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习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0:36:49

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范文篇1

一、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与原则

道德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加强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基础道德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懂文明,讲礼貌,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心理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公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为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生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2.养成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生成的过程,即要注重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道德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3.主体性原则。在道德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4.持久性原则。道德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提通过反复的训练,至习而惯之,不能一阵风,时紧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长期,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5.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6.实效性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义,要从根本上促进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与标准

道德习惯包括文明习惯(语言与行为)、交友习惯(择友与交往)、劳动习惯(意识与能力)、生活习惯(自强与俭朴)、处事习惯(诚信与效率)。

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标准:

1.文明习惯标准:举止大方,语言文明,尊老爱幼,扶弱助残,待人热情,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文明上网。

2.交友习惯标准:谨慎交友、团结合作,善待朋友,互相谦让,注重沟通,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宽厚待人。

3.劳动习惯标准:热爱劳动,掌握技能,关心集体,照顾长辈,生活自理,服务他人,承担家务,服务社区。

4.处事习惯标准:珍惜时间,讲求效率,诚实守信,尊守法纪,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健康心理,良好精神。

5.生活习惯标准:按时作息,锻炼身体,仪表端庄,衣着整洁,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远离,珍惜生命,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禁烟禁酒,生活健康。

道德习惯养成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按照不同学段确定教育重点,小学低年级以文明习惯和生活习惯为重点;小学中高年级以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为重点;初中年级以劳动习惯和交友为重点;高中年级以交友习惯和处事习惯为重点。

三、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遵循“明理——导行——训练——生成”的基本思路,通过以下方法实施教育。

1.榜样示范法: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提示学生的道德行为。

2.行为训练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强化道德行为的生成。

3.习惯矫正法:对不良习惯及时给予提示并给予纠正。

4.自我约束法:运用相关规定,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与能力。

四、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管理与评价

道德习惯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策略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社会、学校、家庭也逐渐开始对素质教育予以高度的关注。然而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仍存在不小的阻碍,不利于学生优良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从传统教育模式中发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已成为了当下教育工作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1高中体育课程中德育教育的体现

1.1德育与体育的关系。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在19世纪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问题,该理论为当前教育学家对有关教育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范本。作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的教育性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体能,还会对学生的情感倾向和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正确利用体育教学的德育特征,将体育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到的不仅是基本动作技能及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观念,以及遵守规则、尊师重教、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1.2体育锻炼中的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进行何种类型的体育活动,都需要其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运动的开展,都会对学生起到不同的道德教育作用。例如,在跳跃类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对学生勇于攀登的信念进行培养;而长跑运动的进行需要学生拥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短跑运动主要训练学生的爆发力,培养他们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品质。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深入考虑如何准确掌握某项运动的动作要领及其动作原理。通过不断的加强练习逐步掌握运动技巧,增强身体体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性格,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1.3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中的德育。从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平常文化课课程规范的对比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体育课堂教学拥有更强的规范性特征。不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实施、学生队伍的组织,还是运动技巧的完成与各类体育教学、比赛的实施中都包含了一系列的章程规范。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之下,在有组织、有纪律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出有组织纪律、集体荣誉感及尊师重教的观念。体育教师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应牢牢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这种规范性特征,在执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应严格纪律,对学生进行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及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1.4体育教师自我品格展现中的德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品质、教学风格、工作态度、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进行标准动作示范时,应做到语言指导到位、规范动作标准优美。此外,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待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规范的体育技能、文明的言行举止,都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这也是一种展现德育的途径。1.5体育集体活动中的德育。无论是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来看,学校体育活动的设置都具有集体性特征。在体育集体活动中容易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就是一个大集体,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篮球、足球、广播体操、健美操等体育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认清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承担自己的集体责任。

