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5:06:12

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范文篇1

所谓机遇,是说我国未来5—10年的经济社会形势会有更加健康的发展,而发展会给改革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当然这些机遇同时也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也是新的挑战。

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今后5—10年的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左右的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工业化城市”和改革开放初期崛起的“集市型城镇”将要向现代生活和消费城市转变。这个时期,公民权利的意识将迅速觉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将急遽增长。

其次,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个人口数量较大、相对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将会出现。这个阶层不仅将成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而且将会表现出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大意愿。

第三,还是在这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原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职能将被释放出来。这就为第三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因此无论从需求的方面,还是供给的方面说;也无论是从物质准备方面,还是体制环境方面说,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新构建目标的条件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充分。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精心设计,适时出台各项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使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个较大飞跃。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中长期政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精心进行制度设计,构建链条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认为,一个能够保障每一个人充分发挥文化创造潜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分享社会、经济、文化进步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两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政府的“执行力”较强,财政资金较为充裕,“做什么”的问题较为容易解决,“怎样做”的问题突出出来。

“怎样做”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构筑一个链条整齐、决策民主、廉洁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建设好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搜集环节,以及这些表达基础上的公共选择环节。接下来是建立民主、透明的公共文化预算体系,让预算形成、拨付、分配、执行、审计、验收所有环节成为全程可监督和可问责的。要有效克服对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就要以具体的制度设计来实现决策机制公开化。

2、适当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比例,使文化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到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在文化发展上有较长时间的投入不足,历史欠帐需要尽快弥补。有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文化投入占财政投入1%以上,比我们目前的投入水平(0.4%上下)要高出一倍半还多。在国际比较中,我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馆藏水平之低首先就是投入差距造成的。因此国家应该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未来几年迅速提高文化财政投入的比重。经过这一段高投入期以后,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我国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地位相称的、长期而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安排。建议对此首先进行专项研究。

3、以改革的精神,吸取国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经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格局。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私人品还是公共品)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差距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必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又不应全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而是应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换句话说,政府一方面要直接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制定规划和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使得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能够产生放大效应,起到主导和导向作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

4、改革一线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

继续推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的一线文化机构改革。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应根据其提供产品的公共属性或商品属性进行区分,根据机构的营利与非营利性质进行区分,让原文化事业单位中更多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和营利的文化机构回归市场,成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日益丰富的竞争性文化商品,从而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用在刀刃上”。同时要鼓励国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各类文化产业机构、民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展开服务效率竞争,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持续的体制机制创新。

5、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适度强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

服务体系范文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相关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的城镇化仅为17.9%,尚不及中国历史上南宋时期的水平(22%),2016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7.35%,城镇常住人口已达到7.7亿人。随着在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城市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鉴于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也必然继续提高,那么在保证中国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如何解决城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未来需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中国国内文化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增加。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中国的文化机构(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等)由1978年的13065个增加到2015年的64213个,37年间增长了3.91倍,在这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博物馆的数量,37年间增长了10.04倍。虽然中国文化产品提供机构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由于在文化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产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些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在产品提供上,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因此,绝大多数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虽然大部分文化产品可以由各级政府来提供,但由于各级政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性的公共文化产品,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因此,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同时,一方面,仍需要由赢利性机构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是由各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仍有必要鼓励赢利性机构参与其中,或者是由赢利性机构(如商业银行等)提供必要的各类支持,如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以保证政府可以在有限的财力下,尽可能地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综上所述,得出两个问题:第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第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如何通过有效提供更多的、有效的金融产品,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上述两个问题是一个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作为分析新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切入点,来研究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及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在充分保证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化过程中集约高效的使用土地,更加注重节约能源和对环境的保护,更加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执政思路的变化,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执政思路,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中小城镇内在承载力的“和谐”内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综合上述对新型城镇化和文化服务体系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具有的特征:第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反映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需要注重每一个个体的感受,将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作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第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由于每一个个体对于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服务无法完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个体对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化服务产品,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类型人群对文化服务的需求。第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对环境的保护。在建设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一是保证在土地利用方面,尽可能集约使用土地,尽最大可能保护耕地不受侵害;二是强调在文化服务设施方面,要增强对环境的保护,要尽可能避免在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所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第四,强调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执行思路的转变,政府需要转变过去单纯的以行政命令来建设文化服务体系的现象,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更加强调“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政府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根本目标,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等行业)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调节闲置资本供求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等金融功能,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特别是资本的优化配置。根据李品媛、张富乘等(2013)研究认为,在新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连接供求双方,实现资本供求和资源配置功能,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金融支持。这种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在金融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下,在金融市场中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来发挥金融功能进而作用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的。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1)通过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可以实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为有意愿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个人和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市场上的信息,降低金融市场供求双方在信息搜寻上的成本,增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资金的供求双方达成交易的可能性。(2)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造出大量的金融产品,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上融通各方面的闲置资金,发挥金融的杠杆特征和资源配置作用,使资金持续流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从而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构,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对持新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应该是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引导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市场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建设的资源配置作用,在使资金所有者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使资金流向最需要的文化服务产品的建设上。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由金融机构提供最为适合的金融产品来配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的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公共品由于具有正的外部性,公共品的提供者无法得到提供公共品的全部收益,这就导致公共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品的需要,这就要求由政府来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由于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资金主要来自于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资金有限,可能存在无法完全满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在政府提供必要的文化服务产品的同时,还需要有其他社会资本的介入,与政府一同提供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产品。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起到了为社会资本介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支持,为资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必要的信息,降低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优化资源的配置的作用。(2)金融支持可以引导政府提供更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由于这些文化服务产品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来建设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由于无法政府行为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可能导致由政府所建设的文化服务产品,从市场角度来看,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或者是最优的。一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由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必然导致将资金配置到相对有效率的文化服务产品中,从而可以起到促进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率的文化服务产品的建设上,从而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的作用。(3)金融支持可以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丰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增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通过金融支持来增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参股等方式参与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加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从而增加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第二种方式是由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参股等方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来参与建设新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由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公共品性质,导致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建设周期长、收益见效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特点,导致大量民营企业不愿介入到新城镇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由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城镇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增加民营企业参与新城镇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扩大新城镇进程中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虽然以国有商业银行代表的金融机构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支持,但其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金融支持的主体选择上,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缺少保险公司、基金、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由于在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而各级地方政府往往更加偏爱商业银行所提供的贷款,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对其他机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所表现的参与热情,往往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上出现以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为主的情况。这种金融支持的主体过于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上的特点,一方面可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从而不利于国家商业银行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融资主体单一,导致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限,从而不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长期发展。第二,在金融支持的融资方式上,以间接融资为主,缺少直接融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融资方式受制于诸如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等现实条件,各级地方政府更加偏爱商业银行的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缺少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从而加剧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出现问题后所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政府项目的支持,缺少对民营企业进行文化服务产品建设的金融支持。这其中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各级地方政府的信誉更高等原因,但商业银行也存在歧视民营企业的现象,导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不愿意为民营企业在提供文化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这种现象一方面会在客观上减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商业银行分散金融风险,损害了商业银行的长期利益。

