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8:55:16

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范文篇1

一、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员育人氛围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皆育人。德育工作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个别人能完成的,这需要全员参与,持之以恒。我校一直把德育工作当做一项工程来抓,提出以德律校的观点,形成党委领导、主管领导分工、教师搞学科渗透(教书育人)、团委学生科开展管理育人、后勤实施服务育人、班主任德育第一责任人的德育工作网络。

二、加强师德建设,锻造教师队伍

我校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档案,每年都评选师德标兵,每学期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优秀教师事迹,不定期请优秀教师到校介绍经验。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酒后进课堂,严禁课堂上接、打电话,严禁非难学生家长等。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列入教师综合考评的主要内容,同教师工资、聘任、评估、职称晋升等挂钩,对严重违反师德造成恶劣影响的,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每一节课都有德育目标并实现目标。

三、依法治教,强化班级管理

依法治教,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实施管理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得以实施的前提。而如何发挥学校德育队伍的效能,显然至关重要。

1.加强能力锻炼,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班主任队伍。近年来,面对学生人数增多,入学成绩偏低,生源素质不高的事实,依法治校,加强班级管理已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而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班主任队伍仍是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首先,新学期开始。召开德育会,结合本学期学生的特点,对一些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针对期初应该做好的工作做详细的铺排,让班主任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充分发挥本校是一个培训机构、有较充分的信息源的优势,对我们有直接帮助的资料、教材,学校立即选用并组织校本培训。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和班主任应具备的教育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具体培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2.发挥校团委的先锋作用,为班级德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本学年,在上级团委会和学校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团委会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班级管理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团委会充分发挥广播站在学校管理中的宣传作用,选拔有播音资质和积极性的团员青年,精心采集资料,编辑节目,为师生送上精彩的节目,及时宣传学校的好人好事,措施制度,成为学校一天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并根据上级团委的布置,在学生中组织爱国征文活动,“五四”青年节还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等,为活跃校园,协助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3.发挥学生会的主人翁作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学校根据技工学校办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创新”的职能,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在学生处的指导下,实行职周班制度,由学生会组织每月“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比,并颁发流动红旗。

4.弘扬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诵读中华经典,语文教师课堂解读,定期举办讲座,班级不定期组织研讨,班主任检查落实。

四、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

在实施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文明、健康、规范、严正的环境中接受德育的熏陶,是实施德育管理成功与否的直接体现。

1.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学生处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把《中专生守则》《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建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作长期、常规的教育,并把有关内容细化到文明班检查评比中。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校长室、学生处从“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着手,加强环境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站、校刊和班报的宣传作用,让师生拥有一个洁净、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技工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学校,它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因此,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对技工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以人为本也就自然变得具体而富有内涵。

1.积极开展校内节日庆祝活动。为纪念、庆祝各类节日,活跃校园气氛,学校精心组织举办若干场大型活动,2007年举办了以“知荣辱,讲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校园系列庆祝活动。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校团委每年都举办“五四”青年节有奖征文活动,师生参与踊跃,比赛场面精彩热烈,既活跃校园生活,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2.创造机会,走出校门,加强社会实践和锻炼。在举办校内活动的基础上,再组织培训,把学生推向校外,让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既锻炼了自己,又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3.重视班会的活动质量,把班会作为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班会课不仅仅是班主任贯彻学校决策,执行《中专生守则》等养成教育的宣传教育阵地,也是班主任引导学生敢于锻炼、敢于表现、敢于组织的舞台。

德育管理范文篇2

未能适应中职教育的大发展中职德育工作一直采用班主任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对象的变化和社会对各类国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级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班主任工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德育任务。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张的同时,引进社会力量修建的学生公寓拔地而起,许多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统一入住学生公寓,集中度高,区域性强,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的生活区分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德育工作已不可忽视。可是在这个区域内的德育工作,却是旧有的班主任管理模式没有涉及的一大空白点。其原因主要有:(1)时间的局限性。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大多是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开展,班主任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生活引导力度明显不足。(2)区域的局限性。班主任工作几乎都是在教学区进行,对学生的生活区、住宿区很少涉及。(3)工作内容的局限性。许多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对全班学生学习进行宏观管理,对学生个体教育有所不足。

经验的束缚中职德育团队的工作常被经验左右,团队中的部分成员不思进取,自己面对的对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去研究、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德育团队仍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长此下去,中职德育管理模式很难得到发展。

德育管理忽视了整体性提出“全员德育”的口号十分具有先进性,是基于生命的系统完整性角度总结出来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在德育团队管理中有党、政、工、团等部门,其实到实施着力点上时,却谁也用不上力,徒有虚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解决好其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只是等到结果不符合目标时,再去寻找管理模式的症结,没有整体推进的概念。

改进中职德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有学校提出构建就业导向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德育管理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外在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浙江省奉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就树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并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追求教育改革的最新创意,探索适应职校特点的德育管理体系。

很多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对德育管理模式的不足,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这一项的修炼上,它也建立在“自我超越”的思想上,因为有才能的团体是由有才能的个人组成的。但是只有共同愿景与才能还不够,世界上不乏有才能之士组成的团体,其成员虽然暂时共有一个愿景,却无法共同学习。因此建立好优质的管理模式并付诸实施,必须使管理的团队共同学习,建立共同的愿景。物理学家鲍姆说团体学习要做到三点,即一是要学会深度会谈,二是具有创新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三是学习成员的角色和演练。中职德育管理的团队要进行上述三个阶段的学习和练习,才能使管理模式运行自如,达到预期的效果。

