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3:06:12

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1

当今社会,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不仅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迅速,而且制造业的服务含量也在大幅度提高。我国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要看到,当前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尚不相适应。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积极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提升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要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要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要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要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围绕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2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苏州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增长逐步加快。*年至2005年,苏州服务业年均增长14.8%,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水平。二是对GDP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为66.8%,服务业的贡献度为31.2%。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4.2%。三是开放度逐步加大,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数的比重大幅提高,与我市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旗鼓相当。在服务业速度纵向快速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横向的巨大落差。据了解,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已占到服务业的70%左右。而苏州服务业占比由*年的38.0%下降至2005年的31.2%,与国外存在相当一段差距。在国内,我市与广东、上海等地区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当前,苏州的发展既面临着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苏州跨越了GDP人均800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发展阶段,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交易成本、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我市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迹象。在挑战面前,要吸引外来投资,留住本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出路之一就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服务业。依托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下来,苏州就必须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苏州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自然资源匮乏,需要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以全球化的决策视野,作出了加快发展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

二、目前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的目标和要求,目前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现代服务业比重低、规模小,布局分散。近年来,苏州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8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56亿元。然而,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苏州服务业占比由*年的38%下降到2005年则为31.2%,其比重在全国GDP前十位城市中列倒数第一。在区域布局方面,苏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在全市总量中所占份额比较小,还没有形成辐射、带动整体发展的态势。与兄弟城市相比,苏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内在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度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当前,苏州服务业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以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关联度并不高,没有成立帮助企业发展的服务机构,未能提供与商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辅相成的基础环境和配套设施,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

3.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一方面,制造企业中间服务需求相对不足。苏州制造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支出、市场销售服务支出、人力资源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另一方面,外资制造业特点与生产性服务业本地化存在矛盾。苏州的外资制造业体系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很小;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和技术服务需求较少。此外,外企产品的销售也多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营销、分销,这种生产方式与促进苏州本地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无更多的相关性。

4.现代服务业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较弱。苏州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精、尖管理人才的吸纳能力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服务业从业人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对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形成制约。目前我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行的从业人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工作要求。特别是在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中,人才资源缺口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二是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流向显示制造业的市场发展机遇要优于服务业。苏州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的途径更多的是依赖迅速扩张的第二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速趋缓。尽管目前苏州拥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但苏州的职业教育总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信息咨询和管理人才,严重制约了服务业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5.服务业所有制结构与投资结构单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外资和民间资本等多元经济成份的参与度不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尽管苏州服务业利用外资正在稳步提升,但无论是合同利用外资还是协议利用外资,比重均未突破10%,2005年分别为8.8%和6.1%。因此,仍需进一步加大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对外招商力度,引进外资服务项目。

2005年,苏州市享受现代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有164户,抵减的应纳税所得额919万元,减免所得税6308万元。税收政策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市国税部门的工作实践看,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以下问题:

1.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专门的扶持政策。目前,我们执行的大部分扶持政策对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力不强。如鼓励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利用高新技术以及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实际上是重申原有的优惠政策,纳税人未从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去享受优惠政策。

2.现有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享受面不宽。我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税收政策的实施细则》中15条税收扶持政策,14条涉及企业所得税,仅1条涉及增值税。从税收政策来分析,涉及税种单一,政策享受面不宽。2005年,我市享受现代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仅164户,占全年非工业企业减免税户数的49.7%;减免税额6308万元,占全年非工业企业减免税的19.33%。

3.鼓励现代服务业投资的税收政策不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税收政策的实施细则》中的税收扶持政策,涉及鼓励技术改造的仅有3条,且享受政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企业,不能充分体现税收政策在提升传统服务业方面的作用,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关联度不强。

4.对财政补贴征税阻碍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苏州市级财政资金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专项发展基金;对重点服务业项目、新兴服务业项目的发展与建设,给予贷款贴息和资金补助,引导和扶持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示范作用明显、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服务业投资和经营项目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投资额、上缴税收、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服务企业给予奖励,以促进全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明确对财政补贴应予以征税,这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鼓励地方运用财政资金向服务业倾斜,发展现代服务业。

5.部分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执法风险大。部分扶持政策在执行时干部难以把握,可操作性不强,增加了执法风险。如在审核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时,由于专业性强,如何确定是否属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投资是个难点。

6.部分扶持政策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尚未引起社会关注。部分扶持政策尚未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纳税人的关注。如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专家参与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研究开发等政策,2005年我市无一企业享受这些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地宣传。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针对上述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弊端,应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完善举措,推动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1.进一步突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支持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规划的建议》中,把服务业分成三类,这样就使得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目标,又有针对性。因此,税收政策支持应更突出重点和特定性,增强政策支持的影响力。一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行业,重点扶持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二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行业人员,重点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海外留学、国内外专家参与服务业发展。三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方向,重点以高科技运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内容为政策扶持项目,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扩大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享受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但要科学地确定重点项目,还需要各税种协同配合,形成综合性的税收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等配套协作的税收优惠政策,改变单一税种扶持的格局。二是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完善减免税和税前扣除办法。从而进一步扩大政策享受面,提高政策引导力。

3.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由于现代服务业涉及面广,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分门别类制定鼓励投资和业务拓展的税收政策,有的放矢地促进各项服务业齐头并进。一是比照外资企业再投资退税政策,对现代服务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本企业或其它现代服务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投资举办其它现代服务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一定年限的,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部分所得税税款。二是比照工业企业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现代服务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的国产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鼓励类投资项目的,其购买的国产设备投资,可在一定比例内从购置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三是提高拓展业务的税前扣除标准。对现代服务业的广告费税前扣除标准提高1个百分点;比照金融保险企业列支业务宣传费,允许在规定比例范围内,凭真实有效凭证支业相关费用。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3

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按照“一心四极”的布局,拉开中心城区发展框架,逐步实现与陵县、宁津、平原、武城对接,把*建设成为鲁西北、冀东南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宜”城市,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工业向县城及中心镇聚集。以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培育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四条城镇发展轴线,即314省道发展轴线、104国道发展轴线、京沪铁路发展轴线和254省道发展轴线,使之尽快成为经济隆起带。

突出发展四大产业。在抓好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等传统优势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木材、粮食、农副产品加工、煤炭四大物流基地;围绕已引进和正在争取的几大物流项目,在天衢工业园谋划建设一处大型物流园区(该物流园区可放在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分库以北、京沪铁路以东、湖滨北大道以西,在建和拟建项目主要有粮食物流中心、凯德化肥物流中心以及*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机构入驻*,积极争取进入民间银行试点范围。健全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互联网业务,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形成完善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鼓励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等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律师、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咨询服务业,不断完善人才、劳动力等市场中介服务业,推广、代办、经纪、拍卖、担保服务业,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加快培育三大载体。围绕现代商贸名城的建设,集中力量培植列入全省发展重点的服务业城区、服务业园区和服务业企业。德城区,要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的原则,全力打造服务业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抓好运达创业园的建设和培育,不断提高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做好餐饮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抓好美食一条街的建设,全面提高餐饮、住宿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发展社会养老、家政、物业、社区、休闲娱乐等面向城市居民的服务业。运河经济开发区商贸区,发挥交通和物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产品批发和零售、仓储配送为重点的商贸流通业,尽快形成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积淀,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运河风景区,再现明清时期运河商埠盛况,使之成为最能体现优秀旅游城市特色的“商业生活长廊”和“历史文化长河”。

