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9:35:45

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范文篇1

1.1环境成本会计划分

1.1.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1.1.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1.1.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1.1.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1.1.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资源滥用成本。

1.2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2.1资本化处理

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

1.2.2计入当期成本法

(1)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2)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3)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1.2.3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2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并积极采取措施节能降耗,但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将其经营对环境的负外部性纳入到会计核算中。表面上,法律没有要求企业全面实施环境会计核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环境会计研究在理论上还不成熟。会计作为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工具,理应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信息,会计人员和会计研究者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使经济、自然和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巨额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会计的责任以及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是激发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原因。

我国实施环境会计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角度看,既是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现实需要;从微观角度看,则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3如何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

3.1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

3.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1)环境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支柱,是开展会计实务的必要前提,葛家澍认为“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

(2)环境会计目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3)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会计要素方面,目前的学术研究也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六要素论”,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环境会计要素应与目前的主会计报表挂钩,以便经营者了解目前企业的环境状况,体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3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环境信息要在环境报告中充分披露,增强披露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是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以及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突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会计报表(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

3.4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会计环境范文篇2

一、成本与财务会计发展概史

(一)传统会计发展阶段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为借贷记账法在全世界的流传奠定了基础。以此为界,人们一般把1494年以前的会计称为古代会计,而把1494年以后的会计称为现代会计。19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英美派会计”和“大陆派会计”。到20世纪,逐渐形成了具有较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会计学。而这里所说的传统会计,指以手工记账为基础的会计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几乎包括所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如各种款项的收付;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等。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部分,并没有单独列支,与财务会计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财务报表从编报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注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时,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计这一经济的助推器也开始慢慢地转变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不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共同发挥作用。

财务会计中包含基本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监督,成本决策也有涉及,财务报表的编报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除了基本的财务核算,将利润核算与分析预测作为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会计报表更加注重披露一些非财务信息,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劳动力信息、竞争者信息、公司发展前景信息等等。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除了基本的成本核算以外,还涉及到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监督,成本会计扩展到成本责任与成本管理领域。但是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还未发展成熟,由于产业政策的影响,成本管理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够宽松,成本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种类众多,选择标准难以确定,成本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三)战略管理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的经营者开始越来越多地注意到环境与企业现实之间的均衡。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着重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从交叉关系演变为在战略管理背景下,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平行。

财务会计仍然以核算职能为基础,但是监督和决策职能上升到主要地位。现代化的核算工具(电子计算机)普遍应用于会计实务当中,财务报表更注重战略性、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成本会计的外延扩展到战略成本的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是指对企业战略管理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如战略研制成本、战略实施成本、战略控制成本和战略转移成本等所进行的一系列旨在提高竞争优势的管理活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观念的引入,价值链分析的实际应用,成本管理引入风险管理概念,产品成本的核算不再单一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价值因素和信息因素。成本管理广泛采用作业成本法、预警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管理方法,而且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这些方法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四)环境会计发展阶段

环境会计是目前新兴的一个会计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污染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污染必须最终由污染者来承担,企业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因此环境成本受到关注,企业不仅要将其纳入产品成本的核算,而且要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这是环境会计的核心问题。

财务会计在此阶段除了基本的财务核算、监督和管理决策职能以外,财务报表更注重披露一些表外信息,主要是关于环境治理和社会效应方面的。但是,出于各方面财务法规的不健全,财务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很不完善。

成本会计引入环境成本的概念,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会计期间引起的环境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问题;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划分问题。

强调企业制造和经营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注重企业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长期协作关系。

二、环境成本管理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成本与环境会计的缘起

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引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资源的迅速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各方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联合国在《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与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有关的全部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而环境保护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与预防处置计划控制和改变行为、损坏修复等对政府和人民存在影响的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处理好盈利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说,环境会计的思想符合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确认

环境成本与传统的产品成本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两者的差异和联系具体见下表:一般来说,环境成本确认有两方面:一是微观环境成本确认,是以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

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发生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时,则确认为环境成本。二是宏观环境成本确认,如果是在国家实施经济调节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成本费用。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计量

环境会计计量是把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采用科学方法作定量性的测定、定性分析并加以公布。与财务会计计量有所不同,环境会计计量通过对环境综合措施的投入成本、投资额、费用额的计算来评估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从而可以量化管理环境保护活动的支出和经济效果并对未来的环境工作进行指导,使人们更好地开展环保活动。

(四)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环境成本核算是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对企业环境活动中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衡量,并在其真实统计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运用核算账户和比较分析来反映其总量和结构以及供需平衡状况的经济活动。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核心是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问题。应予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能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能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的健康。此外,为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进行的投资从而获得某些跨越期间的环境保护收益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应予以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以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SAB)提出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的范围包括:对现有机器设备进行环境改造和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环境污染清理支出中能够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支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防止环境污染的支出,资产的环境检修支出,环境违规罚款支出。核算的内容主要是对每一类自然资源环境的实物和价值进行核算,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综合核算以及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五)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综合来说,环境成本控制可以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

一是事前规划法。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贯穿了“事先预防,未雨绸缪”的思想,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管理和规划体系,才能够取得环境控制成本与环境事故成本之和最小。

二是事中控制法。事中控制法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这种方法也是一种“相对”的预防方法,它要求企业对排放的废弃物做到跟踪监测,尽可能达标排放,从而减少事故损失和罚款支出。

三是事后处理法。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这既是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也是一种“迫不得己”的最后办法。

