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队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8:05:58

法官队伍

法官队伍范文篇1

一、法院法官队伍现状

1、队伍整体情况。法院现有干警31名,其中男干警25名、女干警6名,干部身份25人,工人身份6人。年龄分为35岁以下6人,占到全院干警数的19.4%;36岁至40岁以下7人,占到全院干警数的22.6%;40岁至45岁以下5人,占到全院干警数的16.1%;46岁至50岁以下5人,占到全院干警数的16.1%;50岁至55岁以下5人、56岁以上3人,占到全院干警数的25.8%;全院平均年龄43岁。学历分别为研究生2人、大学13人、大专11人,其它5人,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21人、非党员10人。

2、法官队伍现状。法院现有法官14名,其中男法官13名、女法官仅1名,年龄35岁以下1人、36岁至45岁以下3人、46岁至55岁以下8人、56岁以上2人,平均年龄48.5岁。学历分别为研究生2人、大学6人、大专4人、其他2人,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12人、非党员2人。审判员13人、助理审判员1人,法官等级分别为四级高级10人、一级2人、二级1人、四级法官1人。

3、法官职务情况。现仅有的14名法官中党组成员6人,其中两人为部门负责人,占法官总数的42.9%,其余8名一线法官中有5人为部门负责人,3人为业务庭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严重缺编影响着审判人才的进入。目前,我院共有中央政法编制31个,其中有3个编制是在全省法院招录法官助理、定向委培政法干警和聘任制书记员时省上统一下达的。现有的31名干警中有工勤人员6名,这些人员占到全院干警总数的19.3%。他们长期在法院工作,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从事审判工作的能力,但是由于身份限制却不能从事审判工作,而且由于他们占用了政法编制,使一些专业人才难以引进。如果不能增加新的编制或是由省级统一下达编制指标,我们就只能维持现状,不能再招录新的审判人才进入,由仅有的8名一线法官审理全院全年包括民商事、刑事、行政、执行等在内的所有案件。

2、法官队伍向老龄化发展。我院目前的14名法官平均年龄48.5岁,其中56岁以上2人,50岁至55岁以下4人,有1人临近退休,但仍在一线办案,还有1人再有两年时间就到法定退休年龄,这些人员占到全院法官总数的42.8%;46岁至50岁以下4人,占到全院法官总数的28.6%;45岁以下的审判员4人,仅占到全院干警数的28.6%。46岁以上的法官将近占法官总数的三分之二,46岁以下青年法官仅占法官队伍的四分之一,队伍老龄化严重。

3、法官断层问题严重。如果说引进新的人才是解决法院队伍壮大与否的关键,那么解决法官断层问题才是真正解决有多少人去办案、根除案多人少问题的根本。要进入法院是一道门槛,而根据《法官法》,进入法院后干警要真正进入法官序列又是一道更高的“门槛”。目前,通过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是进入法院最基本的条件,我院自2002年司法资格考试以来,有4人通过考试,至今仍有7人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而未通过,无法取得审判资格,不能走上审判岗位。同时,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即使本院有通过司法考试的或新招录的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也会由于待遇低、条件差等问题向发达地区流动,向提拔快的单位流动,有审判职称的两名同志已调到中院工作。我院在近9年里通过司法考试的和新招录的公务员中已有2人调到外地工作,这二人均为取得法律执业资格的人员。加之人员退休,对新招录人员年龄、学历、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方面限制制约,由此导致的法官断层问题逐渐显现。

4、法官所占比例低。法院现有法官14名,其中院领导6人,真正在审判一线的法官只有8人,仅占全院总人数的25.8%。我院承担审判执行任务的业务庭局九个,而一线法官仅有8个。目前,除民事审判庭外的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立案庭、审判监督庭、执行工作局5个审判执行业务庭和3个基层人民法庭都不能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且包括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执行局及棋盘、五里镇、焦坪三个基层人民法庭均为庭(局)长一人具有审判资格。今年9月份,又有一名审判员(庭长)面临退休,由此带来了更为严峻的问题。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两个重要业务庭无具有审判资格的人员,目前仅由书记员负责日常工作,致使大量的立案、接访、诉前调解、案件评查及案件再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院党组只能将退休法官返聘,以协助做好部门的工作,对于目前的工作来说,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根据《法官法》的规定,退休人员的审判员资格已被免除,同样是不具有审判资格的人员,返聘只能解决工作量的问题而非质的问题。在未来近两年内还有两名人员退休,即使能很快补充新鲜血液,新招录人员却可能因为实践经验、资质能力、上级有关规定等原因仍不能很快走上审判岗位,我们仍旧面临法官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5、我院现有书记员、法警11人,其中一名临近退休,还有一名书记员属于招聘的专职书记员,根据人民法院分类管理的规定,司法考试即使能够通过也不能任命为审判人员。还有两名同志已通过司法考试,由于内部的审批手续繁琐,至今尚未批复下来,不能投入到审判岗位使用。还有7名同志有资格参加全国司法考试,这些同志都是参加司法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虽然不是审判人员,但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司法考试能够通过,就能立即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做工作,今年仅有两名同志报考,从这各层面上看,靠内部挖掘潜力,弥补审判力量也是不行的。

6、法官待遇不高。由于法院业务性较强,人员流动缓慢,法官职务晋升的机会和空间相对较小,法官待遇普遍偏低。与其他法律职业相比较,法官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工资待遇较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法律人才一般都不愿意到法院工作。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法官的中立地位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极大挫伤了法官工作的积极性。

7、个别法官素质不高。从队伍的学历水平看,全日制高等院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较少,全院只有3人,而通过函授、电大、自学考试取得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较多。另外由于经费短缺,对于现有法官的培训力度不大,《法官法》提高法官学历要求后,很多法官只是迫于形势的需要参加了本科学习,只求混个本科证书,业务素质并没有提高,很难委以重托。有些法官想深造研究生学历,但由于学费较高,实际参加的人员很少,影响着法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办公软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向一些老法官提出了挑战。

三、加强法官队伍建设的建议

1、增加政法编制。上级编制部门要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提出合理的增编计划,制定中央政法编制的分配和使用方案,严格对新增编制的管理,专项编制专项使用,防止利用关系擅自接收工作人员随意进人的现象,进一步规范政法机关的进人体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同意,酌情为基层法院增加地方事业编制,用于工勤人员、书记员和司法警察的招录。

2、把能用留得住作为我院选拔法官的重要条件。造成我院法官队伍人才断层及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条件高、流失多,人难进,进来的人留不住。实事求是的讲,的经济社会现状并不需要过高学历的法官队伍,相反高学历的人员也不愿意到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县委熊书记对法官队伍建设提出的“能用留得住”的用人要求是保持队伍人员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3、多措并举解决法官断层问题。对特殊人员应适当放宽条件,已拥有司法资格的法院现有工勤人员,应通过相关人事部门直接录用为干部,以增强审判力量。要配备一定的行政后勤人才,减少行政岗位占用有审判资格人员的数量,优化用人结构。将新进法律专业人员放在审判岗位培养,使他们尽早走上审判岗位,解决法官老龄化及断层问题

法官队伍范文篇2

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是缘于一定职业并且带有一定地域性的以法官为主体的特定人群的集合,因此必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异于其它群体的文化。如果要给狭义的法院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认为,法院文化就是以审判为职业的一群人,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其在物质上的体现,包括司法理念、价值标准、管理制度、行为模式以及语言、习惯、传统等。

一般认为,法院文化由四个层次构成,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是指由法院的建筑、设施和装备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法院办公楼、审判楼、审判法庭、法院的徽志——华表天平、独角兽等。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法官群体在审判活动、研究培训、生活娱乐、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是指法院在从事审判活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与法院司法精神、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院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这一层次是法院文化中规范人和物的行为方式的部分。深层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层,是指法院在审判活动、管理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独具法院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司法精神、法官的职业道德、工作目标、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讨论我国的法院文化的建设的。法院文化对法官队伍发挥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先进的法院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法官的非正式规则,从而使法官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而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整个队伍的形象,提高队伍的素质。

