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9:1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海洋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范文篇1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遵循生态原则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叠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而海洋生态经济则是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海洋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经济。

1.1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海洋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对于天津来说,要充分发挥环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1.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天津在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面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汉沽建立了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打造了集海水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废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真正将海水“吃干榨净”。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采取摊晒制盐和工厂化真空制盐的方式进行,对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浓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态破坏的同时,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如,天津临港经济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按照远近结合、长短结合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形成了产业聚集,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功能的临港生态湿地公园,据统计每天可对1.75×104t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并将其全部作为景观用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主要路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不断掀起,作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断探寻海洋经济发展的捷径,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中引入生态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按照海岸带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

2.1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三个产业各自内部的节能减排方面。例如海水增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体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减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贝藻套养、轮养、循环水养殖、立体化养殖等模式。同时,积极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包括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降低养殖的技术风险。此外,以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为方向,适时建立沿海养殖基地、海水产品开发基地等平台,促进海水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

2.2在潮间带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间带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其中循环产业链主要有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一直以来,天津是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临海工业用水量进一步加大,进而造成淡水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应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别是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来在电厂中,天津市广泛采用了热电联产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为直流冷却用水,尔后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并将淡化水用于供热,同时还可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行制盐,进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延伸了产业链,由此构建了高效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与传统热电分产相比,此产业链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2.3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均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且地处沿海地区,致使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严重威胁着海岸带生态系统。因此,对于此地区的产业,要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发展,重点建设废物代谢链条,在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二是,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首先是从源头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同时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降低废弃物产生的可能性。总体看,要从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链。

3结语

海洋经济范文篇2

(一)建设的背景

**正在全面迈入海洋经济新时代。近几年来,**市海洋资源的潜在优势正在转变为海洋经济的现实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在我省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十分广阔。**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402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143亿元,占**市GDP比重达到68%,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海洋水产品出口额占全省的8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的9.5%。近年来,**水产品销售、利税和出口创汇额名列全国前列。临港工业实现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34%,船舶修造业是**最有基础做大、做强的港口工业龙头,今后几年增长速度每年要保持在60%以上,到**年造船能力要达到150万吨。

(二)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的必要性

1.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是海洋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和合理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海洋优势,开拓创新,注重特色,以海洋高新园区为先导、以海产品加工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海产科研院所、高校为依托,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海产科技成果,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海产高新技术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综合集成,切实加强海产品精深加工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培植和引导一批具有活力的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促进适销对路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加强水产精深加工和海洋药物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加快建设**市乃至全省水产加工先进制造基地、提升**市乃至全省水产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发展海洋经济,十分必要。

2.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是发展船舶工业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决策,并把打造船舶先进修造业基地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重中之重来抓。2003年省委和省政府明确指出了“**重点发展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远洋及出口船舶制造,以外向型发展为目标,形成大中小配套的、修造并举的船舶式业体系”。经过10-1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需要的,结构优化、组织高效、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使浙江省船舶工业成为国内十分重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船舶修理中心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二、产业基础

(一)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发展现状

**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产加工基地。经过近几年的长足发展,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年全市海产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占全省50%),占工业总产值42.3%;出口19万吨(占全省50%以上),创汇6.17亿美元(占全省50%以上),占全省90%以上。**市海产加工企业具有日冷冻6000余吨、次冷藏12万吨的生产能力,拥有200多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80余万吨,产品朝多样化、系列化、高值化方向发展。销售市场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及49个国家、地区。

(二)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年,全省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84.4亿元,带动的相关产值在500亿元至600亿元,总体跻身于国内船舶工业四强行列,列上海、江苏、辽宁之后。**年,浙江大约有500多家造船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76家左右。

**市和浙江省船舶修造业虽然发展迅速,其技术水平特别造船技术水平上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船舶制造局限在中小吨位、附加值低的常规船型为多;船舶设计水平相对落后,所设计的船越来越重,航行性能和经济性能得不到保证,优秀的设计产品率较低;传统的造船模式为主;管理水平比较低以及船舶设备国产化水平不高

三、产业发展中问题及科技需求

(一)海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问题及科技需求

1.企业海产加工现代化水平急待提高

海产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还需加强,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海产加工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全省海产加工企业1000多家,其中**市海产加工企业有700余家,有70%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科研投入总量偏少,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精深加工技术与生产工艺水平急待提高。这些企业管理相对薄弱,专业技术人才较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较低,产品单一,尤其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国外技术壁垒能力差。海产加工业显露出产品质量标准偏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的弱点,高附加值产品少,海洋药物生产就更少。这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困扰着浙江省和**市传统海洋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2.科技资源分散,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要素整合有待加强

浙江省和**市海产业社会科研资源综合集成度低,科研条件、硬件设施有待改善,对科研开发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涉海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水平与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海洋产业高级技术人才及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缺乏,急需的海产生物、精细化工等专业人才也相对较短缺,科技人才引进不力,流失严重。目前**市各科研单位和专业实验室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状况,导致科技人才和一些设备利用率不高、资金浪费现象;在一些科研项目的承担上,各单位之间很少进行相互协作、相互交流、联合攻关,这种相互封闭也阻碍了**市整体加工科技水平的提高。形不成规模效应,难形成一个“龙头”型的重点科研实验平台。

3.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海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正成为影响海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制约因素,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花大力进行研究和控制。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出口产品受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壁垒”挑战更加严峻。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海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从海产品原料、加工、包装到销售全过程的安全与质量控制。提高我省海产品标准化,促进海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

4.高新技术创新不足,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少

浙江省及**市海产业高新技术的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配套条件和资源共享性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品较少,称得上拳头产品而又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更少,其中多数属于小项目、小产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开发依然很少,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技术和海洋中生物的功能成分的研究。

5.应对国际市场变化能力不高。

浙江省及**市海产品生产和加工行业总体上与国际市场信息沟通不够,对国外市场瞬息万变的行情反应不敏锐,很难掌握生产与贸易的主动权,造成许多企业盲目生产、损失严重。**市海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缺少掌握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及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人才,导致整个行业素质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船舶修造产业发展中问题及科技需求

