。由于预算缺乏必要的权威性,一些管理人员思想松懈,观念薄弱,难免出现控制不严、漏洞百出的问题。

3.在预算的执行上还存在着约束软化、缺乏控制和监控机制的问题,由于未能建立起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各部门的预算经费很难做出精准的分析评价,在资金的使用和调度上,效益如何评价都存在问题,直接导致一些资金的流向不明,存在资金挪用、滥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还是停留在基础的宏观性的评价层面,而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也没有针对性的项目评价。

(四)缺乏良好的内外环境

1.外部监督不力。外部的监督可以说是加强内部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现状来看,一些监督部门及校内审计部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一些审计出确实存在的问题,碍于上下情面,往往采取内部处理的方式,将问题私下了结,这样并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更使会计信息失真,账面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而对于能发挥作用的群众监督来看,校内教职员工往往不能及时了解财务内部控制情况或者发现问题囿于同事关系没有及时反映,这些都导致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监督真空。

2.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高校管理层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足够重视,不仅没有认真去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真正意义,在实践中也往往存在着将内部控制形式化、官僚化的倾向。一些领导认为内部会计控制都是财务部门的事,并不真正将内部控制看作是学校宏观管理的重要层面,直接导致内部会计难以在校内真正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形成正比,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到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效率。

3.执行人员素质低。内部会计控制对执行人员与制度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一些高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较为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会计人员存在着年纪大,学历低,不能及时更新知识,跟不上新业务发展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内部控制的瓶颈;而另一方面,个别会计人员道德败坏,不仅不能对账目进行有效记录,更私下与一些人员勾结,侵吞资产,造成会计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使学校蒙受巨大损失。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还是比较被动的,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思考解决方案,并不主动去关心到底是哪个环节哪个程序出的问题,这就是财务风险的隐患。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已成为高校财务控制的重要环节。

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对策

(一)经费支出的控制

1.经费支出必须严格纳入预算管理。经费支出是高校开展业务活动必需的资金耗费。由于高校的资金来源有限,不能够满足全部的资金要求,学校必须通过年度预算进行资源分配。在预算确定后,要根据预算来安排各项开支,若有预算外支出,必须经过主管校领导批准。

2.经费支出的审批权限。对于经费支出的审批,必须确保权限掌握在主管领导手中,而不能随意地进行审批。各个院系、机关处室的一般开支由部门主管审批同意,大额支出必须先由本部门主管领导审批后,再由主管副校长根据授权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大额开支则必须由校长批准。以此确保支出在可控范围之内,一旦出现问题,也便于追究责任。

3.会计部门应按照预算安排支出,对财务收支情况及重大开支预决算要定期向员工公布,涉及到基建项目、物资采购等情况,也要及时公布财务状况。将学校的财务纳入群众监督范畴,做到及时知情,便于提出质疑。

4.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收入和支出分别实施有效的监督,防止资金流向不明、体外循环,做到收支清晰、核算科学。

5.会计人员应协助学校审计部门,对教学院系、各部门的费用开支行为进行追踪、检查及分析,计算实际费用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对各个院系、机关处室的经费管理绩效做出评价,并结合奖惩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6.对于相关凭据,必须按照实际支出办理,对于存在疑问的,需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反映,防止蒙混过关。还要注意保持业务活动与行政管理的费用支出比例,做到优化支出,合理分配。防止行政费用挤占过多资金而造成对业务活动的影响。

(二)固定资产控制

1.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学校应有良好的控制流程,对于新的设备采购,每年在上报购置计划后,应根据批准的设备购置计划安排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采购,对超越实际需求的购置方案要及时了解和控制。对重大的采购活动,需要财务人员及时参与,并根据招投标法相关规定实现公开招标,择优选购。

会计控制范文篇2

1.筹资可行性的会计控制

1.1筹资合法性的会计控制在筹资业务中,会计人员应该很好地掌握会计法规中这样的规定:对违反国家统一规定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的业务,不予办理;对认为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制止和纠正,又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的,也应承担责任;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业务,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只有这样,会计控制的作用能够得以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要责任就是要运用会计手段,真实、准确并及时的反映筹资、投资等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制止造假账、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否则,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1.2筹资效益性会计控制在实施筹资活动之前,必须对筹资的效益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筹资没有效益作为基本前提,反而使企业背上资金多的包袱,甚至是“灾难”。从这种意义上说,企业资金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对资金的需要量,即短期和长期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认真思考资金的用途或是资金的投资方向及其将要产生的经济效益,即筹资是为了投资;审慎分析、决策筹资的方式和渠道;等等。作为筹资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该树立理性筹资理念,关注企业对筹资进行效益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会计控制作用。

2.职责分工控制为了保证筹资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企业需要进行工作的职责分工控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通过自身的活动,关注或是监督整个筹资活动是否存在业务分工,即筹资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记账人员等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授权、批准、决策、执行等程序是否明确,做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被授权者按照授权和批准的要求处理业务,执行业务的过程自始自终有书面记录,对于结果做书面说明。

3.凭证审核与控制会计人员在对审核监督有关筹资业务的原始凭证时,应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的要求执行。如一张向某银行申请贷款的借款单据,单据中所表述的借款金额与实际借款金额不符,或者上面的借款金额、约定还款日期等被涂改,与实际不符,这张借款单据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原始凭证;一张向某银行申请贷款的借款单据中所表述的内容,对于发行债券来说,会计人员还应注意审核和监督企业现有债券副本、企业发行债券所收入现金的收据、汇款通知单、送款登记簿及相关的银行对账单、用以偿还债券的支票存根,等等;对于发行股票来说,会计人员应注意审核和监督已发行股票的登记簿、向外界收回的股票、募股清单和银行对账单。

