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收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8:27:00

电视收视

电视收视范文篇1

【摘要题】奥林匹克运动

【关键词】奥运会/电视市场/收视率/北京

【参考文献】

[1]孙维佳.2008北京奥运电视转播与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历史机遇[EB/OL].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ReadNews.asp?NewsID=349.2005-02-16.

[2]陈佳.全球电视台上血本播奥运电视转播收入再创纪录[N].中国青年报,200409-09-03.

[3]骆正林.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成长轨迹实录[EB/OL].慧聪网广电行业,http://,/ReadNews.asp?NewsID=349,2005-02-16.

[4]马国力.中国电视的奥运使命[EB/OL]./ReadNews.asp?NewsID=349,2005-01-22.

[5]何慧娴.奥运代表团与电视界的合作[EB/OL]./ReadNews.asp?NewsID=349,2005-01-22.

[6]周小普.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EB/OL]./ReadNews.asp?NewsID=349,2005-01-22.

[7]钟新.记录中国电视的奥运故事——2008北京奥运传媒影响系列研究项目介[EB/OL]./ReadNews.asp?NewsID=351.2005-01-22.

[8]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奥运会节目收视榜[EB/OL]./,2004-09-21.

[9]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乘着亚运雄风,迈向2008北京奥运——14届釜山亚运会收视分析[EB/OL]./,2004-08-28.

[10]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4)编辑委员会.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4)[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文章编号:1001-747X(2007)05-0025-05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G80-05

修回日期:2007-05-26

2004年10月27日,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工作正式启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委会期间,BOB将作为主转播机构为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媒体提供奥运会广播电视公共信号,建设、运营国际广播中心和其它场馆的转播设施,为奥运会转播权持有者提供相关服务[1]。奥运会电视转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体育传播事件,北京奥运会期间预计世界各地将有40多亿人收听、收看奥运会比赛和相关活动,收视总人次将超过400亿人次,电视转播总收入将超过17亿美元。自1990年亚运会后,中国再没有举办过超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缺乏组织大型赛事电视报道的成熟人员、队伍和经验。如何圆满完成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工作,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士共同努力。笔者对奥运会电视传播市场开发工作进行回顾和研究,并对2008北京奥运会电视传播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够勾勒出奥运会电视传播基本特征和大致轮廓,探索奥运会电视市场开发工作的内在规律性,并就如何开发北京奥运会电视市场提出若干可行性对策。

1奥运会全球电视收视概况

1.1奥运会电视节目播出规模日益扩大

雅典奥运会期间,有300多个电视频道进行了35000h的电视直播或转播,比悉尼奥运会29600h多27%,几乎是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两倍。美国NBC电视台对雅典奥运会进行了1210h的转播,是悉尼奥运会的3倍,亚特兰大奥运会的7倍。德国ZDF和ARD电视台提供了1400h的节目,是悉尼报道量的3.5倍。与此同时,众多电视台都增加了现场直播的时间,美国NBC的电视直播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英国BBC1台和2台不仅提供超过250h的直播节目,观众还可以通过其数字电视享受更多的服务;德国ZDF电视台的节目中70%是直播节目;韩国报道量增长了50%,其中70%也是直播节目[2]。此外,本届奥运会是夏季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提供高清电视服务,许多国家还第一次通过3G技术向手机用户提供奥运会的新闻和图像。

1.2奥运会节目收视状况良好

国际奥委会的统计显示约39亿的观众收看了雅典奥运报道,平均每个观众收看奥运会节目的时间为12h,电视观众累计的总人次达到近400亿。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为36亿,观众总人次为220亿人次。亚特兰大奥运会电视观众为33亿。雅典奥运会期间,在美国至少有2.03亿观众观看了部分比赛,是在美国境外举行的历届奥运会中电视观众最多的一次,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有线频道新增加了6000多万名观众。在欧洲,雅典奥运会在54个国家的累计收看时间达到3.5亿h,转播语言达19种,收看时间比悉尼增加了50%,平均每个欧洲人收看了14h的奥运会节目。日本对本届奥运会的报道时间超过700h,比悉尼奥运会多了一倍,观众平均收看奥运会报道节目的时间为29h。

1.3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收入稳步攀升

自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以来,24年间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费翻了近15倍。由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1亿100万美元、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2亿8700万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4亿300万美元、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的6亿3600万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9亿3500万美元和2000年悉尼的13亿3320万美元,直到今年雅典奥运会的14亿9850万美元,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超过17亿美元[3]。与国际奥委会签约转播雅典奥运会的全球电视机构有12家,它们是日本株式会社、加拿大广播公司、新西兰电视台、中华台北电视集团、超级体育国际电视公司、电讯电视集团公司、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亚太广播联盟、拉美电视组织、加勒比广播联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欧洲广播联盟(EBU)。从购买电视转播权的费用看,美国NBC公司独占鳌头,支出高达7.93亿美元,购买了雅典奥运会28个项目的1210h的转播权。欧洲广播联盟和日本株式会社分列2、3位,加拿大广播公司位居第4。

2我国奥运会节目收视状况

2.1悉尼奥运会收视概况

为了分析转播奥运会所引起的电视收视市场及观众总体收视情况的变化,我们选取9月1日至14日作为对比时期,并从平均收视情况、各天收视走势及一天中各时段收视走势三个角度来对悉尼奥运会前及悉尼奥运会期间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

悉尼奥运会转播期间,观众平均每天收看电视时间由176min增加到198min,增加了22min。观众收看省级频道、市级频道和其他频道的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收看CCTV1-8的时间大幅度增加,由53min增加到91min,增加了71.7%,而这主要是由于CCTV-5的收视时间大幅增加所至,观众平均每天收看CCTV-5的时间由3min增加到39min。与奥运会前相比,在奥运会转播期间,总收视率在晚上及夜间(晚8:00-早7:00)没有明显变化,但在白天及傍晚(早7:00-晚8:00)的变化较大。在奥运会转播期间,白天的收视率要明显高于奥运会转播前的收视率,这也说明,观众总收视时间的增加几乎全部是由于白天收视时间增加所致。

2.2雅典奥运会节目收视状况

雅典奥运会期间央视收视率高达47%,超过了预期的45%。国际奥委会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观众对雅典奥运会累计收看时间达到90亿h,平均吸引观众8500万人。CSM的数据显示:奥运期间京沪穗三地观众日均收视时长从以前的195min增长到了230min,增长幅度达到20%。而这增长的30min几乎全部都贡献给了体育节目。与奥运会前(2004年5月-7月)比较,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观众体育节目收视时长在工作日由11min增加到50min,增加幅度为355%,而休息日体育节目收视时长由17min增加到72min,增加时间高达55min。上海地区观众体育节目收视时长在工作日由10min增加到41min,增加幅度为310%,而休息日收视时长由

17min增加到55min,增加时间为38min。广州地区观众收视时长在工作日由10min增加到54min,增加幅度达到了440%,而在休息日由17min增加到79min,收视时长增加达62min之多。

3我国观众对奥运会节目的收视特征

3.1悉尼和雅典奥运会收视率领先的节目

按照收视率、市场份额等指标对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节目收视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2-表3)。

3.2我国观众对奥运会节目收视特征

3.2.1观众对奥运会收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体育节目一般情况下收视率在0.5-1%之间,奥运会期间体育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大大飚升。悉尼奥运会奥运会收视率最高达到了9.5%,收视份额最高达到了50%。雅典奥运会更是惊人,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的收视率达到了12.8%,开幕式竟然达到了79.1%的市场份额。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外,两届赛事中收视率领先的节目几乎都是我国的优势项目,特别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排球、射击、举重、跳水等夺金项目上。即使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热门体育运动,只要是我国选手的“夺金点”项目,也能获得观众的高度关注,体现出很强的爱国激情。雅典网球女子双打李婷和孙甜甜异军突起夺得金牌,决赛的收视率达到了11.2%,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9.6%,对在我国不太普及的网球项目而言堪称收视奇迹。

3.2.2节目播出时间是影响节目收视率重要因素

两届奥运会都存在时差影响,悉尼时间较北京时间提前3h,雅典时间较北京时间延迟5h,然而两届赛事节目收视同样表现了鲜明的时间特征。黄金时段播出的体育赛事,不论是观众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都比其它时段播出的赛事收视率要高。其中18:30-21:30为最佳收视时段,这个时间正好是大部分观众下了班回到家的时间,因而该时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都不俗。以雅典奥运会为例,在收视率排名前15名的节目中该时段播出的节目占到11项,而且收视率排名前三名的节目均出自该时段播出的节目。21:30-24:00为次佳收视时段,该时段播出的节目在收视率排行前15名的节目中占据了剩下的4席。而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两个时段以外播出的节目竟无一项进入收视率前15名。另外,工作日的收视率也普遍低于休息日的收视率。数据说明节目播出时间对收视率的巨大影响。

