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0:08:49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1

对企业来说,创新实际上就是对客户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我们要从生命线的意义,提高对企业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程度,切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一是增强创新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依赖于职工强烈的创新意识。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有的不敢创新,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有的不想创新,总是感觉老路子好走,老办法好使。有的不会创新,不懂得通过创新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善于通过创新来破解改革中的难题。如此种种羁绊,僵化了思想、封闭了视野,凝固了活力。推进企业创新,我们必须从克服这些思想痼疾入手,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实现创新内涵的本质回归,把创新作为群众性的实践活动,把创新作为全员性的常规活动。

二是形成价值取向。随着和谐铁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提速战略的持续实施,铁路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铁路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前,铁路装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生产组织、运营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铁路运输已经迈向了高速时代,但是一些同志仍然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观念还停留在“常速”时期;铁路装备已经走向了现代化,但是一些干部仍然靠经验管理,靠拍脑袋决策,工作能力还停留在“小作坊”水平。可以说,推进企业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企业不创新不行、创新的步伐慢了也不行。我们必须从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激情和创业痴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共同价值取向,开创“有志气有干劲想创新、有思路有本领会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增强主阵地意识,把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

企业是推进创新的主体,是开展创新的主阵地。我们要切实增强主阵地意识,运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推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多年以来,铁路企业以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为目标,大力实施提速战略,推进运输产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运输产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巩固扩大提速成果,推进产品创新,大有市场、大有潜力。我们要继续发扬提速精神,推进客运高速动车组、快速列车、城际列车以及货运五定班列、重载快运列车、直达列车的优化完善,不断创新铁路运输的“拳头”产品。要盘活运力资源,坚持“阶梯组流、有序衔接”的思路,创新管内运输产品,解决好运输能力整体短缺与局部虚靡、经常性短缺与阶段性虚靡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要坚持从旅客货主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改进服务作为推进产品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二是推进技术创新。随着铁路提速战略特别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顺利实施,以高速动车组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新设备投入运用。铁路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功能,深化应用性技术创新,搞好发展性技术创新。要以动车组、CTC、CTCS-2等高新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契机,积极探索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之间的系统集成,研究解决提速后线路设备养护维修、机车微机检测、接触网检查监测和动车组检测整备的技术措施。紧密围绕“提速、安全、重载、信息”四大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和成果转化率,建立集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安全监测和综合信息管理为一体的铁路运输指挥体系。

三是推进管理创新。近年来,铁路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催生了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新体制、新布局,对创新管理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品质,扎实推进责任机关、服务机关、效能机关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决策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创新路局机关对基层站段的管理,把路局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安全责任主体、高效率的市场经营主体。要创新运输安全管理,增强新形势下的安全控制能力,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有序可控、基本稳定。要创新运输组织管理,探索路厂直通、路矿直通的实现途径,深入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铁路运能满足率。要创新客货营销管理,形成紧贴客户和市场运作的经营与营销方式,树立铁路运输的品牌,不断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美誉度。

三、增强系统性意识,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永久常态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增强系统性意识,善于运用系统观的方法,培育善待创新的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建设支撑创新的团队,切实把创新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永久常态。

一是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是创造性的活动,是在走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创新时时刻刻都处在充满机遇和风险的环境当中。风险为创新的成功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陷阱。因而,风险总是与创新相伴。要实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必须大力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使人们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成果得到保护,特别是创新失误与失败得到宽容。企业有责任引导职工理解创新风险,谅解创新冒险,善待创新行为,支持创新活动,进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有效地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只要营造形成这样的创新文化氛围,创造潜能必然获得极大的释放,创新活动必然能够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2

关键词:策略创新;创新型企业;案例分析;深圳HYT

一、引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而研发效率高低能反映对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同时也反映产业对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在大变革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企业如何以策略创新实现微观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实践快速增长,更是值得探索。目前可归纳出三种发展思路,包括:1.生产优势;2.研发优势;3.市场渠道优势。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转变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并为发展方式提供新方向,同时基于微观基础来推进宏观供给测结构性改革。

二、市场结构改革与企业策略创新

(一)企业经营模式迎来变革。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历经多次变革,然而仍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从外部来看,各层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偏差仍具差异性;从内部来看,产业之间的内部结构仍有待优化升级。因此,若要合理化国内产业结构可通过科技创新方式,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各产业所占比重等进行优化调整,以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伴随着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新理论发展、新技术研发、新方法与新工具不断创新并涌现,产业结构变革速度持续加快,科技创新模式是当前加速推进产业发展的最有效路径之一。从长期动态发展来看,中国产业结构正逐步朝向合理化变动方向前进,同时各层次产业之间的差距也有了明显改善。因此,由多元化市场主体共同发展,加速推动中国工业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步伐,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人民的使用率也加速攀升,对企业发展带来了新发展契机。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促使企业提出转型升级或变革现有策略的行为,而新策略观必然成为企业经营模式迎来创新的下一步经济发展重点。随着市场发展成熟,我国企业皆面临政经环境和社会体系改变所产生的影响和困境。(二)企业策略创新实现变革。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抓紧市场的前瞻机会是所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科技快速发展大时代环境下,如何为企业找寻一个创新的突破口,为其经营模式带来转型升级的机会,更是决定了供给测创新型企业增长的驱动力。在熊彼得的创新增长理论中提到,技术价值论主导下的创新型企业技术进步源自研发性劳动,即通过研发为主的技术革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扩大消费规模,并开始成为创新型企业的主导动力。因此,在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业务升级机会上,企业应深思如何充分掌握竞争者、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并加以运用,同时吸收及内化知识,进而借鉴学习以积累经验。通过策略创新引导企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地完善企业经营系统,采纳不同的创新策略思路及执行手段,积极实现商业模式变革、业务升级等目标,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三、案例企业提炼与分析

