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0:51:49

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范文篇1

在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开展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其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努力开创全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认真分析当前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坚持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为着力点,落实整村推进措施,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全面推进产业扶贫、设施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市考核第一名,连续两年获得全省考核第一名。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13亿元,解决了6.63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从**年的16.64万人下降到了**年的10.22万人。

二是任务艰巨。由于受历史、地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实依然存在,贫困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贫困低收入人口的比例还很高。全县地震前还有10.22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49万人,低收入人口5.73万人,贫困人口占27.3%。二是以高寒边远村社为重点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部分地方和部分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烧柴难、行路难和住房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农民科技素质还需要提高。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在部分乡村还只是“口号”,在今后一个时期,帮助这些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关键是增强其自身的劳动技能,提高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起解决温饱问题难度更大,需要做出长期努力。四是因灾、因病等因素返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全县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今年的地震灾害使许多刚刚达到温饱线或解决温饱的农户,瞬间倾家荡产,成为贫困户,并且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将会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扶贫开发的任务将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和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是机遇难得。首先,从中央到地方都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对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要求,即“加大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第二,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是近年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构建文明、富裕、生态新农村的完善和发展,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四,“大扶贫”的格局正在形成,全社会真情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帮扶力度逐步加大,不同渠道投入扶贫工作中的资金明显增加,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面分析扶贫开发形势,我们既面临巨大压力,又有良好机遇。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必须始终牢记群众的愿望和期盼,牢固树立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扶贫就是抓民生,抓扶贫就是抓和谐的思想,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不动摇,把扶贫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努力把各种政策机遇、政治机遇转变为发展机遇,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抓扶贫开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遵循开发式、开放式扶贫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根本,以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推广为动力,坚持走好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异地搬迁、科技扶贫五条路子,努力做到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任务是:用3至5年时间,完成10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解决2.0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5.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全县贫困面下降到18%以下。

一要发挥比较优势,走好产业开发的路子。实践证明,要摆脱贫困,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和产业结构是办不到的,必须转变思维方式,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扶助、激励发展的综合扶贫措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农户不断培育促进收入持续增长、充满生机活力、极具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扶持的重点,一要放在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蔬菜和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上,加快推进50万亩马铃薯、30万亩核桃、20万亩花椒、10万亩苹果、50万亩日本落叶松、10万亩中药材、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獭兔等特色养殖产业,力争每年新增獭兔10万只,到2012年达到50万只。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和认定一批国家和省、市扶贫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三是坚持走好“农头扶贫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扶贫路子,逐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品种品质、提高加工水平、增加组织化程度,加快建立起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产业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要夯实基础设施,走好整村、整片、整流域推进的路子。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加快扶贫开发,必须在改善基础条件上实现质的跨越,必须在整村、整片、整流域推进上取得新的突破。要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切实做好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每个村都要有符合实际的整体规划和分户规划,每一个贫困户都要建档立卡,真正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达到贫困群众一次性稳定解决温饱和实施一村见效一村、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目的。要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以乡村道路、沼气、太阳灶、改水、改房、改灶、改厕、改圈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公路交通大建设,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实现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砂石化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要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着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学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公益事业建设,着力解决贫困乡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要抓住省上加大西汉水流域扶贫开发支持力度的难得的机遇,新建一批扶贫整村推进、土地治理、水利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推广项目,把西汉水流域建成扶贫开发的示范区。

三要开发人力资源,走好劳务输出的路子。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路子。在农村凡是房子盖得好的,家居摆设时尚的,穿着入时精神面貌好的,大多是搞过劳务输出的。劳务输出不光是带回来现金,更重要的是带回来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劳务输转作为加快扶贫开发、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产业和最大项目来抓,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使每一位劳务人员都能掌握一至两项劳务技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要抓好劳务市场基地建设,县劳务部门和劳务输出比较多的乡镇,要派专人走出去考察劳务市场,联系洽谈劳务生意,切实提高有组织输出劳务的水平,减少农民盲目输出,解决分散个别行动的问题,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大幅度增加劳务收入,实现由劳务大县向劳务强县跨越。

