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7:58:13

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范文篇1

要避免教学设计“目中无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理念问题,特别是“教学活动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指出,“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对话性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归根到底,就是组织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三种对话,即同客观世界进行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同他人进行对话,从而形成社会性实践;同自我对话,从而形成道德性实践。所谓‘学习’,就是三种对话实践的统一。”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强调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这一教学观(有专家将此称为“对话哲学”教学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的教学理念高度一致。基于“对话哲学”教学观,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问题情景中,由教师和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教学任务)进入一种多元对话系统,并在教师的不断刺激、适时指导和正确评价中,使预设问题不断解决。为此,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情境(问题)呈现、对话交流、科学指导、全面评价四个方面,且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教学目标引导下,将四个基本要素按特定的逻辑关系交替展开的(如图1)。四个基本要素中,“情景(问题)呈现”对后三者起着定向、导引、制约和监控等作用,因而一定程度上“情景(问题)呈现”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先从情景与问题的设计着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并提出具有各种功能(如复习导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发展思维、巩固知识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以及如何指导,如何评价反馈等相关教与学活动做出整体规划。具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如何操作从而建立起基于问题情景(问题)的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呢?第一,目标分解教学情景的创设与教学问题的呈现总是围绕课堂教学总目标和子目标(阶段目标)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并进行分解。由于许多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作了规定,因而目标分解便成为教学设计第一阶段的中心工作。所谓目标分解,就是在认真分析课时教学目标系统和学生学习知能情况、教材内容内在逻辑线索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起始目标(教学的起点)、次级目标(为实现从起始目标出发将学生引向终极目标而设置的阶梯式目标)和终极目标(本课时教学目标)。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教学目标(这里主要指“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如图2)。具体操作为: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达成本课时规定的教学目标,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知能水平?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知能水平(次级目标),又需要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知能水平?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级的知能水平(起始目标,即学生学习前已具备的知能水平)。

目标分解时,在遵循“可实现”原则(即各层级知能水平的跨度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分解。目标分解后,再将课时目标和各层级知能水平按低级向高级加以规划与排列,并以最低一级的知能水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或切入点。以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为例,其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层级分析过程如下(图3)。本课教学需要实现的终极知识技能目标是“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次一级的知识技能为知道“①燃烧的条件”和理解“②灭火的原理”;要知道“燃烧的条件”,就必须知道“③可燃物”、建立“④着火点”的概念和知道“⑤燃烧需要氧气”的事实……依次分解下去,最后为“⑧空气的成分”和“⑨燃烧现象”。⑧和⑨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的知能水平。教学过程实施规划则从学生已有的初始知识经验入手,最后实现终态知识技能目标的掌握,且其顺序由低级到高级知识技能目标单向进行。因此,对“燃烧与灭火”教学顺序的设计,应遵从⑨→③→⑦→④→⑧→⑥→⑤→①→②的顺序进行,最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第二,情境创设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交流与沟通等活动,总是在一定情境下开展并深入的,而且只有在实际情景或者接近实际情景中开展对话、交流与沟通等活动,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才能更加的顺利。因此,教学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关键工作之一。具体操作为:在目标分解基础上,根据不同层级教学目标,创设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情境,并确定与之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中心内容。教学设计时,可通过揭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或联系、新知识与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或者通过指明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方法方式等途径来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存在、明确教学所要实现的认知目标和达标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新学习的期待。情景创设时,教师尽可能提供包含不同情景的应用实例和客观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信息素材,便于学生去主动发现、探索、应用和感悟。

此外,对于各层级目标对应的问题情景,应注意适宜性、递进性及全面性(即问题应包含对应教学目标所应包含的全部内容,否则影响教学全面实施)。如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引导学生感悟定量研究在化学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探究兴趣、为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猜想提供证据,在导入新课时,可设置如下的问题情景:氧气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可燃物燃烧时,释放了燃素,余下了灰烬(可燃物———燃素+灰烬)。如木材、煤炭燃烧,释放了“燃素”,留下比木材、煤炭轻的“灰烬”。这一观点被称为燃素说,并主宰了百余年。直到1673年,波义尔称量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得到的金属灰,发现金属灰质量比金属的大。按燃素说观点,燃素的质量可以小于0。这引发学者对燃素说的质疑。1774年,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重做加热金属实验,并称量加热前后容器(含金属、金属灰)的总质量,发现加热前后容器的总质量相等。拉瓦锡还用磷、硫等替代金属进行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提出氧化燃烧学说———燃烧是一定条件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问题:1.和现代燃烧理论相比较,燃素说有何不科学的地方?2.导致波义尔和拉瓦锡在金属转化为金属灰质量关系研究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何在?3.你认为拉瓦锡将会怎样分析波义尔的实验结果(即金属灰质量大于金属的质量)?4.燃烧探索过程也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关系的探索过程。请你猜想: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怎样的关系?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活动设计教学设计必须根据学习内容(任务)做好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规划。因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才能有效建构;不同学习任务的功能目的不同,往往要求学生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实现。

