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6:36:53

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范文篇1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权力道德亦称“官德”,也就是掌握权力的“官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领导干部处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者、管理者地位,忠诚、勤政、公正、廉洁、奉献是其道德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是这种特殊的职业的最大特点,领导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权力,就无所谓领导。领导职务的高低,不是由其他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职位权力决定和体现的,因而,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次,权力道德决定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就是领导干部当“官”为什么,掌权干什么?是利用掌握的权力为民造福,还是为自己谋取私益。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才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权力道德是人民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准的主要标志。人民群众对领导于部职业道德水准怎么看,看什么?就是看他们为谁掌权,如何用权。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政治品格等等,都可以通过其怎样对待权力和运用权力,即通过权力道德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是重要要求之一。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水平和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用政治的眼光看道德,其从政目的特别是权力道德,只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人民的命运、国家前途相一致,才是正确的、有前途的。

(一)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是解决领导干部的权力价值观问题

权力价值观是关于权力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是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价值观决定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有什么样的权力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权力道德。权力价值观指导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方向,决定权力道德行为。它的核心是以个人还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即权力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认为权力是人民的,那他就会正确运用权力,为人民办事;如果领导干部认为权力是自己的,是用来谋私的,那他就会滥用权力,败坏权力道德。共产党的干部、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各级领导干部权力价值观的核心。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而不能做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和官吏,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而不能以权谋私。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权力道德规范。

(二)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肩负的历史任务更艰巨。要全面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尤其是权力道德,强化权力道德修养,用人格力量树立自己的权威,从而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民群众树立典范,才能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被人民唾弃。

(三)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是新形势下权力道德的现实需要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特别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要有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良好的权力道德。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才能为实践党的宗旨奠定思想基础,也只有养成良好的权力道德才能为实践党的宗旨提供正确的权力行为保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开放性、竞争性、等价交换等原则直接、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的考验而败下阵来,他们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权力道德滑坡,在商品、金钱、利益等物欲驱动和“从众”、“随俗”等消极心态诱导下,在公务活动、社交和处理人际关系上,放弃党性原则,冲破道德堤坝,产生社会生活中政治关系金钱化、人际交往唯利化、公务活动实用化、权钱关系市场化等非道德行为。一些领导干部把权力商品化、私有化,权力欲望膨胀,揽权、专权、滥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无视党纪国法,把个人利益置于党、国家、人民利益之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甚至腐败,堕落成人民的罪人。严峻的社会现实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要强化权力道德修养。

三、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所谓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就是指领导干部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涵养锻炼,是领导干部养成高尚品德和情操、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道德品质形成规律表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养成稳定的习惯来培养的。从根本上说,加强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必须依靠领导干部主观世界的努力,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权力道德修养的自律对于防止与消除权力异化变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干部都要自觉加强权力道德修养,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正廉洁,严以律己,不计名利,淡泊人生,要善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一个具有高尚权力道德的人。

(一)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

领导权力是领导活动的基础,没有领导权力,领导活动就无法进行。领导权力的作用,就是确保领导者和领导集团的领导活动正常进行,以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权力观就是关于权力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权力观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出了问题,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核心是解决为谁用权,怎样用权和如何自觉接受对权力监督的问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也只能用来服务人民。权为民所用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领导干部要用权力来实现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员。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渎职、失误和滥用权力。当前,领导干部的树立权力观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属于谁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属于人民群众,领导干部只是权力的运用与行使主体,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将手中的权力用之于谋取私利。如果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人民是可以随时罢免和撤换的。二是权力与责任是对应关系。权力是承担责任的保证,责任是行使权力的目的。领导干部受人民之委托和信任,担负着相应的领导职责,这意味着对人民负有一种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不认真负责,不正确使用权力,就是对人民缺乏责任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会遭到人民群众的淘汰。三是不能搞特权,防止权力滥用。特权和权力滥用与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与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和权力滥用作坚决斗争,自觉抵制、反对特权和权力滥用,自觉做拥权自重、受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合格“公仆”。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领导干部必须遵奉更为严格的“道德戒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标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道德的本质特征。领导干部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权力道德修养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一要有勤政爱民,公正廉明的从政修养。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实。要克服官僚主义,切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二要有忠诚积极、乐于奉献的奋斗精神。领导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已奉公、甘于奉献,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人民好公仆。三要有以民为本、接受监督气魄和勇气。领导干部要做到以民为本,一切想做人民,一切为做人民,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就积极干;凡是不有利于人民的事,就坚决不干。以人民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为根本标准。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

(三)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

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大局,这是提高修养的基础条件。学习造就自己,学习完善自己。荀子曰:“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意为学习是一个陶冶性情、加强修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求得显达,而在于能够窘迫时不困惑,遇忧患时意志不衰退。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从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中汲取营养;要学习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武装头脑;还要认真学好历史知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权力运用行为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明于心中,广博精深的知识文化融于脑海,积淀成明辨是非的道理,升华成催人上进的志向,凝聚成豁达开朗的品性,转化成勤奋工作的力量。思想境界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就会淡泊名利,就能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自觉地、最大限度地把精力奉献给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就会坦然地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会把手中的权力当做与民争利、牟取私利的工具。

(四)自觉接受道德教育,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道德教育是培育人的内在品德,造就理想人格,调节人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领导干部自觉接受教育,就是自觉接受有关部门依据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对领导干部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和施加的道德影响,使之了解、接受道德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人格,这是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品德的中介。通过自觉接受道德教育,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最终使道德要求化为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愿望。同时,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从政行为规范。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对其从政行为和道德,包括权力行为和道德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遵守,不得违犯和越规。

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修养建立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大环境之中,监督是权力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极易导致腐败。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修养同其他道德现象一样,在本质上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在自觉接受外在教育和遵守从政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主动接受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组织、群众和舆论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抑制权力私欲膨胀,杜绝权力腐败。

(五)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

道德修养范文篇2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

教学提示:可与本刊本期第一篇党课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教学时间:1.5小时。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郑重指出:“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讲话,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的课题,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什么是道德呢?一般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动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个人行为的准则。遵守这些准则,便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恶”,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因此,也有人把道德定义为“风俗的统治”。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尽管旧道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但占统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阶级的道德。按照工人阶级道德观来衡量,凡是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善行;凡是有损于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恶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道德体系从纵向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道德,亦即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另一个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虽然现阶段不要求每个人都实践这个道德规范,但在社会的优秀分子——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之中,是应当大力倡导的。

在一定的社会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除了依靠道德的力量外,还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与道德不同的是,法律具有强制力。一个人违反了道德规范,除了道义上的责任外,他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惩罚。但是违反了法律是不行的。犯了法,则是要受到制裁的,坐牢、杀头都有可能。诚然,一个国家要维持正常的秩序,主要是要靠法律的力量。但是,道德的力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对公民的教化作用,是法律的力量所不能够达到的。因此,一个社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必定要将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法国作家雨果小说《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冉·阿让因为盗窃,受到过法律的严厉惩罚,被罚做苦工。但严酷的法律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在他逃出来后,继续为恶。直到有一天,冉·阿让认识了善良的妓女芳汀,道义的力量最终矫正了他扭曲的人性……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们非常讲究法制的确立和完善,但人权、平等、诚信、敬业、环保等道德理念的灌输从未受到过轻视。正是由于这些道德理念的深入人心,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这说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道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国才有根本保障。

较之西方国家,我国的德治思想和传统其实更为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成功的统治者,无论是取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革命时期,写下了《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名篇,刘少奇则写下了被人们赞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经”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们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型道德观。党执政以后,特别当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我们党一直在强调“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两次召开中央全会,专门讨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专门的决议。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以德治国”的主张,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今后的治国方略。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准,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我们又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我国的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学提示:此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一、之二、之三之内容)。

