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8:35:33

出版社

出版社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重视发挥战略营销在市场拓展中的作用。本文从文化营销、资源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方面,阐述了实施战略营销必须建立在战略性营梢观念的基拙上,以竞争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立足出版社内部核心流程再造和外部战略联盟的建立,形成读者价值让渡系统,以营梢能力培育获得营销优势,进而实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期的《2009年中国零售图书市场监测报告》的数据来看:2009年上半年在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中共有82万种图书发生动销,零售市场增长率仅为5.43%,和去年同期基本相当。这表明目前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走过了成长期,渐渐进人了成熟期,图书市场增速放缓。

一方面是经济不景气,内需仍然没有被充分拉动,一方面是中国书业改革进程加快,出版竞争激烈程度在各个层次上都在加剧。书业内的各大出版集团和出版社不仅在战略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在战术与策略上的套路也基本相近。许多出版机构在出书方向、出书品种等方面选择的相近,使得目前书业中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产品上,快速扩张的图书品种规模中出现了大量的雷同书,使得图书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此外,销售渠道建设创新不足同样加剧了书业的竞争。大量的库存积压对于出版社或者书店而言都是巨大的压力。

那么,出版社靠什么逆风飞扬,靠什么高速发展呢?战略营销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一、战略营销:一种新的营销理念

战略营销是从出版社战略的高度,建立在出版社的整体目标和计划的基础之上,寻求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谋求出版社持续竞争优势的经营理念和决策方法;有效整合出版资源,并站在出版社战略的制高点上创造需求、创造市场的营销思想、手段和模式。

出版社的战略营销模式,就是出版社的营销战略与发展模式。以读者为核心,在深人透析他们购书需求和动机的基础上,从读者的细分人手,有效进行读者的聚焦,最终实现增值效应,并据此最大限度地实现并提升出版社存在的价值。

从根本上讲,战略营销是出版社根据新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及其组合在市场中的变革与突破。从这个层面来看,战略营销模式始终贯穿于图书从诞生到退市的全过程。

图书战略营销模式控制重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①图书市场消费者调查与分析

②确立图书市场的市场目标与竞争品牌

③图书定位与规划,确定成本控制指标

④新书与市场预热

⑤读者消费热情激发与引导

⑥图书营销氛围营造与市场持续推广

⑦差异化的客户服务与客户价值提升

二、出版社战略营销的四种基本路径

目前,战略营销已经成为世界市场营销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以获取竞争优势为导向,既要注重客户,更要注重竞争者,还要关注客户情感。目前世界范围内盛行的文化营销、资源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均可以认为是战略营销的具体执行形式。

1.文化营梢形成出版社核心竞争力。

具有个性的出版社文化是培育市场认同度,形成出版社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要把文化与营销紧密相连,首先要创建优秀的出版社营销团队,由营销团队把出版社文化渗透到读者心中,让出版社文化为营销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推动营销目标的实现。

创建优秀的营销团队,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进行职业化培训,推行员工行为规范,打造一个有素质、有追求、讲诚信,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职业化营销团队形象。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渗透目标文化。领导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点评每月、每季度的经营状况,褒奖先进,指点后进,结合出版社内外市场形势,分析说理,传递目标压力,激发动力,营造与全体员工同呼吸、共命运,不达目标誓不休的营销氛围,为全体营销将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整个营销团队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克难奋进的精神。最终以精神文化建设达成营销团队的共识;以行为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即责任意识、科学态度、品德修养;以制度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具有出版社特色的营销文化。

其次要利用持之以恒的对外媒体宣传,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利用新书、行业会议、大型书展、书评书介等手段,增强营销文化的影响力;让出版社营销文化元素赢得市场和客户对出版社的信任和接受,以文化力提升营销力,从而把出版社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经销商和读者,以达到价值观念的共振,产生亲和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消费情感,认同出版社及其出版的图书。出版社应以读者为导向,通过文化营销突破与客户单纯的交易关系,使读者满意度最大化,增强出版社市场竞争力,为谋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资源营销整合有限的可利用资源,调控全社会无限的资源。

出版社在进行资源营销过程中,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资源。资本资源转化成了市场资源,或将市场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源、品牌资源、渠道资源等。通过资源营销构建出版社内部核心流程和外部供应链战略体系,形成市场竞争力。

(1)出版社内部通过核心营销流程的重组,打破营销职能疆界,实现营销一体化,让所有部门都为读者创造价值服务。

(2)通过外部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如与图书工作室合作,出版具有竞争力的图书,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进而培育读者的忠诚感。同时通过主动服务模式将出版社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拓展能力向战略合作伙伴输出,使出版社在战略合作关系中始终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3)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对全球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也为出版社带来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数字出版的机遇。特别是在专业出版以及教育出版领域,利用专业出版在线平台,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在线课程、在线家庭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电子图书、虚拟的体验性材料,如情景模拟、教学实验室、做游戏学习等。出版社通过网络资源的运用,既能满足大规模定制的要求,又能促进成本一收益格局的优化。

3.通过服务营销保证交易关系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

出版社的服务营销主要依靠服务质量来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其本质是研究如何利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工具促进图书的交换,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在图书产品高度相似的前提下,图书差异化的服务显得尤其重要。建立不同的业务流程、服务体验、质保范围、网点功能以及渠道布局有助于出版社区别于竟争对手并提高客户忠诚度。

教材图书营销活动中的主要差异化竞争表现为新版驱动市场、课件服务、免费培训、与教学平台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技术支持服务等。除了深入院系搜集授课教师信息、建立样书架之类的校园巡展活动外,服务营销中还可以利用网络即时交流工具、电话中心、BBS、电子邮件等立体化、全方位地为一线教师和读者服务。