4.会计核算控制

4.1设置恰当的筹资账户

4.1.1股本”账户。股份有限公司设置该账户,按照普通股、优先股分设明细账。其贷方反映公司因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调换成股票、发放股票股利等原因取得的股本,借方反映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而实际发还的股款,贷方余额表示公司所拥有的股本总额。

4.1.2应付债券”账户。核算公司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根据企业发行债券的实际情况,在该账户下设置“债券面值”、“债券溢价”“、债券折价”和“应计利息”四个明细账。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应在该账户下设置明细账核算。

4.1.3长期借款”账户。核算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借款。其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本息。应按贷款单位设置明细账,并按贷款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4.1.4短期借款”账户。核算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应按债权人设置明细账,并按借款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其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的本金。

4.1.5财务费用”账户。核算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筹集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完工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不包括在该账户中核算。该账户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期末,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该账户没有余额。

4.2核算监督会计部门和人员应该遵守会计核算的规范性,进而发挥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以筹资业务中常见的长期贷款、长期债券和股票为例,说明会计人员应把握的有关内容:通过“长期借款”账户核算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借款。其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本息。长期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以及外币折合差额,均应计入“长期借款”账户。在设置明细账时,应考?虑时间、币种、金额及来源等因素,认真记录每一笔借款,使其靖晰地反映有关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利息支出。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生产期间的,凡是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应在年末和资产交付使用前,计算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记入所建资产价值;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则应按月预提计入财务费用;清算期间的,计入清算损益。

会计控制范文篇3

关键词:杨时展;郭道扬;会计控制系统论;形成;发展

杨时展教授(1913-1997),191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组,获商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同年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考试,名列第二名,当即被分配到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并开始兼任大学讲师。1945年开始先后任国立英士大学、国立广西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兼任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等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湖北省会计学会、湖北省审计学会等学会副会长等职,还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研究生教育协会(IAARE)等组织的成员。杨时展教授致力于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

郭道扬教授(1940-),196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道扬教授在为中国会计史学科创立和建设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对会计控制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杨时展教授和郭道扬教授共同促进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杨时展教授关于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会计控制论的提出

1.1980年,杨时展教授发文强调了会计的控制作用,他说:在今天,会计已演变成为一种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力武器了(杨时展,1980)。

2.1982年,杨时展教授发文提出了会计控制论的观点。他论述了传统会计所遇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会计控制论。文中指出:按照传统的认识,会计的任务在于从财务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之为反映论;按照今天的认识,会计工作的任务,在于控制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称之为控制论。他进一步指出:会计已从一种简单的量具,发展成为一种控制经济事项,使它符合人们意志的仪表。(杨时展,1982,a)

(二)受托责任论的提出

1.1982年,杨时展教授发文提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受托责任就是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以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负这种责任的人为责任人;命令或托付这种责任的人为授任人。(杨时展,1982,b)

2.1989年,杨时展教授在《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一文中更系统地提出了受托责任论的主张,他首先明确给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什么是受托责任?应以最大的忠诚,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最低的资源耗费,最多快好省的结果,完成人民的托付,并向人民报告。……受托责任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受托人在完成受托任务之后,向委托人提出报告,经过托付人同意之后,责任方能解除。(杨时展,1989)

根据会计发展的主要内容,杨教授将受托责任划分为三类:财务会计(传统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财务活动的纪律和财务报告的可信性;管理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经济行为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社会会计所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自然影响。杨教授进一步将政府的受托责任体制划分为会计管理体制、审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库管理体制。

杨教授特别强调了受托责任对会计的重要性。他说:“会计归根到底是由于会计这个实体所负的受托责任,为解除这个责任而进行的。会计的职能、任务、作用和目的就在于记录和报告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以便向人民、向一切托付人报账”。“受托责任的存在是会计工作之所以必须进行的一个基本公设,可以说,离开受托责任就无法真正认识现代会计的实质,会计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就不成其为会计”。杨教授在超过经济含义的层次上认识了受托责任的含义:“受托责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责任,在西方国家,负政治责任的意义是民意机关在政治上对政府的不信任,是政府的下台。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将Accountability这个词逐渐改译成受托责任而不译为会计责任、经济责任的理由。”实际上,杨教授对于受托责任的定义是十分广泛的,既涵盖经济上的受托责任,也涵盖政治上的受托责任,这从上述杨教授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的提出

1991年,杨教授提出了“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的思想。他说:“会计除提供可信的信息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要求,这就是:能动地使这个可信地反映出来的客观真实,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也就是说,“今天的会计,

乃是一个利用信息来控制预定目标,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的控制系统。”(杨时展,1991)

(四)将受托责任论与会计控制系统论结合,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

1.1992年,杨时展教授通过研究会计控制系统的内涵、原因及其重要性,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主张(杨时展,1992,a)。

(1)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他说:“现代会计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按照客观规律、自觉地支配或控制对利润、对成本、对一切会计对象有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影响的一切信息,保证利润计划、成本计划……等等,按照人们预定的目标来实现,而不让它们受自发的客观过程的支配、不受人们的合乎规律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控制而自流。今天,会计对微观经济所起的是一种根据目标、主观能动地进行的、自觉地控制作用”,“现代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正在于是否有这些自觉的、准对着计划目标而发生的控制作用”。

会计在今天,“从一个简单的计量系统,转变成为一个对计量的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会计仅仅以一个客观真实地计量信息的系统出现的时代已经或即将过去,而一个以控制计量的结果,使它符合人们主观意愿的控制系统出现的时代到来了”。

(2)明确提出会计控制系统的内涵。他说:“会计作为控制系统,则要经过两道控制程序”,“第一道,控制信息的真实性”,“是财务会计性的”;“第二道,控制信息的合意性”,“主要就是管理会计的”。