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按照服务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二三产业分离,引导企业改造业务流程,优化二产、发展三产;鼓励投资者采取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促进公交、供热等事业加快发展。按照统筹规划、配套推进的基本思路,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深化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评比行为。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4

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分类发展措施

中介服务业要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区、县(市)要将发展中介服务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也要根据中介服务业的现状和特点,将其纳入行业发展规划。

制定分类发展措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类、经纪类、鉴证类、协调类的中介服务业进行调研,摸清现状及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围绕提高档次、提升质量,制定分类发展措施。对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着力扶持培育、促进数量扩张的政策措施;对经纪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调整规范传统经纪行业、加快发展现代经纪中介企业、力求结构平衡的政策措施;对鉴证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升行业品位的政策措施;对协调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强化服务、协调、管理、培育职能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优化市场准入,提供便捷审批服务

优化市场准入。贯彻“非禁即入、不适则调”的市场准入原则。凡法律法规及国家产业政策未禁止的项目,允许各类资本投资经营;凡不适应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政策和管理方式,都必须予以调整,以革除我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行政障碍,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实施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审批部门要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审批条件、审批时限进行审批,做到环节简化、程序规范、办事高效。

三、加大开放力度,推进资源优化整合

引入知名品牌中介服务企业。要引进、等国内大城市的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机构)来拓展业务,引进国际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机构)来杭开拓市场,并鼓励其整合我市相关中介服务资源。市外经贸局、经合办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对现行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进行调整,将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机构)列入考核目标,并按引进中介服务企业(机构)的知名度给予计分。

引进职业中介人才。要重点引进中介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级职业人才。符合我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优势企业做强

加强对重点中介企业的服务和培育。要按行业对实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发展潜力较大的中介服务企业进行排名,确定重点服务对象。要在搞好跟踪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指导,提升其品牌知名度。

鼓励中介服务企业申报著名商标。要引导、鼓励中介服务企业(机构)增强品牌意识,争创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服务业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中介企业可参加杭州市著名商标评定,特殊中介企业按特殊行业要求进行评定。

开展年度中介服务企业评优表彰活动。要制定评选办法,开展一年一度的行业分类评比活动,对服务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优秀中介服务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五、构建信用评价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开发应用信用监管软件。要以工商登记监管数据信息库为基础,依托政府办公专网,整合集中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中介服务业管理数据,开发应用数据完备、信息共享的程序软件,为中介服务业的信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制定信用评价制度。要制定以信用数据收集范围、信用评定、程序、等级评定标准、信用公示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价制度,为信用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建立信用奖惩制度。启用守信激励机制,每年对信用评定状况进行公示,对信用等级好的进行通报表彰,对信用等级差的予以公告警示。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使其信用状况与银行授信额度、执业风险基金额度、著名商标评定、行业评优表彰、政府招投标等相应挂钩。行业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追究中介个人执业行为责任的相关办法。

六、加速分离脱钩,发挥行业协会职能

加快政企、政事脱钩。隶属于政府的中介服务企业和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要在年年底前与政府部门脱钩;对承担政府某些委托职能的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要予以界定,明确职责。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市场化

20世纪中期以来,服务业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产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服务业趋向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少数国家甚至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为96328亿元,占到我国当年GDP的比重为4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经济而言,在步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做简要分析,并探讨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概况

1.服务业增长较快,占GDP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当时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构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体系,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没有获得太大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78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带入了高速发展的通道,在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以上。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业,也获得了高速的增长。1978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为860.5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仅为23.4%,而到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已达到96328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也达到了40%。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在这3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5%,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近2.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并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2.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增长,占就业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以1978年为例,我国当年的就业总人数为40153万,其中农业就业人数达到28318万人,占就业总数的70.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经历了快速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而过去的30年间,我国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就业比重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并不断提高的状态。

197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只有4890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为12.2%,而到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已达到24959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2.4%。30年来,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1倍,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提高了近20各百分点,服务业在吸收我国劳动力和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从我国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及占GDP的比重都有了大幅的增长和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和比重也增长迅速。但是,要客观的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位,有必要将我国的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做对比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6》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低等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686美元,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也达到了46%;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为4769的中等高收入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高达62%;2004人均国民收入为32112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更是达到了72%。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2007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了2042美元,而与此相应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远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比值,这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行的推进,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主力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都远多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9

由表2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较高,占到了其总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绝对主力军。而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接近60%,成为吸纳农业人口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相比较而言,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虽然有大幅增长,但直到2007年也只占我国就业人口总数的32.4%,而同期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然高达40.8%。因此,与世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也明显偏低,我国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推进我国城市化进行方面还有教长的路要走。

3.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失衡

我国的改革开放率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展开,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也带来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问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将针对不同地区选取典型省份的相关数据做对比分析,如下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以上六省市《200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整理

由表3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服务业增加值已经突破了6000亿元,其占当地GDP的比重分别高达71.4%和51.9%,远高于当年我国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我国中部省份如湖南和湖北,其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则在3600亿元左右,占本地GDP的比值则分别为39.7%和40.6%,与我国当年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甘肃和青海等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030.56亿元和278.46亿元,甚至低于我国很多地市级城市的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GDP的比重分别为38.2%和36.6%,明显低于我国当年的平均水平。

三、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底子薄(历史原因),经济处于转轨期,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过多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准入限制,金融体制改革不彻底等,因此,要进行体制创新,以形成服务业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国有经济在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垄断,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在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放开市场准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释放民营经济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与发展能力,势必会快速推动我国服务业各个领域的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较低。“条条”管理形成的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改变服务业进入难、管理松的状况,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增加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形成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改变电信、铁道、电力、市政、金融、教育等行业的垄断局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这些服务行业。

长期以来,一些应当作为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业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因此服务业的许多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仍有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还较慢。因而必须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步伐,把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2.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推进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一方面与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经济整体结构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体制创新,解放经济内生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在体制上,要打破行政垄断。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层次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存在行政垄断等体制性障碍。因此,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进入壁垒,通过引进竞争者和竞争机制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是当务之急。在机制上,要构建专业化分工体系。从经济演化角度看,生产者服务的发展原本就是代表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因此,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环境的引导,从机制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无疑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在政策上,要平等与制造业的发展条件,消除歧视。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没有生产者服务支撑的商品生产业既是难以持续,也是难以形成竟争力的。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

一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其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我国服务业水平低,与外国服务业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较大。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服务产业。随着社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科学分工的合理化,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成为上农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金融、咨询、信息等行业,没有高科技手段是难以实现的。

科技进步是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也是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业中占绝对优势的原因所在。要把那种认为服务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观念改变过来,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观念。要大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智力型服务人才,大力加强服务领域的科研工作,加强对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和了解新科学、新技术。此外,应积极推广新科技、新知识,对不同行业,分别提出科技含量的标准,从制度上确保科技的推广,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杨玉英:面向2020年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8,(11):43~49

