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5:41:44

德育课改

德育课改范文篇1

【关键词】叛逆心理;灌输德育;主体德育

【Abstract】Thepresentpapertakingofficeindustryspecializedmiddleschool’smoraleducationclassteachingpresentsituationtomaketheanalysis,understoodthestudentandteachingitselfsomequestionsandthemalpractice,andproposedownopinionandthepositionregardingthis.

【Keywords】Rebelpsychology;Instillsintothemoraleducation;Mainbodymoraleducation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发人深省的话: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学者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东西放整齐、有错误要道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道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可见,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于大学,德育教育都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

然而,职业中专的德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德育课太难上了,学生上课不听讲,乱鼓捣、乱讲话,简直无视于老师的存在。

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

1学生群体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1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当今中专生。当今中专生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特点: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不高,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较多;特别生活背景如离异家庭、困难家庭较多;心理健康不良的较多。如今的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心理发展不平横,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叛逆心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三年了,我遇到过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记得一个女生一夜未归家,父母找她急的如热锅蚂蚁,结果这个女生没事人一样清晨来上学。经过我细心的思想工作,才吐露实情。原来她花钱请了一个男生在外面过夜。后来我追问她怎么想的,这样糊涂。她回答父母管她太严,什么也不让她做,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个花季少女就为了和父母赌气,就这样糟蹋自己。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导致普遍的厌学、弃学。

1.2基础知识水平低也困扰着当今中专生。如今的中专生成绩太差,底子太薄。有一次一名计算机老师讲程序,其中涉及到2的平方。结果一个学生问老师,2的肩膀上那个2是干什么的。听起来是笑谈,也确实有一些时日成为了笑谈,可是笑谈之后却是一种浓浓的担忧。还有一个老师讲,在讲宪法修改程序时,他们班的学生竟然分辨不出1/2和2/3哪个数字更大一些。而和他们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是如听天书。这样的学习底子,要怎么接受中专的教育呢?

1.3思想僵化,精神世界匮乏。现在的大多数中专生把睡眠时间改在上课,把休闲时间全部砸在了网吧里。网吧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那种良莠不齐的环境,正慢慢的腐蚀着中专生的精神和思想。另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睡觉,却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打游戏。好像游戏和歌曲就是他们全部的生命价值。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完全变形,甚至扭曲。一次讲职业道德的课上,我问大家你们的兴趣是什么?结果全班四十几名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玩”。

2现在的教材版本已经不再适应变化现在的中专德育教学使用的课本还是《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生涩的哲学理论和枯燥的政治语言让学生对德育课提不起兴趣。再加上高考和认定考试根本没有一个道德标准,没有考核做约束,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淡了。

以上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改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德育教学的老师更应该深深的思考,德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如何进行?

2.1教学要以中、下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前听过很多老师讲观摩课、示范课。可总有个感觉,那就是老师总是提问一些学习拔尖的学生,借以展示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状态。不可否认,这样做的目的很容易达到,然而一个班级拔尖的学生只占少数,甚至少之又少。

按照“正态分布”理论,学生群体中,上、中、下学习成绩层次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中、下学生。在我们中专学校,班级里能排在上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还都是中、下学生。作为德育老师,无论从语言组织上,还是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要以他们为主。积极的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2.2必须变灌输德育为主体德育。古时候大禹治水采用了疏导的方法,现在的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当今的学生逆反心理非常强,如果在德育课上你告诉他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他可能恰恰反着去做。但如果你能通过一些手段,例如设立情境去启发他,让他自己感受到错误。那么,他对于这方面的判断将更准确一些,记忆会更深刻一些。

2.3翻新教材,使教材向浅显深蕴发展。当前职业中专所引用的德育教材版本老旧,期中经过几次改版。一方面,从内容上看这套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少了吸引中专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并且有很多内容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从德育教学的要求看,这套教材缺少接近当今学生实际的东西。现在的中专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更谈不上尊重他人,热爱集体。所以中专的德育教学应向提高道德素养方向偏移。

2.4教师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俗话说的好,言传不如身教。我们每位德育课老师都要加深自身的德育素质和修养。如今有些老师受腐朽思潮的影响,都把眼睛盯在了利益上,而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而他们对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尤其对老师更加的注意。这个时候老师的不良行为和不道德的举动将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因此老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影响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德育课改范文篇2

【关键词】叛逆心理;灌输德育;主体德育

【Abstract】Thepresentpapertakingofficeindustryspecializedmiddleschool’smoraleducationclassteachingpresentsituationtomaketheanalysis,understoodthestudentandteachingitselfsomequestionsandthemalpractice,andproposedownopinionandthepositionregardingthis.