(3)阐述了“现代会计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控制系统”的原因。他说,在商品经济下,“对整个经济社会来说,竞争是自由的。而对每一个企业来说,为了经得住这种愈来愈强烈的竞争的冲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却必须知已知彼十分小心地衡量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制定出合乎规律的计划来,按照计划,在严格的自我约束和控制的情况下,参与这一部分”。

他以美国的发展为例说明了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他说,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开成本会计”。“大体上说,会计的控制作用早在30年代以前已为美国的企业家们所认知,以后逐步发展”,“有些美国企业,甚至已经用‘总控制师’、‘副总控制师’等称谓来代替‘总会计师’、‘会计主任’等称谓”,“1954年后,‘目标管理’成为热门话题,就使会计的控制作用更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使会计工作的重心终于逐步从对外提供信息,走向对内控制信息;从只重对外,演进到内外兼重,甚至内重于外”。

他更从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概念说明书》中找到了会计控制作用不断提高的证据。他说,首先,它“将会计认为是一个向使用人提供信息的过程”,“不再限于向外部使用人提供信息”;其次,它“主张建立统一的会计系统,以满足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它“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会计的束缚向成本性态分析、按时间调整的现金流量预测、存货控制等为控制提供信息的领域发展”。并因此使会计学的体系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1966年以前,凡是以“会计学”、“会计学原理”命名出版的书,主要以研究如何向外部提供可信财务报告为主,1966年以后以同样名称出版的书,就不但研究向外部使用人提供可信的信息,也同时研究向内部使用人提供着眼于控制的信息。或者说,也研究向外部使用人提供经过控制而得出的、能使他满意的信息。1966年以前的会计学,今天看来,只是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被认为是财务会计之外的另一个系统。1966年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就合并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

因此杨教授得出结论,“从现代的观点看,会计已从一个简单的经济信息的量具,或简单的计量系统,演进成为一个控制信息,使它按人们预定的目标来发生的经济控制系统。”

2.同年,杨教授通过明确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系统的关系,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会计控制系统论,还据此给出了现代会计的定义(杨时展,1992,b)。

(1)他首先就企事业层次给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并据此论述了会计的原本目的。

第一,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今天,无论在公私领域,无论在营利事业或非营利事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自己所有,而是由委托人(比如人民、纳税人、出资人、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就不在话下的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

“一个人什么时候接受了对方委托的资源及运用、管理此一资源的权力,什么时候他就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责任,向委托人交待。这一责任是随同运用上述资源的权力以俱来的,完全不待于另外的规定。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尤应如此”。

第二,会计的原本目的。他说:“会计的原本的目的就在于把这一责任的完成情况说清楚。这即是委托人的要求,也是受托人的要求”。会计的所有一切作用,“从纵向看,也都是完成受托责任这一原本目的的过程,从横向看,也都是从这一原本目的派生的,会计的终极目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

(2)他接着将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系统结合起来

杨教授说:“把会计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这个种概念,和会计的本质是个控制系统这个属概念结合起来,再考虑到现代会计依然以货币来计量、现代会计方法的愈趋于标准化和会计在决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为现代会计作出如下定义:

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

杨教授在文中还强调说:会计的作用,不在于单纯地提供信息,而在于主观能动地控制所提供的信息;会计的目的在于以决策为手段,更好地为受托人解除受托责任;会计的对象实质是拥有具体概念的运动和变化的受托责任等等。

二、郭道扬教授通过发展会计控制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

(一)赋予会计控制丰富的内涵,并提出全面的会计控制观

郭道扬教授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赋予了会计控制更丰富的内涵,提出全面的会计控制观。(郭道扬,1989)

1.从历史发展角度,郭教授指出会计控制愈益重要。他说:“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会计控制的作用范围及其深度、完成会计控制所采用的手段、方法,以及人们对会计控制在管理国家经济与私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都是不相同的”。

(1)古代社会中,人们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计量记录,认为它是服务于管理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工具。这种会计思想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不可能、也根本说不上对会计控制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

(2)在近代社会(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会计地位的自然升格,在对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人类的会计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大的转变。1796年英国著名会计学者爱德华·托马斯·琼斯的《琼斯的英式簿记》,掀起了英国乃至欧洲长达半个世纪的会计革命,这时期的会计学者不仅解决了一般簿记及会计理论问题,而且恰如其时地解决了早期机器工业生产中产品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3)20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会计控制的地位再次发生自然升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的预算与成本控制思想以及对定额产生差异的分析方法对其后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一批会计学者完善了财务会计的控制体系。同时,一门着重分析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管理会计学产生了。管理会计学的产生为在会计的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之间架构桥梁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20世纪3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行业会计、业绩会计等相继产生以及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控制体系。20世纪中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以及六、七十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新三论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一个现代经济控制的科学体系:它以全面控制作基本目标,以经营决策控制为核心,以系统工程为重要控制工具,以行为科学为实现经济控制的支柱,以日常控制为基础,并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手段。会计控制就是这个总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2.面对新形势,郭教授指出,我们要树立全面的会计控制观。他说,首先,会计的全面控制要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起来,“这种会计控制既要通过对会计历史资料的研究,认定历史循环中的合理部分,揭示历史反复中的教训,又要立足于现时的会计控制工作,有效地发挥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还“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推断经济世界及会计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其次,要将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结合起来,“现代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把传统会计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控制,把单向式控制改变为多向式控制,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有效地发挥整体控制的功能”。再次,要将微观、中观与宏观控制结合在一起,“要促使现代会计控制由直线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其关键在于对会计控制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分。”根据经济控制领域的大小,一般把会计控制的空间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基本方面,以分别决定会计控制的内容、制度、方式和方法,并将三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