2高中体育课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策略

2.1积极组织集体项目类型的体育活动。无论哪一项体育活动都会对学生心理或者生理上带来一定的负荷,而学生可以通过克服这些心理或生理上的负荷达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的目的。而且在当前的高中体育课程中,绝大多数的体育活动都带有评比或者竞赛的意味,在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抗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团与集体之间不仅会产生技能方面的竞争,在感情与思想方面也会加强彼此的沟通。通过沟通会对学生养成团结奋进、体谅对方、友谊养成等方面产生积极效果。因此,学校应积极举行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如广播操比赛、健美操比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竞争的机会。2.2积极运用典型案例。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着课堂的气氛变化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典型案例来进行。例如,笔者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列举大型体育比赛活动中,中国的选手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意志力与技巧上的优势战胜对手,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事迹。通过这些运动员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要想熟练的掌握一项基本技能,必须有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意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2.3深入挖掘教材,因材施教。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广泛,而且其思维具有发散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灵活程度也很大,体育教学的这种特性其实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教师可以再充分运用教学实践或者课堂教育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将行为习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根据不同体育活动的特点与不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表现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案的培养。例如,就学校的体育教材来说,一定要符合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求,选取的教材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这样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就举办不同的体育活动来说,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来进行开展,来满足不同身心发展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当然,体育教师在做到前两点的同时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体育活动可以开展,如在顶杠子之类的活动中,要让学生严格按照比赛的规定办事,充分体会到竞争的公平性特征。

3高中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3.1纠正日常不良习惯。以纠正学生的身姿为例,不良身姿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教师应及时强调坐姿及其他身体姿势不规范或者有意模仿不正确的姿势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育及其成长,并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姿势,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身体姿势的矫正方式。体育教师也可以将美学教育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将体育中的精神美、力量美、身体美与美学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摔跤时可以将其与男性的身体美、健康美、力量美的展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严格规范队列与队形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蹲姿、跑姿与走姿的动作要领,在严格的强化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体态,纠正不良姿势。3.2重视对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上体育课时穿好运动鞋与运动服,保护好体育运动器材,不随便在操场上吐痰或者乱丢杂物。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集合训练的重要性,像上课前、上课过程中、课堂快要结束时的集体集合,要求学生的快、准、整齐,严格集合纪律。在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3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教学。部分学生会因为自身的胆小、瘦弱或者肥胖等问题引起心理障碍,对集体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或者完全丧失信心。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通过组织活动让他们参与到适合他们的活动中去,及时表扬他们在活动中的优秀表现,以此来构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身体比较肥胖的学生具有力量优势,可以在摔跤课堂上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动作示范,使其能够肯定自我价值,树立对体育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也使其他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定期举行“一个记住、三个竞争”类型的比赛活动,“一个记住”就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运动的动作要领乃至整个运动的完整进行过程,用规范性动作校正自己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个竞争”就是引导学生在运动项目的基本要领的掌握程度上、在动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上、在比赛成绩上进行良性竞争。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与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3.4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己,掌握一些自护技能,对运动项目的具体运行步骤进行深入了解。要树立安全意识,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对场地中的运动器材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其次,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教会学生一些处理运动受伤的紧急处理办法。最后,要引导学生爱护体育器材,将一些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使用完毕之后进行整理,养成爱护好体育器材的习惯。

4结语

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中体育教学经验,对如何发挥体育教育在对学生德育与行为习惯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活动贡献一臂之力。

作者:张玲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飞.关于高中体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及行为习惯的若干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5).

