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假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1:13:05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范文篇1

引言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系统赖以存在的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依据这些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与期间能得以界定,会计人员也能确定收集加工会计信息的程序和方法。现代国际公认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一、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之间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进行贸易和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换;企业内部,也更多地依靠Intranet来进行信息的沟通和管理。会计所需处理的数据及其处理的过程,愈来愈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之中,使传统的手工计算技术以及理论与方法体系受到了挑战。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基石的会计假设,在信息时代的经济环境下需要与时俱进。

1.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强调的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实体,这个组织实体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紧密,多个企业可以组成联合体,成立网络公司,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解决单个企业不能完成的市场功能。这类公司分合迅速,协作方式多样,所以,强调单个的、独立的企业实体的传统会计假设已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合体的新形式。

现代企业的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延伸到了企业的外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仅为了经济增长,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随之扩大。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现了企业兼并浪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增多,使得企业的空间范围在无限地延伸和扩展。合并财务报表业务的出现,实质上是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和合并,体现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主体的财务状况,也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会计主体理论。

1.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假定企业将长期地以现时的形式和目标不断经营下去,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的和愿望,旨在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该假设也存有很大的局限性。

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产生,但是研究和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的成功率很低,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风险,倒闭、清算的威胁不言而喻。加之并购潮流的涌现,使得企业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挑战。

现代网络公司、虚拟企业作为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的临时性联合体,其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和转换,一旦完成某项交易立即解散,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这对相对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挑战。

1.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而会计分期所强调的时间段落划分会受到信息提供的成本,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电子信息,其信息成本与手工会计环境比是极其低廉的。信息成本与会计循环次数成反比,从信息成本角度讲,会计电算化的到来已为缩短会计期间、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可能,这为投资者和管理者带来了福音。

投资者可以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适时地对投资做出反应,避免由于获取信息时间上的不对称而减少收益。管理者通过从静态走向动态的财务管理系统,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对企业风险进行监控。

传统会计分期假设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采用“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特殊程序来处理应付和预付款项,预提和待摊费用,其中包括许多人为“估计”的成分,带有很大的武断性。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这是会计分期假设固有的缺陷,在新经济时代仍将继续受到挑战。

1.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也存有缺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

的加快,使得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资本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各种现实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更为频繁,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这一假设。电子货币的出现将对以某种纸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的传统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单证作为交易媒介。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货币革命和支付革命。

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现代电子商务中,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却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表示。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

通过对上述新经济时代下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的分析,我们更能感觉到会计假设与时代环境相关的密切性,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向前发展,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发展改进。

2.1会计主体假设的改进

如今信息技术的先进性造就的网上公司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主要资产,会计主体由此扩展为企业实主体和虚主体。基于此,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观转向信息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相应地,可将会计主体假设定义为“经济利益联合体”以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调的联合体,不管他由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组成,都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会计主体。这一定义以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对“虚”的空间主体的“网络公司”或“实”的企业或企业间的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均可加以界定。

2.2持续经营假设的改进

许多学者提议由破产清算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这种提法并不是最合适的。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会计核算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在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网络公司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

尽管相对破产清算假设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存在一些可取性,但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出发,持续经营假设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持续经营假设;对于稳定性差的企业或经营期短的企业,可以用“项目经营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这种假设可理解为:经济利益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以利于一些业务和收益、费用等的处理,同时也避免跨期摊配等调整事项;对于网络公司,可以以“暂时性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以适应网络公变化迅速的特征。

2.3会计分期假设的改进

新经济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每一时点的会计报告使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而各个时点的报告连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企业连续经营过程的全貌,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这种即时财务会计报告的存在性,使得有些学者提出了交易期假设的建议。

交易期假设其自身存有一些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即期财务报告似乎可行,但做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即期财务报告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会计原始信息虽然可以在线录入,由计算机进行分布和集中处理,并生成报表,但还是有许多重要的原始信息的搜集、审核、确认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完成。其次,在即期财务报告系统下,企业的一切信息包括商业秘密将公布于众,这些信息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但也被竞争对手所利用,危害企业的利益。相对于即期财务报告系统而言,定期报告系统只提供会计结果,不反映数据流程,则没有这种弊端。再次,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需经注册会计师鉴定,其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公允性才能予以保证。在即时报告时,要做到及时鉴定,目前尚不可能。最后,网络系统还有其不安全隐患。

对于会计分期假设是否应以交易期来替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虚拟企业的盛行,而虚拟企业中有短期项目合作,中长期项目和较大项目合作,战略性合作。在短期项目合作下,此类企业生命周期极短,参与方交易完成后即进行利益分配。虚拟企业本身平时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无需考虑持续经营,更无需考虑会计分期了。至于中长期和战略性合作项目,其持续时间往往超过一年,有的甚至几十年,采用交易期作为报告期间,其弊端显而易见。此外,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交易更加不一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赢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正确选择投资对象。即使同一企业不同项目的交易期也不一致,同样也不利于管理者进行财务管理和业绩评价。

通过分析,比较好的处理是:原来的会计分期假设涵义仍将继续保留,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即实施短期项目合作的网络企业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而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而对于实施中长期和较大项目合作、战略性合作的企业可以适当地缩短会计期间,如以旬为单位进行分期,提供旬报。这样既克服了即时报告的缺陷,又满足了及时性的要求。

2.4货币计量假设的改进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货币仅仅可以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但现代企业中还存在大量不能通过量化和计价揭示的事项,它可以运用非货币性指标和定性而非定量指标来予以反映,诸如有关人力资源价值,知识资本和信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能在现行财务报表之外增加,将会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电子商务中电子货币的运用不断扩大,国际交往中货币收支,资本流动的管理要渐渐地接受“币值变动”,以丰富会计假设的内涵。

会计假设范文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主体;货币计量

在会计行业中,会计假设一直都是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基本条件,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下,相关人员能够以客观的角度对会计活动以及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评估。可以说会计假设和经济环境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会计假设势必也会随之进行变动,我们需要对会计假设进行新的认知与理解,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一、关于会计主体的假设

所谓会计主体假设就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只能够显示出一个经济独立的企业、事业单位价值的行为。以往在工业经济时代中,会计的主体定义较为明确,就是能独立核算的企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形式因为受到科技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而呈现出了更多的形式,使得会计的主体形态也随之变得模糊起来。

(一)虚拟公司的诞生拓展了企业空间的范围

现代企业无论是从营业范围上,还是在公司的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会计的主体也变得更加多重化、多样化,导致企业的空间范围开始变得模糊。而虚拟企业的诞生打破了原有的企业空间概念与格局,会计的主体也由单一的实体,增加了虚拟的空间,这样虚拟的媒体空间将改变实体上地理位置的限制,将地理差距以及国家质检的界限都变为一种模糊的状态,而且这种虚拟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任意进行组合与重构,会计主体能够以业务的需要为依据,自由进行膨胀、缩小以及解散的处理。所以,在会计方面要对跨国企业与虚拟企业所有的公司资产以及负债等相关信息进行核对与记录时,都需与已经进行拓展的会计主体需求相符合。