(一)案例设计要素。本文重在探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启示,适合以单案例进行设计,属于启示性案例研究[1]。聚焦创新型企业来寻找关键问题,以策略创新为研究框架核心,细化分析单位与提出假设,并从微观经验中提炼规律性要素,寻找对宏观供给侧发展的启示。(二)企业策略创新要素。1.企业策略与经营核心要素。在经营主体方面,一路专注于从事医院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与软硬件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服务项目,以创新的“互联网+”运作模式服务于行业客户,提供用户更好的决策流程管理模式及制度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经营定位基础方面,积极朝向规模化的跨越式发展,将项目投入与产出两端建立更高效的运营管理中心,为企业开始进入上升通道阶段,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及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更稳定的资金链支持,促进企业运营更快、成长爆发力更大、打造更强的组织型态。在策略意图观点方面,应以长期时间来看待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2],从长期经营观点下探讨企业成长状况与策略发展动态是具有吸引力的,而现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更长期的观点来经营其组织的运营模式。案例企业长期关注于自身的变化和路径转变的可能性,强调路径创造对经营主体、客户主体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依赖,这是打破区域锁定、实现创新升级的重要选择。同时通过核心技术找寻市场中具前景的“新机会窗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业务及新市场的发展机会,为了追求成长,以提升企业生产力视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从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到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等方面持续探索。2.管理模式核心要素。企业规模的增长关联着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多寡,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组织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3]。一般而言,小规模企业拥有的资源量相对较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更强,进而使小规模企业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条件所影响。案例企业在面对持续成长的压力,不仅需要将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建立在自身的策略定位上,如何提升组织的运营效能也是企业所应思考的重点之一。围绕企业总体目标,解决客户的经营问题,依不同管理目的切入,加强企业自身业务模块的流程管理和资产价值转动,从而让管理模式由被动角色走向主动趋势,提高对管理领域的重视。无论是哪种方向,若没有目标就难谈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归纳出三点:(1)控制比重,不让商业项目成为包袱。(2)升级管理模式,提高收益水平。(3)找寻合适目标,体现战略方针的正确。3.产品与服务核心要素。信息化建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实施周期长,其开发和实施的难度非常大。案例企业专注于整合式科技服务领域,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多元客制化产品于市场中。根据产品应用原则和必要性,力求高起点设计,既满足短期需求,又适应长远发展需要,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建设目标。从软件程式开发、专案销售,逐步走向系统整合应用的加值服务,并开始自主研发设备,提供产品OEM、ODM、再到OBM的科技产品服务。自2018年起,开始导入服务设计及使用者研究,致力于伙伴共创新商业模式,并全面加大对运营服务管理方面的投资力度,积极拓展区域市场。依托面向目标市场的核心研发技术,在互联互通的产品中,加大边缘控制,并持续于应用、分析与服务三个层面的创新,持续提供更多加值性服务,保障用户的安全、可靠、高效及可持续发展。产品对应当前市场需求,在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红利政策背景下,通过整合信息科技与操作技术达到破坏式创新,落实降低成本与提升效能的目标。未来在大环境的潮流趋势下,引领案例企业全面转型升级,一方面识别确认自身定位;另一方面,顺应新科技浪潮往分众化、客制化与体验式服务迈进,成功创造企业决胜新管理的关键。(三)企业策略创新综效。对企业而言,企业最大的任务在于创造价值,在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是由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两大部分所完成,彼此基础要素互不相同,但又是具有相互关联关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此构成一个创造企业价值的动态过程。为了确保企业的执行力,通过策略、运营活动、人才发展活动相结合[4],提醒所有企业主,除了要仔细构建发展策略外,更必须思考如何将策略转化为日常运营管理。策略创新的概念是以消费者尚待被满足的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系列创新行动[5],并对产业环境具改变市场态势的影响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案例企业以新视角来重新审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出创新策略思路。同时,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前提下,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来开展企业的策略创新,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企业既有的内外部资源,以期能创造超越消费者预期的产品和服务。为了强化企业获利能力的目标,一方面通过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来提高产品服务售价、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经营模式创新来提升运营效能。实际上,消费者待解决的问题和需求,是期望企业能在既有的产品和服务上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企业只要能善加利用自有资源和技术,活用营销与包装巧思,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间接地创造无形的服务价值给更多的消费者。案例企业通过选择要素来建立有别于竞争者的经营模式,进一步重组现有的产业结构或分工方式,以创造出新的策略定位和开发新经营模式。若从消费者尚待满足的需求为开展策略创新作为基础点,通过整合企业既有的经营资源,适时修正竞争市场下的运营模式等行动,以全力发展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和推动创新经营模式。综合上述,研究认为策略创新的目的是重新界定事业版图和经营范围,并重新定义消费者及其尚待满足的需求,以构建完善的经营系统为创新主轴。基于企业的中长期目标与发展愿景而规划,案例企业在各类运营系统建置过程中,体会到产业服务设计的重要性,从了解产业的专业领域知识,到弥补产业发展缺口,再到使用者经验设计,满足产业与终端用户真正的需求,精益求精,持续创新成长。不同的企业策略、经营思维与愿景目标,对企业长期发展路径的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机理。

四、创新型企业发展路径:从产品型到平台型的结构性改革

案例企业此类的中小创新型企业在尝试改变行业市场与技术革新时,就已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新思路的探索,并持续向市场拓展者角色方向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从产品型向平台型转变,最终改变供给侧的结构条件,朝向生态链的社会环境调整。(一)朝向跨产品外溢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总量不断上升,随著企业规模持续扩张,企业更应该探索如何有效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6],通过低复制成本进行跨产品外溢延伸是案例企业的发展核心。另一方面,社会环境是推动供给侧创新型企业变革的起点,不仅决定了供需市场的条件,以及需求结构环境变化等。当消费市场的消费水平逐渐提升时,追求心理欲望的驱动力也持续提高,多样性的消费空间也快速放大[7],因此精准地把握市场消费偏好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环境变革下,基于认知性劳动对市场需求、结构、环境进行探索后,逐渐形成“以市场引产品”的发展道路,利用外部环境力量(政策、资本)协助案例企业建立完善的软硬件、互联网服务的生态链,横向延伸更多的产品服务种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造更大的产品外溢效益,将创新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二)朝向跨群网络外部性转变。通过市场的跨产品外溢特性,有效连结市场与企业产品之间形成一个双向平台,从单一产品的服务网络拓展至跨群网络外部性,可协助企业找寻具适配性的产品生产,建立具高效益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产品有效地进入该市场生态圈体系后,可通过适当投资打造利润一致性[8]。案例企业围绕著核心技术产品布局,进行产品服务延伸,有效利用现有的消费市场,通过自主研发设备,提供更多元的OBM科技产品服务及配套。目的在于强化国内医疗质量和建立良好的医病关系,通过”精细化”医院后勤管理体系,从而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可及性三方面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优化医疗实践成果、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和业务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个人医疗服务体验及满意度。其次,借助成熟的生产模式进行模式复制,以消费驱动模式找寻合作伙伴,进一步快速复制和延伸产品市场的拓展。(三)朝向生态链收益结构调整。案例企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定位,以构架一个整合式移动互联网平台,新增系统模组提供多元增值服务,利用价格结构非中性特点,对生态链结构进行转变。一方面,由单一成本结构跨向生态链收益结构模式,强调以产品服务价值创造最大利润,有别于传统平台型企业以硬件销售利润为主,更多的是后续服务业务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对市场认知的构成、市场与产品配置、产品服务生产模式复制等一系列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速案例企业创建自身的生态链体系,平衡市场中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融合困境,最终实现收益结构的调整,以附加值为主的收益结构模式呈现。

五、结语

案例企业的快速崛起是隐含著在大变革时代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具有益探索和模式推广的意涵,有助于提炼中国创新型企业策略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策略会引导企业经营走向,必须要能体现价值在企业运营的动态上,而企业经营的意义和目标,主要是以能落实解决消费者问题为定位,并建立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提出新的策略思路,进而引领企业以新策略观来思考未来的经营方向,探讨如何以创新来打破既有市场的游戏规则,或以新模式建立新的竞争市场环境,追求以达到双重目标—解决客户问题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让创新成为企业日常活动,进而持续驱动成长,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李虔,李永贤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HamelG,PrahaladCK.Strategyintent[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9,67(3):63-76.

[3]何轩,马骏.被动还是主动的社会行动者?——中国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02):34-48.

[4]BossidyL,CharanR,BurckC.Thedisciplineofgettingthingsdone[M].NewSouthWales:RandomHouseBusinessBooks,2002.

[5]MarkidesC.Strategicinnovation[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7,38:9-24.

[6]黄群慧,余菁,王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国际经验与中国情境[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5-25.

[7]袁富华.供给主导转向消费需求主导:长期增长过程的调整与效率模式取向[J].学术研究,2016(10):79-89.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3

一、我市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民营创新型企业16家,其中省级试点企业1家,省级培育企业5家,市级示范企业1家,市级试点企业3家,市级培育企业6家。从企业主打产品看: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饮料加工业7家,占44%;机械制造3家,占19%;制药1家,占6%;纺织1家,占6%;基地、园区建设4家,占25%。

(二)企业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创新型企业虽近几年有较快发展,但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16家企业中,从事纺织、蚕丝、茶叶、食品、基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2家,占总数的75%。这些企业中,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企业产品仅属于初级产品或半成品,有的甚至是对原材料进行简单归类、整理和包装,缺乏精深加工,缺乏特色,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缺乏优质名牌产品。在发展中,由于企业设备落后,低起点运作,产品的技术标准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难以集中开发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只能实现低水平一般产品的生产,市场占有率低,市场影响力弱。从企业近年主打产品看,少有国、省认可的著名品牌。

3、质量控管不到位。由于质量检查手段落后,质量观念淡薄,质检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无质量管理机构,企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全程监控,从而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4、产品更新周期长。由于企业资金有限,科技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薄弱,使得企业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新,产品更新速度慢,更新周期长,导致产品占领市场能力弱、份额小。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企业运行资金不足。现有企业中,资金来源不是依靠资本市场或风险投资,主要靠个人的积累,以及向朋友和社会借款。同时,民营创新型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没有足够的资产用于贷款抵押,银行融资十分困难,有的依靠借入高成本的短期资金,产品创新风险很高。据调查,现有企业中,90%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30%企业资金严重不足,较小的创业资本,使企业开拓市场和产品创新十分困难。

