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7:47:57

党的组织

党的组织范文篇1

二、坚持""制度

1、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支部书记主持,全体党员参加。其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议、指示以及有关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听取和审议支委会的工作计划、报告和总结;布置工作,向党员提出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要求;讨论吸收新党员和讨论通过预备党员转正以及党员的表彰和处分;讨论决定其它重大事宜等。

2、党支部委员会:每二个月召开一次,如工作需要应及时召开,由支部书记主持。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制定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议的措施,决定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研究制定支部工作的计划和总结,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措施和办法;听取党小组的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保证行政任务完成的具体要求、办法;研究分析党内外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布置党员民主评议、审定党员民主评议结果;研究发展党员及党员奖惩等工作,对党支部的活动做出安排。

3、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如工作需要应及时召开,由党小组长主持。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党支部的布置安排,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文件和政治理论,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讨论落实支部决议;召开小组党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映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汇报交流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组织党员考评、讨论党员奖惩,做好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工作等。

4、党课:党课教育每年不少于二次。主要是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要结合党员思想状况,积极开展增强党性观念和时事政策的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力求生动活泼,注重实效。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课。每个党员都要积极参加党课学习.

三、党的组织生活形式,要立足于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除安排正常的学习讨论外,还可以组织专题讨论和专题辅导讲座,开展形势教育,观看电视录像,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知识竞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由各支部灵活安排。

党的组织范文篇2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它主要依托党支部、党小组开展活动。

2.党的组织生活要讲政治、讲原则

坚持党的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特有风格,是提高和保证组织生活质量,切实解决党内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才能使党组织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统一的意志,一致的行动,才能使党组织真正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每个共产党员必须认真对待。所谓讲政治,就是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用政治头脑看待党的组织生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的组织是有着鲜明党性和阶级性的政治组织,它的存在和活动是始终围绕一定的政治目的进行的。所以,党的组织生活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围绕党的自身建设,围绕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来进行。所谓讲原则,就是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在处理党内外各种关系,解决党内的各种矛盾,讨论与党的建设和工作有关的重要问题时,坚持党性立场,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具体说来,就是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不苟同,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3.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内容

一般包括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及有关业务知识;传达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文件、指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展党员;处理违纪党员和不合格党员;开展适合党员特点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等。

4.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有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以及党课、民主评议党员、评选先进党员和党组织等。形式应当富有生气,丰富多采,以起到对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凝聚感召的作用。

5.改进党的组织生活的形式

改进党的组织生活的形式,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要使党的组织生活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需要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努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开动脑筋,认真研究探索,每个党员也应当积极关心,多提建议。改进党的组织生活的形式,一般应掌握几个原则:一是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二是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三是要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为广大党员喜闻乐见。四是要有利于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具体来说,党的组织生活除了安排学习党内文件、讨论党的建设和工作的重要问题、通过支部决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比学赶帮竞赛活动。可以围绕党员、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组织大家讨论,求得正确的认识;可以组织党员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录像,然后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也可组织党员参观有教育意义的展览;还可结合形势经常开展一些利于展现共产党员风貌,发挥党员作用的主题实践活动。此外,还可以请领导和专家作政治形势、光荣传统、科技动态、党风党纪教育等报告,使党员经常了解形势,了解社会,开阔思想和眼界。总之,要使党的组织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生气,有效有益,具有教育性和感染力。

6.党员必须在党的一个组织中过组织生活

党员必须在党的一个组织中过组织生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之一。每个党员都在党的一个组织中过组织生活,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组织保证,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按照这个规定,自觉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增强党的观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7.必须严格党的组织生活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因此一切党的组织,都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

8.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⑴加强教育。要使党员懂得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的意义,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自觉性。要使党员认识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激励自己,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⑵健全制度。有利于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都必须逐步建立,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尤其要坚持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党员应当按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会,如确有正当原因不能参加,必须向党组织请假。

党的组织范文篇3

一、现行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

近年来,机关党的组织生活基本上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以及党课、民主评议党员等,通过以上活动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业务知识,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议定党内有关重大事项等。总而言之,机关党组织生活已成为机关党的建设及党内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一是坚持“”制度,发挥了学习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机关各级党组织始终把以“”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党内组织生活作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传达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学习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发挥了党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以民主生活会为载体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分清是非,沟通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统一认识,从而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增进团结的作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既增进了同志间的思想交流,密切了上下级关系,又加强了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开展有益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机关党组织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及组织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义务劳动来教育党员和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积极为社区服务。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如:缅怀先烈活动、联谊活动、歌咏比赛等,对党员进行教育,通过开展这些党员喜闻乐见的,既富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组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目前机关党组织生活的现状看,总体上实现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机关党内组织生活在其内容、参与度、组织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1、组织生活形式主义现象较严重,质量不高。部分单位党内组织生活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形式主义现象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传统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民主气氛不够浓厚,思想放不开,做不到畅所欲言,等待观望的现象比较严重。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影响支持率。由于这“三怕”,造成了过组织生活时自我批评多,相互批评少,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支部执行“”制度存在着组织随意、管理松散的现象,有的以学习会取而代之。

2、联系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不紧,针对性不强。没有用心去谋划好每一次难得的组织生活,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组织生活会大多以学习教育为主,注重宣传大政方针,念念文件,读读报纸,然后泛泛提几点要求,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组织对涉及党员思想、工作、生活的问题贴近不紧,针对性不强,对党员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把握不准,释疑解惑的说服力不强,组织生活联系党员主观世界,解决思想问题不够。

