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4:37:16

多媒体语文教学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1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2]。直观的画面一览就知的展示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能力。理解领悟语言文字需要联想想象,表达再现思想情感也需要联想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联想想像在阅读中的作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则是联想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爱因斯坦甚至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了联想和想象,语言文字的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了生命力的生搬硬套或鹦鹉学舌。在十分需要想象和联想的文本阅读中,多媒体教学直观的画面一览就知的展示却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往往会转移学生注意力。因为多媒体教学常常用对图像、音乐的欣赏取代最基本的文本阅读。久而久之,文本阅读所必需的联想想像能力就被削弱了。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写到:林冲到了草料场,又饥又寒,于是出门买酒。其中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作者借这一个“紧”字写天寒地冻,北风怒号,大雪纷纷,环境是如此恶劣,单纯的林冲虽对凭空而来的美差心有疑虑却未深思,浑不知背后一场大祸即将临头,有人正欲取他性命。从而将情节推向高潮,让读者为林冲的未来捏一把冷汗。此外,作者还想借一个“紧”字推动情节为林冲逃过一劫作伏笔。如果不进行如此的联想与想象,只是展现一幅北风呼啸漫天大雪的画面,又怎么让人体会这“紧”字中的深意?相反,却会使学生的思维因这幅画面而受到束缚,从而止步不前。又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课件只能展现这样的画面:一个衣袂飘飘的公子伫立在杨柳依依的岸边,头上一挂残月。这种画面,形象是形象,具体也是具体,却没能让学生在内心里依凭着秋天的晨风秋天的残月和依依的杨柳,通过联想和想像去体会此时此刻词人心中的千般凄苦万般愁怨及无尽相思……许多年之后,也许学生想起这首词时,还能记住那个画面,却没了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的体验。而这却是语文教学最应实现的。本来,一千个学生可以由此读出一千个柳永,而一幅画面却可能将一千个柳永变成一个一成不变的柳永。要让学生体会此情此景,我们仍然只能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联想想象,从而悟出文中百味,光靠画面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过于直观的画面一览就知的展示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能力。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弊端。

2多媒体教学不利于知识点的变通

教育是因材施教,可是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可能根据每个班的特点来分别设计多媒体课件。往往是上课时可能因为某个学生发问,教师临时改变策略,引入有关的知识讲解,或者是学生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的灵感,让教师有更好的发挥。这种课堂上机动灵活掌握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但多媒体教学却缺乏种灵活性,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学下去,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2]。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会因为学生这种突如其来的问题而调整教学思路,使自己的分析讲解更切合学生实际。一堂优质的课堂教学常常因为师生思想感情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这种随机应变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因为师生双边交流的密切结合而效果显著。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常常就在这中“不知不觉”中萌发生根结果。而多媒体教学中,一方面,无可讳言,CAI课件中,不论是动态图像还是静态画面,不论是纯画面设计还是图文并茂设计,不论是文学形象生动的描绘性文字,还是解释具体事物的说明性语言,多媒体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CAI程序的固定性和预设性又严重地制约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预先做好了课件,编排了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步骤、板书、思路等都已预先定好,就是连答案也是现成的了,教学过程中只能死抱课件,“按部就班”,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多媒体教学中设计内容的固定死板与课堂教学中情况的灵活多变形成的矛盾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多媒体教学的又一个弊端。

3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驾御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在语文教学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这些设备或者制作课件。事实上,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只能“客串”多媒体课件制作,而更多的教师只能是请人做嫁衣,代为制作课件。由于教师操作不熟练而出现的错误,或者非专业人士制作的课件“语文的文本味”不浓,在多媒体教学中时常可以看到。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自己的专业是远远不够的。而教师的现代化程度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其次,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辅助教育手段,但使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并不代表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都必须以此为准绳,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当然不能例外。然而,现在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往往是穿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进行的却是彻头彻尾的传统教学模式。原来一黑板一黑板的习题不见了,换来的却是一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幻灯片。原来“摇头晃脑”“吐沫横飞”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换来的却是轻松点击中死板而程式化的解题步骤……实际上,多媒体教学成了教师“书本搬家,习题搬家,板书搬家”的工具罢了。它并没有医治传统教学的弊端,反而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它并没有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反而让学生由跟着教师转,转而跟着“机器”转。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是本质没有变,学生还是跟着屏幕内容亦步亦趋。课堂容量加大了,练习密度增强了,然而学生课业负担也加重了,想象力创造力被禁锢甚至被扼杀了。没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的教育思想去统领多媒体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难驾御或者驾御不好的很重要的原因甚或是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郭金荣.浅谈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弊端[J].语文学刊,2013,(4):163,165.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2

