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45:04

规划管理

规划管理范文篇1

一、旅游业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旅游是放松心情,是希望到一个整洁、卫生的环境里呼吸大自然的空气。但现在,很多地区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只知道一味地开发景区,增加旅游观光点,但忽略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景区内缺乏清洁卫生、排放污水的措施,导致大量垃圾存放,污水无法排出,影响了景区的美观,还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再美丽的风景,人们也没有心情观赏。因为没有及时的处理卫生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环境改善,还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此外,很多景区周围的绿化率特别低,可见旅游业在规划管理上对景区的绿化建设也没有引起重视。(二)门票以及景区产品价格不固定。很多人在旅游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遭遇,明明是同一个景区,但门票价格忽高忽低。通过来景区旅游的时间比较,会发现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的景区门票比平常的时候要贵很多。这就是景区管理者为了提高收入,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把门票价格分为两种,淡季价格和旺季价格。旺季价格会比淡季价格高出很多。此外,还存在一些景区私自涨价,使得旅游者们苦不堪言。在景区内,购买东西的时候会发现,就算是平时最常见的一瓶矿泉水的价格也比市场价高出了好几倍。而且景区内很多卖家销售的纪念品存在假冒伪劣的现象,同样的,价格质量却千差万别。(三)缺少和其他部门的衔接。在旅游业中,规划管理并不是旅游局一个部门就能单独决定的。它需要和交通、环保、电业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沟通,使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根据对方的特点相互调整,最后各部门达成统一的意见,既要共同发展,又要展现各自的特色。但现在,很多地区的旅游规划并没有结合城市规划管理,也缺乏和其他部门的沟通,最后导致景区没有融入当地的城市氛围,而缺乏民族特色和当地特色。

二、改善旅游业规划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环保意识并完善规划管理制度。旅游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环境得到改善,才能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改善目前的环境卫生问题,首要的是加强旅游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对景区的环境重视起来,制定一系列的环保评估标准,确保景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有力的保护,不再遭到随意破坏。其次是促使规划行业融入市场,创建单独的规划企业,从社会中招聘专业知识雄厚的优秀人才,通过设立重重考核,确保拥有规划行业的专业技能,负责景区方案的规划和建设。(二)提高政府对旅游规划管理的干预力度。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管理给人们留下一种比较混乱的印象。管理制度参差不齐,门票“水涨船高”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人们投诉无果。其实,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的不管不问。当地政府有责任也有相应的职能对旅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约束。但政府只看到了旅游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所以对旅游管理的约束微乎其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行业的乱象,就必须要政府出面,提高政府的干预力度,而且要大力促进当地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政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使旅游行业能够有秩序发展。(三)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旅游规划管理方法。不管是个人和企业,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管理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更快地促进自己的成长,这一方法在旅游管理中同样适用。政府可以组织当地的一些旅游企业到管理比较好的旅游企业中学习,系统地学习对方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双方对有困难和有疑问的方面可以相互交流,进行思考。对于对方提出的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定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可行性实践调查后再进行采纳,切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四)加强旅游规划管理的实践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实践的重要性。旅游规划管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是一项大工程,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实地调查,不能纸上谈兵,盲目参考其他景区的建设。在规划调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和经费,通过对附近自然环境实地调查,科学配置旅游资源,确保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从而促进旅游业后期稳定发展。

三、结语

规划管理范文篇2

第1.0.1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城市规划技术规范、标准及《**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1.0.2条本规定适用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本市其它各区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临时设施、农民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1.0.3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适建范围及容量指标控制

第2.0.1条在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详细规划。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区域,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各类用地控制指标按本规定执行。

第2.0.2条建设用地按主要用途和功能,依据《城市用地分类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进行管理。

对于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按照详细规划将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各类用地的面积。

第2.0.3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未明确各地块兼容性内容的,根据附表一确定其兼容范围;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没项目,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核定适建范围。

第2.0.4条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规定执行。

附表二规定的指标中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为上限,使用附表二的指标应根据建设工程性质、功能、区位及用地情况取值。

第2.0.5条原有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已超过附表二规定的,或加建后严重破坏空间环境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第3.0.1条项目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要求的,不得单独开发建设:

一、旧区用地面积0.3公顷。

二、新区用地面积0.7公顷。

建设用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第3.0.2条配套设施应按建设规模、性质和人口规模确定,与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同步实施。配套设施包括:绿化;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门卫(收发)室;市政设施;社区用房;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垃圾站等。

规划确定单独设立社区居委会的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不低于规划总建筑面积1%的标准建设社区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其中,社区管理服务用房含不少于15平方米的警务室。

物管和社区用房必须在第一批工程竣工前建成,经验收合格后,无偿交付社区使用。社区居委会位置必须对外开放,便于对外联系,原则应临街或设置独立通道。

不单独设立社区居委会的新建住宅小区,应按规划总建筑面积的0.3%建设社区活动用房,最小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第3.0.3条建设用地规划绿地率指标

用地分类

绿地率

工业用地

≥20%,其中产生污染及有害气体的≥30%

大专学校、医院、疗养院

≥35%

工业品销售维修用地

≥35%

体育场馆、机关团体、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宾馆、饭店、金融等

≥30%

交通枢纽、商业、仓储

≥20%

居住(含商住混合)用地

旧城≥25%,新区≥30%

商业

≤25%

第3.0.4条建设用地内集中绿地

建设项目(除医疗卫生、教育科研项目外)临规划道路及主要河道,应将不小于规定绿地率的30%绿地设置为集中绿地。其中应将不少于规定集中绿地的50%临规划道路、河道设置,并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一、集中绿地进深不小于8米,面宽不小于20米。临规划道路、河道的集中绿地计算进深不大于计算宽度的两倍。小于160平方米可不临路布置。

二、利用临规划道路、河道集中绿地的地下空间进行建设,其地下建筑物板顶标高应低于相邻规划道路路面标高0.6米以上。

三、交通枢纽、商业和体育等公共建筑的集中绿地,可结合交通集散功能及景观设置。

第3.0.5条室外停车场应采用树荫式停车场(位)设计。在满足以下规定的前提下,可将室外停车场用地面积的20%计入绿地率:

一、停车场(位)用地全部为植草砖铺地;

二、停车场(位)用地内平均每个车位一棵树(乔木);

三、停车场(位)的车位尺寸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3.0.6条每个社区内拟建居住建筑面积之和大于1万平方米,应配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一处,活动场所的用地面积不得小于50平方米(可设置于建筑物架空底层内),并配置健身活动设施。健身活动场所用地面积按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单位递增,并且宜结合小区绿地、社区文化活动站等配套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第3.0.7条除安全、保密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项目建设用地与规划道路、河道的分隔应采用透空栏杆(围墙)、绿篱、绿化、水景等形式,严禁采用实体围墙分隔。

第3.0.8条建设项目基地内应按以下规定配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

一、居住建筑配套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指标

每户建筑面积A(平方米)

机动车(辆/户)

非机动车(辆/户)

A≥180

1.0

1

90<A<180

0.7

1

60<A<90

0.5

1.5

A<60

0.3

1.5

经济实用房、农迁房、拆迁安置房

0.3

1.5

二、非居住建筑配套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指标

类别

机动车(车位/100m2建筑面积)

自行车(车位/100m2建筑面积)

宾馆、酒店

0.5

餐饮、娱乐

1.5

办公楼

0.5

0.4

商业场所

0.3

7.5

体育馆

2.5

20.0

影剧院

3

15.0

展览馆

0.5

1.0

医院

0.5

1.5

工业品销售维修用地

0.5

注:①本表机动车停车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②本规定指标为规划控制下限值。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4.0.1条建筑间距除满足日照、消防、卫生、环保、防灾、交通需求、通风和工程管线埋设、建筑物保护、空间环境等方面规范和城市设计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4.0.2条建筑间距日照要求

(一)、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厅)冬至日日照不低于1小时;

(二)、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应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厅)冬至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

(三)、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和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病房、疗养室冬至日底层日照不低于3小时;

(四)、大、中、小学教学楼南向教室冬至日底层日照不低于2小时。

第4.0.3条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

一、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4-l控制。

二、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低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4-2控制。

三、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4-3控制。

表4-1

多、低层建筑

高层建筑

长边

山墙

主要朝向

次要朝向

低层建筑

长边

旧城区0.7H

新区1.0H

低层相对≥7.0米

多层对多、低层≥12.0米

低层相对≥6.0米

多层对低层≥8.0米

多层相对≥10.米

高层位于南侧:

0.5Hg且≥24.0米

高层位于东、西、北侧:

1.1Hd且≥15.0米

次要朝向面宽

且≥13.O米

山墙

≥6.O米

山墙面宽且≥10.0米

≥9.0米

高层建

主要朝向

0.5H且≥24.0米

次要朝向面宽

且≥13.0米

次要朝向

其中1栋为≤9层的高层居住建筑:10.O米

其他≥13.0米

注:①H:南侧建筑或东西向建筑平均高度。

②Hd:多、低层建筑高度。

③Hg:高层建筑高度。

④旧城区指上坝、河北、西城。新区指姚桥、大兴、多营。

表4—2

建筑间夹角

高层与高层

高层与多、低层

多、低层与多、低层

a≤30°

桉表4—1中主要朝向相对规定控制

按表4—1中主要朝向对长边规定控制

按表4-1中长边相对规定控制

30°<a<60°

按表4—1中主要朝向相对规定的O.8倍控制

按表4—1中主要朝向对长边规定的O.8倍控制

按表4—1中长边相对规定的O.8倍控制

a≥60°

按表4—1中主要朝向对次要朝向规定控制

分别按表4—1中次要朝向对长边、主要朝向对山墙规定控制

按表4—1中长边对山墙规定控制

注:①表中a指两栋居住建筑的锐角夹角。

②如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计算南北向。

表4-3

Lx

Ly

高层与高层

高层与多、低层

多、低层与多、低层

a≤60°

13.0米

9.0米

6.0米

60°<a≤90°

13.0米

13.0米

8.0米

邻近四边为长边

分别按本表60°<a<90°规定间距Lx、Ly双向控制

注:Lx、Ly为最小控制间距的两个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参见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第4.0.4条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东西侧的,按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间距控制

1.高层建筑之间,其主要朝向相对的最小间距按表4-l中主要朝向相对规定的O.8倍执行。

2.多层建筑山墙对长边的最小间距按表4-l中山墙对长边规定执行。

3.其他情况按第4.O.5条非居住建筑之间间距控制。

第4.0.5条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控制

1、非居住建筑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4-4控制。

表4-4

多、低层建筑

高层建筑

长边

山墙

主要朝向

次要朝向

多低层建筑

长边

旧城区0.7HD

新区1.0HD

≥6.0米

低层相对:≥6.0米

多层对低层:≥6.0米

多层相对:≥8.0米

1.OHd且≥13.0米

≥13.0米

山墙

6.0米

≥9.0米

≥9.0米

高层建筑

主要朝向

0.3H

且≥21.0米

次要朝向面宽

且≥13.0米

次要朝向

13.0米

注:①H:南侧建筑或东西向建筑平均高度。

②HD:较低建筑高度。

③Hd:多、低层建筑高度。

④旧城区指上坝、河北、西城。新区指姚桥、大兴、多营。

2、非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低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4—5控制。

表4—5

建筑间夹角

高层与高层

高层与多、低层

多、低层与多、低层

a≤30°

按表4—4中主要朝向相对规定控制

按表4—4中主要朝向对长边规定控制

按表4-4中长边相对规定控制

30°<a<60°

按表4—4中主要朝向相对规定的O.8倍控制

按表4-4叫中主要朝向对长边规定的O.8倍控制

按表4-4中长边相对规定的O.8倍控制

a≥60°

按表4—4中主要朝向对次要朝向规定控制

分别按表4—4中次要朝向对长边、主要朝向对山墙规定控制

按表4-4中长边对山墙规定控制

注;①表中a指两栋居住建筑之锐角夹角。②如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计算南北向。

3、非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控制间距按表4-6控制。

表4-6

Lx

Ly

高层与高层

高层与多、低层

多、低层与多.低层

a≤60°

13.O米

9.0米

6.0米

60°<a≤90°

13.0米

13.0米

8.0米

邻近四边为长边

分别按本表60°<a≤90°规定间距Lx.Ly双向控制

注:Lx.Ly为最小控制间距的两个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参见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第4.0.6条高层建筑裙房间距按多层建筑间距规定执行。

