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5:24:17

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点;策略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的阅读教学方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学生通过与自身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体验活动,对课文或者其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的学习过程。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实现陶冶情操、塑造审美、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关注点

体验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是与传统阅读教学迥然不同的。

(一)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

首先,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就是关注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产生的思考、感悟等,是对阅读主体的尊重,也是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其次,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体验的积极性。第三,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提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需求

课外阅读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阅读需求,给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资料,增加其阅读量,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

学生只有对课文所蕴含的社会背景、思想情感、写作特点等进行自主化的解释和认识,才能亲身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和成就感,才能主动去探究和思考文本,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实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教学目标。

二、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恰当的体验情境,唤醒学生内心体验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体验情境,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及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及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在执教《三峡》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祖国的江山壮美如画,那些名山大川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这块热土折腰、歌唱。你知道三峡吗?现在先让我们随着《长江之歌》去领略她的美丽风光……我国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写下了数篇脍炙人口的、介绍祖国山河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每一个去过三峡的人,都会感叹三峡真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杰作。今天,就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从郦道元的《三峡》中去看一看三峡曾经的美丽。”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优化学生体验效果

当学生置身在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要认识到良好的阅读氛围与学生体验效果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在执教《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关于过年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导入对课文的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为什么要以《本命年的回想》为题?阅读课文第四段,作者归纳了过年的十件事,这十件事中哪一件是你最喜欢参与的,为什么?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样的感觉?……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积极思考,深入情境,将课文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阅读效果明显提升。

(三)设问深度逐步加深,提升学生理解层次

1.设计问题着眼整体,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题

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根据课文的主题设问,可以引领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结构。比如,在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是这样结合课文提问的: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么应对的?3.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晏子是一个智慧过人、善于辞令、一身正气、博学多才且热爱国家的人。

2.结合细节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的具体细节设计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比如,在《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针对细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又可以指哪些事情?“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联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中“舍生取义”的广泛内涵和现实意义。

(四)应用多种阅读方式,逐步理解课文中心

1.结合学生实际,实施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理念下备受关注的阅读形式,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设计阅读训练,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把握课文中心。比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计问题进行阅读训练:如:你是怎样理解“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句中的“标志”的?作者抓住了哪些特点来描写藤野先生?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点,这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2.通过角色表演,解读人物内心世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表演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并给课堂注入生机。比如,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组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愚公、愚公的妻子、智叟及叙述者。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角色表演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使学生回味无穷,深化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体验式阅读阅读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其主动思考,真正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从而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秀英.浅谈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15(6).

[2]黄静静.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能力的发展,强调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中学生普遍有着充分的自我表现力,寻求外界的关注与认可。语文课程是实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渠道,教师在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讲解时,可以文章中人物和事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将自身代入人物,在此基础上设问“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等,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反思的能力。(二)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自身的情感与文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解、探究及归纳能力。通过朗读、写作训练,培养表达能力,同时使内心的真实情感得到抒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为学生规划一条正确、科学的发展方向。(三)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中学生德育素质的使命。为了素质教育能够在初中教学中顺利落实,教育部门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组上也大量选用了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展开的内容。初中生正是价值观、道德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正确的是非观[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造较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新奇有趣,从而主动投入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2]。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景式教学,鼓励学生根据在阅读文章时产生的感悟与灵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作品,或当众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实践性的内容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形成团结互助的意识。(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讨,大胆阐述自己心中的想法,汲取不同的意见与观点,打破思维的束缚与框架。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初中生创新性写作大赛,大赛的主题需要与当前社会的时事热点相关联,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写作,以创新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看待事件与问题,最终回归到对事件与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培养中学生关注身边及社会上的人、事、物的良好习惯。在写作大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传播、创新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三)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初中时期的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在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对其进行辅导与教育,学生就容易形成偏激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意识与团队精神,养成其善于为他人着想的良好道德修养。以永铭中学为例,语文教师在对教材中的内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德育的情感性、思想性、审美性、实践性、文化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道德品质相关联,引导学生思考“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会怎么做”“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事发生”“我应该怎样和大家合作”等,从而对中学生展开德育教学。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接触、了解世界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性、创新性思维与良好的道德观念为主要前提,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与途径,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蒙世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88.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语言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出现语言,所以语言实际上是人们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要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综合素质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入手。所以为达到“强化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师就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所以,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进行。

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

自信心属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发挥着促进或阻碍作用。面对初中语文学习,很多学生会缺乏自信,为什么会缺乏自信呢?学生可能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打好基础,较低的分数给了学生很大的挫折。另外,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好语文学习的方法。在思维方式方面没有跟上语文学习的要求和节奏,这些都可能使学生信心不足,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即便遇到挑战也能勇往直前。比如,我在教学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情操和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思维能力。我要求学生结合玛丽•居里的科学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讨论科学家当时在面对困难时内心可能出现怎样的心理波动,她又是如何攻克难关的。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类似于这样的结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努力寻找办法,就一定可以克服困难。所以,教师要抓住这样的训练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强韧,在树立坚强信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巧设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学习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非常有益的。思维是一个复杂、抽象的内在心理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推测表达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尤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文给出的信息进行内在的思维推理。思维的过程越严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越强。所以,为了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事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运用精准的语言来反映自己的思维过程。以这样有目的的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另外,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思维训练,必须转换上课的常规形式,给学生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机会,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给学生更丰富的课堂学习信息,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进来,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和质疑,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获得思维的发展。所以,组织形式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创新,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从情感教育入手,训练学生思维独特性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校的学习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理性教育。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脱离了感性的理性教育是没有依托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让教育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从而透过情感让学生感受理性思维的独特性。我认为思维能力的独特性是指不盲目,解决问题不依赖,能有独到见解和判断。要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入手,给学生思维的自由空间,也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方式,从别人的思维方式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我让学生领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真挚友情,是一种高尚的朋友观,中学生尤其应效仿。由此,通过情感教育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性。初中语文中有很多涉及思想价值观念的内容。在语文学习中,尤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有价值观的思考,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可以从思维的发展过程及思维的结果中窥见一二,我们也能认识到情感的产生与思维认知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要懂得尊重,并且适当的干预。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加强学生思维意识的训练,从情感教育入手,从综合教育教学手段入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5(4).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4

