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9:32:30

档案价值

档案价值范文篇1

档案价值本体论是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研究档案价值本身的存在及其方式和状态、特点、性质等的理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一)档案价值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档案价值概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连接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价值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它是通过档案与人们主体需要的关系得到体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产生对档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联结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使两者相互作用,从而把潜在的价值关系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即档案客体对主体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最终是社会实践活动促成了档案价值的实现。第二,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档案价值作为“意义”或“作用”,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档案及其属性,是档案价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所谓档案价值;主体及其利用需要,则是档案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第三,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或作用。

(二)档案价值的根源

档案价值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记录——档案文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主体对档案文献的需要,而正是这两者产生了档案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得以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社会实践活动是决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本方式,是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

(三)档案价值的性质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主要是由档案及其属性、主体及其需要以及联结档案价值客体和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决定的。

档案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档案价值的绝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是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档案价值的相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的条件性,即档案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客体、主体、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档案价值的惟一性,是指档案价值这一事物独一无二的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四)档案价值形态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档案价值形态实际上就是指档案的具体价值或具体的档案价值。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从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其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

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

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

二、档案价值认识论

档案价值认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认识本质、结构、方法以及认识运动规律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认识的涵义和内容

档案事实认识和档案价值认识是档案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档案本质、属性、特征等的认识;一二是对档案作用、效用、意义等的认识。前者主要是就档案事物本身的认识,即研究档案“是什么”,属于档案事实认识;而后者则涉及档案与主体(人)的关系,也就是研究档案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档案价值认识。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思维对档案价值客体的反映。档案价值认识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完全等同于档案事实认识。档案价值认识包括档案价值认知和档案价值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档案价值认识的系统结构

档案价值认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结构:

1.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主要由公众、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主体所构成。

2.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就是档案价值,它具有认识客体的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规律性。

3.档案价值认识的中介系统。档案价值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和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实践活动,是档案价值认识的重要中介和中间环节。

(三)档案价值认识的形式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以意识、观念的形式反映或掌握档案价值客体的过程。意识、观念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最基本的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和理性思维的形式。

1.档案价值感性认识形式。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感觉、档案价值知觉和档案价值表象三种形式。

2.档案价值理性反映形式。档案价值理性的反映是主体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观念地或理论地掌握档案价值的高级形式。它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概念、档案价值判断和档案价值推理三种形式。

(四)档案价值认识方法

1.辩证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档案价值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对档案价值本质的认识。

联系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是在普遍联系中产生和存在的,档案价值不仅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且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采用联系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目光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认识档案价值,注意研究和把握档案价值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2.逻辑方法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观念地反映和把握档案价值客体的一种形式。这种观念的把握,需要主体进行一定的思维。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活动规则和基本方法,这就是逻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等方法。

3.历史的方法

档案价值是历史的东西,它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档案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显著特点。我们应运用历史方法,考察和探索档案价值客体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前提、条件,档案价值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其转化,档案价值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档案价值运动的历史规律等。

4.定量分析方法

在档案价值研究的某些领域或方面,可以而且必须运用适当的定量分析方法。档案价值认识研究领域,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如对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定量分析方法。但是,定量分析方法应该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五)档案价值鉴定

1.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和含义

档案价值鉴定,是指档案工作者主体在档案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档案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评估和预测,并据此决定档案的存毁。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及其定义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价值评价的重要形式,是档案价值评价在档案管理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档案价值鉴定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档案价值鉴定决定档案的存毁。

2.档案价值鉴定的活动过程

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进行档案价值鉴定,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使所有参与档案价值鉴定的档案工作者“有标可依”。档案价值鉴定标准是一个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实践标准、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性或方法性标准和档案价值鉴定技术标准。

获取档案价值信息。在确立了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以后,档案价值鉴定主体——档案工作者还需要获取档案价值鉴定客体——档案价值的信息。档案价值信息主要包括档案价值客体——档案的信息和档案价值主体——利用者的信息两个方面。

形成档案价值判断,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价值的判断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判断档案文件是否有价值,从而确定档案文件是否应该保存或继续保存;二是判断这种档案价值的程度,以便确定档案的具体保存价值及档案的保存期限。

3.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

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和制约档案价值鉴定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影响档案价值鉴定质量和效率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因素、档案工作者素质因素、档案工作法规、政策因素。

(2)对策

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研究;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成立档案价值鉴定专家委员会,对全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行宏观监督和指导;修订和完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建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提高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素质;消除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某些“心理影响”,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只有档案价值鉴定实践逐步展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充分暴露,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档案价值实现论

档案价值实现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实现本质和内容以及档案价值实现规律的相关理论;档案价值实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实现的涵义

档案价值实现,是指主体利用档案客体、档案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过程,它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1.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还未被主体认识或虽被认识而未被实现的档案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档案价值的实现,就是从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档案的现实价值。

2.档案价值实现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所谓档案客体主体化,是指档案客体被主体所利用,对主体产生一定效应,使档案客体成为主体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客体主体化体现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就是利用者主体占有、吸收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档案,把档案客体的属性、规律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档案价值实现规律

1.时间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双向影响规律。档案价值同时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档案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大体上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上升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增性的规律,档案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实现其价值;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下降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减性的规律,档案价值实现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本质上看,档案价值的递增和递减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正是这种价值递增和递减才真正反映了档案价值的运动规律。

2.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性递增规律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档案从主要为政治斗争服务逐步转向主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服务,由主要为统治者少数人服务而转向为全体人民服务,档案价值的社会性日益增长。档案工作也逐步由“国家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

档案价值范文篇2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其它相关论文还有周耀林的《档案价值层析》,吴祖鲲、吴桐的《论档案的功用和文化价值》,柳再义的《档案保存价值的定量研究》,彭光照的《浅析档案利用价值的构成因素》,张斌的《论档案价值形态》等等。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档案价值形态的研究推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除上述之外,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还有两点考虑。首先,我们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档案价值转化,需要实现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研究档案价值转化提供逻辑支点。档案价值转化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因此,对档案价值进行区分,并剖析不同档案价值形态的特点,将为后面章节的展开论述做好准备。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其它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谢伦伯格的本意,谢氏认为,档案对于原机构的价值是由文件当初被产生和被积累的特定目的决定的,这说明档案的原始价值包括文件价值(由文件当时的作用大小决定)与档案的初始价值(文件产生机构积累的意义)两部分。而档案的从属价值是由其原始价值衍生而来的价值,表现为对文件形成者以外的利用者的意义和作用。当档案不再被其形成者所利用时,并不说明此时的档案已没有价值了,实际上,档案的原始价值已转化为从属价值了,表现为档案价值的扩展趋势。在我国档案界,通常把档案的原始价值叫第一价值,把档案的从属价值叫第二价值。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指出:“档案具有对机关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的双重性及过渡性。从双重性来说,档案时机关的作用,可称为第一价值,对社会的作用可称为第二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可见,档案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双重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过渡性。当档案由第一价值(原始价值)过渡到第二价值(从属价值)时,其价值发生了扩展,我国档案界称之为“档案价值扩展律”。其实,从实质上看,档案价值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转化过程中。档案的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的过渡实质上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向从属价值的转化。