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无可否认,多媒体在教学尤其在语文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1.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逼真形象的语言环境。集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很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记住所呈现的新知识,而且能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使其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使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无疑能提高教学效果。

1.2使教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我们知道: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主要来自五个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其中前三者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信息量。而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使教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这样肯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1.3增强了课堂的密度,提高了信息含量。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弥补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师能根据需要反复多次地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能通过形象的动态图形一目了然,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强了密度。课堂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多媒体手段则可以短时间内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

1.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让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贯穿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能力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获得有效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激发求知欲望,激发想象思维,以加强知识的主动理解和运用,促使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

多媒体在语文教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位未能把握正确的“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

2.1过分强调课堂容量,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手段为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有些教师惟恐传授的知识不够,不辞劳苦地把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全带进课堂塞给学生,结果使课堂容量过大、学生负担太重,加之图像的快速切换,亦很难从中捕捉教学难点和重点,从而造成学生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对知识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吸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给知识的陈述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就一篇具体的作品而言,其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大的,教师尽可能多地渗入与之相关的资料、知识,理论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贪多的结果只会影响教学效果。

2.2过分追求直观形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使许多知识、情节能够直观化、形象化。因而有些教师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将语言文字信息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把握了事物本身的同时也束缚了其自身思维的拓展。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再现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绝不是最终目的。多媒体通过对文学作品所涵括的文字、声音、图像、颜色、情节等的处理,只能达到对作品的初步审美要求,却无法更深地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多媒体的显示让学生以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从而在主观上拒绝对这些生动可感的形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就缺少了理性分析,从而导致其思维的萎缩。

2.3淡化教学语言,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因为大部分信息可以从屏幕上直接获取,教师往往只是考虑如何将这些画面或文字以口头语言连接起来,这样就出现以复述画面文字代替教师自己教学语言的窘境。这样,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2.4抹杀语文学科个性,弱化教学主体的弹性与张力

多媒体能把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都集中成形于统一的课件,使用者只须依序点击即可教学,但它却消融了各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尤其是语文学科,被多媒体教具“规定”成为与数理化等学科内容不同、形式一样的翻版,则严重偏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一些教师开展的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置语文学科的能动性、灵活性、人文性于不顾,把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固定在一张张软盘上,偏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要求。语文教学本身是灵活多样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而这些有血有肉的符合学生客观实际的教学活动一旦被固定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弱化教学主体的弹性与张力、阻碍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之最终成为机器的操作者和解说员。

3.如何优化多媒体语文教学

多媒体有其优势,同时也有其误区。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优化其效果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适:适时、适量、适当。

3.1适时。

“适时”就是找准切入点,相机而用。如课前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感画面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一节课不同时间出示多媒体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由《背影》改编的电视小品《背影》,教师最后讲解课文;而另一位教师一上课先让学生电视小品《背影》,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教师讲解。同样一节课,出示的先后顺序不同,产生差别较大的教学效果。后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电视小品《背影》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加全神贯注地学习文本,而第一位教师在中间出示,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用在该用的时间事半功倍,用在不应该用的时候画蛇添足事倍功半。如果学生的每一节课自始至终满堂都是图片、音乐、动画的“盛宴”,对学生视力、听觉有害很易审美疲劳,削弱了独自感悟能力、想象力、理解力,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益。

3.2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适量,过分依赖多媒体会适得其反。比如教《邓稼先》一文,有的老师既链接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资料(包括给学生开出的作者的佳作名篇及获奖情况等),还链接许多专家学者对其人其文的评论和分析等。表面上增加了信息量和课堂容量,实际上游离于课文教学之外的大量无用信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为学生既没对文本阅读和欣赏,也没对问题分析和讨论,认知语文和体验情感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价值应是为师生所用,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帮助。而什么时候需要这种帮助,要看是不是不用就不行。要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防止内容过多,形式过多,看而无用的现象发生,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生效果。

