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0:41:46

创新性

创新性范文篇1

参政议政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派用政治协商、举荐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聘请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等多种形式参政议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起了智囊团的作用。由于派成员的知识层次较高,国内外联系广泛,因此,派的参政议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创造革新之中向前发展的,在日益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唯有创造革新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国要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改变落后的面貌,更加需要创新精神,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形式,派的参政议政工作也应该进一步开拓新思路,不断创新。

创新也是参政议政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多样化的趋势,参政议政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切实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思路。

1创新的本质和规律、创新的“二段论”

中国人刻苦、勤奋、聪明,钻+研性很强,完全有能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所说:“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我们要有这种自豪感”。但可能由受一些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从整体来说,中华民族虽然聪明、刻苦,但其潜在的创新能力还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出来,或者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若中国人能在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则中华民族将更快地腾飞。

只要方法适当,创新并不难。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能力,原则上首先必须对创造的本质有所研究。遗憾的是,在社会科学范围内,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可以回答该问题。不过,在计算机的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些相对较为合理的解释。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创造是一种将“元素”(element)自由、大胆、“反常规”地组合成新奇(novel)且有用的东西的过程(

B.G.Buchanan.CreativityatthemetalevelAAAI-2000Presidential

Address.AIMagazine.Fall2001:13-28;李鸿仪:

创造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在绘图软件中的应用,二工大学报,1999年第2期:P1-9)。以下例子支持该观点:

邓小平最具艺术天才的创新,莫过于"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国家主权、统一、独立和安全的最高原则出发,从历史和现实以及各方面的关系出发,在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容、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发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揭示出同一的现实条件,找出统一的正确方式和途径,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文克成:“论邓小平的统战艺术”

原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这里,不同的制度(元素)在同一个国家的统一(组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创新。

另一个例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来似乎是不相干的两个元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组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面貌的创新概念。

“文明”这一概念常常和物质、精神等相联系,但在5:31讲话中却将该概念和政治相联系,从而形成了“政治文明”这一必将改变中国政治面貌的创新概念。

由于创造是一个在多样化的组合结果中选择、寻找新颖、合理且有用的结果的一个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有多样化的组合结果以供选择,否则难以选择出理想的结果。为此,在创造性工作的初期阶段,必须尽量大胆、自由地探索。有时候,甚至连梦想、幻想都会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在该阶段,任何人为的思维障碍都会极大地限制创新能力。但在创新工作的中后期阶段,在论证、选择、淘汰初期阶段的“成果”

时,严谨比大胆更为重要。只有同时掌握灵活性思维方法和严格思维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的人,才有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创造性工作。这就是创新过程的规律。为方便起见,以下称该规律为创新的二段论。

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还必须克服和二段论相悖的的一些误区。试举几例:

1)能否创新关键在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

根据二段论,在创新的第二阶段,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在创新的第一阶段,丰富的想象力更为重要。有人做过实验,幼儿阶段的儿童,其扩散思维能力反而高于受过教育的学生。这说明,如果没有掌握创新的方法,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限制人的创造力。尤其是文科类的基础知识,其中很可能包含一些错误或过时的东西,这些东西当然对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础知识不重要,在创新的第二阶段,基础知识还是很重要,否则,光凭灵感,凭“拍脑袋”,没有科学严密的论证,是不可能得到合理且有用的结果的。幼儿阶段的儿童,虽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却很难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基础知识和经验就是原因。理想的状况是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在第一阶段,应追求思维结果的多样化而不是严密性。有时,表面看来是荒唐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加以改造后却可能会形成有用的、新的结果;在第二阶段,则应注重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习惯于灵活思维的人往往严密性不够,而习惯于严格思维的人往往灵活性不够,但只要注意有意识地自我训练,其实并不矛盾。