对话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对话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4-0058-04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逐渐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理论研究尚不成熟、不完善,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暴露一些问题。对对话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关注与改进,构成了本文的写作主旨。

一、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梳理

(一)一味追求对话,造成对话与讲授的对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对话品性之一。对话教学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属性。强调和实施对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必须明确的是,对话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和对立。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强调和追求对话离不开教师精彩和必要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可能流于肤浅,缺少深刻。但在这一点上,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缺少充分地认识和重视。过分强调和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教师讲授的教学还很普遍。《人民教育》2004年第10期曾刊发了元延花老师的《一节好课的反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缺乏教师精彩、深刻、打动心灵的讲授而留下了无尽缺憾的教学案例。在这篇文章里,元老师真诚地叙述和反思了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很具普遍性、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二)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刚性预设目标而言,新课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关注。对话教学更是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要排斥或抛弃一些基本的预设目标,因为这是教学的底线。换句话说,对话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又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底线,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刻意追求生成而迷失基本教学目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一节语文扩读课上,老师发了一篇阅读文章,文章通过两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虫子获得不同的肩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及辩证思维的熏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具创意地想出了许多让虫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换取法、等待法……课上得很生动。

案例中,执教者不顾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抛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味地为了生成而生成,顺势引导学生大搞探究,有点像在上生物课或自然实验课,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其实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迷失了本课中悟理促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和辩证思维熏陶的教学目标。

(三)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

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的那些表面上看似对话,具有对话的形式,却无对话的实质性内容和真实意韵的对话。从实质意义上来说,这些对话只是课堂的形式和摆设,本身不具教育性或教育性很弱。换言之,它们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太大益处。毋庸讳言,这类对话大量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中。

1.表面上尊重学生的虚假对话

在中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课堂对话现象:“同学们都预习了某某文章,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想探究其中的哪个问题呢?”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一边表扬一边话锋一转:“看得,大家都很好得预习了课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要“探讨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并非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备课时早已确定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或者说是课程标准早已规定或提示的问题。这种对话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对学习的抵触。

2.“假问题”过多导致的虚假对话

那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我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学生跟随老师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而随声附和“对!”“是!”的教学对话,就是由于“似问题”而产生的虚假对话。站在对话教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师生对话只能是停留在浅层、低级问题的提问与回答,没有也无法激起思想的交锋,不会也不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3.候答时间过短造成的虚假对话

候答时间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的一段时间。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几乎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是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种由于候答时间过短而造成的虚假对话,广泛存在于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四)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是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的世界。教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觉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当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活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有这样一节课: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的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学生分角色朗读“秋色”与“秋味”,全班男声朗读“秋风”,课堂中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从一般教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堂课设计是精妙的。它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堂课又是令人深思的:窗外就是切切实实的秋天,四周到处充溢着秋的阳光和秋的气息。然而,这一切却被教室里的师生,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充盈着的是教师和学生深情扮演的课文中的各种声音,唯独没有对“秋”的真切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远远不止以上四种。许多其他问题还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时暴露出来。

二、问题原因剖析

(一)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全面解读“对话”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对话教学的关键。在通常意义上,对话是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概念被理解和使用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学看来,对话是指双方积极介入和参与、平等交往和互动、真诚沟通和合作;从文化学角度看,对话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更是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对话教学是融贯了这种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遗憾的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这一本真内涵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把对话与教师讲授对立起来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这种理念和精神,有时从外表上看去,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仍属对话教学,因为此时此刻的讲授只是在交代问题的背景,在介绍有关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旨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此时激荡于教师内心深处的是与学生相互平等尊重的情怀,是真诚的倾听意识、对话意向。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无论在意向水平层次上,还是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对话式的,不能仅仅依据表面上是否存在一种你来我往的言谈,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