五、结论

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金融支持可以有效降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交易成本、增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从而更好的满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人们的文化服务需求;第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在金融支持的主体选择上,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缺少保险公司、基金、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其次,在金融支持的融资方式上,以间接融资为主,缺少直接融资;最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对政府项目的支持,缺少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本文的政策启示主要有:第一,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的主体结构,鼓励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加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第二,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结构,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增加直接融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金融支持中所占的比重;第三,要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国家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李品媛、张富乘、孙琳霞、盛致远:《我国新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新疆财经》2013年第6期。

服务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新形势;震后文化;农村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共文化体系是以公益性、基本型、便利性、均等性为主要原则,以维护人民读书看报、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活动等权利和利益为主要内容,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且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汶川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需要的是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策略研究,使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在灾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建设。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内容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的网络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服务3方面[1]。首先在公共文化网络设施的建设方面,应建立有电影院、图书馆、剧院、网络文化资源工程等一系列的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和文化知识的汲取,对人民群众知识和信息的求知不予限制,达到逐步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促进文明发展的目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方面,应对现有的电影院、剧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定期免费对群众开放,并经常组织资源利用培训活动,实现资源对人民群众的共享,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经常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最后一方面的内容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服务支撑,政府方面应该建立完善严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对农村的文化活动加以帮助、提倡和鼓励,普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及制度,帮助人们顺利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达到提升人们整体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效果。

2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2.1配套资金不足。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首先就体现在汶川县的相关配套资金仍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的重建和发展,首要的就是配套资金,一切计划都离不开经济的辅助,因而先前存在的资金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许多应该配备的设施、建筑以及文艺活动等都难以实现,无法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要求的目标,有利于提升群众文化水平的建筑设施和活动等都无法正常开展,不利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因此对于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问题[2]。2.2部分设施设备质量把关不严格。汶川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设备质量把关不严格的现象,一些设备从安装到使用到保养都存在着很多弊端,如安装不到位,安装后的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设备的使用需求,设备保养亦不严格,很多设备存在着安全隐患,给人们对设备的使用带来不便。设备设施的投入和使用消耗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无法切实的为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方便和满足使用需求,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维持和发展,对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更是起到掣肘的作用。[3]。因此应全面考虑设备设施的质量问题,严格把关,保证设备设施的有效运行,起到其应有的利民作用。2.3建设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到位在设施设备的建设方面,国家投入许多设施对农村进行改造,意在美化农村,加强农村文化气氛,构建和谐新农村,但在汶川县的设施设备调查统计中,发现许多设备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产生了设备闲置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制定设备设施建设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所要投入的设备和设施是否真正是群众需求的,避免出现无法物尽其用的结果。这种建设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到位的现象不但大大浪费了政府的资金资源,同时又很难起到利民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前应首先以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争取群众的宝贵意见,将合适的设备和设施放置在适合的位置上,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化利民的效果,帮助人们丰富文化活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4]。2.4基层文化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弱。为了加速构建震后文化,优化文明发展,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汶川人民的文化活动,但目前基层文化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数额明显不足。目前,我国乡镇中只有约三分之一配备了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其它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的乡镇,大多是由村干部来兼职完成这项工作的。这些兼职文化传播的工作人员不仅在专业程度上有所欠缺,且很大程度上由于需要承担其它工作任务,很难全心全意地管理这项工作,无法将文化活动有效展开,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速度,对人们文化的提高和优化文明发展有很大的约束。