[2]闫坤:中国服务业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服务业;标准化;重要影响;发展现状;有效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对于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服务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因为标准化是衡量一个行业发展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和基础。只有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才能够改进当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实现我国服务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所以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面对当下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努力的寻求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发展的有效举措,才能够开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1服务业标准化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总体质量。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标准的体系以及制度,因此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能够使得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制定一个标准化的规定能够使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业的质量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提升。通过制定服务业的标准使得行业的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得到一个量化,便于严格的按照规范化的标准进行服务和产品的输出。尤其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对于服务业的行业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对服务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是否具有环保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通过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能够使得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也能够约束企业的服务发展,实现服务业企业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最终使得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产品的质量都有所提升,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有效提升。第二,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总体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和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外国企业不断向中国涌进,为了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总体竞争力和水平,必须要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由于我国服务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面临国内国际市场的压力,我国的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结合国际标准建立新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才能够使得我国服务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标准以及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而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总体竞争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我国服务业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规定,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产品服务水平,在国际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2当下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缺乏严格的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制度。由于服务业的行业涉及到的服务产品和质量相对较多,因此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尤其是服务的区域化相对较为明显,导致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体现。在这种条件下,很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的提升。第二,服务产品和复制量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问题。由于服务业的快速迅猛发展,使得很多人从事服务行业,而服务产品和质量缺乏强有力的规范,导致服务业出现质量的问题相对严重。比如说饭店作为为人们提供饮食的服务行业,一旦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以及管理体系,导致服务产品和质量令人堪忧。

3加强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首先,必须要提高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加强对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由于当下我国服务业对于标准化建设缺乏认识,这样就导致我国服务业整体行业缺乏标准化的整体意识,使得社会上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服务行业,而且服务行业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这种错误认识下很难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总体竞争力以及核心水平。必须要加强服务业企业以及服务人员对于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提高认识,能够积极的了解到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竞争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全新的认识能够使得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们了解到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是增强我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其次,要加大对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宣传推介力度。为了让社会大众了解到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应该积极的对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进行宣传力度,比如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平台,加强宣传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可以举办一些实践类生活节目,在节目中演出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与企业发展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能够让大众了解到,推进服务业标准化是行业发展到新高度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能够使得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加强推广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新闻报道,使得人们对于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认识不断加强,一旦遇到服务质量或者是产品不达标的现象要进行揭发,加强对服务业的监督力度,实现全民监督,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总体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借助于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以及等国际节日积极的推广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形成全民监督,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服务质量差以及服务产品不达标的行为无处遁形。再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和机制,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更好的对服务业进行管理,加强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这就需要结合国际有关服务业标准体系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以及服务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定出科学完善全面的服务业标准化机制和体系,从而全面约束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行为制裁,服务业发展中违反标准化建设的行为。同时要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出全面科学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实现我国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最后,要打造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和质量,推进品牌化建设。品牌作为行业的无形资产,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也应该进一步开拓创新,打造出服务业的品牌,提高服务业的总体质量,提升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对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加强品牌建设,进行改革创新,也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创造一些国际品牌,打造出属于服务业行业内的高质量的品牌。能够实现服务业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品质是品牌的实质,标准是品质的基础,我国在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发展的同时要鼓励企业勇于创新,打造高质量品牌。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实现服务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加强对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符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因此面对当下服务业发展缺乏完善的标准和依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需要加强服务业行业对于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服务业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宣传以及推广力度。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机制和体系,另外为了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总体竞争力,要与世界接轨,创新理念,打造出服务业的发展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总体质量,实现我国服务业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师东,杨明,张丽.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案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1):86-87.

[2]辛文.第六次全国服务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在京召开[J].中国标准化,2017(2):28-28.

[3]孙晓立.2017年标准化服务业推进会纪实——20l7年标准化服务业推进会纪实[J].中国标准化,2017(10):6-15.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7

现代服务业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海”和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继去年9月7日全区旅游工作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后,今天我们再次召开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会前,区委、区政府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对五个体制、领导机构及有关运行机制都作出了相应调整和创新,并且制定了加快余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刚才,大会表彰了省烟草公司余杭分公司等10家全区服务业发展的先进单位,李红良、沈世杰、杨金有三位同志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做好余杭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强调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我们认识再深化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基础和都市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两新”就是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四高”就是高文化品位和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和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和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有许多种表述,如分为伴随工业化的展开而加速发展的补充性服务业和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又如分为从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和直接因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就我们杭州而言,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就是要重点推进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重点领域。

作为第三产业中高增长性和最具潜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提升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新阶段后的大趋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继续发挥我区比较优势,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有助于承接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为长远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将对三次产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站在加快推进我区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尽快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区域竞争的原动力。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功能的核心。我区工业化发展已有相当基础,区域经济将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作为杭州大都市的一个新区,我们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两轮驱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要求,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全面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我区在杭州“一城七中心”中的地位,增强我区的资源集聚、辐射和配置能力,从而形成新的后发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区人均GDP已经跨越3000—6000美元的经济结构加速发展时期,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约束和节能减排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出口大宗轻工产品遭遇贸易壁垒和摩擦越来越多、附加值越来越低。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自主创新的催化剂,节能减排的生力军,在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总之,现代服务业是我区必须全力拓展的“新蓝海”,是我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扬长避短的“撒手锏”。我们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在推动结构调整、产能升级、做大做优做强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我们优势再审视

