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0:06:45

故事化

故事化范文篇1

一、找到挖掘品牌故事的着力点

虽然企业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步都会有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成为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品牌故事。在企业的品牌故事中,只有那些能和公众建立起情感链接、进行情感传递、使公众得到消费以外的相关联想和情感体验的故事,才能成为打动公众、使公众将品牌铭记于心。一般来讲,挖掘品牌故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创始人或经营者身上发生的动人故事。品牌是由企业家所缔造或建设的,企业家对品牌的影响在品牌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品德决定着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品质;企业家的人格,决定品牌的品格;企业家的精神气质,往往也赋予品牌相应的灵魂。1如果企业家身上的故事足够精彩,一定能为品牌注入灵魂和生命力,赋予品牌鲜明的个性,使品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二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故事。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说生动的企业家故事能够吸引公众对品牌产生兴趣,精彩的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故事则能直抵人心。三是企业文化故事。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企业精神文化的引导,不仅能够对内强化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也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外扩力。所以,如果能从企业文化中提炼精彩的故事,会有助于公众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进而培养和保持对品牌的好感度、忠诚度。

二、合理利用社会热点

在两微平台上,企业借助社会热点讲述品牌故事既有有利之处,也有风险。有利之处:一是可以提升话题热度,形成聚众效应。因为热点本身就引人关注,企业的品牌故事如能搭上“热点”的便车,还能形成新的热点话题,吸引公众的“围观”。二是降低传播成本。由于两微平台互动方便、传播及时,公众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即时的讨论互动、二次传播,这就省去了一般活动中为吸引公众参与需要进行的公众心理认同感建设的投入。其存在的风险是:两微的碎片化传播也容易带来公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公众关注一个事件后,可能也会随之关注到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公众在不断地打开或关闭链接的过程中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会发生偏移,进而就会遗忘或忽略事件本身;热点事件有时会发生反转,跟随热点太紧的话,一旦事件发生反转,企业会比较被动;热点生命周期短,新热点很快会取代旧热点。热点一旦过去,曾经非常轰动的事件可能会烟消云散,被众人遗忘;过于依赖热点,容易给人留下急功近利、甚至是缺乏真诚、哗众取宠的印象,品牌故事还容易游离于品牌内涵,热闹了一时,却没有持久和深入的传播效果。全球知名的两性健康品牌杜蕾斯就特别注重利用热点来讲述品牌故事,其做法也屡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获得网友的极大认可和高度赞赏。如2011年6月23日,杜蕾斯借“北京暴雨”这一热门话题在微博上推出的“雨夜鞋套事件”一文,不仅吸引上万网友转发,还掀起了网络媒体上的探讨热议。2但2018年高考第一天,杜蕾斯的高考“答题卡”微博,就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它虽然赢得了关注,却也使一些媒体和个人产生反感,觉得杜蕾斯太急功近利。此后,杜蕾斯删除了该条微博。所以,借助社会热点讲述品牌故事一定要合理有度。

三、采取双面信息策略

双面信息是指,在沟通陈述过程中既包含正面信息又包含负面信息。企业通过两微平台讲述品牌故事时,使用双面信息策略,不仅能提高公众对信息的关注度,还能使公众觉得传播者是诚实的,传播的信息是可信的。若企业能利用负面信息借题发挥,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处理阐述品牌理念,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13年,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的“乌龙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年8月2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自检出肉毒杆菌,并向8家客户发出通报。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声明:恒天然3批次乳清蛋白粉中的细菌为普通产芽胞梭状芽胞杆菌,而非高致病的肉毒杆菌。

虽然事件的结果是一场虚惊,但在最终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恒天然集团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恒天然集团发现问题后,不仅自曝家丑,严格自查,还进行预防性产品召回,通过官方微博等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这样虽使品牌在短时间内受到了质疑,但却树立了责任企业、良心企业的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原谅。所以,企业在进行品牌故事传播时要注意采取双面信息策略,这样既能保证信息的客观、真实,也能保护品牌免受误读和伤害,促进品牌和谐发展。