2.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于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思想,最早也是由谢伦伯格提出的,他当时称之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指出:“在讨论美国国家档案馆所逐渐形成的那些鉴定标准时,我要提到两个问题:(一)公共文件内关于产生它的那个政府机关的机构组织和职能运行的证据;(二)公共文件关于与政府机关有关的个人、法人团体、问题和情况等情报资料。因此,公共文件有两种价值,即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谢伦伯格只谈到政府机关形成的公共文件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没有涉及到政府机关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其实,他的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延伸开来,同样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所谓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是指档案能够作为其形成者的有关情况(如单位的组织、职能、开展的活动、个人的自然情况等)的证据;所谓档案的参考价值,是指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对档案形成者及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参考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谢伦伯格所说的情报性价值即指的参考价值,因为“证据性”和“情报性”就如同“凭证”和“参考”两个概念一样,它们的外延界限非常清楚,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对于一个政府机关来说,要判定其档案的凭证价值,应当从3个方面去把握:一是该机关在所属行政等级系统中的地位;二是该机关的职能及其性质;三是该机关根据规定的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及其性质。总之,判定档案的凭证价值,主要是根据机关的地位、职能和活动,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价值就越大;反之,档案价值就越小,谢伦伯格认为:“在考察证据价值时,档案工作者也可能会同时保存具有其它价值(不仅对于行政官员和行政管理研究者有价值,而且对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一般学者有价值)的文件”,(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并进而认为,档案的情报性价值一般也被称为研究价值,即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情报价值来源于公共文件中有关公务机构所处理的人、地、问题之类的情报资料,而不是来源于公共文件中关于公务机构本身的情报资料。

我国档案界一般将档案的情报性价值表述为“参考价值”,或通俗地称为档案的“参考作用”,指的就是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对于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参考意义。所以,档案的参考价值又可分为多种具体形态,如行政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知识价值等等,这是由于人们参考档案的角度及所运用的领域不同决定的,在此,不必赘述。

3.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界最常用的一个关于档案价值的术语,“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也就是说,一提起档案价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而非其保存价值。因为,“利用价值”可能会更通俗、更直接地反映档案可供人们利用从而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价值属性。实际上,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针对档案的具体用途而言的,即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的利用者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如某份学籍档案中有关某一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记录,对该学生考研、谋职或出国留学等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凭证作用;某份工程设计档案成为有关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直接依据;某份车辆管理档案成为处理某起交通事故的原始凭证等等。上述中的“参考作用”、“直接依据”及“原始凭证”都是指的档案具体的利用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绝对的;从微观上讲,档案是否具有价值,会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此时有价值而彼时则没有价值。这里所谓有没有价值,则是以有没有某一具体的利用价值为衡量标准的。”(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所以,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有多种具体形态的,多层次的。

档案的保存价值是在人们意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之后才认识到的价值形态,因为只有人们认为档案有用,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存它。再者,当我们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时,不仅要首先断定档案有无利用价值,而且要搞清楚其利用价值的大小,以确定合适的保管期限。“档案的保存价值,是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紧密相关的一种价值形态,我们在鉴定工作中所讲的鉴定档案的“价值’实质上就是鉴定具体的保存价值”。(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也有人认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挑选和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保存以及保存多长的时间。因此,鉴定档案价值,更确切地说,是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注:陈兆@①、和宝荣主编:《档案管理学基础》(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页。)可见,档案的保存价值与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的保存价值也就是指档案具有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保管期限”。(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总之,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的保存价值的基础,保存价值是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档案的保存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保管代价。

4.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存在状态或表现状态可将档案价值分为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处于“休眠”状态时的价值形态,此时的档案没有被纳入主体的活动范围,档案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这就是档案价值的隐含性。档案价值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毕竟不像档案实体那样具体。档案实体是档案价值的载体,档案价值是档案载体的灵魂。无论是档案的凭证价值还是档案的参考价值,平时都表现为潜在价值,只有被人们利用时,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能外现,即转化为现实价值。如一份合同,平时只是放在档案室或档案馆里,这时,它只具有潜在价值而不具有现实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相对于其潜在价值而言,是档案正在被利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由于档案被利用,从而对档案主体造成一定的效应(包括正效应和负效应),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所以说,此时的档案价值表现为现实价值。一份房产证为某起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证据,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这一过程使该房产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由上述可知,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我们从理论上认识的,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我们从实践角度衡量的,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过利用档案的主体——人这一中介,档案利用主体是实现档案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5.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如果撇开具体的档案,把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档案价值表现为绝对价值形态。因为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别的不说,单从延续人类文明史这一角度来说,档案价值也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档案具有绝对价值。再者,从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来说,档案价值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档案对于人的价值是绝对的。

“绝对”与“相对”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范畴,两者不可分割。提到“绝对”,必然有“相对”与之对应。档案的相对价值是人们从微观上对档案价值进行认识的结果。从微观上看,有四条理由可以说明档案具有相对价值:其一,同一份档案对于不同的利用者具有不同质或同质不同量的价值;其二,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如我国至今还保存的6件唐代档案,在当时来说,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珍贵;其三,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价值,如一个地区的土壤档案对于另一地区来说,可能就没有多少价值;其四,同一份档案在全宗内档案完整程度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完整程度高时,其价值相对小,完整程度低时,其价值相对大。

6.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

所谓档案的自在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未必为人们认识实现的档案价值;所谓档案的自为价值,是指已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不依赖于档案价值认识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对于档案价值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来说,一切档案价值都是自在的,都具有自在性。但是经过人们的实践、认识、评价以后,人们就可以观念地把握档案价值。譬如,“高龄”档案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直到迈斯耐尔提出“高龄档案应当受到尊重”原则之前,一直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档案的书法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等在一开始也未被人们所认识,档案的这些价值就表现为自在价值。因为档案的这些价值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未被人们认识、发现和观念地把握而已。当人们正确地认识并在观念中把握档案价值时,档案的自在价值就转化为自为价值。档案的自为价值是其自在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档案自在价值的已知形态,是档案自在价值的近似反映。

档案的自在价值如果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就可能永远是自在的,不能得到实现。档案的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的关系是存在与认识、被反映与反映的关系。档案的自在价值向自为价值的转化,是以档案利用主体实践、认识和评价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的自在价值是未知的、无限的,其中的某些自在价值转化为自为价值,并不等于说,档案客体就无自在价值了,相反,档案客体仍有其它自在价值需要人们去不断地认识和发现。档案价值不断地从自在形态转化为自为形态,再转化为潜在形态,最后到现实形态,档案价值就是始终处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

