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2:04:58

德育管理工作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德育管理工作;思路对策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要将德育管理工作全面的落实下去,为学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进而全面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一、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现状

时代的变化,我国教育事业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就当前初中德育管理工作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致使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首先,学校领导所设立的德育工作目标往往缺乏差异性,简单来讲就是所设计的德育管理总是单纯的考虑自身,一切对自身不利的管理策略都不予考虑,或者有些校领导为了方便自身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执行,这样就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成绩是不利的,也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其次,德育管理工作方式过于单一且缺乏有效的途径,传统管理工作中校领导总是用生硬的校规来约束学生,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较好的接受德育教育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应是让学生变得听话且学会自我约束,实际上大多数校领导一味的将德育教育工作放在每周的班会上,这种单纯的依靠班会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总之上述情况对提升德育管理工作效率都是不利的。

二、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传统初中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往往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展,也没有发挥作用。近几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更改,素质教育也备受关注,目前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确保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以及自爱,学校领导应当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重视德育管理工作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必须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束缚将德育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参与到日常学习中,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校领导可以适当的延长课间操的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趣味互动小游戏或者是知识竞答赛等,并让教师也一同参与进来,在学生们参与的过程中及时对其给予加油和鼓励,进一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上的压力使其身心得到放松,在比赛顺利之后要教育学生不能骄傲应敢于挑战自我。通过这种德育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二)营造合理德育管理工作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初中教育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各级领导人员还应营造一个合理的德育管理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自我价值和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关键,学校的领导人员应当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进一步为后续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再者很多建设面积较小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往往会受到阻碍[3]。比如,容易出现宿舍紧缺或者是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学会巧妙利用现有的场地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以此来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例如,学校领导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比如,美术、书法等比赛,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净化学生心灵,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收获除了学习之外的乐趣和快乐,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修养。(三)改革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目标。初中教育中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效率,校领导人员还应改革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还应满足当前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同时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还应凸显出层次性和全面性,必须包含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政治素质等方面。当然校领导人员在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还应打破传统管理工作的束缚,要对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要时刻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这也是确保学生健康快乐以及全面发展的关键[4]。比如,对于那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特殊照顾,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更应给予关怀,要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重重困难,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不良情绪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通过不断改革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目标提高管理质量。(四)利用社会力量提升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初中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做到上述几点外,校领导人员还可以通过利用社会力量来提升德育管理工作质量。首先,可以适当增加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社会资源与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当然也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自主工作的服务意识,也要加强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和价值。例如,校领导可以组织师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使学生和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通过这种利用社会力量可以有效增强师生的德育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校领导还可以将社会和学校的沟通桥梁不断强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德育管理方案,当然在进行德育管理过程中也要与学生的父母进行详细的沟通。例如,开展家长座谈会。通过这种方式校领导人员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基本状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其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更是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要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教学中教师还应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为学生营造合理德育管理工作环境,同时不断改革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目标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德育管理工作质量,进而推动德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高效进行,同时也实现最佳的德育管理目标,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初中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黎青.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思路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82-83.

[2]胡洁慧.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问题初探[J].教书育人,2018(22):31-32.

[3]任茜.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艺术探索[J].名师在线,2018(02):94-95.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德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不断创新,从模式、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都要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个体。社会、家长、学生不能将学校单纯地当做一个教育载体,应该将学校作为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就是主体服务的对象。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开展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导。个体必须以主体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主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自身发展。

二、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

1.明确育人目标,努力营造德育工作新气象目前,国内很多中职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师资力量,中职院校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加强学校德育硬件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同时要加大力度,完善和强化软件建设,要建立与完善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队伍的组织与培养,充分展现出高等教育教育者的“榜样示范性”;德育工作要齐抓共管,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2.明确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目标是德育管理工作任务顺利开展和实现目标的灵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整个德育过程。中职院校德育目标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德育的效益。原则是确保行动按照计划和目标顺利实施和实现的思想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原则是根据德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遵循德育管理的规律而制定的对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依据。其基本原则有:①导向性原则;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③动态管理原则;④灵活性原则;⑤开放性原则。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提高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是实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也是时展的外在要求,更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自身要求。①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上认识本质,激励个体主动学习;②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③提升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自身水平,加强沟通与交流;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建立中职院校德育管理新体制,切实做到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策略