四、结合微媒体特性进行整合传播

作为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传播既有共同特点,又有个性化特征。企业应结合微博、微信各自的特点、优势,巧妙设置微博、微信的传播议程,促进微博、微信传播效力的优质组合,形成品牌故事系统化、集约性、多层次和互动良好的传播活动,从而使公众在对品牌信息进行辨认、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品牌,加强对品牌的信念和依赖。也就是说,企业要在整合传播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传播管理,使微博、微信的品牌故事传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在微博上,受“收起”展示字数的限制,可以把能够彰显企业责任和担当的公益活动故事、折射企业发展活力的产品创新、员工培训或文体活动故事以及高层领导活动故事等设为议题,引导用户关注。在微信平台上,可以从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层的个人奋斗史和重要的社交活动、企业优秀员工的成长、企业明星产品的来历等角度,对品牌进行深入的挖掘,然后灵活运用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形式和公众沟通、分享。这样,既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还能对公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让公众对品牌的感知不仅是功能层面的满足,更是情感层面的共鸣。我国知名民营企业正泰集团的两微运作就有很强的整合传播意识。正泰借鉴专业媒体的“全媒体中央控制室”或“中央厨房”的做法,成立虚拟的“全媒体编辑部”,每月召开全媒体策划会,统筹安排、策划当月的报纸、杂志和网络、二微计划。

故事化范文篇2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但它现在也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甚至影响到整个媒体的编辑思想。在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目前的中国电视新闻业界中,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已经形成一般强大的潮流。综观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以及《社会记录》等栏目都是以故事为核心的新闻节目,而省级卫视中,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在2005年元月开播不久后便创造了收视率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十位的“收视传奇”。此后,与此相类似的栏目在各级电视台层出不穷,大同小异,如安徽卫视有《天天故事会》、河北卫视则是《天下故事会》、山东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栏目则为同名的《天下故事》等,此外,很多地市级电视台也开有以《城市故事》、《真实故事》、《背后故事》等为名的栏目。一时之间,新闻故事化成为在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的一种电视新闻叙事模式。

二、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隐患

1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消弱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是借助戏剧性的情节来对新闻加以报道的,在当前新闻故事化的应用过程当中,情节性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就可能会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的情节,从而消弱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新闻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则有可能导致许多重要信息的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危险,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识视角,无形中消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以在整个山东省备受欢迎的故事化新闻栏目《拉呱》为例(自开播以来《拉呱》节目在全省平均收视率在40%以上)。笔者曾对《拉呱》2008年s月1日到5月7日35篇新闻报道做了一下分析,琐碎的“故事化”题材的新闻高达26篇,占70%左右,如《孩子手头有点紧,路边小店来支援》、《一条狗一万五,这价也忒狠了吧》等等。而这些故事化的内容内容虽然生动有趣,吸引受众,但更多的时候是为老百姓提供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对公共空间有效建构。

2新闻故事化报道消弱新闻真实性

对于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是其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故事化,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新闻故事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情景再现”和“真实再现”等招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论怎样“再现”。都要留下摆拍和导演的痕迹,这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不论如何,文学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必须以事实为根基,不要滥。即使使用,主观的影子也必须克制”。当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不再泾渭分明时,新闻的真实性就会削弱。有一条新闻题目为《看病容易,拿钱怎么这么难》,讲的是儿媳和女儿为老母的医药费反目为仇的事。新闻在处理时,镜头侧重于儿媳一一数落两个小姑子的不是,而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小姑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镜头末了更是儿媳哭诉的特写。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该新闻只停留在了表面现象,出现了过于主观的弊端,其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

3过度强调刺激性将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强调以故事作为新闻的主题,把讲故事放在了主要位置,导致记者编辑在新闻选材上往往选取有生动、有趣味元素的故事性题材,而与此同时又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偏爱把那些故事性强的部分放大,进行细致的润色和加工,以达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目的。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为达到刺激观众的眼球和耳膜的效果,有意无意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有大量的粗俗语言或低俗画面的现象也由此出现。例如,某电视台曾经播出这样一条新闻,名为《她说我不行,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讲述一对夫妻因为性生活问题闹到离婚的事件。在长达五分钟的镜头中,主要当事人“丈夫”一直正面观众对其夫妻性生活的细节进行较详细的描述,语言直接,话题敏感。如此“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不免有偏向猎奇隐私、流于低俗之嫌。

三、关于新闻故事化良性发展的建议

1适度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的基本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新闻故事化,是将新闻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受众,新闻不是文艺作品,脱离新闻本质的故事不是新闻。因此在具体的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化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2胎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新闻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就会使新闻失去其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新闻故事化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在挑选事实的过程中故事化新闻须坚持真实性这一生命原则,围绕主题挖掘鲜活生动的例子用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敏感、真实的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故事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时刻谨记。我们通过新闻故事化手段去表现的正是新闻的生命一真实。

3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

在具体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就要不断的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择了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引受众的同时又不缺乏新闻品位。通过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无疑可以尽量避免目前出现的电视新闻泛故事化的庸俗和低俗之风,使新闻的品位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拓宽新闻媒体的传播思路这一方面,它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媒介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电视新闻传播媒体逐渐背离了新闻故事化的初衷,出现了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的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出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造成了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待新闻故事化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应该认识到泛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的过程当中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故事化范文篇3