【Keywords】Rebelpsychology;Instillsintothemoraleducation;Mainbodymoraleducation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发人深省的话: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学者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东西放整齐、有错误要道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道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可见,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于大学,德育教育都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

然而,职业中专的德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德育课太难上了,学生上课不听讲,乱鼓捣、乱讲话,简直无视于老师的存在。

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

1学生群体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1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当今中专生。当今中专生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特点: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不高,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较多;特别生活背景如离异家庭、困难家庭较多;心理健康不良的较多。如今的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心理发展不平横,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叛逆心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三年了,我遇到过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记得一个女生一夜未归家,父母找她急的如热锅蚂蚁,结果这个女生没事人一样清晨来上学。经过我细心的思想工作,才吐露实情。原来她花钱请了一个男生在外面过夜。后来我追问她怎么想的,这样糊涂。她回答父母管她太严,什么也不让她做,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个花季少女就为了和父母赌气,就这样糟蹋自己。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导致普遍的厌学、弃学。

1.2基础知识水平低也困扰着当今中专生。如今的中专生成绩太差,底子太薄。有一次一名计算机老师讲程序,其中涉及到2的平方。结果一个学生问老师,2的肩膀上那个2是干什么的。听起来是笑谈,也确实有一些时日成为了笑谈,可是笑谈之后却是一种浓浓的担忧。还有一个老师讲,在讲宪法修改程序时,他们班的学生竟然分辨不出1/2和2/3哪个数字更大一些。而和他们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是如听天书。这样的学习底子,要怎么接受中专的教育呢?

1.3思想僵化,精神世界匮乏。现在的大多数中专生把睡眠时间改在上课,把休闲时间全部砸在了网吧里。网吧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那种良莠不齐的环境,正慢慢的腐蚀着中专生的精神和思想。另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睡觉,却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打游戏。好像游戏和歌曲就是他们全部的生命价值。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完全变形,甚至扭曲。一次讲职业道德的课上,我问大家你们的兴趣是什么?结果全班四十几名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玩”。2现在的教材版本已经不再适应变化现在的中专德育教学使用的课本还是《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生涩的哲学理论和枯燥的政治语言让学生对德育课提不起兴趣。再加上高考和认定考试根本没有一个道德标准,没有考核做约束,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淡了。

以上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改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德育教学的老师更应该深深的思考,德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如何进行?

2.1教学要以中、下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前听过很多老师讲观摩课、示范课。可总有个感觉,那就是老师总是提问一些学习拔尖的学生,借以展示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状态。不可否认,这样做的目的很容易达到,然而一个班级拔尖的学生只占少数,甚至少之又少。

按照“正态分布”理论,学生群体中,上、中、下学习成绩层次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中、下学生。在我们中专学校,班级里能排在上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还都是中、下学生。作为德育老师,无论从语言组织上,还是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要以他们为主。积极的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2.2必须变灌输德育为主体德育。古时候大禹治水采用了疏导的方法,现在的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当今的学生逆反心理非常强,如果在德育课上你告诉他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他可能恰恰反着去做。但如果你能通过一些手段,例如设立情境去启发他,让他自己感受到错误。那么,他对于这方面的判断将更准确一些,记忆会更深刻一些。

2.3翻新教材,使教材向浅显深蕴发展。当前职业中专所引用的德育教材版本老旧,期中经过几次改版。一方面,从内容上看这套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少了吸引中专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并且有很多内容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从德育教学的要求看,这套教材缺少接近当今学生实际的东西。现在的中专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更谈不上尊重他人,热爱集体。所以中专的德育教学应向提高道德素养方向偏移。

