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3 17:24:21

海洋污染评估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1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爆炸式增长,有限的陆地资源已无法满足急剧攀升的人类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人类探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客观技术条件。因此,近年来,地球迎来了新一波的海洋开发热潮。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接一次,越来越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1967年,托利。勘庸号油轮在英国附近海域因触礁搁浅而发生严重原油泄露污染事故,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所属一个外海钻井平台故障并爆炸,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事故发生后,漏油点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大量海洋生物及鸟类都受到严重影响,患病或死亡。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及阿拉巴马州渔业更是陷入灾难状态。在中国,据国土资源部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就发生海洋石油气勘探开发污染事故41起。而刚刚进入“十二五”时期,就在2011年06月21日前后,美国康菲公司所属蓬莱19-3油田出现严重漏油事故,已形成“劣四类”海水面积超过840平方公里,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除去对海洋水质的破坏以外,漏油事件本身还会对周边物种生态、渔业水产养殖乃至于沿海居民健康构成持续性的影响。尽管我国早在2000年就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当时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多处于试验阶段,对未来面临的困难准备不足,一些方面规定的不够全面、精确。特别是对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方面,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在第九十条做了原则性规定,根本无法应对现在日益频发的海洋污染事故。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发生后,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受损渔民求偿过程中面临取证,定损,费用等方面的困难。此外,信息披露的滞后与缺失不仅造成部分渔民的二次受损还使国家海洋局面临着行政诉讼。甚至随后由国家海洋局代为发起公益诉讼都面临很大的法律障碍,凸显出我现行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制度亟待改善。

1海洋污染的定义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船舶造成的污染;海洋油气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2关于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国际立法现状

最早规范海洋原油运输的法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前身“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的领导下于1954年制定了《1954年国际防止海洋石油公约》(简称《伦敦油污公约》)。公约规定禁止15总吨以上的油轮和500总吨以上的其它船舶在离岸50海里以内排放油类或油类混合物。这也是海洋环境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公约。1969年,托利•勘庸号油轮露油事故发生后,举世震惊。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制定措施防止船舶污染及如果发生损害后如何赔偿的必要性。为此,IMCO于1969年11月10号至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海上污染损害国际法律会议,通过《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最棘手的法律问题,即在公海发生油类污染事故时,沿岸国政府有无权利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减轻或消除对其沿岸海域或有关利益方产生的油污危险或威胁以及它们的后果。同时《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对船舶所有人实行严格责任,并将赔偿限额相比于1957年的规定提高一倍。随后《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简称《基金公约》)设立了一只国际基金以减轻船舶所有人由于海上事故而引起油类污染赔偿所应承担的责任和额外补偿受害者的损失,以及后续的《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宣言》要求停止倾倒有毒物质和环境不能吸收的其他物质,国家尤其应防止海洋污染等都对防止海洋油污染作出了规定。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各国规定了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一般义务,并进一步要求各国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并根据不同的污染来源作了不同的规定。我国参加的国际海事组织于1990年通过了《国际油污防备、反应与合作公约》(简称《油污防备公约》),随后又通过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简称《CLC公约》)和《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这些国际公约也对防治海洋油气污染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3我国现行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立法

3.1国内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

199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根本性法律。其第四十一条规定“凡违反本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本法第五条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治理,缴纳排污费,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并可以给予警告或罚款。”在第九十条又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赔偿要求。”《民法通则》第一一七条第二款规定:“损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然而,上述法律仅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问题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3.2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行政法规

国务院2009年公布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海洋工程建设做出了相关规定,并明确了因海洋工程建设而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该条列第五十六条中明确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主管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可以责令其限期治理,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责令其缴纳排污费。”

3.3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地方性法规

随着全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近年来,部分沿海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来规定海洋污染赔偿的相关事宜。2004年通过的《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责任人,应当消除危害,并向受损害方赔偿损失。”同年,《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6年通过的《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未采取海洋环境保护或者海洋生态修复措施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责令停止违法作业、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不处理作业、经营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污染海洋环境的,由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清除其使用的海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固体废弃物,并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3.4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

为了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我国先后加入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和《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但是,这两个公约只适用于“污染损害系指油类从船上溢出或排放引起的污染在该船之外造成的灭失或损害,不论此种溢出或排放发生于何处”,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项目造成的的海洋环境污染并不适用。

4现行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法律的缺陷

4.1相关法律规定太笼统,缺乏相应实施细则

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发生后,康菲公司究竟触犯了哪些法律应当受到哪些惩罚,不仅是那些受到此次露油事件影响的人所关心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家海洋局只是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对其作出最高2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决定。中国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中,或许现在可以适用的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少数法律。反观美国,墨西哥湾露油事件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不仅花费巨资进行油污清理,还设立了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保证任何可能受到的损失都在发生后得到合理赔偿。康菲事件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提出生态索赔。然而,国家海洋局的求偿主体资格和程序正当性却招到质疑。一方面,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的是“有关单位”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海洋污染赔偿的求偿主体,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机构;另一方面,按照中国海洋管理范围划分,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水生态环境污染,海事部门负责商船、港口水域,农业部负责渔船、渔业污染,环境保护部负责管理岸边水域,近岸地区则由地方政府出面,这样一来,国家海洋局能否代表全部利益相关方进行生态索赔令人心存怀疑。

4.2赔偿标准缺位

如何确定海洋污染赔偿及生态恢复费用的标准是全世界海洋污染赔偿制度面临的法律难题。因为一方面海洋自身具有净化功能,部分污染物会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循环而自动消除,这部分是否应该赔偿,怎么赔偿是个问题;另一方面,海洋污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并由此带来对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而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如何评估,如何补偿?对此,我国也并没有一个法律上的标准,给海洋污染赔偿造成很大的法律障碍。2002年“塔斯曼海号”溢油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中方开庭审理后,肇事的外籍船员质问我方提出的赔偿金额的法律依据,我方却给不出。因此,尽快制定海洋污染赔偿和生态恢复费用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4.3信息披露义务缺失

据媒体报道,在此次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中,很多渔民由于不知道是因海水水质受到污染而引起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在康菲公司隐瞒不报的时间段,又投入了新的鱼苗进而造成了渔民的二次损害。如果康菲公司能在发现露油的第一时间及早通报,很多沿岸渔民的损失就可以避免。很多国际公约已就此做了相关或类似的规定。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九八条规定:“当一国获知海洋环境有即将遭受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经遭受污染损害的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其认为可能受这种损害影响的其他国家以及各主管国际组织。”又如《油污防备公约》规定“缔约各方同意确保将船舶、近海装置、海港的油装卸设施发现的油污事故,报告给最近的沿海国或主管当局,并告诉可能有被污染危险的邻国和国际海事组织。”但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对信息披露义务作出明确法律规定。

4.4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刑事立法不足

相对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刑法中专门的海洋环境污染罪责,我国现行刑法对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仅在第三百八十八条和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造成重大公私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等情节严重的后果时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两条刑法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给实际运用造成很大的困难,难以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2

材料一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少,渤海是我国最大内海,对东北经济非常重要。例:渤海旁渔民原来能捕捉大量鱼虾,现在不出海。

材料二国务院制定纲要。讲话,半岛蓝色经济区,依托海洋能源、电力一起发展。辽宁是黄河入海口,对拉动黄河流域经济有重要作用,河北已经列为战略。

材料三日本小地方,填海,海洋生物死亡,又花钱造海本质分析。

材料四荷兰围海造田与退湖还田异曲同工材料五海岛建设二、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考试内容及解答

(一)、

1.“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变成“死海”。这里“死海”什么意思?(10分不超过100字)

【解答】此题是名词解释类题型(07国考出现过).解答思路:第一,找到名词在资料中的位置。第二,根据主题内容及给定资料进行解释。第三,论述该名词与主题现象的关系。“死海”是海洋污染的表现,直接影响海洋可持续发展。“死海”的表现为海洋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毁灭,海水严重受到污染,海水的质量下降,海洋为人类提供生存的来源将成为历史。(祖华教育独家发表,转载请注明作者)

2.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会没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不超过150字)

【解答】此题是短句子类题型(08国考出现过).解答思路:第一,找到名词在资料中的位置。第二,根据主题内容及给定资料进行解释。第三,论述该名词与主题现象的关系。

该句子表达的是海洋污染的后果及危害。后果一鱼类减少。海洋污染加重,赤潮频发,多年来的高强度捕捞,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广东近海渔场资源不断衰退。后果二物种濒危。为了发展经济,附近海域无法避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少海洋珍惜资源也面临绝种的危险。湛江沿岸原来广泛分布的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底草场等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附近海域主要分布的部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0种以上,绝大多数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例如大家最为熟悉的白海豚。而历史上有名的大黄鱼、对虾、乌贼、枪乌贼、马面、马鲛、马鲅、二长刺鲷、蓝圆、海鲶等渔业资源产卵场、洄游场、索饵场以及鱼汛已经基本消失或者已不成汛。后果三渔汛消失。由于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几乎所有的鱼、虾、蟹、贝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即“三场一通道”)被不同程度地破坏,其中近乎80%大面积萎缩,一些甚至已经消失,华南沿岸传统的甲子、万山、汕尾、清澜、昌化、北部湾六大渔汛在90年代就不复存在。后果四赤潮频繁发生。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广东省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59宗,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大鹏湾、大亚湾和柘林湾海域。

(二)、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不超过300字)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了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解答】此题是启示类题型(08国考出现过).解答思路:第一,资料给定的作法好的方面;第二,资料给定的作法不好的方面;第三,好的作法对主题现象的启发与借鉴;第四,不好的作法对主题现象应吸取的教训与注意的问题。尽管我国的自然、经济等条件与荷兰有很大差别,但是荷兰的经验反映了生态恢复的某些一般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自然演替规律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开始起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更令人瞩目。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的任务,主要是消除或降低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干扰因素,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功能,辅助以人工措施,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推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是西部地区生态恢复的重大举措,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创造了条件。据报道,一些退耕和休牧的退化土地,在封育后经过3~5年,灌草植被已经恢复到6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认识,还存在着某种误区,认为生态建设就是要搞工程,由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脱离当地自然条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其实,生态工程和其他各类工程一样,不但要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也要进行经济合理性论证,力争以较小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大的生态效益。实践证明,较为经济有效的技术路线,就是排除对现有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必要时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达到恢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相对健康的生态系统的目的。

第二,生态自我修复需要较长时间

上述荷兰围垦区湿地生态重建工程需要15—20年时间才能达到目标。对于退化的严重退化的需要50~100年时间。所以生态恢复工程要有长远规划,长期坚持。急于求成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

第三,生态恢复工程要因地制宜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但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国内的经验同样要有分析地借鉴。目前,有一种误解,认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就是植树造林。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恢复规划。植被建设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自然条件严酷的地区则宜荒则荒。有专家认为,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mm以下地区,应以灌木和草为主,不宜盲目发展乔木。荷兰的经验还表明,恢复乡土种植物对当地生态恢复十分重要。什么是“乡土种”?学者阿伦比(Allaby1994)给出的定义是:“物种自然出现于一个地区,这种物种既非随意也非靠引入。”学者韦布(Webb1985)列出了包括化石证据等若干判别标准。但是一般讲,乡土种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来种而言的,乡土种在当地的食物链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与生境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而某些外来种借助气流、风暴、海流等自然因素或人为作用,将植物种子、昆虫、微小生物等带人当地的生态系统。在气候条件、营养条件和缺乏天敌的条件下,外来种得以迅速繁殖,形成对本地种生存的威胁,成为一种对健康生态系统的胁迫,即出现所谓“生物入侵”。由此可见,恢复乡土种是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防止生物入侵的重要措施。

