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0:16:54

服务体系建设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

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对于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管理体制改革是极其重要的变化,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简化公共服务体系、调整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传统理念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冲击。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转变了畜牧行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管理的相关职能建设。

1实行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确实处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效率,在畜牧兽医进行委托办理公共服务建设时,要实际办理,对于每年要进行的公共服务信息统一管理、实地盘查、定期抽查等方式来进行监督考核。将考核重心放在是否依办理,能力是否提高,工作效率是否便民,以及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于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满意程度度等。并将考核结果面向群众。

2现阶段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管理制度的过时

在我国的众多公共服务体系中,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的不灵活,不够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管理条例及规章制度,都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展现出各种的弊端,各项制度也不适于现代化新型事业单位,这就要求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依靠时代的进程,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事业单位中建立完整的全面化管理模式,并依靠内部控制管理条例把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内部管理上的制度更新。

2.2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员制度复杂

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在进行兽医评审工作时,都较为繁琐,任务紧,且时间跨度大,并对于评审兽医工作的质量要求松懈,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兽医的内部评价的把控及工作人员专业性要求都比较低下,而事实上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并没有较多的专业兽医人员;因为相对薄弱的兽医工作职责和没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矛盾不断。

2.3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部预算把控薄弱

在完善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中,公共服务预算管理作为单位内控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农村畜牧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下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对于预算的掌控较为疏松,并且内部控制管理预算在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没有进行科学的计算,在预算方面不够科学,经常出现费用不清的问题,导致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控管理方面没有展现他的价值。

3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3.1强化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控体制

运用公共服务体系来促进我国农村畜牧兽医的发展,以实际的畜牧兽医工作经验来处理问题,结合农村畜牧的自身情况,依据之前的经验与实践相融合,及时对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做出切实有效的改善,改变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模式,运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将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效率和畜牧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降低农村畜牧公共服务的成本,加强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在服务上的工作质量与社会声誉。

3.2深化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监控制度

有效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对我国农村畜牧业管理达到实际、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对于我国农村畜牧兽医的运营管理及财务交易做出合理的控制监督,完善农村畜牧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确实把控我国农村畜牧兽医的发展方向及实际工作问题,保障我国农村畜牧兽医行业持续有效运行。在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管理中,公共服务体系凭借监督把控的确实农村畜牧数据,对于兽医工作人员工作进行全面监督,预防出现技术不足问题,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站点要及时根据相关数据做出报告。

3.3深化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人事体度

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也是一样,要建设全面系统的人事管理体系,加强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人事管理,对于兽医工作人员的审评制度做出完善,有效的奖评制度,对于优秀服务者做出嘉奖,提升畜牧兽医的工作热情,降低服务工作成本。这对于我国农村畜牧行业的发展也有这较大的帮助,可以使得服务人员明确自身职能,提升畜牧行业事业单位对于服务工作中的员工的绩效考核及社会服务质量。

4结束语

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公共服务体系的改变不是消减和取消对高级高级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而是要创新体制,简化职能、改变创新、加强职能、科学改革;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为建立全面的农村畜牧公共服务体系管理环境。我们要全面完善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体制全面改革创新,解决在畜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矛盾,推进中国畜牧行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丁艳妮.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畜牧,2013,(29):2-3.

[2]杨桂蕾.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4):23.

[3]宋歌.澳大利亚财政支持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对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6):45-47.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2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全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对全面把握本世纪初战略机遇期和度过矛盾多发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浙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先后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096元,农民收入水平连续19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全省农村居民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从1980年的56.8%下降到2004年的39.5%。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需求增加,使得原先政府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省委提出到2020年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关键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而核心就在于能否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当前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五个统筹”,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我们必须看到,既定的经济总量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下,人民实际福利和社会总体状况可以有重大差异。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确保整个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五统之首”,在推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无疑更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意义。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农村服务体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体制转轨加速,社会发展转型加强。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强,各种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种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处理上。如果我们在这一关键时期不能解决好城乡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大量的农民不能转为安居乐业的市民,那么我们不仅不能进入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还有可能会陷入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现代化陷阱”。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则正是从协调工农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着眼,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最直接体现和最有效途径。“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而又容易出偏差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当前我们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我们的思维定势还没有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框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了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人为地造成了体制性障碍,阻碍了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自由流通。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着力引导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给城乡居民和经济社会以同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城乡共繁共荣。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提出的迫切要求。政府的重大职能之一就是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界限,加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让政府重点做好那些市场做不好、也做不了的事情,并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公众服务型政府上来,主动承担起协调、监督和保证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而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迫切要求。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与重点

农村公共服务隶属于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它是指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公共产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特点。非竞争性即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非排它性即是指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所谓农村公共服务,一般而言,就是指不具有商品实体特征,而具有服务性质和非竞争性、非排它性特点的用于农村的公共产品。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我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要求,以使“三农”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完整的财产权利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消除城乡差距,率先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根据公共产品的性质和农村的特点,当前我们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应该是: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终目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优先解决好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保障等基本问题。