(二)打破了以往会计主体的界限

当公司对与社会利益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传播时,需要打破以往会计主体的界限,扩展到公司外部。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经济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一种,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时,既要保证自身的经济增长,同时也要担负起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所以企业中的社会成本以及社会绩效考核方面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凸显出来。企业提供这些信息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更多是为使用者争取到更多的好处,这也是会计主体与所提供资料之间的界限。

二、关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假设

在会计假设中,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均是对会计主体运营时间的长短进行描述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所谓持续经营就是会计或者会计主体在进行运营时,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并能够推测出在日后不会出现公司破产的情况,可以达成公司运营中制定的各项目标,而会计主体拥有的资产也会在日常的运营活动中被转让、消耗以及出售,这一过程也会偿清原有公司中存在的所有负债。而会计分期指的就是企业会将持续运营中的活动时间分割成各个小段,相关人员可以依托结算账目会计报表,分析出企业运营中各方面的状况以及运营成果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一般会计分期可以分为季度、年度以及月份午度等,日期都是按照公历进行计算。核算与报告的主体都是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描述在特殊时期对财务状况会计假设中的一种,属于结算账目与编制财务报告的先决条件。

三、关于货币计量的假设

所谓货币计量的假设就是指公司通过货币对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及经济收益进行计算与呈现,在这种情况下会假设计量单位——货币的价值是恒定不变。在工业经济时代,货币计量的假设与这一时代的实际情况极为相符,但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假设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

(一)货币无法对部分重要信息进行计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公司发展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新资源形式,像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并不能使用货币的方式来进行计量登记,主要是因为两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是因为面对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并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价值评估登记方式;另一种就是因为一些资源并不适用货币来作为计量单位,如果强行使用会将资源原来的特质受到破坏。与此同时,与以往的时代经营方式和理念有所不同,现今的企业经营更加人性化、信息化,极为注重客户的满意度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无法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开始使用数据库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计量,这就解决了货币计量假设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财务资源信息。

(二)电子货币方面

随着科技发展,财务办公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为了减少现金交易的麻烦,很多企业都开始使用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交易,并使用电子数据对交易记录进行登记。可以说这种虚拟的交易方式为货币和支付形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对记账本位币假设而言也是一种强化。除此之外,电子货币的使用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交易速度,这对于货币而言这也增加了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对货币量运作的操作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以及会计分期以及计量货币三大方面假设的介绍,使我们了解到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假设发生的改变,企业想要在这一时代下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从容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使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王沭文 单位:吉林省公安消防总队

参考文献:

[1]张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J].广西会计.2002(04)

[2]陈熙.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基本假设[J].科技信息,2010,01:1065+1078

[3]李昉.浅析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J].计划与市场.2000(12)

会计假设范文篇3

二十一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internet的出现和普及,它将人类带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会计假设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基础,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现行的会计假设是与“实体企业”经济环境基本适应的,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基本假设将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假设影响

一、前言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指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系统赖以存在的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依据这些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与期间能得以界定,会计人员也能确定收集加工会计信息的程序和方法。现代国际公认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它是在传统的工业社会经济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了工业社会中会计系统的客观现实,使人们能够恰当地理解和运用会计信息。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一些虚拟化的网络公司、网际公司和信息中介服务公司,这些公司与传统的会计主体存在差异;网上兼并、收购、破产和以特定目标而聚散的经营方式,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质疑;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挑战;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得无纸化、非货币化计量交易成为现实。面对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业务、新环境,传统会计假设的局限性便日益显露出来。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假设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该假设是对较为稳定而独立的会计空间加以假定,从空间上界定会计活动及具体核算的范围,解决了会计为谁服务的问题。20世纪初,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相对稳定的。会计主体假设的提出切合了当时的经济现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并购浪潮此起彼伏。并购所产生的母子集团公司使得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双重性。原先分散的多个会计主体可以合并为一个会计主体,随之出现的合并财务报表业务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与合并,从而反映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会计主体假设的理论。虽然这种拓展已经对会计主体假设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还可以在传统会计理论内得到基本解决。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的迅“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纽带的电子商务,使得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络公司大量出现。“网络公司”又可称为“虚拟企业”或者“无实体公司”,网络公司存在于网络中,没有固定的实物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通过internet/intranet技术克服各个联合公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障碍。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将它们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整合、重组形成网络公司,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公司成员,分合迅速,联合、协作方式多样。企业在网络空间中的灵活性使其会计主体外延不断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公司这种临时的结盟体,已经不能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空间范围提供基本的支持。这种临时网络关系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虚拟企业以高度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通过全球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些网络经济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售卖等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且随着并购潮流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而网络经济的发展,既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项决策,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也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或解体。企业的生存、发展、倒闭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根据摩尔定律,it业的生命周期只有18个月,也就是说,“持续经营”并非客观现实。另外在经济生活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相互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临时联盟即“虚拟公司”,当完成一个或几个项目后,就会立即解散。上述情况,在网络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可见,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持续经营假设正日渐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其与会计理论结构的相关性正日渐消失。重新界定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时间界限,以便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新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显得十分迫切。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的经营时间划分成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所依赖的技术有关。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由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传递信息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和相对较长的时间,所以,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企业只能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但这样一来,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及时性受到严重影响。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都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动态的财务报告,其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财务报告,从而弥补传统人工会计系统的这一局限性。

另外,对虚拟公司来说,其经营目标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在实现经营目标后公司可能解散。在一个本来就比较短的经营期内再人为的划分许多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意义不大。同时,涉及到企业的分配时,人们的传统观念是财富的分配往往以年为基本单位;而在新经济时代,网络使得企业的成本大为降低,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有用信息。网络企业的交易过程可谓非常短暂,短时间内实现财富的增加或减少,传统会计的分期将毫无意义。因而,是否继续把会计分期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反映传统会计统一计量单位的观念,其内容一般包括:货币计量、币种唯一、币值稳定。由于网上贸易的经营期极短,币值发生剧烈变动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网络公司的交易结算均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企业的现金流和信息流将逐渐合二为一。同时,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加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加大了会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从而对币值稳定假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以货币为载体所记录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使用者更加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潜力以及对未来预测的非货币性信息。而这些信息仅以货币计量是难以实现的。货币计量假设把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作用。

三、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假设的创新

1、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可定义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这种“相对”的会计主体拓展了以往的传统有形会计实体假设。会计上不论是“虚”的“网上实体”还是实体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的计量及有关的记录和报告都应该适合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时间范围,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基础。从“网上实体”的角度看,这个假设在虚的“媒体空间”中的适应性较差。根据“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持续经营假设可以确定为项目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有一个“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及其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这样的表述,有利于对一些经营业务的处理,如收益、费用等,以避免出现跨期摊派等调整事项。

3、会计分期假设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公司的组成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整合的公司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对于这种短暂的经营过程,再去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恐怕已无必要,这时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就可使交易的帐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等问题,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问题,便于企业清算。

