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1:21:57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范文篇1

1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

1.1TICCIH对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在2003年7月由TICCIH组织起草。《宪章》共分为八个部分:“序言”、“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的价值”、“确认、记录与研究的重要性”、“法律保护”、“维护与保护”、“教育与培训”和“表述与阐释”。此《宪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通过,从三方面详细揭示了最为权威的关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场、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运输和所有它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等。”

1.2中国对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

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来讲,中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伴随国家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调整与城市的迅速扩张,中国城市中的众多工业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产使用功能,但其建筑寿命远未到头。此时,在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领域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众多业内人士认可,那些曾经被“废弃”的工业遗存正被重新发现其价值并得以复兴。2006年4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此次会议响应了国际遗产日“重视并保护工业遗产”的主题,会上通过了旨在加大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力度的《无锡建议》。自此,中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开启了历史上新的篇章。来自于各方面的与会代表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应该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化道路并不算久远,留下来的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建筑,绝大多数诞生于鸦片战争以后。它们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因此,中国工业遗产构成的主体应该包括“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等。”此外,工业遗产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工业遗产基本包括了工业革命前后所有的手工业、加工业、采矿业等遗址以及与其相关的桥梁水利等工程的遗址等,而狭义的工业遗产仅指工业革命后所建成的各类工业遗存。通常人们所讲的工业遗产大多指的是狭义的概念。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工业历史地段”的概念:“工业历史地段”或称“产业历史地段”,主要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或产业更新换代所导致某些地区存在的空间相对集中的工业历史建筑或工业历史遗存等,其单独或并不能成为工业遗产,但其整体价值比较高。

2工业遗产具有的多重价值

工业遗产是城市化进程的特殊遗存,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具有珍贵的、独特的价值。每一栋建筑自诞生之日起就经历着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工业建筑亦不例外。然而,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部类,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载体和见证,作为一种“怀旧景观(LandscapeofNostalgia)”,其自身拥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包括:历史研究价值、科学技术价值、人文社会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等”。

2.1历史研究价值

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维系空间历史感的一种力量”。其历史研究价值就在于它见证了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了工业发展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相对于其他古建筑遗迹来讲,中国工业遗产的历史并不长,但是,那些厂房、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加工工艺生产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记载着社会动荡年代的烙印,真实的再现着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它们是承载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历程的重要载体,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资料之一。

2.2科学技术价值

工业的核心是技术,这也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关键特征。是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从而才会存在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工业生产是科学技术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工业遗产的科学技术价值在生产工艺选定、厂房设计、生产器具革新等多方面得到体现,其中凝结了人类在工业发展中所付出的聪明才智,是研究科学技术史的直观参照物。

2.3人文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是社会中个体成员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它记录了某一个国家、某种工业生产的发展,包含了相关人群对生产、生活的记忆:大体量的工业厂房、烟囱、晾水塔、库房、矿井架--不仅早已成为该地区内人们的心理地标,并且使人们对其产生较为厚重的场所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2.4建筑艺术价值

不同时代诞生的工业建筑设计、建造技术及其内部空间的设定,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肌理--甚至会成为本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它们集中体现了工业遗产的建筑艺术价值。那些工业建筑曾经是先进工业技术的载体,工业时代简洁、明快的特征被充分体现。工业建筑产生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其本身呈现的是它所处时代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观点及设计理念,其蕴含的建筑艺术价值有待于后人深入挖掘。

2.5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属于一种可再生性价值,是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而实现的。工业遗产中的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结构坚固、耐久性能优良,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拆建成本,而且能够避免建筑资源的浪费。工业建筑往往具有跨度大、层高大、空间大的特点,其建筑内部的可利用灵活性较强,适于改造成其他使用空间。通过对它们进行改建,可以大大减少新建结构的土建成本,其实体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那些已经失去原有生产功能的水塔、厂房、高炉、料仓、油罐等设施,通过多种改造再利用方式转换其使用功能,将获得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可观的经济价值。北京798近现代建筑群(原798工厂)的保护与再利用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

工业遗产范文篇2

黑龙江省工业遗产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基础薄弱黑龙江省进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的旅游示范点数量少、工业种类单一,说明对工业遗产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工业遗产旅游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示范点开发工业遗产的形式以博物馆为主,陈列一些特定年代、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产品,旨在宣扬企业文化,介绍工业发展历史,没有对工业遗产做保护性的再利用和重新开发。全省工业遗产旅游基础薄弱是表象,内在原因是工业遗产意识淡薄,没探究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及其能够做到健全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二)宣传力度不够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相比,没有宣传手段,游客的感知度几乎为零。旅游者往往在出行之前,会很据自己的偏好和主动或被动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做出旅游决策。当旅游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感知度很低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认知距离为无限远,那么此时做出决策是不可能的。宣传力度不够是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障碍。(三)忽略潜在工业遗产黑龙江省已有的工业遗产旅游示范点类型单一,将来为丰富旅游资源,需要潜在的工业遗产补充,这些潜在的工业遗产正在消亡,被忽略相当于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朝一日就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她们往日的光彩。全省范围内的潜在工业遗产被忽略为将来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向健全、独立体系发展埋下了隐患。

黑龙江省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意义

搞好工业旅游发展,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积极作用,促进黑龙江省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知名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的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节约建筑成本。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保留当地的厂房、车间和管道等,并对工业废弃地再次利用,这有别于土地复垦,主要对厂房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以降低成本为前提,并达到最佳利用的目的,既节省了拆建的资金又盘活了工业资源。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就是在露天煤矿山上建造了国家矿山公园,这对黑龙江省东部的资源型城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业结构黑龙江省所拥有的冰雪风光、火山山水、茫茫林海、珍禽美兽、界江风光、北疆风情、城市建筑等旅游资源,无不展现着北国特有的天姿神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4]。但是工业遗产旅游这一部分始终都是空白。要想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5],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是必然的选择。在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实现旅游项目运营时间的连续,不再受生态旅游的季节性局限。(三)营造城市文化,保护工业遗产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旧厂房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让后代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沧桑,也是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最有效形式[6]。那些真实而珍贵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积淀,从中提炼新的城市特色,改变现今“千城一面”的困局、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黑龙江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一)坚实的发展基础黑龙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工业的“加油机”和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在区域经济转型和企业结构调整之后,各地会留下了很多工业遗存,包括工业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废弃厂房等。这些工业废弃地和生产设备正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资源。(二)厚重的时代背景工业遗产凝聚了黑龙江人民艰辛与自豪的记忆,20世纪60年代的“铁人精神”鼓舞了一代人。保护和利用好这部分工业遗产,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也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7]。工业遗产旅游能满足旅游者“怀旧心理”,又可以还原大生产的壮观场景,感受现代生产的魅力。(三)积极的政策环境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骨干企业和矿山遗址、工业遗产,开发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建设工业博物馆、专辟参观通道和游览场所,配套生产旅游商品。工业遗产旅游将成为东北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四)巨大的市场潜力工业遗产旅游不但具有知识性、参与性,而且教育意义很大,能满足各种人群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市场潜力大。工业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现场教材,它可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接触社会的实践场所和辅助教学基地[8]。

