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41

海洋资源论文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论文百事通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公务员之家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资源;高端生物制品

引言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平常又缺乏锻炼,身体便会吃不消。这时家长们便会给孩子买一些营养价值高的保健功能产品,来为孩子补充日常学习生活所需要的营养。这些保健功能产品中就有着海洋功能食品,那海洋功能食品究竟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而在现阶段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海洋功能食品已经成为了食品业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利用海洋生物研究和开发的海洋功能食品已经形成了很多种类,例如鱼油功能食品、海洋蛋白功能食品、海藻功能食品、微藻功能食品、贝类功能食品等。因为过去人们大肆开产自然资源,不注重保护自然,所以陆地上的资源日益匮乏,因此作为一种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功能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海洋功能食品及高端生物制品概述

功能食品指的是具有调整生物规律、防治疾病隐患、促进健康恢复等功能,经设计加工而制成的对人体机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的食品。如今陆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因此作为一种海洋资源的海洋功能食品便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悉,海洋鱼类中含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5%~25%,必需氨基酸含量也很高。另外,海洋鱼类还含有着淡水鱼类及陆生动物蛋白质中所缺乏的牛磺酸,而牛磺酸可以显著的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抑制和治疗帕金森综合征,改善脑功能和视网膜组织功能,具有利胆护肝的作用。海洋鱼类脂肪含量一般在5%~15%,含有人类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含有以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为主要成分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功能食品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生物有些特异功能对人体特别有效。由于海洋生物和陆地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海洋功能产品所含有的功能也不一样。随着海洋生物技术、分子快速筛选方法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世界范围内已从海洋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得到了近4000种生物活性成分,如牛磺酸、鱼油不饱和脂肪酸、甲壳素、壳聚糖、活性多糖、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等,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免疫抑制、免疫赋活、强心、抗病毒、抗菌、消炎、降血脂和降血压、益智和预防老年性痴呆以及美容等功效。简而言之,海洋功能食品就是以海洋生物为资源而开发的功能食品,是利用海洋生物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抽取出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功能因子,且具有明确功效的功能食品。近些年,我国海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制出了一系列投入市场的产品,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海洋功能食品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质量标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的海洋功能食品的质量品质参差不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海洋功能食品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够规范。一些海洋功能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获得高额利润,便不再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为了赚钱不惜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掺假现象。因此,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显得非常重要,海洋功能食品的鱼目混珠现象严重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

(二)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海洋功能食品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与一些高新化的食品加工领域相比,海洋功能食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且大多数的企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有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2000家功能食品企业,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总额在1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6.66%,投资总额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41.39%,小型作坊式企业占12.5%。因此,功能食品产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大中型功能食品企业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

(三)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海洋功能食品科研人员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理念,所研发的产品在功效上大量重复且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海洋功能食品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创新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在海洋功能食品的加工技术上不够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很低,适应市场需求的海洋功能食品的产品开发急需加强。

三、海洋功能食品的未来展望

未来的海洋功能食品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营养保持的同时,也注重口味的增强。而依附海洋功能食品所开发出的高端生物制品针对性更强,能够满足不同种类人群的特殊需求,因此,适应市场需求的海洋功能食品的产品开发在现阶段非常重要。利用海洋生物开发功能食品有着巨大的潜力,那些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是开发功能食品的庞大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同时,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时,也要保持适度这一原则,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人类的私欲就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只有保护好资源,才能让资源更好的为我所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海洋功能食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老年人年岁已高,易患各种疾病,而一些功能食品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让老年人的身体更加健康;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身体透支严重,而一些功能食品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让他们更有精神与活力;孩子们日常学习累,缺乏体育运动,而一些功能食品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力量。因此,我相信这些功能产品在未来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结合目前的情况,海洋功能食品在国际上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饮食工业发展中的一股新潮流。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海洋功能食品的发展前景将变得越来越广阔。结语海洋功能产品的开发利用,无疑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老年人服用此类产品可以让身体更加强健,未成年人服用也对身体有着好处,可以保证他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营养。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多研发一些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益的海洋功能产品,为提高人类自身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当然,在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自然,和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刘楚怡,李劲涛,钟儒刚.海洋功能食品及高端生物制品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2]汪文.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产业正在孕育[J].中国渔业报,2016.

[3]丁国芳,王斌,杨最素,马剑茵,徐银峰.高效食疗型海洋功能食品研发[J].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2015-10-26.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3

21世纪在中国,最大的商机不在制造业而是在服务业。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适合海南特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全省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现代服务业在海南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海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海南省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谋划未来,以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的提法,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外是知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高端服务业(AdvancedServices)。我国四个现代化最初没有服务业现代化,只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后来用于具体产业上,又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党的十五大开始加入现代服务业。所谓现代服务业: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它是为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那些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而快速发展的服务行业,包括推进传统服务行业的现代化和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快速发展、且不断分化的新兴服务业。我们提到现代服务业,更多的是贯彻一种理念。现代服务业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之分。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功能概念,它突出强调的是服务业的生产性特征,与传统服务业的基础性特征相比,现代服务业突出强调了对生产的功能作用,它所具有的很多功能其他产业无法替代。这些功能形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它是现代化水平的推进器,节能降耗的催化剂。现代服务业的特性:

1.扩张性。传统服务业是国内消费,扩张能力较弱。现代服务业是世界消费,要么直接占领世界市场,要么借助工业、农业产品挤占世界市场。比如,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世界的金融控制;再如联邦快递、沃尔玛、麦当劳和审计领域的普华永道等。

2.高增值性。离岸外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来料加工的20倍,印度500亿美元软件出口,给国内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中国制造业1万亿美元创造的价值。发达国家之所以让出一部分低端制造业,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看中的就是现代服务业是赚钱的行业。只有现代服务业才能支撑西方富裕的生活方式。

3.知识密集性。现代服务业都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知识与创新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员习惯称之为白领,绝大部分还是白领中的白领,即高级白领。与工业领域的物耗不同,知识、智力等要素的投入是现代服务业的最大投入。

4.物质资源的低损耗性。从要素投入看,服务经济和工业经济最大的差别在于,非物耗的投入比重高,物耗投入的比重低。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阶段迈入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服务经济阶段后,单位GDP的物质消耗和环境损耗大大降低。

二、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定位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海南特殊区位和经济特区优势,选准若干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基础好的现代服务业行业,进行先行改革开放探索和试验,使海南在这些现代服务业行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国际标准,加快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加强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旅游服务,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和发展水平。

——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服务平台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交流活动和高层次外交外事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国际旅游岛的独特优势,整合各民族文化资源,使海南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世界感染力的重要基地。

——南海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围绕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岛屿旅游、渔业资源开发等,发展面向海洋经济的服务业,建立海洋综合保障服务体系,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综合服务中心地区。——热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集南繁育种、热带农产品交易、热带农产品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热带农业服务体系,成为我国立足海南、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区域性热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无不是以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信息与科技服务为主导,无不以为现代生产服务为主导。但海南的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在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上的差异性。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海南强化生活性金融、旅游商务与资讯服务。围绕现代化大生产服务的金融、信息和科技服务的市场基础薄弱。因此,近期海南现代服务业的生活性需求较为明显,需要构建生产性和生活性并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度假休闲购物、康复疗养、文化娱乐、房地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体系。围绕特色化和优质化,加快培育复合型现代生活服务企业,引进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打造一批服务特色明显、服务质量一流、品位高、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断提升的现代旅游交通集团、大型商贸集团、休闲疗养集团、文化娱乐集团等,形成服务品牌。——构建以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围绕“精、高”做文章,不以贪大求全为目标,建立服务有力、精致高效、服务品种多、服务触角广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

——构建围绕热带农业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的特色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围绕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和2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的全面、深度开发需要,建立以优质热带农产品培育、产中绿色无公害服务、产后营销体系建设为主导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和以远洋捕捞服务、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为主导的综合海洋服务体系。

四、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

海南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还较低,据粗略计算,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大致在45%左右,不仅服务经济不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十分滞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海南不仅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更要将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1.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

海南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还较高,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手段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充分,现代化的交通营运与管理方式应用还不普遍,商贸餐饮的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理念与环境还未广泛形成。缺乏大型化、连锁化、品牌化和能影响全国的本土化商贸和餐饮企业。海南土生土长的生活性服务企业在海南还是空白。要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春风,发挥海南特有的政策与区位优势,整合全国在这些领域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将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和数千年的商业文化,通过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让其在海南生根发芽。因此,海南在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过程中,一是要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领域产业技术的信息化;二是要积极推进传统服务领域产业组织连锁化、大型化;三是要大力培育基于全国资源在海南出生的品牌化企业。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发达国家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领域,是现代经济结构组成的核心行业

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以下是正文。

,其他行业或强或弱的附属其中。海南必须要在这些领域有重要突破。一是大力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产品,推展传统金融市场,繁荣现代金融产业;二是建设以推进海南的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立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等方式建设信息智能岛;三是以洋浦港等为依托,利用现代化的高速运输网络系统和信息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四是大力发展与热带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科技服务业,推进热带农业资源和南海资源的深度开发;五是大力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类商务服务业,提升海南整合各类市场资源的能力;六是大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社保服务等,提升服务居民的能力。

