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36:57

公平市场

公平市场范文篇1

【摘要】论述了建设公平市场经济的方法,强调确立公平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建立公平制度与公平信仰,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公平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和基本主张。

一、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历史与现状

16世纪以后西方逐渐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西方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物质财富。特别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为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的基石,从此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几乎欢呼雀跃,把市场经济描绘成“自动机”、“和谐经济体”。然而,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资本话语权决定了公平的丧失。1825年发生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泰晤士报》等报道:“目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是最近三十年来所没有过的”“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忍饥挨饿的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至爆发了公开的暴动”。于是发生了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等。法国的圣西门称早期自由市场社会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傅立叶将之比喻为“复活的奴隶制”,英国的欧文历数市场制度的罪恶,呼吁建立“新和谐公社”。马克思则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西方国家没有走马克思的道路,但是他们把“公平”补充到了市场经济的“效率”之中。十九世纪末以后,股份制从银行、贸易、工程建设逐渐走向了工业企业,传统的个人私有制被改造成公众私有制,大型私人企业被改造为公共企业;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被制度化、法律化,工会也逐渐合法化;俾斯麦首先在德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到1948年英国则率先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现在,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几乎覆盖全民、包罗万象的高标准的社会福利安全网。还有,累积性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税制发挥了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目前,瑞典、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最富裕人口仅占有40%多的社会财富,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5-0.30的低水平,日本目前大约为0.27(王文元:发达国家的和谐之术,小康,2007(7))。可见,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是“公平市场经济”。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很短,从效率方面来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高度垄断的经济体制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扭曲变形,以至于有形成“权力市场经济”、“权贵市场经济”、“官僚市场经济”的危险——在一些领域贪污腐败盛行,贫富分化加速,地区鸿沟过大,城乡结构失调,在教育、医疗、财政、金融、股市、土地、住房、环境、养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占有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的状况,亟需制度层面的改善。

二、什么是公平市场经济

所谓公平市场经济就是“非权力化、非官僚化、非垄断化”的市场经济,就是“政府有责、公民有权、机会均等、保障完善”的市场经济。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或者叫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二是以德国、北欧国家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三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也叫亚洲模式或东亚市场经济。

本文所说的公平市场经济既有自由市场经济的遏制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排斥特权和垄断、减少寻租腐败的特点,也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强调公民平等、民主管理、社会保障的特点,还有东亚市场经济的民本主义、均富主义、父爱主义的特点。但是,公平市场经济克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强者通吃、过度竞争、两极分化,社会市场经济的低下的行政效率、沉重的福利负担等问题,以及东亚市场经济的政经不分、政企不分、政银不分等弊端。

也就是说,公平市场经济的“非权力化、非官僚化、非垄断化”是指:遏制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无端干预,阻止“权力市场经济”、“官僚市场经济”的形成;打破国有垄断、行政性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瓦解“权贵市场经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小政府”或者“适度政府”、“有效政府”、“低成本政府”。

公平市场经济的“政府有责、公民有权、机会均等、保障完善”是指:政府不缺位、错位、越位,履行在国防、治安、公民权利保护、公共物品供给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扶贫、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公民摆脱弱势地位,拥有监督政府、问责政府的权力以及话语权、舆论权和媒体主导权;在市场经济中排除特权、腐败和垄断,使得每个人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阶层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福利安全网,做到“结果公平”。当然,“结果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与相互促进。

北欧的丹麦、芬兰、瑞典以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既有高效率的市场经济,其贫富差距又极小,是公平市场经济的典范。

三、公平市场经济的基本主张

要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公平现状,唯有建立“公平市场经济”一条路可走。本文建议:政府顺应民意,将“公平市场经济”写入决策性文件,将公平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大力推进。

公平市场经济的基本主张是,界定政府的作用,维护公民和弱势群体的权利,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弘扬人文关怀的文化。

公平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其一,拥有“优质”政府、“瘦”政府、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正义、促进分配公平、提供公共产品、优化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必须精兵简政、清正廉洁、公开透明。

其二,权力多中心化,改变博弈力量不平衡以及弱势群体权利贫困的状况,从以政府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公民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只有大力保护公民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其三,机会均等,公平竞争。金融、财政、货币、产业、就业政策皆公正透明,各种所有制平等角逐,消除特权、垄断、寻租、官商勾结和信息不对称。

其四,建立公民导向、以人为本的话语体系和现代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社会保障、金融、财政、生态、环境制度。

具体地说,公平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此处指大政府,包括立法、司法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其一,文化责任。主要是传承文化,传播道德,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信仰与公民意识。

其二,制度责任。主要是确立宪政制度和市场制度,建立现代金融、财税、投资、分配体制和独立的审计、监察制度。

其三,公平责任。公共服务不能排他,公共政策不能有歧视性,政府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国民和经济主体,为此,必须废除在金融、财税、就业、产业政策、户籍待遇等方面的种种歧视性、不合理的规定。

其四,维护公民权利的责任。民权是民生的根本,政府必须维护公民的话语权、监督权、参与管理权、迁徙自由权,等等。

其五,明晰产权、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低收入群体住房等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责不容辞,保障国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其六,公共治理与行政的责任,包括社会治安与法治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的责任。为此,必须建设善治、合作、公开、透明、廉政、负责任、可问责的政府。

政府责任不包括竞争性产业的投资、非战略性的投资、非政府组织及公民自治的事务等。

从上可见,公平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缺位、错位、越位;公民的人权,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市场开放、平等、有序;社会清廉、公正、法治。

四、如何建设公平市场经济

建设公平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建立公平制度或者说现代制度,即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政治法律制度、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现代社会文化制度,进行国家的公平性再造。

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平衡者、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者;通过人民民主,制约公权力,监督公权力;保障公民的话语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宪法铲除特权、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建设法治政府,消除法律专横与法律歧视,保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司法、监察、审计系统独立于行政,维护司法公平;实行无罪推定,不得逼供,公民非经法律程序不得被逮捕、被剥夺财产;建立严格保护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产权多元、治理科学、分配合理、保障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现代财税制度、现代分配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行政型垄断,实行民有制、股份共有制;建立科学、公开、严格预算、公民监督的财政体系和有利于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橄榄型的分配结构。

社会主义现代社会文化制度——废除户籍身份歧视,保障农民、农民工、外来人员的平等权益;建立公民广泛参与、保护举报人、可以进行财政公益诉讼的现代反腐败制度;形成有利于民众、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现代新闻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确立正义平等的文化观、公平高效的价值观。

总之,建立公平制度,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建设民本政府、法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弱者最需要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民主是公平的制度化基础,是市场经济的矫正力量。

建设公平市场经济,还要确立公平信仰、弘扬公平道德,关键是将公平制度建设与公平信仰、公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公平制度奠基公平信仰与公平道德,以公平信仰、公平道德巩固公平制度。

建立公平制度,还要进行企业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的创新,打破国有垄断、权贵垄断,发展民营经济,让普通人受益其中;实现社会自治,发挥工会、农协、商会的独立作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帮助弱势群体进行团体的博弈。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商务印书馆,1982.

[2]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毛寿龙等: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0.