工业遗产范文篇3

关键词: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大同煤气厂

大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型工业城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地方资源枯竭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曾经的辉煌不再,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工业遗产破败丑陋,迫不及待地欲将这些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拆除。大拆大建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写照,同时历史记忆也被抹去,城市历史文化断层的现实让人唏嘘不已。城市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文旅”融合了文化和旅游双重载体及魅力,成为推崇的重要产业。如何以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推广为原则,以空间艺术设计理念为指导,从描述其历史积淀与现状概况这些文旅因素中梳理出其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从再开发的思路、定位与发展前景出发设计出一种可广泛应用并大范围推广于工业遗产改造的设计范例,以期借助文旅发展背景将这些工业遗产景观进行再开发,将其改造成工业遗址、旅游休闲区,给城市留存一份历史印记和价值记忆,增添一抹亮丽景点和休闲去处,并对当前我国诸多城市文旅发展背景下的工业遗产景观再开发提出启示性参考性建议,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本文以老工业基地大同的煤气公司旧厂址开发利用为例,以点带面做了尝试。

1文旅发展背景下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1.1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实例和经验

国外工业遗产再开发的先例既早且多。最早可追溯到1863年巴黎将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为巴黎巴特肖蒙公园,此后,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加拿大多伦多汤普森园区、德国鲁尔区煤矿都是成功的案例。2017年由旧谷仓改造的南非开普敦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开放,这里曾是当地最高的建筑,荒废了27a的旧谷仓带着人们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再次焕发了青春,是近年来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作品之一。我国在这方面自古就有先例,绍兴曾于清末把古代采石场改造成为东湖园林,“残山剩水”的意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当今,广东中山市造船厂遗址被成功改造成岐江公园,深圳市将已经废弃的旧厂房改造为“南海意库”创意产业园,苏杭运河工业遗产走廊、上海黄浦江北岸等都是对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范例。

1.2改造过程中文旅融合思想下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这些成功改造的范例,可以得出工业遗产改造的导向和原则:要基于保护历史传承的原则,营造一种适于旅游、休闲的工业景观,对这些建筑进行历史保护性复原和承载建筑美学改造,既满足于文化性、艺术性、技术性的要素,又满足于适于旅游、休闲的功能性、实用性要求,既满足历史传承,又符合当代人们审美需要,摸索出一条使历史得以延续的新表达方式,设计出一种新的适应城市发展、迎合市民需求的新景点,使这些老旧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后煤炭产业经济背景下对工业遗产的再认识

2.1工业遗产的文化性

建国后的工业在中国工业史中具有极为特殊且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既承载着一种历史文化,又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历程,同时还承载着一种社会主义工业所独有的特色。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指出,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在文件中列举出了27个省(直辖市、区)中的120个老工业城市,其中就有大同市。老工业城市在这一时期遗留下的厂址、厂房、车间、设备、资料等被统称为工业遗产。这些大型企业有着时代的特征有自己的厂办医院、厂办幼儿园、厂办食堂、厂办电影院、厂办公安,职工生活宿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任其破败废弃是一种对曾经的辉煌的遗忘,是一种对地方文化的无情遗弃。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是大同城市文明不可缺失的一环,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老大同城市文明、城市精神的真实记载,体现着这座城市那个时代的工业发展成就和城市演变历程,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大同以平移的技术方法将原大同展览馆这一建筑物保护下来,正是出于这种谨慎、严肃、尊重历史文化的态度。

2.2工业遗产的历史性

工业遗产在为城市发展做出伟大历史贡献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当前城市发展的大潮中面临着已拆毁或等待拆除的境况。当前面临被改造利用的典型例证即是大同市煤气公司,目前遗留有厂房、仓库、车间、设备、办公建筑这些不可移动物质遗产,有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等可移动物质遗产。多年以来全都一直处于闲置、锈蚀、毁坏状态,厂区成为一片半废墟式的场地,触目满眼破败景象,这突显出一种极不和谐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历史档案、图书资料、奖状、手稿及资料中包括的生产工艺、配方原料、企业管理等相关内容,也处于不断遗失丢弃的状态,惋惜至极。曾经这些大型国企既是一座城市的经济支柱,也是几代人的生活支柱,普遍存在一家几代人都在企业工作生活的情况,这些曾经辉煌的工业遗产是历史的见证,默默地讲着那个时代那座城市自己的故事。

2.3工业遗产的资源性

工业遗产融合了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内涵,融合了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工业文化等多重价值的实证性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自然毫无疑问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城市的解读和代表,是城市文化的一大特征、载体和内涵,它同样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不可再生资源”。正确的做法是要站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高度,基于就地保留、保护、传承、推广、利用的原则,首先对存在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物质遗产及时修缮确保其安全,修缮的原则是留存并恢复旧貌,其整体开发要遵从原真性和完整性。

3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同煤气厂改造实践

大同煤气厂的新建到废弃是城市发展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具有广泛复杂的社会性,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利用好这一珍贵的工业遗产,立足后发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大同历史文化特色的文旅产业园区,让大同文化和故事用工业风的方式传承下去。

3.1设计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大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邻首都北京,南邻省会太原,北有呼和浩特等较大城市在今天便利的交通条件下都在2h左右的旅程内,从文旅角度看地理位置优越。大同煤气厂位于大同市城南,面积26.01hm2,与大同市新南客运站相邻,交通十分便利。大同煤气厂的活化更新的同时,要宣传大同历史文化,通过空间设计的方式体现大同地方民俗文化,恢复园区原有的工作生活场景。要使游人产生出强烈的置身过去的感觉共鸣。打造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兼具休闲娱乐购物功能的热门“打卡地”,具体的方法是先整体空间布局,在符合当代审美的工业风的指导下,融入地方标志性文化符号。园区围墙可以尝试利用混凝土结合工业构建废旧零件设计建成工业风格的大同城墙。大同以九龙壁为代表素有“龙壁之乡”的美誉,园区利用废旧设备打造“机械九龙壁”,象征曾经的工业都市的繁荣。要将大同市内各历史文化景点尽可能的囊括大同煤气厂的保护和更新中来,实现历史文化的浓缩式实体传承传播作用。大同的名片“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邀请国外艺术家利用厂区大量的废弃零部件再构建“云岗大佛”,打造风格化的云冈主题艺术区,用另一种材质和艺术语言去阐释云冈佛教艺术,让云冈的文化内涵得到延续。