1通过阅读,教授写作技能

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收录的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对课文的解析中,旨在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体裁、中心思想、一些基本单位写作手法、技巧等。且解析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多数依托于教师的讲解。这会让学生感到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另外,虽然课文中涉及的写作知识比较多,但由于教师通常是围绕课文教学需要进行讲解,缺少向学生渗透写作思维、技巧、调动学生情感的意识,使得很多学生对课文仅限于表面上的理解,很多能够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素养并未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教学效果有限,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大幅提升。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的课改政策、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解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对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工作能够与时俱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读写结合模式在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阅读、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以阅读教学为例,解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其中涉及的写作知识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引导学生重视这类知识的学习,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有明确的认识,课堂中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对文章的分析中。这样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写作知识,同时还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个人品质、审美能力等。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全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数量很多,且这些修辞手法没有一点冗余的感觉,使用的都是切到好处,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大意、中心思想之外,更应当将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其中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对照、反问等等。例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句话采用了拟人手法,一个“放”字十分生动地表现出小山对于济南城的呵护和怜爱之情。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真实的济南城冬景图,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妙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地方进行标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么写作的用意,作用描绘出的意境,体现出来的情感等。如“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将他看到的景色比喻为“水墨画”?这么描写是否恰当?为什么?这样便可以将分析文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交流讨论,能够对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有更为深刻的感知。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都会获得较好的发展。

2通过阅读,强化写作训练

初中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写作仍然是他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即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缺少情感、缺乏个性,这在初中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学生缺少阅读积累,缺少有效的写作经验。很多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阅读课堂上,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通常不会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而在布置写作类作业时,也通常是与课文没有关联的,孤立的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范围,设置一些写作要求,让学生去写。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写作任务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专门的写作训练,对学习过的很多写作知识不能灵活、精准的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二是缺少生活经验,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导致生活化素材积累过少。为了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教师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时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并选择一些适宜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仿写、续写等,通过课堂小练笔,提升学生对写作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这类写作任务的字数限制较少,通常控制在100字以内即可,主要是仿写句子、段落、对人事物的细节描写等。由于写作时有较好的参照,且写作任务比较轻松,没有十分生硬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因此学生写作积极性会明显提升。而随着写作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较好的发展。有了这样的基础,今后语文写作中便可以摆脱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感可发的尴尬局面,写出更多个性鲜明、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优秀文章。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通篇叙事的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感情线。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都有过与文章小主人公类似的经历,即父母站在家长的位置强制要求孩子做一些不喜欢、不想做的事,忽视了孩子的情感,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虽然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事情情有可原,但是对于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看中的情感、事物的价值与家长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家长的一些要求会感到伤自尊,不被尊重。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根据小主人公的这一经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是怎样解决的,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有哪些思想活动等。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写作任务,让学生给予自身曾经的尴尬经历,写一篇不限字数、不限体裁的作文。为了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加有血有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的叙事手法、感情线等作为参照。另外也可以拓展一些类似的课外阅读资源,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掌握更多好的写作手法、技巧。这样的写作训练任务,能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学生记事以来,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阅历,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回顾,在回顾中获得更为深刻、丰富的感悟。这些都是重要的写作素材,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阅读,激活学生情感

一篇优秀作文,必然是富含情感的,只有作者将语言文字赋予情感,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另外,抓准文章的情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能够较好的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各类情感,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等得到较好的培养。当学生通过语文阅读使自己的情感时间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阅读他人的文章时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共情心理之后,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情感是作文的灵活,没有情感的文章,即便辞藻再华丽,也是虚有其表,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而一篇融入了真情实感的作文,即便语言平淡无奇,也能让读者从中发现新大陆。为此,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各类情感元素,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思考,营造直观情境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情感激活。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蕴含的情感之后,不但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素质,使学生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例如教学八年级语文《背影》。这是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现代散文,以父亲送他去车站时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作为情感主线。其中父亲奔丧回家这一事件的相关情节是描写父亲“背影”的重要铺垫,能够更好的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父亲为作者送行的情景,则将父亲“背影”的描写作为了中心点,突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文章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等处的描写,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情感,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发读者的共情心理。教师应及时抓住这样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点滴小事,更好地去体会、感受亲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应景的影视、动画片段、图片等,进行浓浓的教学情境的营造,使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会获得更丰富的情感积累和体验。这也是语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积累。教师则需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涵,提升作文质量。