四要结合灾后重建,走好异地搬迁的路子。目前,我县的绝对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区和高山区,不仅条件恶劣,而且居住分散,在此次地震中受灾也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吸取经验教训,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良好机遇,教育和引导群众改变祖祖辈辈都住在山上的习惯,从山上搬到川坝、从坡地搬到平地,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五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走好科技扶贫的路子。我们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高寒边远山村的贫困户,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此同时,全县每年有三四千名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加快扶贫开发的重要突破口,把科技扶贫作为挖穷根、开富路的根本性措施,切实把扶贫工作转变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把扶贫、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把治穷治愚结合起来,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信息扶贫,落实“万户科技示范工程”及“雨露计划”工作,加大“两后生”培训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勤劳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三、总结经验,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自2005年9月在全县启动实施“百名干部下基层创建小康示范村”活动以来,各乡镇、各帮建单位和100名驻村特派员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十个进村”为抓手,深入开展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精心筛选论证并组织实施了一批道路、人饮、沼气、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开发等创建项目,使创建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今天受到表彰的村就是50个创建村中的先进代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个别乡镇对创建工作认识不足、思路不清、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二是一些帮建单位帮扶措施不到位,没有切实负起帮建责任。三是部分特派员没有深入下去,与乡村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工作浮在上面,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特派员的应有作用。四是个别创建村村级班子涣散,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由于上述这些原因,致使部分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严重滞后,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和大的进展,没有起到应有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此,必须引起各县级包抓领导、各乡镇、各帮建单位和特派员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作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有效开展。

一要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在认真总结近三年来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加快编制50个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总体规划和2009年至2010年建设计划,力争再用两至三年的时间使50个新农村试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县财政计划再安排一些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发展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群众欢迎的创建项目。近期,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组织召开项目审定会,尽快确定创建项目,确保月底前全面启动实施,年内全面完成。

三要进一步提高帮扶工作水平。各帮建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加大帮扶工作力度。驻村帮扶工作决不能简单停留在投资多少钱上,而要把帮扶的重点放在帮助村上理思路、定规划、选项目、引资金、办实事上,采取科学技术引导、引进项目拉动、培植典型示范等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着力提高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四要进一步完善特派员工作机制。县委组织部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在认真总结近三年来特派员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特派员工作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特派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大胆提拔重用,对无所作为、不能胜任工作的特派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取消特派员资格,充分调动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

一要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中心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切实做到精力到位、协调到位、责任到位、重大疑难问题处理到位。扶贫办要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奖罚办法,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要按照“年初建帐,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落实到部门、到乡镇、到村社、到人头,使人人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资金分配方式,对于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成效显著的乡镇,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乡镇要视其程度扣减项目和资金;对因工作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要按照考核办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要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动员和组织全社会扶贫济困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每一位副县级以上干部和县直单位都要联系一个贫困村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坚持长期帮扶,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不撤离。要继续深入开展以“结穷亲、解民忧、帮民富、受教育、长德才、求发展、促和谐”为主题的扶贫帮扶活动,副县级以上干部至少要在联系村住一个星期,要从一家一户的实际出发,帮助找准脱贫的路子,完善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协调项目资金,真正办成几件群众最盼望、最直接、最现实的实事好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要在全县深入开展为贫困群众捐赠太阳灶活动,每个干部职工都要给贫困户捐助1台太阳灶和一把水壶,以实际行动支持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县直及省市驻西各单位要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扶贫开发重点村和新农村试点村更大的支持。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扶贫开发范文篇2

下面,我就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讲三点意见,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重要制度,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落实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基础工作。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推进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来看,我县农村贫困人口有三种情况,一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对象,二是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三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对上述三种贫困人口的规模、特点、分布、需求等进行调查摸底,对他们进行科学认定、建档立卡,形成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库,有利于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动态管理。特别是在国家普惠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农村扶贫工作的着眼点转向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识别问题就更加突出,只有全面、客观、真实地掌握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二)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4元,同比增长22%,但横向来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当前阶段,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助工作进入了开发扶贫和生活保障“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式扶持促进其脱贫致富,形成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新格局。这两项制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才能全面覆盖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三)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搭建“大扶贫”工作平台的现实选择。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扶贫开发形成了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持、社会各界扶助等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和民政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为计划、教育、卫生、农业、水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个通用工作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个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找到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能。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全县农村贫困状况进行科学评判,更好地谋划“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把握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必须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统筹规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总体目标是:对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扶贫对象,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提高其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并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我县今年下半年要全面启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具体任务是:通过调查识别和建档立卡,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和针对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的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

二要抓好关键环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量大面广,程序繁琐,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贫困识别要科学合理。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稳妥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简单直观、易于操作的要求,合理确定贫困状况识别指标体系。要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组织实施贫困户和低保户识别工作。对已经识别的扶贫对象和低保户,要全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二是调查核实要严格细致。调查核实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调查人员必须深入到农户家中,采取询问当事人、察看家庭情况、向其他群众了解情况等方式,对已经识别的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切忌闭门估计、电话询问或者以第三者介绍等代替入户调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翔实。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公示原则,公开操作程序,接受群众监督。要严明工作纪律,及时纠正弄虚作假行为,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是扶持政策要落实到位。对一经认定的低保户和贫困户,要按照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贷款贴息、产业扶持、转移培训等方面的扶持。特别是对每个扶贫对象,都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明确产业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工作责任和年度增收目标,确保扶贫对象及时得到有效扶持。