3.2改造设计展示地方性、文化性

对于游客而言,旅游是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的一种新认知和新体验。在旅游认知体验的过程中,继而才为传承、传播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科技文化等提供出一个重要载体与媒介。每一个城市,在其自身发展中都承载着某种与其他城市完全不同甚至差异极大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色。这些特色是文旅产业开发的核心和要点,是吸引世人关注的着眼点。在工业遗产再开发改造利用中,严重存在与地方文化相互隔裂的“两张皮”状态,缺乏或干脆没有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介入,甚至抄袭别的城市的文化与特色。这种在人文价值上的缺失与造假,使空间艺术创作失去了必要的内涵支撑从而沦为一种空壳或假面,失去了美学认知的根本与载体。大同的风土人情、人文文化是充满内涵与特色的,在大同年节、婚丧、宴会等风俗,北路梆子、罗罗腔等地方戏种,剪纸、道乐、铜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入驻大同煤气厂的更新中来,将这作为常备节目进行展示与演出经营。这种把地方风土人情融入工业遗产更新的做法,其鲜活的传承方式必然为旅游者所喜闻乐见,必然为地方文旅事业增添内涵,必会更好地宣传地方文旅,强化地方特色文旅体验,讲好自己的城市故事,焕发更多更强的地方文化自信。园区内将面积最大的车间在保留原有外貌的前提下,改建成一处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博物馆。从社会收集大同老工业基地的各类工业档案、文物,按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归整类别,列出标识,真实、多面、清晰地展现出特定时代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对原有建筑实现历史保护性复原和承载建筑美学的改造,既满足了文化性、艺术性、功能性、技术性的要素,又使参观者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获取接受历史、考证历史的新感受,实现了用美学理论与实践追求对历史文化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追求的科学结合,完美地留存了这一历史文化,为工业遗产赋予一种新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使工业遗产获得第二次生命力。

3.3开拓工业遗产的恢复造血功能

城市需求或实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上,比如摄影、餐饮店、电影院、KTV、剧院、健身房、画廊、艺术馆、中小企业等经济实体。今后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经济中的吃、穿、住、行、赏、产等对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工业遗产体验的延续,以各种休闲娱乐形式讲述地方故事,传播地方文化及特色。在具体的设计上,就是要把休闲娱乐业及融会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经营实体有序地置入工业遗产景观内。在休闲娱乐经营实体方面,在改造的工业遗产中,设置各种地方特色文化体验专区,选择煮兔头、刀削面、凉粉、百花烧麦等大同独有的特色小吃体验区、民间艺术体验区、骑射体验区、文创产品购物区、影视作品取景区等。在高大厂房建筑设置成高空景观茶室、咖啡厅、画廊等。原煤气公司巨大的储气罐可以设计成环绕影院或剧院,原煤气公司的各旧厂房改成KTV或健身房或家庭影院等。在将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巧妙融入工业遗产在再利用后,还要考虑工业遗产的城市的产业功能视角,从而恢复工业遗产自我造血功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同煤气厂工业遗产的更新实践,进一步确立和宣传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促使政府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是文物保护的一个方面,是保护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保护其实就像古代官窑遗址一样同样具有深刻的文物价值,开展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全社会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在过程中使民众找到历史认同感,从而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陈月娜.钢铁工业遗址的文创与旅游开发[J].矿业研究与开发,2020,40(12):209-210.

[2]许东林.后工业时代下工业遗址转型与复兴的策略研究———以成都青白江区攀成钢旧厂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2):31-32.

[3]张烨,文竹.小议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J].煤炭技术,2013,32(5):7-9.

[4]董莉莉,王维,彭芸霓.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适宜性设计策略[J].工业建筑,2019,49(2):31-37,79.

工业遗产范文篇4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问题

根据2003年7月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依照上述定义,我国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上海、武汉、天津等近代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有着大量工业企业遗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工业文明财富。然而就现有的情况看,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还远远不能相称,现有的保护方式和保护进度还不能满足工业遗产的保护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手段与机制,推进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事业。

1.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

(1)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初现端倪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此并没有实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工业遗产保护行动,但是却出现了个别优秀的遗产保护范例。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国营的电子元件厂,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捷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进驻,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12个城市之一,798艺术区的存在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广东中山歧江公园则堪称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另一个成功范例。公园是在始建于1953年的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基础上建设的,适度保留了原有厂房和机器,并创造出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使之成为一个公共性景观。

(2)工业遗产保护法规逐步开始实施

虽然大规模的保护方案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实施,但是不少地方仍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尤其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各地相继开展了对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认证工作,2007年,重庆市政府批准《重庆市主城区重钢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重钢厂区的工业遗产划定了保护区。2007年9月,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市文物局联合的《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要求坚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工业遗产的认定、评价机制,对不同价值的工业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再利用方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和改造增值。

2009年4月,青岛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优秀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意见》,要求建立由城建、规划、文物、国土等部门参与的保护机制,积极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

(3)工业遗产保护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

近年来,随着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学术界已经开始对工业遗产保护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6年,在江苏无锡召开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发表了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2007年6月,天津进行了《近代文明的支点——工业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展览,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2008年12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2008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工业遗产评价体系与认定办法,及其适宜性再利用等专题探讨。2009年,中国第4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来自全国文物部门、城市与学界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

2.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不足和问题

(1)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薄弱

中国的工业文明诞生的年代较晚,几乎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才开始工业近代化步伐,在实践中,很多工业遗产并不为人们所珍视,如武汉江岸车辆厂最后一辆蒸汽机车“上游1251”,以12.83万的价格卖给废品回收公司。2007年,重庆綦江县松藻矿的“上游0329”、“上游1148”、“上游1197”等3辆老式机车,被当作废铁以40万元卖出。除此之外,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换代在各个行业中大量发生,对工业遗产造成了极大冲击,淘汰的工业技术、工艺、装备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单一

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虽然已经发端,但是却缺乏多样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不论是北京798艺术区、广东中山船厂,还是天津大沽船坞,在保护方式上仍然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如天津大沽船坞,虽然有着丰富的近代工业遗产,代表着北方中国造船业的一个缩影,但是到目前还没有明确其管理主体,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保护经费主要依靠天津船厂提供,不能形成足够意义的文化价值,更加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汉阳铁厂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武汉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围绕其开展的工业遗产旅游只能发挥部分功能,只是成为一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并不能发挥其文化功能,平时参观的人也寥寥无几,旅游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其基本的运转。