我们都会说余杭是文明之光的发祥地,都会说余杭三面拱卫杭州主城,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等等。但这些都是自然禀赋的优势,或是先人传下来的优势。如何把现有优势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胜势,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深入思考。一是区位独特,还需捷足先登。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上海经济区腹地,位于著名的黄金旅游线华东(沪苏杭徽)黄金旅游线的中部,依赖较为发达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与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水平正在提高,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杭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建成区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特别是城区轨道交通和文一路延伸段、文二路、古墩路、杭浦高速、杭徽高速、申嘉湖杭高速、运河二通道的规划建设,主城区服务业溢出效应加大,余杭的消费市场和服务半径进一步拓展。但是,当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时空急剧缩小,自然的区位优势很快会被弱化。各地都在各显神通、绞尽脑汁,争相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将现有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会坐失良机,就会错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二是资源丰厚,还需借梯登高。余杭有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遗址,实证杭州、余杭5000年建城史的“中华第一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余杭还有径山、超山、塘栖古镇、运河、西溪湿地、南湖、东明山、三白潭等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的资源,也有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禅茶文化三大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滚灯、龙舟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生态环境优越,地貌呈山地丘陵与水网平原交接型,富有建设田园城市的天然禀赋。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商住、创意产业的极优条件和潜力所在。余杭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港口资源,这是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业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所在。如果我们不借助外力,仅靠自身的积累式发展,只能小打小闹、档次不高,甚至可能糟蹋资源。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超常规发展。三是基础良好,还需乘势而上。近年来,我区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将五年倍增三产作为“再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日趋见好,初步显现出阶段性成果。2007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2.11亿元,占GDP的33.8%。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亿元,商贸服务实现增加值30.51亿元,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限额以上三产项目实现总投资达117亿元,占全区总投资的60.7%。西溪湿地三期、南湖休闲度假项目进展顺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即将开园,运河作业区、宏丰家居、亿丰家居、谛都科技城等在建项目也在抓紧施工中。特别是阿里巴巴“淘宝城”项目的落户,进一步坚定了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信心。我们要顺应当前现代服务业良好的发展态势,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的同时,积极规划建设一批有带动、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重大项目,提升整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旅游业要加快推进包括西溪湿地三期、良渚文化村、“大美丽洲”、径山等25个大项目;商贸服务业要加快推进包括谛都科技城、杭州湾国际建材装饰城、康桥良渚汽车品牌一条街等14个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要加快推进包括文化创意艺术中心、余杭文化艺术中心、良渚遗址核心区块抢救性环境整治与保护工程等5个项目;现代物流业要加快推进包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金恒德汽车物流广场、运河三大作业区等9个项目;房地产业要加快推进包括连城国际、蓝庭花园、闲河城、凤都经济房等17个项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要加快推进包括阿里巴巴“淘宝城”、亿科智能、有机硅重点实验室、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西溪扩展区块等9个项目。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地域优势发挥不足,特色不明显,存在着内部产业层次偏低,基础仍较薄弱,新型业态起步较缓,仍处于分布散、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少的起步阶段,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生产性服务比率偏低、中介服务业不能满足需要,集聚拉动、品牌带动作用尚未显现。主要原因是:一是思想认识需提高。对于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不创造物质财富的非物质生产的产业,不是唯一重要的产业。对于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作用及其越来越多地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服务、重行政干预轻经济规律的观念和做法较为普遍。二是体制机制需完善。在工作体制上,人力配置相对不足;在考核激励机制上,力度欠强、比重偏小;在管理模式上,一些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在审批办证等方面仍受阻挡,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规划引导需强化。目前我区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支撑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块、重点项目、重点举措有待更进一步的明确,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引导。四是投资力度需加大。2007年,21个三产重点项目累计投入48.23亿元,仅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7.58%,与工业投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现有的投资项目看,涉及层次较低、产出效益不高、资源占用较多、设计水平较低、缺乏长效意识、追求短期效应的现象时有发生,急需我们把好关口、适度引导,集聚要素资源,实现集约利用,支撑后续发展。五是政策扶持需整合。目前,我区在发展旅游、商贸等服务业上先后出台了一些支持措施,但实际激励效益尚未明显发挥,需要整合相关政策,提升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应有效用。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我们理念再更新

要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不断更新理念,走超常规的发展路径。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注重三个坚持。一要坚持城市化推动。紧紧抓住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加快发展、杭州都市经济圈加快推进及我区全面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等机遇,充分发挥我区独特地缘优势,主动接轨长三角、融入大杭州,加快设施对接,强化配套服务,接受辐射带动,吸纳城市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要坚持产业融合互动。深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整合提升三次产业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转变,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协同共进发展。三要坚持开放创新驱动。开放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以开放开阔的国际化全球视野,丰富提升余杭先民“原创、首创、独创、外拓”的创新精神,坚持以开放创新的理念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以开放创新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企业,以开放创新的举措破解现代服务业发展难题,以开放创新的机制激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我区现代服务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注重三个互动。一是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带来大量人员集聚,也就是购买力的集聚。制造业的发展还会促进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反过来,又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要加快组团中心镇服务业发展,强化服务业配套,满足制造业生产和产业工人生活需要。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农业互动发展。服务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都市与乡村的纽带,通过对我区现有农产品市场改造提升,培育新型市场业态,实现农产品流通与都市农业互动发展。同时,通过加快全区农村连锁商业发展,抓好镇、村级放心店建设,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农村消费较快增长。此外,要在山区、半山区镇乡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内部互动发展。必须着力改变我区商贸业与旅游业相对脱节现象,实现互动双赢。首先要加快临平周边的旅游项目建设,提升超山景区层次,加快塘栖古镇改造,利用丁山湖、三白潭等湿地资源,高水平规划建设大运河旅游景区。其次要加快西部旅游景点各类设施特别是商业配套,在余杭镇形成旅游服务中心,在径山镇形成服务次中心,建设必要的宾馆、饭店、商场,提高游客留宿率,开发旅游产品,改变“买卖不赚只赚票房”的现象。此外是商贸业与房地产业的互动发展,合理规划,加强配套,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带动商贸业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我们定位再明确

市委、市政府确定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八大重点,结合余杭实际,依托现有优势,集中资源要素,我区要着重抓好六大重点。

一是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建成部级精品旅游区6个,建成星级宾馆27个,其中高星级宾馆5个,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杭州大都市生态秀美的后花园、全省旅游经济强区和长三角南翼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要着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余杭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余杭区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为指导,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实施“1569”精品工程,加快建设6大休闲精品项目,着力提升9大现有项目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旅游功能。加快建设“大美丽洲”、超山风景区、大径山国际休闲度假区、南湖综保工程等旅游综合体,提升我区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要着力推进旅游市场开发。坚持“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转变营销观念,增强营销投入,拓宽营销策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密度的营销网络体系,加快塑造余杭旅游目的地形象,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要着力推进旅游品质管理。按照“景区升级、宾馆升星、旅行社升位”的要求,围绕品质管理主旋律,加强旅游行风建设,加强旅游质监管理,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要着力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根据《杭州市新一轮旅游国际化行动方案》,编制好《余杭区旅游国际化战略行动计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国际化步伐。大家都知道,迪拜是位于阿联酋的一个“沙漠城市”。但是其凭借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政策和强烈的发展意识,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成为全球国际大都市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市委王国平书记去年在考察迪拜时强调,要学习迪拜,解放思想,抢占城市竞争制高点。他说,近年来,迪拜抓住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在中东沙漠中迅速崛起,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其城市规划起点之高、建设标准之新、投入强度之大、管理水平之高,令人叹服。特别是迪拜积极打造旅游综合体,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推进“开放带动”战略,值得杭州认真研究、虚心学习。余杭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我们更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打造旅游综合体为目标来实施全区各大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不断推进余杭的旅游国际化进程。

二是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到2010年,实现商贸业增加值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0亿元,各类商品市场交易额达到450亿元,农贸市场累计改造60家,基本形成网络布局合理、业态结构优化、管理服务规范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现代化商贸中心。要加快重点市场建设。理顺商业城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强依法经营、消防治安、规费征管等方面的管理。继续扎实推进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亿丰家居建材城、西溪购物公园、江南茶叶市场等大型商贸市场建设。要积极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按照业态相对集中的原则,通过引进发展先进业态、知名品牌,挖掘保护、开发振兴传统商业品牌、老字号等途径,培育建设高档特色街区,着重建设北大街—九曲营路、人民路—迎宾路—世纪大道、藕花洲大街—香榭丽舍大街三大特色商业街区,各组团中心镇也要规划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商业街区。要健全农村现代商贸网络。深化“千万工程”,巩固和发展乡村连锁便利网络,不断改善农村购物环境。加强全区放心农资连锁配送网点建设,推进农村农资消费安全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步伐。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全区60家有证农贸市场和17家无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提高我区农贸市场整体形象和档次。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到2010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50亿元,基本形成创意良渚、创意临平、创意西溪三大创意基地,努力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打响“文化余杭”品牌,推进文化名区建设,成为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最近召开的全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大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形成产业规模巨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大、文化品位较高、创业环境一流、专业人才聚集、知名品牌众多、产权保护严密、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把杭州打造成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打响创意杭州品牌”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弘扬“原创、首创、独创、外拓”的良渚文化,打造平台,培育人才,完善政策,保护产权,打造品牌,整合资源,扩大开放,营造氛围,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敢为人先,争抢头口水。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可以改制的事业文化单位逐步改制为企业,国有文化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发挥出各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业市场体系。要着力推进重点功能集聚区建设。充分挖掘余杭深厚文化底蕴,依托良渚文化、禅茶文化、运河文化和优质生态自然资源,加大创意良渚、创意临平、创意西溪三大基地的规划建设力度,各基地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集群体系。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举办文化论坛节庆、外出搭台招商、交易展销会等活动,大力宣传余杭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发展基础和优质资源,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知名企业加盟余杭,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开拓我区创意产业的广阔天空。及时对外展示推介各类优秀成果和作品,提高余杭创意产业的知名度和拓展市场空间。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产业园区、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对外合作等方面的资助与奖励。