三要积极稳妥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分为前期准备、识别对象、建档立卡、总结经验四个阶段,要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基本程序、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认真扎实地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突出抓好需要衔接的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对象衔接。准确识别出对象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基础。扶贫办要主动与民政、财政、统计和残联等部门搞好协调沟通,做好各类扶持对象的衔接,确保各类人口都能得到有效扶持。二是政策衔接。落实扶持政策是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目的所在。目前,民政低保有了比较完善的到户政策体系,扶贫开发要重点从产业开发、能力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到户扶持措施,争取农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城乡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三是管理衔接。管理衔接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要分类建立低收入人口对象档案,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两项制度衔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严把政策、规范运作,又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达到“出成果、出经验”的目标。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扶贫、民政、财政、统计、残联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确保两项制度衔接工作有序推进。

二要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要保证识别指标的科学性和识别对象的真实性,要做到这一点,各相关部门必须通力配合、密切协作。县上将建立部门协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形成部门联席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扶贫办要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制订工作方案,明确操作程序,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民政局要负责确定低保范围和标准,落实低保户的救助措施,配合扶贫部门落实好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财政局要提供资金支持,落实工作经费,加强资金监管。统计局要依据国家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研究确定贫困发生率及贫困人口识别规模。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实残疾人的有关情况,对残疾人中低保和扶贫对象提供重点帮扶。

三要严格考核,加强督导。县上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县委、县政府将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进展良好的部门和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乡镇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扶贫、民政、统计、残联等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大检查指导工作力度。同时建立信息专报制度,各乡镇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及时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

扶贫开发范文篇3

一、农村贫困农户现状

作为省级贫困县(区),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贫困人口涉及全区25个乡镇,3个涉农街道办事处,合计318个行政村。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贫困农户现状较为复杂,造成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从以下方面进行剖析:

㈠、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存在。从贫困农户、人口总量及分类情况看,全区贫困农户总户数60972户,占全区乡村总户数的17.0%;贫困总人数162127人,占全区乡村人口的11.95%。其中:扶贫人口98371人,占贫困农户总人口的60.674%;低保人口为49403人,占贫困农户总人口的30.47%;扶贫低保人口7661人,占贫困总人口的4.74%;五保户人口6692人,占贫困总人口的4.12%。从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全区的比重看,贫困现象依然存在。

㈡、文化素质低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比较大。从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程度看,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占贫困人口的42.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的8.4%,小学文化程度占劳动力的23.3%,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劳动力的59%,中专以上的占劳动力总数的8.2%。说明文化素质低也是造成贫困的因素之一。

㈢、相对贫困人口或者说低收入人口比较多。从贫困农户年人均现金收入情况看:贫困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在700元以下的有514人,占贫困总人口0.31%;在700元—1000元的有1886人,占贫困总人口的1.16%;在1000—1200元的有4484人,占贫困人口的2.76%;在1200—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136483人,占贫困人口的84.18%;2300元以上的占贫困人口的11.59%。这组数据反映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比重不大,而相对贫困人口或者说低收入人口较多,他们在贫困的边缘上生活,如遇到天灾人祸他们将随时进入绝对贫困范围。

㈣、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比较多。从贫困农户劳动力的就业情况看,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人数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5.5%;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人数占32.4%,主要是鳏寡孤独人口及残疾人。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57.9%。

㈤、贫困人口中年龄偏大的人口比较多。从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年龄情况看,在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为大多数,年龄大、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

㈥、饮水不够安全卫生的贫困人口占有一定比重。从贫困农户饮水情况看,使用自来水的占总人数15.4%;贫困人口饮水使用深井水的占总人数62.2%;使用浅井水的占总人数22.4%。虽然不存在饮用江河湖海水及塘水的情况,但使用自来水的比重较小。由于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其它方面的污染,使用浅井水作为生活的主要水源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二、枎贫开发的思考

为了加快的扶贫工作,促进农民早日脱贫致富,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㈠、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扶贫开发中政府应发挥主力作用,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贫困乡镇、贫困村经济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利益向贫困乡镇适当倾斜,从而激发贫困乡镇的经济活力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愿望,为贫困乡镇、贫困村脱贫提供政策保障。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放力度,并建立相应的监管约束机制,以防止扶贫开发资金的渗漏。要发挥政府的政治引导优势,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能够出钱出物,帮助和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的开发建设,为区脱贫提供社会保障。