2.4教师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俗话说的好,言传不如身教。我们每位德育课老师都要加深自身的德育素质和修养。如今有些老师受腐朽思潮的影响,都把眼睛盯在了利益上,而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而他们对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尤其对老师更加的注意。这个时候老师的不良行为和不道德的举动将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因此老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影响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德育课改范文篇3

1.1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当今中专生。当今中专生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特点: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不高,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较多;特别生活背景如离异家庭、困难家庭较多;心理健康不良的较多。如今的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心理发展不平横,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叛逆心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三年了,我遇到过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记得一个女生一夜未归家,父母找她急的如热锅蚂蚁,结果这个女生没事人一样清晨来上学。经过我细心的思想工作,才吐露实情。原来她花钱请了一个男生在外面过夜。后来我追问她怎么想的,这样糊涂。她回答父母管她太严,什么也不让她做,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个花季少女就为了和父母赌气,就这样糟蹋自己。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导致普遍的厌学、弃学。

1.2基础知识水平低也困扰着当今中专生。如今的中专生成绩太差,底子太薄。有一次一名计算机老师讲程序,其中涉及到2的平方。结果一个学生问老师,2的肩膀上那个2是干什么的。听起来是笑谈,也确实有一些时日成为了笑谈,可是笑谈之后却是一种浓浓的担忧。还有一个老师讲,在讲宪法修改程序时,他们班的学生竟然分辨不出1/2和2/3哪个数字更大一些。而和他们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是如听天书。这样的学习底子,要怎么接受中专的教育呢?

1.3思想僵化,精神世界匮乏。现在的大多数中专生把睡眠时间改在上课,把休闲时间全部砸在了网吧里。网吧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那种良莠不齐的环境,正慢慢的腐蚀着中专生的精神和思想。另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睡觉,却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打游戏。好像游戏和歌曲就是他们全部的生命价值。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完全变形,甚至扭曲。一次讲职业道德的课上,我问大家你们的兴趣是什么?结果全班四十几名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玩”。

2现在的教材版本已经不再适应变化现在的中专德育教学使用的课本还是《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生涩的哲学理论和枯燥的政治语言让学生对德育课提不起兴趣。再加上高考和认定考试根本没有一个道德标准,没有考核做约束,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淡了。

以上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改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德育教学的老师更应该深深的思考,德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如何进行?

2.1教学要以中、下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前听过很多老师讲观摩课、示范课。可总有个感觉,那就是老师总是提问一些学习拔尖的学生,借以展示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状态。不可否认,这样做的目的很容易达到,然而一个班级拔尖的学生只占少数,甚至少之又少。

按照“正态分布”理论,学生群体中,上、中、下学习成绩层次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中、下学生。在我们中专学校,班级里能排在上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还都是中、下学生。作为德育老师,无论从语言组织上,还是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要以他们为主。积极的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2.2必须变灌输德育为主体德育。古时候大禹治水采用了疏导的方法,现在的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当今的学生逆反心理非常强,如果在德育课上你告诉他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他可能恰恰反着去做。但如果你能通过一些手段,例如设立情境去启发他,让他自己感受到错误。那么,他对于这方面的判断将更准确一些,记忆会更深刻一些。

2.3翻新教材,使教材向浅显深蕴发展。当前职业中专所引用的德育教材版本老旧,期中经过几次改版。一方面,从内容上看这套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少了吸引中专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并且有很多内容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从德育教学的要求看,这套教材缺少接近当今学生实际的东西。现在的中专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更谈不上尊重他人,热爱集体。所以中专的德育教学应向提高道德素养方向偏移。

2.4教师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俗话说的好,言传不如身教。我们每位德育课老师都要加深自身的德育素质和修养。如今有些老师受腐朽思潮的影响,都把眼睛盯在了利益上,而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而他们对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尤其对老师更加的注意。这个时候老师的不良行为和不道德的举动将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因此老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影响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细雨巧润百花红》.辽海出版社

[2]《教学微格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

德育课改范文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素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公务员之家

