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14:08

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范文篇1

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即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加快现代化,曾有不同的认识。不少省市特别是东部一些省市,都提出加快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因此有的同志主张用加快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但是,许多同志认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0年,我国人均GDP854美元,不仅同当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DP27443美元有很大距离,而且同当年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2039美元和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1153美元也有较大距离。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很大一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没有达到小康收入水平,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农村有2800万人尚未脱贫,城市有近2000万人领取最低生活补助金)。根据这样的国情,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是,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应当看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不仅易于为人民理解,而且目标不那么张扬,不会给外国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就全国整体水平而言的。有条件的地方,如东部一些省市,可以发展得更快一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经济任务是,用20年时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涵义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更高,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做到。

二、一个主题——新世纪头20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对中国来说,发展还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要快速发展。因此,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主题就是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52%,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也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000年,我国GDP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0年我国GDP总量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后,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银行认为,我国2000年GDP已达到4万亿美元。由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和划分标准,1999年全世界中下收入国家为人均GNP756美元以上,我国当年人均GNP已达到780美元。2000年,我国人均GDP(由于我们利用不少外资,因而人均GDP,略大于人均GNP)为840美元,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了一个台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心就是要用大约20年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其基础和主题,则是要在这20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即做到每10年翻一番,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经济增长7.18%。这个速度虽然比前22年低一些,但是仍属高速或快速发展范畴。分析各方面的条件说明,实现上述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工作做得好还有可能超过。

中国具有并将继续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有世界上最富裕的劳动力资源,正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中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生产力的组织,能够把各种生产潜力组织起来发挥出来。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今后20年仍然具有较高的自然经济增长率,能保持7%—8%的平均增长水平,超过日本、韩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持续高速增长的时间。2001年和2002年前三个季度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不利条件下,中国经济增势不减,仍实现7.3%和7.9%的高速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具有相当强的活力和发展势头。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经济2001—2020年年均GDP增长7.18%,同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年均GDP增长3%,则中国人均GDP到2010年为1592美元,2020年为3027美元,同期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为2513美元和3097美元。可见,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到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跃升到世界第3位,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4%上升到占8.4%。

为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制订和实施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已经为我国制订了三步走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目标,即到21世纪上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五大以来和十六大,又进一步将第三步发展战略再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第二阶段从2011年到2020年,经济总量力争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经济总量大体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完善发展思路,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它重大方针政策。首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发展要有新的思路。概括来说,一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其次,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它重大方针政策。比如,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扩大国内市场应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立足点。当前要继续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当长时期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更积极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等。

第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2000年底,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到处可见,严重影响经济潜力的发挥。进入新世纪,改革还要求有新的突破,即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理顺分配关系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取得成功,将最有力地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开放也要有新局面,即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工业化一般指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增加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过程。我国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已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前四条是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短缺(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材料,人均耕地面积2000年世界平均为0.24公顷,而中国只有0.1公顷。人均淡水资源,2000年世界平均为8241立方米,而我国只有2257立方米。人均探明可开采石油储量,2000年美国为13.6吨,巴西为6.7吨,而我国只有4.2吨。)和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第五条则是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情提出来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的标志已不再主要体现在工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优势,而应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较大优势,同时农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的比重,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大下降;建成独立完整的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取代初级产品占越来越大比重;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是以拼资源、拼能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为代价,而是处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等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同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问题要研究。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十六大报告对三农问题特别重视,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单列一题叙述,这是过去党代表大会报告中没有过的。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论述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又跳出农业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报告肯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市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只有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将成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这已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至2001年已达37%,但是还不够快,至今仍有占63%的人口在农村,有占近5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5%。所以,今后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要更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或城镇化可说是发展新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认真研究诸如用城市化概念好还是城镇化概念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发展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

五、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这是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如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一般商品买方市场格局形成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出的正确选择。调整经济结构,除了上面已论述的调整城乡结构外,主要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信息、生物、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在政务、商务、公共服务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包括加快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三是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四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和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未来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主要靠发展第三产业。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就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发展思路范文篇2

【关键词】种植;养殖业;发展;户撒

陇川县户撒乡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1700mm-1800mm,霜期4个月左右。户撒坝由于四周被群山环绕,雾气较大,不易发散,特别是雨季,相对湿度84%,年均日照2300h-2400h。由于特殊的地形影响,形成户撒坝特殊的气候环境,明显不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地区,由此决定了在陇川坝那一个海拔带适应种植经济作物到了户撒坝那个海拔带就是生长不良。国家发展大宗经济作物的扶持政策它没有条件享受,适合户撒发展的经济作物又没有得到研究和扶持。导致户撒乡成为了热区中的冷区。所以,关注大热区之中特殊的小冷区户撒乡农村经济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1户撒乡的农村经济现状

户撒阿昌族乡位于陇川县西北部,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距县城章凤46km,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km。全乡总体地貌是两山一坝的狭长小盆地,坝区海拔1380m-1480m之间,最高海拔2138m,森林覆盖率48.9%,全乡总面积251.9km2,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36个村民小组,共5716户26462人。分布有阿昌族、傈僳族、回族、景颇族,其中,阿昌族占全乡总人口的50%左右。2019年,户撒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7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7元。

2户撒乡土地资源现状

户撒乡实有耕地面积73192亩,其中水田46216亩,旱地26976亩。林地27.7万亩,其中,集体林地20.7万亩,国有林地7万亩。人均可耕地2.76亩,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户撒乡发展种养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3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增产增收

