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25

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1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产品设计专业源于工业设计文科艺术类,由于地处广东,凭借地域经济的有利条件,设计教学以广东密集的产品生产制造企业和设计公司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海洋大学的办学特色为方向。目前,产品设计方向主要以螺钿艺术产品设计、珍珠首饰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为主要方向,突出海洋特色,丰富学校海洋文化内涵、为学校海洋特色办学增光添彩。本论文主要挖掘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创意的交融碰撞空间,探寻以海洋大学为背景,以海洋文化为核心,以设计创新为途径的设计教育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二、产品设计专业构建海洋应用研究特色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从学生角度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构建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能够为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研究方向和拓展空间,在常规教学传授通识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海洋文化有的放矢地展开设计研究和实践,避免了空洞宽泛的学习方式。(二)从教师角度看,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设计科研团队。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综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和优势,构建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的教学体系,能够整合各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展开海洋科研和实践,为教师的科研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奕为凸显海洋类高校特色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涉海高校的设计学学科研究路径。(三)从专业角度看,有利于加强各个专业的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中歌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目前有五个专业,分别是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服装专业、美术学专业,各个专业虽在课程中有挖掘海洋文化与设计创意的交融碰撞空间,但尚未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且由于没有稳定的专业培养方向,教师之间缺少合作与沟通,因此整合专业方向成为必然。如以海洋文化创意方向为依据,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建立起以滨海景观设计、滨海旅游纪念品设计、海洋文衍产品设计、贝雕、珍珠、珊瑚饰品设计、海洋主题绘画设计为主的设计学科体系,并建设相应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必能使各专业间齐头并进、互相支撑、共同发展。(四)从学校角度看,有利于构建多学科互共建的海洋文化研究平台。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涉海类专业主要有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海洋科学、轮机工程、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可见学校的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而与海洋经济发展软实力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特色专业相对缺乏,与人文学科专业联系也不多[3]。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融合,能够将学校的海洋研究成果以可视化和物质化的形式呈现,通过与其他涉海专业的交流及合作,形成多学科互共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文化研究机构系统,有利用学校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如图1)由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前身)与海洋工程专业、机械专业联合创新团队设计的作品“Sea-Rhyme海韵”,荣获第六届海星杯全国大学生游艇设计大赛一等奖。

三、产品设计专业海洋特色教学体系构建

(一)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产品设计专业将依托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为平台,在突出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下,把握学校海洋特色专业发展方向,把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海洋文衍产品的研究等方向上,将设计学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海洋文化、学科背景、资源优势等结合起来综合考量,探求独具特色的海洋大学的设计学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常规、凸显特色、定位明确、发展合理,构成以海洋文化和地域文化研究为特色的教学体系。(二)课程培养目标。探索利用海洋材料、海洋文化特色工艺和海洋文化的创造实践精神丰富产品设计教学,通过开发特色课程,探索一种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打造海洋特色,将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以物质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构建科学合理的海洋文化研究平台与展示窗口,培养一批具备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能在企业事业单位、设计公司、科研、教育单位从事文化产品创新设计、饰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三)海洋应用研究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1.增设体现海洋特色的设计理论课程。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研究为特色的高等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也应该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海洋文化的角度构建产品设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既应兼顾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又应具有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目前,产品设计专业涉海类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拓展课程上,包括饰品设计(螺钿、贝雕、珍珠、珊瑚饰品设计)、文房清供产品设计、海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地域文化产品设计、滨海旅游设施设计、包装设计(滨海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设计)等课程(如表1),课程开设的时间集中在第5、6、7学期(如表2)。2.加强具有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1)积极组织参与设计竞赛:通过设计比赛将学生引入到实际项目中去,加强学生对海洋应用知识研究的综合能力。学校每年投入一定专项经费用于学生设计竞赛活动,以项目组队形式替代分散指导,遴选竞赛项目指导团队,鼓励学生参加海洋文化创意大赛、全国游艇设计大赛、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珠宝设计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项目。近年来学校参与设计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覆盖面超过60%,并获取了大量的奖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训、赛的良性循环(如图2、3、4)。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师生相互配合,申请国家、省、校等级别的海洋应用研究背景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或科研课题,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外观或实用新型专利(如图5)。(2)建立科研平台和中心: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已成立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而中歌艺术学院的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暨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基地(简称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也已成功获批,这将是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进步,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教学改革发展机遇。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的成立能为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硬件设施和场地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成立设计中心,以政府扶持文化产业为推力,发挥学校优势,以产学研项结合为纽带,打造有特色、有示范性、有辐射力的海洋文化产业产业产学研基地,使融合海洋特色的设计学研究更具可行性和现实性。(3)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产品设计专业要将地方特色与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要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经济,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模式,既增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和产业需求,锻炼他们的设计执行力,体验政企工作作风,提升学生应对大型综合性设计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和关注市场需求的社会责任感[4]。又能让企业很好地利用高校的文化资源和科研教育平台推动企业的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校—企—学”的三赢。湛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海鲜之都,旅游行业的庞大需求催生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目前,广东海洋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与湛江信佳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广州三剑渔具公司、海大珍珠公司,以及当地的一些旅游产品开发公司、文创产品设计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企业设计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校将学生设计课程作业向企业进行展示,企业将具有开发价值的作品进行深加工,学生、工作室、企业共同参与到项目中去,其收益由企业、学生、工作室共同分成。(如图6)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和湛江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湛江蚝画与蟹螯画,一经上市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4)创办设计工作室:产品设计专业以学校工作室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锻炼自己相应领域的专业应用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成立了陶瓷陶艺工作室、四维空间工作室、创客工艺品作坊、首饰设计工作室等。工作室有明确的设计方向,学生结束了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学习后,可以选择性地加入上述工作室,接受专业方向教师的指导,参与相关工作室的设计实践(如图6)。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把工作变成一个项目,教室变成一个工作室,课程成为一门学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凝聚力(如图7)。

四、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2

但相对于泉州港、广洲港等古代港口的研究,显然,月港及其海外贸易、海商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目前出版的关于古泉州港的专著有8本以上之多,如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编的5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6等,而关于海商也有5明代后期徽州海商研究65清代青岛地期海商研究6这样的专著出现。但非常遗憾的是,作为明清最出名的港口、在大航海时挥过重要作用的月港与漳州海商到今天为止只出版过一本李金明教授撰写的5漳州港6[6]。东山岛与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各有少数旅游旅游开发的论文出现,但层次不是很高。至于漳州的明清历史古街、漳州海洋美食的研究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关于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书籍有两本,一本是水粉画,一本是摄影,但都非研究专著,并且书写没有从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浓厚的海洋文化内涵这一角度进行。而东山岛虽然有一套4本的5走遍东山岛6丛书,但可惜基本都是浅尝辄止的介绍,并且也无刻意挖掘其海洋文化特质。至于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与漳州海洋美食,则没见到任何专著面世。漳州海洋文化的整理现状已十分不尽如人意,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旅游创意研究当然更为稀少了。当前,漳州的旅游产业已开始注意运用海洋文化的资源进行项目创意。如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早已于24年建设完成并运营了8年之久;而自21年起东山岛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岛正投入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经过重修,也已成为漳州旅游的一个景点,但漳州人犹嫌如此还未能充分展示出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历史文化重量,重新打造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民众呼声如今是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5大海商6开始尝试讲述漳州海商的历史故事。相对于当下实际旅游经济的发展,显然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研究远远没有跟上,而更理想的两者关系还应当是理论研究走在前头。