(二)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

服务业的国际化包括引进国外服务企业和培养本土化的国际企业,开拓海外服务市场,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就是大量拥有国际化企业的过程。欧美正处于大量服务企业走出去即向外扩张阶段,我国香港则是大量国际化服务企业涌入发展的结果。服务业的国际化是服务业大发展并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于区域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由于服务业领域国际化进程较慢,对外开放滞后,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作为我国最先开放的省份之一,海南要继续发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海南必须在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上有所作为。

1.搭建国际化大型服务企业参与海南建设平台。

中国不仅是巨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未来更是巨大的服务消费市场。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型知名服务企业一直将进人中国市场作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方向,从信息服务领域到商品销售,从饮食服务行业到会计咨询,从现代物流到旅游服务等无不成为跨国服务企业进军中国的阵地。很多跨国服务企业开始加快了亚洲总部转移至中国的步伐,比如联邦快递亚洲总部从南亚移至广州,很多知名制造企业也将研发中心从亚洲其他国家转移至中国。海南具有很多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开放优势,可以在服务业的某些领域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成为国际化的服务企业进入我国的跳板和平台。

——建设国际化空港服务平台。国际旅游岛需要加快国际空港建设步伐,开辟直达国际主要旅游消费热点城市和国家的空中航线。要将海南打造成中国南部又一个新的国家空港基地,形成与香港相互辉映发展的格局。因此,需要大量引进国外航空企业,建设国际空港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平台。采取特殊政策,引导国际旅行社进驻海南,鼓励发达国家旅游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比如各类游艇协会在海南设立办事处。

——建设国际化的品牌供应商服务平台。我国正成为增长最快、国际地位日益突出的品牌商品消费大国,根多国际知名品牌十分重视开拓中国市场,海南具有独特的品牌商品销售政策优势,可作为国际品牌供应商进人中国内陆的基地。

——建设国际化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博鳌论坛影响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形成西方有达沃斯,东方有博鳌的格局,交流范围比达沃斯更广,影响力更全面,涉猎范围除经济外,包括文化、区域合作等诸多议题,可以有博鳌影视文化节、国际民族艺术交流节等国际重大文化活动。

2.搭建我国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平台。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拓展能力日益提高,在海外建基地、建工厂,参与世界企业重组并购乃大势所趋,且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商务活动也急剧增加。为此,海南要在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扮演应有角色,承担应有功能,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助力平台。

——将海南建设成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休闲商务谈判基地。培养与引进国际商务人才,建立优良国际商务发展环境,推动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

——将海南建设成为我国企业资讯中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推进服务业的连锁化、集团化

满足基础服务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但要拓展世界市场,对区域经济起关键性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则必须建立起行业集团。市场竞争法则如此,连锁企业因此应运而生,比如快速崛起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家乐福,餐饮业集团肯德基、麦当劳以及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日本连锁料理、中国本土的连锁料理,娱乐业的麦乐迪和我国本土化的各种休闲中心等。服务业的连锁化、集团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众信用度较高、易于推广市场的服务产品。海南要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通过发挥政策与体制机制优势,吸引与整合国内相关资源,着力打造本土化的连锁企业集团。

1.推进家政服务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海南具有我国稀缺的热带资源,是度假或作“候鸟式”居住的理想场所。海南不仅需要开放大量与之相关的房产资源,还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好的家政服务队伍,以满足各地人们来海南居住或定期度假的需要。为此,需要有集家政人员培训、管理、各类家政服务人员保障等于一体、公司化运作的集团来完成,形成海南模式。

2.推进旅行公司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纵观世界六大岛屿旅游胜地,一些大的旅行公司承担起旅游地的声誉影响。不仅环境优美,秩序良好;而且游客花钱放心,旅游满意。民营和私营旅行社可以参与竞争,但一定要有规范,要有行业协会管理,可以形成民营旅行社集团,同非民营旅行公司展开公平、有序、规范竞争,但绝不允许无序的自行其是。因此,需要加大对现有旅行社的整合,制定整合规制,制定统一的宣传形象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实行上下关联、不同区域和路线关联、利益关联的连锁化、集团化旅游经营管理新模式。围绕旅游体制创新,建立海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

3.推进某些服务领域从业人员集团化、租赁化管理。

在海南生活性服务领域中,很多行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旺季一些行业的服务人员供不应求,淡季则供过于求,人员流动性强。导致行业从业人员心态不稳,影响行业发展。要提升海南服务品质和形象,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措施,改变这个局面。一是服务从业人员的集团化培训和管理,即成立专门的服务劳务公司,让从业人员不仅有职工之家,还能得到适应不同服务行业和标准的培训,政府从税收、培训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采取行业租赁方式出售服务劳务,服务劳务需求方根据服务需求市场变化情况与服务劳务公司签订服务劳务合同。公司对服务从业人员负责,公司与劳务租赁方打交道。同时,公司在全海南开展服务劳务租赁活动,具备不同服务行业劳务租赁能力和淡旺季、区域间的劳务调节能力。

4.推进车辆租赁、游艇租赁等连锁化、集团化经营。

适应自驾游、个人消遣游比例不断提高的总趋势,围绕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旅行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自驾游车辆租赁、游艇租赁服务,借鉴国际同行业成熟发展经验,建立便捷、高效的租赁服务体系,发展覆盖全岛、服务周到、信誉度高、集车辆和游艇租赁于一体的旅行工具租赁公司。在全岛设立若干个租赁服务网点,开展连锁化、品牌化的旅行租赁服务。

(四)推进服务业的特色化、品牌化

国际旅游岛众多,但各有特色。国际经验证明,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成效总是与该国经济发展成就、文化渊源和世界影响力紧密联系,美国的夏威夷之所以在世界六大国际旅游岛中独占鳌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远超过其他五个旅游岛之总和,与背靠美国发达的经济密不可分;与美国国内旅游消费急剧增长和世界各国人民想急切了解美国,对其乐土夏威夷趋之若骛密切

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相关;与美国这个代表发达国家文化水准,各种文化在此高度融合密切相连。打造国际旅游岛需紧密联系上述关联因素展开。一是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亚洲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历史机遇,将海南打造成亚太乃至世界岛屿旅游的中心;二是集中华悠久文化之大成,通过现代服务创新,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旅游文明紧密结合起来,造就集文化旅游于一体、山海游融合的东方明珠。这就需要海南着力强化各类特色功能区、基地与平台建设,将开发国内旅游市场与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世界一流、特色化与品牌化的服务产品。而且,海南具有一批颇具特色的“山、河、湖、海、农”服务资源,万泉河、五指山、西沙群岛等在全国有较大声誉,令国人向往,是做响品牌,做强特色的良好基础。

1.打造中华文化精品演艺园。

借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机,在海南着力打造中华各民族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促进文化产业在海南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在海南不仅感受到自然风光和独特气候带来的惬意,还要有享受丰富文化大餐带来的满足。一是以海口为基地,打造中华精品文化展示平台,建设中华精品文化演艺园;二是以三亚为基地,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发展民俗文化展示园;三是以万宁为基地,打造集东南亚风情和各国特色文化于一体的国际优秀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国际优秀文化演艺园。此外,海南还应更多承担国家对外宣传形象大使功能,打造代表东方文化视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影视文化节,建设东方戛纳城。

2.塑造热带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平台。

将热带休闲、观光、民俗风情表演、丰富的农业感受活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这条主线,打造体现海南特色,具有全国感召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园。建设若干个特色镇、特色农业园区,按照一镇一色、一园一品的布局发展要求,形成不同的农业休闲观光模式。通过“农业+旅游”的一、三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农民致富和身份变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3.构建高端服务人才培训基地。

发挥海南独特的气候资源、海洋资源、山地资源汇聚辉映的优势,建立如金融管理人才培训、航空管理人员培训、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高端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紧密合作,把海南建成国际化、国内一流的MBA、EMBA教育基地,使海南尽快成为中国乃至在华企业进行高端服务人才的培训中心。“十二五”时期,重点以海口、三亚和博鳌为依托,打造集培训、高端再教育和会议于一体的会教产业,初步形成以会议培训为主,热带农产品展销为辅的会展培训业发展模式。

4.开发热带深山旅行体验服务新产品。

海南具有丰富的热带深山森林资源,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极为珍贵的财富。在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将逐步加大以“山”与“林”为依托资源的开发力度。按照高标准、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化的要求,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明显、功能独特、服务设施齐全的现代深山旅行体验功能区,开发包括漂流、登山、野餐、疗养、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行服务产品。统筹考虑各功能区的便捷交通联系,按照市场影响力的强弱与成熟程度,循序渐进开发与布局深山旅行服务产品链条。