二、高尚的道德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板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必然要求她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正因为如此,人们称其为用“特殊材料”锻造的人。在这些“特殊材料”中,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回顾党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共产党员宁愿背叛剥削阶级的家庭,放弃个人安逸舒适的生活,而甘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投身革命;许多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坚守党的秘密和操守;许多共产党员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冲锋在前,流尽最后一滴血。在革命胜利以后,在革命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许多共产党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在工作岗位上以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为荣;许多共产党员甘愿当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为人民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忠诚和汗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许多共产党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为人民立下了新的历史功绩……无数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的民族脊梁,就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作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党章把“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党员必须遵守的八项义务之一。共产党员只有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积极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我国的道德建设才能形成良好氛围,社会风尚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终身都要进行的课题。而在党性修养中,道德修养历来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使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也没有放松对党员的道德要求。几篇阐述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著名文章,都是在战争年成的。例如,在其《为人民服务》中,首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在《纪念白求恩》中,更是倡导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向全党提出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道德要求。总之,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懂得,其道德水准的高低,修养品行的好坏,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一句话,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进行的课题。

当前强调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个是外来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否认国外一些进步的道德理念也进入了我国,对我们固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公平竞争、依法守法、效益观念、诚实守信、恪守社会公德等。这些道德理念不只为资产阶级道德所独享,同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倡导的,因此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吸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实行对外开放,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他们在和我们进行经济交往的同时,也趁机“搭载”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颓废道德观念,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另一个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从市场经济的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的经济、效率的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的经济、诚信的经济,因而也应该是道德的经济。因此,从长远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有利于道德的进步和提高的。但是,在现在的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建立,旧有的计划经济甚至是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影响深远,加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滞后,因此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特性往往被人为地夸大、放大,如通过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等。这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做法,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道德的滑坡甚至沦丧,对我国道德建设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也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从近些年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许多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的滑坡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重要基础,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党员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利于遏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各种不良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和市场秩序,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引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板书)

道德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固然有其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一面,比如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它们都有着较强的稳定性。但是,道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总是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或者说是两个层次的道德规范。一种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成员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另一种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它是和我们党的崇高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所联系在一起的,只在少数先进分子中提倡。这两种道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工人阶级的道德观,同属一个道德体系,都与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相联系。区别在于,一方面,虽然社会主义道德同共产主义道德同属一个道德体系,但由于它们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因而从道德的内涵及要求上看,它们分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之间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但是,两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而共产主义道德又引领着社会主义道德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内涵及要求上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两种道德主体是不同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共产主义道德的主体,在现阶段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教学提示:此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四之内容)。

那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共产党员应当怎样对待这两种或者说两个层次的道德呢?有的同志觉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应当提倡和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要求党员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超越历史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共产党员是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就应当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让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降低党员标准的表现”。这两种议论都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党员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不是“超越历史阶段”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诚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显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也表明,道德在某些条件下具有独立性和超前性。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不仅可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而且还可以产生超前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也有益于社会更加有序的更先进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就曾出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并成为许多仁人志士或奉行、或追求的道德规范。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大批共产党人因为心中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作人生支柱,所以,他们甘愿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从现实来看,许多共产党员,如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他们既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同时更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者。他们以新时期共产党员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因此,现在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需要,并不存在“超越历史阶段”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而只能向社会提倡这种道德。但作为党员,作为把共产主义事业当作自己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战士,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把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其次,强调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是否意味着共产党员可以不去遵守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呢?或者说,让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会不会“降低党员标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诚然,社会主义道德是面向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提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普遍的基本的道德标准。就道德的层次而言,社会主义道德低于共产主义道德。但是,正如前所说,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没有社会主义道德作基础,共产主义道德就是空中楼阁。因为共产主义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同时也需要公民道德的全面提升,这必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承袭了旧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承袭了旧社会传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习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传承下来的文明中固然有许多优良之处,但也存在着糟粕,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和西方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这一切造成了在我国社会成员中,道德混乱、滑坡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让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约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定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特别需要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其他成员作出榜样,进而带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实践上看,共产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也是必需的。一个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其内心的道德追求,必然是共产主义道德。所以,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必须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比如大公无私,勤于奉献,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员的这些最高境界、最高层次的道德观念,不是空洞的概念,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号,必须要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必须首先从模范地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讲信义、遵法纪和艰苦奋斗,模范地遵循全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发挥好一个共产党员在道德建设中的模范作用,这样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才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讲的人,会做到“大公无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党章对共产党员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做了十分清晰和具体的要求,在阐述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中,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因此,一个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就要在努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带头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和形象,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学提示:可进一步讲一讲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六之内容)。

四、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践行“八荣八耻”的模范(板书)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公民应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适合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公民的广泛性。从横向上看,社会主义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我们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其任务就是要使我国公民能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讲道德的文明新人,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不久前召开的“两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是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共产党员要做道德建设的模范,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深远意义,经常以“八荣八耻”为镜子,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八荣八耻”(教学提示:在讲解这方面的内容时,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七之内容)。

教学参考之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最早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词,是在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会议在讨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0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之一,并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一次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明确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第一次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明确为党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

教学参考之二

有关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86年9月26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决议》还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决议》提出,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其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体现出来。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1996年1月,中央确定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同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党第一个有关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专门文件。中共中央在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纲要》规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等,是指导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教学参考之三

“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

2000年6月,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

教学参考之四

道德的广泛性与先进性

坚持道德的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提出了这一基本方针。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指出,要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由于社会中人们的道德需求是多侧面的,道德环境必然表现出多层次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事实,必然导致人们对道德价值目标的多元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先进性的要求,是指对社会中的一部分先进分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崇高的道德品质(也可以称之为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上树立为楷模,并大力提倡,用以教育广大群众。而广泛性的要求,是指要按照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具体要求约束每一个公民,使之逐步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种广泛性的要求,并不表现为道德要求水准的降低,而是在适应现阶段经济基础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不同觉悟的人们共同前进,最后使少数先进分子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大多数人未来的实践。(张慧敏)

教学参考之五

公民道德知识点

核心: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原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基本要求——“五爱”: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简称“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爱”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着力点:为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规定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其中,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而家庭美德则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教学参考之六

刘少奇谈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

1939年7月8日,刚由北方局调回至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欣然接受了时任党的总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长和延安马列学院院长的邀请,为该学院开设的党的建设课程讲一课。刘少奇根据自己多年对党的生活的观察,讲了共产党员修养的问题。这次讲演非常成功,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认为刘少奇所讲的内容,是广大党员迫切需要的,请刘少奇整理成文,在他主编的《解放》周刊发表。刘少奇遂将讲演稿修改整理出来,并报请审阅后,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题,在《解放》周刊分三次连载。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道德经,是一本深入共产党员之心的书。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刘少奇特别谈到了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问题。他饱含深情地写到:

“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建筑在保护个人和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拯救世界脱离资本主义灾难、建设幸福美丽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在我们共产党员看来,为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是最不值得、最不应该的。但是,为党、为阶级、为民族解放,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牺牲,那就是最值得、最应该的。我们有无数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视死如归地、毫无犹豫地牺牲了他们的一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除了这种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外,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更崇高的道德。”

在这本书的最后,刘少奇用简练的语言总结了共产党员加强修养(包括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建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

(二)根据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根据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去检查自的思想行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以此去观察问题、观察其他同志。

(三)经常采用正确的态度、适当的方式,去和党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于影响到当时革命斗争的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

(四)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地约束自己,特别是对于同当时革命斗争有关的政治思想、言论和行动,要用严格的立场和正确的原则来约束自己,除此以外,最好连许多“小节”(个人生活和态度等)也注意到。但是,对其他同志的要求,除开原则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以外,就不要过分严格,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教学参考之七

道德修养范文篇3

登上昆仑,才知道什么叫做高峻;来到虎门才懂得什么叫做雄伟;目览黄河,才知道什么叫做壮阔;游览长城,才体会什么叫做巍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伟大的祖国母亲给予我们如此丰厚的物产,同时以她博大的胸怀哺育了生生不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

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不难忘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忧患国难而投泊罗江;童稚时的孔融将最大最好的梨让给长辈的动人故事;三国时的诸葛亮,心胸开阔,七擒七纵孟获;老子在《道德经》中嘱咐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一切的一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所在。

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弹指一瞬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战胜分裂走向统一;挣脱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但是关于公民道德修养的任务势在必行。因为没有伦理道德的社会,将何其混乱不堪!

