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2:34:58

会计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1

本文通过对市本级会计人员的现状调查,对岗前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市会计队伍现状

目前,市共有持证会计人员1179人。从会计人员学历层次看,持证会计人员中,具备中专及以下学历335人,占28.3%,具备大专学历512人,占43.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328人,占28%,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只有4人,占0.3%。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看,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有5人,占0.3%;具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的有59人,占5%,具有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709人,占59.7%,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401人,占35%。会计人员中,在岗注册的会计人员1102人,占持证人员93.4%;不在岗注册的77人,占持证人员6.6%。在新任会计中,最近三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有154人,占持证人员13%。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在会计人员教育培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会计人员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保证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道德等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1、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要全方位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再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预测分析能力、纵横协调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本行,还必须具备网络信息、法律、金融、管理等知识。但从会计队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会计人员只了解简单的核算知识,会计工作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会计核算只是服从税法的“税务会计”,不是遵循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更谈不上参与分析决策和管理。

2、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偏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起来的,而且许多还是属于“半路出家”,从别的行业转行从事会计工作,这部分人员在就业前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尽管工作后边学边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比较缺欠,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也不高。

3、许多会计人员不求进取,职业意识不强。许多会计人员不注意加强学习,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默守陈规,业务知识贫乏,对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认真学习和钻研。从每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看,许多会计人员把继续教育培训看成是为了应付财政部门从业资格的检查,这样的会计人员既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核算资料,更谈不上为企业理好财当好家。

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重视初涉会计工作的新任人员的岗前培训和会计实务操作培训是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加快会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我们对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学员、今年新取得上岗证人员和想取得会计上岗证人员进行了初步统计,在取得会计上岗证后准备从事财会工作的占72%,不打算立即从事财会工作的占28%。对于没有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其原因:60%的人考证是为了给自己充电,40%的人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调查人员中有50%的人从事实际财会工作感觉力不从心。

二、会计培训现状的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我市会计培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会计事务科走入相关行业群体部门调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队伍的规模扩大迅速,岗前培训缺乏。如前所述,仅我市本级,近三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就有154人,占持证人员13%。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持证会计人员,虽然从业资格证书已取得,有的甚至已从事会计工作多年,但工作仍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会计实务的处理仍显知识底蕴不足,因此有的没有找到合适的财会岗位,有的虽上了岗但只能勉强应付简单的会计事务。可见,潜在的会计岗前培训市场较大,这些人员包括:一是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未上岗的人员,二是轮岗会计人员,三是新任会计,都需要实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2、会计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强,供给较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培训内容的要求方面,一是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务操作知识培训的人员,占65%,尤其是对一些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虽然他们经过了考前培训,但对实务操作经验比较匮乏;二是要求参加外贸企业会计操作培训的人员,占15%,因为随着外贸企业的迅猛发展,在会计实务操作中,要求参加外贸企业会计操作培训;三是急需了解和掌握最新出台的税收法规知识的人员,占20%,以便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合理避税。而目前社会上的各类会计培训主要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前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前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前两者是考前培训,后者,近几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以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为主,对提升财会部门负责人、主管会计的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但对相当部分初涉会计工作的人员帮助不大。对于将要上岗或新任会计人员来说,现在的会计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供给不足,他(她)们需要的是“手把手”的会计实务基本操作技能培训。

3、教育培训缺乏约束激励机制。我们的会计培训存在培训是“硬任务”,但培训的各项激励约束机制在目前的会计教育培训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再加上培训考核、评比制度的不完善,自教自学的培训方法,使教与学两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压力和动力。会计干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内动力不足。部分干部一天到晚工作生活忙忙碌碌,加班加点,抱怨工作压力大,家庭事务多,没有时间“充电”;一些会计干部认为当前所处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另一些年龄稍大的干部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学与不学一个样;还有些人平时松松垮垮不学习,考试时手忙脚乱靠作弊;而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的机会少,会计业务知识薄弱,想学业务没机会,即使学到知识也没机会实践,时间一长也容易忘记,因而也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三、拓展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会计岗前培训

1、搭建会计人员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由此带来对高素质财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急需高素质的财会人才,而难于寻找;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量闲置的会计人员难以求职。因此搭建会计信息平台,构筑会计人才市场,对满足财会人才的需求,挖掘会计人力资源,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有着重大意义。财政局会计事务科可采用在政府信息网站设立“会计人才教育服务专栏”的形式,建立信息库包括会计人员的基本信息、继续教育、惩罚记录、信息变更记录、就职需求等情况,任何单位都可以随时查询会计人员的信息。有需要会计人员的单位可到服务专栏办理申请,有意谋求会计职位的持证人员经过服务专栏提供个人资料由会计事务科提供培训以及资格认定后,发给合格证书并推荐工作。搭建会计服务专栏网站,便于会计人员与培训机构进行信息沟通。培训机构建立会计信息平台后,可通过举行联谊会、成立协会等活动,使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与培训机构、会计人员与企业之间加强互动、沟通感情。

2、创新会计培训模式。一是开办网上课堂。“会计人才教育服务专栏”网站开办后,要开发适合会计岗前培训的教学管理软件,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网络,并制作一批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地实施教学。还可以选择具备条件的若干市县联网,通过远程教育实施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二是实施课堂实践性教学。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工作,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直接上岗承担会计工作,因此,会计培训中必须加强课堂实践性教学。在这次调查中,有70-80%的急需上岗人员希望参加会计实务操作培训。单一的考证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院的求知愿望,因此会计实务实践性教学显得额外重要。课堂实践性教学可以分出纳实务、企业会计实践教学、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税收申报实务、仓库管理实务等,手把手地指导学员建账、日常核算、成本核算、账项调整、期末结帐和年度决算等业务,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单项到综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三是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随着各种财务应用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使用,会计电算化成为代替手工记账的一种新型手段,因此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得的考试科目中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既是必须的又是急需的。使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在专业实务操作能力方面,“既能手工记账,又能适应和使用各种财务应用软件”的目标。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2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新修订的《会计法》赋于内审人员独立行使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职能。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指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通过日常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针对我国现存的管理失控、盲目投资,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监管职能弱化等现象,新修订的《会计法》,对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出了原则性要求,除了要建立和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外,还第一次明确指出“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把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作为加强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运用法律手段,作了具体规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其所属财政收支、财务收入,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是加强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部审计工作,地位重要,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内部审计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它们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内部审计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监督作用,对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财经法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增值起监督作用;二是促进作用,内部审计对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防范、惩治腐败和加强廉政建设方面起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对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促进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健全和加强,因此,内部审计在单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单位内部审计意义重大。