5.建立南海海洋资源保护与教育服务基地。

我国具有广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发展蓝色经济;以及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教育全民热爱蓝色国土,海南将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着力建设好南海资源保护与开发平台,促进蓝色旅游经济发展。为此,将加强南海资源实验保护基地、南海资源科研教育基地、南海资源开发综合补给基地、南海岛屿旅游特色基地等的建设,把海南建设成为集海洋资源科研、保护、开发、综合补给及教育于一体的部级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中心。

(五)形成若干服务业功能集聚发展区

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同时,服务业的集聚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海南发展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也必须在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支撑功能强、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集聚功能区。

1.休闲度假疗养功能区(RBD)建设。

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求强化特色明显、功能各异的休闲度假疗养功能区建设。我省南北两极、东部沿海、中部山区、西部部分地区及南海岛屿均具有建设上述功能区的良好条件,有些已初步具备一定规模。“十二五”时期,需要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与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各功能区建设范围、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及搞好控制性详规,并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需要在特色休闲疗养度假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相关旅游设施规划。

2.中央商务功能区(CBD)建设。

集金融、商务、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功能强化的突出标志,同时也为城市增添许多现代气息。从世界国际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出发,海南需要不断强化国际金融、商务、法律咨询、资讯等服务功能。为此,从综合区位条件看,需要以海口为依托,着力打造集上述各类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提升全省适应国际化的能力和现代化国际旅游岛形象。

3.会议培训功能区建设。

博鳌论坛的会议品牌已经形成,但还远未充分发挥其对琼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亟待加强。要围绕博鳌品牌,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会展培训业,以博鳌沿海、万泉河沿江为基本框架,谋划全国有影响、国际知名的会展培训城。在现有会议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高端培训、商务与高端购物、特色优秀文化演艺等功能,提升服务品质和整体影响力。同时,要与海口共同打造“两点一线”会议培训产业带。

4.热带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包括热带农业综合服务基地及其延伸触角,以热带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农业公司为纽带,农业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复合型、对热带农业发展有强大支撑作用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区。围绕观光农业、优质农业、信息农业开展服务支撑工作,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为重点,设立热带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实验区,探索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及服务化的相关问题。

5.海洋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加强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蓝色经济是21世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深化包括海洋捕捞补给服务、海洋产品交易、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是推进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海南省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集海洋科教、补给、信息、海产品现货交易及定价权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海洋综合服务基地,全面提升海洋综合服务能力。

6.文化功能区建设。

没有文化的旅游岛缺乏生命力。扬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之辉,展示56个民族历史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各民族互吸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重要手段,更能形成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国际旅游岛的魅力。除了传统的猎奇文化外,要大力发展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将海南建成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共融舞台。

7.世界高档消费品展示与销售中心。

中国成为快速崛起的高档消费品市场,并受到世界各大高档消费品品牌供应商青睐。然而,由于关税原因,我国并不是消费者理想的高档消费品购买地,绝大部分消费者去香港乃至欧美其他国家满足购买需求。如果海南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的指导下,尽快成为高档消费品离岛免税区,则不仅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高档商品销售基地,更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大品牌供应商的必争之地,有利于高档商品展示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会展品牌,其直接效应是商业的突破发展和会展行业的新增长极。为此,在空间布局上以海口、三亚为载体,通过抓住两头、带动全身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免税购物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8.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国际旅游岛往往不是区域乃至世界性物流枢纽,海南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枢纽。沿海物流枢纽往往紧紧背靠大陆腹地,而不是孤岛海港。以建设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园区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以人流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化空港和海港,以人流促物流是海南省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因此,需在谋划好国际空港与现代化旅游港口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生产物流问题,统筹全省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

五、重点行业发展思路

(一)旅游业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拓展并举,以着力打造清洁海南、疗养海南、热带雨林海南、南沙海南、购物海南、窗口海南等多个品牌为标杆,构建特色化、多种优势资源组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特色组团、功能差异明显且互补性强的空间发展格局。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要素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旅游要素国际化、高端化和品牌化。

(二)现代物流业

实施“人流”带“物流”战略。以“两港”(海港、空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物流快速通道网络、物流节点系统以及物流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培育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为中心,全面提升整合海、陆、空物流资源的能力,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新兴国际化的空港基地,确立海南在华南、全国乃至国际旅客运输的中枢和物流供应链的节点地位。

(三)金融保险

利用岛屿相对独立、封闭条件较好和特区政策优势,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强化金融创新,扩大金融开放,在金融的若干领域先行先试,以改革开放促进金融新发展。鼓励境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与组织来海南开展业务;率先进行民间金融管理改革试点,鼓励发展各类民间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居民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拓展大众保险市场。

(四)房地产业

以发展酒店、度假村、商务办公等经营性房地产为主导,减少候鸟居住型房地产开发比重,降低住房容积率,增加绿地、生态美化林地等景观型土地供给,坚决杜绝房地产开发上的短期性土地出租行为,推进房地产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型。推进人才引进型房地产业小区建设;精心设计,统筹规划,体现特色,着力解决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新农村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搞好农村村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品味村庄和特色旅游小镇。

(五)信息服务业

以建设“信息智能岛”为目标,以构建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手段,积极推进信息平台与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包括涵盖东南亚的热带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服务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综合信息窗口平台建设、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类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利用本土优势发展起来的各类软件基地建设等。努力开拓面向本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信息服务市场,引导多种信息服务增值业务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不断开拓信息服务业的新业务和新领域。

(六)现代商贸业

围绕打造国际购物中心的目标,塑造“东方购物天堂”。尽快出台离岛购物免税实施管理办法,加强国际顶级商贸中心建设,提升商贸服务能级;优化空间商贸格局,培育现代商贸品牌核心区与功能区;积极发展先进商贸业态,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国际化购物环境,提高商贸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型,促进海南省商贸业由末端产业向风向产业、支柱产业转化。着力打造全国热带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国际高端消费天堂。

(七)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大产业、繁荣大文化的目标,通过突破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娱乐之都”建设。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开发形成音乐会、舞台剧、曲剧、戏剧、演唱会、实景演出等一批演艺品牌,建设海口、三亚等文化综合演艺园,打造“东方迪斯尼”。

根据中国体育发展快、体育入口多、体育市场潜力大的特点,搭建体育延伸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球职业巡回赛等体育赛事,打响品牌;引进体育创意服务机构,开展体育产业相关活动。

(八)商务、会展与培训业

以旅游休闲商务、企业(公司)内外联系商务为主导,以搭建政府大型论坛为支点,以高端化会议培训为基本拓展方向,将海南塑造成为集国际商务、特色会展、高端培训与一体,功能特色明显、亚洲顶级的现代商务服务中心。

(九)农业服务业

以建立热带农业综合科技实验基地、东南亚热带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强化热带农业科技支撑、信息支撑、农产业综合交易能力建设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业。增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实施“小岛带大区战略”,使海南成为优质化热带农产品实验与培育基地,东南亚热带农业信息反馈基地与定价交易中心。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海湾资源;海洋旅游;特色潜力;发展建议

党的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历史性重大判断,旅游产业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事业,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重要过渡阶段,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五大发展趋势。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工作,将旅游业纳入新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山川秀丽,滨海旖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清新福建”已成为全省旅游一张金字招牌。福建具有“依山傍海”的地理特点,全省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在新一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应充分发挥海湾资源这一最大特色和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建旅游产业[1]。

1福建省海湾带旅游资源丰富

(1)沿海岸线长,岸线回转曲折,形成众多部级国际级的优美海湾福建作为海洋大省,拥有3752km长的大陆岸线和807km的海岛岸线,岸线总长度居全国第一,海岸线直线长度535km,海岸线曲折率为1∶7.01,是海岸线最曲折的省份。沿海分布大小海湾125个,海湾屏蔽性好,条件优良,从北至南主要有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厦门湾、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海湾[2]。我省滨海海湾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海岸带自然景观以名山奇石、海岛风光、滨海沙滩、特殊地貌、生态景观、地热资源等为主;人文景观以古文化、古建筑、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主。霞浦滩涂面积全国最大,海上田园,五彩斑斓,旎丽迷人,被赞誉为“中国最美滩涂”,是旅行者天堂、摄影家圣地;平潭海水清蓝,沙滩细软,奇石林立,龙王头海滨浴场坡度平缓,沙质洁净,是天然绝佳的海滨浴场,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海滨浴场之一,坛南湾、北港等多处海湾惊现“蓝眼泪”,犹如浩瀚银河星空,令人目眩神迷;东山岛一牙新月般美丽海湾环绕,马銮湾、东沈湾、乌礁湾等多湾相连,天蓝海阔,沙白水净,潮起潮落,群鸥飞翔,引人入胜。(2)海岛众多,风景绝佳,旅游开发潜力大全省分布有海岛2215个,面积大于500m2以上的海岛1321个,海岛总面积11.56万公顷,海岛岸线总长2503km。从北至南主要岛屿有大嵛山岛、三都岛、琅岐岛、平潭岛、南日岛、湄洲岛、惠屿岛、厦门岛、东山岛等。全省海岛星罗棋布,形态万千,宛如散落在东海之滨的碧绿珍珠。鼓浪屿海上风光引人入胜,哥特式建筑古典精致,世界一流钢琴博物馆琴声悠扬,岛上绿树成荫,植物种群丰富,景点众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潭岛是全国第五、全省第一大岛,是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外形宛如神兽麒麟,翩然起舞,海蚀景观神奇迥异,石头厝风情独特;嵛山岛超尘脱俗,彷如蓬莱仙境,万亩草场有“南国天山”之誉。全省海岛数量众多,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人文景观独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成为风景名胜景区的海岛数量偏少,海岛旅游开发程度低,这与福建省海岛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开发利用潜力大,前景广阔。(3)海洋文化兴盛,历史人文内涵丰富独特,源远流长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福建海洋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极具鲜明特征,海洋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符号,深刻塑造着福建人的性格特质。福建海洋文化包含海洋历史文化、港口航运文化、海洋船政文化、海丝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考古文化等多元多层次,内涵丰富独特,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福建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相比,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东方第一大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从福建起锚;清末明初,福建是中国海军的摇篮,海军及海洋国防工业发祥地,下南洋的主体;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瑰宝之一,全世界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信众有2亿多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惠安女民间风俗文化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是爱拼敢赢的生动写照;连江、马尾与妈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与金门列岛近在咫尺,闽台一衣带水,台海风情浓厚独特。