三、坚持中等取业教育与离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原则

德育课改范文篇5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近些年来,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形势下,中职学校逐渐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德育课的开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对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因为中职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导致学生出现了错误的行为习惯,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等。特别是在网络盛行的情况下,很多中职学生都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当中,为德育课的落实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虚拟社区”中,学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但未能很好的进行虚拟与现实的转换,导致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为此,中职德育课教师应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进而完善中职德育课教学。因为中职学生毕业后即将进入工作岗位,所以,德育课教师在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使其成为实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一)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改革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存在“病万变药亦万变”的观点,即针对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之为对症下药。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也是一样,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才可以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落实改革,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事风格。因为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应根据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当调整与改变课堂角色。在课堂教学中,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应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养成独立的学习与思考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上述改革,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德育教育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如结合音频、视频、PPT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开全面学习;与此同时,综合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可在网络中设立德育课在线平台,借由互联网实现教师、学生的在线互动,以此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从课堂引导到课后练习,均要注重时代特点的体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育与掌握,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加强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班级是其在学校的“家”,每位学生都是彼此的家人。因此,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主要取决于班级的风气。通过班风、学风建设,可对学生言行予以一定的规范和约束,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将德育课打造成中职学校教育的特色课程,贯彻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从教师方面考虑。教师应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是从学生方面考虑。让学生深刻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学习中查缺补漏,改进自身不足,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增强生存能力。除此之外,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展开全面的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与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知自我,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教师可创设“齐心协力开诊所”的情境,让学生自行选择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切身感受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针对汽修专业学生而言,教师可创设“汽修实训营”的情境,借助网络向学生展现汽修企业的结构、文化等,让学生感受汽车文化,进而坚定自己的汽修之路。

(三)加强网络资源利用,设立网络平台

目前,设立网络平台的成本越来越低,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均成为了设立网络平台的主要媒介。现今,网络确实给中职学校德育课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应对网络两面性特点予以充分认识。通过对网络平台的合理利用,可实现德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进而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接受德育教学、心理辅导等,并让教师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帮助,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冲出亚马逊》等电影,并在论坛中积极讨论,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一定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德育课教育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师生交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营造良好的德育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韩传强 姚伟 单位:山东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晓雪.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的应用[J].大观周刊,2013,(07):131-132.

[2]林金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路径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46-48.

[3]徐敏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4,(01):88-89.

德育课改范文篇6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德育课改范文篇7

关键词:技校德育课优化教材教学艺术评价体系

技工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是构筑社会主义宏伟大厦的坚固基石。技校学生正处在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年龄阶段,品德发展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特点,具有动荡性并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加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体,这既给道德教育目标增加了难度,又给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但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德育渗透陷入困境。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德育课实践教学,笔者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法、创新成绩考核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整合优化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德育教学内容

由于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开一些课程:一年级可增开《文明礼仪》,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二年级可以增开《心理健康教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试技术。三年级学生可增开《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增强其创业意识。

2.贴近社会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是当前对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专业实际,聚焦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鲜活事例。例如针对技校生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阅读不良书籍,观看有害音像制品、手机依赖、网络沉迷等。笔者把《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与《坏蛋是怎么炼成的》两本书进行对比展示,引发学生讨论,继而引导他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漫画欣赏引导学生对手机、网络形成正确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和网络使用习惯。通过相互的渗透,使我们教育内容中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小道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德育理论课教学更加入情入理。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体会善恶美丑的标准、道德规范的准绳,从而学会主动去学习。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下面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值得吸收、消化、推广。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讲述“独立性和合作性统一”这一观点时,先从学生认同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入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当学生热烈地各抒己见时,课堂气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然后及时提出问题,“独来独往有什么弊端呢?”学生通过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独立是自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应积极提倡,但同时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往、合作、互助。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必须团结合作。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而且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和谐课堂,实施幽默诙谐教学法

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讲“追星族盲目面对偶像崇拜”时,先提出“追星就是追逐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能追到手吗?”“谁有好的办法?”等一连串发笑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再理性地面对偶像崇拜,寓教于乐,真正使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3.运用案例讨论,实施头脑风暴教学法