优点在于无需改动原有的生产工艺流程,只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因而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缺点是在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明显。

(六)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目前,由于环境成本会计的不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还未以完整文件形式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是被动性,仅对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且多以排污费、管理费形式出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环境管理机构,环境成本的会计信息来源不明,环境成本的范围和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企业中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不能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给财务会计部门。因此,各个企业应该考虑在有效界定环境成本范围和内容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

二是企业对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环境会计远来形成环境成本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归集和分析。比如:企业支付污染费造成的环境成本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所发生的成本如何比较,如何优化环境管理,如何进行投资项目的环境决策。

三是在环境会计批露中,环境成本一般含在企业的管理费用中,既不能看出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体成本的比例,也不能看出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环境会计并未明显区别于传统成本会计。

会计环境范文篇3

一、会计的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在会计学术界存在两种主流观点,我们称之为两大学派,即责任学派和有用学派。这两个学派都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

1.责任学派

责任学派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很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之上,委托者(所有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绩效,向受托者(经营者)提出具体的要求,会计按照这个目的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如果经过适当的会计考核后,经营者被认定未完成双方原协议目标,所有者可以向经营者追究责任并重新寻找更合适的经营者。

2.有用学派

有用学派则建立在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委托方(股东)与受托方(上市公司)不直接进行沟通与交流,而是通过资本市场的介入完成受托过程。由于资本市场的介入,使得委托方变得模糊起来,不仅包括现有的股东,还包括潜在股东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让资源所有者(股东)满意,资源所有者一般不是追究经营者责任或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股票),并且购入其他值得购买的“产权”(股票)。因此,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应该提供所有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信息。

二、责任学派和有用学派谁更科学

会计环境范文篇4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作为现代会计学的两大分支,其主要的不同点体现在:前者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而后者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会计的完整内容。借助于这种分类思想,笔者认为也可将环境会计分为内部环境会计与外部环境会计,两者的特征比较见下表:

环境会计的这一分类,是企业经营目标在现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重新定位。企业只有正确处理好追求盈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终才能更好地实现盈利目标。为此需要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至少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给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及企业对环保的投入给予客观、真实的核算与披露。二是节约资源投入、扩大环境效果(或效益)。这两项任务的实施产生了内、外部环境会计之分。所以,将内部环境会计的对内环境管理能动性与外部环境会计的对外信息公布客观性相结合,就可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环境会计内容体系。

二、内部环境会计

内部环境会计的管理范围由企业依据自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经营行业与业务性质、环境目标的进展情况自主决定。据此,笔者认为它的内容一般应包括环境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和资本预算三大部分。

(一)环境成本管理

一般说来,企业投入环境的成本至少要考虑:①在制订环境目标或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时需投入多少环境成本,其成本结构应如何分布;②投入的环境成本可取得多大的效果;③如何扩大环境成本的投入产出比。这三点其实就是一个环境成本管理问题。

企业在投入环境成本时需考虑其投入的产出,即应达到两种效果:一是为达到国家环境标准或企业环境目标而取得的以物量单位计量的环境保护效果,即环境负荷的降低。二是因资源综合利用而获得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包括伴随企业环保活动所带来的资源的节约、再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排污费和诉讼赔偿金的减免和企业开发设计环保产品的收入等方面。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

企业要协调处理好盈利追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需要降低自己的环境负荷。然而,由于环境负荷是同企业产品的生产、使用、废弃等环节紧密相连的,所以环境成本管理需要深入研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负荷控制和减少问题。笔者认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应主要体现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两方面:

1.生态设计。所谓生态设计(EcoDesign)是指在产品的设计中将生态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问题有意识地融入其中,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无害性、可回收利用性、可减量消耗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设计后的产品应达到:①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不产生污染或只有微小污染,其废弃物很少;②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资源,生产产品的材料使用量少(尤其是稀有昂贵及有毒、有害材料),同时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率高,废弃后不对环境产生污染;③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应最少。

2.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9年首次提出“清洁生产”这一术语,并定义为:“清洁生产是对生产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种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还可以使资源利用最优化,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主要方法是:①在废弃物产生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毒性,这可通过“加强管理”和“改进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②在生产现场对原材料、能源和水资源等进行回收和重复利用。如何对清洁生产方案进行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分析、评估和考核,从会计管理角度参与清洁生产方案的决策与控制,这是内部环境会计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资本预算

与普通的资本预算不同,环境保护投资项目需从更广泛的范围确定环境成本支出与收益,计算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时间跨度上要求更长一些。对此,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于1992年开发了一种“总成本评价法”(如下图),提出应以更长的期间、更宽的成本范围来评估长期财务指标,并鼓励企业在实践中采用。

美国EPA要求按图中的每一阶段计算其对应的财务指标,并按下列程序评价:最初阶段采用普通成本计算的结果满足要求后,即可不再进入下阶段计算,而是直接决策;如最初阶段的结果不满足要求,则应按下一阶段继续进行计算,只要后面某一阶段满足要求即可敲定方案。由此可见,即使采用“普通成本”阶段不合格的投资方案,在考虑了与环境的联系后,后面阶段的计算也可能会满足要求。这种因环境原因将成本、效益范围扩大,正反映出美国EPA对环境保护投资资本预算的鼓励,因为它以环境保护的效果为第一位,而适当降低了投资方案的经济要求。三、外部环境会计