一、故事化科学教学的依据

故事化科学教学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故事的课堂是生动的,它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指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更加积极地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许多故事筛选出来,选择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为这些故事源自生活,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触发他们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案例,从而间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的。而且这些故事往往是我们根据生活改编的,选择的余地比较宽泛,情节设置的自主性更强,也是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的一种积极尝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而学生很多的经验和知识就来自于故事,但不一定准确。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走近学生,寻找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和他们喜欢的故事。用自己的独有眼光去理解和体现课程,创造性地挖掘、设计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学习的教学资源。

二、故事化科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在课堂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来源和出处,要加强学术的严谨性,不能随意摘编。如果涉及到科学知识和史实要有严密的考证,逻辑推理要严密。倘若选取的故事断章取义,提供的信息不足,那故事的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二)标准性原则。故事的选择和改编要对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故事教学两者密切相关,故事的选择和编写所涉及的知识必须准确。(三)生活性原则。源自生活,回归生活,实现“生活教育”。

三、故事化科学教学的实施

如何设计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故事呢?教师把握好这一节课的重难点是关键,因为故事的情节是依此来设置的。要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构思故事情节。编撰好故事,好的创意是好故事的开始。首先,确定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整个故事围绕角色展开,角色的选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者是一个现象但一定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次,要从一个吸引人的问题开始,问题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关键是让学生对你所说的问题感兴趣。例如八年级天气预报的教学中可以讲一个小故事,为什么学校一开故事化科学教学的设计和运用汤勇(浙江省安吉县孝丰中学)运动会就要下雨。因为运动会三个字里都有云,云多了就自然要下雨了。这是一个小笑话却非常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接下去这个话题,是不是云多了下雨的几率就大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发言异常活跃,顺利地切入教学主题“天气预报”。同时就围绕着运动会这个话题,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天气知识,结合卫星云图,挑选开运动会的时间。再比如九年级第五册生物的进化第一课时,运用哲学上关于人生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然后用西游记中唐僧的完美回答(贫僧法号玄奘,从东土大唐来,要去往西天取经),提高学生兴趣引入课堂。依据网上趣事“有科学家发现鸡的祖先是暴龙”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方向,最后小结关于恐龙的三个问题。故事开始课堂,故事结束课堂,但却提升了课堂本身。第三,故事情节的发展要联系教材中的知识点难易程度,层层推进。故事教学能超越教材,是因为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是依据教材设置的,但素材的选择已经超越了教材。超越教材不是意味着让学生甩开教材,而是让学生从教材出发,超越教材的局限,最后再回归教材,感悟与反思所学。例如八年级科学家庭电路的学习,教材要求学生对于家庭电路要有总体的认识,但是其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一个个讲解完再总结,时间上往往来不及,学生形不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且很多电器的特点差异大,联系性不强,讲解学习比较枯燥。教师结合故事化教学就比较容易操作。结合优秀电工的事迹,编了一个故事。优秀电工要为贫困家庭检查电路,他的孩子也要随同。父亲就考了考孩子,要他画一下大概的家庭电路图(这可以作为课堂预习的检验)。上课时可以出示一个简单的家庭电路图,只需要学生答出某个部位填什么元器件,例如电能表、开关、用电器等等,难度较低,但却可以让学生对于家庭电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然后结合问题教学,可以在讲述故事当中抛出一个个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判断火线、零线,如何判断短路、断路,同时结合一些小实验,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课堂紧凑而活跃。

故事化范文篇4

关键词:电视栏目新闻故事化利弊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栏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的面孔和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使创作者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活波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一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新闻故事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电视媒体带来新颖形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对社会和受众都没有益处。首先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追求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以故事为基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新闻故事化使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怀旧的情绪当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所在,这种美的内在规定性,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使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使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大多呈现“过去的故事”,侧重于“情景再现”、“真实再现”等方式,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只重视“再现”过程,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明显的摆拍和导演痕迹,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再次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表现的唯一形式,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适合,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为故事化而故事化,否则就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借助情节对新闻加以报道,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情节,削弱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导致许多重要的新闻信息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别视角,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化如果虚构了事实,会对依靠真是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带来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的要素,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杜撰,一旦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危害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从而失去受众;再次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误和模糊。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为了吸引受众,受众意识片面化;二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媒体的社会责任,商品意识极端化;三是新闻理念错位,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新闻写作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公务员之家

