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8:50:43

工业发展论文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1

浙江继续稳定发展尽管市场波动起伏,但浙江的有色金属工业继续稳定发展。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85.4亿元,主营业务收人为1389.3亿元,利润总额为41.9亿元,利税总额为68.7亿元,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铜加工的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全省现有铜加工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余家,产能和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多,是浙江省有色金属工业的支柱。主要特点有:一是总量规模大,产品种类较为齐全;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并呈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三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现有企业以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为主;四是一批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行业龙头雏形初步显现;

五是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浙江省现已经形成了电解铝及合金生产、铝材加工、再生回收等相对齐全的铝工业体系。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均居全国前列。浙江具有发展铝工业的良好产业环境,与铝工业密切相关的轻工、机械、房地产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浙江的汽车、摩托车及自行车配件、

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品生产规模大,需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铝锭及铝合金做原料。浙江铝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对铝板带片产品的需求量大。其金属家具类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需要大量型材、管、棒等铝合金材料。房地产业需要铝合金门窗、装饰材、铝塑板、铝塑管等建筑型材和铝箔等产品。相关产业为浙江省发展铝工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河南总量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在政府政策主导下,河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利税总额连续几年在全省各行业中保持第一位。

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58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l668.2亿元,利润总额为250.0亿元,利税总额为343.0亿元,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均居全国有色金属工业首位。

为了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省政府提出加强调控引导,促进资源优化配置t加快推进战略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河南省铝工业核心竞争力;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铝工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铝加工项目建设等具体措施。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2

(一)工业等同于技术落后?

产业发展一般经历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到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发达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也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给有些人造成第二产业落后于第三产业的印象。但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然是研发活动最集中、创新最为活跃、生产率提高最快的部门。以美国为例,制造企业的R&D占到美国产业R&D的70%,雇用了63%的国内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且制造业平均每小时报酬比服务行业高22%;高技术工人平均能比其他领域工人多挣50%-100%,强大的制造业对于美国保持在知识生产和创新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必不可少(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Pres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1)。根据Jorgenson等(2005)对美国1980-2000年经济增长源泉的一项研究,在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快的产业基本上都是工业部门,贸易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于1%,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仅略有提高,而通信、其他私人服务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负增长。与大多数服务行业相比,新兴工业有三个优势:第一,这些行业的生产率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大都市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北京为例改进而迅速提高;第二,这些行业从技术角度来讲是最具活力的领域,一方面同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相联系,另一方面则同多媒体、设计、数字娱乐、医疗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服务业相联系;第三,这些行业对就业的贡献大于服务业。纽约、伦敦和芝加哥等国际大都市就因为逐渐降低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而错过了从一系列新兴产业中获益的机会(沙希德·优素福和锅岛郁,2012)。因此,我们不能一概地将工业等同于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在工业中也存在一些研发强度很高、技术水平很先进的部门。与发展软件、互联网等高技术服务业一样,发展高技术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也同样能符合北京的定位,同样能够发挥利用北京研发资源集中和人才丰富的优势。

(二)工业等同于占地多?

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业就是工厂、厂房,就是大进大出。由于占地大,在北京这种土地供应紧张的城市不适合发展工业。但事实上,工业并不必然意味着占地多,工业的“去工厂化”已经在发达国家发生,在我国的大都市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发达国家工业比重的下降与其说是“去工业化”,还不如说是“去工厂化”。尽管发达国家的工业和制造业比重在下降,但是其规模却在不断增长,中国仅仅是在2010年以来才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国家不是工业在消失,而是工厂在减少。一般而言,价值链各环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最优区位。例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活动通常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良好的信息交流传递环境,以及获取资金的便利途径等;而生产技术比较稳定的产品加工装配环节则主要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低成本的生产场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具有的要素禀赋不同,因此其区位优势主要表现为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将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运输、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本的快速下降,价值链的垂直分解过程加快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发达国家将价值链的加工组装环节离岸外包(OffshoreOutsourcing)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将“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保留在国内,呈现出“去工厂化”的趋势。例如,尽管美国加州是世界IT产业的制高点,但是加州的电子产品制造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本土之外完成的。随着以数字化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新型材料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TheEconomist,2012),“创客运动”方兴未艾,制造业本身将像互联网一样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利用3D打印等功能强大的数字桌面制造工具,潜在创业者和发明家能够不仰仗大公司而自己动手完成产品的制造(安德森,2013),生产活动的去中心(工厂)化将进一步深入,借助3D打印机等工具,办公室、家都可以成为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土地稀缺的地区发展工业仍然是可能的,只是适合城市的工业是工业产业链的非工厂化环节而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非工厂化的工业环节的附加价值往往更高,因此发展这样的工业,不但能够占用更少的土地,而且能够具有更好的效益。例如,苹果公司虽然在美国没有工厂,但它是世界利润最高的电子制造企业②。据美国加州大学和雪城大学三位教授合写的论文《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路利润》一文分析,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自己独占58.5%的利润,原物料供应国占21.9%,屏幕、电子元件等主要供应商分得4.7%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只能从中拿到1.8%的利润。从发达国家特别是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的产业发展历程看,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按照产业链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重新布局,将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大规模生产活动向大都市区或其他地区转移,而把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和销售中心留在市中心。在广东成本快速上涨和“腾笼换鸟”政策的推动下,深圳的服装企业通过把大部分订单外包而将样板间、工作室和小批量生产的车间留在本地,反而在工厂雇佣工人锐减的同时实现了订单的增加(张焕等,2013)。北京也完全可以“把制造做虚”,重点发展总部、研发设计、营销等土地需求少、环境污染小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河北等地区的加工制造优势来发展壮大北京的工业。事实上,北京本地企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小米手机采取轻资产运作模式,操作系统利用安卓来开发,硬件设备全球采购,生产加工组装等生产模块委托给第三方代工,从2010年4月成立到2012年底的两年多时间就创造了全年手机出货量719万台,销售收入126亿元的奇迹。以乐视为代表的北京软件和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以轻资产、委托代工的模式推动北京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对于大都市的意义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北京来说,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的问题。通过工业发展的重点由“快”向“好”的调整,推进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宜的高端制造业,北京的工业也能成为低消耗、低排放、清洁、高效的精致产业,并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工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尽管服务业已经占据了北京国民经济的大部分份额,但工业仍然贡献了GDP的18.14%(2013年),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GDP增长速度7.7%)。近年来,北京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如果工业的增长速度不能稳住,那么必然给整个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总理提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全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是7.5%。只有稳住增长,才能给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北京作为首都,不能拖全国经济稳增长的后腿,也必须守住经济增长的下限。北京经济稳增长除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外,稳定工业增长必不可少。国外大都市产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伦敦大都市区的GDP下降4.4%,就业下降2.25%,居民收入下降2.8%;而芝加哥在经历40年衰退之后,自20世纪90年代通过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通信电子等高技术产业、食品加工业、金属制造业、出版和印刷业而走上复苏之路(江曼琦和席强敏,2012)。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可以有效减缓经济周期的冲击,避免经济的过度波动。北京不仅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必要性,而且也有可能性。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工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长而下降。按常住人口计算,2013年北京和上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4万元和9.1万元,但北京第二产业比重比上海低14.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低15.4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比上海高14.6个百分点。发展阶段相同但工业比重远低于上海的重要原因在于北京与周边地区没有形成工业的配套体系,北京工业不发达从而无法带动周边工业发展,周边工业不发展进而无法对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如此进入负反馈的恶性循环。尽管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在环北京经济圈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化尚未实现的地区,甚至北京的广大郊区的城镇化也需要进一步推进,未来我国市场上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仍然会比较旺盛。从市场构成来看,北京工业有两个特点:一是中间需求在北京工业的需求占比约为70%,即北京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工业系统内部,终端消费品不是主流;另一个是北京工业企业的市场主要在外地,70%的工业产品卖向了外地。此外,随着中国整体制造成本的上升,整个产业结构将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北京市在劳动力、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劣势将缩小,在人才、创新方面的优势将会凸显,工业有可能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和高增长时期,从而为北京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业发展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工业是重要的就业吸纳部门。2012年,北京城镇单位工业部门就业人口达到123.82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口的17.26%,继续发展工业对于保障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工业部门衰退,不但会直接造成大量工业产业的劳动力失业,而且会由于产业间的关联间接造成服务业劳动力的失业。同时由于工业岗位与服务业、建筑业岗位存在职业技能的较大差异,受制于长期形成的人力资本的限制,工业失业人口转移到其他产业较为困难。此外,在京高校与科研院所每年毕业数以万计的理工科毕业生,工业的衰退将减少对这些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人才的大量流失。发展工业也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需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都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以美国为例,2010年,美国全部产业的工人年平均工资是56436美元,而制造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是77186美元(NationalAssociationofManufactures,2011)。2012年,北京制造业部门年平均工资为64235元,虽然低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84742元,但远高于农业部门(39334元)、住宿和餐饮(42016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838元)。并且北京工业部门平均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要高于总体平均水平。2007-201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速为13.08%,而其中制造业部门年均增速为13.59%,略高于前者。因此,在未来地区城镇化进一步推进、人们生活进一步改善的过程中,工业部门将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

(三)工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工业本身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例如,2004年美国产业研发的70%来自于制造业,总值达1470亿美元,并拥有美国全部专利技术的90%(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2009)。从我国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和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最集中的部门,分别占全国的84.80%、74.52%、75.77%、74.50%(表3)。但这一产业有很大的特殊性,基本属于专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在除此以外的非农产业中,工业中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研发投入或产出最为集中的工业行业,其中的医药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研发经费、人员投入占比均超过了传统上所谓研发密集型的软件业。2012年北京工业占地区GDP的比重仅有18.4%,但工业企业R&D支出占企业R&D支出的46%。工业不但本身是技术创新的活跃部门,同时也是其他部门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一些创新活动的模块化程度低、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联系紧密,需要R&D环节与制造环节进行频繁的沟通。另一方面,创新活动需要由产业上下游企业集体能力(collectivecapabilities)共同形成的产业公地(industrialcommons)的支撑,制造过程的缺失不但伤害某一具体企业的研发能力,而且会伤害包括先进材料、工具、生产设备、零部件在内的为产业服务的其他企业,基础性的R&D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制造业流失造成的潜在雇用机会的减少,有经验的人更换工作、从该地区搬走,学生对进入该领域敬而远之,最终产业公地将丧失大量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知识,不再能够支撑上下游活动的提供者,反过来也使这些企业离去(PisanoandShih,2009)。因此,北京如果要保持在创新上的全国领先地位,必须保持相关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四)工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工业产品是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工业本身也会产生对服务业的需求,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根据OECD中的28个发达国家2005年投入产出表,制造业各个部门对服务业的影响力显示,即使影响力最低的焦炭、精炼石油产品及核燃料制造行业其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也会对服务业产生0.4362的需求拉动(江曼琦、席强敏,2012)。当前北京服务业已占地区GDP的76.9%,而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接近2/3,贡献了首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但投入产出分析显示,北京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带动力系数为0.52,全部服务业的42%是由二产拉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54%是由二产拉动。二产增加值每增长1个单位,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3个单位,拉动三产增加值增长1.55个单位。随着工业生产向专业化、高端化推进,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提供的现代金融服务,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策划等提供的信息服务,需要由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等提供的中介服务,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提供的新型服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从而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新的工业产品的出现还会创造、衍生出新的服务产业。世界大都市都经历了由制造业高度发达然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过程,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制造业,服务业也注定是早产的、不健康的。