2、科技人才缺乏。据调查,现有企业中,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的比例达到15%有2家,占企业总数的13%;达到10%有3家,占企业总数的19%;68%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职工总数的10%。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企业仅有2家,占企业总数13%,近90%的企业没有中高级职称的专职技术人员。由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其缺乏,且大部分技术人员属兼职性质,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导致95%的企业没有研发机构,产品创新缺乏平台。有的不注意走自主发展的道路,难以吸纳高层次技术人才,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人才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产品创新依赖程度高。

3、缺乏产品创新的宏观控制。宏观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一些民营创新型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新产品质量监控和新产品营销方面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不以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忽视产品创新的市场调研、对市场发展趋势判断失误、对未来的市场发展了解甚少、新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等,导致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忽视了新产品的研发和促销,缺乏促销战略的制订,造成创新的新产品大量积压,企业难以在产品创新中受益。

4、承受产品创新风险的能力弱。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资产总额少,资金筹措困难,一般只能进行单一产品的创新活动,缺少必要的后续替代产品的研发创新。一旦某一产品创新失败,企业无法从替代产品的创新中得到补偿,使得企业承担产品创新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二、我市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的优势

(一)民营创新型企业发展环境极大改善

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中小型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关于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关方面举办了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资本对接推进会,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民营创新型企业发展和创新产品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民营创新型企业机制灵活、办事效率高

企业的成长没有或很少受到体制的约束,用人机制灵活多样,决策机制快速高效,不受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思想开放,思维灵敏,机制灵活。

(三)民营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意识强

民营创新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对严峻的资金筹措问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狭窄的生存空间迫使民营企业的成长必须勇于冒险、锐意开拓走产品创新之路,走别人没有走的路,用不断的产品创新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三、我市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的对策

(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产品创新

采取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对规模大、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可同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协议、许可证等方式实现产品创新。对于规模小的企业,可与中小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合作,走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

(二)把握市场需求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前提,是企业创造开发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新产品只有被市场接受后才完成产品创新的使命。因此,在产品创新中采用合作方式进行产品创新,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降低了企业产品创新风险与成本。

(三)谋划好创新产品营销战略

企业在产品创新之后,要把制定其相应的营销战略放在首位。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努力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战略,加强企业形象营销、顾客满意战略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塑造企业及其产品形象,以顾客满意为宗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形成企业良好的产品信誉。要多方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市场阵地,为创新产品寻找更广阔的空间,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范围。

(四)加强对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的扶持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企业产品创新的主体作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落实财税、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针对产品创新的开发,对企业依托科技检测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科研活动的测试检测费用通过协调进行适当减免等,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增强企业的内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提高民营创新型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产品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4

1.1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在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层面,Argyris和Schon研究表明追求进步、坦诚公开的组织氛围或文化能有效促进员工的学习行为,进而促进企业创新;具有宽容、竞争、共享、可持续性规范的创新型文化氛围的强烈程度能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自由自治的企业文化允许组织成员自主行动,可以提高接触和利用成员所拥有知识的机会,进而导致创新,对创新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鼓励冒险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追求卓越但允许甚至支持失败以及客户导向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企业成长。这些研究都表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与创新方面的企业成长成正向关系。在创新型企业文化的行为制度层面,促进企业成长的研究集中在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和组织结构方面。激励不是绩效,但却是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激励制度和行为可以引领和鼓励企业创新行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当企业中核心雇员相信他们能从创新中获得奖励时,往往能较好地实现组织创新活动。而且相对于作为创新激励的基础性和保障性手段的物质激励而言,精神激励主要采取正面的授权、荣誉、工作激励、良性压力管理等满足员工对于关系和成长方面的内在需求,对创新能力的激发更趋于直接和有效;企业组织结构和信息交流方式作为激励手段和方法也被纳入了这一研究范畴。相关研究认为,鼓励虚拟组织和员工跨部门合作,较少依赖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权威,在技术迅速变化的不确定环境下更有利于创新,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另外,更加扁平化、内外部灵活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快速感应环境变化和有效利用资源,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影响;H1a:创新导向的价值观念对企业成长有显著正向影响;H1b:创新导向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成长有显著正向影响。

1.2企业战略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已有研究成果认为企业战略制定或决策能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增长的根本保障。战略制定能力的价值在于,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战略对企业而言是关键的稀缺资源。战略制定能力能够在分析竞争对手的基础之上,与企业竞争环境表现出动态的匹配关系并产生出适合企业需要的独特竞争战略。当企业具有较强的战略意图时,会主动明确发展目标,积极构建竞争能力,获得增长动力。进一步研究指出,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它可能无法保证企业成功,但却是解释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企业起步阶段,如果发展目标明确,将极大降低企业失败的概率。战略执行力是企业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用战略执行力整合组织内外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战略已经制定的情况下,执行力就成为企业绩效差异的关键因子。它是组织内部或组织间能够获取个体行为无法达到的综合效益而使资源配置效率得以优化的能力。有效的战略执行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实现企业业务的持续增长[26]。由此提出假设H2:企业战略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2a:企业战略制定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2b:企业战略执行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合上文分析,认为在发展前景不确定情况下,企业战略能力的获得,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并促进企业成长等方面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获得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即与企业竞争环境相匹配的竞争和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客户导向、勇于冒险并宽容失败、开放、追求卓越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支持。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并非只有直接影响一条,还可以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作用,进而再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由此提出假设H3:企业战略能力在创新型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1.3员工归属感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目前,有关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大多从揭示员工归属感的形成和持续,并间接影响企业绩效和成长的角度展开。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在培育员工归属感、行为文化在增强员工归属感、制度文化在激励员工归属感、精神文化在提升员工归属感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员工归属感的形成和凝聚,有助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形成,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成长[8-10]。因此提出假设H4:员工归属感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合上文分析,企业战略能力是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进而促进企业成长的过程。员工是企业最大、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员工归属感的形成,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成长,这个过程离不开企业战略能力的间接指挥和指引作用。因此提出假设H5:企业战略能力在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成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新疆境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21家,涉及贸易、农产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问卷发放对象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战略规划人员及研发、营销、生产部门的核心人员等,90%以上在企业有3年及以上管理经验。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297份,剔除存在漏填和重复填写的76份问卷,共获得221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74.4%。

2.2测量问卷

企业成长。为避免问卷题项涉及过长历史跨度,借鉴丰红星的研究,选择企业近3年内经营指标的变化来衡量企业成长。具体包括4个条目,分别为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近3年来“销售收入增速较快”、“企业利润水平增速较快”、“企业资产规模增速较快”、“企业员工人数增速较快”。该量表α系数为0.758。创新型企业文化。借鉴丰红星的研究,从创新价值观、激励机制和组织结构3个二级指标对创新型企业文化进行评价。具体包括“鼓励冒险并宽容失败”、“鼓励追求卓越、持续改进的价值标准”、“鼓励客户至上的服务标准”、“经常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经常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经常鼓励员工对生产流程或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公司经常支持员工跨部门合作”、“公司鼓励非正式或虚拟工作团队”等8个项目。该量表α系数为0.854。企业战略能力。借鉴丁宇和丰红星对企业战略能力的研究,从5个方面对企业战略能力进行测量,即战略制定能力(包括独特资源、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和改造组织惯例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包括5个条目。该量表α系数为0.867。员工归属感。借鉴相关研究,将企业员工归属感分为对企业精神的认同程度(精神性归属感)、对企业目标的认同程度(目标性归属感)、对所属组织的亲疏程度(亲属性归属感)、对所属组织的功利性程度(功利性归属感)4个条目。该量表α系数为0.762。

2.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LISREL7.0和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研究结果

3.1描述性统计

为避免变量测量出现共同方法误差,对涉及的变量做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量表的总体系数分别为0.758、0.854、0.867、0.762,4个量表的内部各维度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量表有很好的区分效度,且受到共同方法误差的影响较小,稳定性和有效性较高,可以用于正式施测以检验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3.2假设检验部分