同学们!朋友们!你们是否还记得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一个愚蠢的想法,残忍的将一瓶高浓度的硫酸泼向黑熊的事件。听过这篇报道后,我的心在颤抖,在滴血!我似乎听到了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我似乎看到了黑熊的面孔。那残存的一只眼睛无助的、黯然地望着一切。不!是仇恨地望着一切。它真的不明白,那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朋友的人类,为什要如此凶残的伤害自己。血不停地涌动着,不时传来皮毛烧焦的“滋滋”声,它愤怒了,它竭尽全力的站起身来,重重地捶打着上锁的铁门,以垂死的挣扎向人类示威。慢慢的,殷红的血浸透了大片土地,黑熊带着满腔悲恨昏厥过去。那一幕幕,一声声,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你想过了吗?我不断的问自己,这都是为什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会有如此不道德的行为,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社会在发展,知识在爆炸,而人类的道德观念却越发淡薄了。人们置身于高质量的生活中,陶醉于灯红酒绿之下,却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原则:那便是德。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如果人们的道德修养落后于时代,那么这个社会必将停滞不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面对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掌握科学文化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那么我要问,对于一个中学生,道德究竟是什么呢?其实道德就是宽容、创造、诚信、勤劳、创新、奋斗!

众所周知,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宽容就是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但要真正做到宽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不仅能补先天不足,还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一个人要自立,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壮大起来的。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中成就伟业,在困苦中创造辉煌,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立身”

道德修养范文篇4

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党课材料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和干部;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

教学提示:可与本刊本期第一篇党课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教学时间:1.5小时。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郑重指出:“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讲话,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的课题,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什么是道德呢?一般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动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个人行为的准则。遵守这些准则,便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恶”,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因此,也有人把道德定义为“风俗的统治”。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尽管旧道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但占统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阶级的道德。按照工人阶级道德观来衡量,凡是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善行;凡是有损于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恶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道德体系从纵向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道德,亦即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另一个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虽然现阶段不要求每个人都实践这个道德规范,但在社会的优秀分子——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之中,是应当大力倡导的。

在一定的社会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除了依靠道德的力量外,还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与道德不同的是,法律具有强制力。一个人违反了道德规范,除了道义上的责任外,他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惩罚。但是违反了法律是不行的。犯了法,则是要受到制裁的,坐牢、杀头都有可能。诚然,一个国家要维持正常的秩序,主要是要靠法律的力量。但是,道德的力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对公民的教化作用,是法律的力量所不能够达到的。因此,一个社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必定要将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法国作家雨果小说《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冉·阿让因为盗窃,受到过法律的严厉惩罚,被罚做苦工。但严酷的法律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在他逃出来后,继续为恶。直到有一天,冉·阿让认识了善良的妓女芳汀,道义的力量最终矫正了他扭曲的人性……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们非常讲究法制的确立和完善,但人权、平等、诚信、敬业、环保等道德理念的灌输从未受到过轻视。正是由于这些道德理念的深入人心,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这说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道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国才有根本保障。

较之西方国家,我国的德治思想和传统其实更为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成功的统治者,无论是取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革命时期,写下了《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名篇,刘少奇则写下了被人们赞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经”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们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型道德观。党执政以后,特别当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我们党一直在强调“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两次召开中央全会,专门讨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专门的决议。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以德治国”的主张,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今后的治国方略。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准,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我们又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我国的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学提示:此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一、之二、之三之内容)。

二、高尚的道德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板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必然要求她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正因为如此,人们称其为用“特殊材料”锻造的人。在这些“特殊材料”中,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回顾党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共产党员宁愿背叛剥削阶级的家庭,放弃个人安逸舒适的生活,而甘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投身革命;许多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坚守党的秘密和操守;许多共产党员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冲锋在前,流尽最后一滴血。在革命胜利以后,在革命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许多共产党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在工作岗位上以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为荣;许多共产党员甘愿当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为人民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忠诚和汗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许多共产党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为人民立下了新的历史功绩……无数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的民族脊梁,就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作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党章把“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党员必须遵守的八项义务之一。共产党员只有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积极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我国的道德建设才能形成良好氛围,社会风尚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终身都要进行的课题。而在党性修养中,道德修养历来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使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也没有放松对党员的道德要求。几篇阐述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著名文章,都是在战争年成的。例如,在其《为人民服务》中,首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在《纪念白求恩》中,更是倡导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向全党提出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道德要求。总之,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懂得,其道德水准的高低,修养品行的好坏,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一句话,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进行的课题。

当前强调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个是外来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否认国外一些进步的道德理念也进入了我国,对我们固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公平竞争、依法守法、效益观念、诚实守信、恪守社会公德等。这些道德理念不只为资产阶级道德所独享,同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倡导的,因此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吸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实行对外开放,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他们在和我们进行经济交往的同时,也趁机“搭载”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颓废道德观念,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另一个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从市场经济的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的经济、效率的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的经济、诚信的经济,因而也应该是道德的经济。因此,从长远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有利于道德的进步和提高的。但是,在现在的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建立,旧有的计划经济甚至是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影响深远,加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滞后,因此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特性往往被人为地夸大、放大,如通过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等。这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做法,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道德的滑坡甚至沦丧,对我国道德建设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也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从近些年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许多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的滑坡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重要基础,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党员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利于遏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各种不良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和市场秩序,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引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板书)

道德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固然有其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一面,比如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它们都有着较强的稳定性。但是,道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总是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或者说是两个层次的道德规范。一种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成员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另一种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它是和我们党的崇高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所联系在一起的,只在少数先进分子中提倡。这两种道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工人阶级的道德观,同属一个道德体系,都与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相联系。区别在于,一方面,虽然社会主义道德同共产主义道德同属一个道德体系,但由于它们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因而从道德的内涵及要求上看,它们分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之间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但是,两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而共产主义道德又引领着社会主义道德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内涵及要求上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两种道德主体是不同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共产主义道德的主体,在现阶段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教学提示:此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四之内容)。

那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共产党员应当怎样对待这两种或者说两个层次的道德呢?有的同志觉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应当提倡和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要求党员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超越历史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共产党员是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就应当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让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降低党员标准的表现”。这两种议论都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党员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不是“超越历史阶段”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诚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显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也表明,道德在某些条件下具有独立性和超前性。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不仅可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而且还可以产生超前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也有益于社会更加有序的更先进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就曾出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并成为许多仁人志士或奉行、或追求的道德规范。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大批共产党人因为心中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作人生支柱,所以,他们甘愿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从现实来看,许多共产党员,如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他们既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同时更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者。他们以新时期共产党员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因此,现在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需要,并不存在“超越历史阶段”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而只能向社会提倡这种道德。但作为党员,作为把共产主义事业当作自己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战士,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把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其次,强调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是否意味着共产党员可以不去遵守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呢?或者说,让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会不会“降低党员标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诚然,社会主义道德是面向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提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普遍的基本的道德标准。就道德的层次而言,社会主义道德低于共产主义道德。但是,正如前所说,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没有社会主义道德作基础,共产主义道德就是空中楼阁。因为共产主义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同时也需要公民道德的全面提升,这必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承袭了旧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承袭了旧社会传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习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传承下来的文明中固然有许多优良之处,但也存在着糟粕,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和西方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这一切造成了在我国社会成员中,道德混乱、滑坡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让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约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定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特别需要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其他成员作出榜样,进而带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实践上看,共产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也是必需的。一个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其内心的道德追求,必然是共产主义道德。所以,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必须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比如大公无私,勤于奉献,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员的这些最高境界、最高层次的道德观念,不是空洞的概念,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号,必须要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必须首先从模范地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讲信义、遵法纪和艰苦奋斗,模范地遵循全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发挥好一个共产党员在道德建设中的模范作用,这样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才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讲的人,会做到“大公无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党章对共产党员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做了十分清晰和具体的要求,在阐述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中,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因此,一个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就要在努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带头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和形象,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学提示:可进一步讲一讲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六之内容)。

道德修养范文篇5

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党课材料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和干部;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