1.不断加快中职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深化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是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国已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的竞争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好、更具体、更新的要求。所以必须结合中职院校办学特色,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加快中职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促进中职院校德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使德育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服务。

2.适应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不断转变观念,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努力在大学生的文明教育、良好习惯、适应能力、道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培养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学习的观念。并通过各类培训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养成独立勤奋的性格、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3.以就业市场为向导,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养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中职院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4.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优化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软环境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建立校园网络平台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充分发扬网络的优势,克服其弊端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平台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和面貌,使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有可能利用这个空间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现状;应对措施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对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加强德育引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奠定了基础。但是在落实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简单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一、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现状

1.德育内容落后。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初中德育工作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假大空”式的口号响彻校园,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过高的德育目标呈现出成人化、理想化的特点,与学生相距甚远,他们难以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质量。2.德育模式单一。课堂授课仍然是当下初中德育常见的方式,仅仅依靠每周少得可怜的几节思想品德课收效甚微。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课堂授课多是集体授课,每个教学班都有好几十人,很难有的放矢地对每个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管理,在健全学生品格、增强抗挫折能力方面显得无能为力。3.普遍轻视德育。虽然应试教育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由于长期的遗留问题,大部分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桎梏,习惯于将智育放在首位,普遍轻视德育。即便开展了系统的德育工作,但是学校大多只是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背诵下来,顺利通过考试即可,从根本上背离了德育目标。

二、落实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1.召开主题班会,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问题。班会是班主任落实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过去也有不少班主任积极组织了各种班会活动,但是观察这些班会课召开的实际情况,可以很明显发现存在主题分散、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每个年级每周至少有一节课专门用于班会活动,这为班主任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契机,为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保障。为了更好地发挥班会课在初中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班主任应当坚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心,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每次班会召开之前,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群体中间,了解学生本阶段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召开班会,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初一新生刚刚入学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刚刚迈进初中校门,显然还不太适应这个新环境,互相也不太熟悉。平时要求班里面开展集体活动,每个人都好像在互相推脱,不愿意担这个责任,集体荣誉感没有形成。为了帮助他们尽快习惯初中生活,我召开了“激扬青春,面向未来———重新认识我自己”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一一上讲台介绍自己,并与同学分享一下对初中校园生活的感受以及美好期望。这次班会为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熟悉彼此创造了平台,很快他们就彼此熟悉起来,这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对彼此认识的逐渐深入,学生之间慢慢有了默契。此后,我再要求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时,学生都显得配合多了,主动提出要互相帮助,为班级赢得一份荣誉。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这正是我所喜闻乐见的。2.制定管理制度,逐步规范德育工作管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落实有效的初中德育管理工作还应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制度,逐步将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前,首先应该深入调查本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初中生文明礼仪标准》《初中生思想品德评定实施细则》《校园之星评选标准》等规章制度,都符合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需求,有助于推动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管理制度的确定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指导下制定各项规章。这不仅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班主任的各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将会极大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本学期,学校里面很多学生都爱上了“奇装异服”,喜欢染着颜色夸张的头发在学校里面晃来晃去,平时也不愿意穿校服,衣服上的洞越来越大。这股风气在学校里面一度盛行了很久,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跟其余几位班主任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班级里面都做了重点强调,希望学生能改掉这个毛病,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示青春风采。一开始,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但当我指出《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日常着装的要求时,他们才认识到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校规,马上就默不作声了。看见他们这个样子,我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初中生应该展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不是用奇装异服惹人眼球。学生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学校里面穿奇装异服的人越来越少了,整个校园又重新恢复了青春与活力。3.组织课外活动,全面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的初中德育管理工作质量迟迟难以提升,正是因为实践活动的缺少。初中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思想品德行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才能明白什么是“真、善、美”,进而进一步坚定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信心。班主任进行德育管理时,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授课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还应该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实践活动可以结合每个月的重大事件抑或是纪念日开展。例如3月,开展“我为地球母亲献一份力”绿化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为绿化贡献一份力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5月、6月组织“乌鸦反哺,感恩父母”活动,在母亲节、父亲节期间请学生为爸爸妈妈准备一个小惊喜,或者直接邀请家长来校,参加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暑期组织夏令营、采风活动、拉练活动、志愿者活动,锻炼学生耐力,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品质;9月组织“我与老师说说心里话”专题活动,让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的行为意识;10月开展“歌颂伟大的祖国”主题征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体的德育管理中还有很多其他活动可以开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这些活动都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举办的,能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受到正面教育,从而形成“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当及时对学生展开正面引导,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德育管理,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用的人。关于如何进一步落实初中德育管理工作,还有很多新问题值得探讨。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本人也将继续展开深入探究。