3.2.3奥运赛事观赏呈现“全民性”特征

在历届奥运会期间体现了女性观众的比例上升的特征,奥运会期间与奥运会前相比男性观众比例以较大幅度下降,而女性比例则以较大幅度上升。通常体育节目女性观众的比例不到30%,而雅典奥运会期间京沪穗三地的女性观众比例增高到40%以上,平均每个女性收看奥运节目达45min,与男性1h的收视时间相差不大,个别场次的比赛中女性观众比例甚至超过了男性。不仅是女性,儿童和青少年等群体观众对体育节目的收视都有极大增长,儿童在奥运期间的收视率增长了2倍。

3.2.4观众观赏格局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悉尼奥运会收视率领先的节目全部是我国有望夺得金牌的赛事,而在雅典奥运会收视率领先的节目中,男子篮球项目没有夺金牌的实力。篮球是深受我国观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由姚明领衔的男子篮球尽管没有夺金实力,依然得到了我国观众的广泛关注,立陶宛-中国的比赛(1/4决赛)以9.0%的收视率,29.5%市场占有率挤入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前15名,另外,对新西兰和塞黑的比赛也分别取得了28.6%、26.7%的高市场占有率,说明了我国观众观赏格局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观众在观看比赛的时候,不仅仅出于民族荣誉和国家荣誉,体育明星、比赛观赏性等也是影响节目收视的重要因素。

4北京奥运会电视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4.1坚持全面报道的原则,注意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平衡

在历届奥运会上,中国观众最关注的是中国代表团取得的金牌,因此中央电视台在奥运报道上坚持的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观点。但是,也存在奥运理念传达“错位”、报道失衡的问题。主流媒体报道奥运仍然缺乏世界眼光,节目人文内涵单薄,报道内容过于局限在夺金项目,报成功不报失败,报国内不报外国,对大多数没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项目或只言片语,或不闻不问。一方面,节目内容和风格的简单重复造成了观众的收视疲劳。另一方面,观众也在抱怨看不到想看的赛事。因此,在2008年奥运会,要大力增加对国际赛事的报道。另外,奥运会群星云集,是我国观众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超级巨星的良机,加强这方面的报道能极大满足观众崇尚明星的心理需求。

4.2要注意加强体育传播专门人才的培养

雅典奥运报道中,最为广大观众所诟病的是有些记者和主持人的低级表现。此外,转播人员专业化技能不足,对奥运标准化的制作流程、技术要求和国际化的报道方式都不熟悉也是制约奥运报道质量的重要因素。奥运会电视转播需要的是熟练工种,国际奥委会没有义务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培养电视转播人才。BOB在奥运会期间,它的工作人员大概将在3500-4500之间,管理层将近有一半以上将是从国外拥有历届奥林匹克转播经验的这些人中选拔的。因此,加强体育传播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工作。所幸的是,在我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下,BOB打破了以往奥运会电视转播的运作模式,创造性地设立中外合作性质的转播企业,并且以将为中国广播电视业留下人才遗产为原则,作为一项公司目标和合作双方的法律义务,通过公司的运作机制确定下来。协议里约定的条款包括,一要确保在BOB的管理层和技术团队中都有中方人员参加。第二要确保在公司的管理层中有2/3的中方人员。第三是要争取中方团队转播半数以上的奥运比赛项目。第四是开展针对中国在校学生的计划,直接培养奥运转播的专业人才。BOB通过对中外双方在资金、技术、设备,特别是人员合作方面的计划实施,将为中国广播电视业留下一笔丰厚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的遗产,提升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水平。

4.3进一步明确奥运频道的定位,充分发挥奥运频道的作用

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三个奥运频道,《奥运频道-1》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奥运2和奥运3是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数字付费频道。如果说体育频道让中国观众参与了中国人自己的奥运盛会,那么《奥运频道-2》和《奥运频道-3》两个数字付费频道的推出,给了中国观众第一次有机会得睹奥运会的全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电视收费的观念在我国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收费频道目前还被定位为公共频道的补充,仅仅起着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造成付费频道收视情况很不理想。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通率均只有寥寥数百户,与奥运节目动辄上亿人次的收视率相比无异于形同虚设,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据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国力介绍,北京奥运会期间还将开通两个数字收费频道。然而,如果不彻底解决收费频道的定位问题,还将收费频道看作可有可无的“点缀”,那么收费频道将难逃失败的厄运。如果奥运频道实施收费的条件尚未成熟,那倒不如现实地对奥运频道暂时实施免费运行,以充分发挥奥运频道的作用。

电视收视范文篇2

【关键词】时间序列预测;k-means聚类;自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

1.前言

电视剧(又称为剧集、电视戏剧节目、电视戏剧或电视系列剧)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电视剧热度值,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娱乐生活的舆论趋势,更是电视剧平台多元化发展的体现。对于电视剧热度值的研究正在快速发展,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周小、韩瑞娜、凌姝在其相关研究中,开展了对网上收视度与线下收视率的关系探讨,并提出了多屏发展下新的电视评估体系的参考因素[1]。此外,胡兵、邓极在《微博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研究》中,还深入探究了新媒体微博对于传统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2]。各大视频网站都在近几年推出了关于电视剧指数的综合评价体系,如“爱奇艺指数”、“优酷指数”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地对多屏播放模式下的电视剧热度展开了研究,探寻了电视剧收视率变化模式的客观规律,提出描述收视率变化模式的四个特征,并用k-means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根据三类电视剧的特点,建立了自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按类别对比了不同阶次间自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终建立了通过历史数据对电视剧最后三集的收视率进行预测的模型。