教学提示:可与本刊本期第一篇党课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教学时间:1.5小时。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郑重指出:“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讲话,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的课题,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什么是道德呢?一般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动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个人行为的准则。遵守这些准则,便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恶”,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因此,也有人把道德定义为“风俗的统治”。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尽管旧道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但占统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阶级的道德。按照工人阶级道德观来衡量,凡是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善行;凡是有损于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恶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道德体系从纵向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道德,亦即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另一个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虽然现阶段不要求每个人都实践这个道德规范,但在社会的优秀分子——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之中,是应当大力倡导的。

在一定的社会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除了依靠道德的力量外,还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与道德不同的是,法律具有强制力。一个人违反了道德规范,除了道义上的责任外,他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惩罚。但是违反了法律是不行的。犯了法,则是要受到制裁的,坐牢、杀头都有可能。诚然,一个国家要维持正常的秩序,主要是要靠法律的力量。但是,道德的力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对公民的教化作用,是法律的力量所不能够达到的。因此,一个社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必定要将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法国作家雨果小说《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冉·阿让因为盗窃,受到过法律的严厉惩罚,被罚做苦工。但严酷的法律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在他逃出来后,继续为恶。直到有一天,冉·阿让认识了善良的妓女芳汀,道义的力量最终矫正了他扭曲的人性……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们非常讲究法制的确立和完善,但人权、平等、诚信、敬业、环保等道德理念的灌输从未受到过轻视。正是由于这些道德理念的深入人心,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这说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道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国才有根本保障。

较之西方国家,我国的德治思想和传统其实更为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成功的统治者,无论是取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革命时期,写下了《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名篇,刘少奇则写下了被人们赞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经”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们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型道德观。党执政以后,特别当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我们党一直在强调“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两次召开中央全会,专门讨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专门的决议。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以德治国”的主张,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今后的治国方略。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准,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我们又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我国的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学提示:此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一、之二、之三之内容)。

二、高尚的道德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板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必然要求她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正因为如此,人们称其为用“特殊材料”锻造的人。在这些“特殊材料”中,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回顾党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共产党员宁愿背叛剥削阶级的家庭,放弃个人安逸舒适的生活,而甘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投身革命;许多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坚守党的秘密和操守;许多共产党员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冲锋在前,流尽最后一滴血。在革命胜利以后,在革命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许多共产党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在工作岗位上以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为荣;许多共产党员甘愿当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为人民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忠诚和汗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许多共产党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为人民立下了新的历史功绩……无数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的民族脊梁,就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作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党章把“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党员必须遵守的八项义务之一。共产党员只有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积极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我国的道德建设才能形成良好氛围,社会风尚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终身都要进行的课题。而在党性修养中,道德修养历来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使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也没有放松对党员的道德要求。几篇阐述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著名文章,都是在战争年成的。例如,在其《为人民服务》中,首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在《纪念白求恩》中,更是倡导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向全党提出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道德要求。总之,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懂得,其道德水准的高低,修养品行的好坏,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一句话,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进行的课题。

当前强调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个是外来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否认国外一些进步的道德理念也进入了我国,对我们固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公平竞争、依法守法、效益观念、诚实守信、恪守社会公德等。这些道德理念不只为资产阶级道德所独享,同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倡导的,因此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吸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实行对外开放,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他们在和我们进行经济交往的同时,也趁机“搭载”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颓废道德观念,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另一个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从市场经济的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的经济、效率的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的经济、诚信的经济,因而也应该是道德的经济。因此,从长远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有利于道德的进步和提高的。但是,在现在的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建立,旧有的计划经济甚至是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影响深远,加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滞后,因此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特性往往被人为地夸大、放大,如通过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等。这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做法,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道德的滑坡甚至沦丧,对我国道德建设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也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从近些年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许多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的滑坡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重要基础,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党员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利于遏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各种不良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和市场秩序,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引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板书)

道德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固然有其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一面,比如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它们都有着较强的稳定性。但是,道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总是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或者说是两个层次的道德规范。一种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成员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另一种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它是和我们党的崇高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所联系在一起的,只在少数先进分子中提倡。这两种道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工人阶级的道德观,同属一个道德体系,都与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相联系。区别在于,一方面,虽然社会主义道德同共产主义道德同属一个道德体系,但由于它们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因而从道德的内涵及要求上看,它们分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之间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但是,两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而共产主义道德又引领着社会主义道德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内涵及要求上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两种道德主体是不同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共产主义道德的主体,在现阶段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教学提示:此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四之内容)。

那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共产党员应当怎样对待这两种或者说两个层次的道德呢?有的同志觉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应当提倡和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要求党员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超越历史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共产党员是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就应当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让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降低党员标准的表现”。这两种议论都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党员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不是“超越历史阶段”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诚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显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也表明,道德在某些条件下具有独立性和超前性。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不仅可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而且还可以产生超前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也有益于社会更加有序的更先进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就曾出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并成为许多仁人志士或奉行、或追求的道德规范。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大批共产党人因为心中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作人生支柱,所以,他们甘愿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从现实来看,许多共产党员,如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他们既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同时更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者。他们以新时期共产党员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因此,现在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需要,并不存在“超越历史阶段”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而只能向社会提倡这种道德。但作为党员,作为把共产主义事业当作自己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战士,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把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其次,强调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是否意味着共产党员可以不去遵守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呢?或者说,让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会不会“降低党员标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诚然,社会主义道德是面向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提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普遍的基本的道德标准。就道德的层次而言,社会主义道德低于共产主义道德。但是,正如前所说,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没有社会主义道德作基础,共产主义道德就是空中楼阁。因为共产主义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同时也需要公民道德的全面提升,这必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承袭了旧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承袭了旧社会传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习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传承下来的文明中固然有许多优良之处,但也存在着糟粕,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和西方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这一切造成了在我国社会成员中,道德混乱、滑坡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让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约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定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特别需要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其他成员作出榜样,进而带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实践上看,共产党员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也是必需的。一个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其内心的道德追求,必然是共产主义道德。所以,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必须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比如大公无私,勤于奉献,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员的这些最高境界、最高层次的道德观念,不是空洞的概念,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号,必须要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必须首先从模范地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讲信义、遵法纪和艰苦奋斗,模范地遵循全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发挥好一个共产党员在道德建设中的模范作用,这样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才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讲的人,会做到“大公无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党章对共产党员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做了十分清晰和具体的要求,在阐述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中,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因此,一个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就要在努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带头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和形象,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学提示:可进一步讲一讲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可引入教学参考之六之内容)。

道德修养范文篇6

关键词: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所谓领导干部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指领导干部个体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自觉地按照领导干部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动。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活动的组织者、公共关系的协调者、公共事业的管理者,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以及导向性,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而在领导干部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道德修养作为个体道德活动的一种最高形式,在提高领导干部个体道德品质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参加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是领导干部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领导干部个体道德修养为什么要同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呢?这是因为:第一,道德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人的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人的行为积累凝结而成的。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领导干部个体才有可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才能矫正自己的认识,矫正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同时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中,领导干部个体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立场、观点、感情以及思维方式,从而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事实上,领导干部个体就是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形成义务观念、道德良心和价值目标的,也是在履行义务的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改造和改变的。第二,领导干部个体在“读书静坐”、“闭门思过”等“向内用功夫”的过程中获得的“道德心灵之花”,不仅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才能结出客观的道德之果,而且也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才能获得检验、确证和进一步完善。

那么,如何将领导干部个体的道德修养与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呢?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领导干部个体务必要做到的:

1.道德修养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领导干部肩负着率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大责任,如果不能把道德修养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联系,那么他既无法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培养不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为此,领导干部个体必须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在实践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社会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修养目标与行为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实现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2.把道德修养与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道德总是实践的。现实的领导干部道德,应该是领导干部个体实际所履行的行为规范,而不是IZl头上的一种表白。如果领导干部个体掌握了道德知识、道德理论,但是就是不去付诸实施,那么,就算领导干部道德再美好,也毫无用处。因此,领导干部个体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杜绝那种“只用心想”,“不用心做”,甚至把道德当作说教和装饰的恶劣作风,真正做到将学习思索得来的道德理论知识、观念和信念,切实加以践行,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同时也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考验,真正做到“在事上磨练”,以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3.把道德修养与终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活到老,改造到老”。领导干部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复杂、曲折甚至有反复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个体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地提高。生命延续到哪一天,道德修养就坚持到哪一天,既不因为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气馁,也不因为一时的功德而自满自足、得意忘形。努力面对生活,面向未来,始终积极地接受时代的挑战,经受生活实践的考验和锻炼,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当代中国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式