针对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现状,要做强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漳州市政府或文化部门应牵头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设立专项资金整理漳州的海洋文化资源。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1需借力漳州外的学术力量必须善于借力如厦门大学、福建社科院甚至是中国海洋大学等比漳州师院学术层次更高、学术视野更宽广的院校与机构,大力邀请相关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如福建社科院的徐晓望先生、福州大学的苏文菁先生等帮助整理漳州海洋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借力这些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与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整理出来的漳州海洋文化资源必定极具学术性与权威性。21需注重立体研究目前关于漳州海洋文化研究基本都还是借助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到了当下,显然只进行历史梳理已经远远不够。因此,应当尽量使漳州海洋文化资源的整理更加细腻、更形立体。如应当注意建筑的研究。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之所以是如今的风貌,是否其中有海洋文化的因子在起作用,而它又显示出怎样的漳州海洋文化特色。如应当注意装饰的研究。漳州明清古街建筑上的纹饰、牌坊上的雕塑,民居屋顶上的贝壳装饰,甚至于土楼的各种装饰与雕刻,很多细节其实都是漳州海洋历史文化的明证。如地理研究,东山岛的岛质与海域、漳州火山口的独特性等都应当等到更加深入与完整的论述。当然研究工作应该做得更加细致,如除了研究漳州海商的历史外,对于漳州海商中的知名人物如潘启等,则更应该有专著行诸于世。而林语堂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有那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心胸与气魄,是否与其从小受漳州海洋文化的影响有关?这都应该做更细致立体的研究。31需挖掘漳州海洋文化特质必须将它与泉州海洋文化、广州海洋文化、青岛海洋文化、海南海洋文化甚至是香港与台湾等地的海洋文化相比较,从而凸显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而找到了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也就等于找到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突破口。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书写指的是将漳州海洋文化通俗化。漳州海洋文化的整理是学理性的,是先导,这样的整理影响一般只能局限在学术圈,而要将漳州海洋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根据文化产业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特点,就必须扩大其知名度,让一般的民众也都听到、看到。要做到这一点,漳州海洋文化的书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走在其他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前面。这里的书写包括文本书写与影视书写两个方向。随着中国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视书写还应做在文本书写的前面,以影视书写带动一系列文本书写。我们应该聘请知名导演拍摄明清时代的月港传奇、可以以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为背景拍摄故事、可以拍摄明清时代的传奇海商。特别是这些海商与东南亚的,极具传奇性又富有异域色彩,正是影视书写一个极有吸引力的素材。而天一总局、潘启的广州十三行拍摄起来会比5乔家大院6之类的影视更吸引人。再者,正如5阿凡达6使张家界名闻海外,我们甚至还可以脱开历史,只以地理来创造现代的甚至是科幻的故事。东山岛、漳州滨海地质公园都有这样的地理提供创造的灵感。而随着影视书写的进行,后续的文本书写应从各个方面更具深度、更加细腻地跟进,从而将漳州海洋文化的影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当下也有一些书从通俗方面对漳州的文化或海洋文化进行文本书写,但质量都不怎么高,一般还停留在话说、掌故、揭秘阶段。如何对这些文本书写进行包装,在其中灌注文化、美学、休闲的理念,使其更具现代感,更易于为受众接受,还相当值得探讨。事实上,书写本身已经是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产业链理论指的是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而这里借用这个理论的上下先后关系来说明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开发需要有链条营销的理念。以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文化创意为例。其最主要的营销点当然是文化旅游,但如果只做文化旅游这一项,而没有兼顾到其上下先后的链条营销,就会如当前的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旅游一样,游客三三两两,走完了事,显得比较冷寂。有识之士也已看出了这一点,因此,正大力呼吁将其打造成漳州的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的最大营销点在于不仅进行文化旅游,还进行文化购物、文化美食等。因此,如果以链条营销为理论进行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文化创意,首先要营销的是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书写,其次是实地的旅游,第三则是漳州的美食,第四是有漳州特色的工艺品。漳州的美食种类繁多,而当前还有许多老字号散于漳州各处,如漳州卤面、五香面、牡蛎煎、春卷、豆花、四果汤、肉粽、麻米署、鱼粥、猫仔粥等,如果能将这些散于漳州各处的小吃集中于漳州古街中或其附近,并且注重小吃文化品味的提炼,注重小吃店装修的层次与卫生,这应当就是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一个极大的营销点。漳州的工艺品也源远流长,木版年画、棉花画、漳绣、九龙璧工艺品、八宝印泥等都可让其进驻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并且购物方面还可以引入现代艺术,让艺术家在古街上设立工作室,这样让艺术文化购物的范围可以更为扩大,从而也恢复当年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熙熙攘攘的繁荣气象。漳州除了有丰厚的海洋文化历史资源,也有非常独特的天然海洋地理资源,而当下社会已进入都市化阶段,现代休闲产业特别是现代休闲海洋旅游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已开发,但因为其只是传统的到此一游式的观光,因此,游客并不非常多,而且游客所来自的地域也相对比较狭窄。东山岛的开发正在进行,以其规划来审视相当大手笔,其目标是国际旅游岛。其中拟建设滨海体育公园、城市体育公园等,并开发海底探险、山海探奇、山木探险、海上高尔夫等一批旅游项目,开辟海上游艇旅游项目,拟举行一系列的节庆与赛会,如海湾沙滩音乐会、海湾沙滩篝火晚会、国际帆船帆板邀请赛、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中国海岛美术节、海鲜美食节、开渔节、垂钓节、沙滩风筝节等。观察东山岛的建设规划,会发现这一规划确实是参照了许多旅游景点的开发模式,但其缺点在于还没有找到东山岛的海洋地理特色,还没有将东山岛的海洋文化创意放在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整体下来思考。因此,看上去创意项目很多,但反而冲淡了其特色与拳头产品的开发。根据东山岛的海洋资源资质,并综合漳州整体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考虑,东山岛其实只要着力开发现代休闲海洋体育项目就可以了。有关传统漳州海洋文化的创意开发,可以适当让位给月港与漳州明清古街。因此,海底探险、海上高尔夫、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潜水等体育项目应当是其开发重点。并且开发之时要注意与青岛、海南等地现代休闲海洋文化项目进行比较与区隔。另外,还应考虑将东山岛与漳州滨海地质公园连成一个整体来开发。当然现代休闲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少不了海洋美食。因此,将东山的海洋美食进行现代的改造与包装,使其如法国的海鲜大餐一样吸引饕餮之徒,也有相当大的开发空间。除了以上所提的纵向上的应以产业链的理念来开发漳州各个海洋文化创意项目,使其形成合力,做大漳州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而就横向上,也应当对漳州各个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进行整合,让人可以望一念三。针对当前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的现状,必须努力挖掘打造整条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线路,而不只是如当前的只到南靖土楼,有时间顺带看看明清古街或林语堂故居这样的一日游而已。况且即使是这样的旅游线路他们也未突出其海洋文化的特质,因此,这样的旅游线路开发还显得非常的粗糙与浅层次。应当可以打造这样的一条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线路:从古月港进入,沿着南江滨路进入漳州市区,游过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再到林语堂故居,随后游览南靖土楼,之后由平和到东山岛感受现代海岛休闲时光,最后可以通过游艇观览漳浦与港尾的火山口奇观。当然,其中的古月港还需重新开发,部分还原历史风貌;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林语堂故居、土楼等景点还必须深入开发与包装,使其突出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厦门、泉州、漳州现已在进行同城化,而他们都一样在福建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展海洋文化旅游,如此,漳州的各个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要在这一整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做好对接,使整个闽南地区或福建省的海洋文化创意取得更大的产值,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而漳州与台湾一水相隔,共在一个文化圈,共享一个文化传统,在进行海洋文化创意时要与台湾适当对接,如共同打造开漳开台海洋文化之旅,如借助台湾的文学力量与影视力量书写漳台相连的故事等,如此,会使得漳州海洋文化创意项目更具有吸引力。

本文作者:曾丽琴工作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海洋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海洋意识

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定了必须加强对当代学生进行海洋人文教育,培养海洋意识。探讨海洋人文教育,就离不开海洋与文学、海洋与历史、海洋与哲学、海洋与艺术、海洋与国防、海洋与管理、海洋与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海洋人文教育涉及的领域很广,海洋意识重点在于对人海关系的认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认知教育。因此,在海洋知识教育层面,它更侧重于对海洋人文素养的学习,尤其是对海洋视角、海洋心态、海洋观念、海洋人格等方面的培养。海洋知识的广度决定海洋人文素养的深度,这种海洋人文素养的深度不仅让学生拥有宽广的视野与思维敏感,也影响着学生师生对海洋知识的吸收与运用。

一、中国海洋人文教育的现状

1.海洋人文教育现状相对落后。我们的祖先一向重陆地而轻海洋,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教育观念使得国民对海洋文化海洋知识普遍缺乏关注度,造成学生普遍缺乏海洋意识,眼光与境界还停留在陆地文化阶段。不仅如此,就目前一些中小学和高校开设的海洋教育来看,学校较重视海洋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如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等领域;而海洋人文教育如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方面则关注较少,这样必然导致海洋人文知识的严重不足,如据2014年国家海洋局宣传中心等单位联合作的“中国青年海洋意识调查”,居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而没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意识。可以看出,我国青年基本的海洋认知都异常缺乏,而海洋认知教育是海洋人文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2.海洋人文教育内容缺乏体系。近年随着国家海洋政策的确定及实施,有不少学校开始关注海洋教育。目前位于海南的一些大中小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其接触海洋相关领域的知识,如组织学生到海边进行参观、参观各种海洋类博物馆、参与海洋征文比赛、海洋知识竞赛、制作船舰模型、绘制海洋生物图等。另外,有的学校还在校园内创设海洋知识宣传栏、请海洋专家为学生做讲座等。以上这些措施让学生通过视、听、说、做等方式,切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地理、海洋管理等领域。我们知道,接受知识最基本、最系统、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还是学校教育。虽然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学校也组织教师或专家编写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校本教材,但就其编写的视角和内容来看,这类教材也仅适合某地区或某学校某阶段年龄的孩子,而在年龄或地域以及知识体系上,仍然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二、语文学习中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科教材,挖掘不同学科教材中的海洋教育资源,对学生实施海洋人文教育,渗透海洋意识,是目前很多学校较为常用的方法,如语文、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教育。在此,本文重点分析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1.语文学习中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我们知道,语文课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语文是一门相当特殊的学科,语文课兼具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工具性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手段,语文课程终极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是中国公民的母语,不仅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而且还能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中小学甚至大学的语文课本中都有涉海文章,且课文都是文笔优美的经典之作,存在较多有待挖掘的海洋教育资源。教师通过语文课本中的涉海文章的讲解,让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博大与宽广,还可以让孩子们切实感悟海洋的美丽与波澜壮阔。当然,语文学习不仅限于教材课文的学习,学生们阅读大量的涉海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也可以较为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海洋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目的。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海洋人文教育的举措。在当代海洋人文教育紧迫形势下,利用语文课文中的涉海诗歌或诗词来加强海洋人文素养本就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尽管目前选编的涉海文章不多,但利用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仍然具有天然优势。(1)利用海洋诗歌、散文、小说培养进行海洋教育人类的海洋活动,塑造了不同的海洋人文传承。“海洋沿岸国家和地区,不论在西方或东方,都有产生和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可能,都有依据自身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塑造的海洋文明。”诗歌、散文或小说,既是海洋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阅读或朗读或创作有关海洋方面的诗歌,可以培养其海洋人文意识。如《诗经》中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以及《商颂•长发》中的“相相烈土,海外有截”。《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所有的写作文体中,诗言志,诗传情。只有诗,是人类朴素情感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现。如《山海经》《楚辞》《诗经》,张九龄在《望月远怀》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在其《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如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就选编了《观沧海》《望海潮》等涉海诗歌。因而在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引入海洋人文教育,对于学生了解先民们的海洋情感,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的海洋文学,自《诗经》《楚辞》而始。我国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作家或学者在也撰写了不少有关海洋的散文或小说。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或撰写类似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海洋意识。如徐波编写的《中国古代海洋散文选》,书中选编了除诗歌、小说之外的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该书,可以较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海洋散文、海洋文学、海洋文化。再如通过阅读古金中外的经典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镜花缘》《老人与海》《白鲸》《鲁滨孙漂流记》等著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民国时期,我国王鲁彦的《船中日记》《听潮的故事》,陆蠡的《海星》《贝舟》都是散文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涉及海洋的描写或相关领域的记述与表达,学生通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培养其独具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美学。(2)利用写作培养学生海洋人文意识与此同时,利用写作等形式,将自己对海洋的认识或感悟表达出来,也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方法。写作课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侧重于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运用,更在于注重学生审美、鉴赏、思维、意识等层面的引导与启发,强调“我手写我心”。而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讲,“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渗透海洋意识的诗歌都可以成为创作海洋诗歌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海洋人文知识传播给学生,可以让他们在熏陶中接触海洋文明,然后再利用写作课的特点与优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感受海洋文化,对海洋热爱与保护情感。如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涉海类诗词作品,将诗歌学习或创作渗透进海洋意识教学中,既能丰富学生的诗歌写作教学课堂,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当前新时期的国策、新时期的形势下,在语文课中渗入海洋人文教育,充分发挥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学科特点,可以稍微缓解国民教育中海洋人文意识落后的严峻形式。

参考文献:

[1]季岸先.涉海高校海洋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兼议《海洋人文专题》课程设计与开发[J].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会议论文集,2011,(07).