㈡、以发展特色经济为基点,使区如期实现稳定脱贫。区虽然经济发展滞后,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优势独特,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开发,而且有丰富的农副产品独具特色。依托资源发挥优势,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点,是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

扶贫开发范文篇4

一、以扶贫开发十项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全面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一)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流域治理,整村推进”的思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开展以“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以“四改”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做到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实现改善发展条件与提升发展能力相统一。完善提高2启动建设的18个扶贫重点村,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全面完成启动建设的8个扶贫重点村年度建设任务,科学规划,依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将县财政支持的太吉河镇寺湾等8个村打造成扶贫重点村建设示范村,全力打造扶贫重点村新亮点和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典型。

(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中心,以治水保土、兴水治旱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措施,实施山、水、田、林、路、堤、村综合治理,达到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切实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完成镇0.9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启动富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三)扶贫移民新村建设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按照“相对集中、规模开发、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扶贫移民与工赈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的有效衔接,在高质量搞好移民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同步支持搬迁户发展产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把移民搬迁项目村建成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致富路子明晰的新农村。完成启动的3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建设任务。全面启动实施城关镇二道河、梁家湾镇姚楼、青山乡白龙、十里坪镇中棚、白鲁础乡大竹园5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建设。

(四)“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工程。继续采取输出就业培训与就地创业培训有机结合的双向培训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培训、订单就业”的原则,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拓宽输出就业渠道,提高安置效果。围绕旅游产业开发,瞄准农家乐经营户,有效开展文明礼仪、农家烹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农业观光、汽车驾驶、工艺绣品等方面技能培训,拓展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创业空间。完成“雨露计划”培训招生600人。

(五)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与职教中心、科技、农业、林业、畜牧、人劳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有效开展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推广活动,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科技素质和发展能力。完成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

(六)信贷扶贫工程。投放到户贴息贷款1000万元,提高15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增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市场引导、项目支撑、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视加强与金融机构协商合作,加大扶贫信贷资金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种扶贫开发政策作用,积极开展项目整合,综合扶贫,扶持、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家庭经营项目,积极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互动双赢机制,启动企业支农增收行动,让更多的贫困户依托企业增收致富。

(七)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工程。按照省上“三扩大、三提高”的要求(即扩大项目村规模,扩大农户覆盖面,扩大项目资金总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周转率,提高项目增收效益),加强领导,强化培训,规范操作,巩固成果,完善提高,认真做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协会运作水平,确保项目成效。积极引导互助资金协会与其它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项目村产业发展升级。

(八)社会扶贫工程。加强沟通联系,提供周到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宣传推介,大力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参与、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良好局面,全面调动各包村扶贫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部门包村扶贫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扶贫功能和效益,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九)“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启动工程。今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以帮助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为目标,确定5000个贫困村,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扶助行动,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增强贫困村脱贫致富能力。我们要积极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调查摸底,摸清辖区内贫困村和规模以上企业,充分了解贫困村的需求和规模企业的意愿,创新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十)旅游扶贫工程。制定旅游扶贫计划,以打造秦岭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深入开展“旅游开发建设年”活动,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等多项扶贫措施综合运用,积极打造有一定规模和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专业村,探索形成一条以扶贫开发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路子,实现扶贫开发和旅游开发双赢。

二、认真总结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积极谋划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一)认真总结经验,展示十年扶贫开发成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积极筹划《十年扶贫路》专题片制作,展示扶贫成果,总结经验,分析成败得失,完善工作思路,创新扶贫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二)科学编制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吃透上级精神,明确形势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精心部署,科学编制县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

(三)积极组织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推动“两轮驱动”扶贫战略实施。要按照市局统一安排,成立工作机构,精选办公人员,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部门协调,全面开展试点工作。要统一标准尺度,准确摸清新标准下贫困人口数量、分布区域、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规范建立县(乡)联网、动态管理的贫困人口数据库,为建立贫困瞄准机制,争取更大支持,有效开展扶贫到户奠定基础,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步入科学管理、分类扶持的轨道,逐步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三、切实加强扶贫系统自身建设,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一)高度重视政治和业务学习,力争人人成为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家里手。一要统一思想,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立场上来,要充分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掌握政策,掌握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和思路,特别是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任务和奋斗目标,把握工作重点。三要深入钻研,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四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提升创新能力,要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二)围绕推动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扶贫开发范文篇5

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1994年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共计有100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八分之一,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5%;48个贫困县,数量占全省县份的55%。贵州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每年派出大量干部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工作,将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对接,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以求在全省形成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持续发展、自我积累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的局面。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每年实施800万亩“高产示范工程”、600万亩“扶贫温饱工程”,努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实现了由缺粮大省向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猪、牛、羊、水稻、蔬菜、药材、特种养殖等商品基地。

思南县东华乡上寨村民组极贫户张进一家4口,人均收入不足300元。2000年调整种养业结构,贷款3000元,购买4头母猪,实施滚动发展,今年头8个月收入17000元,到年底可突破3万元,比2年前增加25倍。他指着65头存栏猪对记者说:“养猪项目选得好,市场前景好,还得感谢党的政策好!”