三、开展单位内部审计,必需配备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

虽然内部审计对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大作用和影响,但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还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数量不多,真正独立设置内审人员的不多;一部分已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内部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尚未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轧道,出现以上现象,除了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和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外,主要是各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性质、程序了解不够,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他们把会计内部稽核制度和内审制度混为一谈,重视对下属企业审计,忽视对本单位同级财务审计等等。

会计内部稽核制度与内部审计制度,它们都是加强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同属于单位会计内部监督范畴。监督对象都是会计资料,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会计秩序,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但是它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内部审计制度是指单位在会计机构之外另设审计机构或者审计人员对会计工作进行再检查的一种制度,是以第三者身份进行工作,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一种检查、评估和监督。而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机构内部的一种工作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资料,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严密,因而是加强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现在有许多单位,内审人员由企业主办会计兼任,弊病很多,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3

追溯会计的历史,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会计电算化,可以发现会计是应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出现的。职能是事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有关会计职能会计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有“一职能说”——提供信息;“二职能说”——核算和监督;“三职能说”——计算过去,控制现在,猜测未来;但占主流地位的是“二职能说”,即核算和监督。核算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它是会计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管理当局的需要,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具体又可分为猜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功能。

二、会计职能重心转变的方向及原因分析

现代会计职能已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帮助参和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的猜测、事中的控制等。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何在呢?本人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摘要:

(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会计软件的发展,使得会计职能重心向管理转移

手工条件下,广大会计人员被繁杂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和管理。账目上几分之差,会计人员手工对账几天不是没有可能。会计电算化以后,新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电算化后一个人可以胜任几个人的工作,而且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精力也由核算转移到管理分析上来。会计软件只要求会计人员完成录入凭证后,报表及账务自动生成,还可以随时查看成本费用实际发生情况,反映计划和实际的差额及计划完成率等,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加强了管理职能。

(二)会计工作地位和功能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摆清核算和管理职能的位置,即重管理、轻核算

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必然成为企业的重心,由此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等指标的核算和管理也就更加重视,会计工作也就越发重要了。一个会计在工作中只是机械的进行记账报账等核算,而不能通过财务分析发现经营中的新问题,从而影响到领导的决策,这样的机械会计肯定面临下岗的危机。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信息几乎成为企业的生命线,而财务信息更是重中之重。假如一个企业想要研发新产品时,只知道核算而不能行使管理职能的会计就不知道新产品是盈还是亏,盲目开发又将面临巨大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可见,必须加强管理职能。

三、会计职能转变过程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1、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会计职能重心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压力,管理者的家长制仍然存在。会计人员还有着传统的思维习惯,对于单位一把手几乎言听计从,整个单位就是“一支笔”制度。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饭碗就是经理让干嘛干嘛,不敢或不愿向领导提供合理化建议,更不要说参和决策了。总经理虽然理应统揽大局,但因其对财务的了解有限,必然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同样,企业的领导假如熟悉不到会计人员的管理功能,也就不会有意识的让财务人员参和管理,参和经营决策,这种状况必然也会挫伤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总之,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会计人员都应该转变观念,才能使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2.会计人员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会计是会计职能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职能的和功能的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而管理职能又是核算职能的目标。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首先要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核算,然后把核算的信息应用到管理中来。新的信息技术向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未来的会计人员要把主要知识结构和精力投放在利用会计信息为经济决策服务方面。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管理,还要把握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会计人员还要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审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加快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主体。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主体是指行使对商业银行进行会计监管这一职能的机构或人员。我国目前主要有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门、审计机关、银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等机构、组织及各自的监管人员。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商业银行会计监管可分为政府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三个层次。其中以银监会为代表的政府监管是主体和核心,以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会计监控来实现的内部会计监管是基础,以民间审计和银行业自律为主的社会监管是重要补充和环境保障。它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体系,是一有机的整体。

客体(对象)。传统的观念认为包括商业银行会计监管在内的会计监管的客体是被监管单位的会计信息,具体又表现为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告等资料和信息。但这一观点并不全面。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客体还应包括被监管银行的经济活动、会计活动、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甚至还有会计监管者本身。

制度。所谓商业银行会计监管制度就是指对商业银行实行会计监管的准则、内容、方法、程序、工具等的总称,它是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主体和会计监管客体中介,前者需借助这一中介实施对后者的监管。

由此看来,以上三个要素有机地组成了商业银行会计监管这一整体,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内容

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监管。《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第十二条明确提出设立商业银行,应当“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银监法》第二十条也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应对商业银行申请、设立时和经营过程中会计机构的设置、运行,会计人员的配备、组成以及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监管。包括商业银行机构执行统一会计法规制度的情况,如:会计科目使用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开户与结算工作的合规性等;本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如:会计凭证制度、财务记录与核对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制度、会计岗位牵制制度及相关岗位责任制等。《商业银行法(修正案)》中的第五十四条就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当然,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情况也属于会计基础工作监管的范畴,但由于其在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中具有较特殊且较独立、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其单列为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一项内容。