作者:龙小军 单位: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姚生林.关于初中德育的实效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5(9):124-125.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4

在《关于教育工作的谈话》中,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德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不断创新,从模式、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都要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个体。社会、家长、学生不能将学校单纯的当做一个教育载体,应该将学校作为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就是主体服务的对象。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开展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导。个体必须以主体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主体,才能更好的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自身发展。

二、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

1、明确育人目标,努力创建德育工作新气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师资力量,高校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加强学校德育硬件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同时要加大力度,完善和强化软件建设,要建立与完善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队伍的组织与培养,充分展现出高等教育教育者的“榜样示范性”;德育工作要齐抓共管,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2、明确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目标是德育管理工作任务顺利开展和实现目标的灵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整个德育过程。高校德育目标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德育的效益。原则是确保行动按照计划和目标顺利实施和实现的思想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原则是根据德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遵循德育管理的规律而制定的对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依据。(1)导向性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3)动态管理原则;(4)灵活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是实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也是时展的外在要求,更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自身要求。(1)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上认识的本质,激励个体主动学习;(2)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3)提升教育者和管理者自身水平,加强沟通与交流;(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建立高校德育管理新体制,切实做到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策略

1、不断加快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是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国已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的竞争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好、更具体、更新的要求。所以必须结合高校办学特色,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加快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促进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使德育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服务。

2、适应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不断转变观念,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努力在大学生的文明教育、良好习惯、适应能力、道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培养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学习的观念。并通过各类培训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养成独立勤奋的性格、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3、以就业市场为向导,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养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高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人才是否合格,要靠市场的检验才能得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就业市场的需要。

4、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优化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建立校园网络平台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只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上网,充分发扬网络的优势,克服其弊端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平台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和面貌,使高校德育教育有可能利用这个空间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是高校德育管理的重要载体,教育者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可以很好的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既便于谈话内容的保密,也可以避免出现面对面尴尬的局面。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5

一、中学生的特征

生活在信息多元化、庞大的网络信息渗透的时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维活跃但又不够成熟和稳定,具有很强的逆反性,对新生的事物敏感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定力抵抗外界的诱惑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易造成思想的动荡,受不良信息和社会的伤害,在同龄中开始出现从众攀比的心理,追求新奇时尚,师长的话对他们的制约效率也逐渐减弱,学生开始出现不主动和师长交流的现象,导致出现心理逐渐呈现急躁、性格变化无常等特征。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中染发、留怪异发型、文身、抽烟、喝酒,甚至有斗殴等不良行为大多是已经受到了外界的蛊惑暂时迷失,那么学校和德育老师需要给出相应的拯救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策略研究