三、北京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从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性大都市看,工业一直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依旧占有一定比重(表4和表5)。北京与几大世界性大都市情况有所不同,要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环境中完成建设世界性大都市的目标,并且北京行政范围要比纽约、东京、伦敦更大,加之当前北京人均GDP刚迈入10000美元的门槛不久,依旧需要继续借助发展工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北京不仅要保持一定比重的工业,而且工业比重应高于几大国际性大都市。现阶段,北京工业占比已经下降到18.14%,在工业占比上升不符合国际性大都市产业结构演变总的趋势背景下,保持这个占比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于确保全市经济运行平稳非常重要,未来三年里这个比例也不应低于18%。此外,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工业占比应保持在发达国家都市圈平均水平之上,即15%以上是较为合理的水平。

(二)重点产业选择

未来北京仍要将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做到稳住工业的增长速度、稳住工业的比重,但工业的发展要能够充分发挥北京在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回避在土地、环境、成本等方面的劣势,做到扬长避短,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北京工业应坚持高端引领、高度融合、高效升级的发展方向,通过腾笼换鸟,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跃升,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跃升,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占优势向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占优势跃升,从低增加值率、低利润率的产业占优势向高增加值率、高利润率的产业占优势跃升,实现工业发展的高端化、绿色化、轻型化、精致化、新兴化、融合化。

1.都市工业

都市型工业是适宜在都市中心区域生存和发展,以满足都市日常生产、生活(衣、食、住、用、文化消费等)需求为目标的产业,具有轻量型、清洁型、低消耗(能耗)的特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相对较高。发展都市型工业是满足城市功能的内在要求,符合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如纽约的服装、出版、食品,巴黎的服装、化妆品,东京的出版印刷,中国香港的服装、珠宝首饰、印刷、电子、钟表和玩具,这些都市型工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产品的经济运输半径、保质期、及时响应市场等方面的要求,现代化大都市一般仍会保留以食品、服装、印刷、家具等为代表的产业,这些都市型工业主要以三类形式为主:一是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如个性化服装的定制;二是进行样品试制的微工厂、中试基地以及其他小批量产品生产的企业;三是紧跟市场及时需要的产品生产的企业,如包装印刷业、食品等(王步芳,2005)。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069.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476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02.8亿元,是一个居民收入高、消费层次高的巨大市场,其中属于都市型工业的市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需要高度重视母工厂建设。所谓母工厂,是指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高技能的工人和精细现场管理的工厂。母工厂是日本精细化制造的“种子”和“实验室”,他们将生产管理的最佳实践应用到这里,并通过“母工厂”的形式不断完善其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然后将这些最佳实践传播到集团其他的工厂和生产基地。基于先进制造的母工厂不仅是北京做大做精制造业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对科研院所、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小试、中试等环节的产业化支撑,从而与北京市既有的科研院所、中央企业中央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主体共同构成完整的工业创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3)。发展都市型工业能够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互补,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载体和支撑。

2.先进/高端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AdvancedManufacturing)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a)依赖于信息、自动化、计算、软件、传感和网络的使用和协调;和/或(b)使用物理和生物科学形成的前沿材料和新兴能力,例如纳米技术、化学和生物学。它既包括制造现有产品的新方法,也包括新的先进技术带来的新产品制造(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Pres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1)。纵观当前发达国家与国际大都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几乎已成为共同的选择,如东京的精密仪器制造、旧金山的IT产业、波士顿的生物医药制造业、慕尼黑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一般来说,先进制造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强竞争力,基本可等同于高端制造业。技术、知识、人才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能够有效地消化或转嫁高企的生产经营成本。一般而言,先进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不大,业态创新,具有轻资产性质,对土地、交通、资源的依赖程度低、环境友好、低消耗、低排放,对原材料价格不敏感且基本处于供方市场。当前北京地区劳动力、土地、房屋等要素成本高且仍在不断上涨,土地、环境约束加剧,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现实约束的选择。通过减少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型“两高一资”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发展,使北京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显著提高,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国际化都市。北京是产学研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我国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最前沿地区,发展高端制造业也是北京有效利用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禀赋的理想选择。发展高端制造业,要着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产业辐射广、带动性强、具有广阔远景的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北京数字电视、数控机床、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IT(特别是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2012年,三一重工迁都北京,北京市电子、汽车、医药产业都实现了较快增长,高端制造业形成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京东方8.5代线全面量产,集团实现5年来主营业务首次盈利,与中芯国际、康宁玻璃、冠捷整机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整的绿色生态链,数字电视产业园进入收获期。北汽集团综合经营指标进入行业前四,带动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售后服务等百余家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集聚更具规模。一批高端项目相继落地,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7.8亿元,其中重点产业完成投资491.5亿元(孙郁瑶,2013)。

3.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的重大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大技术创新为引擎,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对地区甚至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北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减缓甚至消除当前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从而提升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持,其可以充分利用北京的科技资源,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从而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北京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可以实现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策源地的目标,而创新驱动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北京要实现建成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必然要求其掌握战略性的产业资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此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北京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改变当前首都圈经济联系不甚紧密的现状,这种带动作用将会通过正反馈作用进一步促进北京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已经启动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工程,设立了5支创投基金,已有281家企业和多个产业联盟入住;还编著了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中航工业航空产业园、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孙郁瑶,2013)。

4.工业的研发设计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乡村工业,农业剩余

一、乡村工业发展的奇迹

当今中国的乡村工业是由无数的乡镇、村组、农民联户或农户个体所兴办的乡村企业组成的。它的前身是1984年以前体制下的社队企业,随着体制的解体和家庭经营体制的确立,社队企业相应更名为乡镇企业。尽管经过20几年的演变,乡镇企业中已经很少有真正属于乡镇一级政府所有的企业,其中90%以上实为农村分布在村组以下的个体工商业户或私营企业,但人们还是将其约定俗成称之为“乡镇企业”,其实称之为“乡村企业”更为贴切。中国的乡村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猛发展是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工业化特殊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农业在经济中的份额逐渐被工业替代,社会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工业化这一历史过程需要有大多数国民的参与。然而回溯历史,从20世纪50-80年代,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及其内生的城乡二元体制,衍生出城乡户籍壁垒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却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隔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一方面,政府将手中掌握的大部分资源有计划地集中配置在大中城市以建立城市工业体系,并由此促进了大中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农业发展不仅得不到外部支持,反而成为被动为城市工业提供农业剩余的部门,由此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和农业的衰退,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种制度安排虽然促进了中国工业体系和城市现代经济部门的形成,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在总体上的提升,但却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和刚性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构成了中国持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瓶颈。令世人包括农民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是,乡村工业在近二十几年的迅猛崛起,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使中国农民找到了一条参与工业化的现实途径,这一以成千上万农民为主体所做出的自发的制度改变,被人们誉为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壮举。

第一,从数量增长方面看,乡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国家税收增长的主要力量。统计资料表明,从1978—1997年这段时间里,乡村企业的数量从150万户增加到2020万户。乡村企业创造的产值在整个农村总产值中的比重则上升的更为迅速,1978年乡村企业创造的产值仅占农村总产值的24%,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了79%。1978年乡村企业产值只占国内工业部门总产值的9%,大约20年后,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58%。乡村企业的总产值从1000亿元上升到10000亿元人民币仅用了7年时间,而全国社会总产值从1000亿元上升到10000亿元人民币却经历了31年时间。1985-1990年,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量为7090.9亿元,其中乡村企业提供的增量为2134.4亿元,其贡献率为30.1%,而1990—199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2051.1亿元和11864.4亿元,乡村企业的贡献率则提高到53.8%。从增长的贡献率及变动的态势中可以看出,乡村工业以惊人的增长速度不仅成为农业社会总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份额继续提高的态势,而且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乡村工业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它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增量的主要来源。1985—1990年,国家税收净增773.2亿元,其中乡村企业净增166.9亿元,占全国税收净增的21.6%;1990—1994年,国家税收净增2042.1亿元,其中乡村企业净增803.59亿元,占全国税收净增的39.4%。事实上,乡村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上缴给国家的直接税收上,它还是中国制度外非规范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具典型调查表明,各种筹资、摊派、收费、捐款等名目繁多的制度外财政收入,约1/3--2/3来自于乡村企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企业的税收增长和国有企业不同,它是在必须按市价购买生产要素,并且得不到国家亏损补贴和低息贷款前提下的净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乡村工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底,全国乡村企业的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半,年平均增长11.5%。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30%,工业增加值的45%,出口的34%都来自乡村工业。

第二,从结构改善方面看,乡村工业发展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转换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令世界瞩目的工业化成就诱导下,中国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工业化模式力图在经济高度封闭条件下,以自力更生依靠内部积累的方式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尽快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依托、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因此,中国工业化一经起步就有向重工业倾斜的趋势。从1978年前“一五”至“五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的部门构成看,基本建设总投资近一半都被用于重工业建设,而用于轻工业的不足6%,由此导致了轻工业产品的严重不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农业大国,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显然是与其资源禀赋条件不相符的,从而违背了产业选择的比较优势。为此,在改革之初,中国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产业结构,尽快弥补轻工业的断层,尽快将滞留在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并予以吸收。然而,许多国际国内的经验证明,产业成长存在着不可逆规律,当重工业一旦超过了轻工业就很难有回归趋势。为此,迫切需要在原有产业格局系统之外,形成新的发展主体,以承担消除结构缺陷的任务。令人惊奇的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异军突起,天然地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据统计,在1980—1988年期间,全国轻工业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增加的份额中,乡村工业的贡献率占32%。1988年主要消费品产量中,乡村工业提供的电风扇供给量占全国的45.5%,丝织品占68.7%,呢绒占52.1%。同时,劳动密集型的乡村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全国农村在乡村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2000年以来,乡村企业就业人数年平均增加272.8万人,到2005年底,乡村企业职工总数达1.42亿人。乡村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产业结构更符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为矫正产业结构扭曲和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从社会发展方面看,乡村工业发展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使轻工业产品市场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乡村企业就业,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货币收入以及股金分红、承包和租赁所得,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的主要途径。具统计,农民人均从乡村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2000年为760元,到2005年底达1100元。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一方面,乡村工业发展为反哺农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农业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设备,仅1978—1998年20年间,乡村工业用于补农建农的资金就达1000多亿元。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贡献更加突出,仅2000--2005年期间,乡村企业支农补农及农村各项社会性支出累计达780亿元。另一方面,乡村工业发展将工业文明注入农村,促进了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和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打破了狭隘封闭的传统观念意识,现代科学知识和市场观念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和新型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缩小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二、促进乡村工业发展的因素

是什么因素促使乡村工业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并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呢?在解释促进乡村工业发展的因素时,许多学者遵循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劳动力资源、资本积累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来展开分析,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乡村工业之所以得以迅速增长,关键的就是它能够利用中国农村所具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并且由于长期的工业化战略及其制度安排的抑制,农村积聚了大量过剩的劳动力,而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恰是乡村企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有关资料显示,与城市中的国有企业相比,乡村企业消耗的劳动力更多,从1978—1996年间中国国有企业和乡村企业资本密集度的比较来看,在多数年份中,乡村企业中的工人人均净资本存量一直不到国有企业的20%,但就每1000元产出所雇佣的工人数目来说,乡村企业却是国有企业的好几倍。显然,乡村企业是以劳动密集为基本特征的,所以,乡村企业大多是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同时,由于乡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以大量的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机械操作为主,因此并不需要高素质劳动力,这使大量农村低文化素质的过剩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在大多数乡村企业中,既没有实行高水平技术的可能和条件,也缺乏接受高水平技术的入手,即使有些乡村企业需要一部分技术人才,在1984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并带动了相应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以后,多数乡村企业可以通过高薪、重奖、高福利等措施招聘引进。无疑,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是乡村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众所周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决不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现象,为什么在此之前,乡村工业没有能够利用这一优势快速发展呢?尽管乡村工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但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对企业的启动以及企业扩大所需的资金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乡村工业化是中国特有的,它不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工业化,因此,来自政府的财政扶持资金极少。在融资渠道方面,乡村企业向国家银行的借贷十分有限。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1996年间,在乡村企业和国有企业获得的正规银行贷款总额中,乡村企业的贷款额仅占10%。可以说,乡村工业所需的资金主要源于农业剩余的积累。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量和农村收入的超常规增长,为乡村工业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条件。具统计,从1978—1984年,全国粮食增产33.6%,棉花增产18&9%,油料增产128.2%,经济作物及其它农副产品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由于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货币形态的农业剩余也大幅度地增加,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118.3%,超过了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增产的农产品和货币形态的农业剩余都掌握在农户手中,这些农业剩余一般通过四种渠道转化为乡村企业的投资:一是有条件的农户在增加消费之外将一部分农业剩余直接用于投资,兴办以个体农户为主体的户办企业;二是以乡村企业为主体通过集资的方式,将分散在农户的农业剩余用招工集资、本厂职工集资、社会招股集资等形式集中起来,作为乡村企业的铺底资金或扩大资金;三是通过农户储蓄存款的方式,将一部分农业剩余集中在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再由金融组织贷款支助乡村企业;四是以家族亲朋信任或农户之间合约为前提的民间借贷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乡村企业的资金需求。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乡村企业在融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然,乡村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源于农业剩余的积累以及外商投资。问题在于,20世纪的80年代乃至于90年代以来,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量农业剩余的产生呢?