非教材图书营销活动中,出版社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优惠的信用政策,组织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研讨合作共赢的发展策略等各种形式提供服务,如采取为客户及时提供详尽的新书和重点图书信息,与经销商联合组织作者签名售书活动等方式,使客户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出版企业的认可,体会到出版企业对自己的真诚关切,很自然地将自己融人出版企业之内,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出版企业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以往出版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的单纯的商品买卖关系升华成休戚相关的合作伙伴和情感友谊关系。这种效果是实施价格战策略根本无法实现的。美国学者研究表明:每增加5%的忠诚客户,企业至少会增加25%的盈利空间。这充分说明,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出版社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出版社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通过服务营销能够保证交易关系持续不断地进行,能够保证出版社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通过关系营稍谋求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关系营销分为三个层次:①一级关系营销。出版社通过价格和其他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客户与出版社建立长期交易关系。如对那些频繁购买以及按稳定数量进行购买的客户给予财务奖励的营销计划;②二级关系营销。当出版社不仅用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而是尽量了解单个客户的需要和愿望,提供并使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来增加出版社与客户的社会联系时,就进人二级关系营销。③三级关系营销。是使出版社和客户互相依赖对方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在存在专用性资产和重复交易的条件下,一方放弃关系将会付出转移成本,关系的维持具有价值,从而形成“双边锁定”。良好的结构性关系将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出版社的利益。

关系营销认为,一级关系营销是低层次的,尽管这种方式对客户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却很难创造持久的客户关系,因为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模仿从而失去优势。三级关系营销是高层次的,因为关系营销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营销哲学,双方的关系是互惠、稳定的,给双方带来长期的价值,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二级关系营销是界于两者之间的层次。

出版社关系营销的具体表现:

(1)教师群体的关系营销。

出版社以教师为主体,以“研讨会”、建立教学服务平台等营销方式,与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界专家、承办院校形成长期合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建立二级营销关系,积蓄人脉。

(2)终端团购客户的关系营销。

院校图书馆、资料室及科研院所的藏书部门是学术著作的主要团购客户,它们有专门的购书经费,每年需完成一定的采购任务。因此,出版社应注意与这些部门搞好关系、建立业务联系。出版社介人馆配市场范围越大,出版社受益越多。

(3)经销商的关系营销。

对于经销商,要在不断加强营销合作的基础上,注重维系友谊,加深情感。同时更要大力加强新渠道的开发与建设,结识和发展更多的新客户,加强与他们的了解与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友谊,在共同应对市场竞争中建立情感。对优秀经销商,尽量达到三级营销的层次。只要我们建立一支庞大的忠诚客户队伍,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幻,也不管竞争对手发起的攻势如何猛烈,出版社都将会与忠诚的客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劲的合力,共同应对,直至取得胜利。

出版社与社会同步发展才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交易营销基础上的关系营销的实质是建立出版社的利益关系网络,以完成战略营销的任务。其关键是通过稳定的客户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进而发展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互惠关系。包括内部员工、竞争者、合作者、社区、新闻媒体、政府、金融机构等,正确处理与这些个人及组织的关系是出版社战略营销的核心,也是出版社成功的关键。

三、结束语

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全面推进,出版社市场化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其市场营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战略营销是应对市场经济新变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出版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想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获取优势地位,实施战略营销已成为出版社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出版社范文篇2

一、一年工作的回顾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1、根据我社“保民拓汉”的方针和社领导的具体指示精神,自主编辑策划了一批生活、励志、青春文学类选题,力争尽快打造汉四的出书特色,为全社调整图书结构做点贡献。

截止12月底,我室全年共上报选题31个,出版图书25种。其中《短信小说:十指连心》、《55罐心灵鸡汤》《给婚姻洗个澡》、《单身女子部落的138条军规》、《你能够不吸烟》、《要和你一起做的100件事》既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又有一定的市场效益,在发行部门的大力开拓下,截止目前发行量都在10000册左右。

同时,我们的两个着力打造的系列也初具规模,一个是《生存智慧系列》,已经出到第十本;另一个是《探索与发现系列》,已经出版了三种,这些书各有特点,同时又互为补台,互相促进,在图书市场上已经小有影响。另外,我们的青春文学系列、财经类的直销经典文丛系列也正在初步形成之中。

2、身体力行,带头策划选题、审读书稿、策划营销,同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支会策划、懂市场、文字精通、思维活跃的编辑队伍。

日常工作中我们加强了编辑队伍建设,在具体工作中锻炼队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一方面,我们注重日常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自我培训,定期召开业务研讨会,没有专家就自己讲,每人讲一个自己熟悉的专题,半年下来,从选题、文字加工、出版印制、市场销售、出版流程到某一个领域的图书竞争格局、某一本畅销书的市场分析等等话题都出现在我们的研讨会上。每一个人在这种既有繁重的实践锻炼,又有实用的理论探讨中学习、积蓄、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参加所有只要能能参加的图书订货会、书市、书展,邀请一些文化公司、成功书商来座谈,介绍他们做畅销书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还每两周集体去书店做调研、在书店里现场开选题会。

我经常在部门会上说,现在苦点累点少拿一点,没有办法,我们既然选择了民族出版社,我们的命运就与出版社联系在了一起,大河水满小河才能满水。民族社做市场书需要我们自己创业,需要我们发掘民族社的优势。编辑本来就要耐得住寂寞,甘当垫脚石;而在我们室做市场书,还要耐得住清贫,当然不能甘心清贫,要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打下一片天空,干出一番名堂,要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劳动致富,也象其他出版社一样在年终总结后拿到一个厚厚的红包。

3、加大市场策划的力度,密切关注图书的发行情况,协助发行部门尽快建立适合市场书销售的渠道体系。

现在策划编辑的名词很流行。我的理解,策划编辑的职能除了策划选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市场策划。

2004年我室出版的25种图书,共印刷23.2万册,平均每个品种印刷9300册,码洋共443万,其中《你能够不吸烟》、《成功招商18种技法》、《55罐心灵鸡汤》各重印1次。这些书现在最大的库存为2800册,最小的库存有4种为零,平均库存在1000册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平均每种发行8000多册。