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由市场来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可以确立价格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但由于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市场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一部分宏观效率损失。因此,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坚持效率原则的同时,更多地要从体现社会公平的角度着手,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让更多的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坚持分类供给的原则。按照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建设。有些是纯粹公益性的服务,具有典型的“灯塔效应”,这类服务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有些服务则可以做到明确界定受益主体,并且可以采用有偿的方式来提供,政府只要制定和执行市场规则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服务则介于以上两类服务之间,属于准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则应由政府支持市场主体提供这种服务。

坚持有限政府原则。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力量,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非“包打天下”。在明确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途径和方法,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根据现有财力物力,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十一五”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下十大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农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体现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着力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形成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规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确保农村公共安全为目标,强化农村治安和消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增强县及县以下单位防范和处置自然灾害、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强化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为农民构筑起最为灵活便捷的公共服务网络;着力推进农村法律援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法律服务。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必须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整个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去考虑,建立起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

切实改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资本偏向和再分配中的城市偏向,建立起城乡地位平等的国民收入分配新格局。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对积极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具有负外部性效应的生产者征收相当于外部不经济性价值的消费税,使它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从当前我省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明确财政支农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到农村的具体情况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2005年和2007年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农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给以全面的规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将农村、城镇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推动我国的快速发展。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的是从公共文化和服务方面来推动当地农村的文化发展。一是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得村民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转变思想。二是由于城镇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可以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的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在文化方面缩小与城镇的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1.2有利于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我国在农村方面的现状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同时在文化生活方面比较单调,没有更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资源获取渠道。所以立农村图书馆,博物馆,并结合当地的特色出海报发展文化,修建各种健身场所,这样可以方便农村的村民在闲暇时间可以更好的通过书籍、广播、海报等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健身器材锻炼身体,促进身心愉悦。通过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以及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还能使得农村在硬件设施方面逐渐与城镇之间均等。

1.3有利于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村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酗酒等不和谐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村的教育普及度有限,村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摒除封建迷信思想,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村民、酗酒现象,构建积极的文化氛围,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通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精神文明宣传也大力开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保定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在资金投入方面保定各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

保定市是一座文化古城,不同的村庄存在着不同特色的文化,比如有红色文化、旅游文化。但是保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平衡,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物质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平衡,物质方面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还不够完善,缺少必要的文化建设场地,有的地区初具规模,但是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例如,对于保定安新的农村,由于临近白洋淀景区,所以在资金投入上更加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用途有失平衡,使得安新各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二是保定各地区在精神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平衡,保定的财政更多投入到其他的物质方面。例如,对于保定冉庄地区红色文化的宣传方面和安新白洋淀地区的红色文化宣传方面资金投入不平衡。冉庄的地道战遗址保存完好、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可歌可泣,该地的红色文化宣传到位,农村的革命传统教育完善。而白洋淀的“雁翎队”、“小兵张嘎”等的资金投入少,资金投入更加偏重于旅游业。由于资金投入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2.2保定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缺乏

保定地区的人口多,高等学校也不少,但是在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才队伍缺乏且结构不合理。首先是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一些年龄偏高的工作人员,大学毕业生一般也不会选择到农村参加工作,这就会使得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其次是一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缺乏,农村的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大学毕业生不会选择到基层进行工作,这就导致农村的高学历人才比较缺乏,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不及时,缺乏创新精神。最后是现有的文化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大多数是还兼职其他工作或者是基层干部,这样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例如,在保定曲阳地区,当地的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是精准扶贫的对象。在每个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所以对于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

通过对保定地区农村的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地理或历史等各种原因,各个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由于资金投入的不平衡导致的体系发展不平衡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当地村民的支持力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保定唐县等地区山地较多,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村民的思想比较闭塞,对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接受起来较有难度,而且文化广场等活动场地尚没有建立起来,基础设施落后。而在保定其他地区的一些农村,例如安新县,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可以更多的接受外来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覆盖到村里。所以通过调研发现保定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3推进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平衡各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有资金投入作为支持,所以在建设中要平衡各地区资金的投入。首先是要保障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支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与不同的资金支持,并且要在当地农村设立专门的部门来专项使用该建设资金,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社会捐赠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的个人和企业,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对于企业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来激励。其次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最后要鼓励当地村民自筹资金。

3.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培养

人才队伍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让他们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设备,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二是要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培养,他们更加了解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更能提出建设的意见。

3.3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才能更好的保证体系的建设,所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在一定的基础设施基础上增加新的设施,使得基础设施之间能更好的互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同时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建设有特点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例如,在冉庄地区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文化宣传上更加注重爱国主义的宣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尽管在建设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国家各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借鉴国外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郝红岩 龙斐霏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农机服务体系;思路;措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既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还可以“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好的服务体系建设,还能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

1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县级服务组织

县级服务组织有县农业局农机科、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县农机监理站、县农机化培训学校各1个。共有编制人员32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3人,高级技术工人3人,其余为管理人员。

1.2乡镇服务组织

2003年以前,乡镇原有的农机管理服务站和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是1套班子2块牌子,专门从事乡镇辖区内的农机服务工作。2003年,乡镇涉农单位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变成农机室,机构缩小,人员减少,资产变卖,人员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农机只靠市场调节、自觉发展。龙陵县有乡镇农机事业人员39人,其中科技人员2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16人,初级技术人员6人,其它初中级技术工人。人头经费由财政统一预算。