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适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方面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切合点。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故事化和新闻真实的契合点;三是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断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的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选择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又不缺乏新闻品位。公务员之家

总之,新闻故事化在拓宽新闻媒体传播思路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媒体逐渐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不仅没有发挥出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新闻故事化不能过分乐观,充分认识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过程中把握好“度”,保障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故事化范文篇5

[关键词]电视栏目新闻故事化利弊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栏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的面孔和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使创作者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活波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一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新闻故事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电视媒体带来新颖形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对社会和受众都没有益处。首先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追求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以故事为基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新闻故事化使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怀旧的情绪当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所在,这种美的内在规定性,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使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使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大多呈现“过去的故事”,侧重于“情景再现”、“真实再现”等方式,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只重视“再现”过程,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明显的摆拍和导演痕迹,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再次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表现的唯一形式,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适合,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为故事化而故事化,否则就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借助情节对新闻加以报道,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情节,削弱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导致许多重要的新闻信息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别视角,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化如果虚构了事实,会对依靠真是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带来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的要素,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杜撰,一旦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危害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从而失去受众;再次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误和模糊。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为了吸引受众,受众意识片面化;二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媒体的社会责任,商品意识极端化;三是新闻理念错位,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新闻写作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适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方面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切合点。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故事化和新闻真实的契合点;三是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断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的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选择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又不缺乏新闻品位。公务员之家

总之,新闻故事化在拓宽新闻媒体传播思路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媒体逐渐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不仅没有发挥出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新闻故事化不能过分乐观,充分认识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过程中把握好“度”,保障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故事化范文篇6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二、情节的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还说“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女性的洁净与化粪池的污浊,爱面子的心态与世俗的偏见,浑身异味的工作和群众对他们的尊重,这些矛盾真实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动。在展示这些矛盾情节过程中,记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意悬念和细节

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对女司机王静的报道,就始终抓住了一个悬念。8年间,这个爱车像爱自己女儿一样的女司机安全行车51万公里,点点滴滴节油4万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城"节油王"。可是,这个女司机不但没有另谋高就,而且主动开亏油车,这种看起来吃亏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值?记者选择王静工作生活的几个细节,巧妙地通过与乘客、与家人关系中的几个小故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渐释悬念,揭示主题。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来看《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

一次,她在鲁磨路疏通明沟,突遇暴雨,浑身淋得透湿,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裤帮她换上。

一次,清理完路边的化粪池,一位老大妈特意从家里牵出水管,为她冲手洗脸,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

点滴积聚的温暖,消融着胸中的块垒,升华着精神境界,产生了对职业的认同。她留在了疏捞班。8000多个日夜里,她和同事们一起,累计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吨,疏通地下涵管1.5万公里,从一普通女工,成长为共产党员、班长、武汉十大女杰、湖北省劳动模范。

再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这篇报道:

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

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

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四、报道角度的平视角

叙事角度是讲述者的观察点,据奈特和米克·巴尔的划分,叙事角度分为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类。零聚焦即无所不知的叙事者叙事,虚实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内聚焦是透过故事中人物来确定故事焦点,叙述者是讲述他所知道的事,叙事者所知=故事中人物所知;外聚焦从见证人角度讲述故事,仅陈述他看到的、听到的,不做主观评价、心理描述,叙事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在以故事化手法展示新闻价值的过程中,记者不能以高视角去分配新闻素材,做到零聚焦叙事或者内聚焦叙事。作为记者,他必须要站在受众角度,引领受众去发现、挖掘与主题相关的人物经历和真实细节。《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在挖掘蔬菜大王"兰贵娥的价值取向时,记者并没有涉及兰贵娥情操境界的全部,而是带领读者去感受她诚信经营、善待他人,帮扶菜农等一个个小故事,从而让读者以平等的地位发现人物,感悟自己。

新闻故事更注重从人物的命运来折射社会背景变化的新闻价值取向。常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新闻故事注重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新闻的价值取向类似民事新闻,以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报道强调实录和客观,尽量减少主观性成分”,参与性的表现;“讲述”注重人情事理,对故事中的人物和行动做出一定的分析评价,评价性的表现;根据讲述者的风格采用较自由的陈述方式,口述性。《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刘玉梅,这个普通的女子,能执守23年疏捞生涯,在最"低微"处干出一番事业,源于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一身脏换来万家净,值得!辛勤劳动,光荣!我们身边这美丽的世界,不都是劳动的结晶吗?不能再平凡了的岗位,不能再普通了的日子,王静快乐而充实。快乐源于她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源于她实践着质朴的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兰贵娥坚守着诚实和善良,利及他人,也成就了自我,折射出这个社会人心向善的主流。