乡村工业一经起步,就遇到了相对丰富的市场机会。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实行向重工业倾斜的赶超型发展战略,造成了基本消费品的供给严重不足,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从基本食品到各类衣物等日用消费品实行低水平的定量票证供应。这种市场的极不饱和状态为乡村企业的起步阶段提供了非常充裕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1978—1982年间,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分别以年均5.8%和6.5%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1952—1977年3.0%和1.8%的增长速度。消费品市场短缺和居民购买力的迅速增长,为乡村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它们以低质廉价的产品迎合市场需求,进入到长期受到压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填补了由重工业导向型的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空缺。尤其重要的是,乡村工业从起步之日起就面对着市场竞争的环境。与国有企业不同,乡村企业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只能从计划分配范围以外取得,它生产的产品也只能在计划渠道以外通过价格竞争去销售,职工没有铁饭碗,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就会被淘汰,乡村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比国有企业大得多,企业的预算约束相对硬化,对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可见,乡村企业不仅以自身的迅速发展冲击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源配置制度,而且运用市场环境带来的机遇不断地发展壮大了自己。值得深思的是,消费晶短缺的年代长达30多年,乡村工业为什么在那个时期不能利用市场机遇,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丰富的市场机会又是怎样获得的呢?

三、制度变迁是根本性的因素

第一,从廉价劳动力优势方面看,传统制度的压抑和制度创新的解放是这一优势能否发挥的根本性因素。如上所述,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是乡村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并不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生的,在此之前乡村工业并未利用这一优势快速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多子多孙的生育偏好,加之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控制决策的重大失误,中国的人口以及相应的劳动力人口在巨大的基数上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尤其在农村,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有限性和农村现有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水平,养儿防老和对重体力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民理性地选择尽可能多的生育子女。在人口超高速自然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双重作用下,农村积聚了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亿人左右。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制度下,在“以粮为纲”的农产品结构条件下,被僵化的生产队管理体制牢牢地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他们不仅没能成为乡村工业发展的劳动力优势资源,相反造成了农业自然资源的超重负荷,大量活劳动强制性追加投入,导致种植业边际效益递减。显然,在改革之前,农业内部已经蕴涵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即将大量滞留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从1978年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从事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大大解放了农民从事各种非农经济活动的人身自由,激发了农民被长期压抑的进取心和创造力。然而1984年以前制度尚未解体,各种阻碍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尚未拆除,城乡隔绝的经济体制与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迫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农村中寻找农业以外的新出路。国家在坚持既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城乡隔离政策的前提下,放宽了对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限制,鼓励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乡村工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得以迅速崛起的。可见,改革之前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大量存在,但原有的制度框架既剥夺了他们退出农业的权利,也限制了他们流入非农产业的自由。改革之后家庭经营体制的确立使各种制度障碍逐渐被拆除,才使农村廉价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在乡村工业发展中得以发挥。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4

1.1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稳步推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是促进机械工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成果逐渐运用到制造产业中,使得机械产品不断高技术化,因此高端装备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我国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之路是实现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当前呈现出稳步推进的态势。其一,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已取得一些创新成果,例如大型先进水堆核电专项已开始实施、大型铸锻件和核电配套泵阀国产化取得明显进展;其二,部分高端装备出口竞争力上升;其三,新能源设备的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大型直驱式风电设备配套所需的变频控制系统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关键技术已不在依赖他国。但同时,我国作为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大国在技术水平上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粗放式制造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1.2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

首先,机械制造产业在资本结构调整上已初见成效,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大大提升了行业内生产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国有大型企业在市场中继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民营企业则表现出强有力的抗风险能力,其中三一重工、、徐工机械、柳工、山河智能等一些机械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对机械工业的稳步发展功不可没。其次,在产品结构方面,新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全行业技术创新活动呈现活跃状态。随着资产结构的调整,高强度的投资带动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促使技术产品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

1.3进出口贸易逆差变顺差

随着我国机械产业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机械产业对外贸易已扭转逆差局面,实现外贸顺差。2008年我国达到外贸顺差的历史最好水平,虽然此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的贸易调控作用,机械工业对外贸易顺差开始减少,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此外,机械产业的外贸结构也不断优化,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汽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发展迅速。

2我国应对机械工业发展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机械工业在运行中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等问题是企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工作难点。

2.1世界经济复苏过程缓慢,不确定因素增多

良好的宏观经济局面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基础,机械行业也同样受益于稳定的宏观经济局面。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依然缓慢,固定投产和下游行业复苏前景仍不明朗,不利于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此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风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流动,导致货币汇率过度波动与无序调整,大大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

2.2西方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将经济工作的重点由虚拟经济转为实体经济,并提出机械制造业技术融合、服务思维、全球产品开发、更新生产策略的发展路线。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并不是回到传统制造业模式而是将重点放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这种战略模式对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3对外贸易摩擦增多,出口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在出口方面部分小企业在出口中采取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的竞争模式,这一模式使得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对外贸易摩擦增多,使得我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对象,存在反倾销风险;其次,人民币汇改启动使得对美元汇率持续上行,机械产品进口因此继续高速增长,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困难增大。

3现阶段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对策

3.1自主创新能力战略

我国机械工业要从制造强国向创造强国转变必须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起。我国传统的机械工业存在过度依赖能源与资源的问题,因此科技、体制机制管理与人员培训上的创新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当前我国申请的国际专利仅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因此企业要力争在局部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突破,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是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问题,自主品牌严重不足。因此各个企业为了实现创新驱动这一目标不仅要加大对技术的研发投入更要将创新品牌的建设纳入工作内容,加强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2实施“绿色为先”战略

“绿色为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机械工业要满足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钢铁制造业为例,高耗能、高污染是该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钢铁制造企业要将节约钢材和减少排污作为治理工作的重点。第二,机械工业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力求为全社会节能减排作贡献。机械工业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道路不仅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需求,也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3.3主攻高端战略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5

1.1重工业

重工业是工业经济的支撑,对生产科技改造及工业产业收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1.2轻工业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相比于重工业,轻工业生产规模及工作强度较低,主要向市场供应生活类手工产品。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轻工业对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是一种保障,借助工业生产体系满足了社会群体的产品需求,扩大了工业产业链的经营范围[1]。

2工业发展与农村饮水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企业生产与制造产品的类别更加复杂,实际生产所用水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产生的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调查显示,我国工业发展与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2.1水质矛盾

农村是国民经济最早的产业基地,农业经济在三大产业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产业对象。自从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之后,农村饮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水质标准下降是饮水矛盾的主要问题,这与工业生产废弃物排放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扰乱了农村地区水供应系统的质量标准。

2.2污染矛盾

污染是农村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工业污水排放条件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无疑激化了工业发展与农村饮水之间的矛盾。例如,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当农村饮用水遭受工业污水破坏之后,其在短时间内能够扩散开来,形成大面积的农村饮水污染。

2.3健康矛盾

饮用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人每天都要摄入不同量的标准饮用水。相反,若饮用水存在污染、病毒、细菌等问题时,人们的健康状况必将受到破坏。工业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收益水平的快速提升,满足了工业科技改革的创新要求,但其引发的水质污染又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农村饮用水在工业污水干预下,整体饮用水水质标准大大下降。例如,工业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不利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3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综合措施

不可否认,工业经济发展标志着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层次的优化调整,大大促进了国民产业经济收益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企业多数建立在远离城市的地区,郊区或农村地区是生产型企业的主要基地,这些都给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鉴于工业发展对饮用水产生的污染、质量、健康等问题,必须要正确处理工业经济与农村饮水之间的关系,拟定有效策略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3.1依法治理

坚持有法必依,尤其要做到“三同时”和限期治理。①坚持污染防治设施与生产企业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也就是国家明文规定的“三同时”;②对原有污染进行治理,对于污染严重的,要依法进行限期治理,对限期治理不达标或拒不进行治理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关闭。法律是保护水资源的强制性措施,也是维护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保障。

3.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个方面。清洁生产是国内外20多年环境保护工作经验的总结,它着眼于全过程的控制,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推行清洁生产,是深化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业企业建立完整的绿色生产体系,对产品工艺及加工流程实施调度。比如,编制一套绿化型的生产工艺,加快工业用水净化系统建设,有效处理各种污染问题。

3.3优化控制

企业日常生产要注重废水、污水的综合治理,坚持坚持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结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不受工业生产影响。这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污染源,如家庭污染源的污染物种类基本相同,有些污染源的污染物种类又有很大区别,如造纸废水和电镀废水就大不一样。因此,采用分散治理与集中控制实现了针对性处理,提升了农村饮用水的安全系数。

3.4技术改良

面对不断提升的工业科技水平,我国也要对污水处理采取先进的技术方案,以技术改良为支撑扩大农村饮水安全控制力度,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水平。工业废水处理正向设备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处理方法,包括用以进行沉淀和曝气的大型混凝系统也在不断地更新。近年来广泛发展起来的气浮、高梯度电磁过滤、臭氧氧化、离子交换等技术,都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3.5倡导节水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还要注重节约意识。无论是企业或农村用户,都应当在生产和生活中大力提倡节约用水。①厂矿企业要不断提高节水意识,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②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都要增强节水观念,千方百计节约水资源;③做好水资源质量监测与管理,避免水质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结论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6

1.世界涂料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生产、消费现状

1997年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200万乙价值600亿美元。产量分布见表1。

表11997年世界涂料产量分布

国家或地区产量/(万t)比例/%西欧620.828.2北美610.527.7亚大地区609.227.2拉美130.05.9东欧109.05.0中东54.52.5其它地区66.03.0合计2200100.0

世界各国按1997年涂料产量排序,美国第一,为517万t;日本第二,为208.2万t;德国第三,为198.7万t;我国第四,为165.8万t。

按销售业绩排序,1999年占全球涂料业务60%的前十位涂料生产商依次为:AkzoNobel;ICI;Sherwin-Williams;DuPont;PPG;BASF;关西涂料;日本涂料;Valspar;RPM。