1.3农机销售网点

龙陵县有农机销售网点17个,全部是个体经营,经营从业人员28人,其中取得职业鉴定资格2人,2016年机具销售总收入1000余万元,营业纯收入达50余万元。

1.4农机维修网点

龙陵县有农机维修网点60个,全部是个体经营,有资质的维修人员67人,从业人员88个,维修合格证多为3级,从事维修的种类(范围)主要是农机综合维修、零配件销售;自有厂房41个,租赁厂房19个,固定资产总值277.9万元。农机维修网点收入300余万元。

1.5农机合作社

到2016年为止,龙陵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个,正思考改变这一现状,争取每乡镇至少成立1个。

2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县、乡组织发展困难

农机推广组织由于资金短缺,人头经费较少,科技人员闲置,还有部分人被抽去做了与农机无关的工作;农机培训,工作内容单一,只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路子不宽,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农机安全监理,在《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对拖拉机静态管理已进入正常运作轨道,起色较大,开展顺利,其它农业机械的管理,有待加强完善。

2.2农民专业组织发展缓慢

县委、县政府虽然高度重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只建成了4家,还在思考没成立的乡镇都应尽快成立。

2.3农机企业凋敝

20世纪70年代后,县级相继建立了制造、维修、供应3家企业,具有了一定的服务能力。由于1983年、1989年和2002年的几次改制,原有企业已凋敝,算是寿终正寝。现有的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资金困难,规模小,供应、修理等难于适应新的需要。

2.4机具配套比例失调

目前使用的大中型后传动变型拖拉机,配套比是1:1,其它的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1:3;小型拖拉机配套比达1:3.2。总体配套比达1:2.1,并且部分机具已经老化,属淘汰产品。

3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相应措施

3.1基本思路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县、乡农机服务组织走公益性服务的路子,其它农机服务组织按“谁办、谁管、谁受益”的原则,走“自负盈亏、民主管理、风险自担”的路子,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逐步建成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补充,合作经营(含农机销售和农机维修)广泛参与的服务体系,形成上下协调的服务网络。

3.2相应措施

3.2.1建立农机投入机制

投入主要是资金,要采取主动的方式,积极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主动争取农机项目上报,以得到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扩大粮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用于农机的比例;增加对服务组织办公条件的改善,做到有地点、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提高对服务人员的智力投入,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加于学习,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

3.2.2稳定农机队伍,提供优质服务

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进一步稳定农机队伍;积极吸收专业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改善和提高农机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服务组织购置设备要给予支持,银行信贷要有优惠政策;要切实减轻服务组织负担,杜绝各种不合理收费;扶持农机企业,以低息或贴息的方式,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能力。

3.2.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综合调控能力

根据农村状况,重新确定服务方式及组织形式。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县级、创新乡级、完善村级。县级主要抓好创新示范建设,乡级主要抓好机构整合,村级主要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育。既要提升服务职能,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对农机的新要求。

3.2.4积极参于新农村建设,有力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发展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机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服务体系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对龙陵县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农机的装备结构;以农机推广为重点,切实加大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改善监督手段,提高安全意识,完善责任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检查措施;加大农机化试点示范引导力度,有选择地组织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机械化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本增效技术,扩大社会对农机的认识;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使政府能“把推进农机机械化”真正“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大对服务体系的支持保护力度。

4结束语

当前,国家的各项农机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得到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惠及着广大农村群众,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样,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也将成为必然。我坚信,以后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会上一个新台阶,农机化事业会有一个新发展,农机化应用水平会有一个大提高。

作者:段应昌 单位: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文化;志愿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高素质、具备专业技能的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正在逐步地壮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文化志愿服务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文化志愿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但专业人员力量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文化志愿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构的工作压力,可以解决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二)文化志愿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很强的社会感召力、感染力,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三)文化志愿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文化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引领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不仅能够使文化志愿者的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还能够感染、感化人的心灵,发挥树立道德模范作用。

二、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深入。部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举办机构和文化志愿者对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理解存在误区,缺乏对“志愿文化”理念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自觉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有待完善。一些大型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时间长、参与人员和环境复杂,文化志愿者长时间工作中,身心会经受一定的压力。(三)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单一。文化志愿服务仍停留在“送文化”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性和个性化的实际需求。文化志愿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较少,缺乏地域鲜明、有针对性、特点突出的志愿服务项目。(四)文化志愿服务短期现象明显。部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临时性”特征较为明显,不能长期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部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单位没有培养文化志愿者的长效机制,使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规范化、自发性。