3.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郭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微观会计控制体系的设想。他指出,该体系由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层组成。其中,中心控制层是由会计专家集团——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组合而成的指挥部,是促使会计控制在企业里发挥功能作用的原动力,也是会计发挥决策控制功能的核心。这个会计控制的领导中心一方面通过法令、制度、准则以及其他会计行为规范,确定会计控制的基本轨迹;另一方面通过运用银行的控制功能,组织、协调、监督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以及控制企业与外部所发生的商品货币交换,以最终达到全面控制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与信息流的布局及其流向。更为重要的是,中心控制层所进行的决策及参与其他部门的决策规定着经营活动循环层本期运转控制的重点及各个环节在控制中的作用目标。(二)从全面控制观出发,根据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将会计系统划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

1.在1989年,郭教授谈论了会计的基本职能(郭道扬,1989)。他说,会计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它包括会计的计量、记录、分类核算、分类检查与分类编报等内容;二是会计的控制职能,它包括会计预测、决策、计划、设计、分析及会计监督等内容”。“控制是目的,反映是为达到会计的控制目的服务的。从另一方面讲,控制是以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作为依据的,而反映是进行会计控制不可以脱离的基础。”

2.1997年在论述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时候,郭教授进一步将会计系统划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两大系统。他说,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具体划分为两个基本工作阶段,一是信息确认阶段,对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二是核算工作阶段,包括制证、计量、记录、归类、组合、测试、编表等环节,又具体体现为若干会计方法的具体运用,如设置账簿等。此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还应包括信息储存与信息输出两个环节,以便把确认、核算、信息应用三个阶段结合起来。会计的控制职能通过会计控制系统来显示。现代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经营循环与决策过程控制两个分支系统:经营循环控制系统包括市场、计划、过程控制、成本、库存、价格、行销、内部审计8个控制部分;而决策过程控制由预测、分析、决策、计划、建制、审核、检查、监督及追踪决策等9个运行环节构成。

在会计系统的两个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不仅通过技术性功能作用为企业的决策者及企业内外部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还直接为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控制工作服务;而会计控制系统则充分利用前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控制,并最终在经营决策方面体现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的意义

总之,杨时展教授和郭道扬教授共同促进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会计控制系统论的观点,1.现代会计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通过信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与标准,对企事业进行控制的系统。2.会计控制是一种全面控制,就是要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结合起来,并将微观、中观与宏观结合起来;会计控制可以分为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个层次;会计系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3.会计的目的是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4.会计的实质是受托责任。5.会计的对象是受托责任。6.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础,控制是归宿等等。可以看出,会计控制系统论以其独特的内涵丰富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特别地,会计控制系统论从一产生就伴随着与会计管理活动论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争论,这些争论活跃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气氛,并且因其主要借鉴了西方观点,使国人更清楚地了解了意欲取代信息系统论的受托责任说和控制论等学说,这不仅丰富了国人的视野,对于加强会计管理和促进会计发展也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时展.《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进》[J].会计研究,1980(4).

[2]杨时展.a.《现代会计对传统的挑战》[J].浙江会计,1982(4).

[3]杨时展.b.《国家审计的本质》[J].当代审计,1982(2).

[4]杨时展.《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J].财会通讯,1989(1-3).

[5]郭道扬.《会计控制论》[J].财会通讯,1989(7).

[6]《当代中国著名会计学家简介》[J].商业会计,1989(9).

[7]杨时展.《现代会计的特质》[J].财会通讯,1991(3).

[8]杨时展.a.《会计信息系统说二评》[J].财会通讯,1992(5).

[9]杨时展.b.《会计信息系统说三评》[J].财会通讯,1992(6).

[10]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

[11]苏万贵.《国运隆否,系乎“二计”;“二计”既臧,国乃富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5).

会计控制范文篇4

根据委托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会计人员既要对所有者负责,也要对经营者负责,必须时时注意协调委托者与受托者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而在实际中,会计常常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经营者。会计人员作为一种“内部人角色”,往往更容易陷入“内部人控制”的泥潭中,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在事实上也难以持久。这就是企业所面临的会计控制权问题。

会计控制权是指对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所拥有的支配权。会计控制权包括产权界定权、收益反映权、投资策划权、会计选择权、会计制度制定和实施权等。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形成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企业人即经营者拥有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但不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而企业委托人即所有者交出了企业经营控制权,最终却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的不对等,弱化了对人的制约和控制。而本应同时受托于两个控制主体的会计人员,在实际中却直接为经营者所控制,所有者的会计控制权被完全弱化。因此,要形成权力的制衡,减少风险,就有必要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控制权中分离出来。

分离会计控制权更实际的作用是确保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是进行会计监督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应具有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呈报的公允性。会计程序及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公正”的、“无偏见”的和“不偏不倚”的,不受不正当的权势或偏见的影响,不应带有损害别人而为任何特定个人或集体服务的目的来编制,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都应适当平等地加以考虑,特别不要对企业的管理当局或业主———他们可能对会计程序的抉择有更大的权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会计人员的独立保证了会计人员的公正态度,避免会计信息中带有会计人员的个人意识。由于风险的存在,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会计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风险越大,主观性越大,而对这种主观性的控制则掌握在会计人员手中。会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以中立的态度充分地反映会计信息,让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预测。会计人员协助经营者执行会计管理职能时,应将个人意见与提供给经营者的会计信息分开,保证经营者个人决策的独立性。会计人员如果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反映会计信息,也就是代替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或决策,那么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必然失真。如果会计人员不独立,就不能保持中立而偏向其受托的某一方,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会产生有利于该受托方的误导作用。

二、独立会计主管制度

曾经在我国一些地区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可以认为是一种分离会计控制权的方法,但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由政府机构派出,可能会产生政企不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自主经营。不过,它能很好地将会计控制权分离出来,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建议,企业可以像设立独立董事一样设立独立会计主管,即企业的会计主管由股东大会从会计公司聘请专业会计人员(通常是CPA)来担任。独立会计主管采用固定年薪制,有任期规定,可以续聘亦可改聘,但续聘有最长任期限制。