为了考察员工归属感、创新型企业文化均值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对数据首先进行层次线性回归分析。第一步放入的是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企业类型。从表2可以看出,这些变量对企业成长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F值也不显著。第二步进入回归模型的是企业员工归属感均值、创新型企业文化均值。结果表明,员工归属感的均值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不显著,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均值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显著。第三步,放入了企业战略能力水平,结果发现,创新型企业文化均值、企业战略能力的回归系数显著,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相关准则,企业战略能力部分中介了创新型企业文化均值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员工归属感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不显著,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均值对企业成长影响显著,战略能力均值对企业成长影响显著。而且企业战略能力在创新型企业文化均值与企业成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战略能力在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成长之间没有发现存在中介作用。

4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创新型企业文化均值后,员工归属感均值则不再对企业成长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员工归属感均值的情况下,创新型企业文化均值还能显著影响企业成长;而企业战略能力即战略的制定力和执行力在创新型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之间具有部分中介关系。这对于企业培育成长能力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一是在企业价值观方面,培育和建设追求客户导向、勇于冒险并宽容失败、开放、追求卓越的企业价值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成长;二是在企业文化的行为制度如激励制度层面,相对于作为创新激励的基础性和保障性手段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主要采取正面的授权、荣誉、工作激励、良性压力管理等满足员工对于关系和成长方面的内在需求,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激发更趋于直接和有效,而且员工归属感的形成直接受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控制,因而企业要重视培育和建设行为制度层面的创新型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成长;三是在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组织结构层面,提倡更加扁平化、内外部灵活(内部灵活体现在有机型组织和无边界化组织结构,外部灵活性体现在虚拟组织、内部市场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等表现形式上)和规模较小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快速的感应、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有效地利用资源,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企业战略能力即战略的制定力和执行力在创新型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关系。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不但能够直接正向作用于企业成长,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战略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成长的途径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企业可以通过倡导、培育、认同创新价值观,倡导、实施、完善相关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具有应对竞争和变化环境的动态性的组织机构等途径培育创新型组织文化,这样,企业就可以从构建或获取自身独特资源、提升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提升整合资源能力和改造组织惯例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战略的制定力水平,进而显著作用于企业成长;而且企业还可以培育有效的企业战略执行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获取自身独特资源、提升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提升整合资源能力和改造组织惯例能力的过程,进而显著作用于企业成长。企业战略能力在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成长之间没有出现中介作用。对此,本文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战略能力的关系还受到其他情境变量的调节作用;也可能是员工归属感通过影响其他的企业运营过程来影响企业成长。另外,创新型企业文化对员工归属感虽然没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这说明创新型企业文化很有可能通过培育员工归属感促进企业成长,但是这一作用链的作用机理和途径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5

1.1企业创新的形势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论断是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的。中国要富强,就不能不进行创新。俗话说:“企业富,则国家富。”中国企业不是没有进行过技术创新,但关键是没有做到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之所以缺乏竞争力、缺乏效益,究其根本是因为,在中国经济系统中缺乏大量的能够持续改革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不造就一大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则企业就不会真正富起来;而企业不富,国将不富。

1.2企业创新的原因

毋庸置疑,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并且企业环境因素是非可控制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面对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影响将更为明显,因此,企业要在各种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中长盛不衰,保持竞争优势,根本的出路就是以变应变,不断创新。

2创新型企业计划经营的模式探讨

目前,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短缺现象的消失和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市场生产经营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更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或战略应该进行适时的更新和转变,本文主要从技术、制度、管理、人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2.1技术创新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核心

(1)技术创新的原因: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创新型企业建设,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践表明,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真正体现市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2)技术创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采用技术转移模式。针对市场需求,通过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从高校院所吸纳科技成果,以公司为主体,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将取得的部分成果和专利,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服务,向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行技术转移服务。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了经济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3)技术创新的目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在于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才能不断地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在激烈竞争中获胜。可见,企业竞争来自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部分。

2.2制度创新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前提

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浪潮开始在全球兴起,我国企业踊跃进行技术创新,但是企业制度创新落后于时代,不具备有效的激励机制,满足不了技术创新的需求,我国企业积极开展企业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企业的规章制度对技术创新有重大影响:当一项制度适合技术创新的要求时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反之,会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发展史就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历史,企业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以产权制度创新、激励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也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2.3管理创新是新型企业发展的保障

管理创新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实现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具体包括企业领导者管理思想和方式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及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

在现代经济中,管理越来越显现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越来越被人们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提高运营效率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而管理创新是为企业的目标服务的,应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去决定,必须与企业目标相呼应。

2.4人才创新是新型企业发展的动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创新型企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管理、研发、技能、营销等不同层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1)引进人才: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企业创新人才引进,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引进并稳定人才。比如:以奇瑞汽车公司为例在引进人才方面,独创出“产权”模式,通过海外人才参与或负责具体经营由奇瑞控股的公司,再以资金和技术纽带允许其个人参股。以此会聚了一批海外人才。

(2)培养人才:企业可以通过生产、科研合作等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如委托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创新人才,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在企业,由大学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指导。同时,进站的博士后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情况,进行自主选题。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突出了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并能直接服务于企业,深受企业欢迎。

3创新型企业发展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1)企业要把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企业目标,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即追求中长期利润和谋求中长期发展的企业目标,与持续创新高度耦合;反之,仅追求短期利润的企业不可能、也不会关心持续创新问题。企业目标主要由企业的组织形式决定,独资和合资企业的寿命一般不太长,它们的目标趋向短期化,所以它们不会与持续技术创新高度耦合。而股份企业的寿命可以很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目标主要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这不利于发展技术创新型企业,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加以改变。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型企业建设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创新机制,分类指导;上下联动,集成实施”的原则。

二、主要任务

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突出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集成科技政策、平台、人才、项目等资源,大力支持和培育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重点建设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作用。

1、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发展的系统谋划,支持创新型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建设国家、省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2、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激励企业创新的重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要高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国家、省和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重点支持创新型企业,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3、引导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创造。把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大幅度提高企业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在全市总量中的比重;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品牌建设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网,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引导企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改革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以深化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核心,支持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能竞赛,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素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职工技术交流与协作,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

三、创新型企业命名标准及程序

1、创新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掌握发展的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原则上近三年内至少拥有1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含授权专利、软件专著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

(2)创新投入强度高。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并达到一定标准。原则上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3)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企业有较为完善的创新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健全的研发机构,制订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4)有较强的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企业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创新,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并享有相当知名度,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原则上企业主导产品须拥有注册商标。

(5)企业信誉好。为在市境内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资产负债率合理,信用好,无违法违规记录或不良行为,盈利状况较好。

2、创新型企业命名程序

(1)地方培育,市级命名。创新型企业的前期培育工作,包括试点企业的遴选及初步评价,由各地科技部门会同同级国资委、总工会、工商联按照本《实施方案》规定的命名标准,开展试点培育和推荐,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组织初步评价,评价结果上报市科技局,市科技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地方评价结果进行确认并命名。

(2)明确重点,择优支持。市级创新型企业主要从地方创新型试点培育的企业中择优命名;对于在我市或行业内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文化理念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市级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申报“省创新型企业”确认命名。

四、支持措施

1、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工商联根据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给予支持,建立绿色通道,加大扶持力度:

(1)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攻关、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优先支持,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承担。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参与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强化对市级创新型企业的业绩考核,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对创新型企业优先安排和组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共同推动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培训。

2、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创新型企业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申请费和实审费,省、市、县(区)财政专利申请专项补助资金按规定给予全额补贴。支持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并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参与企业标准试点工作。

3、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培养和引进我市前沿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及优秀企业家。

4、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科技进步奖评选。在创新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取得显著创新成效的企业或个人,市科技局、国资委、总工会、工商联给予表彰或奖励。

五、组织实施

市科技局会同市国资委、总工会、工商联负责组织并指导全市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各县(区)科技部门会同当地国资监管、工会、工商联等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创新型企业前期培育与推荐工作。

1、创新型企业的前期培育。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启动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组织辖区内企业围绕创新型企业建设内容开展试点工作。

2、创新型企业的推荐申报。各县(区)面向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试点的企业进行初步评价,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由企业填写《市创新型企业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建设任务、具体措施、工作进度以及年度目标和总体目标等),经县(区)科技部门会国资监管、工会、工商联等部门初审后,一式三份上报市科技局。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7