道德习惯范文篇3

《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多少年被选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情,在如今青少年身上恰恰很是欠缺。我应通过《背影》这课的教学,使学生们体会你们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作者说:“多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揣摩,同学们了解到“太聪明”实际是不聪明,作者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母的爱,内心充满愧疚的感情。我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你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在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有没有流露过与作者相似的想法??现在再想想那时的想法对不对?2、在父亲的四次背影中,最感人的是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感动了。他对父亲的爱已有深切的理解,联系自己你的父母对你肯定做类似感人的事,(为你做一切事,甚至是不能胜任的事),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对父母的爱心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全文结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假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父母,你能相信他会爱别人的父母吗?希望同学们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爱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很多同学在文章中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感到愧疚,及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二、培养勤劳俭朴的良好习惯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在勤劳俭朴方面做得也很不够。好逸恶劳的“小懒虫”不乏其人。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杨朔的《荔枝蜜》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讲解时,我竭力赞扬蜜蜂勤劳的品质,并启迪学生结合自己的懒惰状况谈心得体会。在《一辆纺车》的教学中,我在赞扬革命前辈“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精神的同时,联系学生在衣、食等方面花费过大以及平时的种种浪费现象,进行批评教育。结合课文《俭以养德》,从理论上讲清“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的道理。让同学们对节俭的重要性,从理性上得到提高。

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勤劳俭朴的教育,在语文活动中也对学生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在演课本剧时,需要各种道具,同学们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自己动手做各种动物头罩,用丝编织蜘蛛网,改装门铃,修改服装。

三、培养坚强的性格

坚强的性格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极其重要的。但目前的青少年不少人都显得那么“弱”(在心理上)。他们希望一切都是顺顺当当的,经不起任何的坎坷,挫折。面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们进行:磨难教育”拿自读课本《坚强此,中国孩子》一文中的正反事例,让学生对照学习,谈感受。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明确“磨难”是人成长的重要性。再用身边周微民同学的例子作为活教材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周微民同学父母均是盲人,自己在学习条件差,家务劳繁重的情况下,非常坚强,刻苦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被评为区“自强不息”好少年,事迹在《金陵晚报》上刊登过。)我还配合少先队组织的雏鹰活动,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次雏鹰活动是在徒步三个多小时到汇东门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展览馆作文中,同学们在记叙这次活动的基础上,谈了不少体会。经过这些教育,同学们的确坚强了一些。例如,班上一位娇弱的女生,不慎脚踝骨裂,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教室在四楼),硬是没有塌一节课。

四、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风气

“讲文明有礼貌”是青少年应具有的道德规范。但这方面的现状令人忧虑。

道德习惯范文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让少年一代健康成》),这有力他说明了少年儿童早期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年龄较小的少年儿童要从初级的、简单的、具体的事情做起。他还就培养和形成道德习惯的规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在加强对小学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们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明理激情法。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少年儿童对它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必须条件之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向提高其自觉性。我们对学生每提出一种道德习惯要求,总要做好充分的说理工作。譬如对于升国旗时立正致礼的习惯要求,我们开展了“知国旗、爱国旗”的教育周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给学生讲解国旗的来历、国旗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自觉地养成习惯。

2、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道德习惯时,我们注重树立道德习惯方面的榜样以导向、激励学生既注意把历史上及当今社会上的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物介绍给小学生,引导他们学习,更注意在本校学生中树立道德习惯榜样。每学期,我们都要结合“家乡好孩子”活动,评选出道德习惯方面的小标兵,如最讲礼貌标兵、最守纪律标兵、最勇敢标兵等等,张榜公布,并组织宣传小标兵事迹的演讲会、故事会,号召学生学标兵、赶标兵。由于标兵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同学,学生觉得亲切、可学。

3、师德垂范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常常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垂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要求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不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的口号,全体教师严以律己,在道德习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4、自我教育法。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帕夫雷什中学》),同样,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自我教育也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制订了《在校一日常规》、《道德习惯二十条》等制度,并把其中的主要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还谱成歌曲,让学生吟唱,使其牢记行为习惯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平时自我对照,自我约束。我们还制订了道德习惯考评细则,其中有学生自评、互评,并采用量化的方式,让学生定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习惯水平。公务员之家

5、环境熏陶法。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我们一方面栽种花木、辅设草坪、堆砌假山、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创设良好的的校园文化,如在每层楼的走廊张挂伟人、名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把校风、学风镶嵌在教学楼的栏杆上,黑板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专刊,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道德习惯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道德习惯范文篇5