内部环境会计的方法可根据企业内部环境管理要求灵活应用。而外部环境会计是以对外公布为中心,一般均强调规范化和体系化,其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制度化。

(一)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会计信息尚无统一的标准,企业都是根据会计学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揭示有关环境会计信息。信息的内容一般均包括货币信息、物量信息和文字说明。其披露规则有:

1.对于相关环境问题的处理,董事会应在董事会报告书或经营会议记录中予以揭示。①与本企业或产业直接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②企业在环境保护对策方面所采用的方针和计划,如无方针和计划,则应记载有关事实;③导入方针后在主要领域的改善;④企业设定的环境排放目标和执行目标的绩效;⑤遵守政府规制所进行的环境保护的程度和达到政府要求的程度;⑥来自环境法规方面的重要诉讼;⑦执行环境保护对策的资本支出及对企业现在或将来期间的财务或经营上的影响;⑧相关环境保护对策中处理重要事项而计入当期费用的金额。

2.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会计方针。①负债与准备金(或专用基金);②灾害公积金的设立(从留存利润中提取);③或有负债的揭示。

3.揭示重要的或有负债。①当期设定的负债、准备金及累计金额;②即使或有负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也应估计其金额。应将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合理的数量化估计;如不能合理估计,则应说明或有负债及不能估计损失金额的理由。对于净化成本,应在可行性调查之后合理地估计负债金额。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处理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常常要为环境污染的预防、净化支出许多成本费用。对于其会计处理,目前世界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都存在不同观点,焦点集中在:①环境成本核算应当如何分类;②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应如何划分。对于第一个问题,现有两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传统财务角度将环境成本划分为环境保护对策成本与环境损失两类。前者包括污染的预防、净化和资源保护活动中所支付的成本,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所产生的环境负荷和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与企业的正常损益直接相关;后者则指企业因引发环境污染而支付或被要求支付给他方的损失,具体包括罚金、罚款及赔偿金等。第二种观点则是从如何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将环境成本分为环境破坏预防成本与环境破坏修复成本。前者包括预防污染的设备投资、环境保护研究开发成本等,后者则包括受污染体的净化支出,如污染土地的净化成本。对于第二个问题则有:划分的条件是根据未来经济效益还是环保能力?一旦确定,费用化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资本化则将相关资产价值通过以后会计期间折耗而分期计入各期损益。笔者认为,资本化条件的确定应突破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费用观思想,转为资产/负债观,而且不能仅仅将能否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作为判断标准,还应从资产保护环境的能力角度加以考虑,如减少资产运行的环境污染程度、预防未来污染的投资和用于保护环境而获得某些跨会计期间环境保护效果所支付的成本可资本化。

(三)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

会计环境范文篇5

一、成本与财务会计发展概史

(一)传统会计发展阶段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为借贷记账法在全世界的流传奠定了基础。以此为界,人们一般把1494年以前的会计称为古代会计,而把1494年以后的会计称为现代会计。19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英美派会计”和“大陆派会计”。到20世纪,逐渐形成了具有较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会计学。而这里所说的传统会计,指以手工记账为基础的会计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几乎包括所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如各种款项的收付;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等。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部分,并没有单独列支,与财务会计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财务报表从编报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注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时,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计这一经济的助推器也开始慢慢地转变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不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共同发挥作用。

财务会计中包含基本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监督,成本决策也有涉及,财务报表的编报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除了基本的财务核算,将利润核算与分析预测作为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会计报表更加注重披露一些非财务信息,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劳动力信息、竞争者信息、公司发展前景信息等等。

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除了基本的成本核算以外,还涉及到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监督,成本会计扩展到成本责任与成本管理领域。但是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还未发展成熟,由于产业政策的影响,成本管理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够宽松,成本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种类众多,选择标准难以确定,成本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三)战略管理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的经营者开始越来越多地注意到环境与企业现实之间的均衡。

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着重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从交叉关系演变为在战略管理背景下,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平行。

财务会计仍然以核算职能为基础,但是监督和决策职能上升到主要地位。现代化的核算工具(电子计算机)普遍应用于会计实务当中,财务报表更注重战略性、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成本会计的外延扩展到战略成本的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是指对企业战略管理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如战略研制成本、战略实施成本、战略控制成本和战略转移成本等所进行的一系列旨在提高竞争优势的管理活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观念的引入,价值链分析的实际应用,成本管理引入风险管理概念,产品成本的核算不再单一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价值因素和信息因素。成本管理广泛采用作业成本法、预警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管理方法,而且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这些方法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四)环境会计发展阶段

环境会计是目前新兴的一个会计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污染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污染必须最终由污染者来承担,企业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因此环境成本受到关注,企业不仅要将其纳入产品成本的核算,而且要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这是环境会计的核心问题。

财务会计在此阶段除了基本的财务核算、监督和管理决策职能以外,财务报表更注重披露一些表外信息,主要是关于环境治理和社会效应方面的。但是,出于各方面财务法规的不健全,财务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很不完善。

成本会计引入环境成本的概念,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会计期间引起的环境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问题;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划分问题。强调企业制造和经营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注重企业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长期协作关系。

二、环境成本管理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成本与环境会计的缘起

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引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资源的迅速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各方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联合国在《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与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有关的全部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而环境保护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与预防处置计划控制和改变行为、损坏修复等对政府和人民存在影响的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处理好盈利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说,环境会计的思想符合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确认

