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7:19:47

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范文篇1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太大,但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语言文字学习材料。特别自新大纲颁步以来,古诗教学的地位越显重要,不仅增加了课内教学量,而且规定了80篇推荐背诵篇目。那么,如何顺应新大纲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抄—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感情,领悟诗的写作方法,积累诗的语言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寻出以下模式:一、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到诗后,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古诗更是如此,不大声地读出来是很难从整体上去感受到它的语言的。再加上学生对古诗这种文体本来就偏爱,所以,一接触诗,他们就非常愿意去放开嗓门朗读。此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得通畅,既是乘学生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两全其美。二、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字典等非直接说明诗意的工具书读懂词句,将能读懂的批注在诗旁,将不能懂的作上记号。然后再通过小组或全班的交流领悟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诗写了什么。许多老师对于这一步的处理方式或许有些怀疑,觉得这只能在城里的孩子中操作,乡里的孩子是不可能自行读懂些东西的,或者说只能在白话文中运用,在古诗中是很难的,或者只能在高年级学生中有效,在低年级学生中是行不通的。其实不然,只要每位教师相信学生,把学习、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放给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只是或多、或少罢了。古诗词固然比现代白话文深奥些,但与现代白话文也有渊源的联系,多数词的变化是不大的,如“床前明月光”中“床前、明月”与现在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更况且,学生还可以借助插图、字典等工具书,也可以借助相互的交流理解。当然,在最疑惑的地方,还需教师精当的点拨。三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虽然大纲对体会思想感情的要求仅放在高年级,但一般来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都是浅显易懂的诗,只要孩子了解了诗意,就会自然而然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感。只不过从低到高年级在表达上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生动。即使低年级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难度,也是“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桃子”的。四读,熟读成诵。即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地读,以达到成诵的境地。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五读,唱唱、画画、演演。读完后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其它艺术形式将诗再现,或是编成儿歌唱一唱,或是拿出彩笔画一画,如《画鸡》《鹅》,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又易激发学生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总之,古诗教学应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范文篇2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古诗教学范文篇3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属于古代人文墨客智慧结晶所在,具有韵律以及情感以及哲学之美。同时拥有强大的审美作用,能够使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激发学生们对于语言文学的浓厚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古诗词属于我国的文化宝藏,诗中涉及到画和情以及理,不只是让学生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同时还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情感启示。因此,能够有效的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对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理想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古诗词语言表现以及书法情感具有含蓄以及内在的美,一般是让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富裕到诗中的情境和事物上面,并且不是将其直接的表达或者阐述出来。要求学生必须要对其进行细心的钻研体会,并且认真倾听教师所将的内容,不错过任何细节,同时采取自主探索以及联想的方式,才可以对古诗词所含有的思想感情进行正确的把握。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及良好的审美体验。所以说,学习古诗词这个过程比较重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思维的不断深入,使学生们的探究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古诗词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方面也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古诗词属于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社会现象以及人情世故还有自然哲理的细细配位以及深入探索所得出的产物,聚集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及知识分子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智慧,富含了丰富的哲理。而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古诗词是通过很多教研工作人员以及编辑们细心挑选的,含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使学生们体会到生活和劳动以及祖国的美,让其能够更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为人处世更加圆满,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以及综合素养。

二、古诗词教学设计策略

(一)品味课文感受语言艺术

古诗词具有十分优美的语言,并且十分精炼,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富含了十分浓厚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对语言艺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也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让学生们学会怎样间接又富有诗意的将思想感情抒发出来十分有必要。所以,在教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的阅读,并且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们感受到古诗词当中那些优美的语言,体会古诗词中含有的韵律及意味。例如,在讲解江雪这一古诗词的过程中,虽然全篇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对一个幽深地环境进行了整体的概括,同时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对于千山和万境选择了静态的描写方式,给欣赏者展现了幽深寂静的环境,而诗中绝和灭这两个字更能体现出环境的寂静,全诗中只有一个钓字是采用的动态描写,这种描写不仅含有用词和字地语言之美,同时通过语言的意味更能够将作者别致的情怀表现出来。