会计信息质量及披露监管。即一方面,要对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进行检查、监督,坚决杜绝“三假”(假账、假表、假信息)行为,以保证监管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另一方面,还要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方式、途径等进行监督检查。《银监法》的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的第三十五条,《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的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一条等均对此有所要求。

风险监管。风险监管为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核心内容。《银监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第三十四条,《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第六十二条分别对此做出了规定。风险监管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资本充足率监管,二是资产质量监管,三是流动性监管。

效益监管。即通过各商业银行机构报送的会计报表,特别是损益表,分析其经营效益及盈利情况,并检查是否存在效益管理混乱现象,要求商业银行具备正常的盈利能力也是保障其正常经营抵御风险并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考核这一内容不能完全以盈利率的高低作为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等因素。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监管。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就是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一个方面,但站在外部监管主体尤其是政府监管机构的立场上看,对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的再监管也是其监管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调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督促各商业银行建立起有效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检查是否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职责分离机制、会计管理系统、风险测量与监控系统、信息和安全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要实时监控其内部控制运行状况,测试其运行有效性,并指导和促进各商业银行改进和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发挥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作用。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方式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方式

1.现场监管。也称现场检查,是指由监管当局指派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监管水平的人员组成检查组,深入被监管对象,按照统一规范的程序,带着明确的检查目标和任务,通过实地审核、查看、取证、谈话等具体方法,对其会计活动和行为进行实地检查的形式。现场监管的内容一般包括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检查两个大的方面。现场监管必须与非现场监管结合使用,并应积极利用其他外部监管成果。

2.非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是指被监管单位按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报送各种报表资料,监管部门通过对这些报表资料的整理、审查和分析,对商业银行会计活动进行监管的方式。报表资料应包括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附表、现金流量表)、管理报告、业务报告和统计报表等。非现场监管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审查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并对重要情况做出信息反馈,也为现场监管提供了依据和重点。但非现场监管不能有效实现内控监管,还受到被监管机构报送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与否的限制。因此,非现场监管的局限性要求应加强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协调配合。二者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应相互调节相互补充,非现场监管为现场监管提供向导,现场监管为非现场监管提供具体证据,最后共同形成结论或建议,实现监管的连续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需要特别补充的是,审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管是通过金融审计来实现的,主要是运用一些专门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包括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实质性测试、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多种审计取证方法等。

(二)内部会计监管的方式

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主要由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会计监控两个内容组成,内部会计监管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制度控制、岗位设置控制、财产控制、账务组织与处理控制、内部会计检查制度、风险责任制度等若干制度的制订、执行、检查与改进来实现的。

(三)社会会计监管的方式

1.银行业协会是银行业自律组织,它主要通过自律公约、从业人员道德和行为准则、业务规范等行规行约的制定、组织遵守和实施处罚等来履行其监管职能。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5

一、总体情况

通过检查发现,该营业网点的日常工作繁忙,工作量较大,临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做到对自行业务进行认真核对,营业经理履职时尽职不到位,造成差错率增高,并且营业经理对柜员的日常业务培训以及自身学习得不到正常坚持,从检查情况看,柜员因不注意细节或不细心、屡查屡犯造成的差错较多,通过跟踪检查上期问题,发现该行对存在的问题整改力度不够,如柜员日终轧帐制度的执行以及保险柜大小不符合要求使现金管理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同业存款专用账户支取现金无人民银行审批的现金管理卡。对使用原子印章作为单位结算账户预留印鉴的,整改步伐较慢。

在此次月度检查中,检查督导员能积极和被查网点沟通交流,对柜员出现的操作问题和业务误区、肓区,耐心的进行辅导,帮助柜员规范业务处理,正确认识错误的危害性;对检查中发现的漏签章、漏登记、漏报备等问题进行现场辅导整改,达到“查深、查细和查辅结合”的预期目的。

二、存在问题

1、分管行长、业务主管对网点核算、内控方面的检查记录、网点负责人工作日志的记载项目不全、内容简单,检查中未发现有问题提出记录。营业经理工作日志记载对日常工作中的问题、重大事项、以及自身不可解决的问题也无记录。

2、日终轧帐,未核打当日经办的业务凭证,造成柜员有丢失凭证现象。(屡查屡犯项)

三、整改建议

本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网点营业经理逐条认真落实整改,运行督导员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对能整改未整改问题加倍扣分,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建议。

1、通过本次检查,该网点对日常使用的库存现金登记簿、挂失登记簿、柜面空白重要凭证登记簿等未能做到妥善保管,希望该网点的柜员管理工作从日常小事认认真真的做起,这样才能带动全方位工作的从严管理。

2、对以上检查发现的问题,营业经理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监督、监控,对以往检查提出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对问题的整改汇报要有具体内容、数字、整改的进程,对履查履犯的问题管辖行要认真对照省行《违反规章制度处罚规定》条例进行经济处罚,对检查问题的整改报告在次月15日前上报,并将经济处罚单复印件附在整改报告后。

3、营业经理的工作日志记载要有:日常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发现、处理的方式、方法,对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有记录、反映;营业经理的周查项目要全、检查内容要有具体的数字、方式、方法,工作日志记载要有连续性。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6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一是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控制财政资金的支出,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统一集中到会计结算中心,不允许再另设账户。这样首先使各单位一切支出均处于财政监控之下,时刻掌握财政资金的运行和节余情况,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制止了铺张浪费问题,有效防止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其次是杜绝了各单位出借银行账户,以账户进行违法活动的可能性。再者通过统一的核算方法和审核形式,对支出项目、票据进行严格的审核,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有利于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对比。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各统管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结算中心统一核算,在报账过程中,结算中心专职会计人员从原始凭证把关入手,对不合规,不完整,应补充和更正的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纠正和补全后再报账;对不合理,不合法,超标准、超范围的支出坚决拒绝报销。同时,严格监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发生坐收坐支现象。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后,会计监督前移,由原来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事中监督,有效地维护各类资金管理秩序。