公平市场范文篇2

【摘要】论述了建设公平市场经济的方法,强调确立公平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建立公平制度与公平信仰,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公平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和基本主张。

一、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历史与现状

16世纪以后西方逐渐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西方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物质财富。特别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为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的基石,从此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几乎欢呼雀跃,把市场经济描绘成“自动机”、“和谐经济体”。然而,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资本话语权决定了公平的丧失。1825年发生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泰晤士报》等报道:“目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是最近三十年来所没有过的”“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忍饥挨饿的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至爆发了公开的暴动”。于是发生了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等。法国的圣西门称早期自由市场社会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傅立叶将之比喻为“复活的奴隶制”,英国的欧文历数市场制度的罪恶,呼吁建立“新和谐公社”。马克思则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西方国家没有走马克思的道路,但是他们把“公平”补充到了市场经济的“效率”之中。十九世纪末以后,股份制从银行、贸易、工程建设逐渐走向了工业企业,传统的个人私有制被改造成公众私有制,大型私人企业被改造为公共企业;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被制度化、法律化,工会也逐渐合法化;俾斯麦首先在德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到1948年英国则率先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现在,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几乎覆盖全民、包罗万象的高标准的社会福利安全网。还有,累积性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税制发挥了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目前,瑞典、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最富裕人口仅占有40%多的社会财富,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5-0.30的低水平,日本目前大约为0.27(王文元:发达国家的和谐之术,小康,2007(7))。可见,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是“公平市场经济”。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很短,从效率方面来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高度垄断的经济体制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扭曲变形,以至于有形成“权力市场经济”、“权贵市场经济”、“官僚市场经济”的危险——在一些领域贪污腐败盛行,贫富分化加速,地区鸿沟过大,城乡结构失调,在教育、医疗、财政、金融、股市、土地、住房、环境、养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占有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的状况,亟需制度层面的改善。

二、什么是公平市场经济

所谓公平市场经济就是“非权力化、非官僚化、非垄断化”的市场经济,就是“政府有责、公民有权、机会均等、保障完善”的市场经济。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或者叫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二是以德国、北欧国家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三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也叫亚洲模式或东亚市场经济。

本文所说的公平市场经济既有自由市场经济的遏制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排斥特权和垄断、减少寻租腐败的特点,也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强调公民平等、民主管理、社会保障的特点,还有东亚市场经济的民本主义、均富主义、父爱主义的特点。但是,公平市场经济克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强者通吃、过度竞争、两极分化,社会市场经济的低下的行政效率、沉重的福利负担等问题,以及东亚市场经济的政经不分、政企不分、政银不分等弊端。

也就是说,公平市场经济的“非权力化、非官僚化、非垄断化”是指:遏制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无端干预,阻止“权力市场经济”、“官僚市场经济”的形成;打破国有垄断、行政性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瓦解“权贵市场经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小政府”或者“适度政府”、“有效政府”、“低成本政府”。

公平市场经济的“政府有责、公民有权、机会均等、保障完善”是指:政府不缺位、错位、越位,履行在国防、治安、公民权利保护、公共物品供给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扶贫、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公民摆脱弱势地位,拥有监督政府、问责政府的权力以及话语权、舆论权和媒体主导权;在市场经济中排除特权、腐败和垄断,使得每个人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阶层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福利安全网,做到“结果公平”。当然,“结果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与相互促进。

北欧的丹麦、芬兰、瑞典以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既有高效率的市场经济,其贫富差距又极小,是公平市场经济的典范。

三、公平市场经济的基本主张

要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公平现状,唯有建立“公平市场经济”一条路可走。本文建议:政府顺应民意,将“公平市场经济”写入决策性文件,将公平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大力推进。

公平市场经济的基本主张是,界定政府的作用,维护公民和弱势群体的权利,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弘扬人文关怀的文化。

公平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其一,拥有“优质”政府、“瘦”政府、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正义、促进分配公平、提供公共产品、优化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必须精兵简政、清正廉洁、公开透明。

其二,权力多中心化,改变博弈力量不平衡以及弱势群体权利贫困的状况,从以政府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公民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只有大力保护公民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其三,机会均等,公平竞争。金融、财政、货币、产业、就业政策皆公正透明,各种所有制平等角逐,消除特权、垄断、寻租、官商勾结和信息不对称。

其四,建立公民导向、以人为本的话语体系和现代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社会保障、金融、财政、生态、环境制度。

具体地说,公平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此处指大政府,包括立法、司法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其一,文化责任。主要是传承文化,传播道德,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信仰与公民意识。

其二,制度责任。主要是确立宪政制度和市场制度,建立现代金融、财税、投资、分配体制和独立的审计、监察制度。

其三,公平责任。公共服务不能排他,公共政策不能有歧视性,政府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国民和经济主体,为此,必须废除在金融、财税、就业、产业政策、户籍待遇等方面的种种歧视性、不合理的规定。

其四,维护公民权利的责任。民权是民生的根本,政府必须维护公民的话语权、监督权、参与管理权、迁徙自由权,等等。

其五,明晰产权、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低收入群体住房等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责不容辞,保障国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其六,公共治理与行政的责任,包括社会治安与法治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的责任。为此,必须建设善治、合作、公开、透明、廉政、负责任、可问责的政府。

政府责任不包括竞争性产业的投资、非战略性的投资、非政府组织及公民自治的事务等。

从上可见,公平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缺位、错位、越位;公民的人权,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市场开放、平等、有序;社会清廉、公正、法治。

四、如何建设公平市场经济

建设公平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建立公平制度或者说现代制度,即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政治法律制度、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现代社会文化制度,进行国家的公平性再造。

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平衡者、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者;通过人民民主,制约公权力,监督公权力;保障公民的话语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宪法铲除特权、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建设法治政府,消除法律专横与法律歧视,保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司法、监察、审计系统独立于行政,维护司法公平;实行无罪推定,不得逼供,公民非经法律程序不得被逮捕、被剥夺财产;建立严格保护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产权多元、治理科学、分配合理、保障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现代财税制度、现代分配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行政型垄断,实行民有制、股份共有制;建立科学、公开、严格预算、公民监督的财政体系和有利于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橄榄型的分配结构。

社会主义现代社会文化制度——废除户籍身份歧视,保障农民、农民工、外来人员的平等权益;建立公民广泛参与、保护举报人、可以进行财政公益诉讼的现代反腐败制度;形成有利于民众、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现代新闻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确立正义平等的文化观、公平高效的价值观。

总之,建立公平制度,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建设民本政府、法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弱者最需要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民主是公平的制度化基础,是市场经济的矫正力量。

建设公平市场经济,还要确立公平信仰、弘扬公平道德,关键是将公平制度建设与公平信仰、公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公平制度奠基公平信仰与公平道德,以公平信仰、公平道德巩固公平制度。

建立公平制度,还要进行企业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的创新,打破国有垄断、权贵垄断,发展民营经济,让普通人受益其中;实现社会自治,发挥工会、农协、商会的独立作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帮助弱势群体进行团体的博弈。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商务印书馆,1982.

[2]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毛寿龙等: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0.

公平市场范文篇3

关于公平市价最重要的司法上发展而来的标准:一是买方和卖方都是自愿买卖的;二是自愿买卖的双方都不是被强迫进行买卖;三是自愿买卖的双方都是假设的人;四是双方都合理地知悉所有与商品相关的事实;五是物品以它能发挥的最大效能被估值;六是不考虑发生在估价日期外的,且不能在估价日期内被合理预见的事项。

二、公平市价的确定

公平市价的确定是一个事实调查过程,调查者必须权衡所有价格的相关证据并得出适当的推理。司法上一致拥护的标准是采用这三种方法来确定公平市场价值,即市场法、收益法以及以资产为基础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适用哪种方法是法律适用问题。市场法市场法要求将课征产品与在同时期的正常交易中的相类似的产品对比。要考虑两者亦同。关键是可资比较的财产的出卖价格。市场法只有在被用来做比较的产品在质量上与课征财产基本相似时,估值才准确合理。收益法收益法涉及收入资本化、贴现现金流。这种方法通过计算课征财产的估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来估价。估计现金流的确定是通过计算可用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剩余价值的现值之和。以资产为基础的方法以这种方法估价,就是通过计算再生产该产品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来确定产品的价值。