1独立会计主管的任命。

独立会计主管的聘用权掌握在股东大会手中,企业经营者可以提供聘用意见但无决定权。在人员选择上,最好由股东大会直接委托专业会计公司提供候选者由股东大会定夺。这样可以较好地做到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人手中转移给企业委托人,形成权力的制衡;同时也避免企业外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会对企业的自主经营产生负面作用。

避免由企业经营者提名独立会计主管人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独立会计主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产生良好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的反应远远小于非经CEO提名任职的独立董事。也就是说,由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这类企业的股票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波动。因为这些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不会有所增强,企业经营业绩也不可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股东权益也不可能得到最大化。而那些非经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会有大幅度的波动,如果独立董事工作业绩出色,股价会上扬;反之,股价会下跌。

《公司法》规定,聘请或更换为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请。独立审计准则也对“选择会计”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因此,对于独立会计主管的聘用权的法律支持只须对现有法律稍作扩展即可。

另外,为避免CPA因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影响执行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公司不应聘请独立会计主管所属会计公司的CPA执行审计业务,或委托承担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公司提供独立会计主管人选。考虑到现实CPA执业中的同业竞争状况,非同一公司的CPA在审计中一般不会对独立会计主管有任何包庇,这反而也会成为对独立会计主管提高工作质量的一种鞭策。

2独立会计主管的激励和约束。

独立会计主管是否也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呢?同独立董事制度一样,独立会计主管制度所面临一个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独立会计主管能够独立地行使职责。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问题,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法规保证、声誉保证和经济激励三种方式,其中前两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独立会计主管。

①法规保证。独立董事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或企业章程来履行其受托责任。倘若独立董事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履行职责,那么他们要对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考虑到独立会计主管的工作主要还是属于企业内部经营及解除企业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委托关系的范畴,因而对于独立会计主管的职责权限可以由股东大会制定于公司章程之中,不需要在法规制度上作出太多的修改或补充。

但如果在企业章程中规定独立董事没能履行其职责时企业可以免除对他们的赔偿要求,则会弱化独立董事独立行使职责这一机制的作用,使独立董事的决策很难独立于企业管理层。由于独立会计主管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解除企业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因此,企业经营者与股东都无权单方面免除对独立会计主管没能履行其职责时的赔偿或惩罚要求。

②声誉保证。独立董事必须胜任并努力维护其作为企业经营监督人的声誉。如果一个独立董事屡屡由于其品德问题或者能力不济而导致责任赔偿,那么保险公司会不断提高该董事的保险费,上市公司也不会聘请这些无德、无才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这样的独立董事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

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相比,CPA的职业道德约束性要强的多。内部会计人员的欺诈行为多为领导的授意,即使被揭露,只要不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一般而言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不大;而CPA的声誉往往对其职业生涯有决定性作用,实行独立会计主管制度更应该大力推行CPA信用档案制度。相对于物质激励来说,信誉激励对CPA的作用会更大,独立会计主管并不会因为其报酬额固定而没有提高其工作质量的动力,相反其良好的工作记录将有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师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薪酬水平;独立会计主管的任期规定可以增加独立会计主管的岗位压力,如果出现严重失误或是欺诈行为,将会被股东大会解聘,其不良记录也会不利于其未来再被其他企业所聘用;而最长任期限制则是为了避免独立会计主管逐渐演变为非独立的企业“内部人”。

③经济激励。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可以提高独立董事监督企业经营的效率。但作为CPA,其声誉保证本身就可以间接导致在会计师市场上的经济效应。而为了消除独立会计主管为获得更高的奖金而粉饰财务状况的动机,独立会计主管更适合采用固定年薪制,不适于进行类似于独立董事的经济激励。

3独立会计主管制度与企业业绩。

虽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之一是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但大量国外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度微乎其微。有些研究甚至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会计控制范文篇5

一、地方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地方国有企业由于受传统国有企业粗放经营理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会计行为不规范、财务报告不真实、国有企业违法违纪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欠缺风险意识,防范能力不足地方国有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必然会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从领导到员工风险意识淡薄,以地方政府作避风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相对更是严重滞后,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制度措施越显不全面,防范能力严重不足。

(二)内部会计控制理念缺乏和执行不力很多地方国有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的是制度残缺不全,有的是有章不循,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使制度的建设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有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将国有企业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以不变应万变”,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如何,没有重视制度的建设与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

(三)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弱化,检查失效地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得不到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受总经理或分管财务经理的直接领导,或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经常是无能为力。而且,来自外部的常规审计检查有不少是由企业领导直接指定的中介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过程对企业的监督作用也大受影响。另外,大部分的审计检查工作多数是事后进行,亦无法发挥事前和事中的约束监督作用。

(四)会计工作基础薄弱,控制体制不全面,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地方国有企业中的会计队伍,多数人员年龄结构偏老,受传统思想影响,国有企业是铁饭碗,养尊处优,不少人员安于现状。企业对会计职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国有企业的会计队伍未能与时俱进。

(五)会计信息失真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责任不清晰而造成的核算不实,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审批制度不规范;设置账外账、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有的国有企业为了绩效考核,对多年的报废、坏账资产等不作处理,虚增利润,有的为了获取地方政府扶持,则夸大亏损,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方式

(一)组织结构规划的控制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组织机构之间相互控制,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二)预算的控制预算的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环节、执行环节及预算考核环节,强化预算约束,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成本的控制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按责任者的岗位,权限及可控能力进行划分责任成本,实施按职按责有效地管理。

(四)实物资产的控制严格对实物资产及与其有关资料的接触控制,保证实物资产的实物安全,价值安全,防止资产流失,贬值。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五)风险的控制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要保证资金结构的合理性,既要充分利用获取负债资金的财务杠杆收益,也要提高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六)审计的控制主要是指通过内部审计,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检查既定政策的建设及执行情况,发挥内审机构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的监督作用。