第4.0.7条低层辅助用房不宜单独建设,应纳入主体建筑。若必须单独设置时,与相邻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6.0米,与高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9.0米。

第4.0.8条在旧城改造、以及地块周围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或临既成道路、河道等情况下,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设计的要求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可酌情降低标准确定。

第五章建筑退界

第5.0.1条沿建筑用地红线和沿城市规划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自来水管等保护带的建筑物,在退让界外按现状建筑物距离符合本规定第四章有关间距的规定外,退界距离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5.0.2条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5-1及下列规定控制。

一、建筑高度大于24.0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根据其性质核定,最小后退距离为15.0米。

二、地下建(构)筑物(包括汽车坡道)外墙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3.0米。

表5-1

建筑类型

建筑朝向

建筑高度的倍数

最小距离(米)

居住建筑、

4.0.2条中的文教卫生建筑

多、低层长边

0.5

4.0(低层)

6.0(多层)

多、低层山墙

4.0

高层主要朝向

0.3

15.0

高层次要朝向

0.2

6.0(≤9层的居住建筑)

9.0

非居住建筑

多、低层长边

0.5

4.0(低层)

6.0(多层)

多、低层山墙

4.0

高层主要朝向

0.2

13.0

高层次要朝向

0.125

9.0

低层辅助用房

长边、山墙

0.5

3.0

第5.0.3条建筑后退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外的其他绿地时的距离按表5—1的规定控制。

第5.0.4条沿城市道路新建建筑物时,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按如下要求执行:

表5—2

道路宽度

后退最小距离

建筑类型

旧城区(注①)

新区

<30米

≥30米

<40.0米

≥40.0米、临河、靠山

多、低层

(注④)

居住建筑

长边

2.0米

3.0米

5.0米

10.0米

山墙

2.0米

3.0米

5.0米

10.0米

商住楼及非居住建筑

长边

2.0米

3.0米

5.0米

10.0米

山墙

2.0米

3.0米

5.0米

10.0米

低层辅助用房

2.0米

3.0米

5.0米

10.0米

(注③)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专业市场

10.0米

10.0米

15.0米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专业市场

8.0米

8.0米

10.0米

高层

(注④)

裙房

0.3Hq

且≥3.0米

O.5Hq

且≥10.0米

主要朝向

H≤40.0米

6.0米

10.0米

40.0米<H≤80.0米

8.0米

12.0米

H>80.0米

10.0米

18.0米

次要朝向

6.0米

8.0米

注:①旧城区指上坝、河北、西城。新区指姚桥、大兴、多营。

②Hq:高层建筑裙房高度。

③公共建筑、专业市场如为高层建筑应同时满足高层建筑的后退要求。

④建筑后退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必须符合后退用地红线的相应规定。

一、地下建(构)筑物(包括汽车坡道)外墙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3.0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24.O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后退距离根据其性质核定,其最小后退距离旧城区为15.0米,新区为25.0米,并满足人流集聚和疏散的相关要求。

三、雨蓬(含有柱雨蓬)、檐口,踏步、阳台等可在后退距离内出挑,出挑外缘至规划控制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规定建筑后退距离的0.5倍。

第5.0.5条各类建筑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管线等保护带边缘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小于2.0米,高层建筑不小于3.0米。

第5.0.6条高度大于2.0米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物水平距离应不小于3米;其下缘与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米。挡土墙的高度宜为1.5米至3.0米;超过6.0米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5米。

第六章建筑高度及其他要求

第6.0.1条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6.0.2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6.0.3条小区内排水系统需采用分流制。

第6.0.4条底层或裙房作经营用途时空调室外机不得临道路设置;底层为住宅时,空调室外机临路设置时其搁板的位置应高于人行道路面2.5米以上。

第6.0.5条下列场地和设施,禁止设置户外广告:

1、交通标志,交通转盘花坛和交通安全设施。

2、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3、城区标志性建筑,重要高层建筑外墙面及屋顶。

4、市和区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设施和区域。

5、沿青衣江两岸屋顶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第6.0.6条严格控制临街建筑开设“小开间”铺面,道路两旁的商业用房宜采用大厅式,临街铺面不得设置卷帘门,宜采用广告式橱窗及玻璃门。

第6.0.7条建筑设计要求

1、在建筑外墙设置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等各类管道及空调室外机搁板时,各类管道及搁板的位置应结合建筑立面统一设计,空调冷凝水应有组织排放,并设置装饰构件以达到统一美观的效果。给水管及单元水表、分户表以及燃气管道等应隐蔽处理,不得裸露设置,不得影响建筑外立面及环境景观。

2、建筑所有外墙面必须按照《**市城市风貌规划》确定的原则进行装饰,外墙面应采用外墙漆或其它新型装饰材料(不宜使用黄色)。

3、新建多、低层住宅采用坡顶屋面,坡屋顶面积不得小于屋顶总面积的2/3。

4、所有公共建筑和沿青衣江、周公河、愤江河两岸所有新建建筑需做景观亮化设计。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

第7.0.1条城市主要干道、景观地段、新建住宅小区内的各类管线应埋地敷设;其它区域新建管线宜埋地敷设,已建架空管线应逐步改为埋地敷设。

第7.0.2条城市道路沿线用地单位道路开口

1、城市主干道两侧不宜开设机动车出入口,确需开设的,则应在区域路网和动态交通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单位车行出入口不允许在道路转角处设置,并必须满足相关规范规定。

2、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单车道开口宽度不小于4米,双车道开口宽度不小于7米,最大开口宽度不宜大于12米。

3、地下车库出入口临规划道路设置时,坡道起点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且不得利用规划道路组织用地内部交通。