墙外的启示古时候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埋头在自家的院子里摆弄来摆弄去,采用不同的面料和布料为自己设计了许多自认为极富有品味的服装,殊不知,有一天当地的服饰促销就在他的墙外举行,人群拥挤得把他院子的墙挤倒了,他才豁然发现墙外的世界那么精彩。传统的德育模式总是习惯于立足本地区、本民族和本国来考虑应该传授哪些道德观念和形成哪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随着当代科技进步,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地域的限制已逐渐消失,整个地球正日益成为一个村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普遍,许多德育内容如诚实、正直、勤劳、守信等,都具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道德价值范围的通约性,对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道德进步都有一定的启迪和推动作用。当代德育模式正是适应这种趋势,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能适应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情况,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正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原有的德育模式,以适应当代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趋势。中职德育更是如此,因主体的差异性、复杂性等因素变化,尤其需要中职德育走出去,与社区教育紧密融合,关着门搞德育管理不行,封闭式地实施中职层面的德育管理模式更是万万不行。

谋求点、线、面的结合中职德育管理模式最要讲究的是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建立,因材施教是教学上特别推崇的方法,在德育管理模式中也是如此。寻找到合适的教育点之后,根据其需求(社会、个人)形成一条循序渐进的教育链,可为学生发展奠定好基础。最高的境界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德育管理体系。如某校建立了以全员、全程、全面育人为主要特征的大德育工作体系,包括学校、班级、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网络体系;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规范体系;以政治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行为服务体系;创建了知识传授型、情感默化型、服务解困型、自我塑造型等德育工作新模式,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践行维度的有效评估任何工作模式若是不能付诸于行动,都是无效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其德育功能才会充分发挥出来。德育的践行要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引进有效评估的目的是让第三方能有个正确的认识,体现德育践行评估的客观性。自律承诺会有意外的收获,它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家庭、学校、班级及同学的监督和自我的约束之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在个人思考和听取家长看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标准,确定承诺内容。班委会在班主任指导下对全班学生提出的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制定班级《文明公约》。承诺结果由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定期评价验收。这些做法对学生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以上一些对策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中职德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德育管理范文篇3

一、树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汇集了中外先进教育的优点,顺乎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应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或者说指教育者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的中心就是“两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同志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然而,创设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是什么?无疑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目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已成共识,但在德育方面,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德育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比如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科技创新与电脑网络的普及、教育自身的变革等等。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因此,学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应以管理育人为目的,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实效。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应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发展的主体,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各方面的教育内化为学生发展的自觉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首先,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其次,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

(二)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即认识是基础,是对品德内容的"知与不知"的环节。情感和意志是关键,是品德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学生对品德内容理解之后才能升华为品德情感,是对品德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解问题;具有了品德情感,并在日常中不断实践品德要求,坚持磨练,这就体现品德意志。行为是目的,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学生在认识与理解品德要求之后,通过坚持实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形成品德行为。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和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好坏、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例如: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等等。而道德观念的发展,正是主体对善恶、良心、荣誉、正直等道德规范的认识的变化。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催化剂。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教育工作者热情、积极地予以引导和培养。一是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启发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伴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三是要注意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水平。四是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道德意志。例如,认识到拿别人东西不对,也感到羞愧,但还是出现了偷盗行为,这就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因此,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坚强道德意志培养,使之能抵御各种诱惑,能克服困难,坚定道德目标,坚持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目标。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三、尊重学生个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是尊重学生个体实际的重要体现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通常的学校德育工作中,重视教师居于重心地位,重于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忽视德育学生队伍的培养。比如,学校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开展德育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作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必须通过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组织,落实他们的职、权、责。对他们要鼓励、支持、帮助、信任、放手。只有重要复杂的事件,学生处理确有困难时,老师才出面处理。任何时候不拆台、不阻碍。这样才能创造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呈多样化、复杂化。不深入学生群体之中调查,难以了解其动态。学生的心态、想法、秘密等,只有学生才能更了解。因此,作为学生去扮演管理者和监督者,学校德育管理更广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实效。本人曾对在校30名学生做过“是否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是否使管理更广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实效”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85%以上持肯定的态度。

(二)制定德育管理措施,要体现实效性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所处的地位具有两重性,学生既为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在德育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制定时,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的年龄、学识、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防止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学校又要注意做好规划、组织、督促和指导等工作。例如,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细则和国民公德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品德能力的形成。我校从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角度,制定了以“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为主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文明学生”的要求是:学生做到文明有礼、团结友爱、爱班爱校、尊敬师长、勤学守纪。“文明班”的标准是以当月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得分平均每天达95分以上。文明班额不封顶,以激励学生人人为班出力,自觉为班添光彩的思想意识和积极性,使学生从实际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意志。整个德育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实效性,为发展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有力地创设了良好的校风。

(三)班级管理既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又要创新在班级管理上,我们鼓励班主任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即克服只有集体而没有个人的观点、只靠几个忠实听话的班干部监控的方法、学生的优劣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和准确程度的评价等。应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我校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贯彻好以下几点。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共同参与班级的管理,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尊重差异的存在。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把班级管理的自主权逐渐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步会管理和自我管理。第二,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大家轮流当班干部,或民主选拔班干部,优者留任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人人都当班级主人,个个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在教育评价上,应认为学生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天天有进步,期期有发展,而不一味与他人作横向比较。