目前,贵州农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从1998年以来GDP增长速度连续4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搭建平台

贵州把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长远发展搭建平台。

这个省关山阻隔,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五大”以来,当地加快建设北上川渝、南下广西、东接湖南、西进云南的“十字型”大通道,以省会为中心、联结各市、地、州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形成。截至2001年底,全省高等级公路已达2021公里,比1998年翻了一番。过去3年,全省共实施近万公里公路改造工程,今年将改造公路5000公里,可望实现乡乡通公路的目标,通车里程将增加到3.5万公里。

继南昆铁路贵州段建成后,株六复线、内昆铁路贵州段和水柏铁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渝怀铁路贵州段施工顺利。株六复线和内昆铁路通车后,贵州铁路运力由4000万吨增加到11000万吨。继铜仁支线机场去年通航后,黎平、荔波、兴义、安顺等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中。

突出工作重点,抓好项目扶贫

“十五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贵州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资金91.67亿元,共实施6427个扶贫项目,累计扶持农户达395万户次。同时,各地改变救济式扶贫的做法,突出重点,实施项目扶贫,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农民脱贫。

1999年以来,贵州实施的西部大开发项目70%安排在贫困地区,共改造250万亩中低产田,实施上万个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每年扶持兴建10万个沼气池,把居住在岩洞、山顶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民,搬迁安置到具有开发条件的地方,截至目前,已搬迁1.1万户5.13万人。

这个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既缺土又缺水。为此,各地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大搞“坡改梯”与小型水利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坡改梯”520万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57万亩,退耕还林200多万亩。

这个省针对工程性缺水严重的情况,已开工建设遵义南部灌区等一批中型水利工程,加快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大规模实施“渴望工程”,3年建成13.9万个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解决了330万人的饮水困难,被广大农民称为“德政工程”。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脱贫步伐

在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贵州每年要挤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技术骨干培训、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和“绿证”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

各地兴办了一批水稻、玉米、油菜、果园等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猪、牛、羊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群众提升科技水平。思南县塘头镇一带2万多农户,依托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建立的5万多亩油菜制种基地,走出了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路子。油菜制种每亩产值500多元,比普通油菜高1倍以上,加上油科所制种投放给农民的报酬,当地农民每年共增收5000多万元。

依靠社会力量,发挥整体效益

扶贫开发范文篇6

以地处河西地区中部的张掖市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张掖市沿山地区民乐县的南丰乡、山丹县的陈户乡、高台县的新坝乡、临泽县的倪家营乡等16个乡镇共有农户7.6万户,人口30.4万人,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测算,这些乡镇的贫困人口达到4.2万户、16.64万人,占总户数的55.3%、总人口的54.7%,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68.4%。

2、生存环境十分严酷。这16个乡镇均都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浅山区,气候寒冷,霜期过长,地势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以上,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地贫瘠,人均水浇地仅0.5亩左右。

3、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由于沿山地区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1年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作物受灾严重,农民群众出现粮荒,政府不得不开仓借粮2125万公斤;2003年民乐县发生6.1级强烈地震,受灾群众达到5.6万户20.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64亿元。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灾返贫人口达到10.73万人。

4、区域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沿山区只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但品质差、产量低,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特别是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实施后,可利用的耕地、草场分别减少了29万亩和30万亩,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大幅度萎缩,新的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这16个乡镇地处山区,远离国道、省道和县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个村不能正常通车;有76个村74218人、22.6万头(只)牲畜经常发生饮水困难;有16个村没有通程控电话;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条件极差。

6、农民素质整体较低。沿山的16个乡镇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教育教学条件差,农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当地总人口的42%以上。同时,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在这些乡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二、山沿山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甘肃省河西地区普遍被认为是全省相对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山沿山乡村的贫困问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扶贫开发中,没有被作为全省重点扶贫对象予以考虑扶持。二是沿山区扶贫开发缺乏长远规划指导。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沿山区部分特困村作为部门帮扶的联系点纳入议事日程,采取帮扶方式进行扶贫,帮扶工作相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帮扶任务艰巨,整村推进难度较大,且帮扶部门条件有限,没有制定长远扶贫规划,扶贫只限于“输血”办实事,没有建立起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贫困乡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沿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产业开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相对滞后,因灾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巩固扶贫成果的难度大。