2)创新的关键在于埋头苦干。

爱迪生说过:“发明是2%的灵感加上98%的埋头苦干”。从量的角度来看,98%当然远远大于2%,于是创新的关键在于埋头苦干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不然:如果没有2%的灵感,也就不会有98%的苦干。从这一点上说,2%大于98%。人在埋头苦干时,思维强度虽然很强,但大脑中的兴奋灶范围很小,这时是很难产生灵感的。事实上,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后,很过灵感都是在休息中甚至在睡梦中产生的。例如,有的人习惯在临睡前找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二天起来后就有可能已找到了答案。当然,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光休息也是不会产生灵感的,张弛结合,灵活和严格相结合,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

3)权威是不可超越的,因此也是不可质疑的。

认为别人不可超越其实就是杜绝了超过别人的可能性。然而,世界总要发展,因此后人总要超过前人,否则只能停滞不前。“与其跪着仰视巨人,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视巨人”。应该指出的是,“跪着”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大敌。跪着的人总是这样考虑问题:巨人是伟大的,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学习,不能有非分想法;和巨人不一致说明没有学习好,是可笑的,甚至是可恶的。试想,如果人人都这样想,何来创新?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其实,“跪着”思维才是可笑的。这是因为,所谓创新,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里,“发现问题”是关键,否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无从谈起,而“跪着”思维只会仰视他人,当然发现不了问题。在中国,“跪着”思维方式源远流长,“古人云……”常成为封建社会政客的口头禅,这可能也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不发展的原因。在现代中国,这种思维方法仍有市场。例如,僵化的教条主义、认为权威的东西不可质疑、不能再发展等都是这种可笑的“跪着”思维方式的表现。只有摒弃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中国更快地发展。

4)只有大人物才能创新。

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人,而充满自信的人,虽然未必成功,但至少有可能成功。人各有所长,无“大”“小”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信是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3二段论在派参政议政中的应用

任何创新工作必须根据创新的一般规律才能更为有效,派的参政议政也不例外。根据二段论,在创新的第一阶段,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会限制结果的多样化,因此,在第一阶段,派的参政议政应该有相当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应该鼓励各种不同的意见,且应有“言者无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保障,这样才能使人们畅所欲言,保证可供选择的结果的多样化,使创新得以为续并有一定的质量。但在创新的第二阶段,即在对第一阶段结果的综合、加工、提炼、选择上,尤其在最后的决策上,应该有一个权威的核心力量进行操作。在中国,只有执政党既共产党才有这样的权威。在社会科学中,不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用实验,或严格的数学论证来证明某一个观点。如果等待实践的检验,万一观点是错的,一旦检验完毕,损失已无法挽回。然而,无论是派还是无党派人士,如果认为某一个观点是错误的,他(或他们)就不会提出该观点,因此,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时,如果每一个人都企图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这些观点又不互相一致,岂不是要发生混乱?因此,思想解放不等于思想混乱。具体地说,为了保证创新的多样性,在创新的第一阶段,应该强调思想解放,不宜设置禁区,但这时的各种思想并不成熟,不应该形成社会影响;在创新的第二阶段,则应在充分论证、比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统一思想,为统一行动提供基础。这样,在思想战线上也实行“民主集中制”,既可以防止单纯的统一思想而导致创新枯竭,又可以防止因观点相左而导致思想混乱。放得开、收得起,这应该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个有效模式。当然,无论是“放”还是收。都有个“度”

和“方法”的问题,“放”不能影响“收”,“收”也不能影响下一次的“放”。“放”

和“收”非但不应该互相牵制,互相削弱,还应该互相促进,才能形成既繁荣又稳定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结论

创新性范文篇2

关键词:形态学;安全属性;创新设计

在产品设计需求不断被提高的今天,关于设计与安全的问题同样受到关注。设计形态中“安全”属性是设计核心要素,设计面对的不仅是日常应用,而且被提升到关系人类发展延续的生命体中。在当下的设计形态研究中,如何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发展是人们需要面对、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现代国际科学领域中,“形态”这一概念,被赋予更多的衍生意义,而“形”与“态”的界定,是基于人为形态的可视性方面与非可视性方面进行的对应性研究,由此厘清有关于人为形态创作的机理。设计师通过材料、色彩、结构等方式塑造设计作品可视性的“形”,同时通过“形”深入发掘“态”所呈现的内涵,这是设计界必然需要深入研究、分析的领域。形态的安全属性是设计领域思考的先决性因素。