三、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第一,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需要通过立法进行规范。文化志愿服务的立法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也有助于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第二,完善配套制度。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志愿服务很难用“一把标尺”解决所有问题,因而要按照《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规范、标准、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建立体系化的配套制度、机制和实施细则,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化文化志愿服务制度体系。第三,制定发展规划。对一个时期内的文化志愿服务进行规划,明确文化志愿服务在不同时期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等。同时,设置明确的志愿者发展、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实施文化志愿服务规划。(二)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导向化。第一,加强宣传推广。普及文化志愿服务理念,与公共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高校社交平台等新传媒,加强联合与互动,运用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积极宣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先进典型,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二,创作专题作品。要积极创作生动感人的文化志愿服务专题文艺作品,影视、文学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要传播与弘扬文化志愿服务的正能量,加深人民群众对文化志愿精神的理解,为文化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第三,加强学术研究。梳理文化志愿服务成功的、失败的案例,分析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形成调研报告,为发展文化志愿服务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大力宣介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三)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第一,规范日常管理。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细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文化志愿者年度考核管理等内容,明确文化志愿服务流程。健全文化志愿者的档案管理,对文化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活动开展情况等信息进行登记。第二,建立管理平台。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站,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体,高校大学生为辅助,第三方科技公司为支撑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同时,利用网络公司、新媒体公司等第三方的技术资源,实现文化志愿服务注册登记、日常服务记录的数字化管理。第三,合理设置岗位。要为文化志愿者打造交流、实践的社会平台,合理设置阵地岗位和活动服务岗位。对文化志愿者参与的服务活动进行分层级地岗位规划与设计,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特长类志愿者、专家志愿者相结合的岗位设置,做到文化志愿服务岗位专业化、标准化。(四)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第一,优化队伍结构。采取公开招募与定向邀请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专家学者型、专业型、兴趣型相结合的志愿者服务结构。完善面试标准与面试流程,将宣讲环节纳入志愿者招募面试培训之中,增强应聘者的感性认识,避免盲目选择。第二,丰富培训内容。把握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基本原则,除了开展文化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意义和价值等基础知识培训外,还要开展不同专业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培训,如团队建设、沟通技巧、项目运作等内容,进一步提高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第三,培育共同愿景。关注文化志愿者的差异,根据各自的特长、兴趣、能力安排合适的工作。关注文化志愿者的成长,创造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和氛围。关注文化志愿者的价值实现,关怀和鼓励志愿者发挥潜力、展现才能,并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帮助和引导志愿者产生相互认同感,培育共同的愿景。(五)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集约化。第一,加大经费投入。可以按照“财政拨一点,服务单位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法筹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专项基金,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当中,赞助文化志愿服务,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开展。第二,开展服务评价。可以以星级管理“小时累积法”为基础,加入第三方的满意度调查,将被服务人员的反馈与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团体的绩效积分挂钩。同时,完善文化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对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团体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第三,实施积分制度。探索实施文化志愿服务时长积分制度,将文化志愿服务时长累积,可以用于服务置换或积分兑换。积极探寻与电影院、书店、咖啡店、超市的合作,设立积分兑换商品,为文化志愿者的爱心积分提供相应的社会性“报酬”。(六)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化。第一,丰富服务内容。借助文化志愿服务的基础、特点和优势,探寻具有地方、行业、团队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拓展图书借阅服务、公益讲座服务、网络文化宣传服务、文化遗产普查服务等文化志愿服务内容,用丰富的服务内容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第二,打造服务品牌。依托文化惠民工程和系列文艺活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坚持深入学校、敬老院、企业等单位为学生、老人、农民工等进行送文化进基层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第三,建立互动平台。建立操作简单、实施性强、受众面广的互动平台。为文化志愿者建立网络资料卡,登记文化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服务情况等信息,提高线上呼叫、线下服务效率。可以设立微信文化志愿者联盟群,并分设摄影、声乐、舞蹈、戏剧、美术等门类齐全的学习交流分群。(七)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化。第一,创建示范项目。要树立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管理意识,通过评比、帮扶和宣传推广等形式,发展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准确扶贫、创业创新、科学普及、素质教育等融合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形成示范性带动效应。第二,打造示范团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人才资源,培育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文化志愿团队,搭建文化志愿者技能、文化志愿服务成果的展示平台,宣传推介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所取的成果,增强文化志愿的吸引力。第三,建立示范基地。结合社会热点,在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景区等特定地点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示范基地。特别是,可以在福利院、养老院、打工子弟学校等地,建立一批面向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文化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文化志愿服务。

总之,要拓宽文化实践的视野,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使文化志愿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党秀云.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118-123.

[2]王成成,黄鹤,张洋.秦皇岛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思考[J].参花,2019(2):147-150.

[3]霍美君.论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的重要性[J].人文天下2019(8):110-111.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

一、明确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意见》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明确发展方向,并不是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简单的说教宣传,而是尊重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对多样性的群众文化发展确立对不同的类型、不同形态的文化做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群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不是单一的承袭,而是既一脉相传又推陈出新,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了公共文化与传统的文化有效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日益更新的发展。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文明背景下发展起来一种文化形态的通俗文化,其有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通俗文化大众化的内容,接地气的形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要对通俗文化给予必要的扶持。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与大众传媒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广泛宣传其独有的个性、展现流行文化时尚元素,所以在青少年中有广袤的市场和广泛的影响,如果加以正确地引导,不仅仅能够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还以文化人独有的特点,大大地促进了文化自由消费,在文化产业与群众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上起到不可或缺地作用。作为当代文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形态,多元的群众文化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对于文化公共性所包含的文化样态和现象不仅做出了精确分类,还提出了具有专有所指性的发展方针,它标志着人们对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深刻地认识,文化自信不断在增强。政府作为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建与共享、改革与创新,在这些长时间的实践中发展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原则具有高度共识。在《意见》中被给予了“新元素”。例如政府作为主导,《意见》明确地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一定标准”来推动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性发展,“发展动力”也在《意见》中被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加以了阐述。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特征是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共享与共建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有效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它并不是一个降低成本简单机制,而是要实现服务、资源的人尽其才、待用无遗。不能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结合看成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也不能把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看成毫不相干的两回事。作为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内容就是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也是群众文化事业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群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为全社会文化注入新活力。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优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所以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特性之一是公共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国家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非营利机构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全面发展大众文化,所以,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承担者群众艺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成就功不可没。不断提高的各级文化馆(站)组织的不以赢利为目的各种群文活动和文化生活,尽心尽力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其基本特性上也说明了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各级的市委市政府践行着公共服务职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强并加大投入。关注民生文化,强项弱项取长补短,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地保障。全面覆盖城市与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也逐步有效建立。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群众艺术馆,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体现:一是硬件(设施)得到极大地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文化馆(站)的硬件设施建设与专业技术发展;二是国家对群众文化发展事业的补助经费逐年增加,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4%,与1978年同比增长192倍。2017年以来有了广泛、完整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的群众艺术馆。网络连接全面上至省、市群众艺术馆,下至乡、镇、街道文化站和乡村文化站、社区基层文化工作室,老年艺术活动中心以及各地文化组织。这些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机构和组织纵横交错,构筑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雏形;具有强健地生命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身是群众文化艺术服务,它包括村落文化服务、乡镇文化服务、企业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服务、校园文化服务等,它们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示范、辐射、推进作用。

