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0:28:04

德育课教学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1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

1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背景

1.1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地位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目前的德育课在全国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中都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每周每专业班设置2课时。作为中职校的公共基础课,无论是在部分学校领导还是部分学生看来,德育课都是可有可无的科目。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都是些空理论、大道理,今后没有多大用,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地位低下,既得不到部分领导,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慢慢沦落为边缘学科。1.2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全国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在生源情况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窘境,在校就读学生一般都是当地中考末批考生,生源质量不容乐观。这个层次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着“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这样的生源无论是对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还是学生管理,都是一种困扰与挑战。1.3中职德育教材现存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中职学校采用的德育教材是经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2013修订版)、《职业生涯规划》(2013修订版)、《职业道德与法律》(2013修订版)和《经济政治与社会》(2013修订版)4本必修教材。这四本必修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2019年第4期强。为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中间还穿插一些故事、案例、图片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可以感受到编者的用心。但是,细读下来发现,这四本必修教材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就以《哲学与人生》这本教材为例:教材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的内容过多,教材内容缺乏高度的整合统一,导致教材结构不够紧凑合理。此外,教材对哲理内容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式泛而不精的内容编排往往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什么都需要讲,却最终什么也没有讲好。结果可能会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强差人意,事与愿违。1.4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由于中职德育课长期得不到重视,部分德育教师也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课堂模式过于传统单一: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满堂灌。甚至上课变成例行公事,应付了事。对于这类传统单一的德育课,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这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德育课教学需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上述中职德育课地位低下、生源质量差、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德育课时安排较少和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等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思路,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构建高效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2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职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一方面,这一阶段的中职生多数属于“00后”,他们出生在安定和谐的社会,相较“80、90后”学生而言,思想多元且成熟;另一方面,他们多数为十六七岁,正处于青春期,有着这一年龄段思想不成熟的特征,容易在现实社会中迷失方向。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教育的手段,必须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为社会培养一批思想道德素质硬、科学文化素质高和职业能力强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学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中职德育课程对中职生的教育作用,最后从学生、教师及学校3个方面如何有效增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效进行反思。

1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1大部分学生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材的认可度低。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为例,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德育的必修课。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订。这门课旨在通过教师讲授关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知识,让学生具有对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内容理论性和说教性强,虽然课本中的经济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却因学生还未成年,并没有真正参与经济政治生活,所以,他们觉得《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知识远离他们的生活。另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拥有一部手机,足不出户依然可以知天下事,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知之甚多,对教材中有的内容不认同。青春期思维的跳跃性和不成熟性的特点,让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学生认同度低。1.2部分教师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当代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例如,有些教师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学生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1.3部分学校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不够重视。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1],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对中职德育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当前各中职学校之间的行业竞争比拼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等,因此,多数中职学校将精力放在中职生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提升方面,而德育课教师依然是一周两节课,评价标准以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评价。德育并不是单纯的思想和纪律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调节和道德行为指导。如若学校或者德育教师不能正确待之,那么德育课程便无实质性作用,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也难彰显[2]。

2中职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

2.1德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德育课程在中职学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德育课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社会立足,但是,单纯的专业学科教学很难培育全面的优秀人才,要针对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思想道德教育,以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明辨善恶是非,才能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自身人格,提升道德修养,成功地从“学校人”走向“职业人”,成为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人。2.2德育课程是学校完成育人目标的重要措施。“立德树人”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校育人的目标、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一是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二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学生。中职学校要考核德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职德育教师要做好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各门德育课程相关知识。诸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以及社会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知识,教师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让学生在课中了解自身不足,培养有利于个人综合发展的知识与能力。2.3德育课程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在中职学校不被重视,这与部分学校“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传统理念有关。德育课程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应重视德育课程教学,使中职德育课摆脱被边缘化的境地,让学生认可并重视德育课内容,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德育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