[2]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02).

[3]郭邵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08):63.

[4]沈庆会.海洋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3).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4

一、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岱山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中部,著名**渔场中心。全县由404个岛屿(包括住人岛16个)组成,陆地面积32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717公里,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岱山县拥有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绚丽宜人的海山风光和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文化经济的基础条件和潜在优势。岱山县委、县政府顺应海洋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围绕“海”字做文章,大力挖掘海洋历史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人均生产总值22382元;财政总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海洋经济增加值为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74亿元,同比增长19.6%;财政总收入19410万元,同比增长38.8%;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11.71亿元,同比增长23.8%。

1、成功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我县已举办两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我县坚持错位竞争、开放式运作原则的成功范例,抢占了该领域在周边地区的制高点,为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创设了新的有效载体。无论是20**年6月举行的为期一个月的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还是20**年6月16日??9月23日历时100天的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都是以“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为主题,从岱山海岛实际出发,按照学术研究和文化娱乐两大主线展开,包括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休渔谢洋大典、海洋主题系列学术研讨会、海洋主题特色博物馆开馆(奠基)仪式、海洋文化主题文体比赛娱乐活动及中国海洋文化节闭幕式五大块,成功揉合和展示了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时代特征,使海洋文化节成为岱山的一张新名片。

一是举办一系列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活动。**市渔民画艺术活动展出了200幅**渔民画新作、现代民间剪纸、渔民画工艺品;全国渔歌邀请赛汇聚了来自江苏、上海、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的50多位渔歌艺术家展示各具特色的渔歌;秀山海泥主题公园举行的“我为泥狂”海泥狂欢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大批高校学子;中国(东海)海鲜烹饪大奖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8家酒店的名厨汇集;海洋主题灯会展、“蓬莱仙岛?浙江岱山”摄影赛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岱山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和喜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是组织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先后举办了中国**国际海洋生物科技论坛、“东亚岛屿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7个学术会议;成立了省海洋文化研究会;举办海洋专题学术报告会、交流会20多场,3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对岱山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形成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海洋经济主题学术报告,使海洋文化节成为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发展的盛会。

三是开展系列海洋文化品牌推介活动。中国海洋文化节期间,通过邀请各大主流媒体记者采访、召开新闻会、举办旅游推介现场会等,打响海洋文化名县品牌,扩大了岱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去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蓬莱仙岛,浙江岱山”旅游与海洋文化节推介会,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岱山、展示岱山。“中国海洋文化节”、“浙江?岱山”等信息一段时间高密度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据统计,文化节期间各类媒体共刊发稿件500余篇,其中部级媒体50余篇,省级媒体150余篇,达到了“让外界了解岱山,让岱山走向全国”的预期效果和后续效应。与此同时,海洋文化节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游客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增长36.89%。

2、着力打造海洋系列博物馆。近几年,岱山县从挖掘、拯救、弘扬海洋历史文化出发,将海洋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效结合,建成了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形成了主题各异、形象不同、互为补充的文化旅游链。目前,中国台风博物馆、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岛礁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已相继建成开放,中国渔村博物馆、中国徐福博物馆、中国海洋生命博物馆、中国海鲜博物馆等正在筹划之中。

一是按照多方筹资的发展模式,建设海洋系列博物馆。建设博物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该县把各个建馆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要求“各显神通”、广泛筹资。据核算,建造台风等6个博物馆的总耗资约为2650万元,总的资金来源:一块是对口部门向上级争取得到,一块是民间投资,一块是建设单位向银行贷款,一块是通过国有资产重组盘活。如投资400多万元的台风博物馆(一期馆区),200万元是省水利厅拨专款支持,其余则由县水务局筹集;投资200万元的海洋渔业博物馆(一期馆区)的建设资金,一半是国家农业部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另一半是国资重组加上本土收藏家赵行法搬出的“家底”。

二是按照整体结合的发展理念,统筹海洋系列博物馆。在起步阶段,县里就对各博物馆的选址、规模等进行详细规划。如将盐业博物馆建在万亩盐田上,将渔业博物馆建在渔都古镇东沙等,赋予各馆文化底蕴丰富的背景,以期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同时,各海洋系列博物馆也不是就文化论文化,单独存在,而是按照整体结合的发展理念,将博物馆与其它行业经营相结合,实行市场化运作。如盐业博物馆旁开了富有特色的盐帮饭馆,既完善了配套服务,也带动了来博物馆参观旅游的人气。各旅行社还把博物馆列入岱山的旅游景点,与其他景点串联成线,把参观博物馆与海岛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业和博物馆效益的双赢。

三是按照建管并举的发展要求,运作海洋系列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良好运作,成立了博物馆管理科,对全县各博物馆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指导,制定出台《岱山县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县博物馆的发展保障、管理监督、检查奖励、社会捐赠办法等作出规定。除政府公益性博物馆以外的各博物馆,允许其通过门票、旅游产品销售和其他有偿经营活动等筹措办馆经费;博物馆的一切收入和接受的捐赠、资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全部用于博物馆建设发展;各政府机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觉支付在博物馆的各类消费。各博物馆从严要求,对管理人员、解说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有些博物馆还招收大学生作解说员,提高了博物馆的档次,做到建一只馆,管一只馆,并成功一只馆。

3、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岱山县立足海岛基层文化建设实际,注重挖掘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和渔业文明,不断夯实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海洋海岛特色的文化精品,大力丰富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县财政优先安排县文化广场、县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并在土地行政划拨、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从而把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来,5年来累计投资达5000多万元。已建成的岱山文化中心成为海岛人民举行各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滨海而建的仙洲公园更是美仑美奂,吸引四方游客。通过置换旧的文化资产,盘活新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动员社会力量,采用各部门分担建设的方法,集中各部门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来,较好地营造了海洋文化的氛围。依靠部分信贷资金投入,提高经营性文化设施的品位和档次。

二是大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海洋文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努力为渔农民提供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组织编写渔歌号子,经过文化工作者和专家们的收集、整理、改编,岱山渔歌相继被搬上舞台。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团体以连响、马灯、渔鼓、秧歌等民间文艺为载体,从不同角度宣传岱山渔歌。20**年6月,成功举办了全国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提高了渔歌在民众中的认知度,浓郁了县内民间艺术氛围。20**年5月,岱山县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三批民族民间艺术(渔歌)之乡。组织创作渔民画,以渔民、渔姑、渔嫂为主要创作群,创作生产了一批色彩鲜艳、反差强烈、海岛生活气息浓郁的渔民画,佳作纷呈,数百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展出、发表或收藏,足迹遍及美、法、日、澳等18个国家。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海岛渔民画邀请赛及中国**渔民画艺术节,深受业内外人士好评。组织创作戏剧小品,作品以浓郁的海派特色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并形成了一支集编、导、演于一体的戏剧小品队伍。建成中国书雕城,拥有500余件大中型木雕书法作品,被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批准为中国书雕艺术研究院。

三是有效提升“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和“**海岛百花工程”的建设内涵。努力营造广场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新建的文化广场、仙洲公园等群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影响面广、参与性强的群体性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群众自发兴起的文艺、健身等活动,丰富海岛人民的业余生活。积极策划主题文化活动,渔港音乐会、渔民运动会、海岛风筝演示会、徐福东渡节等一批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反响良好。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元宵彩灯展,已成为岱山现代民间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工程、“一乡一品”工程,创作排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的小节目,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渔村小岛、田头船头宣传演出,特别是在渔民“伏休”时节开展的各类文化下乡深受欢迎。同时,还结合各乡镇特点,以渔、港、景为切入口,组织开展充满浓郁海岛风情的特色文体活动,吸引广大渔农民广泛参与,活跃了渔农村的文化生活。

二、初见成效的原因及启示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岱山县文化竞争力和对外知名度的当务之急,是牢牢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岱山县用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文化战略,统筹整个文化建设,造就特色经济拉动力,增强构成岱山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1、建设海洋文化,顺应了当今时展的潮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时代。岱山县作为地处沿海的经济欠发达县,它顺应当代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趋势,全力弘扬海洋海岛优势,始终抓住海洋文化主题,加快海洋经济强县建设,推动岱山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一是顺应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是需要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加快融合,科学的、健康的具有传统和现代魅力的海洋文化将有效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各地当前首要任务。岱山作为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拥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他们抓住机遇、珍惜机遇,全力开创海洋经济新局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转变,把岱山建成浙江省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海岛休闲度假基地、海洋文化基地、海上物流基地、现代渔业基地、海洋能源基地和海水开发利用基地,力争成为杭州湾经济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经济强县。

二是顺应了发展文化经济的需要。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拥有更先进更丰富的文化,就能引领21世纪潮流。人类历史经历过自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新经济时代,现在已经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经济时代特别关注人的心灵的产品,是“内容产业”唱主角的时代,是文化唱主角的时代。岱山拥有浑厚的海洋文化资源,海、岛、礁、浪、沙、风、盐、鱼等构筑了独特的海洋风情,具有浓郁的海岛民俗文化和渔业文明的特征。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有助于人类正确地对待海洋、对待环境、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是顺应了发展休闲经济的需要。未来学家预言,人类的休闲时代即将到来,海洋的神秘感、海洋资源的丰富性,是探索未知、感受生命美好的令人神往的去处。岱山县着眼于整合全县海洋游资源和海洋文化资源,将人们普遍关心的衣食住行纳入到广义的海洋文化内涵中,从海洋系列博物馆、休渔谢洋大典等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入手,渲染岱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宣传扬帆远航、耕海牧渔的海岛人勇于开拓、敢于拼搏、勤劳智慧、包容万象的海洋精神,悉心营造充满海岛、海滩、海景,渔民、渔船、渔具,阳光、空气、海鲜等海洋文化休闲环境。