3.3适当。

“适当”就是指多媒体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全部是多媒体展示,屏幕占据了黑板所在的位置,电脑代替了教师,如果把教师的录音加进多媒体,设置为自动播放,完全可以不用教师了。多媒体永远代替不了教师,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应该用在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学大纲规定必须开的实验由于学校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生不易接受,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等等。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中用一张张幻灯片把课文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就破坏了文学的意境美、想象美,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不用为好。

参考文献

[1]《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利与“避”》,凌志宇,《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卷第1期。

[2]《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邓崛峰,《中小学电教》,2003年3月。

[3]《对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思考》,于学俊,《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

[4]《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思考》,朱孔学,《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9月。

[5]《走向成熟的多媒体语文教学》,王振华,《教学探索》,2006年9月。

[6]《浅析多媒体语文教学》,赵国志,《内蒙古统计》,2008年2月。

[7]《谈谈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好处》,罗胜木,《中小学电教》,2008年6月。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3

一、多媒体技术在促进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小学生对于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方式多样、内容广泛、平台多元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展开一篇课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习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更易让学生们接受理解。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由于学生对抽象的诗歌缺乏具象的理解,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就会遭遇诸多障碍,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首先可以通过网络在教学平台上搜索资源,找到名家朗读《静夜思》的音像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然后可以通过小视频等方式将整首诗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呈现;还可以观摩别人的课堂学习视频,从而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感受到对学习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学内容难以在课堂上展开,使教师的教学思路受限,最终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然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还可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余,能够进一步拓展延伸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封闭的课堂上进行无限的学习延伸,从而大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3.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了足够的学习平台,更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之余进行查漏补缺、拓展延伸。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和其他的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保存下来,可供学生和教师随时查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可以巩固复习和自主学习,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能够教得更轻松,学生也能学得更快乐,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高效合理地进行教学

1.多媒体技术的情境带动,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在语文课堂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情境带动尤为重要。小学生尚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对于事物和学习往往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如学习一篇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可通过播放小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发展;学习诗歌,可通过音频朗诵感受整首诗歌的情调;学习科技文和说明文,可通过图像展示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说明对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整个世界。将抽象的学习内容通过具象化的方式进行展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课本内容与多媒体内容的有效结合。课本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篇幅的原因,课本包含的内容极其有限;其次课本的内容只包含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缺乏相关的知识拓展;再次,课本往往只呈现文字部分,缺乏图像。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解决,课本内容与多媒体内容的有效结合,能够将知识进行最大化的传递,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3.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拓展教学重点。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想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往往非常难,但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制作的课件上,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重点进行合理设计,然后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加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学习要点、难点,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使得教师的课堂更加轻松高效,学生的学习更加简洁明了。

总之,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心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将现代媒体技术融入到传统教学中,并让教师熟练掌握,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苗苗.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师