同志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文中着重强调:“各级领导同志更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党的十六大党章又把“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明确规定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样,不仅在实践上更加突出了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且在理论上提出了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式。

自重,是领导干部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自我确认,对自己人格形象的自我尊重。从道德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塑好自己的形象,既不骄奢跋扈,又不妄自菲薄。从政治责任和使命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自重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不忘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时刻牢记并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和使用权力,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群众办实事,而不是用来谋取私利。从实现途径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自重表现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因为只有尊重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只有勤奋工作,不辱使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自我尊重。否则,如果领导干部只强调自身的自我尊重、自我修养,而不注意联系群众、尊重群众,那么,自重就会演变成自大,就与同志所要求的自重相背离了。

自省,是领导干部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中的善恶是非,找出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过失,进而克非改过,去恶存善。自省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批评、自我监督、与自身不良观念和行为作斗争的过程,领导干部通过这个过程自纠、自律,打扫洗涤头脑中的“灰尘”和“污垢”,就可以少犯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自省,首先要强调自觉。一个人如果缺乏自觉主动精神,就会骄傲自满,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发觉自身的错误,开展自我批评。自然,这种人也很难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要么把别人的批评当成“耳旁风”,一句听不进去,要么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其次,要提倡自我革命精神。要严格地进行自我解剖,敢于揭露和承认自己的短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自我磨砺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并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逐渐塑造出完善的人格。再次,要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一旦发现错误,要坚决迅速地在第一时间改正,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自觉把自己永远放在改造之中。要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

自警,就是领导干部对有可能发生的事变和危险有敏锐的察觉,做任何事情,总把“后果”考虑在先,时时警诫,处处慎思,事事笃行,做到警钟长鸣,防止自己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和越轨。自警,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之所以非常重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处在和平环境,又处于执政地位。和平环境,容易使人斗志松懈,追求享乐和安逸;执政则容易使人骄矜自傲,产生特权思想。其次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面对的各种诱惑跟普通百姓相比,太多、太大。一些人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会采取各种手段,对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进行腐蚀拉拢。领导干部如果缺乏预警,稍有不慎,就会滑向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蜕化变质的泥潭。

由于地位的特殊,领导干部往往易于警人,难于自警。正因为难于自警,就更需要自警。如何做到自警?

首先领导干部要随时警告自己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时时用党的政治要求和国家的法律规范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规范来要求、约束自己,警告自己不要越“雷池”一步。其次,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以别人的教训来告诫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其覆辙。要时时对照反面典型,用来警告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要杜绝侥幸心理,自觉把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话作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以免沉沦。

自励,就是领导干部自己激励自己,时时用远大理想、宏伟事业激励、鞭策自己前进。如果说自重、自省、自警突出地强调了严格自律.那么自励则要求在自律的同时,要不断激励自己踏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发有为。领导干部的自励既体现了对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心,又体现了脚踏实地,敢闯敢干的行为风貌。

如何做到自励呢?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自觉地培养浩然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学习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加强党性锻炼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领导干部要做到自励,还必须坚持和弘扬大胆改革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要具备执着地突破旧水平、超越旧状态、跃入新境界的强烈愿望和使命意识,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以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探索规律,用新的办法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指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要勇于干事创业争一流,开拓进取闯新路。

总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对领导干部的系统要求。其中,领导干部自重,突出表现在认清责任、实践宗旨、慎用权力上下功夫;自省,突出表现在党性修养、言行一致、坚持“慎独”上下功夫;自警,突出表现在廉洁自律、防微杜渐、拒腐防变上下功夫;自励,突出表现在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艰苦奋斗、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四自”是武装思想的“防腐剂”、纯洁思想的“清新剂”、凝聚思想的“粘合剂”。既是保持革命气节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既管政治上的大事,也管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是把党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方法。“四自”说到底就是要领导干部有一种比普通群众更严格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认真坚持和做到这“四自”,就会铸造出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会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三、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

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领导干部个体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进行实践锻炼和磨练,也是领导干部个体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但是必须明确,修养并不等于实践本身。实践也不能取代自觉的道德修养。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领导干部个体实际上还可以而且必须进行各种方式的修养。人类长期的道德修养的经验证明,个体道德是经过多种方式的自我修养得以确立、提升和完善的。那么,对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来说,究竟有哪些修养方法能够实现个体道德的发展升华,促进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呢?

1.志学。志学,就是立志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领导干部个体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掌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为此,广大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自己的品质、人格、见识、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领导干部需要学的内容很多。按照同志的说法,“大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是学习社会,学习人民群众的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一在出席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同志座谈时的讲话》)。如果具体到领导干部个体的道德修养来说,学习应该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是一般的文化知识(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历史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第三是道德知识、道德典范和他人的道德经验。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还是对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学习,都必须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既是当今世界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又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尚学思想精华,更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干部培养教育工作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作为担当富民强国重任的领导干部,必须审时度势,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惟有如此,领导干部个体才能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充实知识,增强本领,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做一个合格称职的领导干部。

2.“慎独”。这既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所谓“慎独”,指的是修养者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要谨慎从事,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体现着领导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作为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领导者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在当前形势下,新的体制、新的观念、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规则还不够完备,新旧体制尚处在转换过程之中,法律制度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漏洞终究存在,这些都可能为那些道德品质败坏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对于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大大小小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真正做到“慎独”,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都能够把握住自身的言行,并使之符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使共产主义道德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于自己一切言行的全过程,使道德行为和习惯持之以恒地伴随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一切日常活动。

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除那些“恶行昭彰”的人外,人们一般会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做了坏事也不可能有人知道之处,往往会有不少人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甚至肆无忌惮。因此,能够做到“慎独”是道德修养达到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注重“慎独”则是一种有相当难度和高度的道德修养方法。它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因小见大,知微见著。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这种修养方法,才能使领导干部个体成为“表里如一”、“言行如一”的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品质高尚者。而能否达到“慎独”的境界,也是领导干部个体是否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3.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也是领导干部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所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对错误和挫折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途径,是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领导干部灵魂的特别有效的方法。领导干部个体一定要牢记: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失掉的只会是缺点和错误而得到的却是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净化。在方式方法上,要坚持讲真理不讲面子,坚持以维护团结为目的,与人为善;坚持和风细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觉地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批评与监督。

道德修养范文篇7

一、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道德修养

从社会的性质和形态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主要可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与异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通常表现为社会民众归属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并拥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认同、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异质性社会中的民众虽然在信仰、价值和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谋求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理解。“家国”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经济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形态,即:维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宗法血缘关系,不仅加固着君权与族权的联盟,而且也构筑着君主意志转变为社会意志的基本通道,从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国华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会结构、伦理纲常及其可沟通的行为方式。这种同质性社会形态成就了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说;先秦儒家的“存心养性”、“反身自省”的“内在功夫”;宋明理学家的“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内求索”;还有老子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释家的“觉悟”、“渐悟”、“顿悟”;等等。无论是儒家主张的内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贤,道家坚守的致虚极、守静笃以返璞归真,抑或是释家力行的净心觉悟以求“修炼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这样一种镜像: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修养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推己及人”的社会价值旨向,但终因其片面推崇“诵读经书”、“颂经参禅”、“坐而论道”、“三省其身”,以实现道德个体心性觉解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修养过程,就已然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方式的道德修养仅仅视为一种可以远离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以内省、自责、内修、悟道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心性求索。这种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同质化结构相适应的传统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内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质。