3.1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坚持农业生产基础地位,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2019年完成:水稻种植36893亩、玉米种植面积9135亩、小麦10894亩、油料作物7814亩、蔬菜15463亩。特别是玉米、小麦、油料生产的发展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饲料。3.2烤烟产业持续发展。2019年种植烤烟23533亩,实现产值8490万元,平均亩产值3628元,烟草产业为发展种养殖业提供资金支持。3.3畜牧产业成效显著。大力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全面加快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扶持发展保平村强兴养猪厂、曼捧村红星生猪养殖场,潘乐村生猪养殖生态循环示范村、户早村来细、潘乐芒旦芒孔养牛小区建设基本完工。2019年生猪出栏15219头、存栏17163头,肉牛出栏1481头、存栏7240头,禽出栏102255只,羊出栏2144只、存栏2347只。3.4特色产业取得新突破。目前:户撒乡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800亩,挂果面积达2200亩;一期脱水蔬菜生产线累计投资2800万元,推广农户合同种植260亩;坪山八官小组100亩樱桃种植示范基地长势良好,隆光村板鹅合作社年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坪山的草果生产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户撒乡为调整产业结构,向陇川县委争取到蚕桑种植指标226亩。例如,坪山村中寨小组长施四带头种植20亩桑,2019年养蚕收益近5万元,2020年第一批养蚕收益2.5万元,预计全年养蚕收益突破7万元,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提升了农户种养殖蚕桑的积极性;2017年政府引进秋冬季种植荷兰豆,发展烟后产业,2019年种植205亩,合同保底价6元/公斤,优质技术户亩产值纯利润高达6000元,产品远销日本、台湾等地。打造户撒小软米优质稻、菜籽油品牌,这些特色产业将会成为部分农户的增收新途径。

4户撒乡种养业的发展思路

4.1大力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畜牧业稳定增长。采取长短期受益种养殖项目相结合,以烤烟产业扶持为基础,着力打造户撒优质稻米、红心猕猴桃、草果、甜玉米等中长期受益特色农产品,积极扶持发展肉牛、生猪、禽类等短期受益养殖业,通过多产业带动,确保大多数农户就地稳定增收致富。虽然粮食生产持续丰收,但是仍然要坚持农业生产基础地位,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确保每年种植水稻4.50万亩、种植玉米2.30万亩、种植小麦1.50万亩、油料作物1.5万亩、蔬菜0.2万亩。在确保口粮的同时,为调整发展养殖业奠定坚实的饲料基础。4.2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种植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全面加快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扶持发展保平村强兴养猪厂、曼捧村红星生猪养殖场、户撒回味香板鹅加工厂,潘乐村生猪养殖生态循环示范村、户早村来细、潘乐芒旦芒孔养牛小区建设;年生猪存栏3万头以上、肉猪出栏3.4万头以上、肉牛出栏2500头以上、禽出栏12万只以上、禽蛋产量200吨以上、羊出栏2000只以上,全乡畜牧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尽快形成较大的规模化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养殖产业链。大力宣传拓展户撒乡有养殖家鹅并生产加工板鹅销售的经验和技术,总结隆光村板鹅合作社运行的模式,继续组建多个板鹅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畜牧技术部门要制定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标准,最终宣传形成强有力的规模化板鹅养殖、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4.3烤烟生产要注重提质增效。户撒乡利用冬春季的天然自然优势,发展了烟草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户撒乡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烟草是国家双控生产的经济作物,不得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产量,因此,各族干部群众要上下一心,要继续采取严格实行乡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和村组干部包户责任制,从面积落实到育苗、起垄、采收、烘烤、交售等各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大力开展烟叶生产培训,把着力于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上,确保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4加大栽桑养蚕生产发展步伐。户撒乡的栽桑养蚕历史有据可查的是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都有过,最终因为没有可靠的蚕茧加工企业支撑,都以失败告终。21世纪开始,德宏正信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陇川,公司采取工厂化饲养小蚕、农户饲养大蚕、公司保底价收购蚕茧的生产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让栽桑养蚕在户撒乡显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抓住县委、县政府、公司大力扶持蚕桑生产的机遇,组织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农户劳动力条件适合的这部分农户大力发展栽桑养蚕,把户撒乡的土地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4.5户撒乡不适宜发展甘蔗生产。户撒乡发展甘蔗生产,是制糖企业竞争下的产物,甘蔗属热带亚热带作物。在生长期间喜髙温、强光和温润的环境。全生育期需要8个月以上,≥10℃的积温达到6500℃—8000℃,年雨量在1500mm左右最为适宜,因此,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甘蔗发芽、分蘖、伸长以平均气温30℃左右最为旺盛。工艺成熟期则以晴朗、冷凉、无霜冻的天气最有利于成熟和收获。甘蔗不耐低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停止生长、最低气温低于0℃就会遭受冻害,-3℃以下则对产量和质量均有严重的影响。事实上,从户撒种植甘蔗以来的实际情况表明,一是产量低,二是成熟期霜冻,因此,户撒不是生产甘蔗的优势区域。4.6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改善生产条件。目前,影响农村种养殖业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化肥、农药、农村的人畜粪便、生产生活污水等,因此,要依托户撒独有山水、文化脉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合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组建乡、村、组保洁队伍,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大量积造施用农家肥,降低化肥用量,改善土壤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4.7采用“互联网+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推销农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广大农户在使用手机开展销售的同时,还可以依托目前在户撒乡11个村委会布点的11个“益农信息社”、云南省新华社监管的“三农通”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推销种养殖业的优质农产品。4.8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助推农产品经销。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探索彩色水稻、冬季环乡公路沿线种植油菜花,提升户撒知名度,吸引旅客前来观光,带动餐饮业发展,让种养殖产品转化为桌上美食,旅游旺季可以大力销售菜籽油、稻田荷花鲤鱼、红心猕猴桃等农产品,这样提升了农户种养殖积极性,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增收。关于户撒乡种植甘蔗的问题,要组织甘蔗技术含量经济方面专家深入研究,户撒乡是否适合发展甘蔗生产;关于户撒乡烟草收获后应该怎样种植销售鲜食玉米、荷兰豆的技术措施进行试验研究;关于户撒乡依山顺势创建生产草果的人工自然的技术措施要组织技术专家开展研究。

