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3:42:39

电信业

电信业范文篇1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信业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浪潮,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我国电信业从政府统一管理的部门转变为竞争激烈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1997年2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中的69个成员国,代表了全球90%以上的电信业务,正式签署了2000年的电信市场对外开放协议。主要内容为:1998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欧盟部分国家和日本(相当于世界电信收入的75%)全面开放电信市场。

在2004年年底,外资在我国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中的持股比例限制由开放初期的25%逐步提高到49%,并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建立中外合资企业,提供基础电信服务。2005年,外国电信运营商进入我国的最关键时期已经到来。

二、我国电信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打破行政垄断、引人竞争机制等方面,我国电信进行了改革。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电信行业的大统一的天下被打破。但是,至今电信业在破除大统一局面、引入新的竞争主体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全到位,我国电信与政府的“血缘”关系并未完全割断,现有的几个国有电信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入WTO后给我国电信业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响,如国外信价比高的产品将大量进入我国电信产品市场,外国实力强劲的电信公司将纷纷进入我国的电信市场,对我国电信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对于通讯市场曾经有过的垄断时代已成为“昨15I黄花”,电信市场不再有“巨无霸”的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同时经历了这几年电信市场的长足发展,邮电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飞速提高,邮电通信不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从总体上说,通信能力与市场需求相比已经不再是短缺。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需求普遍疲软的情况下,WTO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将比现在可怕。

三、电信企业行业特点与营销重点

电信企业从属服务行业,因而我们必须从服务行业的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方案。电信企业具有如下行业特点:

1.不可触摸性。服务是无形的。服务在被购买以前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或嗅不出的。而购买者为减少这种不可触摸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必然会寻求服务质量的标志或证据。他们将从看到的地方、人员、设备、沟通资料、象征和价格等方面,作出服务质量的判断。因此,服务提供者的任务是“经营证据”、“化无形为有形”。而服务营销者受到的挑战则是要求他们增加有形证据。如果我们想使我们的企业看起来服务快速和有效,就要试用以下几种工具使这种定位策略有形化。

2.不可分离性。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二者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服务时顾客也在场,提供者和顾客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特征,提供者和顾客两者对服务的结果都有影响。

3.可变性。服务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因为服务取决于由谁来提供以及在何时、何地提供。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可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步,投资于挑选优秀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培训。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培训,使其对顾客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适当反应,从而减少服务的可变性;第二步,通过顾客建议和投诉系统,顾客调查和对比购买,追踪了解顾客的满意情况。这样,质量较差的服务便可被察觉出来并得以更正。

4.易消失性。服务不具有可贮藏性。不可能事先生产出服务留待以后消费。它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消费的过程,因而极易消失。由于服务性企业具有以上特点,在服务性企业中,顾客面对着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和较多变化的服务者,服务结果不仅受服务提供者的影响,而且受“不公开的”生产过程的影响。因而服务性企业的营销不仅需要传统的市场营销,而且还要插人其他两种市场营销,即内部市场营销和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内部市场营销与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共同构成现代市场营销——全员营销。亦即市场营销的重点就是全员营销。

四、未来我国电信企业的营销战略

如何增强我国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如何调整我国电信产业的营销战略,以便我国电信业能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国电信业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应为如下几点:

1.引入竞争机制,重组电信行业资源,组建企业集团。中国的电信产业过于分散,企业过小的现状仍十分严重,难以与国际上电信巨头进行竞争。因此,必须大刀阔斧地开放国内市场,整合国内电信优良资源,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的竞争,将民营经济的活力注入国有电信企业的实体之中,加快国有电信企业的重组、改造,壮大我国电信业的整体竞争力。

2.坚持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最终归结为电信产品所蕴涵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竞争。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第一是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通讯和卫星通讯的结合;第二是通讯与计算机、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的结合;第三是通讯与商业和金融产业的结合。只有在不同层面上逐步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中国企业才能既适应市场需要,又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多的电信产品。由于我国电信产业大统一的历史局面还没有完全根除,几个大的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价格层面上展开,所以我国电信产业市场上电信产品仍十分单一化,适应不了顾客的需要。在发达国家,电信企业的产品品种众多,业务量很大。在国外,电信产品的开发遍及保险、储蓄、旅行、炒股、娱乐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4.实行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的运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和全球市场意识,制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我国可以跨行业组建一个电信企业集团,如将电信的研究院所、制造业和电信服务业的优良资产进行组合,组建一个有活力的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电信产品供给和电信运营业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只有能走出去,拿进来,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互通有无,才能逐步发展壮大。

5.价格手段,不可多用,不能滥用。价格大战一直是企业界惯用的营销手段。曾几何时,价格成为我们企业的制胜法宝,推销产品的不二法门。但我们的消费者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小幅度的降价手段,最终结果导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我们通讯市场,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里的渔夫并不是指由于降价而得到实惠的消费者,而是指国际上那些圆睁双眼,紧盯我们这块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放的通讯市场的通讯业的巨头们。我们原本就不足以与之抗衡,我们本应该联手与之竞争,而我们采取的价格战无疑将自己的市场廉价出售给了他们。当然价格战并非一无是处,通过价格大战,可以做到优胜劣汰,导致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并由此锻炼我们的企业抗风浪的能力。但是价格手段毕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更不能滥用。而应该配合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针对特殊群体采取价格攻势;同时价格不能一降再降,那样会使顾客有了等待心理,反而更糟。

6.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服务当价格刺激不了消费时,我们应该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管理。经营范围的缩小,竞争对手的增多,使得价格竞争愈演愈烈。解决价格竞争的办法是发展差别供应和建立差别形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因为一个满意的顾客对价格的关心程度低于对提供服务者的关心程度,同时一个满意的顾客较为容易接受开展的新业务,而且对我们电信企业的成本而言,发展一个新顾客远比吸引一个老顾客的费用高。因而我们电信企业应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实行差别化服务管理。这种差别化服务管理具有两层意思,其一,区别本企业与外企业的不同,使顾客能明确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别人所无法提供的。这一点可以配合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其工作重点应侧重于经营范围的拓展,让我们的服务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其二,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五、我国电信企业营销创新的模式选择

电信业范文篇2

关键词:电信业服务营销员工素质竞争者分析

电信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电信企业要想在电信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高度重视电信市场服务营销工作。电信企业要做好电信市场服务营销工作,提高电信市场服务营销能力是明智的选择,但首先应分析影响电信业服务营销能力水平提高的基本因素。一般而言,影响电信业服务营销水平提高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信企业网络技术和员工素质

(一)电信企业网络技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电信网络的依赖正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如果说在以前电信业务是一种奢侈品的话,那么现在人们对电信网络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当前发展来看,全球范围内电信、信息和IT的融合是大趋势,未来社会必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电信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而电信产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电信的网络质量,所以,电信企业的网络规模和质量是电信市场营销能力的基础。从全球的视角看,21世纪向人们展示了电信业在用户需求和技术方面的两大发展趋势。用户需求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娱乐化、个性化。这就要求电信企业更新网络服务平台,开发大量用以满足人们的广泛需求,提供“一站式”集成、融合的服务;要求电信企业向多媒体方向发展,面向客户广泛提供声像、图文并茂的交互式通信与信息服务;同时,以客户为中心,按用户的个人意愿向其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服务,以满足人们愈发娱乐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这些都要求有一个高可靠性、高质量的电信网络来承载,支撑由此带来的网络流量、管理控制、交换传输的复杂变化对网络的新要求。信息化为电信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同时也对运营商构建面向信息社会的高可靠性、安全的网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电信企业的员工素质

企业的基础是员工,因为企业的一切经营生产活动都需要通过员工来实现,员工是企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必须把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企业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进取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会形成企业精神并作用于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有企业的发展。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人(服务企业的员工)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虽然诸如自动售货服务、自动取款机等是由设备来提供的,但绝大多数的服务企业的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员工因素对服务企业之所以显得十分重要,是因为一方面高素质、符合有关要求的员工的参与是提供服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水平也是决定顾客对服务态度满意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价值和声誉是靠工作在第一线的服务人员支撑的,员工知道怎么做最好。电信企业是典型的服务性企业,它们的很多业务都需要通过员工和客户的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作为直接面对客户提供服务的电信业员工,其素质更是体现了企业的素质和内涵,彰显电信企业的理念和运营水平。

二、电信企业渠道的规范性

渠道是电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通道之一,连接着客户和企业,具有拓展市场和反馈信息的作用,也影响着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渠道是整个企业的龙头,它的要求就是对企业内部支撑环节的命令。因为它代表着客户的需求,通过营销渠道给客户一个最佳体验,能充分体现电信企业品牌和品牌承诺。

因此,电信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具有自我特色的规范的营销渠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因为:首先,规范的电信企业渠道与企业资源配置和市场环境相适应,渠道模式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规范的电信企业渠道在模式选择上往往不是照搬现有成功企业的模式,而是审时度势、合理选择,能有效实现对客户的承诺,有利于产品销售和竞争力提高。其次,规范的电信企业渠道模式选择与企业服务、产品质量、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市场细分、企业管理等严密地结合起来,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形成严密的组织运营体系,从根本上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规范的渠道模式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竞争对手渠道模式的变化等不断进行变革,能有效选择和整合企业渠道模式,以适应渠道环境的变化。最后,规范的电信企业渠道往往是以直销为主,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渠道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更能适应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三、电信市场环境与市场行为

(一)企业的市场环境

企业的市场环境按美国市场学家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就是:“影响企业市场和营销活动的不可控力量和影响力”。具体讲就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能力,使其能否卓有成效的发展和维持与其目标顾客交易关系的外在参与者和影响力。对于电信企业来讲,市场环境是指制约和包括电信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电信企业的活动经常受到包括政治、经济、人口、科学进步等在内的诸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电信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它既可以给电信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又可以给电信企业带来某种威胁。因此,市场环境对于电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都和电信企业服务营销战略、策略的制订和执行息息相关。