4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我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经过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与文化瑰宝。初中语文作为继承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教育,让学生认知、了解与感知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是历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与社会习俗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食粮。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磨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是以往文化的继承,而且还是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基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而延伸出的新时代的母亲节、父亲节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发展,是古代孝道文化在当代精神文化中的新兴展现。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古代诗词、诗歌等,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然而,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过于注重应试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了诗词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这种机械的、呆板的语文教材内容讲解,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广大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熟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这种良性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方式,还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2.丰富与充实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正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设了经典的古文言文、古诗与古词等内容,才使得初中生能够对中华民族古代的发展历程、人文场景、风俗人情等有所了解,也才能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与精深。[2]另外,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与充实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3.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尤其是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已发展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主要标志。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国家与民族,很难得到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尊重,同时也会对经济、政治等产生负面的连带影响。因此,学习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属于每位华夏儿女应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初中生由于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因而有效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4.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语文理解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教学是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课堂学习,不断增强其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等综合素养。[3]诸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民俗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民俗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之后,深切感受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之前,首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基底与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在课堂内外能够灵活地引经据典,能够向学生讲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古文明,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再创造。[4]3.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借用音乐播放、背景介绍、启迪发问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氛围中,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作者:高敏 单位:郑州市惠济区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杰.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搭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王欣艳.对初中语文文化课堂模式的初步探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提高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我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间尚短,并且教育基础薄弱。再加上农村地区受“上学无用论”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中途辍学,因此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为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必须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实施初中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夯实了基础。新课程最显著的一点,在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以双向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通过探究合作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教学强化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对有效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此外,在探究合作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平台的有效搭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二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猜测故事结局、分组讨论、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的记忆更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重视因材施教

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如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因此教师往往没有太多精力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关心,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召开座谈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问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都有所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对此,在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应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生本”理念,并切实做到:(1)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3)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闫文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2010(42).

[2]薛玉田.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13).

[3]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4]沙安平.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

[5]胡百良,张静.刍议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3).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发挥其真正教育价值与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中华儿女,营造健康、和谐社会风气的主要途径。因此,传统文化应大力渗透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加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进而树立健康人格,学会修身自省,谦虚好学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晏慧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修身正己主题”古诗文的文化价值及其育人实践[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2]罗先慧,李金云,李胜利.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报告——基于《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J].语文建设,2020(3):20-26.

[3]陈展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C]//武汉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94-96.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名著作品;渗透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使初中生未来在社会中自如的与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但现阶段,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语文分数,对初中生进行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语文知识教育,忽略名著作品阅读教育的重要性。而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作品阅读指导时,未曾对初中生推荐优秀的名著作品,导致初中生在选择阅读作品时,受不良作品中的思想影响,难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名著作品阅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指导初中生理解名著作品,以此帮助初中生在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内容单调。目前,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仅是按照教材内容对初中生进行语文教育,将名著作品阅读作为一种辅助教学。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长期受到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过于注重初中生分数的高低,为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对初中生进行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讲解。并且,将教材中较少的名著作品内容简化,仅是进行简单阅读,难以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导致初中生阅读量下降,难以理解名著作品内容。同时,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此种教育方式使语文课堂变枯燥乏味,导致初中生逐渐丧失对名著作品的阅读兴趣,难以提升阅读能力,不利于初中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二)名著阅读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名著作品在阅读过程中离不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由于初中生生活在现代,难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造成名著阅读障碍,难以积累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也未曾在初中生阅读之前对其进行介绍名著作品背景,影响初中生对名著作品的理解。并且,名著作品中有一部分知识内容较为复杂,思想也较为深邃,初中生难以理解。因此,在阅读名著作品中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初中生理解名著知识内容,从而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但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对名著作品的阅读指导时,缺乏专业性。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较低,难以阅读大量的名著作品,并对名著作品理解较为肤浅,难以明确名著作品中浓厚的文化内涵,无法对初中生进行专业的名著阅读指导,从而难以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作品渗透路径

(一)开展名著阅读相关活动。针对现阶段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应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初中生对名著作品阅读的兴趣,以此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名著作品的阅读教育。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能够以名著作品为基础开展相关活动,如教师应先行阅读一部优秀的名著作品,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以此作为基础能够向初中生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名著作品,要求初中生自行阅读理解,并对名著作品的理解记录下来。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表明自身对名著作品的理解,之后对初中生的理解进行指导,以此帮助初中生有效的理解名著作品文化内涵,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教师应对具有独特见解的初中生进行表扬,以此营造出良性竞争的教学氛围,使初中生提升对名著作品阅读兴趣。(二)提升语文教师引导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初中生的榜样,传统的语文名著作品教学中,教师姿态较高,难以与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影响名著作品阅读指导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认清自身的名著作品阅读指导责任,将自身作为一名指导者,对初中生推荐优秀的名著作品,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名著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阅读过后,教师应放低姿态,与初中生共同探讨交流名著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人生哲理,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并且,教师还能够要求初中生以喜爱的名著作品为基础,要求初中进行话剧表演。初中生在扮演名著作品中的相关角色时,能够感受到名著作品中角色的喜怒哀乐,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每一位人物的情感刻画,以此既能够加深初中生对名著作品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初中生的阅读欲望,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名著作品阅读能力,满足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目标要求。(三)选择精彩片段进行品读。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名著作品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名著例子,对例子进行深入讲解,能够提升初中生对名著作品的理解能力。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以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为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初中生品鉴经典例子的语言、风格以及人物特点。通过“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能够向初中生介绍当时林黛玉葬花的悲伤情感,并表达出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恋之情,小女儿家的心态暴露无遗。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向初中生传递自身品鉴名著作品的一些方式,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品鉴欲望。使其在对名著作品不断品鉴过程中形成属于自身的品鉴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未来发展。并且,通过此种教育模式,使初中生能够在空余时间进行名著作品阅读,有效帮助初中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育能力。(四)与信息技术结合教育。现阶段,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快速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信息教育方式结合,以此提升初中生的名著作品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名著作品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初中生进行呈现,以此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在指导初中生进行《西游记》阅读时,能够在语文课前,播放《西游记》同名电视剧,作为课堂导入,以此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在播放一个片段后,教师能够以此作为基础向初中生讲解一些关于《西游记》的知识,并要求初中生进行名著作品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名著阅读内容与电视剧内容相比,寻找其中的异同点,以此激发初中生的阅读欲望。