2海洋旅游内涵丰富多样,互动性和体验感强,旅游发展受益面最广泛最直接

(1)海洋旅游类型多样,参与面广泛适宜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海洋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世界各地迅猛发展,有关资料统计,在发达国家海洋旅游业的产值已约占全部旅游业产值的2/3。海洋旅游可开发产品类型多,海洋旅游的内容包括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自旅游休闲活动,涉及酒店、餐饮、滨海别墅、旅游码头、购物消费、休闲游船、海岸生态旅游、海岛探险、海洋生物、邮轮游艇旅游、潜水、休闲垂钓、帆船、摩托艇、冲浪、滨海浴场等许多业态,产品类型丰富;海洋旅游互动性和体验感强,许多旅游活动如海水浴、日光浴、海上运动、垂钓、潜水等,需要旅客身临其境或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许多活动富有挑战性、刺激性,越来越受游客欢迎和青睐,符合休闲旅游时代转型的需求;海洋旅游宜静宜动,各年龄段各阶层游客均能参与,老少咸宜,参与面广泛适宜。(2)全省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海洋旅游发展受益面广泛直接我省海岸带地区人口、产业集聚度高,城镇化水平高,其中海岸带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工业产值等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均明显高于其陆域面积占全省的比重。海岸带涉及的40个县(市、区)陆域面积2.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23.6%。常住人口25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7%;地区生产总值1845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1.0%;人均生产总值72426元,比全省人均生产总值高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5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0%[3]。培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重点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稳步构建,海洋经济加快发展,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095亿元,同比增长10%。海岸带是福建经济、人口集聚发展的最主要区域,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受益面最广泛最直接。(3)海洋旅游业推动沿海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沿海地区依托海洋资源、港口航运资源和对外开放口岸优势,担当全省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工贸企业、制造业和物流业等产业迅速发展,但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进一步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写入党章。海洋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无烟、绿色”产业,是推动沿海地区由传统工贸城市向国际旅游花园城市转型、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朝阳产业,是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能使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广泛受益,助力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滨海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条件

(1)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目前,我省沿海地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将有力支撑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沿海港口实施一体化整合,港口建设加快,截止2018年底,福建沿海港口已建成生产性泊位50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5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20亿吨和1647万标箱,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正式运营,平潭国际邮轮码头已开工建设,福州松下邮轮码头建设加快推进[4][5]。铁路网、公路网等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赣龙厦、向莆、合福等铁路和沈海、福银、厦蓉、泉南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有效地畅通了海岸带港口与省内山区地区以及中西部省份的运输通道连接,有力拓展了海岸带的发展腹地。福州、厦门、晋江机场完成扩能,其中厦门机场、福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2600万人次和1400万人次。(2)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好,城镇化率较高我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早,速度快,产业集群多,规模大,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梯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和发达地区。2018年沿海地区人均GDP普遍达到1万美元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了旅游休闲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沿海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普遍较高,具有较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设能力、保障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对外开放度较高,对外交流频繁密切,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游客,发挥海洋旅游产业特点,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沿海地区城镇化率高,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好,配套和保障条件较好,有利于承接海洋旅游项目落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3)许多滨海旅游景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福建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现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滨海旅游景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被称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声名远播海内外,一曲《鼓浪屿之歌》广为流传,是全省滨海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海神妈祖信仰,伴随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积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崇高的精神世界,湄洲岛妈祖祖庙是全世界信众心中的圣地;平潭是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正在加速发展,破茧成蝶,大力打造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和国际知名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这些知名景点为依托,较好的宣传和展示了福建海洋旅游品牌,为海洋旅游产业深度开发和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

4加快福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制定全省海湾带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为规范和保障全省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加快制定全省海湾带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协调处理海洋旅游与城市开发、港口、航道和锚地、跨海通道、渔业、军事、防潮排涝、生态红线、养殖等多方关系,做好全省海洋旅游产业顶层设计,以一个规划管到底,以最严格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展海岸整治修复,保留大部分海湾带用于海洋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2)加强宣传和推广,倾力打造一些部级国际级的海洋旅游品牌项目以“清新福建”、“海上福建”为主题,加大福建海洋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福建海洋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产业,吸引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博览会、邮轮游艇产业大会等高规格高层次会议在福建召开,大力发展海上运动产业,引入高级别帆船赛事、游艇赛事、风筝冲浪赛事、摩托艇竞技赛事、钓鱼赛事等项目落地福建;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一个沿海县(市)至少强化打造一个特色海湾旅游景点,力争建成数个与巴厘岛、马尔代夫齐名的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度假地,实现处处有海景、处处有特色,提升福建海洋旅游业品牌形象。(3)加强道路、港口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城市市政道路的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应根据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景区道路建设,接入道路主干网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安全、绿色的沿海景区道路网络。加强海峡和海岛之间的旅游交通码头建设;选择距城市和景区较近、水深及掩护条件良好的港址加快发展游艇基地,尽快划定全省游艇活动水域范围;加快福州、平潭、莆田等地国际邮轮码头建设,新建或利用靠近城市的老旧货运码头改建为邮轮码头,加快发展国际邮轮始发港和访问港业务,探索本土邮轮产业发展,提升海洋旅游品质。

5结语

(1)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符合福建旅游产业政策导向,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福建省依山傍海,因海而兴,以海强省,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海湾资源是福建旅游发展的最大特色和潜力。福建沿海岸线长,岸线回转曲折,形成了众多部级国际级的优美海湾;海岛众多,风景绝佳,旅游开发潜力大;海洋文化兴盛,历史人文内涵丰富独特,源远流长。(3)海洋旅游内涵丰富多样,互动性和体验感强,旅游发展受益面最广泛最直接。海洋旅游类型多样,参与面广泛适宜;全省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海洋旅游发展受益面广泛直接;海洋旅游业推动沿海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福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条件。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好,城镇化率较高;许多滨海旅游景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5)加快制定全省海湾带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加强宣传和推广,倾力打造一些部级国际级的海洋旅游品牌项目;加强道路、港口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群群.“海丝”背景下福建沿海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年~2020年)[R].福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2011.

[3]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2016-2020年)[R].福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016.

[4]中国港口年鉴编辑部.中国港口年鉴[M].上海:中国港口杂志社,2018.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5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是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覆盖面广、内容繁杂,教师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实践教学等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时少,涵盖信息量大。教师面临着如何结合本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深造和就业的需要来重新组织、整合教学内容的难题。

(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吸收高新技术发展的技术,大多数教师受到现有教材的限制,无法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融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

(3)实验设备匮乏,无法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理论授课内容的理解。

(4)课件制作难度大。先进制造技术内容繁杂,涉及多种先进制造工艺、原理、加工过程及应用。授课过程中仅采用文字结合图片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5)很多高校教师基本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现有的教材内容繁杂,相对陈旧。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技术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特别在海洋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海洋信息等学科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近年来,工程学院在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何寓研于教,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

精选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最前沿的技术,分大类,然后从每大类中再挑选出此类技术中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以此为主题,广泛收集相关案例资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最好从中国期刊网上或elsevier上下载科技文献以备参考,同时可以参加一些大型的相关技术产品展览会来拓宽视野并积攒素材。

(二)选择案例资料

从众多案例资料中挑选出最相关且浅显易懂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海洋工程装备等相关内容的兴趣,逐渐过渡到所要讲授的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同时需要从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用途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并结合教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及本节课的收获,比如先让学生自己针对该项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技术特点、应用条件、加工成本、加工质量及效率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学习,这一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并学会去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提前做好功课,带着问题来听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

制作案例的教学课件,要包含海洋类技术的定义原理、海洋工程样件的制备、设备的选择、加工过程、检测等,并尽量多地利用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在课前备课时,要大量查阅相关内容,挑选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具有应用性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从高层次、新角度来认真对待这门课;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将涉及的相关信息巧妙地融入到课件中来,并注意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播放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运用。