(二)联想作用

由于古诗词教学必须要将审美情趣作为出发点,将联想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必须要开展自身充分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内涵品味出来。由于诗歌在构思方面就是需要联想作为前提条件的,若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的进行联想,那么不管诗歌多么优美都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例如,在咏柳当中,诗人因为柳树而联想到碧玉因为树枝又联想到丝绦,通过无形的春风能够联想到剪刀,这些无疑都体现了诗人的想象力是何其的丰富。

(三)比较教学

所谓比较教学指的是教师有意识的把那么有着一定联系地诗文汇集到一起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是诗和诗之间进行比较,还可以使不同作家以及创作方法以及艺术风格之间的比较,这样能够使学生们的分析以及概括能力得有有效的提升。例如将和李白和杜甫之间进行比较,二者均是我国唐朝十分著名的诗人,其作品都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但是因为二人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其作品的风格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李白的作品通常是超现实主义,想象的空间十分广阔,进而形成了独自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风格比较沉郁,同时也使对于现实生活的写照。

(四)多媒体教学

古诗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古诗词教学;韵味;审美

情趣,注重古诗词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思维创造以及人为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儿童古诗本身具有语言精炼、特殊意境等特点,帮助幼儿学习古诗词,可以增加幼儿教学的韵味及趣味,可以引导幼儿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朗读、意境体会等方面的了解,在利用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下,实现对幼儿情感表达、语言锻炼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一、古诗词的语言美激发幼儿创造力

诗歌是以精炼的词语对不同意境的场景进行描述,引导幼儿感受古诗词中的语言美,可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本身的思维、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古诗词的精炼、通俗易懂恰恰是幼儿可理解、可认知的基本表现形式。例如,在对古诗词《绝句》进行讲解时,其内词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从字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是以黄鹂、白鹭为主语,充满童趣的文字,可以促使幼儿产生古诗词简单的心理,幼儿在理解及掌握的同时,可以激发幼儿对古诗词的探索兴趣,这对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方面有积极作用。古诗词本身是以小而精炼的文字描述景色、故事、人物或情感为核心,幼儿本身的理解能力、探索兴趣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所以,以古诗词的意境为主线,营造故事内特有的画面感,对教学节奏、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带动幼儿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幼儿对古诗词进行创作,可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文字创作能力。

二、古诗词的节奏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可以以诗歌、动画等形式进行表达,所以利用古诗词的节奏韵律进行教学,是在注重古诗词节奏、情感流露的前提下,以节奏及韵律为主线,可以对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古诗词可以营造不同氛围的画面,在利用视频及音乐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效果,并在视频或动画的辅助下,帮助幼儿营造出唯美的画面,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对《浪花》进行讲解时,其意境及节奏感,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带给幼儿全新的体验,在古诗词的欣赏中,可以感受到古诗词中的节奏感及形式美,持续时间的状态下,幼儿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可以相对提升。所以,在对古诗词的讲解及分析的过程中,是以营造气氛为中心,教师可以以欣赏及朗读等方式进行教学,这对幼儿的审美能力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引导幼儿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

在对古诗词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及分析的过程中,注重课内课外之间的融合,对幼儿的诗词理解、情感表达等方面有培养作用。帮助幼儿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掌握并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及情感,可以深入挖掘幼儿的情感表达及感知。例如,在《妈妈是棵大树》中,引导幼儿对母爱有充分的了解及体会,通过古诗词的内容促使幼儿联想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让幼儿对母爱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对幼儿情感及心灵等方面的正向培养。古诗词教学中是以幼儿为主体,在培养幼儿情感的过程中,是通过古诗词内的情感表达及流露进行讲解,以此实现对童心的洗涤及培养。幼儿情感还没有定性,在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及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以视频、音频或动画等方式,对古诗词中的情景、情感等方面进行展示,幼儿可以相对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内在意境,进而实现对幼儿情感流露及表达等方面的培养。

四、注重幼儿古诗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对古诗词的内容、情感流露以及教学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是利用古诗词本身的特点,对幼儿的情感学习、认知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促使两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幼儿教学效果的相对提升。引导幼儿对古诗词进行学习,可以以古诗词作为幼儿学习的规矩,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从学习行为、学习兴趣等角度入手,古诗词本身的意境比较丰富,所以在进行讲解及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以诗词引导学习行为的方式进行落实。以《写字姿势歌》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诗歌进行朗读,幼儿会在朗读的过程中调整自身的坐姿及鞋子姿势,这对幼儿古诗词理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利用古诗词的节奏感以及简单等特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深入学习古诗词及其他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