4、居住小区机动车出入口间距不宜小于150米。

第7.0.3条城市公共汽车停靠站宜采用港湾式布置。

第7.0.4条河道桥梁除满足交通功能外,还应满足环境景观要求;桥面横断面型式应与其衔接的城市道路横断面型式相一致。河道桥梁必须考虑市政工程管线负载通过。

第7.0.5条管线工程

1、各类市政管线工程应与道路工程同步建设。

2、城市排水体制宜采用分流制。

3、规划沟渠两侧应设宽度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带。

4、医院、厂矿等单位排出的废水,必须先经内部有效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

5、城市排水系统未覆盖的地区,排水户应先在其内部实行雨污分流,难以排入城市污水系统的污水,应采用生化等处理设施就地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就地排放。

6、在建项目用地红线内设置的室外检查井,若临路设置的、会影响城市景观的,其检查井必须设置在地面以下。

7、建设项目临街面有集中绿地时,预留用地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点位。建设项目临街面无绿地时,应在建筑底层或负一层设置市政公用设施点位,并预留管线进出口通道。

8、电信电缆应采用管道合建方式敷设。管道路由所需的全部管孔宜一次建成,一般不考虑在同一管道断面上分期敷设管孔。

第八章附则

第8.0.1条当规范和各种规定对技术指标分别有不同要求时,按条款严格者执行。

第8.0.2条本规定颁布前已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项目,按原审定方案执行。

第8.0.3条本技术规定为**市城市规划管理一般性规定,由**市规划和建设局负责解释。特殊地块、特殊建设项目由**市规划和建设局另行研究确定。

第8.0.4条本规定从2007年4月1日起生效。

附录一主要名词解释

1、建筑用地面积:规划征地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道、电力走廊、绿化隔离带等城市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净用地面积。

2、规划道路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3、建筑控制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4、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5、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6、绿地率:一定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7、低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M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

8、多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M。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

9、高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

10、低层住宅建筑:指层数为1层至3层的住宅建筑。

11、多层住宅建筑:指层数为4层至6层的住宅建筑。

12、中高层住宅建筑:指层数为7层至9层的住宅建筑。

13、高层住宅建筑:指层数等于或大于10层的住宅建筑。

14、公寓式办公建筑: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并在单元式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置卧室、会客室、厨房及厕所等房间的办公建筑。

15、一般办公建筑: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

规划管理范文篇3

一、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1、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必须服从于《镇总体规划》、《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工业聚集区规划》、《镇村庄布点规划》,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引导全镇群众建设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美观的江淮民居住宅。

2、依据村庄布点规划,逐步完成镇域村庄规划编制。2011年完成十井、双塘、大程整村推进建设规划;四树、马郢工业聚集区村庄建设规划;镇区及孔岗(南岗路、大王塘)建设规划。

二、建立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程序

1、工作流程

村镇规划建设必须按照农户申请、村组审核、全程、实地勘察、规会研究、报批办理、选定图纸、现场放线、过程监督、验收发证十个程序办理。

2、工作要求

(1)每周一早会后召开规委会,相关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列席会议。

(2)符合建房条件户于审批前书面承诺并缴纳建房管理保证金,签订建房管理合同,竣工验收合格全额退还。

(3)开展一户一张明白纸宣传工作,设立违规乱建举报奖励制度。

三、明确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责任

1、村民组长是村镇规划管理的关键,负责村(居)民建设的宣传、引导工作,及时将违规乱建对象上报村(居)委、国土资源管理所、规划建设市容管理所,每上报一例奖励200元。

2、村(居)负责辖区内村(居)民建房及附属设施(厨房、厕所、圈舍、围墙)建设管理,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包组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驻村干部负责监督管理。驻村干部、村(居)干部下村入户工作要注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引导。发现违规乱建现象立即制止,及时报镇规划建设市容管理所、国土资源管理所,村、所现场认定,凡不符合《镇总体规划》、《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工业聚集区规划》、《镇村庄布点规划》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要求,又不能纠正的违规建筑物一律拆除,村(居)自行拆除、协助拆除不考核,需镇强行拆除的,一处扣村级目标10分,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不上报,被群众反映、检查发现的,一处扣村级目标30分。

规划管理范文篇4

第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编制、审批项目建议书和设计任务书,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了解建设项目建议书阶段的选址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项目建议书时,对拟安排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要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五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阶段的选址工作,对确定安排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从城市规划方面提出选址意见书。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第六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建设项目名称、性质,用地与建设规模,供水与能源的需求量,采取的运输方式与运输量,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1.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2.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3.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通讯、能源、市政、防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4.建设项目配套的生活设施与城市生活居住及公共设施规划的衔接与协调;5.建设项目对于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以及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的协调。

(三)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第七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建设项目计划审批权限实行分级规划管理。县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地级、县级市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该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选址意见书;中央各部门、公司审批的小型和限额以下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国家审批的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并报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规划管理范文篇5

进一步规范西瓜销售,为了提高农民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有序进城,服务“乡村管理年”活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西瓜销售服务工作的意见》郑政办〔〕14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做好今年西瓜有序销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

区开始全面禁止农用车进城售瓜,从去年开始。实施西瓜有序销售,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继续落实好禁止农用车进入城区的规定,做好西瓜销售服务工作,并使之制度化、临时化,各级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特殊性,认识到这项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进程的肯定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维护市容环境卫生、提升乡村品位、加快乡村现代化步伐的客观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动身,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坚决依照区政府的安排安排,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把我区西瓜销售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二、为瓜农搞好服务。

全面为瓜农搞好服务,今年西瓜销售服务工作总体要求是建立西瓜销售网络。为市民购瓜提供方便;继续禁止农用车进城售瓜,规范西瓜销售秩序,提高乡村管理水平;教育、引导瓜农改变激进西瓜种植、销售模式,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道路。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今年的西瓜销售服务工作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为瓜农搞好服务,为市民购瓜提供方便,实现西瓜顺畅销售。

(一)建立西瓜经销网络。为西瓜交易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和完善城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水果店)零售市场。要在农贸市场,辟出专门区域,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引导经销者入场销售西瓜;要在各商场、超市设立西瓜销售专柜,鼓励、引导城区水果店积极销售西瓜,方便市民消费。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和家属院农产品便利店和西瓜临时经销点。西瓜上市高峰期,镇、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在社区、家属院设立农产品便利店和西瓜临时经销点,免费为瓜农服务,为市民购瓜服务。