这个数字对别的出版社不高,但对我们来说,编辑和发行可以说都尽力了。我们与发行的配合也很好,选题论证时,我们充分尊重发行部的意见,我们还经常请发行人员参与我室的务虚会,主动了解重点图书的发行情况、回款情况、市场前景、重印时机,参与各种图书订货会,与各地的经销商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我们去年尝试了将部分图书的部分市场包出去的办法,在充分调查对方发行能力、资信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对方的渠道优势全面占有全国的市场。这对我们去年的图书发行也大有帮助。

二、工作体会和存在的不足

工作一年多,我的体会很多,也很复杂。

首先,我的体会是民族社潜力巨大。

其次,是全社求发展、盼发展、千方百计想发展的气氛很浓。这两点足够让人兴奋。现在又正值我社新班子上任的契机,大家翘首以盼新班子的施政纲领出台,企盼民族出版社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我们汉四走市场的路子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体会的第二点,就是在大环境更加好转的同时,我们自身却存在一些问题。

1、我们现在的图书特色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精确,还需要从出版社的整体定位、既有人员的特点、销售渠道的现状,特别是出版社现有资源的利用(就是禹社长讲的摸清自己的家底、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等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最后取得共识,编印发各环节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另外,还不能关起门来谈发展方向,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我们在考虑特色定位时,还必须分析全国的图书市场格局、各类图书的市场前景。特色的定位到形成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修正的过程。2005年,我们还需要在新一届社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把这一点当成重点来做。

2、营销观念有待加强,渠道建设迫在眉睫,发行回款周期需要尽量缩短。网点的建设要随着品种的丰富和品牌的确立同步推进。同时,应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以便进一步策划更多的好选题。

三、明年的工作思路

1、在社领导新的施政方略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特色定位,明确选题方向,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拓展稿源渠道,集中精力打造几个有影响的系列出来;

2、密切跟踪目标市场的变化和目标读者的特点,关注他们的热点、焦点话题,调动编辑的各种社会资源,策划和搜集选题,争取年内推出1—2本有一定影响的畅销书、2—3本有较长生命周期的长销书;

3、健全图书论证、市场调研机制,严格图书成本核算,以保证每一本图书的经济效益;

4、加强与强势媒体的互动,加大图书的宣传力度,对重点图书进行尝试性的炒作;

5、为强化出书特色,与一些有实力、有影响、选题相近的文化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新品牌、开拓新市场;

6、参与发行,加强与发行部门的协作,提高我们的图书在二渠道市场的占有率,完善我社的图书营销网络;

出版社范文篇3

人民出版社建立于1951年,是一个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出版社。主要出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青年读物、词书译文和工具书。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始终致力于优化选题,出版了一批层次高、品位高、质量高的图书,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好评。有600余种图书分别获全国及省以上优秀图书奖。

二、实习内容

本人这次在人民出版社进行为期三周的企业实训。人民出版社,1954年成立于西安,是一个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出版社。前身是1951年1月成立的西北人民出版社。主要出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青年读物、词书译文和工具书。出版有《中共党史人物传》、《秦汉史研究》、《唐代文学》、《鲁迅研究》、《当代史学》、《中国风俗》等。

这次实训我被按排在校对部,工作主要是协作社里的校对,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在实习中的第一周,因为对一些情况还不熟悉,开始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看各位同事的操作,他们校对的熟练程度和经验设置不是我一时能乞及的。所以在学习时必须全神贯注的去看,有时候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一点,还得请教让他们再重新演示给我看,多思考就会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答案,这样我每天也是有收获的。偶尔有很简单的东西他们也让我试慢慢着做,但我的表现还不甚让人满意。显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动手练习,否则你以为掌握了其实并没有,不动手一切只是纸上谈兵。比如在校对一份作者的投稿时,你都能看到同事轻而易举的几步完成,可是自己操作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也不准确,中间还出现将对的改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现在是有深刻体会了。

接下来的二周,由于掌握了各种校对符号,和校对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技巧,所以在后面的一次又一次校对中,开始速度提高了很多!但与同事们还是差距很大。比如,再对原稿中的错字别字要一一罗列出来,并在错误的地方要用校对符号标示出,但我还是太马虎了,遗漏别字,标点符号,有些地方忘了标记。并要坚持做到保持页面整洁,美观。在交校样时,我还请同事们再校对一遍,并提出意见。之后慢慢琢磨,改进方法!后面遇到新的问题,不仅是能力上的,更重要的是知识上的欠缺。比如在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等,自己有很多不太了解或记得不清楚,但校对要求的就是真实,准确,正确。所以我不得不利用闲时查阅观阅这些知识,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筹备。进而达到更高的级别。

很快进入到第三周,在校对精确度和速度提高的情况下,我起初开始独自校对一些报纸,稿件,并逐渐做二校、三校点校,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最后快结束实习实习时协助编辑接触一些报纸和书籍的校对,这个校对要求相对来说是更严格的。但对我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提高。不仅要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综合处理,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在实习老师的鼓励和协助下,我门也完成的不错,通过这个高层次的锻炼,让我更是连贯的接触了由校对,到排版,美编,校对处理到印刷出版的整个流程,达到对我的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的更进一步学习!

坚苦的实训,理论加实践,贯穿始终的流程式学习,让我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多,也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得到了实践、证明,更使自己在人格定位上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三、收获与感想

三周的时间弹指一挥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叹息三周的磨刀练阵。

“从每一个标点符号查起,从每一个错字、别字校对,细心对待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你突破胜利的起点!”这是我实习以来感受最深,也是坚信的一句话!

就校对而言,一次实践让我遇到课堂上从未遇到的问题,从而促使自己去学习校对符号的运用,文字排版技术等一系列有关知识。达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此期间,由于学习的必要,我接触学习photoshop,illustrator,CADLT和CorelDRAW这些平面软件,虽然不太熟练,但也进步不少!