(二)竞争者分析和消费者特性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分拆与重组,电信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近几年我国电信市场的格局在市场自身发展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和铁通为主,众多增值业务提供商和ICP参与竞争的局面。分拆与重组的结果,不仅是网络资源的重新配置,也是业务牌照、用户资源的重新布局,而且使各大电信运营商资源与实力接近。因此,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正从网络资源的竞争向差异化的服务竞争转变。电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了解竞争对手,识别企业竞争者,搞清竞争者的目标与战略,判定竞争者的市场反应,进而选择企业应采取的对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消费者市场又称消费品市场或生活资料市场,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满足生活需求而购买或租用商品的市场。它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市场。消费者对电信市场的基本期望和需求,是购买电信产品的一般心理。电信企业应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时代性、伸缩性、可诱导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在电信产品的使用价值、价格、供货地点、时间、方式方法以及各种服务工作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满足消费者的共同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新国:《企业战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KARENG.STROUSE:《新电信市场成功策略》,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3年6.1。

电信业范文篇3

笔者认为从国家主体层面来说主要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首先应加快立法速度,完善通信法律体系。为了满足WTO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规范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信网络和信息安全,我国也陆续制订了一些法律,如全国人大在2000年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相继了《电信条例》(2000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2002年)等行政法规;信息产业部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适应了电信业对外开放的需要,其中,《电信条例》和《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是电信行业最主要的两部行政法规。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电信法》,对电信业的管制更多的是依靠条例和部门规章。这与美国1934年出台的《电信法》、英国1984年出台的《电信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国目前通信业立法速度太慢,过渡期即将结束而通信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此外,通信执法主体的设定和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为了适应电信业进一步国际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际电信服务贸易的原则和要求,尽快出台《电信法》,提高立法质量。

其次应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实现对电信运营商的有效管理。由于中国电信业长期政企不分,造成了监管机构的错位。信息产业部是电信法规的主要行政执法机构,但在电信价格管制和电信基础设施及重大电信投资决策和审批上则由国家计委负责,有线电视网络及其他电信专网的管理也依然分散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这说明我国尚不存在独立的电信管制机构,造成多头管理,这既不符合WTO的有关规定,也影响管理效率的提高。鉴于此,我们应尽快建立一个独立于所有运营商之外的电信监管机构,来实现对电信运营的正常监督和管理。

从企业自身的主体层面来说应该积极的适应规则,特别是国际规则,提升市场应变能力,增强自身综合实力。首先可以借3G牌照的发放,积极进取移动通讯市场的重组和变革。3G时代的到来对国内的通讯市场的格局必定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在2007年必定进入3G时代。3G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演进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产业格局和游戏规则的变迁。在3G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如何构建紧密的产业链,并策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是移动运营商面临的新挑战。运营商整合产业链、构造生态系统的能力决定着3G业务发展的状态。韩国的CDMA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零部件产业、终端机产业、系统产业和运营服务产业为一体的体制,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这种体制的实施使CDMA从开发到推广、到服务、到市场整体全面地突破和发展,从而使韩国从移动通信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移动通信强国。从四大运营商的经营现状看,中国移动实力最强,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均居首位,原本一直经营状况不佳的中国联通现在已经渐渐走出困境,而两大主要以固话为主的运营商的营业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都已显出疲势,这将促使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借3G牌照发放之际积极争取进入移动通讯市场。在3G的技术选择和技术支持上,我们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的研发,以期拥有更多的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请进来、走出去”的契机,利用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再次,通过差异化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电信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的行业,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但与此同时,无论从国外还是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电信业又是一个竞争性行业。由于3G关系到上千亿投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3G网络,投资可能接近2000亿元,如何布局以避免3G网络重复建设,就成为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如果不加控制地增加进入者,引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会将一些运营商带入资金的泥潭,这对中国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在电信市场开放的情况下,这种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大,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电信业的发展。有鉴于此,中国有关部门应该合理控制3G牌照的发放数量,新的市场竞争者如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将发展重点放在优质的现有本地用户和宽带用户上,尽量避免与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展开正面的价格战,努力实现规模效益与有效竞争之间的平衡。构建后的格局应该能够同时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和电信业的市场经济效率,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这其实就是经济学中提到的“马歇尔冲突”:如果只强调规模,垄断是最好的,但没有竞争的压力,企业可能生产经营效率低下;如果竞争过分、过度的话,企业又没有市场规模,成本大幅增加,也无法达到优化社会资源的效果。

最后,通过优质服务,培育用户忠诚度。用户忠诚度是电信运营商取得竞争胜利以及扩大和保持市场份额的关键。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市场份额的竞争,是争夺用户的竞争。只有服务质量好的电信运营商才能培育用户的忠诚度,防止用户的流失,扩大新的用户群。跨国电信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明显高于我国电信运营商。为了能与竞争对手,尤其是跨国电信公司展开竞争,我国电信运营商必须苦练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首先,从上到下都要树立市场观念,转变服务态度,以“消费者满意就是我的最大满意”为标准。其次,建立健全电信运营商的各项服务制度,根据消费者的反映和管制部门的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水平。第三,严格按照有关电信业的服务标准提供电信服务。这些标准包括《电信服务标准(试行)》等。最后,熟知市场细分,培育高消费用户。因为高消费用户的支出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且比较稳定。在加拿大,14%的用户带来平均月收入的53%,且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因此,要将用户划分得越来越细,并针对其需要制定多种服务选择,从根本上做到用户需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总之,在WTO要求中国全面开放电信后,我国电信运营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压力,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如果中国电信运营商能够抓住机会,不断改革完善自己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中国政府提供给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竞争平台,与世界电信巨鳄展开全面竞争。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必然能在世界电信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给国家发展带来更大的收益。

电信业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电信企业;市场形势;营销战略

一、中国电信市场的形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信业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浪潮,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我国电信业从政府统一管理的部门转变为竞争激烈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1997年2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中的69个成员国,代表了全球90%以上的电信业务,正式签署了2000年的电信市场对外开放协议。主要内容为:1998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欧盟部分国家和日本(相当于世界电信收入的75%)全面开放电信市场。

在2004年年底,外资在我国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中的持股比例限制由开放初期的25%逐步提高到49%,并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建立中外合资企业,提供基础电信服务。2005年,外国电信运营商进入我国的最关键时期已经到来。

二、我国电信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打破行政垄断、引人竞争机制等方面,我国电信进行了改革。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电信行业的大统一的天下被打破。但是,至今电信业在破除大统一局面、引入新的竞争主体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全到位,我国电信与政府的“血缘”关系并未完全割断,现有的几个国有电信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入WTO后给我国电信业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国外信价比高的产品将大量进入我国电信产品市场,外国实力强劲的电信公司将纷纷进入我国的电信市场,对我国电信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对于通讯市场曾经有过的垄断时代已成为“昨15I黄花”,电信市场不再有“巨无霸”的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同时经历了这几年电信市场的长足发展,邮电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飞速提高,邮电通信不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从总体上说,通信能力与市场需求相比已经不再是短缺。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需求普遍疲软的情况下,WTO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将比现在可怕。

三、电信企业行业特点与营销重点

电信企业从属服务行业,因而我们必须从服务行业的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方案。电信企业具有如下行业特点:

1.不可触摸性。服务是无形的。服务在被购买以前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或嗅不出的。而购买者为减少这种不可触摸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必然会寻求服务质量的标志或证据。他们将从看到的地方、人员、设备、沟通资料、象征和价格等方面,作出服务质量的判断。因此,服务提供者的任务是“经营证据”、“化无形为有形”。而服务营销者受到的挑战则是要求他们增加有形证据。如果我们想使我们的企业看起来服务快速和有效,就要试用以下几种工具使这种定位策略有形化。

2.不可分离性。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二者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服务时顾客也在场,提供者和顾客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特征,提供者和顾客两者对服务的结果都有影响。

3.可变性。服务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因为服务取决于由谁来提供以及在何时、何地提供。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可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步,投资于挑选优秀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培训。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培训,使其对顾客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适当反应,从而减少服务的可变性;第二步,通过顾客建议和投诉系统,顾客调查和对比购买,追踪了解顾客的满意情况。这样,质量较差的服务便可被察觉出来并得以更正。

4.易消失性。服务不具有可贮藏性。不可能事先生产出服务留待以后消费。它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消费的过程,因而极易消失。由于服务性企业具有以上特点,在服务性企业中,顾客面对着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和较多变化的服务者,服务结果不仅受服务提供者的影响,而且受“不公开的”生产过程的影响。因而服务性企业的营销不仅需要传统的市场营销,而且还要插人其他两种市场营销,即内部市场营销和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内部市场营销与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共同构成现代市场营销——全员营销。亦即市场营销的重点就是全员营销。

四、未来我国电信企业的营销战略

如何增强我国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如何调整我国电信产业的营销战略,以便我国电信业能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国电信业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应为如下几点:

1.引入竞争机制,重组电信行业资源,组建企业集团。中国的电信产业过于分散,企业过小的现状仍十分严重,难以与国际上电信巨头进行竞争。因此,必须大刀阔斧地开放国内市场,整合国内电信优良资源,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的竞争,将民营经济的活力注入国有电信企业的实体之中,加快国有电信企业的重组、改造,壮大我国电信业的整体竞争力。

2.坚持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最终归结为电信产品所蕴涵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竞争。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第一是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通讯和卫星通讯的结合;第二是通讯与计算机、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的结合;第三是通讯与商业和金融产业的结合。只有在不同层面上逐步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中国企业才能既适应市场需要,又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多的电信产品。由于我国电信产业大统一的历史局面还没有完全根除,几个大的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价格层面上展开,所以我国电信产业市场上电信产品仍十分单一化,适应不了顾客的需要。在发达国家,电信企业的产品品种众多,业务量很大。在国外,电信产品的开发遍及保险、储蓄、旅行、炒股、娱乐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4.实行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的运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和全球市场意识,制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我国可以跨行业组建一个电信企业集团,如将电信的研究院所、制造业和电信服务业的优良资产进行组合,组建一个有活力的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电信产品供给和电信运营业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只有能走出去,拿进来,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互通有无,才能逐步发展壮大。