从历史上看,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法院,法院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现代意义的法院雏形出现在民国时期[①],由于战争的影响并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法院。解放后,由于计划经济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系终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法院也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主法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院才真正回归其独立审判的职能,并得以迅速发展和完善。作为根植中国特色文化土壤之中的法院文化才逐渐兴起,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把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注意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的法院文化也得以迅速发展。

二、法院文化对于法官队伍建设的意义

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同时,文化又使人类受到制约。文化被人类创造出来以后,就形成人类生活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文化的功能使然。文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落后、消极的文化乃至反文化(如“”邪教组织和它的歪理邪说)则会阻碍、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法院在国家法制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法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现代司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学者贺卫方教授在一次法院文化研讨会中讲到:“我们的法院对法官文化或者司法文化建设的重视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法官是今天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的行业。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所管辖或处理的事务方面,更体现在人们处理事务或行使权力所运用的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语言的风格、外部行为的风格等诸多方面。概括地说,法官之所以称之为法官,正是他们具有这种不同的文化。在法官中培育这样的文化,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形成一种理解司法职业特殊性、理解司法独立重要性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文化建设工程对于司法改革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贺卫方教授的讲话,深刻地提示了法院文化对于法院建设的意义。

1、优秀的法院文化对法官队伍起到一种指引和导向的功能。浓厚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方向,对于法官队伍法律知识结构的改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法官职业自豪感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法院文化又有利于法官队伍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法官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局。

2、优秀的法院文化能约束法官的行为举止,使法官在内心信念的约束下,自警自律,自觉地维护法院的良好形象,为法院的建设奉献力量。现代司法理念是法官群体为达到公正的司法终极目标,在对司法权本质特征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内心自主选择的、坚定信服和推崇的、并在司法实践中奉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基本观念。在先进文化司法理念的指引下,法官能更好地树立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行为、形象、纪律、作风等方面,遵循法官职业道德准则,使外在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理想信念。约束法官队伍的规章制度是各层次、各类别的,从职业道德到单位纪律,从部门规章到国家法律,从检察监督到人大监督,从舆论监督到群众监督,应该说是全方位、非常健全的,但我们应该铭记一句话,那就是不论任何时候,制度都是由人去执行,都是靠人去遵守的。但只有把外在的监督和法官内心的自觉服从结合起来,制度才能用活,才能得到更好地遵守。

3、优秀的法院文化能对社会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法院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它与其他文化必然会产生互动和相互影响,进而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的提出起到辐射和促进作用。法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时时处处与广大的社会公众利益产生直接的联系,法院文化通过具体的审判、执行等工作得以体现出来,从而使社会公众都能感受和了解法院文化,扩大法院文化的影响。

4、优秀的法院文化能激励法官的干劲和工作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发展。这是法院文化的一种激励功能。在以往的论述中,我们往往都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但不可否认,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人的需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类,法官这个群体同样有人的需求和追求。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制定针对法官队伍的规则,才能使我们地工作少走弯路,才能使我们的队伍少出问题,这也是对法官队伍的爱护和对法官这个群体的尊重。法官群体是社会精英的集合,法官职业对于他们来说,决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法院文化所宣扬的司法理念,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清正廉洁、秉公办案、司法文明等理念,使法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热情和信心,从而调动起法官爱岗敬业、谨慎裁判的积极性,在实现审判工作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统一、司法文明的同时,也使法官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法院文化是由法官这个职业共同体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对法律的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思维模式而产生的结果。文化的形成相对于群体的产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稳定性,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某一群体产生一种规范、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法院文化也会对法官的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形成。

三、法官队伍建设对法院文化的推动作用

人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力量,文化与群体紧密相连。具体到法院文化中,法院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法官也是紧密相连的,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子。我们在以往的工作中往往只注意到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乃至法官队伍的促进作用,而经常忽视法官队伍对法院文化地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其实,法院文化的形成与法官队伍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先进的群体才能产生先进的文化,因此在法院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这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法官素质是指法官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价值取向、审判经验、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生理状况等内在因素的综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人的影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在法院内部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引导和促进群体成员“以学习为荣、以学习为乐”,进而纯洁法院风气、优化内部环境,对于提高法院群体素质、培育先进法院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法院状况而言,应当树立“只有学习才能提高素质”的观念,大力倡导和鼓励学习,积极营造“要学习、讲学习、爱学习”的浓厚氛围,影响群体成员将学习变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只有学习成为人的工作、生存需求,并进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一种愉悦需求时,群体成员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整体素质自然就会提高。

同时,法官运用司法权裁判案件并自负其责不是纯粹的照搬法律条文与事实的机械活动,而是富有人性的创造性活动。英国近代著名法官科克认为,法律上各种案件“是由人为理性和法律判决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然理性来决定的;法律是一门科学,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②]其关注的便是素质问题。根据我国法官法的规定,法官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品行素质。在政治素质上,法官应拥护宪法,并忠实地执行法律,忠于人民;在业务素质上,法官应有精湛的法律专业知识、熟练的审判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办案经验,须通过严格的任职资格和业务培训加以保证。在行使审判权时除了要扮演自然人角色,更重要的是扮演好社会人角色,接受社会主体对自己品德的期待和监督,而不能感情用事,唯有如此,法官才能真正成为法律的使者、公正的化身,才能在法院形成良好气氛,促进良好的法院文化的形成。

总之,培育先进的法院文化,必须大力推进法官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法官职业共同体。法院文化的主体是法院,而法院的主体则是法官。因此说,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现有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总体状况亟待提高。诚然,我们可以通过始终不断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性党风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加大“教化”的作用。但毋庸质疑:教育不是万能的。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大力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进程,全力打造法官职业共同体,使法官成为法律理念的塑造者、法律传统的信守者、法律秩序的缔造者、法律运行的领航者、法律正义的完善者,以其共有的法律精神、法律理念、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法律语言,崇高的司法品格和精英化的司法能力来体现现代的法院文化。同时,辅之以相应的制度对法官进行约束、规范,并且用制度将已经形成的一部分先进的法院文化固定下来,力争做到,通过法官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法院文化,现有的良好的法院文化又能提升每一个法官的素质,实现法官与法院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参见蒲坚主编:《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301-305页。

[②]诺内特、塞乐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69页

法官队伍范文篇3

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是缘于一定职业并且带有一定地域性的以法官为主体的特定人群的集合,因此必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异于其它群体的文化。如果要给狭义的法院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认为,法院文化就是以审判为职业的一群人,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其在物质上的体现,包括司法理念、价值标准、管理制度、行为模式以及语言、习惯、传统等。

一般认为,法院文化由四个层次构成,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是指由法院的建筑、设施和装备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法院办公楼、审判楼、审判法庭、法院的徽志——华表天平、独角兽等。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法官群体在审判活动、研究培训、生活娱乐、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是指法院在从事审判活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与法院司法精神、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院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这一层次是法院文化中规范人和物的行为方式的部分。深层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层,是指法院在审判活动、管理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独具法院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司法精神、法官的职业道德、工作目标、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讨论我国的法院文化的建设的。法院文化对法官队伍发挥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先进的法院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法官的非正式规则,从而使法官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而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整个队伍的形象,提高队伍的素质。

从历史上看,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法院,法院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现代意义的法院雏形出现在民国时期[①],由于战争的影响并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法院。解放后,由于计划经济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系终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法院也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主法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院才真正回归其独立审判的职能,并得以迅速发展和完善。作为根植中国特色文化土壤之中的法院文化才逐渐兴起,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把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注意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的法院文化也得以迅速发展。