四是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到2010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35亿元,建成5个以上大型物流中心,形成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专业市场型、枢纽转运型物流产业格局,成为长三角南翼现代物流枢纽副中心。要适时编制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在加强调研基础上,根据我区物流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编制出台我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物流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点。按照杭州市总体部署和进展情况,及时开展物流功能集聚区块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要加快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引进一批辐射广、带动力强的物流项目,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发挥物流基地的集聚效应,着重加快建设临平—乔司—崇贤工业物资仓储配送基地、良渚消费品商贸物流基地和杭州港余杭港区物流基地。要加快构建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加快构建和完善以港口、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推进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整合海关、商检、货代、银行等相关物流信息,着力推进“大通关”建设;搭建具有数据交换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及在线交易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管理服务网络。

五是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到2010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80亿元,完成房地产投资累计达到215亿元,商品房开发建筑面积累计达到480万平方米,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200万平方米。房地产是余杭很重要的一块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下一步,我们要大力提升居住品质。充分发挥三面拱卫杭州主城的地理优势,抓住杭州大都市建设步伐加快的机遇,培育和引进知名房产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临平、良渚、闲林三大聚居板块,努力打响“住在余杭”的品牌,积极打造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全面覆盖、应保尽保,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适时调整、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大政策性保障住房的建设力度,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要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和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加强土地调控,保持合理的房地产用地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资产,充分利用西溪湿地与杭州地铁建设的契机,做好周边及沿线土地的开发。要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体系,积极培育房地产一级市场,搞活二、三级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和服务,推进余杭区房产市场信息系统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房地产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健全各项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区域可居住性,尤其是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与商品房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强与杭州主城的有效对接,扩大住宅消费群体,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居住环境与居住品质。

六是积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到2010年,实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5亿元,积极打造“余杭创新基地”,力争把我区建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化城区和杭州“天堂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余杭创新基地整体规划建设进度,围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重点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杭州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余杭创新基地”的申报工作,加快推进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电子、浙江亿科智能等项目。要加快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及数字化信息家电等配套的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外包,鼓励发展网络服务与数字增值业务相关软件。要壮大电子商务和网络增值业务。壮大培育电子商务,加快现代物流业等重点行业信息平台,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积极推进网络增值服务。要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工业、农业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和外包服务。要继续发展电信运营业。加快宽带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光纤入户、无线上网、第三代移动通讯网、数字电视的发展。

此外,还要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型城市经济业态。要围绕适合余杭城市发展的新型经济业态,加强空间规划调整,促进同类业态相对集聚,形成一批以创意、软件、金融、外包、电子商务为主的特色楼宇。要坚持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特别要充分调动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发展楼宇经济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大带小、以大为主,着力培育亿元楼等大楼宇,带动“农居SOHO”等小楼宇;要坚持高低配套、以高为主,既要培育满足高端业态发展的楼宇,也要关注满足低端业态发展的楼宇。要拓宽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打造杭州都市经济圈区域性金融副中心。同时,要顺应时展趋势,积极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

要根据余杭现代服务业的分布情况,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功能特色,抓住“一副三组团”的城市网络化发展机遇,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七大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一是旅游休闲功能集聚区,包括大余杭古镇旅游区、“大美丽洲”文化旅游区、大径山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区、大运河文化旅游区。二是商贸服务功能集聚区,主要有副城中央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三是物流功能集聚区,涵盖物流园区服务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批发市场。四是文化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突出创意良渚基地、创意临平基地、创意西溪基地。五是生产性服务功能集聚区,集中在临平生产性服务区,仓前高新技术服务区。六是金融服务功能集聚区,特别是把临平副城打造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区域性金融副中心。七是软件与信息服务功能集聚区,启动余杭创新基地区块建设。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我们资源再整合

高起点编规划,实施产业导向。要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从自身优势出发,高起点编制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及其各个门类的分层子规划,明确新一轮发展的功能定位、形态布局和产业政策导向目录,使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态势日趋强劲,流向和方式随之全面改变,而且对现代服务业内部分工产生重大影响,衍生新的业态。我们要顺势互动发展,针对我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坚持需求导向,有序加快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随着生活性服务业需求的剧增,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等产业。

改革完善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实施政策,加大重大问题的协调力度。各个专项领导小组和部门要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履行职责,增进沟通,分工协作,共同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对列入省、市、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要加快审批实施,通过“绿色通道”缩短项目审批时间,通过沟通协调,解决好用地难、规划调整等问题。同时,要建立现代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现代服务业工作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和破解现代服务业工作推进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当好参谋。要强化与兄弟县市区在现代服务业上的联动发展,探索建立合作机制,交流信息,通报情况,共谋新策。

梳理整合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梳理整合现代服务业各类扶持政策,对现有的扶持政策要检查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对不合理或有问题的地方要及时修订完善;对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软件、楼宇经济等领域,在学习借鉴杭州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合理、重点突出、有机统一的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体系,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我区现代服务业。

健全规范统计,强化督促检查。要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同时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形势分析和信息分布工作,摸清家底、掌握发展状况、总结经验、作出综合评价,发挥导向作用。对工业企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按照统计有关规定进行剥离,做到“应统尽统”,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全面的依据。发展现代服务业任务已明确,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行动,奋发有为,确保完成并力争超额或提前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目标。区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要进行定期检查,加强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的考核力度,奖优罚劣。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要素支撑。要扩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供给。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现代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金市场融资。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准入限制、透明度低的状况,放开部分资质条件,鼓励民营经济在加快服务业中实现新的成长。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在加大政府对非营利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的同时,科教文卫服务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完善功能、改进效能,推动发展。要改革传统财政资助项目的方式,将财政扶持资金向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产业集中。同时,在项目用地指标、用电用水价格、税收规费收缴等方面,给予现代服务业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倾斜。

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发展步伐。要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努力营造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环境,吸引众多创业者来我区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注重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作风,特别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此外,要完善相应的功能设施,为投资创业者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子女就学等各种配套服务。要注重优化舆论环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我们奋斗目标再明确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8