3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3.1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汶川地区的震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数字图书馆,现已完成安装和使用,并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和省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电子图书馆的投入使用方便了群众从中获取大量的文化知识,丰富大家的视野,加速了农村对于新兴网络资源的了解和使用,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内涵。全县已经建有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建筑面积9071m2;纪念馆1个,建筑面积4800m2;体育馆1个,建筑面积为3600m2。同时政府还建设完成广播电视项目,并对广播电视光缆进行铺设和加强,使农村有限电视前端数字化改造得以完成,积极推动了汶川县广播电视全面覆盖工作的完成。新农村还如期添置了各种可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设备设施,开展当地优秀书籍展示和学习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打开了眼界,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程度,促进优化文明发展[5]。3.2城乡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汶川县人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开展民俗文化的惠民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重视发展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传播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活动和比赛收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并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如2014年汶川县举办了“美丽家园,幸福汶川”的文艺汇演,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建立了最佳的展示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成功开展了以“美丽汶川幸福家园”“甜蜜约会汶川大樱桃”“大禹文化旅游节”“晒太阳过羌年”等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及节庆庆典活动。除了这些民族风俗文化的活动以外,汶川县人民还响应国家的“全民健身运动”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自行车骑行赛、马拉松比赛以及拳王争霸赛等大型运动类活动皆在汶川顺利举行,掀起了群众全民健身的热潮,同时起到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作用,又利于群众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3.3文博、非遗传承与发扬并举。为了加速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社会功能,要注重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汶川县政府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大型设施设备均进行免费开放,供大家学习和观赏。据统计,县博物馆仅2015年一年就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达170余万人次,意在展现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使民族历史文化得到继承和传播。通过611对震前、震后汶川地区的城市面貌相互比对,使群众了解到人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努力提升汶川的城市形象。图书馆也同样坚持每天开放,迎接更多的群众走入图书馆,感受文化的熏陶。图书馆开设至今共计接待读者92165人次,借阅图书81325册次。同时,政府注重文化的传播作用,在保护和传承非遗保护名录的同时又不断成立如文化协会、艺术协会等组织,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丢失,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3.4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汶川震后重建的过程中,政府还应着重致力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帮助和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底蕴[6]。汶川县将“两馆一站一屋”向社会进行免费开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均组织免费观赏。据统计在2015年接待公众人数达到了180万人次。此外,汶川县还在广大农村组织推行放“坝坝电影”的活动,更是受到农村民众的一致好评,据统计,2015年全年共计放映农村电影16878场,所有影片的放映全部达到了人们满意的水平,不仅有效提升了人们的文化欣赏水准,而且广泛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汶川县还组织了多次公益性质的讲座,听众达到了2300余人次,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活力,讲座等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优化震后文化,促进文化发展。

4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展望

汶川人民经历了大地震的灾难,但是并没有被灾难击倒,反而在此次灾难面前更加彰显了人民的力量。尤其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人们重视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让灾后人民依然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的参与更是给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汶川将会一改之前的贫瘠面貌,焕然一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张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J].理论与现代化,2012(4):25-30.

[2]廉永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献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2-23.

[3]游祥斌,杨薇,郭昱青.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H省B市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3(7):68-73.

[4]郭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创新路径考察———以“来宾模式”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5):179-184.

[5]林琳,李永道.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6):1-4.

服务体系范文篇4

一、泰安市岱岳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转亮点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服务设施因功能不同,其利用率和活动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从不同层面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运转最高效全年放映公益电影8000场次左右,基本实现了每村每月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部分乡镇(街道)甚至超额完成放映任务。这主要得益于全区配发了先进的数字放映设备、及时准确的电子信息统计、每场40元的补助和严格的考核兑现政策。(二)民间艺术团演出最受群众青睐以岱岳艺术团为代表的10多个庄户剧团全年演出1000多场,观众数量明显多于观看电影的人数。多数演出还能够吸引周围村庄,甚至周边乡镇的群众前来观看,逢集市或重要节假日举办的演出效果则更好。主要原因在于,庄户剧团的绝大多数演员本身就是当地群众,演出主要展现群众熟悉的地方剧种、传统剧目和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演出剧目都是长期以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反映的内容甚至就改编自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语言通俗易懂、角色形象生动。(三)文体小广场使用最广泛作为面向群众、全天候、开放式的文化场所,小广场让广大群众人人有机会、无条件参与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小广场已经成为舞蹈、健身、电影放映场地和政策宣传、道德公示阵地。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和谐的氛围,更为广场舞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转问题

(一)专项资金没有发挥最大效益目前,上级用于基层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采取“一刀切”的形式,通过财政部门直接发放到各村,有限的资金被平均用力,缺少有效监管,基层在文化经费上普遍存在“吃不饱”“饿不死”的现象。各地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文化主管部门最有发言权,而这种发言权却很难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得到有效体现,专项资金不能化零为整,使用效率低,致使开展文化工作比较被动。(二)文化资源没有实现优化整合基层在党员教育、科技教育、人口卫生、妇女儿童等领域的工作,都或多或少涉及公共文化资源这一要素。由于隶属不同部门管辖,建设标准不一样,在设施名称、管理使用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致使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即使在文化这一领域,也存在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述情况得到一定好转。(三)文化设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全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相关的配套措施滞后,场所管理缺少财力的支持和长效管理机制,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有些文化活动场所如农家书屋等,甚至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四)文化服务内容方式缺乏创新在服务项目上,缺少为群众量身定做的内容,形式单一,不接地气,仅仅满足于一大部分群众的文化需求,形成了“一舞(广场舞)独大”的尴尬局面,更多的书画、摄影、乐器、歌唱爱好者被挡在文化服务之外。因此,群众参与率不高。在服务方式上,政府缺少调动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的积极性,依然在扮演着既办文化又管文化的角色。缺少专业文化服务,缺少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即使政府投入再大,也很难实现大幅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预期目标。(五)基层文化队伍力量十分薄弱首先,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文化站站长兼职多、专业水平低、经常被调换,导致基层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以庄户剧团为代表的社会文艺团体发展缓慢。有的乡镇(街道)庄户剧团曾多达三四个,可由于资金不足,运转困难,导致原有的庄户剧团不得不解散。其次,团员文化水平低,缺少编剧人才,致使节目内容单一贫乏,节目质量不高。