故事化范文篇7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特征技法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一、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二、情节的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还说“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女性的洁净与化粪池的污浊,爱面子的心态与世俗的偏见,浑身异味的工作和群众对他们的尊重,这些矛盾真实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动。在展示这些矛盾情节过程中,记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意悬念和细节

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对女司机王静的报道,就始终抓住了一个悬念。8年间,这个爱车像爱自己女儿一样的女司机安全行车51万公里,点点滴滴节油4万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城"节油王"。可是,这个女司机不但没有另谋高就,而且主动开亏油车,这种看起来吃亏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值?记者选择王静工作生活的几个细节,巧妙地通过与乘客、与家人关系中的几个小故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渐释悬念,揭示主题。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来看《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一次,她在鲁磨路疏通明沟,突遇暴雨,浑身淋得透湿,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裤帮她换上。一次,清理完路边的化粪池,一位老大妈特意从家里牵出水管,为她冲手洗脸,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点滴积聚的温暖,消融着胸中的块垒,升华着精神境界,产生了对职业的认同。她留在了疏捞班。8000多个日夜里,她和同事们一起,累计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吨,疏通地下涵管1.5万公里,从一普通女工,成长为班长、武汉十大女杰、湖北省劳动模范。

再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这篇报道: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四、报道角度的平视角

故事化范文篇8

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内容,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历史常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既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优点,同时又缺乏相应的集中力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大体上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的流程,同时历史教材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图片和相关历史故事,比如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具有典型的故事化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时,很容易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选取故事真实性原则。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题材时,首先要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原则,我国历史发展悠久,许多历史史实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流,因此教师在选择相关的教学案例时,要通过反复的资料查询和对比,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可信度、真实度最高的故事进行传授;其次是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初中课本教材紧密相连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最后故事的选择还需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思维角度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二)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中,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坚持故事多样性原则。一方面坚持故事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注重故事题材选择的多样性,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教师在进行同一主题讲解时,要选择不同的题材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不同朝代、时期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历史观是初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故事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具备良好的讲故事能力,能够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和肢体动作,将历史故事生动的讲述给学生,进而牢牢的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历史故事内容,并能够对历史故事展开情节上的细节处理,使之更加贴近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二)合理安排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时间一般是45分钟,要在45分钟内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历史知识要点,这就要就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历史故事,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我国四大发明时,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短小生动的小故事,比如说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火药与炼丹术的关系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三)开展历史故事情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故事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故事搜集和角色扮演,开展小型的课堂情景模式,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比如说在进行各朝代官职机构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朝代进行讲解和扮演。

综上所述,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合理的进行历史故事的选材,通过形象生动的叙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用历史发展眼光看待事物变化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作者:乌云毕力格 单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

参考文献:

故事化范文篇9

【关键词】教育叙事;渡江故事;舞蹈教学;应用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而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以渡江故事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动作技巧。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渡江故事深入理解英雄人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舞蹈演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渡江故事点化在舞蹈教学中的积极意义,要加强对舞蹈教学的创新研究,才能真正站在学生角度,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舞蹈的内在价值,发挥舞蹈艺术在时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育叙事与渡江故事概述