环境成本与传统的产品成本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两者的差异和联系具体见下表:一般来说,环境成本确认有两方面:一是微观环境成本确认,是以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

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发生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时,则确认为环境成本。二是宏观环境成本确认,如果是在国家实施经济调节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成本费用。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计量

环境会计计量是把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采用科学方法作定量性的测定、定性分析并加以公布。与财务会计计量有所不同,环境会计计量通过对环境综合措施的投入成本、投资额、费用额的计算来评估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从而可以量化管理环境保护活动的支出和经济效果并对未来的环境工作进行指导,使人们更好地开展环保活动。

(四)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环境成本核算是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对企业环境活动中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衡量,并在其真实统计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运用核算账户和比较分析来反映其总量和结构以及供需平衡状况的经济活动。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核心是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问题。应予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能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能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的健康。此外,为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进行的投资从而获得某些跨越期间的环境保护收益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应予以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以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SAB)提出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的范围包括:对现有机器设备进行环境改造和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环境污染清理支出中能够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支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防止环境污染的支出,资产的环境检修支出,环境违规罚款支出。核算的内容主要是对每一类自然资源环境的实物和价值进行核算,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综合核算以及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五)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综合来说,环境成本控制可以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

一是事前规划法。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贯穿了“事先预防,未雨绸缪”的思想,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管理和规划体系,才能够取得环境控制成本与环境事故成本之和最小。

二是事中控制法。事中控制法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这种方法也是一种“相对”的预防方法,它要求企业对排放的废弃物做到跟踪监测,尽可能达标排放,从而减少事故损失和罚款支出。

三是事后处理法。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这既是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也是一种“迫不得己”的最后办法。

优点在于无需改动原有的生产工艺流程,只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因而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缺点是在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明显。

(六)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目前,由于环境成本会计的不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还未以完整文件形式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是被动性,仅对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且多以排污费、管理费形式出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环境管理机构,环境成本的会计信息来源不明,环境成本的范围和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企业中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不能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给财务会计部门。因此,各个企业应该考虑在有效界定环境成本范围和内容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

二是企业对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环境会计远来形成环境成本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归集和分析。比如:企业支付污染费造成的环境成本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所发生的成本如何比较,如何优化环境管理,如何进行投资项目的环境决策。

三是在环境会计批露中,环境成本一般含在企业的管理费用中,既不能看出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体成本的比例,也不能看出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环境会计并未明显区别于传统成本会计。

对此,笔者认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环境会计披露必须适应人们对环境关心的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的提高,应充分考虑自然界多种物质资源的消耗、破坏的更新和补偿,使自然环境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状态。二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坚持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会计环境范文篇6

环境管理会计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倍受关注。公司需要治理的环境影响和事件导致越来越多的货币性后果(Schaltegger和Burritt,2000,p.31)。国际上专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机构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Tellus学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组以及美国环保署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咨询中心等。

公司管理者目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环境管理会计工具。但是关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是它忽略了对环境信息单独的识别、分类、计量以及报告。为此,专家学者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是什么是环境成本(UNDSD,2000);二是哪些环境成本具有潜在的重要性(Bennett和James,1997);三是环境成本是否重要(Ditz等,1995)。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几个权威定义

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大多数人还觉得有些陌生,至少认为把它纳入到企业会计体系还比较遥远,以下列出几个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权威定义。

(一)Tellus学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核算材料耗用和环境成本的方法。材料会计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跟踪材料流动以体现投入与产出,目的是评价资源有效性以及环境改进的机会。环境成本会计是关于怎样将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并分配到物资流中或公司经营的其他有形方面。

(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应用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对环境和经济业绩进行管理。虽然它可能包括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但是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包括寿命周期成本、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以及环境管理战略规划。

(三)Bennett和James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总括、分析和使用以使公司环境和经济业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成本的典型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中环境成本是核心,而且问题颇多,接下来把对环境成本的类别做一介绍。

(一)传统成本会计分类

传统成本会计分为批别成本和步骤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历史成本和标准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

(二)按可计量性分类

按照可计量性分为传统成本、间接隐性成本、弱有形成本、或有成本、社会成本(外部性)。可计量性成为许多环境管理会计案例研究中的焦点。

(三)按质量分类

按照质量分为预防成本、评估(评价)成本、内部控制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

(四)按寿命周期和作业分类

按照寿命周期和作业分为寿命周期,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等;作业基础,包括单元、批别、产品维持和设备水平成本。

(五)按目标对象分类

按照目标对象分为内部(管理层和雇员)和外部(股东、税收机构、环境机构、供应商、信贷人、大众、本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

一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适当性取决于管理的职能、具体的决策、价值链中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的级别以及评价系统。

三、对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

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是通过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来体现的。理论和实务界对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一,企业认为环境成本是不重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USEPA1995年对环境成本的5级分类法中以及大量案例发现企业只重视内部成本得到证明。

批评二,间接环境成本大多被归集在企业一般间接费用中。

批评三,业绩评价技术太狭隘以及太短视;尽管平衡计分卡方法包括了长期的货币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但是在实际中却极少应用。

批评四,投资评价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尽管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计算净现值,但是却没有把选择权价值考虑进来,往往这种选择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批评五,缺乏对存货流动清晰度的重视。