[论文摘要]基于创新研究的世界性热潮和中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背景,在界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分析其政策需求的基础上,在相关的主体建设、制度和金融等方面提出扶持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潮流进入创新优势主导阶段,微观经济主体创新型企业最具竞争活力,创新型国家的成功得力于国家创新体系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更是根本。而创新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这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世界性共识。我国实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急需扶持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将创新型中小企业从创新型企业总体和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中划分出来,提供有特点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研究,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创新型中小企业概念与认证

1.1创新型中小企业概念

本研究在比较和借鉴国外经验,整合和提升国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创新战略总体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实际,本着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绩的核心原则界定认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是能以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优势保持竞争力,并在新产品开发、专利、品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收益突出的中小规模企业,而成为政策扶持对象要通过所建立的认证指标和认证制度系统具体认定。

1.2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体系

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系统由认证主体、认证指标、网络系统和认证制度构成。

认证主体包括组织认证的主管部门、专业和技术鉴定机关、认证专家团队等。认证的组织与管理可成立专门机构,如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中心,也可由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兼任。

认证指标应有企业初创和企业生命阶段的区别。对于风险创业者申请创新型中小企业,主要是鉴定其拥有并赖以起家的创新技术或专利,是“小草”还是“能成参天大树的红杉苗”,预测技术价值和市场收益的目的性强,所设认证指标以专业技术前瞻要求为主,而对于已进入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主要考察其持续创新和实绩收益的能力。

国家三部委创新型企业认定设立4个定量指标和1个定性指标,即研发经费强度、发明专利、新产品(工艺或服务)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创新组织与管理,综合形成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在0.6以上则被命名为“创新型企业”。国家三部委创新型企业认定主要对象是大企业,目前实际上有相当部分是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而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广泛性,应施行参与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的自愿、自测、自评在先和自动受理、现场认证、跟踪再评价制度,自愿申请企业按照评价指标进行自我诊断,企业自测结果认为具备条件,即可在认证的主管部门指定的专门网站栏目中填表进行网上申请,填写网上类似客观试题形式的评分表,由设定罗吉斯回归模型的软件结合相关行业企业平均水平打分,达标通过者网上即予以自动受理,再由相关技术鉴定机构和政策、金融等机构联合进行现场或实绩评价,通过者由认证主管部门颁发证书,开始接受相关政策待遇,在事后管理阶段,由认证的主管部门跟踪定期再评价,不合格者取消资格停止给予相关优惠待遇。

2创新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政策需求

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孕育潜在阶段、萌芽初创阶段、成长发展阶段和蜕变阶段,不同阶段的政策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别。

2.1孕育潜在阶段

经济全球化传播扩散了创新型国家创新优势的信息和影响,尤其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面展开,国家创新体系主体建设开始注重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所形成的创新气候和创新土壤中,激活部分主体创新企业的生命需求,尤其拥有专利或创新技术的主体,通过学187期习机制和资源整合,开始筹建企业,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种子,出现技术创新启动资金需求,部分现存中小企业开始向创新企业转型,成为潜在的准创新型中小企业。

贯穿创新型中小企业全部生命周期,尤其是孕育潜在阶段,在宏观影响上需要加强尊重创新、倡导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供给,在直接影响上急需创新型中小企业法等法律制度、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及激励机制,具体到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各项措施,引导和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向创新型企业形态转化。

2.2萌芽初创阶段

按照生命形态扶持政策的对象企业可分为初创和现存两类。

经过孕育阶段,科技人员个人或机构没有将其技术创新成果转让而是自己申办企业,这类创业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和不确定性强的特点,而商业金融市场对其惜贷,所以对于市场准入、用地、创业资金、孵化器等政策需求最为强烈。但享受政策的前提需求是资格认证的服务需求。所以对于这类风险创业者申请创新型中小企业,主要是鉴定其创新技术或专利,是“小草”还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红杉苗”,预测技术价值和市场收益的目的性强,而对于现存的准创新型中小企业,主要考察其持续创新和实绩收益的能力,经认证授予享受政策待遇的资格。

2.3成长发展阶段

在成长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一般中小企业,都要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扩大生产增收效益,而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所不同的是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相对创新型大企业而言,围绕产品的创新活动目标指向更为具体明确,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急速增加,融资和上市等扶持政策需求扩大,并出现创新产品销售扶持的政策需求。同时对公共产品、政府购买、系统网络、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集群园区的需求大幅增加。

2.4蜕变阶段

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成长发展阶段,能够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适时进行制度创新,克服自身各种阶段性危机,很好地把握创新力和控制力的统一,活用政策并适应环境变化,以创新研发活动和成果,保持竞争优势和实力拓展,其中一部分就有可能进化为大企业,否则,也有可能退化为一般中小企业,或面临再创业的考验,或被竞争淘汰出局。总之,会产生对企业并购、重组和退出等方面的制度与政策需求。

3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

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应由主体框架、上层框架、中层框架、配套措施、生态机制构成。主体框架包括专管机构、认证机构、政策实施机构、民间组织机构和其他机构。上层框架主要是相关法律、创新型中小企业法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制度及定期评价制度的建设。中层框架包括在已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与实践基础上,整合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创业板即资本市场准入政策,以政府采购、组织大企业和倡导国民优先购买创新型中小企业产品政策等等。政策体系配套措施即下层框架,可包括促进产学研官紧密结合,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立和自主创新及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生态机制由创新型中小企业网络平台,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宣传、落实和反馈信息化,建立事前论证、效果评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系统运作和作用构成。以下主要就燃眉之急的主体建设和金融支持等方面展开建议。

3.1形成并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主体系统

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重视,体现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设置上都有较高的层次和权限。例如,美国联邦中小企业管理局和韩国青瓦台中小企业特别委员会都直接向总统报告工作。我国中央政府管理中小企业部门是在设部级以下属于厅级的中小企业司,历经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管辖,新近转为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设综合处、政策规划处、非国有经济处、融资担保服务处、创新服务处、交流合作处,都没有明确设定管理创新型中小企业事务职责。

所以,当务之急应在政府系列较高权限和层次上成立或指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管机构,协调中央银行、国务院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对口部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业务,创建创新型中小企业财政基金、政策性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选出技术指导、技术审核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机构,指导和调控商业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股票市场等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支持民间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协会,形成并完善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的主体系统。

3.2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创新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的通病,而创新型中小企业资金缺口更大同时风险更高,所以融资也更难。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借鉴创新型国家的相关经验,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2.1政策银行创新

创新型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大多是支持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的,如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4家政策银行组成的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我国政策性银行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剥离商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为使商业性银行能够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标,在上个世纪9o年代中期设立。国家开发银行主要任务是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任务主要是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进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当前我国开始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国家政策性银行理应首当其冲,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要向支持自主创新转移,尤其国家开发银行,当务之急是增设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业务,同时将成立中小企业政策银行提上日程,以政策性银行的制度创新,支持国家创新战略。

3.2.2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金建设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金,主要是投资基金和担保基金,建设重点应从三层次进行。在政府导向层面,(1)设立中央财政创新型中小企业专项基金,主要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直接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并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层次资金进入,(2)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发挥地方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

在企业市场层面,要以制度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的积极性,既要发挥以投资回报为目的市场机制作用,同时也要倡导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形象的投资,根据创新型国家经验,尤其是要重视逐步形成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生机制下企业财团的相关基金。在多方合作层面,由国资、民资与外资共同组成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金,例如当前已出现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浦东发展集团联合外资建立的股权式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

3.2.3发展中小企业商业银行

与组建国家中小企业银行相配套,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外企参股建立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在相当的封闭期内限定其主要贷款对象为中小企业,特别保证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对于达标者给予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贷款利率浮动、发放金融债券、封闭期满放宽业务范围等优惠。

3.2.4担保体系创新

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赖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原则上应以支持国家创新战略为中心,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创新和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路径可从出白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担保、非官方且非营利的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等3个层面展开。公务员之家:

在官方政策性层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事业整体发展较晚,与国家创新型国家相比,在以国家担保基金支持国家创新战略,尤其是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亟待加大机制创新与财政投入力度,首先应解决部级再担保机构缺位。而我国地方政府出资和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初具规模,而事实上要对中小企业全面进行融资担保实力还是十分有限的。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今后的创新总体上要注重支持国家创新战略,具体要使有限资源在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中发挥放大效应。

在非官方且非营利层面。主要是以非营利性法人形式设立的担保机构运作和企业之间互保。创新型国家大都是以基金、财团或协会等独立的非营利社团法人组织形式的担保机构,如韩国的信用保证基金、法国的SO-FARIS、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各级组织健全机制完善,非政府直接干预但间接却能体现支持国家创新战略导向作用。而我国非官方非营利担保和企业之间互保,目前只有地方工商联、私企协会及私营企业等自发组建的互助基金会,担保资金以会员企业出资为主要来源,层次低范围小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要求。

在商业性担保层面。我国中小企业商业性担保起步较早机构多,商业性公司已占到担保机构总数的83%,但担保规模过小放大倍率低,加之运作不规范而银行认同度低,同时缺乏再担保等补偿机制,担保效应难以发挥。总之上述问题都有待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系统创新得到完善和优化。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8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创新为动力的创新型企业已逐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但什么是创新型企业?学术界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界定,而是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打造、激励机制、市场竞争、持续发展等方面给创新型企业下了定义。归纳起来,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持续创新和盈利能力、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创新文化的企业。与创新型企业的基本内涵紧密相连,创新型企业文化也有其鲜明的特征。(一)创新性、持续性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模仿型、并购型企业不同,创新型企业是依靠自主创新、内生动力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因此,创新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型企业进行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获得更大效益,从而实现持续发展。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创新是路径、是方法、是手段,而获得利润、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由此可知:如不是以创新来推动持续发展的企业,就不能被称为创新型企业;即使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只要其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并以新产品、新服务开拓新市场,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可以被称为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从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是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灵魂,自然离不开创新型企业的最本质的要素——创新、持续发展。所以,创新性、持续性构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创新性是创新型企业的立命之本,必然在其文化中烙上深深的印记;持续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是为了拓展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进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二)开放性、协同性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要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市场竞争。创新型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创新发展,就要以开放的视野借鉴吸收其他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服务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优点,这样才能推陈出新,以新产品、新服务、新品牌赢得市场,获得发展。如云南白药是一家百年的制药企业,其在进军创可贴市场时,就借鉴吸收了其他创可贴企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增加了药材的成分,实现了产品的创新,并以“云南白药创可贴,有药好得更快些”为口号,向创可贴市场一家独大的美国邦迪创可贴发起冲击,迅速占领市场,获得成功。因此,创新型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有开放性的文化,让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开放的作风深入企业的文化建设当中,成为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样,在当今时代,单打独斗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历史,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产业链中,往往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经验,甚至不同性格趋向的思维进行交流碰撞,才能实现突破创新。这样,创新活动越来越依靠多部门、多成员的协同攻关,尤其是面对复杂的问题,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依靠一个甚至几个团队的合作,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新时代创新型企业要实现创新、持续发展,必须有开放、协同的文化,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激励机制、容错机制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创新驱动发展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属性。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极强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开发能力,它们能够把新发明、新技术应用到本企业的产品上,不断研发出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但是新产品的研发本身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成功研制的新产品自然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研发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创新产品都会立即产生效益,实际上,无论是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还是管理的创新、服务的创新,都会面临较长时间不产生效益的风险,甚至会血本无归。面对机遇、风险和挑战,创新型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有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否则作为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人员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在创新的道路上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因此,创新型企业需要有激励性文化、容错性文化。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一般员工,都要认识到,对成功的创新要进行激励,对在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者,应从物质、精神方面进行嘉奖,激发其创新动力;而对于失败的尝试,要有容错机制,要有宽容的环境,也要有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使创新人员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开展创新实践,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四)品牌化、制度化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物化特征。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打造知名品牌,具有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新型企业文化往往与创新型企业创造的初衷和创始人的内涵有密切的联系,最后在企业的创办发展过程中,融入企业的产品、服务当中,并通过企业员工的宣传推介,成为企业的品牌。具有品牌意识的创新型企业,在企业内部会培养员工的品牌文化意识,使企业员工在推广、宣介企业的产品、服务时,让自身的企业品牌文化深入消费者心中,从而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拓展空间;在企业外部,品牌文化会使其有别于其他企业,这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因此,品牌化自然也就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一个物化特征。同样,一个创新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基础和保障,创新需要激情,企业发展需要制度化、规范化运作,与传统企业相比,创新型企业的管理能力应该更为先进、规章制度应该更为完善、组织架构应该更为灵活,这样才能适应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才能把各种创新人才、创新资源汇集起来,从而为创新型企业不断推进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制度化自然也就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另一个物化特征。