(3)工业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产生矛盾

有学者指出:中国近现代工业企业大都占据城市交通区位较为优越的区域,这种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所带来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的难点和重点。毋庸讳言,工业发展作为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工业遗址往往处于城市的繁华地带,占据着重要区域。城市要发展,很可能就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拆建。如武汉汉阳铁厂,其遗址所在区域位于长江边,是极佳的房地产开发地块,如用之房地产开发,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应,而如果选择工业遗产保护方案,则政府方面还要进行相应的保护性投入,工业遗产的保护自然举步维艰。

工业遗产范文篇5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设计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文创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并崛起,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使用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与历史文化以及创意领域具备较高的适应性,以文创角度切入,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或“活化”活动的选择[1]。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和活化,基于工业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被提上日程,此类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原则和流程受到广泛的重视。

一、文创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关系

(一)工业遗产是文创产业的物质载体。工业遗产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是城市成长的缩影,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经济体系的变化。具体物质产物包括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生产工艺、服装服饰、劳动工具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属性。对于工业遗产,可以从3维度进行理解和释义:技术革新产物,社会发展象征,文化迁移物证。工业遗产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存在,更承载着工业文明的特征及文化内涵,自身具备较高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文创产业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智慧思考将现有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性产品)加以文化性、经济性、艺术性、技术性、合理性的改良和优化,以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从而创造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讲,工业遗产的活化和传承需要文创产业的介入,并为文创产业扮演着物质载体的角色。工业遗产自身具备的工业文明特征与内涵可以和文创产业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更好地发挥工业遗产隐性价值和再利用潜力。(二)文创产业是工业遗产活化的推动力。由于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特性,对其进行再利用过程中,往往采用文创介入的方式,而非暴力拆除。文创产业能够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其物质层面的内容进行保存和维护,对其精神层面的内容进行继承和发扬,通过创意文化的开发,对工业遗产的隐性价值发掘和再利用,实现工业遗产的功能转变。现有工业遗产活化一般包含两种方式。一是以科普和纪念为主题,对工业遗产的展示、展览性改造。例如,坐落于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于2012年5月开馆,由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和铁西新区十年馆组成,向公众展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布局下,沈阳尤其是铁西区取得的成果。二是进行活化改造及再利用,主要指通过吸引创意产业入驻废弃厂区,并对空间进行合理、创造性地改造和重新布局,进而将原厂区功能进行新功能替换,以达到旧有功能终结而新功能运行的“活化手段”,北京的“798”艺术区就是这类改造的代表案例。其凭借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进驻,通过将设计元素和工业产物的结合,产生了别具特色的工业美学和视觉艺术,加快了工业遗产改造和转型升级的过程。

二、文创产品开发对工业遗产活化的作用

(一)工业遗产景观的DNA传承。工业遗产的形成具备较强的社会、时代、技术和区域性特征。工业遗产是区域性工业生产物证的一种聚集,并不是单纯物理空间的堆放,而是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集群式建设和设计,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具备共性基因(DNA),具有隐含性、符号性和文化性特征。作为旅游景观,游客可以在其中借助物质性遗存感受非物质性特征。将精神性DNA进行延续和传承则需要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通过对工业遗产景观的语义提取和设计提炼,可将设计出的文创产品作为可以携带、馈赠的纪念型产品,对工业遗产景观进行口碑传播,产生“名片效应”,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和资金汇入。(二)延续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工业遗产做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在使用之初必然会受到当时当地特征的影响,包括时代因素、区域特色、自然环境,等等。工业遗产是当时当地历史环境映射的一面镜子,能够较为真实地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传达出的非物质层面的内容已经远远超了场所本身,对发掘城市历史文脉和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城市从本质上讲是由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景观叠加而成的有机体,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和历史记忆。基于此,在进行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过程中,应该从生命和精神延续的视角认识和对待,依据其物理形态特征和发展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开发和活化。文创产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业遗产精神的延续,打破了空间束缚,具备较好的移动性和便携性,是城市历史及文脉精神的物质延续,具备较好的语意性和传达性特征[2]。(三)构筑时空记忆的物质支点。城市之间的区别和特征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文化记忆、空间建筑遗存以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工业遗产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为城市带来了特殊的历史展示和时空记忆,对城市文明历史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往往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此类空间建筑相比城市的现代城市建筑集群显得微乎其微,人们了解城市历史文化更多的是通过媒体、网络、书籍等间接的二维图片进行的,相比空间的三维记忆要弱很多,对工业遗产开发的文创产品则弥补了这种缺失。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流通,可以有效传播工业遗产的物质特色符号和精神文化烙印,进而宣传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核心特色,增强市民以及游客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为工业遗产旅游构筑的空间集体记忆提供了延续性的物质条件和支点。

三、工业遗产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一)叙事性。优秀的产品具有叙事性特征,文创产品更是如此。叙事性表达方式本质上是基于叙事文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将产品或作品拟人化的一种设计方式。通过在设计环节中进行语言符号、形态构成以及表面肌理等处理方式,为产品赋予叙事性特征,用无声语言(产品设计要素)来进行“故事”的讲述,通过增加产品的文化属性和附加值,传达产品的人文精神和关怀。在工业遗产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性应该作为主要设计原则,贯穿设计的整个过程。同时,在使用叙事性原则进行产品设计时,应该对相关联的设计要素进行链接式处理。首先是思考文创产品的形态和功能与叙事性内涵之间的关联性关系,其次是叙事内容与使用者使用产品时的关系,再次是设计时要考虑产品使用场景或环境与产品之间的关系。用叙事的方式和手法对产品功能进行意向性延伸和拓展,带有叙事性特征的产品可以通过语意特征和行为过程中的联想和暗示进行主题诠释和展现,从而唤醒使用者的情感体验与记忆认知。(二)符号性。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对环境、地域、历史文化充分了解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者对这些要素的认知程度和表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创产品的开发水平。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之初,应该着力进行文化基因的学习、思考以及总结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符号和形态的提炼。文化基因具有遗传和可复制的属性,并潜存于各种社会活动和人类行为之中,通过演化机制进行积累和进化。文化符号成为其进化过程中的表象形式,直接和间接地反映文化基因的变化和发展,并透过物化的产品元素(造型、色彩、材质、表面处理工艺、功能等)和使用行为进行再现和传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自然、社会等要素的应变和刺激而发生面貌的变化,如外来文化、科技创新、社会风尚等,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时应突出强调文化的符号性特征[3-4]。(三)方法性。方法性原则主要指在进行工业遗产文化文创产品开发研究和设计过程中,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设计实践进行指导,以帮助设计者更规范地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工作。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一是基础性研究,主要是进行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的前期研究铺垫。二是背景性研究。主要是相关概念分析与理论基础,即通过对文创、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分析,对文创产品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三是案例性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的或区域性的工业遗产的相关资料进行内容梳理与整合,如鞍钢工业遗产的形成与发展资料、辽宁科技大学工业文化景观区域的形成原因、过程等相关资料。四是方法性研究。针对特定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重点筛选,并对其进行开发价值分析,挑选出具有广泛代表性内容进行设计研发,其中包含语意提炼、符号归纳和表现等。具体包含前期文化调研(收集纸质、电子资料以及实地考察)、文化基因挖掘(从生活中发掘区域文化和行为根源)、文化元素提炼(提炼特定元素、符号、色彩、材质、使用习惯等)、创意思路形成(探讨设计方案与受众的相互作用要素)以及设计方案打样(归纳相关、工艺、材质等产品元素,形成最终产品方案进行检验)5个部分,并最终形成相关产品的系列设计方法[5]。五是归纳总结相关内容,并进行出版和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凡,吕正春,陈红兵.工业遗产价值向度探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30(5):72-76.