实习期间,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社里其他部门,针对我们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了解学习到制图→输出菲林→开料→印刷→装订→切成品→全检→入库流程!对以后在我们的专业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这三个多周的实习,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终于知道父母赚来的钱是他们辛苦换来的成果。还记得刚开始,我都没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和心态,所以,很不习惯。要让自己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的。我觉得,并没有多少不平凡的事可以做,但是,如果要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得好了,就是不平凡。所以,应该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多学一点,多努力一点。这样所学来的知识才识真正属于自己的。

虚心请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实习是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实习可以积累工作经验,而虚心请教是积累工作经验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我就虚心地请同事,在他们耐心的教导中我不断走向成熟,也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

出版社范文篇4

对民族出版社来说,年。度过50年华诞后开始全面推进、重塑辉煌的第一年;对我来说,也是被聘为第四汉编室主任后第一个完整的工作年度。下面我把这一年多的工作和我体会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一年工作的回顾

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自主编辑筹划了一批生活、励志、青春文学类选题,1根据我社“保民拓汉”方针和社领导的具体指示精神。力争尽快打造汉四的出书特色,为全社调整图书结构做点贡献。

室全年共上报选题31个,截止月底。出版图书25种。其中《短信小说:十指连心》55罐心灵鸡汤》给婚姻洗个澡》单身女子部落的138条军规》能够不吸烟》要和你一起做的100件事》既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又有一定的市场效益,发行部门的大力开拓下,截止目前发行量都在10000册左右。

两个着力打造的系列也初具规模,同时。一个是生存智慧系列》已经出到第十本;另一个是探索与发现系列》已经出版了三种,这些书各有特点,同时又互为补台,互相促进,图书市场上已经小有影响。另外,青春文学系列、财经类的直销经典文丛系列也正在初步形成之中。

带头谋划选题、审读书稿、谋划营销,2身体力行。同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支会策划、懂市场、文字精通、思维活跃的编辑队伍。

具体工作中锻炼队伍,日常工作中我加强了编辑队伍建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一方面,注重日常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自我培训,定期召开业务研讨会,没有专家就自己讲,每人讲一个自己熟悉的专题,半年下来,从选题、文字加工、出版印制、市场销售、出版流程到某一个领域的图书竞争格局、某一本畅销书的市场分析等等话题都出现在研讨会上。每一个人在这种既有繁重的实践锻炼,又有实用的理论探讨中学习、积蓄、提高。

利用各种机会,另一方面。参与所有只要能能参加的图书订货会、书市、书展,邀请一些文化公司、胜利书商来座谈,介绍他做畅销书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每两周集体去书店做调研、书店里现场开选题会。

现在苦点累点少拿一点,经常在部门会上说。没有方法,既然选择了民族出版社,命运就与出版社联系在一起,大河水满小河才干满水。民族社做市场书需要我自己守业,需要我发掘民族社的优势。编辑原本就要耐得住寂寞,甘当垫脚石;而在室做市场书,还要耐得住清贫,当然不能甘心清贫,要有信心通过我努力打下一片天空,干出一番名堂,要有信心通过我劳动致富,也象其他出版社一样在年终总结后拿到一个厚厚的红包。

密切关注图书的发行情况,3加大市场筹划的力度。协助发行部门尽快建立适合市场书销售的渠道体系。

谋划编辑的职能除了谋划选题,现在谋划编辑的名词很流行。理解。更重要的要进行市场筹划。

共印刷23.2万册,年我室出版的25种图书。平均每个品种印刷9300册,码洋共443万,其中《能够不吸烟》胜利招商18种技法》55罐心灵鸡汤》各重印1次。这些书现在最大的库存为2800册,最小的库存有4种为零,平均库存在1000册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种发行8000多册。

但对我来说,这个数字对别的出版社不高。编辑和发行可以说都尽力了与发行的配合也很好,选题论证时,充分尊重发行部的意见,还经常请发行人员参与我室的务虚会,主动了解重点图书的发行情况、回款情况、市场前景、重印时机,参与各种图书订货会,与各地的经销商联系,听取他意见和建议。

去年尝试了将部分图书的局部市场包出去的方法,同时。充分调查对方发行能力、资信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对方的渠道优势全面占有全国的市场。这对我去年的图书发行也大有帮助。

二、工作体会和存在缺乏

体会很多,工作一年多。也很复杂。

体会是民族社潜力巨大。首先。

全社求发展、盼发展、千方百计想发展的气氛很浓。这两点足够让人兴奋。现在又正值我社新班子上任的契机,其次。大家翘首以盼新班子的施政纲领出台,企盼民族出版社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这样的环境下,认为我汉四走市场的路子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就是大环境更加好转的同时,体会的第二点。自身却存在一些问题。

还需要从出版社的整体定位、既有人员的特点、销售渠道的现状,1现在图书特色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精确。特别是出版社现有资源的利用(就是禹社长讲的摸清自己的家底、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等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最后取得共识,编印发各环节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另外,还不能关起门来谈发展方向,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考虑特色定位时,还必需分析全国的图书市场格局、各类图书的市场前景。特色的定位到形成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时修正的过程。2005年,还需要在新一届社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把这一点当成重点来做。

渠道建设迫在眉睫,2营销观念有待加强。发行回款周期需要尽量缩短。网点的建设要随着品种的丰富和品牌的确立同步推进。同时,应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以便进一步谋划更多的好选题。

三、明年的工作思路

结合自身特点和已经取得的成果,1社领导新的施政方略下。充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特色定位,明确选题方向,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拓展稿源渠道,集中精力打造几个有影响的系列进去;

关注他热点、焦点话题,2密切跟踪目标市场的变化和目标读者的特点。调动编辑的各种社会资源,谋划和搜集选题,争取年内推出12本有一定影响的滞销书、23本有较长生命周期的长销书;

严格图书利息核算,3健全图书论证、市场调研机制。以保证每一本图书的经济效益;

加大图书的宣传力度,4加强与强势媒体的互动。对重点图书进行尝试性的炒作;

与一些有实力、有影响、选题相近的文化公司合作,5为强化出书特色。共同开发新品牌、开拓新市场;