(四)融合海洋特色的案例及改进课外互动模式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面对海洋资源开发这一不断成长的新兴市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相关装备,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首先需要对海洋工程有关教材进行修订,并围绕研究主题发表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给同类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经验。其中实践环节可通过购买相关精密器材比如超短激光器,并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所获的试验结果又可作为新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这就是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为了弥补课上教学学时不足这一缺陷,可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师生课外互动这一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得以继续延伸,以数字化的形式在整个教学网内,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互动,适应多层次教学的需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改革考试方式

增设案例考试环节。给定主题,学生自己寻找案例,主动查阅文献并制作课件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毕业设计撰写综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每位学生都需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如以5分制的方式,以小纸条的形式给任课教师打分,同时可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参与程度,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方式。同时考试的形式可采取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演讲、布置大作业、文献查新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来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可避免仅凭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和决定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跟踪海洋工程领域制造业的最新发展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海洋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海洋意识

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定了必须加强对当代学生进行海洋人文教育,培养海洋意识。探讨海洋人文教育,就离不开海洋与文学、海洋与历史、海洋与哲学、海洋与艺术、海洋与国防、海洋与管理、海洋与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海洋人文教育涉及的领域很广,海洋意识重点在于对人海关系的认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认知教育。因此,在海洋知识教育层面,它更侧重于对海洋人文素养的学习,尤其是对海洋视角、海洋心态、海洋观念、海洋人格等方面的培养。海洋知识的广度决定海洋人文素养的深度,这种海洋人文素养的深度不仅让学生拥有宽广的视野与思维敏感,也影响着学生师生对海洋知识的吸收与运用。

一、中国海洋人文教育的现状

1.海洋人文教育现状相对落后。我们的祖先一向重陆地而轻海洋,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教育观念使得国民对海洋文化海洋知识普遍缺乏关注度,造成学生普遍缺乏海洋意识,眼光与境界还停留在陆地文化阶段。不仅如此,就目前一些中小学和高校开设的海洋教育来看,学校较重视海洋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如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等领域;而海洋人文教育如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方面则关注较少,这样必然导致海洋人文知识的严重不足,如据2014年国家海洋局宣传中心等单位联合作的“中国青年海洋意识调查”,居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而没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意识。可以看出,我国青年基本的海洋认知都异常缺乏,而海洋认知教育是海洋人文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2.海洋人文教育内容缺乏体系。近年随着国家海洋政策的确定及实施,有不少学校开始关注海洋教育。目前位于海南的一些大中小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其接触海洋相关领域的知识,如组织学生到海边进行参观、参观各种海洋类博物馆、参与海洋征文比赛、海洋知识竞赛、制作船舰模型、绘制海洋生物图等。另外,有的学校还在校园内创设海洋知识宣传栏、请海洋专家为学生做讲座等。以上这些措施让学生通过视、听、说、做等方式,切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地理、海洋管理等领域。我们知道,接受知识最基本、最系统、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还是学校教育。虽然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学校也组织教师或专家编写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校本教材,但就其编写的视角和内容来看,这类教材也仅适合某地区或某学校某阶段年龄的孩子,而在年龄或地域以及知识体系上,仍然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二、语文学习中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科教材,挖掘不同学科教材中的海洋教育资源,对学生实施海洋人文教育,渗透海洋意识,是目前很多学校较为常用的方法,如语文、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教育。在此,本文重点分析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1.语文学习中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我们知道,语文课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语文是一门相当特殊的学科,语文课兼具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工具性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手段,语文课程终极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是中国公民的母语,不仅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而且还能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中小学甚至大学的语文课本中都有涉海文章,且课文都是文笔优美的经典之作,存在较多有待挖掘的海洋教育资源。教师通过语文课本中的涉海文章的讲解,让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博大与宽广,还可以让孩子们切实感悟海洋的美丽与波澜壮阔。当然,语文学习不仅限于教材课文的学习,学生们阅读大量的涉海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也可以较为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海洋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目的。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举措。在当代海洋人文教育紧迫形势下,利用语文课文中的涉海诗歌或诗词来加强海洋人文素养本就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尽管目前选编的涉海文章不多,但利用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仍然具有天然优势。(1)利用海洋诗歌、散文、小说培养进行海洋教育人类的海洋活动,塑造了不同的海洋人文传承。“海洋沿岸国家和地区,不论在西方或东方,都有产生和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可能,都有依据自身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塑造的海洋文明。”诗歌、散文或小说,既是海洋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阅读或朗读或创作有关海洋方面的诗歌,可以培养其海洋人文意识。如《诗经》中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以及《商颂•长发》中的“相相烈土,海外有截”。《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所有的写作文体中,诗言志,诗传情。只有诗,是人类朴素情感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现。如《山海经》《楚辞》《诗经》,张九龄在《望月远怀》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在其《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如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就选编了《观沧海》《望海潮》等涉海诗歌。因而在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引入海洋人文教育,对于学生了解先民们的海洋情感,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的海洋文学,自《诗经》《楚辞》而始。我国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作家或学者在也撰写了不少有关海洋的散文或小说。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或撰写类似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海洋意识。如徐波编写的《中国古代海洋散文选》,书中选编了除诗歌、小说之外的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该书,可以较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海洋散文、海洋文学、海洋文化。再如通过阅读古金中外的经典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镜花缘》《老人与海》《白鲸》《鲁滨孙漂流记》等著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民国时期,我国王鲁彦的《船中日记》《听潮的故事》,陆蠡的《海星》《贝舟》都是散文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涉及海洋的描写或相关领域的记述与表达,学生通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培养其独具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美学。(2)利用写作培养学生海洋人文意识与此同时,利用写作等形式,将自己对海洋的认识或感悟表达出来,也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方法。写作课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侧重于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运用,更在于注重学生审美、鉴赏、思维、意识等层面的引导与启发,强调“我手写我心”。而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讲,“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渗透海洋意识的诗歌都可以成为创作海洋诗歌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海洋人文知识传播给学生,可以让他们在熏陶中接触海洋文明,然后再利用写作课的特点与优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感受海洋文化,对海洋热爱与保护情感。如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涉海类诗词作品,将诗歌学习或创作渗透进海洋意识教学中,既能丰富学生的诗歌写作教学课堂,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当前新时期的国策、新时期的形势下,在语文课中渗入海洋人文教育,充分发挥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学科特点,可以稍微缓解国民教育中海洋人文意识落后的严峻形式。

参考文献:

[1]季岸先.涉海高校海洋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兼议《海洋人文专题》课程设计与开发[J].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会议论文集,2011,(07).

[2]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02).

[3]郭邵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08):63.

[4]沈庆会.海洋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3).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高度关注海洋安全”,凸显了海洋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战略思路和要求。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全产业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同样十分重要与迫切。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至今依然不能消除[1]。然而,我国油污水处理装备在产品质量、耐用程度、自动化水平、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分析其在管理、研究、制造和实践应用方面落后的原因,加强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总体思路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重视目标引导,强化过程动态监控和管理,节约公共资源,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动员社会资金和人才积极性,建立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和保障油污水处理装备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赶超国际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2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与革新

国内外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基本上都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2]:20世纪60年代以前,属于油污水处理装备起步期,装备主要以自然分隔和分流的管道容器组合为主;60-90年代为发展阶段,从油污水处理理论到应用范围,再到装备制造工艺和新产品自动控制,都有长足的发展,不同场合和不同种类的油污水处理装备十分丰富,品种繁多;进入21世纪以来,油污水处理装备在油污水处理效果、能耗控制、新材料应用研究以及装备小型化研究等方面,进入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时期,取得丰硕成果。

2.1世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

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采用的设施主要有沉砂池、API隔油池、斜板隔油池(CPI)、自然除油罐、混凝除油罐、粗粒化罐、压力沉降罐、浮选池(柱)、压力滤罐、单阀滤罐、组合式处理装置、水力旋流分离器和精滤器等。从油污水处理过程的工作原理看,有物理法、化学法、理化法、生物法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从油污水处理装备应用场所看,有陆地油田地表油污水处理装备、陆地油田地下密闭式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固定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水面移动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潜航器油污水处理装备等类别;从装备工作方式和关键处理材料看,又有膜过滤式、压力分离式、沉砂分隔池式、生物降解式、水力旋流式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

2.2我国海洋油污水装备开发与应用现状

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也纷纷展开了油水旋流分离器的研究,如清华大学、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大庆石油管理局申请了两锥体结构的油水混合液预分离水力旋流器专利,胜利油田设计院申请了单锥体结构水力旋流器专利,西安交通大学发表了类似三锥体结构的旋流器的研究论文。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牵头研制的机械压缩油水处理装置也取得了预期成果[3]。

2.3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与技术革新

目前国内参与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热情较高,参与的涉海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也较多,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研究、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与适用性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在项目研发管理和产品技术规程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缺少顶层设计,需要对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进行政策引导、标准设置和规范研究应用体系方面的总体布局,从而引导和促进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革新。

