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0:39:09

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范文篇1

德育干部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我们学校德育队伍存在着“二多一少”现象,即年轻的多、新老师多,德育教龄长的少。而今天的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社会的问题往往会波击校园,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工作队伍。

1.加强师德规范教育

我们要求并引导德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观,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一旦是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的升华,他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我们制定了“教师文明行为十应十忌”条例,我们常组织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也注意树立我校教师队伍中典型先进人物的形象,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大大增强了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近年来,我校德育队伍荣获校级以上各级各类先进的达118人次。

2.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理论学习

新时期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的新知识,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德育理论,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我们充分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假期,邀请校领导、校内外的德育专家或先进德育工作者,开设专题讲座。今年暑期,还专门举办了“德育工作培训班”,我们请了我市“十佳德育工作者”等作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讲座,以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

3.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在岗指导和培训。

我们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方式,选择努力、进取、优秀的老班主任,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轻班主任,做到新老班主任,“互学、互促、互勉、共进”,以提高年轻班主任的素质。

4.加强考核评比

我们根据已制定的《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年段长、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班主任职责》和《年段长工作职责》要求并考核年段长和班主任的工作,并实行三级负责制,将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进行月考评,奖勤罚赖,使德育队伍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先导,开展经常性教育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这一轨道行进的。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所以,思想品行教育应是职业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而常抓不懈,我们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的第一学会就是做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做好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我们除注意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突出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加强教育以外,还积极探索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改革,寓思想教育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不少老师注意寻找“切入点”的“结合点”,做到结合案例剖析、结合身边的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的热点透析。在高三毕业班,我们还把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2.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

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得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我们要求各班要认真设计每一节班会课,甚至以年段为单位集体备课,集体创作,各班又可以因班而异,各创特色,使班会课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收效显著。本学期拟每班推出一个观摩主题班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以时政教育为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时政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①各班要用好订阅的报刊杂志,开壁时事走廊;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报、收听新闻;③利用班会课对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时政演讲比赛”,并推出优秀选手参加仓山区预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一个、三等一个的好成绩。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分析识别能力。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兴盛相联系,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4.以德育内容整体化为原则

认真实施“福州市中小学德育内容整体化纲要”,就必须按德育的总体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按不同年段德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出各年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及实施办法,并进行长期追踪。形成我校德育教育整体化安排策划分层次实施的特色。我们努力做到基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要求设定班级“目标”和“十有建设”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常规教育与差生转化工作相结合,班级、年段教育与党团教育相结合。

5.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我们发动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从高一开始,我们就着手抓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使养成教育工作系列化,把好课堂教学纪律,严格出勤管理、抓好仪表仪容和统一着装工作,(政教处经常下班检查发型、服装、有无佩饰物等)实行课间操和仪表仪容等五项评比,严格寄宿区管理等等。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教师的身传言教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我校学生会组织设立文明督导岗和门口执勤岗,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监督的功能,规范和约束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学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学生、文明市民的活动,要求从自我做起,从坐、立、行、笑、谈、唱的“小事”做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功,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近3年内有10位在校生获得省级表彰(其中优干、三好生4名,“佐滕明雄教育奖”优秀三好生奖1名、“佐滕明雄教育奖”优秀技能奖5名),获得服务员、公关、计算机、厨师、珠算、影视、导游等技能等级证书达2102人次。近三年来有三位毕业生获全国表彰(吴巧凌全国十佳导游、省三八红旗手;董燕青''''97全国旅游行业岗位技术能手;孙砾''''98全国校园歌手三等奖),有97年捡到23万元人民币不动心的省优秀共青团员彭露乐,有98年因救火荣立三等功的海军某部班长张君伟等模范英雄人物。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实施渗透教育

根据党和国家教委的教育方针,学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主动的、和谐的发展。我们感到德育工作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特点,重视丰富和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以此为载体,实施渗透教育。