四、确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德育主人”活动形式,确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主体的存在,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道德进步的“闪光点”,充分体现学生德育主体性,调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地成长。我校在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的德育实施中,主要以“德育主人”活动形式去实现。坚持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调控、督促、引导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队伍主要由晨检值日生、集会两操升旗评分员、礼仪天使、课间纪律评分员、清洁卫生小卫士、校外监督小组组成。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建立取消以往由班主任推荐学校委任的做法,而是在学校考察后形成较为固定的少数骨干之外,采取以人人轮流参加学校德育事务管理为原则,发动全体学生自愿报名参与。通过“德育主人”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管理与自我管理提高受教育的力度,扩大德育的影响力;让学生扮演德育主人公角色,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二)培养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应形成有效机制要培养学生德育管理队伍,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培训,在培训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立足做好每天的常规管理,坚持天天检查、记录,每周小结公布,每月总评表彰,期末评优,进行量化考核。德育领导小组做好三点工作:一是使学生明确要求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生要管理好他人必须自我管理好,树立“我是学校主人”的光荣感。二是做好对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培训,并指导和支持工作,使学生明白具体做法,并且敢干实干。三是不断总结分析,注意表彰先进,形成激励机制。

(三)完善德育网络,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能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防止学生出现“在校进一步,在家退两步,在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加强交流与联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往往与父母伦理、道德水平低下、或失去管教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办好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勤家访多联系,提高家庭对子女的保护责任。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社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向学生宣传当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要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德育教育合力。例如,家访工作要体现实效性和学生主体性,在家访过程中,应让学生主体作为桥梁而达到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了解和沟通的目的,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应让学生“当家作主”,给其机会说一说自己的表现和见解。然后老师、家长共同商讨,给予适时恰当的引导。这样,既使学校与家庭间距离拉近,更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德育管理范文篇4

一、从静态到动态:德育领导制度的设计

领导制度包括由谁来领导、怎样选择领导和如何领导等内容。对学校德育领导制度的设计,也要依循这三个维度展开。

(一)建立学校的法人制度,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自主性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领导权集中在各级政府部门,由谁来充任领导往往是政府部门说了算,政府部门与学校之间形成了绝对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静态的、定型的格局,各级各类学校缺乏领导和管理自主权,存在责权脱节、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各级各类学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德育领导制度经历了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及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等多种形式。这几种领导制度,在不同时期曾对学校的德育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特别是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虽然确定了党委在管理活动中的领导地位,体现了党委统一领导的基本精神,但在这种领导制度下,容易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责分离的现象,仍然不能满足学校德育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党政不分,职责分离、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党委对德育的领导仍湮没于行政事物之中,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得到切实加强;另一方面,由于实际工作中自然形成一种校长管行政,党委管政工的‘双轨制’格局,表面上看,似乎加强了党委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两张皮’现象,德育工作成了党委政工系统的事,教学行政部门只管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不问政治;德育工作在人、财、物等基本条件上得不到保障,政工队伍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2]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革新思维,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推行学校的法人制度,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3]。在学校内部的领导制度基础上,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完善党政协调机制。在中小学,继续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在高等学校,尽快建立和健全党委、校长及教职员工组成的动态的德育领导制度。如此,既保证了党委的统一领导,又体现了党政的分工和协调,是一种全方位、全员的、机动灵活的德育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德育管理效率。

(二)完善对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从我国学校德育领导制度的演变过程看,除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局动荡时期外,其他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发挥校长的作用。历史经验证明:办好一所学校,校长是灵魂。如,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北大的整顿和改革,改变了北大积弊已久的陋习,促使北大走上兴盛发展之路,便是典型表征。由于校长直接肩负着学校德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因此,一所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校长称职与否。因此,建立和完善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就成为领导制度安排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对校长的选拔制度上,要坚决摒弃任人唯近、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的错误做法,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校长。其次,在校长的任用制度上,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组织部门委任制、公开考任制、公开招聘制、民主选举制以及吸收前四种校长任用制优点建立起来的综合制。第三,在考核制度上,完善校长培训制度,建立校长任期考核档案,以“德、能、勤、廉、绩”作为考核的标准,促进校长的自身成长和发展,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校长队伍。

(三)建立服务型的德育领导制度在传统观点看来,领导和被领导者是一种上传下达、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如,有些学校或校长将校长的管理和领导理解为“校长说了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全国特级劳模、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曾说过,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当班主任是为班委服务的,当校长是为副校长服务的。这体现了“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的全新理念。这种理念也是教育领导制度所必需的。为此,德育领导者一定要摆脱管理式领导、指令式领导和控制式领导的静态思维,确立体现时代特色的、与时俱进的动态的领导理念,准确领会、积极推进与弘扬服务性的领导风格和管理艺术。因为领导集体拥有这些理念并身体力行,可获得一种道德权威,这对提高管理成效尤为重要。诚如美国当代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所指出:“服务式领导和道德权威之间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系。道德权威十分仰赖劝导,而劝导之根是理念、价值观、本质和要旨,它们共同界定了团体的目的和核心价值观。服务式领导虽然是通过服务于他人来实施的,但它的最终目的是把自己和其他负有责任的人置于为理念服务的位置。”[4]