五、古诗词润泽童心的实践分析

在分析古诗词教学方式及理念的前提下,需要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是以“听说读写”的方式,促使幼儿感受到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及情感,并以古诗词学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审美能力,这是古诗词润泽童心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应用时,第一步以激发幼儿想象为基础,以词组串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朗读,可以以比赛的方式,对幼儿的流利程度、发音标准等方面进行引导教学,以此促使幼儿对古诗词中的词语有初步的认知。第二步,利用音频或视频,播放不同的声音,请幼儿仔细分辨其中的声音,以此带动幼儿的探索兴趣。例如,请幼儿分辨汽车喇叭、敲玻璃、布谷鸟等声音,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根据声音的不同进行讲解,以不同声音的不同特点为主体,引出后续的古诗词教学。第三步,以《唱歌》朗读的方式,以歌声、音乐的形式对古诗词进行讲解,教师可以以幼儿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进行讲解,并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以《小雨点》为例,教师可以以“雨点会发出什么声音?”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反问及讨论的方式,促使儿童对古诗词有明确的认知及理解。在对古诗词的审美及情感等方面进行讲解时,可以以幼儿自由创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延展,根据幼儿的思维,鼓励幼儿对不同声音、声音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自由发挥,以此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第四步,以诗词共享的方式,促使幼儿对自身的作品进行朗读,在幼儿相互学习及互动的过程中,促使幼儿对古诗词产生学习兴趣。通过氛围及声音营造,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为中心,进而实现古诗词教学效果、古诗词掌握及理解能力的提升。在对幼儿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古诗词本身的情感及韵味,并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古诗词的独特信息,根据幼儿的思维及学习情况,对古诗词教学方式、课堂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信息汇总,结合课堂信息反馈,对古诗词教学方式以及问题设定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此实现教学改进,进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水平。在对古诗词教学方式以及诗词韵味等方面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是从古诗词特点、审美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在了解古诗词独特韵味的基础上,幼儿的古诗词教学,是以反问以及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进行讲解,以此实现对幼儿创造力、情感理解以及古诗词掌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虽然本次关于童心养成方面的研究并不全面,但是,注重古诗词韵味与幼儿的认知融合,对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园.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27).

[2]周敏.幼儿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2016,13(9).

古诗教学范文篇5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古诗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意象古诗教学作用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看看现当代诗,数量是不少,而质量和读者量却远远不如过去。人们非但对自己的幼稚做法不为耻,反而对古诗采取冷漠的态度,说长道短,妄加评论。对于这点,又以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在古诗教学时,有的青年教师头疼不好教,而大部分学生则干脆认为,社会都进步了,还要去.学那些陈旧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况且听不懂。

学古诗有没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那么,古诗在他们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至于会出现上述问题,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应该指出并非所有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这个新社会的影响,对古诗写作背景及旧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教难学是可理解的。

既然是能力问题,我们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关键态度是否正确,如果端正了教与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教与学的方法,那么,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阐释: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为了教学创新,换一个角度,侧重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哦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少妇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洗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1.比兴法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这是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例字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尚以为嘴巴小得像樱桃,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那将是多么可怕!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

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究极变幻。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

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杨贵妃,为了给人民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装法。杜甫的《晴》诗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我们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得意义。笔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古诗教学范文篇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古诗教学范文篇8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古诗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审美教育;视域;小学;古诗;教学方法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视域下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教育就要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具有美感的教学材料,古诗语言精练,蕴藏含蓄美;字句平仄押韵,具有音乐美;诗人真挚的感情使诗句流露着情感美。因此,古诗是审美教育视域下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推荐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中古诗文有136篇(段),其中1-6年级有75篇。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审美教育视域下开展古诗教学,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采用“讲解法”,讲授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探古诗美