第四,生态恢复工程不仅要重视植被恢复,也要重视动物生存、栖息和繁衍

众所周知,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生命部分,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以,生态恢复的任务,不仅是植被的恢复,还应该包括鸟类、鱼类、禽类、昆虫、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等各类动物的栖息繁衍问题,使得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生境条件下,形成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具备其多种服务功能,使人们得以从中受益。目前,常见的观点认为生态建设就是改善植被状况,忽视了生态系统中动物生存栖息等问题。所以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问题。

第五,水是重要的生境因素,但不是生境的全部内容

在各个生境因素中,淡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是生物生命的载体,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近年来我国塔里木河和黑河生态恢复调水工程取得了经验。但是从生境的多种因素角度,除了水量以外,还应该对于被恢复生态区的气候、水质、土壤、地貌等进行全面分析。从生物恢复角度,还应该对于生物种类、密度、食物链(网)、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进行论证,在对这些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水文条件和供水方案,有可能获得生态恢复的优化方案。目前,在进行生态恢复规划设计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只要设法将河流流域的生态用水恢复到过去某一时段的水量,河流流域生态系统就会恢复到当时的状况。显然,这种观点忽视了生境其他因素如水质、气候、土地、地貌以及生物群落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有失偏颇。

第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的评估标准

生态恢复的程度以及是否成功,需要有一个评估标准。但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问题成为一项复杂课题,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是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准则。原则上说,建立生态恢复的评估标准,主要是对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整体特征进行评估。所谓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主要指生物与生境的一致性,以及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问题。生态系统的功能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价值流,生物生产力等。对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评估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的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可持续自然演替的能力。

第七,重视生态恢复工程的生物调查、设计和监测工作

对被恢复生态区生物群落的历史及现状的详细调查,是进行生态恢复设计的基础工作。生态恢复工程设计的任务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功能,通过改善生境为提高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设计的重点是建立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设计中如何确定恢复目标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人们对于自然演替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方向会有多种可能性,有可能恢复到原来某时段的一种状况,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的替代状况,也可能事与愿违,生态系统继续退化。正因为如此,对于被恢复的生态系统的监测就十分重要了。(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不超过400字)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

【解答】此题是公文类题型(公文类题型曾经在03、04国考中出现过。报告在国考第一次出现,).解答思路:报告内容。第一,写作目的;第二,现状;第三优势劣势分析;第四,措施与对策。

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

某省人民政府:

海洋世纪,凸现蓝色狂飙;蓝色经济,引领世界未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时代重大命题,是一个体系庞大、领域宽广、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其重大意义、内涵外延、战略功能定位、区域规划布局等都在不断的探讨过程中,把其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规划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研究,下面,我就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意义

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谋远虑的,是从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我国海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是站在的全球战略高度,是在新一轮国际海洋激烈竞争中应对挑战,把握和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海洋国家利益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选择山东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区,既是对山东海洋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山东的信任和重托。

二、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条件分析

一是山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临渤海湾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西连黄河流域,南接长三角,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发展优势。

二是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人文和自然景观较多。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是山东半岛海洋科技资源雄厚,打造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力量强。

四是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

五是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既关系到我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概括四个有利于:

一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推进落实中央海洋开发战略,推进我省经济经济发展。

二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探索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新模式。

三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发挥我省优势,在东部大开放中构建中日韩国际贸易和合作平台。

四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山东半岛经济进一步崛起,成为我国东部沿海新的增长极。

四、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议

一是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转变,在发展思路上要有重大创新,在生产力布局上要有重大调整,在政策措施上要有重大举措。

二是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发展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与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三是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全国海洋产业发展中保持领先水平。

四是要建立六大体系。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智力支持体系;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着力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积极建设全方位开放经济体系。

五是加快海洋捕捞业“走出去”步伐。

六是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资源。

报告如无不妥,请转发

报告人:XXX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四)、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40分900到1100字)

【解答】此题是话题作文类题型(曾经在07、08国考中出现过).解答思路:话题作文的最大难度是选择角度确定标题。下面结合本题谈谈选择角度确定标题的方法。

第一,主体选择法。各主体(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在主题现象中的责任与义务。角度一,海洋的保护与开发政府要有所作为;角度二,海洋保护人人有责;角度三,浅谈企业在海洋保护中的社会责任。角度四,加强职能部门监管防止海洋污染事件的发生。角度五,谁动了子孙的奶酪;角度六,海洋在愤怒

第二,事件(案例)发生的因素角度法。角度一,利与义的考验;角度二,海洋杀手面面观;角度三,海洋污染问题产生症结何在;角度四,海洋污染谁之过

第三,意义角度法。角度一,浅谈海洋保护与开发的战略意义;角度二,加强海洋的保护刻不容缓。角度三,解决海洋污染问题意义重大;角度四当前发展岂能以牺牲子孙利益为代价;角度五,海洋保护与开发关系子孙的利益。

第四,综合角度法。角度一,海洋保护与开发再思考;角度二,海洋保护问题初探。角度三,海洋保护与开发几点看法。

第五,解决问题措施角度法。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第六,对比(关系)式角度法。角度一,“亡羊”与“补牢“;角度一,事前监督与事后处罚;角度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角度三,浅谈节能减排与人类持续发展的关系;角度四,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

三、市(地)级行政执法类考试内容及解答。

(一)、《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

【解答】第一,破坏性捕捞渔业(1)药鱼、炸鱼、电鱼、敲罟作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2)加密网目,提高船速,求近舍远,不分大小,一网打尽;(3)执法不够严,有的渔民不顾休鱼期,不管保护区,幼鱼、繁殖亲鱼全捕获,造成近海渔业资源下降。

第二,环境污染(1)污染物乱排放,乱倾废,近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围海、拦堤筑坝,水流循环受阻(鱼类洄游路线改变,产卵场外移,生产力降低);(3)海上溢油,污染海域环境;(4)养殖区自身污染,引起富营养化,细菌病毒滋生。第三,自然的报复(1)赤潮频发,赤潮毒素、贝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2)物种濒危,不利于生态平衡的自我调节;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衰退;(3)资源生物低质化、小型化,优质生物减少;(4)海岸受侵蚀,危及人类安全。

第四,环渤海四省市治理步调不一致也是造成渤海污染治理不见效的重要原因。真正扭转渤海污染的现状,不仅需要所有涉海部门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性河海污染统筹防治机制。

(二)、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

【解答】“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一,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是阻碍建设宜居城市最突出的问题。第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滞后于宜居城市发展要求。第三,城区周边生态破坏严重第四,城市社会住宅小区环境质量较差。第五,居民购买力差。

实现“宜居城市”对策:第一,宜居城市必须充分的就业机会,零就业家庭的生活谈不到任何宜居,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产业基础,都少不了人均收入水平这一指标,就是说没有经济基础宜居是不存在的。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第三,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第四,提升市民整体素质,构筑和谐人文环境。一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向市民灌输宜居理念,努力培养市民爱城、护城的自觉意识,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努力营造宜居氛围。宜居环境要综合考虑城市中的干群关系、城乡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关系、社区关系,营造城市的宜居氛围,加大信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积极化解社会各个层次之间矛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集各界之志,聚全民之力,共奏城市的和谐宜居旋律,努力建设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创业的工作环境。第五,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三)、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海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解答】宣传纲要内容:一是近海海域的污染整治工作的的目的意义;二是近海海域的污染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三是近海海域的污染整治工作的方法步骤;四是近海海域的污染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五是对社会各界的要求希望与号召;六是宣传口号或标语。(祖华教育独家发表,转载请注明作者)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法;海洋垃圾污染;原则;治理机制;建议

海洋垃圾问题关系着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要积极整合管理机制,若是将弥漫性以及跨界性管理仅局限在各个国家自行消化和自行治理层面,其整体结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基于此,要从国际法的视域下积极建构海洋垃圾污染处理机制,从新的视角整合管理体系,维护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海洋污染问题的现状和危害

(一)海洋污染问题的现状

在建立依据国际法治理海洋污染管理体系之前,要对国际法的立法依据有明确的认知,一方面,要从海洋垃圾污染的概念出发,积极分析其性质和全世界管理现状,并且探索具体的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对国际法和国际环境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明确的认知,从而一定程度上秉持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有效提升国际法保护的时效性。若是从根本原因的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全世界海洋垃圾主要分为海上来源和陆地来源两种,从全球范围内对其进行判定,80%的垃圾都是陆地源头垃圾,剩余20%则为海洋源头的污染性问题和垃圾。与此同时,陆地源头垃圾和国际经济行为等具有非常直观的联系,这也将成为全世界进行海洋垃圾污染管理工作的关键,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具体的分析机制。追溯到2009年世界海洋日,联合国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塑料袋、塑料包装以及塑料瓶等物品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成为十大海洋垃圾之首,因此,海洋垃圾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十二个地区进行调查后发现,海洋垃圾总量的80%都是塑料垃圾。基于此,要想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就要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同时,有效提出具体的垃圾处理和控制机制。并且,海洋中漂浮的垃圾多以塑料袋和聚酯瓶为主,海洋垃圾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从国际法视域下建构合理化处理以及治理体系十分关键。

(二)海洋污染问题的危害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将经济利益作为核心对海洋环境进行污染破坏,反过来其也会影响到人们经济利益的开发,尤其是旅游业、交通业,甚至严重的海洋污染问题会使国际经济和财政利益受到严重打击,这也成为全世界关注海洋问题的关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海洋污染问题造成的海洋垃圾会增加沿海国际渔业捕捞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消除滩涂垃圾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海洋垃圾的留存会造成出海船只的隐形安全隐患,甚至会严重制约其螺旋桨的正常工作,从而造成人员伤亡。综上所述,基于国际法的海洋垃圾污染整理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措施。

二、海洋垃圾污染法治理的国际法原则

要想借助国际法对海洋垃圾污染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就要整合国际法内部的基础原则,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管理路径,能在节约司法成本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减少实施过程的阻力,从而能被许多国家接受。基于此,海洋垃圾污染治理项目和管理原则都要依据国际环境法的法律规范。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环境法律规范的形成随着环境问题恶化逐渐健全,也是全世界整合海洋污染问题的关键。国际环境法律规范并不只局限于环境条约,也要整合国际环境习惯和环境条款,从根本上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措施。在法律体系内,基本准则是关键,以此为依据才能引申出其他原则,这些原则就是法律体系的根本基础,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解释、执行并且发展各种法律规定,从而有效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管控机制。若是从国际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则在处理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的过程中,要对预防警示机制予以关注,全面整合管理路径和管控要求,确保能真正了解跨界环境关系,从而维护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一)只有一个地球原则和共同责任原则