规划管理范文篇6

为了加强本市管线工程建设的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根据《**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管线工程,是指建设于地下或者地上的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信息等市政公用管线工程,以及热力、油料、化工物料等特种管线工程。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管线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但建筑物、构筑物用地范围内配套管线工程的建设除外。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是本市管线工程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业务上受市规划局领导。

本市计划、经济、信息、市政、水务、绿化、交通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管理原则)

管线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市容景观要求,严格控制城市道路架空线建设。

管线工程应当与城市道路、公路以及沿线建设项目工程统一规划,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协调建设。

第六条(管线专业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

本市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管线专业系统规划,由市规划局综合平衡。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与管线专业系统规划相协调,对各类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作出综合安排。

第七条(道路管线规划控制)

市规划局和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城市道路、公路的建设,根据管线专业系统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道路管线综合规划。

在城市道路、公路的规划红线内进行管线工程建设的,应当符合道路管线综合规划要求;管线敷设应当与城市道路、公路的规划红线平行,走向顺直。

在高速公路的规划红线内和一级公路的快车道内,不得埋设地下管线。

第八条(道路管线位置的规划安排)

在城市道路、公路的规划红线内进行管线工程建设的,管线位置的规划安排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在规划红线的中心线以东、以南,主要安排污水管、燃气管、电力排管和电力电缆;

(二)在规划红线的中心线以西、以北,主要安排雨水管、给水管、信息导管和信息线缆;

(三)在快车道下敷设雨水管、污水管和综合管线隧道;

(四)在慢车道下敷设给水管、燃气管、电力排管和信息导管;

(五)在人行道下敷设电力电缆、信息线缆和配水管、配气管;

(六)在绿(林)地下敷设输水管、合流污水干管以及热力、油料、化工物料等特种管线;

(七)在绿(林)地上架设35千伏以上(含35千伏)输电线路。

各类管线工程的建设,应当控制在规划安排的对应管线位置范围内,不得占用其他管线的规划位置。

第九条(地下管线交叉的处理)

地下管线工程的建设在规划上产生交叉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相对次要管线避让相对主要管线;

(二)易弯曲管线避让不易弯曲管线;

(三)压力管线避让重力管线;

(四)技术要求低的管线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

(五)临时性管线避让永久性管线。

第十条(架空线的规划控制)

在本市下列范围内,除必须架空设置的轨道交通线路和电车客运线路的触线网外,不得新建架空线工程:

(一)中心城、新城、中心镇;

(二)民用机场、主要铁路客运站、主要客运港口;

(三)旅游景观区域、人文景观处;

(四)市政府规定的其他范围。

第十一条(架空线设置的规划要求)

在本办法第十条规定范围外架空设置的电力电缆和信息线缆,应当采用单杆多回路方式,沿城市道路、公路和河流两侧架设,避免跨越城市道路、公路和河流。

架空线的杆塔应当整齐、规则排列,设置牢固,符合市容景观要求。在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的条件下,新建架空线应当与现有架空线合杆架设,避免增设杆塔。

第十二条(管线通过桥梁和隧道的要求)

新建、扩建桥梁和隧道的,应当根据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在桥梁和隧道的人行道下,应当预先埋设电力电缆管道和信息线缆管道。

管线在桥梁上和隧道内通过的,应当符合有关的技术规范,保证桥梁和隧道的安全以及正常的维修、养护,并不得影响市容。

第十三条(管线技术标准)

地下管线埋设的深度和架空线设置的高度,各类管线的水平间距、垂直间距以及与建筑物、构筑物、树(林)木等的间距,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四条(相关协调措施)

管线工程需穿越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地下铁道、民防设施、河道、绿(林)地,或者涉及消防安全、净空控制、树(林)木保护的,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协商采取相应的防护或者安全措施。

第十五条(建设条件限制的处理)

因管线工程建设条件限制,确实无法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规划要求执行的,应当由市规划局或者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各有关管理部门协调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申请范围)

管线工程建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需使用土地的;

(二)需改变原土地规划使用性质的。

第十七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申请范围)

管线建设单位进行管线工程建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不改变原管位轴线和管径的地下管线局部更新;

(二)在本办法第十条规定范围外,利用原有架空线杆塔加设不升压且在35千伏以下的输电线路;

(三)因工程施工需要,在施工工地范围内设置临时管线;

(四)因农业生产需要,设置越野管线。

第十八条(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

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管线工程建设在办理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前,需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核的,应当由有关管理部门审核。

第十九条(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提供的材料)

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填写有关的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管线工程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市测绘管理部门认可的地形图。

第二十条(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提供的材料)

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填写有关的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二)管线工程项目批准文件;

(三)管线工程设计方案;

(四)市测绘管理部门认可的地形图。

管线工程建设需临时使用土地的,应当提供前款规定的材料,办理临时用地规划许可手续。

第二十一条(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提供的材料)

申请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应当填写有关的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管线工程项目批准文件;

(二)管线工程设计说明;

(三)具有规定技术参数的管线工程平面设计图;

(四)有本办法第十四条和第十八条所列情形的,提供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书面意见;

(五)有本办法第十六条所列情形的,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

(六)属地下管线建设的,提供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协议。

建设电力排管、24孔以上的信息导管以及管径超过500毫米的给水管、燃气管的,除提供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管线纵横断面设计图和附属设备图。

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塔、特种管线杆架的,除提供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线路塔、杆架的结构图和基础图。

建设综合管线隧道的,应当提供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的材料。第二十二条(变更规划要求的手续)

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和核准的设计文件进行管线工程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由原审批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掘路审批手续)

管线工程建设需挖掘城市道路、公路的,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向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办理掘路审批手续。

除本办法第十七条所列的情形外,未申请取得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的,市政工程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掘路。

第二十四条(放样复验)

管线工程开工前,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的要求进行现场放样,并向原审批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放样复验,经复验无误后方可开工。

市规划局和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以委托市测绘管理部门组织放样复验。

第二十五条(地下管线跟踪测量和竣工图的编制)

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后,应当由管线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

地下管线跟踪测量,并在地下管线工程完工覆土前,编制地下管线竣工图。地下管线的跟踪测量和竣工图的编制,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技术标准。

第二十六条(规划验收和竣工档案报送)