二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推动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贪污腐败行为都是在资金运动中进行的,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将资金运动自始至终进行全面监控,对于不合理及违法支出予以拒付,从而扼制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达到反腐倡廉的目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完全分离,与支出单位在人事、待遇方面没有任何关系,排除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得审核更加公正和严格。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工作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种种弊端,避免了假账真做,真账假做的现象,保障了会计人员能相对独立的依法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通过对支出的审核,及时发现假发票、假支出、以权谋私等不正当支出行为,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支出的真实性。(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理,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腐败行为的多样性,尚不能完全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三是统一了会计核算的口径和费用支出标准。由于各预算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不同,业务水平不同;经济状况不同,造成了单位之间会计核算上的差异和福利待遇上的不均。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统一了审核标准和支出标准,包括费用支出、福利待遇、出差补助、通讯及交通补助等等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对一些单位遇上“红灯”绕道走的做法予以杜绝。同时也有效遏制了一些单位隐匿预算外收入、滥发钱物、大吃大喝等不合法行为,以及消除各单位之间同工不同酬的贫富差距,保证各项财政规定的贯彻执行。

四是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通过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资金的使用和核算相分离。取消了单位多头开户,从源头上制止了财政资金的乱支滥用,资金一次拨付到位,杜绝了单位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以及贪污、截留、挪用等现象。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中的闲置浪费问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结算中心能适时对各支出单位的经费出入进行监督,便于财政对资金加强统一管理,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经费上的随意性,杜绝了挪用、浪费和不良开支等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保证了资金的安全。

五是有利于统一财务档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中心统一管理,运用财务软件记账,按照统一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统一规范使用经费科目;统一设置登记会计账簿;统一编制会计报表;统一分析经费预算及经费开支计划的执行情况;统一规范会计档案;统一指导、监督财务工作,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工作中便于查找会计资料,更有利于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

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来看,其积极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还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完善。如不尽早得到解决,将影响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和继续深入进行。会计结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弱化。会计集中核算模糊了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降低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意识,削弱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薄,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这表明单位既是会计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相分离。筹集、使用、管理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等财务管理职能仍在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结算中心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不再设账,也没有会计人员,只配备报账员,负责本单位日常报账和与会计结算中心的联系工作。由于会计结算中心与单位在空间上、经济活动上的脱离,它只能通过单位提供的相关票据、凭证等进行会计核算,无法确保核算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对单位而言,认为既然会计核算职责不在本单位,本单位负责人当然不应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而且,单位负责人会依赖会计结算中心进行日常的审核把关,而减少对财务活动合法性的关注,将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只盯在资金的筹集、争取和使用上。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责任意识的淡化及与会计结算中心之间的责任推诿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整体下降,从而削弱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因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项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后者为前者提供基础,前者为后者提供保障,只有二者都健全有效进行,才能保证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个别单位思想上重视不够,致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上产生脱节现象。一些单位认为账务已交到会计结算中心,单位的预算管理、内控制度及财务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则出现无人负责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单位片面认为单位会计岗位已取消,单位内部不需要进行财务管理与监督,碰到财务检查,就让检查人员到会计结算中心来查账,单位预算管理底子不清,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单位会计职能相对弱化,结算中心监督面难以拓宽,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外部会计监督职能,但由于会计结算中心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和直接参与到单位财产购置、资产运用、合同订立等经济活动中去,造成会计管理职能在单位内部难以深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人员在公开、透明的运作环境下,对所有预算单位的会计业务,按照统一的财务制度和规范的核算程序进行核算,完全能够做到账证、账账、账表相符,而要做到账实相符,则相当困难。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分离,中心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结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单位报账时,对于是否发生了此笔业务,会计结算中心人员心中无数,结算中心只能依据单位报账员提供的单据是否规范合法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是否真实,中心人员都必须给予报销。结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而社会上各种票证的取得过于简单,单位很容易就把白条换成发票,把非法的东西变成合法的,加上核算中“账实”核对难以实现等原因,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是单位和会计中心在衔接、配合上存在不足。单位在发生有关经济业务时,不能及时地向会计结算中心提供详细的情况,双方在会计信息的传递、沟通上不完全顺畅,如有的单位在报账时票据填写过于笼统、发票要素不规范,会计结算中心无法核算明细;有的单位在固定资产增减时不能及时办理手续并提供给会计结算中心做账务处理;有的单位发现结算中存在遗漏、错误或其他问题,而不及时与会计中心沟通反馈。

四是财务支出标准与实际支出情况有较大出入。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现行经费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达到节约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保证各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如对超标准开支一律不予报销,有可能影响各单位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审核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五是会计核算与预算外收入、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目前,由于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会计结算中心监管的重点还局限于单位的财务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特别是预算外收入不能及时掌握,管理无法真正实现。实行集中核算后,个别单位感到经费支出受到限制,很容易发生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六是被监督主体移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结算中心在财务会计活动中既承担监督单位财务收支的责任,又要接受审计等监督单位的监督,形成监督与被监督主体不分,被监督主体从预算单位部分移位到结算中心。

七是不利于会计其它职能的充分发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专职会计人员与单位接触很少,不了解单位的实际情况,只强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弱化了会计预测、分析,决策等其他职能,使会计这一领导的参谋没有了用武之地,不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其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财务收支违法违纪事例发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财务管理成效。就此而言,如缺少刚性的会计监督,也就没有必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但一味强调会计的刚性监督,不了解、不考虑单位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特殊情况,就会影响到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会计集中核算的复杂性,为具体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会计集中核算的一些工作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财会监督职能,但依然存在财政监督盲目,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人员进一步积极探索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职能。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严格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服务质量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一)明确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单位,而不是会计结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有各单位自行决定,必须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单位的主要职责是:1、单位按业务量大小设置专职或兼职报账员;2、单位要严格收费管理,足额及时将收取的各类资金缴入财政专户;3、各单位的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等业务虽然集中在“中心”办理,但单位工作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各类资金的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仍然在各单位;4、单位报账员在报账时不得发生“坐支”现象,并且要按有关规定审核各种报销凭证和票据,保证凭证和票据合法。单位各项支出必须履行正常的报批手续,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减少财务监管盲区。首先制定配套的操作办法,让单位和会计中心的职责定位和情况互通有章可循,使得单位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中心的账务核算能很好的衔接;其次,财政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通过定期的财务检查或者专项检查活动,来发现机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研究对策。