7.正价值与负价值。

档案价值最终表现为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由此可知,档案价值应当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所谓档案的正价值,就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正确的、积极的效应;所谓档案的负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反向的、消极的效应。那么,档案价值如何表现为正价值、负价值呢?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知道,档案价值是通过人们的利用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有其特定目的,而且这种目的往往是由特定需要决定的。因为人们的需要形成人们的动机,动机又形成目的。可以说,人们利用档案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但这不等于说,“满足需要”就是档案价值。其实“满足需要”只是形成档案价值的一个必经环节,它不是档案价值的标志。档案价值的标志是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档案主体的需要是产生档案价值的出发点,没有档案主体需要,也不会产生档案价值。当档案主体的需要是正当的和健康的时候,那么,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正向的、积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正价值;档案主体的需要不正当、不健康时,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反向的、消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即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档案只能产生反作用。用设备档案来维修机器,用历史档案进行学术研究,用城建档案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档案主体的正当需要而利用档案;相反,为了沽名钓誉而篡改自己的人事档案,法庭作证提供假证据等等,这样的利用是为了满足一些人不正当的需求,档案价值必然表现为负价值。可见,决定档案价值正负的因素是档案主体需求的性质,

8.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其实就是指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档案价值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谓档案的眼前价值,就是指档案对于人们眼前或近期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所谓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档案对于人们将来的、长远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一般指档案的正价值,它们是按照档案功效的长短来划分的。档案功效的长短既与档案客体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会受到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的影响。

首先,档案功效的长短受档案客体本身特点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类型档案,其功效的长短自然不同。如一般而言,会计凭证的功效要短于会计报表的功效,机密档案的功效一般长于非密档案。不同内容的档案,其功效也不同。如一般的事务性通知只具有短期功效,而与其同一个立档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无疑具有长期功效;反映立档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长,反映立档单位次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短。即内容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长,内容不太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较短。

其次,档案的功效也与档案主体的社会档案意识有密切关系。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档案价值在档案主体头脑中的映象,即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当然,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是建立在档案主体对档案客体及其属性价值的认识基础上的,但档案价值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档案价值意识强,档案意识就强;反之,档案价值意识弱,档案意识就弱。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对同一档案客体,具有不同档案意识的人,对于档案客体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也不一样。档案意识弱的人,可能只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而档案意识强的人,既能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又能预测档案的长期功效。档案意识的形成与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档案作用的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931年,就表现出其关于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思想。当年,他在党中央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上亲笔批示:“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种,一份存阅,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注: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档案价值范文篇3

科技档案记录着重要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活动的全部流程,做好新时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保护好档案机密,而且要重视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在保密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档案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本文将简单分析科技档案的价值,并从客观分析科技档案的价值,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做好科技档案研究工作,优化科技档案利用途径等四个方面来浅谈新时期增强科技档案利用价值的创新意识。

2科技档案的价值

完整的科技档案通常会用文字、照片、图纸和其他原始资料记录科研成果和每一项科技活动的全部流程,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能够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方案。从整体上分析,科技档案主要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开发与利用价值,另一种是直接性复用价值。开发与利用价值是通过有效地开发和研究来挖掘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将原来的科技档案内容作为参考,实现再次学习与开发利用。例如在研究抗生素时,先查阅关于青霉素的科技档案,分析细菌和真菌所引发疾病的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降低目标细菌的抗药性。而且,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活动和发表科研结果的过程中都会记录详细的信息,从而为以后的科研工作者提供经验,扩展他们的研究视野,促进科研工作的新发展。直接性复用价值特指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性实践中可以直接参考之前的科技档案,了解最完整的数据信息,避免重复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研究某一种科技工程时,科研工作者可以直接查询科技档案中所记录的数据,避免重复计算与测量,以此简化科研流程,节约科研成本,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3新时期增强科技档案利用价值的创新意识

3.1客观分析科技档案的价值。科技档案有明显的外在价值,也有抽象的潜在价值,如果忽视了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必然会影响利用效果,增加额外的科研成本。因此,科研人员应重视客观而全面地分析科技档案资料的价值,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档案的潜在价值,在查阅科技档案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从档案依据出发,体现档案的外在价值。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可以将查阅与收集的所有数据信息、图片资料以及其他科研流程作为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文献,最后在验收环节,整理好科技档案,将研究成果进行上报,充分体现科技档案的外在价值。第二,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学习之前的科研数据,分析研究成果,运用前人的优秀思维方式开展科研工作,这样能够节省科研时间,避免重复的科研工作流程。例如在同一地区建设农业园地时,科研人员可以先参考以前的档案资料,了解该区域的水文条件和气候特征,对农业园地的设计图纸、农作物种类、土壤有机物含量和水肥配置比的数据进行重复利用,以此简化科研流程,节省时间,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第三,重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科研成本。此时,科研人员应该认真研究前人的科技档案,努力开发数据资料,将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应用到国家经济建设事业中,例如在修建土木工程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以前的图纸、方案和测绘数据资料,做好适当地改造工作,以此节约土木工程建设成本,促进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3.2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主要是指要在开发科技档案价值的同时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应结合新时期的要求,不断优化内部机制,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调整科技档案管理队伍结构,大力培养青年骨干精英,合理分配干部层次。与此同时,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应引导青年管理人员迅速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科技档案管理与开发工作,发挥创新意识,努力挖掘有价值的档案资源,不断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勇于实践新技术,全面推进科技档案管理与开发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科学化与高效化。而且,档案管理人员理应恪守职业道德,坚守正确的工作立场,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与事业进取精神,切实做到严格守秘,坚持与时俱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原则,遵纪守法,全心全意地维护科技档案机密,合理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确保科技档案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安全性。3.3做好科技档案研究工作。做好科技档案研究工作主要是指档案管理人员应协同科研人员认真分析科研题目,整合不同种类的科技档案,实现分类保管与开发。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本馆的科技档案信息,优化档案编研机制,这样能够更及时地帮助科研人员调阅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应协助科研人员做好科技档案信息及其成果的加工与整理工作,使科技档案更为系统和标准。3.4优化科技档案利用途径科技档案保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发挥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推动科研事业的良好发展,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重视优化科技档案利用途径,使科技档案服务科学与国家。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大对科技档案的宣传,让全民认知和了解科技档案的价值,提升科技档案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配合科研人员共同创新科技档案利用策略,提供网上查阅、信息咨询和参观科技档案馆的服务,树立档案馆良好的形象。

4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记录着重要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活动的全部流程,具备极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和直接性复用价值,科研工作者应该重视开发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积极展示科研成果,正确运用前人的优秀思维方式开展科研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应重视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做好科技档案研究工作,完善档案编研机制,不断优化档案利用途径,拓展科技档案服务渠道。

【参考文献】

[1]孟凡秀.科技档案利用在企业中的价值[J].城建档案,2016(04).

[2]陆思洋.博物馆文化的新内涵及开发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

[3]李艳华,吴雪儿.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认知[N].鄂尔多斯职业学院,2014(14).