2.电视剧收视率预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1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本文中用到的电视剧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百度百科资料库,其中收视率数据来源于CSM52城市网和全国网收视率(www.csm.com.cn),播放量数据来源于腾讯、优酷、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当一部电视剧在同一时间段于多个电视台播出时,我们将各个台收视率加在一起,作为数据用收视率。在收集到近几年电视剧的比较权威的大量数据后,我们小组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工作。电视剧的热播有很多原因,为了研究热度高的电视剧内在的规律,我们将研究对象定为近几年的“大热剧”。研究对象符合以下两条标准:(1)最近三年播出:由于近几年网络化发展迅速,收视率和播放量的发展模式与数年前有所不同。若加入很早之前的热门电视剧(如《还珠格格》、《西游记》)为研究对象,势必会造成收视率与网络播放量的异常波动,所以我们将研究对象定为近三年电视剧。(2)平均首播收视率在2%以上:通过收视率以及网络搜索量数据比较,我们发现,近三年的电视剧中,平均收视率在2%以上的电视剧,在播出时均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并成为了当时的热点,符合我们对于研究对象热度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用以上条件为标准,并结合了社会舆论、观众口碑和电视剧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调整。从近三年所有电视剧范围内,最终选择了《琅琊榜》、《人民的名义》、《芈月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欢乐颂1》、《欢乐颂2》、《微微一笑很倾城》、《武媚娘传奇》、《虎妈猫爸》、《何以笙箫默》、《亲爱的翻译官》、《女医明妃传》这13部类型、风格、播出时间并不相同的“大热剧”为研究对象。2.2基于收视率特征的电视剧聚类分析。对于收视率来说,因为前几集的收视率势必与后几集的收视率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通过历史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示现象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本文选用自回归模型进行预测。由于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具有不同的收视规律,显然不适合用同一模型求解。因此,我们将收视率的变化模式作为电视剧聚类标准,将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析。为了定量地刻画电视剧的变化模式,我们对13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与集数进行了一次、二次拟合,将拟合得到的参数作为聚类特征,进行了如表1的统计分析。表1描述收视率变化模式的四个特征用上述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出13部电视剧的每个特征值,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进而利用python实现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所有电视剧分为三个类别,每个类别具有如下表2的特征:2.3收视率自回归模型的建立与优化。2.3.1利用AR(2)模型预测第一种模式电视剧收视率首先,对于第一种模式,我们选取了《人民的名义》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尝试了四种自回归模型。采用同样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来评估不同回归模型的性能。此处代表第集的收视率:经过研究发现,第三种模型,即运用前一集和前第三集的数据的二阶自回归模型拟合最好。因为收视率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相邻剧集间收视率会小范围波动,而采用隔一集的收视率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波动带来的影响。而三阶自回归模型会因为参数较多,出现一定的过拟合现象。因此,我们选择的自回归模型为:我们利用《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欢乐颂1》、《虎妈猫爸》、《何以笙箫默》作为训练集,以《女医明妃传》作为与测试集检验模型的性能,利用excel的拟合工具进行求解,最终得到模型的表达式为:之后分析该模型的拟合性能,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2988,SignificanceF=3.67*10-45。两个影响因素的P-value也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测。可见,该模型在训练集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数据的波动性。之后对该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检测,将《女医明妃传》后23个收视率数据代入模型中,求解出《女医明妃传》后20个收视率数据的预测值。经过计算,该模型在测试集结果中,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23112,均方差为0.981483。能够看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2.3.2利用GM(1,1)模型预测第二种模式电视剧收视率接着,我们分析了第二种模式中剧集的收视率变化。在第二种收视率变化模式中,由于存在收视率的拐点,所以最后的10集的收视率可能有所下降(如芈月传),也可能上下波动(如花千骨)。所以在该模式中,我们选取电视剧的后半段收视率作为训练集,并选取非线性的时序预测模型——灰色预测GM(1,1)来进行建模。GM(1,1)模型是一种灰色动态预测模型,在灰色系统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该模型是由一个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组成,可以用于复杂系统某一主导因素特征值的拟合和预测,以探究主导因素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变化态势。该模型训练需要的数据少,能够反映非线性的变化趋势,同时对样本分布没有严格的平稳性要求,所以非常符合该模式的收视率预测。我们利用python编程实现了灰色预测模型,训练集采用《芈月传》、《琅琊榜》、《花千骨》、《微微一笑很倾城》、《欢乐颂2》五部电视剧的后一半集数的收视率,测试集选取这五部电视剧的最后三集收视率。我们建立了GM(1,1)模型和二阶自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希望体现出灰色预测模型对于该类电视剧的适用性。经过模型的训练和求解,在测试集上的测试性能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真实值和预测值的均方差方面,GM(1,1)模型均方误差为,而AR(2)模型的均方误差为,灰色预测模型表现更加优秀。同时以《芈月传》和《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在表格中标注为黄色),灰色预测模型成功预测出了最后两天的下降趋势,而自回归模型则并未能预测出来2.3.3对第三种模式电视剧收视率的讨论在数据统计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如《亲爱的翻译官》、《古剑奇谭》等电视剧,其收视率变化模式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究其原因,这些电视剧的收视率收到很多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以《古剑奇谭》为例,该剧作为湖南卫视试水的首部周播剧,开创了周播剧先河,并且收获了大量粉丝,成为了当时的现象级热播剧,然而我们发现,其电视剧收视率在接近结尾的15集左右,出现大幅度下降。经过分析发现,收视率缩水的时期正好在8月末9月初,处在开学期。由于《古剑奇谭》属于古装仙侠剧,主演们均为当红小鲜肉,所以面对的收视群体多为年轻观众,包括一大部分学生。所以导致在开学季出现收视下滑。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收视群体的不同,对于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由此看出,这类电视剧的后三集收视率很难用之前的收视率来预测。一种解决方案是排除异常点的干扰,通过数据预处理进行降噪,进而用AR(2)或者GM(1,1)模型求解;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在模型中加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求解。

3.结论与展望

电视剧的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一直是衡量电视剧热度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收视率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研究。采用无监督学习的流程,总结出描述收视率变化的四个特征,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四个特征将电视剧分成了三类,并根据每一类收视率的实际变化特点,分别采用自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了时序预测,最终分析出了电视剧收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梁招娣,刘小龙.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电视收视率预测[J].河南科学,2013(9):1428-1431.

[2],田钢,温淑鸿.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预测模型[J].电视技术,2014,38(6):94-96.

[3]张茜,吴超,乔晗,等.基于TEI@I方法论的中国季播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率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11):2905-2914.

[4]黄玲莉,刘小龙.基于ARIMA与BP神经网络的收视率组合预测模型[J].电视技术2015,39(9):117-121.

电视收视范文篇3

【关键词】电视剧收视率;一元线性自回归模型;时间序列;BP神经网络

1.前言

电视剧的热度是对其影响力和关注度的综合衡量指标。为了在目前“多屏模式”下找到电视剧热度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更综合、客观的衡量指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针对性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单一预测模型,如:梁招娣等基于RBF神经网络对电视收视率进行预测[1],等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收视率预测模型[2],张春燕等利用ARMA模型对在线电视剧流行度进行预测[3],毋世晓等人利用移动平均法预测网站电视剧视频点击量[4]等等。(2)组合预测模型,如:张茜等基于TEI@I方法,提出了对综艺节目收视率预测的研究框架,引入了新的解释变量百度指数和新浪微指数,并采用模型集成技术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5]。黄玲莉等基于ARIMA与BP神经网络,建立了收视率组合预测模型[6]。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组合模型的效果比单一模型更加出色。因此,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影响电视剧热度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收视率单一时序预测模型的构建和优化

2.1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到2017年期间首播的共23部完结的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电视剧包含了不同种类的收视率变化模式,均属于该种类中较为典型的电视剧,可以比较全面的反应不同的收视率变化情况,确保了模型的广泛性与合理性。研究中所有的收视率数据均为索福瑞CSM52城收视率统计值,电视剧的基本信息(如首播日期、播出卫视、每天播放集数)等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所有的原始数据都存储在补充材料的excel表格中。2.2建立AR(2)模型进行预测。首先,本文使用二阶自回归的时序预测模型,利用电视剧前集的收视率数据来预测最后三集的收视率。其中该模型的基本假设为:(1)电视剧收视率变化平稳,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临时干扰而发生突变;(2)不同时间的电视剧收视率统计方法一致,能够反映电视剧的受关注程度。本文基于以上的模型假设,建立了二阶自回归模型,即AR(2)模型。若假设代表第集电视剧的收视率,那么该模型的表达式为:利用excel自带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拟合,此处以2017年收视率榜首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求解。其中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为:(1)训练集:《人民的名义》前29天、共47集的收视率作为训练集。(2)测试集:《人民的名义》最后3天、共5集的收视率作为测试集。经过excel的拟合分析,得到《人民的名义》二阶自回归拟合的表达式为:拟合得到的拟合优度,说明该模型在训练集上具有比较好的拟合效果。之后在测试集上对该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测试,将后3天的收视率真实值和通过模型计算出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并且计算均方根误差参数来衡量预测性能。最终通过计算得到的预测结果,预测值序列和真实值序列之间的均方误差为。可以体现该模型具有不错的预测性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余的22部电视剧建立AR(2)模型,分别作出收视率的预测分析。结果发现,对于部分电视剧来说,该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好,如《平凡的世界》RMSE=0.056,《北上广不相信眼泪》RMSE=0.051,《外科风云》RMSE=0.077。而对于另外一些电视剧,该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差,例如《孤芳不自赏》RMSE=0.534,《于成龙》RMSE=0.583,《亲爱的翻译官》RMSE=0.683。由此可见,最简单的AR(2)时序预测模型仅能实现一定程度的预测功能,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只能描述数据分布规律中的线性特征,而难以刻画数据分布的非线性关系。这就使该模型对于基本符合线性增长趋势的电视剧收视率与测量好,而对于波动性较大的电视剧收视率难以精准预测;(2)部分模型存在过拟合的问题,将数据中的噪声当做了信号进行处理,有些参数的p-value不能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测。2.3对数据和模型进行优化处理。2.3.1对收视率数据异常点的处理。通过对部分电视剧测试结果的深入研究,发现部分预测收视率与真实收视率差距较大的电视剧,都存在两种不一样的播放模式。例如《武媚娘传奇》有单集播放的、也有三集连播的;《人民的名义》有单机播放的、也有两集连播的。为确定“收视率异常下降”与“当日单集播放”之间的关系,我们对23部电视剧中有不同播放模式的17部电视剧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如表格1所示的结论。此处,“收视率异常下降”定义为“该天的收视率明显小于本电视剧收视率的线性增长趋势”。由表格1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在所有的考察对象的单集播放日中,“收视率异常下降”事件出现的概率远远高于所有播放日的平均概率。所以我们认为,“单集播放”是与“收视率异常下降”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首先对于研究对象电视剧的所有单集播放日中“收视率异常下降”的数据进行了修正,采用均值插值的方法,替换掉原有的收视率异常点。修正后的收视率等于单集播放日前后的收视率平均值。2.3.2将AR(2)模型优化为ARMA(2,3)模型。在完成对单集播放日异常点的修正后,部分电视剧依然存在比较大的波动性。因此,进一步优化模型,引入移动平均的优化计算,对波动剧烈的曲线进行平滑滤波,从而降低波动性带来的影响,更容易地把握住数据分布的线性趋势。因此进一步将AR模型优化为ARMA模型。在ARMA(p,q)的模型识别和定阶过程中,我们以《人民的名义》电视剧为样例,对p、q两个参数采取逐步试探法以获得最佳值。经过多次尝试,确定收视率预测的最佳模型为ARMA(2,3)。在对单集播放日的异常点修正后,利用matlab实现ARMA的预测功能,再次对表2-4中曾经对AR(2)模型表现不佳的电视剧进行预测,得到新的预测结果为《孤芳不自赏》RMSE=0.235,《于成龙》RMSE=0.462,《亲爱的翻译官》RMSE=0.383.可以看出,经过对数据集的修正和对模型的优化之后,原先AR(2)预测表现不佳的电视剧预测性能都有了一定的提升。改变最大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其均方误差降低了44%,其他电视剧的均方误差也有10%-30%不等的下降。2.4总结与讨论。本章节采用单一的时序预测模型,对23部研究对象电视剧进行了逐一的预测。在AR(2)模型的基础上,一方面深入分析了异常点的规律和特征,对异常点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在模型中加入了移动平均的过程,将模型优化为ARMA(2,3)。最终可以看到,ARMA(2,3)模型在修正后的数据集上,表现出的预测性能比AR(2)在原数据集上的性能要优秀很多。虽然目前的预测模型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例如《人民的名义》预测RMSE从0.3285降低到了0.2376,但该模型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该模型依旧只能描述数据的线性变化趋势,对于变量之间非线性的变化关系十分无力。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的精确程度,我们从前人的工作中得到启发,尝试采用组合模型来进行预测,一方面利用ARMA模型的线性描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预测能力,二者相结合地展开后续的预测工作。