发展思路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规定,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优化全县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开明开放、创业创新、兴绿兴游、和谐和美”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1、发展数量。2013年全乡拟发展党员29名。

2、职业分布。2013年全乡拟发展农村党员24名,占全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80%;机关事业单位党员6名,占20%。“

3、年龄分布。2013年全乡拟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20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66.7%;36-45岁的10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3.3%。

4、性别结构。2013年全乡拟发展女党员5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26.7%。

5、文化程度。2013年全乡拟发展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8名,占全年发展党员总数的60%,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名,占20%。原则上要求在农村发展的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致富能手分别占50%以上,其他领域新发展党员均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党员发展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充分认识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发展党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整体目标;二是进一步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加强经常性的督促和指导,形成党委、支部二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强化党员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帮助所属支部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端正入党动机,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3、强化入党介绍人、联系人的自身素质

入党介绍人和联系人担负着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考察的职责,对保证党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是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二是抓好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入党介绍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积极的表率作用,并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起到带头和促进作用。

发展思路范文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设施农业;传感器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推动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质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借助传感器感知与捕获农业生产环境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环境参数的动态变化,为农作物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作物生产营造最佳条件,以实现农业精准化管理。这种生产模式整体效益突出,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物联网技术与设施农业内涵认知

物联网是以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与红外感应器等一系列信息传感设备为基础,可以实现任何物品与互联网间的联系构建,从而开展信息通信与交换,达到识别、定位、监控、跟踪与管理物品目标的一种网络形式。物联网在属性上表现出高度开放性、独立性、互动性与可扩展性。设施农业则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下开展农业生产。基于此,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捕获农作物生产信息,为农作物生长营造最佳条件,实现精准化农业管理,切实增强设施农业产出。

2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物联网,其工程实现较为复杂,在我国仍处于探索与试验阶段,农业物联网实现仍存在着一定制约性因素,具体为:①缺乏高水平的农业专用传感器。从国内传感器市场来分析,传感器种类较少,国产化程度低,且适用性与覆盖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专用传感器质量整体不高,运行性能无法保障,一些监测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程度低,无法达到互联网应用目标;②投资大。构建农业物联网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大,且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维护工作。我国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村经济水平偏低,多无法承担较高的物联网设备价格;③缺乏相配套的软件产品。在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其工作的重心仍为网络接入与设备采购,互联网作用以监测与初步分析为主。缺乏配套软件产品,无法整合与挖掘数据信息,无法面向智能控制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基于此,需要关注数据分析与应用软件研究。

3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的思路与应用分析

综合农业互联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需要明确物联网技术与设施农业兼容发展的具体思路,具体表现如下。

3.1依托科技创新、提高设备性价比

加大互联网相关设备研发力度,特别是互联网农业传感器,应提高其整体性能,保障其长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降低传感器功耗,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设备成本。物联网设备研发需要结合设施农业实际,面向不同作物栽培,提供差异化的设备,做好设施农业网络节点布控工作,提高物联网监控效果。如借助高性价比传感器,可以构建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可以对环境信息、农作物叶片温湿度等进行监控。

3.2政府引导与投资多元化、降低兼容成本

考虑到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客观实际,推动设施农业物联网建设,需要坚持政府引导。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与扶持政策,如建立农业信息化补贴机制,将物联网产品纳入补贴范围之中。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如科研单位、电信运营商、相关企业等,构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切实降低农业物联网构建成本,有序推进设施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农业物联网效益。

3.3关注应用顶层设计

在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其核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服务于设施农业,切实提高设施农业效益与质量。然而当前农业物联网建设普遍局限于数据监测与初级分析上,缺乏深度应用研究。关注应用顶层设计,开发容易操作、具备扩展性的物联网软件,为农业物联网数据分析提供支持。此外,还应关注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问题,如针对不同设施蔬菜种植,应构建物联网管理标准,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如开发远程专家系统,通过远程功能可以观察设施农业作物环境数据,获取视频图像信息,专家依据这些现场传来的数据信息,诊断农作物生长状态,分析病虫害问题,并将结果反馈给种植人员,及时采取管控措施,保障设施农业生产质量。

4结束语

在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为设施农业提供最佳条件,为设施农业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实现设施农业效益存在着显著作用。然而设施农业与互联网兼容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性问题,需要切实关注现实中存在的客观问题,采取针对性可操作策略,推动设施农业与物联网兼容,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农业物联网,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美合日妮萨·伊敏 单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墨玉县分校

参考文献:

[1]贾宝红,钱春阳,宋治文,等.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方向[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51-53.