二、法院文化对于法官队伍建设的意义

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同时,文化又使人类受到制约。文化被人类创造出来以后,就形成人类生活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文化的功能使然。文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落后、消极的文化乃至反文化(如“”邪教组织和它的歪理邪说)则会阻碍、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法院在国家法制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法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现代司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学者贺卫方教授在一次法院文化研讨会中讲到:“我们的法院对法官文化或者司法文化建设的重视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法官是今天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的行业。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所管辖或处理的事务方面,更体现在人们处理事务或行使权力所运用的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语言的风格、外部行为的风格等诸多方面。概括地说,法官之所以称之为法官,正是他们具有这种不同的文化。在法官中培育这样的文化,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形成一种理解司法职业特殊性、理解司法独立重要性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文化建设工程对于司法改革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贺卫方教授的讲话,深刻地提示了法院文化对于法院建设的意义。

1、优秀的法院文化对法官队伍起到一种指引和导向的功能。浓厚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方向,对于法官队伍法律知识结构的改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法官职业自豪感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法院文化又有利于法官队伍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法官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局。

2、优秀的法院文化能约束法官的行为举止,使法官在内心信念的约束下,自警自律,自觉地维护法院的良好形象,为法院的建设奉献力量。现代司法理念是法官群体为达到公正的司法终极目标,在对司法权本质特征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内心自主选择的、坚定信服和推崇的、并在司法实践中奉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基本观念。在先进文化司法理念的指引下,法官能更好地树立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行为、形象、纪律、作风等方面,遵循法官职业道德准则,使外在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理想信念。约束法官队伍的规章制度是各层次、各类别的,从职业道德到单位纪律,从部门规章到国家法律,从检察监督到人大监督,从舆论监督到群众监督,应该说是全方位、非常健全的,但我们应该铭记一句话,那就是不论任何时候,制度都是由人去执行,都是靠人去遵守的。但只有把外在的监督和法官内心的自觉服从结合起来,制度才能用活,才能得到更好地遵守。

3、优秀的法院文化能对社会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法院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它与其他文化必然会产生互动和相互影响,进而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的提出起到辐射和促进作用。法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时时处处与广大的社会公众利益产生直接的联系,法院文化通过具体的审判、执行等工作得以体现出来,从而使社会公众都能感受和了解法院文化,扩大法院文化的影响。

4、优秀的法院文化能激励法官的干劲和工作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发展。这是法院文化的一种激励功能。在以往的论述中,我们往往都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但不可否认,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人的需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类,法官这个群体同样有人的需求和追求。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制定针对法官队伍的规则,才能使我们地工作少走弯路,才能使我们的队伍少出问题,这也是对法官队伍的爱护和对法官这个群体的尊重。法官群体是社会精英的集合,法官职业对于他们来说,决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法院文化所宣扬的司法理念,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清正廉洁、秉公办案、司法文明等理念,使法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热情和信心,从而调动起法官爱岗敬业、谨慎裁判的积极性,在实现审判工作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统一、司法文明的同时,也使法官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法院文化是由法官这个职业共同体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对法律的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思维模式而产生的结果。文化的形成相对于群体的产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稳定性,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某一群体产生一种规范、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法院文化也会对法官的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形成。

三、法官队伍建设对法院文化的推动作用

人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力量,文化与群体紧密相连。具体到法院文化中,法院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法官也是紧密相连的,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子。我们在以往的工作中往往只注意到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乃至法官队伍的促进作用,而经常忽视法官队伍对法院文化地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其实,法院文化的形成与法官队伍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先进的群体才能产生先进的文化,因此在法院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这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法官素质是指法官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价值取向、审判经验、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生理状况等内在因素的综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人的影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在法院内部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引导和促进群体成员“以学习为荣、以学习为乐”,进而纯洁法院风气、优化内部环境,对于提高法院群体素质、培育先进法院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法院状况而言,应当树立“只有学习才能提高素质”的观念,大力倡导和鼓励学习,积极营造“要学习、讲学习、爱学习”的浓厚氛围,影响群体成员将学习变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只有学习成为人的工作、生存需求,并进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一种愉悦需求时,群体成员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整体素质自然就会提高。

同时,法官运用司法权裁判案件并自负其责不是纯粹的照搬法律条文与事实的机械活动,而是富有人性的创造性活动。英国近代著名法官科克认为,法律上各种案件“是由人为理性和法律判决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然理性来决定的;法律是一门科学,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②]其关注的便是素质问题。根据我国法官法的规定,法官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品行素质。在政治素质上,法官应拥护宪法,并忠实地执行法律,忠于人民;在业务素质上,法官应有精湛的法律专业知识、熟练的审判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办案经验,须通过严格的任职资格和业务培训加以保证。在行使审判权时除了要扮演自然人角色,更重要的是扮演好社会人角色,接受社会主体对自己品德的期待和监督,而不能感情用事,唯有如此,法官才能真正成为法律的使者、公正的化身,才能在法院形成良好气氛,促进良好的法院文化的形成。

总之,培育先进的法院文化,必须大力推进法官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法官职业共同体。法院文化的主体是法院,而法院的主体则是法官。因此说,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现有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总体状况亟待提高。诚然,我们可以通过始终不断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性党风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加大“教化”的作用。但毋庸质疑:教育不是万能的。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大力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进程,全力打造法官职业共同体,使法官成为法律理念的塑造者、法律传统的信守者、法律秩序的缔造者、法律运行的领航者、法律正义的完善者,以其共有的法律精神、法律理念、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法律语言,崇高的司法品格和精英化的司法能力来体现现代的法院文化。同时,辅之以相应的制度对法官进行约束、规范,并且用制度将已经形成的一部分先进的法院文化固定下来,力争做到,通过法官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法院文化,现有的良好的法院文化又能提升每一个法官的素质,实现法官与法院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参见蒲坚主编:《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301-305页。

[②]诺内特、塞乐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69页

法官队伍范文篇4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法院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作为法院必须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养、改进法官司法作风、提升法官司法能力、塑造法官良好形象,以此促进司法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每个法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确保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每个法官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增强投身法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做严谨法官,办精品案件,树公信形象”的目标。每个法官要做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紧密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和“精致审判,高效执行,规范管理,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大力弘扬“严谨、公正、文明、和谐”的工作理念,坚持服务审判、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审判工作的全面发展。

为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养、改进法官司法作风,每个法官要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和意志力,做一名的道德情操高尚、司法作风优良,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益的法官。每个法官要积极参加希望工程、送温暖、扶贫帮困等活动,积极参加法院组织的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自身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识,培养传统美德和爱国情操,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精神。为提高法官司法能力,每个法官要积极参加高层级的学历教育、法官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法学研讨和优秀裁判文书评比、庭审观摩评比、案件评查活动,以此提高自身司法能力,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审判任务。

促进司法事业发展,要着力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进行。这里面,每个法官要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始终做到为中心工作服务,把党和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任务融入到工作之中,体现到行动之中,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作为坚持执法为民的生动实践,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确保第一时间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现场。每个法官要强化宗旨意识,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转变思想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出发点、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每个法官要实践“公正与效率”,使案件处理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形象公正,以个案的公正促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贯彻“案结事了、胜败皆明、定分止争”的审判工作指导方针,把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依法办案与实现司法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裁判公信力。每个法官要加强廉政建设,牢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的“四个在心中”,做到廉洁勤政,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审案,干干净净司法,树立公正廉洁高效司法权威。

加强法官队伍建设,促进司法事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每个法官要始终围绕这个有机整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法官队伍范文篇5

一、认真落实法官职业准入制度

《法官法》对法官职业准入做出了明确规定,目的在于确保司法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我院始终坚持以《法官法》为准则,严格落实法官职业准入制度,重点从四个层面认真抓好此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职5位院领导全部符合法官任职条件,其中正、副院长4人,平均年龄40岁,均系大学法律专业毕业,2人具有法律硕士学位。二是抓好骨干队伍建设。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工作。目前中层干部21人,平均年龄39.4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5.2%。选任审判长11人,独任审判员20人,占法官总数的41.3%。三是严格法官任命和法院进人标准。新任命的9名法官全部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并按照市高院要求,履行了审批程序。通过市高院招录工作人员6人,全部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学历。四是畅通人员交流渠道。鼓励法官积极参加上级法院法官遴选,积极向党政机关推荐优秀干部,共向上级法院选送法官3人,向区属相关部门输送干部4人。