三、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服务体系范文篇5

自牡丹江市成为全国28个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以来,哈尔滨南岗区再次获得创建资格,大兴安岭地区北极村北极光节系列节庆活动也于2011年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牡丹江市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经于2013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其创建的“六项引领行动”,“3+4”推进模式,为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示范,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就初显。依托于这些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研究也如火如荼。2013年5月,由老艺术家刘国仲发起的公益性民间机构———牡丹江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国学人才的文化阵地;2014年1月,极地艺术研究会在牡丹江市成立。该研究会由我国著名冰雪艺术画家周尊城先生与牡丹江大学携手创建,依托于雪城的天然资源,该研究会成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培养艺术人才的又一个摇篮;2013年7月,由齐齐哈尔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曲奇华创办的齐齐哈尔市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关东书画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营,该中心对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信息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一批文化精品纷纷面世。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哈尔滨市组织的朝鲜民族打击乐《四物游戏》获得音乐门类作品“群星奖”;哈尔滨话剧院大型原创史诗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以戏剧形式展现了哈尔滨百年发展的历史文化特色,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哈尔滨歌剧院根据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创作的原创音乐剧《茉莉飘香》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全国53家新闻媒体及网络的广泛关注;由齐齐哈尔马戏团学员班表演的《高空四人技巧》等三个杂技节目在黑龙江省第三届艺术教育成果调研评比中获得三项大奖;齐齐哈尔市编排的大型民族风情音画《达斡尔人》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表演金奖等十一项奖项……。

二、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失衡

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都应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应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参与。但是,在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还主要是由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主导的,他们往往以培训、举办讲座、论坛、咨询等方式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有所发展,但是也主要是以秧歌队、广场舞蹈队等公民个人自发形成的文化供给方式存在,有规模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共文化服务非政府组织尚未发育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3]显然,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距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另外,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供给中,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冠名等形式丰富地方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方式,如,“齐齐哈尔啤酒文化节”就曾经以“金马·香江花园杯”和“中汇城杯”进行冠名,通过企业提供经费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但是,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城市和文化品牌市场意识还非常淡薄,不能够充分重视各类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例如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龙江讲坛”等,都没有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经验。这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力量势必会造成供给主体的失衡,无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后劲不足。

(二)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服务体系范文篇6

(一)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2010年末,全县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并延伸建成京星农牧场文化站,总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完成资金投入300余万元,发放和配送了累计500万元的文化设备。同时,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了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每室配备电脑20台,4兆宽带接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结合农村(社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组建了6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相应配送了投影机、服装、电视音响及电脑等文化活动设备,在5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每室配备电脑5台,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二)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目前,全县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三级网络,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梯队建设逐步规范,从业人员日益壮大。挂牌成立了贺兰艺术团,组建乡村、社区民间文艺团队15支,全县已形成了以县艺术团为龙头,其他民间文艺业余团体为主体的文艺创作演出的发展态势,队伍人数达500多人。组建了200余人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种”文化的主力军。(三)重心下移的公共图书馆总分管体系。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对农家书屋的要求,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72家农家书屋,完成建设投资144万元。同时,完成配套图书10万册,配送科技光盘7200余张,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四)高效运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自2005年以来,已建成了以县支中心为主导,下设7个乡镇场基层服务中心,以及6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三级网络,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同时,县图书馆成功开通了宁夏图书馆数字平台和本地数字资源网,成为全区第一个在电子阅览室就可以同时进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宁夏图书馆数字平台和贺兰县图书馆视频资源浏览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五)活力丰沛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体系。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地方小品、小戏成绩突出。舞蹈《耍公婆》《丰收的喜悦》参加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获得金穗奖和银穗奖;回族舞蹈《羊板响起花儿飞》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首尔杯”音乐舞蹈艺术大赛获得组织金奖和表演最高奖;舞蹈《栲栳》荣获文化部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回族舞蹈《跣板》在青海省举办的国际原生态现代舞大赛获得编导金奖、优秀展演奖。2012年12月6日,《栲栳》喜获央视《舞蹈世界》“舞动中国全明星”殊荣并参加录制。(六)长效保障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消防安全标准颁发文化经营单位许可证,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年终实行许可证年检制度。二是加大了对全县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巡查力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制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三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采取教育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整顿出版物市场,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遏制侵权盗版制品泛滥势头。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阵地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县文化馆是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作为“两馆一站”的建设重点之一,承担着全县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举办和艺术指导、培训和公共免费开放等职责,然而,该馆4年内搬迁3个地方,没有充分发挥阵地作用。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各种活动使用的器乐等培训设备和活动设施相对老化。此外,作为公共文化场馆的大型设施,县宣传文化中心3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改造,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楼顶甚至漏雨,无法起到文化设施标志性、引领性建筑的作用。(二)文化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有限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相适应。乡镇(场、街道)、村(社区)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日常经费不足,导致活动开展较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免费开放运转难以维持,设施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维修,严重影响着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三)文艺骨干和专业人才较为缺乏,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全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严重不足。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中,与文化工作性质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寥寥无几,知识结构趋于老化,人员年龄偏大。由于管理体制等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归口当地政府管理,业务上由县主管部门指导,文化专干不专现象严重。(四)文化活动创新不够,制约了群众参与热情和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简单文化服务(吹拉弹唱和读书读报)已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但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文化活动场地少,农村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仍然较为匮乏,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活动的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对群众缺乏吸引力,不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服务体系范文篇7