档案价值范文篇4

历史研究是通过对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揭示和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可以提供历史研究作为证据的主要是档案史料。史书和地方志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进行政治斗争不可缺少的材料,编史修志是我们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史修志最可靠的材料也是档案。所以说档案是进行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的第一手史料。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这两部我国古代的名著,编修时都大量地利用了档案史料。

我国具有悠久的编修史志的传统,内容之丰富,卷宗之浩繁为世界各国罕与伦比。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历史地方志有一万多种,达十万多卷。我国编史修志之所以发达,与利用了大量的地方档案史料是分不开的。档案史料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档案又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外交、文化教育等的重要凭证。我国各级档案部门以及民间数量巨大的档案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档案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内容十分丰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档案中有大量文书、地图载明我国的领土海疆。解放以来这些档案为我国与友好的邻国划分边界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和霸权主义者歪曲历史,制造谎言妄图侵占我领土和海岛,但谎言代替不了事实,我们保存的大量有关档案和图籍是揭露这些谎言和捍卫我国领土的极好材料。

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如治理黄河、长江、海河等河流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和最小的枯水量,成为设计三门峡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依据。在发展农业中也大量利用档案中晴阴录等材料,从而掌握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和水旱灾害情况,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古迹遍及全国,成为中外游客观光游览的胜地,而这些古迹每届修缮和陈列展览,也都要利用大量历史档案。

档案不仅是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可靠依据,同时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文学创作的实例表明,档案史料所反映的史实曾对作品的取材、情节构思起过重要的启迪甚至是凭证作用。中国作家姚雪垠写《李自成》时,也是阅读了大量的档案材料的。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二、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同时又是新的社会实践最可靠的凭证和依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档案发生的效用与日俱增。正确地继承前人的经验,有批判有分析地运用档案材料,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防止思想僵化的较好途径。档案是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客观地、真实地记载者各阶段的活动,铭刻着历史上的千秋功过,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地利用档案已成为党的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编辑《选集》《选集》等都利用了大量的档案。社会实践产生了档案,并赋予档案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档案是总结经验、交流技术、落实政策、配合并服务于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档案中记载着各机关工作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为落实政策、平反案件、配备领导班子、交流技术、总结经验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凭证。某市剧团一位编导,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当时他认为一切全完了,于是便悄然到内蒙一边远地区隐居,连亲友也不知道他的去向。1982年人口普查,解放军才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山区发现了他,并向他宣传了党的政策,他这才给原单位发信要求复查他的问题。原单位派人查了几个月毫无结果,最后找到档案馆,档案馆提供了他被错划右派的全部材料,问题解决后,该人无限感慨地说:“是档案救了我。”

各级领导干部利用档案可以增加知识,对于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也是大有裨益的。历史明君贤相以及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革命家,他们从切身体验中赋予档案以“文化财富”、“知识宝藏”、“历史舟车”等崇高美好的名称。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和以为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前后都采取了接管档案,保护档案,统一管理档案的有效措施,这是十分英明的。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作了重要指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档案工作是很重要的专业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历史研究,进行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因此充分的发挥档案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库房问题。有的单位档案房简陋、潮湿,致使档案材料因长期受潮发霉而纸张变质、字迹模糊,或是档案遭受虫蛀、鼠咬;二是人员问题,有的单位档案无人管理,或是只派些老、弱、病、残应付,这些单位不注意留存档案,也不想利用档案,“只要机器转,什么档案不档案”;三是有的由于管理不科学,致使鱼龙混杂,玉石不分,用时查找不到,使一些“真材”没有“用武之地”,躺在卷柜“睡大觉”;四是不少人不了解档案在整个社会中的重大作用。

档案价值范文篇5

档案是国家的财富,是人类记忆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保存的档案年代是否久远、数量是否浩瀚,是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和探索档案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是档案学理论的重要课题。档案价值论的建设,不仅对档案学理论发展和档案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档案价值论,以档案价值现象、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由三个理论部分组成:

一、档案价值本体论

档案价值本体论是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研究档案价值本身的存在及其方式和状态、特点、性质等的理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一)档案价值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档案价值概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连接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价值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它是通过档案与人们主体需要的关系得到体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产生对档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联结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使两者相互作用,从而把潜在的价值关系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即档案客体对主体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最终是社会实践活动促成了档案价值的实现。第二,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档案价值作为“意义”或“作用”,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档案及其属性,是档案价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所谓档案价值;主体及其利用需要,则是档案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第三,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或作用。

(二)档案价值的根源

档案价值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记录——档案文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主体对档案文献的需要,而正是这两者产生了档案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得以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社会实践活动是决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本方式,是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

(三)档案价值的性质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主要是由档案及其属性、主体及其需要以及联结档案价值客体和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决定的。

档案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档案价值的绝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是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档案价值的相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的条件性,即档案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客体、主体、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档案价值的惟一性,是指档案价值这一事物独一无二的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四)档案价值形态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档案价值形态实际上就是指档案的具体价值或具体的档案价值。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从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其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

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

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

二、档案价值认识论

档案价值认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认识本质、结构、方法以及认识运动规律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认识的涵义和内容

档案事实认识和档案价值认识是档案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档案本质、属性、特征等的认识;一二是对档案作用、效用、意义等的认识。前者主要是就档案事物本身的认识,即研究档案“是什么”,属于档案事实认识;而后者则涉及档案与主体(人)的关系,也就是研究档案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档案价值认识。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思维对档案价值客体的反映。档案价值认识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完全等同于档案事实认识。档案价值认识包括档案价值认知和档案价值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档案价值认识的系统结构

档案价值认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结构:

1.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主要由公众、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主体所构成。

2.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就是档案价值,它具有认识客体的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规律性。

3.档案价值认识的中介系统。档案价值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和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实践活动,是档案价值认识的重要中介和中间环节。

(三)档案价值认识的形式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以意识、观念的形式反映或掌握档案价值客体的过程。意识、观念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最基本的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和理性思维的形式。

1.档案价值感性认识形式。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感觉、档案价值知觉和档案价值表象三种形式。

2.档案价值理性反映形式。档案价值理性的反映是主体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观念地或理论地掌握档案价值的高级形式。它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概念、档案价值判断和档案价值推理三种形式。(四)档案价值认识方法

1.辩证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档案价值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对档案价值本质的认识。

联系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是在普遍联系中产生和存在的,档案价值不仅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且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采用联系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目光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认识档案价值,注意研究和把握档案价值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2.逻辑方法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观念地反映和把握档案价值客体的一种形式。这种观念的把握,需要主体进行一定的思维。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活动规则和基本方法,这就是逻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等方法。

3.历史的方法

档案价值是历史的东西,它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档案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显著特点。我们应运用历史方法,考察和探索档案价值客体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前提、条件,档案价值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其转化,档案价值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档案价值运动的历史规律等。

4.定量分析方法

在档案价值研究的某些领域或方面,可以而且必须运用适当的定量分析方法。档案价值认识研究领域,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如对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定量分析方法。但是,定量分析方法应该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五)档案价值鉴定