1998年全球共约销售涂料2218万t,预计到2003年将增长到2445万t。市场容量以美洲最大,占36.7%;其次是欧洲,占29.4%;亚大地区居第三,占24.1%。就1998~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而论,亚大地区居首,为2.5%;美洲为2%;欧洲为1.5%。世界涂料市场分布及其增长情况见表2。

1.2技术进展

在世纪之交,国外涂料工业正处于一个技术进步的重要时期。环保法规的强化,推动了涂料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溶剂型涂料逐渐减少,高性能、低污染涂料快速增长;限制铅、铬、锌等重金属颜料在涂料中的应用,促进了低毒性颜料的开发;有机锡防污剂的限制使用,促进了无锡低毒长效防污涂料的开发;激烈的军备竞赛又刺激了隐形涂料等特殊性能专用产品的发展。

表2世界涂料市场分布及其增长情况

1998年市场分布2003年市场分布1998~2003年年均地区需求量/万t占有率%需求量/万t占有率%增长率%美洲813.636.7898.736.72.0欧洲652.729.4700.028.61.5亚大地区534.524.1605.424.82.5其它地区217.69.8241.29.92.0合计2218.4100.02445.3100.02.0

所谓高性能涂料,是指技术性能、使用性能和施工注能更好的涂料品种。其中包括:要求装饰性、鲜映性接近工艺品的轿车面漆;耐腐蚀性极优,具有10年以上保护期的重防腐蚀涂料;耐候性、耐久性达15年的氟碳树脂外墙涂料;电子产业、高新技术要求配套的各种涂料;塑料及橡胶制品涂料;各种功能性涂料如无锡自清洗防污涂料;防静电涂料、防火涂料、大气净化用光催化涂料、零VOC水乳胶涂料、幻觉色彩涂料;等等。

低污染涂料主要指环境适应性好的涂料,包括水性涂料,无溶剂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其中,以乳胶漆为代表的水性涂料已占涂料总量的55%,水性工业涂料已占工业涂料总量的26%,而且仍呈增长之势。为适应高性能低污染的发展方向,国外通过各种方法对树脂改性,不断推出水性树脂,氟碳树脂,硅树脂,高固体分树脂,超细无机填料,各种低毒高装饰耐候性颜料,水性涂料专用原材料等。

国外涂料生产企业不仅致力于涂料技术本身的提高,还特别重视涂料施工技术的发展,尤其对于OEM涂料施工(在线涂料涂装)的研究投入了巨额经费,远远超过对涂料产品生产本身的投入,做到了涂料技术开发与施工技术研究的紧密结合。如日本关西涂料公司研究所,就装备有能实车涂装的电泳槽(容积20m3),可大大缩短产业研发的周期,但运行费用是很可观的。

1.3发展趋势

1.3.1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涂料工业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一些世界级的大公司通过相互收购、合资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使涂料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强化其在某一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全球化、合理化经营的目的。荷兰阿克苏公司与瑞典Nobel公司合并组建的Akzo一Nobel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涂料公司之一,最引人注目。阿克苏公司美国部分为集中力量发展其优势产品卷钢涂料(占世界市场的25%)和木器涂料等,将其汽车涂料业务转让给巴斯夫公司。日本涂料公司也一直想在卷钢涂料方面争取霸主地位,首先于1993年与英国Courtaulds集团以1:1股份合资建了一家卷钢涂料公司。该公司已购买了德国Mehnert&Veeck公司(其卷钢涂料占德国卷钢涂料市场的40%)和瑞典卷钢涂料生产企业InternationaIFarg公司,并正计划进入法国和西班牙市场,希望在2000年前获得整个西欧卷钢涂料市场20%的份额。1996年全球涂料行业最大的兼并举动是美国Sherwin一Williams用8.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ThpmpsonMinwaxHoldings。此举扩大了其在美国和英国的市场份额。1997年该公司又一连吃进智利(建筑涂料)和巴西(工业涂料)各一家涂料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南美的事业。1997年,产销均居世界之首的ICI公司收购了波多黎各的SuperiorPaint。PPG也不甘示弱,一连收购了BASF的罐用涂料、美国一家高尔夫用品涂料/汽车修补涂料、意大利在南美的汽车涂

料、ICI公司在德国的特种涂料等业务。另外,该公司还以5.12亿美元购买了AkzoNobel公司在美国加州的PRCDesoto国际宇航涂料厂,同时购买了中等规模的意大利Bellaria粉未涂料制造公司。1998年,产量排名世界第二的AkzoNobel(荷兰)再创兼并之壮举,把排名世界第十的英国Courtaulds集团吃进,一跃而居世界首

位。1999年,DuPont公司以19亿美元购买了德国Hoechst公司下属的Herberts子公司,使其涂料业务的销售额增加了15亿美元,达到38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第四大涂料公司和最大的汽车涂料供应商。

1.3.2重视环保,发展“绿色涂料”

传统的低固含量溶剂型涂料约含50%的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在涂料的制造及施工阶段排入大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要求保护自我生存空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环保法规也越来越严格。美国已从“66法规”发展到现在的“1113法规”。该法规规定:建筑平光涂料的VOC在2001年降至100g/L,2008年降到50g/L;工业涂料的VOC已从1990年的420g/L降至1993年的340g/L,2000年将继续降至250g/L以下。日本也于1997年由日本涂料工业协会首次出台了室内建筑涂料标准(见表3)。

表3日本室内建筑涂料标准

涂料设计条件乳液涂料溶剂型涂料TVOC1%以下-芳香族溶剂0.1%以下1%以下醛类0.01%以下0.01%以下重金属类(铅、铬等)0.05%以下0.05以下致癌性物质0.1%以下0.1%以下生殖毒性物质变异原性物质敏化性物质0.1%以下0.1%以下

环保法规的加强,迫使世界各大涂料公司纷纷致力于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的开发应用。建筑涂料水性化已成必然趋势。工业涂料也正在向着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等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可由表4看出。

表4世界工业涂料总体技术的发展%

工艺技术1995年2000年2005年2015年低固体溶剂型涂料39.530.515.07.0高固体溶剂型涂料12.512.010.08.5水性电泳涂料8.510.015.517.0其它水性涂料14.016.019.022.5活性体系涂料14.015.016.517.5粉未涂料8.012.017.520.0辐射固化涂料3.54.56.57.5

2.我国涂料工业现状

2.1生产、贸易及消费

据1995年工业普查,我国现有涂料生产企业4500多家,分属化工、轻工、建材、建筑、机械、交通、煤炭、文教等各部门,构筑了国有、三资、乡镇、个体等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生产组织结构,形成我国涂料工业的“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原化工部所属约110家涂料生产厂,年生产能力共计100万t;二是独资、合资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100万t;三是4000多家分属建材、建筑、轻工、农业、交通、煤炭、文教等行业的涂料生产企业,以及个体、乡镇涂料企业,年生产能力共计约100多万t。独资、合资企业和国内较大规模的生产厂,市场定位为中高档产品;个体、乡镇等小企业一般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

1998年,根据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涂料企业的统计,18大类涂料的产量为121.82万乙建筑涂料产量为46.47万乙两项合计,总产量为168.29万6比1997年增长了1.5%。我国涂料总产量已脐身世界四强。18大类涂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是醇酸树脂漆,其次是酚醛树脂漆。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达到70%左右。节能低污染涂料(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的比例约为26%。涂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地区。华东地区涂料产量最大,占全国总产量的43%,中南地区占25%,华北地区占12%,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所占比例不足20%。

1998年涂料进出口量分别为15.7万t(1.27亿美元)和7.4万t(1.18亿美元),进出口均以溶剂型涂料为主,但进口涂料水性比例高于出口涂料的水性比例。进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56.3%和43.7%,出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61.8%和38.2%。出口的主要品种是酚醛树脂涂料和化学改性天然树脂涂料等。出口去向主要是香港、朝鲜、俄罗斯、蒙古、缅甸、哈萨克斯但、吉尔吉斯等。进口的主要品种有聚酯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和其他合成树脂涂料等。进口来源主要是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

1998年我国涂料表观消费量为176.6万t比1997年增长了0.7%。其中,建筑涂料约占45%,其余为工业涂料和特种涂料。建筑涂料中的高档乳胶漆用于大城市居民住宅内装修已成为时尚,功能性防火涂料和工业地坪涂料成为后起之秀。国内涂料消费市场正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产品质量因素优质、高指标、功能性产品受欢迎。

②价格因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价格不是影响涂料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消费者更注重产品质量及其使用性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价格还是起决定作用的。

③环保因素环保意识加强,民用(主要是室内用)环保型产品更受欢迎。

④广告、媒体的宣传因素广告对生活水平较高的消费群体有较大的引导作用。立邦漆就是最好的印证。

⑤企业信誉和名牌效应因素人们普遍认同信誉较好的国营大企业及其名牌产品。

2.2存在问题

2.2.1生产企业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

涂料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各地中小型涂料厂蜂拥而上,全国涂料生产企业已达4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什么都生产,但什么都不精,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很难与相关工业同步发展,更谈不上引导用户的消费需求。

2.2.2原料不配套

涂料生产涉及溶剂、树脂、颜料、助剂等数百种原料。涂料生产所用的一些大宗原料如金红石型钛白、甲醚化氨基树脂、叔碳酸乙烯酯、高档颜料及各种专用助剂等长期短缺。一些涂料专用原料规格少,质量差,严重影响引进装置的正常生产,也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2.2.3重复建设严重

以汽车涂料为例,仅在1994~1996年的三年间,日本关西涂料公司在我国沈阳、天津、湖南、重庆等四地,以相同的技术建立了四家汽车涂料合资生产厂。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外国公司受益,我们国家受损。

2.2.4科研开发投入少

国外对涂料用树脂的研究非常重视,而我国涂料工业基础研究力量则很弱,往往只局限于配方的研究,对科研开发的投入仅占产品销售额的1.2%(国外一般为占5%~10%)。而且,国内涂料行业还存在着只重视生产环节而忽视施工应用研究的不良倾向,使得好产品得不到好的应用效果。产品售后技术服务也比较薄弱。

2.2.5涂料产品标准滞后

涂料产品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涂料品种的发展。我国涂料产品标准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给假冒伪劣产品以可乘之机,扰乱了国内涂料市场,损害了国有涂料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民族工业形象。

2.2.6三废治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涂料行业三废主要来自涂料原料的生产、涂料的生产及涂料涂装过程。

在涂料用树脂的生产过程中,有少量的挥发性有机物逃逸到大气中。如在生产氨基树脂时,有一定量的甲醛(3%左右)挥发;在生产酚醛、环氧等树脂时,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

涂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含大量有机溶剂的产品还很多,必然会有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传统防锈涂料含有铅、铬、锌等重金属盐,如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涂料施工中,特别是涂料烘烤固化过程中,有数十万吨有机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严重污染环境。另外,市场上销售的聚氨酯涂料,游离单体异氰酸酯含量严重超标,施工时散发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3.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工业的发展要求,并借鉴世界涂料工业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21世纪,我国涂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污染的涂料品种,并促进涂料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1调整产品结构

一是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品质低劣的产品如低档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106)、聚乙烯醇缩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纤维素改性淀粉涂料等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高档合成树脂涂料,使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2005年的80%。

三是大力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未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在建筑涂料中,提高乳胶涂料比例,到2005年达到50%~60%。在工业制品涂料中,扩大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粉未涂料的应用,到2005年,使水性涂料的比例达到15%,粉未涂料所占比例达到10%。实现这一目标,将使节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比例从目前的近30%,提高到2005年的40%。

四是改变我国国有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建议国家制定鼓励提高专用涂料技术水平、淘汰性能低劣涂料产品的政策,使汽车、航空、集装箱、重防腐、高档家具等各类专用涂料和功能性涂料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加强专业化生产,以此推动涂料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

