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01

工业安全论文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1

技术改造工程量大,工期较长,施工单位和作业人员多,大量的设备引进和安装,交叉作业不可避免,加之基坑作业、用电作业、动火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等危险程度较高的作业种类频繁,这些均是构成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烟草行业的技术改造大致可以分为几大块,分别是:

(1)厂区内工程(包括土建工程、动力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系统、智能与信息化工程等);

(2)联合工房(包括建筑工程、暖通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系统、动力系统、自控与能管系统、智能与信息、生产和工艺设备等);

(3)动力中心(含地下管廊);

(4)环保排放工程(包含污水处理、异味处理、烟尘处理);

(5)物流、综合库房及配套工程。

二、项目的总包分包状况

烟草行业各级单位通过全面实施“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着力打造行业阳光工程,物资工程采购的招投标规定得到较好落实,真正做到“能招则招和应招尽招”。目前,社会上的传统习惯和普遍做法,大都是中标单位将中标项目采取分包形式进行项目实施,如大工程分为若干部分,部分又分各项目小组,层层进行分解,最终得以落实。诸如此类,对整个技改项目的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考虑,积极面对,主动参与,施工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措施,使日常管理制度化,检查督促常态化,整改落实时效化,只有这样,才能把“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重实效”真正落到实处。

三、技改安全监管的一些具体做法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管理人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职能职责要求,明确安全主体责任,使管技改管项目的负责人充分明白和意识到不能单单只管生产只管项目质量和进度,而且还应对自己管辖的范围和项目的安全工作负总责,从领导层面和管理层面解决这个认识上的根本问题。其次,在技改总体项目中还需建立安全监管机构,如成立安保组或安保科,配备责任强,懂技术,会管理,敢碰硬的安全专业人员。如是原地改造,则应考虑便于生产与技改经常性协调,灵活高效的原则来增设机构,调配人员,这样可减少一些推诿和清除不必要的人为因素障碍,使安全责任和安全措施在技改项目能够得到充分落到实处。

1.对施工作业单位,应监督对方按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是否建立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对施工人员是否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和安全交底,并存留培训效果分析和相应的文字记录。让施工人员知道所从事的作业哪些是危险源,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从而主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减少事故发生。

(2)对潜在危险程度较大的作业,应开展现场安全评价,从人、物体、设备、环境、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安全综合评定,修订选择最佳的作业施工方案。

(3)严格动火、临时用电、受限空间和登高等作业的审批制度,凡是没有相应的从业资格和未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一律不得施工。如用手持砂轮机进行切割或打磨的,也应视同动火作业来进行管理。

(4)施工的各项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安全带、安全网是否配齐和系牢固紧,安全帽和防护用品是否落实。

(5)灭火器材是否配足,是否有效合格,工地周边是否铺设有临时消防管道。

(6)是否有安全检查表和安全检查记录。

(7)是否绘制现场安全标识布置图。

(8)档案管理是否分类归档,特种作业人员台账是否建立和进行实时更新。

(9)是否编制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2.对有监理的项目,应检查监理单位在安全方面是否履职到位:

(1)安全资料是否内容齐全完整。

(2)安全监理人员配置是否符合要求(如资格证书),是否有安全监理人员的考勤记录。

(3)施工机械(如塔吊、井架、施工电梯及其他起重设备)相关资料是否齐全,是否进行产权备案、安拆告知、检测验收、使用登记和维修保养记录。

(4)监理日志、安全监理工作月报、安全检查记录是否备份存档。

(5)是否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对危险性较大的项目工程是否单独编制方案,有无监理细则清单。

(6)监理方是否经常性组织施工方、业主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参加的安全例会(一般情况下每周应定期召开一次),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否提出整改措施,是否监督施工单位及时整改落实。

3.对施工方的安全检查。业主单位对外来施工方要按“事前把关,过程督察、事后评估”的要求,制订相应的管理流程和措施,包括进场施工的审批、安全协议、安全监督检查、安全教育培训监督、安全注意事项告知、违章违规处理等,同时对相关方资格预审和选择、作业前准备、作业过程、业绩评估等进行管理。施工方方须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并要求编制安全文明施工方案。对现场施工的安全监督检查:

(1)查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流动吸烟,设有固定吸烟点的地方,要加强对吸烟点的管理,对残余烟头包括吸食完后尚未熄火的烟头,应统一放入盛有水的桶装容器中,防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消防隐患。如能实行在吸烟点统一进行固定取火,则管控效果更为明显。

(2)对电焊作业,应注意检查电焊机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接线是否规范,电线是否出现破损老化,动火周边要配备消防灭火器材,清除可燃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焊渣四处飞溅引发火灾。在重要区域动火,还应实行旁站管理。

(3)对于高处作业,要特别注意脚手架搭建的稳固严实(须有资质的单位人员进行搭建),注重对“三宝、四口、五临边”的防护情况检查。三宝就是: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防护网。四口就是:预留洞口、电梯井口、楼梯口、通道口。“五临边”就是:楼面临边、屋面临边、平台临边、升降口临边、基坑临边。作业人员不得穿硬塑料易滑鞋,拖鞋、带钉鞋、高跟鞋,防止跌倒坠落。

(4)在施工作业场所,凡有坠落危险的任何物料,都应必须先行拆除或加以固定,拆卸作业要在设禁区和有人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5)有塔吊施工区域,起重机在吊装作业过程中,起吊作业周边区域必须指派专人作为现场监护,现场设立醒目及有效的安全警示隔离措施。

(6)应加大各类安全标识在施工中的应用。安全标识作为一种直观醒目的安全提示,对人的视觉及行为具有强烈的冲击作用,起到其他一般手段措施无法替代的效果,因而要加大安全警示标识在施工现场上的应用。

(7)可不定期组织施工作业人员,收看一些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短片,安全专业人员对片中案例进行现场点评,使观看人员现场受教。