3、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在现有的机关组织生活模式中,大多数以开会形式过组织生活,而且支部所有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大多数是单向的,主要由支部书记或者是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缺少互动性。组织生活的内容也主要以学习为主,80%的组织生活基本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由于机关人员流动性少,而且现有党员比例较高,一些机关基本上全员都是党员,因此发展党员、审批事项等在有的党组织生活中已不存在,这些单位的组织生活内容基本上只剩下了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多元,现有单调的组织生活方式已很难满足党员的需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4、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被动应付,缺乏自觉性。有的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态度,以工作忙等理由推托,表现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在逐渐淡化。有的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形式陈旧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缺乏参与兴趣;有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一言堂”,缺乏党内民主,参与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有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文章在会上应付了事。

5、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较少,监督作用缺失。目前,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过好组织生活的意识不强或是被逐渐淡化,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参与组织生活,努力游离于组织之外。除了过好每年一次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外,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则较少参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来自上面,来自下面,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党组织生活是一个有效的党内监督途径,尤其对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不能经常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则组织生活的监督功能就很难体现。

以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对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党章》的有关规定置之脑后。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单靠组织生活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开展得好不好关系不大。不能真正从战略和政治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把组织生活等同于一般工作会议,仅停留在执行制度的要求上,可有可无的思想比较严重。还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悟到组织生活对党的组织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党组织这个机体的生存与发展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等。

二是部分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认同感存在偏差。更多地把参加组织生活作为义务对待,而不是履行权利。《党章》规定党员必须编入一个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这是党员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通过参加组织生活,党员可以行使和享受学习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造成这种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党员权利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总感到是要我过组织生活,而不是我要过组织生活,把参加组织生活当成一种额外负担被动应对;二是一些党组织缺乏党员是党的主体的意识,在组织生活中一味强调义务的多,体现党员权利的少,久而久之,党员的权利意识在以履行义务为主的组织行为中不知不觉被弱化。

三是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思想性不强。有的机关党的组织不注重引导党员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强调党员的先进性,不积极帮助党员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使组织生活达不到党性锻炼的目的。有的组织生活思想性不强,不能有效解决党员的思想困惑,对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有力的影响,从而制约了组织生活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组织生活的原则性较差,怕得罪人的心理在起作用,党内不能开展严肃的思想斗争,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不浓,好人主义之风盛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会的质量。

四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组织生活的重视不够。其根源在于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与机关党组织的关系。在党的组织中,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一名普通党员,都应把自己置于所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由于不能调整自己的角色,对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又存在着公务繁忙的因素,造成一些领导干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较少。领导干部不能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机关党组织生活的质量。

三、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主要对策

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管理党员成效的好坏。要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就必须明确要求,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精心安排。尤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首先,要对过好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进行一次再认识,增强主动性。过好党内组织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特征,是我党的性质及其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党章》规定:党内不允许有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因此各级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过好组织生活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在思想认识上要上水平,在工作盘子上要有位置,在具体落实上要有制度。这是确保组织生活不走过场的关键之所在。

其次,要注重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互动性。党内组织生活是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党员作为组织生活的主体角色,不只是受教育的客体,还是教育的主体。组织生活的实施只有充分考虑到党员的主体地位,才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组织生活会的安排上,可以让党员事先参与,对组织生活的形式、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共同谋划和设计出生动有效的组织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发支部成员的参与意识,并化作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过组织生活的过程中,要突出民主互动性,人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变组织生活传统灌输式、说教式为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为一体的民主互动式,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第三,要紧密联系党员思想工作的实际,增强针对性。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党建。组织生活也应牢牢把握这一导向,突出服务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的主题。在内容上尽可能与本单位实际相适应,与当前工作重点相衔接,与广大党员的思想现状相协调。但要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倾向。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当立足时效性和针对性。如: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积极开展以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针对办公室以文秘工作为重点的特点,组织公文写作研讨等。力求通过组织生活这一教育途径,充分调动每个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献计献策。

第四,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增强引领性。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因自己是行政领导而忽视机关党组织的监督,要积极带头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党员中发挥表率作用。另一方面,机关党组织要按照规定,落实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能因其是行政领导而放弃监督。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考勤制度和通报制度,同时在安排组织生活时尽可能周密部署,充分考虑领导的工作安排,做到“两不误”,为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党的组织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及各级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活动内涵,提升创建标准,完善联创措施,,健全联创机制,全面提高“三级联创”活动整体水平,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强、文明、和谐新临沭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目标规划:年,力争达到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创建标准,94-乡镇党委达到“五个好”乡镇党委创建标准,70%以上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标准。到2010年,80%以上的乡镇党委达到“五个好”乡镇党委创建标准,80%以上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标准。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实质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创建方法步骤

1、宣传发动(年3月上旬)。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创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督查指导(年3月中旬至3月下旬)。组织人员深入各科室进行督查指导,进一步摸清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档案建设情况,指导各基层单位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活动。

3、重点推进(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召开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推进会,对照创建标准,进一步分析问题,查找不足,强化创建措施,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确保达到创建标准。

4、自查准备(年5月中旬)。对照省、市委有关要求,认真搞好自查,撰写自查报告及汇报材料,做好迎接市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检查验收各项准备。

5、总结申报(年5月中旬至下旬)。根据省、市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总结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及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做好验收准备。

三、工作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任务重,要求高。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县委成立“三级联创”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创建工作进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党的组织范文篇5

一、党委工作方面:

第一条党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传达上级党委(党组)指示文件,研究当前重大问题,制定和部署政治工作计划,检查分析总结计划落实情况,处理党务其它有关工作。

第二条党委成员要抽出时间,集中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指示、文件等。

第三条党委每年分析一次职工队伍的素质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使职工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第四条党委每月由书记主持召开一次政工例会,听取、汇报情况,分析职工思想动态,部署和总结思想政治工作。

第五条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交换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六条党委成员实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既要参加党委民主生活会,又要按时参加所在党小组的组织活动,自觉接受党员同志监督。