二、从单一到综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制度的部署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系学校管理活动正常开展的枢纽。传统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较为单一,更多地拘泥于学校内部,而对外部的制度建设以及校内外管理制度的协调程度关注不够。只有从多方入手,统筹规划,有效协调学校与政府、学校内部之间的德育管理职能和措施,构建符合社会期望、遵循德育规律、契合学生道德需求的管理制度,方能使德育管理走上规范化和正常化的发展道路。在对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制度安排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完善教育立法,建立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宏观管理制度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是各级各类学校道德教育管理的制度依据,是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教育法律在教育道德的完善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组织各方面力量去实现教育崇善的理想,提供消除教育中的丑恶现象的武器,把教育的道德规范、原则加以普遍化、制度化,以促进其巩固、传播和执行。”[5]早在195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教育管理要从完全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的方面发展,指出地方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和修改相关规章制度的决定。“过去国务院或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通用的教育规章、制度,地方也可以结合当前工作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决定存、废、修改,或者另行制定适合于地方情况的制度。”[6]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管理的宏观领导。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执行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今后,要按照“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宗旨,健全教育法规体系,给学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权,避免管理规章制度的单一化、划一性,消除不分情况、不顾实际的“一刀切”管理所致的流弊。如在赋权的前提下,一些诸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西北边远地区的学校、民办学校、高职高专等,可依据本校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环境,在严格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的前提下,制订因地制宜、适切本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管理制度,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统筹协调的德育管理体制承前,在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制度中,既有来自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和道德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等法律中有关管理的规定,又有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如学生守则、考勤制度、纪律制度、先优评选制度、卫生制度,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管理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极易造成制度的重复建设、相互抵触和制度泛滥,这是低效德育管理的症结。因此,一方面,要协调国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在健全党和国家对德育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学校制订的管理制度不得与教育法律相违背,从而统一标准与尺度,使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协调,以防内耗。学校在制订每一项德育管理制度时,必须组织由校办、学生处、教务处和保卫处等机构组成的专家论证委员会予以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建议,确保制度制订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班级制订规章制度时,也不能仓促出台,要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与手段,调动师生参与的能动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管理制度既能反映师生心愿,又具有与学校德育制度相配套的特色。

(三)健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生的日常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棘手和最复杂的问题。没有明确、规范的诸如请假制度、奖罚制度、考试制度、安全规章等日常管理制度,不仅无法保障管理活动有序开展,而且会削弱师生对德育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为此,日常管理制度的条款要用通俗、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力求简明扼要,切忌笼统与繁琐,易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日常管理制度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这样才有利于贯彻落实。当然,提高日常管理的效率,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还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还要加强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虽然在前文我们提出了全员德育管理的思路,但不能忽视德育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其他人员相比,专职管理人员在管理知识、经验和技能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只有将专职、兼职和其他教职工队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陷入“人人都是德育管理者,人人都推卸德育管理责任”的被动和僵化的局面。

三、从封闭到开放:社会化参与德育管理制度的安置

德育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家庭管理、学校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有机组合。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将学校比喻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响亮口号。而杜威的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这种观点摈弃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要求现代教育面向社会,建立一种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的新式教育。无论是杜威“学校即社会”的观念,还是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尽管两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共同之处都在于,他们都将研究焦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上。这种认识的合理性毋庸置疑,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当前和今后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看,建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社会化参与管理制度,不仅必要和可行,而且相当紧迫。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尚未完全摆脱仅靠自身力量进行管理的陈旧意识,背离了学校德育管理现代化和开放性的诉求。要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必须贯彻德育管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充分发挥家校连贯、同心同德、整体管理的作用,步调一致地做好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

(一)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由学生家长推选有教育经验或有威信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代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并传达学校对家长管理孩子的基本要求,保持对学生道德教育管理要求的一致性。由于目前我国在校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倍加呵护,溺爱有加,不能按照学校的道德准绳教育孩子,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在学校井然有序的管理活动中,孩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但由于一些家庭“重养轻教”,没有配合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管理计划和实际行动,如此,在家庭中,学校的一切规范或规章制度都随之消失,不仅无法强化和巩固学校的教育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或抵消学校德育管理的效能。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处处迁就,甚或教孩子如何逃避学校规章制裁和道德责任的技巧,滋生了学生校内外表现不一的“自我保护”行径,“培养”了孩子见机行事、看风使舵、言行错位等不良人格,阻滞或延缓了学校德育管理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因此,督促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就成为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使命。

德育管理范文篇5

一、自觉的意志品质是校长树立正确教育思想,提高管理效能的基础学校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方向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办学方向,是学校管理的指针,始终不谕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校长具有自觉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在德育管理的具体表现为:

1.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这是摆在每位校长面前的根本问题。倘若校长缺少自觉的意志品质,则容易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考核起来实际上不要”,造成教育教学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就会忽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等等,也只会重书本,轻实践,只抓计划的制定,不抓计划的实施,只有布置,没有检查评价。只要学校不出现打闹,不出违法事件,就是育了人,这种教育思想将会导致德育管理不到位。

2.自觉地依靠广大教师办学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取决于班主任管理的成效。具有自觉意志品质的校长,能自觉地尊重、信任、关心班主任,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安排工作时,坚持服从德育工作计划的需要,服从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善于发挥班主任的专长、能力,根据各人的思想、知识、智能、年龄、身体等方面素质状况,合理安排工作,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多给年轻班主任锻炼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优势。实事求是地解决班主任的困难,恰当地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发扬民主,使教师参加管理,增强向心力,形成群体动力。

3.自觉地坚持德育工作改革现代教育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德育工作效果上注重实效性。有自觉意志品质的校长,应力求充当德育改革的探索者。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并联系实际,研究教育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清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校长要善于捕捉德育智能火花,发现教研领域亮点,对于新型的教改实验及时地给予关照和扶持,促使教改的不断深入。

二、果断的意志品质是校长锐意进取,开拓学校德育管理新局面,提高德育质且的重要条件学校管理工作要求高效,处事果断对校长提高管理效率有积极的意义。校长果断的意志品质在德育管理中主要表现为:

1.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必须是领导者的指令能迅速、正确地下达,下属执行情况又能迅速准确地反映上来。在德育工作中建立健全反应灵敏的德育管理系统,是德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校长具有果断的意志品质,就敢于同现代化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决裂,大胆改革、创新。例如:建立健全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统一,德育量化考核不及格的学生不予毕业;德育量化考核达不到“优秀”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学生”。