管线工程竣工后,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规划验收;经验收合格后,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无偿报送管线工程竣工档案。

第二十七条(审批时限和要求)

市规划局和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管线工程建设的有关申请的,应当在《**市城市规划条例》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审核。经审核批准的,应当发给有关证书;经审核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答复并告知理由。

第二十八条(法律责任)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市规划局或者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市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规划管理范文篇7

为了规范本市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置户外广告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词语解释)

本办法所称的户外广告设施,是指以下列形式设置的户外商业广告设施:

(一)利用公共、自有或者他人所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场地、空间等(以下统称阵地)设置的路牌、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牌(屏)、实物造型等;

(二)利用公共、自有或者他人所有的阵地设置的彩旗、条幅、气球等。

第四条(管理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广告业的主管部门和户外广告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市或者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或者区、县工商局)负责户外广告设置的经营资质审核和户外广告内容登记、监督管理以及综合协调。

市或者区、县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或者区、县规划局)负责本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规划建设审核以及监督管理。

市或者区、县市政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负责本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市容审核以及监督管理。

本市市政、园林、公安、公用、房地、财政、物价、广播电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设置原则)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与城市区域规划功能相适应,合理布局、规范设置。

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牢固、安全,并与周围环境协调,符合美化市容的要求。

第六条(阵地规划和技术标准)

本市重要地区和重要道路应当编制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

在本市重要地区和重要道路设置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的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符合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由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遵守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技术标准。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技术标准由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的要求制定。

第七条(阵地使用权的取得)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的使用权可以通过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取得。

利用本市重要地区和重要道路的公共阵地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阵地使用权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公开竞争方式出让。

第八条(禁止设置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设施:

(一)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

(二)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

(三)妨碍生产或者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或者建筑物形象的;

(四)利用行道树或者损毁绿地的;

(五)在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设置的;

(六)在市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内或者载体上设置的。

第九条(设施设置期限)

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电子显示牌(屏)一般不超过6年;期满需延长设置的,应当于到期之日前3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办理延期手续。

举办大型文化、体育、公益活动或者举办各类商品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需设置临时性户外广告设施的,应当于活动结束后7日内予以撤除,但经原审批机关一致同意允许保留的除外。

户外广告设施应当自审核批准之日起6个月内设置;逾期未设置的,其审批即行失效。

第十条(设置申请的受理权限)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申请,按下列权限受理:

(一)在重要地区和重要道路设置的,由市工商局受理;

(二)在本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其他区域设置的,由区、县工商局受理。

第十一条(申请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提供的材料)

申请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营业执照;

(二)广告经营许可证明;

(三)具有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使用权的证明;

(四)户外广告设施设计图、效果图。

申请设置户外广告设施进行自我宣传的,应当提供前款规定的第(一)项、第(三)项和第(四)项材料。

第十二条(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审批程序)

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申请和审批,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向市或者区、县工商局提出申请,填写《**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申请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审批表》)并提供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申请材料;

(二)市或者区、县工商局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经营资质审核,经审核同意的,在《申请审批表》上加盖印章后,将其与申请材料一并转市或者区、县规划局;

(三)市或者区、县规划局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规划建设审核,经审核同意的,在《申请审批表》上加盖印章后,将其与申请材料一并转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

(四)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市容审核,经审核同意的,在《申请审批表》上加盖印章。

本办法第三条第(二)项规定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申请和审批,由市或者区、县工商局和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进行。

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公开竞争方式出让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使用权的,市或者区、县工商局应当会同其他审批机关对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以及参与竞争者进行预审。

第十三条(相关手续的办理)

申请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经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机关审批同意后,申请人应当凭经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机关盖章确认的《申请审批表》办理下列手续:

(一)向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缴纳市容整治费;

(二)向市或者区、县规划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零星);

(三)向市或者区、县工商局办理户外广告内容登记;

(四)向电力、市政或者其他相关部门办理用电、掘路或者其他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户外广告内容登记)

办理户外广告内容登记,应当向市或者区、县工商局提供下列材料:

(一)证明广告内容真实、合法的文件;

(二)广告样稿;

(三)广告合同;

(四)合法有效的《申请审批表》。

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户外广告内容在前必须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还须提供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户外广告内容需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审核期限)

市或者区、县工商局和市或者区、县规划局以及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应当自受理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申请或者接受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办妥有关审核手续。逾期不提出审核意见的,视为同意。

第十六条(设施设置变更的限制)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按照批准及登记的地点、时间、规格、设计图、效果图实施,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申请设置的审批程序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对户外广告内容的要求)

户外广告内容中公益宣传内容所占的面积或者时间比例,不得低于10%。

户外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用户和消费者。户外广告使用的汉字、字母和符号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第十八条(设施维护)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申请人应当保持户外广告设施的整洁、完好,及时维护、更新,并定期对户外广告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遇台风、汛期应当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九条(设施撤除)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期满后,设置申请人应当及时撤除。

因城市规划调整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需撤除户外广告设施的,市或者区、县规划局和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可以按照各自职责,书面通知设施设置申请人撤除。有关受益单位应当对设施设置申请人进行适当补偿。

由于前款规定的原因,经市或者区、县规划局或者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书面通知撤除户外广告设施,而设置申请人拒不撤除的,市或者区、县规划局和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有权代为撤除,所需费用由设置申请人承担。

第二十条(市容整治费的减免)

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公开竞争方式取得户外广告阵地使用权的,其市容整治费的征收标准应当低于通过协议方式取得阵地使用权的征收标准。

按照规定公益宣传内容的,可以按照公益宣传内容占户外广告内容的面积或者时间比例减缴市容整治费。

第二十一条(市容整治费的存储和使用)

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收取市容整治费后,应当上缴财政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市容整治。

第二十二条(经营中的禁止行为)

户外广告经营活动中,禁止任何形式的垄断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负有户外广告审核、监督、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不得以任何形式从事广告经营或者接受广告经营单位的挂靠。

第二十三条(违反工商行政管理规定的处罚)