与日、韩及国内先进的造船企业相比,在技术上主要表现在精度造船水平、焊接设备和工艺方法等方面比较滞后。近几年来,**市的船舶工业与全省一样,连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但年人均造船吨位、年人均产值和生产效率等三项指标,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还较落后。原因是大多数的船厂自动化程度不高,船舶技术人才匮乏,造船效率低,生产周期过长,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企业后劲不足、优秀人才难以集聚等一系列问题。**市的船舶设计及修造厂要直接转换造船模式,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更换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但这种投资除了少数几个骨干船厂外、大多数船厂都无法承受。因此,必须从**市的实际出发,分析船舶行业的具体情况,找准这些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以提高造船效率、促进全市造船工业的发展。

1.船舶研究设计队伍建设尚须加强

浙江船舶发展一个首要因素是省内尚未形成一支有实力的船舶研究设计队伍。人才靠外地引进,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改观,将会成为今后船舶工业加速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直接连锁反应的是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企业。

2.船用设备的国产化率及浙江省内供给比例偏低

日本造船的本国设备配套率是97%,韩国在85%以上,我国建造的出口船设备配套的国产化率不到4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浙江的情况大致如此,船舶配套设备基本来自江苏,直接影响浙江船舶工业的带动效应和综合竞争力。大量采购国外配套产品,对船舶工业的价格优势是一种消解。如果配套产业得不到大的发展,造船业将可能被沦为“船壳工业”,船舶配套产业的落后就显得更为紧迫。

3.生产能力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结构不合理

船舶大型化是世界性发展趋势,远洋集装箱船的吨位集中在5000吨级以上,浙江仅有扬帆等少数几家船厂能胜任,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浙江省内船舶企业小而散,集中度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难以参与造船业主要市场上的竞争。且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浙江省船厂数量众多,但平均每个船厂产量不到1万载重吨,约为日本船厂平均规模的1/4,韩国船厂平均规模的1/20。船舶企业规模偏小,已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差距扩大

由于浙江省船舶工业尚未形成合理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使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船舶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目前全省船舶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开发能力以及生产制造技术均明显低于先进造船国家。

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整合全省现有海洋开发、研究的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硬件和相关软件的建设,并引进省外海洋领域的大院名校,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开展源头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共性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浙江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集成为主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整合、开放、引进、提高”的要求,推进浙江省海洋科技开发平台建设。在依托**及省内现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基础上,吸引企业的共同参与,并引进省外的大院名校进行合作共建。

(三)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1.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开发,形成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特色与优势。通过整合海洋科技资源,通过主动设计、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承担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突破海洋经济的发展瓶颈,并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海洋产业进行改造,以此开发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中试和成果产业化

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建立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对海洋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主要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小试技术成果或产品进行放大试验,确定工艺路线、设备选型及相关技术参数,使其达到工厂化规模生产条件和对引进技术和产品进行小批量生产示范试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试验效率和精度,提高产业化成功率。

3.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大院名所,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同时也不断拓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科技机构开展一些技术合作和交流。可不定期组织一些海洋生物专家来中心进行指导和交流。

五、浙江省海洋科技开发平台建设对策与措施

1.研究院将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来保障良性发展。首先通过良好的政策措施,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参加研究院建设,按市场经济原则出台有关的激励政策措施,加强参与建设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整合水平,提高凝聚力,不断拓展研究院的发展空间。

2.不断推动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考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采取技术股份、技术分成、技术奖励等办法,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研究、示范、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项目形成的技术、产品尽快占领市场,形成产业。强化平台建设的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权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结合研究院各部门的特点,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和管理规范的原则,健全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共享监管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3.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发挥研究院和参与建设单位的科技优势,通过人才引进和派出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召开相关的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交流会、利用科技网和学术刊物对外海洋最新成果与技术信息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我省海洋科技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省海洋科技发展水平。

4.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的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研究院建设的投入,对向研究院承担的项目进行倾斜。制定相应政策,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各研究院参与建设单位为研究院发展积极筹措资金,通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有效地吸纳社会各类资金,开辟研究院资金筹措的有效途径。

六、主要建议

1.建议省政府优先支持在**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年**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550亿元,占**市GDP比重达到64%,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改变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现状,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十分必要和迫切。目前**市已初步建立了由大学、科研所、企业设计中心组成的从研究、设计、制造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整的海洋科研体系,并与中国海洋大学等省外大院大所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建了创新载体,**市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雏形。这些科研资源将成为建设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重要的工作基础。

海洋经济范文篇3

一、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不仅是弥补我市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跃居76位,较去年升7位,然而资本活力指数却位列105位,远远落后于综合指数。为此,要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直接融资机制,加快直接融资步伐,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动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必将出现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积极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资本扩张能力,是我市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最好的融资方式,上市融资快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比例,规范了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或通过债权融资的能力。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企业上市融资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组织构架、制度建设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得到理顺;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市很大一部分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已逐步成熟。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紧紧抓住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我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机遇,筛选培育我市优质企业,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对这些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着重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层面,对公司的经营、技术开发、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提高整个公司的质量,夯实融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企业上市的资本扩张功能,把**优势产业中的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推向国内、国际的资本市场,是解决我是企业融资困难,促进我市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在现有企业中筛选几个主业突出、资产质量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性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切实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其次,要加快筛选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调动经营的内在动力增强其经济实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其三,要对筛选的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以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商誉优势,收购、兼并或控股市内外对口的企业,做大主业规模,提高集约经营和资本经营水平,推动其通过股票市场获得长期资金的支持。