1.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风、校标、校歌、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德育软件硬设施的投入,我校花了大笔经费安装了校园有线电视网,各教室配备了电视机,加大的德育宣传的途径。还设置很长的德育专栏,名人名画和名人塑像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还加大投入绿化校园,校内拥有绿地、假山、喷水池、古树参天、花草争艳、环境优美,我校是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的学校。这般美丽的环境氛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学校教学设备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达到一流水准。学校拥有23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藏7万多册,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全国各大图书馆图文资料。有语音室2间,多媒体教室、电子计算机室和网络系统、有专门的形体练功厅、烹饪操作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形成了完善的专业设备设施,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育人环境。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针对性、经常性,还应该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为使学生的课余不成为德育的空间地带,就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我校根据专业的特点,积极组织各专业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江总书记在宣传工作中指出,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艺术作品鼓舞人。我们认为学生中自己展示的优秀艺术,有更大的自我教育力。为此我们成立了《未来之星艺术团》,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了舞蹈、合唱、礼仪、演讲、技能、烹饪雕花、餐厅折花、摆台和美工等艺术队。四年多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校的舞蹈队曾代表中国福建赴澳门参加第六届国际青年舞蹈节的演出,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喝采和澳门总督的称赞。艺术团的孙砾同学(现师大艺术系学生)曾获市电视大赛一等奖,市“双十佳”歌手一等奖,全国电视大赛三等奖。97年在省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舞蹈《海乡情韵》与《圣洁的哈达》分获一、二等奖。98年舞蹈《土风舞》获市首届舞蹈节一等奖。99年男声小组唱和舞蹈获市“百花奖”中的银奖和铜奖。高磊同学(现师大音乐学院学习)获市“十佳歌手”赛一等奖、舞蹈还获省赛三等奖,我校合唱团连续两届(三年一届,96年、99年)参加市中学生合唱节比赛均获一等奖。此外,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迎回归”、“迎千禧”等大型演出或礼仪任务,接待省市乃至中央领导人的慰问演出等均获成功,不少学生还参加了许多电视剧剧组的拍摄及电视台组织的活动。学生们的素质经过艺术的熏陶不断提高。

我校结合“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红五月”歌咏大赛及“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其间,倾注我校德育处、团委、年段长、班主任和音乐老师的许多心血,他们进行着精心的策划。这使我校的“班班有歌声”活动从普及型向更高层次发展。连续六年来,我校的“班班有歌声”活动均获优胜奖。与此同期,我们开展了“班班有美展”活动,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今年是第三届,我校连续三届获优胜奖。

健康向上的艺术魄力和感召力是很大的。我校的艺术节安排在年底,连续十年来,在元旦之前我们都组织一场深受师生欢迎的“烟山杯”文艺汇演。这场演出,是在各年段演出基础上筛选出来的,但无论是参赛班级的人数,节目数及表演水平,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这既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让学生得到宣传教育和熏陶感染。

我校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如篮、排球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篮排球队参加市级比赛均获前三名。多年来,我校承担省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鲜花队及引导员的任务,都能出色完成,并受上级领导的表扬和称赞。我校还经常结合各专业,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地开展各种技能训练、竞赛和表演,如餐厅的折花、摆台、斟酒、客房服务、现场导游等。

为发挥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及写作水平。针对同年龄段和专业的特点,在语文老师及年段长的指导下,学生中办了一个文学社和刊物《芳草地》。我们还为学生提供讲台,让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刊物和自己的讲台,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作和演讲水平,还能交流思想,抒发情怀。

四、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强化创业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专生毕业后除少数参加升学之外,大多数面临择业、就业问题。那么,在学习期间进行理想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从完善德育的途径来说,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当然不容忽视,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等也十分重要,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我校除组织学生在联办单位的三个月毕业实习和在教育宾馆的实习外,平时还组织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伊贝思化妆品、

卡尔比、绿得饮料的促销,闽候县茉莉花节的导游活动,福州首届民族风情节和罗源招商月的导游活动,第三届世界福州十邑同乡大会的导游接待,省市旅游的促销活动,大型节庆的礼仪服务工作,以及军训、长途拉练等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把学生带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把学校灌输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习欲望,改变“压力──反应”式的驱动下的学习套路,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并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的行为。在社会实践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在宾馆实习中,出现了拾金不昧、任劳任怨地微笑服务等的先进典型,在教育宾馆的两期实习中,80多人中有25人被评上“优秀员工”,导游礼仪活动中也涌现出许多吃苦耐劳、优质服务的典型。先后都受到领导和用人单位及主管局的好评和夸奖。

在毕业班我们还请已毕业的在社会工作表现突出、岗位成才的校友回校做创业报告,谈他们自己艰苦创业,努力成才的经验,使学生深受教育,深受感动。

五、以多方位教育为途径,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应该社会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所以,我们努力探索多方位的教育途径,积极构建校园──社会教育网络。

1.建立“家长学校”,并发挥其功能。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议,科学指导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探讨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以期提高教育的成效。