二、群众文化服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形式创新

随着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价值观、文化消费行为、社会生活的模式都产生了相当大的改变,很多古老形式的文化生活已经很难的吸引群众的目光和参与,过去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由于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也逐步地退出了人民群众生活的舞台。所以有效整合各地区具有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地区性新形式,通过有效地文化资源和谐共建与共享机制,积极创新相关体制等方式,拓展各种社会力量来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性服务和群众文化性服务的渠道。(一)探索建立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在坚持文化场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来自文艺界的社会成员以及直接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决策监督,重大业务等问题进行整合解决,实现公共文化机构的真正共治。(二)发展民间艺术团体及各类文化基金会。文化基金会是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基金会运作,把社会各界上有意向赞助文化的分散资金和各类资源高效地集中起来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去,为发展民族文化和人类进步而做出积极地贡献。优良的管理环境、有效地管理手段和健全的制度有效地促进公共文化的发展。(三)鼓励帮助文化志愿者或人民群众。积极有效地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上来,尤其要以群艺馆为主体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1)要调动居民积极性,协助居民自己组织起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基层专业人员发挥指导作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和动力。(2)应该积极指导培训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健全、建立文化艺术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挖掘各方面专业人才特别是有文艺特长的群众成为文化艺术志愿者,建立具有多种文化人才类型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各项相关技能培训,有效地增强群众文化志愿者整体水平。三、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鼓励群众参与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作为主导作用的政府应积极制定制度、落实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机制,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搭建平台。一是搭建“资金平台”。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增加发展社会赞助、无偿捐助等公共文化资金的渠道,汇集民间闲散文化资本,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多种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搭建人民群众参与平台。通过举办高密度、多层次,多种规模的文化活动为民办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平台、文化大赛平台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地推动群众积极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去。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7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业发展分析

我国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非常迅猛,该市的葵花产量领先于全国所有省市,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自流灌区,其中有机奶的产量达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肉类产业、乳品产品、果蔬产业、畜牧产业等,有力的推动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1]。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而农机的使用量和占有量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由于农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机没有充分的发挥出作用,耗费了很多农机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因此在建设农机服务体系的时候,可以构建农机责任推广制度,开展对农机产品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促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的有序发展。

2农机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机销售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农机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对农机进行质量核查与监督,从而使得一些劣质的农机流入市场当中,给农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农机销售之后本应当做好维修与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的界定相关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农机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2.2部分地区农机推广力度薄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一些局部乡镇,由于交通环境的不便,从而给该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进行农机推广和农机服务体系构建时,由于当地民众没有深入的了解到相关的政策,从而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农机推广的价值,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机推广工作当中,给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现代化农业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3基层工作团队实力不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基层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与农机服务体系构建工作时,基层工作团队的实力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而实际的情况是基层工作团队中,并没有太多专业的人员,很多都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务人员,并不懂农机的推广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从而给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机推广与服务体系构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

3推动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研究

3.1农机服务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机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以责任管理机制为导向,明确界定相关地区领导的工作责任和农机推广工作方案,确保农机推广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农机推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农机销售到农户当中,并且需要指导培训农户掌握农机的使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在责任制的管理下,需要对农机实行统一的检修维护管理,提高农机使用的寿命。3.2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提高。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区已经初具现代化农业的规模,但是一些基层地区仍旧采取着传统的人力开发模式,不仅增加了人力的工作强度,并且浪费了土地资源。通过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让农户意识到机械种植的优势,为了缓解农户的购买压力,可以与银行合作对农户实现无息的农机购买贷款,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更多的农户使用上农机,推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现代化农业的建设[3]。3.3规划整体农机责任推广工作。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因为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而损害了生态资源。由此可见,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建设农机服务体系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部署。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机自产自足的生态循环模式,既可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当地农业的建设。在农机服务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资料库的记录,通过对农机的部分折旧与定期检修,更好的发挥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机的整体价值,提高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时,一些外在与内在的因素阻碍了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基层推广工作强度、完善农机保障服务体系、合理的规划农机发展的方案,更好的促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美璐.浅析以责任农机推广制度促服务体系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5(10):219.