随着教学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不少语文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认为,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没有新技术运用的教学就不能算作合格的教学。于是,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下,语文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出现了下述一些误区:一、惟多媒体是用,惟多媒体为主角,每教必用多媒体,凡课“触电就灵”,结果是传统教学过程穿上了多媒体的外衣,课堂成了单纯的课件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在对新运作形式的观看中,学生并没有抓住“理解与恰当运用本次教学涉及的语言文字”的本体任务和内容,多媒体效果还不如普通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在当前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就算教学硬件样样具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也没有必要做到节节课都用多媒体。二、不惜成本制作各类教学课件,定思路、查资料、写脚本、找背景、选字体、编程序少则几十小时,多则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有的程序自己不懂,还要请专业老师帮忙制作。废寝忘食把大量的人力、时间、精力用于课件设计上,而花在提炼精要的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已有语文知识基础和关注重点、选择设计教法上的时间反而不足,结果舍本取末,华丽的课件“花花绿绿”,“热热闹闹”,学生或只欣赏美丽的画面,或因与展示内容心理距离过远,活动不起来,冷眼旁观,不仅增加了教师自身负担,也浪费了学生课堂上本来就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和耐性。这样的准备方式,在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本不具备日常有效性和普遍可操作性。另外由于相当多的语文教师都不能纯熟地操作课件制作软件,而专业计算机教师又不能真正的了解语文教学,加上软件特点和网上搜集素材的局限,语文教师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在课件中完全随心所愿地实现自己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设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费时费力,语文教学的灵活度、深刻度却很难达到。三、教案照搬上课件,上课只按鼠标。有的老师把一篇课文的课件设计为封面、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导入新课、课文朗读、课文分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件封底、补充资料等环节,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部“灌”入电脑,教学时教师变成“机械师”,只需点击鼠标或键盘,课件便按顺序“播放”各教学环节,学生看得目不暇接,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四、大量展示从网络上下载的各种绚丽多彩的画面,以具体直观的的图像代替优秀文学作品创造的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统一学生的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实际上语文的特点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阅读品味而形象。五、以同名影视作品的播放取代语文教学。有的老师讲到《赤壁怀古》,正好国内热播电影《赤壁》,就干脆给学生放一放,帅哥美女、战争爱情,视觉盛宴!美其名曰“教学创新”。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的做法,毕竟作为词的《赤壁怀古》和作为电影的《赤壁》在表现手法上是不一样的,在表达的主旨上更是大相径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作为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始终是支持语文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快捷引进传统方式无法引入的影视、图像等背景材料,便于突破重点、难点。第二,缩减了传统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板书或描述介绍的时间,字迹更加清晰整洁,提高单位教学时段的效率。第三,通过对文字、图片、声音综合直观地展现,突破时空界限,给学生提供不可能样样亲历的具体可感的声形光色形象,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直观体味作品意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生活体验,提高认知度和鉴赏能力。但正如美国学者克拉克说的:“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用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一样。”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能只重视形式,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工具性,摆正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努力寻找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注意实际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自身经验,笔者认为现行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因利乘便,合理使用

教师追求现代化的意识虽然值得提倡,但任何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从设备条件和教师精力两个因素来看,不管什么内容,不管是否需要多媒体,都一股脑儿的用,让多媒体一统语文课天下,客观上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益的好坏,绝不是看有没有用多媒体,更不是看有没有用高级的多媒体设备。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片、录音机、自制卡片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上出好课。如果教师简笔画功夫了得,单用线条勾勒文学作品人物的形象,无论是采用小黑板还是幻灯片,都更简便易行,容易抓住教学重点,比从网上找来一些往往并不太对应的图片,效果会更好。谁能说丰子恺、丁聪、方成的漫画不比摄影照片更为传神呢?大量的语文实践也告诉我们,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人文思想的熏陶不能光依靠现代化教学“武器”,更依赖语文教师或富有文采的滔滔雄辩,或深情绵绵的娓娓叙述,牵引学生灵魂沉醉于字里行间,流连与墨韵书香。

二、因文而异,当用则用

美国教育家埃根谈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内容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份量,而文学是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物,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具有间接性,因此文学审美也不如别的艺术形态(如美术、电影等)审美那样直接、鲜明、强烈,但这种局限性反而便于读者挖掘更丰富、更深刻和更广阔的审美意蕴,读出自己的感悟见解。文学之妙,妙在意会,要真正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妙趣和蕴含的深邃哲理,还得回到对文字信息本身的阅读上来,靠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新画面,以自己的再创造活动去“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图像信息永远达不到文字信息的广阔程度,若过分依赖多媒体堆砌几幅画面来代替学生阅读、想像再造,无疑是对该类别语文内容教学基本规律的背叛和庸俗化。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告诉我们,典范文本(如诗词、话剧的精彩对白等)的内蕴是无限丰富的,音韵美很大程度上是靠直觉来感悟的,抽象的概念和语言分析根本就无法穷尽描述,即使费劲描述出来了,其原有的动人魅力也可能被破坏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那些事理型、逻辑性很强的内容适宜使用课件,音乐性强的诗歌、饱含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话剧对白等语文内容,只需通过放录音,让学生感悟其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感,通过反复朗诵甚至背诵,品味咀嚼其深厚的内涵,将基本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在当今影视图像泛滥成灾的时代,避免时时、处处跟着课件走,抓住朗读这个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中非常玄妙、微细的声情,将是对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好于单纯课件的分析。