通过将名著作品与信息技术结合,有效提升初中语文名著作品阅读教育水平,培养出优秀人才。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名著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但现阶段,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忽略名著作品阅读的重要性,未曾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导致初中生在阅读名著作品时,难以提升阅读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开展与名著阅读相关的教育活动,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并选择名著作品中经典片段指导初中身品读,以此有效将名著阅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之名著阅读[J].学周刊,2018(30)

[2]沈晓丽.激活名著阅读润泽学生心灵———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改进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在青春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着很大的作用,认真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为拓展学生更高的学习空间打下基础。

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没有贴近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结构、设计的格式和引用的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差别很大,学生在听课时,无法做到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景象相联系,对学生深层理解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影响。(二)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强。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述内容,学生在下面一味地听讲,课堂教学环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老师授课走过场,学生听课没有兴趣,课堂氛围固化没有新意,学生的认知受限。(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老套的语文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提高,生长在现代化快发展中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原本就有着一定的逆反心理,无论是听课,还是完成课后作业,以应付了事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学习能力没有被发掘,自我学习习惯无法养成。(四)师生关系僵化,沟通不畅。教学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讲与学的关系,是单一的授课和单一认知模式,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交流,师生关系僵化、沟通不畅,老师在课堂上机械式地讲述教学内容,学生在下面本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将语文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是拓展学生思维领域的重要学科,人思维空间的拓展需要人们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所以,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情景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备课中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并与书本的内容结合一起讲述,让学生在了解书本学习内容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的生活中体会到知识的深层内涵。(二)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多样性的展现,优化教学方法要有途径。导入式的授课方式可以从授课的开始阶段就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来,导入式的授课就是在讲述书本的内容前,先给学生讲述一个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故事,或是播放一段音乐,要么制作几个设问句引起学生对书本学习内容的遐想。留白就是授课内容依据情景发展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间来,让学生对所听到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想象空间,由此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讲演竞赛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学生爱争强好胜的心理,提升他们对教学内容知识的深层理解。(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授课技巧要新颖要变幻多样,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享受,讲课时,老师声音的变换,肢体语言的介入,会引起学生对讲述内容的不同想象。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于学生认知学习的理念,首先要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起学习知识是为了自身更好地认知世界的思想理念,掌握更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基础,是塑造自身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奠基石。当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建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了,学习的习惯也就很快养成了。(四)转变自身角色,融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转换师生角色,将课堂的讲台转换成教学知识的表演的舞台来应用,老师成为这舞台上的导演者,让学生成为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有些重要的学习环节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演说教学内容,以做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掌握。师生关系的融合还在于老师对学生的认可度和尊重程度,教师以关爱学生爱护学生的心态去和学生相处,用真诚来感知真诚,以情感来赢得情感,减少学生的“畏师感”,让学生感知“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也会对老师更加敬重和爱戴,师生间要做到相互的尊重和爱护,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要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实际问题,同时鼓励所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必将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人才。(五)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现代教学的影响非常之大,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把枯燥困乏的语言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改进下,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对于学生深层理解课本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合理地设置多媒体教学手法,把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情景化,把教学知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促使学生深层理解与思考,由此也就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还在于学习自身习惯的养成,要想使初中生语文学习有提高就要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适应学生心理变化的同时,发掘学生知识认知的潜能,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就提高了,也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范文篇10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紧盯课堂抓好课堂环节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重视课外活动的拓展,致力于将两者融合起来,发挥课内外联动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课内外联动的意义