3中职德育课教学反思

3.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转变“重专业课、轻文化课”这一传统观念。当前中职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知识,更要学好文化基础课。那么,如何提升德育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笔者在政治经济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学中,在经济内容结束时,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自主创业活动,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项目和评比他组项目的竞赛过程中体会经济生活,课堂效果良好;在上改革开放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视频,学生观看后讨论回顾视频内容,随着视频中“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40年的变化”“繁荣昌盛的今天”4个画面的切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湛的艺术表演让学生记忆深刻,切实体会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文化自信课时,笔者分享了在“亚洲文明大对话”中的经典语录,引起学生共鸣,同时通过播放“亚洲文化嘉年华”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证我们祖国的繁荣发展,真正感受“文化自信”。3.2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与社会热点联系较多,每一部分内容都必须与时俱进,将社会热点有效引入教学中。那么,如何在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满足在网络中成长起来具有较强信息获取能力的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差异,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教学也应实践化。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项目,例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开展记账比赛、统计纸币支付和移动支付次数、网络模拟炒股比赛、班委会选举及优秀团员选举、志愿者活动、垃圾分类等实践项目,通过自身实践,感受并理解所学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相关理论知识。3.3制订多元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目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基本以考查成绩为主,评价形式单一,不够全面。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德”应该居于首要位置。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制订包含这5个方面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学生毕业的评价标准,即学生在校期间需修到相应学分。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教学宗旨、特点、专业需求等自主开发校本教材,组建德育教研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德育教师、班主任、分管德育的中层领导干部等。同时,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师与各类中职学校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借鉴相关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庆霞.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5(5):72-73.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4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德育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1.1教师素质不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是教师知识面狭窄。德育课是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概念较多,而且比较复杂、抽象。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否则因理论缺乏,知识单薄,必然出现照本宣科、内容单调、课堂枯燥乏味现象。二是教师对时政变化不够敏感。德育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之快,青年学生非常关心,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时政资料的收集和教学引入,必然造成“理论空洞”,学生漠不关心。

1.2教学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1.3德育课得不到足够重视

事实上,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比较突出,师生轻视德育课现象也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他们既不象高中政治教师,也不象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可以有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德育教研活动很难得到正常开展,教师难得参加课改培训,外出参观少、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等等。这个体制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2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根据原因分析,要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必须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着手,重视德育课教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

2.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首先,德育课教师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德育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德育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的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再次,德育教师要注重博览群书,重视知识更新,关注时政变化,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做到说理时能够博古论今,育人时能联系实际。这是德育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同时,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和德育课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按照《大纲》要求,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适当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研讨、学习交流,为德育课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提高环境。

2.2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人格

德育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并酷爱本专业的思想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师如果没有积极进取、奋力开拓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另外,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德育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德育课,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

2.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德育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学要以激励为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

3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根本办法

《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

3.1改进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增加时政新闻知识。教师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与所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第三,适时增加专题选修课。根据社会发展,教师要注意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当增加选修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近两年来,我校利用专门时间开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国际形势”等专题讲座,学生热情高、兴趣浓、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增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3.2重视运用教学艺术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首先,重视课堂导入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其次,重点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导入后,只有通过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几种典型的方法值得吸收、消化、推广。

(1)引探式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笔者在讲述“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一观点时,给学生讲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死掉,只让他一个人活着,但他又想吃烧饼,于是就留下一个卖烧饼的,他又觉的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们都要穿衣服,就留下卖布的和裁缝……最后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这个故事然后启发学生:一个人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能不能缺乏形形色色的人?学生自己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这样把抽象的哲学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2)茶话式教学法又称研究式教学法,它是在克服传统“注入式”、“一言堂”缺点的基础上出现在课堂的一种民主教学形式,正如茶馆中对谈的顾客一样,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因而课堂形式显得活跃、灵活、轻松、自由。这种方法能够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启发式谈话提到首位,它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学生的个性和智力不会受到压抑,而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幽默教学法又称示错式教学法,它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法人”概念时,先提出“法人是法国人”“法人是说法语的人”“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连串荒谬的定义,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真正使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3.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搞好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4完善考试考核方法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德育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大有学问可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德育课教师素质,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教职成[2001]2号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5

