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1:31:07

德育功效

德育功效范文篇1

如果考纪不严,考风不正,或者教师没有正确的考试思想,考试时搞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或者学生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消极对待考试,那么这种单纯为考试而考试的形式主义错误做法非但不可能达到考试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害处极大:①不利于有效地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掌握基本理论;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想品质;④不利于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判断荣辱的观念;⑤不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显然,这些害处会严重妨碍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巩固。

因此,严肃考纪考风就显得尤为重要。抓德育工作,强化德育管理,就必须严肃考试,反过来说,严肃考试也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首先:严肃考试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一段时间里学完一章节或一门功课后,应该把基础知识保持在记忆中。考试,正是起着督促、推动和加固的作用。正确而适当的考试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检验。学生为了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必须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很好地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熟练地掌握技能、技巧。所以说,考试时学生努力学习起着积极的策励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刻苦读书和在学习中积极克服困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考试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经常运用从考试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找出错误原因,纠正错误,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这本身就是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的锻炼。所以考风正必然带来学风浓。

其次,严肃考试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我们要使学生懂得做人的起码要求----诚实,需在许多场合进行反复强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懂得诚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如果考纪不严、考风不正,学生进入考场,一有机会就弄虚作假,那么先前的教育便前功尽弃。若考纪不严的风气蔓延开来,很可能将学生引向歧途。因此,严肃考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引导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德育功效范文篇2

我们过去对于校园中德育活动范畴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它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比如升国旗、听报告、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我们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德育活动不和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相结合,就难以实实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恐怕也是我们过去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症结之一。

一、课堂教学中蕴含德育

1.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然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但教师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课堂教学定位在育人高度

1.从育人高度看课堂教学的德育过程

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求足。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2.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是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德育功效范文篇3

[关键词]资助工作;学生资助;德育

近几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融合多方筹资进行学生资助的方法,以此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在此发展趋势下,我国的资助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各农村高中将资助德育理念带入实际的学生资助工作中,以此保证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农村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当前农村高中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一)勤工助学是当前学校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形式。勤工助学是当前学校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贫困学生正常学习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指的是,具有贫困特征的学生在学校相关资助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以此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活动。[1]现阶段,学校勤工助学的活动具有很多形式,如后勤服务助理、管理助理等岗位。这些岗位的报酬一般是来自于学校从每年所有学生的学费总额中拨出一定的专项费用以及国家的部分补贴。(二)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是学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自2007年开始,我国建立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困难补助等多种资助形式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机制,其中,困难补助主要是当地政府以及学校内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在遭遇巨大的家庭变故时给予的一次性或者临时性补助;而学费减免是学校针对一些无力缴纳学费的经济困难学生所采取的资助措施,尤其是给予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单亲家庭等家庭重点的关注。另一项资助政策———绿色通道,主要是由国家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规定学校必须建立的一项资助制度,为保证每一个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三)社会资助是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有益补充。社会资助主要指的是学校利用社会公益组织的资金捐助以及个人的资金捐助,在学校内部设立奖学金机制,以此为经济困难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经济保障。

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关系

相较于城市来说,农村具有经济困难特征的学生比较多,所以,学校最基本的资助工作就是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其就学的经济压力,以此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党和政府制定资助政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通过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其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学校资助工作中的德育工作,主要是指资助过程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以及良好品质的培养,体现在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多个方面。不仅如此,学校对学生的资助工作还充分表现出学校的社会责任心,不仅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入学的经济困难情况,而且向学生传扬强烈的感恩、诚信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可以说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一,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资助工作是保证德育工作全面开展的前提,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资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体现出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怀和支持,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感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外,学校的资助政策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其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一些农村高中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还会开展一些励志教育、爱国教育课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2]其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资助工作的良好发展。学校德育工作中建立的学生素质评价考核机制是否合理,以及对学生诚信意识、爱国精神等的培养,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