一、培养敬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多少年被选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情,在如今青少年身上恰恰很是欠缺。我应通过《背影》这课的教学,使学生们体会你们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作者说:“多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揣摩,同学们了解到“太聪明”实际是不聪明,作者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母的爱,内心充满愧疚的感情。我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你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在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有没有流露过与作者相似的想法??现在再想想那时的想法对不对?2、在父亲的四次背影中,最感人的是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感动了。他对父亲的爱已有深切的理解,联系自己你的父母对你肯定做类似感人的事,(为你做一切事,甚至是不能胜任的事),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对父母的爱心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全文结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假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父母,你能相信他会爱别人的父母吗?希望同学们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爱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很多同学在文章中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感到愧疚,及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二、培养勤劳俭朴的良好习惯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在勤劳俭朴方面做得也很不够。好逸恶劳的“小懒虫”不乏其人。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杨朔的《荔枝蜜》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讲解时,我竭力赞扬蜜蜂勤劳的品质,并启迪学生结合自己的懒惰状况谈心得体会。在《一辆纺车》的教学中,我在赞扬革命前辈“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精神的同时,联系学生在衣、食等方面花费过大以及平时的种种浪费现象,进行批评教育。结合课文《俭以养德》,从理论上讲清“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的道理。让同学们对节俭的重要性,从理性上得到提高。

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勤劳俭朴的教育,在语文活动中也对学生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在演课本剧时,需要各种道具,同学们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自己动手做各种动物头罩,用丝编织蜘蛛网,改装门铃,修改服装。

三、培养坚强的性格

坚强的性格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极其重要的。但目前的青少年不少人都显得那么“弱”(在心理上)。他们希望一切都是顺顺当当的,经不起任何的坎坷,挫折。面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们进行:磨难教育”拿自读课本《坚强此,中国孩子》一文中的正反事例,让学生对照学习,谈感受。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明确“磨难”是人成长的重要性。再用身边周微民同学的例子作为活教材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周微民同学父母均是盲人,自己在学习条件差,家务劳繁重的情况下,非常坚强,刻苦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被评为区“自强不息”好少年,事迹在《金陵晚报》上刊登过。)我还配合少先队组织的雏鹰活动,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次雏鹰活动是在徒步三个多小时到汇东门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展览馆作文中,同学们在记叙这次活动的基础上,谈了不少体会。经过这些教育,同学们的确坚强了一些。例如,班上一位娇弱的女生,不慎脚踝骨裂,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教室在四楼),硬是没有塌一节课。

四、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风气

“讲文明有礼貌”是青少年应具有的道德规范。但这方面的现状令人忧虑。

道德习惯范文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让少年一代健康成》),这有力他说明了少年儿童早期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年龄较小的少年儿童要从初级的、简单的、具体的事情做起。他还就培养和形成道德习惯的规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在加强对小学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们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明理激情法。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少年儿童对它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必须条件之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向提高其自觉性。我们对学生每提出一种道德习惯要求,总要做好充分的说理工作。譬如对于升国旗时立正致礼的习惯要求,我们开展了“知国旗、爱国旗”的教育周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给学生讲解国旗的来历、国旗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自觉地养成习惯。

2、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道德习惯时,我们注重树立道德习惯方面的榜样以导向、激励学生既注意把历史上及当今社会上的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物介绍给小学生,引导他们学习,更注意在本校学生中树立道德习惯榜样。每学期,我们都要结合“家乡好孩子”活动,评选出道德习惯方面的小标兵,如最讲礼貌标兵、最守纪律标兵、最勇敢标兵等等,张榜公布,并组织宣传小标兵事迹的演讲会、故事会,号召学生学标兵、赶标兵。由于标兵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同学,学生觉得亲切、可学。