一、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技工学校与中专、职高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学历,该类学校生源主要有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再就业人员等,在等级上,技工学校有中、高级之分,分别等同于中等教育和大专水平。该类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一般都比较具有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外语专业、管理专业、工艺专业等。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在高考“分流”下,技工学校学生并不具备一般大学生的成熟心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尤其表现在自我约束无效和个人意志力不坚定等方面,更有甚者,部分技工学校学生缺失家庭教育,种种不利因素对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在社会上容易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

二、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客观方面

一方面,我国客观教育体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向素质教育迈进步伐,反而一直停滞不前,始终以应试思想为教学指导。另一方面,技工学校在德育课的考核上并没有严格要求,这类课程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规定任务。

(二)主观方面

教育行为的发生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配合才有可能。德育课的教学看起来简单,但是将其精髓发挥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于教师而言,备课是第一环节。首先,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在于提前准备好相关知识,因此要对教材进行钻研,将教材里面的深奥知识吃透,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课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除了教材之外,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还应适当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多从生活、实际中发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根据德育课特点组织教学,要采取各种辅助教学设施,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在入学后往往需要同时学习好几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课程难懂,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兴趣,直接降低教学效果。(2)于学生而言,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心理尚不成熟,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上的兴趣自然甚少,学生学习习惯差、知识起点低的现实导致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信心不足、兴趣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及以下层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还处在青春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故而在学校的行为比较偏执,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课堂纪律。

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提高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在教学中要时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新时期技工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其主动发现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教师要关心、呵护学生的爱好与专长,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场地与机会,引导学生站到人前来展示优秀的自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在着重要求创新能力的当今社会指引下,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讲座、培训、交流、竞赛等,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二)以教师为主力,用好教材

目前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将大学教材加以改编或缩减而来,内容的深度并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需要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的学生,作为德育课的教师应该遵从社会的发展要求,要灵活运用教材,做到知识来源于课本并高于课本,在一定情况下,可由教师共同编写本校专用的教材,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以生活为蓝本,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人们常说,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还要进入社会大学中深造,这说明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比仍然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德育课教师在上课时,应当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范本,多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在讲解案例时,应当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讲授,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校企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达到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已经逐渐脱离了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提出的要求,社会现实不断涌现出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只有不断分析现状,摸清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进,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作者:甘洪桂 单位:紫金县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杨俊霞.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提高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6(1).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

一、技工学校学生自身特点

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弱,不能有效地自我约束,意志力薄弱,加之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他们在社会上容易被人为打上“坏孩子”“差孩子”的标签,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弱势群体。

1.文化基础薄弱造成学习意识不强

技工学校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差,知识起点低,日常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德育知识匮乏,导致他们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无形中增加了“发现式”教学法在德育课实施的难度。同时,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导致信心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2.逆反心理造成课堂干扰

技校学生年龄阶段正处青春期,逆反心理强,行为比较偏执,纪律意识薄弱,课堂违纪行为频繁发生。甚至个别学生以违反课堂纪律,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作为标榜自己“强大”和“成功”的标志。在德育课堂仍然不乏一些与教师出现言语冲突,甚至对峙,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

二、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这些自身特点,特提出以下方法。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在教学中时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把德育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很难进行一定的创新,只能够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来进行一一讲解。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来自主发现、更加清楚地了解学习的乐趣和需要吸收的知识。

3.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人格独立,珍重呵护学生的爱好、专长,给他们提供展示和发展个性才能的机会与条件,精心设计和营造发挥学生最大潜能的学习活动与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工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技工学校应以实践为目的,尤其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更好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性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此之前可以采取讲座、培训、交流、竞赛等形式,从培养兴趣入手,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条件,进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里“职业与成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游戏开场,将线绳儿分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将线绳儿平放在课桌上,不缠绕线绳儿,在线绳儿上打个死结。最先解决问题的学生上台讲解、演示。教师以游戏切入主题,学生以游戏感知创新。作为技工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德育课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是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剂良方。但是,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并不是照搬照套,而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俊霞 单位: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罗志.浅谈加强技工学校德育课的实效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270.