[2]贾文珅,李孟楠,李雨,等.物联网关键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探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11):4401-4407.

发展思路范文篇5

一、战略构想

1.指导思想

沅陵旅游发展应该坚持以特色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市场定位、形象展示、产品更新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发”的路子,依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指向,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奇异、山水风光秀丽的优势,推出融参与性、娱乐性、知识型于一体,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多元化的产品,实现从粗放的旅游开发向精细化开发转变,全力打造精品,形成特色,促进旅游业向科技型、质量型与效益型发展;要根据湖南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确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当超前、滚动发展”的战略构想,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要坚持政府主导,推行市场运作,实施企业经营,动员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建设“旅游强县”的基础,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旅游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和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转化,迅速把旅游业建成沅陵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富民惠民产业,使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功能定位

沅陵既有品位高、特色鲜明的历史文物古迹,又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和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但最具知名度和魅力度的旅游资源当属历史文物古迹。它不但在湖南省内,甚至在周边省、市、区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明显的优势,并与周边知名度较高的张家界旅游景区、永顺旅游景区、吉首旅游景区、凤凰旅游景区和桃花源旅游景区形成了优势互补。因此,沅陵旅游发展应该紧紧抓住历史文化资源这条主线,充分利用其历史远久性和资源稀有性的优势,采用原生自然式、仿古再现式和主题附生式的开发方法,表现其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营造逼真的文化情境,增强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同时,把优美的山水风光和奇特的民俗风情整合到历史文化中,重笔渲染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旅游精品,提升产品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优势度,建成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仿古科考旅游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3.发展目标

沅陵旅游发展应该以大秦黔中郡古文化载体为龙头,以龙兴讲寺、二酉藏书洞和窑头秦汉古墓群等历史文物古迹为重点,以凤凰山、五溪湖山水风光和深溪石寨民俗风情为依托,建好一个旅游中心(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沅陵镇旅游中心)、两个精品旅游景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五溪湖景区和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深溪石寨土家民俗风情园)、六大亮点(即“寺”———龙兴讲寺,“墓”———窑头古墓群,“洞”———二酉藏书洞,“塔”———龙吟塔、凤鸣塔、鹿鸣塔,“山”———凤凰山,“水”———辰洲水国)和六条对外辐射的精品旅游线路(即沅陵———张家界,沅陵—吉首,沅陵—凤凰—南方长城,沅陵—王村—永顺—猛洞河—老司城,沅陵—怀化———芷江—洪江,沅陵—桃花源—常德—长沙),并逐步融入湘西北旅游“金三角”,实现与湘西北各主要旅游景区(点)联线并网,互融共进,打造湘西北“一票通”精品旅游圈。

二、发展重点

1.下大力气建设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沅陵镇旅游中心千年古镇沅陵历史悠久(远在虞夏商周之际,属荆楚。春秋时为楚巫中地。汉高祖五年,始置沅陵县。自楚秦以来2000多年间,一直为湘西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历为郡、州、路、府和县治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精彩绝伦,文物古迹珠玑遍地,宗教文化久盛不衰。这里拥有龙兴讲寺(唐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修建龙兴寺,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明代哲人王阳明来虎溪讲学,于寺后建虎溪书院,二者合一,即称为龙兴讲寺,是我国唯一的佛儒合二而一的寺庙,现属部级重点保护单位)、震惊全国的考古大发现大秦黔中郡(有距今2000多年的秦代黔中郡古城遗址和1000多座战国、秦、汉古代巨型葬墓群)、拯救中华文明的文化圣坛二酉藏书洞(2200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咸阳博士官伏胜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将诸子百家著作2000余卷竹简藏于二酉洞中,这里成为名传千古的圣迹)、中西合璧的文化大观宗教一条街(城区聚集了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和佛教白圆寺等四大宗教的教堂、寺庙,形成全国独一无二、蔚为大观的宗教一条街)、凤凰古寺、凤凰山(隋文帝时期列为黔中郡第一胜景,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先生曾被软禁于此)、辰州水国龙城(华夏传统龙舟的发祥地)、二酉山(据说尧舜最崇拜的老师善卷曾在此山修炼苦读,教化山民,死后葬于小酉山。自古以来一直是天下读书人万里朝拜的文化圣坛,留下诗文墨迹成千上万)。沅陵古镇旅游中心的建设,要以古镇及周边的龙兴讲寺、大秦黔中郡、二酉藏书洞、凤凰古寺、水国龙城等历史文化故址、历史文物古迹和古镇风貌开发为重点,以文化为主导,以文化主题宣传为中心,以文化内容策划为重点,以区域文化为灵魂,以文化形象设计为根本,深入挖掘和提炼文化内涵,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建筑文化、景观文化、艺术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构筑文化意境,创造文化氛围,强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容,增强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塑造有个性的旅游文化形象,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扩大产品的内涵与外延。近期应围绕文化旅游着力开发以龙兴寺、凤凰古寺等古刹寺院和宗教一条街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以虎溪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旅游产品;以沅陵古镇具有纪念性、象征性、标志性的古代建筑、历史古迹、文化遗迹、特色街巷、古亭阁和大秦黔中郡故址、二酉藏书洞为代表的历史产品;以窑头巨型墓葬群为代表的墓葬文化旅游产品。古镇要实施综合开发导向模式和资源保护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景观美化工程,有计划地整治古镇街巷环境,使用原有材料和颜料按原样修缮现有民居,保护古镇传统空间结构,如实反映历史风貌;全面修缮“宗教一条街”,展现美妙绝伦的宗教建筑、巧夺天工的宗教雕刻和高雅的宗教艺术;利用高科技的保护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生态材料修复重建寺庙、庵堂、会馆、楼阁等古代标志性和象征性建筑,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唯一性、完好性,充分展示古镇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再现古镇古朴典雅的风貌、厚重悠长的历史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氛和宁静祥和的居住环境;加快美食文化街、综合旅游服务中心、特色小吃中心、旅游文化街、文化艺术广场、休憩广场、娱乐中心、名人雕像广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旅游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营造寻古探险、感受古镇生活情趣、观赏古镇街巷特色和体验历史文化的氛围,开展旅游购物、古镇漫步、茶馆闲坐、工艺品欣赏制作等参与性旅游活动,使其成为融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访古旅游、特色商贸和生活居住为一体的重要景区旅游城镇。古镇周边要进一步开发龙兴讲寺、大秦黔中郡、二酉藏书洞、凤凰古寺等历史文化古迹。龙兴寺要修缮保护好十分罕见的唐贞初始建的大熊宝殿、极富唐代建筑风格的无钉木质结构建筑群和明代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黄其昌亲题的“眼前佛国”匾额及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诗文墨迹,丰富虎溪书院有关文物;窑头村大秦黔中郡要制定科学的保护和发掘计划,逐步撩开大秦黔中郡千古之谜的神秘面纱,建成高水平的科考旅游基地。