三、建设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一)强化内控体系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首先,地方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外部经营环境,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的控制点。其次,结合国有企业经营发展实际制订各项财务指标。最后,要针对具体业务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结果定期进行检查。

(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地方国有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立授权批准、执行、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审核检查等职务岗位,明确各职能部门岗位的权限及职责,确保资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保管与记录、保管与核对等相分离,形成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三)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地位地方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及企业自身领导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并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地位,积极探索内部审计外包方式,为内部会计控制提供自我约束机制。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更好地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独立评价。还要配备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的程序、方法、范围、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

(四)完善各项制度,改善会计管理体制,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地方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国有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增强会计职员的业务素质和会计职员职业道德修养,加大对会计职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提高国有企业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控制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成本费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面对这种市场经济的竞争时,企业如果要抓住机会努力发展,就需要通过进行企业成本控制上采取必要的手段来进行,进行企业内部成本的完善,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巨大作用,这对于健全企业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成本费用的控制方面有着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的想办法去改善,才能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成本费用控制面临的困境

(一)没有全面认识内部会计控制

大多数企业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在追求经营效益,忽略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对企业活动的规划和人员的投入等都没有进行科学的控制,这就导致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企业在员工的个人工作规划上也没有合理的规划,造成工作效益低下。有些员工在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之后,却还是无法达到企业的预期的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造成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没有全面执行内部会计控制

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有关的责任人本身没有正确认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企业的大多数领导人都是在为企业的经营效益而殚精竭虑,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企业内部成本的控制,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制度的混乱,会计管理工作人员也就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进行财务管理时责任心较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功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三)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时有着较大的难度

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产品的更替会很快,产品的种类和产品的质量等都会出现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增加。与此同时,成本费用的内部会计对于企业的预算编制和财务预算等都无法实现,这就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很难进行,或者说是在进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较大的问题。

二、完善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相应对策

(一)加大控制企业成本费用的力度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要有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力度逐渐加大,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结合相关的规定科学有效的进行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的控制。企业在进行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时,对于保护企业的财产、防止企业的漏洞、防伪查询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成本费用有着明确的界定,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费用的控制,对于企业得发展来说是最基本的工作。除此之外,企业对于成本控制部门应有明确的划分,同时明确各自的职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二)加大材料成本内部会计控制的力度

企业进行企业内部成本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这其中企业对材料成本的控制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所以说,企业在进行材料合作商的选择时需要特别的注意,尽量将材料的价格降到最低,这对以企业成本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合理的对材料进行控制,避免材料的浪费,这样对于工程的顺利进行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严格授权批准相关制度

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时,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要对企业内部人员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在进行企业内部资金的处理,以及材料的分配工作时,都要有严格的授权才可以进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自身内部需求,制定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免出现有内部工作人员直接控制的情况出现,企业在制定制度之后,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来进行,在授权方面需要得到领导的批准。此外企业还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构进行权利的监督。

(四)开展企业内部控制银行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银行主要是将信贷管理职能、理念以及结算商业银行等工作嫁接到企业的工作中,采用对资金全面调剂、融通等处理方式,设立银行于企业内部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外在的各种交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企业构建内部银行可有效的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内部的资金管控,可以将资金进行有效的把控,将资金运用到各个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还具有降低占用资金的作用,大大提高企业内部的资金周转率。企业内部构建信贷管理职能和结算管理职能,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同时企业也可以采用杠杆原理进行利息的调节,进而在进行资金周转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偏移,促进企业内部的均衡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科学的规划管理,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各种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在企业活动进行之前就通过成本费用的控制手段对活动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公司的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凯婷 单位:沈阳容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田俊丽.管理会计工具在A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张曦文.荣信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改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会计控制范文篇7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一)做好会计系统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监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重点突出、便于操作的会计控制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进行合理分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报送和保管处理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二)强化审核批准控制规范授权审批控制程序,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此外,对于重要的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国家财产被贪污、侵占、挪用。对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要采取各种措施严禁其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和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三)实行实物资产保护控制进行资产记录、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主要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预算控制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明确预算项目、预算标准和程序,加强预算编制、审定和执行等各环节的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二、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提高控制效率,利用现代会计系统软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制度要求,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促进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更加有效。同时,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升级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培训,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一)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主管负责人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二)加强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培训第一,通过对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职责权力。第二,财政部门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使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改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同时提高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主要是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审计监督是在组织结构、关键岗位人员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监督检查。通过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计控制范文篇8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它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中计算机技术处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地位。高校具备了科技和人才的优势,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财务工作,会计技术手段也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电算化也由简单的账务处理发展到涉及收费管理、资产管理、预算控制的综合管理阶段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校园一卡通的实施,银行POS机的应用、网上缴费推行,使电子商务被引用到高校财务工作中,借助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繁杂的财务数据交由计算机处理,使财务管理实现了从事后到实时的转变。网上银行、“银企互联”的应用,使高校财务日常报销工作进入无现金报账时代,通过资金收支业务的电子划转,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流动,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现金周转风险,确保了高校资金安全。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形式的影响。传统的会计环境下,在账务处理中通常通过人工进行控制,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的试算平衡,余额和发生额的平衡检查,以及实施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内部会计控制的形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取代了人工繁琐的数据核算工作,一些内部控制措施也通过计算机程序完成,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只要保证数据录入正确,系统安全可靠,没有非法操作收稿日期、修回日期或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是不会出现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试算不平衡现象的。因此,内部控制由单一的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结合的共同控制。

2、内部控制对象的影响。传统的会计环境下,高校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均记录在纸张之上,会计内部控制对象是财务人员和相关处理程序,通过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资产的安全完整。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与各项经济业务相关的信息由财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记录、储存在磁性介质上,通过财务软件和网络系统进行处理。原来需要由几人或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集中在一人或一个部门完成;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会计内部控制的对象不仅是财务人员,而且还涉及对计算机的控制。例如,计算机硬件的维护、软件的分析、程序的编制、信息安全的保障等等。