1安全属性的物质与精神层面

1.1安全属性的物质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有三种形态:从认识的角度,是指事物;从本体论出发,是指物质;从唯物使观看,是指社会存在[1]。这里主要取本体论,物质之意,探究设计中由物质形态引发的安全思考。2015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一家工厂中,机器人“出手”杀死了一名工作人员,有关设计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热议。这名不幸身亡的工作人员是大众的承包商,事发时正与同事一起安装机器人,但机器人却突然抓住他的胸部,然后把他重重地压向一块金属板,最终导致这名工作人员因伤重不治身亡。然而,由于事发时这名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机器人,所以他在安全笼中,而他的同事站在笼外,却没有受伤。这个机器人在整件事情中没有出现技术故障,也没有遭到损坏。“物”的创造和使用主体均为“人”,人在面对造物时,要遵循的第一原则即为“安全”。产品创造从物质本身出发,通过各项条件的组合,保持产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结合审美因素,构成物质本身所能提供给使用者的本体安全效应。例如,在生产过程中若某一基础环节出现故障或协调性误差,设计安全的稳定链接就会被打破,物质本体也将带来安全隐患。1.2安全属性的精神层面。布鲁诺•赛维总结象征主义的移情作用论(Einfuehlung)关于形式的心理作用,认为建筑只是制造某种预定的人类反应的一个机器而已。例如他们认为水平线让人体验到一种内在感、合理性、理智;垂直线象征着崇高,代表着果断有力;螺旋线表示升腾、超脱;立方体显示肯定感;圆给人以平衡感、控制力,一种掌握全部生活的力量;球体代表完满[2]。由此,不同形态的设计,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设计心理学》一书借鉴了W.H.梅奥尔所著的《设计原则》中关于“物质心理学”的概念和事例,指出“物质心理学”应该是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其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3],而设计师根据预设目标受众的心理情感反应,设计出形态与之匹配的产品,从而引起良好的心理反应。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见图1,器物口径为339.8cm,绘画表现为内壁彩绘,描绘对象为“人面”与“鱼”,将“人面”取几何造型并与“鱼”图形相结合。在多处发掘中均出现石器时代的带有“鱼”图形的彩陶器皿,可以从中发现当时人类生活与鱼之间的关系。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时代,鱼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或繁衍的象征意义的对象,以图案的形式出现于器物之上,所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丰富,而且是心灵情感上的安全与满足。