五是重视解决高档涂料用原料的供应问题。通过自主开发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实现通用树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础无机颜料、关键助剂实现国产化;提高原材料自给率,为改善涂料行业的产品结构创造条件。

3.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逐步改造现有生产装置,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大宗产品生产实现设备大型化,高温树脂全面采用热媒加热系统。

3.3加强科研开发

重点突破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专用涂料的研究开发。

重点开发超耐候性(10年以上)建筑涂料,如有机硅、有机氟及其改性的丙烯酸酯类乳胶涂料;加快汽车涂料水性化、系列化研究,以轿车漆为重点,主攻高装饰、低污染轿车漆,发展水性化、高固体分、无溶剂以及金属闪光漆和高鲜映度等品种;开发防腐时效在15年以上的桥梁和船舶用防腐蚀涂料;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防火涂料、隔音涂料、耐高温涂料、隔热涂料等;开发低能耗高性能的各类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涂料及环氧树脂涂料。使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集装箱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要求。

3.4环境保护并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涂料在施工时,有数十万吨的溶剂挥发到大气中。溶剂挥发是继汽车尾气排放及烟雾漂尘之后的第三大空气污染源。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涂料生产及施工环境保护法规”,限制挥发性有机物在涂料中的使用量,并禁止生产和使用VOC含量较高的涂料品种。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1)制定VOC限量法规,在民用涂料中,VOC含量不得超过250g/L。

(2)大力开发应用无重金属的防锈颜料,如三聚磷酸铝、磷酸锌、云母氧化铁等防锈颜料,替代传统有毒的红丹、铬黄等铅铬系防锈颜料,并逐步制定和实施重金属颜料的限定法规。

(3)高度重视聚氨酯涂料中游离异氰酸酯单体严重超标问题,加紧研究开发降低游离单体含量的技术。

3.5优化企业结构,加强专业化生产

为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产品质量,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树脂生产专业化、涂料生产专业化、色浆生产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确保民族工业的兴盛,增强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要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并通过必要的和有益的优化重组,使各类专用涂料的主要生产企业在规模、品种、质量等方面形成行业优势,带动行业向前发展,并与国外产品相抗衡。

3.6改进、完善涂料统计方法

多年来我国涂料一直沿袭只按成膜物统计的方法,不利于掌握技术发展水平和产品流向。国外涂料工业普遍采用按用途及产品状态(粉未、溶剂、水性等)并结合成膜物类型统计的方法,仅凭涂料统计表,就能了解涂料的消费构成和技术发展水平。我国涂料统计也要向这个方向转变。具体实施方法是先由国家制定产品分类标准,再引导企业据此统计并上报本厂涂料产品。

3.7修订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建议修订我国涂料产品质量标准,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资源浪费,有效地促进涂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8继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随着我国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将继续贯彻下去。国家为逐渐扭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态势,将制定出外商在华投资地区导向性政策,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

这也将成为我国政府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涂料行业要与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保持一致,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收投资,并向中西部倾斜,推动我国涂料工业的平衡发展。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7

中国钢铁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不高,对环境的污染太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也为保持清洁的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只有保证环境不被破坏,资源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性,实现环境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上,我们在努力的寻求一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我们之所以难以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粗放经营时代,我们一味把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增长视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从而加速了瓶颈与制约因素的形成[1]。从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数据看,我国比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钢铁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量占我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9.2%,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7%[2]。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但也是我国的废物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总的来说,我国的钢铁工业还没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废物处理技术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分析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我么可以看出,未来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短缺对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不利。从环境方面来,当今国内的自然环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钢铁工业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必将对钢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以保护人们共同的生活环境。从自然资源方面看,由于钢铁工业的发展,地球的铁矿石不断地减少。我国优质铁矿石存储量比较小,资源紧缺的现实对矿石、焦炭等钢铁业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钢铁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显然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它是能同时加快钢铁工业发展,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根本方法,它应渗透于钢铁工业的各个环节。

2.1钢铁工业技术的创新

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工业过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损失,减弱对设备的自身的破坏,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各生产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铁水、烧结矿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统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电力、蒸汽、氧气、鼓风等二次能源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耗损或放散;减少生产中燃料、电、氧气、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产过程中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3]。

2.2钢铁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指未转化为废料的物料通过综合利用而被消除。废料的综合利用不但可增加产量,同时减少原料费用,降低工业污染及其处置费用,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钢铁工业资源消耗量大、种类多,实现废料的综合利用,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源,确保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性。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怎样处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难题。钢铁工业也不断的研究新的粉尘和废料回收技术,尽量减少钢铁生产中的废物排放,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通过提高废料的回收和处理技术,不但可以减少排放物而且可以节约排放物的倾卸堆放成本。近些年,钢铁行业开发了很多钢厂废料回收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应用于生产中,使钢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以被回收或直接作为原料返回到钢铁生产流程中再次使用。对于钢厂废料中的细滤粉尘或污泥,为了方便回收,大多先进行无尘化处理,使废料从便于清理和转移,例如:压块工艺;造块工艺;造球工艺。生产中具体使用什么技术主要取决于将钢厂废料回收用于生产流程的工艺。

2.3钢铁工业废气的综合利用

钢铁工业的废气处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钢铁废气一般具有一定的毒性,为降低钢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钢铁企业必须尽量减少废气的排放并对废气进行净化。废气的净化技术是当代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有两种技术:静电过滤的干法净化法和湿法洗涤的湿法净化法。两种方法都具有一次废气搜集装置和水冷烟道,后者通常装备有可调式套筒以利用抑制燃烧进行的气体回收,以及移动式烟罩以便在砌炉时提供通往转炉炉壳的通道。

2.4电炉炼钢对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随着铁矿石资源的短缺,电炉炼钢以日益被钢铁行业所重视。钢铁生产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与转炉结合冶炼技术,二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冶炼技术。使用电炉炼钢有以下优点:1)电炉炼钢主要以废钢为原料,可以大量减少铁矿石以及焦炭的消耗;2)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电炉炼钢的能量消耗水平较转炉炼钢要低;3)从环境排放的角度来看,电炉炼钢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也较少。从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世界转炉炼钢产量为8.14亿吨,占世界总钢产量的32%。中国的电炉钢比例为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钢铁行业要持续发展,电炉炼钢技术的发展必不可少。傅杰认为,以我国年产钢5亿吨计算,若电炉钢比例从10%提高到25%(2020年目标值),则每年可节约铁矿石0.975亿吨,降低能耗0.2625亿吨标煤,减少CO2排放1.192亿吨[4]。

3结束语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8

石油和化工行业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自身的健康的发展?笔者拟就此谈一些想法。

1.加快西部石油和化工发展的有利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发西部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这一地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首先,国家为开发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西部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向西部开发转移的结果,取得的成绩也是巨大的,不仅提供了新的油气资源储备和增加了油、气的供应量,也积累了一流的勘探开发技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家。

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炼油、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原料的发展尽了很大努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目前,西部地区已拥有较大规模的炼油厂6个: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兰州、延安、格尔木。又拥有兰化公司、独山子石化总厂等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兰化60万t/a乙烯工程也曾做过大量前期工作。这就为今后西部乙烯生产装置的改造和扩建积累了建设和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管理人才。

西部地区利用天然气和重油生产合成氨和尿素的大企业(合成氨能力在20万t/a以上者)很多。例如乌鲁木齐有以油、气为原料的装置各一套;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内蒙古化肥厂各有一套以油为原料的装置;宁夏化肥厂有以油、气为原料的装置各一套;新疆泽普有一套装置在生产,另一套装置正在建设;乌鲁木齐和宁夏化肥厂都在筹划建设第三套以气为原料的装置;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共有7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化肥装置。还有以煤为原料的渭河化肥厂是采用德士古工艺生产合成氨和尿素的最大生产企业。这些厂占了全国大氮肥企业(或生产装置)的40%以上。这充分说明,西部地区11省、市(自治区)不仅具备了以油、气、煤为原料的世界一流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也已拥有了建设、生产、管理的全套人才队伍。

另外,这些年来,随着天然气的开发,西部地区加快了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甲醇生产的发展速度。四川长寿维尼龙化工厂建设了甲醇装置(10万t/a)和配套的拨基合成醋酸装置(15万t/a),还有靖边、格尔木、吐哈、内蒙古伊盟化工公司年产9万t~12万t的甲醇厂,装置平均规模为10万t/a人四川自贡、云天化、沪天化也都扩大了甲醇的生产能力和配套后加工产品如甲醛、聚甲醛、尿醛树脂、三聚氰胺、醋酸、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的生产。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西部磷矿和钾矿的优势,加大了开发力度,不仅为我国磷肥和钾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今后加快西部磷肥、钾肥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积蓄了人才和物质基础。

云南的昆阳、贵州的开阳、瓮福、四川的金河、马边等磷矿的开发,不仅支持了各省市磷肥工业的发展,更为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原料条件。云南磷肥厂、红河磷肥厂、云峰磷肥工业公司、云南磷肥工业公司(大黄磷)、开阳(重钙)、瓮福磷肥工业公司(重钙)、金川磷按、陕西复肥厂等一批大中型磷肥企业和一批小重钙、小磷铰厂也迅速建成投产。这些大中型生产企业几乎都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西部的技术和管理队伍完全掌握了其建设、生产管理的技术和经验。

青海(柴达木)的钾肥厂是全国唯一的大型钾肥生产企业,从采矿→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出氯化钾产品取得了企业的工艺技术专利。他们从引进技术装备到消化吸收,已掌握成套达产扩能技改技术,使年生产能力已达60万t,这为今后建成百万吨级的钾肥基地提供了技术保证,也为21世纪大发展创造了物质和技术、人才条件。

西部地区在积极发展磷、钾肥及复合肥的同时,加快了磷制品,特别是黄磷、磷酸及各类磷酸盐(包括工业用的磷酸五钠、饲料、食品工业用的添加剂等多种产品)的发展。

加快西部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除上述有利条件外,还有一些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西部地区有一批老工业基地和一大批“三线”军工企业和一批著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科技力量,尽快把一批企业培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积极发展科技型企业是完全可能的。

二是国外、境外和东部沿海省市为了寻找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将被一批批吸引到西部来投资,投入技术和人力,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前一时期,国外华人学者、留学人员得知祖国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便积极献计献策。他们谈论的话题是怎样为祖国西部大开发作贡献。这对开发西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月初在西安开幕的2000年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短短5天,参会企业由开幕时的:000多家增加到7000多家,中外客商由3万多人增加到:万多人(其中外商:200多人);各类合同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协议成交额近900亿元。

另据报道,近两年广东企业和西部地区已有技术合作项目70多项,总投资30多亿元。烟台企业也已挺进西部,到1999年底已在西部地区办企业452处。

这种国内与国外(境外)合作,“东西联手,开发西部”的喜人形势也正是加快开发西部石油和化学工业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加快西部石油和化工发展的比较优势

首先是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西部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6.8%,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7%,适宜开发为农用土地占全国的54%;人口只有2.85亿,占全国的23%;草地面积占全国的3/5,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46.6%(但西南、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加上丰富的光照资源,说明农业资源方面存在着特有的优势。

其次,从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角度看,西部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天然气和化学矿资源丰富。这就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为化工用煤的开发,为发展炼油、石油化工、化肥和有机原料、无机盐、无机酸碱、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提供了原料保证。现分述于下。

天然气:截至199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储量的83.3%集中在陆上,且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川渝、陕甘宁、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西部天然气东输的陕北至北京长输管线已正常送气,今年开工的柴达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送管道和正进入准备阶段的塔里木至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川渝天然气东输工程,也正在筹划中。而这些工程的气源都来自西部。