第七条党委主要成员每季度给党员上一次党课。结合本局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党员进行党性、理想、纪律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

二、党支部工作方面

第八条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监督,讨论决定有关需要由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第九条每月召开一次支委员,研究党务方面工作,讨论本单位有关生产行政方面任务完成情况。

第十条党支部委员每月坚持一次学习制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有有关文件规定,不断提高一班人的理论、政策、思想、工作水平。

第十一条支委会每半年研究一次党员发展工作和积极分子培养考查情况。

第十二条党支部每季度组织党员、预备党员进行一次评议、考察、鉴定。预备党员每季度书面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

第十三条党支部每半年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征求职工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小组长会议,传达上级指示,交流当好小组长的经验,检查和布置党小组工作。

第十五条支委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十六条党支部每季度向党员上一次党课,可酌情吸收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三、党小组工作方面

第十七条党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会,学习有关文件,严格组织生活。

党的组织范文篇6

一、党的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一词最早见于

意思是:经纬交错,织成布帛。现代的意思有二条:一是用作动词,即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一是用作名词,即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其力量所在,优势所在,都在于组织。而要严密地组织起来,靠的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组织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党的组织制度是以党规党法形式固定下来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用以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及党内选举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等。其中,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组织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制度。其他各项制度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具体化,是依据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制定的,也是对民主集中制的丰富和完善。这些,构成了党的组织制度的基本框架。党的组织制度是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工作。

1.党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伴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和发展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时,对党的组织原则作过许多论述,奠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思想。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于1905年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概念,并把它规定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后来,列宁又把这个原则推广到共产国际的各国党,提出“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1927年通过的第三次党章修正案,首次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从此,我们党的历届党章都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十四大党章在总结建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的教训及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实践的基础上,把民主集中制概括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规定了六项基本原则,从而使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更加完备。这些基本原则是:

(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条原则即通常所说的“四个服从”,是1938年10月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这一原则的核心是使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真正代表广大党员的意志,具有真正的权威。它要求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按严格的程序由党内民主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党员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更不允许少数人随意指定的现象出现。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一原则,明确了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党的基本领导体制,以及赋予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以必要的权力;明确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这一原则是实现党的集中统一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这条原则是正确处理上下级组织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在党内生活中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成功经验,是进一步规范上下级关系的基本要求。

(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条原则是党的基本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制度上的体现和应用,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党内事务的重要制度。

(6)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威信。这条原则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同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经验总结。把这项原则作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载入党章,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述六条原则,充分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体现了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辩证统一。它正确反映了党内各种关系,包括党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党的下级组织和上级组织、党员个人和党组织、党的中央和下属各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组织建设的规律,是我们党几十年来实行民主集中制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制度的根本依据,是全党必须遵守的组织纪律。

2.党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始终坚持实行这种制度。历史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有效实施,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促使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政治生活更加正常化以及进一步提高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代表大会,是按照党章规定,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召集所属单位党组织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决定重大问题,选举新一届党的委员会的会议。党的代表大会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党的基层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下六点:(1)各级党代表大会是本级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同级党的组织必须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2)地方及基层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必须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会议期间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大会选出的主席团负责。(3)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遵循法定人数原则、一人一票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代表之间平等原则、差额选举原则、代表表达意志不受限制的原则,讨论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4)出席会议的代表必须由所属党的组织按照有关规定选举产生。(5)大会要注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执行民主程序,正确集中多数代表的意见,确保大会实现科学决策。(6)各级党代表大会必须按照党章规定的期限,按期召开。

按照党章规定,全国党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内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章;选举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职权是:听取和审查同级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基层党代表大会还应对党费收缴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党代表大会的具体称谓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1)表明是中国共产党。(2)与会代表所代表的区域范围,如某某市和某某单位。(3)累计排列次数,即从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起累计数,如第三次、第四次。(4)会议形式,即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的具体称谓的组成原则与党代表大会基本相同,即由党派名称、哪一级或哪一个单位的领导机关、哪一届的或是哪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四部分组成。

党代表大会的“次数”和委员会的“届数”是相对应的。党代表大会延期其委员会的届期也相应地顺延。依据党章规定精神,在排列党代表大会“次数”和委员会的“届数”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对区划调整而单位名称没有变化的,党代表大会“次数”和委员会的“届数”均应连续排列。(2)对区划没有变化,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其党的代表大会和委员会“次数”和“届数”均应重新排列。(3)基层党组织凡是召开党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单位,其党的代表大会和由其选出的委员会原则上可以排列“次数”或“届数”。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一般情况下均不排“次数”和“届数”。“次数”和“届数”的数字表示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均用汉字。比如“第七次”一般不能写成“第7次”。

关于党代表大会常任制。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决定,县以上各级党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并于1958年召开了党的八大二次代表大会,全国也有2000多个地方党委召开了实行常任制的党代表大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被搁置了。从1989年开始,黑龙江省的林甸、肇东和浙江省的椒江、绍兴等市县进行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我市将在乡镇和国企中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这些试点紧紧围绕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党代表大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改革党代表大会制度。党代表大会实行常任,代表也实行常任,任期与大会届期相同。届期内每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届中召开的党代表大会的职权除党章规定的党代表大会职权外,还规定其对上级党委任命的两个委员会的委员进行追认表决,对两委委员进行信任投票,听取两委提请的其它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2)改革会议程序和代表活动方式。①代表提前活动。会前一至两周,按区域或行业组成代表团,让代表提前审议党委、纪委工作报告,酝酿讨论两委委员建议名单。在届中每年一次的党代表大会还提前审议两委委员述职报告。同时组织代表征求本选举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对市、县委工作的意见。②完善大会发言程序。在分组审计报告的基础上,一些地方还在大会增加了代表自由发言的日程,并组织代表有针对性地就本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大会进行发言。③在对候选人书面介绍提请代表酝酿的基础上,还组织两委人选逐一同代表见面,作表态性发言。④对决策重大问题特别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实行记名投票。