1.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和含义

档案价值鉴定,是指档案工作者主体在档案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档案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评估和预测,并据此决定档案的存毁。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及其定义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价值评价的重要形式,是档案价值评价在档案管理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档案价值鉴定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档案价值鉴定决定档案的存毁。

2.档案价值鉴定的活动过程

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进行档案价值鉴定,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使所有参与档案价值鉴定的档案工作者“有标可依”。档案价值鉴定标准是一个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实践标准、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性或方法性标准和档案价值鉴定技术标准。

获取档案价值信息。在确立了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以后,档案价值鉴定主体——档案工作者还需要获取档案价值鉴定客体——档案价值的信息。档案价值信息主要包括档案价值客体——档案的信息和档案价值主体——利用者的信息两个方面。

形成档案价值判断,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价值的判断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判断档案文件是否有价值,从而确定档案文件是否应该保存或继续保存;二是判断这种档案价值的程度,以便确定档案的具体保存价值及档案的保存期限。

3.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

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和制约档案价值鉴定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影响档案价值鉴定质量和效率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因素、档案工作者素质因素、档案工作法规、政策因素。

(2)对策

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研究;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成立档案价值鉴定专家委员会,对全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行宏观监督和指导;修订和完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建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提高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素质;消除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某些“心理影响”,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只有档案价值鉴定实践逐步展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充分暴露,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档案价值实现论

档案价值实现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实现本质和内容以及档案价值实现规律的相关理论;档案价值实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实现的涵义

档案价值实现,是指主体利用档案客体、档案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过程,它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1.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还未被主体认识或虽被认识而未被实现的档案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档案价值的实现,就是从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档案的现实价值。

2.档案价值实现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所谓档案客体主体化,是指档案客体被主体所利用,对主体产生一定效应,使档案客体成为主体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客体主体化体现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就是利用者主体占有、吸收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档案,把档案客体的属性、规律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档案价值实现规律

1.时间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双向影响规律。档案价值同时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档案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大体上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上升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增性的规律,档案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实现其价值;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下降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减性的规律,档案价值实现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本质上看,档案价值的递增和递减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正是这种价值递增和递减才真正反映了档案价值的运动规律。

2.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性递增规律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档案从主要为政治斗争服务逐步转向主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服务,由主要为统治者少数人服务而转向为全体人民服务,档案价值的社会性日益增长。档案工作也逐步由“国家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

档案价值范文篇6

科研档案作为船舶行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记录了船舶军工科研项目立项、研究实施和过程管理、试验以及结题验收的全过程,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情报与知识价值,不仅是承研单位辉煌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更是国之重器高新技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同时还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如何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整合资源优势,拓展利用渠道,将科研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其利用价值,对促进船舶行业发展进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船舶科研档案价值挖掘实现的必要性

(一)挖掘实现船舶科研档案价值可有效提高科研效率

船舶科研档案中存储了大型复杂型号工程管理组织经验,通过深层挖掘船舶科研档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科研经验帮助一线科研工作者解决研发设计、试验及组织协调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缩短研制周期,规避研制风险,提高科研效率。同时,挖掘船舶重大军工科技成果,可以助力科研新项目的立项与科技沉淀。

(二)挖掘实现船舶科研档案价值有利于推动科研创新

船舶科研档案资源包含了船舶科研课题、技术研发、型号任务承制及军工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凝结了一代又一代船舶科技工作者的心血,见证了新中国船舶事业从研仿设计到自主创新的历程,船舶研制知识和经验在档案中积累沉淀,对国家海军装备迭展和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船舶科研档案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船舶科研档案价值挖掘意识

当前船舶行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的传统管理意识,认为科研档案只要归档入库即可,而对于科研档案的深层开发利用、价值挖掘和实现则缺乏重视,使许多宝贵的科研档案资源错失了最佳的价值实现时机。部分科研单位对科研档案的价值挖掘形式单一、力度不足、缺乏规划,仅仅停留在提供利用、基础编研甚至编而无研的层面,通过档案价值挖掘促进中心工作的站位思想缺失。

(二)船舶科研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尚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为实现船舶科研档案的有效保存和规范管理,切实提升科研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船舶行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各科研单位也参照建立了各自的制度规范。但考虑到一般一个科研项目通常涉及多家单位,且各科研单位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不同、标准不同,导致船舶科研档案整体性、规范性、系统性不强。各单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资源的规划建设也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船舶科研档案价值的深层次挖掘。

(三)船舶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是档案资源整合和实现档案价值深层次挖掘的基石。然而现有的信息化水平尚不能满足船舶科研档案深层次挖掘的需要。大多数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纸质载体数字化的阶段,部分单位库存档案数字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有的单位尚未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

(四)船舶科研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框架尚未建立

船舶行业科研单位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及业务的专业性,各单位均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且联系密切。要进行船舶科研档案深层次、系统化的价值挖掘工作,就要通过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无差别检索。但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船舶科研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框架模型,还不能为船舶科研院所等知识密集型企业(单位)提供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路径、方式及策略。

三、船舶科研档案价值实现路径探究

(一)转变思想,强化船舶科研档案价值深层次挖掘

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船舶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提供深层次开发、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不断挖掘船舶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积极主动为船舶科研工作当好参谋,为船舶科研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二)规范先行,完善船舶科研档案管理标准规范

强化制度建设、实现规范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船舶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落地性、可操作性与指导性,从源头确保船舶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同时要立足船舶行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实践的要求,建立船舶元数据标准,将档案元数据管理要求纳入电子文件管理前端。通过对元数据的整合,提高单位系统间以及跨单位的科研档案文件信息及数据的兼容性,有力保障船舶科研档案价值的深层次挖掘。

(三)数字为基,着力推进船舶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是要加大船舶科研档案数字化推进力度,充分认识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促进档案数字化率尽快达到相关标准。二是要加大船舶科研档案信息化的深度,积极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增量档案电子化工作。

(四)深层探析,搭建船舶科研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框架

我们要基于实践视角,探索船舶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策略,以学科理论研究为依据,以现有的实践探索为支撑,以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为保障,以相关技术应用为手段,打通信息壁垒,畅通信息流,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全流程、全要素纳入其中统筹考虑,构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理论机制模型,并通过充分的实践验证,以点促面,进一步探索船舶科研档案管理新的应用模式。总而言之,深入挖掘实现船舶科研档案价值任重道远。作为船舶档案工作者,我们要提高站位,转变思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船舶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构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机制,实现船舶科研档案价值的最大化,为船舶行业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档案力量。

参考文献:

[1]魏丽维,李晶伟.基于PDCA原理提高档案管理系统档案著录质量——以某单位系统测评档案管理系统整改问题为例[J].机电兵船档案,2020(6)

[2]邓英姿.高校科研档案价值挖掘与共享路径研究[J].城建档案,2016(11)