教师采用讲解法讲授古诗的相关背景知识,能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可以是诗人简介、诗作创作背景、诗作中相关意象的象征含义等。学生掌握古诗的相关知识,将为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奠定基础。古诗教学要贯彻审美教育的理念,学生要对古诗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进而才能体会古诗的美感。1.讲解古诗背景,让学生熟悉古诗大意。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熟悉古诗大意,为学生感受古诗美奠定基础。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游子会回到家乡,和亲人一起佩戴茱萸,登高饮酒。了解了古诗的背景后,学生就理解诗人为何会在重阳之日“倍思亲”了。教学《江雪》时,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创作之际恰逢被贬,心中感到失落与压抑,于是借描写山水景物来歌颂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渔翁,以此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苦闷,因此诗作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孤傲精神。2.讲解古诗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古诗内容。教师讲解与古诗相关的基础知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学生掌握了古诗中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后,才能把握古诗内容,感知意象与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如,教师只有让学生了解意象“柳”既象征美好的春天,又与“留”同音,代表留恋,有伤感送别的意味,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浓浓春意;才能感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诗人送朋友出使安西时的离别感慨。教学《别董大》时,教师可以介绍诗人高适因为常年漂泊边塞,熟悉边塞生活,所以他的诗作多慷慨而苍凉。学生就不难想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边塞之景,不难感受诗句渲染的离别愁绪。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诗意的基础,更是感受古诗美的基础。

二、巧用“解读法”,引导学生解读古诗美

学生在熟悉古诗大意、初探古诗之美后,会对古诗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初探古诗美”到“解读古诗美”的过渡。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就能自主解读诗句,变古诗为白话文。在解读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眼”出发解读古诗,然后尝试运用“古诗新译”的方法,进一步发现古诗美。1.抓“诗眼”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诗意。“诗眼”是指古诗中最能凸显主题、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古诗教学可以从诗眼入手,让学生通过“诗眼”理解古诗基本内容,发现古诗美。《芙蓉楼送辛渐》前两联用满江的冷雨和孤独的远山渲染了离别的愁绪,但诗作不仅仅是写送别,诗人在后两联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对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为何会在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际表达自己的“冰心”,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点明“冰心”这一“诗眼”。“冰心”是指像冰一样澄明的心,从“冰心”这一诗眼出发,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人不为功名利禄而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2.运用“古诗新译”,让学生译出诗中图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古诗新译”的方法,尝试让学生译出诗中图景。古诗新译不是对古诗的逐句翻译,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学中教师运用古诗新译的方法,让学生译出诗中图景,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两联便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先点出题目中的“送”字,引导学生解读诗眼“烟花”,让学生感受扬州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地呈现后两联古诗的内容:诗人眺望帆舟漂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凝眸远望,看到的只是滔滔江水流向天际。学生不需要逐句翻译古诗,只需想象诗中画面,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图景,争取在古诗新译中感受古诗美。新课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塞下曲》描写了将军雪夜追击敌人的情景。教学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时,教师不仅要点拨关键字词,还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画面: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孤雁飞向夜空,单于趁着夜色逃窜。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一场景。诗作后两联“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场景更需学生大胆想象:大雪纷飞,将军发现敌军潜逃,率领轻装骑兵追击,弓箭和配刀刹那间落满雪花。这两句诗营造了紧迫激昂的意境,学生运用“古诗新译”的方法会有更多创作余地,如对单于与将军的心理描写,对诗中紧迫环境的烘托,以及对人物动作的刻画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想象,从而进行古诗新译。