教育叙事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讲故事的方式记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利用教育问题或者以思考文化故事、历史故事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思想启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叙事理论进行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舞蹈教学效果。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以渡江故事为背景开展舞蹈教学可以在其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舞蹈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对提升舞蹈教学水平有积极意义。在开展舞蹈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舞蹈理论以及舞蹈动作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以相关的理论或者故事进行教学,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以渡江战役为基础进行编舞,使学生投入到以渡江故事为主的舞蹈学习过程中,有利于使学生对相关的历史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再加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比较鲜明,故事情节比较动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同时,体会渡江战役中的英雄人物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1]。例如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的《渡江》,就是以淮海战役这一历史事件作为舞蹈背景,整组舞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渡江战役中的英雄组像,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舞蹈中还应用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花鼓等舞蹈艺术元素,不仅向观众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舞蹈艺术,而且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缅怀先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二、教育叙事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在舞蹈教学中对渡江故事进行充分利用是教育叙事理论应用于舞蹈教学的体现之一。教育叙事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它对提升舞蹈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作为教育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渡江故事点化开展舞蹈教学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也有积极意义。(一)可以提升舞蹈教学的趣味性。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比较僵化,如果仍然以口传或者身授为主,会导致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口传主要指的是舞蹈教师将相关的舞蹈知识理论利用口头描述表达出来,让学生学习理解;身授指的是舞蹈教师利用肢体语言演示舞蹈技巧,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舞蹈动作和相应的技巧。这两种教学方式是传统舞蹈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对一些抽象的理论也不够了解,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而教师对舞蹈动作的示范也比较单调。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不能正确认识舞蹈的内涵,也不能理解舞蹈的内在价值,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对舞蹈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而利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开展舞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在讲解相关舞蹈理论知识时会穿插故事背景,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可以提升舞蹈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除此之外,在对舞蹈动作进行示范时,教师可以以故事内容为主,在舞蹈动作演示过程中投入一定的感情,可以丰富舞蹈动作以及舞蹈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的内在价值。例如在对渡江故事进行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整个舞蹈中的某一人物作为基础进行示范表演,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形成深入的理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同时,体悟英雄人物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二)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利用教育叙事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舞蹈教学中。因为叙事是人类的本能,利用叙事的方法开展舞蹈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天性出发,让学生在故事中增强对舞蹈艺术的综合理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舞蹈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以渡江故事为主开展舞蹈教学时,教师可以用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整个舞蹈的表达目的以及舞蹈动作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积累知识。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解整个舞蹈,让学生对不同阶段的舞蹈表现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体会舞蹈艺术,提高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三、渡江故事点化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教育叙事的关键点。在对教育叙事方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舞蹈教学过程的关键点,也就是要找准叙事教学与舞蹈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因为教育叙事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的是舞蹈艺术中蕴含的故事,每一个舞蹈艺术故事中包含的信息都比较多,如果没有找准叙事的关键点,会导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影响舞蹈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在开展舞蹈教学时,必须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才能够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利用教育叙事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在以渡江故事为背景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课时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完全向学生展示整体舞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渡江舞蹈中的某一个点进行应用,来展示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3]。(二)促进教育叙事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在利用教育叙事方法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叙事与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虽然教育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舞蹈教学水平,但是教育叙事方法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口传以及身授方法。因此,在开展教学时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育叙事方法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能形成完善全面的舞蹈教学模式。教师在使用教育叙事方法时要保证故事的趣味性,要做到在有趣的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并且要以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日常舞蹈教学的状态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舞蹈教学的深层含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结合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育叙事手段进行应用,这样才能促进教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对渡江故事进行应用时,要掌握故事应用时机,要在找准教学内容与故事之间的契合点的情况下,对故事进行利用。以渡江故事作为主要背景开展舞蹈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故事以及舞蹈的深入理解。如果应用的时机不当,可能会导致教学效率受到影响,并且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最终影响舞蹈教学效果。在讲述故事时,也不能脱离日常舞蹈教学。在开展教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故事作为切入点,采用日常教学模式,这样能促进教育叙事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故事叙述中来,使学生进行自我表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舞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叙事理论进行应用时,需要注意不能单纯为了叙事而叙事,而是要以叙事为基础对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使学生在舞蹈实践中投入真正的感情,提升学生的舞蹈水平。将渡江故事引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特殊年代的特殊历史事件,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对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帮助。在以渡江故事点化为基础开展舞蹈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对教育叙事相关理论进行充分应用,保证渡江故事在舞蹈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舞蹈动作的兴趣以及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表演,才能够使学生在呈现舞蹈艺术时充分调动自身的激情和热情,使学生能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渡江故事中蕴含的情感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叙事在舞蹈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在提升教师舞蹈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燕,赵晓丽.教育叙事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000(004):193-194.

[2]庞志娟.浅谈舞蹈教学实践中教育叙事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4,000(015):89.

[3]眭美琳.论教育叙事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6):75-77.

故事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故事化叙事;短视频时代

一、故事化叙事概念

作为传递信息的专业化形式,新闻本不应有过多的艺术化处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短消息已然无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新闻事件背后的各种细节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尤其是电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文稿在继承纪实性文学的写作手法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叙事化描写,对于新闻事件背后的细节增添了如同文学故事一样的描写;同时在影像上借鉴了电影、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加入了不少戏剧化的元素,精心设置各种悬念、铺垫和情感情节,让原本平铺直叙的新闻事件呈现戏剧化的艺术表现,即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新闻的故事化叙事要秉承新闻的基本原则,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只对新闻事实背后的过程和情感适当渲染,绝不生造情节悬念,为达效果而枉顾新闻事实。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专题的故事化叙事绝不是影视剧创作,而是对新闻事实的丰富化和艺术化,绝不可将主人公当作演员,影像语言也不能太过夸张,为了效果过度渲染不存在的事实和模棱两可的情感。