[2]倪镔.智设计,活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

[3]岳涵.地域文化与家具设计的关系[J].中国冶金教育,2015(3):76-78.

[4]梁鹤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

工业遗产范文篇6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以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既包括工厂、车间、作坊、矿场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可移动文物,还包括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工业文化遗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特征。

然而近20年来,工业遗产受到诸多挑战:城市工业重心开始向城外拓展,城内的旧工业区逐渐被废弃、拆除;一些传统工业陷入困境,不少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和旧址,正在迅速消失。

“濒危”的工业遗产

沈阳是我国代表性工业遗产城市之一。近年来,在新区改造过程中,被称作“东方鲁尔”的铁西区大片旧厂房被拆除、搬迁,铁西区内沈阳冶炼厂中的几根百米大烟囱,尽管曾经被认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以及工业文明的一个象征,最终还是被开发商拆除了;同样是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工业遗产的消亡速度也很快:许多当年的厂房、仓库、码头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变迁中被拆除或改建,失去了原有特征。

“人们很难认识到这些旧厂房、旧设备也是文物。”参加论坛的一位沈阳代表说,“人们通常觉得文物是不能碰的,应该放在那儿展示的,沈阳遍地都是老厂房,老设备,而且大多数还在使用,把这些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很多人不理解。”

“因为认识不到位,工业遗产更加''''濒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对于其他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都已达成保护共识,并提出了规范的保护规则。但对工业遗产,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它的价值,并进行系统的评价,更没有标准、法规来保护它,因此工业遗产很容易受到危害。

保护工作逐渐提上日程

上海的工业遗存数量众多,在相关保护的理念、举措、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理念构架。

天津的五个城区都详细调查了目前的工业遗存情况,列出了名录,并有保护状况描述;在广州展开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中,已经将开展工业遗产调查列入普查,并通过调查,发现了制造厂、码头、货仓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存;江苏在已开展的第五批、第六批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中已经注意到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表示,文物普查只是工业遗产保护的第一步。此后,国家文物局还将结合文物普查的结果,对工业遗产进行专门的调查和评估,对其进行注册和定级,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保护规划,根据规划对工业遗产进行相应的保护。

合理利用是开明之举

“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不同,工业遗产除了独特的、重要的东西需要绝对保护外,大部分工业遗产可以再利用。”俞孔坚表示,工业遗产的保护应该和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更新、再就业等结合起来,在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再利用,既不能全部拆掉也不必全部封起来不能动。

“对工业遗产的合理再利用,是尊重环境、资源、人类创造的开明之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与其他文化遗产不太提及经济价值不同,工业遗产往往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一方面许多工业遗产到现在还在运转,另一方面,工业遗产体量一般较大,与其将其推倒重来,形成经济资源的浪费,不如进行合理的再利用。

工业遗产范文篇7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

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简言之,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主题旅游活动。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应保持头脑清醒,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制定整体规划,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而恰恰相反,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比如,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通过“三性”。达到“三感”,满足“三求”,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要恢复其原貌。保持其原真状态,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昧.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形象逼真,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通过渗人“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人到产品的设计当中,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丰富经验,加深体验,提升娱乐,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在项目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具备一定的亲和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人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第二,要配备专职导游队伍,抓好导游员培训工作,精心准备解说词和宣传品,为不同国家游客提供多语种导游服务。并且在景区建立路标和景点介绍,方便游客的游览。第三,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在景区适宜的地方树立安全警示牌,导游员要对游客多做提醒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让客人高兴愉快而来,尽兴安全而归。例如,阜新海州煤矿存在地下积水、二氧化硫气体等危险因素,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时,必须对游客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测,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安全的旅游环境。

工业遗产范文篇8

关键词:工业遗产;城市景观设计;遗址改造

作为城市工业化历史的遗存,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的缩影,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留存至今的工业遗产大多为工业厂房和生产设备,对这些实物遗存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再利用,是目前最为主要的工业遗产保存方式,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工业遗产与城市的整体景观设计相和谐。

一、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发展过程中遗产存的建筑物、作业设备、仓库、交通设施等工业遗址和遗留下来的与工业相关的住宅、教堂、学校等社会活动场所都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工业遗产的留存,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这些历史遗物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能直接反应人类社会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同时,工业遗产也具有文化价值,留存下来的实物都属于文物范畴,而且大部分工业遗产都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化和民族化特征,是文化和价值偏好的直接体现。此外,工业遗产还具备教育价值,工业水平的提升是国家富强的基石,而工业进程的推进则是无数先辈一生的心血凝结,作为他们奋斗历程的见证者,工业遗产十分适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功能划分科学性性和城区规划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设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遗留在城市当中的工业遗产也被涵盖在了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许多工业遗产自身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对其进行妥善保存、改造和再利用,既可以发挥出工业遗产自身的多种价值,又能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可让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同时开展。在围绕工业遗产开展城市景观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应该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重视:首先,要保证人与环境相和谐。城市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工业遗产为中开展的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城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以工业遗产为中心的景观设计必须与周边环境和居民需求相协调。工业遗产周边的建筑物、绿植景观设计风格都应该与工业遗产相统一。其次,要突出重点。围绕工业遗产而开展的城市景观设计,必须突出工业遗产的中心地位,使其景观特点和文化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在这一环节,既不能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也需要避免工业遗产被大量新建高楼大厦包围。再次,要经济实用。以工业遗产为中心的城市景观设计既需要具备经济性有需要具备实用性。许多工业遗址保存较好,稍加休整就可以充当学校、展览馆或商场来实用。这种方式,既能突出工业遗产的文化教育价值,又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能在创建城市新景观的同时实现对工业遗产的有效再利用。最后,要长久保护。工业遗产一笔巨大的财富,以其为基础开展景观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地延长其设计有效时长,这样不仅有助于工业遗产价值的长久发挥,更能实现对工业遗产的良好保护。通过妥善设计,能让工业遗产的保存和应用得以两全。