四、结束语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2

本文作者:彭杰刘力工作单位: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对控制性能的威胁典型的对控制性能的威胁就是控制系统的通信实时性。以在监控层占据主流地位的工业以太网为例。网络响应时间反映了整个工业以太网系统的实时性能。影响网络响应时间的因素主要来自3个方面:①本地系统,即源节点的处理;②工业以太网网络,即传输部分;③目的节点系统,即目的节点的处理。工业以太网响应时间示意图如图2所示。此图表明了从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信息所花费的时间,也就是网络响应时间Tdelay。总的时间延迟可分为:源节点的时间延迟、网络通道上的时间延迟和目标节点的时间延迟3个部分。图2工业以太网响应时间示意图Fig.2SchematicdiagramofresponsetimeofindustrialEthernet源节点的时间延迟包括:①预处理时间Tpre,它是计算时间Tscomp和编码时间Tscode的总和;②节点内部排队的时间Tn-queue,是等待时间Twait的一部分,取决于源节点需传送数据的总和与网络的传送状况。网络时间延迟包括:①传送时间Ttx,它是帧发送时间Tframe和网络的物理传播迟延Tprop的总和,取决于信息的大小、数据传送率和网络缆线的长度;②网络阻塞时间Tblock,它是等待时间Twait的另外一部分;③目的节点的时间延迟Tpost是数据的后期处理时间,它是目的节点解码时间Tdcode和目的节点计算时间Tdcomp的总和。所以总的时间延迟可表示为:Tdelay=Tpre+Twait+Ttx+Tpost=Tscomp+Tscode+Tn-queue+Tblock+Tframe+Tprop+Tdcode+Tdcomp=Tpre+Twait+Ttx+Tpost(1)式中:Tpre=Tscomp+Tscode;Twait=Tn-quene+Tblock;Ttx=Tframe+Tprop;Tpost=Tdcode+Tdcomp。从图2可知,计算机病毒即使不造成操作系统崩溃,也可以通过占用资源,使得源节点的时间延迟和目的节点的时间延迟具有不确定性;局域网病毒或者网络攻击即使不造成以太网瘫痪,也可以通过堵塞造成网络传输的时间延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将造成那些具有优先权的工业实时数据的实时性得不到满足,从而破坏系统控制性能。对控制功能的破坏典型的对控制功能的破坏就是破坏和操纵工业控制软件,例如对OPC软件或者实时数据库的破坏,但破坏力更强的是对工控软件的操纵。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于2010年10月3日信息:通过互联网络监测发现,一种利用微软公司漏洞的新型病毒“震网”(也称超级病毒Stuxnet)出现,提醒用户尤其是大型工业部门小心谨防。该病毒可以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进行传播,并且利用西门子公司控制系统(SIMATICWinCC/Step7)存在的漏洞感染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Stuxnet的目的是通过修改PLC来改变工业生产控制系统的行为,包括:拦截发送给PLC的读/写请求,以此判断系统是否为潜在的攻击目标;修改现有的PLC代码块,并往PLC中写入新的代码块;利用Rootkit功能隐藏PLC感染,躲避PLC管理员或程序员的检测。Step7软件使用库文件s7otbxdx.dll来和PLC通信。当Step7程序准备进入PLC时,它会调用该DLL文件中不同的例程。例如,如果一个代码块需要用Step7从PLC中读出,那么,例程s7blk_read就会被调用。s7otbxdx.dll中的代码会进入PLC,读出其中的代码,并将它传回Step7程序。Stuxnet运行后,Stuxnet会将原始的s7otbxdx.dll文件重命名为s7otbxsx.dll。然后,它将用自身取代原始的DLL文件,这样Stuxnet就可以拦截任何来自其他程序的访问PLC的命令。被Stuxnet修改后的s7otbxdx.dll文件保留了原来的导出表,导出函数为109个,这就使得Stuxnet可以应付所有相同的请求。大部分导出命令会转发给真正的DLL,即重命名后的s7otbxsx.dll,剩下的16种导出命令不会被简单地转发,而是被改动后的DLL拦截。被拦截的导出命令为在PLC中读、写、定位代码块的例程。通过拦截这些请求,Stuxnet可以在PLC管理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修改发送至PLC或从PLC返回的数据。同时,通过利用这些例程,Stuxnet可以将恶意代码隐藏在PLC中。通过初步分析,确认Stuxnet病毒主要存在以下安全威胁:①该病毒针对的目标是用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的专用计算机系统;②此类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由于其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往往与互联网隔离,造成无法及时进行安全更新,为病毒传播提供可乘之机;③虽然目前该病毒只是针对西门子公司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但不排除可能出现针对其他专用计算机系统的变种。潜在的脆弱点工业控制系统还存在潜在的脆弱点,这些脆弱点虽然可能还没有立即对控制功能或者控制软件造成损害,但显然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威胁。这些潜在的脆弱点包括:①工业控制系统中采用的主流操作系统,如MicrosoftWindows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脆弱点,最近的Microsoft远程桌面协议拒绝访问和远程代码执行漏洞;②缓冲区溢出漏洞,例如ABB公司就确认在其机器人通信运行软件中存在这类漏洞,通过这个漏洞,攻击者可能具有管理员权限执行远程代码;③控制装置认证机制中存在的脆弱点,例如,西门子公司已经确认在编程和配置客户端软件认证机制中存在潜在的安全弱点。这些机制使用在西门子公司的SIMATICS7PLC上,其中包括S7-200、S7-300、S7-400和S7-1200。通过这些脆弱点,攻击者有机会接入控制系统的通信链路,截获并破译产品的密码,导致未经授权的更改操作。