3、师德垂范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常常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垂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要求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不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的口号,全体教师严以律己,在道德习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4、自我教育法。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帕夫雷什中学》),同样,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自我教育也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制订了《在校一日常规》、《道德习惯二十条》等制度,并把其中的主要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还谱成歌曲,让学生吟唱,使其牢记行为习惯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平时自我对照,自我约束。我们还制订了道德习惯考评细则,其中有学生自评、互评,并采用量化的方式,让学生定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习惯水平。

5、环境熏陶法。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我们一方面栽种花木、辅设草坪、堆砌假山、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创设良好的的校园文化,如在每层楼的走廊张挂伟人、名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把校风、学风镶嵌在教学楼的栏杆上,黑板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专刊,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道德习惯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道德习惯范文篇7

要解决高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从当前高中学生特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了解到他们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中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道德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不统一。如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80.6%,?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做到为他人服务的却很少,更谈不上“全心全意”。根据高中学生道德状况的这种特点,我们如果仍从道德知识教育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捉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认同的,问题在于谁去提倡,从学生角度讲,很少有人愿把自己结合进去,总习惯地认为这是对他人讲的。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小必须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前提条件首先是我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他人为我服务。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公务员之家

道德习惯范文篇8

关键词:道德教育;使命;学生生活

道德以自身特有的“应当”和“不应当”解读了人的生活,呈现了人之为人的本然的、根本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发展路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道德教育目的是引导人以存在的方式来生活,通过改变人、提升人,最终促成人的生活改变和建构。

一、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

1.建立道德信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正向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其对于生活的建构,首先在于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生活信念。从生活理解上来说,过有质量的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更幸福是个体对生活的永恒追求。但在实践生活中,有的人不够豁然达观,也有的人困于生活无法解脱,还有的人纸醉金迷使生活失去意义等等,生活境界高的人即便生活清贫依然活得自得其乐,抑或是在荣华富贵中不忘初心。生活境界是对生活的理解,拥有不同的生活境界,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就不一样,生活境界如同照相机的滤镜,有什么样的滤镜,对于生活的认知就会怎样。而这种生活认知正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的根源,是个体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关键。生活境界是生活的体悟,道德是生活境界提升的筹码,要抬高学生的生活境界,使学生拥有更理想的生活状态,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训练。对于这种训练的实施,一方面是理论方面的阐释,即通过不断的道德理论学习,使学生对道德理解更加深入,强化学生道德意识的同时,用道德扩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建构道德氛围,即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建构道德氛围,如道德格言装饰、道德行为实践、道德故事诠释等,都是在学生周围形成道德环境,使学生更多地接受道德熏陶;最后是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要求,即对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道德要求,要求学生必须按照道德方式行事,以学生的道德实践,增加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是个体对自我的跳出,在重复不断的道德训练中,学生便会形成道德眼光,学会用道德视角去认识生活,最终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更为深刻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

从生活信念来说,生活信念是引导学生生活发展的指南针。道德是人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人的精神自律,道德信仰是人们根据道德对人们的生存发展价值而产生的对道德的尊崇与信奉,并由此形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1]。道德教育在教学生建构生活的过程中,首先便是以道德信仰提高学生的生活认识,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生活信念。对于道德信仰的建立,首先,帮助学生建立道德概念,这个概念的建立可以通过道德理论解释和行为实践示范两方面来进行,如道德概念解释、道德行为示例都可以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意识,促成学生的道德理解;其次,是阐释道德意义,道德对于个体的生活意义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忽略,要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肯定意识,就需要在学生具有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向学生阐释道德意义,如道德对于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道德对于个体生活秩序建构的影响等,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道德意识,道德是一个既简单又抽象的概念,对于这种道德意义的阐释,以生活来例证相对而言更有说服力;再次,是激发学生的道德向往,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示道德生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道德向往,如虽然当下路不拾遗的生活几乎不存在,但是体验路不拾遗的生活对于个体有很大的吸引力;最后,是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心,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社会道德沦丧成为大众的共识,新闻中各种不断突破民众道德底线的实例使得很多学生对于道德发展相对悲观,而从根本上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先进,道德都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也是个体坦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可以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的需求、道德的功能各方面阐述道德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心。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学生便会基于道德生成道德人格、道德理想,最终形成正确的生活信念。