3.ARMA-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

3.1模型构造思路。经过前文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发现节目的收视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哪怕对一些异常点进行修正和调整,节目的收视率也会有一定的波动性和无序性。所以,仅凭线性的模型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进行精准拟合的。由于基于回归的分析方法能够提取出数据的线性特征,而神经网络对非线性关系有很强的逼近能力。所以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启发之下,选择使用ARMA模型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进行收视率的预测分析。对目前要预测的收视率序列rate来说,每个数值都可以表示为:其中Lt表示该序列中规律的线性部分,对该部分ARMA模型有很好的拟合能力;而NLt表示该序列中的非线性部分,这部分能够使用BP神经网络来逼近求解,因此该组合模型的整体构造思路分以下几步:(1)用一个样本电视剧确定ARMA(p,q)模型的阶次,通过逐步试探的方法进行识别、定阶。在2.3.2节中,我们利用了《人民的名义》作为样本电视剧,确定了该模型最佳的阶次为ARMA(2,3)。(2)用ARMA(2,3)模型进行ratet预测,假设预测的结果为。这代表了第个点的预测值,而代表了该点的预测残差。(3)以为BP神经网络的期望输出,对收视率数据进行N阶的空间重构、即以N维的收视率向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训练后的预测结果为。(4)利用ARMA(2,3)与BP神经网络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组合后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即在点的预测结果为整体构造过程如图1所示。3.2模型求解过程。以《人民的名义》电视剧为例,利用1—26天的收视率作为训练集,27—29天的收视率作为测试集,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性能。首先利用2.3.2节中提到的ARMA(2,3)模型,用前26天的收视率进行训练。利用matlab完成模型训练过程,计算出第5天至第26天的真实收视率与预测收视率。之后,将22个预测残差作为BP神经网络的期望输出。然后将原始收视率数据以最大收视率为基准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的数据设为。之后对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重构阶数为5阶,即通过生成一组5维的收视率空间向量。将重构后的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数据输入。利用matlab实现3层BP神经网络,利用newff函数构建网络,其中隐含层数目经过多次试探验证设置为8。隐含层传递函数为tansig,输出层的传递函数设为purein,训练函数采用trainm。经过282次学习后,精度达到了预设的0.001的要求。将训练后的ARMA(2,3)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共同用于对《人民的名义》最后三天收视率的预测,结果显示组合模型能够的均方误差为,预测性能超过之前所有的单独预测模型。由此可见,ARMA-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分别拟合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实现了更加精准的预测性能,更适合用于电视剧的收视率预测中。

参考文献

[1]周小普,韩瑞娜,凌姝.多屏发展背景下网络收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热播电视剧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12):114-129.

[2]侯卫星,高建中.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低碳经济实证评价——以太原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2,(06):15-19.

[3]张辉,王雯聪.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电视剧收视特征及影响因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6):101-103+126.

[4]耿金花,高齐圣,张嗣瀛.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的社区满意度评价体系[J].系统管理学报,2007,(06):673-677.

[5]何跃,蔡博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微博热度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6,(18):52-54.

电视收视范文篇4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四家同时经营该产品,形成了市场规模,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形成强势的综合竞争力,收视表现不俗。

5.节目制作企业特性。渠道是否与节目品牌定位相配合。其一、节目组的总体规模、制作能力、和商誉影响着渠道的选择。黄金时间段的收视创收直接影响着一个频道的整体收视表现,频道很难决定把这个渠道给没有收视创收保证能力的节目组。其二、节目组的产品组合、过去的渠道经验和现行的营销策略也会影响到渠道的选择。同是创造过高收视的节目组,在生活频道制作家长里短社区报道的民生新闻节目组比在青少频道制作娱乐报道的节目组更易入主新闻频道。

6.环境特性指节目的渠道选择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的政策法律、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渠道设计。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涉外剧和海外剧在可播出时段的选择上受到约束。

节目组在设计分销渠道时,需要在理想渠道与可用渠道之间进行抉择。在经营模式上可以进行连锁经营和独立经营。连锁经营即节目除首播外,还在其他时间段其他频道进行重播。首播是总店,重播是加盟店,如果首播平台在受众规模和受众特征上有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重播的渠道,加以弥补。

(四)促销(Promotion)

促销是指节目制作人把节目产品向目标受众及其对目标受众的收视行为具有影响的群体进行宣传、说服、诱导、唤起需求并最终影响其收视态度和收视行为的活动。促销的目的是引起受众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其收视欲望,促成其收视行为。促销的手段是宣传与说服,即宣传节目的讯息和品牌,说服受众收视。

促销在整个收视市场营销活动发挥的作用:

1.唤起需求——激发受众潜在收视需求,促进收视动机向收视行为的转换;

2.促进收视——通过需求的唤起,提高节目观众触达率,实现收视创收;

3.树立口碑——通过传播形成和强化受众对节目的正面肯定,建立良好公众形象。

电视收视范文篇5

关键词:微博;电视剧;收视率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通讯设备的不断智能化改变了人们观看电视剧的方式。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边看电视剧边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对该剧的看法、评价。在微博上,人们可以讨论剧情、描述观感体验,许多人会通过这些内容判断这部剧是否值得自己花时间观看,这就是口碑传播效应。微博平台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力目前愈来愈受到电视运营商、广告主等的强烈重视。

1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因素

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会选择观看。随着影视产业的迅猛发展,新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可供人们选择的观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电视剧本身制作不够精良、内容缺乏吸引力,是无法留住观众的。一些优势频道具有品牌号召力,拥有忠实观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收视率。现在,很多频道推出季播节目,将电视剧按季节分时段播出,以便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目前,也有很多电视台和视频播放平台开始制作自己的电视剧进行独播,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电视剧的安排播放时间对电视剧的收视率影响很大,如果播放时间恰当,即使是并不很出彩的电视剧也会有很不错的收视率。此外,电视剧重播次数多也会增加收视率。

2微博的传播优势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开放程度较高,信息传递速度极快,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1]。微博利用组织专题活动、进行投票和热门话题讨论等方式促进用户参与交流,通过微博的“粉丝”功能可以极快将信息层层扩散开来,同时,微博还与第三方网站联手打造全面信息传播平台,人们可以将微博上的信息同步转发到博客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电视剧话题微博传播特点