2、建设海洋文化,坚持从岱山海岛的实际出发。近年来,岱山县对建设海洋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化,工作实效日趋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注重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岱山特色的海洋文化经济发展路子。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错位竞争。立足岱山县情和海岛实际,正确把握海岛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前景,避免与周边地区的雷同,形成主题各异、类型不同、资源共享、相互补充的海洋文化建设模式,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坚持创新载体、独辟蹊径、创出特色,从海洋系列博物馆、休渔谢洋大典等外地尚未开发又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入手,在渔文化、泥文化、盐文化等传统海洋民俗文化上做文章,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全力做大、做强、做精,积极打造岱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品牌,提升岱山的知名度。

二是坚持文化与经济互动。切实将文化作为经济活动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着眼于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要素在旅游等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挖掘、提升海洋文化旅游内涵,打响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坚持用经济的手段、产业的思路做好“文化经济”文章,积极开发利用海洋、海岛、海港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把建设系列博物馆作为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作为开发海岛旅游、扩大海洋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促进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与经济互动的格局。

三是坚持开放式运作。坚持“少花钱,多借力”的整体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开放式运作。注重文化领域的市场运作,以市场换投资、服务,以资金换资金,以利益换利益;在文化设施、项目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文化人才上,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坚持依托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报社和浙江海洋学院等方面的力量,把中国海洋文化节办成了学术研讨和文化娱乐的盛会。同时,在建设海洋文化节海坛、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等海洋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展品收集等方面都体现了开放式运作的效果。

四是坚持群众参与。文化来源于生活,来自于群众。只有把全县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群众直接参与文化工作,打造海洋文化名县才有坚实根基和基础动力。近年来,岱山渔农民群众创作的戏曲小品、渔民画、渔歌、海岛文学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文艺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级大赛中获奖,这些创作都来源于群众,又通过群众得以传承。始终坚持在文化建设中吸引群众的积极参与,重视不同人群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为群众参与文化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参与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始终坚持在群众参与中推进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体现浓郁的民间民俗特色。

三、目标和举措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十届六次会议决定(《关于加快建设浙江省重要的海洋文化基地,全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决定》),我县将全力构筑海洋文化名县“三大支撑”,积极实施“四大工程”,把我县建设成为海洋特色浓郁、时代特征鲜明、在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洋文化名县。

1、以海洋文化节庆为支撑,着力打响海洋文化名县品牌。

坚持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立足岱山实际,精心筹备并举办好中国海洋文化节。现正着手海洋文化节主会场--祭海坛的后期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我县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旅游设施。继续坚持开放式运作,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节的新路子,进一步实现政府“花小钱,办大节”的目标。注重节庆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做好“以节促旅”文章。我们将以海洋文化节作为加快城镇发展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并且注重积累,做好中国海洋文化节的档案整理工作,为下一届海洋文化节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以海洋系列博物馆为支撑,积极打造海洋文化基地亮点。

今后我县将着手开展海洋系列博物馆有关命名报批工作,使博物馆成为岱山旅游设施、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是切实加强对已建成的博物馆的管理。严格按已出台的博物馆管理办法,规范博物馆管理,尽快使我县的博物馆管理达到正规化、专业化。要求各博物馆依托自身条件,壮大博物馆发展,找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最佳结合点。二是不断丰富已建成博物馆的内涵。中国台风博物馆已于今年9月完成二期4D动感影院综合项目主体工程,准备启动亲历台风项目和台风群雕项目(已由中国美院策划),拓宽建设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主题园;中国灯塔博物馆将继续打造以世界著名灯塔为城市雕塑、抽象灯塔为新区路灯的“灯塔之城”,尽快启动岱山水道功能灯塔建设,形成匠心独具的灯文化主题园。三是规划启动其它博物馆建设。加大博物馆建设的招商引资力度,筹划建设中国海鲜博物馆等其它博物馆。

3、以海洋文体精品为支撑,不断充实海洋文化旅游内容。

继续注重海岛传统文化和现代海洋旅游经济的有效结合,创新内容,提升品位,打造一批具有海岛鲜明特色的文体精品。一是唱响岱山渔歌。重视对渔歌艺术的抢救和挖掘,融合时代特征,增强渔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组织拍摄渔歌MTV,作为对外宣传岱山的有效载体、对外交往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广泛发动全县干部群众爱渔歌,唱渔歌,逐步使岱山成为中国渔歌之乡。二是画好岱山渔民画。加强渔民画创作队伍建设,鼓励创作人员深入渔村、渔船、渔场,重视培养民间渔民画作者。鼓励创新渔民画的表现形式,提高渔民画的商业价值,引导渔民画向产业化发展,扩大岱山渔民画的影响力。三是开展沙滩运动。充分发挥“华东第一滩”优越的资源条件,打响沙滩特色运动品牌,适时开展富有海洋风味的渔民运动会、沙滩排球、沙滩摩托车、沙滩滑翔等运动,并逐步提高沙滩运动的举办规格。四是开发海钓休闲。海钓作为深受现代人喜爱的一项休闲活动,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我县可以依托中国岛礁博物馆,积极探索开展岛际游、环岛游项目,把海上观光和游艇业相配套,加快发展海钓业。继续实施人工岛礁和人工放养,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我县建成国内知名的海钓基地之一。五是建设文化主题园。着眼于做大特色旅游产业,进一步推进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台风乐园建设将在中国台风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乐园;岱东牧獐乐园将建成集观光、狩猎、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盐主题公园将在万亩盐田上继续深挖盐文化内涵。六是嫁接演艺团队。加强军民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依托部队原有的乐队,组建演艺团队,并使之成为特色表演团队,积极嫁接周边地区的优秀文艺人才,用市场化的方式,引进专业演艺团队,宣传海洋特色文化。

4、以实施“四项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海洋文化名县基础工作。

实施文明素质工程,进一步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我们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未成年人,借助一定的形式,着力增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实施文化阵地工程,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工作。文化阵地是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我县正着手社区公益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培育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军营文化,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着手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切实解决个别乡镇“有站无舍”现象。大力推进海岛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开展海岛文学的创作和交流,以满足渔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海岛文化品位。

实施文化基础工程,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是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以巩固教育强县为目的,着力推进城乡教育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5

1.神仙文化。据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登州•蓬莱》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寻访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城,冠以“蓬莱”,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可见从蓬莱诞生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密不可分。在苏轼的《登州海市》中,“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映射的便是海市蜃楼的奇景与神仙的传说。蓬莱的神仙文化可以归结为以蓬莱阁、八仙和海市等为代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力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2.精武文化。蓬莱的精武文化以戚继光和蓬莱水城为代表。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明代的抗倭名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公认的将蓬莱精武文化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在戚继光的《韬铃深处》中,“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便将其保家卫国、淡泊名利和向往和平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蓬莱水城是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军港要塞,在山东省蓬莱市城北崖山下。蓬莱水城整体呈现不规则的长方形,有“断崖千尺,下临天地”之势,它的水门、防浪堤和城墙炮台等海防与海港等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蓬莱的精武文化可以归结为以戚继光故里和蓬莱水城等为代表,体现出爱国的凛然正气。3.港口文化。蓬莱港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黄渤海的交界处,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据《竹书记年》中记载,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蓬莱的海航业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早在新石器时期,登州的海航活动就日益兴盛,根据在登州古港外打捞出土的古代文物的制作年代来看,在新石器时期的登州一带,已经有了较高的造船技术。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在辽东半岛、朝鲜和日本等地均有史前胶东半岛的文物出土。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当时海航业的发展程度之高,为登州古港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文人苏轼在担任登州知州期间,其所作的《登州如还议水军状》中有记:“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虏中山川,隐约可见,便风一帆,奄至城下,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可见当时的登州古港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有极其最重要的地位。蓬莱的港口文化可以归结为以蓬莱港为代表,体现出古登州对外开放航运的兴盛。4.海洋文化。作为沿海城市的蓬莱,其依托海洋而形成的文明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独特的文化,必然衍生出许多与此相关的产物。蓬莱是中国9个沿海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唯一北方港口城市,足见蓬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里的重要性。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推动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发展,同时将中国的民族工艺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有效的传播,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蓬莱的海洋文化丰富多彩,民俗在其中也扮演着相当大的角色。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蓬莱本地的渔民会纷纷地给龙王庙送灯上供,以祈求未来的一年中出海平安,渔业丰收。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蓬莱的海洋文化可以归结为以海上丝绸之路和当地民俗等为代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包容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融合。

二、蓬莱地域符号与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本质上是对文化的设计,是文化物化表现的一种方式。而想要把文化进行有效地传达,就需要将文化符号赋予到产品当中,产品的文化意义需要用符号来表达。来蓬莱旅游的人们,通过感受旅游文化产品中符号所传递的信号,再由自身的旅游经历感知符号传递的意义,并给出一个良好的反馈。文化符号在产品中的呈现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复制,而是要在把握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工业设计思维方法,将提炼出来的设计元素投入到旅游文化产品的再设计过程中。1.蓬莱地域文化特点。蓬莱的地域文化融合了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海洋文化是其基础,神仙文化是其核心,精武文化和港口文化丰富了其内涵,充分体现了蓬莱“人间仙境”城市映像,带有鲜明的地域内容、风格和形式。从蓬莱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海城楼阁”可以充分体现其旅游文化内涵,在旅游过的过程中,活动性体验所得的一种人文记忆。“海”可以是渤海和黄海,“城”可以是登州古城或蓬莱水城,“楼阁”可以是海市蜃楼和蓬莱阁。蓬莱众多的旅游景区,恰好可以利用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当中,让游客可以购买到与其他沿海旅游城市不一样的旅游文化产品。2.蓬莱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发展方向。旅游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着消费者的旅游经历,蕴含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作为商品而言,它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向外界传播了相应的旅游文化,是一个有效的传播媒介。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旅游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在许多沿海城市的旅游消费市场中,旅游文化产品样式雷同,缺少地方特色。这类产品往往缺少实用功能,功能性语义设计指示不清,往往只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易落入俗套。在各地的旅游景点或市场上,许多旅游文化产品在设计形式上几乎毫无差别,也有很多都是从江浙广东等地批发而来。在旅游景点经常会看到扇子、画册、佛珠、茶具、翡翠琉璃、书签和花瓶等旅游文化产品,各自所不同的往往只是图案上的差别。设计师应该切身体验蓬莱的地域文化,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提炼出可以融合到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形成具有蓬莱当地特色的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收藏价值或使用价值,游客才会心甘情愿地购买。同时,要将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融入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当中。旅游体验是消费者旅游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体会和感知。游客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旅游内容来丰富自己的旅游体验,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土特产、传统技艺和民俗节庆等,让游客们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从观赏者变身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特定的设计方式进行,比如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或者游客自己亲手制作等,让游客参与其中,享受这种互动的形式,体会其中的文化主题,将这种体验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中,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才会将蓬莱高品质的旅游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蓬莱旅游文化产品的研究意义

蓬莱旅游文化产品是蓬莱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是展现城市文化的有力载体,游客可以通过旅游文化产品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人间仙境”,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旅游经济带来实际的效益。实现产品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维持蓬莱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蓬莱文化产业体系,塑造蓬莱特色文化品牌,推广蓬莱旅游文化产品,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蓬莱这座沿海城市文化。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品规模在700亿左右,今后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其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蓬莱旅游文化产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四、结语对蓬莱地域符号的研究,是以蓬莱地域文化为核心。蓬莱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结合当地的人文生活和自然环境等特色的文化资源,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发展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让到蓬莱旅游的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本地精彩文化与厚重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程辉.基于产品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探析[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5:24-33.