三、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策略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城市之中,新旧城区的差别越来越大。而大部分的工业遗产都在城市的旧城区之中,许多工业遗产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其周边环境破损严重,街道也拥挤不堪,这无疑加剧了城市景观设计的难度。为了能够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妥善的保护工业遗产,设计师应该基于城市中工业遗产的实物类型和可用情况,开展妥善地设计,使设计成果既能加强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又能实现对工业遗产周边环境的合理优化。1.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相辅相成,围绕工业遗产而开展城市景观设计是美化城市的重要环节,而此项工作的基础则是实现工业遗产的妥善保存。而在此过程当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是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而在漫长的岁月中,许多文物因保护不善而破损或消失。近年来,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有所提升,但是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对工业文明遗存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就使得工业遗产保护开展艰难。为了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景观设计有效开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作业,提升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扶植、资金支持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强化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肯定,并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工作中,为顺利开展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城市景观设计奠定良好基础。2.合理选留和再利用。在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既要实现对工业遗产的长久保护,又需要确保其建成的城市景观具有经济实用价值。所以,在实践工作当中设计人员应该合理选留工业遗产,并妥善地开展再利用工作,以避免出现过度损毁,湮灭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1)工业遗产的合理选留自我国建国以来,建成了众多大型工厂,这些工厂往往在城区当中占据极大面积,甚至部分工厂占据了城市的一大街区。随着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厂区搬迁不可避免,在搬迁至城市周边后,遗留下的实物数量仍然十分可观。其中,以生产厂房、仓库、家属楼等基础设施为主。为了美化城市景观、完善城市功能,这些厂区所在的地点一定会被改造,而在改造过程当中保留哪些遗产、销毁哪些遗产则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为此,有关部门应该工业遗产的选留制定科学标准,并为其提供必要性保护。在此环节,有关部门应该对工业遗产的保存情况、应用现状和其在本地区以及全国工业化进程当中的地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为城市发展或祖国工业腾飞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业遗产必须被保存,而能体现城市发展历史和特质的工业遗产应该被妥善留存。比如,位于哈尔滨南岗区的哈尔滨机联机械厂。该厂“蚂蚁啃骨头精神”闻名全国,是推进哈市发展的重要工厂之一,其厂区原址已经被改造成了西城红场商业中心,但在原址上仍保留了三栋老厂房。这些老厂房被当做工业遗产保存下来,既是对该厂辉煌历史的缅怀和见证,又代表着其工作精神的延续,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景观建设都十分重要。同样,许多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工业遗产也必须被保存下来。比如,新中国的第一家轴承厂——哈尔滨轴承厂。该厂虽然已经搬迁,但是鉴于其特殊的地位和该厂在我国轴承行业发展中的特殊贡献,厂区原址被妥善保存下来,且为保证其余城市景观设计的协调性,将该厂区建设成了中国轴承工业展览馆,让这一工业遗产的价值能得到长久的发挥。(2)工业遗产的合理再利用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景观设计环节,景观设计则是对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这种利用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遗产保护。目前,最为常见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方式对工业遗产原址进行改造,将之设计成展览管或博物馆,进而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比如,哈尔滨市为打造老工业遗址旅游线路而建成的啤酒博物馆、红肠博物馆、工业博物馆以及军工博物馆等都属于此类。这些博物馆的建设和使用,既实现了对老工业遗产地妥善保护,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再利用。同样,北京的798艺术街区也是合理再利用工业遗产的主要形式之一。798艺术街区的原址为原718联合厂的老厂区所在地,其设计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老厂区被弃用后,这一工业遗址被逐步改造成了艺术街区,大量艺术家进驻其中,使之成为了世界闻名的艺术表演、创作和艺术品交易街区,更成为了北京市著名的旅游景点。由此可见,对工业遗产的合理改造,不仅能保留遗产原貌和其留存的工业精神,更能让它们继续为促进城市发展而发光发热。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避免工业遗产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损毁,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并且在实践中围绕工业遗产开展城市景观设计。为了确保工业遗产保护和景观设计工作之间具有协调性,在实践中不仅应该提高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更应该合理开展选留和再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怡晨,李振宇.作为共享城市景观的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策略——以苏州河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09):51-56.

[2]张好.工业遗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地域传承及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工业遗产范文篇9

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的历史形成

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的历史形成可以分为5个阶段:

清末(1905-1910年)这是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暨本溪近代工业的起步阶段,其特点是日本大仓财阀的私人商业资本借助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对本溪湖煤炭资源的窃取与掠夺,主要围绕煤炭工业进行经营,在本溪湖地区最早进行机械采煤,是本溪地区近代工业的开端。

清末民初(1910-1931年)该阶段是中日合办时期,双方股权各占一半。不过从当时的史料来看,大仓同意合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本溪湖地区铁矿的采矿权,而事实上中日合办期的主导权还在日本一方,无怪乎当时的同盟会刊物说,协议一签矿权已失一半。这一时期是近代本溪湖煤铁工业形成的关键时期,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核心的采煤、冶铁业之外,还包括水泥工业、电力工业、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等,同时也涵盖了道路、自来水、下水道、公园、学校和医院等设施〔4〕。形成了一种“工厂即城市,城市即工厂”的近代资源型城市的独特格局,围绕煤铁工业而形成的本溪湖市初具规模。

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这一阶段是日本独占时期,中国人被彻底排除在外,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宫原厂区开始建设。另外公司的私人资本性质在逐渐淡化,先是被划入满铁的势力范围,后成为支社,最后并入满业,原先还只是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日本私人资本最后也沦为日本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8年)1945年10月本溪市民主政府成立,11月接管了本溪湖煤铁公司(该公司名称几经变更,详情见图1),将其改名为本溪湖煤铁总公司,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本溪将公司改名为本溪煤铁厂矿,1948年10月本溪解放,公司重新回到人民手中。这段时期公司业务并未获得发展,主要任务是争夺企业所有权和如何将企业在战争中保全下来,由于当时公司的大部分设备被苏联拆走,加之战争的影响,无论是再生产还是企业发展都处于停顿状态。