[2]单勤.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探索[J].职业,2013,(02):51-52.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互动式;德育课;构建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政治性最强、民族特色最鲜明、对社会文化心理影响最大的教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学生在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下,极易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对比的现代教学观点则围绕“互动”二字,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尤其突显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对于现代教学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曾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德育课也会在互动中减轻说教成分,利用互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构建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需要经过多种途径:

一、不断提高高校德育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设计的策划者和主持人,他们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需要转变观念,以“互动”的形式认真备课,在备课和行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才能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从而保证师生之间沟通互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立即担任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上课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这既可以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教师获得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素材,教师在讲课中就能够对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此一来,课堂中抽象的理论就会变得感性而具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第三,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互动”的形式认真备课。互动式德育课教学课堂的组织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教学的灵活性很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得心应手,在课前必须悉心准备,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而且要不断搜集、积累和更新相关素材,准备一些形象、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除去书面备课之外,高校德育课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多征求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对课上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在课前明确相应的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特别是具有交互性的内容要拟定较详细的提纲,进行提问、讨论、启发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并注意把握整个授课过程的方向、节奏和进度,使课堂在井然有序中进行。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较为准确地估计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配合意愿。学生作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的认知主体。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注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真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课下要有意识地多与学生交谈,加深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互动式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可以先表扬做得正确的地方,然后再纠正错误,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格局,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

问题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但不是单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最主要的是教师能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通过师生对问题共同进行分析、理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的答案。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应当注意,教师对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给予点评,一是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能轻易否定,更不能进行讽刺挖苦,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当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好的学生应进行正确引导,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二是不能根据既定的答案去判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就应当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创新。

这种方法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讨论法

讨论法要求教师预先设定讨论题目和要求,由学生课上分组讨论的一种互动教学方法。它适用于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课前教师应认真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大家可以自由地收集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料。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拟定发言提纲,然后由每个小组的发言人走上讲台论述本组的观点。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讲完后由教师当场提问,学生回答,最后由教师对各组讨论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是否有创新、还须改进之处等等一一评说,既要肯定其结论合理的一面,也要指出认识上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为保证学生能充分展开讨论,教师应以提示为主,不能过多地发表个人的主张,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但也要适当控制讨论的进程和发展方向,防止学生在某个环节上纠缠过多而影响对其他问题的探求,确保讨论过程的高质量。

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做到教书育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公务员之家

(三)发言法

发言法就是在教师讲授课程之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部分学生就某一指定的教学内容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学生进行充分地准备,发言人员的范围、发言的主体内容和发言时间等必须在前一次课程结束时确定。发言要给学生们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是体验性的,可以是理解性的,也可以是探讨性的。然而,学生作中心发言,只是作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手段,他们的这些发言不能替代教师的讲课。教师对学生发言要及时进行评价,其中的精彩之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有失偏颇之处或错误的观点要予以澄清和指正。教师通过在学生发言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讲解学生在理解上有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思想上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提高。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361”教学模式

党的报告中多处深刻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更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标志着中国已经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要以德育为先,德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贯彻十八大精神。新疆尤其是南疆中职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并不全面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灌输,这就要求我们南疆中职的德育课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有效借鉴和结合南疆中职实际不断探索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适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中职德育课“361”教学模式,以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中职德育课“361”教学模式的概念