在从事户外广告活动中违反工商行政管理规定的,市或者区、县工商局应当责令改正,并可处以警告或者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经登记擅自广告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户外广告内容变更,不办理变更登记的,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公益宣传内容占户外广告内容的面积或者时间比例低于10%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工商行政管理其他规定的,由市或者区、县工商局按照工商行政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违反市容管理规定的处罚)

在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活动中违反市容管理规定的,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应当责令改正,并可处以警告或者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经批准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到期后不按时撤除又不办理延期手续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技术标准或者不按照批准的地点、设计图、效果图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市或者区、县市政委办公室可以责令限期撤除;拒不撤除、情节严重的,可以代为撤除,并责令支付代为撤除的费用。

第二十五条(违反规划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处罚)

在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活动中违反规划管理规定的,由市或者区、县规划局按照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在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或者内容活动中违反其他有关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行政监督)

上级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机关对下级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机关作出的不适当审批决定,应当要求其改正或者予以撤销。

第二十七条(民事赔偿责任)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申请人未及时维护、更新户外广告设施,致使发生户外广告设施倒塌、坠落等事故,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处罚程序)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罚款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九条(妨碍职务处理)

拒绝、阻碍有关行政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执法者违法行为的追究)

有关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行政讼诉,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规划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

(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第十一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表一》)的规定执行。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建筑基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的规定适当调整。

第十四条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3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中心城分区规划中已经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尚无经批准的上述规划的,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表二》规定的指标折减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见本规定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执行。

第十五条《表二》规定的指标为上限。单个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结合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环境分析后确定。

第十六条《表二》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七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低层居住建筑为5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0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为20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

第十九条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二十条中心城内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

核定建筑容积率FAR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

小于21.0

大于、等于2,小于41.5

核定建筑容积率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表二》和本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廊道的净宽度不宜大于6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5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6米。

(二)廊道内不得设置商业设施。

凡符合前款规定的廊道,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范围。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二十二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建筑间距图示见附录三。

第二十三条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设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其他地区不小于1.2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主朝向一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9倍,在其他地区不小于1.0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

(二)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在其他地区不小于0.8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

2、东西向的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南北朝向建筑高度的0.7倍,其他地区不小于0.8倍;同时不小于另一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

3、建筑山墙宽度小于、等于16米的,其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第二十四条多、低层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层高度。

第二十五条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4米。对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应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

第二十六条在第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地区及其紧邻地区进行新建、改建的,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

第二十七条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独立式住宅的间距,在规定范围内保证受遮挡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两小时;与其他居住建筑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一小时(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有关建筑日照的计算规则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另行制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为24米,其他地区为30米。

2、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为24米,其他地区为30米。

2、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24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0米。

2、东西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0米。

3、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四)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不小于20米。

(五)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六)高层居住建筑的山墙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

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居住建筑的间距符合本条规定的,可不受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八条在符合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6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为8米,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为13米。

按第二十三条规定计算出的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如大于第二十七条规定计算出的多、低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的,在同等条件下可按较小的间距控制,但须符合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日照条件。

第二十九条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第三十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控制。

(三)非居住建筑的山墙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控制。

第三十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小时;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其间距应保证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

第三十一条非居住建筑(第三十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

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

2、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

(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三)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6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三十二条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轨道交通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本章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环保、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下表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

(二)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本条第(一)项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

(三)界外是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按照本条第(二)项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控制,且建筑高度应同时符合第六章的有关规定。

(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间距,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离界间距退让边界,或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要求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相应的施工技术论证部门评审,并由原设计单位签字认定后,其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其最小值应不小于3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

相邻新建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地下室按规划应设置连接通道的,通道宽度不小于4米,净高度不小于2.8米,并由相关建设单位负责实施各自基地的通道部分。

第三十五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第三十六条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

第三十七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8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

第三十八条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执行。

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雨篷、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

第三十九条在村镇、城镇范围以外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除规划另有规定外,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

(一)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50米;

(二)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

(三)次要公路及以下等级公路,两侧各10米。

公路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

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可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第四十条沿河道规划蓝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6米。

第四十一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沿磁悬浮交通线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轨道中心线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50米。

沿地面和高架轨道交通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距离除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30米。

沿地下轨道交通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隧道外边线外侧距离应符合轨道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1、一般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以下距离:

500千伏,30米;

220千伏,20米;

110千伏,12.5米;

35千伏,10米。

2、中心城和郊区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应符合电力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其每边向外侧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米。

第四十四条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应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设置,或设于建筑物底层。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四十五条建筑物的高度、面宽及建筑景观控制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第四十六条中心城地区鼓励建设9层至12层配设电梯的高层住宅。

新建多、低层住宅宜采用坡顶屋面。

新建住宅实行架空线入地敷设、围墙透空透绿、空调器外机及附属设施统一设置。

第四十七条在有净空高度控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小组评议后核定。

视线分析方法参见附录二。

第四十九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计算方法见附录二。

第五十条建筑物的面宽,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米,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大于80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等于60米,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大于70米;

(三)建筑高度大于60米,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大于60米;

(四)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上限值按较高建筑高度执行。

第五十一条多、高层住宅的层高宜为2.8米,不应高于3.6米。

第五十二条沿城市道路的居住建筑基地的围墙高度不大于2.2米,并应透空设置,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内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五十三条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称绿地率)必须符合《**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规定的指标。

第五十四条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

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中应不少于用地总面积的10%,在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5%。

居住小区内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地或绿化隔离带,不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不得作为小区集中绿地计算。但中心城范围内,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地,由开发单位实施的,可按50%比例纳入建筑基地面积,且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原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20%。

第五十五条一个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集中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集中绿地宜沿城市道路布局。

第五十六条位于浦西内环线以内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

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有效系数(见下表)。

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单位:米)有效系数(N)

小于、等于1.50.70

大于1.5,小于、等于5.00.50

大于5.0,小于、等于12.00.30

大于12.00

规划管理范文篇9

面部署;进强、利鹏、国辉三位同志作了发言,都讲得很好。同时,会议还对镇村建设“三四五”工程竞赛活动考核的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颁奖。在此,我代表县委对获奖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再谈三点意见。