三、借助“赏析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小学阶段推荐古诗词共75首。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既有写远行乡愁的,又有写田园隐居的;既有咏怀抒物的,又有介绍传统文化的。古诗选材的丰富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多样的诗意美,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风格各异的古诗,品味诗中具体的语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美。1.引导学生赏析表现手法,品味诗句美。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赏析诗作的表现手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营造的美丽画面,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怀。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点拨古诗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美。新课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枫桥夜泊》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诗人在夜晚停船于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月落乌啼霜满天”写出了夜晚枫桥边的凄清寂静;“江枫渔火对愁眠”流露出了诗人的愁寂。白描的运用勾勒出了夜晚枫桥边的寂静,烘托出了凄清的意境。融情于景的写法,更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教师点拨古诗的表现手法,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品味诗句之美,感受诗情画意,从而触发自己美的体验。2.引导学生感悟意象意境,体会情感美。诗中的意象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外界客观事物的融合,它们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意象与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美感,体会古诗的情感美。《石灰吟》通过写石灰岩宁可失去生命,也要把清白留在人世的高洁品质,来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志向。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感情,体会诗作中的浩然正气与诗人的高尚品质,加深学生对情感美的体验。3.师生良性互动,触发美的体验。古诗教学中,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教学的引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配合者。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让双方更好地感受古诗美,师生在思想与情感的交流碰撞中可以体会到古诗的美好意境,触发美的感受。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发现古诗更多的美,这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了美的体验,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创造文学的美。师生在良性的互动中开展古诗教学,会触发学生美的感受,增强学生美的体验。4.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交流美的感受。诗人的创作通常是有感而发的,他们创作的灵感常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的产生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主观化,然后又以文字形式客观化的过程。学生感悟诗情、尝试自主表达的过程也是与诗人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读诗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感受古诗美过渡到创造文学美。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先描写了西湖在晴日里和烟雨中的美妙景色,然后将西湖在晴雨中的景象比作西施的淡妆浓抹,从而写出了西湖无论是在晴日还是在雨天都具有神韵的美妙之景。这样的比喻既贴切,又生动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比喻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西湖美景,鼓励学生去想象西湖还能比作什么,以此来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交流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5.巧用多媒体教具,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现代教育技术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这与古诗常用的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描绘色彩等表现手法相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具,能增强课堂的诗意氛围,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就会更多。教学《绝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呈现诗中的阳光、江山、春风、鲜花树木等静景,同时利用幻灯片,动图等多媒体设备,呈现“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燕子围绕春泥飞翔筑巢、鸳鸯在沙滩上相互依偎的动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不仅呈现了诗作中一动一静的春日风光,让学生对春天的感受更加真切,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春日里不同景物的美丽风光。教师不仅要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古诗,掌握基本多媒体教具的使用方法;还要积极结合古诗内容,决定是否要运用多媒体教具,或运用什么样的多媒体教具来配合教学。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古诗内容,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美,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象、感知古诗意境、品味古诗感情奠定基础。

四、运用“练习法”,引导学生创造文学美

学习古诗要及时巩固,才能使古诗教学产生的审美教育具有持久的影响。教师可以运用练习法为学生布置练习,巩固所学的古诗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创造文学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争取做到有所感悟与思考。所以,教师布置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与默写上,而应该尝试设计更有意义的练习形式。1.加强基础练习,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古诗教学应与基础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理解。教师从古诗的基础内容出发,设计练习内容。教学《咏鹅》时,教师可以提问:哪两句诗用色彩鲜明的笔触,写出白鹅游水嬉戏的生动情景?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可以提问:哪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了满园热闹的春色?教师在公布答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还可以点拨深层次的哲理:新生事物会冲破困难,脱颖而出,蓬勃地发展。这样的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将“诗中哲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古诗。教师还可以从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手,设计练习内容。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可以提问:诗中哪两句诗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色彩艳丽,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自然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敕勒歌》时,教师可以提问:诗中哪两句借助想象和比喻,写出了大草原特有的开阔景象?学生便自然地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通过这些基础练习,学生可以巩固古诗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2.鼓励学生围绕诗意写心得,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意和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心得,或是选择适合的诗句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借诗句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学《回乡偶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练习:远离家乡的游子常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请你写一写你离家时的心情,并用上这句诗。学生在练习中会继续品味诗人的感情,同时产生自己的体会。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由感受美向创造美的层面发展,审美教育便向前迈进了。3.引导学生跳出古诗格式,围绕诗意展开写作。古诗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具有含蓄精炼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将简短的古诗变为白话文的讲解,已经跳出了古诗格式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更易接受的学习材料。学生掌握的内容不一定是以古诗的固定形式存在的,教师要发掘古诗内容,引导学生跳出古诗格式,让学生围绕诗意展开写作。教师可以借助古诗的主题来设计相关的习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教材里选用的古诗很多是描写风景的,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像诗人一样书写春天的景色,如除了写景的诗外,小学阶段也有很多状物类的古诗,如: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对夏日西湖荷花的动人描绘,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对桃花争奇斗艳、靓丽色彩的描写。教学状物类古诗时,教师可以布置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争取写出特点、写出感情。教师应鼓励中高段小学生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状物类文章,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于谦创作《石灰吟》,模仿王冕书写《墨梅》,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写进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像诗人一样用文字记录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王安石创作《元日》,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传统节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仿效高鼎在《村居》中描写乡村孩子放风筝一样,写一写自己玩耍的经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心理体验,就像李白创作《早发白帝城》抒发重获自由的喜悦一样。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练习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贯穿“诵读法”,引导学生享受古诗美