3.1受众多,利益诉求较为分散。由于电视剧受众分布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中,因此,在参与话题讨论时,总能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比如:最近正在播放的《都挺好》,内容囊括家庭、养老、教育、职业、爱情等,不管是处于哪个阶段的观众,都能从电视剧中找到共鸣。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在微博上对该剧的讨论话题也越来越多。电视剧微博话题的参与者信息的动机不同,基本上都是释放个人情绪的自我表达,因此,诉求点不同。3.2电视剧相关意见领袖参与互动。微博上,关于电视剧话题经常存在众多商业因素,在电视剧微博话题中为积极拉拢观众以达到营销宣传的目的,电视剧相关意见领袖们会微博信息,参与微博互动等方式吸引粉丝注意,提高大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度,进而提高收视率。

4微博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数值研究得出结论:发现电视剧播出期间微博的热度对电视剧收视率没有影响。因此,我们着重分析在电视剧播出之前和播出首日微博对收视率的影响。电视剧播出之前,在微博上的话题热度越高,话题覆盖面就越广,随之而来的是参与话题谈论和转发的人数也就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视剧开播前在微博上的热度值可以预测收视率,热度值高,收视率也会较高[5]。4.1微博信息者态度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微博信息者的态度分为正面态度、中间态度和负面态度。其中,正面态度对电视剧收视率有显著影响,受众对电视节目越感兴趣,越有可能参与观看,也为电视剧的播放营造出一种积极正面的观看环境,有助于引起更多受众参与观看,提高收视率。中间态度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也很明显,受众对电视剧的评论越客观越说明其对该电视剧本身并不热衷,观看可能性较小,而电视剧开播前负面态度对电视剧收视率并无太大影响,开播后对其影响较大[4]。4.2意见领袖的微博信息对收视率的影响。在首播前,意见领袖相关微博的数量对受众观看电视剧有促进作用,粉丝会跟随其行为进行观看,因此,有助于提高收视率。而受众对电视剧认可之后,在微博的二次转发会将电视剧话题扩散到更远范围,增加电视剧信息的覆盖广度,进而提高收视率[2]。

5电视剧运营方应如何利用微博影响提高收视率

5.1把握微博宣传的最佳时间点,在电视剧开播前炒热电视剧话题。由于电视剧首播当日的收视率会直接影响随后的播出收视率,而微博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主要是在开播前,因此,电视剧的运营者应加大对电视剧开播前的宣传力度。目前,很多电视剧制作方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就开始建立微博官方号,在微博上进行宣传造势,通过制造热点话题,进行话题营销。在电视剧开播之前,要持续、规律地微博信息,这个阶段的信息量可以少,但是一定要保持在稳定的频率,电视剧宣传期,微博的关注度一般不高,这时可以通过电视剧花絮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粉丝,提高关注度。5.2制订详细的微博宣传计划,进行微博口碑营销管理。电视剧运营方应将加强微博上的电视剧口碑传播作为一种营销战略[3]。微博口碑营销实际上就是要紧紧抓住微博受众群体的注意力,提高电视剧话题热度,使更多人参与到这部电视剧的话题讨论中,使观众群体对谈论这部电视剧充满兴趣,使社交媒体乐于主动报道这部电视剧。电视剧本身自带话题性,而微博营销的关键就在于“话题”。因此,要选择能够引起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通过微博平台不断发酵,使电视剧能够持续引起人们关注。微博话题要紧密联系电视剧剧情或参演人员,以保证受众在看到这一话题时能及时联想到电视剧,话题内容越有争议性,就越容易为大家所关注,不管是剧情争议还是观点争议都可以拿来用作传播电视剧话题的途径。人们都具有从众心理,当正面口碑充斥舆论时,即使自己对电视剧里面的某些方面并不认同,也不会发表出来,而一旦负面口碑超越正面口碑时,许多人会因为电视剧口碑太差而放弃原本想要观看的念头,导致电视剧收视率直线下降,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在电视剧播出期间,电视剧运营方应实时监测口碑动向,一旦出现负面口碑,要及时进行公关营救。5.3加强意见领袖的传播力度,扩大其传播范围。意见领袖对受众收视行为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微博的应用上,要特别重视意见领袖的数量和质量,扩大电视剧的话题覆盖面[6]。在电视剧播出期间,参演演员及导演等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微博互动、与受众互动等方式使人们保持对电视剧的关注度,明星群体在微博上具有强大的推广力,借助明星演员的知名度和高人气为电视剧带来话题,在电视剧播出前期可以邀请明星演员在微博上电视剧的相关预告和内容,借助粉丝的积极扩散,高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增加电视剧曝光度,为提高电视剧收视率提供保障。5.4提高电视剧制作水准,高质量才能带来高收视率。电视剧的高质量是保障高收视率的关键因素,如果电视剧品质过关,内容丰富,观众自然会主动为其宣传。相反地,如果电视剧本身制作不精良,内容拖沓,演员演技差,那么不管如何利用微博进行营销,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尤其是微博实名制后,之前存在于电视剧话题传播中的僵尸粉噪音干扰已经得到了有效清除,微博口碑透明度增加,数据也越来越真实。

6结语

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促使影视行业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收视率,提升观众关注度是电视剧制作方和运营方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但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电视剧营销只能是目的,不能作为一种手段,从观众层面而言,丰富的内涵、精良的制作,才是一部电视剧赢得人气的最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紫薇.电视剧收视率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1):63.

[2]石光.电视剧收视率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1):15-16.

[3]苗锐.微口碑传播对热播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7.

[4]陈红倩,杨倩玉,温玉琳,等.针对电视剧收视数据的时空特征可视分析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8,30(5):72-79.

[5]崔金栋,郑鹊,孙硕.微博信息传播模型及其演化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8,38(1):68-77.

电视收视范文篇6

一、传统收视率

传统的收视率可分为广义收视率和狭义收视率。广义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总调查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狭义收视率则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受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由于广义收视率调查所涉及的人群范围广,难度大,因此,一般进行狭义收视率(以下简称为收视率)的调查。我国目前收视率调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即电话询问法、填表法和调查仪自动记录法。但电视收视率调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调查地域有限,目前媒介数据调查的网络主要在全国大城市;第二,个性化数据服务不足,许多用户反映的情况是,媒介数据调研公司所能提供的还属于基础性数据,缺乏能按用户自身要求制成的半成品数据;第三,数据价格规范化和标准不统一,大部分媒体调研都是依赖小量样本投射出大环境,但取样的专业依据、样本群构成及调查方式均会影响准确度;第四,数据提供不及时,欠准确。更重要的是,收视率只能评价受众是否收视,不能评价受众是否满意。满意度调查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网络调查、随机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这些调查方法除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外,影响调查结果真实性的因素很多,如网络调查是最快捷的一种调查方式,但淹没在茫茫网络中的网络调查结果容易受到操纵,真实性很低;随机访问的高效性差,碍于情面的调查结果较真实、满意度要高;问卷调查对被调查者的要求较高,受众的素质和抽样的合理性等影响着最终结果的可信度。以简单的高收视率代替满意度,可能出现导向错误[2]。

二、绿色收视率

对于电视界片面追求收视率现象,中央电视台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赵化勇提出,当前电视界在激烈竞争下有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倾向,导致某些节目盲目跟风、品位低下,不利于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倡导。2006年2月赵化勇对“绿色收视率”概念作了完整的解释:“绿色收视率”是中央电视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搞好电视宣传,实施“频道品牌化”战略的前提和保障,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增强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基于此,中央电视台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新的探讨,分为客观指标、主观指标、成本指标三部分量化指标。国内不少电视媒体对央视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响应,并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如湖南广电集团实行高分奖励、低分淘汰的奖惩制度,其评估公式为:收视率50%+投入产出比30%+专家意见20%。从评价体系上看,“绿色收视率”强调的是收视率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增长,强调收视率的增长要建立在节目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简单数量上的增长。但“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没有科学依据,“专家学者意见+电视台领导好恶”的决策模式并不能确保收视率体系呈现“绿色效应”。

电视收视范文篇7

关键词:电视剧;收视率;大数据;影响因素

透过观看电视剧,不仅仅可以实时性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并且可以带动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鉴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就离不开收视率这类关键性衡量指标。实际上,我国每年录制的电视剧数量十分之多,但是最终可以上星且创下不菲收视率的却是是十分有限的。在民众日常审美标准愈来愈严格背景下,如若要创造较高的收视率明显变得十分困难。所以说,选择透过大数据环境观察梳理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一系列因素,确保日后可以有针对性地予以应对,的确显得十分关键。