石油:十几年以前我国石油战线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就实施了向西部战略大转移的战略,每年可抵补东部油田日益减少了的产量。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供求差距还会拉大,除了增加进口以外,寄希望于西部开发。

>钾盐矿:我国钾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暂不计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的硫酸钾矿(已探明7000万、储量,尚未经国家储委批准)的储量,柴达木盆地钾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6%。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钾盐品位低(卤水氯化钾含量为1.5%~3.2%),但是我国自己的钾肥生产基地也只有西部的柴达木盆地(从远景看还有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目前我国钾肥(氯化钾)的产量,90%以上来自于柴达木盆地。从生产成本上来看,可与进口的氯化钾竞争。

磷矿:我国的磷矿储量位于摩洛哥、美国、前苏联之后,居第四位。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云、贵、川,其中云南(占38.95%)、贵州(占18.48%)、四川(占12.93%)三省储量占70.36%,中部的湖北省储量占22.15%,湖南省储量占1.92%,其他省份储量共占5.67%。

若按P2O5含量大于30%统计,全国富矿保有工业储量中,云南(占38.11%)、贵州(占43.69%)、四川(占4.91%)三省占86.71%,湖北省占13.29%(其中96%在宜昌)。

铬矿:铬矿属于重要的化学矿。我国是一个铬矿资源短缺的国家,为了满足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需要,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因此,铬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十分重要。就我国目前已探明的铬矿资源分布来看,近98%分布在西部的西藏(占52%)、内蒙古(占12%)、新疆(占12%)、甘肃(占11.5%)、青海(占9.3%)、陕西(占l%),重庆、新疆等地也有一定的铬盐生产基础。东部只河北省有铬矿,储量仅占全国储量的2%。

其他化学矿:西部地区氯化钠、镁盐、氯化狸、银矿、芒硝、硼矿的储量都居全国首位。其中,仅青海高原的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钾等的储量,已占全国探明储量的90%以上。青海、西藏的硼矿储量居全国第一,青海的漠储量占全国第二。这些都是发展化学工业所必需的原料。

3.加快西部石油和化工发展的重点

确定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重点,一定要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力和现有条件、比较优势以及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等诸多方面来综合考虑。

3.1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西气东输”

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利用、“西气东输”,这不仅是西部开发的重点,也是国家的发展重点。

3.2天然气的后加工

我国天然气目前主要用于化工生产或作为工业燃料、城市民用和油气田生产用气,用于发电的比例很低。

以1998年为例,我国天然气的应用构成是:化工生产用43.5%,油气田生产用25.9%,城市民用10.96%,发电用12.7%(其中香港用气发电占我国发电用气的94.3%),商业及服务业用0.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今后我国天然气的利用方向,将发生很大变化,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城市气化的使用比例将不断提高,而化工用气和工业燃料用气比例则会逐步降低(详见表l)。

天然气是生产合成氨、尿素和甲醇的最佳原料。“十五”期间天然气在后加工方面的利用,主要是用于化肥厂及甲醇厂的改扩建。要抓紧现有项目的建设进度,包括泽普二期、兰化、乌石化一期油改气;宁夏化肥厂三期、乌石化三期、沪天化二期建设的筹备。要经过“十五”或凡个五年计划,在乌石化、宁夏等地分别经过改扩建成100万t/a合成氨、200万t/a以上尿素的生产基地。

在此期间,随着技术进步和国产化的实施,应该建设更大规模(60万t/a~90万t/a)的合成氨、甲醇装置,以提高竞争力。另外,还应采用高新技术建设有机化工原料如甲醛、聚甲醛、尿醛树脂、季戊四醇等装置,以提高经济效益。

天然气的价格要合理。据预测,用于化肥生产的天然气,可承受的最高价格为0.71~0.86元/m3根据测算得知,我国天然气外销价各地各厂差别很大,届时只能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并考虑到支持农业的精神商定。

3.3积极稳妥地发展炼油和石油化工

西部甘肃的玉门、新疆的克拉玛依和兰州炼化公司都是我国石油开采和炼制的发源地和老基地。目前,克拉玛依、独山于、兰州、乌鲁木齐、延安都有一定的石油一次加工能力并具有配套的二次加工能力。其中,兰炼是全国最大的润滑油生产厂之一,也是全国三大炼油催化剂生产基地和两大石油添加剂生产基地之一。今后,这些企业几乎都面临着通过进一步技术改造、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减少重质油比重、充分发挥已有加工能力、提高竞争云、贵、川、渝是极大的油品市场,而这些地区却没有象样的炼油厂。其油品的供应是由兰炼扩大炼量用管道输送解决,还是像有人建议的那样在四川建炼厂解决,以带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石油化工的发展,要通过科学论证后再确定。但是这个间题应在2005年之前解决。

兰炼应充分发挥其配套二次加工能力的优势,建成我国润滑油、催化剂、润滑油添加剂、道路沥青生产基地。

独山子、兰化都有14万t/a~16万t/a乙烯生产装置,在一段时间内,主要应立足于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至20万t/a左右,并重点搞好几个后加工产品。

西部大乙烯项目的建设,兰化已经做过大量前期工作,有了一定的生产建设中小乙烯装置的经验,原料供应相对有保证。但兰化的原料油的供应距离、价格都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加之环保容量的限制,一直进展不快。若合资生产,当前吸引力还不是很大,因此对兰化或西部地区45万t/a~60万t/a乙烯项目的建设,既要积极又要充分论证,认真地做扎实的、多方案的比较后再定。但是笔者相信,随着西部的大开发,一定会有达到国际经济规模的大乙烯装置矗立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

3.4大力发展磷矿开采及后加工

要充分利用西部,特别是云贵一带丰富的、品位较高的磷矿资源。一方面要保证其他省份的磷肥企业生产和建设用矿,同时可在云贵建设几个大型磷肥、氮磷钾复合肥生产基地,还可建设大型磷酸装置以供应其他省份生产磷按或复合肥。

在云贵建设磷铰企业规模要达到30万t/a~60万t/a,复合肥企业规模要达到30万t/a~90万t/a,也就是说一定要达到经济规模,以适应加入WTO以后的市场竞争。

3.5加大钾盐矿的开发力度

我国钾肥生产,目前主要靠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钾盐矿。应在“八五”、“九五”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国内已掌握的技术,使其生产规模尽快达到100万t/a以上;同时应尽早研究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的钾盐矿的开采和利用,有可能的话,在新疆建成新的钾肥生产基地。

3.6充分利用其他矿产资源发展无机盐和无机化

工产品

我国铬矿主要产在西藏等地。重庆、新疆都有铬盐生产企业。重庆的生产规模大、经验比较丰富;新疆有一定的矿源,有必要在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对其铬盐生产企业进行改扩建。

在青海、重庆发展电子级碳酸锡,在重庆、贵州发展电子级碳酸钡、锑盐、锰盐、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锑都是有基础的。

可充分利用云贵川的磷及磷酸资源加工食品级、饲料级添加剂和多种磷酸盐如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产品。

青海钾肥厂所用的卤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锂、溴,也到了应考虑开发利用的时候了。综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钾矿开采利用的经济效益。

四川芒硝、钒、钛矿储量丰富,是发展元明粉、钛白粉、钒催化剂生产的极好原料。

总之,发展类似的无机盐和无机化工产品,是西部发展无机精细化工的优势,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也是有竞争力的。

3.7其他化工产品

重庆有较好的精细化工基础,应建成多行业、多品种的精细化工基地。

云、贵、川、渝、陕、宁夏、新疆都有一定的橡胶加工基础,可以根据本地需要加以发展(例如载重钢丝子午胎等)。

川化的赖氨酸、三聚氰胺、双氧水、催化剂,甘肃的黄原胶,重庆三峡及兰州永新涂料公司的油漆,重庆、贵州有机厂的醋酸系列产品,宁夏的双氰胺等,都是可进一步发展的产品。

4加快西部石油和化工发展的几点思考

西部大开发是要长期坚持实施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关系到西部的发展又关系到东部的再发展,也可以说关系到中国发展的未来。正确理解这一伟大战略决策,把开发热情与实际结合好,对于加快西部石油和化工发展十分重要。

4.1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又不要急于求成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西部石油和化学工业,要积极但不要急于求成,盲目争项目。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尽量减少人为的决策失误。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外脑”即咨询公司或专业的顾问公司的力量来完成科学论证。

在国外,咨询业是很发达的一个行业。企业和咨询业是生存和发展路上结伴而行的旅友。世界上的大公司和大的咨询公司,不仅在本土上相帮相携,还联手跨国跨洲作战。跨国企业到了哪里,跨国咨询公司也紧随而至。世界企业500强有95%以上都要聘用50~100家咨询公司(或专业的顾问公司)或顾问。

我国建立咨询业只有20年的历史,其市场还要进一步培育。但是,咨询业在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残酷的竞争最终会使企业的决策者们明白,必须借用“外脑”才能使企业决策更准确,才能使企业发展更快。

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对项目的科学论证、择优选定,已有较好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企业不要盲目争项目,政府不要盲目批项目。能用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去办的事,绝不包揽在政府手中去办。一定不要给西部增加新的包袱,争取上一个成功一个,尽最大努力减少失误。

4.2调整工业结构是西部石油和化学工业开发的关键

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要结合西部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加大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首先,要把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为重点,尽快形成陕甘宁、青、新和川渝天然气生产和外输基地。

第二,要开发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的钾、磷资源和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品。

第三,要加快油田开发、炼油和石油化工的发展(油田开发更为重要)。

第四,应加大发展天然气后加工产品合成氨及甲醇的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结构升级,以升级带动调整。西部的不少化工企业从规模上,工艺装备上是落后的,例如小电石、小氯碱、小聚氯乙烯、小矿山、小无机盐、小碳铰、小普钙厂J、油漆厂,有一大批应该被淘汰。要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使化工结构升级。

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严防把国外和我国东部受到限制、高能耗的化工产业往西部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上。为此,一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如象青海钾肥厂那样);二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例如西安金珠近代化工有限公司等所开发的HFCI34a生产技术,将结束依赖进口HFC134a的历史,打破了西方国家在ODS替代物生产领域的市场和技术垄断。

4.3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央明确指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性措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才能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这是对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更是对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要求。

兰州、重庆及长江中上游、乌鲁木齐都有大气、水体污染严重的报道。乌鲁木齐市附近去年曾因大气污染严重,能见度低,造成数十辆汽车相撞事故,飞机也难以起降。今年四川乐山某化工厂因污水滥排,造成大渡河和长江乐山一带大量鱼类中毒死亡。兰州因污染严重,有西雾(污)都之称。重庆嘉陵江受农药、红矾钠生产企业的污染,受到环保和化工管理部门的关注。

化工系统容易变成污染大户,化工技术又是治理“三废”污染的主要手段。因此,发展西部石油和化工的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环保问题:一是兼治已有污染源,以新带老;二是新上项目必须做到“三废”治理达标排放;三是经过治理也难以达标的化工企业要坚决限期关闭;四是决不准国外和东部沿海一带向西部转移容易污染环境的项目。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西部进行石油和化工投资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为西部地区创造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而不要给西部地区带来新污染源。西部污染加重,不仅影响西部的发展,最终也会对东部自身产生深远的影响。

4.4发展科技、教育,加大培养、吸纳人才的力度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决定于人才。美国比尔·盖茨所经营的微软公司固定资产并不多,但发展却很快,利润率出奇地高,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大批掌握了最新信息技术的人。