二、故事化叙事遵循的原则

(一)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备新闻五要素

客观真实地反映和报道社会生活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1]。新闻是非虚构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新闻专题节目是在新闻的大范畴下的延伸性报道,无论如何必须保证最基本的事实,不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模糊处理,甚至添油加醋或伪造事实。也就是说,讲述新闻事件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要素。这也是新闻类节目的底线,不能为博眼球伪造事实。例如,多年前轰动一时的“纸包子”事件,伪造者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刻意“导演”了这起新闻事件,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都要以展现新闻事实为目的,五要素缺一不可,不为追求戏剧效果故意模糊时间、地点等新闻事实;不违背新闻人物的意愿,强行加入不存在的情感和情节;不夸大夸张事实,以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

(二)故事化叙事要有镜头作支撑

新闻选择规律的内涵和要求在于对新闻信息的容量要强中选强,对新闻传播的范围与社会效果要好中选好[2]。电视不是文学作品,它首要的语素是视频镜头,一期节目文稿即使写得峰回路转,但如果毫无镜头支撑,全片堆砌空镜头,那么这期节目也一定是失败的。电视节目一定不能舍弃实拍镜头,讲述的故事要设计相应的场景,即使是回忆段落,也要有设计感的镜头来叙事,不能全部用照片或者空镜头一笔带过。如今,短视频和微电影呈现爆炸式发展,各大视频APP应运而生并迅速应用于各企业、单位。短视频的盛行和专业新闻的逐渐边缘化,导致垃圾信息甚嚣尘上,大部分所谓的新闻故事惯用“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的模式,毫无事实镜头支撑,要么空镜头,要么配以驴唇不对马嘴的网络图片,并且文稿描述天花乱坠。如此空心化的新闻故事对新闻行业贻害无穷,扰乱受众视听,最终导致新闻行业的加速退化。换言之,电视新闻一定要以实拍镜头为主,这也是其区别于文字和广播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丢弃了实拍镜头,变成了PPT式的叙事,电视新闻必将退化为信息垃圾。尤其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而言,更要有丰富翔实的镜头语言作支撑,绝不能在最基础的表达形式上糊弄观众,否则将导致节目信息没有消息丰富,表达形式无聊且难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故事化叙事应遵循电影语言的规律

电视是由电影发展而来的,从制作技术来说就是简化版的纪实性电影。新闻专题节目和纪录片是最接近电影制作的类型,应遵循电影叙事的规律。无论叙事结构和方式如何选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字故事,这要求编导在充分了解事件和人物后,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学剧本。这个剧本应具备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要素。不仅如此,还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再在这个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根据新闻现场和人物社会背景进行取舍,将之转化为具有操作意义的影视剧本。其次,视频继承了电影的传统,镜头是它的语素。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属于视频的一种。用镜头叙事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将电视新闻专题做成PPT,或空镜头集锦。编导和摄像应从电影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用精彩纷呈的镜头语言来讲故事。这其中包含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等技术,前期拍摄不能像电视消息一样,只需拍到有效信息,而应以电影的要求,尽最大可能丰富镜头的数量和角度;在后期剪辑的时,应充分运用电影剪辑技巧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丰富故事的视频化表达。此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同样应追求电影的质感。电影的质感来源于显而易见的高质量电影镜头和富于创意的艺术化表达。这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的最重要的特点。随着摄影机技术的发展,能够拍出电影质感的摄影器材的价格越来越能为大众所接受,拍出类似电影质感的镜头成为对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摄像提出的新要求。要达到电影的质感,技术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编导对于故事和镜头的理解与把握,而这一技能同样来自其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同时,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也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必须学习和深入探讨的重点。在这方面,不仅要学习电影文学脚本,更要探究电影叙事结构和风格化创意,用超越新闻语言的方式去叙事、抒情。唯有不断探索和试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影视表达。