4、建立以货币计量为核心的多元计量体系。首先,应扩大货币计量的范围,特别是传统会计实务所不予计量的人力资源、自创商誉、自创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信息,采用合理的方法予以量化、披露。其次,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反映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货币所不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

以上是现有关于会计假设创新的典型观点,但是在会计假设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逻辑推理存在着局限,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之道。研究者们只指出网络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产生的冲击,却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使有解决问题的尝试,也是解析不透,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而且没有将研究方法综合起来研究会计假设。其次,结论的实证性不足,基本上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网络经济的出现不过几年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还远未普及,虚拟公司更不是有代表性的企业形式。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提出新的会计假设,在理论上进行超前预测是无可非议的,但理论假设对实践的指导效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四、结论

会计假设范文篇4

关键词: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

知识大爆炸的作用在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企业来说,在企业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形式上,也有了质的突破,冲破了旧的会计管理模式与企业运营模式,并因此冲击了旧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假设可以称之为会计行业运行的现实与理论的根基,通过科学缜密的推理对会计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与假设。在信息产业革新的巨大推进力的作用之下,会计行业所在的各类金融与生活环境业已产生质的飞跃,不断挑战传统经济体制中的相关会计假设。

一、管理会计假设的前提原则

从原则方面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仍存在很多不同,当前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前提与原则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然而从实践出发来讲,管理会计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与财务管理的相通之处。如今,管理会计定义的范畴日益扩大,比如衍生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等等,领导人必须以相应的先进理念武装企业会计人员,由于新形势下会计周期明显缩短,频率增高,产品服务研发面临的风险极大。越接近前沿的科技,其研发成功率越低,有可能背负巨大费用,甚至可能使企业遭到清算,进而倒闭。(一)在会计主体假设方面的影响。会计信息反映了一定的特定组织,该类组织称为会计主体或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可以把所要反映的目标与其他经济体相区分,区分的主要方法是清晰的确定相应主体,以该主体为基本进行核算。只有这样方可使会计活动的出发点更加清晰,方可顺利进行会计活动的相关核算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会计作用点受互联网影响巨大。早期企业间生存与提升的情况是比较平衡的,各企业之间吞并与重组的趋势暂未成形,企业与企业形成的合作与沟通。相对不紧密。由于通讯水平不高,联系方式单一,导致沟通不畅,各个企业都各自为战,在合作意识与共同目标上无法实现有效统一。(二)在持续经营假设方面的影响旧的会计制度中,持续经营假设常常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对于互联网时代而言,前沿技术的进步虽然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企业带来了比从前更大的风险与压力。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竞争逐渐向白热化发展,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为提高竞争力,都加大研发的投入,缩短技术更新的周期。且伴随着客户需求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给面对市场进行的研究与开发带来更大的风险。国际上高技术企业,其普遍研发成功率常年保持在15%以下,更有甚者在3%以下,企业在该类项目上投资过大,对于如此之大的风险,极有可能令企业遭受清算甚至倒闭的风险。(三)在会计分期假设方面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不间断为特点,如果将该类活动进行分割,并形成几个小的期间,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结账与会计报表的编制活动,向利害相关人披露财务运行情况、企业经营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然而掺杂了主观因素的区间划分,一定会使相应的实际运行成果与会计期间的反映有所差异甚至相反,这是在制度上使会计失真的相应原因,也是会计分期假设天然的缺陷。互联网时代正冲击着传统在分期假设上的理论与实践。(四)在货币计量假设方面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是企业对其活动进行计量的一种方式,计量的介质就是货币,并传递相应的计量结果的重要过程。进行货币计量一定要以以下两个假设为前提:1.在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货币价值保持稳定;2.坚持使用唯一币种的假设。资本决策超越了以往时期,呈现即时决策的状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然而更加加剧了相应会计人员在货币方面的风险,使币值假设逐渐成为空谈。

二、针对管理会计的会计假设理论创新对策

(一)会计主体假设创新方法。会计主体假设来源于以下需要:也就是划定会计核算的空间区域。伴随互联网产业技术的日益壮大,该领域的技术不断提升,将各类企业通过网络进行了快捷和紧密的结合,可以使各类企业在短期内组成有效的联合体,壮大力量,在为市场输入商品与服务,完成买卖活动。也就是集合了众多企业,合作完成了由一个企业不能实现的相关功能。将传统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网络转换和数字转化,对传统模式产生了质的突破,反映在经营成果上,表现为会计主体对传统假设的颠覆,扩大了相应的范围。在现实中要避免对资产负债或财务形势的误判,以及产生错误的主观认识,要注意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调整、对于扩大原会计主体范畴与会计假设理论,产生了更为重大的推动作用。(二)持续经营假设创新方法。持续经营产生于相对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中,其相关推测与展望是基于股权分立、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公司等形式的企业股权的不断剥离、传统生产规模逐渐被现代人工智能化生产所取代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当代我国处于信息产业增长时期,前沿科技企业需要面对各类风险:如研发失败、前期投入过高,极易破产等各类风险,同时也使企业间合并重组的风险加大。有专家指出应将持续经营假设发展成有限假设,然而可以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考虑,也就是联系了会计主体假设的更新成果,以理论中的持续经营假设定性项目经营假设,它用“一种以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多个组织从成立起到达到运营目的止的期间构成”进行表达更加贴切,采取以上措施,不但避开了跨期摊销、而且对于完成控制收益、优化费用等工作,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会计分期假设创新方法。传统的会计期间由于化分过于呆板,按月、季、年进行分类的会计期间,因为灵活性差,不能适应会计业务的需要,特别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生产环节与投资环节的需求量高速增长,同时为了企业及时进行风险控制,都需要对传统的会计期间进行变革。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信息传递的效率不断提升,必须采纳较短的会计期间,甚至实时信息,信息才有可能对投资人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才可以对企业今后发展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网络空间内企业联盟,各企业间联系不紧密,可变性强,既能短时间之中按传统公司模式进行签约,同样具备在短期内解约的能力。针对该类短期运营的联盟类型,按传统方式划分期间并不必要也不可能,这就需要机动灵活地编制并上报每次交易的会计报告,这个步骤在每次交易后立即进行,保证了时效性。同时随着当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信息传递的成本逐渐下降,这对减少会计期间长度在技术上给予了很好的支持,创新地开辟了会计分期的其他可能性。(四)货币计量假设创新方法。货币作为一种计量手段,在进行计量时,应同时满足用下面两个假设为前提:①货币的币值不变;②币种的唯一性假设。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货币的诞生其非常显著的变化以资金的流动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资金流动更加激进,各类现金汇率转换频率不断增加,且网上转账通常可以即时到达,“币值稳定”假设受到挑战。所以,需要对计量方式进行优化,反映在会计报告方面,应进行依赖于新技术、以多种形式持续革新报告,将会计报告的信息量进行扩容。扩大相应信息量,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充实的会计信息。

三、结束语

通过对会计假设的前提和条件进行的调查研究,使人们切身体会到,会计假设与当前会计环境不可分割的联,会计假设通过经济运作产生于相对特殊的会计环境当中,是特定环境情况下的特定产物,不具有普遍性,是环境的衍生物,而会计环境是持续前进的,会计假设也应与时俱进。本文提出以变革为目的,以适应社会变化为过程,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除了有助于会计体制的进步以外,还为会计改革做出坚实铺垫,这符合发展的哲学观点。我们要以当前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契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会计假设,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紧要关头,我们一定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观念,将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应该发挥的作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王烽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纳税,2018(07):66.