[2]李宁,王贺,侯兴华.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1(02):90-92.

[3]毕延刚.山东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D].山东:齐鲁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5:8.

[4]李伟,郭晶.蓬莱市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08):36-40.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产业;海湾资源;海洋旅游;特色潜力;发展建议

党的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历史性重大判断,旅游产业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事业,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重要过渡阶段,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五大发展趋势。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工作,将旅游业纳入新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山川秀丽,滨海旖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清新福建”已成为全省旅游一张金字招牌。福建具有“依山傍海”的地理特点,全省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在新一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应充分发挥海湾资源这一最大特色和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建旅游产业[1]。

1福建省海湾带旅游资源丰富

(1)沿海岸线长,岸线回转曲折,形成众多部级国际级的优美海湾福建作为海洋大省,拥有3752km长的大陆岸线和807km的海岛岸线,岸线总长度居全国第一,海岸线直线长度535km,海岸线曲折率为1∶7.01,是海岸线最曲折的省份。沿海分布大小海湾125个,海湾屏蔽性好,条件优良,从北至南主要有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厦门湾、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海湾[2]。我省滨海海湾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海岸带自然景观以名山奇石、海岛风光、滨海沙滩、特殊地貌、生态景观、地热资源等为主;人文景观以古文化、古建筑、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主。霞浦滩涂面积全国最大,海上田园,五彩斑斓,旎丽迷人,被赞誉为“中国最美滩涂”,是旅行者天堂、摄影家圣地;平潭海水清蓝,沙滩细软,奇石林立,龙王头海滨浴场坡度平缓,沙质洁净,是天然绝佳的海滨浴场,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海滨浴场之一,坛南湾、北港等多处海湾惊现“蓝眼泪”,犹如浩瀚银河星空,令人目眩神迷;东山岛一牙新月般美丽海湾环绕,马銮湾、东沈湾、乌礁湾等多湾相连,天蓝海阔,沙白水净,潮起潮落,群鸥飞翔,引人入胜。(2)海岛众多,风景绝佳,旅游开发潜力大全省分布有海岛2215个,面积大于500m2以上的海岛1321个,海岛总面积11.56万公顷,海岛岸线总长2503km。从北至南主要岛屿有大嵛山岛、三都岛、琅岐岛、平潭岛、南日岛、湄洲岛、惠屿岛、厦门岛、东山岛等。全省海岛星罗棋布,形态万千,宛如散落在东海之滨的碧绿珍珠。鼓浪屿海上风光引人入胜,哥特式建筑古典精致,世界一流钢琴博物馆琴声悠扬,岛上绿树成荫,植物种群丰富,景点众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潭岛是全国第五、全省第一大岛,是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外形宛如神兽麒麟,翩然起舞,海蚀景观神奇迥异,石头厝风情独特;嵛山岛超尘脱俗,彷如蓬莱仙境,万亩草场有“南国天山”之誉。全省海岛数量众多,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人文景观独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成为风景名胜景区的海岛数量偏少,海岛旅游开发程度低,这与福建省海岛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开发利用潜力大,前景广阔。(3)海洋文化兴盛,历史人文内涵丰富独特,源远流长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福建海洋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极具鲜明特征,海洋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符号,深刻塑造着福建人的性格特质。福建海洋文化包含海洋历史文化、港口航运文化、海洋船政文化、海丝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考古文化等多元多层次,内涵丰富独特,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福建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相比,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东方第一大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从福建起锚;清末明初,福建是中国海军的摇篮,海军及海洋国防工业发祥地,下南洋的主体;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瑰宝之一,全世界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信众有2亿多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惠安女民间风俗文化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是爱拼敢赢的生动写照;连江、马尾与妈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与金门列岛近在咫尺,闽台一衣带水,台海风情浓厚独特。

2海洋旅游内涵丰富多样,互动性和体验感强,旅游发展受益面最广泛最直接

(1)海洋旅游类型多样,参与面广泛适宜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海洋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世界各地迅猛发展,有关资料统计,在发达国家海洋旅游业的产值已约占全部旅游业产值的2/3。海洋旅游可开发产品类型多,海洋旅游的内容包括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自旅游休闲活动,涉及酒店、餐饮、滨海别墅、旅游码头、购物消费、休闲游船、海岸生态旅游、海岛探险、海洋生物、邮轮游艇旅游、潜水、休闲垂钓、帆船、摩托艇、冲浪、滨海浴场等许多业态,产品类型丰富;海洋旅游互动性和体验感强,许多旅游活动如海水浴、日光浴、海上运动、垂钓、潜水等,需要旅客身临其境或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许多活动富有挑战性、刺激性,越来越受游客欢迎和青睐,符合休闲旅游时代转型的需求;海洋旅游宜静宜动,各年龄段各阶层游客均能参与,老少咸宜,参与面广泛适宜。(2)全省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海洋旅游发展受益面广泛直接我省海岸带地区人口、产业集聚度高,城镇化水平高,其中海岸带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工业产值等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均明显高于其陆域面积占全省的比重。海岸带涉及的40个县(市、区)陆域面积2.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23.6%。常住人口25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7%;地区生产总值1845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1.0%;人均生产总值72426元,比全省人均生产总值高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5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0%[3]。培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重点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稳步构建,海洋经济加快发展,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095亿元,同比增长10%。海岸带是福建经济、人口集聚发展的最主要区域,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受益面最广泛最直接。(3)海洋旅游业推动沿海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沿海地区依托海洋资源、港口航运资源和对外开放口岸优势,担当全省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工贸企业、制造业和物流业等产业迅速发展,但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进一步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写入党章。海洋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无烟、绿色”产业,是推动沿海地区由传统工贸城市向国际旅游花园城市转型、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朝阳产业,是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能使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广泛受益,助力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滨海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条件

(1)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目前,我省沿海地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将有力支撑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沿海港口实施一体化整合,港口建设加快,截止2018年底,福建沿海港口已建成生产性泊位50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5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20亿吨和1647万标箱,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正式运营,平潭国际邮轮码头已开工建设,福州松下邮轮码头建设加快推进[4][5]。铁路网、公路网等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赣龙厦、向莆、合福等铁路和沈海、福银、厦蓉、泉南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有效地畅通了海岸带港口与省内山区地区以及中西部省份的运输通道连接,有力拓展了海岸带的发展腹地。福州、厦门、晋江机场完成扩能,其中厦门机场、福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2600万人次和1400万人次。(2)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好,城镇化率较高我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早,速度快,产业集群多,规模大,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梯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和发达地区。2018年沿海地区人均GDP普遍达到1万美元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了旅游休闲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沿海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普遍较高,具有较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设能力、保障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对外开放度较高,对外交流频繁密切,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游客,发挥海洋旅游产业特点,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沿海地区城镇化率高,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好,配套和保障条件较好,有利于承接海洋旅游项目落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3)许多滨海旅游景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福建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现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滨海旅游景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被称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声名远播海内外,一曲《鼓浪屿之歌》广为流传,是全省滨海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海神妈祖信仰,伴随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积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崇高的精神世界,湄洲岛妈祖祖庙是全世界信众心中的圣地;平潭是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正在加速发展,破茧成蝶,大力打造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和国际知名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这些知名景点为依托,较好的宣传和展示了福建海洋旅游品牌,为海洋旅游产业深度开发和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

4加快福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制定全省海湾带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为规范和保障全省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加快制定全省海湾带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协调处理海洋旅游与城市开发、港口、航道和锚地、跨海通道、渔业、军事、防潮排涝、生态红线、养殖等多方关系,做好全省海洋旅游产业顶层设计,以一个规划管到底,以最严格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展海岸整治修复,保留大部分海湾带用于海洋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2)加强宣传和推广,倾力打造一些部级国际级的海洋旅游品牌项目以“清新福建”、“海上福建”为主题,加大福建海洋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福建海洋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产业,吸引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博览会、邮轮游艇产业大会等高规格高层次会议在福建召开,大力发展海上运动产业,引入高级别帆船赛事、游艇赛事、风筝冲浪赛事、摩托艇竞技赛事、钓鱼赛事等项目落地福建;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一个沿海县(市)至少强化打造一个特色海湾旅游景点,力争建成数个与巴厘岛、马尔代夫齐名的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度假地,实现处处有海景、处处有特色,提升福建海洋旅游业品牌形象。(3)加强道路、港口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城市市政道路的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应根据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景区道路建设,接入道路主干网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安全、绿色的沿海景区道路网络。加强海峡和海岛之间的旅游交通码头建设;选择距城市和景区较近、水深及掩护条件良好的港址加快发展游艇基地,尽快划定全省游艇活动水域范围;加快福州、平潭、莆田等地国际邮轮码头建设,新建或利用靠近城市的老旧货运码头改建为邮轮码头,加快发展国际邮轮始发港和访问港业务,探索本土邮轮产业发展,提升海洋旅游品质。

5结语

(1)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符合福建旅游产业政策导向,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福建省依山傍海,因海而兴,以海强省,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海湾资源是福建旅游发展的最大特色和潜力。福建沿海岸线长,岸线回转曲折,形成了众多部级国际级的优美海湾;海岛众多,风景绝佳,旅游开发潜力大;海洋文化兴盛,历史人文内涵丰富独特,源远流长。(3)海洋旅游内涵丰富多样,互动性和体验感强,旅游发展受益面最广泛最直接。海洋旅游类型多样,参与面广泛适宜;全省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海洋旅游发展受益面广泛直接;海洋旅游业推动沿海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福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条件。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好,城镇化率较高;许多滨海旅游景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5)加快制定全省海湾带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加强宣传和推广,倾力打造一些部级国际级的海洋旅游品牌项目;加强道路、港口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群群.“海丝”背景下福建沿海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年~2020年)[R].福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2011.