1.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正在形成“十一五”以来,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使用,全省物流网络体系日臻完善,变传统物流为现代物流,一批规模大的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业正在形成。长春公路主枢纽有限公司、吉林福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规模大、效益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了物流半径内准时化供货。形成了以长春、吉林为物流中心区,四平、辽源、通化、梅河口、白山、延吉、白城和松原市为节点的物流网络和区域物流中心。2011年,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值622亿元,是2005年的3倍。现代物流业年均增13.76%,已初具规模,2011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581.7亿吨公里,比2002年高966.18亿吨公里;货物发送量5.2亿吨,增15.6%。全年旅客周转量551.9亿人公里,比2002年高319.58亿人公里;旅客发送量6.8亿人,增4.6%。我省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制造和光电子产业发展较快,其原料和产成品运输量都很大,促进了生产性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2.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银行业组织体系完善。我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和金融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07年,我省和国家开行出资、国务院振兴办东北办共同设立了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上海浦发银行、韩亚银行等域外金融机构相继在省内设立分行,为全省银行业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到2010年,全省有银行机构4951个,实现增值190.12亿元,比2002年增166.49亿元,年均增26.07%。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逐年增长。2011年末,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61.95亿元,同比增长12.92%,比年初净增1259.53亿元;比2002年末增7930.25亿元,2002—2011年,年均增长13.72%。全省可用于投资资金量逐年多、资金总量实力逐年扩大,为我省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1年,我省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不断推进,为4.4万户中小企业和283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组织研发“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超市”和“吉林省农村信用数据库”,多渠道采集中小企业和农户信息并面向金融机构提供查询,为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

二、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省制定了《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了旅游业投资力度,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五”到“十一五”全省投资千万元以上旅游项目502个,总投资830亿元。到2010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连接公路干线与各重点景区公路基本建成。建成旅游景区324处、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处、旅游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部级森林公园29处、滑雪场近30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到2011年,全省旅游企业达9415家(A级景区115家、旅行社550家、星级饭店288家),导游员达一万余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9万人、间接就业70余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929.33亿元,比2002年增813.94亿元,年均增长23.20%。旅游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文化体制改革,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省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盘活了文化企业,产业发展呈现新生机。到2006年,全省完成了文化企业改制,成立了吉林日报集团、长影集团、吉林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了特色优势的“吉林歌舞”、“二人转”、“影视剧”文化品牌。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值达420.3亿元,占GDP比重4.90%,比改革前2006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平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发展势头强劲。到2011年末,我省拥有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123个(每百万人有4.6个),艺术表演团体每百万人有2.5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53%,电视人口覆盖率98.64%,报纸期刊总印量18.2万册。

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9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因第三产业与服务业内涵和外延基本相近,后面所用数据均为第三产业统计数据)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年平均增速达(可比价)10.7%,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全市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1、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优势行业逐渐形成。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较快,到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3.54亿元,同比增长17.2%,可比价增速达12.5%,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五位,占全市GDP比重34.4,实现税收51649万元,同比增长39.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总值分别达122448、102920、61611万元,现价增速分别为20.7%、22.6%、21%。(详见表一)

2008年*服务业各行业生产总值情况表(表一)

行业名称

2008年现价

(万元)

2007年现价

(万元)

现价增速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02920

83981

22.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

29302

26073

12.4

批发和零售业

122448

101448

20.7

住宿和餐饮业

61611

50931

21

金融业

35205

28763

22.4

房地产业

52565

61642

–14.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0411

26555

14.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6811

5843

16.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507

3019

16.2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

37248

32089

16.1

教育

87247

73694

18.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1836

26917

18.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980

7628

17.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25263

98673

26.9

合计

735354

627256

17.2

地区生产总值

2139532

1761156

21.5

截止2008年底,全市服务业注册的个体工商户41565户,占总户数的93.6%,私营企业1520户,占总户数的67.4%,内资企业3722户,占总户数的73.91%。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54.23万人,同比增长2.6%,占总从业人数的27.5%,特别是2008年,不仅吸纳了部分新增劳动力,而且吸纳了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相当部分劳动力。(见图1)

图1:2008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对比图(单位:万人)

伴随服务业整体向前推进,个别行业发展节奏加快,在整个服务业行业中一路领跑,逐渐形成了行业优势。其中,批发零售、房地产和金融业实现税收排前三位,分别实现税收13819万元、11258万元和593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3%、27.2%、8.8%。(详见表二)。

2008年*服务业各行业税收情况表(表二)

行业名称

2008年(万元)

2007年

(万元)

同比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4151

3127

32.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

2454

2091

17.4

批发和零售业

13819

10442

32.3

住宿和餐饮业

2635

2171

21.4

金融业

5933

5454

8.8

房地产业

11258

8813

27.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17

1761

–47.9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

2944

667

3.4倍

教育

384

278

38.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10

222

39.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61

275

31.3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296

1622

–20.1

其它行业

5187

合计

51649

36923

39.9

2、服务业与其它产业比较。

*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税收仅有46万元,同比下降22%,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大力实施,第二产业税收32902万元,同比增长31.2%,但比起第三产业2008年税收51649万元、增速39.9%来,还是差距大。服务业是资源消耗少、产出高、带动就业大的产

业,尽管近两年服务业在GDP中比重略有下降,但对其贡献率逐年增加,证明了网点增多,企业自身规模没有壮大发展。(祥见表三)

*三次产业2006—2008年对GDP的贡献率及比重(表三)

年份

第一产业贡献率%

第二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三次产业比重

2006

-

-

-

41.5:21.1:37.4

2007

40.4

31.6

27.9

41.6:22.8:35.6

2008

42.2

29.3

28.5

41.7:23.9:34.4

自“十一五”以来,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以2.7%左右的增长率稳步攀升,如外加大量从事服务业工作的农村外出劳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远超第二产业,直逼第一产业,这对于调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和发展服务业有良好的有效人力资源支撑。(见图2)

图2:2006年-2008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对比图(单位:万人)

(二)*跟毗邻市服务业发展对比情况

1、*服务业总量最小,服务业各行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近年来,尽管*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服务业增加值在毗邻五市中增速最大,但增加值列全省18位,也位列毗邻四市排末位。2008年*服务业总量比南充、广元、汉中、达州分别低101.05、9.75、48.87、99.72亿元。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在五市排第三、四位外,其余全在第五位。(见表四)。

2、服务业引力不够强大,就业人数少。*服务业就业人员2008年54.23万人,但比南充、广元、汉中、达州在服务业就业人员总数和就业人数比重上都少。

3、服务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不及其它城市。从绝对值上比较,*服务业地税收入排在毗邻四市的末位。

*与毗邻市2008年服务业发展情况表(表四)

地区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增速

(可比价%)

占当地GDP比重(%)

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73.54

12.5

34.4

1.7

南充

174.59

12.3

29.0

4.0

广元

83.29

9.4

35.7

1.9

达州

173.26

11.3

28.7

4.0

汉中

122.41

10.7

36.6

-

(三)*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属典型的老少边穷贫困山区,一直以农为主,长期囿于交通不畅的瓶颈问题,服务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业比重偏低,增长速度较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大。

二是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层次受限,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工农业支持不足,面向民生性的服务业发展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品低,一定程度抑制了居民消费。

三是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压缩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制造业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差,人气不旺,一定程度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四是收入水品偏低,消费能力不足,消费需求的水平、结构和层次欠佳,对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不力。