会计假设范文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会计会计假设

一、知识经济与财务会计

1.1知识经济产业将以人为中心展开

传统社会中我们所了解的各种产业,是围绕着当时社会中的关键要素而展开的,虽与主体相关却并非围绕主体即人来展开。即知识并不成为当时社会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人的生存与发展与知识要素还相距甚远,如,在奴隶社会,个体为处理与暴力的关系而生存(生产生活),封建社会人主要为处理与土地的关系而生存,资本主义社会人主要为处理与货币的关系而生存,这些都并非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造成人与社会的分裂。知识却以其特有的非排它性成为区别人与人关系、人之为人的要素。所以,在知识社会产业将围绕人的概念来展开。

1.2财务会计和经济发展

财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会计的起源、发展以及职能和目标可以发现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和从会计的职能里两个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一、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核算的内容、形式随着经济形态的变更而变更。二、财务会计的职能从本质上说就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手段。三、从会计的目标来看,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就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训,它是会计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现在的会计假设是人们在工业经济形态下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逐步认识总结而成的。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在工业经济形态下被认为当然的会计假设正受到冲击。

2.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的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因特网商务的数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再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社会成本,知识经济条件下构建知识型企业核心财务指标研究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己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尚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

2.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售卖等等。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己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上述假设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由于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一方面由于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并购使持续经营假设又一次受到挑战。第三,“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2.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知识经济条件下构建知识型企业核心财务指标研究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基本会计期间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就时间上而言,不同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的时间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对它们的需要为基础,不可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2.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其实同时默认了另外两个假设:①货币的币值不变(或稳定);②币种的唯一性假设。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首先币值稳定受到冲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或稳定)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佐证。其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己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德红等.企业财务分析技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候丽生.财会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

3徐锋.浅议身边的网络经济[J].码世界,2005(1).

会计假设范文篇6

【关键词】资产剥离会计假设信息披露确认计量

资产剥离是近年来我国企业实务中出现的新现象,而且在资产重组的主要舞台证券市场上更是频繁涌动。但是在并购领衔主演的资产重组中,它是被人忽视的一种,而且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较为混乱。资产剥离的实质是企业将部分资产组合出售给第三方,并取得现金或准现金收入的一种资产重组交易。资产剥离对企业实务和会计实务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资产剥离中的会计问题进行阐述:资产剥离对会计假设产生的冲击、资产剥离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对资产剥离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

一、资产剥离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长期以来,人们在如何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探索中,逐渐建立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会计假设是对会计信息处理的空间、时间、内容所进行的一种合乎事理的设定,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前提,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理想的会计环境。企业进行资产剥离是否会打破这些假设?会计又应当在怎样的前提下加工并传输符合信息使用者要求的资产剥离信息呢?

根据会计理论,“会计主体是能控制资源、承担执行业务的责任,并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一般说来,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经营主体是合一的。企业将部分资产剥离后,经营业务的种类、经营活动的数量随之减少,但是会计主体仍然存在,它所实际控制的资源也没有减少,只是由有特定功能的资产变成了现金资产。所以,资产剥离业务应继续在原会计主体的信息系统中反映。

持续经营假设的常见定义是,“除非有明显的反证和直到证明情况确属相反,必须认为一家企业将主要以现在的形式和现有的目标连续经营下去。”资产剥离业务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从前述资产剥离的动机看,未必如此。当然,部分企业确因经营不善、现金周转失灵而将部分资产剥离,处在弱持续经营状态,但这种情况还不足以否定持续经营假设。

资产剥离意味着企业结束了部分业务,还保留了部分业务,并以此为基础持续经营下去。所以,总体上说,资产剥离并不影响对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然而,从持续经营的内容上看,企业经营项目的总体数量减少了,企业部分经营项目被终止了,换句话说,企业总体是持续的,局部终止了。

当企业做出资产剥离决策时,目标资产和业务的未来发展就不再符合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从纯理论的观点出发,对这部分资产的核算应当转向以终止经营为假设前提。这样资产的价值应以可收回金额反映,资产可收回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过去持产期间的损益,应予以确认。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继续,内容就是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相等的期间,目的是便于及时地、定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如果持续经营假设不成立,而代之以终止经营假设,那么经营过程就有了自然的终点,会计自然可以等到经营过程全部结束时再清算损益,报告结果。资产剥离使企业经营缩减、局部终止,对剥离的这部分资产和业务应当及时清算,即在资产剥离交易完成时报告最终结果。而且,资产剥离之后,企业的边界收缩,经营内容发生了实质上的缩减,资产剥离前后的业绩在数量上已经不具备可比性,会计不应对这样的自然分期视而不见,相反,应当以之为终结、继起的分界线,在资产剥离完成时编制会计报表,分割剥离前后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没有这方面的规范。

二、资产剥离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一)资产剥离对企业的影响

资产剥离不同于日常经营业务,是企业部分出售的重大交易,将使存续主体的财务结构、经营和现金流量发生重大转变。

1.资产剥离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资产剥离会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一部分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减少,短期资产包括现金、准现金资产(有价证券、应收款项)等资产增加,资产、负债一同剥离的企业还会降低负债水平。短期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将立即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将取决于剩余资产的利用状况。

2.资产剥离对损益(经营成果)的影响

资产剥离减少的是有特定功能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后与该资产有关的业务不再进行,自然相关的收入和费用也不再发生。如果这部分资产与留存资产的使用无关,那么对未来损益的影响就是与剥离资产相关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不再发生。如果剥离资产与留存资产的使用相关,例如剥离的是某部件加工分厂,资产剥离后,企业今后生产所需的部件将依赖外购,那么资产剥离后除了相关资产的收入、费用不再发生外,留存资产的收入、费用情况也会改变。另外,资产剥离的实际价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是资产剥离收益或损失,而且,由于交易摩擦性,资产剥离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一笔可观的交易成本,再扣除这部分成本后的余额就是资产剥离的净损益,它是一次性的。3.资产剥离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资产剥离对现金流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资产剥离交易使企业的现金余额增加,二是资产剥离后与剥离资产相关的现金流不再发生。实际上,企业从某些业务中撤离后,收回的资金可用于发展核心业务,开拓新业务或偿债,企业的未来前景还取决于收回资金的利用状况。