三、农村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功效

(一)资助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优质资源。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必须将其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通俗来说就是,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有效解决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而且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量的研究资料以及相关实践证明,学生资助工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中的每一环节都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进来。所以,在资助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必须从以学生为根本、关怀帮助学生的理念下手,将人才培养作为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的思想发展需要,以此解决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资助目标与教育目标不符的问题。将资助工作全面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资助工作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二)资助工作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平台。现阶段,小到幼儿园,大到高等学校,都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明确的要求。而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以解决学生就学的经济困难为基点,使每位贫困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经济保障,从而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也希望每位受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资助工作中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理念。因此,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不能单纯地只以解决学生就学困难为目的,而要将扶贫助困与育人工作牢牢结合起来,将国家相关的资助政策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以此保证资助工作在助困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其育人的功效。教师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在立足校园的基础上还要逐渐向社会延伸,以此保证爱国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三)资助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重要载体。由国家、社会团体或者学校所设立的奖学金是当前资助政策中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资助,在学生心中发挥着激励的作用。现阶段,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入学经济压力,但是由于农村学生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等,国家资助工作出现失衡的情况,很难有效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对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资助工作的相关理念,全面培养学生艰苦、励志的精神。现阶段有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也不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当前的经济难题,只想完全依靠国家的经济资助。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贫困学生对学校公布的勤工助学的工作漠不关心,对各种国家奖学金、困难补助等免费的资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资助过程中,如果出现现实与想象差距较大的情况,部分学生就会怨天尤人,甚至还会恶意埋怨他人。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必须积极培养学生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实现理想抱负提供精神支撑。学校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还要帮助学生不断克服随意向家庭要钱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学助工。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还能培养其优秀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四)资助工作可以作为开展诚信教育的优秀教材。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基础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资助工作对学生家庭困难的认定、奖学金与助学金的评定都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诚信品质。就拿当前的学生资助工作来说,由于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完善,学生资助名额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及其家长产生了一种索取资助的心态,自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甚至有的学生家长还出现“竞贫”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些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富裕,在国家资助时却肆意夸大家庭的贫困状况,而家长还通过非正常手段开具一些虚假的贫困证明书。对此,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从日常的不诚信现象入手,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旷课等。教师还可以将其作为学生是否得到资助的重要凭证,将国家的助学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五)资助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感恩是我国多年历史长河中一直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也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人格的重要指标,更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资助工作中就蕴含着强烈的感恩精神,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资助工作这一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感恩素质。学校的资助工作是国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形式,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与照顾。很多学生依靠国家以及社会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大部分学生在校内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成为众多学生学习的榜样。然而,部分受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后肆意诋毁学校以及社会资助人员,缺少最起码的感恩精神。对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必须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提升学生对社会、资助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每一位与资助工作相关的教师都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开展基础资助工作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洪涛,孙爱玲.浅析德育功能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182,189.

德育功效范文篇4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社团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的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进行“自我”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官办为民办”,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极其化身“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因老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学校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提出活动意见,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表现”的,“指导”的总还是集中的“特长生”。所以往往使社团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变官办为民办”,社团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组织,制定教学,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合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社团是青年自主发展的舞台。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让青年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使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3、学生社团是青年自我的阵地。

业余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青年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的社会意识。公务员之家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青树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

1、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功效范文篇5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公务员之家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

德育功效范文篇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的德育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受传统思想影响,德育管理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德育管理内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所转变,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德育管理工作就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受经济因素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校以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一切工作的开展以提高升学率为中心。农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将德育管理放在一边,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滞后的德育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逐渐的与学生脱离,不能发挥其功效。

(2)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发挥德育管理的功效。目前,我国农村的德育管理以教师为主导,不能考虑到学生的真正需要,致使德育管理工作脱离实际,不能发挥其功效。学校的德育管理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单一的手段向学生讲述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逐渐的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农村教师德育教育的手段过于单一,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深,自然不会加以重视。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要规范人的行为、要培养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但是农村的德育教育缺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德育教育变成了只注意表面的教育,不能发挥其功效。

(3)学校的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会解决问题。但是目前农村的德育教育共组,脱离了生活实际,与家庭、社会不能保持一致,实际作用不大。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宣传正面思想,将社会上的不公平事件忽略,这样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就会很迷茫,不能认清社会的复杂性,面对困难就会退缩,德育教育工作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2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探究

德育教育工作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的中心任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开展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才能让我们德育队伍的角色重新定位,有序地开展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方显德育工作实效。