2.开展“心理咨询”的试点,我们成立心理咨询站,选择有事业心、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的教育系毕业的专业教师担任,协助年段长、班主任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我们设立德育工作的校园网,并且最早地与社会公众网联网,并建立了大型的影像资料库供师生点播,拓宽了德育工作的宣传途径,使学生有更美的机会查询德育的信息。

4.充分利用社区德育基地和共建单位的有利条件,推进“三结合”教育的社区化。每年我们都安排学生到省人武学校、省军区教导大队等参加军训,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还利用春秋游机会到德育基地开展参观等活动。前二年的暑期,我们组织了以爱国、爱乡为主题的大型德育活动,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些社区活动,同学们学习了革命优良传统,努力发扬革命的精神,磨炼了坚强的意志,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政治素质。

5.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自由结合的形式,组织若干社区服务小组,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利用周末进行“假日社区服务”,制定社区服务有关制度和反馈卡,根据社区建设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学习雷锋精神,发挥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体验道德教育的要求。我们常常与仓山区敬老院、盲聋哑学校、交警大队等挂钩,让学生轮流去做好事,开展“献爱心”活动,今年“六一”节全校学生开展为残疾儿童捐款献爱心活动,我们口号是“省下一点零用钱,献上一片热诚心”,共得捐款5979.2元。在“六一”节的前一天分别送往市盲校、聋哑校、仓山区培智学校、台江区孤儿院,给孩子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社会的温暖。培养学生的“五爱”精神和同情心,培养助人为乐,关心社会的思想品格。

德育功能范文篇2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评估就是以某种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计划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测定的过程。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的。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如向社会作国情宣传时态度是否积极;对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否用科学的人地观去观察、分析和应用;写的国情、国策等小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等。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现实社会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让素质教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盛开!

字库未存字注释:

德育功能范文篇3

一、强化德育意识

(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德育在现实中被削弱的危险性,从而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上来,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

(2)要正确地认识传授知识与德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如若离开知识教育的传授去讲德育,或若离开德育进行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政治课引向歧途。

(3)应充分认识到政治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攻心为上,潜移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紧迫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二、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出发,努力做到从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等各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避免无的放矢。.

(1)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必须了然在胸,讲起来才有针对性。

(2)讲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觉悟的中心环节,是真理与谬论直接交锋的战场。教师应在讲清概念、原理的同时;fx,-i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

(3)作业和考试要结合学生思想。思想政治课的作业不能停留在填概念、背原理的水平,而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进行改革,使其发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学作用,逐步实现从知识、能力、觉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深化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三、要增强教学信度

教学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行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做到入耳人心,而信度的增强,也就成为强化德育功能的关键了。如何增强信度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信度的前提。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坚持疏导原则,这是增强信度的有效途径。疏导就是如同大禹治水采用疏通河道一样,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坚持疏导:一要摆事实,即要善于公开地肯定那些现有的事实,而不是肯定那些感觉到的似是而非的“事实”。二是要抓住“热点”,引入教学,这是增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以有效的途径去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

四、要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实现和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1)讲究“灌输艺术”唤起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入口处”。这就要求教师熔现实生活、教材内容、学生思想状况于一炉,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地教学。

(2)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确立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同时,要使德育寓于所有学科之中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德育功能范文篇4

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自1989年开始,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去年三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400多名学生演了剑术操,场面恢宏、热烈,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青少年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学生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美与丑的大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学生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炎黄艺术馆,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

为了保证美育活动的开展,我们还把课外活动课纳入了课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别参加了合唱队、舞蹈队和手工、美术、电子琴、棋类、文学话剧表演等小组。

德育功能范文篇5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属性;德育最终也要回归到情感层面,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达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抗战时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发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愤慨和高涨的抗日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号角,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这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精神鼓舞。艺术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待艺术教育总是片面关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无论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只注重理论、技能教学,而忽视其本身的辅德价值。