商用系统的信息安全威胁和安全防护一直是矛盾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问题,而基于主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改造应用的工控系统对此问题的解决显然也是动态的,所以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信息安全策略,然后选择可行的防护技术。限于篇幅,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裁减操纵系统Stuxnet蠕虫病毒是利用Windows系统和西门子SIMATICWinCC系统的多个漏洞进行攻击。它一共利用了5个微软漏洞,其中4个在此前均已得到微软官方修复。2010年12月15日,微软修复的“Windows计划任务本地权限提升漏洞”(公告编号:MS10-092),是被“超级工厂”病毒利用的最后一个Windows0day漏洞。随着第5个漏洞的修复,Stuxnet“超级工厂”病毒的危害已经得到解决。但由于操作系统自身存在许多安全漏洞,运行在该系统上的工业软件难免会受到威胁,所以最好能根据应用情况,裁减操纵系统。防火墙技术在主流的分布式防火墙技术基础上,开发和应用适合工控的分布式防火墙技术如图3所示。图3工控用分布式防火墙Fig.3Thedistributedfirewallforindustrialcontrol与传统边界防火墙相比,分布式防火墙克服了许多传统边界防火墙的缺点,增加了一种用于对内部子网之间的安全防护层;可以针对各个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配置,配置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运行的应用;网络处理负荷分布,克服了传统防火墙因网络规模增大而不堪重负的弊端。信息网络分布式防火墙的主机防火墙驻留在主机中,负责策略的实施,以及对网络中的服务器和桌面机进行防护。主机防火墙驻留在被保护的主机上,可以针对该主机上运行的具体应用和对外提供的服务来设定针对性很强的安全策略。正如在主流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进行适应工业控制特点的改造,这使得现场总线和实时以太网技术一样,可以对应地开发用于工控的类似主机防火墙。两者的不同仅在于这些类似主机防火墙的保护对象是控制器、PLC和RTU等执行控制策略的“主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策略,制定事故处理方案。这对类似Stuxnet这样破坏控制功能的安全威胁尤其有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IT系统风险评估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基于概率论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逻辑方法。虽然工控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但它更是一个控制系统,这使其在采用风险评估方法中要着重注意保证控制系统正常运行特有的要求。这就使得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风险评估,要在商用信息系统已经较为成熟的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控制系统风险特征,例如工业以太网的实时性要求。由于控制系统引发的后果比较严重,所以对风险事件发生后果的影响评价需要更为“保守”。同时,根据技术发展探讨其他可行的策略,例如VPN、SSL技术等,许多文献对此已经有诸多研究。

当前工业控制系统与基于TCP/IP协议的信息系统已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这使得工控系统容易受到信息安全问题的威胁,例如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数据操纵,从而使整个工业控制系统遭受破坏。本文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威胁到系统控制性能甚至破坏控制功能的信息安全威胁进行了研究;同时指出了工业控制系统还存在的潜在脆弱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根据工业控制系统要求来裁减操作系统、研究工控用分布式防火墙技术应用以及进行工控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3

抓好建筑施工特殊工种的安全技能教育,加强岗前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加强工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安全培训,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主要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施工的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在相关的法律规程层次的教育,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2事故的预防是关键,要充分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由于个体劳动者受到个人身心素质的诸多限制,提高个体的安全生产意识并不能从跟上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护措施。安全保护措施的建立因该主要从避免高空坠落以及物体打击两个方面着手,有效降低高空坠落与物体打击发生的概率。为此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带好安全帽,同时在高空作业的条件下必须使用安全带设备。

3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也是非常必要的

要牢固树立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在平时要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唯有如此,当事故真实发生时,才能够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妥善解决。

4购买工程保险,转移事故风险

从根本上讲,安全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这是由工业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因此购买工程保险是施工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保障了施工企业的利益,同时维护了相关从业人员的人生安全。环境保护管理同样也是工业建筑领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绿色环保建筑指的是在整个建筑的施工和使用年限内,要做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同时要有效降低污染,从而建造安全,舒适以及和谐的工业建筑。对于工业建筑的设计过程来说,应该进行绿色环保节能工业建筑设计,并将绿色建筑理论引入工业建筑设计。

5对于工业建筑的整体形象的营造要有足够的重视

应该合理规划工业建筑的选址位置,避免破坏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对城市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根本上维护整个城市的生态和谐。要从整体出发来实现建筑布局的优化,使得工业建筑本省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6在工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

工业建筑的设计要体现节能理念,减少工业建筑的能量损耗,努力探寻节能减排的新思路、新方法。工业建筑应该结合具体环境最大限度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损耗率,努力做到自给自足。

7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绿色建材

工业建筑在自然资源方面要利用相关的节能减排技术来避免环境的破坏,这对于工业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得我们可以重复利用现有的工业建筑资源,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

8总结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是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特色“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2]。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运用,其质量也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此外,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要的考核指标点,对毕业要求达成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3]。因此,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优化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4]。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学术交流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能力[5-6]。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专业工程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该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此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对毕业设计(论文)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包括:①毕业设计应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②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③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④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⑤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及结题答辩等。

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对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践普遍存在选题偏离工程认证要求、过程管理不到位、考核方式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难以满足当前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7-8]。2.1选题偏离工程认证要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存在脱离工程实际问题、偏离工程认证要求、重复性高、时效性及创新性差等问题,导致选题内容难以有力支持学生掌握本专业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影响了后续对课程目标和相关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合理评价。2.2过程管理不到位。现有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监控体系多以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为核心,忽视了毕业设计(论文)本质上的过程特性和综合特性。虽然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资格审查等过程监控环节,但多注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此外,虽然各高校制定了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复试等原因,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环节的过程监控流于形式。2.3考核方式不完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选题、开题、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材料提交等诸多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在实施过程中多重视对学生所提交论文、图纸、设计说明书等最终成果的评价,而较少关注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难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此外,现有考核方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的考查与评价。2.4部分教师工程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是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高的前提。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专任教师缺乏行业一线实践经历和行业背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较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制约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上述问题,郑州轻工业大学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践过程中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3.1严把选题关。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科学选题,对教师所申报选题进行严格筛选,重点检查选题是否来源于食品工程实际问题、是否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能否体现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食品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不符合要求的选题,要求进行修改完善直至符合工程认证相关要求。同时,明确选题必须以实践为导向,选题要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积极为学生选聘校外企业导师,鼓励学生在实习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近年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90%以上选题来自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与科研实际”得到有效落实。3.2加强过程质量监控管理。结合专业特色和教育工程认证的要求,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条例》,并通过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网上选题、选题分析、开题、下达任务书、综述提交、文献翻译提交,以及毕业论文提交、自评及互评等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每一个过程均会产生过程管理文件并保存在系统中,教学秘书、系主任和教学院长均能在系统中对毕业设计的各个过程进行监控把关,以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进行。同时,要求指导教师每周线下指导学生不少于2次,并形成指导记录,以便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并进行指导。3.3改革和完善考核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作用,针对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首先加强了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过程质量监控,重点在选题、中期检查等环节对学生的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进行考核;同时,赋予指导教师的评阅权限,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毕业论文(论文)过程考核管理。此外,建立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方法。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3个部分组成,分别占最终成绩的30%,30%和40%。指导教师重点评价协作精神、工作态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设计(论文)写作规范性;评阅教师重点评价选题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在食品工程设计时考虑社会、环境、健康、安全,法律等制约因素,以及选题创新性、外文文献翻译质量、设计(论文)写作规范性等;答辩小组则全面评价设计(论文)创新性、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3.4强化专任教师工程能力培养。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采取校内培训、企业锻炼等多种措施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一是面向青年教师举办食品工程项目管理、食品工厂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CAD)等各类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二是督促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车间,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生产实践学习,提高青年教师实际生产经验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工程背景;三是积极鼓励具有较强工程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到相关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经过多年的努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6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达到85%以上,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上述措施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其所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解决食品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提高。3.5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和完善“校内导师+校外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企业专家与行业专家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每年从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聘请20余名技术骨干人员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校外导师,结合企业实际为学生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为学生提供生产流程工艺、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知识等方面的指导;校内专业教师则重点负责学生管理和学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此外,校外企业导师全程参与中期考核、设计(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与食品工程实际应用需求的良性对接,提高了学生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有效支撑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3.6持续改进。答辩结束后,组织企业或行业专家及专任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课程标达成度进行自评,及时总结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不足;及时了解企业导师、专任教师及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目标、实施过程、质量监控方法、成绩考核方式等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和整改方案,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教育理念落实到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4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五位一体”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要的考核指标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从师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质量监控、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杨永斌,李佩琳,刘曼君.世界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5-10.