[3]魏振国.新时代船舶军工行业档案资源建设探析[J].机电兵船档案,2021(2)

档案价值范文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价值提升

立足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对新时期档案管理有效性影响巨大。基于大数据环境,档案管理的突出特点是电子化与数字化,突显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依赖网络化的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管理成果突出。面对档案管理数据化的趋势,要重视应用全新的网络化技术结构,强化档案信息的科学管理,为档案价值的体现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价值的阐述

(一)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变化。大数据时代使档案管理面临新的环境。首先,传统纸质档案已显滞后性。鉴于此,档案管理理论急需调整与改变,突破传统束缚。其次,信息数据服务得到全面发展。数据时代的档案管理更加趋于多元化与社会化,开放程度增强,网络化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新趋势。最后,档案管理手段发生变化。将档案管理中涉及的信息收集、储存以及整合任务全部集中在数字化环境中完成。(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影响力遍及各个领域,档案管理面临新的要求,在开放性与资源共享性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档案管理需要重视构建更加开放的管理系统,紧跟时展节奏,积极完善,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三)档案管理信息化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支持。立足档案管理本质进行分析,档案代表的是资源的集合,是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状况的详细记录。对行业发展而言,任何决策的制定都离不开大量信息数据的支持和佐证,只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避免决策失误,保证决策与时展的契合性。立足海量信息资源,构建多元化方案,在分析对比之后,进行择优选择,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随着电子化档案在各行各业中的普及,使用者能够以更加快捷的方式进行档案的查找与使用,档案服务更具有针对性,信息可靠性增强,为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

二、如何促进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价值提升

(一)突破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档案管理理念。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焦点放在小数据管理中。发展到大数据时代,更加关注档案数据的多元化与完整性。因此,要从观念上对新时期的档案管理进行思考。档案数据的价值在于使用,并不局限在档案本身,也就是说,在重视原始档案数据收集整理的同时,还要对其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大数据之所以得到推广,根本原因是有助于数据库价值的挖掘与应用。鉴于此,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实践,树立主动服务思想,重视挖掘数据信息背后的价值,有效发挥档案信息对决策的指导性作用。另外,要增强对大数据的再认识,构建关联性思维,善于掌握数据之间的关系,实现数据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化,在数据的作用下,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可靠性数据,增强预测能力,促使其向着智慧方向发展。具体讲,要明确档案管理发展现状,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端正认识,严格控制档案开发、管理等环节,为构建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创造有利条件。(二)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行业信息化的全面融合。鉴于大数据的深远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重视专业机构的组建。信息化的档案极具多元化特点,为了保证整体建设的顺利进行,档案管理者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强化协作,部门间积极交流合作。也就是说,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与行业整体信息化发展相融合,成为这一领域信息化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只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档案信息化与行业发展的积极融合,有效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为整个行业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立足企业发展,档案信息对企业经营管理意义重大,能够在研发阶段、经营领域以及管理中发挥效能。只有对档案进行高效开发与应用,才能为企业收益的获取提供巨大支持。(三)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为了推动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基础业务的支持不可缺少,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以企业为例,其档案基础业务的开展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加以完善,避免档案管理水平不均衡的现象。对企业而言,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价值,重视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那么,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对经济受益的获取意义重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将档案管理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档案的保管,忽视其作用的多元化。一旦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抑或是档案整体规范性不足,将导致档案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很难满足企业对档案的实际需求,档案价值无法体现。因此,要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夯实基础业务建设,强化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建设,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设更加稳固的基础。(四)结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实践加强标准规范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道路需要标准与规范的约束,属于基础性的要求。但是,立足档案管理实践,信息化管理标准急需完善,甚至存在标准匮乏的现象。为此,要制定信息化标准,构建相应管理制度与体系,严格遵循规范与原则,促使档案能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归档。另外,要对数字化档案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管理,强化管理行为的规范性,避免档案重复建设,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维护整体工作的高效性。(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整个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档案人员要准确掌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针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在巩固档案管理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六)发挥大数据技术对档案资源安全的保障性作用。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较,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大加强了档案资源的安全系数,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档案管理成本的全面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主要以压缩存储的方式存在,信息安全也受到一定的威胁,因此需要强化档案资源的安全性管理,采取多样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强化管理的规范性,维护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因此,要善于抓住机会,发现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将大数据的优势有效应用在档案管理中,促进档案资源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基于此,结合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实践,扩大交流与共享,转变档案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积极创新,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促使档案事业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博斯旦•吐尔逊.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194+191.

档案价值范文篇8

挖掘研训源泉,为科研谋发展科研仿佛是体育教师的软肋,不会写、不愿写成了很多体育教师的通病。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体育教师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也严重制约体育学科的发展建设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其实,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体育档案的价值来达到辅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首先,体育档案中有大量教师的文献材料,可以为教师撰写论文提供参考;其次,体育档案中所包含的学校体育运动历史、体育教育方向、体育活动方案等都可以发现一个学校长期以来的一个体育文化背景,这个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阐述背景和意义有很多的作用;第三,体育档案因为存档时间长,学生活动内容丰富,可以为各项课题的开展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佐证。如果学校对于档案分类清晰,那么寻找参考资料就不费吹灰之力。例如,我们在开展“成功体育”课题的时候,可以分几个方面将材料加以利用:(1)课堂教学方面,可以将日常的校内研讨课和校外教研活动等材料进行整合,提取有利信息;(2)群体活动方面,这块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阳光午间体育活动、小型竞赛和运动会资料;(3)教学评价方面,之前建立的学生电子档案袋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把这3方面内容的资源充分利用,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成功体育”铺就“成功”之路。

记录训练日志,为竞赛备人才体育档案中涵盖了很多学生参赛的资料,包括各类校级体育活动资料(如校田径运动会、校体育节比赛、校长跑比赛、校跳绳比赛等)以及参与县市及更高级别的活动(如市体育节、省市运动会等),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这些材料选拔运动苗子,充实训练队伍。例如,在选拔和储备运动员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将各级各类比赛情况录入电脑,将运动员情况明细表按项目、按级别分类存档。包括运动员姓名、班级、年龄、参与比赛项目、成绩。这样,当下一季缺少某个项目运动员的时候教师不用再去各班搜罗,省时省力,操作简便。同时,建立运动员电子档案,录入学生每一阶段考核成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运动员一个阶段甚至长期的训练进行分析统计,以便于教练员更加清楚运动员的状态,制定更加合理的训练计划。

汇集比赛材料,为活动推波澜群体活动是评价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很多一线体育教师都会为开展群体活动时撰写活动方案、报名表、评价表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档案的归类过程中做到细化。一般每个学校的群体活动方案都可以一式2份,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我们在进行电子档案归类时,可以另外创建一个文件夹“群体活动分类管理”,下设几个文件夹,分别为“小型比赛类”“大课间、阳光活动类”“运动会类”社团活动类”等,每一学年进行活动方案撰写时,就能及时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方案。时间积累越长,可利用资源也就越丰富。