2.传授道德规范,形成学生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

道德是社会公众公认的隐性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内心的自觉。进入社会的个体必须要掌握相应的道德规范,才能在自己意识观念中形成道德尺度,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知道事情的分寸在哪里,即让个体具有什么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责任[2]。虽然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涉及到这一点,如要求学生尊老爱幼、不随地吐痰、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等,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于道德规范的掌握不够全面,这使得个体可能对父母有孝顺的心意,但是并不知道该如何孝顺;或者是知道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应该具有职业道德,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做才是遵守社会公德,如何做才算是具有职业道德等,这使得学生对于各种生活事务的处理往往难以做到有礼有节,得到别人的认可,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进行。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要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明确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尺度。首先,要向学生厘清基本道德原则,如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社会生活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社会领域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掌握了这些原则,学生就能从根本上把握道德的要义,在社会生活中就可以在不同环境下随机应变,使自己的行为始终在一个道德的范畴内;其次,要向学生普及全面的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礼仪,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不同社会情境适用不同的道德规范,如职业生活中的职业道德、公共场合中的社会公德、家庭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等,学生掌握越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就越不会道德失范,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肯定。

二、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陪伴

1.建构学生道德意识,让学生摆正生活态度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在家庭中是父母、子女或者是姐妹兄弟,在工作中是老板、下属或者是客户,在社会中是朋友、消费者、商家、邻居等,各种各样的角色充当使得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错综复杂,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游刃自如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在实践中,人们会疲于各种社会关系处理,要么是话难说,要么是事难做,这使得个体难以很好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道德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合理的道德意识,端正学生的生活角色态度,如友情关系中的诚信意识和义利意识,以及亲情关系中的责任意识等,在各种道德意识合理引导下,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扮演相应便会轻松许多。对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引导,首先是让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即对于个体来说,其在社会生活中并不仅仅是自己,还是其他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只有明确这一点,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突破自我,全面考虑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充当。其次是对各种社会关系对应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不同社会关系有不同的权利义务要求,对于商家来说,营利是目的,但是要承担一定的商品质量保证义务,也要担负让消费者舒心消费的责任;对于朋友来说,有忠诚的义务;对于亲人来说,有赡养老人、扶助手足、抚养孩子的责任,等等。个体只有在明确了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义务时,才能在各种社会角色扮演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

2.加强道德习惯培养,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生活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来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生活模式。这里所说的道德习惯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待人接物诚恳,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计划学习、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俭朴素、起居规律,独立自理等。对于以上道德习惯培养推进,一方面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行为习惯上,要求学生出行要和父母打招呼,回家要说“我回来了”;和他人说话时,要端正姿态尽可能地专心聆听等,或者是在生活习惯上,要求学生必须要在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觉、起床后叠被子、用完东西要放到原处、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等。通过具体的道德习惯要求,使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行为举止规范,在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时,对于自身的言论行为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度量标准,知道什么事情合理,什么行为逾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行为言语很容易举止得体,进退有度。反之,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便会毫无节制,从而形成作息不规律、生活学习无计划等问题,最终使得生活模式的建构毫无章法。另一方面要促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的配合,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语行为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习惯,社会方面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也是造就个人道德习惯的重要因素,如社会活动中用语的粗俗化,会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不当用语,因此在培养学校培养学生道德习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进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使学生周围的家庭、社区等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标准,保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环境一致化,通过周围环境的协作,促成学生道德习惯培养的系统化。最后,还需要通过道德课堂构建为学生道德生活实践提供样本,学生的道德习惯培养和道德意识培育由实践促成,这里所说的实践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环境,课堂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生活情境,发展道德生活课堂可以为学生树立生活实践的标本,使学生通过样本的影响,在生活中道德实践更加合理,推动学生的良好生活。