(二)对对话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生成性是对话教学的显在特征,但必须说明的是,对生成性特征的关注决不排斥教学的预设目标。在这一点上,对话教学的态度是“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学的预定目标,而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采取不予理睬或简单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二是不顾或完全忽视教学的预期目标,只关注和追求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或意外信息,并将之作为课堂活力的象征。显而易见,对话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失误即源于此。

(三)不少教师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是一种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教学实践形态。它要求教师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机智。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教师的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教学形态,它高度凝练了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注重互动,强调对话。在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对话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以新课程的眼光来看,这些信息和机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一大特点就是稍纵即逝。是否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组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不少中小学教师不但对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的反应迟钝,更是缺乏迅速有效重组课程资源的教学机智。对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三、对话教学实践的改进思路

(一)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教师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对话教学实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反映了对话教学理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第一,注重对话教学的本质和基本教学观的研究。包括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对话教学的目的观、过程观、课程观、师生观等。

第二,加强对话教学新理念或新概念的实践转化研究。对话教学吸收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诸多新的理念或概念。这些理念或概念大部分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是直接源于国外的教育理论或哲学,如“生活世界”“生成”等。这必将带来一线教师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研究,探讨它们将如何能够顺利转化或融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之中,转化或融入的机制如何等问题。

第三,做好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现实表明,不少教师在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模糊认识,如对对话与讲授的关系不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清楚等。这势必制约着对话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在生成和预设的关系上,对话教学的追求是: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为此教师要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底线。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盲目地追求生成,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以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取代“刚性预设”。所谓“刚性预设”,是指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折不扣,刻板单一。很显然,“刚性预设”反映了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忽视,它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机械式地兑现。这是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场面。对话教学在目标设计时更注重的是“弹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可见,“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为生成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开始就为生成铺平了道路。

对话教学范文篇3

(一)一味追求对话,造成对话与讲授的对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对话品性之一。对话教学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属性。强调和实施对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必须明确的是,对话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和对立。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强调和追求对话离不开教师精彩和必要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可能流于肤浅,缺少深刻。但在这一点上,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缺少充分地认识和重视。过分强调和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教师讲授的教学还很普遍。《人民教育》2004年第10期曾刊发了元延花老师的《一节好课的反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缺乏教师精彩、深刻、打动心灵的讲授而留下了无尽缺憾的教学案例。在这篇文章里,元老师真诚地叙述和反思了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很具普遍性、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二)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刚性预设目标而言,新课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关注。对话教学更是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要排斥或抛弃一些基本的预设目标,因为这是教学的底线。换句话说,对话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又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底线,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刻意追求生成而迷失基本教学目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一节语文扩读课上,老师发了一篇阅读文章,文章通过两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虫子获得不同的肩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及辩证思维的熏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具创意地想出了许多让虫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换取法、等待法……课上得很生动。

案例中,执教者不顾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抛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味地为了生成而生成,顺势引导学生大搞探究,有点像在上生物课或自然实验课,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其实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迷失了本课中悟理促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和辩证思维熏陶的教学目标。

(三)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

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的那些表面上看似对话,具有对话的形式,却无对话的实质性内容和真实意韵的对话。从实质意义上来说,这些对话只是课堂的形式和摆设,本身不具教育性或教育性很弱。换言之,它们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太大益处。毋庸讳言,这类对话大量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中。

1.表面上尊重学生的虚假对话

在中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课堂对话现象:“同学们都预习了某某文章,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想探究其中的哪个问题呢?”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一边表扬一边话锋一转:“看得,大家都很好得预习了课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要“探讨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并非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备课时早已确定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或者说是课程标准早已规定或提示的问题。这种对话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对学习的抵触。

2.“假问题”过多导致的虚假对话

那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我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学生跟随老师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而随声附和“对!”“是!”的教学对话,就是由于“似问题”而产生的虚假对话。站在对话教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师生对话只能是停留在浅层、低级问题的提问与回答,没有也无法激起思想的交锋,不会也不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3.候答时间过短造成的虚假对话

候答时间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的一段时间。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几乎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是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种由于候答时间过短而造成的虚假对话,广泛存在于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四)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是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的世界。教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觉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当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活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有这样一节课: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的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学生分角色朗读“秋色”与“秋味”,全班男声朗读“秋风”,课堂中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