(1)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促进我国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受经济因素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要加强对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建立以养成教育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其年龄构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为德育教育课程增添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德育教育教育手段,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生活、工作的每个领域,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德育教育中,丰富德育教育的手段,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学校中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个获取资料的平台。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理解更深,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德育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促进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统一的德育教学体系。德育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给予支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下,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德育功效范文篇7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担负着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为品德教育,为经济政治的改革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调整而服务,是国家民族安定团结的支柱。从理论到实际、思想到行为,从意义、目的到具体任务都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文明、革命意识、风俗习惯的改革以及人民意志、性格、行为品德的情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是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当然也就是电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和电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教育活动。它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传授知识、表现教育内容,它使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声、形、色、光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这就有助于学生深层的感知,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德育教育中,凭借现代教育媒体,学生如闻其声、如视其色、如观其形,如临其境,使具体事物概念化、抽象概念具体化,远古历史形象化、遥远的事物直观化,在进行德育过程中,电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电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媒体同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以传递教育信息的最优化教育,是激励人民思想意志,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有效方法,也就是推进德育最有效的方法。

二、电化教育的德育功效

电化教育的德育功效,包含电化教育的传播媒体与心理功能,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工具,而不是一般传播媒体。电化教育形式用于德育上,其功效有以下四个方面。

l、电化教育功能主要是形象化、表象化、象征性、理解性,印证性,只要运用恰当,就可把感性的东西逐步引向理性,具体的事物现象引向抽象的概念、规律和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把高深理论、规律、哲理逐步分析为各种概念系统、概念关系,由关系引到具体事物现象的感性象征的表象,以至于返回实际形象。这是我们在看电影、电视的时候能够体验到的,只要我们费点心思,把当前的时事、政治经济和政治课所讲的理论由虚到实返引一下,就可以做到联系实际。倒转过来,亦可以就当前时事路线政策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而印证政策和理论的正确性,推进理论的发展。这样,就可以把政治课讲得活龙活现,使政治思想教育放出异彩。

2、德育重说理说服,重人格感化,这是千古不变的原则。德育中的行为品德教育,重示范,以德服人,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这虽是理性作用,但是要和对象有情感联系,思想交流感到亲切,尊重,热爱,以至成为信任的对象。再和思想、信念、道义联系起来,便成崇拜的对象。对于这样的教师,青少年往往言听计从,即建立了威信。但是讲道理仍要有恰当的事实证明合情合理性,才能使负气者心悦诚服。哪来这么多事例情理呢?这就靠电影电视材料,它们选的都是典型的事例,是非利害得失道义情理具备,教师也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3、德育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学校仅居于中间位置,不由它起,也不由它终。它的最终结果是给社会以反馈。道德本质是社会性质功能的反映,是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阶段,即主要或正规教育的阶段,它的工作范围和功能是有限度的,它的德育范围和功能也是有限度的,虽然它是德育的主要阶段和主体,可能影响一个人的终身,但不能保证终身。学校德育以后的德育又是社会的了,学校德育给予的效果,就是它教出来的学生的品德,大多数是合格的,这是学校德育给予社会的反馈:好的居多,不好的也有,好的社会欢迎,不好的给社会增加包袱。这个反馈说明:①学校德育功能有限;②学校以外存在着广大范围的德育问题;③社会怎样担负学校以外的德育问题,采用电化教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深入家家户户,是一种普及多数或半数人口的德育方式。

4、广义的电化教育(通过日常的影视录像制品、广播宣传达到教育目的)与学校电化教育,在德育上既有相同的目的,又是同样的形式,有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就是电化教育“统一的功能”。这种统一的功能要把它发挥到极点,效果就会又快又好。

三、电化教育在德育中的强化效应

电化教育手段的介入,给德育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它以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等优势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拨动着他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其内心的情感。大量的实践表明,采用电教手段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方式。

1、电教手段为文字教材补充大量典型事例,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电教手段以丰富的教育内容,形象、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消极应付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录像教材《从鸦片战争到》以真实、丰富、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贪婪掠夺以及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卖国,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中华民族蒙受灾难的根源,从而激发他们振兴祖国的民族责任感。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过程中,组织学生观看《林则除》、《甲午风云》等历史影片,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等活生生的画面,直接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使他们真切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强国之路,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祖国的今天。