三、公平市价与公允价值的比较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有两个独立、相区别的含义,一是会计准则意义上的,一是法律意义上的。1.会计准则意义上在会计准则意义上,公允价值通常被会计师准备财务会计报告时所采用。为方便财政核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107条把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个双方自愿而不是受迫或清算现金交易中该金融工具可以被交换的量。如果一个金融工具有一个市场报价价格,那么它的公允价值等于该金融工具的数量乘以市场价格的积。中国的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则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2.法律意义上美国大部分州法律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为了对异议股东评估权进行估价或者是在离婚案件上的财产评估。比如,在伊利诺斯州,州议会这样定义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是在一个公平和双方自愿的现金交易中可以被买/卖的量;二是该财产在活跃市场中的市场报价,如果有的话;三是若该财产在活跃市场中无市场报价,则定义为利用现有类似财产的价值最佳信息或其他方法所确定的值。①在公允价值的发展中,伊利诺斯州法院认为产品的公允价值应当与它的公平市价一致,然而,事实上两者并非总是一致的。会计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对公允价值的解释出入不大,但会计意义上的更精确,操作性更强,结合大量的相关案例,会计意义上的解释更恰当。并且与公平市价更具有可比性。

(二)公平市价与公允价值的区别

中国税法对公允市价尚未足够重视,但并不意味着公允市价对法院在相关案件处理上没有意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应获得重视,并将最终取代中国税法上的公平价格。对公平市价和公允价值的比较,由于中国尚未完全引进和确定公平市价和公允价值,故只能基于其源头—美国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由于运用会计上的解释比法律意义上的解释更恰当,所以我们采用会计上的解释用于我们的分析。公平市价的概念与公允价值的概念在三个方面上有根本区别。第一,当公平市价要求买卖双方自愿的情形下,还要求自愿的双方要合理地知悉与财产相关的所有事实。公允价值则不要求对相关项目的了解,只预见双方自愿。第二,公平市价要求自愿买卖的双方都不能受迫进行买卖,但公允价值仅仅要求当事人不能处于强制交易或清算状态。这个要求看来一样。然而,在公允价值定义中“,强制或清算交易”没有明确是不是买卖双方都处于这种状态。公平市价运用到税收上,须同等考虑假设的买方和卖方,任何一方都不能受到强迫。另外,清算与“强制下的买卖”并非一回事,清算可自愿。第三,财政部对公平市价解释中的字眼在司法上被曲解,使公平市价具备估值检验的功能。正如上面所谈到的,自愿的买卖双方都被认为是假设的而不是真实具体的人。再如,财产在被估值时必须根据它能发挥的最大效用来衡量。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我们没有发现这些要求的踪影。也就说,公平市价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更多的估值检测的性质,而公允价值则无此体现。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意义上比公平市价在税收意义上用义更广。

四、结论

公平市场范文篇4

[关键词]公共住房;货币化补贴;低收入家庭;居住隔离;贫困分散

和多数发达国家公共住房发展进程相一致,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兴起同样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息息相关。以城市化、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各种新的复杂状况,而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的恶化,尤其是贫民窟的存在,往往与贫困、卫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城市犯罪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与住房改革的呼吁。住房改革者们认为,恶劣的居住条件不仅损害了居民的健康,而且也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住房改革者的推动下,部分城市制定了新建或现有住宅的最低可居住标准,并立法限制可能给民众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的工商业开发。但由于长期坚持的自由放任政策与地方自治传统,联邦政府并没有对公共住房进行直接干预,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联邦政府先后两次共拨款一亿美元,通过公共住房建设改善军工人员居住环境,提高工业生产率。但是,联邦政府对住房保障的首次尝试并非出于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环境的意图,而属于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重新退出住房领域。

一、公共住房政策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现实依据人们所持有的观念构建。有关政府应在穷困阶层住房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吁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更为强烈。也正因如此,自由党才拥有国内政治力量以发起重大的联邦事务。1934年美国通过《国家住房法案》,并先后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为彼时受到大萧条冲击的“沉没的中产阶级”提供金融援助,并在此后持续增进美国民众住房购买的支付能力。同时,《国家住房法案》授权联邦政府直接为低收入家庭建造出租房。由此,住房保障制度成为正式的制度设计。不同于向自有住房提供的金融信贷制度设计,出于对公共住房可能挤压私人住房投资的忧虑,公共住房政策遇到了强烈的政治阻力,拨付给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一再被削减,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低收入家庭公共住房建设则被国防住房项目取代。1949年,美国重启低租金公共租房项目,颁布《住房法案》。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有义务提供御寒庇护所使民众生命免于遭受寒冷的直接威胁,《住房法案》“让每一个美国家庭在适宜居住的环境中拥有一个舒适的家”的宗旨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一基本义务。然而,伴随着这一远大目标而来的是极度贫困户之外谁还应得到住房援助、援助的形式为何以及谁来负责运营管理、住房援助对住房市场供给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等问题。因此,60余年来,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基于不同时期已有住房数量和质量,公共住房政策实施的成本是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公平性而不断演变的。虽然公共住房的发展一波三折,公共住房总量自1949年的17万个单元发展至1994年的峰值140.9万个单元,大多数公共住房项目还是提供了合适的住房。然而,从外观看,公共住房选址、设计以及建筑质量与设施配备都显见失当。不仅如此,贫困集中和种族集聚是后期公共住房政策设计所致力于扭转的目标之一。此外,高犯罪率和辍学率、管理和维护困难等都影响了公共住房实物配给政策的可持续性。

二、公共住房政策由实物补贴向货币补贴的转向

住房政策有其自身的历史,每一个项目的提出、争论、实施、评估,或维持或拒绝,整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受到之前经历的很大影响,美国租赁补贴政策的形成也是如此。租房券,最早由美国房地产董事会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政府资助建议贫困人群新住房的替代性方案提出。1937年,公共住房成为位居上风的公共住房政策选择。而后虽然有关租房券的呼吁一再出现在住房政策讨论中,但在1949年的《住房法案》立法前,其倡导者都输给了公共住房倡导者,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1953年政府住房政策总统委员重拾这个概念,但仍然没有摆脱失败的结果。1965年颁布《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法》,其中的租赁住房项目23条款为租赁补贴政策的出台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23条款允许公共住房部门从私人房东租赁标准住房单元,再将其转租给中低收入群体。公共住房管理部门支付给私人房东市场租金,低收入家庭支付依收入确定的可负担租金,二者之间的差价由政府弥补。通常,住房管理部门寻找市场上合适的住房和私人房东签约,但是少数管理部门也允许租户自己寻找房源。无论何种方式,23条款都切断了出租补贴者和专为低收入家庭建设的具体项目之间的纽带,而为地理流动、经济流动甚至是种族融合带来更多的新机会。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住房和社区发展法案》,提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租房券计划,也就是广为人知的第8条款存量住房计划,真正让租房券成为美国住房政策的一部分。这个法案给美国的住房政策带来了两个重大改变:一个是私有企业开始在低收入住房的提供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个是政府的补贴重点从住房供给转向住房需求。具体而言,第8条款存量住房计划要求地方住房管理机构筹备住房援助计划(HAPs),重点在于社区的住房需求为何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一种是新增建设和实质修缮计划框架下基于项目的开发补贴,另外一种是存量住房计划下基于租户的需求补贴。与之前政府直接建设和运营公共住房不同,这两种补贴都是发放给私人所有的房屋。20世纪70年代末,在前所未有的经济滞涨下,共和党保守派上台,开启了一个对联邦政府的管理和开支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住房政策也不例外。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他任命政府住房政策总统委员对既往住房计划进行回顾并给出建议,委员会认为“为贫困人群生产更多新公寓”不是答案,“住房支付计划”才是对于低收入消费者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大量的贫困家庭获得体面的家。在委员会报告建议下,里根总统呼吁国会取消第8条款中住房生产部分,留下其中的租房券作为唯一大规模联邦住房补贴的形式。从1983年起,除替换现有住房外,联邦政府再也没有通过公共住房政策或基于项目的第8条款补贴过任何新建低收入者住房。与此相应的是,基于租户的第8条款补贴政策不断扩大。1985年,里根政府引入“住房券”作为第8条款变体。与第8条款租房券略有不同,住房券补贴依据住房管理机构指定的“支付标准”。“支付标准”代表项目所允许的最高房租,同时还允许租户突破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支持的支付标准,高出或低于支付标准的差额部分由计划参与者自行支付或储存,进而实质性地给予了中低收入家庭更多的住房选择自由。租房券和住房券项目有些混乱地并列运营着,直至1998年《住房质量与工作责任法》将二者并入单独的“住房选择凭单计划”,即当前的租房券项目。