(三)加强同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加强同单位联系、协调的形式主要有:

1、定期召开单位报账员座谈会,业务工作布置会,将会计结算中心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单位相互沟通情况、交流经验、落实工作。如凭证的整理分类、财产管理及衔接、单位财务审批程序的要求、会计服务等内容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业务辅导、咨询、交流,较好较及时地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举办有关财经法规知识讲座,使单位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内部管理。

3、年度召集一次单位办公室主任会议,从不同角度听取他们对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及日常办公用品购置费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上述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或修订征求他们的意见。

(四)定期为单位提供会计服务。如定期对单位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提交会计分析说明建议和意见;定期下单位核对固定资产实物品种、数量,提示清理往来账目,指导帮助单位编制预算,加强财务管理等。

(五)加强会计结算中心自身的建设,提高集中核算水平。选派财会业务能力强、经济理论知识水平高、熟悉政策法规的人员,充实到会计结算中心,以提高集中核算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让会计中心真正担负起日常监督把关的重任。

1、加强学习,强化管理,提高中心全体人员整体综合素质。首先,单纯的财会知识已满足不了新形势的要求。财会工作者必须提高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多元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要在了解和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综合工作能力。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7

1、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他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的价值W,用公式表示是W=c+v+m,公式中(c+V)这个部分即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用的劳动价格的部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c+v+m)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3、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做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LC)、平均成本(LAC)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SC)、平均成本线(SAC)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做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AC)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表现为: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当MC=AC时,AC为最低。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二、类比求趋

1、从直观到微观,从单元到多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本概念分析,其主要的优势是能在宏观上做出方向上的引导,是为经济工作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那么会计学的成本就是从系统化数字化的方向去解释经济现象中的局部问题。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专注于研究经济关系中的各种客观联系。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的经济系统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影响经济的元素连动特性会不断加强。客观联系的纵横交错对会计学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条理要求,因此在数学方面,会计学的计量方式会更加复杂化和综合公式化,综合公式就相当于股票市场的各种分析指数。因此,会计学的成本分析将会向更多元更微观化的方向发展。

2、从计算到预测,从短期到时时。西方经济学是宏观搏弈,而会计学也是寻求最大利益的方法。他们的目的都是给决策者关于经济规律的信息,使决策者更能把握事态的发展趋势。由于商场的风云变幻越来越呈现不确定性质,那么数字化的成本分析往往能抓住很多经济工作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同时,决策者们对未来目标的实现也提出了需要更多科学数据支持的原始愿望,因此,成本会计学必定从核算为主向预测为主转移。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决定了经济工作的成败往往是一线间,会计学的计算方式也势必从固定数据的总结走向动态的数据的统筹。

三、对比求势

1、会计学中的成本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两个概念的区别。会计学中的成本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会计学属于应用学科,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学科,对同一个成本概念自然有不同的与其学科相适应的表述。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是同会计本身的应用相联系的,把会计核算中应该计入成本的各种消耗概括以后加以表述,因此有单位成本,总成本等许多成本概念。研究的目的是直接为会计工作服务,为经济工作服务。政治经济学则从理论上对成本加以概括,把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即(C+V)表述为成本,实际上是一种理论概括,或叫理论成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理论高度指导经济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或避免盲目性。

2、会计学同西方经济学在机会成本上的对比

会计学同西方经济学在机会成本上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经济学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经济事件的动机是否值得付出,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从而做出决策的一种博弈理论;而会计学上的机会成本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个企业或部门在短期效益或长期效益是否能够实现企业利润增殖的一种预测方法。

3、对比求势

(一)会计学的成本将成为影响经济工作的重要指标。

应用科学和理论科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论据。会计学是依靠数学运算实实在在得到的精确数据,而理论科学依靠的是经验分析。既然是追求精确数据,那么仅仅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做“井底之蛙”在时代化信息化的今天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现代会计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与企业相关的所有成本都应该进入最后的系统。因此,会计学的成本核算将遍布经济活动的各个角落。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8

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1.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

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管理成效的优劣不是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的特殊地位,它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不亚于总经理办公室,有时还超过总经理办公室,特别它掌握的财务数据是企业的命脉。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中心位置,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所必需的基本依据

会计信息是企业对经济形势分析判断和决策以及制度制定的重要依据。会计部门及会计工作人员,肩负着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反映、监督、分析和咨询的任务,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围绕着信息工作而展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企业决策者只有利用准确的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才能确保生产与销售、市场开拓、产品定价、资金投入的协调统一,保证经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企业枪的先机,掌握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里面,会计信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是为了效益,而有没有效益,别的部门不可能拿出完整、权威的数据,只有会计部门拿的出。所以,在企业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他部门认为可以办的事,是万无一失的,但经会计部门一分析,认为不行,通不过,这事往往也就不办了,或者不了了之。

3.会计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一项不可缺少的程序

现代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仅掌握当前的市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为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分析资料。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一方面通过会计分析,对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另一方面利用会计信息通过对企业现有及过去的生产经营的分析,预测将来可能达到的生产经营目标,提出影响未来供需状况的原因,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保障。所以企业经营决策少不了财务分析,也就是会计预测。只有财务分析或会计预测,项目是赢利的,企业经营决策才会定下来,项目有可能上。