二、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创新型企业文化源于创新型企业的实践,是创新型企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文化不仅是创新型企业的软实力,由文化建设带来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内生力、文化凝聚力、文化传播力等还能有力地推动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发展。(一)建设企业文化,以文化创造力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文化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现实的人的创造力,即创意、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潜力[1]。文化创造力所具备的创意、创新、创造的潜质,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它可以直接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以创新求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里,企业文化蕴含的创新性、创造性、自主性、灵活性和风险承担性赋予了企业员工许多与创新相关的自主权、主动权,从而激发了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创造研发能力,推动了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康卡斯特集团,最初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打造的文化突出了其创新的本质,借着这一势头,企业进行了两次转型,从最初的天线业务转变为电视业务,再转向互联网业务。康卡斯特集团的成功,得益于企业营造的激发创造力的企业文化氛围,员工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正如其CEO布莱恩•罗伯兹所言:“我们还是打造了这样一个环境,能够让艺术家、导演、编剧、制作人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2]基于这样的企业文化,它在并购NBC环球公司时,其目标不是推出更好的电影,而是让艺术家能做出更好的电影。康卡斯特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了企业的文化创造力,一大批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如《功夫熊猫》。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发展,康卡斯特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美国第二大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美国第四大的电话业务供应商。由此可见,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文化创造力,不仅能让企业实现持续创新,而且能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增强文化发展的创造活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二)建设企业文化,以文化内生力激发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从企业文化的成长阶段理论可知,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创新和活力。而企业的内在活力是创新型企业保持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引领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活力源自内生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活力,创新的活力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自发的内生力,因为只有内生力才能让创新得以持久。创新型企业主要的创新力量不是企业的领导者,而是在一线工作的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创新内生力的激发,需要环境、氛围和企业文化的支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型企业通过文化建设,以文化内生力激发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对企业的创新有着内在的、无形的、持久的推动作用。如百度集团,作为一家技术型创新企业,“创新”不仅是其企业文化,还是其立足之本,其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创新。据统计,当你早上起床后打开百度搜索的时候,与你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搜索相比,它至少有400个技术指标的更新[3]。这么快速的更新,靠的是什么?不是企业的高管,而是奋战在一线的员工。这与其企业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百度的企业文化是“简单,可依赖”,即打造一种平等的企业文化,与这种文化相对应的,其企业的组织框架是十分扁平的,生产什么新产品,不是由高层直接决定,而是交由工程师、员工去实践,并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平等和尊重,且允许其创新失败。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创新的内在活力得到了激发,其创新的压力不是来自企业、不是来自高层,而是来自自己,如此一来可以增强员工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内生力激发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着力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实现创新、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创新型企业的文化内生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根本动能。反之,如果企业文化内生力不强,则企业的创新活力就不会大,安于现状、存有“等靠要”思想的企业也必将被挤出创新型企业之列。(三)建设企业文化,以文化凝聚力促进创新型企业内部形成发展合力。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不同于依靠珍贵稀缺自然资源的传统企业,其竞争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其关键要素是人才和团队。因此,创新型企业要实现创新、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把各方面的人才吸引和聚集到企业内部。吸引和聚集人才的方式很多,但真正能长久产生作用的是企业文化。因为,待遇、福利等都可以被竞争对手复制、超越,唯有文化,是不能被复制和模仿的。在科技迭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而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则恰恰能营造团结和谐、协同攻关的氛围,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企业员工和团队的价值得以体现,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建设企业文化,对外要求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内则要对员工进行教育引导,使员工和企业形成目标共识。相反,如果创新型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凝聚力,那么即使在创业初期取得了一定成功,也终究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小黄车”,从估值200亿元人民币的“独角兽”企业走到濒临破产的地步,令人惋惜。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小黄车”发展进入关键节点时,缺乏企业文化凝聚力,没有发展合力,股东们各有小算盘,谁都不甘心给他人作铺路石,谁都不情愿为他人作嫁衣裳,关键时刻意气用事,相互掣肘[4],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内耗,这颗曾经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明星”,失去了创新的生机与活力,很快就从创新型企业的队伍中淡出,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四)建设企业文化,以文化传播力增强创新型企业对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企业文化,因为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等最终都将趋于同化,唯有文化才是无法复制的核心要素。创新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时代性、创新性、超前性,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都有很大的影响,往往体现了创新型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创新发展的软实力,而且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硬实力。对创新型企业来说,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传播力来增强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企业文化传播力对内以企业员工为对象,通过文化传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外则以市场、客户为对象,通过企业文化传播,树立正面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市场、客户中的影响力,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比如,华为凭借自身企业文化的传播力,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特别是在经受美国的打压之后,其企业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而且在国际上也声名远播。又如比尔•盖茨成立微软的慈善基金会,为全球超过1.8万个非营利组织提供不同程度的捐赠,不断创新企业的文化品牌,并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力,打造了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5],使企业赢得了声誉,得到了公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创新型企业推进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创新型企业在世界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创新型企业要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催生了一批企业家。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企业是大而不强的,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更多的是技术创新型企业,而不是科学创新型企业,很多企业热衷于从“1”往“100”做,而很少有企业愿意从“0”往“1”做,这就容易被国外企业“卡脖子”。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价值和软实力。所以,创新型企业从初创期开始,就要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进行规划,其文化才能融入企业创新发展的血脉当中,才能真正产生动力源泉。而不是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象征性地做些文化建设活动,如打打球、走走路、看看电影、出出板报,这仅仅是企业的文化活动,而不是深入企业内部、深入企业员工心中的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必须明白,一家创新型企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科技现象”或“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文化现象”。如Google公司,其创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能持续地推动创新,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平等互敬的企业文化,Google的员工每个人距离总裁的级别不超过3级,人人都可公平享受办公空间。这里的管理职位更多地强调服务,员工受到更多尊敬,能够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下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6]。因此,创新型企业从起步开始,就必须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并结合企业发展的目标,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让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企业文化也就成为激发员工勇于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不仅是企业创办者或管理层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员工的事情。如何增强企业员工文化建设的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员工通过学习,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其从阶段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个人学习走向团队学习、从创新学习转向催动创新源泉的学习,让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根植于企业员工的脑海当中,为企业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二)创新型企业要建设适合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一般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同,其需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来进行。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其文化必须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根据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建设适合员工创新的管理文化。创新型企业员工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管理者和同事的认可,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约束,因此,创新型企业的管理者就要想方设法地创造让创新型员工释放潜力的条件,营造让其他同事认可创新型员工的氛围,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把企业创新的元素汇集起来,推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二是要建设适合员工创新的环境文化。这种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宽容失败。创新的成功是在不断失败中诞生的,创新型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然要建设宽容失败的环境文化,对创新型员工失败的尝试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并鼓励其及时总结失败原因,继续进行尝试,这种宽容的环境文化会对员工持续开展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如果是苛刻惩戒的环境文化,则会使员工增加心理负担,对于创新更是畏首畏尾,这不仅会扼杀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可能造成创新型人才的流失。三是要建设适合员工创新的激励文化。激励文化是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型企业要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开展对创新的激励,结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员工的追求和价值、市场的需求和反应等建立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激励创新的文化导向。在建设激励文化的过程中,要体现公平原则,即创新激励的标准、创新成果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不同企业创新的激励措施等的公平,这是创新型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微软能持续创新发展,与其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微软能吸引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因为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丰厚的福利待遇,还因为其具有适合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在微软公司,员工可以不受干扰地思考和实践自己的独特创意,微软实行弹性工作制,员工在达到项目绩效目标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他们有选择是否加班的权利,因此微软能吸引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5]。(三)创新型企业要持续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生命体一样,也要经历诞生、发展、成熟等各个阶段。企业文化如要实现繁荣昌盛,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因此,创新型企业的文化也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历程一样,需要持续的创新发展。从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根源来分析,创新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作为创新型企业,其文化建设更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下,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才能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能。因此,创新型企业必须根据时展的要求,科学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并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来寻求实现目标的动力。创新型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要素是人才,而能把人才留下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企业文化,所以,持续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围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来展开。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通心工程”,创新型企业发展最难的是隐性的通心,而不是显性的通电、通水、通路。企业的“通心工程”,对内要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性和归属感,即让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家”;对外是社会、行业、客户对企业的认同和欣赏,这包括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的认可,也包括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认可。创新型企业的文化创新,要紧跟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和自身的市场定位,并从全局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分析,从而以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文化制定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策略。因为,企业文化具有隐性特点,其外在表现为企业的规章制度、激励措施等,这些对企业员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企业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员工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满足员工的需求。比如,在创新型企业的初创期,企业文化是吃苦耐劳、讲奉献,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员工都有过加班加点、不图回报的经历,但这种文化对当代青年人就不一定奏效,因为青年一代与老一辈接受的教育不同,他们会更多地要求付出与回报的对等性,如果不注重青年员工的思想变化,很可能会影响青年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创新型企业也需要秉持创新的理念,持续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四)创新型企业要着力打造企业的品牌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产品、服务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由于受到技术和成本“天花板”的制约,创新型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仅面临着同行业的竞争,甚至还面临着跨业态的竞争。因此,创新型企业单纯依靠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来增强竞争力的效果越来越弱,而唯一能持续发挥作用的是企业文化,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才能让创新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创新型企业要着力打造企业品牌文化,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特点,把企业文化与企业产品、服务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凝练为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让企业的品牌文化跟随企业的创新产品、服务和管理一起走进市场,让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也认同企业的品牌文化,从而扩大企业品牌文化的市场影响力。如华为在创新发展中,非常注重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一方面,华为以其持续创新和提高服务品质为切入点,打造企业的品牌文化,华为借鉴大型跨国公司的经验,在管理上做到世界级的标准,同时,加大研发力度,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使消费者认可和喜爱华为品牌,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基础,华为的品牌文化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华为选准目标群体,传播企业品牌文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地震、洪灾等重大灾害中捐款捐物,使企业品牌文化跟随企业形象一起深入消费者心中。与一些扩张、并购、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不同,华为专注于通信产品,并把通信产品做到极致,这让华为自身的品牌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五年的企业靠产品,十年的企业靠技术,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创新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把企业做大做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获取创新发展的动力,最终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博.从文化创造力看文化园区创新发展的问题及策略[J].出版广角,2016(24):24-26.

[2]罗茜文.钱颖一对话布莱恩•罗伯兹用企业文化激活员工创造力[J].清华管理评论,2017(10):12.

[3]刘龙静,纪晓祎.走进百度创新的“内生力”和“外向力”[J].商学院,2012(12):49.

[4]木木.“小黄车”之殇[N].证券时报,2018-12-25(A8).