2.敢于决策的魄力学校管理有着较强的时效性,如果校长当断不断,拖延决策,错过教育和管理的最佳时机,势必降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效能。有果断意志品质的校长能够正视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对策。比如:校长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理念教育中发现“知行不一”的流弊,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第一,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进入某种角色体验。使学生既受到生动的教育,又锻炼了能力。第二,走出课堂,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观察现象,了解事实,感受劳动的艰辛。第三,在主题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促使他们从制定方案,设计过程,具体实施,到总体评价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受教育,在参与过程中锻炼。

三、坚韧的意志品质是校长教书育人,促进学校德育管理的关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校长和教师的长期努力,校长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

1.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是校长管理行为的主导动机,也是校长坚韧意志品质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校长深信德育管理目标的正确,深信自身的力量,深信群体的力量,有一种“没有管理不好的学校,只有不懂管理学校的领导”的信心,产生管好德育工作的意志动力,积极主动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激励全员参与管理,引人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事实证明,校长的意志越坚定,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落到实处。事实证明,校长的意志越坚定,就越能动员教师充满信心地完成任务,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

2.要有顽强的毅力这是校长克服种种困难勇于进取的必备品质。顽强的毅力由多因素组成并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主要有:(l)目标正确。确立正确的目标需要毅力。正确的管理目标对管理有明确的指向性。凝聚力和巨大的推动力,是顽强毅力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2)行动自觉。顽强的毅力是通过自觉的意志行动表现出来的。盲目的行动只能反映校长固执的品质,给学校管理工作造成失误。(3)方法得当。顽强的意志是灵活性与坚持性的高度统一,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半途而废。在管理育人的活动中,需要校长具有坚韧的品质。

四、自制力是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商德育管理效能的可靠保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自制。”在德育管理中,校长的自制力更显的重要,它是校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对校长的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校长自制力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

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德育管理效能校长的自制力有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德育管理效能。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尊重、信任教师,提供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机会,增加管理的透明度,知人善用,选贤任用,建立健全各种岗位责任制.。当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决不在会上点名批评,或在公开场合大声指责,而是通过个别交谈,委婉指出,使教师乐意接受,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当校长的遭受心理挫折时,情绪容易激动,言辞激烈甚至有些过激举止,校长必须千方百计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行,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密切校长与教师的关系。

德育管理范文篇6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接受的第一次教育一般就是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并接受学校的考核。这些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住宿常规、就餐常规、作业常规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后续的行为检查,对于学生适应集体生活、遵守学校纪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看,普通高中的这些规定,往往是较具体地针对学生在本校三年学习期间的行为规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养成自觉的习惯,一旦学生走出高中校门,面对不同的生活与学习、工作环境,其行为便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与控制,一些学生到了大学等相对“宽松”的地方,觉得“没人管了”时,便容易出现行为乃至做人的偏差。因此在实践中,应注重引领学生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在整体规范中凸显核心习惯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校政教处,都要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考虑,除了学生一日常规等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遵守之外,更主要的是要思考哪些内容不只是促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在集体之中且有利于学习,而且是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即使走出校门也是大为受益的。核心的习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与人交往的基本习惯,包括与教师、与同学等的交往,不只是“在校内见了老师要问好”之类的简单规定,要通过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养成热情、主动、得体的交往习惯。不要求对每位同学有整齐划一的规定,但每一位同学都应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走出校门、走上社会都会终生受益。比如谦和稳重、乐于为集体和他人做事的习惯等。在学校整体规范中,突出对学生核心习惯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并逐渐得益于良好的习惯。

2.在多样化活动中养育核心习惯

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放松、个性特长得到展示,而且更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养育学生的核心习惯,让学生享受良好行为习惯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如学校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及途径,优秀学生在介绍过程中势必会提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能够给全体学生以影响。优秀学生在介绍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又如学校开展话剧表演,因为涉及多名学生的协调、排练,这也会引导学生在排练过程中考虑彼此的实际情况,主动为别人考虑,主动克服个人的困难,坚持参加训练,大家团结一致,才能把事情做成。还有诸如演讲比赛、志愿者活动、校园辩论赛等,都在无形中养育学生的内在核心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能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去慢慢体会人际交往的艺术,逐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和反省,及时反思、调控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养育核心习惯。

二、从“省心管理”提升到“心动激励”

在学校实际的日常德育管理过程中,德育管理仍然存在通过学校行政权威或教师权威,以命令的形式,压倒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力求使学生服从学校管理的现象。这种做法看似严格规范,并且德育的直接外显成效显著、立竿见影,但实际上学生对学校德育管理的“信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内心未必真正信服,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作为学校主要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牵涉面广,事务繁多,容易埋没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对如何打破常规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缺乏思考,往往呈现出“省心管理”现象,如只要学生在学校犯错,一些班主任往往图“省心”,缺乏对学生的教导,只是在道德的层面上简单、粗暴地加以谴责,继而向家长“告状”,请家长带孩子回家反思,德育管理粗放低效。在德育实践中,应更注重师生的平等交流,依托情感教育,尽力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角度,和学生建立信任,进行“心动激励”,突出德育的实效性。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心动激励”的前提

在德育管理中,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这就需要班主任真正从内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经常和学生开展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将教师自我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引发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如笔者曾看到有的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制定班规的时候,通过学生全员参与献计献策,继而通过班委会讨论、修改投票,最终全班同学表决通过才开始实施。小小的事例,充分发扬了民主,班规是学生定的,真正能起到约束学生并且使他们信服的作用。班主任能够在各项班级事务管理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人格,是对学生心动激励的基础。