(3)强化了大会的监督职能。届中每年召开一次的代表大会听取审查两委工作报告,对两委委员进行信任投票,规定不信任票超过半数的委员应提出辞职。建立代表对班子成员进行质询的制度。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前征求代表的意见,生活会的情况及整改的情况及时向代表反馈。

关于党的代表会议。党的代表会议是由中央或地方各级党委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工作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并召集由所属单位各方面党员代表参加的讨论决定党的重大问题的会议。包括5层含义:(1)党的代表会议只能由中央或地方各级党委召集,党的基层组织不能召开代表会议。(2)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召开代表会议,不受时间限制。(3)召集代表会议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会议由党的委员会领导。(4)召集代表会议的党委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代表的构成并依据有关规定确定代表的产生方式。(5)代表会议的职权限于讨论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重大问题,选举产生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代表会议和党的代表大会,在地位、职权、代表产生办法、会议间隔期限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3.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俗称“党委制”,即党的集体领导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领导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党委在对某一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并付诸实施时,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办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党委会在执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基本原则:(1)在党委内部各成员之间只是分工不同,书记负有更重大的责任,与委员是同志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2)凡属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决定,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领导集体一经作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无权改变。(3)党委集体决定的问题,全体委员必须无条件遵守,按个人分工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4)党委集体讨论重大问题发生争论,如双方人数接近时,除了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人意见执行外,应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下次再议;如仍不能作出决定,应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示裁决。任何人不得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5)所有党委成员共同对党委的工作负责,工作中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谅解。

所谓集体领导,就是在党的领导工作中,一切重大问题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更不允许个人专断。

领导干部个人分工负责,就是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党委集体领导下,根据集体的决定和个人分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负责地承担起自己分管的工作。为了执行好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书记要善于当好“班长”。在党委班子中,书记作为“班长”,担负着组织党委的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责任。他们应当善于总揽全局,把握住方向性、原则性的问题;善于处理各种矛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具有宽阔的胸怀,能够听取和采纳各种意见;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做到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党委讨论问题时,书记要创造条件让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并善于集中大家正确的意见作出决定。在讨论中,如果发生意见分歧,只要不是紧急问题,就不要急于进行表决,或者强行作出结论,以便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沟通后,求得班子所有成员的真正共识,再作出决定。对于时限性较强需要尽快作出决定的事情,则必须果断拍板,切不可久议不决,贻误时机,耽误工作。

(2)党委成员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成员是集体的基础,没有每个成员,集体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每个党委成员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关心全局工作,不能只关心自己分工的事情,而对全局的事情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又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认真负责地、创造性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对集体决议如果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在行动上必须坚决、无条件地执行集体作为的决定。

(3)要加强党委班子的团结。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新的生产力。领导班子的每个成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谈心,沟通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化解和消除不团结的因素和问题。班子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宽阔的眼界和胸襟,遇到不同意见应坦诚相见。要顾全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在班子内部树立讲党性原则,比奉献精神,团结共事的良好风气,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努力把本职工作完成好。

4.党内选举制度

(1)党内选举的范围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这一规定,基本上明确了党内选举的范围。具体说,党内选举的范围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部分代表,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会议的部分代表,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党的基层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基层委员会,党的基层委员会书记、副书记。

(2)党的委员会的任期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基层党组织的任期规定如下:(1)乡镇、街道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村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2)企事业、科研院所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3)地级以上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县级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机关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每届期3年,机关党的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2年。(4)高等院校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系级单位党的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党的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2年;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5)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任期参照支部委员会任期执行。(6)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任期届满应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如需延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的,应报上报党组织批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3)党内选举的基本原则

①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党章规定:“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党内决定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党内选举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这一原则贯穿于党内选举的全过程。凡是选举出席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各级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无论是候选人的酝酿、提名、确定,还是预选或者正式选举,都必须严格遵循少数服人多数的原则。第二,不管是采取什么形式进行选举手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党内选举采取的会议形式主要有: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党员大会、党委全委会。第三,不管采用什么办法进行选举,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党内选举有差额选举和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也可以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采取等额或差额的办法进行正式选举。无论采用哪种办法,选举时都应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党内选举只有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才能真正体现多数选举人的意愿,保持党组织的团结和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

②按照规定的范围实行差额选举原则。所谓差额选举,就是在选举中实行候选人数多于应选名额的不等额选举。实行差额选举的范围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党代表会议的部分代表,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常委,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员,以及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员。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差额选举,有利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发扬党内民主,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也有利于促使被选举人增强革命事业心,密切联系群众,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无记名投票选举原则。无记名投票就是指进行投票选举时,选举人在选票上不公开署名,这是党内选举的一条重要原则。采用无记名投票的选举方式,投票的内容除了选举人自己知道外,别人都不知道,这样可以免除选举人的顾虑,便于对被选举的人进行分析、比较和挑选,不选任何一个候选人和另选他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防止压制民主、打击报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④直接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就是指党的基层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由党员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党的基层委员会或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的代表。党的支部、总支部和党员人数不足500名或党员人数虽超过500名但驻地比较集中,又便于召开党员大会的党的基层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或选举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代表,都应召开党员大会,由党员直接参加选举。直接选举有利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较多的了解和直接参与的机会,更能体现党员的意志,选出的领导成员和代表更有群众基础。各级党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⑤间接选举原则。间接选举是指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代表,再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由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党的委员会或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的代表。间接选举是相对于直接选举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代表,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部分党的基层委员会等,一般都是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间接选举产生。