三、宁简勿繁,追求实效

用最简单的设备、最便捷的手段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应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境界。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还是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阅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再加上以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和交往为背景的有意识读写训练,从而有效达到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只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步骤,只要用简单的设备手段能够完成的事情,没有必要让其复杂化。与讲课环节相关的材料可能很多,但这些材料之间区别甚微,这时就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者文字材料,不能把课堂时间浪费在对同一主题的重复解释上。正所谓,“弱水三千,我仅取一瓢饮。”语文教学中的课件演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必须有教师在场讲解或引导,如果屏幕上的文字显示太多,学生会分散注意力去阅读文字显示和提示,还会打乱教师的讲解。为了突出重点,并使画面简洁,教师用的程序(如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在显示中应尽量不出现或少出现,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完成的内容和流向提示就坚决不要纳入课件展示。设计时,还要力求可把同一课件用于不同场合,以扩大适应性。

四、注意调控,恰当引申总结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5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6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如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等;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讲授《雨中登泰山》一文,我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泰山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雨中泰山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雨中泰山的险、奇、、幽的景致,体味作者在雨中登山时那种愉悦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也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常常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和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雨中登泰山》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雨中泰山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地感知到了雨中泰山的景致美,又真正地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我的四季》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高效课堂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融于一体的特点,增强了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能让学生真切品味到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的需求,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活力。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成就高效简约的语文课堂,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使语文教学化简为繁

1.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与实效性。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走进课堂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还存在“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思想观念。他们只看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认为出彩的公开课或示范课,必须依赖于多媒体。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往往会使多媒体教学偏离正确方向,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2.学生对多媒体过度关注,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能保持学习的持久性。鲜艳的图片、动人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对多媒体的关注远高于对教师的讲解,这不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吸收,完全偏离了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使本来用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插图成了转移学生注意力的“罪魁祸首”,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3.多媒体素材参差不齐,未与文本有效衔接。多媒体用于教学的时间不长,多媒体教学资源还相对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从网络上下载教学资源,但网络平台上的多媒体资源参差不齐,且在素材的选择上比较粗糙,与教材完全配套的优秀的多媒体资源相对较少,这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影响着对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创新多媒体教学设计,掌握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度;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2.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特点和接受知识水平是需要关注的重点,然而部分教师忽略这一重点,将大量教学内容放入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异化,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主动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另外,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天赋特长等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可采用绘画的形式引导学生记住这些字,使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领悟生字的意思。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教学内容,还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3.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研发。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多媒体课件而言,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的方法概括而言有自主开发、购买商业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网络资源、培训骨干教师、引导和开展意见征集活动等。在校内、校间,乃至更广范围,都能建立合作,共同研发多媒体教学资源,使丰富的高质量多媒体教学素材实现共享,为教师提供可用的配套素材、精品课件等,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能够展示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通过动听的声音以及绚烂的色彩和灵动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让多媒体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成就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窦陈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研究———基于六安市五所小学的调研[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

[2]张娟妙.教师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宝.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4(05).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8

首先,我们要明确多媒体技术的特性与语文教学内容的之间的关联。多媒体技术能将视频、声音、图片、文字进行形象化地展现,这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幼龄段学生以形象化思维为主,多媒体形象化地呈现知识,有益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第二,在形象化知识与形象化思维高度吻合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能将教学内容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能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在兴趣、效率、信心的基础上,教学将事半功倍。第三,由于多媒体技术能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教师的课堂时间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第四,以多媒体声文图像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能够更好地把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高效就此产生,热爱从此开始。

二、多媒体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阅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阅读是获取知识、提高审美、了解外部环境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不仅如此,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影响到语文的整体学习质量,良好的阅读基础,对学生未来接受高等教育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重要教学手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的词汇认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入。教师可以选择切合文章意境的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收集符合文章表达的图片设置朗读场景,既有视觉的冲击又有音乐的辅助,更好地辅助学生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的阅读中,教师选择虫儿鸟声作为背景配乐,并用多媒体展示春天蝴蝶飞舞、景色宜人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魅力。文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以及“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两句话,是理解文章的重点句,教师在配乐上要注意从轻快的音乐中逐步转变为富有力量的音乐,辅助加深学生的理解。考虑到幼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安排一篇扩展性文章供学生课后学习巩固,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海伦•凯勒的事迹,加深学生对文中主旨情感的理解。