5.价格手段,不可多用,不能滥用。价格大战一直是企业界惯用的营销手段。曾几何时,价格成为我们企业的制胜法宝,推销产品的不二法门。但我们的消费者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小幅度的降价手段,最终结果导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我们通讯市场,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里的渔夫并不是指由于降价而得到实惠的消费者,而是指国际上那些圆睁双眼,紧盯我们这块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放的通讯市场的通讯业的巨头们。我们原本就不足以与之抗衡,我们本应该联手与之竞争,而我们采取的价格战无疑将自己的市场廉价出售给了他们。当然价格战并非一无是处,通过价格大战,可以做到优胜劣汰,导致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并由此锻炼我们的企业抗风浪的能力。但是价格手段毕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更不能滥用。而应该配合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针对特殊群体采取价格攻势;同时价格不能一降再降,那样会使顾客有了等待心理,反而更糟。

6.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服务当价格刺激不了消费时,我们应该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管理。经营范围的缩小,竞争对手的增多,使得价格竞争愈演愈烈。解决价格竞争的办法是发展差别供应和建立差别形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因为一个满意的顾客对价格的关心程度低于对提供服务者的关心程度,同时一个满意的顾客较为容易接受开展的新业务,而且对我们电信企业的成本而言,发展一个新顾客远比吸引一个老顾客的费用高。因而我们电信企业应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实行差别化服务管理。这种差别化服务管理具有两层意思,其一,区别本企业与外企业的不同,使顾客能明确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别人所无法提供的。这一点可以配合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其工作重点应侧重于经营范围的拓展,让我们的服务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其二,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五、我国电信企业营销创新的模式选择

电信业范文篇5

一、电信业转型需要同步

百年未遇的深刻变化正在极大地动摇长期以来传统电信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包括技术模式、发展模式、商务模式、运营模式乃至体制、机制、人才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电信运营商开始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高调提出各种转型计划。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英国电信的21世纪网络(21CN)计划、美国Verizon的FiOS、AT&T的光速计划、日本NTT的FTTH计划、法国电信的转型计划NExT、澳大利亚电讯的IT计划等等。

对于电信运营业而言,转型既是世界性的大趋势,也是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唯一出路,至少要涉及3个方面或领域的同步转型。首先是网络转型,这是电信企业转型的基础和先导;其次是后台/IT系统的转型,这是电信企业转型的业务和商务保障,也是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商务和业务转型,包括各种业务传递方法、与合作伙伴协作和服务客户的新方法等等。

就制造业的转型看,是有不少成功的案例的。例如IBM从主机制造商成功地转型为IT业务服务商,苹果从一个二流的计算机制造商转型为时尚精品消费电子产品和内容服务商等。

对于电信业,特别是电信运营业的转型而言,尚无完全成功的案例,都在摸索之中。目前大家已经认识到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至少要涉及网络、后台/IT系统、商务和业务3个方面或领域的同步转型。最终的挑战则是拿什么来替代日益减少的传统核心电信业务并能维持适度增长。

——网络转型。电信业转型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向以IP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转型,涉及网络的各个方面和层面,总体设想是用分布式的、软件驱动的扁平化架构来替代现有的复杂的多层网络架构。

就核心网而言,关键技术是IMS,目标是建设成一个利用单一的业务架构,服务于各种不同接入网的统一核心网和主要是Web基础的应用平台所构成的下一代网络。这里主要的争议点是业务驱动还是网络驱动,显然,仅仅考虑网络驱动所带来的有限运营成本节省,而没有带来新业务收入的建网方式很难行得通。简言之,业务驱动将是网络转型考虑的中心,这是迄今为止基本达成的业界共识。

——后台/IT系统的转型。如同网络侧的转型一样,后台/IT系统的转型不仅涉及系统功能的改进,而且需要引入一个完整的、更加分布和灵活的新架构,支持新一代的业务和商务模型,这方面一个公认的架构是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这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的服务架构,服务之间通过在商务处理层上的简单、精确定义的开放接口进行通信,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信模型。可以更迅速、更灵活地部署业务。然而,怎样从现有的大量后台系统转向一个全新的SOA架构是一个困难而头痛的事情。

——商务模式转型。最大的挑战是怎样重新正确定位运营商在发展变化的价值链中的位置。诸如怎样处理与第三方的合作关系?转型走多远?初期大家的焦点集中在消费类用户,主要靠自行开发新业务来增加用户的ARPU,而目前更流行的商务模式是在复杂的价值链中扮演中间人角色,即运营商不再垄断与用户之间的唯一关系,而是使自己的网络和IT系统更加适应多重角色。运营商除了提供自己开发的业务外,有时候他们仅仅是销售渠道,有时候仅仅为其他运营商或业务提供商提供支撑服务,诸如计费、收费、内容打包、广告等等。考虑到单个这些服务的收入也许不是很大,但是却构成了所谓长尾理论的基础元素。还有不少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自己的开发工具,诸如Verizon的ODI、BT的Web21CSDK/Rib-bit、AT&T的devCentral等,供第三方通过自己的网络向用户提供业务。

上述思路符合当前业界时兴的所谓“双面商务模式”的理念,即运营商除了继续从自己掌握的终端用户处得到收入外,应该建设新的业务平台和开发环境,利用自己掌握的宝贵用户信息,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人,包括软件开发商、业务零售商、广告商、内容拥有者乃至其他运营商合作,进一步拓宽业务收入的领域和范围,驱动新的增长。而且,大型运营商并不一定需要充当价值链的主导者或革新者,但是需要充分了解并扮演好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并获取自己应得的一份。当然,这类转型不仅仅需要新的技术、业务平台和开发环境,更需要极大的观念转变的决心。全球主流运营商转型得与失

综观全球各个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计划,尽管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多数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已经压缩了计划,有的已经改变了重点和方向,如此等等。下面重点分析3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的转型战略及其实施得失情况。

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是2004年提出的转型计划,开始主要着力于网络的转型,特别是TDM语音网的快速退网和IP化进程,计划5年投资100亿英镑,建成一个电信级质量的端到端IP/MPLS网。2008年来逐渐将重点从急忙部署网络和IT新系统转向提供新业务,主要是下一代以太网、批发宽带、新的开放创新平台和融合的宽带及语音业务等。2009年上半年批发宽带业务已经超过1000万家庭,21CN以太网已经达到600个网络节点。开放创新平台方面,BT关闭了自己开发的软件开发工具,改用了其收购的Ribbit公司的平台,使第三方乃至其他运营商更加容易利用BT的网络来提供业务。这一举措反映了BT的业务开发战略的转变,即由自己为主逐渐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开发平台,让全球各种公司都来帮助开发业务。21CN将转向21Ser-vices,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带有极其深刻的转型新含义。

美国Verizon公司的战略转型也逐渐由开始注重网络技术而转向更清晰的定位,即由一个深深植根于电信的公司转变为全方位的娱乐和通信公司。开始其重点在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光纤化,试图引入IMS控制并结合后台IT系统的改造,提供一个跨各种接入网的公共业务传递环境。在后台系统的改造方面,计划在现有的各种系统之上建立一个协调层,包括业务捆绑、目录、Web和移动为基础的营业厅的管理工具等,再与IMS核心和业务引擎结合,共同建立一个网络层与业务层分离的架构,以便灵活快速地提供新业务。在接入网的光纤化方面,其步伐是比较激进的,著名的FiOS计划投资230亿美元,到2010年实施光纤到驻地计划。2008年已经敷设1270万FTTPHP,计划2010年达到1800万FTTPHP。其中上网用户700万,视频用户400万,下行业务速率100Mb/s,上行业务速率15Mb/s,每年可以节约运维费10亿美元。

澳大利亚电讯Telstra的转型始于2005年,其特色是在计费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方面。新建系统每天可以处理2亿多个网络事件记录和2000万个呼叫记录,能同时处理客户的所有业务,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单一账单服务,而很多传统IT系统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业务。Telstra转型的首要目标是摆脱现有的各种业务特定的烟囱式平台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和快速地向客户销售或交叉销售各种业务产品。如果说部署系统相当复杂的话,那么客户迁移将是更大的挑战。澳大利亚电讯这样一个不大的电信公司,为了迁移一个客户,涉及的数据信息来源于1200多个地方和14个不同的老系统。全部迁移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在12小时内使80万客户实现了向新CRM系统的平滑迁移。澳大利亚电讯已经有500多个老IT系统实现了退网,在2010年年底将使1200个IT系统退网。澳大利亚电讯最成功的地方是几乎同步地开始网络、IT和商务模式的转型,将不同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以一个统一的端到端的转型任务实施。

总体而言,在收入增幅有限,甚至核心电信业务快速下滑的前提下,除非有重大技术革新,ARPU下降无法抑制,一般性新业务作用有限,局部亮点不影响全局,恶性价格战难以杜绝。电信业的整体转型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战略性抉择,而其中业务和服务转型是关键和驱动力,网络技术转型是基础和先导,组织与人力资源的转型是保障,运营模式的转型是必需。而下一代网的出现,为传统电信运营商提供了业务和技术转型的战略机遇和振兴的希望。公务员之家

二、中国电信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

电信业范文篇6

电信服务是指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向电信用户提供电信业务的过程;电信服务质量是电信用户对电信业务的经营者所提供的电信服务性能达到持续满意程度的综合效果,包括服务质量本身和网络性能质量。由于电信服务本身具有无形性、可变性、易消失性、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服务的全程全网和互联互通等特点,使得电信服务变的多样和复杂。信息产业部颁布了《电信服务标准(试行)》,这标志着我国电信业服务质量进入到依法管理的新的历史阶段,电信服务质量将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用户监督的管理体制下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运用大专课程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对电信服务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法律问题提几点管窥之见。