一、大数据环境之下影响我国电视剧收视率的相关因素

(一)因变量因素。这部分因变量主要强调不同电视剧由开播持续到结束这部分时间每日的收视成绩。(二)自变量因素。通常表现为电视剧本身涉及到的题材范畴,依照时间顺序标准划分,电视剧题材包含古代、现代、当代三种类型,而具体细分又可延展出情感、武侠、玄幻、抗战等多重形式,当中不同题材都会吸引到各异的受众群体,深刻证明了电视剧涉猎题材的确会对其收视率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而这里主要沿用到百度指数,原因就是其时刻保留较强的预测性,可以凭借前一天的数据对第二天电视剧收视率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而百度指数,顾名思义,便是凭借百度内部高数量网民的行为数据作为核心的数据互动交流平台,其可以令广大用户在第一时间内掌握部分关键词在百度搜索中出现的具体次数。而在针对一些电视剧收视率进行检验判定时,我们主要会运用到集合截面、时期、变量这三类信息的三维数据结构,其亦被称作为面板数据,由其演算转变而来的计量模型通常被定义为PanelData模型。假设因变量为yit与Xit=(X1it,X2it…Xkit),其中后者属于k*1维解释变量向量,两者可以满足线性关系:yit=ait+Xit*βit+Uit(i=1,2,…,N,t-1,2,…,T)。这类公式描述的就是k个经济指标在N个截面成员和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当中N强调界面成员的实际数量,T则描述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体数量,而参数ait属于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则集中性阐述解释变量的具体数量。与此同时,uit是随机误差项且时刻维持相互独立关系,更为关键的是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θ2it的假设。

二、基于大数据处理技巧判定不同因素

对于电视剧收视率影响作用的方式(一)变量的设置方式。笔者在此决定将每个电视剧的每天收视率视为因变量y,同时将对应的百度指数设置为x1,电视剧类型设置为x2.其间暂且将电视剧类型理解为虚拟变量,那么如若说电视剧类型是情感与古装时便理解为1,其余类型则统一视为0。(二)数据的处理方式。因为每个电视剧收视率和每天对应的百度指数不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不同因素对于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程度,笔者决定将当下获得的数据予以标准化处理。对应的公式便是Xit=(XI-Min)/(Max-Min),当中Min表示这部分序列中的最小值,而顾名思义Max则是其中的最大值,基于上述公式我们就可以顺利获取标准化处理好的数据。(三)回归结果的解析方式。在正式开展回归分析之前,需要针对获得的数据予以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处理,获得的收视率、百度指数、题材类型等序列,都可以被视为平稳序列。与此同时,收视率、百度指数、题材类型等序列将时刻维持协整关系。为了避免在截面上产生不必要的影响、不会产生强烈的结构变化现象,可以在引入混合类面板数据模型的同时,将其视为横截面数据堆积的模型,对应的回归结果将主要表现为:判定系数0.5021、调整后的判定系数0.4826、F统计量25.7172、P值0,以及DW值0.6915,而回归方程中C、X1、X2等变量的系数则分别为0.03927、0.6413、0.1434。透过对比观察可以发现,百度指数系数和题材类型系数相比要大出许多,同时两者都是正数,这表明其会对电视剧收视率产生正影响,且这部分影响会强于电视剧题材类型对收视率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环境之下能够对我国电视剧收视率产生较为深刻影响的因素便是百度指数,百度指数越大,对应电视剧对观众群体的吸引力就越强。希望日后各类电视台在把握好电视剧题材方向、演绎角色、结构内容的同时,适当地提升自身的网络口碑,这样才能令其电视剧收视率不断飙升,辅助其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罗国桢.国产电视剧的新媒体营销研究[D].南昌大学,2015.

[2]徐晓枫.融合社交与搜索数据的电视剧点播热度排名预测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5.

电视收视范文篇8

观众本位视角

在研究电视节目收视市场的时候,受众本位的观念至为重要。如果电视节目是产品,那么观众就是这个产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者市场。由于收视率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观众电视消费的事实数据,所以收视率就成为探讨电视节目市场评估方法中的基础指标性数据。

节目收视率的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有的因素可以识别和测定,有些因素则难以做到。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竞相作用,互不独立。但是根据迄今为止的认识和理解,仍能将这些因素加以归纳并可简单地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生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这类因素是节目与生俱来的,一般情况下不受播出条件的影响,比如节目题材、音画效果、剪接形式、节奏进度、主持人风格、板块设计风格,以及其他被称为节目模式要素之类的内容。第二类是外生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或者称之为环境设定因素,主要有节目类型(节目类型不同于节目模式,不被归为内生要素)、节目播出频道、节目播出时段等。这类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实际表现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档节目的实际收视率是内生和外生两方面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内生变量主要决定了节目的质的特征,外生变量则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节目投播后的实际市场表现。由此,对电视节目进行收视市场评估也应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节目的实际收视表现为评估内容,综合考察内生和外生因素的总体影响,给出电视节目实际收视市场表现的总体评价;其二是以节目内生要素的收视市场表现为评估内容,在节目实际收视市场表现中剔除外生变量的影响,给出针对电视节目质量的收视市场评价。显然从电视节目产品生产的角度看,第二方面的评价甚为重要;开展第一方面评价的重要性则更能体现于电视节目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广告情况。

到达率&观众忠实度

基于受众本位的研究视角来看,电视节目产品和其他品类消费品有相通的地方,就是作为被消费的产品,其所到达的消费群的规模以及相应消费群体的忠诚度是表征和评价其市场表现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维度。观众数量越多,忠实观众的比例越大,节目的市场表现越突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按照收视率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实际上收视率就表征了电视节目产品市场表现的这两个维度,即:

收视率=到达率×观众忠实度

分解收视率在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是进行电视节目总体市场评价的关键。有的节目到达率高,忠实度也高;有的节目到达率高但忠实度低;有的节目到达率低而忠实度高;有的节目到达率低,忠实度也低。对节目在收视市场的表现进行上述四种组合类型的区分,将有助于对节目市场表现优劣势的判断,找到改进其表现的有效途径。

开展以到达率和观众忠实度两个维度指标相结合的电视节目总体市场评价,与电视广告运营分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评价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时,广告到达率和暴露频次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广告传播的总效果(GRPs)就是以这两项指标的乘积表述的,其中广告到达率被称作广度效果,暴露频次则被称作深度效果。由于广告基本上是以节目为承载的,所以结合以上的电视节目总体市场评价方法可知,一般情况下,广告传播的广度效果是和电视节目的观众到达率成正比的,广告传播的深度效果是和电视节目的观众忠实度成正比的(在同等时间长度内,越忠实的观众看到广告的次数越多)。从这个角度上讲,总体收视市场评价好的节目,其广告传播效果也相对较好,如此现象即被称为电视媒体中节目与广告的良性互动,这也是广告营销机构之所以充分依赖收视率数据进行广告策划、实施和评估的主要原因。

收视率分解法

由于收视率数据标准统一,相对客观,电视节目整体收视市场评估比较容易得到认可;而如何对电视节目质量进行评价,则一直是行业和学术界关注并争论的话题。目前看来,节目质量评估最直接的方法是对观众进行有关节目质量的意见调查,例如电视观众节目满意度调查。这一方法一方面需要开展另外的调查,另一方面所涉及的节目不能过多,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普遍采用。

部分电视台选择以节目的实际收视率来反映节目质量,这种选择是有一些局限和问题的。在进行节目收视率和满意度的联合分析时所遇到的“高收视率低满意度”或者“低收视率高满意度”的矛盾就是这类问题的一个反映。节目的实际收视率与其质量之间并不能表现出一个很好的线性关系,节目实际的收视率既受到了节目自身质量的影响,也与各种环境设定因素密切相关,用实际收视率评价节目质量,可比性较差,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节目实际收视率作为节目质量评估的单一指标。

解决不同节目收视率的可比性问题,是将收视率应用于电视节目质量评估时,必须逾越的障碍,也即“收视率内部权重”问题。就当前已有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收视率可比性问题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称为“单向比较法”,是一种比较简化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以节目的历史平均表现为参照来看收视率的升降”,并“将节目所在频道、时段等的收视份额变化作为调整因子”。第二种称为“多维比较法”,顾名思义可知考虑的因素明显比“单向比较法”要多。这种方法“不但考虑节目自身变化的维度,还考虑前后节目的影响”,并“对频道、时段、节假日、季节、重大活动、观众对象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予以排除”。