从一般教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堂课设计是精妙的。它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堂课又是令人深思的:窗外就是切切实实的秋天,四周到处充溢着秋的阳光和秋的气息。然而,这一切却被教室里的师生,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充盈着的是教师和学生深情扮演的课文中的各种声音,唯独没有对“秋”的真切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远远不止以上四种。许多其他问题还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时暴露出来。

二、问题原因剖析

(一)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全面解读“对话”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对话教学的关键。在通常意义上,对话是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概念被理解和使用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学看来,对话是指双方积极介入和参与、平等交往和互动、真诚沟通和合作;从文化学角度看,对话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更是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对话教学是融贯了这种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遗憾的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这一本真内涵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把对话与教师讲授对立起来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这种理念和精神,有时从外表上看去,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仍属对话教学,因为此时此刻的讲授只是在交代问题的背景,在介绍有关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旨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此时激荡于教师内心深处的是与学生相互平等尊重的情怀,是真诚的倾听意识、对话意向。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无论在意向水平层次上,还是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对话式的,不能仅仅依据表面上是否存在一种你来我往的言谈,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

(二)对对话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生成性是对话教学的显在特征,但必须说明的是,对生成性特征的关注决不排斥教学的预设目标。在这一点上,对话教学的态度是“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学的预定目标,而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采取不予理睬或简单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二是不顾或完全忽视教学的预期目标,只关注和追求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或意外信息,并将之作为课堂活力的象征。显而易见,对话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失误即源于此。

(三)不少教师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是一种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教学实践形态。它要求教师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机智。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教师的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教学形态,它高度凝练了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注重互动,强调对话。在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对话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以新课程的眼光来看,这些信息和机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一大特点就是稍纵即逝。是否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组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不少中小学教师不但对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的反应迟钝,更是缺乏迅速有效重组课程资源的教学机智。对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三、对话教学实践的改进思路

(一)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教师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对话教学实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反映了对话教学理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第一,注重对话教学的本质和基本教学观的研究。包括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对话教学的目的观、过程观、课程观、师生观等。

第二,加强对话教学新理念或新概念的实践转化研究。对话教学吸收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诸多新的理念或概念。这些理念或概念大部分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是直接源于国外的教育理论或哲学,如“生活世界”“生成”等。这必将带来一线教师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研究,探讨它们将如何能够顺利转化或融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之中,转化或融入的机制如何等问题。

第三,做好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现实表明,不少教师在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模糊认识,如对对话与讲授的关系不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清楚等。这势必制约着对话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在生成和预设的关系上,对话教学的追求是: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为此教师要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底线。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盲目地追求生成,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以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取代“刚性预设”。所谓“刚性预设”,是指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折不扣,刻板单一。很显然,“刚性预设”反映了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忽视,它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机械式地兑现。这是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场面。对话教学在目标设计时更注重的是“弹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可见,“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为生成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开始就为生成铺平了道路。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增强其驾驭对话教学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将之作为提高教师素养的切入点。其次要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教学机智。对话教学主张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由此非常重视课内课外的资源利用。这要求教师至少具备以下两种能力:一是对课内外原有资源的敏锐意识和有效的重组能力;二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便在师生对话中“涌”出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对话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特点;存在的缺点;应用探析

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展示自己、聆听他人,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对话教学不局限于教师的独白,它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发问,更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提高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读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1.1对话对象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产生的问题和对话的方式会有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形成了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特点———对话对象的多样性[1]。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问题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对话方式,针对性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发展。

1.2对话发展的整体性:对话发展的整体性也是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虽然每个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同属于一个集体,在小学数学的对话过程中具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学习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尽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观点和开放性思维。

1.3对话需求的共生性: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还有对话需求的共生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需要对话提高学习质量,老师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精神状态,以便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和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和学生对于对话都具有共生性的需求。

2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1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做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学习和心理压力,更好地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进一步解决学习问题。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放松心理戒备,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思考、敢于质疑,通过不断的沟通和思维碰撞,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理解程度、发散学生的思维[2]。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课时时,学生对于正方形属不属于长方形肯定会有争议,老师可以将“属于”与“不属于”分为两个队伍,让学生通过不断总结特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2.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与书本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与书本的对话也是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学生与教师、同学的沟通时间毕竟少之又少,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自学时间,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概学、产生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总结知识点的学习体系,让学生在自学时能够与书本达到有效的对话沟通,增加小学数学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节课时时,学生通过对概要内容的学习首先应该产生“时、分、秒有什么作用?哪个单位比较大?他们的换算比例是多少?”等问题,再通过认真学习书本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并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录下来,达到学生与书本的高效沟通。