一、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在政务服务体系外部,实行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政务服务体系内部,加快制定服务窗口和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全面引入民主测评机制,对部门窗口及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抓好“示范政务服务中心”和“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建立行政组织竞争与发展的机制,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放在重要位置,纪委、监察部门对各部门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督促整改,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作用,督促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特邀监督员队伍及新闻媒体作用,重点对各窗口单位“两集中”落实情况进行实地察访,对办事对象进行回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建立健全政务服务责任追究制度、投诉举报制度和政务服务质量监督考评机制。

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理顺部门职能关系,切实做到“两集中”。加快理顺部门相关内设机构职责和行政审批职能,把所有审批权限集中到一个内设部门,成立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并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审批。

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整理工作,实行全区统一的行政审批目录管理。进一步整理全区行政审批项目目录,按照应进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项目、暂不进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项目、下放市县审批项目等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审批操作规范,明确具体实施依据、条件等,最终实行全区统一的三级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同时,进一步优化流程,压缩内部运转时间,不断提高行政审批的当场办结率。

切实解决好部门对服务窗口的授权问题。尽快出台规范授权文件,明确各个部门向服务窗口授权的内容、形式、授权后的监督管理等,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从根本上解决服务窗口“只挂号、不看病”等授权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创新审批方式。在做好由“分散审批”转为“集中审批”的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行由“传统审批”转为“网络审批”、由“串联审批”转为“并联审批”、由“分级审批”转为“联动审批”。对一些重点项目专门开通“绿色通道”,落实跟踪督办、限时快办、主动协办、预约办理等制度,使大部分审批服务项目在现有审批时限的基础上再进行压缩,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三、加强政务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

统一规范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自治区加快研究出台专门文件,统一规范全区三级政务服务中心的机构性质、人员编制、职能设置、运行经费、办公场地等,保障政务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信息系统建设。升级全区行政审批软件系统,完善电子监督监察体系,让咨询、申请到受理、审批、办结和取件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行政审批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为进驻部门的审批业务办理提供服务,对市、县(区)级行政审批实行业务指导。

服务体系范文篇8

(一)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发展经济始终是排在第一位,发展经济没有错,但是只注重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惜一切代价这就不太妥当。就目前而言,地方各级政府似乎还没有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重视,他们所注重的是经济有没有发展,发展的快不快。当然,对于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们就没有过多的去关注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忽视,对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少之又少,他们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关于农村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后随时都可以发展,这些不合理的观点,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文化实施十分落后

众所周知,要想很好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首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文化设施,没有文化设施,就谈不上服务,更不用说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它是必须的物质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始终是第一位,公共文化建设不受重视,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这就使得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的投资不够,导致一些基础实施资源匮乏,相对落后。就目前来看,在已经实现城镇化的乡村中,除了现代化的楼房,再就只剩下一些废墟或者是大坝了,很少有体育场、篮球场等体育场所,更不用说专门供群众休闲的娱乐场所了,就算有诸如公园类的娱乐健身场所,里面的健身器材也少之又少,还有一些设施由于过于破旧,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更是无人问津。

(三)农村公共文化形式单一,内容过于单调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所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乡镇只会在一些传统的节假日来组织一些活动,而且这些活动的质量也不是很高,例如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等等,有时候也会组织一些比赛,例如篮球赛,象棋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参与人数都十分的有限,不能够很好的调动整个社区人员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农民群众们一天的空闲时间是比较多的,这些文化活动都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城镇化建设之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电视机,电脑等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因为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存在,我们不出家门便可了解事实,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他们自娱自乐,电视娱乐节目让我们身临其境,很多群众开始迷恋起来,他们甚至可以闭不出户。这对我们顺利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们不可能限制他们的自由,强迫他们离开虚拟的网络世界,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再加上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形式单一,内容过于单调,使他们更难融入其中。

(四)传统农村文化主体缺失,后继无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宽,原本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群众在失去土地之后,大多选择了去大中城市发展,特别是一批批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或者是安家落户,他们原本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乡村传统文化以及一些手工艺都是由老年人所掌握,随着年轻人背井离乡,他们的乡村文化将无法继续流传,最终会慢慢导致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流逝,这对整个乡村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更对构建整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谈不上文化的建设,因为,我们一直所传承的优良文化才是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二、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要想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首先需要我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改以前只发展经济而不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城镇化建设掌舵者的政府机构,应该要切实的行动起来,不能够继续将投资公共文化建设作为空口号,为了城镇化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将一些主要的公共娱乐场所、文化产品以及体育健身场所等等都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真正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

就目前而言,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破旧、不齐全是我们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通过城镇化改建后的乡村,除了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之外,就是一片片的开阔地,几乎没有群众文化场所、器材以及设备等等,试想一下我们不可能让农民群众们自己出资来建设公园、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一些娱乐健身场所,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这么做:一、坚持政府为主导,乡村为辅助,逐步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积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二、出台相关政策,政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或者是个人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三、我们还可以通过乡村集资的方式来建设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给农民群众们做好宣传工作,让他们自愿投资,认识到自己会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

(三)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活动形式

只有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方式才会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目光。我们传统的活动方式,比如说篮球赛,歌舞会等等,这些都已经略显落伍,没有什么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不能有效的促使全民参与,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这对于构建整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很好地解决传统文化活动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吸引更多农民群众的参与,我们可以举办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篮球赛或者是联谊舞会,并设置各项诱人奖励,例如,获得一等奖的社区每家每户都将可以免除一个月的物业费等等,这样就会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文化活动天天存在,改变以往只有节假日才有的活动。我们可以建设专门的象棋大师交流室以及室内篮球场等,为一些爱好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他们享受交流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在公园健身场所内,可以配置相关的工作人员,他们除了维修健身器材以及秩序管理外,还可以是群众健身的裁判员,记录好各项健身设施的记录保持者,比如说某某是某社区引体向上的纪录保持者,每一个月底将对纪录保持者发放一个小小的奖励;开展一系列的乡村传统文化活动,让优良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使其始终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我们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