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这一时期先是恢复生产,后来煤铁分家,随后本钢经过苏联援建、自力更生,冲击和改革开放逐渐发展壮大,而本溪煤炭工业则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以并入沈阳矿务局告终,退出了历史舞台。2008年随着本钢1、2号高炉关闭,本溪湖的一批近代煤铁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被提到日程上来,目前“本钢一铁厂旧址、本钢第二发电厂冷却水塔、大仓喜八郎遗发冢、本溪湖小红楼和大白楼、本溪煤矿中央大斜井、东山别墅、本溪湖火车站和彩屯煤矿竖井、肉丘坟等共9处工业遗址”都已被列入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址园名录。

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产的主要特征

本溪湖煤铁工业遗产分布区域高度集中中国多数工业城市是先有城市而后有工业区,工业区的布局必须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而本溪则是先有煤铁工业,而后逐渐发展为重工业城市,并且基本上就是一个企业即本溪湖煤铁公司,这使得当时工业布局的自由度比较大,不必考虑城市建设问题,一切都以工业生产的便利性为依归,加上本溪矿产资源基本上都位于市区25公里以内,依傍太子河和安奉铁路,所以本溪湖煤铁工业的主体基本上都布局在最平坦的太子河河谷,这也使得今天的本溪湖煤铁工业遗产的分布区域高度集中。

煤铁工业遗产是本溪近代工业遗产的核心本溪近代工业遗产具备多样化的特点,但是最核心的依然是煤铁工业,它是本溪近代工业发展的开端,其它的工业或设施都是由其带动发展起来的,本溪电灯公司最早是由本溪湖煤铁公司建立的,本溪自来水公司最早也是由本溪煤铁公司所建,后来移交给本溪市政府,本溪市第一家托儿所、本溪最早的医院、本溪目前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辽宁科技学院(前身是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都是由本溪煤铁公司最早创立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本溪近代工业遗产最核心的都是煤铁工业。

本溪湖煤铁工业遗产带有浓重的殖民印记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开端于本溪湖煤矿,此企业非但是由日人所立,而且是由当时的日本关东总督府批准,这个企业建立的过程即是日本对华进行资源掠夺和侵略的过程。在后来中日合办的20年中,无论是公司的运作管理还是战略规划都由日方做主,中方只是从属地位,公司的产品绝大部分都运往日本,为日本的经济建设服务。到1931年日本人独占公司,整个企业更直接变成日本侵略战争机器的一部分,从公司的几次名称变更就可以看出当时整个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完全视日本的战争需要而定。1905年到1945年是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日本一步步加深对本溪湖煤铁资源掠夺的时期。这种掠夺并非仅仅源于经济因素,它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一个国家对另一个的国家的赤裸裸的侵略和处心积虑的殖民政策。1931年满铁秘档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田师傅沟、牛心台的煤矿和耐火粘土资源蕴藏情况、开采情况、所有人情况以及日本人极力夺取中国人矿区失败的情况,并且提出了下一步夺取这些矿区的办法〔7〕。这些都使本溪湖煤铁工业遗产带有很强的殖民印记。

结语

工业遗产范文篇10

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为遗产日撰写了“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长文,包括“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几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内涵。本报今日摘发了“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一部分,使读者先睹为快。全文将于近期《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刊发。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吴良镛教授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livingorganism),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既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1、工业遗产的普查与认识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我国计划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业遗产应列为重要普查对象。面对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通过普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建立起我国的工业遗产清单。同时普查与认定、记录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宣传工业遗产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过程,是发动企业和相关人员投入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下塔吉尔宪章》突出强调了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国必须对其需要为后代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予以认定、记录和保护”。“对地带和不同工业形态的调查必须确定工业遗产的范围。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为所有得到认定的遗址创建编目”。同时,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和支持。

科学认定是准确记录的前提。首先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具有兼容性,用以认定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合理、统一的认定标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应注意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其他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的差异。工业遗产应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业遗存。这样界定,既注重了工业遗产的广泛性,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在不经意中消失,又注重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过于宽泛而失去重点,保证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在历史价值方面,对形成年代应给予合适的尺度,如建国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企业遗存,尽管历史时间不长,也应在工业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准确记录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对工业遗产地的各类不可移动现状遗存应进行准确勘察、测绘,对各类可移动实体档案应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以文字、图纸、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不同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多重价值,是工业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技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一旦失传不可替代,应详细记录并加以传授。记录还应包括收集口述历史在内的信息,当事人的记忆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应尽可能加以记录。同时应注意在昔日就业者中广泛征集可移动的工业历史文物,并纳入记录档案。综合上述记录成果,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并将数字化及网上查询方式作为重要目标,以作为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依据。工业遗产完整的外观特征和遗址保存状况应在受到任何破坏以前载入记录档案,因为如果在生产活动停止或者工业场所关闭之前做好记录,将可以获得并保留更为真实的信息。

深入研究是科学认定的保证。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制定系统的研究计划,以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调查,判别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有必要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是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早期工业就有外资工业、民办工业和洋务工业等,建国以后,不少企业又先后经历过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丰富历程,通过分析上述演变过程,有利于工业遗产的科学认定和不同阶段的遗存和信息的保护。保护工业遗产还需要对其曾有过的用途有透彻的认识,它们往往随岁月的流逝发生过变化,因此需要对每次变更都给予关注和评价,使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保证。对工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是对工业遗产开展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必须按照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相同的高标准来开展考古研究,包括工业废料区所具有的潜在考古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应得到重视。工业遗产研究需要从事历史、建筑、工业设计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同时,由于众多工业活动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赖性,需要通过不同工业领域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协调行动实现工业遗产的综合研究。

2、工业遗产的立法和保护规划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因此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同时,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应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当前,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必须对这类调整给工业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预测,同时制定能够快速应对的各项程序,以防止工厂关闭停产后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损毁或破坏。在未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应立刻停止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行为。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在将工业遗产的保护纳入国家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措施。西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A.麦格斯(AlisonMaggs)先生认为:“为了找寻恰当的用途,人们必须首先通过制订包括管理政策在内的保护规划确定场所的重要意义。保护规划将有助于界定场所的文化意义,并将它与未来的有关问题相联系。政策也能为某一场所的恰当用途提供建议,这些用途必须考虑诸如法规控制和经济可行性等其他因素”。编制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应注意与保护年代更为久远的文化遗产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工业遗产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及时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并应针对机械设备、地下设施、地面构筑物、综合性建筑群以及整体工业景观制定相关保护规定,针对其未来适应性改动制定修复与合理利用导则。