三、如何培养和强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的故事化叙事能力

(一)充分了解事实和事件人物

结构是新闻的“建筑术”,决定着新闻的具体表现形式[1]。一期合格的电视专题节目,必定有相对复杂和丰满的故事结构作支撑,没有结构的搭建,无法呈现出一个让人信服的故事。而要搭建一个故事的结构,首要问题是要对拍摄的人物有深入的了解,整理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收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建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是讲好故事的基础。通常,深度报道以大量现场采访为基础,编导要养成翔实采访的习惯,开拍前就必须深入了解事件及事件人物的大概生平,做到心中有数。开拍后不仅要深入采访当事人,还要采访与之相关的人物等,做到最大限度地了解事件全貌和事件人物。有了这些素材,在组织文稿和后期编辑时,灵活度才会更高,同时这也是一名优秀的编导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闻事实的基本素材和新闻背后的情感线索,编导无法创造出精彩的情节和感人的情感。这些素材包括人物的生平和性格特点、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后果、相关人物的背景信息和人际关系信息、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信息和时代背景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确实的信息,才能讲好故事。如同高质量文字专访的要求一样,采访一个人物必须采访他周围相关的人物,好的人物专访要求至少采访五位以上相关人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故事化叙事,同样应对主人公周边的相关人物进行大量了解和采访,甚至在前期拍摄时设计一些场景,让主人公和周边相关人物发生一些联系和交集,让现场素材更丰富,利于后期剪辑。了解新闻人物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了解各种信息,还要与其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专题栏目不仅要展现新闻事实,还要展现新闻背后的人性和情感。人是感性动物,没有情感的交流,难以敞开心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如果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没有情感投入,那做出来的节目必定是浮于表面的流水账。因此,新闻专题节目编导要能与新闻人物共情,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内心,挖掘潜意识中的人性,才能把新闻故事讲得动人、讲得感人。

(二)做好新闻五要素中的“Why”和“How”

新闻的要义是讲清楚新闻事实,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基本的接受和判断。而新闻专题节目是相对高级的新闻形式,它不同于消息,具有挖掘新闻深度和体现人文关怀的作用。展现丰富的人性和情感,是新闻专题节目的最大特点。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做好新闻五要素中的“Why”和“How”。在新闻故事中展现人性和情感,必定需要挖掘人物的动机。只有层层深入人物内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新闻五要素之一的“Why”,是新闻专题节目需要着重挖掘的内容。在展现“Why”的过程中,随之产生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情感线索,能让新闻故事体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故事由情节组成,情节包含人物和人物的行为。新闻五要素之一的“How”,正是情节所必需的血肉细节。在新闻事件中,事件人物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并且最终发展到怎样的结果,这些情节都是新闻故事的血肉。

(三)在文学作品中学习叙事

文学是人类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故事的集中地。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文学最为通俗,人们能较轻松地通过文学作品获取信息和情感并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有创意地叙述故事,都能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答案,如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学习人物性格刻画,在《红楼梦》中学习庞杂的多人物多线叙事,等等。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永不枯竭的灵感来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须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学习小说的情节悬念设置、散文的抒情方法、议论文的辩证手法等。编导只有在脑海中预先形成一个文学剧本,才有可能将之转化为视频语言。

(四)从电影中汲取营养

视频的语法来自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定义了视频这一表现形式,并一直引领着视频行业的发展走向。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视频还是短视频,其中绝大多数灵感都源于电影。电影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库,容纳无数创意,是视频领域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灵感源泉。而从默片到如今的3D电影,无论画面如何千变万化,电影内在的故事逻辑始终是其长盛不衰的核心力量。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科幻题材的电影,故事化叙事始终贯穿其中。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必定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具备分辨优劣电影的能力,既能欣赏前卫的艺术电影,也能从爆米花电影中找到闪光点。通过不断累积阅片量,从各种类型的电影中获取故事化叙事的营养。

四、碎片化时代的故事化叙事

碎片化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短视频表达。短视频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干货多等优势,征服了大量受众,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在微观的视频制作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发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已成为当下业界学界讨论的热点。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是单向的,者拥有话语权,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惰性,媒体将原本没有太多故事性的题材拉伸成新闻专题节目,稀释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艺术性。短视频的到来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强化故事化叙事意识,提炼和升华值得发挥的题材,放弃冗长乏味的题材,对节目精益求精,才能在行业立足。腾讯出品的《十三邀》系列访谈节目,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十三邀》是一档新闻访谈栏目,以主持人访问各行各业有话题的新闻人物为主要形式。但在制作方面,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以访谈为主,融入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方法,结合栏目剧的制作理念,打造主持人人设和被访谈人物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冲突,并有意制造出一些戏剧性,让主持人和被访谈者一直处于交锋状态,以此增强节目的可看性。这一创新方式让《十三邀》在众多的综艺和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完全可以借鉴《十三邀》的经验,冲破固有模式,创新表现形式;突破眼界,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策划更多可看性高的新闻故事。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要拥抱新技术新手段,积极运用短视频等进行节目的推广和宣传,进而提高节目的知名度。

五、结语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以较高的艺术性和故事性成为电视栏目的精英,出色的故事化叙事是其核心竞争力。如今,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应深谙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做好故事化表达,打造更多精品节目。

参考文献:

[1]李珮,李韧.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