(二)积极争取发行债券改善融资结构。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而言,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最常见的三种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企业对外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的比重远远超出股票市场。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股票市场。自我国债券市场重新恢复以来,国债市场发展迅速,而企业债券发展相当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宏观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企业自身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治理结构的完善都极为不利。2004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中心任务及相关政策。近两年来股票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债券市场也迫在眉睫。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为今后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所以要抓住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向好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债券的额度指标和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及时做好逐级上报审批工作,最大限度地筹措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选择一些好的项目或企业发放企业债券,如大桥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电力项目等。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这部分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水平,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设立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借鉴国际创业投资的基金运作,通过发行基金券,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管理,直接投资于特定产业的未上市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对受资企业加以培育和辅导,最后经股权交易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集合投资制度。按产业商业化投资程度的不同,投资基金分为三类: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已经有一定规模且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部门;企业重组基金,主要侧重于企业兼并、重组等。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风险投资基金可能进入企业的筛选推荐工作,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引进。要根据目前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逐步规范,效益增长明显,而融资工具又比较单一,直接融资规模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要的实际,着力创新金融工具,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组建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筹集起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做好争取在**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要建立工作班子,制定组建方案,报国家相关部门和主管机构审批。

(四)积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民间融资需要从创新、引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重点要支持商会转贷基金的发展,对商会转贷基金地方政府部门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其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一)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业的开放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的进入,促进当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开设分支机构,一年内至少能增加5到10亿的信贷资金。因此,要鼓励市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开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推动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今年6月份,杭州商业银行已在**设立了分支机构,浙江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有设立分支机构的意向,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引进市外金融机构设点。此外,鼓励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与外资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大力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把定海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普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为区域性的农村合作银行。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也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更大,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大银行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我市整个间接融资体系的主体,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及对我市经济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上级行加快改革的步伐。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实现了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在积极酝酿当中。区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行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密切配合总行的改革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内部决策和业务经营的合规性。

(四)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政策性金融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直接体现政府意图,并由财政贴息支持的特殊的资金融通形式。它可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一些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和中长期项目融资渠道,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我市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今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已在原来支持农业的政策性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放款的范围,目前正积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性贷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

(五)积极支持邮政储蓄的改革。邮政储蓄开始自营放款业务,目前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主要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范围还非常狭窄,随着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范围的扩大,其业务也将快速发展。我市邮政储蓄2007年6月末的存款余额为25.94亿元,如果按照75%的存贷款比例计算,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可达到19.46亿元,将有力地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努力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证券、信托、租赁、担保、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重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独特作用。如信托公司的信托制度具有综合金融服务的特色,能很好地嫁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尤其是其直接投资于实业的功能,能将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巧妙地连接起来。因此,可以利用信托公司社会资金聚集能力和灵活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现有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的方式,调整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参与并购市场、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提供便利。还可以利用信托的隔离机制进行结构性融资。证券公司除了可扶持企业上市融资以外,还要积极拓展其他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投融资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金融融资租赁机构能为中小企业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打开新的通道,如航运企业一次性投入资金额度大,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难以解决,金融融资租赁业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条持续发展,解决长期性融资需求的道路。保险公司能够有效的分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通过保险公司提供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保险等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高保障。

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银行渠道获得发展的资金,缩小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担保公司的发展要围绕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信用**”的总体要求,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引导担保机构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加强担保行业自律,改进担保行业监管,以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指导,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法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提供担保服务与提升企业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一是要积极开展保函业务。随着船舶修造国外定单的增加,2007年船舶修造业对银行保函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长。保函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支持舶修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保函业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保函业务支持舶修造业的发展;二是要努力创新汇率避险工具。各金融机构要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各企业汇率避险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三是要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抵押担保问题。要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保单融资业务,发挥好保险机构支持经济作用。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切实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在我市试点工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便利企业支付结算。

五、进一步加大推动和引导,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人民银行在加大自身支付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推动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继续研究和开发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以适应大桥经济背景下**企业和市民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努力。

(一)要继续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和卡基支付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能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支付需求。但从统计数据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一些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缺乏感性认识,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意识不强,利用率不高。到2007年8月底,全市仅47家公用事业单位通过小额定期借记业务托收费用,尚有很多的公用事业单位仍要上门收取或缴纳费用,很多市民仍习惯于在银行排长队交纳水、电等费用;2007年6月末全市银行卡消费金额9.7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2%,远低于全国18.5%的水平;支票使用率也不高。自2007年6月25日上线以来,**本地企业发起业务25笔,接收120笔。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各项系统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努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要继续加强金融监测、统计和分析。大桥建成后,**各项资源优势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将更趋多元化,经济现象会更加复杂。要继续夯实金融监测统计基础,扩大监测的面和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要注重对高速发展中的临港产业的监测,挖掘监测统计和调查分析的深度,提供高质量的行业分析报告、金融形势分析报告等资料,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参谋服务。

(三)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大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临柜人员的培训。同时,要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应**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如海域使用权抵押、岸线使用权抵押、在建船舶抵押、支票POS、漫游汇款等业务,尽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制”设计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六、强化信用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银行业务不能有效进行,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信用环境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生态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体系要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加快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做好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工作,推进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向社会提供权威、完备的信用信息服务。大力支持包括征信公司、资信调查公司、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在内的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实现信用资料收集、分析、管理和使用的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和数字化。同时,加强征信市场管理,对现有的评级机构进行规范,不断引进资质好的评级机构,通过加强机构准入和市场运作的监管,确保整个评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内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评级,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最后,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利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的经济成本,从而加强向社会诚信的引导。

目前,我们重点要进一步发挥两大征信系统的作用,一方面要扩大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逐步将产品质量、手机电信资费缴纳、税款和公用事业费用缴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另一方面也要扩大征信服务的范围,除了为银行系统提供资信查询服务外,还会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推动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今年我们的初步目标是对500家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级,以后争取更多甚至所有企业进入资信评级行列,努力提高**企业的信用档次,持续提高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深入推进“信用**”建设。

海洋经济范文篇4

一、海水利用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产业

从去年9月开始,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海洋局着手编制《全国海水利用中长期专项规划》,经与专家多次会商,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有望年内出台。专家指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是新兴朝阳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刚性规定,来推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今年,国家发改委已将海水利用技术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组织国债资金支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项目和环境资源示范项目。据了解,目前已有天津市开发区2万吨/日级海水淡化项目、青岛市黄岛电厂2×1万吨/日级(其中1万吨/日采取蒸馏法、1万吨/日采取反渗透法)项目、山东威海电厂2万吨/日级海水淡化项目等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10至20万吨/日级项目已在选项之中。国家海洋局近期开展了“908”工程专项招标,计划从2004年至2009年投入19.8亿元开展专项调查,其中包括海岛及沿海地区淡水资源、大型用水企业等专项调查。专家指出,今后国家将重点支持海水利用大型化、产业化和综合性的示范项目,支持天津市建设海水利用和节水型城市示范园区。建议浙江省将海水淡化作为海岛的第一水源,建设国家级的示范园区。