2.在公正、多元化的评价中激励学生

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在师生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班主任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德育评价包括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如果班主任对学生作过多的负面评价,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正面评价,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高中生正处于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张扬自我个性的时期,个性迥异,需要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平时在班级管理中认真负责;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是对班级事务关心不多。班主任针对这类现象,要以积极、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和评价学生,肯定优点,鼓励改变不足,保持教师应有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晓之以理诚然不错,但更要从问题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多元化评价学生,让他们得到被肯定的愉悦,这样通常会更大限度地激励“问题学生”,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人生道路的转变。在德育过程中,需要通过积极、公正、多元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肯定和关爱,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继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从“数据管理”提升到“成长自省”

在平时的班级德育管理中,班主任往往通过学校“四项竞赛”等德育常规检查评比的手段评价学生,这是有必要的。但一些班主任会简单地以“分数”论管理成效,分数越高,说明班级管理越“好”。“分数”当然重要,但班主任由于过分看重“分数”,导致一些学生的无心之失难以得到理解、原谅和鼓励,反而因为惩罚使得学生内心滋生厌恶班级乃至厌恶学校的情绪,德育缺乏实效性。另外,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跟家长联系不够广泛和紧密,对大多数学生的个性把握不够,德育管理按“分数”一刀切,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针对性,导致德育工作很难得到学生认同。德育是立体化、动态发展的教育,在实践管理过程中,不能以单一数据来下定论,要及时转变德育工作的形式,寓教于乐,并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注重学生的“成长自省”。

1.德育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成长自省”

德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避免仅看数据而进行空洞的说教,要做到寓教于乐,将德育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如在德育过程中,将德育工作的形式变得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让他们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高尚的价值取向。如笔者曾创新德育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是“多人站报纸”竞赛,即同样大小的一张报纸上站的人多胜出,让学生体验和体悟团结合作。另一个是“看谁不走样”游戏,即第一个学生看了某样事物后向第二位同学描述,依次下去,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事物,但实际上都“走样”了,让学生体验和体悟了不要相信流言,更不要以讹传讹。显而易见,这样的德育活动形式相比班主任结合“数据”说教“班级同学不够团结,要加强团结来”之类的更有效果。此外,学校在德育过程中也会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步行前往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感悟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离不开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帮助。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使得德育工作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能够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成长的“密码”,在亲身参与中不断“成长自省”。

2.依托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成长自省”

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较快,学习竞争压力大,班主任的“数据化”管理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德育管理过程中,需要班主任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渗透进学校日常德育工作中去,把心理引导、心理干预和德育有机结合,为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真正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善于察言观色、提问交流、个别交谈,准确找出学生“扣分”等问题产生的原因,用温情感召、帮忙排忧解烦、释放压力、找寻快乐等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班主任的信任和关爱中慢慢实现转变。如笔者曾遭遇了一位学生S,因为晚上在寝室里故意损坏公物被扣分,到笔者这里已经开始哭了。经了解情况确认,学生并没有故意损坏公物,而是走得太急,脚绊了一下,把寝室移门的插销给弄坏了。尽管导致公物损坏,但从学生本身而言也是无心之失,并非故意,看着她很受委屈、很难受的样子,笔者一方面关心她有没有受伤,一方面教育她以后要小心,至于扣分情况让她别放心上,写份反思总结情况吸取教训。上述事例中,学生的无心过错行为导致内心压抑,担惊受怕,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该避免武断而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应该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多相信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皮亚杰曾说过:“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德育管理要避免流于形式和表面,更不能“省心”管理,只看“数据”,需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感。总之,学校应当进一步提升德育管理的水平,学生作为德育管理的对象,拥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学校在德育管理中要考虑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依靠家校协作,班主任和家长双管齐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制度约束、情感引导和说理教育相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会做人,积极自省,超越学校的常规管理,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终身健康发展。

作者:王斌刚 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于漪.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的钥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李静,陈维,袁琼.关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3]张微.班主任工作加强心理疏导的优化策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37).

德育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从历史上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享受教育的学生,正确的教育观都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所谓成人,即德育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德育教育都应该是教育中永恒不变的重要主题。当前,新农村建设在很大范围开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村小学在德育管理方面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分析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解决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改善现状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带来的挑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取得的成就,但也预示着其会给农村教育特别是德育各方面带来一系列影响。农村城镇化证明其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而物质化会给农村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并影响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重构在农村生活的人们的消费观甚至是生活方式,这会让人们受到一些消极思潮的影响而改变自身淳朴的素质。另外,农村的家长收入不平衡,条件好的家长由于常年忙于自己的事情就会从物质方面补偿孩子,孩子就会有多余的钱去接触网吧等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娱乐场所,而孩子会生活在互相攀比的环境中。农村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村人们生活的成本,许多教师就会违背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跟从社会大流实行有偿补课。这一系列的改变从更加严重的程度来说,会导致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一些社会规范不再重视,这样的风气也将影响到学校的德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质的环境,同时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对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及其出现该现状的原因分析

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表明,目前,处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从大的范围来说,学生们尊重祖国标志的情况并不良好。从小的范围来说,学生对孝敬父母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甚至和父母没什么深入的交流,也很少有集体主义的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也缺乏责任感。还存在一个比较不好的现象就是出口成脏,很少人能做到以德报怨,大多都是被被人谩骂了就开始反击。甚至出现攀比,求名的心理,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什么都追求名牌。这些不乐观的现象来自于学校德育管理的缺失。首先就是很少制定明确的德育管理目标,在制定目标是不具体,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么目标过大过空,要么就是不利于实施。其次就是德育管理落实不到位、不全面,经常都是出现问题就管理一下,没有预防的思想,不经常给学生开有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或是讲座,这样不系统的教学难以取得成效。最后就是比起学生的道德发展学校更重视学生的文化发展,常常把品德课用来上主课程,这些现状都是需要重视的。出现以上现状的原因在于家庭在德育管理方面的不积极,学校管理落实不到位,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