只有一个地球原则在海洋环境污染管理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也被称为地球整体性原则和珍视地球性原则,在只有一个地球原则中,指明地球只有一个,且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环境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牵制的作用。基于此,地球环境中的任何部分之间都存在相关联系,这就需要任何地区、任何国家以及任何国际集团都不能推脱保护地球的责任。因此,在只有一个地球原则的指导下,人类若是面临环境和生态危机,就要共同联合形成共同分担责任的管理机制,从而借助精诚合作有效解决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秉持只有一个地球原则,积极落实系统化管理工作,发挥各个国家的优势。一方面,只有一个地球原则在内容方面较为抽象,但是并不会影响其发挥国际影响力。从实际发展结构角度出发,只有一个地球原则的思想就是为今后处理国际事务和环境问题奠定基础,其他任何原则追根溯源都是只有一个地球原则的延伸,所有国家的努力都是为了顺应只有一个地球的发展需求,从而以此为原则开展相应的工作。另一方面,只有一个地球原则作为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重点,衍生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则,就是共同责任原则,其根本理念就是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在保护生态环境面前要承担共同责任,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都要秉持基本的管理工作原则,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共同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国际法体系内,将理论原则和实践处理国际关系联系在一起,有效借助多数国家认可的法律规章制度践行只有一个地球原则,确保能将其贯穿在国际环境纠纷案件中。

(二)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

追溯相关法律条文可知,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中,国际环境法对于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进行了集中描述,结合联合国宪章以及国际法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享有依据自身环境政策开放资源的主权权利,这就需要各个国家秉持相应的管理态度履行具体管理义务,从而在不对其他国家环境和管辖范围区域造成损害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但是,在具体条款中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强调,那就是各个国家以及组织在按照自身意愿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能对国家以外的区域化环境资源造成破坏,要充分行使主权体系中的底线,切忌将牺牲邻国或者是别国环境作为利益发展的基础。只有充分秉持尊重国家主权以及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才能推动海洋垃圾问题的处理效果,一定程度上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国际化管理机制和管控效率的升级奠定基础。在各个国家行使国家主权的过程中,要将不损害其他国家环境作为根本和前提,从而保持国家之间国际合作管理的整体效率。从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出发,要整合国家领土管理机制和环境控制体系,从根本上维护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践行可持续发展体系。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既要尊重国家发展意愿和经济开发要求,也要结合国际法对自身管理机制和管控结构予以约束,从根本上减少陆地源头垃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并且强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行驶环境主权的尊重水平,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转嫁垃圾的排放问题。发达国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垃圾的排放问题,从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预防原则

在国际法视域下,要积极探索良好的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因此,预防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作为尊重国家主权以及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的根本依据,预防原则也被称为风险预防原则,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所为预防原则,就是防患于未然,要积极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就要将环境污染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利用科学技术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预防措施。从预防原则的根本诉求出发,在经济活动中开展预防环境污染的管理路径,确保保护环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能贯穿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减少环境污染风险问题对其造成的影响。

1.经济活动要避免对环境和生态体系造成严重的不可逆危害,并且整体活动管理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不能有损后续环境维护和修复。

2.要借助科学知识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集中的预判和处理,有效评估其中存在的环境安全风险问题,一定程度上提出解决措施和管理机制。

3.若是经济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要对其进行统一处理,并且要将防患于未然的预判机制作为关键,有效将危害行为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从而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4.要利用科学技术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造成的负担和影响,确保能避免不可逆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基于国际法的海洋垃圾污染治理体系

从国际法海洋管理工作出发,要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管理机制和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并且集中针对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整合管理流程,提出新的解决思路,秉持预见性管理原则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水平,减少后期海洋污染处理成本。

(一)强化区域合作

在海洋垃圾污染处理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就要积极践行管理要求和管理原则,合理性完善管理控制体系的时代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日本以及韩国作为的临海国家,本身就共享一片海洋,因此,海洋污染问题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需要针对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行动。也就是说,要结合现状展开深度管理。从19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逐渐加快,也正是因为海洋经济的高速进步,使得我国临海周围海洋垃圾问题日趋严峻,也受到了国家海洋局的高度关注,随即促成了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的出现,对海洋垃圾进行定期监测和处理,这些直接性反应能有效对环海情况进行处理。

与此同时,日本作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的国家,阻碍了边缘海和大洋之间的水交换,极易出现污染问题,使得沿海渔业资源受到影响,甚至一些水产品已经达到绝迹的地步。与其相对应的就是韩国,国家多数江河都会自西向东直接汇入南海,境内汉江和锦江的污染问题也会对黄海造成严重的影响。从1988年开始,韩国每年要向海洋中倾倒450万吨的垃圾,这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质量。基于此,中国、日本、韩国要建立健全完整的联动化区域合作机制,有效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中日环境保护合作协定、日韩环境合作协定等,都是为了有效防治区域环境破坏问题,并且成为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将发展机制和管理要素作为关键,积极建立以全球性海洋问题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确保能在优化区域合作和联动管理效率的基础上,整合管理结构。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的治理工作要将区域内经济效益、区域合作关系以及海洋环境管理水平等作为关键,以此为基础强化协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目前,较为常见的区域合作路径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直接管理的区域海洋项目、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直接管理的项目以及独立项目是三种基础的管理方针体系。中、日、韩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加适宜区域内国家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的管理方针。并且,要保证不同模式都能为区域内治理本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保障,促进管理结构的全面优化。例如,北海-东北大西洋海域,更加适宜应用分立模式治理机制,结合不同污染缔结专项公约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分立管理机制,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流程,在维护管理工作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也保证了治理效果。

(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升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处理工作的基本水平,要积极建立健全合理性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和计划,确保建构国家法律规章制度运行结构,以约束各个国家的管理行为,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基本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国际治理机制的关键。

第一,要建立健全国际治理价值观,并且引导全世界各个国家能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开展相应的管理行为和经济活动。只有秉持正确的全球化价值观,才能合理性构建完整的海洋垃圾污染治理运行方案,确保国际化治理结构的完整性。也就是说,要转变经济发展利益以牺牲生态利益的陈旧思想理念,确保能平衡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另外,要在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处理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国际法体系,落实可行性原则,从而维护人类整体经济利益的根本,优化管理流程的完整性。

第二,要积极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多边环境协同机制,优化国内法律体系管理要求,要集中强化国际条约管控机制,在维护国家法令管理要素的基础上,整合海洋垃圾污染治理目标,将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这就需要构建完整的国际法律规章制度结构,由各个国家按照要求执行具体操作,在贯彻落实关键步骤的同时,要借助相应机构对其行为进行集中约束和监督管理。也就是说,维护国际海洋环境的根本在于强化一国履约能力的建设,从制度监管和人员监督两个层面出发,要求各个国家在签署条约后尊重并且建立全程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且签约方面要强化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一些参与过国际环境会议或者是高级行政人员能强化对环境条约的科技背景了解程度。

第三,要尊重国际化和国内立法的匹配程度,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少,但是具体履行起来的配套机制却并不突出,因此,在参与国际环境条约制定和缔结后,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匹配处理,优化其时效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基于国际法整合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构建污染治理的区域化合作新模式,积极整合管理要素和管理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路径出发,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并行的管理目标,整合区域性多边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合作管理机制,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在专项合作计划的推动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共赢。

注释

①翁祥龙.海洋垃圾污染国际法律规制概览[J].活力,2015,(7):60-60。

②王晓峰.国际法视阈下的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7。

③赵肖,綦世斌,廖岩等.我国海滩垃圾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0):1560-1566。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4

海洋不仅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生物资源,因此对海洋的有效利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长久以来粗放型经济模式的负面影响,海洋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矿产资源受到无节制开采,不利于海洋资源的高效率利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也违背了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报告提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基本方略之一。由此可见国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资源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一环,在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方面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署扩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审计范围,将其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领域。同时,在2008—2012年的工作发展规划中就已经肯定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地位,并列为六大重要审计类型,而海洋资源审计作为环境资源审计的分支之一,是政府开展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海洋资源审计能够找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明确现有海洋资源环境的优势,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方向。然而海洋资源审计现有问题和优势有待深入研究,审计结构有待健全,其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因此研究海洋资源审计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实践动态

早期学术界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散见于资源审计的研究中,将海洋资源审计看作是对政府、企业等单位海洋资源管理系统及行为的评价工具,通过审计对政策、行为进行系统性评价,确定是否达到法律和政策目标的要求[1]。随着海洋资源理论的不断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海洋资源审计进行了研究。关于海洋资源审计内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审计业务类型的角度出发,认为海洋资源审计包括海洋资源财务审计、海洋资源合规审计和海洋资源绩效审计[2-5]。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具体到海洋资源审计,主要包括海洋资源重大决策事项、海洋资源管理情况、海洋资源法规政策执行情况、海洋资源资金管理情况和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5-11]。上述两种观点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实质相同,即按海洋资源审计内容确定自然资源审计各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归类到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关于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指标,不同学者在国际审计组织(2001)所提出的海洋资源审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研究。马仁锋等[12]构建了包括“港口数量、省重点海水增养区养殖面积、沿海星级饭店数量及出租率”等指标在内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Barringtonetal.[13]归纳整理了海洋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认为审计内容应包括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理念、科技能力等有水资源利用保护有关的行为。Vilanova和Filho[14]构建了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张宏亮等[15]采用军令状式打分法、期初比较打分法建立了包括“海域面积、海洋水质达标率”等在内的海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夏丛芳等[16]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了海洋资源审计的定性和定量指标。陈波[17]认为海洋资源离任审计指标体系应结合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初始指标和次生指标,同时构建了包括“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盐田面积”等指标在内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商思争等[18]采用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自然岸线、海水增养区、鱼类总量、海洋油气区”等指标的体系。综上所述,研究海洋资源审计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多,理论界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细致研究,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普遍被包含于资源审计的研究中,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取得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目前尚缺在特定的审计目标下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研究,尤其缺少对海洋资源审计结果的衡量与呈报。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准确评价中国海洋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我国海洋资源当前的利用问题,丰富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内容,系统性地完善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三、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