胡德鑫.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国际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19(5):72-81.

黄群,郑宝东,曾绍校,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食品工业,2019,40(8):231-233.

姜宪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设计改进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126-127.

孙月娥.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食品工业,2014,35(12):211-214.

高琪,李位星,廖晓钟.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93-397.

刘军,艾合买提江•艾海提,邢军.食品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的融合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28):110-112.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1.2物联网领域

SCI论文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共发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1213篇。从WebofScience的分类来看,工程电气电子学类285篇,占23.50%;电信类179篇,占14.76%;材料科学多学科类162篇,占13.36%。此外,论文“Inte⁃gratedEnergyandSpectrumHarvestingfor5GWirelessCommunications”于2016年被IEEE通信协会评为5G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科技论文之一,并连续6个月被评选为IEEENetwork高访问论文。

1.3申请物联网发明专利

256件,组网领域居多广东工业大学共申请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256件,其中,组网领域133件,射频识别领域62件,传感器领域39件,二维码领域31件。从IPC主分类号来看,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69件,占26.95%;G06K(数据识别等)领域33件,占12.89%;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领域29件,占11.33%。从各国专利分布来看,中国专利255件,PCT专利1件。

1.4九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

从专利被引次数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被引1.84次。从2016—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9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其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婴儿床》(CN201610294153.0)和《一种支持扫码支付的地铁闸门装置》(CN201610239571.X)分别在其IPC主分类A47D7/00(儿童床)和E01F13/04(活动的阻挡或限制交通的装置)领域中,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一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若干领域已经涌现国际领先技术。

1.5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居于全国首位;其中,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大组专利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的12.73%,中国该领域专利的19.18%。此外,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总的来看,广工工业大学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1.6与外部机构合作研究紧密

广东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SCI论文最多,数量达到10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8.82%;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与中国香港合作SCI论文达11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65%。广东工业大学与美国合作SCI论文达到115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48%;与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

1.7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名,服务广东企业超过600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0多个[1]。此外,在智慧医疗领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盲分离母-胎心电分离仪,在深圳理邦仪器和广东宝莱特两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取得14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集装箱在途监控困难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难题,构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集装箱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集装箱可视化物流,在中集集团推广,产生了101亿元的经济效益。

2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

2.1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都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从2018年度开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支持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撑。

2.2物联网应用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台,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99亿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此外,中国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相继出现。从物联网终端连接数来看,2015年,中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2017年达到15.35亿个,预测2020年将达到40亿个。总的来看,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快速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3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

3.1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先后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团队建设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和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支持计划”等八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校内存量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冲击高层次人才项目创设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人才队伍。

3.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5年以来,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在岗或离岗创业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广东工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广东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明确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5%以上奖励成果完成人,并对学校教职工专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带薪创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学校在职称认定、人才评价、业绩考核等方面,从多维度(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多视角(论文、专利、研发、产业、育人)等入手,把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规定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3.3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5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创新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重点从专利意识提升、专利战略挖掘、专利育成与转化等多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广东工业大学公开招标引进3家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化服务。

3.4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建了11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3]。11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近5年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启动资金10余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创业孵化平台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立了5家部级众创空间、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广东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先后牵头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50多个,与全省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

4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强化物联网技术国际化布局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若干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已经涌现一些国际领先技术。但从专利的国际布局来看,绝大部分为中国专利,境外专利甚少。因此,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积极引导技术国际化布局。

4.2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及发明专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对于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较少。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发展。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掌握的领先技术与行业发展对接,促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助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在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4.3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灵活的奖励激励政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是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经验,实行分阶段赋予专利权的奖励政策,专利授权满5年,学校可奖励发明人专利成果50%所有权,专利授权满10年,可奖励全部专利所有权。二是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在科研人员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建立“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使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

4.4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制度保障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转移转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研人员创业依然较少。建议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议借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经验,明确规定一定年限内保留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保障科研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人事档案、职称晋升、档案工资晋升视同在岗人员管理。二是规范专利作价入股的程序,鼓励拥有专利权的科研人员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4.5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

技术经纪人是连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投资活动的桥梁。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方面依然短缺。建议加快培养懂技术、懂市场、贴近实践的技术经纪人,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的专题培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经纪人。完善技术经纪人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技术经纪人期望的管理政策,优化技术经纪人的薪资待遇,使得技术经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金奖励等工作与业绩挂钩,稳定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应春,陈辉,林超辉.地方高水平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7(21):4-5,7.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1.2物联网领域SCI论文成果显著

截至2020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共发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1213篇。从WebofScience的分类来看,工程电气电子学类285篇,占23.50%;电信类179篇,占14.76%;材料科学多学科类162篇,占13.36%。此外,论文“Inte⁃gratedEnergyandSpectrumHarvestingfor5GWirelessCommunications”于2016年被IEEE通信协会评为5G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科技论文之一,并连续6个月被评选为IEEENetwork高访问论文。

1.3申请物联网发明专利256件,组网领域居多

广东工业大学共申请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256件,其中,组网领域133件,射频识别领域62件,传感器领域39件,二维码领域31件。从IPC主分类号来看,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69件,占26.95%;G06K(数据识别等)领域33件,占12.89%;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领域29件,占11.33%。从各国专利分布来看,中国专利255件,PCT专利1件。