三、公共住房货币化补贴的主要内容

基于租户的第8条款,住房补贴只向单个家庭提供,而不涉及特定的住房项目。第8条款租房券项目印发证明给收入符合资助资格的家庭,然后由住房管理局(PHA)支付房东租户所付租金部分同实际租金之间的差额。为了提供可支付、体面、安全以及卫生的出租单元给中低收入家庭,参与租房补贴的房东应同意接受不超过公平市场租金所确定的租金,同时需接受住房管理局对住房单元的检查以确定这些出租房符合住房和城市发展部(PHD)所要求的质量标准。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确定每年每个地区的中等(平均)收入水平,而各地住房管理局负责各区域住房补贴的具体运营工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与住房管理局签订合同以提供对于低收入家庭的第8条款租房券援助。支付给住房管理局的管理费用涵盖了接受和评估申请者、重新认定资格以及出租单元检查等项目运营成本。住房管理局将申请资助的可用资金通知发表在《联邦公报》中,包括每个地区的资金配置,每个地区的可用资金数量、申请者的评级和排名标准等,从而为对租房券感兴趣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相关信息。在租房券制度下,公平市场租金(FMRs)决定了第8条款住房援助支付项目租赁方和出租方的参与资格,FMRs同样也作为支付标准应用于租房券项目中补贴额的计算。在项目推出之初,租房券弥补了调整后家庭收入的25%与公平市场租金之间的差额。因此,美国公共住房货币化补贴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公平市场租金。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每年选取354个都市区和2350个非都市区郡作为样本计算其公平市场租金,公平市场租金属于总租金计算,包括低收入住房租金和设施成本(不包含电话费)。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设置的公平租金应保证,对于项目参与者而言,有足够数量的出租住房供给。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公平市场租金的设置必须使租户能够对单元和社区有所选择,同时也要使低收入家庭能够有所选择。公平市场租金设置的这个水平一般被表述为标准质量出租单元租金分布的百分位点,当前使用的是第40个租金百分位,即市场上有40%的普通住房房租低于公平市场租金水平。公平市场租金随家庭人口和所租房屋的大小而变化(表1),这种计算方式保证了公平市场租金能反映当地的市场状况,从而使接受资助的租户有足够的补贴以住上不错的房屋。公平市场租金在不同区域住房市场中变化很大,而且每年度都会调整,因此,租房券的政府补贴开支也在不断变化。为了保证项目成功运营,弥补市场的租金波动,并考虑到租赁市场私人租赁房的特征,第8条款允许公平市场租金设置例外情况。在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支持下,公共住房管理局允许在一个大范围公平市场租金区域中,特定地理子市场公平市场租金的实际标准超过公开设定的区域公平市场租金的20%,但是超过区域公平市场租金50%的将不能获得授权。例外申请必须用正式文件说明项目对于高租金的相关需要,并且显示所申请的租金并不超过特定地理地区出租单元第40个百分位的租金。一般而言,地理例外通常在一个的区域只占很小比率。

四、公共住房租赁补贴政策的新近挑战

住房补贴项目的成功源于离散趋势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租房券能够帮助低收入和有色种群家庭从贫困的社区迁入环境更安全,拥有更好的学校、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就业机会的区域的潜在假设、逐步扩大了他们的政治支持基础。虽然公共住房生产项目的坚定捍卫者反对有关其有欠公平的指责,但在美国公共住房发展进程中,公共住房项目失败的画面还是深深地印在大众的脑海中。租房券作为一种更有效、更及时的生产可负担得起的出租住房的方法,反映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即在提供必要的商品和服务(如可负担得起的出租住房)方面,越来越多的责任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至此,在美国,核心住房问题主要来自收入不足而非来自供给不足,这已经成为政策领域的共识。近年来,尤其在经历次贷危机后,对于美国最大住房保障方式的这种政策共识随着公共住房建设投入锐减以及住房租赁市场变化而日渐受到挑战。(一)低收入家庭可负担住房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旨在解决住房负担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模糊住房可用性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两难局面,是因为政策的结构围绕着消费,而不是新的可负担租赁单元的生产。1.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极少投资修复旧公共住房或建设新住房,自1998年通过《优质住房与工作机会协调法案》以来,公共住房改革已导致约20万套公共住房的减少。2.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LIHTC)和其他联邦补贴房产的可负担性限制即将到期,这将减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现有的租金补贴。3.2008年的经济衰退极大地影响了租赁住房市场,主要是增加了需要租赁住房的家庭数量。事实上,2011年寻求出租住房的家庭数量增加了100万户,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单年最大的增长。随着出租住房市场的房地探索繁荣,空置率下降,形成了一个可以提高租金的出租市场。根据国家低收入住房联盟报告,2013年,每100个极低收入的租户家庭中,只有30个可负担得起且可获得的住房单元。2017年国家低收入住房联盟调查显示,美国最贫困的家庭继续面临可负担和可获得的出租住房的短缺,全国范围内缺少了740万套极低收入家庭可负担和可获得的租赁住房,每个州和每个主要城市地区都面临着极低收入家庭可负担和可获得的租赁住房的短缺,与其他收入群体相比,他们的住房负担更重。2.居住流动与贫困分散。是否扩展贫困及有色群体聚居地区以外的区域居住选择是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券政策的评估内容之一。相关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补贴对贫困分散效果较为显著,但促进种族融合作用极其有限。但有研究指出,随着租赁住房市场的回暖和大量公共住房的拆毁,租赁住房补贴可能导致贫困再集中。迄今为止,租房券计划在实施上不如政策设计时预想的灵活,部分重新安置的居民正在迁往贫困和种族隔离的社区。

五、小结与启示

公平市场范文篇5

论文摘要: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的评定估算。资产评估方法是实施资产评估工作的技术手段。在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中,形成了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通过对三种方法的比较研究,能够在以后的评估工作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估方法,以便对被评估资产作出最合理的估算。

资产评估,顾名思义,是对资产价值的评定估算。资产评估方法是实施资产评估工作的技术手段。这项工作既有客观性,既要考虑资产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又有主观性,即评估人员要评估对象的现状及其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要求资产评估具有一套与其他工作或学科不同的特定方法。在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中,形成了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实际上在资产评估实践中评估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区分不同情况下应该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

一、收益法与成本法的比较

(一)计价标准的比较

1、收益法的计价标准

收益法的计价标准是收益现值标准,即是以收益现值来衡量资产评估价格的计价标准。把企业或其他某种具有完整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的整体(或单项)资产投入流通,是本金的流通,他的计价应该是对于其获利能力的计价,使用收益现值标准。在本金的流动中,资产可以按照他的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评估,也就是说,他的评估依据不是收益现状,而是与其在未来正常经营中可以产生的收益。所以,适用收益现值标准的前提之一是资产的投入使用。“投入使用”的含义是企业持续经营,他所产生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从中产生受益。显然,只有在投入使用的前提下,资产才能带来剩余产品的价值,才能带来收益,才有适用收益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基础。

2、成本法的计价标准

成本法的计价标准是重置成本标准,即用重置成本来衡量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计价标准。重置成本是指以现行市价重新计算的购置某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全部费用。资产的重置成本与原始成本不同,主要表现在计价所依据的市场物价水平不一呀,原始成本所依据的是当初构建该项资产的市价水平,而重置成本所依据的是当前的市价水平。资产的加价固然有该项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历史范畴,它随着在生产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差异很大。会计核算以原始成本为依据,折旧计提偏低,就会产生资产价值补偿不足、产品成本核算偏低、企业经营收益虚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以重置成本对资产进行评估,并以此为调整会计账目的依据就比较符合实际,因为它能随着物价上涨使资产的价值损耗得到相应的补偿,保证经营收益的正确实现。所以说,以重置成本为计价标准,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克服了历史成本计价对于物价和技术变动的不适应性。