出版社范文篇5

今天,将成为我们湘潭大学发展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湘潭大学出版社揭牌庆典。借此机会,我代表校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莅临揭牌庆典的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成立湘潭大学出版社,是我们湘大人的夙愿,是我们长期的不懈追求。我校从1985年开始申请成立出版社,并同时着手开展筹建工作。20多年来,几届校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执着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今天,我校的老领导潘长良校长、李树丞校长来到了庆典现场,老领导石耀焜本来也要来出席庆典,但因为特殊情况赶赴北京;还有我们历届的在校的老领导都出席了今天的庆典。他们都是我们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功臣。在全国出版社还处于压缩整顿时期的今天,批准成立湘潭大学出版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深深地感到:如果没有主席“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嘱托,如果没有省部共建的平台,如果没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教育部、湖南省领导及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湖南省教育厅等有关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如果没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友好校友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如果没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今天,就没有湘潭大学出版社。在这里,需要特别报告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龙新民署长,怀着对主席的深厚感情,对湘潭大学出版社的成立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在湘潭大学出版社成立之际,又代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提出殷切期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马国仓副司长和王然处长,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庆典,指导工作,寄予厚望。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政协原主席、我校董事长王克英同志,任董事长以来,一直特别重视、大力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湘大近年来的重大发展无不凝结着克英董事长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教职员工说:王主席把湘大当作自己的家了。在学校进入省部共建行列之后,他再三要求和嘱咐“一定要把出版社建起来”,不仅亲自谋划,而且亲自协调,今天又莅临庆典,令人感动。省政协文选德副主席,历来特别重视湘潭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为湘潭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在出版社成立之际,我们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非常高兴,亲切关怀,不仅今天亲临庆典并将作重要讲话,而且在来之前对湘潭大学出版社究竟应该怎么办、怎么样才能办好进行了思索,为出版社亲笔题词:“出精品力作,创特色品牌,为教学服务,与时代同行”,这为湘潭大学出版社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主管单位省新闻出版局对于湘潭大学出版社的组建工作,高度重视,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局长刘鸣泰同志亲自主持会议,亲自协调有关工作,亲自主持今天的庆典。今天,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凌沙同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谭大双同志、副局长尹飞舟同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同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家强教授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又莅临指导,对于我们办好湘潭大学出版社,对于我们办好湘潭大学,是一种莫大的关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关心支持湘潭大学出版社成立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师生员工表示衷心感谢!

湘潭大学出版社的成立,是我们向建校五十周年校庆献上的一份十分珍贵的厚礼。它再一次证明:只要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我们湘大人不仅能够谋大事而且一定能够把大事干成干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出版社揭牌庆典,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大力弘扬谋大事、干大事、全力把大事干成干好的精神和气魄,恪尽职守,锐意创新,追求卓越,以一流的业绩向建校五十周年校庆献礼!

出版社范文篇6

60年优秀图书、期刊的背后,是共和国出版事业的日新月异,是几代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传承链接、一代又一代编辑同仁前赴后继、承上启下、艰辛探索共同铸就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辉煌,铸造了一座座高山仰止的文化丰碑。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出版历程中,从古至今,出现过司马迁、解缙、纪昀等编辑先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编辑经验;涌现过张元济、邹韬奋、茅盾、巴金那样的出版泰斗,他们的探索和创造,成为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的一面面旗帜;还有象赵家璧、陈原、沈昌文等一批编辑大家为建立和开拓中国现代出版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重新审视这一大批中国近现代出版家的成功经验及辉煌业绩,对我国当代出版业的发展及当代出版人的塑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忘不了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一同支撑起了祖国的出版大业。

回望历史,是为了与时俱进,为了未来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前的17年,我国出版事业虽然百废待兴,在曲折中前进,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950年,全国出版图书12153种,总印数2.75亿册,全国年人均图书0.5册。到1965年时,图书品种数是1950年的1.66倍,印数是7.89倍,人均图书册书是6倍。这一时期,除了马列著作大量出版发行外,还涌现出像《红岩》《红日》《暴风骤雨》《创业史》等一大批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图书,成为我们上大学时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编审李丕光说:"当时全国出版社只有几十家,但书都编得很扎实,反映了时代的洪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像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红旗谱》至今已印了42次,总量近200万册。"

"时期,我国出版事业遭到破坏,书刊品种锐减。出版工作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禁锢主义的束缚,使出版陷入停顿,出书范围十分狭窄,全国出现严重的“书荒”,好多经典名著被禁读焚毁。但物极必反,1976年粉碎“”之后,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几乎是以几何式的速度在发展,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光图书产品从1.2万余种增加到27万余种,增加21.3倍;报纸、期刊品种分别增加10.2倍和15.8倍,我国已被公认为出版大国。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猎猎飞扬的旗帜,也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强劲引擎。党的十六大以来,敢为天下先的新闻出版业改革者们迈出了坚实的足迹。

改革以一个又一个“第一”,跨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伐:2004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具有企业身份的出版单位。改革使产业发展充满活力,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整个新闻工作和出版产业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繁荣的大发展局面。如何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来打牢思想道德的基础,来支撑我们这个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大厦,中国出版担当起了发展“软实力”的使命。

伴随着改革,一大批文化积累和经济积累相统一的长效销售的重点出版物和骨干出版工程日渐增多,成为新时期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闪光点;一批坚持改革,方向正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实力,面向市场而不是游离市场的出版发行单位正在崛起;从印刷装备、器材到印刷工艺全方位进行的以“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为目标的国家印刷技术改造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其中王选教授主持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成功和占领市场,使印刷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新时代。

建国60年的出版史告诉我们,改革促进了出版,出版呼应了改革,成功的编辑范例,对开启民智、启发一代的思想解放,从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因为编辑通过对最先进的科学思想信息的选择、聚集、精化,充分发挥传播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就能最有效地促成受众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量变与质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曾呼吁:中国编辑应担当起发展文化力的使命,指出如何提升民族文化力成为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华民族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他说,文化力因其影响程度深、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是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是要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文化的成果记载、传播、积累的重要载体。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家和前驱者,都十分重视编辑通过选择而形成舆论的社会地位与职责,而努力参与实践。所谓舆论,正是编辑在无数的信息中敏锐地挑选出关系到国家、社会、民众的重大问题的那些信息,进行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编排出版,从而激起公众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和感情。我国的编辑通过选择而进行导向,在促成以“改革开放”思想为精神支柱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方面,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出版始终代表着一种舆论导向成为引领时代文化潮流的航标。当前的金融危机,更显示出新闻出版产业不仅能在促进经济走出低谷中发挥特有的社会功能,而且也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的力量。总理指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出版集聚信心,文化更应发挥其感召力、凝聚力,起到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