4.会计分析是企业经营决策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

会计分析既是制定计划的前提,又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反映工作成绩、提出改进意见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所进行的会计分析,一是可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二是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三是可以找出差距及原因进而提出对策。所以离开了会计分析,企业经营就是一笔糊涂帐,谁也说不清。当大家对某项经营决策有异议,争论不休时,有人就会说,不要争了,让会计把帐算清了再说,以此也证明会计分析是企业经营决策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

5.会计工作结果是检验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的标准

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必须由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检验,会计工作结果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数量表现,通过对会计结果的信息反馈,可以检验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同时还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新的决策依据,起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作用。

二、对企业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地位的思考

(一)企业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

一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对指标变动现象的罗列,应用性不强,成因分析不够;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大多反映的是一些显性指标,对于某些隐性指标如人力资本等却没能反映,而恰恰是这些隐性指标是企业利润增值最为重要的因素;三是刻意掩饰不良信息,有些企业管理人员好大喜功,对于不良的会计信息采取掩饰行为。事实上要诊断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维护企业机体健康运行,必须反映真实情况、掌握真实数据,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挖潜睹漏,开源节流;四是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决策者必须能对影响其决策的因素事先做出调整策略,因此,对会计信息预测价值和及时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上述问题的出现,固然与企业的客观情况有关,但有时也离不开会计的自身素质,有的会计会做帐,却不会进行会计分析,或者分析了,理不出一个头绪,这些都是会计信息披露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的原因。

2.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

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能按时报送出会计报表,完成报送任务就可以,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建不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甚至有的企业领导为了局部利益远,迫使或诱导会计人员说假话、报假数,以显示其“政绩”,取得“政治荣誉”,或逃避税赋,使会计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还有部分企业领导认为自己企业效益不错,日子过得去,会计工作不必过于精细,马虎一点没有关系;甚至误认为会计工作过于精细,要得罪人,影响团结。这些都是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的具体表现。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一是有的企业会计机构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有欠缺、会计岗位设置不够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二是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机构改革成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企业中表现好的、技术全面的会计人员往往被分流,安排他职,从而因为岗位的变动,影响到会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一些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并不是向社会广招人才,公平竞争,而是把一些文化水平低、不懂业务、“听话”的人安排在会计机构,这些人不懂会计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只为了讨好领导,惟命是从,不按规矩办,记帐随意,手续不清,资料不全,任意伪造。在是非方面,不坚持原则,对违法违纪行为不敢于制止和揭发,影响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四是会计人员认为自己是吃企业的饭,应该服从领导,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不敢坚持原则。有时还害怕顶撞领导,会丢掉饭碗,而甘于逆来忍受。

4.会计分析工作未能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企业会计人员大多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将会计数据上报以后会计工作就完成了,而没有认识到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得到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也就谈不上写出深层次、高时效、高质量的会计分析报告。在现实企业中,企业会计人员属于一般管理人员,没有资格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所以有数据,有情况也提不到企业经营管理上。而企业领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是某项数据要问会计,把会计找来问清楚就好了,并不要会计参与讨论分析。

(二)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所应做五项工作

1.改变观念,让会计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的基础,会计的分析与观察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保障,会计工作的结果又是企业决策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会计已成为企业领导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企业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要关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正确认识会计,重视会计工作,牢固树立会计参与企业决策的全新观念,提高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在人、财、物上给予企业会计工作以必要的支持;而且要学会或善于运用会计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决策。其次,会计人员要转变思想,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要有个飞跃,调整会计工作服务方向,由过去的报表型会计转变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管理信息型会计,确保会计数据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成为企业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决策依据。

2.创新会计指标体系,强化为企业服务功能

企业要发展,会计部门必须转变传统角色,即要从原来只是单纯进行数据的记录、整理和报送,转变到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的高度,要成为企业改革的积极推进者和主导力量。因此,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真实、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而且还要把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有利及不利因素,通过各种指标呈现出来,使企业决策者或领导者一目了然,为制定工作目标、做出正确决策提供资料。同时,要研究建立一套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的会计指标。如企业的经济利润、投资回报率、资本盈利能力、技改技措投资消耗量、库存物资利用率等。并且应随着制度以及市场的变化及时作相应的调整,以使会计的内容能够跟得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变革。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素质,保持会计队伍的稳定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必须稳定会计队伍,严格执行会计持证上岗制度。二是采取各种形式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岗会计人员,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建设好一支业务精、知识面广、素质高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发扬坚持原则、注重科学、严谨求实、保守秘密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弘扬会计工作的正气。除上述外,还应提高会计队伍的待遇,做到与技术队伍有相同的待遇。

4.建立会计分析制度,使之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

提高会计分析水平,充分发挥会计的预测和预警作用,做好会计分析工作,是发挥会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服务职能的关键。一是会计人员可根据日常的会计资料进行动态分析,揭示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过程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起到预测和预警的作用。二是要搜集市场及同行业的信息,正确认识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会计人员要配合企业领导决策做好专项调查工作,并且提高会计分析深度,树立超前服务意识,使会计真正成为领导经营决策中的耳目和帮手。

5.舍得投入,提高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要建立内部会计信息网络,使会计部门成为企业的信息库,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根据需要达到信息共享,使会计的信息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里面,企业领导要有清醒的认识,舍得投入,建立起内部会计信息网络,发挥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效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加工速度要求越来越快,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会计工作建立在精确、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之上,这不仅能高质快速地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会计报表任务,而且能让企业会计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6.强化法制意识,做到依法办事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9

调查炼化企业的班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形象化印象,便于学习和工作的结合。

调查单位概况: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受集团公司委托对所属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地理位置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地处辽宁省抚顺市。公司机关位于市中心,直属企业分布在抚顺市四个区,东西相距30公里。基础设施完善,通讯设施先进,交通便利,距大连港430公里,距营口鲅鱼圈港26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50公里。