其实,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够给予艺术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如曾经的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的德育。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通过艺术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这就是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艺术欣赏,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利用高校校园情境,把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有效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脱离艺术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任何背离德育目标的艺术作品也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传递各种“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当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追究其历史,不剖析其内在意蕴,对其的观感必然会是苍白空洞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结合作品特点,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学生展现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由对艺术的初次感性认识升华到深层次的理性感悟。同样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用艺术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播放分析,让学生透过音乐或画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内容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2.积极打造艺术教育形式多样的“立体攻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正能量的传递。要形成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立体攻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内的许多宣传设施,如画廊、活动室、舞台、黑板报、学校电视台,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与内容。利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和作品展示,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其次,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天分。一方面定期举办校园音乐节、合唱节、舞蹈节等艺术活动,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可经常性地开展综合性或单项艺术欣赏活动,如声乐专场演出、舞蹈比赛、书画展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化他们的心灵。同时,可以通过社团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3.抢占时代艺术主流与非主流的“新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育。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介可以让人们广泛了解世界及艺术的各种发展态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辨别是非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必须积极抢占这一块发展十分迅猛的“新阵地”,在新媒介中争取话语权。如教师如果能够及时跟进学生关注和喜欢的社会热点,把这些案例带进课堂中进行深入解读辨析,将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远程教学副主任认为,开办各种艺术活动并倡导大家一起参与艺术课程的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在我们的大学生生活实践中,主流艺术结合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发挥德育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德育功能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重要性;有效性措施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不但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语文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德育功能。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尚未成熟,因此,怎样才能够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其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小学生德育品性的提升,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现阶段广大语文教育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质就要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在学生了解丰富知识的同时,使其成为德育品性优越的人才。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部分学生的品德思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处于下滑的情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而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品行刻不容缓。我国著名文学研究者周敦颐曾说过:“文以载道,德以载人。[1]”由此可见,我国由古至今,一直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所以,小学语文作为情感体会、情感表达以及情感渲染的学科,必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使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进而传承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性措施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其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使学生能够热爱祖国、维护环境以及关爱小动物等。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新课改提出的任务以及要求,德育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得以发挥呢,笔者现进行如下分析。(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该从教学的细节中挖掘德育教育,即在小细节中抓住大德育[2]。对于语文教材而言,其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资源,而课堂则是教师进行德育传播的主要场地。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还未成熟,通常会对社会中的事物以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不透,因此,语文教学就成了小学生认识社会、感受生活的有效渠道。在语文教材中,教学内容基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德育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不乏一些优美的文章,其中有对大自然进行描写的《美丽的南沙群岛》、《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有歌颂优秀品质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母亲的恩情》等,也有赞美我国优秀科学家、工程家的《钱学森》、《詹天佑》等。这些有些的文章的教学目的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从多个层面出发对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进行挖掘,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传道育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着情感和韵味,根据语文课堂动态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小学生体验情感的时候,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心理的换位思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情感与心理感受。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轻松的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转化成自身的感受与体验[3]。其次,在教材中,有许多复杂以及抽象内容的描写,当小学生头一次接触时,难以透彻的感悟以及理解。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为小学生准备教学相关的物品、图片以及视频动画等教具,为其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只有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才会使其中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三)课后作业的巧妙设计,使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由课文转化到学生的写作中,有教学转化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才使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母亲的恩情》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小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清洗碗筷以及洗脚捶背等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从中体会父母在抚养自己时的劳累与艰辛,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有关“父母恩情”的文章,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更有效果、更有价值。通过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德育品行得到提升,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进步。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的教育阶段是学生启蒙教育的初期,对学生将来学习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使德育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传道育人;以及在课后作业的巧妙设计,使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德育品行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05):98-99.

[2]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7.

德育功能范文篇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学就是研究国家的根本法、国家的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标志的一门学科,是法律服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德育功能非常强,对于培养法律服务专业的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祖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只有发挥宪法学的德育功能,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就需要在校期间进行培养,在法律服务专业的各科中,宪法学的德育功能最强,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宪法学的德育功能。

其次,发挥宪法学课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基本路线是宪法的灵魂和指针,宪法是基本路线的具体化和法律保证,学习宪法可以使我们透过对我国的根本制度的深人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基本路线的理解,同时,宪法规定了我国国家机关的社会主义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这对于我们的干部包括司法干部加强廉政建设观念非常重要,基本路线要求深化改革,廉政也是国家机关包括司法机关改革的内容之一,学习宪法,发挥宪法的德育功能有利于推进改革和加强廉政建设。

再次,学习宪法学发挥其德育功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内容和优越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四项基本原则是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贯穿宪法全部内容的一根红线,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更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所以学习了宪法的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认识,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