二、稳妥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我院严格按照《法官法》要求,探索建立符合法院工作特点的队伍管理模式,对法官、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强化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坚持专项培训、学历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广泛开展庭审观摩、案例分析、庭审评析、专题讨论等学习交流活动,重点加强法官职业能力培训。近年来,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法官来院授课16人次,累计培训法官3350余人次。通过教育培训,法官庭审驾驭能力、辨法析理能力、法律适用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以及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对书记员,重点开展岗位练兵,提高庭审记录、处理审判辅助事务、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对司法警察,重点强化体能训练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值庭、协助执行等培训。对司法行政人员,结合岗位职责要求,重点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经过几年努力,我院已初步形成一支法官精英化、书记员专业化、司法警察正规化、行政人员技能化的法院队伍。

三、努力强化法官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做好法院各项工作的思想保障,我院坚持把贯彻落实《法官法》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按照“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原则,着力加强法官职业道德修养,引导法官牢固树立“公开、中立、平等、公正、高效、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先后开展了“公正司法树形象”、“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廉洁从政,服务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法官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大局意识。二是强化法官职业纪律。要求法官逐条对照《法官法》规定的十三种不得有行为,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准则》要求,紧紧抓住立案、审判、执行各个关键岗位和环节,对法官职业道德纪律和司法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努力确保司法公正。三是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把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审判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通过与部门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与个人签订《廉政建设责任承诺书》,进一步落实廉政建设目标责任。通过对法官实行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组织法官定期观看廉政录像,做到警钟长鸣,未雨绸缪。通过实行随案发放廉政监督卡和院、庭长接待日制度,把法官审判工作和廉政情况纳入社会广泛监督之下,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违纪事件发生,我院连续多年未发现违法违纪现象。

四、大力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

《法官法》赋予法院依法独立审判的权利,保障和监督法官正确履行审判职权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前提。我院从规范管理入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审判管理、队伍建设、立案信访、司法政务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法院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法官正确行使审判职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是建立审判工作管理机制。先后制定《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审判长、独任审判员职责暂行规定》,《审限跟踪管理办法》、《案件质量检查管理办法》和《追究错案、差案责任的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进一步理顺审委会与合议庭关系,明确院、庭长和法官职权,强化合议庭功能和独任审判员职责。二是建立司法公正保障机制。制定《超期羁押责任追究办法》、《民事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办法》、《关于对部分执行案件适用程序终结执行的暂行规定》等制度,严格审判流程管理,大力推行审判(执行)公开,在非诉审查执行和重大信访事项中,积极引入公开听证制度。坚决执行法官回避制度,排除法官从业干扰,最大限度地避免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三是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以“日常评查、专项评查、重点评查”为核心的案件质量评查体系。每月由审判监督庭从当月结案中随机抽查部分案件,对照《案件质量评查明细项目》,从实体问题、程序问题、裁判文书质量问题等方面逐案检查,针对评查结果,编发案件质量评查通报,提出相应整改要求。对案情重大、法律关系复杂以及当事人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实行专项评查。对上级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实行重点评查,先由承办人写出自查报告,研究室负责评查并分析原因,提出是否属于差、错案件的初步意见,对经审判委员会确认为差、错案件的,严格追究相应责任。近年来,我院收、结案件数量连年大幅上升,审判一线法官每人年均结案数超过100件,上诉案件改判率保持在10‰以下,发回重审率控制在1‰以下,无违法超审限案件和应追究违法审判责任的情况发生。案件评查制度强化了法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的保障了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人大政协监督

我院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作为贯彻落实《法官法》的重要内容,自觉把法院各项审判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大局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向党委、人大汇报法院工作情况。按照《法官法》要求,大力推行审判公开和执行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审判工作机制,重大案件事项,约请新闻媒体报道,把审判活动置于社会舆论监督之下。严格执行《监督法》,制定了《关于区人大代表意见办理工作暂行办法》、《执法廉政监督员工作细则》等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监督。聘请20名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担任法院执法廉政监督员,通过赠阅内部刊物,召开座谈会,旁听案件庭审,现场监督执行等方式,增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近年来,我院工作报告连年获得人大代表全票通过,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六、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党委政府是法院工作的坚强后盾,近年来江北区委、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我院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为贯彻落实《法官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区人大、区政协定期听取法院工作专项汇报,对推进我院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全区上下形成了关心、理解、支持法院事业的良好氛围。

法官队伍范文篇6

一、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法官职业化是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法院队伍建设的一条主线。

审判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法官作为国家公权的行使者,担负着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的责任,是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终裁决者。社会对法官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业外表现等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希望法官是正义的象征、公平的化身和良知的守护神。因此,法官要履行好法官的职责,除了具备公务员的任职条件外,还需要具备法官职业所需要的一些素质。即要拥有系统完整的法律知识结构;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具备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公正信仰等。

但多年来,法官的职业特殊性在我国一直被忽视,把法院等同于行政和其它部门,尤其是《法官法》实施以前,对法官的选任几乎与其它机关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导致一些根本无法适应法院工作的人员进入到法院工作,虽经长期的培养教育,现仍有一批法院工作人员法学理论水平低下,缺乏现代司法理念的人留在法院队伍中,裁判不公、效率不高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治,严重影响了法院和法官的社会公信力。就通海法院来说,现有干警43名,正规院校毕业的法律本科生仅有2名,其他41人有的是高中毕业就进入法院,有的是化学、财会、纺织等专业毕业的大专生、中专生,没有经过法学理论的学习就直接进入法院工作,这些人边工作边学习,通过参加法律业余大学、党校法律专业、函授、自学考试等学习途径,取得了法律大专文凭、本科文凭。现还有22人参加法律专科升本科的函授学习。在文凭滥发的今天,文凭与水平相称的人廖廖无几。今年通海法院12名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结果只有一名通过考试,就是例证。我们一方面审判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有文凭但无法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官资格的人员却有一大批。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

最高法院和省法院召开的队伍建设工作会都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法院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法官法》,大力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品格高尚的法官队伍,为全面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法官职业化的内涵和要求

法官职业化,即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

(一)强化法官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法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法官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包括八个方面的意识:一是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二是要有审判独立意识和中立意识,根据自已对法律的理解和对事实的判断作出裁判,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三是要有平等意识,坚持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依法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是要有公正意识,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守公开公平的司法程序,确保司法公正。五是要有效率意识,迅速、高效地履行司法职责,树立“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迟来的正义就是不正义”的思想,坚决消除拖拉现象,确保案件在审限内审结,使当事人尽快摆脱诉累,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何保护。六是要有自尊意识,深刻认识自已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自觉提升职业的神圣事业感和使命感。七是要有司法文明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尊守司法礼仪,坚决防止和克服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等现象。八是要有廉洁意识,做到清廉如水,一身正气,执法如山。

在法官的职业意识中,公正意识是核心,公正是法官的生命,是法院形象的基础。失去公正法官将一无所有,失去公正法院作出的裁判就无公信力可言。

(二)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法官的基本职责,就是通过审判工作“定纷止争”来实现社会正义。合格的法官不仅应当具备深厚的法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同时还必须具有熟练驾驭审判活动的能力。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审判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法官不可能通晓所有审判领城的理论与实务,因此,必须实行审判工作的专业化分工,着力培养法官在不同岗位所需的业务特长,才能熟练地运用法律审理案件,解决纠纷。