一、关于遵守服务标准问题

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电信服务标准(试行)》(下称《标准》)是衡量电信服务质量水平高低的准则,它作为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颁布的电信服务的经营者向电信用户提供服务的行业强制性服务标准,任何电信经营者都必须严格遵守,这是电信经营者的法定义务(《电信条例》第三十一条)。《标准》对电信服务质量指标中的热点问题,如装、移机时限、故障修复时限、移动电话入网开通时限、数据通信装、移机入网时限、计费查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通信质量中的计费准确率、网络可靠性、信息传递质量以及呼叫接续时延等作出了严格的要求。该《标准》将对规范电信经营者的服务,维护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电信服务标准相比,还相差很远,例如美国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实现24小时内装、移机。因此,每一个电信业务的经营者都应对照《标准》制定并施行高于《标准》的本企业标准,并向社会公布,严格履行。对于因通信能力限制,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情况,应向电信用户说明原因,并应在具体承诺的时限内完成,必要时应与用户签订协议,明确应履行的义务。如果电信经营者逾期未履行义务,应按规定向用户支付违约金。

为了使电信业务经营者严格按《标准》向广大电信用户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除电信经营者的本身自律外,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这套监督机制的主体,无非有两大类,即通信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公民、法人构成的其它组织的监督。前者属行政监督,后者属社会监督。

通信行政监督是通信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依法对电信经营者(管理相对人)是否遵守《标准》的情况进行了解的行为,这种监督是一种外部的具体通行行政行为,也是对管理相对人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权利产生影响的行政行为,其目的在于保障《标准》的实施。当然,这种监督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行政程序。社会监督是来自电信用户、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社会各阶层的监督,这类监督大多采用批评、建议、申诉、举报等形式,其特点较为松散,只是一种督促作用,不具有强制力。但是在社会监督中,新闻舆论的监督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能够抓人们的心理,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极为迅速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电信经营者的不当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因此,电信管理层应认真研究如何及时地把社会监督转化为权力监督的办法,同时要以法规或规章的形式保障社会监督的正确实施。对于用户的投诉应及时给予答复,并向社会通报处理结果。目前,国务院通信行政主管部已制定了系列的监督和保障《标准》实施的办法和制度,如《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电信用户申诉处理暂行办法》、《电信服务质量报告制度》、《电信服务质量公告制度》以及《电信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制度》等。

二、关于保障知情权利问题

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和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与此权利相对应的就是经营者的义务,经营者应该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作出自己的努力。电信服务的消费者在接受电信服务时,有权询问、了解电信服务的有关真实情况;提供电信服务的经营者有义务真实地向接受电信服务的消费者说明有关情况。对此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电信服务的真实情况,是消费者决定接受电信服务的前提。对于准备与电信经营者建立电信服务合同的消费者而言,其产生接受电信经营者要约,以及真正实施对要约的承诺,是建立在对某种电信业务有一定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对电信服务的消费者来说,知情权是其与电信经营者建立电信服务合同关系的前提。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电信服务产品之前,只是根据电信经营者的介绍和宣传所建立的一种理想性服务产品的概念,一旦使用了某种电信服务产品,才真正体会到这种产品的实际作用。如果电信经营者在其服务营销中夸大对自己电信服务产品的宣传,没有使用户充分地了解电信服务的真实情况,就会使电信用户预期的理想性产品超过实际产品,导致用户对实际产品的不满意。

2.电信经营者对用户就电信业务种类、服务质量、使用方法、服务费用、收费办法及交费时间、障碍申告、话费查询等,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特别是对社会普遍关心的话费交纳和查询,电信经营者应按照电信用户的要求及时、免费提供国内长途通信、国际通信、移动通信和信息服务等收费清单。

3.电信经营者在满足消费者查询权的同时,应依法保护电信用户的通信秘密不受侵害。电信用户(主要指自然人)的通信记录,是用户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属用户的隐私权。对于非法调取个人通信记录的行为,应确认为侵害用户隐私权的行为。为此,电信经营者应依法制定具体的查询管理办法,严禁擅自向他人提供电信用户使用电信网络所传输信息的内容,切实保护用户的通信秘密不受侵害。

三、关于规范格式条款问题

电信经营者与电信用户之间的合同关系无论是“先使用后交费”还是“先交费后使用”,均是采用格式条款合同订立的。电信服务的格式条款是指电信经营者为了重复使用而事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用户协商的合同条款。这种条款的特征主要有:1、对象的广泛性。所谓广泛性,指电信经营者的要约行为总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的,而不是向某个人发出的。任何人只要同意要约的规定就可以签订合同。2.条款的持续性。电信服务的格式条款一般是经过认真研究拟定的,除非法律、法规或规章有新的规定,一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3、条款的细节性。电信服务格式条款的要约一般都包含了合同的全部条款,无需也不允许对方在承诺时对要约加以任何的修改。4.当事人经济地位的不平衡性。一般情况下,电信服务格式条款合同的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实力具有较大差别。提供格式条款合同的电信经营者是居于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垄断地位。5.承诺的无奈性。电信经营者拟定和使用的格式条款合同,作为承诺人的用户,在签订合同时只能选择承诺,不允许提出新的要约,否则合同不能成立。因此,在法理上对格式条款合同还称为“服从合同”或“定式合同”,指得就是对方当事人没有选择的基本特征。

正是基于格式条款合同的上述特征,合同法和民法学界无不认为应当承认格式条款合同,充分发挥格式条款合同的长处,同时应对格式条款合同进行必要的规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我国《合同法》也明确提出了四方面的限制,这四方面的限制是:

1.遵循公平的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格式条款合同的电信经营者,对格式条款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守公平原则。所谓“公平原则”就是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以及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合理分配。如果格式条款有违反公平原则的情况,用户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保护,法院可以直接依据公平原则认定该格式条款无效或变更该条款。

2.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提请注意是格式条款合同的提供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义务。电信经营者在拟定格式条款合同时,应对免除或者限制性条款作出专门的提示性规定。

3.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履行说明的义务。给予说明是指在接受格式条款合同一方当事人,对格式条款合同中设定的免责或限制对方责任的条款,提出说明要求时,提供格式条款合同的电信经营者,应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4.免责格式条款的无效。提供格式条款的电信经营者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长期以来,电信经营者利用格式条款合同与电信用户建立了各种电信服务的合同关系。由于格式条款合同的简洁、便利、交易成本低,大大地提高了电信服务流转的速度。但是电信服务的格式条款合同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限制了使用电信业务一方当事人的合同自由,有的地方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制定的格式条款内容含混、权利义务不明确,并带有免除其责任,加重用户的责任或排除用户的权利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电信管理层应考虑依法制定一部《电信服务格式条款合同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电信服务格式条款的监督机制,如格式条款的备案审查制、公开查阅制、听证制及公告制等。

四、关于强化资费监督问题

电信资费就是电信服务的商品价格,电信资费与一般有形商品价格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因为电信服务这种商品是无形的、非实体的,没有作为有形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体承担者,所以才取“资费”这个名称。一般来说,货物贸易中的商品称为“价格”;服务贸易中的商品价格均称为“费”,如通话费、上网费、运输费、保险费、律师费等。根据《电信条例》的规定,我国的电信资费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这种资费政策体现了国家的价格政策,也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按照这一定义,电信资费的市场调节价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调节价的定价主体为电信经营者;二是市场调节价应当在电信市场竞争中形成。电信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反映电信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电信资源的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引导实现的。为充分发挥价格在合理配置电信资源中的作用,就应确认电信经营者自主指定属于市场调节价格的定价主体地位,但是这种主体地位确定的前提条件是:不损害国家利益、不损害其他电信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和不损害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政府指导价,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的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电信经营者在执行政府指导价时,应着重领会以下四点:(1)政府指导价是一种法定的价格形式,具体到那一种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价格采用政府指导价,应依照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电信资费分类管理目录确定;(2)政府指导价属于政府定价行为,法定的定价部门是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3)定价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只是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这两项是政府指导价指导作用的体现。无论是基准价还是浮动幅度都是强制性的;(4)电信经营者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范围内,具体制定电信资费,也就是讲有一定的灵活性,由电信经营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应用。实际上,政府指导下的定价过程有两个定价主体,一是政府,二是电信的经营者,前者起主导作用,后者是从属作用。

政府定价,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分,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政府定价的主体是单一的,定价的形式是法定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法律界限。电信经营者在经营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政府制定的资费标准,决不允许擅自作任何改变。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电信经营者在提供电信服务和业务时,绝对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其“电信产品”。以低于成本提供电信业务或服务,对于电信经营者来说,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亏损性经营,这种异常的价格选择是以排挤其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它以牺牲自己暂时的经济利益为代价,最终损害竞争对手的经济利益,是一种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制止电信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其严格执行国家资费政策,应充分发挥电信用户、消费者组织、新闻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监督作用,同时通信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电信资费监督机制和电信资费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确保电信用户和其他电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五、关于履行告知义务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电信用户一旦承诺购买电信业务,就与电信经营者建立了一种长期的合同关系。在合同的长期履行中会遇到一系列影响合同全面履行的因素,致使发生合同的变更、转让或合同履行的中止等情况。例如,原来经营移动电信业务的合同主体是“中国电信”,之后改为“中国移动”;在中国电信经营移动通信业务期间,与用户约定的交费方式为“先使用后交费”的交费方式,而变更为“中国移动”之后,又改为“先交费后使用”的交费方式;再如,电信经营者改变用户电话号码等。这样合同的转让和变更,均为电信经营者的单方行为,根本没有与用户协商。按照合同法原理,合同是两方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的变更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单方改变合同是无效行为。但是由于电信经营者的垄断地位以及接受电信服务的用户的不确定性,电信经营者往往很难与每一个电信用户协商变更合同事宜。这样,电信经营者就有义务以通知的方式迅速告知用户有关合同变更或中止的事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以上情形外,遇有下列情况,电信经营者也必须依法履行告知义务: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因电信经营者工程施工、网络建设、检修线路、设备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升级等原因,影响或可能影响正常电信服务的,必须按规定时限及时告知有关用户,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报告。根据《电信服务标准》的规定:影响用户在24小时以内使用的,应在72小时以前告知所涉及的用户;超过24小时或影响重要用户使用的,应事先报电信主管部门批准。如果电信经营者未及时告知用户,应当赔偿由此给用户造成的可以预见的直接损失。