(一)理论模型。PSR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统计学家提出,后经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完善,将其运用于资源审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选取,并融合责任审计进行绩效评估。安家鹏等[19]、房巧玲和李登辉[20]也以PSR模型研究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价指标,可见已有学者在资源审计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运用了PSR模型。基于海洋资源审计的发展和其评价指标尚未建立的现实,Reed[21]在海洋资源审计中采用PSR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内海洋资源的状态与其承载的压力,衡量资源是否被过度开发利用。PSR模型的原理是人类以各种方式向资源环境索取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减少资源储量,改变环境质量,受到改变的资源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推动人类针对资源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意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二者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压力(P)———状态(S)———响应(R)”的作用关系。压力是指资源环境所需背负的人类利用资源环境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需求,包括物质消费、资源消耗和经济、社会活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状态是指一定时间内资源数量和环境状态的情况,包括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响应是指社会针对资源环境的变动做出响应,通过一系列行为预防、阻止、减轻资源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同时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救。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的减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资源环境的压力降低,同时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的保护使响应增加,最终改善资源环境的状态;相反,环境污染的增加和资源的低效利用使资源环境的压力上升,此时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生态保护不全面会使响应下降,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状态恶化。因此,建立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明确海洋资源保护治理和利用管理的结果(S)和影响因素(P和R)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压力、响应和状态分明是事前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导向等对海洋资源进行调节,随后通过海洋资源的反馈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和治理,最后形成了海洋资源的最终状态。PSR模型从三个维度出发,反映互动关系,系统性地完善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理论体系,拓宽海洋资源审计开展模式,从不同维度对海洋资源利用管理情况和影响因素做出量化的评价。(二)指标体系构建。1.构建原则。(1)全面系统与重要性原则海洋资源审计要求全面系统地评价海洋资源的利用状况,因此选取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时根据全面系统这一原则,统筹兼顾、宏观全面地反映海洋资源的利用情况。但过多的评价指标会显得杂乱而没有重点,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因此,在指标设计时要考虑海洋资源的特色,既全面系统又有所侧重地选取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2)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定量和定性的指标选取方式中,定性指标是定量指标的依据,定量指标是定性指标的具体化,二者之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构建出来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海洋资源利用情况。(3)动态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国家关于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政策不断更新调整,海洋资源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需要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做出相应的变化调整,使指标选取具有动态变化性。同时,在动态性的基础上满足可操作性,与实践工作紧密连接,紧扣实际。(4)统筹协作原则海洋资源审计的实施对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各个地域的海洋资源也不尽相同,需要在建立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时统筹不同技术力量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并考虑协调统筹相关区域的情况综合全面地评价。2.指标体系设置。虽然学术界对海洋资产负债表的设置和基本框架的观点各有不同(如耿建新等、胡文龙等、陈艳利等、封志明等、黄溶冰等),但全国各地(如辽宁省、河北省等)都陆续开始了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实践探索。从实践探索来看,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能够体现海洋资源数量的变动情况、海洋污染物排放情况、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以及海洋污染治理情况等信息,为本文设计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来源和参考。在征求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和审计专家的意见后,根据海洋资源审计的审计目标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1)压力准则层(P)根据海洋资源审计的审计目标,即为合理利用保护海洋资源提出合理建议,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均衡,笔者在压力准则层下设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经济发展压力要素层(安广实,程月晴,陶宇)。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生态环境,通过生产活动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大。海洋资源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资源的索取(房巧玲,商思争,李雪)。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要素层涵盖了海洋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资源的消耗。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包括工业用水消耗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海域使用面积比、海洋矿产开采率、海洋捕捞率和人均海域面积。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用辖区石油、金属、酸、碱、固体废物等排放总数量除以GDP总量,该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压力包括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城镇化率、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海洋矿产能耗和万元渔业增加值海洋捕捞量。其中,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该指标越大,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道路的可能性越大;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用水量除以年主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或国有企业的增加值,反映工业企业对水资源的需用数量和管理效率。(2)状态准则层(S)状态反映海洋资源环境在压力因素和响应因素影响下的最终状态,是治理的结果。我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例如空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等,可以选取普遍代表性的海洋资源环境指标进行考量(陈献东,刘长翠,张宏亮)。考虑到现实计量的难度以及指标通用性等原因,笔者选取了海洋资源状态和环境状态两个要素层。海洋资源状态包括盐田面积比、海洋动植物数量变化率、海洋矿产存量变化率、岸线系数、湿地面积比和海洋旅游区面积比。其中,岸线系数即岸线长度除以沿海地区陆地面积,系数越大,岸线资源利用的空间就越高。环境状态包括重点岸段侵蚀率、清洁海域面积比、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数量。(3)响应准则层(R)近年来我国对海洋资源环境问题愈发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并由政府部门贯彻实行,因此响应准则层主要考量政府部门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中所履行的责任(黄溶冰,曲婧,李梦妍,杨元丰)。目前,政府从制度、人文、投资等方面加强对海洋资源环境污染的治理。另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成果也是政府对海洋资源环境处理问题的反映,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方面构建相应准则层的具体指标。同时,考虑到指标的通用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响应准则层下设投资响应、资源环境保护响应、制度响应和人文响应要素层。投资响应包括海洋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和专项资金利用增长率。资源环境保护响应包括海洋保护区面积比、海洋污染治理率、工业污染物处理率和临海废水排放达标率。制度响应包括海洋资源政策的符合情况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其中,海洋资源政策的符合情况属于定性指标,评价针对海洋资源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划、是否符合海洋资源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否统筹区域海洋资源管理部门。人文响应包括公众对环保的满意度和领导干部参加资源环境保护培训的比例。其中,公众对环保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打分评价。综上所述,笔者拟构建的一般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海洋资源情况各不相同,尤其是海洋矿产和海洋能源,每个沿海地区拥有的海洋矿产种类不同,海洋能源储量各有所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需要建立普遍适用的基础体系,还需要根据各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的不同建立特殊的指标体系,对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不到的地方进行补充。特殊指标体系针对区域海洋资源的特点灵活设计,指标主要为海洋石油等各海洋矿产和能源占总能源消耗比,计量当年能源消耗量的比重,诠释能源结构。

四、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模型

(一)评价模型。基于PSR模型制定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指标众多,类型不同,有反映资源环境和经济情况的量化指标,也有针对政策符合情况的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之间紧密联系。因定性指标难以直观判断,应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再结合定量指标做出一定的调整,最终纳入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根据调查问卷等形式,结合海洋资源政策是否符合国家规划、是否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情况给予评价。将定性指标根据语义差别隶属度法分为很差、及格、中等、良好和优秀五个等级进行评分,应明确提出每个等级对指标趋向程度的具有需求,建立隶属度和等级的关系。每个等级针对指标的评分区间分为91~100、81~90、71~80、60~70以及低于60分。审计主体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定性指标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即最后结果。目前,层次分析模型、环境优值评价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广泛应用于评价生态环境和资源评价中。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环境优值评价模型在比较指标标准值和监测值后乘以指标的权重,常应用于环境绩效评价,但不太适合海洋资源审计评价,评价指标的标准值难以定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适用于评价对象较为模糊,评价时难以确切定义的评价体系。综上所述,选取层次分析模型建立评价模型,具体如下:S=3q=1Σ∞i=1Σ∞j=1ΣPqXiqYqij×Wqij其中:S为评价海洋资源利用情况的总分,P为准则层维度的权重,X为要素层评价指标的权重,Y为指标层下经层次单排序检验的权重,W为指标层评价指标的得分,q为准则层维度,i为要素层维度的数量,j为指标层指标的数量。(二)指标权重。1.层次分析结构的建立根据前文内容可知已将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如表1)。2.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得出权重。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确定后需要专家评判每个评价指标在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向实务界和高校共计8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填写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比较情况,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以重要性为标准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法量化两个指标间重要程度的比较,显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收集汇总8名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判断成果并进行加权平均。用AHP软件,对目标层矩阵进行单层次排列,检验一致性。经检验λmax=3.05,偏离一致性指标CI=0.02486,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043<0.10,说明目标层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得出目标层指标的权重,见表2最后一列。同理可以构造出准则层和要素层的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后最终权重汇总结果如表3、表4、表5和表6。(三)数据的确定。数据具体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某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本文利用期初比较打分法,考虑到峰值对数据的影响,以2013—2015年各项指标的均值为基准,基准分为80分,通过将某省2016年各指标数值与2013—2015年的平均值进行对比,结合某省的海洋资源规划目标值,最终对某省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进行打分,如表7所示。根据表7的计算结果,得出某省海洋资源利用状况的综合得分:S=3q=1Σ∞i=1Σ∞j=1ΣPqXiqYqij×Wqij=79.9(四)结果分析。1.总体分析。所建立的目标层中响应层权重最高,达到0.4991,其次是压力层和状态,分别达到0.3961和0.1048。与此同时,在要素层中对海洋资源审计影响较高的主要是经济效益压力、资源环境保护响应和制度响应,分别达到0.2971、0.2271和0.1298,在对海洋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价中起关键作用。根据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可以对某省海洋资源利用状况进行整体评价,最终得分为79.9分,这说明某省的海洋资源环境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形势比较严峻。某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海洋资源的消耗和保护问题,然而海水利用业的粗犷增长方式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政府对海洋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规划较少,海洋动植物的保护有待加强。某省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结果不仅肯定了资源利用保护的成果,而且为日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某省应加大海洋资源专项资金的投资力度,重点关注工业用水量的减少,提高海水利用技术,同时加强对海洋动植物的保护,防止生态平衡的破坏。2.各项指标的具体分析。在分析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时对各评价指标得分进行具体分析比较,以便进一步厘清综合得分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从表7中可以看出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的分值,根据期初打分法的特点,当指标的分值大于80分时代表该年份某省海洋资源的利用状况较之期初变好了,指标分数下降则代表较之期初变差了。因此,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重点岸段侵蚀率、清洁海域面积比和海洋污染治理率指标项的情况有较大好转,而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万元渔业增加值海洋捕捞量、海洋动植物数量变化率和专项资金利用增长率指标项的情况与期初相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余指标项的情况相对较好。这表明2016年某省在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减耗方面有待加强,海洋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缺乏相应的响应措施,使全省的海洋资源环境虽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综合表现却不尽人意。在上述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下,进一步分析指标结果得分的具体原因。以压力准则层为例,在原始数据中(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列示原始数据表),2013—2015年某省工业用水量为22.35亿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5493.74亿元,而2016年工业用水量为19.6亿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21318.5亿元,两者下降幅度的不同导致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从5.09立方米/万元上升到9.19立方米/万元,导致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指标得分在基准分80分的基础上下降65分。同理通过分析原始数据可以发现,某省2016年海洋捕捞量为1367026吨,相较于期初海洋捕捞量小幅增长了0.82%,渔业增加值为4011466万元,同比降低了10.83%,导致2016年万元渔业增加值海洋捕捞量得分下降了11分。由此可以看出,2016年某省海洋资源的管理在上述方面做得不够,须加大治理措施,加快经济转型,减少单位GDP能耗。工业用水消耗率等其他指标的评价分数较好,尤其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指标达到了满分,得分的具体原因分析类似前两个指标。这些指标表明某省在减少部分能源的消耗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海洋资源环境的改善。对状态和响应准则层的具体分析与压力准则层类似,限于篇幅不再赘述。除了分析各指标得分的具体原因外,还可以分析各相关指标两两之间的联系。比如,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海洋污染治理率、工业污染物处理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清洁海域面积比的指标情况较好,说明随着某省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和污染排放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海水质量的提高,使得清洁海域面积扩大,且在下一阶段可以继续保持。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5

海洋环境科研要为提高海洋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实现碧海行动计划目标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其任务是: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规律,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控制海洋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为应用技术开发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在改善经济结构过程中,寻求对污染实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最佳模式和高效、低耗污染防治方法;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性、预测性研究,从发展战略上,进行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技术支持涉及的内容包括环境监控的软件建设、污染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的实用技术和设备的筛选、重大环境问题的研究等。其核心是利用高新技术的力量使碧海行动计划顺利实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改善及恢复海域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年的技术支持行动计划

一、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计划

(一)监测站位方案

根据国家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和《山东省近岸海域监测站位布设原则》的要求,山东省沿海7市地共设立101个监测点位,覆盖各个环境功能区,基本能够控制和反应山东近海环境质量状况。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将着眼于山东近海环境质量监测,结合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确定的污染治理重点区、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山东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