历史沿革

公司于**年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原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年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11月,根据中油集团重组改制的战略部署,抚顺石化划分为上市和未上市两部分,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未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年1月,两大公司正式分立运行。

资产及人员状况

截止**年底,公司资产总额60亿元。下辖8家生产企业、8家专业公司、1家职工医院及1家集体企业集团。有全民职工18174人,集体企业职工12000人。

业务范围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制造加工、生产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和生活后勤服务四大板块。主要从事炼化产品延伸加工、精细化工、非油化工产品生产、供水、供汽、供电、工程施工、检维修、通讯及生活后勤服务等业务。

装置及产能情况

有主要生产装置40余套,其中:腈纶5.5万吨/年、丙烯腈8万吨/年、甲乙酮5.5万吨/年、催化剂4700吨/年、BOPP(聚丙烯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3万吨/年、蜡制品2.5万吨/年,醇醚系列产品5.2万吨/年,等等。

主要产品

有催化剂、腈纶、丙烯腈、甲乙酮、军用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白土、白油、塑料制品、洗涤用品、蜡制品及水、电、汽动力产品共计十几个系列、百余种。

主要业绩

重组七年来,公司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做强主营业务为核心,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建设完成了甲乙酮、UOP催化剂、BOPP、煤代油二期改造、腈纶丙烯腈扩能、蜡制品二期改造、并购醇醚资产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到**年底,公司炼化产品总量由重组初期的8.4万吨增长到42万吨。主营业务收入由11.6亿元增长到68亿元,。企业的产业实力、经济总量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持续发展、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调查时间:

**年8月30日

调查主题内容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也促使企业管理越来越精细。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成本核算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动态控制,为保证建设中的“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管理基础。

班组成本核算,应对炼化市场成本竞争的挑战

在抚顺石化公司调研中,我们向各管理层和基层操作工人反复提出这个问题:在炼化装置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炼化企业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实行班组成本控制是否还有意义?大家认为,目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班组成本控制仍然有其必要性和作用。因为不同装置、不同班组成本控制水平仍然存在差异,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将会拉大差距,从而降低成本控制的总体水平。

当前,现代成本管理已经向设计、采购、销售、使用环节延伸扩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但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仍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中国炼化产业与盈利水平、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相近的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比,资产回报率相差近5倍,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相差10多倍,而炼油加工成本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差3倍左右。在“入世”后的今天,我国有近40%的石化产品面临比自己成本低1/3的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这不能不引起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班组成本核算在抚顺石化不断完善发展

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的经验是什么?我们以抚顺石油三厂作为重点对象,以该厂分子筛车间、芳烃车间为样本,对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调研。

从**年3月份开始,石油三厂在6个车间8套装置全面开展新一轮班组经济核算工作。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算什么”的原则,这个厂对班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算得了”的投入产出进行核算,对那些确实能影响安全平稳生产、确实能影响生产成本、确实能影响班组成本的各种因素纳入到班组成本核算中考核。各车间根据“定性管理的指标定量化,定量管理的指标精细化”的原则,将预算指标分解,将工艺操作、生产管理等技术指标转化成班组可操作指标,将定量指标又转化成考核分数,提高了班组参与成本核算的积极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抚顺石化公司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班组成本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了生产现场成本管理系统,即车间、装置、班组三级管理机制。车间核算员负责具体组织指导车间班组成本核算工作,将车间目标成本指标分解到装置和班组,并负责各个装置和班组的成本费用消耗数据汇总和成本分析报告;装置工艺员负责装置操作成本总体动态控制,对各个班组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监督,使装置运行质量、产品加工质量和操作成本水平均得到保证;班组核算员负责动力、燃料和辅助材料消耗原始数据的记录;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软件的操作,录入原始数据自动生成生产台账、明细账;班长负责组织实施班组成本核算工作,指导操作工人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消耗的动态控制;车间管理层负责制定执行班组成本核算各项制度,应用计划指标和价格指标实行总体调控。三级成本管理,使企业成本实现了分口分级管理和考核,使班组成本核算工作从管理组织和管理机制上得到保证。

二是建立了班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如抚顺石油三厂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的实施办法》和《班组经济核算(二级)评价方案》。各个车间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管理制度》、《班组经济核算(三级)评价细则》和《班组经济活动分析例会制度》3项制度。通过制度规定了班组成本核算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项工作的行为规范,形成了制约与激励机制,为实行班组成本核算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是班组成本核算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管理。车间设置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计算机软件操作管理,动态地反映班组操作成本耗费控制情况,为班组成本管理提供了时间序列数据资料。该软件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维护、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查询和报表分析。应用该软件可根据上述指标图表进行直观生动的比较分析。

四是结合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创新了班组核算方法。抚顺石化公司新一轮班组核算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班组实行“日清日结”动态跟踪管理法。“日清”是指对班组每天的投入、产出、消耗要当日计算清楚,包括班组当日生产的产量要计算清楚,当日投入的原料要计算清楚、当日消耗的成本费用要计算清楚。“日结”是指班组要当日结算成本费用消耗及控制的结果、当日得出班组成本差异分析结论、当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需要报告的要尽早报告尽早解决。

第二个特点是明确了班组成本核算的流程。班组成本核算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先是分解指标。即按一定百分比提高分厂的成本考核指标,对加工量、产量、收率、动力、燃料等指标,车间则以略高于分厂的考核指标下发给班组,促使班组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保证考核指标的完成。然后依次是数据采集、数据登记、数据复查、核算分析和核算考核。环环相扣,使各个班组及时了解本班成本控制水平及存在的差距。