1.以人为本,健全制度

佛语讲求人人平等,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也开始认知到自己需要的平等的对待。(1)每个学生的人格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合作对象,只有充分融入到学生之中,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2)面学校政教处,面对全校师生,肩负学校德育管理责任,因此政教处主任要有说服力,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3)学校政教处要落实在执行和监督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中,不能出现特例,在规章制度面前做到人人平等,学生自然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2.改革政治课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增设时事课和活动课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对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更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解新课改、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践新课改、适应新课改,严谨、认真、负责的积极开展政治课教学。因为自己的思想直接影响中学生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德育老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思想确定德育目标,增强其计划性和针对性,积极准备,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以此提高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质量。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这一原则,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过程。只有将单纯的课堂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相统一,才能将课堂教学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本质充分发挥出来。网络信息的发展已经让中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了,在德育过程中,紧贴社会“热点”也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途径,用课本知识阐述、解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热点”,并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信服,从而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起到负面效应。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等多彩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并引导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智力审美水平和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3.健全德育管理工作体制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6

一、中学生的特征

生活在信息多元化、庞大的网络信息渗透的时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维活跃但又不够成熟和稳定,具有很强的逆反性,对新生的事物敏感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定力抵抗外界的诱惑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易造成思想的动荡,受不良信息和社会的伤害,在同龄中开始出现从众攀比的心理,追求新奇时尚,师长的话对他们的制约效率也逐渐减弱,学生开始出现不主动和师长交流的现象,导致出现心理逐渐呈现急躁、性格变化无常等特征。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中染发、留怪异发型、文身、抽烟、喝酒,甚至有斗殴等不良行为大多是已经受到了外界的蛊惑暂时迷失,那么学校和德育老师需要给出相应的拯救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策略研究

1.以人为本,健全制度

佛语讲求人人平等,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也开始认知到自己需要的平等的对待。(1)每个学生的人格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合作对象,只有充分融入到学生之中,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2)面学校政教处,面对全校师生,肩负学校德育管理责任,因此政教处主任要有说服力,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3)学校政教处要落实在执行和监督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中,不能出现特例,在规章制度面前做到人人平等,学生自然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2.改革政治课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增设时事课和活动课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对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更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解新课改、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践新课改、适应新课改,严谨、认真、负责的积极开展政治课教学。因为自己的思想直接影响中学生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德育老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思想确定德育目标,增强其计划性和针对性,积极准备,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以此提高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质量。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这一原则,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过程。只有将单纯的课堂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相统一,才能将课堂教学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本质充分发挥出来。网络信息的发展已经让中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了,在德育过程中,紧贴社会“热点”也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途径,用课本知识阐述、解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热点”,并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信服,从而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起到负面效应。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等多彩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并引导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智力审美水平和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3.健全德育管理工作体制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7

一、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不足

(一)教师缺乏信息素养,不足以支撑德育信息化改革

教师不仅是教学一线人员,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引导者,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信息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遗憾的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领域的交集较少,学校也很少在招聘过程中特别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使得初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仅停留在能够简单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还无法将其与教育教学高效结合起来[1]。

(二)家长教育观念匮乏,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虽然怀着朴素的愿望,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更多是将教育职责推给学校,甚至片面地认为家长只需要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就可以了,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乏。特别是对德育来说,更需要家长和教师统一战线,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部分地区的家长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导致大量学生留守,成长路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三)互联网多元环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随着互联网应用体系日渐成熟,网络在为学生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信息数量繁多,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而初中学生年纪小、阅历浅,缺乏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其次,互联网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见识到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依托互联网出现的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有较强的成瘾性,学生一方面乐于尝试新兴事物,另一方面又缺乏强大的自制力,容易深陷其中荒废学业,虚度美好的少年时光。甚至有部分学生由于财富观念尚不健全,会盲目地在游戏中充值,给家庭造成经济损失[2]。

二、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了解前沿德育理念

现如今,是教育改革的大时代,教育理念时刻都在发生着变革,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是,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前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向中西部地区学校的辐射传播较为滞后,使得部分中西部学校的教学模式始终无法和时展同步。而借助信息技术,学校可以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可以在互联网这座庞大的信息资源宝库中汲取营养,利用检索工具收集德育前沿成果,将其添加到教师内部培训内容中去,不断提升教师素养,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时间冲突的问题。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无法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接受培训,通过网络学习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充电”,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3]。