应该说重庆、成都、兰州、西安等地的化学、化工高教力量也是比较强的,中科院系统、军工系统与化工系统的研究院所也不少,人才也不能说不多。关键是要稳住人才。例如,兰州曾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但是由于支援东部新的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设,加之近几年人才大量流失,技术力量大大削弱,成为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稳住现有人才十分重要,十分现实。

要吸引和扩大能扎根西部的化工科技队伍:一是要使来自西部的生源能回得去、留得住;二是要实行优惠政策,使东部发达地区或海外归来的愿为石油和化工做贡献的优秀人才自愿流向西部;三是西部设有化工、化学专业的大专院校应主要增加西部生源,并多分配到西部;四是要给科技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做到这几点十分重要。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有成千上万的项目上马,成千成万亿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工程的开发,再大的投资项目也很难获得应有的效益,其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人才的教育培养、吸纳和给予施展才能的空间、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4.5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加快发展西部石油和化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是随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设施的建设而前进的。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目前,西部大开发尚处在启动阶段,不可能刚开始就遍地上项目,遍地开发。例如塔里木的罗布泊发现了丰富的钾矿,若交通不解决,淡水不解决,没有人生存的起码条件,又怎么去建设一个大钾肥基地呢?某些城市被污染的环境,怎么吸引外商来建设大的石油化学工程?若不花大气力解决环境容量,行吗?要彻底解决这类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又要投入多少?要花多少时间呢?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9

1.世界涂料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生产、消费现状

1997年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200万乙价值600亿美元。产量分布见表1。

表11997年世界涂料产量分布

国家或地区产量/(万t)比例/%

西欧620.828.2

北美610.527.7

亚大地区609.227.2

拉美130.05.9

东欧109.05.0

中东54.52.5

其它地区66.03.0

合计2200100.0

世界各国按1997年涂料产量排序,美国第一,为517万t;日本第二,为208.2万t;德国第三,为198.7万t;我国第四,为165.8万t。

按销售业绩排序,1999年占全球涂料业务60%的前十位涂料生产商依次为:AkzoNobel;ICI;Sherwin-Williams;DuPont;PPG;BASF;关西涂料;日本涂料;Valspar;RPM。

1998年全球共约销售涂料2218万t,预计到2003年将增长到2445万t。市场容量以美洲最大,占36.7%;其次是欧洲,占29.4%;亚大地区居第三,占24.1%。就1998~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而论,亚大地区居首,为2.5%;美洲为2%;欧洲为1.5%。世界涂料市场分布及其增长情况见表2。

1.2技术进展

在世纪之交,国外涂料工业正处于一个技术进步的重要时期。环保法规的强化,推动了涂料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溶剂型涂料逐渐减少,高性能、低污染涂料快速增长;限制铅、铬、锌等重金属颜料在涂料中的应用,促进了低毒性颜料的开发;有机锡防污剂的限制使用,促进了无锡低毒长效防污涂料的开发;激烈的军备竞赛又刺激了隐形涂料等特殊性能专用产品的发展。

表2世界涂料市场分布及其增长情况

1998年市场分布2003年市场分布1998~2003年年均

地区需求量/万t占有率%需求量/万t占有率%增长率%

美洲813.636.7898.736.72.0

欧洲652.729.4700.028.61.5

亚大地区534.524.1605.424.82.5

其它地区217.69.8241.29.92.0

合计2218.4100.02445.3100.02.0

所谓高性能涂料,是指技术性能、使用性能和施工注能更好的涂料品种。其中包括:要求装饰性、鲜映性接近工艺品的轿车面漆;耐腐蚀性极优,具有10年以上保护期的重防腐蚀涂料;耐候性、耐久性达15年的氟碳树脂外墙涂料;电子产业、高新技术要求配套的各种涂料;塑料及橡胶制品涂料;各种功能性涂料如无锡自清洗防污涂料;防静电涂料、防火涂料、大气净化用光催化涂料、零VOC水乳胶涂料、幻觉色彩涂料;等等。

低污染涂料主要指环境适应性好的涂料,包括水性涂料,无溶剂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其中,以乳胶漆为代表的水性涂料已占涂料总量的55%,水性工业涂料已占工业涂料总量的26%,而且仍呈增长之势。为适应高性能低污染的发展方向,国外通过各种对树脂改性,不断推出水性树脂,氟碳树脂,硅树脂,高固体分树脂,超细无机填料,各种低毒高装饰耐候性颜料,水性涂料专用原材料等。

国外涂料生产不仅致力于涂料技术本身的提高,还特别重视涂料施工技术的发展,尤其对于OEM涂料施工(在线涂料涂装)的投入了巨额经费,远远超过对涂料产品生产本身的投入,做到了涂料技术开发与施工技术研究的紧密结合。如日本关西涂料公司研究所,就装备有能实车涂装的电泳槽(容积20m3),可大大缩短产业研发的周期,但运行费用是很可观的。

1.3发展趋势

1.3.1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涂料工业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一些世界级的大公司通过相互收购、合资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使涂料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强化其在某一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全球化、合理化经营的目的。荷兰阿克苏公司与瑞典Nobel公司合并组建的Akzo一Nobel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涂料公司之一,最引人注目。阿克苏公司美国部分为集中力量发展其优势产品卷钢涂料(占世界市场的25%)和木器涂料等,将其汽车涂料业务转让给巴斯夫公司。日本涂料公司也一直想在卷钢涂料方面争取霸主地位,首先于1993年与英国Courtaulds集团以1:1股份合资建了一家卷钢涂料公司。该公司已购买了德国Mehnert&Veeck公司(其卷钢涂料占德国卷钢涂料市场的40%)和瑞典卷钢涂料生产企业InternationaIFarg公司,并正计划进入法国和西班牙市场,希望在2000年前获得整个西欧卷钢涂料市场20%的份额。1996年全球涂料行业最大的兼并举动是美国Sherwin一Williams用8.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ThpmpsonMinwaxHoldings。此举扩大了其在美国和英国的市场份额。1997年该公司又一连吃进智利(建筑涂料)和巴西(工业涂料)各一家涂料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南美的事业。1997年,产销均居世界之首的ICI公司收购了波多黎各的SuperiorPaint。PPG也不甘示弱,一连收购了BASF的罐用涂料、美国一家高尔夫用品涂料/汽车修补涂料、意大利在南美的汽车涂

料、ICI公司在德国的特种涂料等业务。另外,该公司还以5.12亿美元购买了AkzoNobel公司在美国加州的PRCDesoto国际宇航涂料厂,同时购买了中等规模的意大利Bellaria粉未涂料制造公司。1998年,产量排名世界第二的AkzoNobel(荷兰)再创兼并之壮举,把排名世界第十的英国Courtaulds集团吃进,一跃而居世界首位。1999年,DuPont公司以19亿美元购买了德国Hoechst公司下属的Herberts子公司,使其涂料业务的销售额增加了15亿美元,达到38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第四大涂料公司和最大的汽车涂料供应商。

1.3.2重视环保,发展“绿色涂料”

传统的低固含量溶剂型涂料约含50%的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在涂料的制造及施工阶段排入大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要求保护自我生存空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环保法规也越来越严格。美国已从“66法规”发展到现在的“1113法规”。该法规规定:建筑平光涂料的VOC在2001年降至100g/L,2008年降到50g/L;工业涂料的VOC已从1990年的420g/L降至1993年的340g/L,2000年将继续降至250g/L以下。日本也于1997年由日本涂料工业协会首次出台了室内建筑涂料标准(见表3)。

表3日本室内建筑涂料标准

涂料设计条件乳液涂料溶剂型涂料

TVOC1%以下-

芳香族溶剂0.1%以下1%以下

醛类0.01%以下0.01%以下

重金属类(铅、铬等)0.05%以下0.05以下

致癌性物质0.1%以下0.1%以下

生殖毒性物质

变异原性物质

敏化性物质0.1%以下0.1%以下

环保法规的加强,迫使世界各大涂料公司纷纷致力于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的开发应用。建筑涂料水性化已成必然趋势。工业涂料也正在向着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等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可由表4看出。

表4世界工业涂料总体技术的发展%

工艺技术1995年2000年2005年2015年

低固体溶剂型涂料39.530.515.07.0

高固体溶剂型涂料12.512.010.08.5

水性电泳涂料8.510.015.517.0

其它水性涂料14.016.019.022.5

活性体系涂料14.015.016.517.5

粉未涂料8.012.017.520.0

辐射固化涂料3.54.56.57.5

2.我国涂料工业现状

2.1生产、贸易及消费

据1995年工业普查,我国现有涂料生产企业4500多家,分属化工、轻工、建材、建筑、机械、、煤炭、文教等各部门,构筑了国有、三资、乡镇、个体等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生产组织结构,形成我国涂料工业的“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原化工部所属约110家涂料生产厂,年生产能力共计100万t;二是独资、合资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100万t;三是4000多家分属建材、建筑、轻工、农业、交通、煤炭、文教等行业的涂料生产企业,以及个体、乡镇涂料企业,年生产能力共计约100多万t。独资、合资企业和国内较大规模的生产厂,市场定位为中高档产品;个体、乡镇等小企业一般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

1998年,根据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涂料企业的统计,18大类涂料的产量为121.82万乙建筑涂料产量为46.47万乙两项合计,总产量为168.29万6比1997年增长了1.5%。我国涂料总产量已脐身世界四强。18大类涂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是醇酸树脂漆,其次是酚醛树脂漆。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达到70%左右。节能低污染涂料(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的比例约为26%。涂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地区。华东地区涂料产量最大,占全国总产量的43%,中南地区占25%,华北地区占12%,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所占比例不足20%。

1998年涂料进出口量分别为15.7万t(1.27亿美元)和7.4万t(1.18亿美元),进出口均以溶剂型涂料为主,但进口涂料水性比例高于出口涂料的水性比例。进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56.3%和43.7%,出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61.8%和38.2%。出口的主要品种是酚醛树脂涂料和化学改性天然树脂涂料等。出口去向主要是香港、朝鲜、俄罗斯、蒙古、缅甸、哈萨克斯但、吉尔吉斯等。进口的主要品种有聚酯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和其他合成树脂涂料等。进口来源主要是香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

1998年我国涂料表观消费量为176.6万t比1997年增长了0.7%。其中,建筑涂料约占45%,其余为工业涂料和特种涂料。建筑涂料中的高档乳胶漆用于大城市居民住宅内装修已成为,功能性防火涂料和工业地坪涂料成为后起之秀。国内涂料消费市场正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主要因素有:

①产品质量因素优质、高指标、功能性产品受欢迎。

②价格因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价格不是影响涂料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消费者更注重产品质量及其使用性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价格还是起决定作用的。

③环保因素环保意识加强,民用(主要是室内用)环保型产品更受欢迎。

④广告、媒体的宣传因素广告对生活水平较高的消费群体有较大的引导作用。立邦漆就是最好的印证。

⑤信誉和名牌效应因素人们普遍认同信誉较好的国营大企业及其名牌产品。

2.2存在

2.2.1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差

涂料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较快,各地中小型涂料厂蜂拥而上,全国涂料生产企业已达4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什么都生产,但什么都不精,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很难与相关同步发展,更谈不上引导用户的消费需求。

2.2.2原料不配套

涂料生产涉及溶剂、树脂、颜料、助剂等数百种原料。涂料生产所用的一些大宗原料如金红石型钛白、甲醚化氨基树脂、叔碳酸乙烯酯、高档颜料及各种专用助剂等长期短缺。一些涂料专用原料规格少,质量差,严重引进装置的正常生产,也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2.2.3重复建设严重