对于道德课堂生活的建构,首要是教师的道德言行,教师在课堂中要遵照道德规则来教学,无论是在言语、行为、着装、妆容等方面都要合乎道德规范,如对于学生的课堂交流,要用“请”和“谢谢”,在服饰妆容方面做到端庄整齐,在坐姿和站姿方面保持仪态大方等,教师的讲课声要宏亮但是要避免声嘶力竭,以教师的道德行为建构学生的道德实践模板。其次是课堂氛围上,要求学生可以热烈谈论但是不能大声喧哗,学生之间可以正常交流但是避免推搡扯,另外教师和学生交流要和颜悦色,最终使得课堂氛围始终在一个适度的范畴内。最后在课堂布置上,桌椅板凳要整齐干净,教学用品也要有次序摆放,黑板报要清晰整齐、美观大方,其他课堂标语的悬挂和张贴都要有条有理,课堂地板要干净避免有痰迹等。简单而言,道德课堂生活即通过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要素的合理适度,使课堂具有学习氛围但是又不至于喧闹繁杂。课堂中教师的言行示范可为学生树立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模板,而课堂中道德生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同样以此环境标准来判别环境优劣,学生之间的道德交往也为学生的生活交往进行了示范,道德课堂生活的发展为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提供生动直接的样本。

3.帮助提高道德觉悟,拓展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空间

高尔基曾经指出,一个人的追求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利。反过来说就是“有才无德,行不远”,因此康德才提出“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道德”。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突破自我的小天地,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个前提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这里所说的道德觉悟是指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高度,对于这个道德觉悟的提升,首要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然后让学生对道德进行体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实例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启发,如结合历史上的名人事迹来引导学生去追寻道德源头,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名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其自身的天赋、努力公不开,也归功于个人的道德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去实践道德,然后在道德实践中去感悟、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体会到道德的快乐,并由于道德开道获得更多收获时,学生会对道德有更多认识,而相关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在教师引导学生的道德觉悟不断提升时,学生的思想空间越来越广阔,学生的生活空间无形中也会得到拓展。

道德习惯范文篇9

一、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般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成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初中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平稳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地统一体。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品德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多年的道德理论课堂教育后,能够对道德的概念、对什么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什么是情操、理想等熟背如流,考试成续优秀。如果参加有关的辩论比赛或演讲比赛,能够有理有据、声情并茂,但在实际行为方面则常常出现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干部不会说“谢谢”、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考试作弊......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撼。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意义的、但当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动机、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跟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霉的青春生命。不少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汲汲以求的是前者,仅仅是前者。因此他们除了对分数感兴趣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无视身边人。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以“何必把明天的烦恼提前到今天”为生活原则,信奉“只要今日我快乐,无须愁白少年头”。看起来,这两类学生的行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难发现其共性: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眼前利益他们都放弃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年龄段所不应或不能放弃的东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志显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为作用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面前,青少年的无所适从或慌乱盲从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把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懂得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为习惯的主人而不要变成奴隶。

2、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道德习惯范文篇10

一、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般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成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初中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平稳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地统一体。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品德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多年的道德理论课堂教育后,能够对道德的概念、对什么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什么是情操、理想等熟背如流,考试成续优秀。如果参加有关的辩论比赛或演讲比赛,能够有理有据、声情并茂,但在实际行为方面则常常出现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干部不会说“谢谢”、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考试作弊......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撼。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意义的、但当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动机、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跟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霉的青春生命。不少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汲汲以求的是前者,仅仅是前者。因此他们除了对分数感兴趣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无视身边人。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以“何必把明天的烦恼提前到今天”为生活原则,信奉“只要今日我快乐,无须愁白少年头”。看起来,这两类学生的行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难发现其共性: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眼前利益他们都放弃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年龄段所不应或不能放弃的东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志显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为作用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面前,青少年的无所适从或慌乱盲从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把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懂得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为习惯的主人而不要变成奴隶。

2、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