(三)培养法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条件。按理,法官办理案件,只要严格遵守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规定,排除自身能力因素影响外,就不应当有司法不公的问题出现。但我们现在为保证司法公正,法院内部有不计其数的规章制度要求法官遵守。这还不算,法官还需要遵守各级纪委、监察部门的规定,还有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廉政措施也要求法官遵守,目前要求法官遵守的有关廉政、审判纪律方面的规定可以汇编成一本书,但不公正的问题仍然不能杜绝,这说明了仅靠制度管人是不行的,制度总有漏洞,制度的监督落实也使我们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保证司法公正的根本措施不是制度,而是法官自身公正理念的确立。我们要按照《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要求,以确立公正意识为核心内容,教育法官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遵守司法礼仪,保持清正廉洁,树立求实、严谨、刚直、廉洁、文明的职业形象。使“公正高效”的司法理念成为每一位法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品格,融为其生命和灵魂的一部分。让“公正”成为扎根于每一位法官内心深处的坚强信念,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谁也拿不走、抹不去。做了不公正的事,会自责和不安,会有出卖自已良心和人格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不公的问题。

(四)加强法官的职业保障。完善法官的职业保障制度,是法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保障法官的职业权力。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要坚决排除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排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同时,也要杜绝法院内部的行政干预,落实合议庭、独任法官对案件作出裁判的权力。第二,要保障法官的职业地位。法官一经任用,除正常的调动外,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第三,要保障法官职业收入,逐步提高法官待遇,通过厚其待遇,达到隆其地位的目的,以此增强法官职业的吸引力,维护法官职业应有的尊荣。

三、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法官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司法文明的标志和必然结果,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是审判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的关键。法官职业化建设要根据审判工作的特点和法官职业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法官的职业素养,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

最高法院肖扬院长和省法院赵仕杰院长在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上均明确指出:在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整个系统工程中,要通过确定法官的员额、法官的遴选、法官助理、书记员制度等改革,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法官的素质;通过建立职业保障制度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官管理、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司法廉洁公正。主要从七个方面来提高法官的职业素质。

(一)改革法官的遴选工作制度。第一,要严格按照《法官法》规定的标准,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中择优遴选法官。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法官,依照法定程序免除其法官职务。第二,逐步推行法官逐级选任制度。在确定法官员额制的前提下,上级法院的法官职位出现空缺时,可以从下级法院的法官中择优选任。上级法院录用的法官,逐步实行先到基层法院工作,根据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再选拔到上级法院工作,使上级法院的法官有足够的经验积累。

(二)严格按照《法官法》的要求选配法院领导干部。法院领导干部首先是一名法官,必须具备比普通法官更高的业务素质条件,同时他还是法官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领导才干、管理能力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三)实行法官员额制度。在中国,人们习惯地认为,只要在法院工作的人都是法官,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现在全国30多万名法院干警,真正从事审判工作的只有15万左右,占法官人数的二分之一左右,有许多法院还达不到这个比例。就通海法院来说,现有干警43名,有法官资格的仅有23名,除掉院领导4人和从事后勤工作的2人,在审判岗位上的只有17人,仅占干警总数的四分之一多一点。绝大部份人是从事与审判有关的辅助性工作。因此,在现有编制内,确定法官员额,减少法官数量,进一步优化法官队伍,把现有法官中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担当行使审判权的重任。在实行法官员额制的同时,推行法官助理制度、书记员、法警单独系列管理。现在法官所承担的与审判有关的一切辅助性工作将分离出来,由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承担。法官的唯一工作就是专心研究案件、审理好案件,不断提高司法水平成为专家型的法官。

(三)推行法官助理制度。实行法官员额制度,法院现有的一部份法官将列为法官助理使用。法官助理不是法官,是从事审判业务的辅助人员,本身没有审判权。设立法官助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合理划分审判工作职责,理顺法院审判人员与其它各类审判辅助人员的关系,保证法官专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以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四)实行书记员单独系列管理。这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又一配套制度。长期以来,书记员一般是成为法官的必经阶梯。随着形势的发展,法院增编补员进入法院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从法律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有的是硕士生。他们的法学理论基础扎实,如果再按先做书记员、后当法官的落后选任方式,许多优秀的法官人才从事几年的简单、繁重的书记员工作,其法学理论知识得不到充分利用,潜在的业务能力得不到发挥,浪费了有限的人力资源。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明确书记员是审判事务性辅助人员的身份,建设一支稳定的书记员队伍,有利于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务员之家

(五)改革现职法官培训制度。要逐步实现从知识型培训为主到能力型培训为主的转变,从普及型培训为主向专业化培训为主的转变,从临时性培性为主向规范化培训为主的转变。法官培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眼于理论的实际应用,着眼于提高法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改革法官惩戒制度。要全面落实有关法官法惩戒的规定,建立、健全审判行为规范和审判纪律规范,完善既能严肃查处法官违法违纪行为,又能充分保障法官申辩权利的程序。

四、通海法院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

法官职业化建设就是要将法院干部队伍的构成,化分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几类人员。按照其担负的职责,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分类管理。其中,法官是核心,是直接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人员,其它人员都是为法官的审判工作服务辅助人员。对法官的选拔、任用、管理应有别于其它人员,标准高、要求严。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法官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是前提,每一个法院都必须由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法官来行使国家赋予的审判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才能维护人民法院裁判的公信力。

要造就一只高素质的职业法官队伍,推行法官员额制,法官助理制,实行书记员、法警系列单列管理等制度是必要的制度保证。在这一系列制度中,法官员额制是关键。只有推行法官员额制,才能把法官的数量大幅度削减,以保证每一个法院的法官队伍都由本院最优秀的人组成。法官队伍的精英化、职业化通过员额制确定之后,推行法官“相对高薪制”就势在必行。只有“厚其待遇,隆其地位”才能维护法官的尊荣,增强法官职业的吸引力,使大批优秀法律人才积极参与法官职业的竞争,只有激烈的竞争,才能选拔出优秀的法官。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法官职业收入低,法院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有一部份已离开法院去从事律师或商务工作。法院需要吸纳的优秀法律人才又不愿进入法院工作。近几年,最高法院和其它一些地方各级法院,为提高法官队伍素质,也曾在社会上公开招聘高素质的人员做法官,但报名者廖廖无几。有的法院甚至无人报名。究其原因,就是对法官的素质要求高,法官的工作苦、承担的责任大、对法官的管束严,但法官的收入却很少,法官职业对高素质的人没有吸引力。如不尽快提高法官的生活待遇,法官队伍将限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法官职业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将是一句空话。

(二)通海法院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根据全国法院队伍建设会议精神,通海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以推行法官员额制为核心内容,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严谨、道德高尚、廉洁文明、视公正为生命的职业法官队伍。具体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根据我院近几年的案件受理数量和递增幅度,结合现有法官人数及素质状况,以确保公正高效、全面完成各项审判任务为标准,在全院具有法官资格的人员中,选拔出7-8名素质相对较高的主审法官,负责审理全院的诉讼案件,其他未入选的法官和一部份现职书记员列为法官助理。用机构改革中县编委确定给法院的事业编制,向社会招收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作为专职书记员。司法警察除本院现有法警外,全部向社会聘用临时法警。

第二,主审法官的选拔任用。主审法官必须是本院综合素质最好的法官,必须选好、用好。计划用4-5个月时间组织五场考试,按照综合得分高低确认。五场考试为:

1、业务素质考试。按照人民法院所担负的三大审判任务,将主审法官区分为刑事主审法官、民事主审法官、行政主审法官三类,并以此确定考试的内容和范围。刑事主审法官主要考《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民事主审法官主要考《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继承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主审法官主要考《行政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公务员之家

2、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试。收集一定数量的的考题,内容涉及案例、政治、外交、文化娱乐、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由应试者抽签定题后,考虑5分钟,即席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意见。考评组对应试者的思维敏捷性、社会生活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作出综合评价。