五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服务意识,没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缺乏带动和引导作用,规模效益不强。

六是观念和体制较为落后,重农抑商、重工轻商的思想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涉及部门多,职责分工有交叉,发展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一些入市和退市障碍,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尽管*服务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随着全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城镇发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1、“大交通”带来大流通的机遇。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六路交通通达指日可待,这不仅解决了*运进输出的难题,而且将*过去的交通不畅区位劣势转化为进出西南大通道的桥头堡优势,让*成为真正的蜀门。同时,给整个*服务业在旅游、物流、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信息传输和金融、租赁、文化体育及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市场资源契机。

2、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的机遇。国务院及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发〔2008〕13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07〕132号)及其工作安排意见(川办发〔2007〕6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生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4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意见》(川府发〔2007〕35号)等一系列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对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和省目前大力投资的西部开发、灾后重建和应对金融危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给服务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消费结构转型提供的机遇。消费经济理论表明,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从产业需求看,我国正处于第一、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大;从个体需求看,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生性服务业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整个消费结构正在朝服务性消费转型,这对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加快服务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地区决策层高度重视创造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服务业要实现由“慢”到“快”,充分利用我市“红、特、绿”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想,给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创造了有利发展空间。

三、*服务业发展初步构想

(一)服务业发展定位

一个地区的战略定位主要决定于它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根据*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我门认为*服务业的战略发展应定为: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

从比较优势分析:虽然*与南充、广元、汉中和达州四市区位相近,空间紧临,各自的经济腹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重叠,但*的区位比其他四城市更适合发展商贸物流。因为*到其他四市运距最短,又是到成都、西安和重庆的地理中心位置,选择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会增长运距,增大运输成本,还会形成倒流。而且*随着六路交通全面畅通后,是西南各省市北上东进的交通要点,同时也是西南各省市生产和生活物资输入的枢纽,更利于商贸物流的发展。

从产业基础分析,*的服务业在毗邻城市中目前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因为没有比较优势,而宿命地接受现有的分工格局,就永远也没有赶超人家而后来居上的可能。从前述的*与毗邻诸市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的批发零售业发展比较靠前,且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在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较大,超过五分之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强。特别还要看到,*的旅游资源和绿色资源比其它市州更有市场潜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我门将发展商贸物流作为战略发展首选。只要我门抓住机遇,增添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是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我门的战略目标。

建设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优点是:①有一、二产业做依托,同时对一、二产业有带动作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强②能迅速做大服务业的总量;③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品位。缺点是:①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单位土地带来的收益低于工业,土地成本较高。②农产品交易对地方税收贡献不是很大。

(二)实施步骤

第一步:“十一五”期间,以培育市场、留住消费、逐步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为重点,以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培育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发展涉农服务业为突破口,作好城乡统筹发展。

做这样的步骤选择,是基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来考虑的。因为*目前货运量还不足以支撑大型物流企业入驻,盲目引进只会使人家望而却步。因此我门选择先做市场,待市场做大,形成商流支撑再做物流;选择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而不是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因为目前一下子还拿不出大片土地来建市场,且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有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又可以提升服务业水平,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

在这一阶段,要建设商货物流园区,形成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电子信息平台,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打造*的商业中心和商务中心,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形成城市的新格局。

四、*服务业快速发展应对策略

目前在*及毗邻诸市中,*市提出了发展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广元市提出了建盆周商贸中心,汉中市提出了建一万亩的秦汉物流中心,达州市提出了建秦巴商贸中心。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城市间的竞争多与合作。因此,在个城市竟相发展服务业的时候,我们的对策是:抢先发展,占领高地,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一)重点发展的行业

1、抢先发展商货流通业。

要形成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一是要有商品向外辐射;二是要能吸引消费者到*购物。这两个目标中,首先要实现第一个目标。这是一个高地,占领了这个高地,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就可以初步确立。然后再逐步实现第二个目标,并最终形成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因此,在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建设上应抓好两个重点,奠定一个基础,实现一个推进。

(1)两个重点。

一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建设面向川陕渝,集农产品储存、加工、分拣、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积极发挥市内各县区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县区和一些中心场镇,建设1-2个具全国性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逐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绿色农产品产业优势,以商务部的“双百市场”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在川东北甚至更广区域有较强吸引辐射功能的绿色产品交易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

二是打造*现代物流园。*商业聚集度不高,城市活力不足,吸引消费功能不强,关键是*尚未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核心商业区,难以吸引留住消费。因此,要将*现代物流园的建设加快进程,并作为战略重点来抓。*现代物流园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形成有规模、上档次吸引辐射功能强的商业中心。同时,着眼于*构建大城市的总体要求。合理配套写字楼,积极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将*现代物流园打造成城市商业中心和中央商务区。

当前,在*现代物流园刚启动之时,首先要搞好东方鑫村商贸物流园和九洲商业城二期工程的打造。并规划、建设好东兴商贸物流园。

(2)奠定一个基础。

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启动和实施全市“十个一”工程(即:各县、区建成一个中心商圈、一条商业特色街、一个综合批发市场、一个餐饮娱乐夜市、一个商业示范社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龙头商贸企业、一家三星级以上宾馆、一个餐饮名店、一个星级农家乐),构建完善的城乡市场体系和现代商货流通体系,提升商业聚集度和吸引辐射功能,奠定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的基础,为川陕渝商贸物流枢纽提供支撑。

(3)实现一个推进。

推进流通创新,运用新技术改造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信息优势和特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全力打造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三大平台。

在抓好川陕渝烟草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材物流中心、农村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后,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批发商在商贸园重点建设商货物流园区。形成集商品交易,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其他服务与一体的现代物流和商贸集约群,形成具有品牌性、专业性、规模性和集约型等特点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加快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和南江、平昌、通江三个物流节点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框架体系。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快信息技术推广运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实现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移动*大区枢纽信息工程建设。推动宽带数据业务和3G业务、软件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网络及数字增值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政府、企业、产业、公共领域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

1、文化休闲旅游业。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环境优美,伴随大交通的畅通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进入*旅游快捷方便,且有巨大的休闲度假需求。因此,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因该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打造光雾山、空山、镇龙山、天马山四个部级森林公园,诺水河溶洞、南龛摩崖造像等风景区,切实加强“川陕甘旅游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协作,共推三国旅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精心协办“中国·四川光雾红叶节”等节庆活动,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发展农村乡镇和市郊休闲度假特色观光农业、休闲农庄,重点打造南龛休闲公园,市区以巴河为主线,打造巴河风光带,展现*“山、水、文、城”为一体的景观,形成、娱、购、吃为一体的沿江休闲带。

2、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积极推动、努力打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鼓励拓展各类金融保险业务,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拓宽保险业务渠道,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结构,发展农村的商业银行,完善支农信贷体系,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银行卡的应用发展。提高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