语文教学课内外联动是将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与拓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两者联动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可以充分整合资源。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非常有限,局限于教室、课堂的45分钟,许多能够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无法在课堂上表达与展示。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一系列课外拓展活动,能够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入到整体教学之中,使教学工作拥有更加丰富的信息、更加宽泛的空间,能够与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二是可以强化能力培养。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呈现出更加素质化的要求,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这些能力培养的需要,课外的一系列拓展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在更多活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着力培养各方面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三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课堂的空间非常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感受不一样的视觉听觉体验,这是对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也可以让学生以更加活泼的形式继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对课堂进行补充延伸,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课内外联动的路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课内外联动策略,需要认真思考,统筹谋划,有力推进,夯实整个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每一个流程与环节。重点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课外开展仿写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初中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功能是抛砖引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写作难是语文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以课堂的分析指导为抓手,在课外开展一系列仿写活动,让学生将阅读分析中掌握的技能技巧、写作手法,有效运用到课外拓展写作之中。笔者在进行写人写物写景等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分析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梳理总结这些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感悟蕴含情感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手法,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课外通过相似素材的创作,将所借鉴吸收的技巧运用起来,能较好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有了课内阅读分析为指引,加上学生自我梳理、自我巩固、自我总结,在课外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能够让学生有效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二)课外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匮乏导致学生作文创作时言之无物、情感淡漠,这一现象与学生生活积累不足有关。长期往返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无暇观察周围的生活,这是学生在作文创作中缺少真实素材的根本原因。笔者在这一方面借助于课外拓展活动对课堂作文教学进行补充,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创建活动,自觉主动深入到学校社区帮助打扫卫生,清理陈年垃圾,打捞沟塘漂浮物,清理垃圾堆等等,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感受创建的重要性,而且对参与这场活动的人员进行细致的观察,无论是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有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活动,刻画的人物生动形象、场景必定生动逼真。

(三)课外组建兴趣小组促进能力培养

教师在认真组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兼顾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利用课外活动弥补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实现这两方面目标,可以通过兴趣小组这一路径实现。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并指导他们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如书法训练小组、文学社团、朗诵演讲兴趣小组等等,这些兴趣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爱好,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朗诵能力、书写能力等。另外,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薄弱环节,通过兴趣小组促进他们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本地方言对普通话发音具有一定的影响,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不分制约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课外组织开展了专项活动,借助于兴趣小组纠正学生普通话读音,通过有效的整改,学生的发音达到了标准规范的要求。

(四)课外落实帮扶工作实现全面进步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尽可能给予他们心理的疏导、基础的夯实、技巧的点拨。教师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更多时候应当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到帮扶活动中。笔者要求班级干部、语文学习优秀的学生主动参与,每两人帮扶一名学困生,基础薄弱的采取三帮一的方式,组建帮扶小组帮助学困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给予他们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关心帮助他们,解开心里的疙瘩,鼓足学生的信心与勇气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有了帮扶小组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学困生的提升可以取得显著成效。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坚持课内外联动,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高效,不仅获得知识、培养情感,而且促进能力发展。

作者:郁文军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成为当今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基本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担负着重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打破过去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推动着当今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益,创新已成为当今人才的必备素质。新课改要求初中教学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目的。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更是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还课堂与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老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们不敢多说,也不干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老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传统的老师主宰课堂的惯例。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要懂得与学生交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详情,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种不感到压抑的学习场景,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时间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时间大部分是老师在掌控,课下时间也被老师留的大量的作业所占用,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很少。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从这两方面着手,首先,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逐词逐句的给学生讲解课文,将自己对文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以此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位读者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要做的是对学生不懂的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将学生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课下老师要减少作业量,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去反思当天学的内容,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成为有特长的学生。

三、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想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推动力,是创新的开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话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遐想,假如天帝没有命令操蛇之神搬走两座大山,愚公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会继续挖山,并嘱咐子子孙孙一直下去;而有的学生就会认为愚公会干了一段时间后放弃移山;还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会带领子孙搬家,搬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去居住,学生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老师不能对个想法做出否定的判断,因为每个想法都是合理的。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一些事物产生自己的见解。

四、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因此,老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角,如书法角、绘画角、写作角等,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三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们去体验大自然,认识解社会。如开展社会调查、野外训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调用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一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卟广西教育,2002年21期.

[2]刘修战,刘乐涛.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4)

[3]陈勇.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

作者:肖生巧 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四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语文口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除了包含认字、组词、造句之外,语文教学还应包含口语表达与阅读写作的训练,这些都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的重要体现。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已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基础性的认字、认词、造句和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按部就班的传统语文教学,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提升口语能力的需求。而在初中语文口语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就必须要注重学生口语方面的提升,为口语教学提供更多可能。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只局限于要求学生通顺阅读全篇文章,更应挖掘文章的深度,包括对文章大意以及情感的理解,也包括学生对文章的看法与建议,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文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教师仍然使用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就很容易降低学生的阅读量,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而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了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寻课外读物,从浩瀚的网络阅读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不仅可以补充自己从课本中学到的内容,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其次还可以借助这些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声阅读。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等设备,对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写作和阅读同样重要,都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会影响学生整体语文语言应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传统的写作是比较枯燥的,主要是教师布置相应的题目,然后学生进行写作。如在布置记叙文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只会简单地叙述,或者套用一些满分作文中的叙述文模版,使得每一篇作文看起来都大同小异,缺乏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甚至无论什么题材,有些学生总会把这么几个人牵强地写进作文中,使得作文完全没有说服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论证时更具有说服力,也使得作文更加饱满。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学生设定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进行创作。这样一来,必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为提升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以及互联网这类全新的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刘祚峰 单位: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与评价

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化场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培养解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心理机能获得相应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科本体论而言,如何构建和运用有效教学情境呢?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策略。