[2]李志军.以责任农机推广制度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5(9):66.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8

一、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及财政政策分析

《河南省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方案若干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的通知》2017年印发以来,全省各市、县政府和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谋划,认真组织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省民政厅统计,截至2019年7月末,全省共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2015个、建设面积达8205万平方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场所)占6690个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30.1%;建设敬老院1924个,基本保障了每个乡镇一所敬老院,为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初步奠定了基础,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与中央提出的“老有所养”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全省调研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不足一困难”: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场所)建设不足。可以从三个“不平衡”上加以体现。(1)城、乡不平衡。全省乡镇基本上达到了每个乡镇不少于一个敬老院的目标,但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测算,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普遍数量不足,尚存在1.5万个左右、320.5万平方米的缺口,亦即尚有79.4%的应建任务没有完成,要按时实现省政府规定的2022年目标任务,工作十分艰巨。(2)新、旧社区不平衡。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施)大多集中在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基本上很少建设或者没有建设。(3)区域不平衡。养老服务场所(设施)大多集中在郑州、洛阳、许昌、平顶山、新乡、信阳、焦作、鹤壁等地,周口、濮阳、南阳、驻马店、安阳等市建设较少。二是社会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不足。目前,全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较低、职业吸引力弱,以及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能力提升,社会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三是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困难。现阶段,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尚未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机构收入往往不足以弥补成本,只能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较大挑战。导致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认识不足等主观原因,也有老年人支付能力整体不足,养老服务机构辐射范围小,以及养老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明显,具有营利能力低、社会效益大的特点,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发展能力弱等客观原因;既有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政策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也可以说是这一问题在政策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和表现。仅仅就财政政策而言,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一缺三不”:一是建设发展规划缺失。大部分市县养老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发展缺乏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建设发展基本处于无序无束状态。二是建设发展资金政策统筹运用不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关系到老年人生活中的食、医、住、行以及精神慰藉等各个方面,几乎涉及到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部门之间信息分割、沟通缺失,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仅中央及省级可用于养老服务方面的资金就达90多亿元,但相关政策资金管理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尚不能有效整合和统筹运用,发挥资金合力和效益。三是财政政策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上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但是就财政方面看仅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内容过于笼统,政策不够清晰系统,可操作性不强,政策难以落地见效。四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土地、税费、劳动人事、就业、财政等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优惠政策,实践中尚有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形成品牌化、连锁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经营业态。

二、部分省市养老服务体系财政政策借鉴

201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全国各地财政在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部分省市相关财政政策梳理归纳如下:(一)实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心、站)建设补贴政策。河北、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市)对由政府、社会组织或个人共建(含租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属于租赁性质的按新建补贴标准的三分之一给予一次性补贴;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从金融机构取得的实际贷款,按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财政贴息1-3年。(二)实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贴政策。河北省对新建或利用自有房产改扩建或租赁形式开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在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条件下,按建筑面积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江西省、江苏省对按照标准建设、依规运营的普惠型、护理型养老机构,分别按核定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租赁用房、公建民营的减半补助。(三)实施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政策。河北省对经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不分国有非国有,省级财政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用的床位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给予运营(护理)补贴,对入住的自理老人占用床位,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给予补贴。同时,实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和星级养老机构奖补政策,对于评定为示范基地或一定星级的养老机构,省级财政给予不同层次的奖补资金。安徽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日常运营补贴(按服务人数、服务内容),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依托社会办养老机构为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收入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给予购买服务补贴。湖南省按床位给予运营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四)实施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综合责任保险制度。上海市从2010年起实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由市、区(县)财政及养老机构三方共同承担保费;从2017年起,又出台了涵盖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及涉及第三方责任的养老服务综合保险制度。河北省对参加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的按每年每床80元给予补贴,理赔额度原则上按不低于省统一招标所明确的赔偿费率执行。安徽省实行对保费按照赔付标准和省招标结果对参保机构给予参保补贴。江西省支持保险公司开发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积极支持养老机构开展政策性护理保险试点,对按照相关规定购买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五)实施智慧养老建设项目奖补支持政策。江西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协同发展。河北省对符合条件新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给予10-50万元一次性补助。江苏省省本级开发建设了全省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一级开发、四级使用,在全省范围建设“虚拟养老院”,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快捷化、专业化。(六)实施“分类保障”的需方补贴政策。北京市建立“分类保障”的需方补贴制度,依据综合困难程度划分政府保障优先顺序,分别对托底保障群体、困难保障群体、重点保障群体,以及一般保障群体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湖南省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同时向80岁-99岁低收入老人发放高龄生活补贴,向百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保健补助费。河北省对低保家庭中经济困难的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省财政按照月人均100元标准给予老年人服务补贴,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以代金券形式发给服务对象。江西、上海、江苏、安徽对老年人采取发放养老服务券或不同形式的尊老金,提高老年人养老消费支付能力。(七)实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补贴政策。江西、河北、安徽、湖南、上海、江苏等省(市)对参加养老服务技能或创业培训合格人员,按规定给予就业或培训补贴。对养老机构新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高校毕业生创办养老机构,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养老机构,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并按规定给予财政贴息;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下优先承接政府实施的养老从业人员培训项目。河北省对与养老机构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本、专科毕业生,按规定给予2000-3000元就业补助和职业资格补助。江苏省对养老护理员实施免费培训工程,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各级财政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助。(八)支持优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设施。上海市研究出台了医养结合“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录用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全市无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其他医疗机构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符合条件的经批准纳入医保联网和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江西省支持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协同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运营,为社区老人提供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理疗康复等家庭签约服务。(九)落实养老机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江西省对养老机构按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湖南省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项目建设全额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上海市积极落实各项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明确各类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燃气、电话、取暖均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标准收费。(十)创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投融资机制。江西省支持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养老产业专项债券、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重点支持、投资建设可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项目。湖南省将区域内社区养老服务打包,通过PPP模式交由社会资本方建设或运营。江苏省实施境内外资本同等待遇,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养老服务品牌进入江苏。河北省放开外资准入,美国泰盛GRS集团兴办的健瑞仕国际康复中心成功落地。