(二)监测能力建设

1.不断完善沿海市、县两级海域监测体系,全面开展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有关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

2.随着海水水质监测工作的开展,有计划地培养海洋环境监测专业人员,及具备相应技术指导和技术监督能力的人员。

二、建立山东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质量,提高海岸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山东省环保局于1997年1月下达了《山东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课题,由山东省环保局和青岛海洋大学共同承担,建立了《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手段,将使环境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山东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等,有助于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山东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环境基础信息空间数据库系统和数值模型库系统,有助于山东海洋环保工作总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应进一步完善改进“信息系统”,使其更便于操作,更具实用性。

三、筛选支持示范工程的实用技术和设备

以推广啤酒废水处理技术为重点,筛选并推广化工、制药、染料等行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由于海洋污染主要是T-N、T-P污染,山东省拟推广以下实用技术和设备。

(一)氮肥企业的稀氨水回收

1、生产尿素但无碳氨生产装置的企业

采用深度水解技术,将尿素解吸残液水解为NH3和CO2,与稀氨水一起经解吸塔解吸出NH3和CO2,用于尿素生产。

2、具有碳氨生产装置的企业

将各车间、工段产生的稀氨水(含氨2-3%),集中于氨回收罐,经处理,塔顶气冷凝后得到含氨>20%的浓氨水,用于生产碳酸氢铵。

3、硝酸铵及硫酸铵生产企业

采用膜分离技术,将NH3从稀氨水中分离出来,用稀硝酸或稀硫酸吸收后,用于生产。NH3脱出率可达99%。

(二)推广磷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废水不外排

(三)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脱氮、脱磷工艺技术

四、建设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与赤潮灾害监测系统

充分利用“十五”期间的海洋环境保护科研成果,以环保和海洋部门为主,基本建成海上溢油与赤潮灾害监测系统。

在莱州湾、胶州湾等赤潮高发地区设置海洋水质与赤潮观测站,增加监视次数,在赤潮发生期间,进行赤潮跟踪监测。建立环境要素数据库,建立赤潮发生次数、赤潮生物种类、赤潮发生面积和持续时间、藻毒素分布等数据库。适时开展赤潮预测预报研究,建立环境状况与赤潮灾害发生模型,进行环境状况与赤潮灾害发生变化趋势的预报预测。

五、建立包含氮、磷等非保守物质的水质预测模型,开展水质预测(氮、磷)和估算容量总量

建立海域水质模型是一项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和进行污染物控制以及保护海域水质的重要手段。通过水质模型,定量计算水体的负荷量与水质的关系,可以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十五”期间,水质模型的研究要在保守物质的输运扩散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以氮、磷等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在胶州湾、莱州湾等重点海域开展生态动力学模型(富营养化模型)研究;开展非点源污染物通量研究,建立入海污染物与海域水质的输入响应模型,为实现氮、磷的容量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六、面源(地表、地下径流)和河口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面源污染控制由农业部门和环保科研部门共同承担,主要研究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未利用部分在地表水、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最终入海量,为海域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入海河口污染控制技术由水利部门和环境科研、设计部门共同承担,主要研究在保证河口的水利作用条件下,河水及底泥的入海污染控制技术。

七、养殖自身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建立完善养殖系统自身污染的监测体系。重点开展自养(贝藻)与异养(鱼虾)复合养殖系统的研究,水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包括水产废弃物在养殖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及水产废弃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等),养殖饵料改良、提高饵料利用率研究,养殖废水处理、养殖场底泥消化处理研究等。

第二节*-2015年的技术支持行动计划

一、海域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研究

建立近海海域环境污染损失估算与分配模型,进行地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效果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和海域小规模试验研究,提出并研究设计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建设体系,工程建设内容,工程投资及工程建成后效益评估预测方法。

二、大气沉降控制工程研究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大气沉降污染发生、迁移、沉降、污染机理和规律,通过对国内外已有大气沉降污染研究成果的收集与分析,筛选控制大气沉降污染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这些技术、方法的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提出并设计控制海域大气沉降污染的工程。研究陆源污染产生的SO2、NOx、TSP等的污染防治和及其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沉降规律,以及最终入海量,找出大气沉降与海水污染的相关性,提供大气污染沉降入海的防治措施、投资估算和预测评估工程建成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

三、面源和河口污染控制工程研究

在山东省近岸海域几条主要入海河流的入海口之前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并进行提高氮、磷去除效果的工艺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有效削减市政污水中氮和磷对海域的污染影响,对近岸海域水质的改善将发挥重要作用。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区域海洋项目;地中海行动计划;区域合作

区域层级已成为海洋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区域合作而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4年发起的“区域海洋项目”(Regional Seas Programme),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突出的应对海洋污染的国际性努力。至今,已有超过143个国家参加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13个区域海洋项目①。地中海行动计划是其中最早的一个,并成功地为其他区域的实践提供了模板与经验,被誉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王冠上的宝石。本文在回顾总结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成就之后,将重点论及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发展,在结语部分则将探讨地中海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经验对中国周边海域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启示。

一、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成就

地中海沿海国在20世纪70年代对环境问题采取集体行动的初衷是担心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在冷战的背景下,地中海沿海国一致反对区域外大国涉足地中海的环境问题。因此,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的地中海渔业总理事会率先开展协调,推动调查污染状况的合作②[1](P323-327)。在区域海洋项目得到批准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承担起了推进地中海海洋环境保护合作的工作。1975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保护地中海政府间会议(Intergovernmental Meet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当时地中海18个沿海国中有16个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及非地中海国家的代表。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5页篇幅的《行动计划》。在这份文件中,地中海行动计划被定义为包括整体规划资源开发与管理,监测、评估污染状况,法律(框架公约及议定书),制度与财政支持四个部分:“Ⅰ.整体规划地中海盆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Ⅱ.协调关于污染状况及保护措施研究、监测、交换信息及评估的项目;Ⅲ.保护地中海环境的框架公约以及附有技术附件的相关议定书;Ⅳ.行动计划的制度与财政支持。”①上述四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检测与评估部分(或称科学技术部分)帮助形成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共识;法律部分构成了对共识及相应措施的正式表达;包括建立相关国际组织在内的制度支持,负责管理与协调落实合作的相应措施;完成这些工作将产生巨大花费,财政支持可缓解各国由此产生的忧虑;最后,整体规划则旨在调和对发展的需求及对改善地中海环境质量的需求,这一点对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为了执行行动计划中污染评估与监测的部分,地中海沿海国发起了“地中海污染监测和研究协调项目”(Coordinated Mediterranean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Programme),旨在为各国政府提供执行行动计划的科技能力与科学证据。整体规划部分处理的问题则不仅限于海洋污染,还涉及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体现为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的“蓝色计划”(Blue Plan)和“优先行动项目”(Priority Actions Programme)。在制度安排方面,地中海行动计划的最高决策主体为每两年举行的《巴塞罗那公约》缔约方会议,并在1982年成立了地中海行动计划协调机构(MAP Coordinating Unit)作为行动计划的秘书处。除此之外,各区域活动中心(Regional Activity Centres)具体协助长期项目及相关议定书的执行②。在财政支持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行动计划起始阶段提供了财政支持。而在1983年之后,资金一方面由缔约方通过向地中海信托基金(Mediterranean Trust Fund)缴纳捐助,另一方面来自欧盟、联合国机构以及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为具体项目或活动提供的捐款。至于法律部分,1976年地中海区域沿海国全权代表会议(Conference of Plenipotentiaries ofCoastal States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通过了框架性的《保护地中海免受污染公约》(The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Against Pollution,简称1976年《巴塞罗那公约》)以及两个议定书,即《防止船舶和飞机倾废污染地中海协议书》以及《合作防治在紧急状况下石油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地中海议定书》。这种框架性公约加议定书的模式也被称为“巴塞罗那公约体系”:框架性公约构成了各国对执行行动计划的明确、有约束性的正式表达;针对各种污染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功能性议定书实际是地中海行动计划的核心,为管理具体污染源规定了详细的标准、程序及措施。同时,框架性公约加议定书的模式也为制定后续的议定书留下了空间。至今巴塞罗那公约体系下已有7个议定书通过并生效(如表1所示)。地中海行动计划所设立的原则、公约及议定书、制度设计使之成为了一个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Krasner)意义上的国际制度。在总结其成功原因时,对功能性路径的选择尤其值得强调:从时间上而言,地中海行动计划的发起和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准备与召开几乎是同时的。沿海国扩大管辖海域是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主要推动力。但许多地中海国家很早便认识到在半闭海的地理条件中,以扩大沿海国管辖海域的方式应对海洋环境的困难①。对此,地中海沿海国正确地选择了功能性合作以应对海洋污染问题。对于区域内的欧共体国家,功能主义的合作是不陌生的。在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学术探讨中,功能主义是最早出现的理论解释:不同于政治合作,功能合作局限于明确的有限领域,并由此创设出新的国际性机制。而地中海区域内呈现出巨大差异的其他国家也更容易接受以功能性合作处理政治敏感度较低的问题[2](P648)。

二、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发展

受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影响,1995年6月5至8日在巴塞罗那召开的第九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新的行动计划以及对《巴塞罗那公约》的修订,标志着地中海行动计划进入了第二阶段。

(一)1995年行动计划

1995年《关于保护地中海海洋环境及海岸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主要贡献是明确提出了第二阶段主要的目标,包括:“确保对海洋与陆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及将环境整合到社会及经济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政策当中;通过防止污染、减少并尽可能消除污染来源,无论是长期性的还是事故性的,保护海洋环境及海岸区域;保护自然,保护并改善具有生态或文化价值的地点和景观;加强地中海沿海国之间在为当代及后代的利益管理共同遗产及资源方面的团结;为提升生活质量作出贡献。”②可见,1995年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列为最重要的目标。1995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地中海可持续发展委员会(Mediterranean Commis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推进环境与发展相整合。该委员会于1996年建立,作为智库性的咨询机构,其职能为评估区域内国家共同关心的,或由国际及区域议程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向缔约方提供相关建议③。2005年,缔约方会议通过了由该委员会筹备的《地中海可持续发展战略》(Mediterran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份框架性文件回应了1995年行动计划中对达成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为国家层面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南。其中提出了如下7个“优先行动与协同领域”④:(1)更好地管理水资源;(2)提升能源合理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3)以适当的运输管理实现可持续交通;(4)可持续旅游业作为主导经济产业;(5)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6)可持续城市发展;(7)海洋、海岸区域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二)《巴塞罗那公约》的修订

经修订的《巴塞罗那公约》被重新命名为《地中海海洋环境和沿海区域保护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Mediterranean,简称为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当前已有包括欧盟在内的22个缔约方。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中的重要修订包括:1.接纳了《21世纪议程》提出的主要原则与办法,包括:可持续发展;预警原则;环境影响评估;海岸区域综合管理;①采用可获得的最佳技术、最佳环境实践和推进环保型技术的应用②。2.扩展了适用范围。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第1条保留了1976年公约对“地中海区域”的地理界定③,但通过删去关于原则上不包括缔约方内水的条文。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的适用区域扩展至了缔约方内水,并且为落实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还进一步规定可扩展至“各缔约方在其领土内指定的海岸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扩展功能区域的同时,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中也有明确的“权利保留”条款,即“本公约及其议定书的任何内容不损害任何国家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的权利与立场”④。3.扩大了参与面。在制度安排方面,第20条增设了“观察员”制度,缔约方可决定非缔约方或国际组织作为观察员参加会议。另外,第15条还对“公众信息与参与”作出了规定,要求缔约方确保公众获得执行公约及议定书的信息,并确保获得参与相关决策的机会。