“361”教学模式是建构在“以生为本,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的共同发展”的教学思想上的,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提出的教学模式,旨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幸福愉悦体验感悟式课堂。“361”教学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三段六环一贯穿”。“3”是指教学的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实践体验阶段;“6”是指课堂教学阶段的六个主要环节:激趣置疑——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完善提升——盘点收获;“1”是指贯穿整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它承载的是课堂的内在逻辑线索和学习目标定位,无论是问题设计、学法指导、合作交流、还是探究问题的解决,都是围绕着这条线进行的,它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课堂的一条主线。

二、中职德育课“361”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如图1所示,“361”教学模式就是把一堂课的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课堂教学阶段分六个环节进行,整堂课由教学目标这条主线来连接。下面对中职德育课“361”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及其操作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策略进行进一步的解读:1、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是为课堂高效教学做准备的,主要是以教师事先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展开的,并以此过渡到课堂教学。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所设计的活动主题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一次访谈、一次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任务,而且教师一定要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要求、活动流程等,这样才能步步为营,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到高效课堂上。2、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是运用“361”教学模式教学的核心阶段,主要有六个教学环节构成:(1)激趣置疑。激趣置疑就是指教师在课堂的前几分钟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比如创设一定的情境并提出引发思考的一连串问题,在方式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的模拟,也可以进行时事辩论、讲身边的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在内容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最热点的话题,或者巧妙结合教材的切入点,还可以联系学生专业或就业岗位创设职业情境等。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合理的问题设计会让学生在不由自主中让教师“牵着鼻子走”,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紧跟情景、思考问题(2)自主感悟。自主感悟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对教师设置的情境进行感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自主、有效的思考和学习,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增强目标意识,实现知识的有效生成,或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学生自主感悟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能够从教材中找到解决教师在第一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或对策,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有初步的探索和把握,同时教师需要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才能紧张而高效地学习。这个环节学生就会用到课前准备的材料,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感悟,从而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这个环节的特点就是每个学生都在思考,每个学生都参与自主学习,用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调查学情、自学指导学生:学习感悟、解决问题(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高效教学关键的一环,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自行解决;不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就由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来共同尝试解决问题。学习小组共同研究问题,根据问题交流思想认识,以及解决问题途径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思维碰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使问题在小组内得到基本的解决。本环节的注意点是: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前,要有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其次,学生的参与程度要均衡,往往自学能力稍强的学生在小组中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职责,而自学能力相对差一点或者慢热型的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或者被忽视的状态,所以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小组中的个别人比较活跃,一人或者几人掌控了全局,而另外一些人则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从而越来越不愿意思考、发言和表达自己;三是在小组交流之前,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进入到小组交流讨论,一些慢热型的学生还没有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力稍强的同学已给出解决的方案或者答案,能力稍弱的同学要么不愿意再思考,要么盲目随从,要么不愿意再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在无形中挫伤了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悖于合作的精神。因此,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教师:参与指导、调控课堂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4)交流展示。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小组将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按要求进行成果展示,各小组提出疑问,进行组间的相互答疑,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也要适时点评与追问,促使学生在展示中查漏补缺,在展示中发展完善。学生及时、充分分享感悟交流结果,是对合作探究的一种分享。如果没有及时分享,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合作学习的成功感,教师的点评在此环节也很重要,若点评不客观不实际则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对合作学习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时组织反馈评价,使学生知道正确与否,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比如用屏幕投影、书面板书、口头表述、行为展示或者表演等,教师评价交流结果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点评,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打分;一是学生点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检查督促、分配任务学生:积极展示、深入学习(5)完善提升。完善提升就是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完善升华。此环节很关键,教师要用最凝练的语言对重难点解读和突破,同时还要客观的评价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全面的知识,同时还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点评,对于学生认识不够清晰或者不透的地方要进行深挖,并逐步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寻找规律、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对自己探究的结果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补充,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者展示成果的时候,难免会碰到难点,这些点就是教师需要精讲的点,还需要深入浅出地分析,生动形象地对比,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在教师精讲点拨的过程中,针对学生需要解决的疑难点,教师需要设计问题逐步引导,思路的分析、技巧方法的引导都是重点。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能够快速确定要讲的内容,抓住要害,抓住学生的易错点,理清思路,并以问题为导引,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教师:精讲点拨、理清思路学生:认真倾听、学会思考(6)盘点收获。盘点收获就是学生对本堂课的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我学习得非常顺利,方法是什么,哪些地方不够理想,原因是什么,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吗,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我突破了没有,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反思,盘点课堂学习收获,这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也关注了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教师:指导反思、及时反馈学生:认真反思、及时补救3、课后实践体验阶段。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课后实践体验的阶段。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理解成学生对品德认识、思想情感、道德信念等进行内化的一个过程,那么课后实践体验阶段便是学生将这些品德认识、思想情感、道德信念等再转化为自我品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外化过程。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实现这一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转化,从而使学生达到“自育”。所以最后一个阶段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感悟的德行认知外化为课外活动体验,要求教师展示活动理念、活动目标和活动实施方案,学生在课外践行,并形成最终的心得体会、撰写调研报告等,最终成为我们德育的成功案例,我们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也在于此。