批评六,仅仅重视制造环节。

批评七,财务会计规则的限制(极少在会计原则或制度中考虑环境因素)。

批评八,环境动机效果(在规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没有环境动机)差。

批评九,外部性会计缺失。

四、环境管理会计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

目前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可以说不胜枚举,涉及的领域也很广阔,包括成本分析、投资评价、业绩管理等方面。由于案例千差万别而缺乏一般性的结论,所以有必要为此建立起组织之间的联系以便于纵向研究(过去的研究过多的侧重于描述性的研究而缺乏实证研究)。同时,为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有必要引进制度理论和或有理论。另外,大多数案例仅侧重于污染大户或者是大企业,但是中小企业整体的比重还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每个人都在做微小的改变,那么这个世界的变化就会很大,因此需要专门对中小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现有的财务制度更重视货币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如果要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信息与财务软件的对接问题也值得考虑。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自身的问题,环境供应链管理应提上议事日程。环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关系问题也应当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界定,它将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会计未来的准确定位。业绩管理中融入环境业绩评价问题可能会对管理层的责任范畴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会计环境范文篇7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就此而论,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财务会计大相径庭。

环境信息披露应当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在于各企业的范围内,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由于这样的信息一般是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所以也常被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应当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很多属于宏观性的,比如,国家对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资带来的效果怎样呢?就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还很难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在企业范围就不一样了,企业对自身因治理环境的耗费和收益各是多少?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怎样?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又有多大的差距?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披露还只限于企业范围内,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就这样进行了披露:

环保因素的限制: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三废”进行处理的问题,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公司已陆续投资了199万元、24万元和31万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预计1999年环保投入将达到35万元。目前,公司各项环保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并在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合格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另外,近年国内某些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环保因素的限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对后续拟投资的项目,坚决贯彻“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环保指标一次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当然,这样的披露带有用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总结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一般是这样的。

(三)搞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将与环境有关的业务事项专门收集、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即,虽然这样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它是否重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对社会环境有强污染的企业,它们在怎样防止污染环境?作为这样的上市公司,若不举出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怎样让社会公众放心?怎样让股民对它投资?作为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还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机构、投资者(含银行、股民等)等需要企业,特别是处于强污染状况的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带有综合性的财务信息,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约束。这是非常重要、切实可行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环境审计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审计及其特征

按照笔者的理解,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进一步,笔者认为,应当将环境审计的对象分为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各级政府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首先因为,企业能够用会计数据的方式解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这样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能够实现对企业环保状况的有效监督。但是,环境审计与环境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并不见得就是等同的。具体来说,我国虽然还没有关于环境方面的宏观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不见得就没有对宏观环境事项进行审计的业务。比如,我国的生态治理工程都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而实施的,对环境资金投入及其使用效果的审计,应当属于宏观环境审计的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与企业的状况相比,进行对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督,难度要大得多。一是由于一些环保事项刚刚开展(如集中供热、使用无铅汽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区绿化等),尚没有进行这样监督的实践经验;二是由于各管理机构的工作纵横交错、彼此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由于这方面的相关法规未见健全。但笔者要说明的是:既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审计有此功能,我们就应当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努力促使这方面工作的圆满实现。

会计环境范文篇8

[关键词]应收账款;环境会计;计量模式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我国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的问题十分严重。其生态环境恶化是由生产的自发性与生态环境社会矛盾引起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生产者在经营中所费和所得是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只有直接用货币表现的那部分支出和收入,才反映到生产者的成本与效益中,不以货币表现的那部分成本及效益(如工厂对环境的破坏,或林业经营对环境的改善)则不计入到成本与效益中。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为自身的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即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方式向社会转嫁成本,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由此便提出了对环境进行描绘、量化的要求———即环境会计计量,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的所费与所得。

一、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价值

(一)从环境价值转化为求其效用的大小。由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相当一部分不是劳动的结果,按马克思的理论即没有价值,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环境会计计量对象是具有效用的。所谓效用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环境资源虽不是商品,但其符合效用定义的实质。因此需用西方经济学中效用论学说探讨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否则无法对环境资源这一非商品性的资源进行价值定位。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可采用货币单位。由于效用是“满足程度”的度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可作为计量单位,也可作为效用单位的计量单位。

(三)环境会计计量的基础可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环境资源虽然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价格,不能建立以交换为基础的计量基础,但环境资源是有效用的,而且是稀缺的,人类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环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其环境资源究竟有多大的效用是很难计量的,如张家界国家公园的风景价值,直接估计其价值有困难,可考虑采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选择成本,是指因采取某一行动方案而失去来自其他要供选择行动方案的最大潜在效益。当采用诸方案中最优方案时,次优方案的潜在效益为其机会成本。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环境资源消耗中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用公式表示为:TU=F(Q)。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资源消耗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U=△TU(Q)△Q.从经济资源稀缺这一前提出发,当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有不同的用途,如何配置这些资源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可引进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的均衡概念。边际成本是指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的产出量时所增加的成本,其公式为:MC(Q)=△TC(Q)△Q.从环境会计的角度看,边际成本应包括边际直接成本(整个社会的成本)、边际外部成本(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边际用户成本(另辟资源的成本)。

环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应包含用于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化,即未来的效用。当效用单位可采用货币单位时,未来效用的计量应引进贴现率的概念,在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时,则按贴现率进行调整。

(四)计量环境资源的退化也是环境会计计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计量环境资源的退化,可能很困难,但我们可以考虑用替代成本来间接计量。替代成本是为消除和补偿可能出现的后果发生的费用。如计量土壤流失的损失营养成分时,可以考虑用保持其营养成分所施化肥的价格来计量土壤流失的损失。