1.4九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

从专利被引次数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被引1.84次。从2016—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9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其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婴儿床》(CN201610294153.0)和《一种支持扫码支付的地铁闸门装置》(CN201610239571.X)分别在其IPC主分类A47D7/00(儿童床)和E01F13/04(活动的阻挡或限制交通的装置)领域中,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一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若干领域已经涌现国际领先技术。

1.5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居于全国首位;其中,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大组专利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的12.73%,中国该领域专利的19.18%。此外,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总的来看,广工工业大学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1.6与外部机构合作研究紧密

广东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SCI论文最多,数量达到10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8.82%;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与中国香港合作SCI论文达11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65%。广东工业大学与美国合作SCI论文达到115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48%;与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

1.7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名,服务广东企业超过600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0多个[1]。此外,在智慧医疗领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盲分离母-胎心电分离仪,在深圳理邦仪器和广东宝莱特两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取得14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集装箱在途监控困难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难题,构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集装箱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集装箱可视化物流,在中集集团推广,产生了101亿元的经济效益。

2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

2.1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

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都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从2018年度开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支持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撑。

2.2物联网应用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台,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99亿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此外,中国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相继出现。从物联网终端连接数来看,2015年,中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2017年达到15.35亿个,预测2020年将达到40亿个。总的来看,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快速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3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

3.1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先后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团队建设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和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支持计划”等八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校内存量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冲击高层次人才项目创设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人才队伍。

3.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5年以来,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在岗或离岗创业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广东工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广东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明确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5%以上奖励成果完成人,并对学校教职工专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带薪创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学校在职称认定、人才评价、业绩考核等方面,从多维度(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多视角(论文、专利、研发、产业、育人)等入手,把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规定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3.3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5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创新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重点从专利意识提升、专利战略挖掘、专利育成与转化等多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广东工业大学公开招标引进3家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化服务。

3.4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建了11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3]。11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近5年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启动资金10余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创业孵化平台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立了5家部级众创空间、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广东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先后牵头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50多个,与全省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

4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强化物联网技术国际化布局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若干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已经涌现一些国际领先技术。但从专利的国际布局来看,绝大部分为中国专利,境外专利甚少。因此,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积极引导技术国际化布局。

4.2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及发明专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对于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较少。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发展。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掌握的领先技术与行业发展对接,促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助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在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4.3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灵活的奖励激励政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是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经验,实行分阶段赋予专利权的奖励政策,专利授权满5年,学校可奖励发明人专利成果50%所有权,专利授权满10年,可奖励全部专利所有权。二是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在科研人员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建立“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使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

4.4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制度保障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转移转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研人员创业依然较少。建议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议借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经验,明确规定一定年限内保留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保障科研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人事档案、职称晋升、档案工资晋升视同在岗人员管理。二是规范专利作价入股的程序,鼓励拥有专利权的科研人员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4.5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

技术经纪人是连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投资活动的桥梁。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方面依然短缺。建议加快培养懂技术、懂市场、贴近实践的技术经纪人,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的专题培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经纪人。完善技术经纪人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技术经纪人期望的管理政策,优化技术经纪人的薪资待遇,使得技术经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金奖励等工作与业绩挂钩,稳定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应春,陈辉,林超辉.地方高水平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7(21):4-5,7.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煤矿安全;CiteSpace;研究热点;前沿演进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在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煤矿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保障了百万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煤炭行业的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评价,煤矿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内外学者对煤矿安全领域的技术、管理等研究较多,但很少给出量化指标来衡量科技创新对煤矿安全的推动作用,也较少梳理煤矿安全的知识结构体系。为此,通过相关性分析给出煤炭行业科技创新(数量、煤炭工业科技奖励报奖数量、煤炭行业授权专利数量)对煤矿安全(百万吨死亡率)的影响;同时,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煤矿安全领域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演进过程,从而得到我国煤矿安全领域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学者提供参考借鉴。

1科技创新与煤矿安全的相关关系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百万吨死亡率)及研究的趋势,但科技评价指标众多,通过对国内外科技评价指标的梳理及行业内数据的可获取性,最终选取:煤矿安全领域数量、煤炭工业科技奖励报奖数量和煤炭行业专利授权数量3个指标,以此衡量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与煤矿安全的关系,经统计1980—2019年数据[1-5],科技创新与煤矿安全统计直观图如图1。从图1可知,科技创新与煤矿安全之间的反向关系,随着煤矿安全领域数量增多、煤炭工业科技奖励报奖数量增加和煤炭行业专利授权数量增加,百万吨死亡率随之逐步降低。但仅从直观上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不足以说明其关系的强度,也不能作为选取和筛除指标的依据,因此,需要以客观的统计方法对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说明。统计了自1980年至2020年7月间的相关数据,但为了更好的显示近状,特截取2002—2020年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出各指标间相关系数[6]。百万吨死亡率与煤矿安全数、煤炭科技奖励数量和煤炭行业授权专利数量的散点图如图2。从图2可以初步判断百万吨死亡率与科技创新3个指标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即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使得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图2只是直观的分析了各指标间的关系,为选择相关性分析的计算方法提供依据。由于数据符合Pearson相关分析法,所以在SPSS计算过程中选择Pearson法[7]。百万吨死亡率与科技创新的3个指标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0.923、-0.849。这说明,自2002年起至今,随着煤炭工业科技奖励的申报数量的增加,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可以说,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提升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水平。其次是煤炭行业授权专利和数量都与百万吨死亡率呈现强负相关。因此可以说明,煤炭行业科技创新推动了技术发展,提升了煤矿管理水平,最终使得煤矿安全大幅度提升,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