体育档案犹如深渠的井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看教师如何去开发利用。不要让体育档案束之高阁,变成临时迎检的一堆废纸。小小的发现,潜心的研究,体育档案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本文作者:何斌工作单位:鄞州区姜山镇中心小学

档案价值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字档案;医院档案;应用价值;问题;策略 

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工作的新方向。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医院进行了数字化档案建设,为医院的管理经营以及科研创新、文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为了切实推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医疗行业的顺利转型,探讨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有必要。

一、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在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以及手动的办公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各企业单位都顺应了时展需求,逐渐采用了数字化的办公与管理方式,高效率的信息技术应用为人们的日常办公以及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顺应时代需求,合理应用数字档案管理,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医患数量所产生的病例档案保管需求。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便捷,显著提升了医院档案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对医院档案管理的存储空间进行了优化,为医院档案的查阅以及管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对医院档案进行全面整合与处理的过程,通过在医院内部建立档案共享平台,可以为医院工作者提供快捷的档案查询途径,在医护过程中,快速掌握病人的就诊状况,从而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以及病患的家属可以通过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对病患治疗的全过程以及治疗状态进行及时掌握,使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顺畅,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医患矛盾。因此,可以说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是档案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

二、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有待提升。医院的日常管理业务繁多,相对于其他管理事务,档案管理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并不明显。同时,无法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现阶段许多医院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得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推行与应用存在诸多阻碍,从长远来看,医院管理者对于数字档案管理应用的忽视,可能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懈怠与消极情绪产生,不利于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二)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当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正在积极尝试与应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将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病例档案等资料归纳于计算机储存系统之中。同时,这些信息资料得到了相应的整理与分类,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但是在数字档案管理与应用过程中,由于数字档案存储系统需要与其他网络存储系统进行联系,才能为医院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这种存储方式较为科学与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数字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将受到不法分子的威胁,一旦受到攻击,则数字档案信息资料将被破坏或者丢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规范。(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现阶段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缺少熟练掌握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或者管理水平不高,都直接影响到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有效性,无法为医院工作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更加无法满足医院档案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数字档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应用价值提升策略

(一)提高对数字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作为医院管理层,要提高对数字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数字档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以及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医院的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数字档案管理的价值,对各项病例信息资料与科研内容运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存储。除此之外,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学习行业领域先进技术,在医院数字化档案管理基础上不断吸收他们优秀的工作经验,更好地为医院日常工作提供良好信息服务,推动数字档案管理有效落实。(二)加大对数字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力度。医院在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问题,如功能设计与实现方面无法与医院档案管理实际需求相匹配等。除此之外,系统不兼容等问题的存在,致使许多数字化档案无法得到有效的资源共享。为了切实提高医院数字档案管理效率,需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加大对数字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力度,为了准确、及时地记录各类档案资料,需要购置专业的高速扫描仪,运用双服务器和光盘数据备份等等,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其次,要不断完善数字档案查询系统,运用信息检索与网络文献传输等途径优化数字档案管理效率。最后,定期对数字化档案管理进行优化与更新,提供更加安全与便捷的档案管理服务。(三)建立专业的数字档案管理队伍。要全面推进与落实医院数字档案管理,需有专业的管理队伍对数字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实践。因此,要建设一支专业的数字档案管理队伍,除了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为此,医院管理层要提高对数字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度,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加强对数字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使其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数字档案管理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从而推动医院数字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四)增强数字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医院进行数字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要保障管理的便捷性、准确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管理的安全性,避免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而造成档案管理信息的丢失,或者被不法分子盗取与篡改。首先,在医院数字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对存储的档案资料进行细致、严格的分类,并进行保密性的管理,提升档案安全性。其次,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自身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在数字档案管理工作中,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档案信息安全性进行巡查,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不安全的管理过程造成的数字档案丢失现象。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积极顺应发展形势,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与管理工作。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也要顺应时展趋势,积极探究数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提升档案管理价值的有效策略,切实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与效率,为医院职能的有效发挥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海燕.数字时代创新医院档案数据管理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19(06):137-142.

[2]申琪.医院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有效运用分析[J].兰台内外,2019(31):37-38.

[3]胡兰.数字信息化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9(18):171.

档案价值范文篇10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医疗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保证医院能够对人民群众持续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必要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当前,档案管理的最新方向就是依靠现代信息化设备与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推进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档案收集的可靠性、档案储存的稳定性、档案利用的高效性,为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1.医疗服务工作复杂性的要求。医疗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与人进行互动、诊断、医治的工作,其要面对的患者众多、各环节涉及的医护人员数目众多、医疗保险或工伤报销所涉及的部门与流程众多。因此医疗服务工作是一项涉及到众多主体、诸多利益的重要工作,必须要注重对档案的留存和应用。在治疗中通过对病人备案,保障配药工作、检查工作、手术工作等医疗工作能够严谨开展;在医保报销或工伤报销中,通过对具体病情、发生费用、报销情况留档,以备社会保险经办的上级部门进行检查,确保社保工作能够依照规定有序开展;通过对稀有病例或典型病例医治方案的存档和科学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同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效率,保障治愈率。2.医疗服务工作精确性的要求。从检查工作到用药工作,再到手术和住院工作,医疗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不可马虎大意,只有对病人的医疗信息进行系统全面化的备案,确保检查结果与病人能够精确配对,病人领用药品——处方——实际病情——病人过敏情况能够精确匹配,术后处理手段与病人手术情况能够精确匹配,用药与检查报销项目能够与“三目录一规范”相匹配,才能够保障医疗服务不出错、社会保险报销不偏差。3.医院所有制的要求。公立医院是社会主义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环节,更是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基层经办单位。因此,本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社会保障资金负责的态度,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保障准确的记录患者的医疗检查情况、用药情况、住院情况、医保报销情况,确保治疗工作能够精确地开展,社会保障资金能够依法依规的支出。4.明确责任的要求。医疗机构收治的病人分散性强、流动性强,涉及的科室部门众多,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病患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从而划清各检查治疗环节的责任范围,强化各环节医疗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重视程度。一方面保障医疗工作开展的质量,另一方面确保医保报销环节能够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杜绝医保报销中出现的骗保与贪污现象。5.提升工作效率的要求。医疗服务是一项涵盖了多流程、多科室的工作,并且就诊人员数目众多、流动性强。因此,只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保障病人在各个环节的流转中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保障医疗服务工作的效率。