(三)议定书的修订与增补

虽然1995年行动计划与《巴塞罗那公约》都在篇幅上有了扩充,但具体标准与措施仍通过议定书进行制定。为适应上述新的目标与原则以及国际环境法的新发展,许多第一阶段制定的议定书经过了修订(修订情况见表1),并增补了1996年《防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污染地中海议定书》以及2008年《地中海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议定书》。鉴于本文的篇幅,下文仅分析1995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以及2008年《地中海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议定书》。这两份议定书反映出地中海行动计划落实生态保护及海岸区域综合管理的努力,并且议定书适用范围的扩展也尤其值得关注。1.《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1995年通过的该议定书于1999年12月12日生效后取代了1982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域议定书》。(1)适用范围的突破。1982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议定书》的适用范围为缔约方主权范围之内,主要为领海。新的《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有了引人注目的扩大:适用于地中海全部海域,并且适用于海床及其底土,以及各缔约方指定的包括湿地在内的陆上海岸区域⑤。地中海的特点之一是沿海国未充分主张专属经济区,海域内仍保留大面积的公海,并且存在一些划界方面的困难及纠纷。议定书在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公海的同时,也特别制定了“权利保留”条款:“本议定书的任何内容或任何在本议定书基础上采取的行动,不应损害任何国家与海洋法有关的权利、当前及未来的主张以及法律观点,尤其是关于海域的性质及范围、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的海域划界、在公海的航行自由、通过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权利及形式、在领海的无害通过权,以及沿海国、船旗国及港口国管辖权的性质及范围”;并且,“在本议定书基础上采取的行动不应构成主张、竞争或质疑任何关于国家主权或管辖权的主张的理由”①。如图利奥•斯科瓦齐(TullioScovazzi)所指出的,这种处理所体现的功能路径为,“一方面,在海洋环境方面的政府间合作应不妨碍其他不同性质的法律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存在这些法律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不应妨碍或拖延采取保持地中海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3](P99)。(2)地中海重要特别保护区清单。在合作管理特别保护区的方面,新的议定书增设了地中海重要特别保护区清单(List of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of Mediterranean Importance)制度。该清单可包括如下的地点:“对保护地中海生物多样性的要素起到重要作用的;包括地中海特有生态系统的或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在科学、美学、文化或教育上有特殊意义的。”②议定书第9条详细规定了制定地中海重要特别保护区清单的程序。其中,对于部分或全部位于公海的区域,提案须由“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缔约方”提交,并向特别保护区区域活动中心(Regional Activity Centrefor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提交一份关于地理位置、自然及生态特征、法律地位、管理计划及其执行,以及对地中海之重要性的介绍性报告③。清单的订立须经缔约方会议同意④。至今,地中海重要特别保护区清单已包括33处地点,其中有一处涵盖公海海域,即由法国、意大利及摩纳哥为海洋哺乳动物设立的海洋生物保护区(Pelagos Sanctuary)⑤。对于清单的效力,缔约方同意承认清单内各地点对地中海的特殊重要性,并承诺“遵守适用于地中海重要特别保护区清单的措施,不授权或进行任何可能违反设立地中海重要特别保护区清单之目标的活动”⑥。同时,地中海重要特别保护区清单并不排除各缔约方在清单外设立保护区的权利。由于特别保护区(尤其是位于公海的特别保护区)限制其他海洋使用的性质,议定书第28条专门规定了与第三方国家的关系,缔约方应“邀请非议定书缔约方的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合作执行本议定书”。(3)物种保护与养护。1995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除序言部分明确提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外,第三部分专门对物种的保护与养护作出了规定,这是对1982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议定书》的重大增补。类似于1976《防止船舶和飞机倾废污染地中海协议书》的结构,这一部分只规定了缔约方应采取的国内措施以及应采取的合作措施,而具体的受保护物种则由附件列举。对于附件II“濒危或受威胁的物种清单”(List of Endangered or Threatened Species)中的动植物,缔约方应确保最大可能地保护和恢复这些物种。对于附件III“开发受规制的物种清单”(List of Species Whose Exploitation is Regulated)中的物种(包括鱼纲物种),缔约方在授权开发及管理这些物种的同时,应与主管国际组织(即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合作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⑦。2008年,负责推进1995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实施的特别保护区区域活动中心与国际粮农组织(代表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同意在如下领域展开合作:(1)在地中海区域发展并参与落实渔业的生态系统方法(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eries);(2)探明生态系统中的敏感海洋栖息地;(3)为海岸区域管理制定可持续发展框架及指南;(4)加强科学研究,尤其是保护象征性物种;(5)发展并加强地中海海洋环境与渔业之间的沟通合作。[4](P116)2.《地中海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议定书》。自地中海行动计划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在区域和国家层面同时推进海岸区域综合管理就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点。1995年行动计划中提出“海岸区域综合管理应逐渐成为处理影响地中海沿海区域的问题的标准办法”。而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第4条第3款(e)项进一步规定“推进海岸区域综合管理”是缔约方的一般义务之一。2008年1月21日,《地中海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议定书》于马德里签署被认为是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高潮,该议定书已于2011年3月24日生效。(1)适用范围的界定。议定书的目的是在地中海海岸区域运用综合管理,那么首要的便是定义“海岸区域综合管理”及“海岸区域”。“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被定义为:“可持续管理和使用海岸区域的动态过程,同时考虑到海岸生态系统及景观的脆弱性、各种活动及使用的多样性及彼此的相互作用、某些活动与使用的海事定位及其对海洋与陆地部分的影响。”①议定书的适用范围是议定书谈判中的难点,最终“沿海区域”的定义巧妙结合了明确的界限及灵活性:海岸区域的向海界限明确为缔约方领海的内部界限;而海岸区域的向陆界限,则为缔约方指定的适当海岸单元。②结合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第1条,沿海区域的界定实际由缔约国指定。议定书的适用范围在向陆上扩展的同时,也尊重了缔约方的领土主权,反映出区域路径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张力与妥协。与《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类似,议定书第4条特别规定了“权利保留”的条款,除对海洋管辖权主张的保留外,第4条第4款还特别强调议定书的规定“不损害国家安全及防卫活动及设施,但是缔约方同意此类活动及设施在合理且可行的情况下应以符合本议定书的方式操作或建立”。(2)框架性的规定。《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议定书》的内容实际是框架性的③,涵盖的内容有海岸区域综合管理的目标、原则、要素、办法,海岸区域面临的威胁,为执行海岸区域综合管理的合作,以及制度安排,即优先行动计划区域活动中心的职能。在海岸区域综合管理的目标与原则方面,议定书的用语非常宽泛,尤其需要科学证据的支撑,如“保持海岸生态系统、景观及地貌的完整”④,“防止并(或)减少自然灾害尤其是气候变化的影响”⑤,考虑到“潮间带的生物丰富性、自然活力及功能”⑥,“不超出海岸区域的承载能力”⑦,“应平衡整个海岸区域的利用分布”⑧等等。议定书第8条规定的一般义务为:“缔约方应遵守国际及区域法律的规定,应努力确保海岸区域的可持续使用及管理,从而维护海岸自然栖息地、景观、自然资源及生态”。“应努力(Shall Endeavour)”表明了一种行动的义务,而非达成结果的义务。与1995年行动计划尤其相似,议定书第二部分“海岸区域综合管理要素”为农业、工业、捕鱼、水产养殖、旅游业、体育及娱乐活动、对特殊自然资源的利用、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海事活动等方面的经济活动管理提供了指导。同时,还要求各缔约方采取措施改善对湿地和河口、海洋栖息地、海岸森林、沙丘、海岸风景地貌以及岛屿的保护,特别要注意对地中海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大量的水下遗产)进行保护。在第三部分“海岸区域综合管理方法”中,议定书除强调了监测及观测机制、《地中海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战略、环境评估的作用外,还要求缔约方制定恰当的土地政策及经济财政措施。如马尔科•普雷姆(Marko Prem)所指出的,海岸区域综合管理的跨部门性质以及需要缔约方修改现存国内法是执行议定书的困难所在[5](P259)。(3)议定书的执行。在确保议定书得到执行方面,第7条规定的“协调”制度与第31条规定的“报告”制度尤其重要。由于海岸区域综合管理的跨部门性质,第7条要求缔约方在国家、区域及地方层级协调各个部门,尤其是主管海洋与主管土地的部门之间,“避免部门办法(Sector Ap-proaches),便利综合办法”。为在区域层面监督议定书的执行,第31条规定缔约方须向缔约方会议提交关于议定书执行情况的报告,包括“所采取的措施、其效果以及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报告制度是地中海行动计划中监督各缔约方履行义务的重要制度。2008年7月,遵约委员会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遵约机制。遵约委员会为缔约方会议的附属机构,由从缔约方提名的候选人名单中选举产生的7人构成。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其职能为向缔约方提供建议与协助,以帮助其遵守巴塞罗那条约体系下的义务,并总体地促进、监督和确保遵约①。依据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关于遵约机制及程序的文件,对于缔约方严重的、正在发生的或反复发生的未遵约问题,遵约委员会可:(a)警告;(b)未遵约报告;(c)考虑和采取任何为达成公约及议定书目的所需的行动。②(四)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特点在地中海行动计划40年的发展当中,最引世人瞩目的是缔造了一个动态的制度,在高度多样性、冲突与合作共存的地中海区域维持了以海洋污染问题为导向的政府间沟通与协作。而在自1995年以来的第二阶段中,可以概括出如下发展特点:(1)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监测及应对污染,而第二阶段的重点则是通过落实可持续发展减少并尽可能消除污染。其中,执行海岸区域综合管理是关键。(2)覆盖面的扩大。首先,如前文所述,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的适用范围扩展至了缔约方内水,而1995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以及2008年《地中海整体海岸带管理议定书》反映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向公海和海岸区域扩展的趋势。其次,规制的海洋使用增多。《保护地中海免受因勘探和开发大陆架、海床及其底土污染议定书》与《防止地中海区域受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理导致污染议定书》的生效使得大陆架开发活动及有害废物运输活动受到约束,而海岸区域综合管理则涉及更为广泛的行业与部分。此外,正是因为上述发展,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进一步强调了公众参与以及第三方参与。