(二)适用范围的比较

1、收益法适用的业务范围

(1)企业股权变动。企业股权变动所涉及的资产是企业的整体资产,它比单项资产要素的加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因它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在流通,所以它的价值评估只能用收益现值法。

(2)房地产及资源性资产。房地产价值一般表现为交换代价的价格,同时也可表示为使用和收益代价的租金。房地产价格与租金的关系,犹如本金与利息的关系。在工商领域里,房地产产权的变动实际上涉及地租收益的转移,其价值尺度是按照地租来度量的,因而适用收益现值标准。

各类资源性资产,如矿藏、草原、水源、森林等天然资源,其价值是通过收益来实现的,因此适用收益现值标准。

(3)无形资产转让业务。对于知识性无形资产,作为劳动成果,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对于有形资产,这类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的运用可以使有形资产的收益能力产生很大的增量,它所带来的追加收益可以单独评估。并且,无形资产具有高度的垄断性,所以它的价值往往以由他带来的追加收益来衡量,适用收益现值标准,这是单项无形之产于单项有形资产买卖所具有的根本区别。

2、成本法适用的业务范围

重置成本标准对于一切以资产重置、补偿为目的的资产业务都是适合的,如资产的抵押、保险与赔偿,以及我国的清产核资工作。由于我国充分发育的资产市场尚待建立和完善,应用其他计价标准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所以单项资产买卖的价值评估广泛地采用了重置成本标准。即使在企业整体转让的场合,也要应用重置成本标准队分项资产进行估价,提供重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价格资料。

(三)决定评估价值的基本因素比较

1、在适用收益法的场合,资产的评估价值取决于预期收益额的本金化率。在资产评估中,收益额可以分为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期间又有税前、税后、息前、息后之分。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净利润是所有者权益,利息是债权人的收益。企业的资金来源按照性质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负债,一类是所有者权益。如果被评估的企业资产是含长期负债在内的全部投资,它的收益现值就要按扣税利息加上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作为收益额计算。如果被评估的企业资产仅仅是所有者权益,如产权接受方承担全部债务,栽植需要购买所有者权益的场合,它的收益现值所依据的收益额只能按照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计算。总之,明确收益的边界和内涵,对于收益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本金化率是受益于资产之间的比率。在资产评估中,适用本金化率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说,适用本金化率取决于社会平均本金化率,在具体测定时,一是要考虑投资的无风险利率,它相当于投资的最低机会成本,在我国一般可采用国库券利率。二是要考虑该行业和该企业的风险因素,即风险报酬率。

2、在适用成本法的场合,资产评估的价值取决于重置净价。重置净价是重置全价扣除贬值后的余额。重置全价又称为完全重置成本,在资产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它可以分为复原完全重置成本和更新完全重置成本。复原完全重置成本是在原资产购置的全部成本核算资料基础上,按照现行价格和费用标准的重置价值计算的,它仅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更新完全重置成本是指利用新材料、新工艺,以现时价格构建相同功能的全新设备所需的成本。这里,不仅考虑了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还考虑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重置全价的影响。

(四)收益法与成本法的区别与联系

收益法和成本法适用的资产评估业务属性分别与两大市场——要素市场和本金市场相关,所以收益法和成本法是两大根本不同的股价标准,不得任意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

收益法是反映本金市场等价交换特征的计价概念。本金的流通,其产出是收益。在收益法的应用中,评估的是资产的产出价值,即资产未来获利能力的折现值。而重置成本作为投入过程的资产计价,反映的是资产作为生产资料在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从投入过程看,资产价值包括资产购置价值,采购费用、安装调试费用,即维持资产在用状态所发生的一切成本均是决定资产价值的因素。

但是,收益法和成本法也具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既反映在价值基础上,以反映在资产业务的关联上。因为从全社会的范围看,收益现值总额总是与相应的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总额相适应的。个别企业的收益现值与重置成本之间的差额时有超额利润或经济性贬值引起的,亦即可以根据企业资产的重置净价和超额收益,评估企业收益现值。

另外,在运用收益法评估资产价值时,尤其是对于产权变动的各项业务,都要同时提供资产重置成本清单,为折旧、保险等业务服务,或为其他配套工作服务。

二、收益法和市场法的比较

(一)市场法的计价标准

市场法的计价标准是变现净值标准。变现净值标准是用变现净值来衡量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计价标准。变现价格是指要素资产在公平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例如,机器设备在生产资料市场上正常流动,它的现行市价就是变现价值。非公平市场价格,如迫售价格或优惠价格尽管也是变现,但不能算作“变现价格”。

此外,对于企业或整体资产买卖,也有公平市场和公平市价,但它属于本金市场的业务范围,其价格在本质上与要素市场不同,所以也不能称为“变现价格”。总之,在资产评估中,变现价格特指要素资产在公平市场的先行价格。

变现净值与变现价格属同一范畴,它是变现价格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变现费用是指为使资产变现而发生的全部开支,包括资产拆除费用,按照出售需要进行整理、装修和包装的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由此可见,变现净值取决于变相价格和变现费用。变现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受资产再生产价值的影响。资产再生产价值即指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相应功能的资产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与重置成本一样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受自产自己的功能状态和损耗情况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受市场条件、供求关系情况的影响。所以说,变现净值的评估是高度的市场化的评估,直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是市场法与收益法在计价标准方面的主要区别。

(二)市场法适用的业务范围

适用市场法评估的资产,要求其余有一定的通用性或可售性,不但在市场上存在潜在的买主,而且在市场上能够搜集到具有可比性的同类或相似资产的交易资料。因此,适用市场法评估的资产业务,主要是单项生产要素的交易,如买卖设备、原材料,用单项生产要素做投资参股、合作经营等。在课征财产税和遗产税方面,一般也以现行市价为水急。而收益法适用的前提是被评估资产必须能带来收益,这就是市场法与收益法在适用评估业务方面的区别。

(三)决定市场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基本因素

决定收益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因素,主要是收益额、本金化率等。而决定市场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因素是一个公平市场,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这里的公平市场首先是指各经济主体之间平等地交换商品、平等的参与各种市场竞争,没有超越经济的行政特权的任意干涉,没有垄断,没有对市场的分割和封锁,没有拉关系走后门的干涉的市场。其次是指买卖双方都要有充分的时间,买方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卖方也有充分的时间选择适当的买主,以使资产价格更高一些。而活跃的市场,就意味着被评估的资产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或可售性,要有市场,不仅要有潜在的买主,而且要有可比的对象。

(四)收益法与市场法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收益法是将被评估对象作为一种获利能力而确定其价值的一种方法,因而它是用于企业整体作为评估对象的资产评估。以企业整体参加以下活动,如企业经营评价、股份经营、联营、兼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应采用收益法;但项资产在可以单独计算预期收益时也可采用收益法。

收益法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评估方法,它主要考虑资产的未来收益和货币的时间价值,以主要优点是:l能够较真实、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值。2在投资决策时,应用收益法的得出的资产价值较容易被买卖双方所接受。其主要缺点是:1预期收益额的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2在评估中适用范围较窄,一般是用于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评估。

市场法是在公平市场条件下,通过对被评估对象和在市场上出售的、与其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的异同比较,调整差额,进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概括地说,迄今本思路是就是参照市场类似资产价格;爱萍古代评估资产。

由于市场法是以同类资产销售价格相比较的方式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重估价值的,因此。运用这一方法时一般应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求市场发育比较健全,经常有类似资产的交易,市场所反映的资产价格信号真实、准确、正常;二是要有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资产近期交易价格作参照物。参照物不能是单一的,一般应在三个以上。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其重估价值一般较为准确,但是,市场法要求市场发育比较健全,并以能够相互比较的资产买卖在同一市场或地区经常出现为前提。而我国目前生产资料市场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资产交易并不多见,故资料收益较为困难,因而市场法的实际运用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市场法是从卖者的角度来考察被评估资产的