2.3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心理障碍,帮助教师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对学生进行特殊训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后,老师可以用“同学们,你们知道直角、锐角、钝角的区别了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说出心理的疑问,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主动对话,老师再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达到教师与学生有效对话的目的。

2.4促进多因素融合,加强学生、教师、书本三位一体的对话:促进多因素融合,加强学生、教师、书本三位一体的对话也是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与学生对话,向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等,还要与书本进行对话,总结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的、从泛泛的书本中提取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学生也要通过不断与教师、书本进行对话来学习知识,因此学生、教师、书本是三位一体的融合关系,不可分开,在小学数学中更好促进三者的融合对话[3]。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节课时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与书本间有浅显的认识沟通,老师也要认真备课,通过课堂教学后老师要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如“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克的计量单位?”等,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等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对话对象的多样性、对话发展的整体性、对话需求的共生性等应用特点,需要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话模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促进多因素融合、加强学生与教师与书本三位一体的对话等方法来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凤娟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孔村小学

参考文献:

[1]陈亮,刘耀明,杨海燕.新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探析———对话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6):123-125.

对话教学范文篇5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问题,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之后拿出事先准备的羽毛球,告诉学生这是花了22元买来的,之后通过外包装,可以看出,一共有12个羽毛球,然后让学生计算,一个羽毛球多少元?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二、自主探究学习,有效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主要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与旧知识的对话,寻找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从而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地点设在学校跳远沙坑旁边,把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之后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的体积是多少?……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共同讨论、合作分析等,进行一一解决。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予以牢固掌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合作交流,进行小组展示

对话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对话以及问题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以及思考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该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教学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创设课堂结构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表现。同时,随着改革创新口号的提出,幼儿教育以及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融合了实践的观点,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改善了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创新。

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积极提问的兴趣。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善于提出个人的疑惑。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2.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

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措施实施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第二,理论结合实践,增强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4.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举措。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相学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变革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素养以及能力。

作者:张旭敏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对话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对话式教学;优势

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从学制上来看,教师应调整和缩短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从教材上来看,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对话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并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良好发展。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对话式教学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外在动力也是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要基础,如教师的表扬和家长的奖励,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对话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将语文知识渗透在活动中,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释放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为主,注重知识的传递,导致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教师缺少对学生情感状态和个性差异的关注。然而,教育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表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感悟知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师生对话可以改善枯燥的教学氛围,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如此,师生对话还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好的知识,并且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二、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对话式教学

职业院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自卑、灰暗、失落的群体,这些学生需要教师的关爱,需要通过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营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在教学中全面实施师生对话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对话式教学科学发展的需求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促进者,是教育发展的研究者与创造者,同时是课堂的建设者与开发者。中职院校主要倡导的是创建全新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平等发展的基础上敞开心扉交流。而对话式教学正好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师生互动学习的有效教学形式。

(二)对话式教学是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需要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全面配合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勇敢超越自我。

(三)对话式教学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全面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为单边活动,而这正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对话式教学影响中职语文教学的因素

(一)传统教学模式惯性迁移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内容为主,经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教师只注重教材、忽视了学情和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学生机械式地被动掌握教学知识点,缺少全面的思考。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迁移,导致部分教师没有将学生放在语文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对学生做出以教师个人理解为标准的指导,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者参考书的指导,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二)提问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尝试提问、交流、互动,以激活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当教师预设的问题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时,学生却在大量的问题中迷失方向,难以梳理知识点,也无法构建知识体系。并且,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并不是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的,所以难以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对话。

(三)对话关系的不公平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对话,有的学生表现冷漠,有的学生甚至只充当旁听者。因此,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经常会运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启发诱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缺少耐心,没有给予其较多的思考机会。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式教学的效果