案例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各抒己见,自由地交流思想,使思维相互撞击,形成共鸣,最后从鲜活的案例中得出共识,形成正确的舆论。案例讨论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三、创新成绩考核,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德育成绩评价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为特色,“一纸定成败”。这种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主动性和学习性。因此,我们成绩评价的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知识方面(40%)通过测试、小品、辩论等来体现,侧重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40%)通过课堂活动、作业、讨论、才艺展示、小论文等来体现,突出重在参与,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方面(20%)通过课堂纪律,回答问题,课堂笔记等来体现。把学生的成绩细化到每一次的安排和活动,这样就更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喜欢上德育课。

总之,技工德育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和提高,需要有一个人人参与、人人重视的和谐环境去不断浇铸和历练,作为教师只有多方面学习和借鉴各种类型教育的德育方法,结合技工教育实际,认真研究和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才能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使技工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德育课改范文篇8

我们可以约略地来看一看这种变化。

从教育观念角度看,对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课程,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内容的范畴。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名之为德育。这是多么深的教育观念上的变化呵!

从教育和教学内容角度看,变化也不小。许多过去被忽视的,甚至被认为不能列入德育范围的教学内容,现在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德育课程和德育教材。社会在剧烈的变化着,这种变动震憾着每个人的心,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巨大的反响。青少年是敏感的,心理问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于是,不少人提出应将心理品质教育列入德育内容。可是,习惯的努力往往是顽固的,不少人对历来不属于德育的心理教育的突然“闯入”感到惊赅和不可理解,经过反复的争论和实践的检验,人们才慢慢地懂得了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些地方也义无反顾地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了德育课程和教材。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终于普遍地对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教育内容产生了认同感。另外,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过去是被遗忘了的,现在,在社会大变动过程中,人们才发觉不讲社会责任的德育是不完全的德育。上述种种,都说明德育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在发生变化。

从教材组织的形式和格局角度看,当今的教材与往昔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今的教材都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行文活泼,言之有物,而且都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娓娓道来,似在与学生促膝谈心,与以往干巴巴的教材比起来,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德育的课程在变,德育的教材在变,作为执教者的政治教师该不该变一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二、教育改革对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高层次的。可以说,教改对政治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对其他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里以某种学科知识为主体,当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但那无论如何是第二位的。就拿语文教学来说,所谓“文以载道”,首称是“文”,然后才是“道”,“道”是隐伏在“文”之中的。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不相同。政治教师讲的是德育,是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带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不是“文以载道”的问题了,政治教师课堂上宣讲的本身就是“道”,这就是做人的种种道理。讲做人的道理那就要求政治教师本身弄懂做人的道理,并亲身践行之,不这样,就没有说服力。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根本办不到的。讲的与做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这本身决定了政治教师素质要求的非同凡相。

为了顺理地开展德育课程改革,政治教师在素质提高上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首先是思想品质素质。这是极为重要的。你是讲政治的,讲马列主义的,那么,你就得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弄懂弄通。中国当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同志一再强调,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学懂了,还得树立坚定的信念,坚定地指导和带领学生沿着邓小平同志所指引的道路前进。

政治教师应该在学生群中是有威信和权威的,但是,威信和权威来自身体力行。中国古代的两大显学——儒学和墨学——都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就是说明讲话要算数,讲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我们国家一个好的传统,一个十分优秀的传统。作为政治教师,作为学生政治思想上的引路人,尤其要注重于言行一致。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讲的是重视的,但更重视的是看教师的行动,“听其言,观其行”,观其行是主要的。如果他们看到教师讲的和教师做的不一样,或不怎么一样,那他们会怎样想呢?不是说现在教师在言和行上存在着重大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政治教师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包括在言行一致上是相当称职的。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政治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言和行的统一上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和表率。