[3]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2016-2020年)[R].福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016.

[4]中国港口年鉴编辑部.中国港口年鉴[M].上海:中国港口杂志社,2018.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妈祖文化;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湄洲祖庙

一、海峡两岸妈祖民间信仰的产生

妈祖信仰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妈祖文化,经历了整整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信仰所未曾有过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5000座,妈祖信众2亿人。

(一)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现象。妈祖民间信仰发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妈祖在短暂的生命中,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治病救灾等善行为乡邻感念,“人行善事,死后为神”,民众视她升天为神,称其为“女神”。乡邻感念她的恩德,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立庙宇,进行祭祀。妈祖民间信仰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经过了许多岁月的累积,中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体现了中国文明海洋性的一面”。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海洋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海洋生存环境的风云变化,“大海无情,商海也无情”使得民众需要精神寄托,妈祖是海洋族群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从妈祖传说故事可以看到,妈祖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充满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海上女神,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敬仰和祭拜。在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海事活动最活跃的福建、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各省传播。

(二)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承。明清时期闽粤沿海人民掀起移居台湾的高潮,移民把祖籍地的妈祖等民间信仰也带到了新的移民地。这种民间信仰的移植象征两种意义,一是可以视为闽文化在移居地的延续与发展。二是妈祖是他们心中的保护神,有神的保护,它可以使不安的心灵得到缓解。因为移民在百般艰难的环境中离乡背井、漂洋过海迁徙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求生活,移民迁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历程,特别是东渡台湾海峡移居台湾,迁徙途中充满各种生命危险,海峡茫茫,随时有船覆人亡的危险。移民在海上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即使顺利到达目的地,登上台湾岛,移民们在新的环境中还会遇到更加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台湾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加上早期台湾尚未开发,荒野无边,猛兽当道,瘴气横溢,瘟疫流行,以及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等情况严重威胁着移民的生命。而且,开垦荒地、海上作业、从事贸易等都时有不测风云。因此,需要借助神明的力量来摆脱各种恐惧和不安。渡海移民者只能祈求和依靠神灵的护佑,来确保航海与垦殖的平安。妈祖是闽粤的海上女神,当然就成为闽粤移民移居新环境的保护神。

早期移民在渡台之际,动身之前,都要到当地妈祖庙祭拜,还要许愿一番。许多人祭拜之余,还要从寺庙带走一把香火、一尊小型神像,祈求分身的神像能与信徒同舟共济去开辟新的天地,保佑移民一路平安顺利。因此一旦定居下来,为答谢妈祖神灵的保佑,便设祠立庙奉神,而且往往还要由专人专程渡海返乡于祖籍地祖庙中,以“割香”、“分灵”等形式将妈祖神像恭奉入台,立庙建祠加以祭奉,使家乡的神灵同移民一起移居台湾,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比如,从湄洲祖庙分灵来台的湄洲妈、从泉州天后宫分灵来台的温陵妈、从厦门同安分灵来台的银同妈等等。海洋移民在移居地发展时,遭惊涛骇浪冲击,祈求妈祖神灵保佑航海平安,是海峡两岸妈祖民间信仰的特色。妈祖信仰是台湾社会的主要民间信仰,据统计,台湾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超过2000座,信众多达160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见,海峡两岸妈祖信仰的历史渊源是深远的。

二、从妈祖信仰向妈祖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妈祖文化”已在海内外形成共识。由于十年“”极左思想的影响,民间信仰包括妈祖信仰都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加以批判和清除,湄洲妈祖庙建筑群为此在“”被夷为平地。1978年复兴重建,并于1986年农历三月廿三神诞,按民间传统仪式举行开光。但是,人们特别是公职人员对于妈祖信仰还是有顾虑了。1987年重九,即民间传说妈祖羽化升天1000年纪念日,湄洲妈祖庙举行规模盛大的千年祭系列活动,并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林金文教授提交的论文《要重视妈祖文化研究》,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林教授的主要论点是:妈祖神话及其形成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历史悠久,且早已远播海外,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积极作用,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它对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对内起联系本民族成员的纽带作用,具有民族的内聚力。会后经媒体广泛宣传,“妈祖文化”的提法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今天,弘扬妈祖文化已经在海内外形成了共识。现在,由官方主办的“妈祖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仪式越来越隆重。而且,在妈祖信仰最普及的台湾,妈祖庙成为兼具宗教、经济、文化、娱乐和社交等功能,许多妈祖庙乐于回馈社会,出资兴建医院、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愈加突出。2004年大陆成立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有200多家团体会员。此外,妈祖文化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研究和妈祖信仰密切联系的学科领域并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建树的学术成果。由此可见,从妈祖信仰到妈祖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妈祖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妈祖信仰到妈祖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积淀,由妈祖信仰形成的妈祖文化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三大层面的内容:

第一,妈祖文化的“道德”内涵。妈祖文化最深的内涵在于人格魅力,在千百年的嬗变过程中,信众不断丰富妈祖的完美道德品质,妈祖形象已成为道德的化身,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大成。妈祖之所以成为人们敬仰和祭拜的女神,首先是因为妈祖的美德。妈祖的完美道德品质,忠义孝悌、救民疾苦、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无私利他的情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信众心目中,“妈祖形象尽善尽美,妈祖精神包含着真善美的价值和道德内涵。信众信仰妈祖,意味着认同妈祖所代表的真善美价值观和道德观”。妈祖的形象是慈祥、博爱、亲切、无私、勇敢。妈祖受到历代朝廷的多次褒封,封号也从“通灵女神”渐次升格为“夫人”、“妃”、“圣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说明历代统治阶级是非常重视以道德化的妈祖形象作为教化百姓的最有效的伦理教材。可见,妈祖文化的内涵首先是从道德人格层面上来理解的。

第二,妈祖文化的“信仰”内涵。正因为“信仰”,才使妈祖拥有2亿多的信众。信众祭拜妈祖、信仰妈祖,是相信妈祖是非常灵验的。人们出海的安全、海上贸易的顺利、旅途的平安,以及求子、求财、求福等等,都相信妈祖会显灵助其愿望的实现。所以,信众对妈祖是非常虔诚的。台湾一位老太太从1987年到2000年,共来湄洲妈祖庙朝拜25次,直到90岁高龄。2004年台湾嘉义县朴子配天宫妈祖信众437人来湄洲朝拜妈祖,其中一位林女士在妈祖神像前,三拜九叩,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终于来到了妈祖圣地。”林女士家祖上三代都是妈祖的忠实信徒,其祖父、父亲一生都期盼来妈祖圣地朝觐,但由于两岸未“三通”等原因,至死夙愿未偿。其父临终前,希望她一定要争取来圣地朝觐。这是妈祖信众对妈祖虔诚信仰的典型案例。虔诚的信仰是信众的精神寄托、是信众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是信众开创事业的精神支柱。“信仰”是妈祖文化的核心内涵。第三,妈祖文化的“多学科”内涵。妈祖信仰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积淀,本身就印记着丰富的历史。在妈祖信仰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妈祖文化圈:妈祖庙的建筑艺术、书法艺术、文物珍品;由妈祖信仰形成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口传文学;包含着妈祖信仰的民俗学、华侨史、航海史、海外交通史等等,从研究妈祖信仰人手,可以进入众多科学研究领域。“流传千年的妈祖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等各个方面,在我国沿海地区源远流长,尤其是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文化纽带。”我国文博界老前辈王振铎先生著文指出:天妃宫是研究历代经济史、海外交通、民族学、民俗学、航海史等的珍贵资料,呼吁各界要加强保护天妃宫。2006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国家文化部文化遗产司组织专家评审,湄洲妈祖祖庙、湄洲妈祖祭典分别人列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反映了国家非常重视保护妈祖文物、弘扬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是民间信仰中的主体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两岸交流最大的共同点,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妈祖文化交流对两岸关系的积极影响

(一)妈祖文化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民族情感的交流。妈祖信仰自明清时期被移民带入台湾以来,就成为台湾民众社会心理的一大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响着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可以从台湾信众“热衷于前往湄洲祖庙进香”可见一斑。移居台湾的移民带去的妈祖神灵是从大陆祖庙带去的分神,而且他们比较看重家乡创造出来的神,称之为“桑梓神”。“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之后,即与大陆祖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保持和增强这种特殊关系,增强分庙的灵性,各分庙每隔一定时期都得上祖庙‘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奠等,俗称‘进香’。定期到大陆祖庙进香是妈祖信仰最为独特之处,进香活动是台湾妈祖信众最重要的社会活动。”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阻隔了半个世纪。1987年,湄洲妈祖祖庙拟举办规模盛大的千年祭系列活动之际,正逢台湾当局宣布开放两岸探亲往来之时。台中县大甲镇澜宫为代表的妈祖信众200多人前往湄洲,提前展开两岸的破冰之旅。随后经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研究成果的出版,在台湾、海外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同胞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此后,台湾妈祖信众组团到湄洲妈祖庙谒祖进香活动形成一股热潮,妈祖信仰成为打破阻隔两岸半个世纪政治坚冰的开路先锋,两岸交流从此打开了崭新的一页。自1987年以来,“每年都有10万左右台湾民众前来湄洲谒祖进香,迄今湄洲岛共接待台湾信众100多万人次”。而大陆妈祖庙也应邀到台湾进行妈祖文化交流。自1994年妈祖文物赴台展出以来,祖国大陆妈祖文化团体赴台交流已达20多次。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2002年金身直航金门巡安,同年泉州天后宫组团直航赴澎湖交流,2004年湄洲祖庙祭典团赴马祖岛贺诞举祭。