(一)充分备课,设置相关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三备、四定、五统一”: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并设置相关的提纲,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教师也可以制定具有创新性和发展空间的语文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明白怎样做才可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具备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且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促使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刻的思考。例如,哪些问题应当保存,哪些问题应当忽略。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对话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领域的重视,还被运用到各个课堂教学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以阅读内容为主要载体,而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来自于教材,导致知识面的拓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因此,教师应积极落实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对话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通过问题式对话,激发学生语文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对话效果的根本含义,只将对话理解成谈话,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立刻举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并补充讲解,再提问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如在教学《雷雨》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问答:教师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学生答:“曹禺。”教师问:“曹禺是哪个地方的人?”学生答:“湖北省潜江市人。”教师问:“曹禺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学生答:“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教师问:“曹禺的出生年月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提问,问题是课堂开展的关键,问题问完后,对话也就结束了,这是十分常见的浅显对话。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野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四)落实思维式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探究基本的中心思想,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正确表达出文章的意思,将相关的结果添加到对话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阅读内容,检查其中是否存在相关的问题和漏洞。在审查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建议,让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思路进一步完善自身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应明确教育学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开展更深一步的探究,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文中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在此处前后写了什么?请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再读课文,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有何用意?”“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文章主题,感知其中的道理,并引导学生跳出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五)合理提出问题,引导合作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且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多与同学交流讨论,实现合作阅读,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非常有效。同时,教师要正视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思路,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方向,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在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内容展开讨论和阅读。如“当一只小虫子的坏处有哪些?好处有哪些?文中的小虫子经历了什么?通过阅读文章,你有什么启发?”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自主学习文章中的生字,并引导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中解答问题。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相互交流之中,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结语

对话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师生对话,不断钻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话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旺.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

[2]金星霖,周娜.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基于专家教师的语料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3]杨根凤.论“平等对话式”中职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6(29).

[4]彭江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

[5]潘涌.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6(16).

[6]赵晓霞.语文对话教学的传统渊源、核心价值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2).

对话教学范文篇8

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意义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依赖话语这一传播媒介得以实现,话语是教师表达思想和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对话作为适应大学课堂传播规律的新型教学形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师生协作的和谐性,在活泼开放、自由灵动的课堂意义空间与话语氛围中实现学生、教师与教学文本之间的互动与建构,不断生成新的话语信息,实现课堂话语的增值,形成课堂教学的信息互流与话语体系。“教学的本质是思维的对话,是教师、学生基于课程的思维对话”。

“经由思维对话,学生得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知识得以转化为智慧,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以生发,基本的道德素养得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逐步实现”[1]。大学课堂教学的对话既有深层的,也有显在的,思维对话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交往与心与心的默契,而当其表现为有声语言时,则在师生平等与自由的话语活动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中,应有宏观的如文学史规律、文体研究视角的观照,也应有微观的作家作品的细研微察,并注意宏观与微观的交融并进,从而既帮助学生形成大气浑厚的思维风格,又使学生对知识有很好的经纬缜密的掌握”,其丰富的蕴涵、文本的多义和理解的不确定性等,使其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远非教师主导课堂就能圆满完成,而应有师生充分而灵活的互动,因此引进对话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呼唤。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是经过时代淘洗和读者选择之后的文化精品,饱含丰富的社会、人生底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生成性还是生命个体的体验性,都无法脱离课堂内的多维对话与沟通而单独实现。正是在对话中,学生不断达成动态的逐步递进的学习目标,既以此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也是能力培养的生成过程。

(2)改变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从学科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里最为典型的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够,缺少质疑精神、批判意识和时代感。传统意义上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乏味,正在于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参与度不够,对各种课堂因素特别是文本内容缺乏适当而有力的激活,没有生动的知识信息传播过程作为支撑。

(3)优化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新路径。“对话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对话,在经验共享、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引进对话教学策略,确立共同的目标和话题,平等参与,真诚交流,充分调动各种课堂传播因素,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通过教师、学生、书本之间的对话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3],提升审美体验,生成文化感悟,促进知识建构的逐步完善和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提升。

二、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生命个体的师生与静态的古代文学文本之间必然会发生不同联系,通过阅读、阐释、传受等活动进行对话,以生动的情感激活教学内容,生成具有现代意义的信息链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课堂活动主体与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意识、文本内在美质之间的对话,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是作为知识接受者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读者与历代鉴赏者、阐释者、评论者的对话。作品的意义世界和审美内质随课堂话语空间的延伸而不断拓展与完善,在动态的话语生成中形成某一作品的接受史。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活动之中。

对话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教学控制;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对话式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进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而是创设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模式: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出自己遇到的学习困难,老师然后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辅导。整个教育活动建立在平等、主动、积极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掌握整个小学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为了课堂辅导,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与有效性。

一、对话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分析

1、加强老师对话教学理念培训,提高老师的课堂备课准备老师首先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应该做好对学生主导型教学的教学理念强化,应该积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难点,掌握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认知难度,尤其是应该掌握学生的提问形式以及提问目标,进而做好小学数学的备课工作,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的互动有效性,同时保证教学进程地不断推进。