出版业是祖国肌体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细胞,60年出版所取得的成绩,也凝结着几代中国人的读书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些书和杂志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记载着祖国的兴衰,出版的阅读过程,凝聚着我们共同的生命记忆。每本书都烙刻着岁月的印记,体现出版的最高价值。笔者是生在60年代初,长在红旗下的60后,读了很多经典名著,后来又从事学术出版工作。我常常站在自己积攒了好多年、很多书的书房里,望着一面墙的书籍,任思绪飞扬,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自己曾经的青春阅读年代,更加体会编辑的神圣使命就是要用一本书、一本杂志来提升人类的精神高度。人生短短不过几十年,一本书或一本期刊却能传承百年、千年,所谓“书比人长寿”。编辑理应倾力奉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才能对得起读者,编辑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在今天,所谓“承先”、“继往”,就是要继承老一辈出版人目光远大、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继承他们善于接受新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继承他们以开启民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己任和勇于负责的精神。我国的出版业正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轨,这不仅是出版方式的转型,更是出版观念的转变。

笔者是一名高校学报编辑,20几年亲身见证了祖国出版事业的不平凡历程。学报占全国期刊总数的八分之一,近两千所高等院校几乎都有学报,可见学报在全国期刊中的份量。学报出版是国家出版文化大格局的重要板块,在社会文化选择、积累、传播流程中举足轻重。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的场所,办大学,一是选择知识,二是继承文化,三是创造知识,四是传递知识。高校办刊有其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它的理论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从社会传播学来讲,高校学报的学术信息源和受众层都已纳入社会文化出版的大系统中。建国60年来,学报为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做到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多少项科学研究填补了空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推动作用。

出版社范文篇7

60年优秀图书、期刊的背后,是共和国出版事业的日新月异,是几代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传承链接、一代又一代编辑同仁前赴后继、承上启下、艰辛探索共同铸就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辉煌,铸造了一座座高山仰止的文化丰碑。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出版历程中,从古至今,出现过司马迁、解缙、纪昀等编辑先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编辑经验;涌现过张元济、邹韬奋、茅盾、巴金那样的出版泰斗,他们的探索和创造,成为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的一面面旗帜;还有象赵家璧、陈原、沈昌文等一批编辑大家为建立和开拓中国现代出版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重新审视这一大批中国近现代出版家的成功经验及辉煌业绩,对我国当代出版业的发展及当代出版人的塑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忘不了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一同支撑起了祖国的出版大业。

回望历史,是为了与时俱进,为了未来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前的17年,我国出版事业虽然百废待兴,在曲折中前进,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950年,全国出版图书12153种,总印数2.75亿册,全国年人均图书0.5册。到1965年时,图书品种数是1950年的1.66倍,印数是7.89倍,人均图书册书是6倍。这一时期,除了马列著作大量出版发行外,还涌现出像《红岩》《红日》《暴风骤雨》《创业史》等一大批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图书,成为我们上大学时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编审李丕光说:"当时全国出版社只有几十家,但书都编得很扎实,反映了时代的洪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像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红旗谱》至今已印了42次,总量近200万册。"

"时期,我国出版事业遭到破坏,书刊品种锐减。出版工作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禁锢主义的束缚,使出版陷入停顿,出书范围十分狭窄,全国出现严重的“书荒”,好多经典名著被禁读焚毁。但物极必反,1976年粉碎“”之后,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几乎是以几何式的速度在发展,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光图书产品从1.2万余种增加到27万余种,增加21.3倍;报纸、期刊品种分别增加10.2倍和15.8倍,我国已被公认为出版大国。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猎猎飞扬的旗帜,也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强劲引擎。党的十六大以来,敢为天下先的新闻出版业改革者们迈出了坚实的足迹。

改革以一个又一个“第一”,跨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伐:2004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具有企业身份的出版单位。改革使产业发展充满活力,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整个新闻工作和出版产业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繁荣的大发展局面。如何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来打牢思想道德的基础,来支撑我们这个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大厦,中国出版担当起了发展“软实力”的使命。

伴随着改革,一大批文化积累和经济积累相统一的长效销售的重点出版物和骨干出版工程日渐增多,成为新时期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闪光点;一批坚持改革,方向正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实力,面向市场而不是游离市场的出版发行单位正在崛起;从印刷装备、器材到印刷工艺全方位进行的以“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为目标的国家印刷技术改造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其中王选教授主持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成功和占领市场,使印刷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新时代。

建国60年的出版史告诉我们,改革促进了出版,出版呼应了改革,成功的编辑范例,对开启民智、启发一代的思想解放,从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因为编辑通过对最先进的科学思想信息的选择、聚集、精化,充分发挥传播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就能最有效地促成受众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量变与质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曾呼吁:中国编辑应担当起发展文化力的使命,指出如何提升民族文化力成为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华民族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他说,文化力因其影响程度深、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是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是要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文化的成果记载、传播、积累的重要载体。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家和前驱者,都十分重视编辑通过选择而形成舆论的社会地位与职责,而努力参与实践。所谓舆论,正是编辑在无数的信息中敏锐地挑选出关系到国家、社会、民众的重大问题的那些信息,进行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编排出版,从而激起公众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和感情。我国的编辑通过选择而进行导向,在促成以“改革开放”思想为精神支柱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方面,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出版始终代表着一种舆论导向成为引领时代文化潮流的航标。当前的金融危机,更显示出新闻出版产业不仅能在促进经济走出低谷中发挥特有的社会功能,而且也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的力量。总理指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出版集聚信心,文化更应发挥其感召力、凝聚力,起到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