二、天津、青岛两市走在全国前列

天津、青岛两市均位于北方沿海严重缺水地区,海水利用和节水工作受到两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天津市已成立以戴相龙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目前该委组织有关部门加紧编制“天津市节水型城市实施计划”和“天津市海水淡化发展规划”。在计划安排的24个重点项目中,有一半是海水利用项目。计划到2007年使海水淡化达到20万吨/日,2010年达到50万吨/日。北京方面还在天津考察调研海水淡化进京项目。天津市大力开发中水回用,节水工作也走在全国前例。今年上半年,万元产值取新水25立方米,同比下降25%,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截止去年底,山东省已建成9500吨/日的海水淡化装置,占全国总量的57%,居全国首位。今年青岛市制订实施了“海水淡化产业化可行性方案”,除新建黄岛电厂3000吨/日低温多效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外,1万吨/日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可望年底开工建设。青岛市已在10多个行业推广使用海水达10亿立方米/年,替代淡水6000多万立方米/年。国家示范工程、20万立方米的海水冲厕小区已于今年下半年在青岛开工建设。

三、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产业化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从1997年在我省嵊山岛建成全国首座5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2000年分别在山东长岛县和我省嵊泗县建成1000吨/日项目,到去年底投产的山东荣城市万吨/日首期5000吨/日项目,均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的科技示范项目。从天津、青岛两市考察情况来看,一个在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产业化运行模式正在形成,具有竞争实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其主要特点:

一是水价调整为海水利用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提供了空间。据天津市发改委介绍,近几年天津市的自来水价以每年0.50元的增幅调整,目前综合自来水价已达3.6元/吨。计划2005年调整到5元/吨左右,2009年调整到6.7元/吨左右。这不仅有利节约用水,也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二是在目前海水淡化综合成本仍高于自来水出厂价的情况下,海水利用项目主要与火力发电、热电用水以及污水处理生产中水相结合。发电和热电企业都是用水大户,锅炉用水使用高纯度水,价格较高,而且做过功的“乏汽”可用于蒸馏法海水淡化。天津市开发区利用污水处理生产再生水,分别供工业用水、市政杂用和园林绿化。

三是科研单位与投资公司、生产企业合作,通过组建股份制公司来开拓海水利用市场。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与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均为国家海洋局所属的水处理技术科研开发机构,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两大海水利用科研开发单位。天津淡化所与泰达控投有限公司、泰达风险投资公司、天津国水设备工程公司联合组建天津泰达新水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生产和海水淡化工程。青岛市华欧集团与天津淡化所共同组建华欧海水淡化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淡化所在两家公司中均采取技术入股形式,负责提供生产工艺设计和技术工作。今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天津市开发区2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和青岛市黄岛电厂2×1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分别由以上两公司承建。今年天津市还建立了中外合资膜生产基地,北大青鸟、清华大学与天津企业合作,准备上核能海水淡化项目,初步形成了海水利用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机制。

四、我国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

海水淡化有多种技术方法,目前世界上主要采取蒸馏法和反渗透两种方法。课题组实地考察了天津市大港电厂2×3000吨/日多极闪蒸和青岛市黄岛电厂3000吨/日低温多效两种蒸馏法装置,并与我国主要采用的反渗透膜法装置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大港电厂海水淡化装置是我国唯一使用的多极闪蒸装置,1986年以500万美元/套从美国进口,至今运行良好,但投资成本和维修成本高,存在严重的腐蚀问题,该厂正在用国产设备进行更换。黄岛电厂最近建成的3000吨/日海水淡化装置是我国第一套国产低温多效蒸馏法装置,设备投资为1800万元,目前正在试运行,产水量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技术专家将以上两种蒸馏法装置与我省嵊泗县反渗透法装置按统一经济指标进行成本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多极闪蒸装置的运行成本4.95元/吨,综合成本如按商品价折算为7.71元/吨(由于电厂为自发电,实际运行成本可能还会低一些),成本明显偏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低温多效装置运行成本3.15元/吨,综合成本4.99元/吨。用二级反渗透法生产3000吨/日电厂锅炉补给水,设备投资1570万元,生产成本3.21元/吨,综合成本4.93元/吨。也就是说,在生产电厂锅炉补给水时,以上两种方法的投资成本、生产及综合成本基本相当,都具有投资较省、成本较低的优势。用一级反渗透法生产3000吨/日市政供水(优于自来水标准)或电厂大量使用的其它用水时,设备投资1200万元,生产成本2.38元/吨,综合成本3.72元/吨,反渗透法装置明显优于蒸馏法装置。与国外同类装置相比较,国产装置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投资成本和适用性要优于国外装置。有关专家认为,在我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不论是用于市政供水还是作为电厂用水,采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法均比其它方法具有优势。

五、几点思考

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以上两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我省沿海地区学习借鉴。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转变思路,将海水淡化作为我省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两市政府在“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工程引水,并将在“南水北调”中受益的情况下,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工作,不仅能大幅度提升水资源供给,发展节水型经济,而且将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应改变完全依靠调水工程、水库工程等单一模式,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并将其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解决海岛、沿海严重缺水地区和浙北平原水质性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示范,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等增水节水产业。我省海岛和沿海地区不仅严重缺水,而且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一个重要瓶颈。为此,应尽快制定一些钢性规定,如在沿海、海岛新建电厂必须通过海水淡化解决生产用水,有条件的电厂可上大型海水淡化装置,实行“电水联供”,从用水大户变成供水大户。沿海大型用水企业必须用海水作冷却用水、用膜技术装置进行中水回用等。通过争取国家国债重点建设项目和建立海水综合利用资金,重点支持嵊泗县乃至整个舟山市建设国家级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大力支持2万吨/日级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污水处理企业的再生水利用工程。