(二)外部信息使用者对资产剥离的信息需求

债权人、投资者是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从债权人角度看,资产剥离将改变资产的构成,部分长期资产转化为流动资产,在这一过程中,长期资产的价值可能发生减损或增益,对短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另外,企业对收回资产的投资方向将影响未来资产的构成和资产流动性,加上资产剥离引致一部分现金流量不再发生,将对长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从投资者角度看,资产剥离除了带给企业一次性收益或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的长期影响,而这是评价企业价值最关键的因素。综上所述,外部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1.剥离资产的账面价值、现时价值,资产剥离的价格和剥离方式;

2.资产剥离的收益或损失;

3.被剥离资产的收入、费用以及现金流量状况;

4.收回投资的用途。

三、资产剥离交易的确认与计量

它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为资产剥离建立判断标准;二是何时确认并计量资产剥离信息;三是怎样计量资产剥离信息。

(一)资产剥离的确认标准

资产剥离应具备三个特点:(1)企业依据一个单独的资产剥离计划来剥离企业的一个部分,剥离方式是整体转让而不是零星处置。(2)被剥离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该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3)能从经营上或财务报告的目的上加以区分。具体地说,就是被剥离部分的资产和负债相对独立;归属被剥离资产的经营收入可以辨认,或能够与其他收入相区分;归属被剥离资产的经营费用,大部分能够直接辨认。

2.资产剥离的确认时间

根据及时性原则,当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企业要实施资产剥离时,就应当从会计上分离资产剥离信息。以下事项发生时,可以认定证据已经充分,应当开始分离、核算资产剥离信息,并在当期的财务报告中开始披露。

(1)企业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产剥离协议。

(2)董事会或其他类似权利机构已经批准并宣布了详细的、正式的资产剥离计划。

3.资产剥离的计量

(1)为拟剥离部分建立子信息系统。当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企业要实施资产剥离时,会计人员就应当在账簿体系中有意识地将拟剥离部分分离出来,并以它为对象归集新的信息,包括确认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及变动情况,归集正常经营过程中属于它的收入、费用、所得税和现金流量信息,计量资产剥离的交易费用。

资产剥离的交易费用是指从确定企业要实施资产剥离开始到资产剥离实际完成为止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包括中介服务费、考核费、签约费、公告费、过户费和交通费等。从理论上说,这部分费用一般只包括资产剥离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未包括资产剥离前的准备成本和资产剥离后的后续成本。

(2)拟剥离资产的期末计价。期末,拟剥离资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这种计量观与我国新会计制度的精神一致。对拟剥离资产按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时,企业应估计拟剥离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将可收回金额低于成本的差额确认为减值准备。这些损失或收益应当作为“拟剥离资产持产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因为它属于非持续经营部分的损益,这样做符合分开披露原则。

另外,由于资产剥离意味着将资产整体处置,所以拟剥离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按整体确定,由此确认的减值准备应根据成本在拟剥离的各项资产中平均分配。

会计假设范文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前提核算报告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的核心要素,然而知识经济中掌握知识的最终是企业的人力,将知识转换成最终生产力的也是人,人才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知识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源不仅成为推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且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知识经济呼唤人力资源会计。1964年,美国会计学家赫曼森(GHermanson)在《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由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专门会计知识。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契机。本文将就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前提、计量、核算、报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所谓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①。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下面根据资产定义的要点,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

首先,人力资源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当劳动者与企业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时,企业通过支付工资报酬,也就获得了对该劳动力资源的控制权,即企业取得或控制了该劳动力的使用权。对人力资源资本化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后,在事实上获得了对劳动者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力是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旦劳动者被资本家所雇佣,他的劳动力就已经事实上为资本家所控制,而同时资本家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人力资源的可计量性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以及人力资源价值的可计量性上。

最后,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人力资源是反映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劳动者本身,而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这一点勿庸置疑。诚然,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但是“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认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地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为资产,那么人力资源就应得到同等的待遇。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能够为企业所控制、可以计量,并且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它理所当然是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殊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不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来反映。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②。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同样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

(一)、会计主体。《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仅仅只反映本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与管理,而不涉及业主本人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问题。人力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人力资源,其目标在于提供满足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尽管企业的职工个人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但是,企业通过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从法律角度已经取得了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和实际工作时间内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的权力。因此,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拥有和控制者,有义务提供人力资源取得、使用、维护和消耗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正是核算和监督这一过程的人力资源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将无限期地、稳定地进行下去。在人力资源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除传统理解外,还有其新的理解:一是企业或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即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取得人力资源,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维护和提高,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更新,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增加可以满足其经营需要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充分发挥其物资和资金的能动性,才可以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二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职工)和企业都会使人力资源的效益持续发挥,也就是说,企业和职工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持续发挥的基础上。企业为了使人力资源充分地发挥,会不断地改进其经营政策、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改善职工的福利和待遇等;职工为了发挥人力资源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使人力资源增值。三是在劳动合同有效期限内,职工可在预计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于会计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企业可通过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力或潜能收回其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只有这样,才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进行合理分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地计量。

(三)、会计分期。《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期间,分期结算和编制报表。”人力资源会计在鉴别与计量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进行会计分期,也需要对人力资源投资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并确认不同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收益,进而计算使用人力资源取得的损益。人力资源会计中运用会计分期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正确地划分在人力资源使用之中的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即:凡是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支出作为收益支出;对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通过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界限的划分,使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可靠。二是可以使会计主体对内和对外提供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时有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三是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合理地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维护、消耗等等方面的信息。四是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

(四)、货币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中,既要有货币性和定量性会计信息,同时,非货币性和定性的信息(如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及提高程度、满足经营活动的需要程度等)也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予以计量,并在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时既要提供定量信息,也要提供定性信息。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前文已论证了人力资源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而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后必然涉及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目前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获得、维护、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因为这些支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以此入账,既客观又方便,这种方法称为成本法③。另一种方法认为对人力资源应按照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所以这一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实际价值入账,故该方法称为价值法。本文主要从成本法的角度阐述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是一个会计实体为了取得、维护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取得人力资源支出。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得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它又可以具体分为:1、招聘支出,指为了网罗吸引求职人员所发生的费用,既包括在企业内外进行人员招聘的费用,也包括招工广告费、中介机构手续费、因招工而发生的差旅费、接待费、材料费等;2、选拔支出,指从应招人员中挑选理想员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对应聘候选人进行鉴别选拔时支付的费用。如面试时支出的费用,体检费,从事招聘工作的人员的工资、奖金等;3、定岗支出,将录用的职工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所发生的各项一次性支出,也叫做就职成本,包括支付被录用人员的迁移费、差旅费及安置时的行政费用。

(二)、维护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将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项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支出等。

(三)、开发人力资源支出。指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上岗前培训支出,是指为了使职工具备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如见习费用、培训费用等;在职培训支出,是指职工达到熟练程度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脱产培训支出,是指脱产学习,以提高员工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如教员工资、学员培训期间应发的工资、材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学费等。

上述的各项支出,并非要全部计入人力资源的成本予以资本化,只有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费用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来说,我们通常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而维护支出则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做法计入当期损益,但对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也可以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