三、对山沿山区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建议各级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山沿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

1、将山沿山乡镇列入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为全面加快山沿山区乡镇脱贫步伐,解决沿山区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将山沿山乡镇扶贫开发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加大对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并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给予扶持。

2、加大沿山区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沿山区气候资源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省市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发展山沿山区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做强做大沿山区马铃薯、设施葡萄、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确保该区域农民实现增收脱贫目标。

3、重视解决沿山区群众的民生保障问题。针对山沿山区群众的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建议省市进一步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同时,由于贫困乡村农民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过重的自筹资金,建议多安排国家全额投资项目,鼓励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衬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扶贫开发范文篇7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把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载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认真履职,扎实工作,全县贫困人口比2002年减少了1.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年均减少贫困人口2000余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增加收入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每年安排1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果、茶等特色产业。在扶持洋坪镇马渡河柑橘示范区等5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启动了6个村的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柑橘基地4万多亩,茶叶2万余亩,食用菌发展规模达到1.1亿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模以上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5家,3.65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80元,比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15.7%,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坚持以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为主,以设施建设、“一建三改”、安全饮水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建设。年来,已完成了30个村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80公里,累计投入2.1亿元解决了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兴建末级渠240公里,完成晓坪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了农网完善化建设任务,累计新建沼气池达9560口。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与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相结合,与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房户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对居住“三不通”的贫困农户稳步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4300户,完成扶贫搬迁408户1489人,完成生态移民315人,90%的移民搬迁户基本实现脱贫,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坚持把实施“雨露计划”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有效整合“阳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积极推进贫困农民参与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00多人,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培训贫困农民3万多人,转移安置就业1400人,全县通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数达4万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就业促增收”扶贫新模式。

(四)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学生救助、广播电视村村通、医疗救助和“三下乡”等项目建设,贫困地区和老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新建农家书屋110个、村广播室102个,新建、改造村级组织活动阵地87个;新建、改造2家县级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和45个村卫生室,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因病返贫现象得到缓解。积极推进了“两项制度”对接,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和特别困难贫困人口基本纳入低保,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贫困人口。自年来,全县共投入4亿多元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累计有5790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9.86万人参加社会保险,累计救济救助困难群众9500人次。

(五)以社会扶贫为重点,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县直单位驻村帮扶活动和“百企反哺”活动。全县县直单位每年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500多件,捐赠和争取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建立结对帮扶基地100多个,建立农家书屋40多个,累计向贫困村捐赠各类书刊5万余册。累计有50家民营企业支持贫困村建设,为贫困村捐资捐物折款500多万元。扶贫开发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改善了干群、党群关系,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调查组在充分肯定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认为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二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三是扶贫开发的任务越来越重。四是扶贫开发争取资金难度越来越大等。

二、相关建议

为深入推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创新完善扶贫方式,确保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计划。要根据国家、省市扶贫纲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计划,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效推进。要加大全县贫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掌握贫困人口的现状、需求、脱贫路径,为扶贫计划推进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城镇农村统筹规划,各乡镇、村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扶贫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协调推进。

(三)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要以“雨露计划”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不断创新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乡镇、村居的工作积极性。要把扶贫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渠道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扶贫开发范文篇8

贫困是全球共同的挑战。2015年,联合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提出,把“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首要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十八大以来,国家更是致力于精准扶贫,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长期以来,中石油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2006-2015年间,中石油的扶贫开发足迹覆盖了新疆、西藏等20多个省份的200多个县(市),扶贫开发之路渐行渐远。2016年4月,中石油首次《中国石油扶贫开发(2006-2015)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报告》,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石油2006-2015年度扶贫开发工作的真实反映,帮助我们了解其扶贫理念与模式,以期为其他企业从事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2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1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NationalPetroleumCorporation,英文缩写"CNPC",中文简称"中石油")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其主营业务主要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贸易、管道储运、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是一家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长期以来,中石油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中始终居主导地位,目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合作项目。

2.2企业公民理念

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中石油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能源公司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努力回馈社会、积极实现价值共享,致力于成为财富创造力、价值影响力、社会感召力兼具的优秀企业。

3中石油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中石油一直积极响应和贯彻执行国家的扶贫开发的政策方针,仅2006-2015年10年间,中石油就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12个县(市)开展扶贫工作,扶贫项目总数达1474个,资金投入总额高达133823万元。同时,为了确保扶贫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中石油还专门成立了定点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选派优秀中青年挂职干部500余人次深入扶贫一线开展帮扶工作。