2.进一步建好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五溪湖风景名胜区五溪湖以人工湖(即五强溪水库)为中心,以周边山林为依托,由溪流、峡谷、峭壁、湖中岛、象形地貌等组成。五溪湖烟波浩渺,水光潋滟,港湾曲折,湖汊幽深,湖心岛点缀其中;湖边千岩万壑,峰峦叠嶂,峡谷险中露奇,溪流奇中藏秀,古寨、古刹竞相吐彩,形成了“碧水青山相依、自然人文相映”的山水风光,十大景观(妙华仙洞古藏书、凤山古寺囚学良、擎天一柱障江流、十里平湖泛金波、贡茶溯源过千年、肖家南湖话秋色、怡溪乾坤袋宝藏、阴沉天水仅一线、渚浪险滩难马援、五溪光芒普天照)展示了一幅毓秀天成、神奇秀丽、诗境画意的山水画卷,令人心驰神往。这里是人们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水上运动、尽情放逸身心为一体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区。五溪湖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在“水”“岛”“岸”上下工夫,采用水圈分层打造技术和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手法,通过情境化、体验化、特色休闲项目和游憩方式设计,打造融景观观赏、休闲游憩、生态养生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各湖心岛要根据各自的优势选择一个主题,打造特色项目。如建成自然生态岛、生存岛、魔幻岛、仙岛、动物岛等主题游乐岛屿,开发野趣游乐(生态乐园、景观乐园、景观迷宫等)、消遣娱乐(原生态歌舞演出、民族文化表演,如湘西“咔蹦蹦”、民间“过红山”、“上刀梯”、有号称“戏剧化石”的48本目连戏、傩神戏、少数民族情歌对唱、嫁娶婚俗表演,以及风韵超群、撩人情怀的娱乐项目等)、观赏休闲(盆景花卉观赏园、科技植物园、珍稀树种观赏园、蔬菜瓜果观赏园、动物表演观赏园、食用菌养殖园及民族特色工艺品、民间刺绣、竹木工艺品制作表演与习作)、特色餐饮(山水酒吧、生态大棚餐厅、山珍野味品尝屋)等旅游产品。湖心岛水岸边浅水区域应该建设水榭、船屋、栈桥等滨水建筑小品。湖面要以船、筏等为交通及游憩工具,打造湖区一日游、消夏夜游等项目;以漂浮结构构筑漂浮的艺术景观和景观小品,在漂浮物上打造亲水旅游产品(如垂钓、品茶、听琴等休闲活动);开发船艇、竹筏、帆板、滑水、水上充气游乐设施等,开展游泳、戏水、水上喷淋系列游乐项目。湖面上空可开发水上热气球、水上伞翼、水上索道等凌空游乐项目,以及水上小屋、水上平台等景观小品和水上花园茶室、酒吧等休闲项目。湖泊水岸地区要加快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形成生态堤、艺术堤、水岸花园、滨水道路景观,打造百里画廊风光带,优化景区环境。滨水区应该开发游乐场设施、大型室内水上乐园、主题度假村、滨水园林和会议酒店等。滨湖溪谷地带应该采用溪谷+文化景观(通过景观与文化小品的结合,给资源注入文化内涵)、溪谷+游乐设计(通过溪流、瀑潭与攀岩、溯溪、探瀑、滑索、戏水、蹦床、水战、荡桥、绝壁飞人表演等亲水游乐的结合,打造动静结合的特色峡谷瀑布,增添游览兴趣,延长停留时间,提高综合消费)和溪谷+建筑游憩空间(通过溪谷原生态景观与趣味性和游乐性的亭、廊、台、水车、水磨、栈道、栅栏、雕塑建筑小品的结合,提升景观效果)的开发模式,创新游憩方式,增加旅游趣味。湖区周边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丰富的农村,要坚持从“土”出发,从“新”字着眼,从“绿”字下功夫,突出“农”味、“野”味和“乡土”味,保持原真性的乡村风光和乡村居民朴实、勤劳、好客的民风。重点开发以三高农业为主题的综合型观光农业旅游、农园采摘型观光农业旅游,及以园艺习俗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旅游和以茶艺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旅游,为游客提供到农家作客、参加农作和亲手织布、榨油、碾米、摘果、摘菜、钓鱼等活动的机会,让游客充分领略农家风情,品茶农家菜肴,体验农耕乐趣,享受返璞归真的愉悦。适当开发湖区附近的夸父山、寡妇链、明月寺、壶头山等景点,增加游客的旅游空间,丰富景区的旅游项目,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高景区旅游效益。