海洋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海洋经济范文篇6

(一)陆地产业先行。日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特点,可称为陆地产业现代化先行。即在大规模开发海洋、建立近海产业集聚区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临港工业是海岸地区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海洋经济区域。并以大型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海洋技术进步、海洋产业高度化为先导,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近畿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由产业集群发展到地方集群,以海洋相关技术为先导,集中地方优势,开展适合本地特点的海洋开发。

(二)交通运输先行。交通运输业是日本海洋经济依托的重要支柱产业。相当多的港口或机场建在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上。有数据显示,日本投入运营的大型人工岛多达15个,仅次于美国而名列全球第二。建造这些人工岛的初衷,大都在于扩展交通运输产业之“锚地”。另外交通作为海陆产业集聚区联络及互为依托的纽带,无论是人工岛,还是固有的小岛,链接陆岛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先行于产业集聚区的创建。依托海岛的产业集聚区,机场、铁路、公路、轮渡码头等“立体”交通设施一起上。

(三)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开发重点。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地处江海接合部,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经济腹地的突出优势,因而往往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祥之地,成为各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如,位于美国哈得孙河口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纽约及其享誉世界的河口岛屿曼哈顿,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口的工业重镇新奥尔良,位于英国泰晤士河口的全球级世界城市伦敦,位于荷兰莱茵河口的鹿特丹,位于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以及位于中国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和香港等。

(四)重视科技支撑作用。美国现有海洋类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政府针对不同的海洋发展项目重点、有针对性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海洋资源为依托兴办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区,如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开办的两个海洋科技园。日本依靠科技力量,海洋开发向纵深发展,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土木工程、船舶修造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海水淡化等,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

(五)积极鼓励私营企业投资海洋领域。美国注重与私营企业主合作,将海洋经济发展一切可调动的因素联系到一起,保证了开发推广的资源、资金、服务和市场。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采用“官民合作”体制,无论从建造沿海人工岛,还是连接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大众交通,大多采取官民合作与合资形式。如关西空港及其人工岛在建造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民间投资,由此形成了一个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投资于一身的合股公司。通过多方合股,不仅减轻了政府筹资困境,而且确立了一种混合所有的企业制度,由此大大拓展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也提高了国有资本运行效率。

(六)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强。新加坡港口运输的发展最具特色的是其优质服务。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新加坡政府建成了四个服务中心:国际箱管和租赁中心、空港联运中心、国际船舶换装修造中心、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中心。新加坡有着完整的港口和海事服务,以及全面的物流服务方案。同时,银行、保险、航运网络、电子信息系统、快速处理行政、法律文件等服务也有很大发展。

(七)发挥综合协调机构作用。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成立了“海洋资源部门委员会”、“美国海洋资源和工程发展委会”、“国家海洋大气局”,负责管理全国的海洋资源、环境、科研、服务等工作。“海洋联盟”由30多个海洋机构参加,为建立联邦政府与民间企业、海洋科技机构与业间的伙伴关系提供了组织保证。英国成立了海洋科学技术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各部门和企业公司之间以及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三位一体的联合开发体制。

二、国际经验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

(一)加强海陆互动。一是海陆产业互动。发挥临港大工业优势,建设好“2+8”十大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发展以海铁联运为重点的集疏运体系。按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在推进甬台温高速复线、构筑市域“一绕五射”公路网、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同时,着力发展海铁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加快宁波海铁联运集装箱中心站和港口支线建设,提升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功能;同时,加强与长江沿岸和国家铁路干线城市合作,开通到江西、安徽、四川等省的集装箱班列,切实增强面向长三角和中西部的辐射功能。三是海陆综合管理。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问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陆上污染源以及沿岸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监督和管理,海陆互动,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二)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以北仑、杭州湾新区和三门湾区域为重点,以高技术专用船舶为重点,着力发展海上钻井平台、石化成套设备、高性能轻工机械装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提升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推进宁波LNG接收站及储备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海岛和近海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象山东南沿海、杭州湾新区、国电北仑穿山半岛风电等风电场。发展海洋生物育种业、现代海水健康养殖业、高端远洋捕捞业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海洋渔业产业链,增强海洋渔业综合竞争力,重点建设象山港、渔山列岛和韭山列岛等三个海洋牧场核心示范区。依托大唐乌沙山电厂、国华宁海电厂等在水处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加大对海水的直接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海水直接灌溉和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中科院材料所在海洋新材料技术开发、成果转换中的优势,积极开展海洋防腐材料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发绿色环保、节约资源、高性能防腐材料。

(三)大力开发岛屿经济。一是重点开发梅山岛、大榭岛、南田岛、高塘岛、花岙岛、檀头山岛、对面山岛、东门岛、悬山岛、田湾山岛等重要海岛,着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旅游岛、清洁能源岛等,努力成为我国海洋开发开放的先导地区。二是充分挖掘南北两翼丰富的港湾资源,加快象山湾、杭州湾、三门港湾建设,适时建设滨海轨道交通,建设一批海洋文化、影视产业、休闲渔业和海洋博览等海洋旅游项目。

海洋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海洋渔业;钦州大蚝;茅尾海

广西钦州位于广西南部,全域海岸线长达562.64km,七十二泾岛屿繁多,星罗棋布,素有“南国蓬莱”的美誉。钦州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鱼虾蟹贝达500多种,其中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列为钦州“四大”名贵海产,驰名中外。茅尾海大蚝天然采苗场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大型天然大蚝采苗场[1],钦南区享有“中国大蚝之乡”的美誉。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钦州市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释放海的潜力,进一步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海洋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海洋渔业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如图1)。据统计,2019年钦州市海水产品产量43.61万t,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77.4%,海洋渔业一产产值64.87亿元,同比增4.35%,占渔业总产值68.6%。海洋渔业已成为钦州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创新科学规划,保障海洋渔业发展空间

根据农业农村部要求,结合钦州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在科学评价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各类养殖功能区,合理布局海洋深水渔业养殖生产。重新修编《钦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2],并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面积分别为61293.06hm2、97646.80hm2和41806hm2,为发展海洋深水渔业提供空间保障。