尽管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资本化就是将上述支出予以资本化,但在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其计量的方法又有所不同,可分为三类: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1、历史成本法是将上述的获得、维护、开发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资本化,较为客观和方便;2、重置成本法,是指在当前物价水平下,假设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及辞退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决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但重置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传统会计模式,而且重置成本估价的难度和工作量大,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3、机会成本法是以企业职工离职时使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计价的依据,优点是机会成本较接近人力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但该方法使用面太窄,主要用于一些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员工,对于一般员工不适用。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

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人力资源。就某个经济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的占用形式表现为“人力资产”,来源形式表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人力经济资源,即通过人力资产的使用和支配能为经济组织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本是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的概念,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它的确立意味着要承认劳动者在经济组织中的应有地位。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1、账户设置。(1)、“人力资产”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借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增加数,贷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减少数,其余额在借方。由于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为了反映人力资产的质量,该账户应按劳动的“等级”设置明细分类账。(2)、“人力资本”账户,属劳动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劳动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贷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减少数,其余额在贷方。该账户应按具体的劳动者设置明细分类账。(3)、“人力投资”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资及摊销情况,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予以资本化的部分,贷方登记每期摊销数,余额在借方。(4)、“人力费用”账户,属期间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费用化的部分及人力投资(资本化的部分)的每期摊销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数额。需要说明的是,人力费用是劳动力的取得、维护与发展成本已费用化的部分;而工资是劳动力的使用成本,应在“应付工资”账户核算并分配到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中。(5)、“人力资源开发”账户,该账户的借方归集劳动力受雇后其成本应予资本化的部分,包括招聘费、选拔费、培训费、开发费等项目,贷方登记雇员交给有关部门使用时结转到“人力投资”账户借方的金额;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直接费用化的部分归集在“人力费用”账户的借方。

2、账务处理。(1)、当雇员被录用时,应该根据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对其评估的价值,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年终,企业应对其人力资源进行财产清查,由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对人力资源重新评估其价值以保证账实相符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如评估价大于原账面价值,应按差额部分,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反之,则作相反的分录。(2)、当雇员被解雇后应按评估价值借记“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3)、在发生应予资本化的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费用时,借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④,雇员正式交付给有关部门使用,结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时,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贷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4)、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借记“人力费用”(直接费用化的部分)账户,借记“人力投资”(资本化的部分)账户,贷记“现金”等账户。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时,借记“人力费用”账户,贷记“人力投资”账户。(5)、期末,结转人力费用时,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人力费用”账户。

五、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

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把为取得、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极大背离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严重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报告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⑤。

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应该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因为“人力资产”其流动性类似于固定资产,由于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应将其列于“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之间,相应在“所有者权益”里增记“人力资本”。在利润表上,可增设“人力费用”,作为“营业利润”项目的减项,用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产的摊销,同时对原“管理费用”账户反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其实,包括了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会计报表与传统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一样的,只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加入了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使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会计报表还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

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化先生的文章,他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新领域专题研究组”于1999年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首届“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专题研讨会。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只是在理论方面获得了发展,在实务应用方面仍然处于停滞不前阶段。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首先,它是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影响越来越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其次,它是内部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因而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维护与开发情况;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以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最后,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也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单从会计核算原则来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也有诸多不妥(在前文已提到过)。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受益期不易辨别,其受益程度更是难以计量。所以从遵循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很有必要。

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人力资源法制化。对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其交换也应有一定的法律规范,确保企业对所雇佣的职工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对中途违约离职的职工也应有相应的处罚,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二、大力发展完善人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一个完善的人才市场能提供一个合理的人才的市场价格,从而为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存在,使人才能自由流动,企业可自由获得其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很不完善,而企业家市场几乎不存在,尽快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当务之急。三、开展试点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大面积铺开做准备。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理论上虽有所发展,但还很不完善,而且大部分理论还来源于西方论著的翻译,与国情联系不够紧密,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更是任重道远,这将需要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共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①《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杜兴强《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②《浅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条件》许汉友《财会月刊》1998年第9期

③《人力资源会计新构想》罗雪梅张萍《上海会计》2001年第7期

会计假设范文篇8

二十一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internet的出现和普及,它将人类带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会计假设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基础,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现行的会计假设是与“实体企业”经济环境基本适应的,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基本假设将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假设影响

一、前言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指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系统赖以存在的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依据这些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与期间能得以界定,会计人员也能确定收集加工会计信息的程序和方法。现代国际公认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它是在传统的工业社会经济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了工业社会中会计系统的客观现实,使人们能够恰当地理解和运用会计信息。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一些虚拟化的网络公司、网际公司和信息中介服务公司,这些公司与传统的会计主体存在差异;网上兼并、收购、破产和以特定目标而聚散的经营方式,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质疑;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挑战;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得无纸化、非货币化计量交易成为现实。面对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业务、新环境,传统会计假设的局限性便日益显露出来。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假设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该假设是对较为稳定而独立的会计空间加以假定,从空间上界定会计活动及具体核算的范围,解决了会计为谁服务的问题。20世纪初,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相对稳定的。会计主体假设的提出切合了当时的经济现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并购浪潮此起彼伏。并购所产生的母子集团公司使得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双重性。原先分散的多个会计主体可以合并为一个会计主体,随之出现的合并财务报表业务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与合并,从而反映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会计主体假设的理论。虽然这种拓展已经对会计主体假设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还可以在传统会计理论内得到基本解决。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的迅“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纽带的电子商务,使得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络公司大量出现。“网络公司”又可称为“虚拟企业”或者“无实体公司”,网络公司存在于网络中,没有固定的实物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通过internet/intranet技术克服各个联合公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障碍。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将它们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整合、重组形成网络公司,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公司成员,分合迅速,联合、协作方式多样。企业在网络空间中的灵活性使其会计主体外延不断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公司这种临时的结盟体,已经不能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空间范围提供基本的支持。这种临时网络关系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虚拟企业以高度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通过全球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些网络经济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售卖等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且随着并购潮流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而网络经济的发展,既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项决策,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也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或解体。企业的生存、发展、倒闭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根据摩尔定律,it业的生命周期只有18个月,也就是说,“持续经营”并非客观现实。另外在经济生活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相互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临时联盟即“虚拟公司”,当完成一个或几个项目后,就会立即解散。上述情况,在网络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可见,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持续经营假设正日渐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其与会计理论结构的相关性正日渐消失。重新界定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时间界限,以便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新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显得十分迫切。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的经营时间划分成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所依赖的技术有关。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由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传递信息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和相对较长的时间,所以,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企业只能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但这样一来,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及时性受到严重影响。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都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动态的财务报告,其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财务报告,从而弥补传统人工会计系统的这一局限性。