三、结语:地中海经验对中国周边海域的启示

概括而言,海洋环境保护的区域路径较之全球性措施更为适宜的原因尤其在于:(1)对于陆源等特定类型的污染,由于其性质,区域路径较之全球性措施更为适当;(2)海洋的差异性要求考虑区域性差异;(3)在紧急情况下区域性的防污机制更容易发挥作用。[6](P53)因此,在海上交通繁忙、易受工业污染的闭海或半闭海,区域合作尤其重要①。“闭海或半闭海”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唯一明确定义的海洋区域。第122条规定:“为本公约的目的,‘闭海或半闭海’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所环绕并由一个狭窄的出口连接到另一个海或洋,或全部或主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沿海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构成的海湾、海盆或海域。”在赋予了“闭海或半闭海”特殊的法律地位之后,第123条设立了鼓励闭海或半闭海沿海国在生物资源管理与养护、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科考方面进行功能性区域合作的框架性制度:“闭海或半闭海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本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应互相合作。为此目的,这些国家应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a)协调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养护、勘探和开发;(b)协调行使和履行其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c)协调其科学研究政策,并在适当情形下在该地区进行联合的科学研究方案;(d)在适当情形下,邀请其他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与其合作以推行本条的规定。”虽然有学者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九部分“闭海或半闭海”(包括第122条与第123条两个条款)未建立起具体的制度,但“闭海或半闭海”概念可以作为海洋区域合作的地理基础与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切实的区域合作实践。区域海洋项目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1982年总结区域海洋项目经验的区域海洋项目政府专家会议(The Meeting of Government Experts on Re-gional Marine Programmes),在项目适用范围方面作出的建议为:“区域行动计划(包括相关区域协议的发展)的网络应扩展至包括闭海或半闭海以及存在明确共同问题的海洋与沿岸区域。”②中国周边海域,即黄海、东海以及南海都是典型的半闭海。在区域海洋项目中,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覆盖了黄海及东海,东亚海项目则覆盖了南海。较之于地中海区域的实践,这些区域项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地中海的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如下经验尤其具有启示意义:1.就东海与南海而言,海洋划界问题及岛礁主权争端是阻碍合作进一步展开的原因之一。地中海同样面临复杂且困难的划界问题。有学者估计,要完成地中海地区的大陆架划界,至少需要划定30条界限,而当前已达成划界协议的仅有10条左右[7](P71)。除地理条件外,地区内长期存在的政治问题使得划界问题更为困难,包括英国在直布罗陀及伊比利亚半岛的军事基地,塞浦路斯的南北分裂,土耳其与希腊之间的岛礁争端,以及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冲突,等等。但在地中海的实践中,我们看到通过各议定书明确的功能界定,并辅之以“权利保留”条款,功能性合作可以与海域管辖权问题并行不悖。2.地中海行动计划包括了整体规划、监测与评估、法律、制度与财政支持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完整性保障了行动计划的落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海洋计划框架下的多数区域效仿了这一结构。但是,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与东亚海项目在这组结构上均有欠缺,尤其是法律部分欠缺区域性公约。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结构相对完善,在制度安排方面建立了包括专项监测及海岸环境评估区域活动中心(Special Monitoring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Regional ActivityCentre)在内的4个区域活动中心①。而东亚海项目的运作方式主要是促进遵守已有的环境公约并基于成员国的友好协作开展工作。这种缺陷直接导致行动计划执行困难。如有学者对东亚海项目的评价:“东亚海项目建立了用以保护区域海环境的框架,然而几乎尚未产生成效。”[4](P82)3.地中海行动计划40年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目标与工作重点均在变化。对此,应注意的是全球性质的海洋环境法(包括软法与硬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变化。如《21世纪议程》对1995年《巴塞罗那公约》的影响,1989年《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对《防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污染地中海议定书》的影响,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对1995年《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议定书》的影响。中国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合作也应随着全球性海洋环境法的发展而在合作的功能、目标、路径等方面继续发展。

作者:郑凡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参考文献

[1]Boxer,B.Mediterranean pollution:Problem and response[J].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1981,(1).

[2]Hoyos,D.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The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s[J].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1976,(3).

[3]Scovazzi,T.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Barcelona System”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a-gainst pollu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1996,(1).

[4]Dimento,J.F.C.,A.J.Hickman.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the Great Seas:Law and Effect[M].Chel-tenham,Northampton:Edward Elgar,2012.

[5]Prem,M.Implementation obstacles of the ICZM protocol and mitigation efforts[J].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2010,(4).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7

今年6月5日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我国是海洋大国,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家把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工程,坚持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方针,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初步遏制了渤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趋势。但是,全国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仍然突出,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长期沿袭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加之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欠账多,从全国环境状况看,无论是近岸海域,还是陆地环境,形势都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2003年,全国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2%,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1%;全国江河湖海普遍遭受污染,城市空气仍处于较重污染水平,监测的340个城市中有27%属于严重污染。

——污染结构发生变化。工业污染所占比重下降,生活污染比重在上升。2003年,全国生活污水超过工业废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3%。农村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煤烟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室内空气污染也日显突出。此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也面临多方挑战,噪声污染更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一些地区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许多很有价值的宝贵遗传资源流失,外来物种入侵加剧。土地和森林退化,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生态失衡十分突出。

针对我国的环境形势,当前环保部门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深化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划、标准中,努力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科学发展的制度,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

二是严格环境监管,依法行政,促进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环境承载能力,新上项目污染排放不能超出当地环境容量,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实行清洁生产,治理老污染源,削减排污量,确保增产不增污;积极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实行持证排污,建立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公布制度和企业环境行为公开制度。努力实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抓住重点,按照生态系统方式管护环境,集中力量治理“三河”“三湖”等重点地区、城市环境问题。要加强入海江河流域氮、磷排放总量的控制,防止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要认真落实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实现国家“十五”环境保护计划目标。

四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落实党委重视、政府领导、环保部门监管、部门分工负责、企业治理、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环境保护体制,坚持污染者负担原则,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要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特别是首先限期征收城市污水处理费,确保保本微利,保证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营。

五是发动群众,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管。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为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建立完善鼓励公众在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制定和开发建设项目评估过程中的听证制度,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六是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整合、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力争用少的投入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8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措施

随着全球化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显得更为迫切。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被大众所广泛认知并渗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这种环境保护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海洋保护理论基础与实践的完善,适宜海洋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与执行,立法体系的构建与制度的完善等过程,通过对上述基本理念的研究与分析,探究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途径,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一、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现状

(一)海洋自然环境的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位于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横跨了温带、热带、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四季气候交替十分明显,自然环境丰富多样。此外,我国的沿海岛屿众多,拥有6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域面积约占3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3200多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多千米,这使得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主要表现在石油、天然气、海洋矿产资源以及各类可再生海洋资源等。(二)海洋环境保护制度现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各项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正在逐步被建立和完善。1982年国家已经明确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形成了制约行为,对海洋保护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2016年,人大委员会在已有的海洋保护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将海洋生态补偿条例以及生态红线保护制度设定为海洋保护的基本制度;(2)将海洋主题功能区规划作用及地位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进而使海洋保护主体功能的实施变得有法可依、有据可参;(3)加大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法律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

二、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兴事物也在不断涌现出来,各领域都在逐步创新改变当中。而我国目前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体系建设革新工作处于相对滞后阶段,有关的制度评估、环境监督以及体系管理尚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管理方面的建设标准主要体现在环境监测以及海域健康情况的评价领域阶段,对于生态整治修复以及修复后的效果评价、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建设及其存在的海洋生物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却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此外,海洋生态红线管理、文明建设区和自然岸线环境保护及修复标准化建设工作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二)近岸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向海洋环境排放一些有害物质。如来自于工业生产、城乡生活以及农业方面的污水、废水等,这些污染源将对近海岸的水质带来严重的污染,使海洋水质日趋恶化,进而引起赤潮及近海岸渔业水体污染等灾害的产生。以外,由于我国自然海岸线和滨海湿地资源相对较少,加之围填海工程的大面积实施,海洋生态自身净化功能逐步退化,近岸海洋自然属性逐渐减弱,近岸渔业资源出现一定衰退现象,很多鱼类产卵培植场、诱饵索取场、越冬场及鱼儿逆流行驶的通道都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很多品质优良的鱼种无法形成渔汛。

三、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的途径

(一)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及有关标准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及完善,对于无法适应时展要求的标准、政策、法规等及时进行修缮,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充分结合现阶段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与实际需求对保护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强化对环境保护重要技术标准、业务处理标准以及管理体系中所缺失的各类标准的研究工作。以此,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加以合理化、科学化的构建与管理,使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准则、相关法规等更加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二)加强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想要全面推行海洋主体功能区在环境保护中的基础作用,就要严格落实海洋红线管理制度,加大对涉海事项的审批流程管理力度,加强污染源执法巡查等管理措施的落地执行。结合海洋实际禀赋及承载能力,坚持陆海统筹工作,以海定陆,进而达到海陆联防共治的目的。此外,要严格控制陆地污染物质向海洋排放的不法行为,加强近岸海域污染物总量的控制,以此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污染控制、环境评估、监测评价等工作的有效执行,进而积极响应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对海洋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因此,要逐步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与加强体系建设工作,强化海洋生态自动修复能力,改善海洋水体质量,促进经济建设与海洋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张志峰,姚子伟,高会.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标准化的现状、需求和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4):36-39.

[2]陈亮.我国海洋污染问题、防治现状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2016,44(5):65-68.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9

3S技术就是将RS、GIS、GPS三种技术集合在一起进行运用。RS是遥感技术的缩写,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GIS和RS结合一起可运用于生态环境的评价与监测。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IS可以和GPS相互结合,运用GPS检测的数据和环境生态的监测相结合,可以将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3S是GIS、RS、GPS三者互相结合,运用三者的各自优点完成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RS优点是实时性和高效性,可以较大范围的获取目标信息内容,但是不能有效分类收集的信息和不能定位。GIS可以将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类,但是不能得到目标的一系列数据。GPS可以短时间定位目标的具体位置,而且非常准确,但是得不到目标的地理的属性特点。将三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更好的为环境生态的监测服务。

2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问题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往的监测方法都存在监测范围非常小等缺点,很难客观的反映实时的监测情况。3S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运用GPS和RS获取监测区的位置和地貌数据,运用GIS将检测区域数字化,规划和评价评价区的环境生态问题。下面介绍3S技术对环境监测的具体方面。2.1运用3S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城市的生态监测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早,很多城市如北京、天津等都建立了完善的3S数据库监测系统。建立监测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环境污染的防治数据库系统更加的完善。GPS和RS可以获得城市的植被绿化的分布情况,再运用GIS软件分析数据,从整体把握城市的绿化情况。2.2运用3S技术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近几年也广泛使用在林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之中,还包括监测森林生态、荒漠化等方面。RS技术可以动态的监测林业环境的生态情况,可以绘出详细的林业分布图和植被的覆被图,可以评价林业的生态环境。3S技术也可以用于实时监控森林火灾情况和灾后的损失评估等问题。2.3运用3S技术的水资源环境监测3S技术应用在水质监测,不仅可以准确的掌握监测区域的水环境的情况,还可以预测出水质将来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污染源、排出口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3S技术在水文模拟和水环境调查等方面也广泛运用,3S技术也可以运用在监测水质的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2.4运用3S技术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广泛运用在海洋生态监测的问题,3S技术的运用可以得到海洋污染物的一系列的情况,如可溶性的有机物、非可溶性的污染物等,可以用于检测石油污染的问题。现在我们对海洋的了解非常有限,海洋中还有很多未开发的能源,若我们运用3S技术实时的监测海洋的生态情况,人类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海洋的生态情况,为以后人类更近一步的开发海洋能源提供科学的依据。2.5运用3S技术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农业的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也很多,主要应用在评价土地的连续使用的能力、评价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监测。3S技术可以叠加和对比不同时期的农业的生态环境,分析农业生态的变化问题,寻找出农业产业最大化的方法,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2.6运用3S技术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也运用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3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矿产的开发程度,减少矿产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的破坏,使矿产开发的利益最大。2.7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灾害监测我国的各个省份的自然灾害都频频发生,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台风、龙卷风、冰雹、暴雨、暴雪、泥石流、旱灾、水灾、虫灾等。运用3S技术可以监测各类环境灾害等问题,RS将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和获得的信息相结合,分析出泥石流产生的因素,也可以监测其他灾害的发生。运用3S技术监测生态环境的问题,建立3S数据库,结合以往的数据库可以分析灾害的规律。