2强化品牌优势,注重渔业文化建设

钦州市海水养殖品种主要有大蚝[3]、对虾、金鲳鱼、鲈鱼、美国红鱼、弹涂鱼、文蛤、青蟹等。养殖方式主要是池塘养殖、滩涂养殖、海上浮筏吊养、网箱养殖等。钦州市十分注重海洋渔业品牌建设,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钦州大蚝”、“钦州青蟹”、“钦州鲈鱼”、“钦州石斑鱼”等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02年,钦南区荣获“中国大蚝之乡”称号;2017年,钦州大蚝获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9届成功举办“钦州蚝情节”,2017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品牌;2018年5月,“钦州大蚝”荣登2018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前100名排行榜,2018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46.48亿元,是广西养殖产品类唯一入选品牌;2018年8月,钦州大蚝列入首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

3转变发展模式,强抓渔业示范区特优区建设

为转变以传统散户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钦州市近年来强抓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先后申报获批一批渔业产业示范区、优势区。2017年钦州港区大蚝养殖示范区获评为自治区现代农业特色核心示范区,坐落在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辖区内,示范区紧连国家级海洋公园、七十二泾旅游区,相连数万亩的红树林,处于江海交汇处。目前,示范区已建成核心区面积为326hm2,拓展区533hm2,辐射区1000hm2;核心区年产大蚝5万t,产值3亿多元,以“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了6家知名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名养殖户在核心示范区内生产经营。2017年钦南区虾虾乐(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20hm2,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建成智能水产示范基地、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功能区,年接待游客15.2万人次,示范区营业总收入8500万元。2018年钦南区龙门蚝湾大蚝产业示范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核心区内包含“五区三中心”,包括大蚝标准化养殖区、天热蚝苗繁育区、生态休闲旅游区、滨海养生度假区、海产加工物流区、大蚝交易中心、文化展示区中心、大蚝海上交易展示中心。2018年钦南区海纳绿洲海水养殖产业示范区被认定为第一批钦州市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核心区现已形成66.7hm2连片海水养殖池塘,鱼虾产量超过800t,产值3000多万元。示范区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生产设备齐全,质量体系完善,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示范区拓展区133hm2,辐射区200hm2,示范带动300多户养殖户参与海水养殖,人均纯收入达15613元。2019年钦州市钦南区钦州大蚝获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评选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示范区、优势区的成功创建,为钦州市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海洋渔业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4强化传统产业优势,探索创新新兴海洋渔业经济

4.1稳抓大蚝产业优势,不断突破产业价值。近年来,钦州市充分发挥大蚝产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抓好钦南区钦州大蚝中国特色农产品特优区建设,提高钦州大蚝的产量和产品品质。通过实施大蚝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开展深海大蚝标准化吊养示范,落实健康技术措施,保证大蚝养殖质量安全,带动大蚝吊养发展。现已形成以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据统计,2019年钦州大蚝养殖面积10133hm2,产量27.4万t,年产蚝苗达1.6亿串。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蚝产业体系日渐完备,钦州大蚝成为带动钦州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百亿元样板产业,品牌价值46.48亿元,一二三产综合年产值100亿元。4.2创新养殖方式,由浅海向深海发展。钦州市高度重视深水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大力推动传统浅海渔业产业向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现代海洋渔业跨越式发展。2016年以来,争取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3600万元支持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开展深海养殖,为养殖户和企业大胆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保驾护航”,也为从传统海水养殖业向“深蓝”渔业发展实现质的跨越。目前全市已建成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达308口,养殖水体达92万m3,养殖产量达9900t,年产值2.3亿元。4.3抓好越冬养殖和稻渔种养,促进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广越冬大棚养殖技术,推广冬虾养殖面积200hm2,每667m2产值达35000元,产值超亿元。通过冬虾养殖,带动全市666hm2海水池塘养殖发展水产越冬养殖,有效促进渔业稳增长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广“稻渔(鱼虾)”综合立体种养。创建了3个“稻+渔(鱼虾)”综合立体种养示范基地。钦州市钦南区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咸水稻(海红米)+渔(鱼虾)”综合立体种养示范基地20hm2,种养示范基地罗非鱼每667m2产效益1500元,对虾每667m2产效益3200元,水稻每667m2产效益5300元,合计产值14850元/667m2,每667m2实际效益超万元。2019年全市推广发展稻渔(虾、蟹、螺)生态综合种养面积66.7hm2,辐射种养面积200hm2。4.4创新蚝苗生产方式,打造南方苗种供应基地钦州湾茅尾海牡蛎种类主要有3种,分别为香港牡蛎(钦州大蚝)、有明巨牡蛎和熊本牡蛎,占比分别为88.3%、6.7%、5.0%[4]。钦州大蚝采苗、养殖技术不断改进,由传统的水泥柱插柱采苗发展为球式水泥片采苗,由插养改为浮筏吊养、桩排吊养等。育苗蚝排由传统竹木结构改为抗风浪镀锌钢管。大蚝球式片状采苗技术提高采苗上苗率,缩短幼苗培育时间3个月以上,开创了国内大蚝天然采苗先河,填补了传统大蚝天然采苗技术的不足。该技术先后推广到广西沿海、广东、海南、福建等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并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钦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特别贡献奖。目前,茅尾海大蚝天然采苗基地有采苗蚝排面积400hm2,插柱采苗面积133hm2,配套保苗蚝排400hm2,年产大蚝种苗1.6亿支(串),苗种占全国蚝苗产量的70%,种苗除供应广西区沿海三市外,还销往广东湛江、海南、福建以及越南、文莱等地,蚝苗年产值7.5亿多元。带动周边大蚝采苗户直接参与2500多户,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

5拓展渔业新兴产业,加快休闲渔业示范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钦州市将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和旅游景区等服务业设施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培育海上垂钓、驾船、采捕、观光、渔家乐、节庆、渔事体验等多种休闲业态,有力拉动经济效益提升。近年来,钦州市持续深入开展广西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推荐参评国家级休闲渔业品牌创建活动。2017年11月,“钦州蚝情节”获得农业部授予“国家级示范性渔业节庆”荣誉,三娘湾渔村获得“全国最美渔村”称号。目前,共建有各种类型具有特征的基地(点)51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个,广西休闲渔业示范基地8个,2019年总产值达1.7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4.3%,休闲渔业现在正逐步成为钦州市渔业新兴产业。