2.当电信用户突然出现超过其此前三个月平均电信费用五倍以上的异常巨额电信费时,电信经营者一经发现,应尽可能迅速告知电信用户,以免造成更大损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为了能及时发现电信用户的异常巨额电信资费,电信经营者应建立巨额资费预警装置。

3.采用“先交费后使用”交费方式的合同关系,在电信用户预存电话费减少到不足以抵补目前电信费数额时,电信经营者应及时通知用户交费,以免给用户造成不便或损失。

至于告知的形式,应以能到达电信用户为准。视具体情况,一般采用话音或数据,也可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公告。

六、关于遵守普遍服务问题

普遍服务是指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质量、资费歧视、且能够负担起的电信服务。普遍服务原则是各国电信管理层对电信服务经营者进行行业管制的首要目标。美国是首先将普遍服务写入法律的国家,美国《电信法》规定:“电信经营者要以充足的设备和合理的资金,尽可能地为合众国的所有国民提供迅速而高效的有线和无线通讯”。澳大利亚的《电信法》针对普遍服务作了专门性规定:“建立普遍服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使澳大利亚人,无论他住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享受标准电话服务、公用电话服务、规定的传输服务、数字数据服务”。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电信业有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从我国的整体电信业的发展状况看,与发达国家的电信业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发达国家的电信业从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都强于我国电信业,加之我国地理版图辽阔,东西部差距极大,致使一些贫困地区的电信业普及率极低。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50%的农村全村竟然没有一部固定电话,而在一些沿海的大城市,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如此巨大的悬殊,不得不使电信管理层应认真考虑如何要求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履行相应的电信普遍服务义务,当然这种义务是法定的(《电信条例》第四十四条)。

电信业范文篇7

随着中美双边市场准入协议的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的最大障碍已经消除。由于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占据着无以替代的主导地位,因此,可以乐观的估计,中国加入世贸基本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那么加入世贸以后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各行各业将会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必须抓紧考虑研究的问题。电信业作为本次中国加入世贸谈判的一个焦点和一个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下世纪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极具战略意义的行业,尤其要对其在电信市场开放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研究,拿出自己的对策。本文将主要就这一问题阐述作者的观点。一、中国电信业的现状

中国国家公用通信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网路的规模容量、技术装备水平,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个人化的通信网正在逐步形成,至98年底:

本地交换设备容量1.35亿门,网路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县以上城市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8%。长途业务电路总数达到163万路;在长途业务电路中,数字电路占99.6%。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483万路端。本地电话用户达到873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257万户,占全部用户的71.6%,农村电话用户2478万户,占全部用户的28.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进入千家万户,住宅电话比重达到79.8%。

移动通信设备能力大幅度增强。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4162万户。其中: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2940万户。移动通信基站数和信道数分别达到3.2万个和1360万个,其中:数字移动通信基站数和信道数分别达到2.3万个和108万个。GSM900/1800已经正式投入商用。中国联通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169万户。数字移动通信基站数和信道数分别达到0.2万个和6.6万个。中国电信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356万户,其中:数字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32万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73.5%。中国联通数字移动电话用户142万户。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接近2500万户,列世界第三位。中国电信无线寻呼用户总数达到3783万户。中国联通用户总数达到202万户。

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继续得到较快发展。数据通信总容量端口数达到75万个;其中:基础网端口总容量达到61万个,IP网端口总容量达到14万个。无线数据通信网正在建设之中。“八纵八横”光缆传输网的建设已经完成,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到19万户,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CHINANET)达到68万户,中国公众多媒体网(169)用户总数已发展到53万户。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154万户。

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100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20万公里。中国联通长途光缆已建设5000多公里。全国数字微波通信线路达到5.8万公里。

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0.64部/百人,主线电话普及率达到7%,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7.7部/百人,

二、中国加入世贸后,电信业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在中美双边协议中在电信领域开放问题上承诺的要点l同意开放电信领域,国外企业可在电信业务方面进行广泛服务和直接投资。

l同意加入基础电信协议。

l管理原则—中国同意履行包含在基础电信协议中的支持竞争的管理原则,并同意技术中立的安排计划,这意味外国供应商可利用他们所选择的任何技术来提供电信服务。

l服务范围—中国将逐步在两年内取消所有的传呼和增值服务的地域限制,五年内取消对移动电话的限制,六年内取消对国内电话线路的限制。约占中国国内电信往来百分之七十五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主要电信服务通道,将立即对所有电信服务商开放。l投资—在目前情况下,中国不允许外国投资电信服务业。根据此协议,中国将允许所有电信服务领域中外国投资的份额可占百分之四十九,增值服务两年后、传呼服务三年后外商拥有的份额可达百分之五十。

2、加入世贸给中国电信业带来的机遇

1)外资的流入,将会加速中国电信业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有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的通信条件,解决当地电信企业负债率过高的问题。

目前中国不同地区的电信网络建设和经营状况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大都不发达,电信业务收入较低,电信建设的投资回报期过长。所以,为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大多数电信企业都是高负债经营,利息负担使很多企业都陷入了亏损的境地。外资的进入将极大的减轻选择合资方式电信企业的债务负担,推动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国外电信公司的进入,将会带来中国电信企业最缺乏的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人才

由于中国电信业长期以来都是一种垄断行业,电信企业内部的运营主要采用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方式方法。虽然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与国际上大电信公司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同时,中国电信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特别是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人才更为缺乏。在电信这样一个技术迅速更新,新的业务和服务项目不断推出的行业里,员工的素质是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而根据协议的规定,在市场开放后,国外电信公司必须以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这样随着国外电信公司进入的将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会带来一些先进的企业经营方法和一大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促进中国电信企业建立一套更有效地面向市场、面向竞争的经营体制。3)竞争的引入,将有利于国内电信服务水平的提高

中国电信近几年一直是用户投诉和媒体曝光的焦点,主要的问题是电话障碍维修不及时、电话费错记、整体资费偏高等。由于电信网络建设的投资规模大、更新快,加之中国电信又有国家赋予的普遍服务的职能,国家因此在产业政策和电信资费上给了中国电信许多优惠,如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收取初装费、建设附加费等。从历史和比较的眼光来看,中国能有目前的网络用户规模,这一政策功不可没。但服务水平的低下却是长期垄断经营结出的恶果,使广大用户花了高昂的费用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加入世贸以后,随着各种电信服务领域的逐步开放,竞争将促使国内电信企业在资费下降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否则,他将在市场上无法生存。

4)有利于中国通信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

中国在打开电信业大门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跨进了世界电信市场的门槛。随着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日益成熟,中国电信企业也可以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发展壮大自己。

3、加入世贸给中国电信业带来的挑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电信同世界前十大电信公司在销售收入、人均销售收入和利润率三方面的比较:

图一:

图三:

注:(1)图一、图二的数据来自《财富》杂志和信息产业部网站

(2)图三的数据来自雅虎香港网站。由于没有中国电信利润率的数据,这里采用了中

国电信(香港)公司的数据,其主营业务是广东、浙江两省的移动电话,利润率应比中国电信整体平均利润率要高。

(3)以上均为1998年的数据。

从以上图表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1)中国电信大而不强。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信的销售收入与世界第七、八位的法国电信和意大利电信相当,可谓实力雄厚。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图二的人均销售收入来看,中国电信只有世界十大电信公司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整体运营效率较低。虽然这主要是历史的原因,但却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且中国电信目前已经一分为三,各公司的实力也大打折扣。

2)销售利润率很高。从图三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的销售利润率是26%,高出十大电信公司的平均水平一倍以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垄断利润,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电信业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收益率很高。

根据中美双边协议,加入世贸后,国外电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必须采用合资的形式。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市场开放将给中国电信企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呢?

l不合资,将会面对合资电信公司的强大竞争

第一,随着电信各个服务领域的逐步放开,在每个领域都将有多家运营商展开竞争,中国电信业垄断利润的时代必将结束。中国电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如果不能迅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控制成本,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第二,由于竞争对手的增多,中国电信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将会大幅下降,业务收入减少,如再加上利润率降低的因素,极可能出现大面积的亏损。

l合资,虽然相对风险较少,但从长期利益来说,仍可能遭受损失。

第一,由于中国电信业正处在高速成长期,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说,合资就意味着我们将丧失相当部分的潜在市场收益。第二,在合资以后的公司经营中,由于我们自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虽然我们拥有50%的股权,但同样极有可能丢掉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权,在企业决策时会更多的考虑企业自身和外商的利益,而无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三、对策

(一)国家在宏观控制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政企分开,建立保障公平竞争的有效机制

在电信业务开放以前,邮电部门作为国家唯一向社会公开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就象水、电、气等其他行业垄断部门一样,其政企合一的形式存在是必然的。但随着电信增值业务的开放,联通公司的成立,中国电信本身也已定性为一个电信企业时,显然让其继续拥有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是极不合适的。因此,要想打破垄断、开展竞争、促进电信业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加入世贸后市场开放的要求,首先就应实行政企分开,建立保障公平竞争的有效机制。而在这一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立一个独立的、权威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使行业管理的职责。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信息产业部全面负责行业管理,今后仍需要做的完成各省市信息产业厅、局的组建和信息产业部同原中国电信各公司脱钩的工作。根据世贸《基础电信协议》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为确实保障公平竞争,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服务的主要供应商(即控制有基础设施,在市场中居主导地位而有能力实质上影响其他基础电信服务相关市场供应商的供应商)在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l协调者的独立性:协调者应与任何服务商没有关联,其作出的决定和办事程序应该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的。

l保护竞争:

1)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供应商独自或联合进行反竞争的行动。

2)不实行以下反竞争行为:

a.进行反竞争的交叉补贴。

b.利用从竞争对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反竞争活动。

c.不及时为其他服务商提供其进行正常服务所需的有关基础设施和商业信息。

l互连互通:

1)在网络上技术可行的位置与主要供应商互连网络必须予以保证。

2)在非歧视性的原则下,条件(包括技术标准和规范)、价格及互连质量都不应低于其自身的类似服务或其他非附属的服务商或其子公司及其下属的标准。

3)根据要求,在网络终端位置同多数用户互连,其收费应该反映增加所需设备的成本。

4)向主要供应商申请互连互通的程序应该是公开通用的。

5)主要供应商必须确认其互连互通的协议和参考报价都是公开通用的。

6)纠纷处理:由各级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合理的时间内解决在互连互通中关于适用原则、条件、费用等方面出现的纠纷。

l许可证的公开性:所有的许可证及其有效期都是根据申请者的要求和一个独立许可证要求的原则和条件确定的。对申请受到拒绝的应根据申请者的要求公开拒绝的原因。

l稀缺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任何稀缺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包括频率、号码和路由,都应该采用客观、适时、透明和公平的方法解决。现有的频带宽度应该是公开公用的(政府特别指定用途的除外)。

2、加快电信立法,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由于电信领域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在市场开放情况下规范行业内各种行为的法律,主要依靠中央和各地方行业管理部门自行制订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因而在部分增值服务领域放开后,市场竞争有些乱而无序。这就造成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手段,无法对市场中的违规者进行法律制裁,另一方面,由于部门和地方利益的不同,使目前出台的这些行政法规都不免存在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妨碍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及整个行业的服务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因此,加快制订和实施《电信法》是保障电信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电信法》的制订中,应该把握“积极、稳妥、适时推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l所谓稳妥,是指,第一,电信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其技术、市场格局、业务领域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制订《电信法》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影响,使《电信法》能够较好地解决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产生的矛盾,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第二,中国电信业的重组和改革仍在进行之中,目前除信息产业部外,各省市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政府管理部门,仍处在一种政企不分的状态。无法保障《电信法》的顺利实施。加上中国加入世贸在即,市场面临开放,国家的电信产业政策肯定要进行重大调整。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前,制订《电信法》还缺乏必要的依据。

l所谓积极,是指目前出台《电信法》的时机虽然还不成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坐等一切就绪后再考虑制订《电信法》。而是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加紧研究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结合一般法律原则,拿出法律草案。请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提意见,为《电信法》的早日出台打下基础。

l所谓适时推出,是指《电信法》的出台实施,要根据电信领域的具体发展情况而定,等基本条件成熟后再行推出。

3、调整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有效竞争

中国电信业从独家垄断经营到联通成立引入竞争,再到中美签署双边协议,电信业全面对外开放,这几年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但随之也出现了不公平竞争、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加之时间紧迫,因此,调整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的工作迫在眉睫。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要想既解决完全垄断所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企业工作效率低下、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又防止过度竞争造成企业短期行为、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等弊端,就必须实行“有效竞争”。即一种既不损害规模经济的利用,又能保持竞争活力的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竞争。如果我们从市场效果来判断其竞争是否有效,那么有效竞争的基本标准大致有以下内容:(1)市场上存在着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的动力;(2)在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价格能够向下调整,具有相应的弹性;(3)生产集中在不大不小的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但未处于最佳规模状态;(4)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是协调的,即不存在长期的设备等生产要素的过剩;(5)可以避免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如果市场竞争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市场效果,那么他就是有效竞争。有效竞争是我们制订和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ⅲ岷现泄缧乓档氖导剩胰衔Ω么右韵录阜矫娴髡缧乓档牟嫡撸?/P>

1)尽快对内开放,壮大国内电信企业的实力

中国加入世贸后,电信业将向外资开放,允许外资占49%的股份,且2年后可增至50%。相比之下,国内资本反而无缘对中国电信业进行投资。形成了一面是许多希望投资电信业的企业资源和民间资本由于行业准入限制而闲置,另一面是国内电信企业借贷大量贷款进行建设,企业负债率高居不下,资金成本偏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低资本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在未来的合资中将使得国外电信企业投入相对较少的资金即可获得高比例的股权。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且也使希望投资电信业的国内投资者丧失了可观的潜在收益。因此,中国电信业对内开放的工作应该抓紧实施。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l在中国电信完成政企分开的工作后,即可对所有国内电信企业进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第一步可以考虑建立在全国性集团控股下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省一级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设立时,可以通过定向募集、共同发起的方式吸纳新的投资者进行投资。

l根据各公司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的不同,可以让有条件的公司发行社会公众股,并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给广大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的机会。

l在具体项目或地域的建设经营上,同有实力或有独特优势的国内企业合作开发,共同投资,利益共享。

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内电信企业充分利用国内资本,迅速扩张自己的服务区域,增加服务项目,壮大自己的实力,占领更多的市场。这样,将来无论是同外国电信企业合资还是直接与其竞争,我们都能享受到国内资本带来的利益。

2)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注意有步骤的开放业务领域、地区范围和发放电信营业许可证。

由于我国的电信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开放市场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分步骤进行。这一点在《中美双边协议》中也已得到了体现。营业许可证的发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增值业务领域和基础电信服务领域应该区别对待。增值业务领域由于无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必担心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开放较早,竞争开展的比较充分,因而可以多发一些执照。而在基础电信服务领域,则应严格控制许可证的发放,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保证供应商能够达到足够的经济规模。3)扶持新兴业务,推动电信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通讯需求的多元化,电信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业务也层出不穷。以INTERNET为代表的IP、宽带、数字化的网络技术服务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经济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对互联网业的公司给予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网上交易一律免税。而在我国,目前由于国内上网资费较高,网络用户虽增长很快,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包括中国电信在内的所有ISP、ICP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的公司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使中国的网络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国家应该考虑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提供贴息贷款、鼓励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来扶持企业的发展,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机会取得优势。

(二)中国电信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1、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沉淀成本、低价格都是行业进入的壁垒,在过渡期内,要加大投入,尽快建立覆盖面广、功能强大、支持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网。

沉淀成本是指企业中那些无法收回,但能够持续产生收益的投资。在竞争博弈中,庞大的沉淀成本将给对手以巨大的压力。它等于向对手传达一个信息:我已经下决心在这一领域大规模发展,决不会退出。这势必让那些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潜在竞争对手在决策时有更多的顾忌。同时,在市场开放前的过渡期内加大投资规模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经过几年的折旧期后,将使未来相应业务的成本大幅降低。这样,根据成本定价导向的原则,在竞争中我们又拥有了另一件有利武器—低价格。这样,通过沉淀成本和低价格设置行业壁垒,既可以有效地延缓市场激烈竞争的到来,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又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提高服务水平,改善企业形象。

由于长期的垄断经营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国电信企业的服务水平一直不高,特别是近几年电话大量进入家庭后,用户对电信企业的投诉已经成了一个热点。新闻媒体上对中国电信的口诛笔伐不断,在广大消费者心中中国电信成为服务差、资费高的典型垄断企业。市场开放后,用户在电信服务商上有了选择权。中国电信如果想要继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企业形象,树立起象征着优质服务和良好信誉的著名品牌。l加强对窗口服务人员的管理。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服务人员改进服务态度,提高业务水平。

l从方便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设立更多、更全面的服务项目。

l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中国电信曾因收取初装费、附加费而受到用户甚至是专家的广泛批评,但实际上,正是这个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和中国电信所有职工的辛勤努力,才使我国的电信事业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电话已成为普通百姓的消费品。而中国电信由于没有从正面通过媒体向大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用户对中国电信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势必会导致用户在未来市场开放后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电信服务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形象,树立服务品牌。3、改革电信经营体制

目前中国电信的经营体制是由原来的行政体制遗留下来的,和各级行政机构相对应,但在管理体制上却采用垂直管理的方法,主要由中央一级核算。这不仅没有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而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特别在长途电路统统要求对等开放上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原本就紧张的资源白白浪费。也使“吃大锅饭”现象,在电信企业表现更为严重。既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不符合下一段电信不同领域开放的要求。为此,中国电信的经营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根据中国电信市场开放的时间表,笔者认为,这一改革应该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国家集团公司和省级股份有限公司两级经营机制,均为独立法人,企业内部要做到经营范围明确,职责分明,各负其责,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二级法人制度的职责、经营范围划分如下:

电信业范文篇8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在这里我以平静的心态,参与营销客户服务中心的综合电信业务管理岗位的竞聘。首先感谢局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我现年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助理政工师专业技术职称。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过传输机务、机关行政管理等工作。我演讲的题目是:《适应改革需要,转变经营角色》

适应改革需要转变经营角色原创:

一、对竞聘综合电信业务管理岗位的理解:

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用户对电信业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有的营销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当务之急应当是抓紧实施渠道建设。渠道建设的重点对我局来讲应当是农村统包责任制和社区经理制。今年,中国电信提出“以流程重组为突破口,实施运营模式优化战略”的举措,这是推进管理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运营模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今后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将逐步裁减,转向从事营销工作。所以此次竞聘,正是我为今后个人发展,响应体制改革的召唤,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作出的明智之举。不管竞聘成功与否,市场营销工作也必是今后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二、竞聘综合电信业务管理岗位后的工作思路:

首先是制定与完善电信业务考核办法;

一在分局业务考核方面: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实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办法,分别设立效益指标、运营指标、通信质量指标、综合指标等,其中效益指标、运营指标的分值占总分的%,充分体现效益核心导向。分局负责人经营责任制奖励也与之挂钩。由原来的主要考核重点业务发展数改变为考核业务收入完成数。

(二)在市局综合人员考核方面:将根据市场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和营销任务完成情况,以市场需求引导营销,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在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为全局职工开展营销导航。不断消除职工的思想压力,使职工不因营销任务没有完成而影响生活水平,通过竞赛活动促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拼搏,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业务发展计划指标。

其次是对社区及“九七”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一是健全制度,明确责权。制度是保证四个营销服务渠道建设的有效利器。根据渠道建设的内在要求,相继出台《农村统包人员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和《社区经理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原创:以制度的形式严格规范各渠道相关人员的责、权、利,使营销工作、服务工作、劳动纪律、薪酬考核等有章可循、责权明确,从而能有效避免渠道之间冲突,推进渠道建设进程。

二是细化流程,层层落实。各相关渠道特别是计费支撑中心严格制订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和对外服务支撑流程,层层细化、层层落实,并且就细化后的对外服务支撑流程,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论证,强化对外服务支撑流程的可执行性。对于数据报表的需求也由过去的每月,变为现在的每周,甚至是每天。使得其他相关部门都能随时查询数据,提供取数的便利性。

三是细分客户,重整资料。旧的营销模式下用户资料管理的零乱已不能满足四个营销服务渠道建设的需要。根据业务开展和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将协同计费中心的相关人员按照集团公司的客户划分标准对我市所有客户重新划分、归档整理,并严格督促各分局保证客户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上门走访,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建立完整而清晰的用户档案。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社区和农村统包人员有一定的营销和维护经验,但对服务礼仪规范和电信业务知识缺乏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将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从电信业务知识、服务礼仪规范到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使这些人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五是考核激励,绩效挂钩。将社区经理、社区代办员和农村统包人员的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根据被考核人员的工作业绩发放,主要考核装、移、查、修机的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市场调查、客户档案管理和协作配合等服务指标。绩效工资主要以被考核人所管辖范围内业务收入、收入流失率和欠费回收率考核发放。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

第三加强农村统包点和社区经理的业务督办

在原有的委代办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统包责任制和社区经理制的管理办法》,从工作职责范围、人员招聘、管理及酬金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明确统包责任人员和社区经理对所属片区的电信业务受理、发展、线路维护、服务质量实行统包,每月检查督办,统计和张榜公布各渠道的发展进度,让统包责任人员和社区经理之间相互激励、相互鞭策,共同促进业务发展。

第四加强内部管理,严格管理流程

通信是全程全网一盘棋的联合作业,将制定市场营销工序的业务管理流程,本着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原则。并根据各渠道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与补充,遵循总流程制定分流程,并围绕分流程制定出各岗位职责,考核办法,监督检查机制等完整的管理体系,重点抓好基础管理工作,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强化职工素质,规范职工操作标准,对稽核检查出现的问题坚决整改,对重复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个管理流程格式化,统一化,规范化,杜绝操作员一人一个样,不统一,不规范,逐步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原创:

五、协助做好本中心内的电信服务工作

电信业范文篇9

一、电信业转型需要同步

百年未遇的深刻变化正在极大地动摇长期以来传统电信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包括技术模式、发展模式、商务模式、运营模式乃至体制、机制、人才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电信运营商开始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高调提出各种转型计划。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英国电信的21世纪网络(21CN)计划、美国Verizon的FiOS、AT&T的光速计划、日本NTT的FTTH计划、法国电信的转型计划NExT、澳大利亚电讯的IT计划等等。

对于电信运营业而言,转型既是世界性的大趋势,也是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唯一出路,至少要涉及3个方面或领域的同步转型。首先是网络转型,这是电信企业转型的基础和先导;其次是后台/IT系统的转型,这是电信企业转型的业务和商务保障,也是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商务和业务转型,包括各种业务传递方法、与合作伙伴协作和服务客户的新方法等等。

就制造业的转型看,是有不少成功的案例的。例如IBM从主机制造商成功地转型为IT业务服务商,苹果从一个二流的计算机制造商转型为时尚精品消费电子产品和内容服务商等。

对于电信业,特别是电信运营业的转型而言,尚无完全成功的案例,都在摸索之中。目前大家已经认识到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至少要涉及网络、后台/IT系统、商务和业务3个方面或领域的同步转型。最终的挑战则是拿什么来替代日益减少的传统核心电信业务并能维持适度增长。

——网络转型。电信业转型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向以IP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转型,涉及网络的各个方面和层面,总体设想是用分布式的、软件驱动的扁平化架构来替代现有的复杂的多层网络架构。

就核心网而言,关键技术是IMS,目标是建设成一个利用单一的业务架构,服务于各种不同接入网的统一核心网和主要是Web基础的应用平台所构成的下一代网络。这里主要的争议点是业务驱动还是网络驱动,显然,仅仅考虑网络驱动所带来的有限运营成本节省,而没有带来新业务收入的建网方式很难行得通。简言之,业务驱动将是网络转型考虑的中心,这是迄今为止基本达成的业界共识。

——后台/IT系统的转型。如同网络侧的转型一样,后台/IT系统的转型不仅涉及系统功能的改进,而且需要引入一个完整的、更加分布和灵活的新架构,支持新一代的业务和商务模型,这方面一个公认的架构是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这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的服务架构,服务之间通过在商务处理层上的简单、精确定义的开放接口进行通信,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信模型。可以更迅速、更灵活地部署业务。然而,怎样从现有的大量后台系统转向一个全新的SOA架构是一个困难而头痛的事情。

——商务模式转型。最大的挑战是怎样重新正确定位运营商在发展变化的价值链中的位置。诸如怎样处理与第三方的合作关系?转型走多远?初期大家的焦点集中在消费类用户,主要靠自行开发新业务来增加用户的ARPU,而目前更流行的商务模式是在复杂的价值链中扮演中间人角色,即运营商不再垄断与用户之间的唯一关系,而是使自己的网络和IT系统更加适应多重角色。运营商除了提供自己开发的业务外,有时候他们仅仅是销售渠道,有时候仅仅为其他运营商或业务提供商提供支撑服务,诸如计费、收费、内容打包、广告等等。考虑到单个这些服务的收入也许不是很大,但是却构成了所谓长尾理论的基础元素。还有不少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自己的开发工具,诸如Verizon的ODI、BT的Web21CSDK/Rib-bit、AT&T的devCentral等,供第三方通过自己的网络向用户提供业务。

上述思路符合当前业界时兴的所谓“双面商务模式”的理念,即运营商除了继续从自己掌握的终端用户处得到收入外,应该建设新的业务平台和开发环境,利用自己掌握的宝贵用户信息,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人,包括软件开发商、业务零售商、广告商、内容拥有者乃至其他运营商合作,进一步拓宽业务收入的领域和范围,驱动新的增长。而且,大型运营商并不一定需要充当价值链的主导者或革新者,但是需要充分了解并扮演好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并获取自己应得的一份。当然,这类转型不仅仅需要新的技术、业务平台和开发环境,更需要极大的观念转变的决心。

二、全球主流运营商转型得与失

综观全球各个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计划,尽管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多数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已经压缩了计划,有的已经改变了重点和方向,如此等等。下面重点分析3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的转型战略及其实施得失情况。

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是**年提出的转型计划,开始主要着力于网络的转型,特别是TDM语音网的快速退网和IP化进程,计划5年投资100亿英镑,建成一个电信级质量的端到端IP/MPLS网。2008年来逐渐将重点从急忙部署网络和IT新系统转向提供新业务,主要是下一代以太网、批发宽带、新的开放创新平台和融合的宽带及语音业务等。2009年上半年批发宽带业务已经超过1000万家庭,21CN以太网已经达到600个网络节点。开放创新平台方面,BT关闭了自己开发的软件开发工具,改用了其收购的Ribbit公司的平台,使第三方乃至其他运营商更加容易利用BT的网络来提供业务。这一举措反映了BT的业务开发战略的转变,即由自己为主逐渐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开发平台,让全球各种公司都来帮助开发业务。21CN将转向21Ser-vices,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带有极其深刻的转型新含义。

美国Verizon公司的战略转型也逐渐由开始注重网络技术而转向更清晰的定位,即由一个深深植根于电信的公司转变为全方位的娱乐和通信公司。开始其重点在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光纤化,试图引入IMS控制并结合后台IT系统的改造,提供一个跨各种接入网的公共业务传递环境。在后台系统的改造方面,计划在现有的各种系统之上建立一个协调层,包括业务捆绑、目录、Web和移动为基础的营业厅的管理工具等,再与IMS核心和业务引擎结合,共同建立一个网络层与业务层分离的架构,以便灵活快速地提供新业务。在接入网的光纤化方面,其步伐是比较激进的,著名的FiOS计划投资230亿美元,到2010年实施光纤到驻地计划。2008年已经敷设1270万FTTPHP,计划2010年达到1800万FTTPHP。其中上网用户700万,视频用户400万,下行业务速率100Mb/s,上行业务速率15Mb/s,每年可以节约运维费10亿美元。

澳大利亚电讯Telstra的转型始于2005年,其特色是在计费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方面。新建系统每天可以处理2亿多个网络事件记录和2000万个呼叫记录,能同时处理客户的所有业务,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单一账单服务,而很多传统IT系统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业务。Telstra转型的首要目标是摆脱现有的各种业务特定的烟囱式平台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和快速地向客户销售或交叉销售各种业务产品。如果说部署系统相当复杂的话,那么客户迁移将是更大的挑战。澳大利亚电讯这样一个不大的电信公司,为了迁移一个客户,涉及的数据信息来源于1200多个地方和14个不同的老系统。全部迁移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在12小时内使80万客户实现了向新CRM系统的平滑迁移。澳大利亚电讯已经有500多个老IT系统实现了退网,在2010年年底将使1200个IT系统退网。澳大利亚电讯最成功的地方是几乎同步地开始网络、IT和商务模式的转型,将不同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以一个统一的端到端的转型任务实施。