(五)采用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计量。环境会计引用边际价值原理,旨在说明环境资源变量的关系,一个变量的单位增量所导致的另一个变量的单位增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达到变化过程不能或不值得再继续进行的边缘或限度,为了计算变量、增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采用数学方法。因此,采用精确数学方法计量,就突出了计量方法精确性与事物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人们面对复杂的环境系统,对它进行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就低,当复杂性超过一定界限时,不确定性就不容忽视了。而经济计量学恰恰是解决观测中的随机统计关系的不确定的方法,因此经济计量学在环境会计的计量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个体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计量

(一)价值回归还原法。此方法是将被污染的个体价值还原成基年时未被污染状态下价值,其计价基础中包含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采用该个体的市场交换价计量,间接使用价值的确定则必须考虑该个体的成因以建立数学模型。比如,一棵树的间接使用价值包括生态功能、水土保护功能、观赏功能等,把功能设为A1A2A3,则有观测矩阵A=(A1A2A3),设系数向量β=(β1β2β3),Y=(y1y2y3)为评价向量,则有Y=Aβ+U,U为随机误差向量。根据此模型求出β,再给出相关参数,就能求出间接使用价值。

(二)影子价格。从数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是最优规划的对偶解或拉格朗日函数的拉氏乘子,即目标函数发生的增值;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不是价格,是某种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年带来的追加效益,实际上也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收益。影子价格反映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越丰富,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即资源的数量与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从费用效益原理分析,资源稀缺则影子价格高。在市场机制比较充分时,以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调整求出影子价格。此方法比较适用稀缺物种的计量。

(三)机会成本法。对于稀缺资源的计量。在同一资源可供不同选择时,可采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其价值。

(四)危害资本化法。危害的各种表现通过市场的手段替换为货币值,再除以一个适当的贴现系数,得出其价值。比如汽车尾气的污染值可通过其引起的呼吸系统、心脑系统疾病的治疗费用的贴现来计量。而贴现系数要结合人的生命周期来考虑。

三、系统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计量

(一)建立宏观数学模型。环境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系统,而且各要素是不相容的。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精确化的能力减少,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复杂性和精确性相互排斥。此处的数学模型与微观个体的情况相似,只不过方程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联立的,要考虑的解释变量多一些,基本形式还是Y=Aβ+U.

(二)系统投入资本化法。有时系统的价值难以计量,可采用价值替代的办法加以解决。替代价值就是能够使系统有价值或保持其价值的投入资金和维护资金。比如一些风景名胜区的系统观赏价值难以确定,但这些景区之所以有较大的商业价值,是与宣传、建设、维修保护密切相关的。因此,可将人工投入资本化作为系统的价值。贴现系数可采用计算期的存款利率。

(三)效益数学模型。环境资源不仅有价值,而且能够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效益。环境效益通常包括:一类是直接效益,如耗用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最终消费品的效益,称为发展效益;一类是间接的舒适性效益,如一段河流给人类带来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效益,称为保护效益。这两种效益是相互排斥的,如耗用自然资源的发展效益,要伐木、采矿等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原始环境,环境会计的计量就是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值,使发展效益和保护效益达到均衡。应以此均衡点作为系统的计价基础。发展效益可以根据项目的收益来计量,保护效益的计量可根据发展效益估计,或计量一个优于发展效益的估计值。由于环境效益涉及子孙后代,因此,估计时应引进贴现率的概念。保护性效益和发展性效益均衡时的公式:bOp=AB,A=∑Tt=1bOd(1+I)-t(1+r)-t-[C+Otd(1+I)-t],B=∑Tt=1bOp(1+a#)t(1+I)-t,bOp:保护现值等于发展效益现值起始年的保护效益值,它以a#速率增长,以I比率贴现;bOd:起始年的发展效益;C:投资费用;Otd:年操作和保养费用;bOp:价值1元的起始年保护效益;I:不变的贴现率;T:相应的保护相应终止年;R:变化系数;T:相应的发展相应终止年;a#:保护效益增值的年平均率。

四、环境会计对象量的计量

由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对象大多是宏观的东西,因此精确计算其数值难度较大。数理统计的方法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到其数量确定上来。无论是基年数、发生数还是现存数的取得都要考虑样本抽取的典型性与总体的一致性,并便于用概率论的理论去作推断。通常要求样本x1x2x3…xn中每一个观测值都与总体X具有相同分布,且彼此相互独立,即独立同分布。对无限总体,只要随机抽样即可,对有限总体可采取有放回地重复随机抽样。此外,要保证统计量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如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当无偏性与有效性发生矛盾时,要力保有效性。

总之,环境会计的计量主要是确定数量的单价,数量的确定主要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单价的确定相对复杂,要结合数学、经济学、相关产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1)。

[2]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4)。

会计环境范文篇9

(一)资本环境的变革

资本环境的变革主要指的是资本范畴的扩大化,具体来说即由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扩大为广义资本范畴。当前在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等会计环境的相关理念与环境正在不断深入人心,而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范畴也逐渐呈现出了扩大化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转变为广义资本,广义资本则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

1.人力资本

在信息时代中,人是生产要素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方面,人代表着生产者,另一方面,人都代表着财富的创造者。而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就在于,人力资本无法与人本身相分离,却可以随着所有者进行随意的流动。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在资本环境中,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就应当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学习,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已有的人力资本。