3.1扶贫在新疆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和资源战略地位,但由于深居内陆,自然条件恶劣,缺乏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困已然成为限制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2006—2015年10年间,中石油累计在新疆实施扶贫开发项目306个,资金投入总额高达30568万元,内容涉及基础设施援建、教育医疗、产业扶贫等诸多领域。(1)基础设施建设2006—2015年,中石油参与兴建了一批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其中援建19个水利农田灌溉项目,解决了3万多农牧民、10万多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和近2万公顷农田草场的灌溉困扰;在托里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皮山县等多地援建乡村公路200多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在策勒县、皮山县等多地实施的洁净煤项目,几年来使当时大批农牧民用上了清洁能源。(2)抗震安居工程在新疆贫困地区,住房一直是困扰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缺乏资金,贫困群众恶劣的居住条件迟迟无法解决。2006—2015年间,中石油先后投入3187万元资金用于帮助牧民修建定居房和抗震安居房。10年来,中石油主动承担了吉木乃县、清河县等地的定点帮扶任务,通过援建石油新村,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并配套修建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难问题。(3)教育援疆在新疆贫困地区,许多学校办学条件艰苦、教学环境差、辍学率一直很高,直接导致贫困从教育上扎了根。2006—2015年,中石油一直致力于新疆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通过援建希望小学,助学捐赠等多种形式,帮助尼勒克县等重点贫困县城新建、改建了一批校舍。10年来,中石油共帮助援建、改造校舍17所,使得多地学校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观,解决了4600多名儿童就学难题,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当地消除贫困。(4)产业援疆驻疆期间,中石油始终追求石油与地方的共同发展,坚持与地方发展统筹规划,努力促进新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同时,中石油还在新疆多地投资修建畜牧业养殖基地、优质奶牛繁育牧场等项目,变个体散养为集中化、规模化养殖,努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过渡转型。此外,中石油还十分关注边疆女性群体,创办支持各类乡镇企业,为边疆少数民族女性创造就业机会。(5)医疗援疆在新疆贫困地区,许多县乡的卫生院设施简陋、缺乏基本的诊疗设备,农牧民的医疗需求无法满足,致使因病返贫人口不断增加。2006—2015年,中石油帮助多个贫困县新建和改建乡镇卫生院,大力扶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帮助60多万农牧民解决就医难问题。(6)培训为增强新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中石油一方面在新疆选送当地县乡干部到北京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农业发展政策、管理知识技能等,多年来共帮助新疆当地培训党政干部和科技人员近200人;另一方面在新疆援建培训基地,如察布查尔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年接纳培训人员万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农牧民技能。

3.2扶贫在西藏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受自然环境和地形交通的影响,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2006-2015年,中石油在西藏9个县(自治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中石油从改善广大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实际出发,从民生、产业、智力等多方面援藏。10年来,中石油在西藏投入资金总额高达21932万元,内容涉及基础设施援建、教育医疗、培训等100多个项目。(1)基础设施建设2006—2015年,中石油先后在双湖县等多地援建了市政道路、文化场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双湖县为例,中石油帮助双湖县从零起步基本完成了城镇布局,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还为所有行政村援建了村委会,为广大牧民援建了饲料库、乡村路,牧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外,援建了双湖县嗦嘎街综合市场,搭建了日用百货、旅游产品、本地特产交易平台,促进了当地农牧业发展,开拓了农牧民致富渠道。(2)小康示范村和安居工程在西藏贫困地区,住房是困扰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核心问题之一。2006—2015年,中石油在西藏推进“小康示范村工程”和“安居工程”项目,帮助嘎措乡95户牧民整体搬入小康示范村;援建1600多户抗震安居房和40多户政府工作人员周转房,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难问题和人才流失问题。(3)教育援藏在西藏的不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十分匮乏,针对这些地区薄弱的教育基础,中石油一方面援建校舍和配套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帮助当地培养当地师资力量,如培养学科带头人,中石油联合北京市教育局与北京市多所知名中小学合作,开展教师培训。此外,中石油还组织校间结对互助活动,组织西藏多所中小学与京内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采用赠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示范授课等多种活动形式,建立互帮互助关系。(4)医疗援藏西藏贫困地区牧民的看病难题一直是当地的难点问题。受到环境和交通的制约,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牧民更易遭受疾病的困扰。2006—2015年,中石油在多地援建卫生院,同时组建援藏医疗队,赴藏免费义诊;定期深入巡诊服务,为农牧民送医送药;培训医疗人员,提高当地医疗技术能力,有效提高了牧区整体医疗卫生水平。(5)培训为激活西藏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中石油一方面在西藏选送当地县乡干部赴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为当地培养了一支能够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中石油创办干部培训学校,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创办牧民技能培训班,提升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技能。