一、以生活化为指引,开展语文情境教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链接起来,以实现内外相通、相互促进的课程活动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不断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厚度和综合能力素养,为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首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增强实际感悟,如张弛有度的课内外学习生活,精彩纷呈的文体娱乐PK等。其次让学生在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照增强实际感悟。再次让学生在时事不断的社会生活中增强实际感悟,如关注国内外时政,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各类现象的辨识讨论,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性活动等。最后让学生在妙景奇趣的自然生活中增强实际感悟,如在春夏秋冬转换中开展野外体验活动,从“感天地之气,赏花开花落”中获取四季之美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自然这一“绿色的课本”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以自主化为指引,开展语文情境教学

新课程理念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学生能力素养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就为素质教育下的各类课程实践做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而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核心之核心”元素,能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焕发活力。如某特级教师教学《孔乙己》时,仅以“孔乙己与酒”(或“孔乙己与偷”)为“一线串珠”,让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通过“个体阅读—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形式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令人切实感受到名家之大气和能量。再如《看云识天气》,有教师不落俗套地组织了“云接龙”游戏:让学生分别担任“卷云”、“积云”和“高积云”等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当你看到我早起晨练的时候,千万不要离家远行;当你看到我傍晚散步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出门游玩……”形式活泼、语言生动,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教学丰富化、修辞化,既激发了学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三、以科技化为指引,开展语文情境教学

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信息为时代象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自登堂入室以来,为校园各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作用,无论在激发学习情趣、突破重难内容、提升教学质效上,还是在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能发挥“耳醉其音、眼醉其形、心醉其情”的优化美化作用,从而取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良好效果。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没有直接地进入课堂教学程序,而是首先演绎PPT课件———有位游子骑马行走在空旷沉寂的古道之上,从遥远处飘来了费翔原唱的《故乡的云》,深沉苍凉的歌声更加唱出了游子那浪迹天涯的孤寂情怀,唱出了对故乡那魂萦梦绕的绵绵思绪。在整个课堂导学中,笔者没有关停课件,只是调低音量后让它一直陪伴着时教时学的此起彼伏。如此而为,非但没有影响师生的教学精力,反而让大家在和谐熏陶中增强了诵读意蕴,在实际体悟中产生了美妙之感。

四、以个性化为指引,开展语文情境教学

语文课程的个性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阅读活动和写作教学方面。读写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活动体系的有机组成,又在其中享有“半壁江山”的重要份额,也是令师生双方同时颇感无奈的重难教学内容。笔者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只要始终本着“以生为本、关注个性”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有效情境创设为良好支撑,定能从中赢得化难为易的“情绪智力”效应。如教学《孔乙己》结束后,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就“我眼中的孔乙己”开展主题性辩讨活动,也可就“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来让学生给出相应的个性化安排。对于这样的讨论和续写活动,既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想象和创造能力。再如《红楼梦》课外阅读,学生们对于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产生了不同看法。有人赞赏贾宝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执著爱情观,有人批评他“不尊教化、不务正业,整天厮混在大观园美姐靓妹中”……如果都能如此富有个性,学生读写活动还能没有情趣和没有特色吗?总之,“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情境教学确实具有“推、拉、吸、引”的魅力与活力。只要善于创设并合理运用,就定能赢得不容忽视的正能量效应。

作者:邹新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引导策略

一、引言

中学时代被称为“黄金时代”,该阶段的学生,多数求知欲比较强,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兴趣。因此,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多地为他们提供课外阅读书籍,并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来引导他们参与更多阅读。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潜力就能得到激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课外阅读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因此,中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努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是一科内容丰富、教学重点比较分散的学科。因此,数量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课程难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较大的提升。在这种条件下,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水平,教师就需要在课堂当中设计专门的环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也就是说,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外阅读引导能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更多地参与课外阅读。事实上,在如今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努力提升阅读能力,并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积极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外阅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课外阅读引导策略

1.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在引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利,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的内容。例如,男生可以自己选择《三国演义》《水浒转》等感兴趣的名著,女生则可以尝试《红楼梦》《繁星》《春水》。也只有在强调学生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课外阅读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否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很难在缺乏教师监督的条件下做好课外阅读。其实,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去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初中学生很容易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在课外闲暇时候,就会因好奇而去阅读。这样一来,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容易被激发,最终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

2.挑选难度适中的阅读内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和阅读层次,不能强行为他们提供理解难度太大的文学作品。例如,像《平凡的世界》《时间简史》等作品,在阅读和理解上都有着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没必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必须了解。当然,在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粗略的引导和讲解,以帮助他们去完成阅读。一种简单的设计思路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基本的教学理论,首先给初中学生介绍一些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通常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当学生完成简单的文学作品阅读,并在教师那里得到认可之后,再继续学习新作品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学生设定阅读的数量要求,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认真学习即可。

3.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中学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引导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之一。许多研究都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正在不断成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也正在养成。在这个特定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够给他们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能够成功克服错误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那么这对他们课外阅读水平的提升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要知道,许多厌倦阅读的学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然而事实上,一些掌握阅读方法的学生,却对阅读非常感兴趣。由此可见,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引导中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中学的特定阶段,初中生在思想观念、学习能力、兴趣习惯等方面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因此,为了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我们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引导,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按照本文的观点,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挑选难度适中的阅读内容、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引导初中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也只有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之后,他们的阅读水平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李晓玲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承接,更是为高中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于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对于初中生个人性格养成也起到关键作用。面对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学生之后的高中语文学习作好铺垫,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多元化的教学强调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教学效果以及评价的多元化等等,以至于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在多元化教学的同时,要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包括对于文章的分析、概括与判断,让学生从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中必然少不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自我评价与成绩考核的相互并行有利于鼓励并协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进步。