依附性是浸透着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境界及其全过程的基本文化特质。在“家国一体”和封建自然经济的中国文化传统氛围中,道德修养一般总是以位高权重者为引领、以长者匡正晚辈为秩序,从而为维持既有社会秩序锻造出一代又一代谦卑温顺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诸多之道,均以内向度的人性回溯为精神归宿。无论是主张抵达内心善的儒学,还是觉解或顿悟某种虚极境界的老庄学派,都始于人自身向善的欲望、执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内自省”的修身功夫,止于尽心知性,回复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庄为代表的这种“为己”的心性修养之学,是一种向内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后,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作为对人及其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目的性价值理解的推崇,有助于构筑并促进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尽管因其人生哲学基础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和权威主义依赖,对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它还只是一种具有某种虚幻镜像的奢侈品。

二、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转型社会的挑战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的发展语境已经成为我们讨论一切中国现象,包括道德修养现象无法摆脱的时代背景。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社会转型理解为是一种需要接受“灵魂的分裂”的挑战及对挑战的回应过程。[1]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社会转型的挑战已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以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眼光鸟瞰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灵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负的诸多挑战,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首先,依附性的“臣民人格”遭遇个性张扬的挑战。在与传统伦理文化和人格范型相适应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民众个性在整个社会格局或者说漫长的封建社会演变中是个隐形而不彰显的存在体。产生并服务于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同质性社会结构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文化,无论是其原生形态,还是秦汉以后的流变形态,本质上只是一种奉行人身依附关系的、塑造模具式系列道德人格的宗法等级道德修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虽有本质差异,但在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策略上已然还是以一种国家伦理的“独特权威”继续强化着经过改良过的种种新型依附关系。由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所推动的中国现代化所带来的,以个性张扬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异质性转型社会,打破了同质性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间的可通约性格局,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不可通约性的文化特征。换句话说,传统的依附性道德修养范型或系统对现代人的约束力日渐式微或近乎塌陷。异质性社会由于削弱甚至消解了外在于具体道德主体的唯一性、权威性规定,使道德主体得以赢得独立性人格以及自由价值的认知与判断空间,从而打开了传统道德修养被禁锢的封闭之门。

其次,内向性的“尽心知性”遭遇公共领域的挑战。作为传统道德修养根基的儒家伦理之目的在于追求个体之德的圆满,所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的“慎独”境界。与传统社会私人领域独大的状况不同,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文化多元不仅造成了德沃金所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显界分,而且促成了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广阔的“公共空间”使现代人在自由与个性得以充分彰显的同时,发生着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人、物、事之间更为密切的公共关系。然而如何与陌生环境共生、与不同人群共存、与时间流动共进?传统的以纯粹追求自我人格的心性觉解,或者片面局囿于对熟人领域的道义承诺为宗旨的“尽心知性”内向性道德修养体系已力所不及。人们生活世界所显示出的公共取向和公共意义,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认识论视域:在公共生活日益扩张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独具的个性、卓越的私人美德,而且更加迫切地需要基于现代公共生活要求,符合个体社会身份与公共角色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公共美德。诸如:基于政治参与所需要的正义感,基于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平等、诚信、宽容、明礼守法,基于公民身份所应当具备的爱国主义、法制意识等等。显然,这种认识论的转向再一次撼动了囿于狭小私人领域的“尽心知性”的内向性道德修养的根基,从传统相对封闭的私人领域走向开放广阔的公共领域已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选择路径。

最后,“成圣成贤”的精英道德遭遇公民道德的挑战。既推崇“天人合一”道德人格形上境界,又诉诸日常生活礼仪纲常,具有相对成熟和完备规范架设的,发端于传统同质性社会的中国道德修养体系,对于完善和拓展少数社会精英分子个体精神家园无疑有其一定的道德修养价值。但是,这种以“成圣成贤”为个体境界

的精英道德修养,既放逐或远离了仅以谋求有尊严地活着的广大民众道德主体的普适性资格,更遭遇经济成分多元、社会职业多样、地位差距拉大、价值取向多元的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所成长起来的公民道德的挑战。公民道德对“成圣成贤”精英道德的挑战既表现为对传统道德修养体系的怀疑、动摇,更积聚着一种建构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修养体系的深刻的社会力量。

三、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的道德修养

中国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了公民社会,这是一个需要采用制度性和组织性若干指标评价的实证的社会学话语,然而处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公民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愿望或猜想,而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社会发展的经验事实。30年改革开放在社会领域引发的根本变革,就在于其成就了中国社会由单位社会向公民社会的深刻转型。尽管公民社会在全球范围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错落不齐,但它作为国家、市场、社会公众等不同力量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异质化、公共化结构的社会形态,总是一个需要以民主、商谈、参与为其文化特质的社会。“一个公民社会就意味着这里存在着一部渗透着自由、民主和人权理念的宪法,众多充满着活力的民间团体,提供制约与纠错功能的健全的公共领域以及拥有公正、责任、宽容、善于对话、善于妥协、积极参与之精神与素质的普通公民。”[2]公民社会的上述文化特质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而且也渗透于道德领域,进而催生社会道德的文化转型。这种文化转型在道德修养领域将发生什么样的历史性变迁?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公正地说,对这个相当独特的道德文化,不仅从文明的层次上反思还很少,就是对其内部的相当精密微妙之处的解析也极为鲜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代中国道德修养及其转型,对伦理学的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道德修养及其转型的特点、运作逻辑及其转型的研究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新的灵感来源和动力源泉。在这里,我们无意诟病传统的“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养体系,相反,我们依然认为,“心性求索”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形态,因为,道德修养作为个体化的道德实践活动,产生于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及其过程进行个体精神世界的道德修养则是社会的、历史的;当“心性求索”作为一种主体道德修养形态的合理性、合法性所依存的微观生存环境和宏观社会形态不再依旧,就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修正、完善,从而使道德修养体系得以形成与发展了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具体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修养形态。笔者以为,“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体系是与以“民主、商谈、参与”为文化特质的公民社会相适应的当代道德修养体系的可能选择。目的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不只是遵循规范,而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规范是为了生存,修养则为了生活,道德修养当以人为目的,指向人的幸福的生活方式。

所谓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指的是一种奠基于生活的、以生活意义为价值诉求并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经验教化、习俗规范、制度创新来影响人的道德认同、陶冶人的道德情感、磨砺人的道德意志,进而达致某种道德境界的道德修养形态。主张以生活濡化作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的道德修养形态的学理依据有二:一是生活的道德性;一是道德修养的“生活”性。生活的道德性,是指生活不仅为了活着,而且更需要有意义、有尊严地活着。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意义、生成意义、实现意义的过程。意义问题就是生活的道德性问题。人不仅拥有感性生活,而且拥有意义生活。这种意义生活既产生于感性生活又为感性生活提供价值目的和意义参照,从而真正实现人有德性的幸福生活。生活的内在法则是生成的、开放的、超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不仅是实然的,更是应然的;不仅是惯常的、不证自明的,更是可供选择的,创新的与超越的。生活濡化式道德修养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秉承了生活的这种超越性与创新性,为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注入新的价值与不竭动力。道德既构成生活意义的解释系统,使人对生活意义有更合理、更深刻的理解;又构成生活意义的目的系统,使人的生活得到更为合理、更为完善的展开与提升。道德修养的“生活”性,是指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活动方式总是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表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修养赋予人的生活方式以意义,道德修养的价值植根于“美好生活”或“人生幸福”。换句话说,一种道德修养,如果忘掉了人的生活、遗弃了人的生活,它就不再是人的道德修养;而人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估价和选择适合于人自身生活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道德修养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为我性、求善性和内在超越性。据上所析,较之于“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养形态,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在本质上是一种更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公民道德成长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生成性道德修养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将公民历经生活检验的合理的价值与信念纳入道德修养体系,以加快完成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力,即:知与行的同构过程,从而实现某种理想的道德修养境界。换句话说,在生活濡化的道德修养视域中,道德修养主体不再只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而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诚如胡塞尔所言:“当我们面对面谈话,互相握手致意,有爱和恨,在思考和活动中,在辩论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处在那种人格主义的态度中。”[3]以生活濡化为路径的开放式的道德修养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道德修养场域。