35变现值的。资产重估价值的大小直接受市场的制约,因此,它特别适用于产权转让或重组时数据充分可靠。市场活跃的资产。

市场法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动因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评估时的市场价值;市场法的缺点是,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而且须存在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需要有公开及活跃的市场作为基础,如缺少可比参照物及其对比数据,这种方法就难以运用。

公平市场范文篇6

经南平市经贸委批准,委托南平市电力行业协会承担和参与部分电力行业行政管理工作。这是地市级电力行协在为企业、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的可喜一步。

此次南平市经贸委批准市电力行协承担的电力行业行政管理工作项目有:行业统计、行业规划、行业规章、规范、技术进步、技术政策、技术监督、施工企业资质审核及承装(修、试),电力施工许可证的发证和年审工作,进网作业电工培训、资格审查及许可证的年审及核发工作等18项。

根据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若干意见》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南平市电力行业协会一贯坚持把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作为一项事业来办,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履行行业自律性服务职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扎实推动该市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融入了新职能的电力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机制,履行职能,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福建省南平电力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有46家,其中大宗客户14家,各代管理县(市)电力公司11家,各县(市)发电厂(站)5家,省公司直属发电企业5家,南平电业局及直属单位11家。被赋予新职能的电力行业协会,将为深化改革、行业管理与服务“不缺位”、“不断档”提供组织保障。

行业协会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仍在不断探索的新课题。根据福建省公司的部署,5月份以来电力行协对南平地区的9个县(市)电力公司和三明地区尤溪电力公司的“从严治企”进行了调研,对省公司在闽北和三明的发供电企业的班组建设作了专题调研,通过找症结、理思路,得出了论点清晰,论据充分的调研报告,为企业“从严治企”的基础抓得更扎实,为省公司领导的决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为保证协会的有效运转,其机制应予以创新,要强化履行职能,要坚持面向全行业,在联合、协作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公”,公开、公平、公正。行业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服务,要以服务求生存、求发展,发挥影响力,增强凝聚力。我们要坚持把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作为一项事业来办,增强使命感,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坚持服务宗旨,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创出新路子、新经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行协的作用将日益明显,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借鉴一些省内外兄弟行业的经验,南平电力行协结合本市的实际,就行业统计,行业规划,技术进步,开拓市场,技术监督,技术政策,施工企业资质审核及承装(修试)电力施工许可证的发证和年审工作,进网作业电工培训,资格审查及许可证的年审及核发工作等18项,专题向市经贸委请示委托南平市电力行业协会承担和参与部分电力行业行政管理工作,并取得市经贸委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加强常设办事机构的建设,把行业管理与服务当成事业来办,逐步落实职能,以“事”确定机构和人员,建设一个精干、高效、一线的工作班子和机构。更好地加强了行协的自身建设和规范运作,充分发挥行协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为会员企业和行业服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

公平市场范文篇7

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地促使经营者为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一直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经营者持股计划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将经营者的收入定义为公司股价的增函数,而股价决定于公司业绩,从而有效地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目前,我国的股票期权发展势头相当强劲。但由于还处于导入阶段,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许多障碍。从税务角度讲,如何制定相应的税收法律制度,既保证对期权所得的合理、有效征收,又体现对这一激励机制的激励和认同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股票期权引发的税务问题

税法中还没有特别针对股票期权的规定。由于期权计划五花八门,引发的税务问题十分复杂。总的看来,期权计划涉及到公司的支出和个人的收入,相关的税务问题也就可以划分为公司和个人两个层面。本文只讨论个人的税收问题。

股票期权计划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该项期权或免费或以低价执行,这在客观上会构成行权人的收益,从而引发对这项收益的认定和征税问题。从收益的来源来看,它要么是对于个人以低工薪为企业服务的一种补偿,要么是对于个人已经作出的贡献的一种奖励,或鼓励个人作出贡献的一种刺激。从这个角度讲,该项收益根源于“工作”,应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一项所列的“工资、薪金所得”。但这只是依据该项收益的来源从整体上认定收入的性质,在具体实现上,由于该项收益是分段累积的(下文将要分析),不同阶段的收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将收入“一勺烩”地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征税并不一定合理。另外,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和期权条款的限制,怎样确认收入符合税收“确定性”、“便利性”原则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1998年1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折扣或补贴收入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为税务机关对期权收入征税提供了初步依据。《问题》规定,“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因其受雇期间的表现或业绩,从其雇主以不同形式取得的折扣或补贴(指雇员实际支付的股票等有价证券的认购价格低于当期发行价格或市场价格的数额),属于该个人因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在雇员实际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时,按照《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上述个人在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后再转让所取得的所得,属于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股票等有价证券转让所得,适用有关对股票等有价证券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

《问题》认定了期权所得的收入性质,为股票期权征税扫清了障碍,但在具体规定上还显得较为粗糙。一方面,由于股票期权计划形式多样,常常附带很多条件,个人在行权时的差价收入往往不是最终收入,对此收入征收所得税不是很合理;另一方面,股票期权作为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税法为鼓励其发展应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这在《问题》中没能体现出来。

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分析

下图列示了股票期权计划的三个关键时点:期权赠与日、行权日和股票出售日,并给出了股价的一种可能变化。我们称期权的赠与对象为员工,假设股价由市场决定。

在赠与日,员工获得一项权力,该项权力使他能够在行权日可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公司股票。用期权术语,这是一项“买权”(CallOption)。买权是有价值的,在量上等于员工从买权可能获得的收益。虽然在行权日员工需付出成本才能获得股票,但在赠与日,买权是无偿赠与员工的,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员工的收入,按照税收原则应予征税。如果此时对买权征税,那么,自赠与日起至行权日,员工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已经包含在买权之中,即在行权日不应再予以征税。

买权日对应图中的a点,这也是最终确定行权价的时点。行权价不应只决定于a点的市价,一般情况下,它是a点前若干日市价的一个函数(如均价)。

在行权日(b点),员工以执行价取得一定数量的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所有者),从而开始一种投资行为。员工愿意执行期权,意味着执行价不高于市场公平价格,两者之差(图中的A区域)构成了员工的收入,应予征税。如果在赠与日已经对买权征税,此时就不应对差价收入征税;如果赠与日没有对买权征税,此时应该对差价收入征税。从理论上讲,两者的收入数额是相等的(期权定价中包含了时间价值)。

b点是一个分界点,在这点上,收益的性质发生了变化。b点以前的收益可以称为期权收益,b点以后的收益可以称为投资收益,两者之和称为总收益。

在股票出售日,如果出售价格高于行权日公平市价(c1点),获得的总收益是B1+B2+B3,其中期权收益为B2+B3(B2+B3=A),投资收益为B1;如果出售价格低于行权日公平市价,但高于行权价(c2点),获得的总收益是B3,其中期权收益为B2+B3,投资收益为-B2,即亏损B2;如果出售价格低于行权价格(c3点),就会形成亏损B4.