出版业是祖国肌体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细胞,60年出版所取得的成绩,也凝结着几代中国人的读书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些书和杂志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记载着祖国的兴衰,出版的阅读过程,凝聚着我们共同的生命记忆。每本书都烙刻着岁月的印记,体现出版的最高价值。笔者是生在60年代初,长在红旗下的60后,读了很多经典名著,后来又从事学术出版工作。我常常站在自己积攒了好多年、很多书的书房里,望着一面墙的书籍,任思绪飞扬,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自己曾经的青春阅读年代,更加体会编辑的神圣使命就是要用一本书、一本杂志来提升人类的精神高度。人生短短不过几十年,一本书或一本期刊却能传承百年、千年,所谓“书比人长寿”。编辑理应倾力奉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才能对得起读者,编辑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在今天,所谓“承先”、“继往”,就是要继承老一辈出版人目光远大、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继承他们善于接受新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继承他们以开启民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己任和勇于负责的精神。我国的出版业正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轨,这不仅是出版方式的转型,更是出版观念的转变。

笔者是一名高校学报编辑,20几年亲身见证了祖国出版事业的不平凡历程。学报占全国期刊总数的八分之一,近两千所高等院校几乎都有学报,可见学报在全国期刊中的份量。学报出版是国家出版文化大格局的重要板块,在社会文化选择、积累、传播流程中举足轻重。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的场所,办大学,一是选择知识,二是继承文化,三是创造知识,四是传递知识。高校办刊有其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它的理论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从社会传播学来讲,高校学报的学术信息源和受众层都已纳入社会文化出版的大系统中。建国60年来,学报为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做到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多少项科学研究填补了空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推动作用。

出版社范文篇8

一、出版社战略转型的趋势和发展

1.了解新时代新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不断更新,让人们能够更快地了解社会时事和重要政治事件,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更加接轨于现代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手工业人才到如今的技术型人才,不仅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产品”以不断创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自动化机器的发展代替了人力,信息化社会使得生产模式不断更新。在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出版行业想要在整个社会立足,如何合理利用人才和引进相关人才就成了一大难点。2.产业结构转变。为了能更好提高出版社的运行效率,结构转型就成了出版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出版行业结构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骤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相关部门在保证出版社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不断地缩减中间不必要的过程,从而达到新闻、信息、知识快速化的发展。例如在产业结构中的编辑部门,他们更需要的是自主化的管理,以便于该环节能够产生更大的灵活性,使整个行业具有活力。同时,在每一个环节的领导职位上都能够具有一定自主权,让每一个环节都承担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社会责任,这样整个行业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能够更好发展。3.产品商业转变。如今,企业的理念都是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一方面需要解决自身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要遵从整个行业的发展需求。出版业的发展强势之处也应该是在产品之上,书籍的各类传播方式,图书类型的多样化,加之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这些优点都能使整个行业产品转型发展更加完善、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整个行业需要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转型,不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代表了自身的社会价值,都能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出版社要扬长避短,实现整个行业的发展和互动,推动整个出版行业的商业化进程。

二、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社会化企业的招工变得更为困难。随着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如大数据等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崛起,人力资源管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企业,追求稳定发展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环境的不断竞争,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也成为了企业能否转型成功的重要环节。可持续化发展要求企业持续提升人才实力,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

三、出版社相关人才介绍

1.编辑岗位。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要策划选题,接收书稿,担任编辑加工任务,同时完成个人的业绩指标,搜集和整理有关学术研究动态的相关信息,进行图书市场调研、组稿、加工的关键性任务,参与策划和完善任务。编辑工作者作为出版社的灵魂人物,承担着出版社的主体任务,是出版社能否立足的关键因素。2.材料岗位。材料工作者是出版社的支撑,一方面需要提供现阶段市面上的大量书籍材料,另一方面也要整合本出版社的主要书籍出版任务,制定合理的寻找信息途径,提高整个出版社的工作效率。3.审核岗位。审核作为每一个产业链的最终环节,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质量监督任务。作为书籍的最终质量监督人员,每一位审核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应为整个出版社的发展保驾护航。4.财务岗位。财务既要起到财务管理的作用,又要肩负起监督和提出合理建议的功能,从财务角度为出版社运营成本、相关环节运行作出合理性约束,提出建议,起到辅助管理的职能。帮助制定相关的经济制度措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让整个财务看起来条理清晰,提高出版行业的出版效率。

四、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1.合理利用相关人才。每一个人,特别是各类人才,都有着专业技能和职业诉求,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相关人才,成为许多行业的重要话题。只有人才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紧紧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人才的无限动力,使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更好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差别都比较大,要想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积极的一面,就必须遵从相应的用人之策,使其能够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把技术人员放在相应的技术岗位,把有组织能力的人放在相应的组织岗位,将那些善于应变有经营头脑的人放在相应的销售岗位,做到用人之长,在帮助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达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用人不能忽视人才本身的职业兴趣,在安排人才时要考虑其性格和特长,合理安排相应的岗位,这样才能将人才合理地规划和安排。2.引进优秀人才。引进好的人才,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人才是事业的基础、发展的根本,基层人才要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创新人才发展理念,搭建好平台,用周到的服务和完善的奖惩制度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就是引进资本,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企业得到最需要的人才,并让他们感受到工作上有干劲、发展上有空间,才能达到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要建立起更加适应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从而支撑事业发展。

五、出版社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

出版社范文篇9

一、一年工作的回顾

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自主编辑策划了一批生活、励志、青春文学类选题,1根据我社“保民拓汉”方针和社领导的具体指示精神。力争尽快打造汉四的出书特色,为全社调整图书结构做点贡献。

室全年共上报选题31个,截止12月底。出版图书25种。其中《短消息小说:十指连心》55罐心灵鸡汤》给婚姻洗个澡》单身女子部落的138条军规》能够不吸烟》要和你一起做的100件事》既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又有一定的市场效益,发行部门的大力开拓下,截止目前发行量都在10000册左右。