服务体系范文篇9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农民;城乡统筹

近年来,西部地区勇于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文化强市战略,从改善文化民生入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初步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农村地区基础还很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必须更新思路,功艰克难,尽快建成完备高效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西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1.1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达州市投入30多亿元,打造重点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重点场所巴山大剧场、文化广场、文化馆、巴山书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相继落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平台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逐渐完成,到2016年末全市建有文化馆(站)317个(其中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9个),博物馆(陈列馆)5个,美术馆(书画院)2个,剧场、影剧院20个,公共图书馆8个。有社区文化中心273个、村文化活动室1515个、农家书屋2834个、乡村大舞台57个、农民工文化驿站354个、留守学生(儿童)之家333个。全市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59%和95.71%,有线电视入户率(含网络电视)达到50.25%,基本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1.2示范项目建设特色鲜明,成绩斐然。达州市以打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平台为抓手,通过“基地+节会”的模式,推动了新农村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发展。从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以农民为中心,突出“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乐农民”的鲜明特色的展演活动,把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吸引到达州来,把本土创作的文艺精品推介出去,大大满足了达州人民欣赏高水平文艺精品的需求。以文艺展演为龙头,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流动舞台进基层”活动,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把图书摆到乡间集市,把文化课堂办到乡镇村社,把电影送进农家院坝,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保持了文化惠民的常态化。该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达州市顺势而为,在各区县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达川区、大竹县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通川区、渠县被授予“诗歌之乡”“彩亭艺术之乡”“竹编艺术之乡”“呷酒之乡”,达川区为“烧火龙之乡”“孝善文化之乡”,万源市、宣汉县为“太平腰鼓之乡”“民歌之乡”等称号。1.3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畅通高效。近年来,达州市每年有创作文艺作品5000件以上、视觉艺术作品2万件、舞台艺术作品200个以上。原创大型四川方言话剧《村官杨帮武》荣获四川省文华奖多项大奖,并成为全国重点剧目,巡演50多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通过流动展览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院以及群众义演等方式,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的服务活动,实现了文化惠民全覆盖。据报道,达州市及所属区县(市)“每年举办大型专题文化活动20余场、广场文化活动400多场、送文化下乡300余场,各乡镇每年组织文化活动1300场以上,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34572场,受益群众800万人次以上”。最近三年,每年举办“巴渠大讲坛”公益讲座60余场、文化精品展览60余次等,并到乡镇巡回举办,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成效更加显著。1.4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达州市在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的推动下,着力打造“巴山作家群”、“巴山画派”、“巴渠诗群”、“巴山摄影人”,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产出了丰硕的创作成果,长期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人才资源,将原有5个艺术院团整合成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和达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将各县文艺院团整体并入当地县文化馆,组建群众文艺队伍2000余支,“巴山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务团已发展到4000多人,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校园、社区、乡村、企业等开展免费培训,培训基层业余文艺骨干1.2万人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达州市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良好成绩,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1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性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政策逐步落实,达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巨大改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尽管目前每个乡镇建起了文化站,每个村也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但村级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点和网络平台还很少。有些地方的公共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不接地气。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总量不足,品种少,更新慢,农民选择余地小,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不多,更谈不上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层次感和多样化了,分别针对青少年、老年、女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不出来。从群体看,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知识量有限,喜欢参加一些简单的、娱乐性文化活动;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喜欢参加“知识性”文化活动。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居住分散。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主要是读书看报、广播电视宣讲等基本方式,所有乡镇、行政村整齐划一、单调雷同,缺少针对性和多样性,农民参与程度低,往往造成政府花钱购买的基本设施和文化产品闲置浪费,出现“相对过剩”,造成供需结构失衡。2.2文化服务人才短缺,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质量不高。近年来,随着一些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充实基层,农村管理干部文化素质、文化视野和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不足,管理能力偏低,真正懂科技、文化、音乐、舞蹈等专业知识,又能懂管理、善交际的业务人员很少。加之农村文化服务工作难度大,环境差、交通不便,待遇低,一些文化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服务质量难上新台阶。一般人看来,公共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文化活动就是娱乐、休闲。逢年过节搞一些耍龙舞狮,平时让大家跳跳“坝坝舞”而已。有些地方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有名无实,让农民做观众,流于走形式,让农民真正受益的很少。2.3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达州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几年来政府努力筹集了30多亿元,主要用在必要的城市重点文化场所修建和展演活动上了,而真正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资金并不多。没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会整体滞后。达州本地的文化产业一般规模小、资金少,经营发展欠佳,大型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外来资金少,严重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2.4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不够明确。首先,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和文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乡镇干部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设有乡镇文化站,也有固定编制和人员,但往往安排非专职人员负责,专职人员被挪去干其他工作,存在部门虚设、管理缺位、阵地弱化的现象。其次,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管理体制职责不明、协调不畅,对文化设施的运行、文化产品的调配缺乏系统规划和综合利用。最后,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潜力挖掘不够,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较少,没有真正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决策和管理体制中去,无法形成合力,发挥有效监管,产生良好效果。