道德修养范文篇8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权力道德亦称“官德”,也就是掌握权力的“官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领导干部处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者、管理者地位,忠诚、勤政、公正、廉洁、奉献是其道德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是这种特殊的职业的最大特点,领导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权力,就无所谓领导。领导职务的高低,不是由其他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职位权力决定和体现的,因而,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次,权力道德决定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就是领导干部当“官”为什么,掌权干什么?是利用掌握的权力为民造福,还是为自己谋取私益。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才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权力道德是人民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准的主要标志。人民群众对领导于部职业道德水准怎么看,看什么?就是看他们为谁掌权,如何用权。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政治品格等等,都可以通过其怎样对待权力和运用权力,即通过权力道德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是重要要求之一。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水平和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用政治的眼光看道德,其从政目的特别是权力道德,只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人民的命运、国家前途相一致,才是正确的、有前途的。

(一)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是解决领导干部的权力价值观问题

权力价值观是关于权力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是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价值观决定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有什么样的权力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权力道德。权力价值观指导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方向,决定权力道德行为。它的核心是以个人还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即权力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认为权力是人民的,那他就会正确运用权力,为人民办事;如果领导干部认为权力是自己的,是用来谋私的,那他就会滥用权力,败坏权力道德。共产党的干部、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各级领导干部权力价值观的核心。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而不能做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和官吏,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而不能以权谋私。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权力道德规范。

(二)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肩负的历史任务更艰巨。要全面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尤其是权力道德,强化权力道德修养,用人格力量树立自己的权威,从而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民群众树立典范,才能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被人民唾弃。

(三)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是新形势下权力道德的现实需要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特别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要有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良好的权力道德。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才能为实践党的宗旨奠定思想基础,也只有养成良好的权力道德才能为实践党的宗旨提供正确的权力行为保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开放性、竞争性、等价交换等原则直接、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的考验而败下阵来,他们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权力道德滑坡,在商品、金钱、利益等物欲驱动和“从众”、“随俗”等消极心态诱导下,在公务活动、社交和处理人际关系上,放弃党性原则,冲破道德堤坝,产生社会生活中政治关系金钱化、人际交往唯利化、公务活动实用化、权钱关系市场化等非道德行为。一些领导干部把权力商品化、私有化,权力欲望膨胀,揽权、专权、滥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无视党纪国法,把个人利益置于党、国家、人民利益之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甚至腐败,堕落成人民的罪人。严峻的社会现实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要强化权力道德修养。

三、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所谓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就是指领导干部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涵养锻炼,是领导干部养成高尚品德和情操、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道德品质形成规律表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养成稳定的习惯来培养的。从根本上说,加强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必须依靠领导干部主观世界的努力,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权力道德修养的自律对于防止与消除权力异化变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干部都要自觉加强权力道德修养,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正廉洁,严以律己,不计名利,淡泊人生,要善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一个具有高尚权力道德的人。

(一)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

领导权力是领导活动的基础,没有领导权力,领导活动就无法进行。领导权力的作用,就是确保领导者和领导集团的领导活动正常进行,以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权力观就是关于权力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权力观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出了问题,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核心是解决为谁用权,怎样用权和如何自觉接受对权力监督的问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也只能用来服务人民。权为民所用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领导干部要用权力来实现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员。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渎职、失误和滥用权力。当前,领导干部的树立权力观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属于谁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属于人民群众,领导干部只是权力的运用与行使主体,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将手中的权力用之于谋取私利。如果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人民是可以随时罢免和撤换的。二是权力与责任是对应关系。权力是承担责任的保证,责任是行使权力的目的。领导干部受人民之委托和信任,担负着相应的领导职责,这意味着对人民负有一种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不认真负责,不正确使用权力,就是对人民缺乏责任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会遭到人民群众的淘汰。三是不能搞特权,防止权力滥用。特权和权力滥用与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与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和权力滥用作坚决斗争,自觉抵制、反对特权和权力滥用,自觉做拥权自重、受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合格“公仆”。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领导干部必须遵奉更为严格的“道德戒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标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道德的本质特征。领导干部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权力道德修养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一要有勤政爱民,公正廉明的从政修养。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实。要克服官僚主义,切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二要有忠诚积极、乐于奉献的奋斗精神。领导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已奉公、甘于奉献,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人民好公仆。三要有以民为本、接受监督气魄和勇气。领导干部要做到以民为本,一切想做人民,一切为做人民,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就积极干;凡是不有利于人民的事,就坚决不干。以人民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为根本标准。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

(三)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

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大局,这是提高修养的基础条件。学习造就自己,学习完善自己。荀子曰:“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意为学习是一个陶冶性情、加强修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求得显达,而在于能够窘迫时不困惑,遇忧患时意志不衰退。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从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中汲取营养;要学习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武装头脑;还要认真学好历史知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权力运用行为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明于心中,广博精深的知识文化融于脑海,积淀成明辨是非的道理,升华成催人上进的志向,凝聚成豁达开朗的品性,转化成勤奋工作的力量。思想境界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就会淡泊名利,就能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自觉地、最大限度地把精力奉献给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就会坦然地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会把手中的权力当做与民争利、牟取私利的工具。

(四)自觉接受道德教育,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道德教育是培育人的内在品德,造就理想人格,调节人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领导干部自觉接受教育,就是自觉接受有关部门依据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对领导干部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和施加的道德影响,使之了解、接受道德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人格,这是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品德的中介。通过自觉接受道德教育,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最终使道德要求化为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愿望。同时,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从政行为规范。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对其从政行为和道德,包括权力行为和道德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遵守,不得违犯和越规。

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修养建立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大环境之中,监督是权力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极易导致腐败。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修养同其他道德现象一样,在本质上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在自觉接受外在教育和遵守从政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主动接受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组织、群众和舆论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抑制权力私欲膨胀,杜绝权力腐败。

(五)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

自律,就是领导干部按党纪、国法、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这是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康德有句名言:“我畏两样东西,一是头上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道德律令不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行为评价的准绳。领导干部对从政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律令的敬畏、信仰、归服,实际上是一种庄重、神圣、深沉的自律意识和情感。有了这种自律意识和情感,才能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想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情况,都会慎独、克己、奉公,并矢志不渝。

严格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自重,就是领导干部要自爱自尊,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品行,珍惜自己的名誉。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为私欲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自省的实质上是不断扬善祛恶,逐步培植优秀思想品德,树立高尚情操的过程。自省,就是领导干部要经常自省、检讨自己的言行、权力运用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要求,是否符合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道德水准,是否符合从政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公认的和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惟有经常自问自省,才能及时洞察自身的锈迹和斑点,把任何违反权力道德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自警,就是领导干部自我警惕、自我戒备、自我管束。随时自己警示、告诫自己,是为自己、为亲属、为他人,还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民掌权,为民服务。自励,就是领导干部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要明确自己肩上的重担,不断激励自己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道德修养范文篇9