总体而言,在收入增幅有限,甚至核心电信业务快速下滑的前提下,除非有重大技术革新,ARPU下降无法抑制,一般性新业务作用有限,局部亮点不影响全局,恶性价格战难以杜绝。电信业的整体转型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战略性抉择,而其中业务和服务转型是关键和驱动力,网络技术转型是基础和先导,组织与人力资源的转型是保障,运营模式的转型是必需。而下一代网的出现,为传统电信运营商提供了业务和技术转型的战略机遇和振兴的希望。

三、中国电信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国电信在**年就在业界率先提出了明确的企业转型目标,即建设成为一个综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工作主要集中在业务和服务转型、网络技术转型、组织与人力资源的转型、运营模式的转型4个方面。经过4年多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能在很大限度上显示转型业务变化的非话业务收入从**年的22%增加到2008年的45%。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这两个转型业务也已经取得阶段成果,开创了全新的业务领域。中国电信还在业内率先建立了聚焦客户的运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和客户特点来提供差异化服务。

四、全球主流运营商转型得与失

综观全球各个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计划,尽管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多数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已经压缩了计划,有的已经改变了重点和方向,如此等等。下面重点分析3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的转型战略及其实施得失情况。

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是**年提出的转型计划,开始主要着力于网络的转型,特别是TDM语音网的快速退网和IP化进程,计划5年投资100亿英镑,建成一个电信级质量的端到端IP/MPLS网。2008年来逐渐将重点从急忙部署网络和IT新系统转向提供新业务,主要是下一代以太网、批发宽带、新的开放创新平台和融合的宽带及语音业务等。2009年上半年批发宽带业务已经超过1000万家庭,21CN以太网已经达到600个网络节点。开放创新平台方面,BT关闭了自己开发的软件开发工具,改用了其收购的Ribbit公司的平台,使第三方乃至其他运营商更加容易利用BT的网络来提供业务。这一举措反映了BT的业务开发战略的转变,即由自己为主逐渐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开发平台,让全球各种公司都来帮助开发业务。21CN将转向21Ser-vices,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带有极其深刻的转型新含义。

美国Verizon公司的战略转型也逐渐由开始注重网络技术而转向更清晰的定位,即由一个深深植根于电信的公司转变为全方位的娱乐和通信公司。开始其重点在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光纤化,试图引入IMS控制并结合后台IT系统的改造,提供一个跨各种接入网的公共业务传递环境。在后台系统的改造方面,计划在现有的各种系统之上建立一个协调层,包括业务捆绑、目录、Web和移动为基础的营业厅的管理工具等,再与IMS核心和业务引擎结合,共同建立一个网络层与业务层分离的架构,以便灵活快速地提供新业务。在接入网的光纤化方面,其步伐是比较激进的,著名的FiOS计划投资230亿美元,到2010年实施光纤到驻地计划。2008年已经敷设1270万FTTPHP,计划2010年达到1800万FTTPHP。其中上网用户700万,视频用户400万,下行业务速率100Mb/s,上行业务速率15Mb/s,每年可以节约运维费10亿美元。

澳大利亚电讯Telstra的转型始于2005年,其特色是在计费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方面。新建系统每天可以处理2亿多个网络事件记录和2000万个呼叫记录,能同时处理客户的所有业务,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单一账单服务,而很多传统IT系统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业务。Telstra转型的首要目标是摆脱现有的各种业务特定的烟囱式平台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和快速地向客户销售或交叉销售各种业务产品。如果说部署系统相当复杂的话,那么客户迁移将是更大的挑战。澳大利亚电讯这样一个不大的电信公司,为了迁移一个客户,涉及的数据信息来源于1200多个地方和14个不同的老系统。全部迁移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在12小时内使80万客户实现了向新CRM系统的平滑迁移。澳大利亚电讯已经有500多个老IT系统实现了退网,在2010年年底将使1200个IT系统退网。澳大利亚电讯最成功的地方是几乎同步地开始网络、IT和商务模式的转型,将不同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以一个统一的端到端的转型任务实施。公务员之家

总体而言,在收入增幅有限,甚至核心电信业务快速下滑的前提下,除非有重大技术革新,ARPU下降无法抑制,一般性新业务作用有限,局部亮点不影响全局,恶性价格战难以杜绝。电信业的整体转型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战略性抉择,而其中业务和服务转型是关键和驱动力,网络技术转型是基础和先导,组织与人力资源的转型是保障,运营模式的转型是必需。而下一代网的出现,为传统电信运营商提供了业务和技术转型的战略机遇和振兴的希望。

电信业范文篇10

二、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产生

传统的投资回报率规制(rateofreturnregulation,ROR)和完全成本分配规制(fullydistributioncostsregulation,FDC)都是以规制双方拥有共同信息为主要假设前提的。然而,在规制实践中,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规制机构拥有的关于被规制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少于被规制企业,规制双方的博弈只能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因此,能够成功应用于私人交易的传统委托—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规制机制的设计。为解决规制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拉丰(Laffont)和泰勒尔(Tirole)等人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于规制理论分析,并对规制机构在拥有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激励机制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Littlechild在1983年英国电信管制报告中提出价格上限规制;随后,Baron和Myerson等将委托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引人规制经济学;拉丰(Laffont)和泰勒尔(Tirole)在《电信竞争》一书中讨论了电信业的政府规制与竞争定价方式,详尽分析了激励性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的应用,激励性规制理论得以系统性研究和发展。

三、激励性规制理论在电信业中的应用

传统上看,电信资费多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原则,即规制者根据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制定一个相应的回报率,使得运营商除了收回成本外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这种定价机制尽管简单易行,却有明显的缺陷。运营商在这种定价规则下,没有任何降低成本的动力。因为无论成本高低与否,他都获得成比例的收益。高的成本将转嫁给电信用户,运营商不会承担任何损失;低的成本也只会使用户受益,运营商不会获得任何额外的收益。这样的最终结果是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和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

于是规制者开始酝酿更有激励性的定价措施和规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限规制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价格上限规制原则下,规制者综合考虑成本、技术、国民经济、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出一个电信资费的最高上限。每个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能力等在限价范围内自由灵活的制定价格。这一规制形式,促使运营商下大力气降低成本,因为节约的成本将转化为他自身的利润。同时他也可以根据各项业务的需求弹性来相应调整价格水平。对需求弹性小的业务适当调高价格,从而利于其回收成本;对需求弹性大的业务则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当然,每个运营商都会从事若干个业务单元,对每项业务都制定统一的最高限价显然不合理也不适宜。解决的办法是赋于每项业务一个相应的权重。假如某个运营商从事n项业务,各项业务的价格分别是P1,P2,……Pn,然后根据每项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分别赋予权重W1,W2,……Wn,使得(其中P-为最高限价)。这样,运营商既保证了最高限价的实施,又具有为各项业务分别定价的灵活性,更符合市场规律和实际情况。

四、激励性规制存在的问题

激励性规制的实施,赋予运营商足够的动力来降低成本,但是也并非完美无缺。因为规制者和运营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对称的问题。尤其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规制者难以完全掌握运营商的真正成本信息。规制者在制定最高限价时难以获得准确的参考依据。这就给运营商带来了寻租空间。因为除了内生变量(如他们自身的努力等)外,有时还存在着与他们本身并非直接相关的外生变量也可以导致他们的成本降低,这样他们仍可以有高额的利润空间。于是他们有动机也有可能来虚报成本,蒙骗规制者制定相对高的最高限价从而牟取利润。这使得规制者的最高限价策略违背了初衷,反而充当起电信运营商的保护伞。更极端的情况是,规制者尽管了解运营商的实际成本,但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如收取运营商的高额贿赂等)成为运营商的俘虏。他们利用手中的定价大权暗箱操作制定过高的资费上限,伙同运营商一起侵害最终消费者的利益。

这实质上是最高限价不能真正反映出运营商的实际成本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其实还是市场机制。针对“规制俘虏”现象,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规制者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将其规制的程序透明化、公开化、合法化。从而使得价格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反应消费者的意愿,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当然,伴随着最高限价规制所带来的运营商的成本降低行为,电信服务可能会从质量上打折扣。以低质量为代价的低成本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反而是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因此,规制者还应制定质量标准,限制提供某项服务的最低质量要求。

出于普遍服务的考虑,为了能激励运营商新建和维护其电信网络,向包括边远地区在内的广大电信用户提供电信服务,规制者还可以构造一个补贴因子(或奖励因子),对运营商在边远地区的电信服务进行补贴,使得运营商能够回收边远地区的电信运营成本。比如规制者制定一项激励政策,支持鼓励那些在边远地区铺设网络的运营商,接人或租赁这些网络的运营商要为铺设网络的运营商缴纳相应的费用。这些举措将促进边远不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民众的福利。

五、结论

激励性规制政策通过鼓励潜在进入者进入、实施竞争定价方式、规范服务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的政府“规制失灵”,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基本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和电信用户的双赢,运营商通过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来吸引更多顾客。在运营商获得正常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效率和社会福利。而且在动态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上限规制并非一劳永逸,一般每隔三、四年就需要作重大的调整和修订。这是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必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也不得不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从而可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当一段规制期过后,规制者将根据新的成本信息来制定新的最高限价,这样将很可能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现有的利润空间。他们不得不再次为降低更多的成本而战。这种“棘轮效应”的存在使电信运营商明显感受到先前为降低成本所作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会降低其以后的利润或是使其后期的努力更为艰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