最后,学习宪法学发挥其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总之,宪法学的德育功能非常重要,是学生法律素质全面提高的保证,是培养法律服务专业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保证,必须予以重视。如何发挥宪法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成为法律服务专业教师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要对学生讲清宪法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宪法学课的德育功能。讲清四项基本原则这条宪法主线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学生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莫定基础。讲清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而对人民实行民主是主要的,是前提,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核心,而对敌人实行专政是关键,是保证。讲清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长期斗争实践的选择,是一种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和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和三权分立制相比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讲清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权利和义务具有平等性和一致性,让学生更好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总之,通过宪法学内容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形成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掌握过硬的本领,为将来走上社会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功能范文篇8

一、校园新媒体应用过程中的德育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通常意义上是指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多媒体终端,以固定或移动为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校园媒体则是指在校园范围内,由各级官方的组织和部门、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或其他组织和个人主管或运营的,用于向校园范围内的师生及其他人员传播信息的载体或传播媒介。区别社会媒体和校园媒体的关键即于其传播空间通常定位于校园内,传播对象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传播内容经过整合和编辑,集中传播校内的新闻、资讯、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校园新媒体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以微博、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为代表,其特点是传播信息快捷、操作使用方便。因此,它们能够在广大师生中较快地获得被接受、认可和使用。校园新媒体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呈现出极强的两面性,这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的同时,也给予了高校德育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巨大机遇。一方面,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在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导致一些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健康思想借助校园新媒体这一平台得以迅速蔓延。相对而言,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自由度更高,信息容易、信息使用自由、信息传播几乎无障碍。这非常容易就导致了“无时间屏障、无空间屏障和无资讯屏障”的不良信息传播“三无”状态。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挥舆论导向过程中陷入被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更大、环境更复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校园新媒体完全可以作为宣传校园内先进人物和其典型事迹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从而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并及时发挥影响力,迅速地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还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思想素养进行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此外,校园新媒体的监督职能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它能使校内违背国家法律、校纪校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正之风无立锥之地。这不仅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空间,还可以使德育工作更接地气,更能够源于高校学生的生活又在经过加工后更好地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

二、校园新媒体的德育功能探讨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小信鸽”自设立以来,就一直在校园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高校教育中的许多重要的德育功能。

(一)弘扬正确价值理念,矢志德育立德树人

弘扬和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影响下,自身的智力和视野得到了一定的拓展,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个性化思维不可控性会使之蔓延和扩大,这极易滋生了功利主义、自私和偏执等诸多不正思潮和不良观念。“小信鸽”具备传播信息丰富多彩、传播内容生动形象、传播语态平易近人等易于被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可的特点,以线下活动和线上资讯实时联动为机制,通过“我心目中的十大好老师”、“校园十大青春人物”等人物专访宣传典型,依托校内讲座、座谈、辩论和丰富的专题讨论等多种活动,在线上线下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各领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格局,努力使学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在无形中强化,帮助树立广大学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培养出具备较高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校园新媒体是高校重要的舆论教育阵地,高校要有远见、有智慧、有方法地通过营造主流舆论氛围来制约和引导舆论。校园中的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校园新媒体的使用以创造有利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优势条件,一方面,我们必须把校园新媒体运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里,从而使之具备一定程度的可控性。另一方面,我们要使校园新媒体大力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净化校园精神文明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始终处于校园舆论的绝对优势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主流价值观的顺利传播,最终在校园中形成广泛深入的影响,是高校德育工作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引领校园良好风尚

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润物无声春有功”,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培育大学生优秀品德、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和效果。在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纳入校园新媒体,加强延伸校园文化功能,将虚拟和现实有效结合的原则严格地加以遵循,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努力地促进,最终认真协调高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新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更为生动健康。“小信鸽”这一校园新媒体平台积极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师生参与度高的活动作为资讯的重要来源和宣传的主体内容,综合形成积极传播校园文化的新潮流,散发正能量,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德育资源优化中展开。得益于校园新媒体与线下活动的有效融合和不断优化,“小信鸽”持续推送的“校园十大歌手”、“校园一站到底”等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立信“小信鸽”的关注量超过8000起到了重要作用。“小信鸽”还构建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对话平台和便捷高效的咨询平台。在其主页中,关注者不仅可以评论各类资讯,还可以在界面栏目中查询考务安排、考试成绩、图书馆信息等诸多与同学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学校在“小信鸽”上的开放态度,主动使学生了解到了学校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这使学校管理层和学生形成了有效互动。“小信鸽”还会定期征集同学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同学们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向学校加以反映,并且把学校对这些意见、问题的解决措施、解释说明简明、便捷地传达给广大同学,这缩短了学生与各部门的距离,成为搭建学校和学生、老师和学生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沟通之桥。