二、多样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1.引导学生扩散思维。首先,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思维上的扩散。就拿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一文来说,我们除了进行文章主题思想和细节的分析以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该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特点等等,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在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时进行发散性思考。这样的解读方法也可以放在其他文章上来,如鲁迅笔下的《故乡》,它的写作背景正是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困窘以及对于社会封建等级观念的批判,由此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这样举一反三的解读方法有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培养。

2.多元化的课堂内容。同样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赏析文章的角度来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分析解读能力;另一个方面,由于朱自清笔下刻画的是对父亲的爱,我们可以以父爱为主题进行写作锻炼,看看学生笔下的父亲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表现父爱的。这样多元的主题学习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除了在常规课堂的教学外,教师也可以多以小组讨论与辩论、课堂表演等形式展开教学。丰富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在沟通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3.加强对课外学习的重视。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的阅读量不仅可以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更是对于个人人格修养塑造的催化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更应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多阅读。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也不可或缺,如课外的语文兴趣学习小组、课外的实践活动等。学生在实际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4.评价的多元化。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相比过去“一分定输赢”的成绩核算,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成绩评定也更为多元合理化,不仅仅是最后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也成了学生成绩的重要的考核内容。同时,从考核的试题来看,如今的选拔性考试已从原先死板生硬的题目逐渐向开放性灵活性试题发展,题目的答案也并非完全的统一标准。这样的转变反映出如今的考试除了考核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更是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考核,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之,以上的方法都是笼统地介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需重视很多细节,比如教师课堂点播的方法、如何合理调动课堂气氛等等。除了授课老师需要掌握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外,学生也应积极配合老师,锻炼个人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开阔性;家长也应重视起来,不能单单以成绩来评价孩子,应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促进孩子个人能力及修养的进步。在这个注重人才教育的时代,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进行多方面教育,以个人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人格发展。

作者:李绍龙 单位:瓮安县珠藏中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探究问题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反映人们现实与精神生活深刻性、广阔性、丰富性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帮助其塑造精神和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学习领域,它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进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加全面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解决语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局限问题。其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也能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并不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

(一)采用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探究,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取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中,了解和接触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在无形中就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应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在探究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有所提高,学习语文课程的难度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已经被纳入课程教学的标准之内。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结果或者综合性学习方法是否取得成效,而且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确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逐渐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整体教学计划,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长此以往,将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重点设计、合作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关注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学习方法。通过重点设计、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相关内容。重点设计、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重点设计、合作学习这种策略,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做好相对合理的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当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语文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学习,是初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这也是语文教学课程本身具有的一大亮点。语言自身的实践性、现实性意识,都决定了其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采用综合性学习方法,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健康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

作者:王军红 单位:甘肃省正宁三中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学策略的应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在当前教育改革加速的大环境下,我国初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甚至不存在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笔者主要以情感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主题,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为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工作经验,通过将情感教学的先进策略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一、氛围的情感渲染

所谓“万事开头难”,相信很多教师都有很深的体会,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的开始环节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也就是说教学的导入将会极大影响整节课堂教学的实施效率。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教师应当运用真实且贴切的语言为整堂课打下坚实的教与学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是包括课堂情感氛围的营造、学生内心情感波澜的激起等多方面。在课文观点表述的过程中,一定要主题明确、立场坚定,不虚伪、不矫情、不做作,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的语言、积极的情感。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氛围下,最大功用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形成归属感和亲切感。例如在《背影》的开篇部分,朱自清这样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上课伊始,我首先播放歌手黄磊的一首歌曲———《背影》,让那悠扬而又略带悲伤的歌声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氛围中,完美地切入主题“父爱”。与此同时,老师可以通过描述父爱这个话题(自己的、身边的事例),在《背影》教学之前就将学生的感情激射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当音乐歌曲《背影》播放完毕,此时老师应当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比如:珍爱亲情,增进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包括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学习文章中朱自清关于描写自己父亲的方法,并体会其中语言的文学艺术特点;让学生带着心中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这里的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的情感问题。我之前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是:①“我”这时已来过北京两三趟,且已二十岁,父亲完全可以放手,而不必亲自送。②父亲失业,家景惨淡,一家人还待父亲养活,父亲自然有重要的事要忙,而且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可他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亲自来送?课堂的导入营造氛围,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的情感升华

朱自清的《背影》主要是朱自清以亲身经历描写的一篇关于伟大父爱的文章,因而它是一曲父爱的赞歌。关于“父爱”,相信很多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但是在枯燥无味的语文书本及课堂教学当中,这种所谓的“父爱”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视,而“读”则是语文学习最直接的一种教学与学习手段,通过“读”指导学生在情感上的朗读,通过《背影》这篇文章中那些形象而又贴切的语言文字上的描述,将其以一种富含感情的优美动听的语音、语调形式的表述,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情感转变为一种有声的、可感的情感。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通过富含情感地反复地朗读文章,可以透过文章语言上的理解,深层次地进入文章之中,带着内心情感仿佛身临其境,此时的朱自清俨然变成学生本人。例如,课文里描述父亲买橘子那段,买橘子在生活当中是在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可是通过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地点,体会出独具一格的社会情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亲离别”,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隐喻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情感,这种氛围仿佛一层潮湿而又浓重的雾气,让人身临其境、身感体受。因此,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营造这种氛围融入课堂中。在让学生品读《背影》之前,先播放一段(控制在三五分钟)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中的视频,比如演员陈小艺所回忆自己离别父母时的情景,同时再加上黄磊的“背影”这首歌曲。之后,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课文《背影》朗读,从而全面地感受朱自清字里行间里所渗透的人间至情。