2、电教手段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新颖精彩的教育内容,德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各个领域,要使一项教育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确实是很困难的,电教手段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好的录音、录像通过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大大改观了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效果。例如在开展学雷锋、学十佳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雷锋》、《赖宁》、《成洁的报告》等电视和录像,以生动具体的先进人物事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很好。电教手段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使许多本来难以得到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而且也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3、电教手段可以提供规范的行为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进行正面教育。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示范性是不可缺少的,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结合有关的教育内容,组织学生观看《中师生守则》、《中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的仪表与教态》等录像,由于这些录像采取了正反事例对比手法,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懂得什么叫“注重仪表”、“礼貌待人”、怎样“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以及礼貌用语在什么场合下运用等,学生看后立即明辨了是非,印象非常深刻。为了密切联系本校实际,趁热打铁,各班都陆续召开了主题班会,全校开展了灵活多样和德育知识竞赛,德育知识抢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4、电教手段可以将来自学生中的不良作风进行反面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既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当今社会各类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知识,勤奋学习,把重心放在成才上,因此,对平时开展的一些政治活动、公益劳动不太关心,尤其是对长期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产生厌烦情绪,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被丢掉。其现象为:洗脸间里剩菜剩饭成堆,自来水龙头开了不关,长流不息;一些学生宿舍里.墙上挂着蜘蛛网,地上遍撒瓜子壳,床上乱七八糟,床下臭鞋一大堆,窗口常有脏水“飞流”直下;教学大楼的墙壁上经常有“脚印”、“球印”等“杰作”产生。用传统的方法说服教育很难消除这些现象。如果我们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利用摄像机抓拍了这些现象,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后反响强烈,他们目睹自己的不良行为,无不惊讶、痛心,他们谁也不愿意上这样的屏幕,充当不光彩的角色,谁也不愿生活在这样不文明的环境中。从而正确地认识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思想的问题解决了,不文明的现象也就消失了。

5、电教手段可以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它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机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败。因此,加强德育工作就必须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而现代教育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广播等能提供大量的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教育伦理学、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等资料,这些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心理发展规律和德育工作规律的科学知识,很好地指导了德育工作。利用电教手段有计划地组织德育工作者学习观看德育方面的录像片,使教师们掌握德育方法和艺术,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德育效果。

电化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为品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从“晓之以理”出发,那么电教手段还能“动之以情”,它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象、和谐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对教学内容引起积极的思考,不仅给学生以真理的认识,还能够陶冶情操,给予美的享受,使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实践证明,电化教育已成为整个德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整体的方式。我们坚信,电化教育这支思想教育领域里的新花将开得更加鲜艳。

德育功效范文篇8

一、不能死啃书本,要深度挖掘每一课文的德育因素

教师不能完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分数而使出浑身解数,要服务于学生的终生教育。语文课本内近三分之一的课文都蕴含德育因素,尤其是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在这方面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进行德育拓展,把这些正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起来,采用鲜活的素材、活泼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一时间学生“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使之“入学生之耳,固学生之心,导学生之行”。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达到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汲取了人生成长的有益营养的教育目标。

二、正人先正己,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道德榜样

播撒阳光的人自己首先心中就要充满阳光,“言传”与“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在学生的眼里,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选取进步成长的准则,如果教师的说与行反差太大,学生是很难欣赏这位老师的,更不会尽信其教导。作为教师,必须严守师德规范,绝不参与教育“三乱”活动,让每一堂课都绽放精彩,严谨治学,积极奉献,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身体力行,无论是在学生前还是学生后都表里如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位教师萌发出热爱、信任、尊敬和敬佩,从而激起学生践行德育行动之心。

三、重视名言警句的教育价值

名言警句教学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名言警句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读和诵的初级层面上,应充分发挥名言警句之丰富语言、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功效,鼓励学生熟读成诵,并能应用于作文创作、日常交际等范围。语文教师可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揭示教学主题、活跃课堂气氛,只言片字蕴藏人生大道理,寥寥数语拥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启迪作用。多年来,我鼓励学生搜集、学习、交流、创编、体验名言警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班级的墙上、学生的作业本中、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时时处处都有名言警句的身影。名言警句教学使我的语文课堂变得愉快轻松,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习效果颇佳。

四、坚持开展德育题材演讲活动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开展学生课前演讲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演讲活动中,教师是听众,学生是演员,全员参与,在短短的三五分钟内,他们需将精心搜集、熟记于心的演讲稿以脱稿演讲的形式为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学生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活动中谈社会、话人生、评时事、论得失,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我时不时地规范学生演讲的话题方向,其中有很大比例都指向富含德育的话题,如我曾与学生们开展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的十二种话题的演讲,也曾开展过以“我心中的道德榜样”为话题的演讲活动。每每演讲结束,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对于演讲学生来说是一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满足,对于聆听者来说是一种化解学习疲劳的“清新剂”,也是一种收获人生哲理、知识经验的快乐过程。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德育课堂