三、加快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建设策略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这个发展阶段对气象服务工作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气象服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县级气象单位是开展气象服务工作的基础单位,对于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充分体现出气象部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可以全面发挥出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气象部门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转变县级气象单位的发展方式。目前,在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1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向社会、政府等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向着实体化、专业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服务系统趋于规范化管理,更好地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1]。

2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组织机构改革

首先,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需要建立公共气象服务组织机构,使得气象服务工作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机构建设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机构内部之间的关系,避免各个机构职能之间出现交叉和重复现象,使得整个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其次,在人力资源调配方面,在改革过程中需要与县级台站的实际工作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同时了解县级气象单位的任务、人员配置方面的情况,建立起3~5人的县级气象服务中心,该中心设有1名主任,通过局领导来实现统一调配,各个成员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最后,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通过对专业气象服务资源及公共气象服务资源的整合,以降低交叉作业为原则,对于现有的公共气象服务职能进行整合和调整,使得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更加完善[2]。

3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气象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就基层台站而言,运行模式仍然是传统的预报和服务一体化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对于公共气象服务方面的需求。另外,部分气象服务人员缺乏对公气象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气象部门实际的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3.2服务需求增长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就县级气象服务站而言,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普遍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受到能力水平和专业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象服务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表现在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内容方面,呈现出内容狭窄、覆盖面小的特点,使得实际的服务能力很难满足服务需求的增长。3.3缺乏综合性人才。气象服务工作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气象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强的学科交叉性。气象服务人员在学习时,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对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有详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就目前气象服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而言,很多人都是其他岗位兼职人员,只具备与气象知识及计算机知识方面的能力,而综合知识素养方面严重不足。3.4经费投入力度低。县级气象部门各项气象服务工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及自筹资金,其中财政拨款占据主要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在气象方面的投资数额有限,与实际的公共气象服务费用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4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4.1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开发。在开发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时,可以向着特色化方向发展,比如旅游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另外,需要对现阶段的公共服务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调整,对于部分业务内容进行细化处理,保证每个环节都可以有序进行,每个服务人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对气象服务方面工作的需求。4.2拓宽服务内容。极端天气及灾害性天气对于各类灾害现象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际的灾害现象严重,同时存在发展迅猛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上述气象事件进行决策性服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在农村方面,农业生产及发展对于气象服务工作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实际工作中可以针对农村开展精准农业及特色农业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内容,降低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灾害损失,实现气象资源、结果方面的实时共享[3]。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气象服务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经济、信息管理、传媒等方方面面,想要提高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要加强气象队伍建设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能满足县级气象单位长远发展的需求,而且符合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客观需求。通过组织培训,选择优秀的气象人才等方式,使得整个气象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及综合素养得到显著的提升,更好地开展各类气象服务工作。4.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提高对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县级气象服务单位需要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资金收入,促进气象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建立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首先要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开发,其次要拓宽服务内容,还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最后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这些方式来建立与发展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作者:加木多 单位:定日县气象局

参考文献

[1]皮艳萍.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J].北京农业,2013(3):93-94.

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眼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环境,探索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过程中,也在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致力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此次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结合相关统计信息,对发展现状进行了整理。