三、写作的情感培育

“打铁要趁热”,写作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它将会起到强化学生对待知识巩固及思想理解认识与感悟的能力。通过前面的教学阶段有效地把学生带入特定而又情感焕发的心理世界中,此时语文教师可以适时地再度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将之前的心理上的感知、视觉上的感知、听觉上的感知充分流露出来、表达出来自情感的感知。在激情、入情、传情之后,要学生真实地彻底地悟情。例如在《背影》文章中,一些关于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以及朱自清所回忆到的父亲形象,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把内心情感与想法以文笔的形式宣泄出来。这里的“写”,首先以讨论为主,之后由老师进行引导,明确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例如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及朱自清思念中的父亲背影,让学生选择,把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种背影写出来。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态度及体验,是一种人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的反映与表现形式。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是对语言上、文字上的肤浅训练与理解,也不是纯粹地为了探求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与情感策略的运用,让学生进行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一个活动过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提倡的是一种个性化、全面化素质培养教学活动,学校与教育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人格塑造与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正面的积极功用。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策略的融入进行层层解读,包括“教”、“读”、“写”,这些策略要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情感教学”在本质上强调的就是一种对语文、对语言、对文字的感受,从而上升到学生内心情感的核心部位,就是心灵上的自我感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都具有极大的促进功用。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将会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与引导更多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下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作者:王敏 单位:尤溪晨光高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愉悦的气氛不仅能使人感觉身心舒畅,更能让人反应机敏、思维灵活,更易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大幅提高学习成效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将从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低。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带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度和安全感,更能激起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使其个性优点更加充分地表达出来,最终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一的教和学的关系,一个高高在上,完全掌握主动权,并行使最高指挥权,最终自导自演地释放知识,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可选择地接受教师抛过来的知识,很少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师生的关系过于紧张,教学气氛也十分呆板、枯燥,很难让学生以饱满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被充分重视。只有让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与理解、相互尊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他们才能在知识学习、情感交流上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让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热情和尊重,才能借助微妙而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对教师教师的尊重与喜爱中,充满活力与激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充分尊重所有学生,把学生看成地位平等的朋友,愿意亲近学生并主动与他们交流,充分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细节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喜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中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并以感恩的心更加努力地探究知识、提升自我的语文能力。

二、推行协作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协作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协作学习,是指教师依据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分配给各个小组,使得每组成员在讨论中逐渐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小组协作的学习方法,可充分发挥集体的指挥,借助激烈辩驳、充分交流、独立思考等一系列自主的方式让学生培养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真正践行了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过于重视单一知识的讲授,而应该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让其自主地完成本章节知识的学习目标。习惯成自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小组协作学习作为教学方法的常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学习中很自然地就能应用自如,并使其变成自身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的一种本领。这种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甚至对任何学科、任何新事物的学习都是一件利器,“教是为了不教”正体现于此。

三、完善评价制度,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以书面形式体现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上,这种评价形式很难公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悖,并且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为扎实践行新课标“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以科学、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科学的评价制度应具有两个特点:1.重视学生的态度及学习过程。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不可以单一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该将该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让学生感觉自己虽然成绩不出色但努力过就会得到老师的认可,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大积极意义。2.借助多元化主体完成评价活动。以往的评价主体只限于教师,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毕竟有限,评价结果难免客观。我们可以尝试让同学评价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让其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的放矢。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愉悦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能激起其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科学评价学生等方面尽力为其营造愉悦氛围使其学习成效快速提升。

作者:徐崇明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高沟中学

第十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培养

初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积累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个人完善人格的养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构建打好基础

初中学生心理以及生理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心理逐渐的走向成熟,这让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发生了变动,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表杨以及鼓励,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信满满的向前走去。其实初中生在心理刚开始发展时,非常重视外界与老师对自己做出的每一句评价,经常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或关心的话语就给他们带来积极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时候,对于正确的答案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错误的回答不能快速做出否定,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给予鼓励。例如:在讲解《背影》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一张父亲的相片展现给学生,观看过图片之后,让学生应用一些语言对其进行相应的描述,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扩展。当学生描述完之后,教师要对那些表现非常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告诉他们有发展潜力、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以后继续努力等,学生就会从这些话语中听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肯定,进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积极的投入到学习语文知识当中,同时其余学科的学习也会被带动起来,这样就促进初中生构建和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也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做了一个很好铺垫。

二、初中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要从多方面注意学生的举止,并对其加以教育以及培养,使学生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还应该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构建以及培养,对此,笔者认为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也能够构建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岳阳楼记》这节课,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当中,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品质如何?进而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在逆境当中依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应对逆境的心态,并养成坚强的意志力。此外,促进初中生掌握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初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思想上较为叛逆,所以想要学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培养,这样学生在养成良好自尊心的基础上,上进心也会随之提高,同时还会勇敢的去面对挫折。

三、师生一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