3聚焦问题,补齐短板,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当前,达州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3.1坚持城乡统筹,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建好文化服务阵地。首先,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是文化大院、群众文化广场、网络信息中心等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等化。其次,落实“总分馆制度”,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壁垒,城乡一体,实行文化资源统一配置和共享,充分发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辐射作用,填补乡村文化站、图书室“无人员”“无资源”的短板。第三,建立“互联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把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与乡村农户连通起来,使农民也能享受到跟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可以打通公共文化设施与文化服务对象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阻隔,使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得到无限延伸,作用得到淋漓尽致发挥。3.2开发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达州市立足本土,主动作为,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产生了良好影响,但品牌还不够响亮,影响不够持久。达州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巴人文化、賨人文化、红军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大巴山人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沃土。达州市要利用好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平台,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镇一特色”的原则,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名山名镇、名节名俗、名人名事、名戏名歌、名产名食等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弘扬大巴山人勤劳勇敢、爱国爱家、乐于奉献的品质和乐观热情的性格形成特色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开发文化休闲旅游、民族文化寻根、乡土文化体验等项目,不仅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也能广泛吸引具有乡愁情结的城里人。可以将公共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特色村寨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构建“文化+”的新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乡间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老、农业农产、现代服务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3.3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全员参与的多元合作供给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在新形势下,政府要转变观念,坚持“需求导向”,从农民的意愿出发,制定公共文化供给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文化商业组织参与进来,将公共文化服务和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印刷出版、广告演艺、影视传播、网络媒体、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旅游、文化餐饮等产业。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高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重视农民的参与热情和艺术创造力,鼓励、引导农民群众自办小剧团、舞龙队、电影院、文博艺术馆等文化组织,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民的这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供给方式,既能扩大文化产品增量,更能提高文化服务的针对性。3.4注重文化人才培养,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人才是实现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农村文化人才还十分缺乏,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保障机制,可以通过上派、挂职锻炼、短期轮训、示范岗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选送培养、跟师学艺、进修等方式,培养本土文艺骨干;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做法,吸引有才干、有艺术专长的大学生到农村文艺队伍;还可以通过奖励政策吸引优秀专业艺术人才服务农村文化事业,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人才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解决好人员编制、经费和配套制度,才能建设一支由管理干部、专业骨干、民间艺人、文化团体组成的专兼职人员队伍,增强农村的文化“造血功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持久生命力。3.5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激发文化活力。要立足达州市情,聚焦群众需求,“建立一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资源配置、平台互动、成果共享、联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衡量各级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更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机制,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农民“需求导向”,避免“可能”“也许”式的无针对性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建立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效评价机制,考核公共文化投入度、公众占有率、公众选择率、公众满意度、公众受益度等指标体系,兑现奖惩。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评价,农民的意见应该占较大比例。要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网“大”起来,覆盖乡村的各个角落;让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起来,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带头作用,杜绝“空壳化”;让文化下乡活动“多”起来,把先进文化的种子移植到新农村的沃土;让农家书屋人气“旺”起来,避免图书资源的浪费;让农民主动参与“乐”起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达州市统计局.达州市201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17-05-07.

[2]任华明,柯文川.达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四川日报,2015-10-26.

[3]庞莹.打造大巴山“文化粮仓”[N].四川日报,2011-11-06.

[4]颜玉凡,叶南客.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困境解析——以H社区为例[J].艺术百家,2014(06):23-29.

[5]金武刚.论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1):42-47.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服务体系范文篇10

一、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县有18个乡镇,都设置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组织机构。从2009年开始,逐年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到目前为止,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站已全部建成。我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常年坚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现在各文化站工作人员均为文化专职工作人员。

2、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情况

我县有一个电影公司,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一个部级重点博物馆。此外,全县共有歌舞娱乐场所21家、网络经营单位35家、音像制品经营户85家,图书报刊18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7家、打字复印13家、广告设计10余家、室100余家、文艺培训业10余家。各文化服务场所常年开展活动,管理经营运行都很正规,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共建共享,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县图书馆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在249个行政村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4、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

我县有249个行政村,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建成了251个的农家书屋,出版物涉及农业科技类、生活类、政经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多方面的图书。每个农农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有1000余册,报纸、期刊1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100张。

(二)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1、县有一个专职的采茶剧团,每年送戏下乡116-140场。有农民业余剧团14个,每年组织巡演800余场次。此外,每年市级演艺团来我县演出18场。每年开展送电影下乡3976场,开展农民综合文体活动100余次。

2、每年开展节庆、广场、展演等活动10-20场次。

(三)从事公共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1、学历职称偏低

全县文化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含文化稽查、电影)115人,初中以下学历20人,占总人数17.4%;中专(含高中)57人,占49.6%;大学(含专科和本科及第二学历)学历38人,占33%。获中级专业技术职称9人,占总人数的7.8%,获初级专业技术职称32,占总人数的27.8%;其它人员有74人(基本上是技术工人),占总人数的64.3%。

2、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县文化专业技术人员中群众文化系列有8人,文物博物系列有3人,图书管理系列有5人,艺术表演系列有10人,工程管理系列11人。熟悉图书管理、戏剧、博物等方面的人才奇缺。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工人编制身份人员占总人数的68%,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大多是高中以下,文化底子薄,连基本的文化服务都非常吃力,更不要说搞创作和学术研究了。

3、村级文化队伍都属业余兼职,文化程度偏低,无报酬。

(四)公共文化制度、机制、体制建设情况

1、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稽查大队、乡镇站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文工团、电影公司已转企改制。

2、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情况。县有18个乡镇,到目前为止,已建成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到2013年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站将全部建成。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兼职(负责乡镇广播电视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共41人,学历偏低,且多为工勤人员。