[5]杜娟.企业文化构建研究:以华为和微软公司为例[J].山西农经,2020(4):124-125.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9

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质就是让企业与个人能够达到共同进步,并且达到“双赢”。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体现就是注重凝聚集体的聪明才智,想要最大程度地显现一个人的创造力和主观动手力,前提是这个人要有创新的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影响力凸显地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项目”及相应的管理方案,创造出靠招聘引进人才、赢得竞争岗位、收入靠能力,人才可进可出、岗位可升可降、有能力的人留下、没有能力的人淘汰的竞争氛围,为了让优秀人才有展示的平台,可以采取跨部门、跨专业的合理调动人才。

1.努力学习和培养修养

“学习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质体现,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新社会和不断更新的新事物。学习是创新意识的来源,想要提高创新意识,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敢于尝试新方法,专注研究,关注时事新闻和新的理论、技术信息。想要冲出传统思维定势的重围,只有不断学习,重建思维模式,敢于怀疑,验证新想法,提高抓捕有用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培养人才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抢抓政治思想素质。

2.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打破传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理念是创新的重点。创新是没有前人的例子可以参照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冒险。在我们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和企业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作为电力企业员工,为了不被新的制度改革和增效减人等重大举措所淘汰,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到底,努力上进,善于创新,不断提高个人的情感品质,在顺境中成长,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从始至终地提升自己。

3.改善绩效考评制度

绩效考评机制也就是说,测验、考查的制度。区分人才与庸才的方法就可以采用测验、考查的形式。筛选和确定是否为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也可以是测验、考查的制度。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确定性强的工作岗位责任制,对员工进行周期性的测验和考查。至于测验的侧重点应该选择创新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等方面,考查的测重点是员工工作绩效和创新性的成果。最后根据测验和考查的成绩决定员工的谁去谁留。

4.分配制度配套

信息的更新速度、知识技能储备、智商高低和悟性的高度,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重新定义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为了让员工为电力事业发展各尽其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那些在企业中做出突出业绩的员工不仅要珍惜、委以重任,还要根据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加大对优秀员工的按“知”分配力度。除此之外,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前提下,增加对创新型人才的现金奖励制度,逐步改善住房、医疗保险等福利机制,一步一步解决业绩和工资所得有差距的问题。

5.尊重人才,尊重知识

员工自身要不断提高,同时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领导,也要时不时地和员工进行思想的交流,掌握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主动提出帮助给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使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有存在感;对于员工中典型的优秀事迹和人物,为了让这些人才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要通过企业或社会的宣传工具和会议等形式进行积极地表扬和宣传,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与成功欲望。

二、加强培训,塑造人才

1.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高智商、综合型、创造型和团队协作型人才是现如今知识经济所追求的新型人才。为了避免知识老化和迎合更新速度飞速增快的新局势,学习将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甚至是终身需要。需要企业员工自觉意识到不论之前学历的高低,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还有再学习、再提升的过程,只有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需求,不停地学习、填充有关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构成自身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技能存储,全面发展自身的素质,近而不停提升本身的创新能力,迎合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懈追求。

2.树立智能教育理念

“授鱼不如授渔”,要想让固定死板的知识转变成为可以灵活运用的技能,可以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从而让外在的理论学习内化为职工素质,更好地发展、发掘职工潜在的自我学习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职工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需求,不停地学习、填充有关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构成自身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技能存储;另一方面,职工要通过学习创造性,进而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生产能力,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能力涉及范围广,练就成为可以灵活掌控知识经济的通用型人才。

3.多交流合作和多教育培训

首先要对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在每年固定的时间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内容有针对性的、有使用价值的、先进的专业继续培训教育。继续教育的重点是要补充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让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完成工作。其次是对经营管理阶层的人员在全面普及工商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外语、计算机、金融、法律等知识的培训,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市场应变能力,争取培养一支具有开创能力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团队。

4.培养创新带头人

电力企业培养一定的年轻化学术技术创新带头人是迎合当今知识经济的必然趋势。目前,电力企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应对市场严峻考验的同时,还要抓住“两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为了实现新世纪电力事业目标,我们必须从两方面出发:一、加强创新带头人培养;二、加强后备人才管理。根据《国家电力公司“九五”及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我们必须合理制定创新带头人和后备人才的选拔条件,妥善落实其工资待遇,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使其尽快投入工作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善用人才,挖掘潜能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他们在完善制度、应用先进科学手段和方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人才各自的优势、招贤纳士、使人才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为了达到知识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前的用人观念要得到及时纠正,对创新人才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为了使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型人才的才能。在一个满竞争的国度,企业充满活力,要竞争就必须创新,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就要激励他们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取得创新的成果。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改革过时的竞争上岗制度和改善交流轮岗制度等,只有这样我们使创新型人才创造制度环境的利用率达到最好。以上制度,不仅可以用开阔的视野选拔优秀人才,扩大用人范围,使人身上存在的弊端尽可能避免,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氛围中发挥自己应有的长处,如果能够在实力、贡献上做好,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社会,人才管理机制才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我们要勇于打破常规机制,重点选拔创新人才和有能力的人才。改变旧时的用人理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挑战新的知识时代,电力企业就一定要充分利用知识,多选用有能力的人才。在这个追求个性、向往自由的经济时代,企业宁愿用暂时没有发挥最大能力的人才,也不用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人才,要发挥人才的潜力。改变过时的用人观念,从多方面利用优秀人才,看能力、不看学历,看视绩、不看资历,不求德才兼备,只求各取所长。我们要大胆中用优秀青年,因为它们的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给他们足够的压力,让他们早日成才,尽量根据实际情况,交流轮岗理念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把握用人技巧。我们都知道,青年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我们要选拔人才,就要充分利用创新型人才使用的时机,在它们的能力处于最旺盛的时期利用他们,为其创造更多的平台。另外,人人能力都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同,另外,个人的修养也有差异,要利用人才,就必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取长补短,尽可能发挥创新型人才优势,避免人才滥用;小才重用,耽误事业。

四、结语

创新型企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天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旨在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加大。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专利技术、人才聚集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1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

截止2014年底,天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万家,累计达到6万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630家,累计达到3000家,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从实际效果来看,科技小巨人已经成为天津全市保增长、促转型的主力军,在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日益复杂变化的环境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活力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和具体措施,才能提高人们创新的意愿和能力,促进企业的各项创新和健康发展。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及其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人才建设的投入逐渐加大;三是,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四是,人才创新效益日益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天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有效分别达到3.5万件、1.4万件、4万件,占全市比例达57.4%、56%、58.7%,全年超过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

2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型人才开发、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差距,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困难,严重制约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专业承载力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综合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足够平台。这就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难度较大,即使引进了部分高层次人才,但因为用武之地不多,仍难免流失。二是,高层次人才政策创新性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载体层次低、规模小、数量不足,科技竞争氛围不浓厚,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不大,激励幅度较小。三是,人才成长自觉性不足。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成才意识,希望承担大型项目、希望走上领导岗位、希望成为技术尖子。但向高层次人才方向发展,他们则表现较为矛盾,一方面希望进入高层次人才队伍,受到更大的重视,在项目、科研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太希望受到更为严格的约束,不愿背负引领专业发展、带教新职工的多重压力。甚至有的人才会认为,向高层次人才成长纯属个人行为,不能清晰认识企业为此做的种种努力,自身成长成才的责任感、紧迫感不足,减缓了成长步伐。

2.2激励创新的人才开发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有很多科技人才有比较强烈的创新欲望,但问题是创新创业的制度安排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是,没有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自主创新流程和项目管理制度。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项目管理和创新管理方面缺乏积累,相关流程和管理制度也不完善,严重妨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二是,缺乏必要的创新资金支持。这是自主创新中遇到的普遍性困难,也是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人人都有机会创新,人人创新都可能成功的主要瓶颈。现有的少数企业风险投资资金只对已过中试阶段且呈现明显市场效益的项目进行投资,而许多具有前景广阔的创新计划,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的不足,这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瓶颈。三是,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作为支撑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成长的重要投入之一的教育培训类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以不影响生产、不影响收入为理由,简单组织一些院内交流、短期培训,鲜有组织资金、时间投入较大的一流工程参观、重点高校研修、国外考察等活动。这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上的“短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视野和思路,束缚了他们进一步向高层次人才方向发展。

2.3地域吸引力不足

从城市地位而言,天津属于老四大直辖市之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从地理位置来看,天津紧邻首都北京,处于环渤海地区核心区域。但从经济实力、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上看,天津处于北京、上海的双重夹击之下。多年来,天津市城市建设环境、城市地位等因素导致天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型桥梁等工程无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提并论。尤其是近年来,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饱和,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更多地向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市场进军,这就导致了天津本地的地域吸引力进一步减弱。

作者:马继星 李振强 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洪大用,胡和平.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2]李华振.拔尖、创新性人才是当今企业的生命[J].河南农业,2008(24).

[3]朱海明,王臻.加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求[J].内蒙古统计,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