⑥党委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由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原则。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其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是党章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党内选举应遵循的原则。党章规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在执行上述选举原则时应注意:第一,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需经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第二,在党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组织指派的常委、书记、副书记不必再经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第三,党的各级委员会特别是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必须由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而不能采取由委员会协商分工的办法确定。第四,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全体党员充分酝酿,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党员大会上进行选举。

(4)进行选举时参加选举人数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参加选举的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能进行选举。”党的地方各级组织进行选举时,无论是进行预选,还是进行正式选举,都必须执行这一规定。这里所指的应到会人数分别是指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取得代表资格的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经选举的委员会确定的党代表会议全体代表;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进行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党的基层组织进行选举时,无论是换届选举,还是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代表都必须执行这一规定。为了保证党的基层组织的选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党员因下列情况不能参加选举的,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并经党员大会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1)患有精神病或其他疾病导致不能表达本人意志的;(2)自费出国半年以上的;(3)虽未受到留党察看以上党纪处分,但正在服刑的;(4)年老体弱卧床不起和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5)工作调动,下派锻炼、蹲点,外出学习或工作半年以上等,按规定应转走正式组织关系而没有转走的。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党员,虽不能参加党员大会进行选举,仍应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列。

(5)确定当选人的规定和弃权票的计票方法

确定当选人时应注意:(1)当选人获得的赞成票,党的地方组织选举必须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党的基层组织选举必须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这两种不同的规定不能相互代替。(2)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选举,确定当选人了律按一律按得票多少为序,至取足应选名额为止。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可以从未当选的得票多的被选举人中重新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半数以上选举人同意,也可以不再选举。

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一般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当选。这里的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是指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最后几名因票数相等不能确定谁当选,只能就票数相等的几名被选举人进行重新投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重新投票,只是第一次选举的补充。因为第一次选举时候选人得赞成票超过了应到(或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已经取得当选资格,只是由于应选名额的限制,不能全部当选,才进行重新投票的。所以,重新投票时不必再要求得赞成票必须超过有选举权人数半数,只以得票多少来决定是否当选。

关于弃权票的计票方法。在党内选举中,选举人对候选人可以投弃权票。选举时投弃权票,也是选举人表达自己意愿、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应当得到尊重。一般来说,投弃权票是表明选举人对部分或全部选举权利的放弃,投弃权票后不能另选他人。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投弃权票后能否另选他人的问题,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一种做法是把弃权票与反对票一样对待,投弃权票后可以另选他人,只要选票上的赞成票数不超过应选名额,即认为该选票有效;另一种做法是把弃权票看作是对某一票(或几票)权利的放弃,投弃权票后不能另选他人,选票上赞成票不超过应选名额减去弃权票数的差,即认为该选票有效。在选举时,这两种做法究竟采用哪一种,在制定选举办法时应作出明确规定,经多数选举人通过后执行。应当指出的是,为了保证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办法,减少投弃权票的数量。一是对选举人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慎重对待自己的民主权利,正确认识行使权利与搞好选举的关系,不要轻易投弃权票。二是搞好候选人情况介绍,避免因对候选人情况不了解而投弃权票。

5.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组织生活制度是基层党组织生活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党风建设,增强党组织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党的建设中的一项带根本性、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基础工作。健全组织生活制度主要是完善“”制度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

(1)党员大会制度

党员大会包括支部党员大会、总支部党员大会、基层党委召开的党员大会。党员大会是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关于党员大会召开的次数,中央没有统一规定。各地从实际出发,一般性地作了一些规定: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召开的次数;总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两次;基层党委的学咒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

支部党员大会的主要任务:(1)传达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讨论、制定贯彻落实措施;(2)讨论和决定本支部的重大问题;(3)听取和审查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4)选举新的支部委员会,增补或撤销支部委员;(5)接收新党员;(6)提出对党员的奖励和处分意见,决定职权范围内的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

开好党员大会要把握好的四个环节:(1)会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要尽早确定好会议的内容和要求,并先通知全体党员,让大家作好准备。(2)会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所要讨论的事项和拟作出决定的问题要组织党员认真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要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良好风气。党员在讨论问题时发表的意见只要不违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就不能抓辫子、打棍子、戴帽子。(3)讨论决定问题,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办事。(4)决议形成后,每个党员都要坚决服从,认真执行。党员如果对大会的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也可以在下次会议上继续提出或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但决议没改变之前在行动上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党员对讨论决定的问题不了解情况,难以发表意见,可以弃权。弃权的党员同志在行动上必须坚决服从党员大会决议。

(2)支部委员会会议制度

支部委员会在党员大会闭会期间,负责领导和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的内容。概括说,就是讨论研究如何结合本支部实际,完成好党章规定的基层组织的各项任务,讨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做好支部各项工作。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内容:(1)讨论研究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指示、支部大会决议和保证本单位生产、工作任务完成的方法、步骤、措施,并组织落实。(2)研究日常的党员管理、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等各项工作。(3)分析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4)讨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情况,及时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5)掌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6)其他需要支部委员会讨论研究的问题。

(3)党小组会制度

党小组会是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党小组完成所担负工作的重要途径。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开一次。如果需要,次数可以增加。党小组不是党的一级组织。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便于组织党员学习、过组织生活和开展其他活动,根据党员数量和分布情况而划分的。党员数量少的党支部,也可以不划分党小组。党小组会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完成党小组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召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1)根据上级部署,组织党员进行各种内容的学习。(2)研究如何贯彻执行支部的决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3)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4)分析群众的思想情况,研究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5)研究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协助支部接收新党员。(6)协助支部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鉴定工作,讨论对违纪党员纪律处分。(7)按照支部的统一安排,酝酿支部委员候选人和出席上级党代表会代表候选人,改选党小组长。(8)其他需要党小组会议讨论或落实的问题。