2煤矿安全领域研究的时空分布

为把握我国煤矿安全相关研究的前沿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回顾近40年中文文献情况,重点分析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的论文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分布情况,通过图谱可视化分析呈现了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主题及发展方向。2.1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1)数据来源及处理。数据来源选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文献全文数据。在CNKI的高级检索中选择“主题”和“关键词”检索,检索条件为“煤矿安全”,并含“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灾害、防治”,时间期限为1980年至2020年7月的中文文献,剔除新闻宣传、会议通知等非研究型文献后,共获得7248篇有效文献。2)方法分析及工具。CiteSpace[8]是陈超美博士等人开发一种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工具,通过科学计量和聚类分析判断领域的学科热点及前沿。通过梳理近10年煤矿安全领域相关研究及期刊、机构分布,揭示了煤矿安全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研究方向。基于CNKI数据库对煤矿安全领域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整理与分析,从发文量和科研机构2个维度阐述了煤矿安全领域研究的动态情况;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煤矿安全领域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可视化,定量地分析了近10年来煤矿安全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其研究现状。2.2时空图谱分析。2.2.1时间研究分布。通过对40多年的检出文献的年代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文献的年代跨度大。根据文献数量的分布规律客观上反映了我国煤炭安全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1)第1阶段,1980—2002年。该阶段与煤矿安全相关的论文数量较少,主要是该时期,我国煤炭发展较慢,更多的关注煤炭产量,而较少关注煤炭安全生产。该阶段累计发表量548篇。2)第2阶段,2002—2013年。该阶段为我国煤炭的“黄金十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在该阶段显著的提升,国家及社会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煤炭行业,煤炭产量的不断上升引发了对煤矿安全的重视,因此该阶段对煤矿生产及煤矿安全的讨论不断增加,10年间累计4183篇涉及煤矿安全领域的论文。3)第3阶段,2014—2020年。在“黄金十年”过程中,煤炭开采给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2013年煤炭市场价格下跌,“黄金十年”也随之结束。国家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与政策,这使得煤炭行业重新思考发展问题。该阶段整体数量有所下降,6年累计发表涉及煤矿安全领域论文2517篇。2.2.2研究机构分布。截取近10年煤矿安全领域发文机构数据(2010年—2020年),合并同一单位不同名称后,根据机构发表频次前5的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12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82)、河南理工大学(58)、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53)、中煤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47)。煤矿安全领域频次机构分布见表1。从机构间联合研究的分布方面分析,各机构间合作研究较多,体现了煤炭行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充分。如: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南理工大学和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跨机构研究多,辐射面广。

3研究热点及前沿演进

3.1研究热点分析。研究热点是基于对关键词的分析。关键词是反应论文主题概念的词组,聚类后能够反应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运行CiteSpace中的关键词节点,煤矿安全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这些聚类表明了我国近10年来煤矿安全的热点问题现状:煤矿安全、矿工生命安全、煤矿安全监管、ZigBee技术、数值模拟、瓦斯预测、抽采量、安全规程、风险评估、不安全行为、层次分析法、安全对策。在煤矿安全领域研究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装备技术、安全管理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瓦斯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监测、治理和评估是重点研究方向[9-10]。3.2前沿演进。通过对近10年(2010—2020年)数据的分析,识别与追踪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研究演化动态。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因此仅对突出词进行分析。运行CiteSpace得出煤矿安全引文量最大13个关键词结点统计情况见表3。结合高突文献的进一步分析,探测煤矿安全研究关注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早期阶段(2010—2014年)。该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六大系统、瓦斯抽放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相关研究。2010年,国务院23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煤矿及非煤矿山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突出词与国家相关规定完全一致,说明我国学者在此阶段的研究重要集中在六大系统及瓦斯防治方面。早期前沿阶段的研究,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中期前沿(2013—2016年)。2013年国办99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小煤矿退出、提高准入制、强化矿长责任、提升安全监管水平等要求。因此在中期前沿阶段,学者对我国煤矿的现状和安全管理研究较多,为小煤矿退出提供了理论、数据和政策的支撑。3)近期前沿(2015—2020年)。该阶段研究集中在开采装备提升、灾害防治体系、监控系统和防范措施等方面。主要反应了近年来,行业内不断关注装备技术、信息化技术、管理水平对煤矿安全的作用,其中云计算、智慧物联网、智能化开采及装备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将成为我国煤炭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

4结语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财政投入

一、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现有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论文的基本保证,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促进产品低碳开发,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有资料显示,我国l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的7.20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能耗过高不仅给我国带来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一)走低碳经济之路是维护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石油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的煤炭产量已经接近极限,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近期看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长远看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能源安全隐患。走低碳经济之路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约束状况。我国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源等低碳或无碳能源蕴藏丰富,但利用率一直很低,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走低碳经济之路就是要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型能源的消费比重,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性缺陷,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二)走低碳经济之路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十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目标基本上都未完成,全国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在2003年后出现反弹。发展低碳经济论文,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可以显著减少废水、废气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总之,走低碳经济之路是实现我国“十一五”各项目标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协调经济发展、维护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方法,是打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制约因素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储量达到94%占有绝对优势,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5.4%和0.6%。这种“煤富、油贫、气少”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不可避免的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势头,2006年达到69.4%的水平。

由于煤炭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但其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很低,到2006年总共只占到总能源消费比重的7.2%,远不能满足我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多的困难。

(二)经济发展阶段不适应

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投资依赖性大。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工业发展战略也使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一方面,从工业发展来看,投资增加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对能源、交通的需求也增加,碳排放随之增加;其次,从居民生活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人均GDP增加,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碳排放水平也增加。尤其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刚刚起步,碳排放增加速度很快;另外,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为代价,使得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如何统筹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三)资金投入缺口大

我国用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以来,当年安排预算235亿元,其中用于促进节能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示范、推广及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仅90亿元人民币。2008年节能减排资金增加到了270亿元,其中用于节能方面的资金为125亿元,包括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6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亿元,建筑节能补助资金15亿元,支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支持节能能力建设资金lO亿元。在2009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财政部明确提出将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专项用于支持节能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资金将有单达到495亿元人民币。?从投入力度上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论文转型过程中,引进技术的年需资金应当达到250亿美元(约合1700亿人民币),只有近500亿的财政支出预算显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将可能成为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重大障碍。

三、中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打造低碳经济模式

1、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

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相比,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拉动能力强、能耗低排放少等特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但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刚刚超过50%以外,绝大多数省市第三产业比重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2006年时,上海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就已经达到全市GDP增加值的51%,位于中心城区的卢湾区第三产业比例更是达90%以上,其万元GDP能耗只有0.24吨标准煤,而当年全国平均万元GDP能耗是1.21吨标准煤,平均能耗最高的宁夏更是高达4.099吨标准煤。可见,实现同等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服务业将远低于工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务、文化等服务业。