(二)建立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够带来最大化的德育效果。通过建立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一方面,教师可以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突破学校的限制,对学生的状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学校家庭一体化德育体系建立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组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到学校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让教师定期去学生家里问访,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和内容,从而确保德育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家校双方都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

(三)尊重客观差异性,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传统德育模式下统一化教学的局限性。传统模式下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进一步改善初中德育的效果,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客观差异的存在。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务必保证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心理状况相匹配,让德育直接指向学生价值观念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全面成长。除此之外,在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相较于对学生进行统一化的教育,教育效果更加深入,也更能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正向力量,使德育效果更加显著[4]。

(四)构建多媒体课堂,强化课堂感染力

与众多教学活动相比,德育无疑是特殊的。相较于其他学科,德育不仅要求学生记忆并理解教学内容,还要求学生认同其中的价值取向。但在德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采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局限性较强,感染力不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而在构建多媒体课堂之后,借助其便捷的音视频展示形式,能够给学生带去沉浸式的教育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感,增加德育课堂的感染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课堂上涉及的话题展开探讨,从而拉近德育理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德育知识印入脑海、铭记在心,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中去。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尝试以教学视频为蓝本,设计出相应的情景话剧让学生排练。

(五)深入学生内心,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德育虽然立足于思想领域,核心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德育可以与现实层面脱节。恰恰相反,思想是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指导,价值观念也将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德育,就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实例,透过现实生活进行讲解,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德育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增加德育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真听讲,接受德育的教导,并且也使德育内容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还要改变社会大众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错误认知,意识到德育管理工作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5]。

三、结语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8

关键词:德育管理工作德育建设常规管理

笔者认为,必须创设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要下足功夫,立足当前,狠抓落实,争创特色,着力推进德育工作新进展。

1德育建设的目标

①加强师德建设,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事件发生;

⑦把好学生干部选拔关,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③加强养成教育,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学风;

④加强法制教育,无违法违纪事件发生;

⑤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德育建设的具体措施

2.1深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体罚学生的行为是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心理素质欠佳的恶果。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管理,杜绝体罚学生行为的发生。作为德育领导,我们要让我们的教师要自觉学习法律,增强依法治教意识,规范日常教育行为。要积极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和钻研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对学生坚持因材施教,正面教育的原则。要调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克服心理压力障碍,进入角色,提高效能。同时还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同学,对每一个同学都要爱心教育,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2.2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增强学生千部管理能力

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作用再大不可能时刻关注班级里每一个同学,只有学生干部才能发挥作用。学生干部在班级里能够充当小老师、小领导。他们在管理过程中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没有了他们我们老师就成了聋子瞎子。班团干部开学初要开一次会议,给他们鼓劲,动员他们要参与班级管理。班干部会议要求每个班级两个星期开一次,也可以采取部分班级干部的职务轮流担任的方式,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学生会干部,我们采取以老带新、新老交替、形象第一的选拔制度,主要干部要有管理能力,德育处亲自挑选。检查、评分的同学每班推荐两名,平衡各班级在学生会的人数,每天检查都是不同的组,每组里面都是不同的人,保证了检查结果的公平公正。为了确保学生会同学的素质、树立学生会在学生中榜样形象,学生会有几项硬指标:①成绩务必班级中等以上。⑦无违纪史。③开会、检查前集合无迟到现象。要使同学们知道进入学生会其实并不容易,进了学生会的也都应该珍惜机会。确保使其成为全体同学的榜样。

2.3狠抓常规管理.形成良好学风

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不完全由家里面决定,他的学习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校风建设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要求班主任认真地抓好每个同学,不放过任何小节,从做人做事抓起,高要求、高标准。再将考试作弊处分级别提高,由原来的警告升级到记过或留校察看,向高校看齐。学生的个人形象从原有的黄头发到黑头发再到短头发。移动通讯设备的查收更要坚持不懈,收到后存放仓库,并给予相应处分,学期结束交还家长。

2.4提高法制观念.学会没事找事

违法犯罪是每个学校最头痛的,也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大事。他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学校的荣辱。我们要突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刑法》的普及教育。同时应该学会没事找事、敲山震虎、杀鸡骇猴、杀一儆百。尽早发现并解决一些苗头性问题,把违法犯罪率降为零。