3组织机构与顶层设计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标准化建设,要面向国际油污水处理技术前沿、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面向国家海洋经济主战场,要组织国家层面的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高层次专家,研究制定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标准化体系,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体系是规划、引导、管理和规范其研发行为的综合体系,使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从社会需求开始,到项目策划、项目方案评估与论证、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检验与应用等全过程,纳入标准化体系的制约和引导范围之内,保证各个环节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最终实现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成果的国际先进水平。

4建立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油污水处理

装备标准化体系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体系,首先,需要集中国内行业专家和专门机构的力量,制定好能确切反映油污水处理装备市场需求,满足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需要的产品标准;其次,要建立起以“管理人员、使用设备材料、生产研发方法和流程”三要素为主轴的管理标准体系;最后,充分发挥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使油污水处理装备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跟上时代的节拍,能够随着其相关材料、技术和方法,乃至其相关产业装备的进步或改善而升级更新,保持其总体技术的先进性。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从技术标准的建设和管理标准的形成两个方面开展。

4.1技术标准

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标准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设置。

4.1.1油污水处理装备物理形态标准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表面上无关乎开发研究的关键技术,似乎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与其他海洋工程装备不同,由于其应用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多数在海洋平台、船舶或海洋其他油气开采装置上,其外在形体的大小,往往是决定能否投入生产实践和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的物理形态控制标准与其他技术指标和标准同等重要,组织和引导涉及海洋油气开发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编制应用于海洋油气平台、海洋船舶、海洋建筑工程、海洋观测装置和海洋能源装置等不同场合和功能的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标准,作为研发项目立项的控制标准之一,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小型化和集约化发展。

4.1.2材料和工艺标准

在国内技术专家充分研究掌握当前国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特别是加强对各关键技术环节使用的技术标准和新型材料的使用研究,制定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成品的标准等系列标准,指导并规范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实际使用。

4.1.3装备环保技术标准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属于海洋环保领域的海洋工程装备,其环保技术标准遵循现有《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还必须持续推进现有技术标准的修订。在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水质、空气和海洋底质等常规污染防治标准的同时,应该把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声光电等衍生污染纳入控制体系,一并建立相应的综合污染控制标准。

4.1.4装备能源消耗标准

油污水处理装备的能源消耗指标是重要控制因素,能源消耗是环境保护和节能的间接指标,是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重点考核和评估的关键环节。油污水处理装备能源消耗标准应该包括研发过程能耗指标、应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能耗指标、运行寿命期维护保养能源指标,以及技术路线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更新性。

4.1.5海洋油污水装备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先进性,就必须在标准体系中规定其“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步骤,主要从国际国内主流技术方法、主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同时也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使用之间的跨界融合,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现代研究成果在油污水处理装备方面的应用能力与未来趋势。

4.2管理标准

结合国家科学技术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以管理流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是当前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理论,在ARIS平台中实现对制度、标准内容的管理,将制度、标准与流程进行匹配,可实现“三大”标准基于流程的协同[4],从而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可推广复制,可持续发展。

4.2.1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领导下,以国内海洋环保领域相关专家为主,成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管理协会,其职责主要包括跟踪国家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水平,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方向,确认油污水处理装备科技研发工程项目的条件,进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研发项目和研发产品的综合评估等。行业协会面向社会涉海高校、企事业单位,面向国际国内顶尖专业人才,形成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的建议,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4.2.2国家资源综合调配制度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海洋公益性需求,需要国家重点扶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的重要攻坚方向,在市场资源配置条件下,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配合普惠性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市场资源,积极投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和鼓励海洋油污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以及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2.3行业准入制约制度

为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同时遏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过度依赖进口,扶持和推动国产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促进新产品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投入生产实践的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应该对社会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研发产品与目标等对象,从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建设布局、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并形成进入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的基准条件。

4.2.4建立质量担保制度

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的体系中,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是一个全新的有益的尝试。在依法治国、简政放权的大形势下,未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管理将依赖于行业协会的专家决策和评估团队。强化责任意识,管控科技学术腐败,避免“官员任性”向“专家任性”转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行之有效。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质量担保责任,针对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的参与者、生产者、推广应用者和决策与评估者不履行职责,从而导致项目失败、应用效果低下、社会和国家资源浪费等不良后果而应承担的质量担保义务,并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不同环节的参与者,按参与者的职责,分别承担不同的质量担保责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清单或责任承担标准,纳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体系。

4.2.5建立动态监管与跟踪制度

结合科技部推出的改革方案,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召集行业专家团队,组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工作,重点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对成果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标准化管理流程和环节,适时对项目研发进行干预和控制,对项目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和应用。

4.2.6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激励与制约制度

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应用领域,应当紧随国家科技管理改革的步伐,同步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进步的目标,对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全过程进行公开透明的责任专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双重监督。对项目研发集体与个人、项目推荐专家与机构、项目评审专家与单位,同时建立责任追究与成果奖励的“三公”制度,强化责任制度,鼓励和激发社会资金和海内外行业优秀人才投入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领域,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

4.2.7建立统一的评估机制

使用国家资金的项目或研发产品示范应用,要引入第三方监督和评估机制,进行项目事中监督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应当是具备相应职能和技术水平的社会机构,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委托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估的内容应该由行业协会在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过程中一并确立,在规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明确评估结果对项目相对人的制约作用,且确保有效。

5结论

依托国家领域内专家库的技术支持,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协调,建立起包括机构、流程、质量保障、动态监管、激励制约等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起包括应用性、操作性、材料与工艺、能源消耗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要素齐备、结构严密、功能完整的海洋油污水装备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建设能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国家海洋战略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作者:田为民 何勇 孙利 谢方洲 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Z].

[2]陈李斌.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3):38-41.

[3]袁惠新,曾艺忠.旋流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化工机械,2002,29:359-362.

[4]张小海.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质量技术及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8(1):20-24.

[5]王文若,高学廷,陈繤.海上固定平台生产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检验[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4(4):68-70.

[6]江永胜.对天津港油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提高的探讨[J].中国海事,2006(8):56-58.

[7]余兵,马月明.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J].电力科技与环保,2001,17(1):21-24.

[8]王同生.浅论油田水处理设备的现状与展望[J].石油机械,1999,27(7):1-4.

[9]冯叔初.油气集输[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88.

[10]李国珍,肖华,董守平.油水分离技术及其进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20(2):7-9.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法律适用;环境公益诉讼;泉港事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同时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机制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了一系列新环境问题的发生,环境污染在严控的背景下没有得到改善,环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新形势下的公众环境维权已经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党的报告写明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发展新要求,这就强调了解决环境问题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体制的首要突破口。而对于公众的环境维权而言,最主要的手段即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已经初步成形,在近两年的案例与实操积累下,其已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形态。通过环境公益诉讼这种亲民的维权途径,可以很有效地惩治违法企业,公众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赋予违法企业以法律意义的责任,使被破坏的环境得以救济。

一、事件及问题

2018年11月4日凌晨,福建省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6.97吨成品油从装卸码头和油船之间的连接软管处泄漏。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虽多次通报,但网络舆情仍不断发酵,一时间人们谈碳九色变。11月8日,泉州市政府才出面就泄漏事件及处置情况通报,派出由当地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调查组,且聘请第三方环境科学机构进行评估;进行海洋水质状况、大气状况、肖厝村海域水产品管控、水产养殖损失理赔、住院诊疗、群众工作等,专家调查报告等等。此次碳九泄漏事件给当地的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与危害,对泉港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人们从生活、网络等各个渠道都感受到这次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危害性。对于民众来说,通过何种渠道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便是该事件中最为重要最应提上日程的事。2012年《民事诉讼法》原则性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随后法学家及法律从业者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反复尝试,力求让民事公益诉讼从简单的理论层面走向更为具体、深层的实践之路。在制度层面,包括有最高人民法院为细化程序规则、完善配套的规范措施、陆续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个相关司法解释,加上作为保护环境领域的基本法新《环境保护法》也在文中第58条进一步规范细化了有关主体资格的规定。在司法实践层面上,受诉法院在个案的审理中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力求针对不同案件不同情况总结经验,形成规范化制度文件从而据此来指导实践,形成完整的公益诉讼体系。可以说,从整体情况看,以《环保法》为依托,目前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但其中涉及海洋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中仍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补充完善。