2、推动技术创新,改造高碳产业

在向低碳经济论文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着力对钢铁、水泥、电力等工业部门的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其生产流程效率,实现产业的结构性升级。在能源结构方面,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是把创新低碳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之一,各国都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廉价、清洁、高效新能源技术。针对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短期内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研发上我们首先应当着眼于发展清洁煤技术。借鉴英国、美国的经验,建设低碳示范发电站,加大对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的资助。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使新技术具有市场竞争力。随着旧电厂逐步退役,我国应逐步降低新建电厂的碳排放标准,推动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的商业化,同时加速下一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推广。同时,应当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由于风能、太阳能发电在短期内尚难形成规模,当前可以适当加大核能发电和水电的装机容量。但是,不少新能源开发始终受到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的困扰。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中应把重点放在降低成本,开发出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经济型新能源上。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很多经济结构转型中深层次问题,而且前期资金投入相当巨大、技术改造难度很高,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制订出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财税政策体系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1、调整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投入

发展清洁能源、改造传统落后产能都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安排。从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看,国家专项用于这部分的资金将达到495亿元人民币。然而,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的瓶颈,在未来仍要加大对节能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力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1%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平均为2.9%。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发投入比重不断下降,1997年仅为0.54%,近几年有所上升,也不足1%。因此,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进一步向节能减排领域,尤其是技术研发领域倾斜。

目前我国已经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政府应该继续整合各部门专项,由财政部统收统支,避免财政资金平均分配和“撒胡椒面”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可考虑设立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新能源开发等预算科目,用于专门核算低碳改造和研发方面的收支情况。

2、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政府应该改进资金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建立基金、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自2004年起,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鼓励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金额占到同类产品政府采购金额的比重达到60%;在此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对节能产品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全年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达164亿元,占采购同类产品的84.5%。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招标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必须坚持效率性、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原则,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扩大政府环保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财政贴息和补贴则可以通过少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

当前,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纷纷出现了由财政投入资金,地方政府管理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或“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的目的是帮助和鼓励企业发展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成立“国字号”的“中央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由财政部出资,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管理。该基金的核心任务应当是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对碳密集产业的改造,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建立低碳试验区,达到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示范效果,同时吸引私人投资、银行资金进入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领域。设立该基金,财政部可以先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保本经营,滚动发展。基金的投资方向可以是在节能减排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加速研发有利于低碳经济论文发展的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该基金还可以以股权投资等手段参与传统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及循环经济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项目等等。在技术改造完成或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后以股权交易、转让等方式退出,所得收益再用于投资其他项目,实现基金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3、完善税收政策,鼓励经济转型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也对资源税和消费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但是由于这两种税收的作用对象狭窄,因而对我国节能设备和节能产品的生产推广及使用收效不大。针对我国当前过于倚重鼓励性政策的税收体系,我们应当引入有奖有惩、奖惩并重的政策。资源税是与节能减排事业关系最紧密的税种,我们应着力改革现有资源税制度,从征税对象的角度来看,将一些尚未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这样,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全面保护;从税额计算来看,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额,甚至可以尝试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率征收相结合的征税办法。企业所得税是调节范围最为广泛、作用最为直接的税种。我们应该以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各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将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将减税基与降税率相结合,设计出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企业所得税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效应。此外,还可以考虑增加新税种,例如开征环境税、碳税等等,将一些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加大这类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空间,遏制生产冲动。同时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公务员之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尽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仍然深信,低碳经济模式一定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当前这个大变革的历史机遇,将改革扎扎实实的推进下去,用合理的市场手段和政策导向来达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1]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9

第二,工业信息化研究。目前,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研究论文在这方面也比较关注,直接涉及此的论文有18篇,占整个论文的8.2?,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2篇,陕西、青海各2篇,宁夏1篇,甘肃5篇,新疆6篇。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如张晓峰[10]从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入手,指出西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心在于把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不少学者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方针、任务与发展重点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彦平[11]的《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李纯英[12]的《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三是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如《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13]。四是新型工业化问题。基本从理论上阐述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如何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如滕堂伟[14]的论文。另外有关工业信息化研究的硕士论文有玛依努尔·阿不力米提的《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思考》、宋海峰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甘肃工业增长质量研究》、王琼的《兰州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上述论文都指出了目前传统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快发展传统工业改造、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认识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但论文对于西北地区目前取得的成绩基本没有谈及,更没有讨论到成绩的取得是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结合,如何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热

点。

第三,服务业信息化研究。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国服务业信息化的步伐。金融业、交通物流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也都取得了显

著进展。对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共有14篇论文,占整个论文的6.4?,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4篇,研究各省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有10篇,其中陕西6篇,甘肃1篇,新疆3篇,宁夏、青海没有。付小妮[15]论述了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宋雪飞[16]分析了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梁春阳[17]谈论了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李晓东[18]和黄智杰[19]则分别从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和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对现代物流业进行了分析。其他研究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基本是在分析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服务业发展应有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

第四,电子商务业研究。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的论文陕甘各1篇,新疆2篇。《以涉农供应链的成长促进新疆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及现实基础》[20]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涉农供应链管理间存在着互助的关系出发,对BtoB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陕西开发》[21]指出了陕西发展电子商务的几个优势及利用优势开展电子商务的着眼点。《对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考》[22]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运作模式,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新疆的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新疆本地的特色,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从政策、法规、安全、支付、物流等层面加大推进力度,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虽然这一方面的研究论文不是很多,但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

2.社会领域信息化研究。社会领域信息化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灾害预警和救灾信息化。

第一,教育信息化研究。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论文28篇,占整个论文的12.8?。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即除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的变革。《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3]认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形式之一,宁夏银川市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与应用必将促进银川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高。《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探析———由正宁五顷原回族自治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所观》[24]在对正宁县五顷原回族自治乡调查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二是大中小学生及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25],深入分析了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

信息素养现状和培养信息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并提出了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针对性建议。三是关于西北地区

及西北各省文献信息、文献资源的研究。基本都在说明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有必要通过建立西北地区完善、高效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促进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同时也提出了建设西北地区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具体措施。

第二、文化信息化研究。与文化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论文19篇,占整个论文的8.6?。论文基本围绕着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进程而研究。如《复合图书馆与总馆分馆制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两大增长点》[26]、《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27]和《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28],这些论文探讨了建设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认为建立数字图书馆不仅有望解决西北地区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望成为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但需要注意的是,从2005年起,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对于减灾防病、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在省市联网及应用、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及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也全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灾害预警和救灾领域信息化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有关公共卫生信息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领域信息化的研究似乎没有。