2、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积极性,将课堂教学由老师主讲转变成为老师主辅为了做好对话式的教学工作,老师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尤其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预习,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大概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准确度,进而进行现代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将课堂转变成为学生的辅导过程,避免传统教学中的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与自主性。

二、对话式教学模式中生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分析

1)积极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利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时,老师还应该积极尝试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按照性格、学习能力、学习表现等划分成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将数学讨论问题作为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习,一方面促进学生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以及相关帮助,利用好学生知识结构相似、学习难点相同的特点,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交流,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2)增加学生小组合作讲课模式的利用,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点的分析与掌握。老师还应该积极利用学生小组来进行讲课练习,老师可以将数学学习中的基础部分,如对货币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等作为学生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题,让学生在备课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讲课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尤其是通过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对知识要点体系的分析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提高。

三、对话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自我的对话形式分析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总结

为了做好对话式的小学数学教学,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前自学,尤其是老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首先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预习,找出自己学习过程不理解的地方,同时将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学习难点总结出来,进行相应的问题总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的提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深入认识,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自学能力。

2、增强自我反思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对自我薄弱点的认知与改善

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尤其是针对在课堂辅导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思维的理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我哦哦认识,尤其是对数学知识点的正确性与方法性认知,只有让学生在自学与课堂辅导教学中找到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与基本的学习方法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方法的改进以及学习思维的提高,也才能更好的促进对话式教学的成功,提高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质量以及对话环节的设计。四、结束语对话式教学方法是利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有效地沟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时,首先应该积极加强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首先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反省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做好相应的问题假设,做好数学辅导教学准备工作,同时提高学生团队学习意识以及小组学习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对话式教学,也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作者:李效忠 单位:甘肃省平凉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上湾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文平《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对话式教学程式》[J]读写算上下旬2016

[2]陶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式教学”》[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

[3]魏民《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好家长2014

对话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对话教学

众所周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的教学多以应付考试为最终目的,这不仅损害了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缺乏对学生对历史的自我认识评价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话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而由于对话教学属于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发挥的作用及意义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和认识,其实践的措施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研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习是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辨析能力的途径。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对一些考试的内容进行勾画、讲解,然后就让学生在下面进行背诵、记忆。这样看来,历史作为一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却受到这种生硬而枯燥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兴趣尽失,表现为对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感到烦躁,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要进行改变。这种改变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主要任务为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辅助和引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正好契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面的吸引到课堂当中,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改善当下生硬的教学现状,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运用

1、创设轻松舒适的对话环境。为了有效的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高中历史的对话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良好轻松的对话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塑造一种同一平台和位置的对话环境。当学生在对话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全面的表达出来,即使其所说的与标准的答案有所偏差,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表达完,然后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来对其评价,而教师则在最后来进行综合的评价。在对话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列出一个较为宽泛的课题,然后让每个学生回答一个答案,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发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2、营造良好的情景进行对话。通过创设出一种良好的情景来鼓励学生进行对话,既能接触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抵触情绪,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比如,当教师讲解到时,可以利用网络以及PPT课件的方式,搜集一些的音视频或是一些采访录音,让学生对进行全面的认识。可以说,通过这些更加直观的资料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将自己作为当时的一名看客,从而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在营造的氛围中,教师可以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就此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读。3、转变观念,丰富对话形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对话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摒弃以往的枯燥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应付高考。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逐渐的抛弃自己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而要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积极的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形式与内容多样,既包括与教师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还包括与历史教材的对话。而在与历史教材的对话时,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可以在自我的大脑里对一些历史名人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对话。此时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通过搜集史料,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全面而通透的理解。4、丰富对话教学的评价模式。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仅仅以考试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盖棺定论。从教育的收效来看,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不能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极大了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开展对话教学之后,应设置对应的新兴评价方式。基于对话教学以学生为课程主体,教师应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评价,表达能力的评价,与同学沟通能力的评价。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并设定合理的占分比例,以此挖掘学生不同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充满信心,以此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率。

总的来说,对话教学是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要求的有效教学方式,为高中历史教学营造了一种充满了人性化色彩的理性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改变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全面的掌握,认真贯彻对话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进行对话,不断的提升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对话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此来不断的完善对话教学,让其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提高对话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分析[J].马晓红.邢台学院学报.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