思想品德素质的复盖面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认为,对全体公民来说,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政治教师是处于学生的众目睽睽之下的,任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失检,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产生教育的负效应。你当政治教师的,平时要求学生助人为乐,可是,在公共车辆上明明前面站着个病者你不让座,学生看到了会怎样想呢?你在政治课上强调要搞好家庭人际关系,可自己的家庭如果关系十分紧张,那学生又怎么会相信你讲的一切呢?“由细微处见精神”,人的思想品质素质是会从细微处表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当政治教师的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对政治教师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观念素质的问题。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关系到德育课程教材改革成败的大问题。观念的转变本质上是怎样将思想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的问题。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处理好知和情、行关系的问题;二是实事求是地安排好思想政治课教学诸项内容的问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重于知而轻于情、行,甚而至于走向极端,把知识的学习抬到不适当的位置,使思想政治课异化成为一般的知识课。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失去了情和行,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课的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失去了。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道理要讲的,但不宜多。道理要讲得浅些,浅而明了,要重在正确情感的培养和行为的训练。要使行为规范化,在生活领域内形成种种切实可行的规矩。要使行为训练走向经常化,最后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在学做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课十分地强调了政治性内容的教学。这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了,不少原先看来并不属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进入了思想政治课,一些原先被忽视的内容,比如心理品质问题,现在普遍地被重视起来了,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诸教学内容有一个重新安排的问题。从总的趋向看,应走向越来越实在,越来越切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政治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特别的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人都有提高业务素质的问题,各门课程的教师都有提高业务素质的问题。因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你不学习,就要落后,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对政治教师来说毫无例外。但政治教师还有个在新的领域内加强学习的问题。许多知识,我们在过去是未教过的,在大学时也未好好学过的,现在却成了教学的重头戏,不学,怎么行?比如,心理品质教育,过去很少有教师涉及,可现在进入了教材和课程,怎么办?只得认认真真地学。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品质?什么是意志?什么叫情感?都要我们去学。还有,社会责任感教育,过去我们知之较少,在中国的诸多词典中,连“社会责任”这个词汇的解释都没有。可见,这里学习,包括向生活本身学习,在生活实践中,认识理解社会责任是怎么回事,这可能比单纯向书本学习要困难得多。公务员之家

还有一些知识,“新”就“新”在与原来的理解、思维模式不一样。比如说道德,过去我们是以德目来分类和讲述的,无非是诚实、忠厚、进取、勇敢、刻苦、自励,等等,现在我们的课本作了很大的变动,讲的是家庭道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按照人们自己的生活圈来划分道德圈,在每个道德圈内再讲述各自的道德标准、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准则。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更新。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广大政治教师从新学习、从新研究,从新组成自己的知识库。

有些政治教师叹息:政治教师是年年都是新教师。我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看也没什么不好,年年都学习一点新东西,年年都吸收一点新养料,这对一个政治教师来说,是何等的必要呀!

三、

我们在这里可以提出一个命题:政治教师要善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己素质水准的过程。

读书无疑是修养自己的重要途径。过去人家看不起政治教师,认为政治教师没什么学问,就是靠嘴巴功夫吃饭的。不,政治教师应该成为学问家,真正的学问家。马列主义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怎样育人也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这里涉及到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的学问。我们要尽量多读些书,使自己的知识宝库更丰富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学到用时方恨少”,政治教师也不例外。

读书宜杂。政治教师尤其应博览群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不只包含有社会科学各类知识,甚至与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也息息相关。我们要在杂的基础上求精,那样的“精”才会有分量。当然,博与精都不易,要下大功夫可能有所收获,而且要有长期的坚持精神。

读书之外,还得谈社会这本书,向社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精神养料。以前把向社会学习理解得很狭隘,认为就是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其实,向社会学习的面要广得多,包括观察社会,对种种社会现象作仔细而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生活资料的积累,以及对他人整理的、有价值的社会生活资料的应用。比如,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现在究竟有多少这方面的现成的书面材料呢?不太多,但是,社会生活所提供给我们的活生生的材料特别的多,特别的丰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人际交往,通过新闻媒体,更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极为生动的材料,以供教学之用。社会本身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宝库,只要我们用心搜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那么,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将使我们享受不尽。

德育课改范文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公务员之家: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德育课改范文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199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2001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公务员之家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

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