台湾妈祖信众到湄洲妈祖庙谒祖进香,不仅仅是对妈祖女神的朝拜,更是对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认同,体现了两岸同胞“人同根、神同源、文化同脉”的亲缘关系。对于台湾同胞而言,妈祖信仰不仅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精神慰藉,而且也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眷念与遐思之情。正如台湾知名学者郑志明所言,“对台湾方面而言,到大陆进行谒祖、进香、迎神的意义,不仅只是一般祖庙情结的文化寻根梦而已,同时也加强了信仰仪式的文化传承”。台湾民众的妈祖朝拜热潮,推动了台湾当局进一步解除直航禁令,并最终实现两岸“三通”。妈祖信仰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族情感的桥梁。

(二)妈祖文化交流加强了两岸的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各种形式的妈祖信仰的交流活动,为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为传播妈祖文化、丰富妈祖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每一届的妈祖文化节活动,不仅举行朝拜妈祖仪式,而且举行民俗文化表演、民间艺术展示、妈祖文物展出、两岸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等活动。在交流活动中,不同地区的妈祖信众会把他们在不同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尽情地展示出来。湄洲祖庙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妈祖庙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自1986年莆田举办首次学术研讨会以来,中国大陆先后在莆田、深圳、泉州、厦门、天津、上海等地举办16次研讨会或论坛,而台湾举办过5次,澳门举办过3次,平均每年超过一次。这些妈祖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增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妈祖信仰丰富的文化内涵。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潮汕地区;中国画家;地域文化

潮汕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历经多年的发展,潮汕地区形成了以孙裴谷(1891—1944)、王显诏(1902—1973)、佃介眉(1887—1969)、王兰若(1911—2015)、刘昌潮(1907—1997)、林受益(1901—1990)、陈大羽(1912—2001)、范昌乾(1908—1985)、陈文希(1906—1992)等为代表人物,以守传统、崇写意等为特点的中国画家群体。该地区中国画家群体师承关系、人文传统、创作特点、艺术风格等相近,是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中国画家群体。从清初开始,潮汕地区中国画发展迅速,至清末形成了文人画风格和平民化意识的特点。潮汕画坛的近现代画风开拓者孙裴谷成长于此期间,他自幼跟随同邑画家林亦华(不详)、林伯虔(1848—1909)等学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后与海上画派诸家交流与学习,上海之行使孙裴谷的艺术生命出现了新的转折点。返回潮汕地区后,他将沪上学习到的艺术交流活动、美术教育等理念积极推广;同时,设帐授徒、编印画册。如,他在汕头设立谷园画室、出版《岭东名家画集》等,改变了潮汕地区传统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为潮汕画坛培养了大批人才。20世纪20、30年代,潮汕地区的青年画家纷纷远赴沪上等地学习,特别是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为潮汕地区培养了数百余人。这部分人学成后大多返回家乡执教,如王显诏、林受益、刘昌潮、王兰若等,他们致力于表现潮汕地区浓郁的生活气息,注重传统笔墨,画面色彩鲜艳浓烈,让潮汕画坛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提及广东中国画,一些人以岭南画派概括广东画坛,忽略了其他绘画流派的存在,对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研究不够深入。如今,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其中林丰俗(1939—2017年)、林墉、许钦松、方楚雄、杜应强、陈政明等大批潮汕籍画家成为当代广东美术的中坚力量,他们继承潮汕传统文化,兼顾时代需要,潮汕地区中国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一、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地域文化特征

潮汕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包含方言、文学、建筑、工艺、宗教、民俗等,其中贯穿着中原儒家文化和潮汕海洋文化的痕迹。因此,其艺术审美表现继承传统儒家的审美观念,即追求精致、典雅之美;而海洋文化作为补充,特定的风土人文自然而然地折射到绘画创作之中,形成了地域性中国画风。

二、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艺术特点

潮汕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共同特色,更贴近中国传统儒商文化和人文艺术;在现当代,潮汕地区中国画家各自有着独特的绘画主张,其艺术特点有意无意地融合了潮汕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自然风景。1.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是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潮汕画派可以从画潮汕的山川、乡土人情入手。”①潮汕地区地势多样,物产丰饶,加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得潮汕地区受战争的破坏较少;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海上商贸繁荣,人民群众勤劳朴实。潮汕地区中国画家深受民风影响,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以潮汕地区的物产和景色作为创作题材,创作出了具有浓烈地域特色和鲜明时代色彩的作品。如:潮汕本土画家佃介眉,其一生未出潮汕地区,《花卉蔬果册》《仿古山水册》等集中了佃介眉绘画潮汕地区蔬果、花卉的大部分作品,他继承文人画并加以本土化,对近代潮汕画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潮汕地区科班画家王显诏,摆脱早期在上海求学期间受海派画风的影响,转向明清时期传统绘画的学习,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其山水画《二辟山庄图》便是代表作品;当代潮汕籍画家林丰俗,其创作的村落、榕树、水乡、稻田等乡土田园风景是对家乡的坚守,呈现了潮汕地区的人文情怀和理想化的意境。文化形态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大批当代潮汕籍画家如林墉、方楚雄等在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求学前,便接受了潮汕本土画家的启蒙。如,方楚雄六岁拜王兰若为师,后又随刘昌潮习画。正是如此,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建立了严谨的笔墨规范,同时保存了浓郁的潮汕文化特质和情感,如许钦松、方楚雄等。潮汕地区在各个时期代表性的画家层出不穷,拥有自己绘画理论主张的同时,融合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自然风景,即强烈的“潮味”画风,这无疑是画家深入生活的结果。2.田园牧歌。“田野、土屋、溪流……所以多次出现在我的画中,这无非与我长期生活的范围有关。那些平凡而又平凡的景物,常常勾起我对醇厚隽永的乡情的回忆,我不希望用太美丽的辞藻来冲淡这种质朴感情的表达。”②潮汕地区中国画家将乡土情怀和耕读文化贯注笔端,题材选择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范畴,重新审视大自然和田园,故带有平朴、抒情的田园牧歌情趣。以林丰俗、杜应强为代表的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身上的这种风格尤为明显。这主要因为潮汕地区较好地保留着传统农耕社会的习俗和道德准则,并根植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心中。“这潮汕文化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完整的平衡的态势,并竟至于让远离潮汕的外地浪子海外赤子魂系梦绕地牵肠挂肚,千方百计地回归到乡土,就算只喝上一两碗潮汕粥,也心甘情愿!”③潮汕地区的村落、耕牛、稻田到娱乐、祭祀活动等,一直停留在潮汕籍中国画家心中。林丰俗描绘的自然与田园因素、杜应强描绘的榕树与水牛场景,对比传统文人所描绘的理想山水,更多的是加入现代元素的现实主义山水。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成长的潮汕籍中国画家,第一个身份是耕读修身的儒者,然后才是一位画家。因此,田园牧歌式的情趣是自然生产的表达需求,是浪漫与现实的相汇。

三、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传承与创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潮汕地区风土人情,同时具有每个时代的气息与地方生活特点,即使当代潮汕地区中国画艺术已趋向多元化发展,仍显示着这种特殊的气质。1.凸显本土特色。受潮汕文化的深刻影响,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的创作突出本土特色,其中山水、人物、花鸟三者齐全,尤以老一辈名家的山水及花鸟更为成熟,彰显了潮汕本土“潮味”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花鸟画方面,老一辈画家诗书画印皆擅,以笔墨抒发自然机趣,传达了潮汕地区的物产神韵,如王兰若的《兰石图》《神仙鱼》、林受益的《岭南佳果》、陈大羽的《鸡》等。其二,在山水画方面,将潮汕地区四时常绿的山水、田园化为画境,在文化心理、审美特点、布局、设色的表现上都凸显出本土特色。如林丰俗的《山家之秋》《玉屏春深》、杜应强的《初夏》《榕荫图》、王璜生的《云中的梦》等。其三,在人物画方面,追求神韵而形成简练的造型手段。如杨之光的《卡门》、林墉的《访问巴基斯坦组画》等新颖的人物画,把潮汕地区中国画注重现实、强调深入生活的特点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善于吸收。善于吸收,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样,潮汕地区中国画家也以善于吸纳、创新外来画风著称。由于地缘的因素,潮汕地区中国画的形成受闽派绘画影响较大。潮汕画家在林亦华等人的带动下,取法闽派绘画,形成了富有市井意味的画风。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潮汕地区画家纷纷赴上海等地求学深造,其中王显诏、林受益、王兰若、刘昌潮等人学成毕业后返回潮汕执教,科班出身的画家与本土培养的文人画家相结合,与闽派拉开了距离,也使潮汕地区中国画与江南地区形成了藕断丝连的人文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教育资源调配等原因,潮汕学子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如林丰俗、林墉、方楚雄等,带有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质吸收岭南画派、学院派等画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潮汕地区中国画向闽派、海派、岭南画派、学院派等学习,善于吸收外来艺术,使得潮汕地区中国画一次又一次地蜕变成长。3.推崇写意。从潮汕地区中国画的发展轨迹看,从早期的学习闽派,到学习海派的金石趣味、大写意,再到学习岭南画派的兼工、色墨并重,潮汕地区中国画以推崇写意为主。潮汕地区中国画家在推崇写意上,主要关注两个层面:其一,写意的技法、工具、艺术风格;其二,写意画创作的思维方式、地域审美心理。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回到潮汕地区的科班画家刘昌潮,其写意的竹子讲究笔墨,竹叶湿润,体现出了潮汕竹叶的特点,他采用写意的手法将竹子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当代潮汕本土画家杜应强,其创作选材是潮汕地区常见的榕树与牛。其笔下的榕树占据画面的主体位置,同时榕树枝干面之间的边线由淡墨呈现,墨色在柔和的调子中有微妙变化;与榕树形成对比的为边线轮廓较为清晰、墨色较浓和黑白对比较为强烈的水牛,或是浓墨色相交而成的地面,在画面语言中呈现出一种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脱离不开其写意的艺术技巧。