3、内部控制内容的影响。在传统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保管、整理、归档的控制,记账程序的控制,会计人员岗位责任的控制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高校会计记账工作完全由计算机替代,内部控制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内部控制内容的重点转变为原始数据的输入控制、会计信息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联接控制等信息处理控制,还有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4、数据安全性的影响。在传统会计环境下,高校的经济信息都反映在纸质凭证和账簿中,增加、删除、修改会计凭证或会计账簿都留有痕迹,可以通过不相容职位的分离和必要的签字授权等方式防范作弊,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在现代信息技术下,会计信息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数据容易被不留痕迹地进行修改和删除。磁性介质也容易受损坏,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加之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并进行复制、伪造、销毁等,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加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措施

1、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高校作为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计算机操作到软件应用,从数据录入到财务分析,从网络安全到财务法律法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如财务软件应用、数据库管理及网络安全等。此外,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更容易被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文件被非法浏览、复制、伪造、销毁的风险更大,对会计业务人员道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高校会计人员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和计算机技能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成为既懂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2、加强组织管理控制。组织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的是使相关人员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差错、舞弊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组织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例如执行与记录、授权与执行都应相互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授权批准与业务执行、软件开发与软件操作、数据维护管理操作与电算审核、数据录入与审核记账、系统操作与系统档案管理等。通过建立健全各岗位的职责,使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组织管理控制中应实行操作人员分级授权管理,系统管理员给职务不相容的岗位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避免由一个人经手一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此外,还应建立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度。

3、加强日常操作控制。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环节是信息化管理中可能产生错弊的关键节点,因此,高校在实施内部控制中,既要设置对各控制点的控制,也要设置对系统管理员的监控,包括权限、计算机操作痕迹的监控。首先,应制定完善的操作管理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操作内容和权限、严格密码管理,严禁越权操作。其次,在输入、处理和输出中,还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设置相应岗位进行分级复核、审核,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准确。此外,还要严格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对会计数据要定期检查,定期备份,防止存储介质的损坏。

会计控制范文篇9

一、会计电算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一)基于分工的内控机制失去了作用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单位会计部门通常根据会计业务性质的不同,即核算内容的不同,分设若干个岗位并配备会计人员,分别主管会计工作的一个方面,职责分工明确。各职能岗位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自然地形成了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局面。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原有岗位的大部分工作都由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呈现出集中性的特点,建立在岗位职责分工基础上的内控机制显然失去了作用。

(二)审查复核机制削弱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账务处理工作被分成填制凭证、记账、结账、对账、编制报表等诸多步骤,按一定的程序完成。任何一个步骤都是对前面步骤的审查与复核,前一个步骤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可以在后一个步骤中发现而得以纠正。如凭证的错误可以在记账中发现,记账的错误又可以在对账中发现,对账中未发现的错误还可以在编制报表时发现等。在电算化环境下,账务处理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手工方式下的各处理步骤不复存在,审查、复核等控制机制随之削弱,甚至消失了。

(三)电子数据的可靠性面临挑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被记录于凭证、账簿等纸张上,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其法律效力是被广泛承认的;并且一旦出现错误进行修改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会留有痕迹。而在电算化环境下,账户记录和纸介质已逐渐分离,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唯一载体,凭证、账簿、报表等均可在计算机中以电子形式存放。对于电子数据不易实现签字、盖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手段,并且电子数据可被轻易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增大。

(四)系统的安全性受到更大的威胁

在电算化环境下,所有的会计数据和处理程序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系统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运行,如突然停电、病毒发作等都会造成数据丢失。特别是在网络会计环境下,其开放性、分布式的特点也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网络会计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通信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存在着搭截侦听、口令字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操作使系统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黑客(Hacker)侵扰、病毒感染等破坏性极大。

二、电算化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建立在传统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内部控制方式在电算化环境下已受到巨大冲击,我们需要结合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采取新的控制措施。

(一)职能分隔控制

通过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要将系统内不相容职务划分清楚,由不同人员负责不相容职务,划分时可参照手工会计中职能岗位的分工,同时要符合计算机处理的特点。系统管理员、制单人员、审核人员及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分工明确,不得兼任。例如,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不能再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审核与制单不能是同一个操作员;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

(二)授权控制

在电算化环境下,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地转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计算机如何识别上机操作人员的身份以及权限控制的问题,即对上机操作人员能够使用的资源加以控制。具体来说,谁有权进入系统,谁有权打开和使用哪一些文件,谁有权录入、处理、审核、查询和保管系统数据等,都由系统管理员或账套主管授权,然后利用口令密码的措施加以控制。上机人员只有在正确输入系统要求提供的口令密码后,才被允许对相关的功能模块及数据进行作业。这样,既可以防止非指定人员擅自使用系统,也可以防止操作人员超越权限接触系统,达到明确责任的目的。

(三)操作日志控制

操作日志就是系统的安全监控程序,它用来记录用户运行应用程序和使用数据的活动,以便使所有的操作都能留有记录、有迹可寻,日志记录是计算机审计工作中常用的资料。因此,日志文件应妥善保管,应由专人进行经常性审阅。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监控程序通常应在操作系统下运行,不受应用程序的控制和影响,而且不应让用户感觉到它的存在。

(四)防错、纠错控制

在电算化环境下,输入环节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而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又是保证运行数据和输出数据正确性的关键。如果输入的原始数据是错误的,那么不论以下的处理过程如何正确,程序设计得如何合理,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会计软件一般都要根据输入的每一种原始数据的特点加入了适当的防错、纠错控制功能,并通过程序化步骤进行有效性、正确性校验,主要方法有:二次输入、平衡校验、界限校验、类型校验以及代码校验位校验等。