2.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指的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而这种“组织”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的聚合,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有机融合。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组织资本的行为要以个人的人力资本为发展根基,在发展过程总,企业必须明确,组织资本并非单纯的人力资本的叠加,它更注重的是对已有人力资本的一种重新整合与分配。因而,组织资本是企业的稳定财富,并不会随着员工的任意调遣、离开而失去效用。

3.社会资本

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将自身置于一个大的现实背景与发展环境下去全面考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而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够产生经济收益、具有资本属性的资本,即社会资本。企业的社会资本产生的根源较广泛,包括相关规范制度、价值体系,而企业在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确保自身的社会资本在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信任。

(二)资本主体的多元化

资本主体的多元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蓝图下,传统的单一资本主体已经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沟通。而资本主体多元化变革的发生,一方面有赖于国营经济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外商投资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息息相关。由于资本主体的范围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资本主体会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展开激烈竞争与冲突,而这一结果实际上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会计结构的变革

会计环境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其内在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革。会计内在结构的变革使得企业在会计活动中能够更为及时与精准地确定会计对象与目标,进而发展创新了新型会计信息技术。由于会计结构发生了变革,传统的会计原则、会计报告模式、会计计量也需要进行自我的调整与发展创新,进而与会计结构共同足够成健全的会计信息体制,以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体制在信息社会中的突出作用。

二、财务会计理论创新

(一)会计报告与要素创新

在传统财务会计活动中,事后报告的方式不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和理解最新的市场动向及其信息,通过以实时报告的方式替代,将实时报告信息置于网络系统中,进而帮助企业根本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信息进行针对性地筛选和抉择。这就有力地扭转了传统意义上进行定期财务报告之后再进行信息数据收集的繁琐工作局面,大大节约了相关人力物力,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的传送速度。另一方面,发展创新后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建立在实物资本的基础上。由于当前在财务报告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和问题,实物资本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实时收益,然后人才与知识才是企业获利的根本。因而会计报告的创新一方面引发了企业对于非货币性资本信息的必要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了人才和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财务报告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会计要素的创新则体现在对要素的侧重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前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六类,即成本、利润、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负债及其资产。在传统的会计要素发展利用观念中,通过对上述六种要素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基本满足工业经济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在信息时代,会计核算的内容需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变革。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要素应当逐渐地提高其比例,而财务资产相对而言则需要减少一定比例。会计要素的创新既包括对六大要素的重新调配与合理使用,又包括强化人力资产的地位和作用,将人力资产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与核心,进而构建完备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充分发挥跨级要素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会计目标理论创新

会计目标理论创新主要指的是会计目标观念上的创新,即从传统的绩效观到权益观的创新。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目标观念中,经济中效率观念对于有着深远的影响,效率观念要求企业在设立会计目标使应当以追其经济效率为基础,然而这种观念实际上却忽视了公平的伦理观念,容易造成公平的缺失,进而影响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包括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财务会计在确定目标时应当准确掌握受托人履行经济资源管理的具体情况,通过向委托人进行财务报告,帮助委托人实施掌握到经济资源的被使用情况,从而为委托人对受托人进行考核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决策有用观则要求财务会计需要在确定目标使实施掌握投资者与债权人进行投资决策活动的具体信心状况,通过实时的财务报告,帮助投资者与债权人了解企业的实际价值,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活动。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在财务会计目标中着重点都是放在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两方面上面。而财务会计服务的目标在于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的配置效率的最优化,由于以追求经济效率为中心,因而实际上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会计目标的绩效观。绩效观下的财务会计在设立目标时,暴露了一些自身无法回避的问题,例如,过于偏重生产力而实际上忽视了生产关系的重要性、过于侧重于经济效率而忽视了社会公平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加体现公平性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在设计相应目标时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调整与创新,完成从绩效观到权益观的转变。权益观具有绩效观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来说,首先,权益管与绩效观关于企业财务资本的认识大相径庭。绩效观一般认为,财务会计目标的价值在于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供所有者进行决策。而权益管则认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与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产等其他资本应当放置于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相平等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企业有用公平的权益。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应当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公开地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提供能够满足其个体生存发展需求的特殊信息。相对于绩效观只是单纯地反应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而言,权益管更注重多样化信息的汇总和整合。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对企业的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实际上企业绩效的好坏与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实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合,因此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就有可能出现压榨工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权益观的提出,正是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这一实际问题。通过推行权益观,一方面弱化财务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一方面强调以人力资产为代表的其他资产的重要性,最终实现企业内部各资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与合作共赢。其次,绩效观更为注重的是生产力与经济效率,而权益观则将重点放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公平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要的反作用力,新时期下尤其不能忽视生产管理的合理调节。而社会公平既能减少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诸多信任危机,同时也是财务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特征。

(三)会计对象理论创新

会计对象理论创新指的是会计活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即从传统意义上的资金运动转变成了产权价值运动。在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中,财务会计对象理论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财务会计的对象对于财务会计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一般来说,关于会计对象的理论,传统意义上存在着多种说法,例如财产说、过程说、资金运动说等。其中资金运动说是较受认可的一种观念,它认为,会计活动的对象一般而言都处于商品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中,也即是说,在当前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能够利用货币进行价值运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价值运动直观地表现为资金运动。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的契约性被强调到了一定的高度,因而对于企业而言,契约问题和所有权问题是关乎到企业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企业的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就是一个由一系列的产权进行交易、通过签订并履行契约的活动过程。企业的契约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要求在签约过程中,每一个签约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都在企业拥有基本的产权权益。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向更为广义的资本所有者提供相关的权益实现与保障的基本信息情况。企业要将资金运动转变为产权价值运动,就要在企业产权交易的整个过程中,将其视之为自己的对象,着重以资金运动实际上呈现出的产权关系为交易重点进行经济活动。产权交易的活动始于契约形成,终于契约接触,这就说明产权交易的本质特点在于契约的旅行过程,因而实际上这一过程又可以称之为产权价值运动。