三、对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提出的对策

(一)家庭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管理的补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要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教育孩子,言传不如身教,另外,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多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督促孩子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等等。(二)学校应该转变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理念。俗语说,要成才先成人,学校除了教会孩子学习,让孩子具备学习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为人处世。学校应该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只会学习考试的学生。(三)制定合理可行的德育管理计划。例如,建立完善的评价学生的体系,不单一的凭成绩选举“三好学生”等荣誉奖项。为了让学生们全面发展,在评选“三好学生”等奖项的时候,教师不能单凭成绩决定,应该从更多的方面进行考察,综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其他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和父母的评价进行评比决定。(四)加强师资的道德修养,落实好学校德育管理。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尤其是还不具备足够的独立意识的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就显得尤其重要。另外,学校应该全面落实制定好的德育管理计划,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四、结语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原理,人们在满足了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之后,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我国的经济水平近年来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随着新农村建设范围的扩大,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于城市的农村教育也备受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已经被重点关注。农村小学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小学的发展将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也必定给农村小学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农村小学的德育管理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助于其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锦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东莞市为例[D].广州大学,2012

德育管理范文篇8

一、促进“学生自主”的德育管理理念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群体客观上是一群资优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具备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以及较强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围绕这些德育目标,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学校重点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上下功夫。例如,学校在贯彻落实“两纲”教育中,鼓励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力度。与此同时,鼓励全体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入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制定并形成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形象、日常行为规范、班团队活动、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干部测评等各种自主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不断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在各项重大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二、探索“六个百分百”模式

“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在长期的育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六个百分百”为载体的育人系统。所谓“六个百分百”就是指所有的二附中学生高中在学三年必须做好六件事:

第一,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即,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国家意识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其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参加小课题研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参与研究、亲历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第三,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宽广扎实的基础和多元发展的能力,同时赋予学生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权,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第四,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全体学生至少要参加一个以上的社团,推动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印证和探求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六,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通过学生的游泳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磨练承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塑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六个百分百”的育人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新腾飞的重要平台。

三、采用以德育研究引领德育创新的策略

学校德育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学校坚持以德育科研引领德育创新,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研究和尝试。

1.坚持“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有效落实“两纲”教育。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与新问题,学校德育必须与时展和社会生活结合,必须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结合。学校致力于一种“无痕”的德育,尤其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即“学科德育”。学校的做法是建立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学科德育;循序渐进,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落实学科德育;营造氛围,以交流研究的方式加强学科德育。

2.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课程系统,适合并满足学生需要。学校德行教育是与学校学科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大任务,也是培养未来一代合乎社会要求人才的两大驱动引擎。针对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中一直存在的、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较为理想的解决之道的“老”问题,如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时效性等,在学校德育的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等基础上,可以借鉴学科教育的有序性、有效性特色即课程化。这样既能保持德行教育之长,又能汲取学科教育之长,两“长”并举,实现全体教师参与德行教育的可能性、学校德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为最终解决德行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共设计了41门学校德育课程,4门年级德育课程,30门班级德育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还进行了课例的研究,收入《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一书中,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3.抓好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的研究,提升教师育德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在观念、理念、概念上讨论得比较多,科学的、机制性的研究比较少,这也是学校德育一直以来难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突破这些难题,学校开展了以课题引领的研究工作。《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以及《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教师育德行为内在机制,探究教师育德行为活动的方案化设计与案例化实践,从科学性、操作性层面回答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德育与教师育德的难题,用切实的育德行为活动及积极效应,改善或提升学校德育成效与水平。伴随着实践层面的探索,通过及时、不断地概括和总结,形成了201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结题报告以及《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一书。

德育管理范文篇9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制,落实德育队伍建设

(一)健全管理机制以“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领导的三级管理:校长室———学生处、学部———班主任。从校长到职工、从门卫到生活管理老师、从校车司机到食堂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层层落入的工作机制。

1.全员育人导师制根据“育人至上,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我们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其具体办法是:(1)由学部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本人任教班级及各班实际,分别选定4-5名学生(2-3名“差生”,1名中等生,1名优生)进行“学习帮扶”、“思想帮扶”、“心理解惑”,做学生的导师。每名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带学生各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方法、心理解惑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设想。(2)各学部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主题以及谈话人的感受)。德育处通过导师的谈话育人材料,对该导师的评价,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学业成绩的变化等项目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教务处把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中去。“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尖学生同样重要”,这是我们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自觉地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2.新生军训制学校要求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这个军训是融军事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主题班会召开以及教唱革命歌曲、看爱国影片、学做新式体操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训练。每期军训结束后,各班要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奖。这一制度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

3.学部责任制学部责任制要求各学部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时,或学生违纪违规时,不管你是不是这名学生的班主任,也不管你有没有教过这名学生,都负有处理该事件的责任。否则你的师德考核便会受到影响,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各学部的考核。

4.指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我校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学校的制度中,有关学生管理的内容,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卫生和纪律监督的制度,每天由学生干部到各班,对班级纪律、卫生质量和晨读进行检查与督促,并给予考核。

(二)紧抓师德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线,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包含着道德信息。为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很重视抓德育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激励和考核教师师德师风的机制。为了强化过程监督,学校还建立了行政值周领导巡查督查制度,并要求教师自觉接受领导与学生的监督。同时,选拔和鼓励德才兼优、业务过硬、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学部团支书,并要求班主任、团支书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团会,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每月检查,教案要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教案不能进课堂。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以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活动为载体,推介高级德育先进个人、家长满意教师等事例,感召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二、以校园主阵地为主体、实现环境的德育渗透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纯净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我们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抓住第一课堂,改革教材教法设置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通过学生自我形象设计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组织管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理论学习课程的设置,发展他们服务社会与集体的意识与能力,并逐步形成以德育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为龙头,班团队课为主阵地,相关学科德育渗透为补充,每个月的德育主题分解、细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德育教育链条。