2.5关心“特殊生”的成长.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特殊生”是指本人素质、家庭结构、社会环境等方面情况均很特殊,需要老师特别关心、特别教育和帮助的学生,这里面包括“后进生”,还有某方面原因正向后进生转化的学生。我们要求每个班主任认真为每个任课教师挑选一名需要帮扶的学生,由任课老师帮教,实现人手一名“特殊生”。被帮扶生每天要到帮扶老师那里报到一次,每周至少一次谈话或学习辅导,每月一次书面总结。学校每学期鉴定帮扶效果,进行考核评比。

2.6给有处分的同学摘下“帽子”

学校有了严格的制度,同我们也要考虑到违纪同学的处境。每学期一次撤销处分机会。有处分的同学6个月内不得撤销,申请撤销的必须认真填写申请表、500字认识、有明显进步、立功表现(能够向学校反映情况、好人好事等)、班主任评语、所有任课教币签字,这些都缺一不可,决定下来后以红纸张榜公布。这样就会使受了处分的学生看到了光明,会更快的改过自新。

2.7家校联系是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除了每个月每个班主任必须发送6条短消息(实际都在9条以上)给家长外,学校还由校长室牵头每年召开两次家长会,班主任须提前几周准备,有的家长特意从新疆赶回来,家长到会率达85%以上,会上请班级优等生谈感想和转变明显的“特殊生”学生家长讲话,会后再进行小班座谈。我们还成立了家长学校,给他们发放资料,定期讲课,效果显著。

3多方位设计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个体得到表扬机会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9

一、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一)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学生对与其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实施教育,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学生的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如何探求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二)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现在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价值取向变化大。具体包括: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经济利益;思维方式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思想观念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集体生活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审美需求从他择转向自择;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极不成熟。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信息化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提前量,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于把握和预测,使教育和指导增加了许多因难。

二、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是德育管理的组织保证建立良好的德育机制主要是解决德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的题,是把德育目标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

(一)要健全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

要建立权力责任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当前学校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就是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它既有决策指挥层,又有具体的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较适合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特点的要求、能接德育规律办事。

(二)健全完善德育常规管理。

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内各种制度,都可以用来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在这里既有国家立法、政策、条例等宏观内容,又有校内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微观内容。这些管理制度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可操作性特点。没有德育常规管理,学校的德工作就无章可循,无矩可守。

(三)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管理方法。

德育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德育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在实践中,一是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二是可采取动机激励法,设置具体目标,激发师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三是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通过学生工作组织实施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是德育管理的必要手段

(一)构建校内德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既要从各学科特点出发,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又要在各教学环节中注意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此外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育活动和各科教育得到有机结合,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从而丰富德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二)建立校外德育网络。

德育管理工作范文篇10

一、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一)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学生对与其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实施教育,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学生的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如何探求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二)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现在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价值取向变化大。具体包括: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经济利益;思维方式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思想观念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集体生活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审美需求从他择转向自择;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极不成熟。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信息化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提前量,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于把握和预测,使教育和指导增加了许多因难。

二、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是德育管理的组织保证建立良好的德育机制主要是解决德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的题,是把德育目标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

(一)要健全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

要建立权力责任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当前学校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就是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它既有决策指挥层,又有具体的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较适合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特点的要求、能接德育规律办事。

(二)健全完善德育常规管理。

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内各种制度,都可以用来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在这里既有国家立法、政策、条例等宏观内容,又有校内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微观内容。这些管理制度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可操作性特点。没有德育常规管理,学校的德工作就无章可循,无矩可守。

(三)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管理方法。

德育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德育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在实践中,一是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二是可采取动机激励法,设置具体目标,激发师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三是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通过学生工作组织实施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是德育管理的必要手段

(一)构建校内德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既要从各学科特点出发,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又要在各教学环节中注意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此外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育活动和各科教育得到有机结合,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从而丰富德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二)建立校外德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