无论“单向比较法”还是“多维比较法”,实际上都是基于一种线性化地消除不可比因素影响的思路。但是作为不可比因素的频道、时段、节目类型等播出环境变量对收视率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而且明显具有非线性特点,用线性化方法处理只能是一种简单的近似。出于更合理更科学起见,我们构建了第三种解决收视率可比性问题的非线性方法。

第三种方法称为“收视率分解法”,是把收视率分解为节目质量收视率和环境设定收视率两个加数。其中环境设定收视率是由频道、时段、节目类型及其他播出环境因素所贡献的收视率部分,而节目质量收视率则是在收视率中去除环境设定收视率后剩余的被认为是由节目质量贡献的收视率部分。要从收视率的角度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价,必须消除环境设定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影响。只有消除了节目类型、播出频道、播出时段等环境设定因素的影响,才有可能从观众收视的角度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价和比较。

下面我们就构造一种消除环境设定因素影响的方法。

首先我们认为环境设定因素主要包括节目类型、播出频道和播出时段三个方面,其他方面的环境设定因素不再单独考虑。对于某节目P而言,我们调查得到它的收视率为:

R=V/U,其中V为实际收看该节目的观众人时数,U为观众总体人时数。

若令G为收看P所属节目类型各节目的总体观众人时数,则以x=V/G表示P节目相对于该所属节目类型的收视贡献率,以g=G/U表示P所属节目类型的收视率,得到:

式1:R=x·g

由于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价的基本点是要考察节目之间的市场表现差异,为充分体现这一目的,我们不妨将(式1)改写成更加有效的增量百分比等式,即:

式2:△R%=△x%+△g%

同理,若令C、T分别为收看P节目所在频道和时段的总体观众人时数,则以y=V/C表示P节目相对于所属频道的收视贡献率,以c=C/U表示P所属频道的收视率;以z=V/T表示P节目相对于所属时段的收视贡献率,以t=T/U表示P所属时段的收视率,并分别表示为增量百分比形式,有:

式3:△R%=△y%+△c%

式4:△R%=△z%+△t%

在(式2)、(式3)、(式4)中,△g%、△c%、△t%分别表示了节目类型、播出频道和播出时段对节目实际收视率的增量影响。考虑到以上三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影响都是增量线性关系,而且各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影响程度未必相同,故此可以构造如下双对数线性模型,来测量三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综合影响程度。

式5:LnR=A+αLng+βLnc+γLnt

其中A为待估常数,表征除节目类型、播出频道和播出时段之外的其他环境设定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影响,α、β、γ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节目类型收视率、频道收视率和时段收视率对节目收视率的影响程度(弹性系数)。

给定一个基期,以基期数据估计模型(式5)中的各参数,并以同一市场报告期的g、c、t实际数据代入,可以得到估计的Re,这个Re即是受环境设定因素制约的节目收视率部分,那么以R—Re得到的即是受节目质量因素制约的节目收视率部分。而该模型中根据基期数据拟合后得到的决定系数R2即表明了以节目类型、播出频道和播出时段为主的环境设定因素对节目收视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估计的α、β、γ则分别显示了三要素对节目收视率不同的影响弹性。考察的市场不同,及其市场条件下的媒介设置和竞争环境不同,则据此模型拟合的可决系数及各参数也不尽相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基期与报告期可以指同一时期(或者说不区分基期和报告期),以该时期市场上所有投播的节目为总体,对模型各参数予以估计,然后将这些参数代入要评估的节目序列中,计算出各待评估节目的质量收视率和环境设定收视率。区分基期和报告期的好处是对同一基期不同报告期的评估结果可以连续比较,特别是对同一节目在不同报告期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若不区分基期和报告期,尽管消除了时期跨度的影响(例如季节对电视收视消费的影响),但由于参照总体的变化而使被评估节目失去了连续可比性。

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关系

收视率数据通过观众的行为来反映节目质量,满意度则从态度的层面来体现观众对节目质量的评价。但,节目满意度数据的获取有一定困难。如何通过可得的收视率数据,在了解观众行为的基础上,也明确观众对节目的态度?

关于收视率和满意度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探查性和实证性的研究。研究的结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一,满意度来自于观众态度,收视率来自于观众行为,所以收视率和满意度是不同的指标,反映了观众对节目质和量的不同的“投票”结果,其中收视率反映的是量,而满意度反映的是质。

二,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相互独立,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反证态度,所以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相关性的强弱受节目类型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基于不同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总体上呈现弱正相关的情况更多些。也就是说观众在态度和行为层面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总体上仍保持了一致性的逻辑。来自欧洲市场的对151个节目收视率和满意度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表现出弱正相关关系(见图1)。

四,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的这种弱相关性也同时意味着根据两个指标的不同水平可以区隔出“叫好叫座”(收视率和满意度都高)、“叫好不叫座”(收视率低而满意度高)、“不叫好叫座”(收视率高而满意度低)和“不叫好不叫座”(收视率和满意度都低)等四种节目类型,并据此指导节目在质和量方面可能的改进对策。

应该说,上述这种对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同时又比较表象的做法。因为其间并未考虑收视率所基于的收视行为发生本身,多大程度上是源自节目质量驱动,而多大程度上又是源自节目播出平台环境的驱动。举例来说,一档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相对较高,但这可能与节目质量并无多大关系,而多半是因为这一时段有着明显较高的电视开机率。而在非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由于播放时电视开机率较低,致使收视率较低,但节目质量未必不高。

为此,需要将收视率按节目质量和播出平台的不同贡献进行分解,考察节目质量收视率与观众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将收视率分解为节目质量收视率和环境设定收视率后,节目质量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明显改善,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强正相关关系,而环境设定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则表现出不相关(见表1)。由此可见基于“收视率分解法”解决收视率可比性问题的思路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不但消除了不可比因素对收视率的影响,还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用收视率映射满意度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收视率指标对满意度指标的替代。

表1分解后的收视率与满意度的相关关系(央视38个栏目)

满意度环境收视质量收视

满意度PearsonCorrelation1.107.614*

Sig.(2-tailed)..523.000

N383838

环境收视PearsonCorrelation.1071-.184

Sig.(2-tailed).523..269

N383838

质量收视PearsonCorrelation.614*-.1841

Sig.(2-tailed).000.269.

N383838

构建电视节目收视市场评估体系

对电视节目进行收视市场评估,具体体现于以下等式:

收视率=到达率×观众忠实度=节目质量收视率+环境设定收视率

基于上述分析,可进一步构建电视节目市场评价体系(见表2)。

表2电视节目市场评估指标一览表节目收视率节目总体市场评价节目质量的市场评价

名称%排序观众观众节目质量环境设定

到达率%忠实度收视率%收视率%

平均

在进行电视节目收视市场评估时,对这一表格的运用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提供评估数据指标的基础表格,最终评估结果应结合评估目的另行给出。例如在节目总体收视市场评估中若要按观众规模排名,则可另行给出一个以观众到达率为排序指标的表格;在节目质量市场评估中若要按节目质量收视率进行排名,则可另行给出一个以节目质量收视率为排序指标的表格等。

第二,电视节目的收视市场评估不应该是单一维度的评估而是要综合考察不同评估指标的影响,以评估为手段,找到改进节目质量和市场表现的办法。

第三,即便是两种评估方法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要看到节目质量、环境设定因素影响和节目总体市场表现的两个维度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但联系的程度却有区别,所以也有必要对两种分解方法形成的四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的分析。

第四,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来灵活运用电视节目市场评估体系,基于两种方法的不同侧重点,可以分别运用于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评估(总体市场评估)和电视节目的要素竞争力评估(节目质量评估)两个方面。

针对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评估和市场竞争要素评估,在实际运用中可购建电视节目市场竞争力和要素竞争力评估四象限图法。

电视节目市场竞争力评估四象限图法是以市场平均值为基准,将电视节目划入四个象限(见图2)。落入第Ⅰ象限的电视节目,有高的观众到达率和高的观众忠实度,是最具竞争力的强势节目;落入第Ⅲ象限的电视节目,其观众到达率和观众忠实度均较低,是竞争力较差的弱势节目;落入第Ⅱ象限的电视节目观众到达率低但忠实度高,是留得住观众的优势节目;落入第Ⅳ象限的电视节目观众到达率高但忠实度低,观众流动性强,形不成相对稳定的观众群,是问题节目。