2.利用好第二课堂、开辟好第三课堂乃至第四课堂,寓教于乐通过升旗仪式、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和谐共处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全校性地开展了“远离,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校园巾帼建功”等知识讲座。并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网络、电影电视等途径进行隐性宣传,拓展活动新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音乐、舞蹈、体育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3.净化校园内外文化氛围,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实施了“校园净化工程”:一是通过主题团队活动,对未成年人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认清不法出版物和不良活动场所对自身成长的巨大危害。二是发挥团队组织的模范作用,动员共青团员、建党积极分子自觉远离有害出版物和不良场所,主动检举和上交不良出版物。与此同时,学校努力赋予校园内部以优美的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采取多种筹资渠道,新修了设施一流的学生食堂、实验楼、学生公寓、图书馆。走进校门,规范的校园布局和随处可见的绿色植被使整个校园处处呈现一派洁净舒适、明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校训令人振奋。校园信息厅里的宣传栏、黑板报及时反映着校内外、国内外的新闻大事。班级宣传栏的布置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主题鲜明、富有情趣,学生能根据班级的特点,自己设想、编辑、组稿。清净、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无声地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到熏陶和渗透作用。

三、构建全覆盖式社会化教育网络

在思想道德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在职校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适宜的方法就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要用真理和真情来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就必须密切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股推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合力。

(一)家庭教育方面

1.时刻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与家长及时保持联系,请家长来校参与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通过创办《家教园地》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育人方法,向家长宣传介绍为人父母应有良好表率作用等,提高了家长管教子女的水平,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了较好的家庭环境。

2.定时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做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图报。我们定时欢迎家长到校到班进行心得交流,让学生体味父母的疾苦,这已成为我校的常规。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力量方面

1.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教育阵地。把“张秋人烈士陵园”作为学生的第二活动课堂。

2.邀请社会人士对学生进行教育。邀请“关公委”等德才兼备、有责任心的老干部、老教师、老红军、老党员、老专家对未成年人搞讲座,作报告,讲故事,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添了鲜活的内容。此外,我们还聘请城西派出所的副所长担任我们的法制副校长,由他们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相关教育。

3.重视学生德育的社会体验实践。我们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他们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大脑,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磨练,练就真正的才干。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假期这个社会大课堂开展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给贫困家庭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常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社会公益教育、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体验亲情等人间温情并接受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总之,在社会力量方面,我们充分调动了一切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力争形成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大限度的合力。

四、德育管理的实践反思

通过几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但我校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还有让人忧虑的地方。受生活小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相对淡薄;亲近新观念、新文化、新时尚,但传统美德相对缺失;个性发展比较丰富,有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但礼让精神、集体精神、协作精神相对较差;浮躁心理比较普遍,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为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遵循科学规律,用科学的发展观育人,避免盲目行事。中职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理性思维少、易产生冲动等特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掌握其成长规律,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热点,在保证教育内容健康向上的前提下,使教育的形式新颖活泼,保持对未成年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德育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职业班级;德育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其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显著的优势作用下,其存在的一定弊端也不容忽视,网络文化在当前社会公众眼中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依据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下传递的各类信息所形成的各类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价值,为职业院校开展班级管理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青少年问题已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问题,逐步上升至社会问题的转变,需要社会各界提高对德育管理的重视。

1职业班级德育管理的优势概述

第一,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让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将工作重心围绕学生展开,在分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学习习惯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并在习惯培养后强化巩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展开训练,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不同阶段,围绕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对其消费观、交友观、学习观等方面进行引导,以主题鲜明的班会为渠道,针对出现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私下谈话,对违纪的学生进行处理,建立严格的心理防线,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德育工作倡导的公平性、民主性和开明性,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有效的增强了凝聚力,以整体带动转化个体,实现德育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1]。

2开展互联网背景下职业班级德育管理的对策

2.1充分而积极的适应期教育。学生在刚进入职业院校时,由于在中学阶段长期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相对而言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较为缺乏,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学生往往面临者新的学习、生活、校园和班级,在短期内无法对新的变化有效的全面适应,进而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部分学生为了转移注意力将精力放置在网络平台交流中,长期下来,对其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班级管理负责人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在新学期开始之初,带领学生参观小关,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高年级学生以座谈会等方式,指导学生尽可能地适应新的环境[2]。2.2强调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是学生除了校园之外接触最多的场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也是构成班级文化的基础。对教室开展积极的文化建设布置,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身心愉悦、文化气氛浓厚的学习环境。全体学生共同动手布置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对培养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的互动和联系有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建立,主要的培养和建立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管理:第一,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借助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帮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的树立正确的荣誉感、价值观,能够在遇事处理中以集体利益、以大局为重,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的影响;第二,传统文化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结合,传统优良文化是经历了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正统道德精神,让学生深受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熏陶和影响;第三,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年龄以及认知特点,其心理存在较大的可塑性空间,因此需要加强接受职业教育全过程阶段的指导,以优秀典型带头,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进而为开展德育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2.3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具有双向性或者多向性发展的特点,其民主性和自由性是人们开展自我见解表述的原则和前提。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等新媒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德育教育工作者也应转变教育观念意识,敢于迎接新环境下带来的系列变化和挑战。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将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引入,借助其民主性特点平台,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校园网络舆论以及相关舆论导向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加强校园舆论的积极效应作用发挥[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交流最为紧密的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虽为开展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就另一方面分析来看,也促使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断上升,因此开展积极的德育工作对职业院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琪.试述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催化剂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213.

[2]郭启良.网络背景下职业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J].中国培训,201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