二、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举措

(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推动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加大五大文化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力度。一是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6900户,提高了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落实,建成了1个县级支中心、18个乡镇点和249个村级服务点,构筑了县、乡、村的三级服务网络。建立了县图书馆网站,录入了基本信息,整合资源,并购入了几万册电子图书,以供读者网上查询、阅览。三是农村数字电影工程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四是认真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工程的创建工作。建设了一批文化活动室和251个农家书屋,年内实现行政村有农家书屋。五是基本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8个乡镇文化站均建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并全部投入使用。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是开展打造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活动,重点打造文化公园、艺术广场、鉴湖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和石阳小区、城市花园社区健身活动场地示范点,树立典型,辐射带动全县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的发展,每月组织开展6-8场各类广场演艺活动。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各项工作方案,制度。围绕“覆盖广、受益大、节目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题材的新作品新节目的创作力度。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成果显著。

近年,我县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按照省市要求,抓好文物普查、保护工作,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改善文物存放条件,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积极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3年主要成果有:一是东吴墓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破了我县无国保的历史;二是县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居旧址维修保护方案已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并进入国家项目库;三是待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古城墙维修保护方案已经上级业务部门评审通过并进入实施阶段;四是待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氏大宗祠维修保护方案已全面完成,并列入省2014年重点文物维修名录;五是峡江水利枢纽水淹区文物整体测绘、搬运、构件整理等保护工作,按上级时间要求全面完成;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护吉大庙维修保护工作已全面启动;七是加大了民间流散文物征集力度,一批精美鎏金木雕器物已入县博物馆珍藏。

(四)努力挖掘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井然有序。

近年来,我县积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和保护工作,设立保护目录清单,建设保护资料档案,数据库和代表作名录体系,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积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选命名工作,努力做好传承人保护,广泛开展传承活动。2013年,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排演大型特色采茶戏《解缙闹殿》,录制了光盘,并申报了全省文艺创作工程。组织人员完善《解缙故事》材料,已经向上级申报《解缙故事》为部级非遗保护名录。组织开展了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6月8日,举办了以“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免费赠送非遗相关书籍和《解缙故事演讲大赛》光盘给全县及乡镇各中、小学;组织我县省级和市级各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了座谈,关切传承人身体和生活情况,并集体颁发传承人荣誉证书;组织开展了非遗项目图片展,印发了非遗日活动的宣传单和制作了市级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展板,让群众更全面地知晓和了解我县的非遗,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做好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认真做好我省第四批非遗传承人的资料准备工作,将解淦、孙贵昌、李小龙、李小羊这四人已向上级申报为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

(五)切实加强“三馆一站”的免费开放工作。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18个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博物馆每年免费接纳参观人员1万余人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举办音乐、美术、舞蹈、葫芦丝、竹笛等培训班10个,免费培训600余人次。县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讲座、阅读活动4-6次。各乡镇文化站每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40-80次。

(六)发展农村文化阵地,扶持农村文化团体,2006年以来,我县大力发展发展农村文化陈地,农村文化陈地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发展农村文化经营中心户20余户,新建农民业余剧团14支,农民“腰鼓队”4支,农民健身操队30余支。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腰鼓队”、健身操队、“太极扇”队、二胡、农民业余剧团、农民放映队等农村文化活动团体100余支。

为了让文化真正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县强力推行“三个扶持一个带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一是政策扶持。2006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出台了《县自办文化优惠办法》,明文规定凡是涉及农民自办文化的项目,一律免交各种税费。同时,对农民自办剧团或其他文化经营项目,规定可以先开办后办证。对地处偏远的乡镇,县文广新局还组织工作人员上门办证。二是资金扶持。对农民自办剧团或文化活动室,县文广电局视开办情况、规模大小和实际成效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结予一定的资金扶助。三是技术扶持。对于有业余爱好的文艺骨干,县文广电局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一至二次文艺培训。同时,对农民业余剧团和其它农民文艺团体,县文广电局还经常组织县文工团、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上门进行艺术指导,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服装、剧本、道具、音响、灯光等服务。四是活动带动。通过组织开展全县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或乡镇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来带动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如:每年全县都要开展一次农民业余剧团剧目展演,同时还经常组织农民业余剧团参加省、市农民剧目展演。2007年11月,水南农民业余剧团在县局的组织、策划下参加全省农民剧目展演,并获得全省一等奖的好名次,2008年11月,又代表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获得二等奖,2010年,获全省首届农民文艺会演三等奖。水南农民业余剧团的创办人杨天义也多次被省、市、县的新闻媒体宣传,成为全省有名的农民文化带头人,这给全县农民剧团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有效扶持,农村文化出现了特色文化村。

三、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有限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由于经费紧缺,县文化主管部门及直属专业单位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和辅导,群众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等工作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2、文化队伍不稳。全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较差、专业素养不高。一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二是人才年龄结构老化,中青年专业人员尤其是原创文艺人员匮乏。三是民间艺术人才队伍萎缩,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四是文化站人员素质偏低。文化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但由于乡镇文化站人员多为退伍转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胜任文化工作策划与开展,无法承担组织乡镇文化工作的重担。五是村级文化人员基本空白。

3、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服务建设。虽然我县目前正在进行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但在“建”与“管”关系上处理的并不完善。常常是硬件跟上了,软件没有跟上来,无法长期为农民服务。大部分站只提供书刊阅览,其他的文化项目开展较少。所以文化站的各项服务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文化站就会变成一个摆设。

四、我县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1、要形成共识。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作用,要把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摆上议事日程,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纳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2、要加大投入。各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履行职责,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弥补市场缺陷,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使公共文化服务走向多元化,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各种不同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这样既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也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