3.电子政务研究。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行政组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而采取的改革举措,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政务流程再造,重塑政府与公民、行政组织与行政环境的关系。

如何选择西北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多数研究成果都强调不能简单照搬发达省市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模式,而必须根据民族地区行政环境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民族地区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建设》[2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对策》[30]都指出经济因素、社会体制、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构成是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指出“跨越式”的发展理念并不适用于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以行政环境整合开发为主导的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策略。诸如宁夏、青海、新疆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在注重整合与应用基础上进行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并发展其政务环境,营造电子政务的行政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全面改善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反过来通过行政环境的整合开发来推进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冯玉才[31]则认为使用电子

政务的国产货将会对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和巨大推动作用。而随着我国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及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电

子政务开发集成环境等方面都将成为重点研究。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有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应该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产业化三个方面。

实际上,西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前两方面。如《关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信息资源的思考》[32]和《新疆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构想》[33]都较系统地阐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数据库包含的内容,同时对数据库的应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唐志荣[34]、张照云[35]、马春

赞[36]则分别谈了关于甘肃、青海、陕西三省农业、教育、科技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但有关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没有,特别是为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服务的就业信息资源开发、全国各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更需要进一步深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必将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保障。

5.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研究。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得到增强,加之电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为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有关信息产业的研究也比较多,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他们对西北地区、西北各省区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西北各省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吕胜利[37]则从西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概况,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通讯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电子工业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进入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以电子工业为主体,突出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促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工业安全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社会生产、加工贮藏、安全卫生的学科,多年来一直承载着培养食品创新创业高级人才的重任与使命。由于食品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食品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传授业务知识,还要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文从实践教学组织运行、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对该专业进行了研究探讨和经验总结,为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食品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食品专业“2345”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科教融合、专创协合、校企联合、知行耦合”为基本原则,设计了基础能力培养层、专业技能提高层和创新能力拓展层等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四个实践教学模块,依托吉林省长白山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专业实验室、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五个平台,通过产、学、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食品专业两能力、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2345”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组织运行体系

自2010年以来,我校先后下发了《关于在我校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成立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保障委员会和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组织,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基础,创建了教评学团科资“六位一体”的校院系三级大学生“两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工作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建立了由校长办公会决策、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质量监控评价中心督导,以及由教学院长、教务秘书、系主任全面负责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三、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一)实验模块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实操技能的重要途径[2]。“四个注重”是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注重课前准备。实验指导教师要提前做好预实验,对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做好实验预案。(2)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和学习态度等,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结果进行检查,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凡不合格者要求重做。(3)注重内容更新。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企业社会需求以及教学信息化发展,不断更新实验内容。(4)注重诱导启发。本专业设置了《专业综合实验》等专业特色课程,通过提高选修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设模块

食品专业开设了C程序设计、工程图学和CAD、化工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重要环节上。(1)课前环节。根据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制订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2)选题环节。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设计性,鼓励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拟定有创新训练价值的命题。(3)课中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指导教师有足够的在岗时间、讲解时间和答疑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课后环节。根据设计方案、说明书、图纸、计算、作品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等进行成绩评定。

(三)实习模块

食品专业的实习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个实习过程中实行系主任领导下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即系主任负责实习的统筹管理和实习单位的交流联系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拟定实习指导书、制订实习方案、召开动员会、指导实习报告、组织管理学生、成绩考核评定和实习工作总结等相关工作。实习过程的组织工作分为四步:一是根据实纲要求,拟定实习指导书并制订实习工作方案;二是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实习组织形式、实习内容、安全纪律、实习报告要求、实习成绩评定等内容;三是与实习单位人员交接,安排好实习学生的饮食、交通等后续实习保障环节;四是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签订实习安全协议书,并为学生购买相应保险,学院开具实习单位介绍信。实习过程的管理包括报告和巡查。报告制度分为三方面:一是实习学生每周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报告;二是实习小组长每天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进展情况;三是实习中如出现重大问题,指导教师应及时向学院和实习单位报告。巡查制度是指导教师不定期对实习学生进行抽查,并定期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了解学生出勤、实习能力和表现等情况。

(四)毕设模块毕

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实践性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3]。毕业设计组织过程共分为六步:一是选题阶段,安排在每年11月(第7学期),按照师生互选原则,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题;二是开题阶段,安排在每年3月中旬(第8学期),论文题目须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学生完成开题报告;三是指导阶段,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外文翻译、实验方案、技术路线、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进行全面指导;四是评阅阶段,答辩前,由校内同行对毕业论文进行评阅;五是答辩阶段,学院成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委员会,按《长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细则》的要求开展答辩工作;六是评价阶段,学院答辩工作委员会根据毕业设计质量、所获成果、答辩情况等,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把控采取“校院督查导师负责制”。学校和学院分别成立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论文)分别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前期主要检查选题和开题情况,中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展和教师指导情况,后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质量和教学资料归档情况。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格式、内容、真实性等负有全面责任。

四、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教学档案是开展教学检查、专业评价、审核评估、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支撑材料和佐证文件[4-5]。为规范和完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本专业按照《长春工业大学实践教学基本档案建设工作规范(修订)》,制订了食品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教学资料归档检查清单(见表1)。教学资料归档时,实行校院督查、系级管理、专人负责制,即由食品系指派专人负责实践教学档案的登记、审核、存档和管理。五、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专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保障的“八位一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立了以学院党政联席会为主体的教学决策系统;以分管教学院长和系主任等为主体的教学指挥系统;以校院两级督导组等为主体的教学分析与评价系统;以校院两级督导组、领导干部、学生信息员等为主体的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为主体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以资产处、图书馆和后勤管理处等部门为主体的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障系统;以宣传部、学生处等部门为主体的宣传教育系统;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为主体的仲裁系统。实践育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六、结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长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上下联动,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构建了食品专业两能力、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2345”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评学团科资“六位一体”的校院系三级实践教学工作组织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了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积极推进研究、改革、建设与管理四者有机结合,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保障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使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切实提高了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江,翟轰,祝西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58-60.

[2]彭继跃.基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57-258.

[3]张敏.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251-252.

[4]顾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3(3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