2设计形态的安全属性

2.1结构设计形态与安全。早在中国石器时代所使用的石器工具的设计中,已存在明显的安全意识[4]。旧石器时代石斧见图2,在形态设计中,器物一端为几何状尖厉口,另一端的手持部分设计为有相对弧度的把手,既保证了使用安全,又符合了人体力学的设计理念。西方古罗马时期建筑万神庙(又名万神殿),见图3,始建于公元前27年,是一座希腊围柱式长方形建筑。由于古希腊建筑材料为石材,梁柱结构无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所以从安全角度来看,古希腊围柱式建筑,柱之间的距离都不会很大,从结构上保证了建筑设计的安全性。根据这个设计理念,公元2世纪,古罗马哈德良皇帝在原神庙的基础上彻底改建万神庙,把它建成罗马特有的穹隆圆顶形建筑。公元3世纪,古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在圆形神庙前建了一座与其相连的长方形神庙,并将长方形建筑作为这个神庙的入口。万神庙圆形大殿上覆盖着一个直径为43.5m的大圆顶,为了支撑屋顶,大殿的墙厚6m多。圆顶用砖和三合土砌成,为了减轻圆顶的重量,屋顶越往上就越薄,并在圆顶的内部做了深深的凹形方格。由此可见在设计形态中,物质的安全属性与结构和材料是密不可分的。2.2材料应用与安全。设计是人的造物活动,造物一定是以形态的形式存在的,而构成形态的密不可分的要素即为材料。木材、石材、塑料,金属等不同的材料赋予产品不同的特性,产品的安全属性是设计材料选择的根本[5]。中国早期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一是因为木材分布广、易建造,并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木材榫卯结构的发明与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木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当然,木材在原料上虽具备天然的优势,但与石材相比,耐火性、坚固度相对较差。19世纪初,钢筋混水泥的发明解决了这些问题,法国著名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以钢筋混水泥作为主要材料,完成了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香榭丽舍剧院和兰斯圣母大教堂的设计,从设计安全的角度证明了钢筋混水泥在现代建筑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建筑芝加哥学派,“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对于建筑的设计理想也正是基于此材料[6]。通过以上案例,说明新材料的不断演进推动着设计的不断创新,而导致新材料在设计领域大量应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因是安全性。人们对设计安全的持续追求,导致了新材料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同时也推动了设计风格的演变与设计形态的变革。2.3色彩设计与安全。设计形态中色彩使用的准确性,是安全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心理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的色彩会影射出的不同心理反应:红色—激情、热烈,黄色—明亮、温暖,蓝色—自由、放松,紫色—浪漫、幻想,黑色—冷漠、压抑、神秘等。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设定,可根据使用者的预设性反应,例如室内墙面的白色、机车的黑色等。设计中色彩与安全之间具有潜移默化的联系,准确的色彩使用可有效减少产品的安全隐患。考虑安全的色彩设计的经典案例是英国伦敦菲里埃大桥的设计。它的著名并不仅因大桥本身的雄伟壮观,而且因为经常有人跳桥自杀,所以曾被人称为“自杀大桥”。后来伦敦市政府尝试听取医学家普里森博士的建议,将桥身从黑色粉刷成为蓝色,当年跳桥自杀的人数锐减56.4%。这个案例是典型的色彩设计,无疑通过色彩的调和,可以影响人的情绪,缓解其潜在的心理压力。

3综合考虑安全属性的设计形态创新

3.1需求分析与安全属性的确定。任何时代与环境条件下的设计,安全是永恒的设计主导思想。当今时代,创新设计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发展机遇,设计师需要面对众多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设计形态中的结构、材料、色彩的具体表现,满足用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从而建立起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框架,见图4。安全作为产品设计的先导因素,贯穿于设计师的设计构想与整个设计过程之中,最终使设计形态表现满足使用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7]。美国著名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埃罗•沙里宁,1948年创造了子宫椅(WombChair),见图5,在产品命名上就可以让使用者认知并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在设计形态表现中,设计师经过反复的物理、力学、人体工学等实验完成设计结构,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产品设计。子宫椅主体采用玻璃钢材质,由模具出模成型,材质坚固不易变形;表面选用绒布,坐垫为弹性海绵,温暖、柔和;椅脚采用纯不锈钢材质,达到了镜面的效果。整个椅子设计细节的处理舒适、优雅、时尚[8],使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无意识地产生减压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似乎在母亲子宫内,获得充沛的安全感。3.2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形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是以物质与精神层面为基础,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触发人们美好的体验感受为目标,启迪人们对未来的渴望,使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在人们享受生活、创作生活的同时,珍惜未来生态与人类共同发展的命运体[9]。从地球的概念来看,“合适”又有着超越国家和地区的阐释。地球作为人类与其余生态共有的一个生态圈,它要求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向人提供合适的产品,任何无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没有节制的物品都应该被拒绝[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通用公司汽车总造型师厄尔,其设计风格奔放流畅,富有创新精神,开创了战后汽车设计中的“高尾鳍”风格和流线型外型风格,对战后乃至今天的汽车设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其而言最著名的不仅于此,他还提出并通过了“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分别是:功能性废止、款式性废止、质量性废弃。设计师通过此制度,目的是吸引消费者因新鲜感而购物,实现利润最大化。此设计最大受益者为制造商,对于社会而言,刺激了人们物欲虚荣心的膨胀,不但没有满足使用者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反而滋生了“用毕即弃”的消费主义精神。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日本汽车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迅速占领市场,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的第一大国。在具体设计形态上,日本汽车外型简单、采用大量的弧线、内饰精美、噪音小、做工精良;在能耗上,注重节能减排,大部分使用复合材料制造车身,自重低,发动机负担相对较小,油耗低,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在安全问题上,性能优越,日本汽车利用钢板薄、接口多、复合材料易碎和人体柔软的特点,当外力侵袭时,车身破碎、车架接口断裂都成为外力吸收的承载体,从而保护柔软的人体。设计的更替一定是以人为核心主体,安全为设计前提,是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耦合统一。关注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创新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4面向安全的设计形态创新实践