另外,对虚拟公司来说,其经营目标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在实现经营目标后公司可能解散。在一个本来就比较短的经营期内再人为的划分许多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意义不大。同时,涉及到企业的分配时,人们的传统观念是财富的分配往往以年为基本单位;而在新经济时代,网络使得企业的成本大为降低,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有用信息。网络企业的交易过程可谓非常短暂,短时间内实现财富的增加或减少,传统会计的分期将毫无意义。因而,是否继续把会计分期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反映传统会计统一计量单位的观念,其内容一般包括:货币计量、币种唯一、币值稳定。由于网上贸易的经营期极短,币值发生剧烈变动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网络公司的交易结算均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企业的现金流和信息流将逐渐合二为一。同时,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加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加大了会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从而对币值稳定假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以货币为载体所记录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使用者更加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潜力以及对未来预测的非货币性信息。而这些信息仅以货币计量是难以实现的。货币计量假设把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作用。

三、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假设的创新

1、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可定义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这种“相对”的会计主体拓展了以往的传统有形会计实体假设。会计上不论是“虚”的“网上实体”还是实体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的计量及有关的记录和报告都应该适合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时间范围,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基础。从“网上实体”的角度看,这个假设在虚的“媒体空间”中的适应性较差。根据“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持续经营假设可以确定为项目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有一个“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及其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这样的表述,有利于对一些经营业务的处理,如收益、费用等,以避免出现跨期摊派等调整事项。

3、会计分期假设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公司的组成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整合的公司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对于这种短暂的经营过程,再去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恐怕已无必要,这时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就可使交易的帐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等问题,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问题,便于企业清算。

4、建立以货币计量为核心的多元计量体系。首先,应扩大货币计量的范围,特别是传统会计实务所不予计量的人力资源、自创商誉、自创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信息,采用合理的方法予以量化、披露。其次,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反映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货币所不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

以上是现有关于会计假设创新的典型观点,但是在会计假设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逻辑推理存在着局限,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之道。研究者们只指出网络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产生的冲击,却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使有解决问题的尝试,也是解析不透,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而且没有将研究方法综合起来研究会计假设。其次,结论的实证性不足,基本上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网络经济的出现不过几年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还远未普及,虚拟公司更不是有代表性的企业形式。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提出新的会计假设,在理论上进行超前预测是无可非议的,但理论假设对实践的指导效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四、结论

会计假设范文篇9

0引言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系统赖以存在的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依据这些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与期间能得以界定,会计人员也能确定收集加工会计信息的程序和方法。现代国际公认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1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之间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进行贸易和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换;企业内部,也更多地依靠Intranet来进行信息的沟通和管理。会计所需处理的数据及其处理的过程,愈来愈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之中,使传统的手工计算技术以及理论与方法体系受到了挑战。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基石的会计假设,在信息时代的经济环境下需要与时俱进。

1.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强调的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实体,这个组织实体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紧密,多个企业可以组成联合体,成立网络公司,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解决单个企业不能完成的市场功能。这类公司分合迅速,协作方式多样,所以,强调单个的、独立的企业实体的传统会计假设已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合体的新形式。

现代企业的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延伸到了企业的外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仅为了经济增长,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随之扩大。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现了企业兼并浪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增多,使得企业的空间范围在无限地延伸和扩展。合并财务报表业务的出现,实质上是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和合并,体现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主体的财务状况,也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会计主体理论。

1.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假定企业将长期地以现时的形式和目标不断经营下去,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的和愿望,旨在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该假设也存有很大的局限性。

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产生,但是研究和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的成功率很低,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风险,倒闭、清算的威胁不言而喻。加之并购潮流的涌现,使得企业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挑战。

现代网络公司、虚拟企业作为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的临时性联合体,其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和转换,一旦完成某项交易立即解散,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这对相对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挑战。

1.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而会计分期所强调的时间段落划分会受到信息提供的成本,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电子信息,其信息成本与手工会计环境比是极其低廉的。信息成本与会计循环次数成反比,从信息成本角度讲,会计电算化的到来已为缩短会计期间、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可能,这为投资者和管理者带来了福音。

投资者可以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适时地对投资做出反应,避免由于获取信息时间上的不对称而减少收益。管理者通过从静态走向动态的财务管理系统,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对企业风险进行监控。

传统会计分期假设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采用“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特殊程序来处理应付和预付款项,预提和待摊费用,其中包括许多人为“估计”的成分,带有很大的武断性。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这是会计分期假设固有的缺陷,在新经济时代仍将继续受到挑战。

1.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也存有缺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资本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各种现实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更为频繁,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这一假设。电子货币的出现将对以某种纸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的传统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单证作为交易媒介。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货币革命和支付革命。

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现代电子商务中,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却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表示。

2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

通过对上述新经济时代下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的分析,我们更能感觉到会计假设与时代环境相关的密切性,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向前发展,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发展改进。

2.1会计主体假设的改进

如今信息技术的先进性造就的网上公司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主要资产,会计主体由此扩展为企业实主体和虚主体。基于此,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观转向信息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相应地,可将会计主体假设定义为“经济利益联合体”以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调的联合体,不管他由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组成,都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会计主体。这一定义以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对“虚”的空间主体的“网络公司”或“实”的企业或企业间的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均可加以界定。公务员之家

2.2持续经营假设的改进

许多学者提议由破产清算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这种提法并不是最合适的。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会计核算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在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网络公司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

尽管相对破产清算假设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存在一些可取性,但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出发,持续经营假设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持续经营假设;对于稳定性差的企业或经营期短的企业,可以用“项目经营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这种假设可理解为:经济利益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以利于一些业务和收益、费用等的处理,同时也避免跨期摊配等调整事项;对于网络公司,可以以“暂时性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以适应网络公变化迅速的特征。

2.3会计分期假设的改进

新经济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每一时点的会计报告使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而各个时点的报告连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企业连续经营过程的全貌,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这种即时财务会计报告的存在性,使得有些学者提出了交易期假设的建议。

交易期假设其自身存有一些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即期财务报告似乎可行,但做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即期财务报告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会计原始信息虽然可以在线录入,由计算机进行分布和集中处理,并生成报表,但还是有许多重要的原始信息的搜集、审核、确认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完成。其次,在即期财务报告系统下,企业的一切信息包括商业秘密将公布于众,这些信息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但也被竞争对手所利用,危害企业的利益。相对于即期财务报告系统而言,定期报告系统只提供会计结果,不反映数据流程,则没有这种弊端。再次,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需经注册会计师鉴定,其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公允性才能予以保证。在即时报告时,要做到及时鉴定,目前尚不可能。最后,网络系统还有其不安全隐患。

对于会计分期假设是否应以交易期来替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虚拟企业的盛行,而虚拟企业中有短期项目合作,中长期项目和较大项目合作,战略性合作。在短期项目合作下,此类企业生命周期极短,参与方交易完成后即进行利益分配。虚拟企业本身平时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无需考虑持续经营,更无需考虑会计分期了。至于中长期和战略性合作项目,其持续时间往往超过一年,有的甚至几十年,采用交易期作为报告期间,其弊端显而易见。此外,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交易更加不一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赢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正确选择投资对象。即使同一企业不同项目的交易期也不一致,同样也不利于管理者进行财务管理和业绩评价。