3.加快建设以民俗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深溪石寨土家民俗风情园深溪百寨群落依山傍水连绵数里,错落有致的吊脚楼蜿蜒起伏、鳞次栉比,是一条名符其实的民俗长廊。这里少数民族聚居程度高、民族文化灿烂、民风质朴淳厚、风情绚丽多彩、民族节假庆典异彩纷呈、民族戏剧独具特色,个性鲜明、地方色彩浓郁、自成一格的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曲艺艺术瑰丽多姿,民族建筑技术和工艺美术令人惊叹不已,原汁原味的土家风韵和神秘撩人的民族文化,无不显示着一种令人无限神往的魅力。深溪石寨土家风情园建设应该注意加强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和民俗风情的系统整理,大力开发参与性、表演性、观赏性、娱乐性、教育性、纪念性强的具有浓郁民族情怀的旅游项目,如动态感强、可观性好、文化品质高的民族民俗节庆(芦笙节、歌会节、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歌舞表演(如民间舞蹈摆手舞、毛古斯、民间戏曲阳戏等)、民族体育(如竞技游艺活动、表演运动)、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展卖和习作(如织棉、布艺、手工制绣、土家背篓、土家编织、织绣、剪纸、绣花布鞋、绣花巾、纳鞋垫、银饰品等)、民族婚礼、民族风情接待展示、民族服装展览和民族游戏娱乐,满足游客的参与表现欲,让游客在激情参与和亲身体验中产生满足感,从而获得情景交融的休闲、身心享受的愉悦和人生气质的升华。同时,利用少数民族工艺品精湛和土特产丰富的优势,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采用现代化手段,大力发展旅游纪念品的生产,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三、战略措施

1.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有效整合沅陵县与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同属武陵山区,山水相连,市场相依,地理位置相近,交通联系方便(三市、州、县各主要旅游景区之间行车时间一般在1~2小时,完全在旅客的选择半径之内),旅游资源互补性强。沅陵县旅游开发应该按照“营造大环境,着眼大区域,发展大旅游”的思路,贯彻“资源互补,客源共享;内联外延,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三个统筹考虑(即把沅陵县的龙头讲寺、大秦黔中郡古撤、二酉藏书洞、宗教一条街等历史文物古道开发与湘西州的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溪州铜柱、王村古镇、老司城和张家界普光禅寺统筹考虑;把沅陵县的凤凰山、二酉山、五溪湖、无缘洞开发与张家界的武陵源、天子山、杨家寨、黄龙洞、金鞭溪、宝峰湖和湘西州的南华山、德夯峡谷、奇梁洞统筹考虑;把沅陵的深溪石寨民俗风情园开发与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和湘西州的凤凰都罗寨、永顺的双凤村民俗风情园统筹考虑),将三州、市、县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利用联合的优势,促进各精品景区集中连片和黄金线路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提升沅陵旅游产品的优势度和知名度,增强沅陵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实现沅陵旅游市场的扩展延伸。

发展思路范文篇6

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位跃居全省第位,位居同类城市第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年,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年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处。其中,部级景区(点)处,部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处;设立各类旅行社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家;评定星级宾馆家,其中星级家,星级家,星级家,床位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年末的倍和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

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

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的,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具体措施

⒈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

⒉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环境认证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

⒊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

发展思路范文篇7

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位跃居全省第位,位居同类城市第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年,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年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处。其中,部级景区(点)处,部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处;设立各类旅行社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家;评定星级宾馆家,其中星级家,星级家,星级家,床位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年末的倍和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

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

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的,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具体措施

⒈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

⒉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环境认证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

⒊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

发展思路范文篇8

1林业工作主要成绩

1.1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大力实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依法对全区57300hm2森林资源进行常年保护,实现了森林资源和蓄积双增长。到2015年底,全区林地面积达72625km2,林木总蓄积达到3950000m3,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32.35%,增长了2.5%,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2林业产业稳步推进,助农增收增长较快。坚持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推进特色林业经济、工业原料林、林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建设。全区已建成工业原料林23400hm2,发展特色经果林基地8800hm2,林业企业50余家,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产值1.85亿元。1.3资源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安全不断强化。按照“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认真落实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禁止了天然林资源和公益林商品性采伐,做到了森林资源节约永续利用。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保障、预防监测、扑救和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林区设立了专职巡山员制度。严防严控林业有害生物,本着“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从抓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着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体系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检疫体系,做到了森林病虫害疫情早知道、早准备、早防治。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乱砍滥伐、乱占林地、违法用火等涉林违法行为。1.4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被省厅表彰为先进集体。共办理林权登记58800hm2。稳步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林权管理交易中心,出台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建设了林权流转网上交易平台,全区已流转森林面积7500hm2。积极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畅通林业投融资渠道,全区共办理抵押贷款15起,贷款金额6344万元。林权改革盘活集体林木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林业聚焦,激发了林业发展活力。制定公布《达川区林业局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建立行政审批“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实施林业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100%。1.5林业基础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得到增强。近年来,达川区围绕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基层、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25427m2改造工程。铁山和雷音铺两大森林公园围绕接待服务、游乐设施功能完善,新建游步道3500m、观景亭7座、游乐设施1处、停车场500m2等基础设施建设。