4.1创新设计形态与安全分析。创新的实质是创新思维的形态学表达,其理论基础是设计形态学。创新设计形态与安全分析,强调安全主旨思想下的系统理论体系、强调多学科交叉、强调创新、强调应用、强调心理安全。建立安全驱动下的创新设计形态分析包括:创新设计形态的物质安全分析、创新设计形态的心理安全分析、创新设计形态的安全评价标准[11]。创新设计形态的物质安全分析。一是建立仿生学、美学、人体工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物学、机械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从中提取产品创新设计元素,例如桥梁设计所采用的,仿生学的结构与形式、材料学的物理因素、美学的视觉呈现等[12];二是基于设计师自身设计经验,强调形态创新设计的同时,满足功能性与使用性的基本物质安全属性;三是从用户使用感出发,在功能性设计解,也就是面向功能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获得产品形态设计中,产品的使用性安全设计解,最终通过设计解的非功能性优化与表达,获得满足设计师内在功能需求和外在使用行为的产品形态安全设计解,保证设计师对产品“形”与“态”需求的统一。创新设计形态的心理安全分析。一是从设计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安全需求出发,通过科学提取设计师内心模糊的安全需求,以及设计知识功能相关性分析,获得创新形态设计中产品安全设计解;二是从设计师对产品在特定情景下的使用行为心理安全需求出发,提取设计师给予产品的心理安全设计解,达到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创新设计形态心理安全的耦合,并通过心理暗示等情感元素获得使用心理上的安全感满足。创新设计形态的安全评价标准。建立客观量化和主观心理安全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客观产品评价体系,引入国家产品安全标准,建议加强对创新产品物质属性检验标准的规范,客观评价设计创新形态的物质安全;二是在物质安全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心理学内容,界定心理安全范围,引入产品心理安全评价体系,让产品在投入市场前,进行试用者心理评价,测量产品用户心理安全指标,达标后方可投入市场。4.2创新设计实践案例与设计形态分析。接下来以笔者主持的国家973计划课题的视觉假体创新设计作为研究案例,诠释基于安全的设计形态创新设计[13],见图6。视觉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感知美与和谐的重要途径,大脑所接受信息的70%以上来之视觉。从产品需求与产品形态角度进行分析,需求对象为视觉残障人士,满足特殊人群在以安全心理为主导下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需求。物质层面以满足其视觉需要为核心,辅以眼动需求,并避免手术产生的高风险;精神层面上,产品需要满足用户作为障碍人士的特殊心理要求,即满足其自信、美观与交流渴望的需求。传统视觉假体以安装在视觉残障人士上的摄像头为视觉点,使用电极刺激视神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手术植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外挂的电线影响美观,导致安全与美学形态都没办法得到满足。笔者课题组在视觉假体创新设计中以安全原则为基础,发明了一种模拟眼球运动和视觉信号采集功能的视觉假体装置:采用内壳体、外壳体模拟眼球外形的机构[14],利用单输出微电机和双输出微电之间的配合实现视觉假体旋转功能,解决“眼动”的物质安全需求;将微摄像头和微蓝牙模块置于人工眼球内,将信息数据无线传输进行处理和反馈控制,符合人体工学,解决了“视觉与手术高风险”的物质安全需求。在产品外观设计形态方面,采用了黑色镜架模式,将微电子摄像头置于镜架中,此结构设计使用户使用便捷,墨色镜片设计提高了用户的审美需求,从而建立起残障人士自信、乐观的心理健康要素。视觉假体创新设计实践改善了植入者的视觉感受,提高了其完成视觉任务的能力,综合考虑了用户体验、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以眼镜为媒介,通过传感,解决了技术驱动创新中的美学问题,视觉假体创新设计模型见图7。面向安全的设计形态创新,是机械、电子、材料、艺术、人文等众多学科的融合设计,这是新形势下对设计的跨学科要求。因此,研究多学科融合的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5结语