每次党小组会的具体内容应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党支部近一个时期的工作安排,结合本小组的实际情况确定。

(4)党课制度

党课教育是基层党组织采用授课方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党员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方式。党课一般一两个月讲授一次。党支部应在每年年初制订出当年的党课教育计划,安排好党课时间、内容、教员、场地等。

(5)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

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主要是指党员领导干部除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外,还必须参加领导班子单独定期召开的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会。1990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2001年,中纪委、中组部又借鉴“三讲”教育活动的经验,专门下发了《关于改进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意见》,认真执行这一制度,有利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对于实现党的正确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贯彻执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民主生活会召开的次数和时间。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由原来的一年召开二次改为一年召开一次,时间安排在4至8月间。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

②民主生活会的会前准备

找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民主生活会的主题。会前,党委(党组)可以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方法,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面对面”、“背靠背”等多种方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听取上级党组织的意见,并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对一年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确定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及开法,一般应提前15天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上级党组织如有不同意见应及时回复。

组织好学习,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奠定思想基础。要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领导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学习党的有关文件。时间一般安排3天左右,其中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天。领导班子的每个成员,都要认真阅读规定的篇目。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如实进行反馈。会前,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会议的时间和主题,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要“原汁原味”地由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如实反馈给本人,并向上级报告。

认真撰写发言提纲,深刻进行自我剖析.领导班子每个成员都要根据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和群众所提意见,认真准备发言提纲,着重检查在党性党风方面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检查廉洁自津情况,剖析思想根源;同时对其他成员提出批评意见,对领导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不能出席会议的同志,其发言提纲可由有关同志在会上代为宣读,会后要及时向本人转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批评意见。

开展谈心活动,坦诚交流思想。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同领导班子的每个成员分别谈心,对其一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作出适当评价,肯定成绩,同时着重指出存在的问题;涉及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一些问题,要做好思想沟通工作。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谈心,增进了解,互相帮助,化解矛盾,加强团结。

③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管理和指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以党委组织部门为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认真做好协调和具体工作:①负责起草民主生活会的方案并做好通知工作;③派人直接参加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听取意见,面对面指导:②负责将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情况向党委和上级党委综合报告;④坚持抓好民主生活会通报制度。对民主生活会开得好的单位要及时总结经验,及时通报表扬,以点带面。对民主生活会开得差的单位也要及时通报批评。

④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和主持。召开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委(党组)书记召集和主持。主持人要以身作则,做到带头会前认真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剖析;会上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班子成员畅所欲言;会后带头整改。

党的组织范文篇7

深化思想认识

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党的组织制度。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使党的制度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情民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课题。

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组织制度在党的制度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党的制度内容看,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是民主集中制。从党的制度建设实践看,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是健全党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大课题。

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组织制度,推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同时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推动党的政策和党内法规入法,促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是党的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更加需要党的组织制度提供保障。

坚持正确方向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走出了一条靠制度保障而不是靠政治运动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的工作的路子。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重要论断,为推进组织制度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将这一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把握总体思路,坚持正确方向。一是坚持组织制度为组织任务服务、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发展党内民主,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新活力。三是坚持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四是坚持配套衔接、科学管用,遵循党的执政规律,努力实现党内制度建设和国家法制建设协调推进,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五是坚持立足现实、前瞻未来,着眼于管根本、利长远,顺应国情民意和时代要求,增强组织制度的生命力。

明确主要任务

当前,省市县乡党委换届和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提供了极好机遇。一是创新与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总结这次换届发扬民主、推进改革、严肃纪律的成功经验,包括乡镇党委“公推直选”试点经验,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适时修订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二是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推广一些地方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做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三是创新与完善党委领导班子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研究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健全工作机制的新经验,健全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制,完善新一届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领导班子团结协调、高效运转、能够及时发现解决自身矛盾的工作机制。四是创新与完善党内基层民主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从党的组织制度内部结构看,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需要做的工作也有许多。首先,党的基层组织具体制度需要创新完善。这些具体制度在解决党的基层组织操作层面问题和基层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地方和部门党建工作制度需要创新完善。这些工作制度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较强,是地区或部门党的建设、党的工作必不可少的制度规范,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党内条例需要适时修订和及时制定。

探索有效途径

推进创新,做到持续改进。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中推进制度创新。尤其要把党的建设实践创新成果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使之不可逆转,为我们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与时俱进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组织制度创新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步调、相协调。

党的组织范文篇8

一、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规模较大的科研院所党的委员会、地(市、州、盟)级和地(市、州、盟)级以上机关党的委员会执行四年任期,其他党的基层委员会执行三年任期。

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村党支部委员会执行三年任期,其他党的支部委员会执行两年任期。

二、需作出更具体的规定或需变通执行第一条规定的,分别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铁路、民航系统由铁道部党组、民航局党委提出意见,报中央组织部审定。

三、党的基层组织的任期确定后,原则上不得随意变动,确需调整的必须报批准任期的党组织审批。

党的组织范文篇9

一、现行基层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和不足

长期以来,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主要依托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开展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党小组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支部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并大多数都以政治内容集体学习为主,一般采取读报、学习相关文件、时事政治、开展讨论等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有了一定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政治学习外,有的基层组织也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开展一些社会服务活动等,为基层党的组织生活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涵。但从总体上看,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和基层党员的实际需求还不大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生活的封闭性。一些基层党支部的组织活动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支部为单位而进行,缺乏与其他支部的联系,缺少与党外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处于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上下不沟通、左右不联络的状态,看起来组织生活基本上没有间断,但总是里面“热闹”,外面“冷清”,其他支部没有感觉,群众没有感知,客观上造成党员的信息交流受到局限,影响到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二是组织生活的单一性。组织生活方式主要是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时期内对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一成不变的方式让党员普遍感到厌倦,觉得参加组织生活是一种形式,意义不大,收效甚微,造成党内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明显弱化,影响到基层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是组织生活的形式化。一些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主题不鲜明,内容不丰富,经常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没有实质性内容,内容枯燥乏味,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和开展其他活动,没有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组织生活缺乏实效性,甚至有的基层开展组织生活还存在“娱乐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政治观念淡化,也损坏了党的形象。