关键词:儒家;道家;道德修养论;大学生;德育教育

1先秦儒道两家的道德修养论

1.1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等许多教育理念,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提出了儒家道德修养论。儒家既强调社会的道德教育,又强调自我的道德教育和修养[1],其核心是以仁爱、孝悌、忠信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正是基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孔子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弟子,成为后世德育教育的楷模。《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德育教育的论述,如三省吾身,是自我反省的修身教育;道之以德,是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君子不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见贤思齐,是向道德高尚的贤人看齐;中庸至德,说明遵循中道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志于道,据于德,说明人的行为价值要以道德为依据。此外,孔子还论述了道德与言行的关系,认为有道德的人必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伴,不进行道德修养是君子所担忧的,有德之人也必会有善言,反之那些伪装道德、道听途说的人,则是道德的败坏者。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根本道德属性,将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将礼作为行为规范,将忠恕孝悌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以文教化,以诚信保证,以实践检验,来教书育人;时常反观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求诸己[2],择善而从,迁善改过,突出道德教育。孔门十哲也以德行为首,凡此种种,表明了孔子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之后的曾子和子思,则提出了明明德、修齐治平的三纲八目,以及五达道、三达德和至诚尽性等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成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理论依据。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德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如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实现道德修养提升和自我和谐完善的基础;四端说,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四种基本德行,要好好地维护保持和扩充扩展;善德乐道,指出人们要致力于实现道德的良善;以德服人,指出道德对人心的凝聚统领作用;良知良能,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能力;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体现了对他人与他物的尊重和敬畏;尽心知性,认为这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安身立命;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指出人在逆境时要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在顺境时要广施德行;善教得民心,指出良好教育可以得到民心所向;正己而物正,认为个人道德修养要端正,才能影响他人等。此外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人格、君子有三乐等,都强调自我道德修养和良善的重要性。1.2先秦道家的道德修养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了哲学意义上的道和德,认为道德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不言之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概念[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家道德修养论。《道德经》里多有关于道德和德育的论述,如上善若水,认为人应该学习水的包容品德;德者同于德,指出有德之人会向美好的品德看齐;救人救物,指出高尚品德的人善于教育挽救人和物,上德不德,指出高尚的道德无须自居有德;广德若不足,认为做人应谦虚好德;德善德信,认为做人应该宽广厚德;尊道贵德,认为万物都应当尊崇道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表明修养自身是培养品德的基础;重积德,认为人应该节俭积德;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要求人们乐善好施。老子认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是道的表现,德要遵从道、符合道,人们要保有淳厚的道德,要慈爱、节俭、礼让,经常反省自己的道德品行,要多给予和奉献,修身之道,惟善为宝[4]333,表明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之后的关尹和列子,则提出了贵清、贵虚的修身养性论,保持身心的清净和道德的纯一。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并有所发展。如先存诸己,后存诸人,指出人先要修养完善自身品德,再去帮助他人树立品德;全真保德,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善美,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保持自身道德;德有所长、形有所忘,认为只要有高尚的德行,外在的形体不足是可以遗忘的;立德明道、性修反德,指出人要树立德行、光明大道、修身养性、回归道德;外化内不化,认为人们面对外在可以随事物变化但应坚守内心。庄子倡导虚净、恬淡的修身养性之道,强调顺应自然常德的重要性。1.3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的异同。由上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不尽相同,但根本都在于提升个人的修为。从道德修养的主旨来看,儒家和道家都认为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居于首要位置;从道德修养的主体来看,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主体独立性与个人能动性[5],道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要符合自然之道;从道德修养的对象来看,儒家以修身为主,而道家则偏重于修心;从道德修养的方法来看,儒家重视至诚尽性、反求诸己,道家重视为道日损、虚己无为;从道德修养的目的来看,儒家是为了修齐治平,道家是为了返朴归真;从道德修养的结果来看,儒家培养的是贤人君子,道家培养的是全德之士。虽然两家的路径方法有所差异,但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理念对于人们修身立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2.1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并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在视察孔子故里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则提出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先秦儒家和道家建立了各自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基础。无论是以儒家社会伦理道德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还是以道家自然伦理道德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都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敦厚的品德,树立坚定的意志及责任担当精神;所倡导的内省内求和见贤思齐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反观自我来提高自身品德。道家所倡导的上善若水和虚怀若谷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宽容谦逊的品德;所倡导的修身以德和广施德善等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沉稳宽厚的德行和平等博爱的胸怀。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2.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来源于对理想人格培养的要求,它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根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将会对大学德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中的道德伦理和道德实践,为个人道德的修养和提升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儒家的启发互动式教育,如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等,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为主;道家的自我反观式教育,如“复众人之所过”[4]277“夫唯病病,是以不病”[4]30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83等,以认识和分析的提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品行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以人的三观和道德的养成为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自信、遵守道德、全面发展等,以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提升为主。以上几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德育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小结

十八大以来,我国正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既要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才干和聪明智慧,也需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和思维方法,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和道家道德修养论中吸取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对大学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当前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瑞莉.儒道两家德育思想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2014(9):33-35.

[2]陈晓芬,徐宗儒.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0.

[3]吴丽芬.老子德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0):16-17.

[4]黄元吉,蒋门马.道德经注释[M].中华书局,2015.

道德修养范文篇10

一、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实质和意义

(一)党员道德修养的实质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等维持的行为规范。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传统美德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前的殷周时代,我国就有研究道德的“人伦”学问。“修养”是一个合成词。“修”的本意是修理,整治,“养”的本意是培育、长养。“修养”通常可以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一是指有涵养的人待人处世的态度;二是指“修身养性”的方法;三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和达到的水平。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和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的道德价值取向,不断地向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乃至腐败的不道德行为作坚决斗争。

在社会转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的道德建设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制度论理成了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当前,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进而使不具有强制性的道德约束力弱化。因此,推动制度道德建设,首先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以高尚的道德行为,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上出现的所谓“道德失范”现象做出有效的回应,帮助克服道德危机,唤醒道德觉悟,恢复道德权威。这也是道德修养的实质内容。

(二)党员道德修养的意义。

第一,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是党性要求

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人阶级性、思想性和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党性与道德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保持先进性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坚定的党性原则统一起来形成了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高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这主要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克己奉公,敬业奉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等等。共产主义道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绝大多数党员及其领导干部也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视道德修养为“小节问题”,放松了思想改造,思想道德滑坡。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腐败案件看,大都是从道德品质异变开始的。因此,我们必须以、雷锋、焦裕禄等先烈和英模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教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增强党性观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二,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当今时代,我们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对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两个考验,需要不断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受住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应当承认,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民主性、平等性等特点,对我们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一时代涌现出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英模人物,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旗增添了光彩,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但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趋利性、自由性等特点,无疑对党员的道德修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一些党员唯利是图,少数党员及其领导干部以权(职)谋私、贪污受贿,接受商业贿赂,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侵害了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玷污了党的声誉,影响了党风、政风、民风。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中出现的所谓“道德失范”现象作出积极反应,这就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是领导干部的官德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官德教育,尽快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不仅关系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是加强道德建设的核心。做人要讲道德,为官要讲官德。人品不好的人,官德更不会好。人们常说: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所谓官德,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道德品质则是人们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的品性和素质。

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并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如果党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不好,有什么资格领导以德治国呢?同志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讲的就是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官德。

今天,我们党处于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以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品质的定向效应、示范效应、凝聚效应,对社会“道德失缺”,进行积极的补缺,以克服社会上的道德危机,恢复道德权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轨道上来。

二、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内容和境界

(一)党员道德修养的内容

党员道德修养的内容一般可以概括为增强党的意识、公仆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从形成共产党员高尚道德品质的关键来看,其修养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共产党员道德认识的修养、道德情感的修养和道德意志的修养。

党员道德认识的修养,是指党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评价和道德理论学习以及道德观念的斗争,从而在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认识的修养,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善恶观、荣辱观。

党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党员来说,实际上也是道德再认识的修养过程。

党员道德情感的修养,是党员道德修养的又一重要内容。人的行为不仅要受观念的支配,而且还有受情感的驱使。道德情感的修养主要包括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幸福感和荣誉感等,其中正义感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情感。

党员道德意志的修养也是党员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意志的修养,主要是培养党员道德操守上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

党员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这三个方面的修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必须同时下功夫,才能培养和锻炼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党员道德修养的境界

道德境界,是指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达到的高低不同的觉悟水平。它是全面衡量一名党员道德水平的尺度。

党员的道德境界,当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以社会公德为标准

这一层面上的人们坚持“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抱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公私兼顾”的思想待人处世,树立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的思想。这是党员中较为普遍、又是最起码的道德境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也是党员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

第二、以集体主义为标准

这是党员道德修养的原则,也是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求党员有人本主义,团队精神和先公后私的思想,具有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标准

这是党员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党员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要求党员及其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公而忘私,见义勇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影响,做人民的好公仆。

这三种道德境界,同属一体系,但又互相区别,并逐步递进。

三、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党员道德修养的途径。按照中国古代伦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党员道德修养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内省”,二是“外求”。

所谓“内省”:就是要求党员加强学习,苦练内功。“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有过而内自讼”,独善其身,见贤思齐,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凡事经得起检查。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党员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修炼。因此,要牢记“两个务必”,牢牢把住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底线,规矩工作圈,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管住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圈。

所谓“外求”:就是要求党员通过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完善制度建设和党纪条规监督机制。制定各种职业不同岗位人群的职业道德准则,用以规范党员的道德行为。

(二)党员道德修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