二、环境公益诉讼相关法律规定

(一)《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是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以来的一大飞跃,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新《环保法》第58条规定,作为社会组织的适格原告如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其他相关法律文件针对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的法条规定还有“符合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且该社会组织不得以通过诉讼谋取经济利益为提起诉讼的目的”。新《环保法》第58条中针对“有关组织”规定是对《民诉法》第55条中相关规定的补充与明确,通过更具体的定义,从规范上把握“有关组织”的涵义,引导司法实践对适格原告的准确把握,让更多适格组织参与到公益诉讼中去。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其他相关联规范、规定仍然十分模糊,具体比如我国目前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审理程序、举证规则等规定仍处于空白,这在诉讼实操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需要不断在实操中积累,有待完善。另外,对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方面,尽管2014年3月生效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环法》”)相对于新《环保法》而言属于特别法,依据新法优先于旧法的法理,《海环法》应当优先适用,而在现实中却是新《环保法》晚于《海环法》实施,这就引起了“一般法中的新修改内容可否优先适用于特别法适用”这一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在此方面,应优先适用特别法法律内容,处理环境问题才更具有针对性,即对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问题,应优先适用《海环法》。(二)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依据该条法律,行政部门有权代表国家对海洋损害行为人或组织提请诉讼,从制度政策的层面上保证了行政部门的合法权益。因此,就海洋与海洋环境而言,其受到污染破坏,在寻求救济措施时可以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即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可以由适格的原告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三、探究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适格相关问题

(一)社会组织是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根据上文论述,社会组织是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其应满足如上《环保法》及《民诉法》中规定的两个要求,社会组织除了应当满足上述条件之外,同时应当满足以下三点:首先,对于“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清晰定义。《民诉法》第55条将“社会组织”规定为“有关组织”,而《环保法》中使用了“社会组织”这个专有名词。我国法律主要从狭义角度定义“社会组织”这个概念,即该词义不是泛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的群体,而是特指在我国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性的、自发的、主要以开展公益性或互异性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集体组织。这种定义缩小了社会组织的范围,同时将社会组织具体化。其次,对于“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定义。为了方便定义,我们考虑同时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判断提起海洋环境领域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是否满足专门从事该活动的条件:第一,形式方面。社会组织成立的目的以及其所工作的方向具体为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事项,是其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要求。第二,实质要素。要求其章程概括的社会组织成立目的和主要活动是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这类形式要件,还要求社会组织实际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有实际从事此类活动的具体事实案例以及该社会组织是经常性有组织地从事此类活动的社会群体,这是该组织是专门从事该类活动的实质要件。最后,社会组织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请求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社会组织所要提起诉讼的请求要与其成立宗旨或其从事的经常性活动有所关联,以达到相关性的要求。从法律本身规定上讲,新《环保法》虽然暂未明文规定社会组织提起诉讼必须与其请求事由有关联性否则不予提起,这一严格要求,但《民诉法》中实际上要求社会组织应与案件本身“有关联性”,只要满足这一要求,那么该社会组织即是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二)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目前,海洋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可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原因如下。一方面,海洋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受公众的委托对海洋环境资源的管理、开发及利用,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与职权,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其有权监管和维护海洋环境资源,对违法行为予以惩戒,并且有权单独代表公众对损害海洋环境、破坏海洋资源等行为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另一方面,海洋行政主管机关、海洋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具备与海洋环境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较强的诉讼能力与丰富执法与维权经验,海洋污染问题本身具有随机、综合、专业、繁复等特点,同时还存在海洋环境纠纷处理复杂,诉讼成本高,而海洋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则具有相应的权力、技能,处理此类问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负担相应的诉讼成本,从而以专门权力机关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形成统一体系。(三)海洋环境公益诉讼中公民不是适格原告。从理论上说,公民不是站在直接利害关系者的角度而作为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身份,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具备一定合理性,但是由于海洋环境相关案件具有涉及面广、传播性大、专业性强、主体复杂等特点,如果仅仅由某一个单位或者是某一个人代表权益群体进行海洋环境公益维权,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举证难、维权难、修复难、赔偿难等问题。因此,目前来讲公民个人暂时不是我国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因此,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以及司法实践暂不支持单位和个人这两类主体单独进行海洋环境公益维权。

四、结语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是一项革命性的制度探索,在实践中仍然处于摸索之中,《民诉法》《环保法》等法律的实施为我国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专业支持及制度保障。同时,在司法实践中,海洋环境公益诉讼仍是社会组织代表公众借助司法权力对于环境公共利益即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行政部门的加入同时也是针对司法实践中涉及海洋环境专业知识的专业性保障与权威性的保证,而在未来公民个人是否具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条件,更比如说具有更高权威的司法权力的介入是否适格以及其是否将打破既成的利益格局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希望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可以从以上讨论中予以借鉴,通过行政、司法、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使公众和环境得到救济,恢复到最初的美丽港湾。

参考文献:

[1]曹阳.海上油污损害的救济途径研究——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例.大连海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4.

[2]曹晓燕、周旻佳.海洋污染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认定的法律适用.沈阳干部学刊.2017(8):47-51.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专业实践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1-3]。他们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参与相关科研,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中打破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地位;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途径上强调与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4-6]。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一、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正确的海洋观,系统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海洋科学和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海洋、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地质、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遥感与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开发集成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能在海洋和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海洋技术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海洋技术专业毕业学分要求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二、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课程体系[7-8],海洋技术专业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适度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学时,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计划,构建“四层次”(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八模块”(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工程训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本素质层次: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对实际社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层次是基础技能层次:通过课程实验和实习、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第三层次是专业技能层次:通过课程训练、面向企业进行假期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层次是综合训练层次:通过科研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如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科技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和提供学生创造性、探索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八模块”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是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及野外训练、文化艺术创造、安全防护能力训练等,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及基本生活能力。第二是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训练、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等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的应用技能,提高基础课程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第三是专业实验教学相关模块,包括与专业课程的各类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课程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第四是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训练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和学术训练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第五是工程训练模块,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目的是为学生构建面向生产和应用的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六是综合实习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综合知识的认识理解,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第七是科研能力培训模块,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科学研究训练。第八是科技创新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如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开展的有以下几个途径。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学校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9-11],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已分别在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学校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职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岗位,并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校企资源合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时间为1个月;第二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的“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为1个月;第三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约为2个月;第四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专业方向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参加毕业教育,时间约为3个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建立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机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校企联合,引进企业环境,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2006年以来,已经开展了10届,每年海洋学院均有6-8项项目得到资助,分别为部级、省市级和校级项目。通过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该项培养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和改进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等。该计划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产生了良好效果。4.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创新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的设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科技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完善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建立了开展创新竞赛的活动机制。第二,建立本科生导师制[12-15],在海洋技术专业中,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针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导师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转换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向学生介绍学校学分制教学体制,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导师帮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帮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各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发展辅导学生选课,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针对三年级学生,导师针对学习突出和有专长的学生,提出个性化培养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向学院提出推荐免试研究生人选,并结合导师从事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针对四年级学生,导师应配合毕业设计导师工作,对学生就业提供帮扶。第三,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能力竞赛等,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第四,推进立足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科技创新训练,注重科技创新训练的应用性。如组织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各类科技竞赛,以开放实验室为基地,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设计,学校安排教师负责指导,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从而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5.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力,学校成立了校级、院系级等不同的督导机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论文初稿、到最后定稿,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监控,进行了全过程管理,及时处理问题和纠正错误,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增强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学校和企业联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双导师”指导,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选题和设计,更侧重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侧重于增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四、结束语

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为了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重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一是推动校企合作,即产学合作,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采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升级。三是采用科教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高校及研究所夏令营等,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将本科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因此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提高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小慎 李秀梅 李家星 李伟 李昭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李雨辰.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7-159.

[5]仝自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269-271.

[6]罗维平,刘素一,王东.自动化专业教育创新工程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80-83.

[7]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8]陈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实践教学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10-111.

[9]刘尧猛,丁忠林,畅卫功.面向市场的新型网络人才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124-127.

[10]安玉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7-51.

[11]梁萍,程伟.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217-218.

[12]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6(3):49-50.

[13]罗汀.试论建立中医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J].西北医学教育,2006(3):244-245.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海洋环境管理;公共产品;生产者;提供者

Abstract:Foralongtime,theChineseGovernmenthasplayedadualroleinthearea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asaproducer,andasupplier.However,withtheexploitationoftheoceanandthedevelopmentofoceanadministration,wheninthefaceofnewenvironmentsandtheinadequacyofinformation,thegovernmentcouldnotdistributetheoceanresourcestogettothePare-tooptimalitythroughitsvisiblehands,whichmaycausetheinconsequenceordeficiencyofthesupply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Inordertoresolvethisproblem,whendoingthedeepresearchintheconnotation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itneedstoredefinethebasicfunctionofthegovernmentintheproducingandsupplyprocess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meanwhileconfirmitsrole.Itmeansalotactuallyinpromotingtheaccorddevelopmentofthemarine-environmentmanagement.