1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1文化基础设施情况。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15年以来,重庆市通过一系列方式,逐步构建了从市、区到乡镇、村社的四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每万人拥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的面积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617.8m2。目前,公共图书馆43个,图书馆分馆1433个,总藏量已达到1672万册,文化馆41个,文化馆分馆1038个,文化站4564个,博物馆2552个。在区县一级,对图书馆和文化馆进行了新改和扩建,国家等级馆率已达100%和95.12%;对乡镇(街道)、村社两级的文化服务机构进行了提档升级,覆盖率分别达到95.67%、91.47%、84.03%、86.43%。近年来,重庆非常重视智能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搭建智慧文化平台,已有43个数字图书馆、7个数字文化馆和580个数字农家书屋,24小时图书馆已建成44个,已运行了巴渝文化云、科普文化云、群众文化云等平台。广播电视向户户通和数字化延伸,完成9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50座无线发射台站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1.2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这些年来,重庆市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年均8000多场的大型全民阅读活动、“宇宙大舞台”演出进基层活动、面向10所高校、100所中学、100所小学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农村电影惠民放映向社区拓展,每年在社区放映1.2万场,面向农民工放映600场;农家书屋纳入村(社区)文化中心,打造为基层全民阅读点,每年续配图书55万册。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进村等民生实事,从2014年开始,累计购买10万场文艺演出,惠及群众3000余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实现了完全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了73个,美术馆免费开放了13个,年均服务群众在7200万人次以上。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市级品牌文化活动,如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重庆演出季、舞台艺术之星选拔赛、社区文化节等。还有一批区县文化品牌,如培育了巫山红叶节、武夷山民族文化节、三峡移民文化节,年均开展活动1.5万场,参与群众3000万人次。2015年以来,重庆市加大了推进贫困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完成了面向14个贫困区县的“六大攻坚工程”,即提档升级文化阵地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指导扶持文化的创作和生产、保护和利用重点文化遗产、培育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在政策层面,制定有《深化文化脱贫攻坚行动方案》《深度贫困乡(镇)文化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度贫困乡(镇)文化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单》。实施了“三建六送”行动,即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或室内固定放映厅,以及“六送”:送设施设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图书和培训等活动。1.3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财政投入情况。目前,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有工作人员12870名,其中,市级878名,区县878名,区县3046名,乡镇(街道)4428名,村(社区)购买服务岗位3518个,惠民电影放映员1000名。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了工作督导考核,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推动区县党委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每年开展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惩。采取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等方式,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效能督查,对服务效能不好的,会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定期对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进行督查。从财政投入来看,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12~2016年,中央财政对重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共计40.92亿元,市财政投入共计33.75亿元,区县财政投入共计54.64亿元,年平均增幅达到14%。

2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近几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并且在总体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和公众需求之间还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在当前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服务活动中,基层政府大多倾向选择一些成本较低、操作也较简单的文化服务,如“送电影”活动,但在基层群众需求较强烈的农业技术培训、文化体育器材、文化辅导等活动却实施得较少;随着城镇化的加快,部分区县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由于受到农村空虚化的影响,作用发挥受限。调查还发现,由政府文化部门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人数最多的排在前三位的是有线电视、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农民期望在农家书屋能看到的书籍,按排名依次是农作物种植、家禽喂养、医疗卫生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家书屋里的书大多过于理论化,且书目种类有限,不适合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的村民,导致难以理解并应用。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基层居民使用文化设施的频率每个月不到一次。2.2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与发展有待提高。近年来,重庆市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显著增加,但受制于“大城市、大农村”的现实,基层地区的文化阵地建设和发展受到制约,有的行政村经济能力薄弱,而上级财政也只能确保建设经费的预算,而没有维持文化机构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预算。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受限。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财政投入大多用于基层设施建设,用于日常保障运行的经费很少。一些村社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布局不合理,村民要看书非常不方便,路途较长,影响了积极性。此外,文化设施差别比较大,离主城区越远的乡镇、村社,文化设施越差。村社文化活动室的电脑有的被挪作他用,有的因无人管理而难以正常使用;活动室里摆放的大多是川牌、扑克一类,反而给村民提供了场所[1]。2.3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2018年以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新改扩建及免费开放,原有的工作人员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全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920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只有0.31人,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63.3%,离国家要求的公共图书馆每万人拥有从业人员1人、专业技术人才不低于75%的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乡镇文化专干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够有效组织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村文化服务中心缺少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每个村文化服务中心至少应购买1个公益文化岗位的要求还没完全落实到位,许多村的文化服务中心由村干部进行管理,活动不能正常开展[2]。

3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3.1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重庆城乡差距较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到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在现有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要依据城镇、农村人口的变动情况来合理、高效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馆和图书馆分馆的建设工作,真正落实总馆和分馆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采取了较多措施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但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城市文化向农村的传递和输入,强势文化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是对一些原生态农村文化产生的冲击,要真正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城乡文化互动,除了城市对农村的文化输入,还应该尽力挖掘和培育农村本土的优秀文化,积极培养出当地的文化人才,鼓励农村文化向城市输入,增强双向的文化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村地区的文化自觉意识,帮助其积极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市场化机制扩大农村文化的辐射范围,也可以推动文化脱贫,实现乡村振兴[3]。3.2切实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从基层的调研来看,在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大多地区都按照重庆市的相关规定完成,有的甚至超过,但基层地区的情况差别较大,如虽然都按“四个一”标准配备文化设施,但有的一个村社两三千人,有的村社几百人,对人口较多的村社片面按照这个标准配备则明显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应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情况,兼顾服务半径来推动设施建设的标准化,真正构建起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其次是推动服务内容的标准化,根据城乡差异,明确各类文化阵地不同的服务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压迫依托各类公共信息网建立起群众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加强对区县政府和公共文化单位的绩效考核,做到考核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3.3完善多种力量参与的共建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允许和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一方面,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全和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同时通过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捐资捐物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开发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同时,需要积极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这样会使公众更合理地使用文化设施与产品[4]。3.4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区县各级应根据文化建设实际需要,合理地增加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编制,足额配齐乡镇(街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编制,做到专干专用。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文化人才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当地政府和相关管理者应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积极弘扬优秀的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迺涛.谈我国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J].大众文艺,2019(21):5-6.

[2]王文锋,顾孜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云梦学刊,2019,40(6):118-124.

[3]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