德育功效范文篇9

【关键词】德育教育

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根据自己从事小学德育教育多年的经验,下面我谈一下几点想法和认识: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认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四、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小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纲要》教育部1993年颁布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3]《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2005.5《教学与管理》

[4]《将德育引入新境界》徐吉志

德育功效范文篇10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技巧

一、引言

在经济水平发展之后,人们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改观,社会人员学习技能的需求有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加之工作竞争力大,掌握一项技术有一定的就业优越性。综合这两点,技校的生源开始扩大,提高技校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和德育工具,应该在技校发挥其应有的或者更大的功效。只有树立起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成熟健全的三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技工院校的特点

技工院校和职高、中专一样等同于高中教育,区别在于高中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技校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技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初中学历、高中学历、社会再就业者都可以进入技校进行学习。因此技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其道德素养和性格特征包括学习能力,都与高中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技工院校的学习主要分为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两类,文化基础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基础课程的教材和高中的教材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它需要根据职业技能的特点和文化课的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协调性的编写。

三、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力度降低。技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于文化课的教学,不论校方还是学生都认是一项辅助性的课程。尤其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历来容易受到轻视。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和等级证书,毕业后大都直接进入社会。所以学校和社会看重的大都是学生的技能高低,对于语文等基础课的学习能力不太重视。语文课的课时不断地缩减,学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养以及基础的语言能力得不到提升。[1]第二,教材的选择存在问题。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技能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需要利用语文来进行德育教育,以及技艺美感和生活美感的教育和引导,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思想素养较高的人才。而当前的技工学校语文教材的选择不够谨慎,选择的教材要么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蓝本,要么就偏重于应用文的教学。第三,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浓厚。技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课和精神状态低于其他高等学校学生的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够浓烈,尤其对于语文课的投入不够,习惯性地将其作为一门娱乐和休闲的课程。缺乏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忽略了语言艺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功效,使得学生的道德文化和思想沉淀不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需要语文教师利用语文净化心灵的功效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的目的。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喜爱程度,以及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热情。[2]

四、提高技工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第一,提高对语文的重视力度。首先校方需要保障语文课的正常课时,不能随意地缩减和占用。合理地供给语文教学的经费,购置高质量、合理性高的语文教材。另外,语文教师自身应该首先认识到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巨大功效,不仅明白其语言教育的作用,更深刻地认识到其美学教育和德育的作用,尽量将技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进行革新和深化,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完善、思想全面的人,以此才能更好、更灵活地融入到社会。第二,完美的融合技能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两个方面。语文教材的选择要统筹这两个方面,教学的中心和意义也要依据这两个方面。例如,在进行应用文教学时,应该避免其枯燥性,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应用文的作用和价值,在施教时需要讲究技巧和方式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应用文写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对于审美和德育类的语文内容,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感染心灵的特点,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特性。第三,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的号召下,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单向式的传授,适当地使用互动的探讨式的教学作为教学的手段。教师需要利用现有的视频资源协助教学,视频资源相对于文本更具有感染力和移情效果,所以多媒体的应用是必要的。除了多媒体的教学之外,教师可以使用问题设置和情境代入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自我探究或者在情境的营造下增强移情的效果。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达到洗涤心灵,深化思想的目的。第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校风、学风的建设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的间接影响。技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和学术学风的建设,只有改变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才能使学生更积极更本分地投入学习中。例如,校园可以举办多样的体育活动、德育活动、学术讲座、学习竞赛等类型的活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中的评价和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对于校园出现的斗殴、喝酒抽烟等有损校风学风的现象,学校应该加以限制,制定严格的校规和班规来起到震慑作用。发现这类现象绝不姑息,将班规校规落到实处。由此通过条规的外在限制和活动的内在促进,双重的保护校园的学风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学习。

五、结束语

针对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院校的复杂的专业性质开设相关的德育活动和专业活动,营造一个活跃的向上的校风学风。加强对语文的重视力度,使其完全地发挥提升思想和心灵的作用。同时利用语文的技巧和基础,完成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利用语文培养的素养和交际能力更好地融入生活和工作。

作者:吴秀梅 单位:潍坊市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