二、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价值

1.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降低档案管理改革的成本。要提升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必须要建设恒温、恒湿、低尘、避光、防火的档案储存室,打造严苛权责分明的档案储存管理制度,严格使用碳素墨水、无酸纸张进行记录,使用无酸档案袋进行分类储存,使用黑白胶片进行翻拍备份并放入无酸底片袋储存。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录用众多的专业人才才能够实现。相较而言,在如今信息化办公较为普及、网络通讯成本较为低廉的时代背景下,以医院既有的信息化办公工具为基础,进行档案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完善,专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采购与培训即可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这是成本最为低廉、取得成效最优、性价比最强的档案管理改革方式。2.有利于保障医院档案的全面性。由于纸质档案具有不可复制性,且需要医师或相关经办人员进行手工填制、汇总、保管,充满主观性的工作方法就使得档案难免会出现不完整、不连贯的问题。同时,由于近年来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医保制度不断的完善,也使得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与填写格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也出现了格式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使得后期在查询档案的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问题。为提升医院档案的质量,保障档案的可靠性与系统性,有必要推荐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使用信息化系统做到病患信息的实时收集与储存、诊断方案与工作流程的完整记录、医保报销的联网上报与记录,全面提升医院档案记录的全面性、可靠性。3.有利于提高医院档案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使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档案记录,在挂号、用药、检查、住院、结算、报销等各个流程的工作第一线对信息进行直接留存,有效提高了医院档案的时效性。及时且不易更改的档案,极大提升了医院档案的真实性,可以有效降低档案记录中存在的篡改、编写、错位等问题,杜绝档案留存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腐败问题。4.有利于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信息化的档案收集与管理系统具有直观且易操作的特性,通过推进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专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软件,可以极大地提升医院档案管理的专业性,保障档案储存与使用能够更加高效、专业。5.有利于提升医院档案的有用性。进行档案储存与管理工作,不仅是为了留存医疗服务、医保报销的过程以明确权责。通过引入信息化的医院档案管理系统,提升对病患档案的利用效率,可以极大的促进各个科室之间的配合,科学配置病人的检查项目顺序,根据科室压力调整检查项目的优先度,从而做到有效的分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诊治效率。使用信息化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还可以有效将已经归档的医院档案进行充分利用,总结以往诊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医疗服务工作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方案,保障医疗服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6.有利于医院档案的长期储存。档案保管环境,应该严格保持恒温、干燥、防火、低尘,使用无酸纸与档案袋进行记录与储存。但不少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硬件设施差、档案存储室面积小、防火防潮防霉条件差,不能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给予很好的硬件基础保障,不利于医院重要档案的长期储存。引入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具,借助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可靠的互联网云数据储存平台,可以极大地提升档案数据的长期储存质量,且信息化的数据存储方式还有助于降低档案储存的成本。将纸质档案与信息化档案互为备份进行储存,大大增强了医院档案保存与管理工作的可靠性。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建设工作中的地位

1.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迭代的重要工作。固有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由于载体所限,其不易复制、实效性欠佳、不利于跨部门沟通,且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经过百年以来的研究已经没有太大的进步与创新空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工具,则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颠覆性迭代。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档案管理方式方法的巨大创新,低成本、高质量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升级迭代。2.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医院服务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通过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医疗服务中引入信息化工具,通过网络预约、智能分流、远程获取结果、全自动取药、物流配送等方式,利用信息化的医患档案管理系统,全面提高患者的检查与治疗效率。可以极大地提升病患挂号、检查、领取诊断结果、住院、探视、缴费、报销等工作的效率,从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3.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工作。要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开展科学化管理,必须要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只有通过可复制、利于读取与查找、便于开展分析工作的信息化档案,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手段对既有的信息进行更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才能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用药与检查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实时监测以及科学的评价与调整,以对医院的管理工作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化调整,全面提升医院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传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难收集。由于医院每天会接待大量病患、且每个病患都会涉及到多个诊治流程,因此病患的具体病历与单据档案易于在各科室流转中发生记录过于简略甚至是缺失的现象,造成最终档案留存不完整、不连贯的问题。此外,由于纸质档案与票据不易复制、缺乏流动性,会导致档案的收集工作变成各科室各自为营的工作,割裂了整体的档案收集工作,这为之后的档案整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2.时效性不强。由于部分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档案意识,会造成“补档案”的现象大量发生,后补档案填写势必会受到经办人员本人记忆力、管理者与一线医师的信息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极大的影响了整体档案成果的质量,使得档案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滋生虚假信息与腐败,导致用药、检查、手术等流程中出现“吃回扣”、套取医保资金的现象。3.专业性较差。医疗服务人员由于并非是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若强制要求他们完全依照规定连续填写大量的纸质档案,在就医数量巨大的今天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导致了传统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缺乏专业性,大量纸质档案的填写较为潦草和随意,为后续的整理与数据分析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4.传统纸质材料的固有性质缺陷。纸质资料有难于涂改、易于普及、审批真实性强等优点,但其因为不易保存、不易流转、不易复制、易丢失、易变造等缺点,势必为时代所抛弃。在过去的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中,各单位原始档案传递与收集工作未能很好地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人力整理、审核纸质资料,成本高、效率低、不易查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五、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医院档案管理

1.科学打造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对抗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中的分散性、流动性、不规范性,抵御档案流转中的丢失风险,杜绝事后补录档案、篡改档案,建设有利于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医院档案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缜密的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促进资料的流转、汇总与查阅,以提升工作效率。由于电子档案具有时间戳明确、管理权限严苛、载体形式丰富等特性,有利于规范基层中的档案记录行为,提升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此外,电子化的档案收集与整理,有利于降低档案保存成本,提升单位面积的档案存储量,更有利于其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为医院整体决策、布局与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2.规范工作流程,统一档案格式。科学规范的系统化工作流程,与统一明确的不同种类档案格式,是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对医疗工作的原始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留存具有记录价值的治疗数据、医保报销数据等诸多医院档案。以既有的数据上报与处理软件为基础框架,通过统一的档案格式和规范的工作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档案的规范性以发掘其中的附加价值。3.重视档案工作,提升人员能力。相关档案收集与整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份原始档案资料与最终档案成果的质量。而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除了严格把握相关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与学历以外,还要相应提升其待遇、明确奖惩措施,从而倒逼其重视工作、担负责任。此外,还要积极组织相关培训,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学习最新档案收集与整理技术及工作方法,并付诸工作实践中去。通过开展适当的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让他们帮助医院建设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以档案管理人员为核心,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高水平迈进。4.优化档案结构,保障信息有用性。通过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各环节档案留存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由于留存的档案数量巨大,使得相关数据不便于进行人工处理。因此,必须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档案的结构进行优化以及初次处理,通过原始数据分析出当前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优秀的经验,提升数据的指导意义与有用性,为日后的工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此外,对特殊的病例档案,也可以特别挑选出来,通过医院内部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共享,便于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借鉴与学习。通过使用专业信息化处理软件优化档案结构、利用信息化的传播手段进行快捷高效的指导,可以有效提升信息的有用性,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价值。

六、结束语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飞跃,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与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巨大价值与推进性作用,通过打造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规范档案工作流程、统一档案记录格式、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优化信息化档案的结构,从而更好的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充分发挥其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医院管理工作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的巨大作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丹,陈礼金,柳霞.机构改革后加强自然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若干举措[J].浙江档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