两个着力打造的系列也初具规模,同时。一个是生存智慧系列》已经出到第十本;另一个是探索与发现系列》已经出版了三种,这些书各有特点,同时又互为补台,互相促进,图书市场上已经小有影响。另外,青春文学系列、财经类的直销经典文丛系列也正在初步形成之中。

带头策划选题、审读书稿、策划营销,2身体力行。同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支会策划、懂市场、文字精通、思维活跃的编辑队伍。

具体工作中锻炼队伍,日常工作中我加强了编辑队伍建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一方面,注重日常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自我培训,定期召开业务研讨会,没有专家就自己讲,每人讲一个自己熟悉的专题,半年下来,从选题、文字加工、出版印制、市场销售、出版流程到某一个领域的图书竞争格局、某一本畅销书的市场分析等等话题都出现在研讨会上。每一个人在这种既有繁重的实践锻炼,又有实用的理论探讨中学习、积蓄、提高。

利用各种机会,另一方面。参加所有只要能能参加的图书订货会、书市、书展,邀请一些文化公司、成功书商来座谈,介绍他做畅销书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每两周集体去书店做调研、书店里现场开选题会。

现在苦点累点少拿一点,经常在部门会上说。没有办法,既然选择了民族出版社,命运就与出版社联系在一起,大河水满小河才能满水。民族社做市场书需要我自己创业,需要我发掘民族社的优势。编辑本来就要耐得住寂寞,甘当垫脚石;而在室做市场书,还要耐得住清贫,当然不能甘心清贫,要有信心通过我努力打下一片天空,干出一番名堂,要有信心通过我劳动致富,也象其他出版社一样在年终总结后拿到一个厚厚的红包。

密切关注图书的发行情况,3加大市场策划的力度。协助发行部门尽快建立适合市场书销售的渠道体系。

策划编辑的职能除了策划选题,现在策划编辑的名词很流行。理解。更重要的要进行市场策划。

共印刷23.2万册,2010年我室出版的25种图书。平均每个品种印刷9300册,码洋共443万,其中《能够不吸烟》成功招商18种技法》55罐心灵鸡汤》各重印1次。这些书现在最大的库存为2800册,最小的库存有4种为零,平均库存在1000册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种发行8000多册。

但对我来说,这个数字对别的出版社不高。编辑和发行可以说都尽力了与发行的配合也很好,选题论证时,充分尊重发行部的意见,还经常请发行人员参与我室的务虚会

参与各种图书订货会,主动了解重点图书的发行情况、回款情况、市场前景、重印时机。与各地的经销商联系,听取他意见和建议。

去年尝试了将部分图书的部分市场包出去的办法,同时。充分调查对方发行能力、资信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对方的渠道优势全面占有全国的市场。这对我去年的图书发行也大有帮助。

二、工作体会和存在不足

体会很多,工作一年多。也很复杂。

体会是民族社潜力巨大。首先。

全社求发展、盼发展、千方百计想发展的气氛很浓。这两点足够让人兴奋。现在又正值我社新班子上任的契机,其次。大家翘首以盼新班子的施政纲领出台,企盼民族出版社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这样的环境下,认为我汉四走市场的路子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就是大环境更加好转的同时,体会的第二点。自身却存在一些问题。

还需要从出版社的整体定位、既有人员的特点、销售渠道的现状,1现在图书特色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精确。特别是出版社现有资源的利用(就是禹社长讲的摸清自己的家底、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等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最后取得共识,编印发各环节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另外,还不能关起门来谈发展方向,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考虑特色定位时,还必须分析全国的图书市场格局、各类图书的市场前景。特色的定位到形成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修正的过程。2010年,还需要在新一届社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把这一点当成重点来做。

渠道建设迫在眉睫,2营销观念有待加强。发行回款周期需要尽量缩短。网点的建设要随着品种的丰富和品牌的确立同步推进。同时,应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以便进一步策划更多的好选题。

三、明年的工作思路

结合自身特点和已经取得的成绩,1社领导新的施政方略下。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特色定位,明确选题方向,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拓展稿源渠道,集中精力打造几个有影响的系列出来;

关注他热点、焦点话题,2密切跟踪目标市场的变化和目标读者的特点。调动编辑的各种社会资源,策划和搜集选题,争取年内推出12本有一定影响的畅销书、23本有较长生命周期的长销书;

严格图书成本核算,3健全图书论证、市场调研机制。以保证每一本图书的经济效益;

加大图书的宣传力度,4加强与强势媒体的互动。对重点图书进行尝试性的炒作;

与一些有实力、有影响、选题相近的文化公司合作,5为强化出书特色。共同开发新品牌、开拓新市场;

加强与发行部门的协作,6参与发行。提高我图书在二渠道市场的占有率,完善我社的图书营销网络;

出版社范文篇10

早上好!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相聚于此,参加此次由中国信息化杂志社主办的"领域信息化进程与IT服务商角色定位"高峰论坛。我谨代表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中国信息化杂志社,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近二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了信息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上。信息化正在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社会重大变革,信息化正在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国家信息产业部直属的出版与知识服务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全球信息化动态,国家信息化进程,整合了丰富的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高水平的专家智力资源,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化领域的出版,传媒,会展,软科学研究与咨询,教育培训等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为此,电子社设有信息化出版事业部,华信信息化研究所和信息化人才培训与信息化技能水平测评机构,并于年月正式创办了《中国信息化》期刊。

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信息化》杂志出刊2年多来,立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大背景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广度反映领域和区域实践,深度体现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相互促进,理性思考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推动,客观评述信息化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作用,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高端读者认知为独树一帜的信息经济传媒。

《中国信息化》杂志的定位是:"超越IT,报道信息化实践;立足信息化,关注IT创新"。为深入探讨和交流新形势下,教育,社保,卫生,检察,审计等重要领域的信息化探索和实践,加快领域现代化进程,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IT服务更紧密面向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和核心业务应用,在有关部委信息化工作机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信息化杂志社主办了这次高峰论坛。这是中国信息化杂志更加贴近和服务领域,区域信息化的一次具体实践。

我们愿与在坐的各位来宾一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共同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共享信息化的甘露,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借此机会感谢各位对这次论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