6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钦州市突出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编制完成《钦州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推进三娘湾海洋牧场人工渔礁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获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单位,规划总面积14944hm2,规划期限为2020—2025年,实施期为6a。通过建造投放人工鱼礁、贝类苗种采集、贝类底播增殖、牡蛎吊养增殖、珍珠贝吊养增殖、深水抗风浪养殖和休闲渔业,不断增加渔业产业经济。2017年以来,钦州市累计争取到自治区农业(渔业部门)支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资金4400万元。现已完成人工鱼礁礁体模具制作,并已制作人工鱼礁单体710个。

参考文献

[1]钟方杰,严雪瑜,覃波忠.钦州大蚝天然苗种和人工繁育苗种生长的初步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09):22-23.

[2]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钦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的通知[EB/OL].2019-07-18.

[3]王如才,王昭萍.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海洋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5]。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转贴于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6]。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3]刘容子.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N].中国海洋报,2005-1-7;

[4]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海洋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发展对策

海洋以其巨大的系统能力调节着全球环境和支撑人类的生存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开发海洋资源作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有效途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海洋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省地处渤海之滨,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和环渤海金项链的关键环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河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河北省不是海洋大省,但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河北省海岸线长599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421公里,岛屿海岸线178公里。年吞吐量在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有4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36个。秦皇岛港是北方第一大港,我国最大能源输出港;黄骅港为神府煤炭的出海口,是跨世纪的神华工程的龙头港。京唐港是个以运送煤炭、建材、海盐、矿石等为主的发展中的港口;在建的曹妃甸港是渤海湾内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具有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码头的良好条件。渔业资源丰富,这里有海洋鱼类660多种,有较高捕捞价值的70多种。旅游资源独特,类型多样,主要有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长城、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昌黎黄金海岸、黄骅古贝壳堤等。矿产资源丰富,在环渤海地区,河北省境内的石油6.14亿吨,天然气133.99亿立方米,地下卤水远景储量约15亿立方米,原盐生产能力500多万吨,是全国第二海盐生产大省,此外,河北沿海还有煤、铁、硫、金等矿产资源,海水中还有溴、钾、镁等多种化学元素。

2.区位优势。河北省沿海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与京津两市相临,是华北、西北广大内陆外向型经济的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

3.政策优势。河北省提出了科教兴冀、两环带动开发、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这是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指导和社会环境。“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充分发挥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尽快把“两环”区位优势变成区域经济优势。

4.发展机遇。当前,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曹妃甸深水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最大工程之一、“河北省一号工程”,这些都为河

北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二)限制条件

河北省虽是沿海省份,但海岸线短,而且与两省一市共用渤海这个中国最小、最浅、半封闭的内海,海洋资源相对较少。加之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海洋科技人才缺乏,这些都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河北省在“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驱动下,围绕培育环渤海产业带,推动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港航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盐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正在起步。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58亿元,形成了河北省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海洋科技取得显著进步;海洋法制建设及海洋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存在问题

河北省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1.发展总体水平低。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比较相对缓慢,总体水平较低。河北省海岸线长度占全国2.7%,但2003年河北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158亿元,仅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5%,海域利用率仅20%,而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都已突破1000亿元。河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大致只有广东省的1/16,辽宁的1/5,山东的不足1/10。

2.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河北海洋产业各部门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海盐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59.5%、19.3%和19.3%,而广东省分别是29.1%,29.1%,41.8%。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滨海旅游、海洋水产、海洋交通运输、海盐及海洋化工总计占88.42%,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说明河北海洋经济还基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3.资源开发不足与部分开发过度。海洋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仅为30%,而适于水产增养殖的1142万亩的水面利用率不足2%;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和耕海牧鱼刚刚起步;海洋化工仍以盐为主,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港址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河北省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目前只有海蛰、蟹、鱿鱼、鱼、和毛虾还大量存在。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和鲽鱼都已形不成鱼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

4.环境污染严重。渤海是一个只有7.8万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内海,海水5年才能交换一次,自净能力有限。而陆地经河道每年向渤海排放28亿吨污水和70万吨污染物,其水质污染程度仅次于东海。河北省每年因污染和病毒引起的渔业损失达数亿元,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针对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发展海洋经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加快法制化进程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和海洋管理体系,加快海洋使用管理的法制进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工作,推进《海域法》的实施,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河北省海洋科技需要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从京津地区以及山东、辽宁等地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家和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在国内的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三)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河北省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经济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以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业、电力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进步,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壮大海洋油气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水直接利用业等新兴产业,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四)依托港口建设,实施海陆一体开发

河北省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以及巨大的产业腹地,海陆一体开发、港口+产业带将是河北未来的基本经济格局。坚持海路一体开发的思路,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带动河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河北省最有潜力的是三个产业带,一是以秦皇岛港、京唐港为依托,以京沈高速为骨架、以钢铁、建材、化工原料为主体的京唐产业带,二是以天津港为依托,以京津塘高速为骨架的电子、软件开发、轻工、食品、机械为主体的京保津三角产业带。三是以黄骅港和石家庄为依托的医药化工、食品为主体的石黄产业带。而且围绕港口建设在沿海会形成一个城市带。这三个产业带加上沿海城市带,将对河北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全省产业发展的格局,也是海洋经济带动作用的主要体现。

(五)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溴系二次产品加工、镁系功能材料合成、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及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使某些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例如,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以生物技术为导线,从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向海洋生化制品、海洋药品、功能食品、营养品等行业延伸,串联成新的海洋产业链。又如,随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也将使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制盐、海洋化工等的开发生产连成一串产业链。海洋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意味着生产的扩张和效益提升,无疑将大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

(六)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作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北戴河海洋特别保护区、沧州滨海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涉及到政府、海洋局、环保局、科委等各部门。因此,全省要有统一的战略思路、统一的规划部署,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海洋管理,保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本部门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又要树立全局观念,通力合作,形成积极有效的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区位、资源组合优势,大力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港口建设,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发展海洋化工、海水增养殖、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海洋经济带动全省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统计年签[J].海洋出版社,20002,2001.