(五)修改控制

由于电子数据很容易被不留痕迹的改动,因此会计软件一般都要提供修改权限与修改痕迹的控制功能,防止电子数据被非法篡改。如对已经登账处理的会计凭证,软件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正功能;对计算机根据机内账簿生成的各种报表数据,软件无修改功能等。对于凭证的错误,一般要分以下三种情况处理:①凭证填写错误,数据还未输入计算机。录入人员不得更改,应退回凭证填制部门纠正后再进行输入。②错误数据已输入计算机,但还没有登记有关机内账簿。如果是输入错误,录入人员可以直接修改;如果是凭证出错,则应退回凭证填制部门纠正后再由录入人员进行修改。③错误数据已登记有关机内账簿,只能通过输入记账凭证的方法进行冲正或补充(即红字冲销法或补充登记法)。但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审核功能与输入、修改功能都不允许同一个操作员使用。

会计控制范文篇10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控制的要求

自从50年代会计工作中开始应用计算机,直到70年代后数据库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会计工作已经大部分被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所代替,人们利用计算机的记忆功能、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功能,以及庞大而且先进的数据库,基本代替了会计的手工操作。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提供信息全面,因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改变了会计工作的面貌,为会计人员参与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手工会计是通过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这样的流程来开展核算工作的,其中每一过程都需要专门人员从事收集、整理、记录、计算工作,尤其是记账过程避免不了许多重复转抄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仅需要将数据(原始凭证)一次录入,其他的过程均可由计算机进行且瞬间即可完成。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繁琐的工作,变成了电算化会计下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可以说,电算化会计不仅彻底解放了会计人员的双手,同时也为激活会计人员的头脑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有精力、有条件去关注履行会计原本就有的职能,即会计控制。另外,90年代以后,实践中不断开发出的许多先进适用的软件项目,使电算化会计可以完成大量在手工会计条件下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工作,如各种辅助核算和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而这些核算正是实施会计控制所必需的,或者说是会计控制的内容之一。例如,在进行费用控制时,人们甚至需要追踪到某个人的费用明细信息,这对于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可以说是无法做到的。而在电算化会计下,只需在程序中设置某种辅助核算功能,就可以按照需要获取所需的会计数据和报告。

会计电算化不仅为实施会计控制提供了众多机遇,同时也对会计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电算化会计的实施给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实施电算化会计以后,为一些人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提供了条件。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隐蔽性高、防范困难,加强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和自控能力就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电算化会计程序中增加会计控制功能,并按此思路来进行设计和开发,从而使会计反映和控制两大职能平衡发展。多年来,由于会计以反映为主,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功能实际上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境地。为此,需要大力开发会计控制的功能,扩展数据库,建立以多种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为主的方法库和数据库。在进行会计控制功能的开发时,会计人员应熟悉业务,对市场和国家政策了如指掌,清楚控制点,系统掌握以数学为主的管理会计方法。此外,还要与系统开发人员密切配合,集中精力研究控制什么、用什么会计方法控制和怎样控制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就企业会计而言,会计控制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和各种会计法规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能真实、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保障各方面利用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和决策不被误导,即我们所说的“对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在实施这一控制时,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应具有防护性功能和自动补偿性功能。即会计信息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予以检查。同时,一旦发现某一处理环节有误,就应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予以纠正。

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工具、载体、账务处理、会计组织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控制也由人工控制变为人和计算机共同控制,使会计控制更为复杂,要求更加严密。但是操作简单,控制也更加有效。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除计算机本身的一般控制外,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是指对数据采集和系统输入的控制,由于目前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必须有人参与,而且数据输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处理和输出的结果,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的输入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制订标准化凭证格式,建立科目参照文件,设立科目代码校验位,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输入;每一位参与电算化会计的人员都应实施授权控制,通过设置操作员口令和上机日志等控制手段,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还必须增设专人输入检查控制环节,未经检查,应无法进行下一步会计处理。会计信息处理和输出的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主要取决于应用程序的正确性和环境控制能力,系统设计应具有识别信息失误的能力。同时,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程序操作。

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二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越发展,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可以想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便将大为增强

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现代企业可以看作是各种职能、各种业务处理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系统。为保证系统的配合和协调、保证企业经营方针和系统最优化目标的实现,需要采用一系列会计方法,通过计划、预算、内部控制、分析、稽核、报告等手段,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会计电算化为企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创造了条件,这种会计控制通常有以下特征:①充分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借助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和整理。通过系统接口或集成方式做到数据共享,一次输入,多次使用。②需要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开发或二次开发。增加辅助核算,把以运筹为主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成方法库和模型库,并同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先进快速的处理和计算优势实施会计控制。③会计人员可以专注地进行会计分析、制定控制标准和参与政策。④计算机自动报警和实时控制。即将控制标准事先输入会计系统作为“控制线”,执行中一旦出现差异就激活计算机自动报警,以及时调节或改正作业。一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包括效益控制、资产控制和风险控制等。

1.效益控制。效益控制的目标是以最小的资金占用和耗费,最优的资金投入组合,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简单的说就是使成本最小化而利润最大化。包括制定计划、编制预算等事前控制和跟踪计划实施,进行成本、费用指标分解,采用限额开支和责任会计等事中控制。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核算,生成适合管理和控制要求的企业内部效益控制报告,如成本费用报告、合同执行报告、责任中心报告等。会计人员应集中精力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处理结果进行会计分析,并应对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2.资产控制。资产控制的目标是保持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并使其保值、增值,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种控制可以分为实物控制和价值控制两类。对资产实物的控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运用计算机进行实物资产管理,对资产的购买、保管、领用、处置应有完整记录并定期清查和核对,还应经常对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执行情况实施审计控制。资产的价值控制,主要包括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实施财产保全控制,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折旧方法并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及时进行固定资产大修理等,保证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