创新性范文篇3

一、教师教学的创新性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教学结论,而不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也就是教学“再创造”的过程。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优化,当好组织者和引导着,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教师教学的创新性体现在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新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新课程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方面对初中学生提出了目标要求。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多彩的学习生活”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校园学习、活动中学会透视关系、人物动态、比例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课单从专业知识角度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相对难度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技法,又能提起学习兴趣,同时又降低学习难度呢?我把这个单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体验。让学生准备透明的塑料板,带上书写笔,和笔者一起到操场上观察平时熟悉的教学楼、操场和周围的景物。一开始,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东逛逛,西转转,不知所措。笔者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塑料板画一个框,将看到的教学楼用书写笔粗略地描在框子里,不同角度站位的学生就会画出不同的形状和透视关系。然后,笔者再讲理论知识,这时学生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就容易多了,对于学习如何构图简单易懂,避免了单纯学习透视知识的枯燥乏味。第二部分,是学习人物的比例和动态。重点在于动态和重心的把握,要让学生学会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和动态,迅速捕捉人物形象特征、运动姿态和生活情趣,这一部分有相当难度。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同学的静止、走路和运动的姿态,找一些人物动态的图片,用塑料透明板覆盖在上面,并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添加动作。加以练习后,脱离塑料透明板,让学生做模特,互相用简单的线或几何形描绘静态、动态的人物,强调简练,概括生动。第三部分,把人物和景物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完成了一幅创作。

三、教师教学的创新性体现在运用现代新技术手段上

创新性范文篇4

一、当前幼儿舞蹈教学的现状

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不仅仅是要具备非常好的教学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要对孩子们保持一颗真诚的教育之心。但是,我国的幼儿舞蹈教育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很多学校关于幼儿舞蹈的学前教育其实还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的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系,与幼儿舞蹈与专业舞蹈教学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种借鉴式的教学方法就给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了很多弊端。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幼儿舞蹈教育体系,而且很多舞蹈培训机构为压缩成本获取更多利润,通常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这样就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这种舞蹈教育方式更像是一种工厂对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每个独一无二的幼儿个体在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培训后,就变成了毫无个体特色的“机械木偶”。另外就是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当前很多幼儿舞蹈教师在进行及教学的时候其实还是采用的“口授式”教学,这种教学对于幼儿们而言是非常枯燥且难以理解的。还有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是采用自己示范,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单调,而且学生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单纯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并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这一种灌溉式的教学其实对于学生而言,特别是对于未来成为幼儿舞蹈教师的学生们而言是存在很大的弊端的。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或许就会从事幼儿舞蹈教学事业,但是他们所接受的课堂就是一种枯燥、缺少创意与想象的课堂,这样就很难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创造出具有想象力和创意的课堂,自然不能够树立一个正确良好的幼儿舞蹈创新教学理念,也就很难进行幼儿舞蹈的创新性编创工作。