用c代表c1、c2或c3中的任意一点。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可以选择a,b,c三个基本时点征税,其中a与b是互斥的,a或b与c是互补的,a与b的税基是同一的,与c是不同的。

如果期权可随意转让,在a点相当于获得一份资产,那么在a点征税更符合税收的一般原则。但实际上,股票期权的目的在于在一定时期内将个人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通常都会包含一些限制条款。因此绝大多数期权是不可转让的,即只能由本人执行。这样,在a点获得的买权虽然有价值,但却不能确认为一项收入。此时的买权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获得收益,对这样的买权征税是不合理的。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期权市场,所以即使期权是可转让的,其公平市场价格也很难确定,理论上的定价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征税依据。对于非上市公司实施的股票期权计划,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现在考虑在b点征税。如果此时可以在市场上出售股票,期权收益马上就可以实现,那么,应税收益就应予确认,并按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这在法律和实践上都不存在障碍。即使此时个人没有出卖股票,即账面收入没有最终实现,征税也并不违反税收原则,因为此时个人持有的股票,可以视为按市价卖出然后再买入的结果,此过程已包含应税收益的产生。从税收角度讲,个人因贪心而可能造成的亏损不应从应税收益中扣除。

如果存在“禁售期”(或称冻结期,指期权条款规定的执行期权后暂不得出售股票的时间段)的限制,期权收益作为账面收入不能马上实现。在禁售期内,股价可能有很大的波动,一旦在此期间股价大幅下跌,甚至会导致亏损。虽然这里也有收益性质的变化问题,但收益的实现不能由个人所控制,这个时候对账面收入征收所得税,不符合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另外,由于期权收益尚未实现,此时缴纳的税款是利用其他收入甚至贷款来缴纳的,这造成了收入与税款的不匹配,显然不合理。

在c点,个人所有的收益都已经确定并实现。自b至c实现的收益(或亏损)是一种投资所得,如果开征资本利得税,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按照《问题》的规定,该项收益视为股票等有价证券转让所得,应按照20%的比例税率征税(但目前我国对此暂不征税)。有人认为,因为此项收入与期权差价收入根源相同,应一并视为工资。薪金所得按累进税率征收。但笔者认为,《问题》的规定更为合理。实际上,这部分收益自b点开始,价差的低端是b点时的市价,这与另外一个投资者在b点按市价购买股票而获得的收益没有本质的差别。那么,员工没有从期权中获得优势,这项收益也就不能和期权收益混为一谈。

美国税法相关规定

根据美国国内税务法则,股票期权分为激励性股票期权和非法定股票期权两类。对于前者,赠与期权时公司和个人都不需纳税。行权时,不需纳税。如果出售股票时距赠与日已有两年,同时距行权日已有一年,则所得应按长期资本利得征税,应税收入是行权日公平市场价格与出售价格两者中较低者与行权价的差价。如果持有股票在1年至18个月,则长期资本利得最高税率为28%,如果持有期超过18个月,则最高税率降为20%.如果出售股票的时间不满足以上要求,则收入作为普通收入征税。

非法定股票期权持有者行权时,如果市场价高于行权价,则两者之间的差价作为普通收入纳税。如果个人在行权后一年内出售股票,出售日市场价格高于行权日市场价格,则收益作为短期资本利得征税。如果股票持有期超过一年,则收益作为长期资本利得征税。

结合以上第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税法是倾向于鼓励期权计划的,对于激励性股票期权,由于“应税收入是行权日公平市场价格与出售价格两者中较低者与行权价的差价”,应税收入实际上是B3(O≤B3≤A)或B4(显然此时不会征税)。虽然B3的大小在c点确定,但本质上是A(或其一部分)的推迟实现,属所得税的应税所得,而非资本利得。对于B1是免税的,即税法鼓励个人持有公司股票,这与期权计划的初衷显然是一致的。从税率上看,由于美国联邦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39.6%,而长期资本利得的最高边际税率是28%,将属于所得税的应税所得按资本利得征税,这相当于税收优惠。对于个人从非法定股票期权获得的收益,则没有任何税收优惠。

相关立法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并借鉴美国税法的规定,笔者对于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立法提出如下建议:

1.在期权赠与日,不征税;

2.对于行权后股票可自由出售的股票期权:在行权日,市场公平价格与行权价的差价作为工资、薪金所得征税。如果税款数额较大,可分摊到不超过6个月,但不能跨年度。在股票出售日,如果出售价格高于行权日市场价格。则两者之差视为有价证券转让所得;

3.对于包含禁售条款且满足其他限定条件的股票期权: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将其视为激励性股票期权,在股票出售日征税,应税收入是行权日公平市场价格与出售价格两者中较低者与行权价的差价,税率可按固定税率,如20%.

「参考文献」

[1]沈晗耀,魏德。经营者持股操作指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公平市场范文篇8

一、乐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乐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近年来,乐平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在此背景下,乐平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乐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1、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底(按乐平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口径),乐平市中小工业企业单位有438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15788万元,同比增长18.1%。据测算,2004年乐平中小企业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以上,成为拉动乐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安置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乐平市中小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乐平中小企业局提供资料显示,2004年,乐平市中小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7600人,占乐平市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约20%左右。

3、园区工业的主体。

2004年乐平乐安江工业园共有中小企业58户。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3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4.7%,同比增长75.72%;完成销售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163.6%;实现利润7376.4万元,同比增长121.3%;实现税金4916.3万元,同比增长3.28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乐安江工业园已发展成为乐平市工业的第一增长极。

4、助推工业经济实力迈入全省十强。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乐平工业经济的助推器。2004年乐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较2001年增长100.96%、106.1%和115.89%,全面实现了省委、省政府“三年翻一番”的要求,在全省11个全面实现翻番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并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33.11%;实现销售收入24.65亿元,同比增长35.3%,实现利润8043万元,同比增长122.9%;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2.1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在全省80个县(市)中排名第四,实现利润排名第八,利润总额排名第十。

二、制约乐平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近年来乐平中小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制约乐平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融资渠道狭窄。据调查,乐平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渠道狭窄,缺乏资金支持。在这次调查中市企调队深入乐平市为民机械厂和乐平桃酥王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实地走访。从走访情况来看,企业生产经营不容乐观,形势严峻。企业启动资金到位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如为民机械厂是始建于1966年的军工小三线企业,2004年,企业资产总计3221.1万元,年末从业人员300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0人,大专学历的30人,具有技师技术职称的20人,全年工业产值1846.3万元,1999年11月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通过qs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产品有发动机摇臂、摩托车发动机及其零配件和舷外机等。特别是55马力舷外机是该厂通过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开发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然而企业面对如此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却因资金不足无法扩大再生产,形成大量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同类产品挤占。同样,乐平桃酥王有限责任公司也存在资金不足影响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情况。安牌桃酥王是江西省名优产品,市场销路很好,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只能在现有水平上维持生产,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产品再上档次。

2、管理水平低。由于乐平市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调查中,有近半数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本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也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私营企业管理模式仍以“家族式”、“亲友式”为核心,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向高层次提升。

3、生产设备落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设备落后,部分设备服务年限超长,造成企业对设备的维修次数多,维修费用大;同时,对加工制造行业来说,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快,企业因无力进行更新换代,加大了企业产品成本,使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弱化。

如:为民机械厂目前仅有数控机床2台,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要更新现有的设备,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面对设备更新和资金捉襟见肘的矛盾却无能为力。

4、队伍素质偏低。由于企业小,无论是规模还是在知名度上,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仍需要一个过程,导致一些优秀科技人才都向大企业靠拢,造成小型企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职工素质低下,影响了企业发展。尤其在小型企业中,企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相当一部分厂长(经理)从农民队伍中产生,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企业职工素质较低,相应的技术培训滞后,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冲击。

5、企业改制滞后。乐平市的中小企业有很大部分是国有老企业,这些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负担沉重,尤其是一些企业的改制方案长期得不到批准和实施,使得企业不能及时甩掉包袱,轻装上阵,部分企业由此举步维艰。另外多数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发展方向趋同,市场承受能力差,也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制约。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