通过分析,比较好的处理是:原来的会计分期假设涵义仍将继续保留,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即实施短期项目合作的网络企业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而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而对于实施中长期和较大项目合作、战略性合作的企业可以适当地缩短会计期间,如以旬为单位进行分期,提供旬报。这样既克服了即时报告的缺陷,又满足了及时性的要求。

2.4货币计量假设的改进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货币仅仅可以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但现代企业中还存在大量不能通过量化和计价揭示的事项,它可以运用非货币性指标和定性而非定量指标来予以反映,诸如有关人力资源价值,知识资本和信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能在现行财务报表之外增加,将会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电子商务中电子货币的运用不断扩大,国际交往中货币收支,资本流动的管理要渐渐地接受“币值变动”,以丰富会计假设的内涵。

会计假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教育类机构;人力资源会计;会计模式;会计假设

一、相关概念介绍

教育类机构人力资源教育类机构人力资源包括大中专院校的任课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全职辅导人力资源以及科研机构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力资源。其中大中专院校的教师队伍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支力量。这三类教育类机构的人力价值在现行的传统类职工薪酬体系下不能很好的得到等价反映。大中专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力资源的人力价值被大幅低估,而火热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工作者却是赚的盆满钵满,显失公平。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它的理论基础是运用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又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类专门会计学科,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与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概念1964年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赫曼森,随后一大批会计学者坚持不懈的完善研究下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对教育类机构人力资源实行按照这一套新颖会计计量方法进行核算较传统的薪酬支付体系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真实价值。会计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模式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标准的会计假设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方面。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综述研究起源于美国赫曼森1968年首次将人作为企业资产考虑,20世纪后30年中理论体系逐渐发展成熟。埃里克弗朗姆霍尔茨1973年对其提出了改进。科隆贝克、格拉瑟和耐勒、帅恩首次将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于实践管理活动中的研究。弗兰姆霍尔茨在1958年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问题(尤其是商誉问题),目前在美国,人力资源会计经历了两代人力资源成本模式和三代人力资源价值模式后已经进入成熟的实务应用阶段。国内文献综述研究国内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最早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潘序伦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人力资源会计之后的理论研究中主要聚焦以下四个维度:基于产权关系;基于成本角度;基于价值角度;基于计量方法。2004年葛家澍提出了实践运用中的四个具体困难。刘丽娟在2006年将其困难又概括为三点。孟利琴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发展遇到的瓶颈。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今后研究趋势在于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被各行业接受和使用。被不同类型企业的核算岗位人员所掌握,例如会计师,人力资源专业,公司并购专家等。

三、教育类机构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模式构成因素

教育类机构人力资源成本严格意义上应该从教育型人力资源被人力资源部招聘进入教育机构幵始计算,直到人才离幵机构的整个过程所支付的一系列耗费和支出。取得成本是指教育机构从外部获得符合要求的人力资源所消耗的资源总和,是首当其冲的成本支出。包含人事部门的招聘费用(广告费、设摊费、面试费、资料费、中介费等)、选拔费用(面谈、测试、体检产生费用等)、录用及安置费(录取手续费及调动补偿费等)。第二项支出有两部分组成,培训成本是指教育机构为了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标准(如工作岗位要求、工作技能要求等)对员工进行培训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员工上岗教育费用、岗位培训及脱产学习费用等。另外一块是指教育机构设计、规划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叫作开发成本,包括设计和规划人力资源的工资、对外咨询费、资料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第三项支出也由两部分组成,教育机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所使用的人力资源进行考核和评估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即为评估成本,包括考核和评估人力资源工资、对外咨询费、其他考核和评估费用。教育机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所使用的人力资源提供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总和称为保障成本,包括后勤部门产生的交通费、办证费、文具费、医疗费、办公费用、保险费等。最后一项离职成本主要指教育机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不合格的人力资源进行谴散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谴散费、诉讼费、谴散造成损失费等。计量方法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综合性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通用的计量。原始成本法是遵循从获取、开发培训及使用人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也称实际成本法。得到的数据具有客观性也便于进行验证和实践操作是它的优点,而且历史成本法与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相吻合也决定了它被大众认可和釆用,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核算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不统一产生差异时,就要质疑使用这种成本计量方法的真实性。现实重置成本法是依据目前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为标准,假设再获取达到与原有职工具备同等的各项专业水平或管理能力应支付的全部费用,也是机构在现有职工身上所凝结的全部投资的一种二度重置。这种方法既考虑到了获取人力资源的市场因素,又是人力资产经济价值的较好替代值。这种方法的缺点有三处:违背了传统会计的模式;增加了工作量;在重新评估价值的工作中存在个人主观臆断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会计的预算和决策中,很少用在账簿核算上。机会成本法是按照对员工退出职位或者脱离岗位导致其空缺期间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费用的计量的一种方法。机会成本法不仅获取数据简便而且能够正确地评价人力资源的替代成本,也符合其经济价值的规律。但是这种方法却违背了传统会计的准则,实际运用时需要将它与原始成本取得结合考虑运用。

四、教育类机构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广大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具有法人资格,依法在工商机关登记并取得营业执照的教育培训类机构,能够按照财政部会计准则依法设置账簿,并配备有专业会计人力资源进行独立核算所聘人力资源一系列成本支出,定期按照期间制定相关财务报告和年度财政预决算计划表的,都可以作为正常依法设立的教育类机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机构能够持续不间断的进行常规日常业务的开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大中专院校能够每年招收到稳定数量且优质的生源获得稳定学费的流入,不会被勒令停止招生或取消招生资格;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能够持续得到保障,研发人员的数量不会被大幅削减;教育培训机构能够按照目前的规模和业务量良好的进行经营,不会被工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不会因为银行贷款等因素面临被抵押,拍卖的风险。会计期间一般教育类机构的会计核算期间应与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保持一致。大中专院校以一年年度决算期间同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期间;科研机构可以以一个科研项目的起始到终止的时期来核算对应的人力资源成本;教育培训机构则可以灵活选择采用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会计期间在报出财务报告的同时附带初对应的人力资源会计报表。货币计量完全在中国境内设立(无论境内境外是否有分支机构)或虽然在境外设立但需要向境内报送财务报告的教育类机构必须采用人民币计量人力资源会计,对于在境外有独立收支能力且日常业务联系与国内不甚紧密的教育类机构可以根据属地情况灵活采用外币进行会计计量,但如果想在境内上市出具审计报告时也应当折为人民币。五、结语教育类机构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一直是一个新颖热潮的问题,对人力资源会计账户设置以及账务处理需要面临更多实际亟待解决的困难,这一领域依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作者:陆凯铭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爱萍,程明娥.人力资源会计[M].武汉:武汉理大学出版社,2007.

[2]刘仲文,王志忠.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贸人学出版社,2006.

[3]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4]孟利琴.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思考[J].会计之友,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