电视收视范文篇9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四家同时经营该产品,形成了市场规模,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形成强势的综合竞争力,收视表现不俗。

5.节目制作企业特性。渠道是否与节目品牌定位相配合。其一、节目组的总体规模、制作能力、和商誉影响着渠道的选择。黄金时间段的收视创收直接影响着一个频道的整体收视表现,频道很难决定把这个渠道给没有收视创收保证能力的节目组。其二、节目组的产品组合、过去的渠道经验和现行的营销策略也会影响到渠道的选择。同是创造过高收视的节目组,在生活频道制作家长里短社区报道的民生新闻节目组比在青少频道制作娱乐报道的节目组更易入主新闻频道。

6.环境特性指节目的渠道选择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的政策法律、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渠道设计。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涉外剧和海外剧在可播出时段的选择上受到约束。

节目组在设计分销渠道时,需要在理想渠道与可用渠道之间进行抉择。在经营模式上可以进行连锁经营和独立经营。连锁经营即节目除首播外,还在其他时间段其他频道进行重播。首播是总店,重播是加盟店,如果首播平台在受众规模和受众特征上有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重播的渠道,加以弥补。

(四)促销(Promotion)

促销是指节目制作人把节目产品向目标受众及其对目标受众的收视行为具有影响的群体进行宣传、说服、诱导、唤起需求并最终影响其收视态度和收视行为的活动。促销的目的是引起受众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其收视欲望,促成其收视行为。促销的手段是宣传与说服,即宣传节目的讯息和品牌,说服受众收视。

促销在整个收视市场营销活动发挥的作用:

1.唤起需求——激发受众潜在收视需求,促进收视动机向收视行为的转换;

2.促进收视——通过需求的唤起,提高节目观众触达率,实现收视创收;

3.树立口碑——通过传播形成和强化受众对节目的正面肯定,建立良好公众形象。

电视收视范文篇10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

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去年年末曾有过关于收视营销学的想法,然后写了一篇文章,但写完后除了发给你个朋友看看意见以外,就一直遗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昨天经一个朋友提醒,又想起来,今天贴出来,请大家指正。现今的电视收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产业内,也来自媒体大环境。在竞争中电视人为了拼夺收视率,节目创新、广告、宣传炒作、社区推广、包装、战略联盟等等,营销手段正灵活应用在收视率创收这个领域中,在我看来,这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领域,收视营销学。收视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定义为: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电视制作人,在节目创作、策划、编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要,最终实现节目收视上的创收。收视营销创造的收益是收视率。

收视率统计就是一种对收视行为的测量。对收视行为进行测量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电视节目传达信息给观众,观众有选择的接收,在这一传一接中,有个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这个东西有人说是眼球,有人说是注意力。无论是什么,是广告商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电视台可以售之创利。而且这个东西可以量化,收视率就是其量化指标之一。在电视价值链中“电视节目——观众——收视率(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的创利运营要进行两步行为,第一步从受众市场获得收视率,第二步转销收视率给广告商。先是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再是广告经营者的工作。第二步直接用货币结算,营销行为很明显,而第一步可否也看作是一种营销行为?

收视率从概念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在收视统计中,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可有几种推算方法,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该节目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占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的百分比。以图1为例,假设某市场全部电视人口总数是10个受众;节目A的播出时间18:01-18:05(时长5分钟);蓝色笑脸表示该受众在此分钟正在收看节目A,在此分钟是节目A的观众。

节目A获得的累计收视时间:1*3+1*4+1*6+1*5+1*2=20分钟

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5(节目时长)*10(电视人口总数)=50分钟

节目A收视率:20/50*100%=40%

图1节目A在虚拟市场的收视情况

每个节目的分母“该时间段市场收视时间总量”是恒定的,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从受众市场所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总量。节目获得的观众收视时间越多,收视率就越高,即收视时间也是有价值东西的量化指标之一,因收视时间比收视率更具象化,以下用收视时间代替收视率。

营销行为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行为。在收视市场上,节目制作人获得收视率的过程就是创作、策划、编排、制作节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最终在传播中交换到收视时间获取收益。在这个市场中,节目商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产品”(节目),当“买卖”(收视)行为发生,观众支付了“货币”(收视时间),买卖双方完成了商品交换。

为了系统化收视营销理论,先明确收视营销理论中4P基本元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图2:收视营销理论的4P基本元

(一)产品(Product)

产品在营销学中的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观念等。在收视市场上,简单而言产品就是电视节目,是占用播出时间传达给电视受众,并能实现电视受众情感需求和欲望上满足的讯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是要能满足受众需求的,通常所说的了解受众,准确说是了解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多层次的利益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讯息”表示这个利益的整体。

用营销学中产品的五个层次来表述电视节目这个产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价值,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指向顾客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如某节目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

2.基础产品,核心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体和服务的外观,也就是节目的整体表现形式。节目表现形式有其基本特征,包括节目品牌、播出形式、主持风格、舞美包装和画面品质等。以“张家丢了猫,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为核心价值节目A通过在一分钟快讯提供给受众而节目B通过三十分钟的悬疑记录片形式播出,节目A和B是两个核心价值一致的不同产品。

3.期望产品,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是观众收视节目时对内容的期望,期望产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如收看事件报道节目,观众的期望有的就是看个热闹;有的期望了解具体怎么引发的;有的期望了解发生导致了什么;有的期望了解发生说明了什么;有的期望以此引发情感共鸣。期望产品将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4.延伸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短信投票就是延伸产品,观众收视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收看比赛的需求,还附加满足了观众要参与到节目中的需求。再如,有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讨论社区,观众通过这个节目不仅满足了得到讯息的需求,还可以获得交流和沟通的附加利益。延伸产品可以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此外,节目的声望和信誉也是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指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潜在产品是节目额外带给观众需求的满足。如新闻播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新闻的己任,但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节目潜在地满足了很多观众的需求。

广告在收视市场中的身份是节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后期被迫要求放入的一种添加剂。在收视市场上,广告与节目在产品性能上不一致,这种添加剂属于一种稀释剂,影响并改变了产品的质量,会影响收视创收的效益。但广告能在电视价值链的第二步市场行为中创造货币利润,是实现经营创收的主要手段。在收视和经营双创收的指导下,节目制做人对在节目中插入广告无法推诿和回避,需要做的是对插入广告变产品后期被动添加为生产前期主动设计,提高产品制作工艺,巧妙设计广告插入时机,科学论证合理的插入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良添加剂,在广告播出的同时丰富受众可能得到的讯息(如在屏幕下

四家同时经营该产品,形成了市场规模,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形成强势的综合竞争力,收视表现不俗。

5.节目制作企业特性。渠道是否与节目品牌定位相配合。其一、节目组的总体规模、制作能力、和商誉影响着渠道的选择。黄金时间段的收视创收直接影响着一个频道的整体收视表现,频道很难决定把这个渠道给没有收视创收保证能力的节目组。其二、节目组的产品组合、过去的渠道经验和现行的营销策略也会影响到渠道的选择。同是创造过高收视的节目组,在生活频道制作家长里短社区报道的民生新闻节目组比在青少频道制作娱乐报道的节目组更易入主新闻频道。

6.环境特性指节目的渠道选择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的政策法律、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渠道设计。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涉外剧和海外剧在可播出时段的选择上受到约束。

节目组在设计分销渠道时,需要在理想渠道与可用渠道之间进行抉择。在经营模式上可以进行连锁经营和独立经营。连锁经营即节目除首播外,还在其他时间段其他频道进行重播。首播是总店,重播是加盟店,如果首播平台在受众规模和受众特征上有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重播的渠道,加以弥补。

(四)促销(Promotion)

促销是指节目制作人把节目产品向目标受众及其对目标受众的收视行为具有影响的群体进行宣传、说服、诱导、唤起需求并最终影响其收视态度和收视行为的活动。促销的目的是引起受众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其收视欲望,促成其收视行为。促销的手段是宣传与说服,即宣传节目的讯息和品牌,说服受众收视。

促销在整个收视市场营销活动发挥的作用:

1.唤起需求——激发受众潜在收视需求,促进收视动机向收视行为的转换;

2.促进收视——通过需求的唤起,提高节目观众触达率,实现收视创收;

3.树立口碑——通过传播形成和强化受众对节目的正面肯定,建立良好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