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改革,而深化企业改革、优化资产结构、走“强强联合”的路子是搞活中小企业的必经之路,这对于实现企业经营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意义重大。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通过“优势企业+名牌产品+资本授权经营”,把一些相对好的企业和濒临倒闭企业中的好产品结合在一起,对于搞好企业经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行之有效。走“强强联合”的路子,并不是要把每个企业都做大,而是要根据不同产业和产品对经济规模的要求,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水平,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高的发展路子,培育一大批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企业。要扶优扶强,鼓励和支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促进一批大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在扶持和发展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的同时,重点鼓励大企业、优势企业集团实现低成本扩张和重视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把大企业集团主导产品的品牌做大做强,扩大其技术总成能力,然后让其吸收和接纳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加工服务,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使资本存量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集中,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的优势和作用,打破区域封锁,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联结和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从企业而言,强化企业内部计划性,形成科学、严谨的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决策、经营、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使企业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跨越,才能加速企业发展。优化资产结构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在企业改革中通过资本运营,把死钱变成活钱,实现资产重组;二是要善于以自己手中的小资本运筹社会大资本,通过股份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办法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职工的闲散资金,也可以通过向其他企业发行记名股票的办法,鼓励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从而增强企业资本实力;三是善于联优化劣,把优势企业资本盘大,把劣势企业盘活,使企业形成新的优势;四是善于运用无形资产,搞好优势互补,鼓励依附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乐平市从县域经济的实际出发,将中小企业与知名大企业攀亲,依托优势企业,实现企业的快速升级,借来“牌子”,扩大企业产品市场,“攀高亲、借名牌、促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如江西电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产权改革为重点,精干主体,引大联强,以资产重组、盘活存量为突破口,实现了企业产权的多元化。2003年5月28日,电化公司将优质主导产业从母体分离,由深圳中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电化公司出资1700万元,共同组建电化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通过改制、引资、引智、引人才,全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得电化公司提升了竞争平台,求得了高位发展,经受住了市场风浪,获得了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企业间协作空间也越来越宽广,中小企业一定要在整个产业组织链中选准自己的位置。由于中小企业资源相对贫乏,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都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应学会运用借势策略,在重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主动与相关企业构建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虚拟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并把它经营好,达到双赢目的。

发展中小企业应是我市“主攻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化”这一第一发展战略的应有内容。从我市当前实际来看,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刻不容缓。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1、探索指导中小企业的新路子。中小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投资、经营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因此,政府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其投资和经营行为。但政府完全可以利用经济手段诸如税收、信贷等政策来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当前有关方面应抓紧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引民间游资投向各类产业,使游资变成资本。

2、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中小企业改革成本过高的问题。目前,在中小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部门收费还未降下来,有的甚至违章超标收费,致使改革成本过高。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改制转民,但因没有办理土地证、房产证,造成企业贷款难、注册登记难,从而留下了后患。改制成本过高的问题,仅靠乡镇和企业是难以解决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意见,把过高的成本降下来。

3、以市场为向导,不段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争创名牌产品,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小企业涵盖面较广,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特色产品少,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少。因此,除了要逐步改变这种局面以外,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摒弃“小而全”的自我封闭观念,甘当配角,积极开展与大企业的配套和协作,通过以小补大,以特补缺,以专配套和以精取胜来获得发展空间。要有计划地引导已形成行业和产品优势的民营工业企业,依托工业园区,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4、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淘汰落后的管理方式。目前,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已分别建成了民营合伙企业、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股份有限公司,但均存在运行不够规范的问题,绝大部分还是沿袭陈旧的管理模式,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健全各种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也是造成政府部门难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资信度差,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家族管理制度,逐步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产权多样化的私营工业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由资产所有者组成董事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而生产经营应大胆引进人才,聘请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者管理企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公平市场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操作性可靠性

我国市场经济目前正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如何应用公允价值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如何在成本一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等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公允价值应用的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分析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观察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当没有可观察市价的时候,如何采用估价技术,这些问题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中的可操作性问题,也即公允价值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它是制约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行成本是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之一,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企业资源投入价值的最佳计量。它能使现时的投入价值和现时的收入相配比,以便正确衡量现时资产给其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远远高于市场整体的预期时,企业选择被市场总体认可的公允价值还是选择对自身更具相关性的个体价值,尚值得商榷。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公允价值的企业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要充当比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的主观估计更有信息含量和更中立的预测尚有一定困难。

2.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越来越多的相关关系人关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但关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对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如果无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使用公允价值相当于给了报表编制者很大的操纵机会。报表编制者常常利用这个操纵机会制造假象骗取投资,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当前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同时金融工具的价格具有波动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何,这是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建议

我国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己是必然趋势。为正确的应用公允价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公允价值真正得以运用不仅仅要靠会计界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人文环境。首先,经济环境主要指各级市场,公允价值的推行直接受市场发育好坏的影响。公允价值虽不完全等同于市价,但其是获得公允价值最为客观、简便的来源,因此应积极培育各级市场。其次,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如市场不够发达,估价技术不成熟等等,公允价值极易被某些违法乱纪者利用,必须相对应地实施更为有力的监管,加大滥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现阶段为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市场条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

为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

关于二手交易市场,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品牌企业进入市场,严把资质审核的关口,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

(2)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

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价方式,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变外,还应从准则与制度上及相关法律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

3.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

在从会计准则角度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避免不公平交易的发生和操纵利润的情况,同时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

4.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因为曾经有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对利润进行操纵,我国对公允价值曾经“用而又弃”。利润操纵所采用的计量方法是利润操纵者根据其主观意志进行的选择,利润操纵所采用的并不是真正的公允价值,因此计量结果也是不公允的。若存在活跃市场,公平市价需要有公平交易才能产生。我国进行的利润操纵多采用不公平交易的方式。若不存在活跃市场,运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涉及不确定因素,更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因此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从事造假的根本防范措施。

5.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从信息质量和内容两方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信息质量的标准包括全面、及时、实质、可靠、可比等;信息内容的标准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会计政策等,这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企业业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情况相同但会计处理相反的现象。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估计和很好地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德武.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程春辉.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公平市场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操作性可靠性

我国市场经济目前正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如何应用公允价值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如何在成本一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等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公允价值应用的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分析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观察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当没有可观察市价的时候,如何采用估价技术,这些问题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中的可操作性问题,也即公允价值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它是制约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行成本是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之一,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企业资源投入价值的最佳计量。它能使现时的投入价值和现时的收入相配比,以便正确衡量现时资产给其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远远高于市场整体的预期时,企业选择被市场总体认可的公允价值还是选择对自身更具相关性的个体价值,尚值得商榷。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公允价值的企业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要充当比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的主观估计更有信息含量和更中立的预测尚有一定困难。

2.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越来越多的相关关系人关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但关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对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如果无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使用公允价值相当于给了报表编制者很大的操纵机会。报表编制者常常利用这个操纵机会制造假象骗取投资,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当前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同时金融工具的价格具有波动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何,这是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建议

我国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己是必然趋势。为正确的应用公允价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公允价值真正得以运用不仅仅要靠会计界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人文环境。首先,经济环境主要指各级市场,公允价值的推行直接受市场发育好坏的影响。公允价值虽不完全等同于市价,但其是获得公允价值最为客观、简便的来源,因此应积极培育各级市场。其次,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如市场不够发达,估价技术不成熟等等,公允价值极易被某些违法乱纪者利用,必须相对应地实施更为有力的监管,加大滥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现阶段为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市场条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

为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公务员之家

关于二手交易市场,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品牌企业进入市场,严把资质审核的关口,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

(2)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

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价方式,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变外,还应从准则与制度上及相关法律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

3.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

在从会计准则角度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避免不公平交易的发生和操纵利润的情况,同时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

4.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因为曾经有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对利润进行操纵,我国对公允价值曾经“用而又弃”。利润操纵所采用的计量方法是利润操纵者根据其主观意志进行的选择,利润操纵所采用的并不是真正的公允价值,因此计量结果也是不公允的。若存在活跃市场,公平市价需要有公平交易才能产生。我国进行的利润操纵多采用不公平交易的方式。若不存在活跃市场,运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涉及不确定因素,更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因此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从事造假的根本防范措施。

5.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从信息质量和内容两方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信息质量的标准包括全面、及时、实质、可靠、可比等;信息内容的标准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会计政策等,这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企业业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情况相同但会计处理相反的现象。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估计和很好地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德武.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程春辉.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