三、总结

会计环境范文篇10

(一)传统会计发展阶段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为借贷记账法在全世界的流传奠定了基础。以此为界,人们一般把1494年以前的会计称为古代会计,而把1494年以后的会计称为现代会计。19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英美派会计”和“大陆派会计”。到20世纪,逐渐形成了具有较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会计学。而这里所说的传统会计,指以手工记账为基础的会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几乎包括所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如各种款项的收付;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等。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部分,并没有单独列支,与财务会计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财务报表从编报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注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时,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计这一经济的助推器也开始慢慢地转变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不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共同发挥作用。财务会计中包含基本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监督,成本决策也有涉及,财务报表的编报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除了基本的财务核算,将利润核算与分析预测作为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会计报表更加注重披露一些非财务信息,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劳动力信息、竞争者信息、公司发展前景信息等等。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除了基本的成本核算以外,还涉及到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监督,成本会计扩展到成本责任与成本管理领域。但是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还未发展成熟,由于产业政策的影响,成本管理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够宽松,成本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种类众多,选择标准难以确定,成本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三)战略管理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的经营者开始越来越多地注意到环境与企业现实之间的均衡。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着重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从交叉关系演变为在战略管理背景下,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平行。财务会计仍然以核算职能为基础,但是监督和决策职能上升到主要地位。现代化的核算工具(电子计算机)普遍应用于会计实务当中,财务报表更注重战略性、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成本会计的外延扩展到战略成本的管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是指对企业战略管理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如战略研制成本、战略实施成本、战略控制成本和战略转移成本等所进行的一系列旨在提高竞争优势的管理活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观念的引入,价值链分析的实际应用,成本管理引入风险管理概念,产品成本的核算不再单一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价值因素和信息因素。成本管理广泛采用作业成本法、预警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管理方法,而且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这些方法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四)环境会计发展阶段

环境会计是目前新兴的一个会计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污染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污染必须最终由污染者来承担,企业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因此环境成本受到关注,企业不仅要将其纳入产品成本的核算,而且要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这是环境会计的核心问题。财务会计在此阶段除了基本的财务核算、监督和管理决策职能以外,财务报表更注重披露一些表外信息,主要是关于环境治理和社会效应方面的。但是,出于各方面财务法规的不健全,财务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很不完善。成本会计引入环境成本的概念,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会计期间引起的环境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问题;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划分问题。强调企业制造和经营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注重企业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长期协作关系。

二、环境成本管理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成本与环境会计的缘起

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引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资源的迅速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各方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联合国在《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与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有关的全部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而环境保护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与预防处置计划控制和改变行为、损坏修复等对政府和人民存在影响的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处理好盈利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说,环境会计的思想符合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确认

环境成本与传统的产品成本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两者的差异和联系。一般来说,环境成本确认有两方面:一是微观环境成本确认,是以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发生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时,则确认为环境成本。二是宏观环境成本确认,如果是在国家实施经济调节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成本费用。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计量

环境会计计量是把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采用科学方法作定量性的测定、定性分析并加以公布。与财务会计计量有所不同,环境会计计量通过对环境综合措施的投入成本、投资额、费用额的计算来评估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从而可以量化管理环境保护活动的支出和经济效果并对未来的环境工作进行指导,使人们更好地开展环保活动。

(四)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环境成本核算是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对企业环境活动中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衡量,并在其真实统计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运用核算账户和比较分析来反映其总量和结构以及供需平衡状况的经济活动。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核心是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问题。应予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能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能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的健康。此外,为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进行的投资从而获得某些跨越期间的环境保护收益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应予以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以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SAB)提出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的范围包括:对现有机器设备进行环境改造和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环境污染清理支出中能够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支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防止环境污染的支出,资产的环境检修支出,环境违规罚款支出。核算的内容主要是对每一类自然资源环境的实物和价值进行核算,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综合核算以及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五)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综合来说,环境成本控制可以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一是事前规划法。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贯穿了“事先预防,未雨绸缪”的思想,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管理和规划体系,才能够取得环境控制成本与环境事故成本之和最小。二是事中控制法。事中控制法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这种方法也是一种“相对”的预防方法,它要求企业对排放的废弃物做到跟踪监测,尽可能达标排放,从而减少事故损失和罚款支出。三是事后处理法。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这既是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也是一种“迫不得己”的最后办法。优点在于无需改动原有的生产工艺流程,只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因而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缺点是在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明显。

(六)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目前,由于环境成本会计的不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还未以完整文件形式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是被动性,仅对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且多以排污费、管理费形式出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环境管理机构,环境成本的会计信息来源不明,环境成本的范围和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企业中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不能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给财务会计部门。因此,各个企业应该考虑在有效界定环境成本范围和内容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

二是企业对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环境会计远来形成环境成本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归集和分析。比如:企业支付污染费造成的环境成本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所发生的成本如何比较,如何优化环境管理,如何进行投资项目的环境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