以汽车涂料为例,仅在1994~1996年的三年间,日本关西涂料公司在我国沈阳、天津、湖南、重庆等四地,以相同的技术建立了四家汽车涂料合资生产厂。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外国公司受益,我们国家受损。

2.2.4科研开发投入少

国外对涂料用树脂的非常重视,而我国涂料工业基础研究力量则很弱,往往只局限于配方的研究,对科研开发的投入仅占产品销售额的1.2%(国外一般为占5%~10%)。而且,国内涂料行业还存在着只重视生产环节而忽视施工研究的不良倾向,使得好产品得不到好的应用效果。产品售后技术服务也比较薄弱。

2.2.5涂料产品标准滞后

涂料产品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涂料品种的发展。我国涂料产品标准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给假冒伪劣产品以可乘之机,扰乱了国内涂料市场,损害了国有涂料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民族工业形象。

2.2.6三废治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涂料行业三废主要来自涂料原料的生产、涂料的生产及涂料涂装过程。

在涂料用树脂的生产过程中,有少量的挥发性有机物逃逸到大气中。如在生产氨基树脂时,有一定量的甲醛(3%左右)挥发;在生产酚醛、环氧等树脂时,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

涂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含大量有机溶剂的产品还很多,必然会有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传统防锈涂料含有铅、铬、锌等重金属盐,如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涂料施工中,特别是涂料烘烤固化过程中,有数十万吨有机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严重污染环境。另外,市场上销售的聚氨酯涂料,游离单体异氰酸酯含量严重超标,施工时散发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3.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工业的发展要求,并借鉴世界涂料工业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21世纪,我国涂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污染的涂料品种,并促进涂料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1调整产品结构

一是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品质低劣的产品如低档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106)、聚乙烯醇缩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纤维素改性淀粉涂料等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高档合成树脂涂料,使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由的70%,提高到2005年的80%。

三是大力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未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在建筑涂料中,提高乳胶涂料比例,到2005年达到50%~60%。在工业制品涂料中,扩大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粉未涂料的应用,到2005年,使水性涂料的比例达到15%,粉未涂料所占比例达到10%。实现这一目标,将使节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比例从目前的近30%,提高到2005年的40%。

四是改变我国国有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建议国家制定鼓励提高专用涂料技术水平、淘汰性能低劣涂料产品的政策,使汽车、航空、集装箱、重防腐、高档家具等各类专用涂料和功能性涂料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加强专业化生产,以此推动涂料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

五是重视解决高档涂料用原料的供应问题。通过自主开发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实现通用树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础无机颜料、关键助剂实现国产化;提高原材料自给率,为改善涂料行业的产品结构创造条件。

3.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逐步改造现有生产装置,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大宗产品生产实现设备大型化,高温树脂全面采用热媒加热系统。

3.3加强科研开发

重点突破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专用涂料的研究开发。

重点开发超耐候性(10年以上)建筑涂料,如有机硅、有机氟及其改性的丙烯酸酯类乳胶涂料;加快汽车涂料水性化、系列化研究,以轿车漆为重点,主攻高装饰、低污染轿车漆,发展水性化、高固体分、无溶剂以及金属闪光漆和高鲜映度等品种;开发防腐时效在15年以上的桥梁和船舶用防腐蚀涂料;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防火涂料、隔音涂料、耐高温涂料、隔热涂料等;开发低能耗高性能的各类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涂料及环氧树脂涂料。使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集装箱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要求。

3.4环境保护并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涂料在施工时,有数十万吨的溶剂挥发到大气中。溶剂挥发是继汽车尾气排放及烟雾漂尘之后的第三大空气污染源。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涂料生产及施工环境保护法规”,限制挥发性有机物在涂料中的使用量,并禁止生产和使用VOC含量较高的涂料品种。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1)制定VOC限量法规,在民用涂料中,VOC含量不得超过250g/L。

(2)大力开发应用无重金属的防锈颜料,如三聚磷酸铝、磷酸锌、云母氧化铁等防锈颜料,替代传统有毒的红丹、铬黄等铅铬系防锈颜料,并逐步制定和实施重金属颜料的限定法规。

(3)高度重视聚氨酯涂料中游离异氰酸酯单体严重超标问题,加紧研究开发降低游离单体含量的技术。

3.5优化企业结构,加强专业化生产

为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产品质量,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树脂生产专业化、涂料生产专业化、色浆生产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确保民族工业的兴盛,增强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要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并通过必要的和有益的优化重组,使各类专用涂料的主要生产企业在规模、品种、质量等方面形成行业优势,带动行业向前发展,并与国外产品相抗衡。

3.6改进、完善涂料统计

多年来我国涂料一直沿袭只按成膜物统计的方法,不利于掌握技术发展水平和产品流向。国外涂料工业普遍采用按用途及产品状态(粉未、溶剂、水性等)并结合成膜物类型统计的方法,仅凭涂料统计表,就能了解涂料的消费构成和技术发展水平。我国涂料统计也要向这个方向转变。具体实施方法是先由国家制定产品分类标准,再引导企业据此统计并上报本厂涂料产品。

3.7修订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建议修订我国涂料产品质量标准,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资源浪费,有效地促进涂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8继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随着我国涉外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将继续贯彻下去。国家为逐渐扭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态势,将制定出外商在华投资地区导向性政策,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这也将成为我国政府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涂料行业要与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保持一致,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收投资,并向中西部倾斜,推动我国涂料工业的平衡发展。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人造板工业发展结构材料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板品种发展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欧洲,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正部分取代刨花板的市场。定向刨花板,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继续成为人造板强势产品,但二者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与上年相比,欧洲2002年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达5790万立方米;俄罗斯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0.7%,达到470万立方米;北美人造板消费量增长4.7%,达到5960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是建筑业的需求增加。

在欧洲,其的政策支持发展木材能源,这构成了人造板行业与能源行业争夺木材原料的局面,致使木材原料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一些人造板工厂的关闭。因此,欧洲人造板联盟目前正在积极行动,争取使木材先作为原料用于生产优质人造板,待树木生命周期结束时再将其用于能源生产。

由于经济不景气,预计今年年底前欧洲和北美的人造板工业将面临需求不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但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将继续增长。

欧洲刨花板工业在2002年因有数家工厂关闭而受到,刨花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低于2001年的水平。2002年欧洲刨花板产量299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0.2%;刨花板消费量272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2%。但其出口量有所增加。随着生物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刨花板工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原料竞争。由于需求不旺,原料供应短缺,西欧刨花板工业重组势在必行。

与上年相比,2002年欧洲定向刨花板继续迅速增长,产量增长17%,达160万立方米;消费量稍有下降,为160万立方米;出口翻番,增加到110万立方米。但定向刨花板工业开工不足,价格也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75%的定向刨花板用于建筑,如墙板、地板、屋顶板、包装和家具等。

2002年,欧洲中密度纤维板产量超过850万立方米,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减少。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强化木地板工业的拉动。与上年相比,中密度纤维板消费量增长0.7%,达590万立方米;进口量增长9%,出口量增长24%。但中密度纤维板的价格在2003年初有所下降。胶合板产量持续增长,产量达到340万立方米。这主要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芬兰的产量增长了8.8%。2002年芬兰针叶材胶合板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占胶合板总产量的58%,但其桦木胶合板却面临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竞争。芬兰也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其产量的90%供出口。其热带材胶合板生产主要集中在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从2002年开始遭遇到来自等国胶合板的竞争压力。但今年将生效的欧盟标准EN13986将对热带材贸易产生一定的限制。届时,生产厂家需安装质量控制系统测试其产品,并且必须使用由第三方认证的实验室。

俄罗斯近年来,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生产刷新了其记录。2002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达563.6万立方米,出口量达158.3万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9.4%和12.4%。目前,俄罗斯没有定向刨花板生产。

1998年~2002年期间,俄罗斯纤维板产量增长了62%,而消费量却增长了925。2002年,其纤维板出口24.20万立方米。目前,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尚在起步阶段。2002年,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产量为28.6万立方米,目前有数个中密度纤维板厂和定向刨花板厂计划建设。

俄罗斯胶合板生产也高速增长。2002年,俄罗斯胶合板产量达180万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了64%,所生产的胶合板主要供出口,自1998年以来出口量增长了57%。

2003年~2004年,俄罗斯人造板生产、消费、出口量继续增加。预计今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将达到708.3万立方米,出口量达到197.4万立方米。今后几年,人造板生产能力将增加100万立方米左右。

北美2001年以后,北美人造板生产厂商面临生产能力增加、需求下降、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进口增加、国内经济恶化的局面,这种情况到2002年才有部分恢复。

北美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002年定向刨花板产量达2040万立方米,占世界定向刨花板总产量的90%。北美也是定向刨花板的主要消费者,需求量达2020万立方米。结构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减少了胶合板的生产能力,控制了定向刨花板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加。该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和来自进口产品的竞争,爱尔兰、法国、德国2002年共出口201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有大幅度增长。

2002年,针叶材胶合板出口,巴西增长1倍,达25万立方米;智利增长60%,达11.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形势良好,产量达360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8%;生产能力增长10%,消费量增长9%,达到400万立方米;从欧洲和南美的进口补充了其产量的不足。2002年,其胶合板产量与2001年的差别不大,为1790万立方米(历史上曾超过2000万立方米),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同年,北美胶合板消费量达2070万立方米,但胶合板面临定向刨花板的竞争,市场份额正不断减少。

2003年~2004年,北美人造板工业发展渐趋缓慢,其国内市场有所回升,出口减少。和西欧一样,北美人造板工业也在重组。刨花板产量和消费量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之下。而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胶合板也稍有增长。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人造板工业是资源高度依赖型产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原料基地建设;

二、来自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增大,政府法规趋于严格,环境认证和资源可持续认证趋势增强;

三、人造板产品专业化程度提高,用途不断扩大。由于优质原木供应短缺,人造板产品的用途将日益广泛,不仅用于替代木材制品,也用于替代塑料金属制品;

四、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如刨花板和纤维板在家具和木制品领域部分代替了传统的胶合板。而中密度纤维板又在家具等领域部分代替了胶合板和实体木材,定向刨花板在结构用途部分代替了胶合板。虽然上述替代属于木质材料市场领域内部的互相替代,但这些技术进步使木质材料在总体上具有了与其他材料竞争的能力;

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营;加强开发,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木质材料与钢、铝、塑料和混凝土等产品的竞争能力。

我国人造板对策

我国已成为世界人造板大国。建国55年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造板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满足国家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实现我国木材和木材制品的生产从主要依靠天然林到主要依靠人工林的重大转折、促进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人造板厂3000余家,2003年人造板总产量达4553.36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产量2102.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19%;纤维板产量1128.3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7.03%;刨花板产量547.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8.23%;其他人造板产量775.27万立方米;胶合木产量173.14万立方米,木地板产量8642.46万立方米。我国人造板产量自2000年超过2000万立方米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纤维板则高居世界榜首。

近3年来,我国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能力每年平均增加217万立方米,新增生产线49条,预计到2005年我国将建成投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450条,总生产能力达到1850万立方米。

我国人造板工业所存在的,主要是木材资源短缺,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流通严重脱节;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和特殊用途产品比例小,范围窄;生产规模偏小,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及环保标准落后,在产品质量、能耗、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及对粉尘、噪音、污水的控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今后,我国人造板工业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为第一生产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我国人造板企业应朝着信息化、重组集团化、人员知识化方向发展,不断开发和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和对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出口。

二、建立企业、所、高等院校科技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创新技术发展。企业、研究所、大学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考虑合作制定人造板长期研究发展计划,确定优先领域,避免重复研究。设备制造和胶粘剂厂商在技术开发方面可能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在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提供开发技术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知识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