3、法庭审理能力考试。选择一部分本院受理的案件,由应试者开庭审理并公开当庭宣判。可邀请外地法院法官、本县人大代表、律师、到法院打过官司的当事人、一般群众作为考评人员,法庭审理结束,由他们对应试者主持法庭审理的能力、庭审技能、感染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判。

4、公文写作能力考试。主审法官必须具备基本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内容确定为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或工作方案等,由应试者抽签定题后当场完成来进行考核。

5、裁判文书写作能力考试。判决书是审判活动成果的最终体现,优秀的判决书能有效反映案件的审理过程。审判活动的公正性、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不可争议性都可以通过判决书充分得到体现。熟练制作判决书是主审法官必备素质。可用一天时间对应试者考查三个判决书的制作能力:

1)选一个案情复杂,且事实和适用法律争议较大的案例,制作一份判决书;

2)选一个案情复杂,但事实和适用法律争议不大的案例,制作一份判决书;

3)选一个案情简单,事实和适用法律都无争议的案例,制作一份判决书。

通过以上三个判决书的综合得分,作为评定应试者的裁判文书制作能力依据。

通过上述五场考试,基本能反映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优胜者将被确定为本院的主审法官。

(三)主审法官的职责

主审法官被任命后,本院每年受理的一千多件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都有由主审法官负责审理,他们的职责只负责主持开庭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送达、通知当事人、调查取证、财产保全、记录、提押人犯、执庭等与审判有关的辅助性工作全部交由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来完成,以保证主审法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审好、判好每一个案件。

(四)主审法官的待遇

既然主审法官是本院最优秀的法官,他们所担负的责任重大、素质要求高、受管束严,必须实行“厚其待遇,隆其地位”的政策才能推行这一制度。计划实行主审法官“相对高薪制”保证实施。具体方案是,被任命为主审法官的人员,实行年薪总额3万元,除国家正试发放的各项工资外,不足3万部分用法院交财政的诉讼费返还部分补足。同时对我院已实施的《案件质量目标管理奖惩办法》进行修订,对主审法官的办案质量和其他人员的工作质量每月评查,进行奖惩。把相对高薪与案件质量挂钩、与法官的工作责任心挂钩、与法官的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挂钩。

(五)主审法官实行三年一考一任,能上能下。届满重考落选的,降为法官助理。其他担任书记员取得法官资格和上一次未考上主审法官的法官,届满重考,成绩优胜者将被任命为主审法官履行主审法官职责,享受主审法官待遇。以此彻底打破队伍建设中的论资排辈、一劳永逸、不思进取及上不易、下更难”的常规,使法院队伍建设走上一条人人有危机感,有上进心,人人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保证通海法院的法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法官职业化建设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后继有人。

法官队伍范文篇7

一、对法官队伍现状的整体评价

说到对法官队伍的整体评价,笔者想引用最高法院副院长的话,他说,1998年以来,全国法院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严肃执法,秉公办案,为保障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证明,法官队伍是好的,是党和人民完全值得信赖的。笔者认为,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相比而言,法官同行政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相比,从人员素质到工作效率都是比较高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不等于说法官队伍就不存在问题了,实际上,我们的法官队伍无论从人员素质还是管理制度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那么,现阶段法官队伍究竟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一)从队伍素质上看,法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偏低,职业化程度不高

先从业务素质看。笔者并不否认,我们的各级法院确实有一些高素质的法官,我们有些法院,特别是高级法院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法院,吸收了一批普通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或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有着坚实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和法学理论解决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法院的中坚和骨干。但遗憾的是达到这样标准的法官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整体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优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上级法院优于下级法院。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或大部分法官还没有达到职业化的要求,有的还相距甚远。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的法官大多数已经是大专以上学历了,你那么说,是不是夸大其词?不可否认,我们的法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有的法院已经达到了80%或者90%以上。我们也习惯于用我们的法官通过参加了什么业余学习,获得了什么文凭,大专以上学历占法官总数的百分比来证明法官素质的提高。如果单从数字看,法官的素质还是说得过去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应当看到这些80%或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法官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其他大多数是参加工作以后在职参加业大、自考、函授、刊授等毕业的,当然其中也有一少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的自学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学历教育的功利性。大部分人是为文凭而学习,而不是为知识而学习。审判实践中我们的一些法官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文凭,却弄不清复杂的法律关系,审起案子来是语无伦次,大白话充斥庭审,撰写的审理报告、判决书千篇一律,语言逻辑不清,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可见这种业余的学历教育对学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限的,法官整体的业务素质并没有产生预期的飞跃,文凭和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从法官队伍的人员构成来看,我国法官成分复杂,同质化程度严重不足

从各级法院法官的来源来看,我国法院法官的成分极为复杂。有的从行政机关调入,有的是教师改行调入,有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分配来的,有的是转业军人安排就业的,有的是经考试录用的,有的是“以工代干”转正的,简直是五花八门。这些人有的是大学或大专毕业,有的中专、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学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而普通高院校法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只占极小的比重。这么多成分如此复杂的人组合在一起,由于文化程度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经历背景不同,必然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差异,最明显的是面对同一件案件,一个法院的不同法官或上下级法院的法官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有学者指出,我国法官队伍比较缺乏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其职业特点也处于模糊状态,不仅在法律意识、法律专业知识上难以形成共同语言,而且在职业伦理、职业操守等方面也难以达成共识,内部自律机制因而难以有效建立,不可避免地造成审判秩序的混乱和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法官的公信度不高,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三)从法官队伍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来看,现阶段实行的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司法职业的内在要求先从制度设计上说,建国以来我们的各级法院都是按标准的行政机关设计的,就是现在,各级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与行政机关并无二致。如院长以下设副院长、庭长、副庭长,下设若干业务庭室和综合处室,院长、副院长分管几个庭室或部门的工作,这与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方式极为相似。所有的人民法院都存在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我们的法官被人为的分成了三六九等,法官与领导之间、下级领导与上级领导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领导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官的升迁任用与奖惩,事实上形成了法官对领导、下级领导对上级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人身的依附必然导致意志的屈从,造成法官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法官职业意识的养成,不利于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个权力结构适用于行政机关却不适用于人民法院,因为它违背了司法的规律。

再从各级法院的运行机制来看,现在通行的案件审批制度,也有悖于司法的规律。通行的做法是一个案件要经过庭长、主管院长、院长审批或者审判委员会研究才能下判,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这些庭长、院长不办案却可以“唱主角”决定案件的结果,而在一线办案的法官反而成了“跑龙套的”,可谓中国一“怪”。实际上,法官的审判活动无一例外地要经历“获得案件事实→择取法律规范→解释法律规范→对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价值和逻辑关系进行内心确信→形成判决的思维推理过程。这个思维推理过程是由法官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个性化的脑力劳动,不需要他人的干扰。这种无限往复的逻辑实证过程会外化为一种定向的思维习惯,成为法官职业化的一个突出特征。而现行的案件审批制度却未能体现这一特点,以行政权力代替审判权的行使,实际上是违背司法规律的。

(四)从法官队伍的数量及工作效率来看,我国法官数量过于庞大,工作效率不高

据统计,我国现有法官大约20多万人,平均每5、6千人就有一名法官,与发达国家每5—6万人有一名法官的比例相比,我们的法官数量实在过于庞大。与数量庞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法院法官的审判效率并不高,每人每年结案只有三、四十件案件,只相当于美国法官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我们的审判效率如此之低?是不是一线法官办案的绝对数量很少?我看不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法官一年能办一二百件案件,一般的也能办百十件,效率并不低。造成平均结案率低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法院存在相当数量的“脱产”或“半脱产”法官。在法院,办案最多的是审判员(包括助审员),副庭长次之,到了庭长一级办案就少了,当了院级领导就基本不办案了,再加上不办案的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科室的法官,不办案或基本不办案的法官占到了法官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这样平均下来,审判效率自然不会很高。二、关于法官队伍存在问题成因的思考