2铁山林场安装了森林防火

2.1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依法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现代林业重点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城乡绿化、绿色廊道、美丽场镇、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全区绿化美化进程,实现了生态建设大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2.2坚持产业富民兴林,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按照省政府打造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和林业产业强县的思路和要求,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狠抓木竹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培育,把乌梅产业作为全区五大优势农产品之一推进发展,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扶持。积极推进铁山、雷音铺、真佛山4A景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农民从林业获得的收入每年呈两位数增长,初步形成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发展格局。2.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林业改革创新进程。始终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改革作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内动力和重要抓手,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鼓励支持林业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林农以承包、租赁、拍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模式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积极引导扶持林农大力发展林业专合组织,积极搭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交易和银企、银政协作平台,探索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森林抚育、造林和林木良种补贴试点,极大地激发了林业生产活力。2.4坚持重点工程带动,广泛筹集林业建设资金。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林业产业重点县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中央资金投资拉动效应,千方百计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大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力度,广泛吸纳业主、大户和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林农使用林业信贷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国内交流合作项目资金,林业建设投入大幅增长。2.5坚持分类经营指导,明确林业发展主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分区突破的发展战略,根据生态区位、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特点及经济社会、林业发展现状,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凸显区域特色,整合政策资金,狠抓措施落实。以木竹工业原料林、乌梅产业、苗木花卉和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区域林业产业发展成效初步显现。2.6坚持党委政府领导,鼓励全民参与林业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发9号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和《加快乌梅产业发展意见》指导性文件和规划。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林业工作,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认真落实林业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强化部门工作责任落实。大力倡导爱林、护林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风尚,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

3林业发展主要矛盾

尽管全区林业建设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的突出问题和不利因素制约着达川区的林业进一步发展。3.1造林绿化工作困难。通过近年造林绿化工作,林业用地基本实现绿化,但国土绿化发展不平衡,城镇、道路、河流绿化还十分薄弱,部分地方生态环境依然脆弱。造林绿化用地难以解决,绿化空间受限,资源增长难度较大。3.2林业产业实力不强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无特色、无亮点、无拳头产品,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业产值17.4亿元,仅占全区总产值的9.4%,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收入1580元,仅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6%,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较低。3.3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形势严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形势严峻,防控、防治任务十分繁重;林权纠纷矛盾突出,调处困难;部分单位和个人依法用林、护林、管林的意识不强,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66(下转第85页)黄海:达川区林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探索3.4林业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实用林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对林业建设支撑不强。造林良种使用率低,良种供给保障不够,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机制不灵活,连接科研与生产、科技与推广的纽带还很薄弱。3.5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林业行政审批改革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地林权流转、森林分类经营、林木采伐、森林保险等制度发展刚刚起步,通过市场机制购买林业服务和市场模式运行林业项目建设机制迟缓,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及国有林场分类改革尚未真正破题,适应现代林业发展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理顺,林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和收入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3.6林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受资金限制,基层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林业生态建设配套设施资金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严重不足,林政执法装备落后,国有林场和林区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4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经济转型

1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升级的变化过程。立足于我国国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可观,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农业发展到位,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才会上升,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在进步的同时仍然留存着一些尚未改善的难题,比如农产品质量不佳,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完善,农民实际收益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投入到农业发展中的土地面积大幅减少,资源瓶颈,农村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农村产业结构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与考验。对此,领导者与决策者应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从实际出发,先改善陈旧观念,再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加快转型速度[1]。

2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2.1立足生态优势,加强环境建设

发挥生态优势,加强环境建设,着重打造生态农业品牌。要建立绿色创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做好基础建设,农田水利设施要完备到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设施也要完善。加大农业生产机械化力度,更大限度地省时省力。将简单劳动力向全面发展型劳动力转变,让农民不仅会种地,更要会经营。人才的转型是解决农村经济转型最根本的方面。其次,发展生态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生态模式,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2.2把握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开发

把握乡村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开发后,能使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特色农业,要注意扬长避短,扩大生产规模,地方特有的农产品、特色景观、旅游业、独特的乡村文化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进步的重点发展对象。在发展特色农业时要注意合理开发,时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设施体系的高质量与完整度,做好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如大气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水土流失的防护措施、提高绿地覆盖率等[2]。

2.3发挥基地优势,积极开拓市场

发挥农产品原料产地的基地优势,多领域、多角度、多方位积极开拓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在确保区域农产品高质量标准、高健康标准的同时,注重发展出口产业,将视野对准国外市场。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制定完善的生产-加工-企业对接-出口流程,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体系。建立专门的领导团队,重点研究国外市场的需求动态,与国内市场进行比较与分析,制定成熟的经营策略。发展创汇农业,除了积极着眼于国外市场,还可以加强与对外企业的联系,间接地扩大市场规模与品牌影响力。