3.3扶贫在其他地区

重庆、青海、贵州、福建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或是生存条件恶劣、或是自然灾害频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各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2006—2015年,中石油在重庆、青海、贵州、福建在内的20多个省份的180多个贫困县市开展扶贫工作,密切联系各地发展需求,帮其编制发展规划,开展民生、智力、产业等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项目,支持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10年来,中石油在以上地区累计资金投入高达81323万元,援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项目1062个。

4启示

纵观中石油的扶贫开发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中石油始终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坚持“民生、智力、产业”相结合,坚持把“改善民生、帮扶产业、提升能力”作为其扶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采用“民生帮扶、产业帮扶、智力帮扶”的扶贫开发模式,实现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展望未来,实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既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扶贫济困,责能致远,希望更多的企业像中石油一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携手应对挑战,创造和分享价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自己的更大贡献。

作者:钟景红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新民.中石油探索多维立体扶贫新模式[N].经济参考报,2016-05-09(006).

[2]吴莉.中石油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N].中国能源报,2016-05-02(013).

扶贫开发范文篇9

一、狠抓班子建设,为推进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学习培训强素质。村党支部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积极参加各级统一组织的学习培训基础上,认真开展“村干部读书日”活动,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阅览室和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等,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丰富科技知识,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

二是规范制度促管理。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责任制,根据班子成员的职务和个人特长,明确了各自的权限范围和工作职责;建立班子成员包片联系贫困社制度,班子成员每周深入联系点2次以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建立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对涉及全村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班子会议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统筹安排。通过规范制度,理顺了“两委”关系,避免了工作冲突,增强了工作合力。

三是转变作风树形象。村党支部以转变作风为切入点,做到口勤多问、腿勤多跑、手勤多干,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访贫问苦,收集民意,搞好调查研究,开展上门服务,竭诚为群众排忧解难,力求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富,树好了“领头人”形象。

二、发挥党员作用,引导党员在扶贫攻坚中践行先进性

一是培育党员示范户。从资金筹措、技术扶持、政策倾斜等方面入手,鼓励党员示范户发展经济、引办项目,积极发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马营村1组党员谢子贵缺乏发展启动资金,村党支部为其在信用社担保,贷出资金2万元,帮助他建起了水泥砖厂,年收入达4万元,解决了本村6名群众就业。目前,全村共培育种植、养殖、建材加工等党员示范户9户。

二是推行党员承诺制。结合扶贫工作的实际,分类设立了党员“扶贫先锋岗”,推行党员承诺制,由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认领岗位,并与党支部签订履职承诺书。党支部建立党员履职动态管理台帐,定期检查通报履职情况,并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和考核内容。全村28名党员均认领了岗位,签订了履职承诺书。

三是建立党员帮带机制。把全村发展能力较强的18名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员帮带机制,采取“一帮几”或“几帮一”的方式,对贫困户实行“拉网式”帮扶,为困难群众出点子、找资金、传技术、送农资、解难题。马营村2社村民陈远明与83岁的老母亲住在低矮破旧的危房里,本村3名党员主动承担了其房屋改造工作,全程负责,亲自施工,让陈远明母子二人住进了新房。

扶贫开发范文篇10

一、深入学习贯彻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强调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要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始终牵挂贫困群众,时刻把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放在心上,多次深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考察调研,指导推动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四年来,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都为进一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坚定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各级妇联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助力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妇联组织重要政治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要充分认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从现在起到2020年不足4年时间,要在既定的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繁重。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贫困妇女占45.6%,是脱贫攻坚的重点群体。贫困妇女文化水平比较低,劳动技能单一,生活负担重,脱贫难度大。目前贫困妇女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等深度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比较恶劣、致贫原因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单亲母亲、残疾妇女、长期患病妇女等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更大。各级妇联要把深入推进“巾帼脱贫行动”、精准帮扶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作为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抓手,作为进一步深化妇联改革、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重要举措,帮助贫困妇女树立脱贫志向、提高致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协助党和政府助力贫困妇女早日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要充分认识县级妇联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县级妇联这支队伍不仅素质高、能力强,而且有工作干劲,是一支非常宝贵的队伍。妇联组织从全国到村妇联有六级组织,县级妇联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要贯彻同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实上级妇联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做好工作,还要指导带动支持乡村妇联组织开展工作。县级妇联的工作,关系着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巾帼脱贫行动的落地落实。要抓住改革契机,在党委的领导下,党政的重视支持下,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做好联字文章,壮大工作力量,整合各方资源,聚焦贫困妇女需求,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使她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听党话、坚定跟党走。

二、聚焦基层,精准发力,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