鉴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的公益事业性质,保护目标往往需要通过资金援助和税收激励来实现。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基本保护资金的落实。除国家拨款支持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奖励等手段对保护措施予以鼓励,同时出台有利于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应出台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美国“1976年制定的《税收改革法》,激励了人们改建历史建筑的意识。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公众对于老工业建筑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建筑业70%以上的工程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有关。这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经济、建筑功用和历史特色所持的慎重态度”。

3、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认定,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实得到保护。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认定和保护工作先行,才能防止对其随意废弃和盲目拆毁。因此,由各级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确认。工业遗产也应根据其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明确不同保护级别,列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则选择价值特别重大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最高级别进行保护和管理。在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以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骨干的各个时期和各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原状保护必须始终得到优先考虑。特别是在考虑适应性改动的过程中,要慎重对待工业建筑或机械设备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保护规划过程中应解决如下问题:预期的用途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将会出现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变化是否达到最小或可逆?”必须认识到,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其实施的任何拆改,或对某些附属成分或辅助设施的随意处置,都可能影响其整体风格和质量,使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在一般情况下干预行为应具备可逆性,产生的影响必须降到最低程度。必须实施的任何更改都应得到记录,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得到妥善保存。

当前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必须注意到近现代工业遗产所用材料相对于历经风雨的古代文化遗产,往往性能寿命更短,老化的速度更快。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体现工业遗产重要价值的一些因素就得不到妥善的保护。目前,在发现问题和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在一些领域至今还没有研究出能够实现长期保护目标的维护或修复技术。如在工业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钢铁、混凝土、马赛克,以及化学材料等,在工业档案文献中广泛使用的纸质材料、感光材料、电磁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多种物质载体的保护问题方面,还缺乏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这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我们同时需要应对实践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分类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办法。

4、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只有把它当作文化资源,人们才能珍惜它、善待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进而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行列,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城市中所谓''''衰败地区''''(blightedarea),由于地区物质环境的衰败等导致地方税收之减少与市政补贴之增加,作好城市更新,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复苏经济,增加城市的繁荣”。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宽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工业遗产,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通常是比较经济可行的保护手段,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和理解。在制定保护性再利用方案时,对于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和每栋建筑都应经过仔细甄别和单独评估,并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同时,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和工业建筑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当保护性再利用方案中的利用功能与工业建筑和用地的遗产价值明显不相适应时,应重新进行调整。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如利用纺织厂房建设成为展示古代服饰,民族服装和国际时装的专题类服装博物馆等。但是A.麦格斯先生提醒我们:“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保持活力的博物馆数量都是有限的,愿意参观博物馆的旅游者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设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只是保护工业遗产的方法之一。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就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像空间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其特点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形成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首要目标是在展示与工业遗产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过程中,为参观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营造一个开放、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旅游氛围。通过寻求工业遗产与环境相融合,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对工业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的保护、整合和发扬。在工业遗产分布密集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形成规模效益。在旅游者为工业遗产地带来利润的同时,工业遗产管理部门也必须平衡每年大量游客给工业遗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设立工业遗址公园可以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要对工业遗址公园及其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努力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在传统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使工业遗址公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工业遗址公园内几乎所有的景观都可以向公众开放,通过引导式通道、视听同步装置、位置图、出版物和光盘逐步进行讲解和说明。由于在南方传统工业区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运河形成规模布局,因此,可以结合这些地区的整治,依托其人文资源,以穿城而过的河道为轴线,修复沿岸厂房、仓库、商铺和其他历史遗存,再现河道两岸传统风貌,形成工业景观与河岸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

5、工业遗产的宣传与教育

公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可靠的保证。如果没有全社会对于保护工业遗产重要意义的广泛共识,说服公众认可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很困难的,工业遗产将依然面临危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显示,要想获得所期望的公众支持,就要使人们分享对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方面的知识和兴趣,因此,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所有业经认定的工业遗产清单,均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对工业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积极地介绍,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工业企业的在职或离退人员在工业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对企业和职业的忠诚与眷念将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鲜活,他们的现身解说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行动,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处于妥善保护和开放状态下的工业遗产地都是宣传工业遗产价值和保护事业的重要场所。要保证社区居民和参观者方便地接近工业遗产,利用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和丰富的工业文物精心设计各类专题展览,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水平,使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具有独特氛围的场所中向观众直接形象地展示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展示工业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工业遗址和工业文物可以用自身的独特方式向观众述说历史,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起到更好地教育展示作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遗产宣传展示的途径和手段获得极大的丰富。要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采取多渠道的形式来展示、宣传工业发明创造,使不同年龄、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群都能通过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方式获得工业遗产的知识。

要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教育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应将有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从小学、中学开始传播关于工业历史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知识,针对中小学校教育为学生编写具体教材。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凝聚为一种尚德守信、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应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后纳入教材。学校应组织工业遗产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工业遗产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等教育则应在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中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专业教育的课程。如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建有工业考古学专业,设置了工业考古学硕士和博士课程,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工业企业应该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和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增强工业遗产保有者和使用者对这类特殊遗产的保护意识。

6、“为了明天保护今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和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实现前所未有的业绩,尤其在一些大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如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其建设规模、施工难度、发电量和防洪效益等多项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兼有调水、防洪和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如我国目前线路最长、管径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途经10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输气量大、施工条件复杂,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克服了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严峻挑战。这些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都堪称为人类的奇迹,应当与阿斯旺水库、苏伊士运河、塞默灵铁路等一样成为标志一个时代的工业遗产。

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建树都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不断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遗产。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些事物也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传之后世,其中工业遗产无疑也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充分考虑创造和保护未来的工业遗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经济价值,更要充分认识到其现实和潜在的文化价值。在注重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益的同时,注重收集和保存这些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实物,提高工程的文化含量,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使它们成为未来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目前正在生产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原因,也即将搬离原址,其中首钢和江南造船厂的搬迁和原址规划格外引人注目。首钢前身为石景山炼铁厂,始建于1919年,经历了几十年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首都钢铁公司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在全国工业企业中进行企业承包试点、创造了10年共为国家贡献96亿元,相当于10年增值了9个首钢的奇迹,轰动了国内外”。“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由此首钢搬迁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当这座钢铁之城成为历史,炼钢的锤声渐渐远去,熔炉的烈焰慢慢熄灭,如何面对天空下的大片工业遗迹,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