三、中职学校德育课贯彻“361”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巧用“361”教学模式,不能死搬硬套。从来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幻想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锁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361”教学模式,并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仿真法、主题辩论法、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2、“361”教学模式中学习小组的建设是关键。学习小组是“361”教学模式进行的有效载体,“361”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所以学习小组建设是关键,这其中包括小组的创建和小组评价两方面:学习小组的建立应以每4-6名学生为一组,但学习小组并非一定数量学生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和学生实际进行有机分组;关于小组的评价,我们要坚持及时性、针对性和鼓励性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手段和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多些宽容,少些斥责。在中职德育课中构建“361”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实现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及专业技能相联系,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促进其实践、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教育观念和实践形式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361“教学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主张,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符合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王学利.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C].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2]王学利.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核心创新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3]龙欢,詹敏玲.“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09(13).

[4]朱灿明,薛玲.“任务单导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9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藏独”、“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盛闵贵.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1).

德育课教学范文篇10

1.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大多数的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对于德育课的兴趣都不大,认为德育课堂中没有有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自身的帮助不大,因此很少有学生喜欢德育课,导致德育课教师成为教学的孤家寡人。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很容易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并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

2.德育课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认识。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导,教师的态度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我国中职学校中,一部分的德育课堂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以及没有较重要的地位,导致自身备课不充分,也不重视教育最新消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兴致缺乏;另一方面学生听得枯燥。

3.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教学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教师不能主宰课堂,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目前的中职学校中,德育课的教师仍然是一言堂,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4.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络等,真正做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但是,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上,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致使学生本来就不浓厚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缺乏。

二、德育课创新方法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使用以下四种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案例法、情境法、讨论法和探究法。

1.案例法。所谓的案例法,就是结合当今时事,在提供学生生活素材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德育启发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特别适合应用在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的课堂上,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德育课堂。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上,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走入学生的心中,使得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感变小。教师在探讨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鼓励学生的朋友身份,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中,相对于单纯的教授知识而言,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率。

2.情境法。所谓的情境法,就是利用课堂上的相关设施进行因地施教,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自身德行。情景设置依靠语言、声音、图形和视频几种方式,提供一定的模拟、现实情境,从而提出一定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促进学生的参与性和思维能力。变抽象的书本知识为生动的图像,有声有色,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联想,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所以要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创设不同情景,是为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利用生动的情景来展示所要教授的知识。

3.讨论法。所谓的讨论法,就是指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思维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一个较为轻松的教学环境。对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而言,讨论法具有较好地带动作用,既调解了课堂的气氛,又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讨论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适合这一方法。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前提是对整个课堂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由于讨论法变一人言为多人论,所以课堂上的声音分贝会较高,一旦超过一个程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在引导学生进入讨论学习的氛围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如语言表达、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践等。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其毕业后多数会从事一定的技术工作,所以,在德育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