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这是新一轮班组核算最显著特点。在班组成本核算中,公司形成了以班长、操作工、工艺员和运营工程师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的三大指标,成本指标、平稳率指标、合格率指标等影响成本的过程实行控制,通过奖金分配与目标成本、单耗指标、管理制度挂钩,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班组成本核算开“金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通过班组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节能降耗作出了贡献。

催生了诸如王海班“四勤”操作法的先进工作方法。作为生产一线先进班组,在班组成本核算软件应用过程中,为使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在王海的带动下,“王海班”积极探索“四勤”操作法(勤观察生产工艺变化、勤思考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条件、勤调整操作中工艺参数、勤总结装置生产中具有的规律性),使之与班组核算平台软件有机结合,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王海班”每周都利用平台上的柱型分析图对班组在各项指标的优势与差距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下周班组在工艺操作、工艺参数调整方面的努力方向,并积极汲取其他班组在各个方面好的经验和作法,为自己班所用。

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经济核算制度为依托,使“节资创效”意识深入员工心中,成为自觉行为,通过员工献计献策为企业争创丰厚效益。

这个公司从强化班组核算入手,在成本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公司以班组为单位,成立了5个成本管理竞赛小组,每个小组由班长带头进行班组经济核算。车间对每个班组的蒸汽、循环水、瓦斯、脱盐水、氮气、仪表风等消耗量进行细化考核,每十天由成本员进行一次分析核算,核算结果与奖金挂钩,能耗低于平均值的给予嘉奖;高于平均值的进行扣罚,这样一来,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深入研究如何降低能耗,提高产量等问题,形成了“我为装置献计策,装置为我带效益”的岗位理念。

今年上半年,抚顺石化公司累计加工原油475万吨,销售收入同比增加9.93亿元。

班组核算后的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在新的班组经济核算软件运行后的3个月,抚顺石化分子筛车间两套装置二套能耗由**年同期每吨91.32千克标油下降到至今的87.126千克标油,下降了4.194千克标油,同比节约燃料400多吨。

站在理论高度看班组成本核算

班组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理论与班组成本核算实践二者结合的产物。如果说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为可控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属于一种事前和事后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话,班组成本管理则实现了对产品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直接的、事中的、动态的成本控制。

那么,在生产实践中,能否以班组成本核算代替成本管理理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因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生产工艺技术方法与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由于行业生产性质的差别、企业技术工艺的差异,现在的班组成本核算还只是一种具体的成本管理经验,还不能普遍性地用于指导班组直接生产过程中动态成本的控制过程。如何使班组成本核算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努力。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篇10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乡镇企业会计人员后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乡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种种弊端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其中由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贫乏而带来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比如有的乡镇企业所谓的“会计”一般都是由企业法人的近亲来担任,而这些人大多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有的根本不懂会计专业知识;有的只会做“流水账”、“包包账”;有的会计法律意识淡薄,记账随意性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有的甚至存在偷税漏税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使一个企业账目混乱,使企业负责人很难通过成本核算来筹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实现企业质的跨跃,更使政府部门对这些企业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失控。20*年新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而一些乡镇企业所谓的“会计人员”中存在的无证上岗现象同偷税漏税一样也是违法行为。作为乡镇企业会计主管机关的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及时组织辖区内的乡镇企业负责人学习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聘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担任会计工作,或使现有会计人员强化在职学习和后继教育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同时,在制定会计人员在职后继教育培训计划时,也要站在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乡镇企业会计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培训工作的指导作用,搞好乡镇企业会计后继教育培训。

二、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参加后继教育的积极性。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充满竞争经济大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知识就是财富,多数乡镇企业的会计人员接受会计知识教育和培训的愿望也较为强烈,但是由于信息不畅,苦于求知的乡镇企业的会计人员“充电”意识淡薄,认为企业是自家的,记个流水账就行,学那么多知识没用。这就要求我们会计管理部门、会计培训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镇(街)财政所对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作用,对乡镇企业会计人员为什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应该到哪里、接受什么样的学习和培训等问题,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加宣传,让这些会计人员明白我们的会计培训机构的具体职能、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时间安排等;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充分调动了乡镇企业会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会计管理部门、会计培训机构与乡镇企业会计人员的沟通,便于及时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从而使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培训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灵活性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乡镇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实用性、针对性、灵活性较强的培训才能达到提高乡镇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目的。在培训内容上,应该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对他们进行财经法规的培训,如新《会计法》、《财政部关于乡镇企业贯彻执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又如去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乡镇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既有实用性,又有针对性,比较适合他们学习。在培训方式上,《会计后继教育暂行规定》也赋予了多种方式,我觉得主要要采用一些能让他们坐得住、学得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案例教学、座谈会、交流讨论、多媒体教学、看一些有警示意义的电视录像等,可以用实账*作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实际业务能力。甚至可以大胆探索一些新的形式,如江苏范围内的乡镇企业财务人员可以定期通过让他们浏览“江苏会计知讯网”(*)来进行知识更新,通过网络实名制、点击率、发贴量来加以考核,一来会计管理部门可以免于他们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参与脱产集中培训。二来也可以提高“江苏会计知讯网”网站的人气。如果搞培训班,那么培训班一般都应坚持时间短、效率高的原则,如果不讲究质量,走形式,很难使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信服,再召集他们参加培训就更难,所以在对乡镇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时,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形式,一定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灵活性,切忌脱离实际,切忌搞一刀切,切忌形式主义。

四、培训要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开展

如前所述,乡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乡镇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专业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也不高。根据这一特点,首先,会计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在培训前要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对培训分哪几个步骤、哪几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培训的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方式、时间安排等都要做出明确表示,不能每年会计培训的内容都一样,都是在讲一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最好能够联系会计*作实际进行讲解,应遵循“因材施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原则,尽量照顾到大多数乡镇企业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师培训资格上也要实行准入制,首先要把好教师关,避免那些从他们自身那里就觉得会计后继教育是走走形式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也要加强考核,避免重复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