(三)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小信鸽”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事实上对传统德育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刻地变革。传统高校德育因循守旧,模式化、教条化和过分依赖课堂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使得高校德育不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还引起一些学生一定程度的反感。而以交互性为主要特点的校园新媒体,为大学生自主参与德育活动、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宽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这将有效激发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互助性。大学生的生活因为校园新媒体而超越了现实空间的局限,延伸到了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校园新媒体帮助大学生拓展了社会关系范围。另一方面,校园新媒体使校园范围内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这无疑为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的培养、社会角色的定位提供了有利机会,这将极大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健康发展。这些特点无疑都提升了德育工作的水平。校园新媒体“小信鸽”还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建功立业。“小信鸽”的使用帮助大学生知识技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作为校园新媒体的代表,“小信鸽”信息传播量大和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使其具有了传播新知识和新技术条件与优势,尤其是学生运营团队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同学走进新技术、了解新技术最终使一部分同学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学生通过“小信鸽”能够获取新知识,使知识结构更为全面。同时,在“小信鸽”平台上的信息判断、信息选择和信息交流中,客观上也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校园新媒体“小信鸽”还具有开放、共享、兼容的特点,它在不违背基本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汇聚了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放包容、独立自主观念的形成。“小信鸽”帮助大学生的培养了自身的公民意识,它在许多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发表的评论和观点,有效激发着大学生爱国荣校意识、责任意识和崇尚平等、维护人权等公民意识。

三、校园新媒体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从根本上看,新媒体平台所推送的信息大多源于校园生活,对线下活动、实际生活中所反映的信息等依赖度较高。“立信小信鸽”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较早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宣传模式,在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整合其他组织、部分和多个传播平台,集中提供了广大师生关注的重要信息,集中反映了广大师生的利益诉求,为服务广大师生,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确立校园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和树立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的先驱者之一。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许多成功的信息传达中。但在新媒体平台的运行中,我们也发现其存在着一些问题,新媒体平台很多时候仅仅只是现实信息的集中、宣传者,这使得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在思路和实际操作上都有非常多的掣肘。从内容上看,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和原创内容的缺少对比非常鲜明,新媒体平台需要持续地推陈出新来变革自我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校园生活,当前,包括立信小信鸽在内的许多校园新媒体平台都还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使新媒体平台满目琳琅,从许多方面上看仍旧是同质化,这不仅使信息的重复性提升、新闻的独创性减弱、整体内容的新颖性不足,还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甚至造成关注者流失。校园新媒体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全面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仍旧大有可为。从运营上看,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校园新媒体团队是校园新媒体建设的重点。当前,校园新媒体的优秀人才仍旧没有得到集约化的利用,一些校园新媒体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没有很好地出台和落实,校园新媒体团队本身的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创新新媒体平台中德育理念的表达方式和德育内容的表现方式,使德育内容更喜闻乐见,德育理念更深入人心,德育工作更顺畅无庾。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平台的组织建设,更重视提升运营团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有效整合和合理规划高校的德育工作资源,其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立体化的领导组织机制,使新媒体平台建设拥有组织制度保障;其次要强化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建设,努力提升运营团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重视新媒体平台策划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努力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水平。此外,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认识和能力,有效鼓励高校思政团队对新媒体平台团队进行工作指导,可以使新媒体平台的德育工作更加专业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总体的德育工作水平。总体上来看,当前校园新媒体的运用,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有利于高校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支顺应时展的德育工作队伍、培养一批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校园新媒体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合理、有效地使用校园新媒体必将使高校德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魏康婧 欧阳照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德育功能范文篇9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德育功能的转换问题。德育功能乃教育者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定势于政治倾向性方面。更有甚者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用读报纸、讲形势代替德育课,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滞留于表层现象和形式,违背了德育活动规律,致使德育工作一度陷入误区。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在德育活动中各具功效。德育内容首先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一定社会生产,其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方法,政治教育是方向,它们之间的作用不可替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德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并产生不同的效能,我国德育的功能制约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功能必须服从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决定了一定时期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而教育方针又是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不同历史阶段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开展活动,以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同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转换要受其内在变化因素的影响。德育功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德育目的的稳定性。德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段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段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二是德育内容的发展性。德育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比较稳定,但每一部分具体内容则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产生变化。三是德育功能的层次性。德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养目标之基础上,对学生培养规格的规定影响德育功能的作用,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应的品德标准。四是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德育方法表现了德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方法必然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德育自身内在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功能的发展性和时代适应性,德育功能的置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德育功能的性质和发展动因为契机,根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和生产关系变革之要求。