二、幼儿舞蹈的创新性编创应用的意义

幼儿们在成长阶段,喜欢利用自己的四肢来表达情感,这是他们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天赋,所以幼儿舞蹈教学在孩子们的成长发育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幼儿舞蹈编创一定要具有创意,具有创新性,要求教师们能够利用幼儿表演的天赋来进行一些舞蹈学习的创新。所以当前对于幼儿舞蹈教学的培养更多的是关注全方面人才的培养,这些人一定是要具有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特长,充分理解幼儿教学的意义,能够将自己的精力倾注于幼儿教学事业,同时还要具备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从事工作的时候进行适当地课堂教学创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认可。舞蹈教育可以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并且可以使幼儿感受美,体会艺术的美,从而将所认识到的美展现出来[2]。舞蹈教育也逐渐成为幼儿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幼儿在舞蹈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就要加强对幼儿舞蹈创新性编创的重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幼儿在成长阶段的时候是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还没有被各种各样的观念和真理所拘束,所以他们的想象力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的想象力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启蒙和开发的,这就对幼儿舞蹈的编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舞要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通过对幼儿肢体动作的研究与学习来开发出幼儿感兴趣且能够激发孩子们更多想象的舞蹈动作,让他们能够比较深入地进入舞蹈的世界之中进行学习,进一步领会舞蹈艺术的美与想象。

三、提高幼儿舞蹈创新性编创的措施

(一)选择科学的舞蹈主题。幼儿舞蹈教学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幼儿在肢体比较懵懂的时候能够利用自己的肢体进行一个正确的表达,所以幼儿舞蹈又具有比较强的教育意义[3]。这就要求在对幼儿舞蹈进行编创的时候要注意舞蹈动作的科学性和舞蹈主题的正确性。科学的主题是进行创新编创的重要前提,编创开始的时候要注意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从幼儿的生活习惯之中进行观察与编创,最后设计出来的舞蹈动作不仅仅要具有美的欣赏,还要让幼儿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熟悉感,这种感觉非常重要,直接决定着幼儿们对舞蹈学习的接受程度。而且还能够带动幼儿们的模仿学习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简简单单地学习,引导幼儿们进行合理想象。(二)结合幼儿喜爱的音乐进行舞蹈创作。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舞蹈与音乐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一些比较合适的音乐能够对舞蹈起到升华的作用,舞蹈也能够将音乐中一些重要的情感进行外化的展示。幼儿对音乐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很多幼儿都在胎教时期接触过音乐,所以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幼儿们比较喜欢的音乐来进行创作。首先,出于对音乐的接触和理解,幼儿们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到舞蹈所需要的一个环境之中去,这就使得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舞蹈体验。其次,因为是比较感兴趣或者比较熟悉的音乐,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往往会有下意识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接触舞蹈的一个很好的点。如果能够将舞蹈进行一个比较好的创作,能进一步诠释舞蹈的美与艺术,提高舞蹈的质量和水平。(三)舞蹈动作要结合幼儿学习的实际。幼儿通过舞蹈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向我们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就需要根据其生理和年龄特征来针对性的加以编创,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骨骼和肌肉等各项生理发育[4]。幼儿们的身体尚处在一个发育的阶段,有很多成年人非常轻松可以做到的动作对于幼儿们而言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不利于身体的成长与发育的。这就要求幼儿舞蹈编创的时候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否则可能会在学习之中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产生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应该予以重视。另外,结合幼儿在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进行舞蹈设计反而会比较有创意,而且还是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一些动作,对幼儿的快速学习和领悟也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想要取得一个更好的成绩,就必须重视编创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生活性[5]。幼儿舞蹈的创新性编创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在进行幼儿舞蹈编创的时候,想要具有更多的创新性其实还是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挖取,比如从幼儿喜爱或者熟悉的音乐、幼儿生活中习惯性地一些动作等。单纯地依靠理论进行编创其实是与生活脱节的,幼儿也很难去理解、学习和消化。

参考文献:

[1]葛晓妮.学前幼儿舞蹈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7):109-113.

[2]刘海燕.幼儿舞蹈创编的策略思考[J].黄河之声,2018,(09):42.

[3]李欣.幼儿舞蹈教育及幼儿舞蹈编创[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9):190-191.