关于法官队伍存在的问题成因的探究,应当从分析问题入手,最终从制度的层面加以考量。

(一)关于法官素质的思考

先从法官的选任看,选拔任用法官的标准过低使得法官的整体素质先天不足。法官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不仅要具备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具备法官必须具备的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然而建国以来,特别是法官法实施前,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一直被忽略了,对法官的选任几乎无任何诸如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很多人可以未经严格选拔而进入法官队伍。由于没有严格的选拔任用法官的标准,一个人到了法院不论是否从事审判工作,不论素质是否符合审判工作的要求,只要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和干部级别,都被任命为法官。法官职称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可以平均分配的待遇。结果导致两个恶果,一是法官队伍无节制膨胀,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而素质参差不齐的法官队伍。相当一部分人虽有法官职称但却不胜任法官职务。二是法官与书记员比例失调,由于书记员逐渐被选任为法官,造成书记员严重缺乏,一些本应当由书记员承担的工作却由审判员来完成,造成法官与书记员分工不明,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影响了案件质量。

再从对法院、法官的管理制度看,制度的设计忽视了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建国以来我们在制度的设计上把法院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将法官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进行管理(即使到了现在,法官仍然沿用公务员的考核办法,法院的干部任免仍沿用行政机关的做法),在制度设计上忽视了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而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法官职业的特殊性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法官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的现实已经造成,我们正在为忽视法官职业特殊性的制度设计付出代价,而且还要继续付出代价。现在我们却过多地指责法官的素质低下,实际上,法官的素质是由法官制度决定的,既然你在制度设计上将法院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既然你将法官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那么你就没有理由要求法官具备比公务员更高的素质。所以单纯指责法官素质低、不求上进是有失公正的。

(二)关于法官管理体制的思考

法官队伍范文篇8

一、关于着力解决我省基层法院队伍人员短缺问题

我省基层法院队伍人员短缺,主要表现为法官短缺。据统计,全省22个基层法院法官平均年龄42岁,其中部分法官已达到或接近退休年龄,35岁以下的法官仅有46名。法官队伍人员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招录法官的“门槛”过高,且基层法院法官待遇又较低的原因,我省法院向社会公开招录法官的任务老是远远不能完成。2003年以来,我省法官实际招录法官只是完成招录计划的14%,一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法院从来就无人问津。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主要应当从法院内部挖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1、继续举办全省法院司法考试辅导班,让更多的同志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而壮大我省基层法院法官队伍。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解决基层法院法官短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自2006年两年来,由于举办司法考试培训班,全省法院已有110名同志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2006年的司考通过率达34.2%,在全省各系统中名列第一;2007年的司考通过率为51%,在全省各系统中名列第二。多名法院同志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当上了人民法官,有效地缓解了我省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短缺的问题。今年,在省高院党组和政治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们相信又将有一大批的法院同志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2、采取上下挂职锻炼、横向交流等方式,加强基层法院法官队伍建设。挂职锻炼,可以是双向的。一方面,高、中院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干部,可以安排他们到基层法院去挂职当法官,时间可定为一至三年不等,届时,高、中院可根据其个人表现和工作需要,分期分批通知其回到原单位任职,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留在基层法院任职。这批同志年轻有为,思维敏捷,法学理论功底较好,正好能够弥补目前基层法院法官老化、法学理论功底不足的缺陷。同时,他们也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正好可以在基层得到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基层法院中的法官尤其是有培养前途的法官,也可以到高、中院来挂职锻炼,让他们开拓视野,把原来的实践经验更好地提升到相应的法学理论上来认识,同时向高、中院的资深法官学习,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除了上下双向挂职锻炼之外,还可采取横向交流的方式。如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横向交流,不同中院辖区基层法院之间的法官横向交流等,都是合理配置法官资源,提高法官整体素质的可行方法。

3、实行审执分离,实行“执行员”序列制度,把一部分现在执行岗位上的法官调整到审判岗位上来,充实审判力量。

目前,由于人民法院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案件的数量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大,因此,相当一部分法官被安排在执行岗位上工作,使得本来就“短缺”的法官显得“更加短缺”。我们认为,应从我省基层法院的实际出发,让一部分具备“执行员”硬件但不具备法官资格的同志通过“执行员资格考试”进入执行工作岗位,同时把原在执行岗位上的法官(至少是一部分)充实到审判岗位上来,从而解决“法官短缺”问题。

4、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让其多些参加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员既代表人民群众对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又履行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除了不担任审判长之外,其它一切权利义务均与人民法官相同。因此,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让其多些参加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不仅能经常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而且能壮大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力量。当然,相关的工作也必须跟上,如对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工作等。

二、关于着力解决基层法官队伍的稳定问题

在我省22个基层法院中,有16个都在下面市县,均属于海南中院管辖。其法官职位较低,收入较低,加上医疗和教育水平也较低,因此一部分法官不够安心工作。要解决这个问题,拟考虑采取如下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司法为民”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

2、对下面市县基层法院的法官实行“基层法官津贴”制度;

3、实行“法官逐级遴选”制度,规定初任法官必须在基层法院工作至少两年,同时规定没有基层法官的工作经历不得晋级和提拔,从制度上保证基层法官的来源和相对稳定;

4、适当提高基层法官的职级待遇;

5、关心基层法官的工作、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尽力解决其实际困难,使其感受到人民法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安心扎根基层,积极工作。

以上几点,从思想上、制度上、待遇上等多方面采取对策,我们相信,基层法官队伍是会稳定下来的。

三、关于着力解决我省基层法院队伍人员素质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基层法院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因此,着力解决我省基层法院队伍人员素质问题,仍是加强我我省基层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要提高我省基层法院队伍人员素质,离不开教育培训。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在上述全国高院院长会议上强调,要始终坚持抓好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确保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王院长在强调“要着重抓好‘四项制度’建设”时,把“建立健全教育学习制度”列在首位。省高院党组对教育培训工作十分重视。董院长一上任就马上筹建海南法官进修学院暨国家法官学院海南分院,而且富有成效。国家法官学院海南分院(筹备)已得到最高法院的批准,海南法官进修学院的报批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董院长强调,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提高法官业务素质。”

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学习制度,我们认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其重要的。最高法院有《法官培训条例》,我们也有《海南省法官培训办法》等教育学习制度,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中有些内容需要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更重要的是要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培训的针对性,我们认为,这是法官培训的生命力所在。长期的法院教育培训实践告诉我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突出“针对性”,才能富有“实效性”。

关于培训的实战性,我们认为,这是强调培训务必面对审判实践,务必研讨解决审判实践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更好地为审判工作服务。

如何做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呢?

一是从培训对象上来说,要针对受训者本职工作需要的实际,突出培训重点,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以致用。

二是从培训内容上来说,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来安排。也就是说,培训内容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比如说,对于法官法律适用能力培训班,我们就要事先与相关审判庭共同研究,挑选几宗典型案例,同时对每宗案例都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共同研讨,再归纳出几种不同意见,最后请有关专家或德高望重的资深法官作出点评,从而提高大家的法律适用能力。

法官队伍范文篇9

一、法官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以从事某类工作为业的人们,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生活方式以及专门思维模式的趋势。法官职业化是指让法官成为专门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并具有一定权威和社会地位的特定职业和职业群体。它意味着以专门解决社会纠纷和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为其工作的法官,形成的独特的专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以及专门思维的趋势。