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德育的政治功能越发倾向于经济性,通过经济职能实现政治目的,德育的生产日渐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在保持稳定、明确的政治方向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经济性功能。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性功能,随着社会政治活动重点的转移,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必将有所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工作,也是全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政治任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尤其在当前形势下这种特点极为鲜明。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德育工作要突出这个核心,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密切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实现德育的经济价值,这正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

德育活动本身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德育的生产性必须通过劳动力的中介作用并同一定的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价值。近年来现代大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人类自身素质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与过去相比较主要表现在: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创造欲望、心理素质、精神力量等方面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意义,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价值成为现代生产不可忽视的生产潜能,它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生产构成要素,德育正是通过启迪、塑造、挖掘人的这些潜在因素,有效地作用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过程,使之转换成经济价值,社会越进步德育的经济价值越突出。

那么,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同智育和体育有何关系呢?一般来说,智育和体育是德育经济价值的基础,没有智育和体育良好、完美、和谐的发展,德育则难以很好实现经济功能。另一方面,德育在智育、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它制约二者能力形成的状况和经济功能实现的程度。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始于体育和智育,通过人这个劳动力同社会生产力发生联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的认识上,认为智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脑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是训练和发展人的体质的重要手段,以此论证教育与劳动力关系容易使人们接受。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人们对劳动力价值因素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劣的情况下,人的劳动能力主要通过体力实现的,即人的肌体素质决定劳动能力的大小;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条件下,判断劳动力的能量主要通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越好,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高;现代大生产条件对劳动力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由智育和体育形成的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工具性特点,这种能力的使用和发挥程度,受德育过程所形成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影响。

由此看来,对德育经济功能的剖析属于深层次的认识。智育、体育具备一定的生产职能,但作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并非机器,随时可以启动且不停地机械运转。

因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受高层次意识活动的支配,即人的道德价值、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的约束,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中枢,是指挥、协调和控制人的活动的核心,人的各种行为都摆脱不了这种控制模式,这正是德育功能作用之所在。德育的经济功能通过五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加工、塑造劳动能力。人的教育过程是劳动力的造就过程,对尚未成年的劳动者施以德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我约束力,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养成认真扎实、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作风,训练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思想素质,这些方面从外在分析表现的是一种学习态度,从内在分析则表现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性,德育过程直接影响上述问题的效果,表现了德育功能的潜在经济性。二是积极调动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劳动受一定劳动目的和劳动需要的影响,当个体的劳动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时,劳动者将会付出较高的劳动热情,发挥现有的劳动力积极创造劳动成果。由于人总是受社会阶层、地位和价值观的制约,个体的劳动意愿决定了劳动的时间强度、数量和质量。当一个人因个人意愿和价值目标的冲突,拒绝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即使本人劳动能力很强,其劳动价值依然为零,甚至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这种情况下的德育工作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思想上的沟通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三是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现有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是德育工作的一般要求,德育经济功能的高层次体现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能动性,把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全部调动起来,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到生产应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经济的腾飞需要以人的开拓性为基点,德育目标要立足于人的潜能的挖掘,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的内在需要。四是协调经济管理活动。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细。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趋向社会集约化,协调自我行为、协调个人与他人利益以及同集休利益的关系十分重要,德育作用于价值目标的内化影响,取得个人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将会大大提高生产劳动效率。五是更新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玫革,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属于意识形成的范畴,陈旧的观念意识限制人的开拓思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我国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冲突,固有意识往往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势力。德育内容要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注入适应时代精神要求的新鲜血液,促进观念体系的更新。当前经济领域逐步强化了民主观念、科技观念、法制观念、价值观念、联合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市场观念、信誉观念、效益观念、主体意识、开拓精神等,这些观念意识是在道德价值判断的交锋中完善的,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

其实,德育的经济性不是今天才提出的热门课题,德育内容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生产范围的扩大和进步,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透过德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渗透着显著生产要求和合作特征,溶政治思想与生产性于一体。传统德育一方面突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阶级观念等鲜明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纪律观念等与生产接近的观念意识,要求人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今天德育内容在继承传统内容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主要增加了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参与观念等现代意识,使德育的内容更贴近生产和实际需要,代表未来生产发展的要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