3推动农业经济转型的策略

3.1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机关要多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动态,在公共服务领域相应地出台一系列惠民惠农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民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了解农民需求,扩大服务范围。另外,增强政策性服务,完善农业经济发展领域的保险服务,加大对农业机械、畜牧产业、种植产业的养护与保险力度,做到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可抗性风险程度。

3.2充分整合信息资源

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转型,要做到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农业信息的即时化与整体化。相关部门应着手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中心,推出全方位、多领域服务的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农业市场的相关经济数据能够及时传播到位,便于农民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也可以在平台内进行交流与互动,一方面经济领域研究者可以了解农民的需求与问题、农业生产中的长处与劣势,另一方面农民可以获得权威专业的农业知识,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农业生产[3]。

4结语

农村经济转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将是一场工程浩大、历时持久的硬仗,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一旦完成农村经济的转型,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也将不可估量。因此,要完成农村经济转型,一定要有坚持到底、艰苦奋斗、钻研探索的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自我更新,创新发展模式,在理论指导与自主探索中不断前进。

作者:刘利娟 单位:内黄县农牧局

参考文献

[1]张涛.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7):5-6.

发展思路范文篇10

1、加大主攻项目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发展投入快速增长。谋划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同时,着眼争资争项,高标准、高质量抓紧完成一批争资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资金。继续强力推动中央苏区县的申报工作,确保顺利获得国家的审核确认。充分利用好西部比照县、生态经济区建设县和中央苏区县3张名片,把握国家投资导向,突出抓好县城防洪工程、粮食增产工程、公路、新干航电枢纽、节能技改、廉租住房、政法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的争资争项,在保证常规性政策资金争取稳步增加的同时,力求在争取重大项目和竞争性资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全年争资7亿元以上。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农林水利、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争取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抓好中央投资项目、省市重点调度项目和政府十件实事项目的建设,切实提高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

2、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崛起。继续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主攻盐卤药化、机械机电两大强县产业和箱包皮具、灯饰照明两大富民产业,推进粮油食品、建筑板材两大产业集群,构建“4+2”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以上。大力开展工业园区调区扩区工作,力争我县工业园区扩面达到3万亩以上;抓好城南工业园区绿化提升工程建设,力争成为全省生态工业园绿化提升试点示范园。全力做好城区化工企业退城进园工作,加快产业集聚,为城市发展腾出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网络、物流等设施,提升平台服务功能。重点抓好盐化城中区道路网架、管网和电网、盐化大道三期、铁路专用线、110KV变电站、箱包皮具产业园、河西机电产业园、建材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争取玻璃灯饰产业基地进入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加大工业发展要素保障水平,破解用地、用工、融资、用电等难题。加大骨干企业和成长型小企业的帮扶力度,促进企业技改创新、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批“旗舰型”重点企业,支撑带动产业发展。加速发展特色农业。以新农村建设和“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为抓手,完善“一乡(村)一业(品)”产业布局,推进优质稻、优质果、绿色蔬菜、良种猪、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特色产业的协作和市场对接能力。以拉伸产业链为手段,依托正邦科技、瑾德尚品、金佳谷物、宏冠绿色农庄、新绿公司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堤防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力推进三产繁荣。按照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培育旅游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的思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

3、坚持城乡统筹同治,做优经济发展环境。做靓县城。以“一江两岸”秀美花园城市为目标,按照“一城五区、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发展思路,重点做好“城市东扩”和“沿江开发”两篇文章,强化规划引导,严格规划执行。年内重点加快完善老城区教育、道路、物流及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拉开城东新区道路网架,抓紧推进大道、城南五星级酒店、城南幼儿园以及精品商住小区等工程建设,扩大县城规模,促进县城朝“精品”发展。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提升年”活动,继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成果,深入推进全国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县城品味。做镇。重点抓好镇、洲镇和界埠镇等3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全力打造城镇化建设样板,逐步向全县推广。开展“美丽乡镇”和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乡镇规范化和墟镇“八个一”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墟镇农贸市场、休闲广场、集中供水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小城镇空闲地开发,加大硬化、绿化、亮化力度,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打造精品墟镇。做美新村。开展新一轮“百村改造”,抓好70个省级新农村点、40个县级点建设,大力推广空心村整治经验,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使村居环境整洁干净、井然有序,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亮点村或特色村。

4、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激活经济发展动力。强化产业招商,策应产业结构调整动向,着眼重点产业“招商选资”,积极争取与跨国公司、央企、大型民营企业联姻,引进更多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力求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商用照明、高档箱包、粮油食品精深加工、机械机电关联配套、建材包装龙头项目上实现突破,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集群度。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引进和培育外贸流通企业,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大力激活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全民创业政策措施,促进全民创业持续升温。深化体制改革,以解决遗留问题为着力点,全面做好非工口国企改革扫尾工作。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确保完成年内目标。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稳步推进县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企业上市,积极做好江华集团、青苹园林两家企业的上市培育和帮扶工作,力争年内培育成熟1家上市后备企业。

5、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全年组织申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个以上。着力抓好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优化调整教育网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文化投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县医院医技门诊大楼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福利院、敬老院、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养老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群众养老条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巩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农村特困救济“应救尽救”成果,全面落实并按时足额发放保障救济金,增强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能力。大力实施扶贫开发、保障性住房、就业培训等民生工程,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小集体企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作,做好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碳等污染总量控制,着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等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县城、墟镇、廊道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