三、多媒体结合语文写作教学,创作出文思俱佳的文章

当前高考中作文占据了40%分数,充分说明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写作能力也是对字理教学、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检查。写作教学能培养学生语言组织、逻辑能力、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形成很好的助力。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出文思俱佳的作品,首先要从提高学生情感的感知能力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两个方面来切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文本情境,以富有情感体验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文中情感的表达,在熏陶中促使学生写作出富有情感的文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截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事物的视频进行展示,如体育运动竞赛的视频,充满视觉性刺激的学习体验加上教师对观察技巧的阐述,能够加强对学生生活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下笔有字可写、有事可用,增加学生的素材库,进而使学生创作出文思俱佳的作品。

四、多媒体结合语文教学评改,贯彻“简一律”渗透培养

简一律是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提出的商业理论,近年来被商界人士广泛提及。简一律具体是指:世界万物,所有复杂的系统,都只建立在一个基本原理之上;世界的本原,一定是极简的;只有找到一,才是真正发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的“元”点,0到1是最难突破的,1到N则是高速发展的,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建立在“一”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地反思,才能在复杂的表象中找出教学问题的本质。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作中指导和作后评改,能够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如在学生编写提纲的环节,就可以选取部分学生的提纲进行投影放大展示,师生现场讨论评说。教师通过作文中的指导,指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和不足之处;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探讨该问题的优劣。根据简一律的理论,我们要寻找一个知识的翘板,就一定要让学生与教师处于一个合逻辑规律的状态,如在讨论问题观点的时候,只针对该观点进行高效地阐述,学生才能把思维聚焦到一个思维点,进行自我地、独立地、深入地思考,从而达到内化知识的效果。传统的作文评改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看完分数、评语,就万事大吉,这种评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比较低效。在评改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问题认识深刻,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为载体,拓宽和延伸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元认知的能力,基于“唯一性、简一律”的原则,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评价,便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触类旁通。只有学生自己思考后的结果,才是他自己的成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做好辅导、启发工作就可以。如使用投影仪把优秀的作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评价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维度地思考和理解,反复推敲,最终达到对一个问题懂、深、透的状态。只有将知识内化到大脑的知识网中,才能更好更灵活地运用,从而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高阶地探索。

总之,在幼龄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构思设计符合小学生思维逻辑认知的教学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中心,进行多元化、灵活性地施教,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尹逊才.大道至简——特级教师张敬义的语文教学追求[J].小学语文教学,2017(06):59—61.

[2]姜晓萍.大道至简,让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探究[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01):7.

[3]王双敏.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7(06):22.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多媒体反思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教学方式已受到全方位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在语文课教学中,多媒体语文教学正成为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分两个层面:一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二是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二者相互依托,融为一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

显然,多媒体教学知识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具体优势简述如下:

一、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了一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以《月光奏鸣曲》配合《荷塘月色》重点段落的讲解,以清新明快的音乐来教授《绿》;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聊斋志异》的有关诗文,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课文,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项链》的高潮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的显著特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台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三、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心理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有这方面的优势,比如在教授《雷雨》这一课文,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再请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由学生来主动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项链》一文"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可在一堂课中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回味无穷。

实践证明,脱离具体语境的孤立割裂式教学很难使当代学生获得正确、完整的语言知识,更难使他们形成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大量语言材料通过声像媒体传播,重要的语言信息予以反复显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变化,直接控制教学进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文课所有的课文都要、都能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既与多媒体的特点密切相关,也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紧密联系。

追溯古老中国的国文传授传统,我们发现古人乃至近人更注重对文字及文意(道)的体味与鉴赏,从而摈弃单纯的文字层面的考据与训诂(即韩愈说的“句读”、“小学”)。其实从诸葛孔明“好为梁父吟”的“吟”,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再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朗诵,我们发现了本为传统却为今人忽视甚或漠视的“吟、味、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