这些弊端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党员的政治热情,也直接影响到党的组织建设水平。因此,党的组织生活必须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在开放的形态下加强基层组织间的沟通和横向联合,以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把广大党员凝聚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基层组织健全而活力四射,组织生活严肃而又朝气蓬勃,进一步激发党员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推动党内活动与社会的互动共进。

二、“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主要特点

“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传统组织生活存在的封闭性、单一性和形式化等问题,着力打破以往党组织活动仅向本单位党组织党员开放,且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的传统做法,并结合富有特色的“阵地联建、活动联动、发展联推、人才联培、实事联办、党员结对”的“五联一结对”活动载体,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丰富组织活动内容,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体性。党的组织生活的主体角色是党员,其实施过程只有充分考虑到党员的主体地位,才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中,鼓励党员事先参与,对组织生活的形式、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共同谋划和设计出生动有效的组织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基层党员的参与意识,并化作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

二是互动性。只有互动的组织生活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组织生活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中,突出强调党组织生活不再局限在隶属的党组织进行,有效加强基层组织间的横向联合以及党员之间的民主互动,促使基层党的组织生活由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转变为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为一体的民主互动式,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性。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形式,是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方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倡导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除专题的政治学习外,运用专题调研、网上交流、体会演讲、走访参观等多种开放式的形式,把组织生活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新了工作思路,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四是辐射性。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党的力量在人民群众。要巩固执政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党组织就必须在开放的形态下去联系群众、影响群众。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党组织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总而言之,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着眼突破长期以来党内组织生活程序化的模式,克服了基层组织生活枯燥、单一的传统形式,有利于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不同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优势和特点,扩大党员的信息交流范围;有利于激活基层党组织创新思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接受党性教育,提高党的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政治热情,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基层组织生活更加直接融入到社会当中,融入到党员的实际当中,融入到群众的视野当中,不断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实施因素

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更高、内容更加丰富,基层组织生活既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要按照“创新形式、拓展内涵、共享资源、激活活力、增强实效”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党的组织生活的新路径、新办法,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新模式,使党的组织生活方式由“自我封闭”变为“开放互动”,使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促进党的组织生活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党的事业全面发展,突出抓好体现开放的四个实施因素:

一是选定活动主题。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前,按照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党建工作任务和社会热点等相关内容,通过党务公开栏、公告、网站等多种渠道,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征集活动。活动采取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程序,在全体党员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民主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同时,鼓励基层党员参与方案设计和策划,并对党员自行设计、形式新颖、效果突出的组织生活创意进行奖励。

二是抓好组织实施。以“方便参加对象,利于组织实施”的原则,创新组织活动方式,提高党员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施过程中,开放型组织生活可由一个单位独立组织,也可由几个单位党组织联合开展,系统内、区域内联建支部的党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起参加组织生活,也可适度向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开放,并尝试组织生活“轮流主持”的办法,这样既可为党员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也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三是创新活动内容。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会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会影响党员的参与热情。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和专题讲座,走访先进模范人物,组织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和党员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尝试利用网络建立网上党组织生活平台,使开放的组织生活实现“基本型”规定动作和“主题型”个性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组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生机。

党的组织范文篇10

(一)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向服务方面转换,源于几个方面的依据:

首先,从时代变迁的层面来看,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党的功能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来的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利益整合、政策制定、引导选举、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等方面。但这些功能只是一种“应然”,当它试图变为“实然”的时候,就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党的功能的发挥在某些方面受到制约,在某些方面又得到强化。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由于旧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党处于不合法地位,党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导选举、输送精英的功能,只能在自己的根据地有限地实现这一功能,换句话说,党在这方面的功能不可能不弱化。同样由于这种历史状况,党不可能利用当时的国家权力来体现自己的功能,只能通过自己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通过各级党组织卓有成效的服务,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出党的政治功能,使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实现。

党执政后,党组织在政权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可以通过权力来体现自己的政策意图,可以通过权力来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最大限度地为人民做好事。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往往在权力的运作中得到实现。可以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的政治功能更多地是通过在权力系统的政策制定并直接“管”一切而成为“实然”的。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可以利用的权力本身发生了变化。所谓执政党,一般是指掌握了行政权力、具有组阁权的党。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行使力度都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更多地限定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在政府的职能尚且要转换的情况下,党利用行政权力手段体现自己作用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这并不是说,在政府退出的空间政党不能进行活动,相反,由于政党不是政府,它恰恰可以在政府退出的空间进行政治活动,只是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手段和方式体现自己的领导作用,而必须以新的形象,即服务的姿态进行活动。

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否就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或者有割裂权力与服务之嫌?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都是领导核心。但是,这种领导核心作用怎样体现出来,是以权力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体现出来,不是由党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它取决于时代所能提供的条件。在可以合法地运用权力的范围和领域当然利用权力,但在权力本身已经不再起支配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党只能以非权力的方式起作用,而最能让人接受的非权力方式就是服务。这不是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而是真正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为了以服务的功能增强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认可。邓小平曾有一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时代越是发展、前进,我们就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党的生命力、活力、战斗力,创新的源泉,均来自于此。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党的不同层次的组织所能发挥的功能,亦即“实然”的功能,并不是“上下一般粗的”。党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是有定论的。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党的不同层次的组织体现自己功能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侧重点上,体现的形式也不完全一样。如果说,在较高层次上的党组织应强化其利益整合和政策制定功能的话,那么,在基层则应注重其执行政策和强化服务的功能。这里有几个社会层面因素决定了基层党组织不能不具有不同的功能:

一是党在基层的组织所面临的往往是具体的微观的组织或个人。比如,在一个特定的村庄内部,虽有村干部和村民的矛盾,但还不能称之为不同阶层的矛盾。在特定的一个基层单位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单位,并无普遍意义上的政策性整合,更多的是执行政策,或者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不同群体的意见。虽然各地方各单位可以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但这种小范围的政策显然不能突破中央的政策框架。再如引导选举的功能,虽然中央、基层组织都有这一功能,但基层党组织往往是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来引导选举的。所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不可能和中央或省、市一样。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自治程度将越来越高。从一国范围来说,从宏观的政治生活来说,社会当然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享有一定程度自治权的公民社会将逐渐显现出来。在这种社会变化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党的基层组织。在特定的社会自治组织内,公民对许多事务享有法定的自治权利,而自治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意味着不可用行政权力的手段去干预某些社会事务。基层党的领导方式必然面临着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以党的功能某种程度的变化为前提。如果党的功能就是对具体社会事务的决策或管理,那么就不能不导致干预行为,不能不承受因为干预而带来的各种后果。反之,如果党的功能转变到服务方面来,转变到运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这都属于服务的范畴)等行为上来,那么执政党就成为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协调者和捍卫者,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会由此得到体现。市场经济越是完善,现代公民社会自治程度越高,这一问题的显现程度越大,对于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的要求就越迫切。

三是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或自治组织各有其权力的边界。在健全的市场体制下,在完善的法治环境中,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在中央层面,执政党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权力去承担政治上的全部责任。但是,如果党组织在基层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都以权力运用者的姿态出现,那么,对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党组织能否以“党”的名义承担经济的责任?如果不能以“党”的名义承担经济损失,那么党的领导方式只能以其他途径来实现。这就是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得不调整、转换的关键所在。现在,在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组织中,在村民自治的农村,人们普遍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各种办法来解决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农村经济联合体的关系。这在本质上是以人格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方式,即对党组织负责人社会“身份”或社会“角色”的确认,笔者也是赞同的。这在中国的国情之下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是,作为研究问题,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当一个党组织负责人兼任村委会主任、经济联合体负责人时,他获得了最大的权力资源。但是当权力运作出现问题时,究竟是党组织来担负责任还是该负责人自己承担责任,或是村委会等组织来承担责任?在权力没有边界时,不出问题什么都好办,出了问题则没有任何组织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称的一种表现。

再次,从文化层面来看,在多元的社会结构、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党只有体现服务功能,才能以先进的理论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一个多元的现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需求必然不同。执政党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能不对社会的价值整合、文化发展起引导作用。在中国,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支持依据,是进行价值观整合的参照坐标,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指针。基层党组织由于直接面对千百万群众,更负有把不同的价值观整合到一个最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基本点——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的责任。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在的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独立思考能力、民主意识都远非过去的时代所能比拟,口头的宣传虽然可以在群众中起到一定作用,但人民更看重党的实践,特别是身边的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行为。党的功能以服务为重心,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者的良好的服务行为,就会比任何宣传都更富有感染力。如果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能够得到经常性、制度化的体现,那么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宣传引导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更易于内化为人民的信念和自我追求,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将因此而获得更深入的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都会因此而大大增强。

(二)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怎样变为“实然”?在村级党组织和大量的中小企业党组织没有掌握足够的人力和财政资源的情况下,党能够在哪些方面发挥服务的功能?

首先,推动所在单位、社区、村庄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切于群众有益的事情。这是最切实际、群众最看得见的狭义上的服务。这里既包括对权力资源的运用,即利用这种资源来服务于人民;也包括党组织、党员个人在权力范围之外的服务行为。党组织以服务的形象出现,有计划地组织党员为群众办实事,这在许多地方已经坚持多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有基层党员反映说,服务虽好,但没有钱办不成事,所谓功能转换无法实现。这个理由当然有客观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合理之处。但值得深思的是,在建国前,党没有权力没有钱,为什么能够把服务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这里有一个思路转变的问题。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在农村,所谓办实事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路、通电、水利建设等等,这些大多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真正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就是为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二是带领群众致富。这需要提高党组织成员的整体能力,充分发挥组织的优势,与相关权力机构和经济组织协调关系,为群众寻求出路。三是急群众之所急,做一些具体的事宜,在群众互助行动中起组织、协调作用等等。这些事情有的是党组织在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情况下可以做到的,有的则需要全国范围的政策的协调。如果党组织的功能侧重于服务,就要对政策环境进行某种改革。

第二,促进上下沟通,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既要执行上级的决策,又要面对广大群众,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其在政策过程中处于既“输入”又“输出”还要贯彻执行的衔接点上。这一“点”是构建上下沟通机制不可缺少的环节。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这一环节中是大有作为的。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散落的、自发的利益表达能否如实地反映到有关部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得到组织支持的利益表达尽管也受到社会环境或制度的制约,但毕竟更易于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基层党组织能否如实地表达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至少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整个上下沟通机制的运作是否有效,这决定了能否真正把群众表达的内容“输入”到相关决策部门;二是基层党组织的授权如果仅仅来自上级,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行为;三是群众的利益表达能否得到回应,如果长期得不到回应,利益表达就会成为形式。要使基层党组织在群众的利益表达方面发挥作用,就应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有些地方农村对党支部选举实行“两票制”,这可以改变某些不对下负责的行为,但还不是整个沟通机制的改善。为了使基层党组织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应有大的制度环境的支持,否则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就会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