古诗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身为引导者不能满堂解说,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朗读与品味,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增强美的体验。古诗教学可以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享受古诗美。1.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诗兴趣。学生对古诗感兴趣,学习古诗时就会注意力稳定而持久。古诗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完全理解诗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让诵读贯穿始终,同时运用活泼多样的诵读方式开展古诗教学,比如教师自己范读、让学生自主读、小组合作读、学生竞争读等。古诗教学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开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具,如播放视频、实物展示、出示图片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喜欢上古诗。2.通过诵读促使学生感受诗意。诵读应当贯穿古诗教学的始终。学生初读古诗,可以读准字音;学生再读古诗,可以理解古诗大意;学生进一步吟诵古诗,可以进入诗境,体会意象与意境的美感。当学生沉浸在古诗之中、徜徉于古诗的意境中时,诵读就会变成学生的有感而发。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产生自己的体会,这时的诵读就变成了学生自身情感的抒发,无论是声音的抑扬、语速的快慢,还是腔调的婉转变化,都会变成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时学生在诵读中便真正感受到了诗意。3.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美的体验。古诗教学可以在诵读中增强学生美的体验。古诗本身具有韵律之美,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觉上享受古诗美。教师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还可以用音乐来烘托意境,营造诗意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美的体验。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强求学生诵读古诗的形式千篇一律,而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力求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的体验。学生诵读古诗时不断体会诗意,深入感悟,便会对古诗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阅读古诗,品味古诗,进而发现古诗更多的美,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审美教育视域下的古诗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参考文献:

[1]文卫国.浅析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4,(53).

[2]张歆沂.杨其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9).

[3]周敏.新课改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的特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黄孟玲.创设小学古诗教学别样的精彩[J].中华少年,2017,(3).

[5]刘莉.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6]李友琴.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1).

[7]刘春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8).

[8]秦晓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周刊(B),2013,(2).

[9]于伟丽.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古诗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教学手段古诗词教学情境形象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这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像一位长者,诉说人间的沧桑,熏陶着,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增加了他们的文本阅历。而且,这些深藏在学生心中的诗,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会慢慢成为他们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的完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修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古诗词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性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但由于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客观距离,古诗的语言与当代语言表达系统之间的客观差异,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加上现代快餐文化对学生的阅读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鉴赏能力也比较低。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意思。其实,科技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唐诗宋词欣赏中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形象表现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这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诗情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更加简洁容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还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如柳永的《雨霖铃》以冷落凄清的秋景为衬托,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刻骨铭心的思念。全词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多幅画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学生很难展开想象进入诗中的画面,体会词人幽深的离情,我将《雨霖铃》flash动画加配乐朗诵播放给学生去听,去看。哀婉的音乐和凄清的画面相结合,创设出优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冷落凄清的秋季,更深地理解和感悟词人的离情别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用诗般的语言表达出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有利于形象地展示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古典诗词中有些篇目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意境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感知形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为抒发情怀,大量运用典故。“用典”是这首词的特色,理解“用典”的含义也是本首词的重点和难点。全词运用五个典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典故内容,就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讲解。我便利用多媒体处理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运用幻灯片将词的写作背景、每个典故的出处以及几组人物的对比关系等内容运用图片、声音清晰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并根据学生实际,辅以及时、恰当的板书,帮助学生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运于课堂,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色彩鲜艳,声响悦耳,动态显示,加快学生的感知过程,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能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仅凭课本中入选的有限的篇目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扩大练习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在每篇诗词赏析之后,教师还可以涉及一些相同的题材的诗词,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来比较鉴赏。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就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等诗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仅仅发挥黑板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屏幕展示练习,展示思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训练量大且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而且多媒体较之口述,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用口述老师必须把问题牢牢记住,如果提问前需要相关的材料或者提示,就比较麻烦了。有了屏幕,你可以把必须要说的材料和问题打出来,一清二白,学生和老师则能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探讨。而且制作课件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且他们从自己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能更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目标明确,讲求实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追求形式和盲目使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是否使用和怎么运用。如本节课重在指导诵读,可选用声媒,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的朗读录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感知诗作的意象时则可放映有关影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标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