文学的重要特征在于“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参与缺一不可,而语言作为二者之间的媒介具有先天的优势,因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包含的信息量多,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大。同样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有人觉得温柔异常,有人感到莫名辛酸,如果各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描绘一幅“言外之画”的话,前者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静谧的夜空,莲花般皎洁的云朵,调皮的眨着眼睛的星星,周围夏蝉贴心的“知了知了”;后者想到的却可能是孤寂的窗前。凄清的冷风,断肠的枯柳。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抹煞学生各异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丰富想象,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更何况人们的情感本身就极其复杂,,如《再别康桥》,同样描写对康河边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二节着眼于“深情”,第三节着眼于“温柔”,第四节着眼于“沉醉”,第五节着眼于“欢欣”,这样细腻曲折的感情变化,岂是确定的图片所能表现的。因而,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具有先天的,不可轻易取代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多媒体的直观性还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一、多种媒体并用不等于多媒体教学

很多老师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演示,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控制,变成现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执行、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事实上,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不应只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教学媒体也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二、花样繁多不等于教学生动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程式化了,课文被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质。如初中说明文《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可以选取有关故宫建筑的图片、照片或剪辑音像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三、莫把“课件”制作当“备课”

制作语文课件往往花去很多时间,致使很多老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甚至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事实上,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也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局部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总之,多媒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媒体的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挖掘语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使传授知识、继承民族精神、发展智能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

参考书目:

1、《高中生心理学》,郑和均、邓京华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2、《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多媒体语文教学范文篇10

语文是集丰富性、复杂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文字性强,内容丰富,过去的课堂教学,老师想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但受限于黑板教学的局限,效率低下,常感慨如果光说,学生如坐云中,写下来,一节课又匆匆而过,太费时间,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用多媒体可以扩充知识、开阔视野,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把大量丰富的信息直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把平面教学时许多节课的内容有效展现出来,这样教师就能从容地去丰富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语文世界的博大与精彩。

二、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

过去的语文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单调、枯燥,再加上语文相比自然科学表现出来的非逻辑性较突出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造成教师口沫飞溅,学生却昏昏欲睡的现象,弄得教师疲惫、学生厌倦。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课堂由静态的灌输变成动态的传播,学生闻其声、睹其形,容易使大脑长时间保持兴奋,提高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要用很多节课讲,老师还觉得没讲透,学生难以理解。运用了多媒体则不同,它借助直观的形象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有助于学生的接受。一些说明性较强的文章及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区域,用多媒体去展现,学生更容易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仅靠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学生很难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采用图解的形式将书籍的演变过程演示出来,简明扼要而又生动形象。短短几分钟,学生对书籍演变的形象感知就已完成,而且记忆深刻。在此基础,教师稍加点拨,对课文中文字表述的理解就轻而易举了。这种效果,是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很难企及的。

四、构建情景、激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声像、图文等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它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比如在戏剧教学中,完全可以把《雷雨》《哈姆•雷特》等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外戏剧不同的艺术魅力,将文字符号变成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更有感染人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五、更好地进行情感与审美熏陶

语文除了具有工具性,还应侧重人文性。它强调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美的教育。多媒体教学中,一首美妙的音乐,一段动情的吟诵都能升华学生的情感。诗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本难以完全体现的,借助音乐、美术等直接可感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再结合文字就能给学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但多媒体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运用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易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语文的丰富性、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文学作品大多具有隐喻、含蓄的特性,过多运用直观的多媒体,容易把人的思维固定为统一模式,局限了个人的理解,限制了人的想象力。文学作品的韵味是难以用几张图片完全体现的,否则“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从谈起。难以想象“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绝妙佳句,如仅仅用几张图片显示,其中的诗意与况味是多么的苍白!长期多媒体的滥用,对学生的想象力与感悟力是怎样的一种扼杀!

(二)科技的冰冷会淹没语文特有的个性魅力

语文与自然科学不同,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情感活动。无论文学作品还是老师、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从古至今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品格情感的陶冶,是师生情感的交流,优秀老师的个人魅力一直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多媒体技术的过多介入,某些语文课堂教学甚至成为课件演示的过程,教师扮演的只是旁白的辅助作用,师生的人际感情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代替,人文熏陶无从谈起,语文的魅力自然大打折扣。

(三)多媒体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