一、着眼长远,体现特色,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意识

百年大计,规划为先。抓规划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就是打基础利长远,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对改善人们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地方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市来看,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在立足河源区位、人文、生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形象定位,提出了建设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目标,启动了中心城区、灯塔盆地、“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的规划建设。这些都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为河源长远发展负责、为金市人民利益负责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就我县而言,近年来,我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成效明显,全县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市政建设扎实推进,城南规划建设、秋香江“一江两岸”建设、文化体育广场建设、党政大楼建设、过境公路建设等等,年年都有新亮点。中心镇作用日益凸现,镇村规划日臻完善,建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民新村,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规划意识淡薄,甚至没有规划,导致建筑凌乱,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距离省市确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三是规划较为滞后,详细规划覆盖率偏低,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四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居住环境亟待改善;五是建设整体水平较低,缺乏一些上档次、有风格的建筑,就连标准的住宅小区都没有;六是管理水平偏低,违法违章建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制止;七是城建资金严重不足,经营城市的方法、举措不多,等等。这些都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坚持规划先行,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着眼长远,突出特色,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注重超前性和实际性、时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美丽家园。

一方面,要坚持规划为先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控作用。要有前瞻眼光和现代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水平,以城市的长远发展谋划未来,体现大气、体现远见卓识。要坚持时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努力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遗存浑然一体、互相辉映,使现代文明得到展示,历史文脉得到传承和提升,经得起发展和历史的检验。要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特别是要结合河紫高速公路即将建设,以及l临江、古竹纳入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高起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各类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在规划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尊重专家意见,重大建设方案要经过专家咨询论证。要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城镇规划的机制,采取媒体公示、规划展览、民众听证等形式,使规划真正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规划调控,储足城市发展用地;通过规划策划,使城市储备土地增值;通过规划监控,确保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用地,降低城市发展成本。

另一方面,要严格规划的管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再好的规划,如果不强化管理,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落实,管理跟不上,也只能是一张废纸。一是要把规划管理关口前移。严格实施规划设计要点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办理规划设计要点,规划设计要点要对建设项目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间距、层高、外观等作出明确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凭设计要点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设计要点的要求和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认真审查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确保方案精益求精。二是要把规划管理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建筑方案的审查、规划报建审批到规划放检线,再到规划竣工验收,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城镇规划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办证;对规划审批后不按要求建设的,坚决不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三是要加强规划管理。要加大对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强规划跟踪落实,及时发现违法违章建设的苗头,将违法违章建设控制在萌芽状态,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正常秩序。四是要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多在经营城市上下功夫。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1、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规划建设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全面落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保障规划实施的有效性。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村“两委”换届后,县将开办新当选村“两委”干部培训班,要把学习城乡规划法作为其中一项培训内容。

2、强化监督。在实施规划时要严格按程序和制度办事,增加透明度,在“阳光”下运作权力,城市规划按法定程序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切实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加强对规划工作的视察和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能公开的规划,一律对社会公开,规划审批方案也要定期对外公布,让社会各界了解规划,监督规划。对不依法行政,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政行为的投诉,受理部门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答复。经查证,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除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接责任人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有关领导的责任。

规划管理范文篇10

城市规划是指导与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为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我县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13号)及《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以下简称《规划条例》)、《重庆市风景名胜管理条例》(以下简称《风景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规划监督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维护规划法规的严肃性

根据《规划法》、《规划条例》的规定及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4号)要求,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按照县政府《关于成立**县规划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府函[**]89号)的要求,以下建设项目须报经县建委进行初审,报县规划管理委员会审定:一是全县所有城镇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城镇规划调整;二是重点地区、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是重点地区、重要地段的规划方案;四是棠香街道办事处、龙岗街道办事处和龙水镇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及单体建筑方案(包括体量、外观造型、色彩、配套设施建设等);五是宝顶至邮亭公路、龙铜公路沿线视线范围内农房选址定点;六是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以及以上地区建设项目规划定点。

所有建设项目用地必须按控规或选址定点所确定的位置、范围、使用性质和规划管理的有关技术指标要求,报县地价委员会确定地价,实行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占用土地的,处违法建设用地每平方米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占用的土地由县政府责令收回;擅自改变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使用土地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违法用地每平方米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罚款,经改正后符合规划要求的,予以补办手续;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违法用地每平方米5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罚款,占用的土地由县政府责令收回。

二、强化建设中期管理,确保建设项目按规划实施

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要求进行建设,不得无证或者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建设;否则,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行为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使用,限期拆除或予以没收,并收违法建筑每平方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不能以面积计算的,处违法建设工程造价20%以上100%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拆除的,予以强制拆除,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承担;属一般违法行为的,责令停止建设和使用,限期改正,并处违法建筑每平方米50元以上250元以下罚款,不能以面积计算的,处违法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经改正符合规划要求的,予以补办手续。

设计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及其附件、附图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和设计审查意见设计,否则,分别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停止受理设计图的处理,造成违法建设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该项目总设计标准取费50%以上100%以下的罚款。

施工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施工。不得承接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建设工程。否则,责令停止施工,并处违法建设工程施工标准取费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罚款。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同时,可视其情节和后果,对造成违法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因违法行为给国家和公众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责任。

确需变更、调整已审定的各项内容,必须报请原审批机关批准。

三、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改善城市综合功能

主街道自路沿石到建(构)筑物之间的土石方、人行道、挡土墙、绿化等工程以及小区内部道路、排水、绿化和城市规划要求配套的公厕、垃圾站等其它设施,由建设单位或个人按规划要求同步完成。建设单位或个人在报送方案(或初设)时必须持配套设施设计的方案和审查意见。对不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的,责令限期建设,并处应配套工程总造价10%以下的罚款,配套工程完工之前,该项目不予规划竣工验收及备案,并停止受理该建设单位或个人其它建设工程规划报建。

四、坚持保护性开发,加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

风景名胜区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建设项目的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色调应与周围景物和环境相协调。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在核心保护区(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和史迹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建设项目和农房建设的选址定点,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先报经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并依法办理有关规划手续。

未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严禁在**石刻风景名胜区(包括宝顶、南山、北山景区)搭建任何建(构)筑物。否则,按照《风景区条例》的相关规定予以强制拆除,并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

五、强化市政和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确保与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

市政和管线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市政、管线工程及其附属工程路径红线或选址,工程定线,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实施竣工规划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