二、法官职业化的意义及要求

法官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司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是审判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法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下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的关键。法官职业化对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化形成法官群体的同一性,有助于法制的统一。同一性执法群体带来同一性的法律运行程序和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随心所欲的个人专断,使法律公正的标准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二是职业化带来法官的高素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法官职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法官精英化,所谓精英必须是少而精,而且具备精深的法律专业化知识、精湛的法律思维方式和丰富的司法经验、社会阅历。只有通过这样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特殊司法职业群体通过近乎完美的规范司法操作和极具震撼的人格魅力才能使人们认可法官是社会正义的化身,法官是社会的良心。三是高度的职业化司法操作,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官是社会冲突的最后防卫者、治疗社会弊病的医生、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者。他们通过一系列高度职业化操作,能够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纳入法律渠道加以解决,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法官职业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法官职业化实现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法官职业化的第一要求是法官要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储备;其次,法官职业化还要求法官具备法律职业经验;最后,法官职业化要求法官要有法律的道德。由此可见,作为法官,他首先应该是一位法学家,法律专业知识是法官职业化的最起码要求,也是法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必备的硬性条件。而目前,作为衡量它的主要标准——法官的学历教育也就不容置疑地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法官队伍学历教育的现状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以笔者所在的法院为例,通过对2001年—2004年法院新进人员及在职人员学历教育情况的初步统计,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规律:一是新进法院人员的学历由专科到本科,再到双学位,呈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新进人员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的趋势。三是新进人员中,部队复员、转业人员的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四是在职人员当中,在职学习的情形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法官队伍学历教育的现状,即:学历普遍较低,法律专业化知识较缺乏,法律教育结构不合理,法律专业培训模式不科学等。

肖扬院长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说:“这支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这支队伍比较缺乏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其职业特点也处于模糊状态,在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上还难以形成共同语言。”可见,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条法官职业化建设之路还有很长一段需要我们去走。

四、进一步的对策

针对法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法官学历教育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提高法官的学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学历要求是法律专业大学本科,我国也应逐步达到这一标准。一方面,在选拔法官时,我们要严把学历关,提高法官队伍的门槛,从硬性条件上保障我国法官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对学历未达到本科的现任法官应积极创造条件,并限期让他们提高学历。现在,这部分人员已经成为法院的主要力量。因此,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他们,法院要给予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物质上的支持。

(二)对于已经达到本科的在职法官,应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深造。因为,法官是一个精英化的职业,而法官职业化的最终目标也就是精英化。一个法官只有具备了更多、更深的专业法律知识,他才能具备追求正义的勇气和智慧。

法官队伍范文篇10

一、基层法官流失的现实情况

近些年基层法院法官流失经常发生。最严重的当数*年机构改革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当时,因法官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在鼓励干部提前退休可连升三级并获丰厚退休待遇的浪潮冲击之下,重庆辖区的基层法院法官呼啦啦一下走掉了三分之一。一个单位的办案主力(年龄大多在40-50岁之间)一下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个单位审判力量的极度削弱,可想而知。而且,审判中坚力量退下来,年轻的法官顶替不上,法官队伍的整体断层导致青黄不接,因而不少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事实上已趋瘫痪之状。更可悲的是,这一严重的教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级决策机关并没有从中总结,或者说根本没有吸取教训,政策依旧,无视法官资源的浪费,法官仍在继续流失,而决策者一如既往的无动于衷。

眼下,基层法院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基层法院,法官队伍思想欠稳定,想离开法院者并非个别。表现之一,有些法官特别是从事中层以上领导工作的法官,认为在法院工作没有前途、地位低、责任重、工作环境艰苦,不如另寻出路。因此,一遇民主推荐外任,有的不惜抛掉庭长、副庭长职位去就任乡长、副乡长。虽然每次民主推荐的量不大,但却反映了一个导向:法院的中层领导不如一个乡镇干部,那么继续在这里苦守有什么意思?从而动摇了法官职业的思想基础。表现之二,年轻的法官,几乎是每培养成熟一个,就走调一个。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仅二、三年时间即已走调五个年轻法官,或选择直辖市带区的地区行政部门经报考另谋职业,或通过关系报考监狱管理人员或狱警,甚至不惜直接辞职回老家以解除夫妻两地分居之苦。表现之三,基层法院退居二线的院长、庭长们,不知从何时兴起一个规矩:一旦宣布退居二线,就如同退休一样,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即扬长而去。有的回家以玩为主,有的选择担任律师、从事法律咨询,或者从事经营活动。无论“玩”的还是“干的”,他们的原有待遇一点不能少,甚至连每月数百元的通讯费用都照领不误,凡此种种,基层法官的现状可窥一斑。

二、基层法官流失的原因分析

法院社会地位低下是法官流失的政治原因。

老实说,凡进入法院工作的人,都曾经有过激动,感到自豪和荣耀,他们选择法院原本是要为法治终身奋斗,从未对法官的职业动摇过。然而,星移斗转,三年媳妇熬成婆,他们在为法官职业荣耀的进程中逐渐品尝到法官职业的危险与艰辛,而这种危险与艰辛并没有赢得社会的同情与理解、国家的尊重与重视。前不久,某县对县上市管干部进行民主测评,一个县公安局的局长、政委属于测评对象,而同级法院的院长和检察院的检察长却榜上无名。在平时的各种会议和各种通知中,法检两家都当成一般局级单位对待,法检两家的人、财、物都卡得死死的,好象这样才算是体现了党的领导。比如,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中规定:“为加强审委会、检委会建设,可设专职委员两名左右”①要求让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担任。而一到地方,县里组织部门却加一条规定,年龄必须在45岁以下,完全无视两家的专业性和司法经验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的庭长们愿去乡镇就职,那是因为乡镇长是按副处级配备,而基层法院的法官除院级班子外,其他任何人最高级别只能达到正科级。因此,有的法官只好另寻出路。

基层法官待遇低下是法官流失的经济原因

人民法院的经费保障,按现有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级负责制,即中级法院以上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县级法院由所在地财政负责。这种财政体制,前者被人们称之为吃皇粮,而后者称之为“吃杂粮”。吃皇粮者,自然高枕无忧,但吃杂粮的人们免不了担忧,甚至食不饱肚。因为,基层法院一般地处经济落后区域,一切经费开支靠县级财政拨付,但县上无能为力,有的连办案经费都难以保障,法官家庭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就待遇对比上看,基层法官与中级以上法院法官的经济待遇相差甚远。一般讲基层法官的工资收入要相差一半,有的甚至要少三分之二。就拿笔者来讲,工龄41年,副处,月薪3084元,但若在中级以上法院任职,工资收入高出7000元以上,笔者在所在法院的工资最高,但却还低于中级以上法院参加工作不久的书记员工资收入。站在基层法官的角度怎么也想不通,同为共和国法官,为什么待遇差别如此巨大,谁还愿意在基层法院工作呢!

实行公务员管理模式是法官流失的体制原因

法官法明确规定了法官任命的资格、条件和严格的程序,因此担任法官的难度要比公务员大,如果对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也按担任领导职务的行政公务员一样,按同样的年龄退居二线,确实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②事实上,国家培养出一个法官的成本高出一般公务员多少倍,而一个成熟法官的作用与责任比一般公务员要重得多,尤其作为担任领导的法官,一般来讲,不担是法官业务的精英,也是审判管理的能手,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干部。这类法官们“黄金时期”大多在40岁以上到55岁左右,因为这个年龄段法官是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时期,且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③而现在,法院担任院、庭领导的法官一步入50岁,就被退居二线,这种人才资源的浪费,既是事业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而且,这些人退居二线后,公务员管理部门从来不进行跟踪管理,形成“明为退居二线,实为退休不干”,再度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凡此种种,都是法官实行公务员管理体制所带出的严重弊端。

三、改变法官流失现状的路径

首先,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决策机关和全社会对共和国法官职业的认识。尊重法官职业,善待法官群体,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应当懂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具备了一支高素质、严管束的法官队伍,才算是有了完备的基础。而要让这样一支队伍真正发挥作用,如果没有高地位、优待遇,则会动摇法治的根基。④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提到法官的地位和待遇,好象就意味着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权力机关的制约,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党的领导和权力机关的制约,不应当是法官的地位越低越好,待遇越差越好。放眼世界,看看他国是怎样善待法官的。当然,我们强调法官的地位和待遇,是指在现实国情之下的尽可能的隆其地位和优其待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国力已具备了改善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