可见,德育的经济功能不是不存在,而是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悟,被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性所淡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透过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解剖其经济功能结构的实质。德育的经济功能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性反映的是对劳动力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决定劳动价值量;间接性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经济效果的大校德育功能的多元化不仅能调节自我价值,还能自觉调节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和认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价值目标。

德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大小一般限制于德育内化的程度,不是所有社会个体实施相同的德育内容都能产生等同效果,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前期教育、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等状况密切相联。认识德育的经济功能有利于转变现代人的意识,把德育从独立的政治范畴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研究德育经济功能的特点,则有助于人们澄清是非观念,明确任务和方向,科学运用德育功能,为完善市场经济服务。德育经济功能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德育经济功能的主导性。

人是生物有机体,又是劳动能力的载体,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即劳动力,其中体力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状况,脑力涵盖了两层意义,一是指贮存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思维能力;二是指与社会目的相联系的品德,而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决定人的知识、能力和专长的服务对象或目标。所以,德育效果直接牵制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它是劳动者主体活动的指挥中心,通过意识活动调节人的思维,支配肌体的运动,决定劳动能量的释放、指导人的经济行为。

2.德育经济功能的潜在性。

德育的经济功能并不产生于德育过程,而是通过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使之内化为人的心理需要,这种观念意识附着于人脑之中,不能从外观显现,呈隐性状态。因而人们不易直观考察。当劳动力一旦与物质生产过程连结,德育的生产阶值便会呈现出来,主观意识依照个体价值的需求,协调大脑积极思维,利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现代企业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祟质的提高,实质上是在进行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是潜在的经济价值,与生产结合随即变成现实生产力。

3.德育经济功能的社会性。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社会阶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差别较大,决定了人的生产目的和劳动态度,任何一个人不可进行脱离现实的劳动,劳动行为必然从属于一定的价值需要,外在强迫的劳动与内在需要的劳动,其劳动性质不同,创造的经济价值绝然不同。生长于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必须明确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行为必须同国家需要结合。这样才能使个人需要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德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将来全身心地投入经济建设之中。

德育功能范文篇10

关键词:“两课”建设;教师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论文

一、抓好“两课”建设,把德育放在首位

“两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课程,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长期以来,“两课”教学在指导思想和主题要求上,存在侧重书本、忽视育人的倾向,素质教育观念淡薄,老师讲课照本宣科,学生则带着抵触情绪听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两课”教学没有面对现实,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死板地讲授原理,自然不吸引入。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种种问题与偏差,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大学生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教育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问题,提高对社会问题的鉴别力;另一方面,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选修课,拓宽“两课”内容,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用学科的魅力吸引学生。如果说语文是以激情来吸引学生、数学是以逻辑征服学生的话,那么“两课”是以独特的理论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它永恒的魅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两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成了纯理论的清谈,毫无用处。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必须有高度的理论修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索学生的心灵世界,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两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二、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的高校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的教师占60%,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的主体。这部分教师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教育的。这支队伍有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有比较开阔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在的教学内容、科研内容和学科建设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学术视野也很宽阔。但“两课”教师的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负有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为学”、“为人”和“为师”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靠手中的教材,更重要的是要靠教师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的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两课”教师,下仅要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格上有感召力。高尚的师德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公务员之家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其表现形式往往因对象、时间、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它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和学的这种动态特征,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问题。现代系统科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发挥其整体功能,达到的效果。

1.备课

备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备教材上,而要既备教材,又备教法,还要备学法指导;要既备教学内容和要求,又备整个教学过程,还要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要既备知识重点、难点,又备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备课时,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

2.教法

“活动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上依据“两课”的具体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例如,采用沙龙式、讲演式、模拟式、图示音像引导式等多种形式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两课”教学枯燥、平淡、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方式,增强“两课”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单位时间知识传授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评价

变单一的知识型考试为理论知识和行为测评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试。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会使教学别开生面。现行的单纯知识型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培养,不利于强化“两课”的德育功能,必须实行改革。“两课”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的教学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而考试改革的方向,必须能够体现知行统一的要求。例如,把原为100分的试卷分改为30分口试、30分笔试、40分理论联系实际的小论文的测评方法,实现知识、能力、觉悟各占一定比例的结构分数型考核。这种考试办法能较好的体现“两课”教学知行统一的要求,强化“两课”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