Keywords:marineenvironmentmanagement;thepublicproduction;provider;producer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纵深发展,人类利用海洋的能力与日俱增。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海洋环论文境破坏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在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成为海洋环境管理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凭借着权力优势和公众人身份等特殊身份,以“命令—控制”的方式对各种涉海活动进行直接管理,取得了一定收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的完善性、唯一性和全能性。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中,政府经常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一方面,过多干预“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另一方面,职责范围之内的公共产品安排却经常显得乏力。由此,我们认为,解决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是现代海洋环境管理的关键,正确认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涵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有的作用,对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涵1.1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容公共产品(pubilcgoods)通常和私人产品(privategoods)相对称,其定义有多种,比较经典的是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他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1]但事实上,萨缪尔森所定义的是纯公共产品的概念,即每个人对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征。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这种纯公共产品并不多见,大部分公共产品都是以另外两种“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出现:一是使用上不能排他,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地下水、地下石油等所谓公共池塘资源。二是指在使用上可以排他,但在一定限度内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如收费公路、有线电视、图书馆等。根据这一分析,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主要是指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各种政策制度、服务项目和基本设施等,包括海洋环境纯公共产品和海洋环境准公共产品两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2)海洋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划、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等。如《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海洋标准化管理规定》、《海洋法石油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海洋污染控制规划、污染治理规划、污染调查监测规划、海洋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船舶排污标准、海上石油平台含污水排放标准、海洋污染调查规范等。(3)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等。1.2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特征除公共产品所通有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拥挤性(准公共产品的一般特点)外,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同一般的特征,即高综合性和低掌控性。所谓高综合性是指目前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实际上涵盖了与海洋开发、海洋运输、海洋资源甚至是陆上环境都相关的多个领域,涉及到众多管理部门,必需一套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例如,为防治海洋溢油污染,2004年,我国成立了由包括国家海洋局、外交部、公安部、财政部、交通部、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民航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10个国家政府部门以及总参作战部、海军司令部等两个军队部门在内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所谓低掌控性则是指因海洋环境的影响因素组成非常复杂,人类对其掌控能力远低于陆上领域,所以,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高而风险大,受益几率相对低,且投资回收期长。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市场行为主体可能因为缺乏经济实力而无法投资,或者因为缺乏稳定预期而不愿投资。

2进一步的分析:基于公共产品的生产者与提供者理论有学者认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包含了三种类型的行为者,一种是寻求某种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集体消费单位,一种是生产它的实体,再一种是做出安排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其中,集体消费单位享用被提供出来的公共产品,生产单位生产公共产品,而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之一的政府,主要应当承担提供功能,即做出安排以联结生产者或消费者[2]。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两个概念,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是指将各种有形(如资金和设备等)和无形(制度和政策)的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承担者,而提供者则是指对是否提供某种公共服务、如何提供、何时提供以及提供的质量和数量等进行规定的部门或个人。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谈到公共池塘资源的供给时,曾经指出:“我把那些计划和安排公共池塘资源提供的人称为‘提供者’(provider),而使用‘生产者’(producer)这个术语来指实际从事建造、修理或采取行动确保资源系统本身长期存在的任何人。提供者和生产者常常是同一的,但也并不必须如此。”[3]从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受到重视以来,政府部门凭借公共权力和由此而生的信息资源、财政实力等优势在调动和配置海洋资源,生产并提供必要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方面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着有力保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与一般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样,“政府失灵”的现象也不能避免,于是,根据上述理念来重新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能范围就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不同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而言,它们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应当是各不相同的: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是涉及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基本方向和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全局问题,不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因此,这类产品的供给并不是取决于个人意愿,而是集体选择的结果,其配置往往依靠政治性决策或社会选择而不是以市场选择为主,政府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是提供者又是生产者,必须亲力亲为。当然,这些基本政策的制定过程离不开企业、公众的参与,但企业、公众仅仅是参与者,决策者是政府;海洋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划、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等也具有公共性特点,但作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此类产品,政府当然是主要提供者,但相对来说,企业、公众参与的程度要加大一些,特别第5期高忠文,等: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分析525是企业、公众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在生产这些政策、标准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等这些产品如果供给不足,会影响到公共环境和公众利益,是政府失职的表现。但政府并不一定直接参与这些产品的生产,而是仅仅承担着规划、组织、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的生产主要是由企业来完成。

3政府垄断供给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大都仍由政府垄断进行,并未清晰界定政府在生产与提供之间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符合公益产品和环境保护事业公益性的要求,因政府垄断可以从国家整体发展的利益出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政府的自利倾向以及政府活动成本与收益的分离,使得目前这种环境公共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合二为一的做法,反使可能使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陷入低效,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正如1997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指出的一样:“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由公共机构作为垄断性的提供者来提供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4]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看,由政府垄断生产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1政府垄断供给导致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产出低效政府供给的低效是指在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投入了较多资源,但产出的却是与高成本不相符的低收入。政府管制理论认为,市场在公共产品提供中存在着严重的失灵现象,只有政府提供才能保证公共产品供给充足,原因是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由政府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往往比市场运作更高,低效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成本与收入相分离、缺乏有效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对于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而言,作为提供主体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是其产出低效的一个特殊原因。在我国,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所确立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包括中央政府、政府各涉海职能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尽管就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职责上而言,不同层级的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间在根本出发点和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其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矛盾:一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二是涉海各行业管理部门在提供环境公共产品上存在冲突,利益驱使下的争夺与推诿同时存在。三是在海洋统一管理与分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形式下形成的多头海洋执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3.2政府垄断供给导致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海洋环境产品中的各种政策制度。公共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手段,政府常常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法规以及行政手段等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但公共政策却经常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度疲软或执行不畅,形同虚设。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领域,政府的垄断供给导致公共政策失效现象不可避免。其一,由于涉海事务和涉海公众的复杂性,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往往无法进行成本高昂的调查研究,而是遵循“多数选择制”的惯例,选择了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政策,导致其与实际公共利益存在较大差距。其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现阶段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在发展与环保面前,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发展,毕竟财政收入直接关系着政府官员政绩与切身利益的得失。因此,当地方海洋环境污染企业与国家海洋环境法律、政策出现背离时,部分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驱动下,既不执行国家政策,也不会主动提供地方性的海洋环境政策,甚至充当了海洋环境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干扰国家相关部门的执法管理,致使公共政策在地方严重失效。其三,时滞性也是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的原因。由于庞大的政府官僚体制,政府制定一项决策要比私人慢得多。这其中包括从问题产生到被纳入政府考虑日程的认识时滞,从政府认识到某一问题到政府最后得出解决方案的决策时滞,从政府公布某项决策到付诸实施以至引起私人市场反应的时间执行与生效时滞。3.3政府垄断供给极易诱发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产出过程中的“寻租”现象寻租理论[5]认为,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常常会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也就是说,政府干预带来了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美国学者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款项中超过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得款项的那一部分,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6]。一方面,在政府垄断供应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前提下,涉海企业通常会动用一切额外资源去影响政府,从而促使其利用权力资源提供有利于游说企业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与监督,政府部门制定的海洋环境政策中,往往给自己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一些惩罚标准上下限浮动较大,这样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费”的征收随意性很大的现象,这就给涉海企业寻租提供了机会,为企业“俘虏”政府官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角色定位: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职能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解决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关键在于界定政府涉海部门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所以,作为供给主体,政府涉海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4.1及时更新管理观念,适应角色变换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者与提供者的区分,突破了所有公共产品都应该由政府提供,甚至直接生产的传统思路,打破了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神话,政府涉海部门由以往高高在上、包揽一切的权威,转变成为了要主动寻求专家、公众和企业界的支持的服务提供者。这一身份变换对很多官员来说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适时更新观念,根据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既有的工作思路不断进行调整。要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已不再是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天然承担者和唯一可靠的生产主体,以前的“命令—控制”模式必须被“引导—服务”所取代。通过建议、劝告、倡导、奖励等方式,政府才能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政府要从过去完全的垄断者、控制者的思想转变成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服务者,这实际上也意味着政府调控能力的提高和调控水平的改进。4.2强化政府涉海部门的海洋环境“纯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界定政府涉海管理部门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并不是使政府完全从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脱离出来。如前所述,对于那些不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纯公共产品,如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等,因其涉及到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全局问题,所以它们的生产与提供必须要依靠政治性决策或社会选择,必须要由政府肩负生产和提供的双重身份。尤其是在海洋环境基本管理制度的提供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立法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与海洋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制度层面上仍存在整体性弱、系统性不完善等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涉海部门必须承担起全部责任,在认真调研和充分吸纳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依靠公共权力做出合理必要的制度安排,强化自身供给职能。4.3履行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其他生产者的组织、管理和规制职能在发挥好“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提供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首先,因为海洋环境管理所涉及的环境与人群的复杂性,要确保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能够长久有效的提供,就必须保证公共产品供应范围与消费者的范围相匹配,避免出现“搭便车”现象;其次要确定消费者表达需求的方式。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作用范围确定后,需要了解范围内公众愿意享受什么样的公共产品,这一表达过程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协调;第三是确定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政府涉海部门要在深入调研并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采用公开招标等规范程序进行;第四是对确定生产者所生产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质量的监管。如组织有效的监督检查,依据法律和协议规定,对提供产品不力的企业追究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对提供产品成效好的企业和行为予以奖励等;最后涉海管理部门还需要平衡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消费。由于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会被无差别的使用,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制,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潜在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这样才能保证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和谐提供与消费。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高鸿业等译).经济学(上、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美]麦金尼斯(毛寿龙译).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世界银行(蔡秋生等译).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