[2]河北省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河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地理研究所.河北省海洋资源比较优势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报告[R].2002年1月.

海洋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营口;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由于地理原因,营口市具有丰富的海洋产业资源,海洋渔业作为营口市海洋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深入研究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是提升营口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对促进营口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口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基础条件

(一)海洋自然资源丰富

海洋空间(主要包括海域、近岸滩涂和海岛)是海洋渔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发展海洋渔业的基础,海洋自然资源丰富,营口市位于辽河入海口,咸淡水汇集,天然地适合海洋渔业的繁衍,拥有122公里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海洋渔业自然资源丰富,近海有鱼、虾、贝类等经济生物400多种,毛虾、海蜇是营口市地方性渔业资源。因此,营口市具有发展海洋渔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洋经济是营口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希望优化相关产业结构,以摆脱原有粗放的海洋渔业模式,实现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持续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海洋产值占地区产值比例有所提升,2017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580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一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65%下降到60%,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上升,由2010年的23%和12%上升到2015年的24%和16%。营口市还注重渔业产品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两虾一蜇”海洋捕捞和养殖水产品对外宣传名片,多种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比如:“营口海蜇”、“营口对虾”、“营口大闸蟹”等,其中,“营口海蜇”更是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了“中国海蜇之乡”的美誉,是辽宁省“十大渔业品牌”之一。多举措并举为加快建设营口市现代渔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

一是近海域、岸线破坏严重影响海洋渔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此,营口市对重点领域进行了整治修复,以沙滩修复为重点,现已完成营口团山国家海洋公园沙滩等4个重点海域的修复,整理修复受损岸线长度约4.3公里。同时,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机制,系统制定环境监测标准,提升管理能力。重点开展海的水土著品种和淡水鱼增殖放流效果显著。二是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养护,通过放流淡水鲢、鳙、草、鲂鱼等鱼苗以及贝类,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了恢复。

(四)高科技设备作用日渐增强

通过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增加推广经费投入、创新管理体系等措施,通过“专家+产业技术人员+高科技设备+科技示范户+普通产业户”技术服务模式,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研成果转化初见成效。

二、营口发展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海洋渔业产业资源依赖性强,资源枯竭和承载力下降,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由于海洋渔业资源具有非排他性,难以避免造成“公地悲剧”,加之一些渔民为追求眼前的利益,使用渔获物网眼小、破坏性大,使得有限的海洋资源不足以支撑严重过剩的捕捞,幼鱼虾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遭到了严重破坏,影响了资源的自然繁衍与生长,使其难以恢复,导致传统渔业的优质资源断崖式下跌,难以形成渔汛。例如,营口市的传统的捕捞品种如大小黄鱼、鲅鱼(蓝点马鲛)、中国对虾等如今难以形成渔汛,已经不能进行批量捕捞,营口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海域空间资源的数量和优劣是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加之陆源污染物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挤压了传统养殖生产区域,造成了海洋资源局部利用过度,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海洋生态系统日渐退化,入海污染总量超过渤海自净能力,生态环境难以自然恢复,致使灾害性赤潮频发,敌害生物增多,海洋渔业产量下降,对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

(三)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营口市的海洋经济产业在传统海洋捕捞业、滨海旅游业、海上交通运输等为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虽然近年来营口市海洋渔业产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第一产业,大部分海洋产业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的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转变。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结构层次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营口市海洋渔业经济持续的发展。

(四)创新驱动能力弱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加之营口市涉海企业规模小,科研基础力量薄弱,进而增加了创新的难度,使得海洋渔业产业缺乏创新技术。目前全市仅有3家海洋科研机构,难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海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二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海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经营者缺乏自主维护资源的集体行动意识,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没有系统的品牌战略引导企业打造品牌,缺少领头羊企业,难以发挥带动作用。三是海洋产业人才供给不足,存在结构性失衡,特别是缺少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

三、营口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路径思考

(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力度

渔业资源是海洋渔业产业链的源头和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一是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实行海洋渔船“双控”管理制度,制定船、网等工具的标准,明确捕捞时所用渔具的准用目录和各类渔具最小的网目尺寸,以及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幼鱼标准,严格实行休渔期制度。为更好地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应加大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科学制定放流品种和规模,遵守增殖放流科学技术规范,为海洋生物营造适宜生长的环境。同时,创新海水养殖模式,加快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和标准化健康养殖池塘改造。二是制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海洋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物的自然保护区,严格落实处罚制度,加大破坏海洋资源的企和个人的处罚力度。还应加强与社会团体、渔业集团的合作,共同执行监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构建现代化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体系

营口市海洋渔业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市场竞争力差,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必须改变当前的生产经营方式。首先,加快渔船标准化升级,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完成渔船更新改造,淘汰劣质渔船,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产品,打造一批技术领先、节能减排的现代化渔船。其次,打造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提升渔业产品质量,提高海洋渔业工业化与服务化水平,加大对低附加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和完善渔、工、贸、研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渔业主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先进的技术,依靠科学方法整合渔业产品,优化市场流通体系,实现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注重渔业产品的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带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中坚力量,应给予企业资金及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能够带动营口市海洋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海洋渔业的内涵逐渐丰富,休闲渔业成为解决渔业资源衰退和渔业结构调整问题的重要手段,营口市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服务业,加强盖州、鲅鱼圈、老边等沿海地区建设,合理开发市内旅游资源,推进海滨旅游业的发展,统一合理规划布局,避免恶性竞争,进而形成良好的客源吸引力,努力使休闲渔业成为营口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

营口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研发投入,政府主导设立长期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开发意识,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开发,共同来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其中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从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延长价值链、提升竞争力,可直接将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是创新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同时,企业可以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准则,避免渔业企业在生产建设中的短期行为。还可以通过深化“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营造更为宽松包容的环境,给予高校和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博.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运行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2]孙才志,王会.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