潮汕地区中国画家是活跃于清末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支重要的绘画创作队伍,当地画家人才辈出,具有深入生活、田园牧歌情趣等艺术特点。在当今画坛,林墉、许钦松、方楚雄、杜应强、陈政明等大批潮汕地区中国画家成为广东美术的中坚力量。他们或坚守潮汕地区,或在各地授业解惑,一代代延续下去,使得潮汕地区中国画的生命力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吕鸿.地域文化对绘画创作风格的影响.美术大观,2014(8).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航海精神;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为标志和统领的奋斗目标”,习强调海洋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都标志着振兴海洋、发展航运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工程。从“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来的无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到西方航海人勇往直前、勇于实践的无畏气魄,其共同点即为航海人在航海事业过程中,结合海洋文化、航海品质后所形成的航海人特殊具有的一种文化。航海精神,即在从事航海领域的实践基础上,人类在传承航海文化的同时,结合自身基本精神、社会和谐文化后所形成的有航海品质、航海气魄的一种人类精神。它是航海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对海洋表征、航海实质的有机组成,是从事航海领域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1]这种精神结合了中西方对航海精神内容的整合,将航海精神融入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既是航海专业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成长提供长足而有效的帮助。国内对于航海精神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有代表性的有:黄洁[1]以船的结构和部件为原型,总结出与锚、钟、桨、舵的特性相符合的船员的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航海精神;崔国恒、李海林等[2]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应用与创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与航海精神。上述研究为明确航海精神内涵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但也可以发现,我国对航海精神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航海精神的关注缺乏实践,航海精神应用于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还比较滞后。本文试从航海精神谈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研究。

二、航海精神、海员职业素养的内容与关系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一样的航海精神。但是对现当代航海精神内容的构建中,则是将航海精神形象化地指向了海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即坚定的从业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无畏的开拓精神。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3],其中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中一个重要方面。海员职业素养简单地说是海员在从事与海域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行为,是航海人在航海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内容是在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服从意识以及环保理念等。分析大航海时代的航海精神以及海员职业素养的内容,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交集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航海精神是结合内在精神的研究,是对海员职业素养表征培养的一种深化。从现阶段研究的深度上说,目前对航海精神的关注缺乏一定的实践,而对海员职业素养的研究相对比较超前。从教学上说,航海精神的培育还未真正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而海员职业素养的培育已被各航海院校所重视。为此,若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将航海精神融入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航海精神培育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将两者之间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两者之内容优势,将航海精神为海员职业素养所服务,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三、航海精神应用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顶层设计者缺乏培育理念

每一个行业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航海院校顶层设计者对航海精神解读能力不足,将航海精神与海员职业素养的概念混淆,因此,在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仅仅开设海员职业道德、海员职业安全等相关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开设仅仅提升了海员职业素养的表征,却未从心理上让其萌发出从事海员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未从根本上唤醒航海类学生传播正义、热爱和平的爱国情感。为此,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能应付职业资格的考试,而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的精神培养明显不足。

(二)教学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航海精神应用于海员职业素养培育,对教学部门来说无章可循,需要教学团队进行整合与创新。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停留在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在一定高度上分析海员职业素养的特殊性。比如海员工作在世界各地,需要具备人文社科、基本交际、团队协作等知识与能力,而目前这类人文素养课程设计明显不足。

(三)校企合作对接不够充分

高校强调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希望形成校企共育高校学子的目的。航运企业对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是不可言喻的,从对航运公司多年的调研中可以发现,航运业负责人一致认为海员的职业素养是他们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但是,结合航海精神,将航海精神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真正懂得航海文化、深化航海精神的机会不多,内容不够具体。

(四)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强

当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具备勇敢进取、自信好学等品质的同时,也存在好高骛远,缺少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是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显然,这一代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航海精神,更未认识到航海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四、以航海精神促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以顶层设计为突破口,以坚定的“航海家”梦想促进海员职业素养提升

1.培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在航海事业中,热爱祖国是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航海人志在四方,特别是远洋船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可以说他们是祖国的一面旗帜,在彰显国家航海事业强盛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勇敢与坚强。但与此同时,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也无时无刻不冲击着这些船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红色基地现场教学、时事热点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2.培育学生心怀航海的职业理想航海精神是古今中外航海家在航海实践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思想信念。可以说,航海精神是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构成职业理想最直观的因素,热爱航海事业才有可能促进事业的成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航海家的事迹做仔细的研究和阐述,并将当今大航海的背景、承担的使命等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以小组项目制、导师辅导制等方式,将大课堂分成若干个小课堂,让学生在讨论与实践中找寻航海职业的使命感和事业心。

(二)以加强人文素养为方向标,以严谨的航海精神确立海员职业素养培育新基础

航海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具有特殊的职业特征。比如突出的岗位适任性、国际通用性以及法律规范性。简单地说,航海职业在长期远洋过程中具有工作环境单一、生活简单枯燥等特点。为此,应积极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素养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人文素养简单地说,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身的内在品质。在航海工作中,一个海员的责任感关乎全船人命的与货运安全。此时,海员对生命的重视、与团队的合作、对船员之间情感的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开设审美、生命、情感等相关课程,培育海员的人文精神,提高海员的生活品位。航海类专业应根据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与服务对象,将必要的人文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纵贯学生培育全过程。

2.重视人文法纪培育,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航海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船员需要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职业规章制度等。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人文法纪的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案例实战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纪规章的威严。同时,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课堂搬到社会,让学生的实习更多地拓展到法制部门、航运企业等,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专业要求、航运文化、国际规则等,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以校企合作为主阵地,以勤奋的航海精

神奠定海员职业素养培育新基地勤奋的航海精神体现在实干和钻研的精神上。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建立了新的基地,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环境。

1.以企业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校企合作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有机会深入航海一线,去了解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深入企业实践,学生就容易发现自身所欠缺的职业内容,很多知识未必在课堂中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为此,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这一载体,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寻找答案,以此促进学生在专业、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实干巧干的勤实态度勤实是在敬业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校企合作为学校培育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样本。航运企业应将企业对海员职业素养的需求直接与学校对接,积极参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的确定,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育机制。为此,企业中的资深船员应发挥示范作用,吸引航海类专业学生加入船上工作,并将个人实践经验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对学生勤实态度做出准确的评价。

(四)以航海精神为落脚点,以开拓的航海精

神促进海员职业素养总目标的制定开拓的航海精神除了勇往直前,还包括创新与探索。以航海精神为落脚点,围绕航海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制定总的培养目标。

1.学生认识职业特征,对多种精神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培养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进校之日,就应该使其明确航海专业的学生除具备精湛的航海技术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自我奉献、高度责任感等精神。为此,航海类专业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公益活动到项目活动,从团学干部到准军事化管理干事,都是一种航海精神的自我培养。这些可贵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反复积累、慢慢提升的过程,学生应在大学时期抓住每一次活动,来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2.配备一支具有航海职业素养及航海精神培育能力的双师队伍

鉴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航海类专业教师需要借鉴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航海实践。同时,航海类教学必须是教学与实习并重的教学过程,为此,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校应安排教师上船挂职,从而促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为更好地培养航海人才服务。为了实现航海强国的宏伟目标,航海院校应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其中,海员的职业素养是重中之重。剖析航海精神为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所应用,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清楚职业素养的内容,并为此而努力,才能更好地造就新一代高素质航海人才。

作者:芮明珠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洁.论当代中国航海精神[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3:4,15.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篇10

1.装饰性原则。装饰性即艺术作品带给观者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化城市形象、突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角色,公共艺术设计必须遵循装饰性原则。首先,在设计中要重视到布局结构的装饰能力。城市空间的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庄重肃穆的垂直型结构、表现力强的放射型结构、带有主题色彩的中心型结构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应具备与之相协调的布局特点,从而给观者协调、一体的审美感受。其次,不同的颜色搭配、材料选择以及艺术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会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所以设计者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还应重视艺术表现手法的装饰性。2.互动性原则。现代的公共艺术设计必须遵循互动性的原则,以迎合人们的心理、行为需求,促使人们亲身参与艺术美感的体验。如,可以在文化艺术中心长椅上设计出坐下看报的人物雕像,吸引人们与其坐在一起互动。3.应用性原则。应用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一大主题,也是当前艺术领域面向“以人为本”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如,设计者可以将植物对城市小气候的改善特性融入公共艺术设计,构建形态各异的植物景观,继而在实现作品观赏价值的同时提升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设计美感的表现方式

1.将设计美感与地域特点融合。受到社会发展、居民特点、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城市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这种独特化、个性化的地域特点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来源,也是表现设计美感的思路之一。如,舟山是我国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进行此地区的公共艺术设计时,设计者可以将海洋文化中的渔船、船舵、梭子蟹等形象融入壁画创作,或以出海打渔、海上日出等为题材进行壁画绘制。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强烈浓郁的区域美学特点;另一方面能增加当地居民对公共艺术作品的认同感,增强公共艺术设计美学的实用价值和群众的审美基础。2.将设计美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公共艺术设计应遵循并发扬我国的战略方针。如,设计者可以“一带一路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设计者可以借鉴我国古代表现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加工,将古画中的帆船换为现代的轮船,将其融入壁画创作。此外,还可以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民族特点以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体现出国际友好合作的时代精神。通过这样的公共艺术设计,能有效地将国家繁荣、民族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来,从而推动社会氛围的优化建设,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共建美好未来的愿望和努力。3.将设计美感与城市文化相融合。首先,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的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文化艺术中心是城市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建立城市高端文化艺术平台具有重要影响。以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为例,该中心涵盖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多所设施,并将现代雕塑、漆画艺术、闽台古石雕融入建筑环境,向人们展示了厦门从古至今艺术门类、文化内涵的演变过程,建成至今已成为厦门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其次,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当提到《朝元图》,我们便会想到山西永乐;当提到《飞天》,我们便会想到甘肃敦煌;当提到《法海寺壁画》,我们便会想到北京。由此可见,优秀的壁画作品几乎成为了其所在城市的代名词。据此,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应充分挖掘代表城市精神的象征物,将其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实现城市文化的具象体现,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公共艺术作品对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遵循装饰性、互动性等设计原则,将城市的地域特点、传统文化积淀以及时代精神等元素融入公共艺术设计,能有效发挥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的作用,赋予公共艺术设计以丰富的内容,进而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冰,张帆.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规划师,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