3、房地产业。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住环境,提高楼盘品质,延伸房地业消费链条,规范物业服务市场。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通过优美的人居环境、优异的楼盘品质、优良的物业管理来吸引消费,减少房地产消费外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居民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业社会化进程。改造提升居民服务业,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和新的服务方式进入居民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具名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提升竞争力。加大对居民服务业职业培训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居民服务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居民服务业的经营活动的规范,建立诚信管理制度,促进居民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进境外服务机构及其伴随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服务业引进外资,要注重其功能性,而不急于项目金额的大小。因此,服务业引进外资的质量标准,一是功能的稀缺性,越是我门缺失的服务功能,越是要引进;二是功能的大小,越是服务功能大的项目,越是要引进;三是功能的聚集性,越是能带来其他服务积聚的项目,越是要引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引导餐饮和文化服务等企业向境外开辟市场,鼓励劳务出口、对外工程承包。

(四)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先进服务技术、服务标准,创新服务品种,促进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投资政策,吸引世界500强等国内外大型服务业集团、知名品牌进入我市。引导境内外资金投向附加值高金融、物流、连锁、信息技术、软件及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及专业批发市场等重点项目,提升服务业总体规模和水平。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速城市规模扩张,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外来人口投资置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置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充分利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合理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和文化娱乐区,引导服务业合理聚集。

(六)夯实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一、二产业的发展。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扩大工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力度。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邂逅型消费向适度超前型消费转变,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五、*服务业快速发展保障措施

(一)增进思想认识

目前,发展服务业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对如何发展服务业、应该把服务业摆在什么位置,目前在一些同志中认识还不统一。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来,抓;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工业强市”的重要措施来抓。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服务业的认识统一了,服务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步入快车道。

(二)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服务业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需要有统筹协调的工作机构。目前市委、市政府将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以加强对服务业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机构要具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和手段:人员、经费要到位;建立服务业考核机制,像考核工业那样考核服务业。

(三)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出台我市加快服务业发展配套政策,在市场准入、财税、信贷、土地、人才、技术和价格等方面对服务类企业给予优惠,工商、财政、税收、银行、国土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要解决土地瓶颈,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调整用地结构。在城市总体规划内,鼓励市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逐步迁出或关闭中心城区污染大、战地多等不适应城区功能的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要优先用于服务业。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以及对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创新、新型业态模式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

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放松管制,加强竞争是一个世界性潮流。政府各部门对服务业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更要加强服务,要多在如何营造宽松、和谐、有利服务业发展上下工夫。

服务业发展范文篇10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苏州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增长逐步加快。2001年至2005年,苏州服务业年均增长14.8%,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水平。二是对GDP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为66.8%,服务业的贡献度为31.2%。2006年上半年,服务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4.2%。三是开放度逐步加大,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数的比重大幅提高,与我市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旗鼓相当。在服务业速度纵向快速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横向的巨大落差。据了解,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70%左右,而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已占到服务业的70%左右。而苏州服务业GDP占比却由2001年的38.0%下降至2005年的31.2%,与国外存在相当一段差距。在国内,我市与广东、上海等地区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当前,苏州的发展既面临着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当前苏州已经跨越了GDP人均800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发展阶段,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交易成本、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我市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迹象。在挑战面前,要吸引外来投资,留住本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出路之一就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服务业。依托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下来,苏州就必须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苏州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自然资源匮乏,需要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以全球化的决策视野,作出了加快发展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

二、目前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的目标和要求,目前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现代服务业比重低、规模小,布局分散。近年来,苏州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8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56亿元。然而,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苏州服务业占比由2001年的38%下降到2005年则为31.2%,其比重在全国GDP前十位城市中列倒数第一。在区域布局方面,苏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在全市总量中所占份额比较小,还没有形成辐射、带动整体发展的态势。与兄弟城市相比,苏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内在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度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当前,苏州服务业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以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同时,产业关联度并不高,没有成立帮助企业发展的服务机构,未能提供与商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辅相成的基础环境和配套设施,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

3、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一方面,制造企业中间服务需求相对不足。苏州制造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支出、市场销售服务支出、人力资源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另一方面,外资制造业特点与生产性服务业本地化存在矛盾。苏州的外资制造业体系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很小;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和技术服务需求较少。此外,外企产品的销售也多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营销、分销,这种生产方式与促进苏州本地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无更多的相关性。

4、现代服务业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较弱。苏州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精、尖管理人才的吸纳能力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服务业从业人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对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形成制约。目前我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有的从业人员普遍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工作要求。特别是在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中,人才资源缺口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二是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流向显示制造业的市场发展机遇要优于服务业。苏州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的途径更多的是依赖迅速扩张的第二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速趋缓。三是现有教育资源存在不足。尽管目前苏州拥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但苏州的职业教育总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信息咨询和管理人才,严重制约了服务业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5、服务业所有制结构与投资结构单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外资和民间资本等多元经济成份的参与度不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尽管苏州服务业利用外资正在稳步提升,但无论是合同利用外资还是协议利用外资,比重均未突破10%,2005年分别为8.8%和6.1%。因此,仍需进一步加大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对外招商力度,引进外资服务项目。

三、现行相关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2005年,苏州市享受现代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有164户,减免所得税6308万元。税收政策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市国税部门的工作实践看,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以下问题:

1、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专门的扶持政策。目前,执行的大部分扶持政策对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力不强。如鼓励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利用高新技术以及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实际上只是重申原有的优惠政策,纳税人未从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独享”角度去享受优惠政策。

2、现有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享受面不宽。我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税收政策的实施细则》中15条税收扶持政策,14条涉及企业所得税,仅1条涉及增值税。从税收政策来分析,涉及税种单一,政策享受面不宽。2005年,我市享受现代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仅164户,占全年非工业企业减免税户数的49.7%;减免税额6308万元,仅占全年非工业企业减免税的19.33%。

3、鼓励现代服务业投资的税收政策不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税收政策的实施细则》中的税收扶持政策,涉及鼓励技术改造的仅有3条,且享受政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企业,不能充分体现税收政策在提升传统服务业方面的作用,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关联度不强。

4、现行“对财政补贴征税”政策不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近年来,苏州市级财政资金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专项发展基金;对重点服务业项目、新兴服务业项目的发展与建设,给予贷款贴息和资金补助,引导和扶持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示范作用明显、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服务业投资和经营项目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投资额、上缴税收、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服务企业给予奖励,以促进全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明确对财政补贴应予以征税,这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鼓励地方运用财政资金向服务业倾斜,发展现代服务业。

5、部分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执法风险大。部分扶持政策在执行时干部难以把握,可操作性不强,增加了执法风险。如在审核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时,由于专业性强,如何确定是否属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投资是个难点。

6、部分扶持政策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尚未引起社会关注。部分扶持政策尚未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纳税人的关注。如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专家参与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研究开发等政策,2005年我市无一企业享受这些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地宣传。

四、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针对上述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弊端,应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完善举措,推动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1、进一步突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支持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服务业分成三类,这样就使得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目标,又有针对性。因此,税收政策支持应更突出重点和特定性,增强政策支持的影响力。一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行业,重点扶持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二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行业人员,重点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海外留学、国内外专家参与服务业发展。三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方向,重点以高科技运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内容为政策扶持项目,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扩大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享受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但要科学地确定重点项目,还需要各税种协同配合,形成综合性的税收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等配套协作的税收优惠政策,改变单一税种扶持的格局。二是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完善减免税和税前扣除办法。从而进一步扩大政策享受面,提高政策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