3结束语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3S技术获得信息并处理和分析信息,可以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时的监测。虽然3S在生态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人员应该从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结合3S技术解决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作者:魏杰 王伟 刘丽娜 马云霞 王振峰 单位: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海洋污染评估范文篇10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以及陆源污染不断转移,海湾河口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与我国现行海湾河口水环境实施分散型管理体制有着重要的关联性。

(一)多头管理且缺乏综合协调的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依法对海洋环境实施管理的部门有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国家渔业渔政局、军队环保部门以及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环境监督等管理部门。可这些管理部门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却不够明晰,海洋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是谁,哪些部门共同参与,如何进行协同管理等方面尚未有明确的细化界定,对跨区域、跨行政部门的海洋水环境保护工作也应有明确指定而不应由“有关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①这就给如何有效理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带来难题。以长三角海湾河口为例,现行海洋水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区域,具体的管理机构分别有“两省一市”的环保厅、海洋渔业局、水利厅、水务局、海事局、驻沪海军等单位,查看上述部门网站的具体工作职责,几乎每个部门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海洋水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工作,至于是海洋水环境保护为主还是海洋资源开发为主就没有进行明确界定,而且在如此之多的管理部门中,未界定哪个部门是海洋水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也没有设立一个综合协调“两省一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管理机构。以浙江省区域内杭州湾为例,涉及水环境管理的行政部门有省海洋渔业局、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海事局、省气象局等等,还加上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专门行驶区域内的海洋水环境管理的部门,在如此多的管理机构中没有界定主管部门,也没有设立一个能综合组织、统筹协调的管理机构。现行这种模棱两可的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体制,是直接导致现阶段海洋水环境整体污染治理缺乏统一规划以及许多跨区域、跨部门的水环境治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执法部门间的利益博弈加剧

尽管2013年国务院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进行了整合,重新组建了国家海洋局并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可从实际行政执法结果看,涉海行政执法部门依然较多,主要包括隶属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监大队、隶属农业部的渔业局、隶属海关总署的海关缉私局、隶属交通部的中国海事局以及隶属公安部边防管理局的中国海警,号称“五龙治海”。多支海上执法队伍的并存,一方面增加了相关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混乱和职责上的认定不清。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各执法部门间经常会出现利益博弈现象,常常是有利则互不相让,无利则互相推诿,一旦碰到棘手问题就出现相互扯皮现象,时常呈现出由“五龙治海”到“五龙闹海”的执法格局,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了海洋水环境最终的执法效力。[2]从长三角海湾河口实际看,由于区域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因而在水环境治理具体执法过程中,不仅同样出现有利相争,无利推诿现象,而且还出现了陆域与海域管理相互扯皮的现象,诸如“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难下海”等现象在长三角海湾河口区域也时有发生。这种重利益博弈、轻执法效力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长三角海湾河口乃至我国海洋水环境整体污染治理。

(三)基层政府海洋水环境管理组织薄弱

现阶段我国海洋水环境管理组织体系,明显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即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机构设置、编制设定、人员配备等均呈现出越往下越简单、越薄弱的现象,甚至个别基层政府连专门的编制还未解决。以长三角海湾河口地区为例,海洋水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呈现出“两无一少”特点,即无统一的机构、无专门编制,缺少海洋环保专业人才。如上海市及下属区县环保部门中,涉及海洋水环境治理工作由水环境和自然生态保护处(科)管理,江苏省及下属市县级环保部门中,海洋水环境治理工作由流域水环境管理处管理,浙江省及下属市县级海洋环保工作由污染防治处(科)管理。从浙江省宁波市看,现阶段仍有5个涉海县(市)区尚未成立海洋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即使已经建立相关组织体系的县(市)区也仅配备2~3名专兼职人员,工作力量明显受到影响。从浙江省市一级海洋渔业部门设置看,杭州市和绍兴市至今还未设立专门机构,嘉兴市将海洋渔业管理部门设在农业经济局内部,对外称海洋与渔业局,对内称海洋与渔业处且总共只有3名人员,全处没有一名海洋环保专业人才,每年的海洋环境公报也只好有偿委托宁波一家专业部门完成的。①可见,现行基层政府海洋水环境管理组织体系设置很难担当起海湾河口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任。

二、现行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体制存在主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从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海洋水环境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其深层次原因。

(一)管理体制的分散性

我国现存的海洋水环境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中国分行业管理模式由陆地向海域自然延伸的结果,这种多部门各司其职的分散型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在各职能管理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一旦其管理活动超出其管理职能范畴,这种注重纵向控制与沟通的模式就必然会提高沟通成本,降低协调的效果[4]。也正是这个原因,现阶段我国把海洋水环境治理和行政执法按行业、分层级地分配给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海关总署、交通部和公安部等部门行使,事实上这些部门在实际运行时只注重行政区划和各自部门的需要,忽略了海水的流动性以及海洋环境的整体性,导致海洋水环境管理中“多龙闹海”的弊端。反过来在现行陆域环境污染管理体制中,由于主管执法部门的单一性,由环保部门负责并统筹其他相关部门参与,因而在陆域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中较少看到“多龙闹海”的现象。

(二)法规职责界定的模糊性

从现行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与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规定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全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因此,从两个部门现行的职责规定看海洋水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部门仅仅是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从国内海洋水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实际现状看,对陆地环境执法的环境保护部门虽然有涉海管理职责,但在实际操作时却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的功能。然而,通过对我国海湾河口水环境多年来污染成因分析,影响海洋环境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80%以上都来自陆源。①因此,抓好陆源污染防治,特别是控制氮、磷营养盐的入海总量是改善海洋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主管全国海洋水环境保护工作应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的维护。

(三)利益因素的驱动性

受现存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影响,涉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部门众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又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现行海洋水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又存有较大的缺失,个别地方政府和一些海洋环境执法主体之间存有一定的利益关联性,特别是受任期目标考核以及局部利益的驱动,致使个别地方政府和一些海洋水环境执法主体在涉及海洋水环境保护、跨区域水环境行政执法、跨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区域内污水排放标准和总量、海洋水环境资源信息的共享等方面经常会出现“有利则互不相让,无利则互相推诿”的现象,有时碰到棘手问题就出现相互扯皮现象,甚至采取少报、虚报甚至隐瞒不报来逃避执法部门的监督以获取本区域、本部门最大利益,导致涉海管理相关资源极大浪费,海洋水环境污染的持续加剧。因此,完善地方政府的任期考核模式,进一步加大海洋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也是有效遏制我国海洋环境日益恶化、控制海洋污染快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海洋水环境管理体制已阻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创新和完善我国海洋水环境管理体制,构建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主要责任单位、海洋管理主管部门和其他涉海部门共同参与的海洋水环境管理体制显得尤为必要。

(一)组建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委员会

针对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笔者认为应由国务院直接设立或授权设立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综合协调机构———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应通过国家立法形式成立,并通过法律明确其地位和职责,保证其行使职权的自主权,且能在处理跨界、跨部门纠纷及海洋环境管理时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本着精简政府机构的背景下,委员会拟由国家环保部现有相关领导担任主任委员,国家海洋局、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现有相关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三省市的环保厅、海洋局现有相关领导担任委员,考虑到该区域涉及区域中心主要在上海,办公室可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水环境保护和修复规划的制定,负责构建跨省市的海湾水污染防治的合作机制,负责三省市在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水环境治理中出现相关问题的处理、协商,并推动长三角海湾河口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委员会内还应设立一个非常设机构———“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涉及该区域内多学科专家、企业代表以及公民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对涉水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度创新进行论证,为长三角海湾河口水资源、水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撑。

(二)江、浙、沪各自组建水环境管理领导小组

为了切实根除区域内“多龙闹海”执法效率低下等弊端,加强区域内各涉海部门的统筹,建议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政府各自分别组建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领导小组以强化对区域海洋水环境的管理职能。领导小组由各省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省环保厅为牵头单位,省海洋渔业局、省水利厅、海事局、气象局等有关部门以及下属地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参加。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拟建在省环保厅内,作为区域水污染防治的权威决策和仲裁机构。各领导小组要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并不断明晰、细化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工作重点和协调机制,在各自行政区域内明确水环境管理工作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努力形成政府、部门依法办事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新局面。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区域内水资源水环境治理规划的制定,定期组织召开区域内水环境保护会议,组织下属地市人民政府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水环境治理责任书。地市人民政府也要结合水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划出单独固定编制,构建地市基层地方政府管理机构,由各市政府的环保局牵头,明确各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确保在各自区域水环境规划、监测、监管、评估等体制的有效建立。

(三)建立健全水环境联合执法监督机制

一是涉海部门联合执法。建议由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三省市的环保厅、海洋渔业局等有关部门,对长三角海湾河口的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项联合执法检查,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先由各地市政府自查,再实施三省交叉抽查,最后由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委员会督查。专项联合执法检查工作应由各级环保部门牵头,主要涉海部门参与,各级检查组均要有相应部门人员组成。检查内容主要涉及海湾、海岸水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沿岸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情况、海湾水污染防治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要求,检查结束后,根据各地市政府自查意见和省级交叉检查的意见,形成联合执法报告,上报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环保部,确保各省水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例如,2011年9月30日,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牵头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签署了«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两部门分别从共同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监管、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加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八个方面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工作,近年来运行结果成效明显。二是非涉海部门联合执法。在具体联合执法过程中,还应不断探索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部门与当地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银行、法院等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合作机制,例如:当地环保部门可以和工商局合作,定期向工商局公布环保信用不良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让这些企业在以后增资、扩股和企业变更等方面增加难度;当地环保部门与法院联合组成环保巡回法庭,定期进行现场办公,以提升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当地环保部门与银行的合作,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用不良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让这些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列入银行征信系统,作为银行审核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等。

(四)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行政领导责任制

首先,明确责任主体。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委员会必须明确海洋水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以杭州湾浙江省区域为例,建议在«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和«杭州湾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条例规划明确指出,杭州湾水环境第一责任主体为浙江省环保厅,浙江省环保厅作为全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第一责任单位,省海洋局应配合省环保厅承担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以及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规范。省水利局等其他水环境管理单位应配合省环保厅承担保护海洋水环境的责任。其次,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严格的区域水环境治理领导问责制,并不断规范问责程序。以浙江省为例,杭州湾两岸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和绍兴市政府在各自行政区域内要明确区域内海洋水环境管理的工作责任,并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中区并签订有关责任状,一旦完不成任务则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最后,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为确保每年海洋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拟建立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管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机制,并将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