[4]曾丽冰.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J].艺术评鉴,2018,(14):140-141.

[5]李韵葳.幼儿舞蹈编创教学技法及应用[J].艺术评鉴,2016,(05):114-115+164.

[6]易思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现状及对策———以《阶梯法》教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329-330.

创新性范文篇5

医学科技刊物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主要内容涉及医学、科技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医学科技刊物汇聚了医学工作者的医药工作成果及工作经验,有效记录并反映了医学科技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进行医学科技学习、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对于医学工作者,医学科技刊物作为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传播的有效渠道,能够提供先进的知识内容以及实践工作经验,使医学工作者能够及时掌握现代医学科技知识理论及现状情况,有助于进行新医药、新技术的研究。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医学科技刊物作为普及医学知识的载体,能够传播现代医药知识、医学发展动态情况,使广大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医学知识及医药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个人身体健康。

二、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产生新奇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物品的能力。创新性可表现为发明及发现两种形式。发明即为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发现即为在已知、已存在的事物基础上做出新颖的、独特的创造。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站在了第一位,指明了我国的发展方向,创新作为历史改革、时代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各领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性

在医学科技刊物编辑领域,文章的创新性决定着文章可读性、文章质量及文章价值。具有创新性的医学科技文章,具有医学价值,能够肩负起传播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重任,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医学科技刊物的知识传播及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一)培养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观念。对于医学科技编辑工作而言,进行创新的基础则是摒弃传统观念、培养创新理念。要注重培养编辑的创新性思维模式,能够有效接受前沿的新思想理念,并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模式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医学科技刊物质量离不开编辑的创新性工作,编辑的思维灵活、创新多变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读物素材。医学科技编辑唯有建立了创新意识、树立了创新观念,才能够在选题、审核、编辑等工作环节中充分发挥医学科技刊物领域的创新性作用。(二)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在传统的医学科技编辑工作中,通常的工作方式是由编辑工作人员对于来稿稿件进行稿件筛选、稿件审核及进一步加工处理。在全部的处理过程中,医学科技编辑人员并未过多参与稿件的编写工作之中,往往是延续原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部分内容的调整或是修改,而没有真正融入编辑人员的自主创新性及创新内容。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新性文章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符合时展的大趋势,因此,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对于刊物而言至关重要。医学科技编辑人员应参与到刊物文章的选题过程之中,主动与稿件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针对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与作者进行充分探讨,在文章编写的源头便有效融入创新性,使作者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稿件创作,在提高稿件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好的选题是优质读物的基础,在选题方面,应注重培养编辑人员的职业洞察力。一是要善于发现,在日常学习积累中对于医学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从中选取新颖的、富有内涵的内容作为刊物主题,进而向社会公众传播具有价值的医学知识信息。二是要善于分析,面对大量投稿进行有效筛选,针对选题相近、观点类似的文章,编辑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对于相近的文章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剖析,从中挖掘新观点、新理念,进而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优质选题内容。三是要善于修改,文章整理及文章修改是编辑工作种的重要一环,面对众多的投稿稿件,编辑人员要从中筛选出文章质量高、选题新颖、具有前瞻性的优质稿件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善于提炼高质量内容,并进行更深一步地内容整合,从而形成一篇完整且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章。四是要善于学习,医学科技知识及技术日新月异,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编辑人员需要进行及时学习、不断扩展知识面。编辑工作需要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库,不断扩充知识库内的容量,对于新知识、新技术进行及时学习、及时积累。与此同时,医学科技编辑还要深入了解医学类知识内容、当前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从而为判断文章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符合发展趋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结束语

医学科技文章的创新性对于文章的可读性、质量及价值具有着重要影响。培养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观念、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都能够有效提升创新性医学科技文章的质量,进而更好地发挥医学科技刊物的知识传播及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盛杰.期刊编辑对科技论文创新性的把握[J].编辑学报,2011(03):31-33.

创新性范文篇6

关键词:健康保险;风险特点;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机制;产品研发体制

一、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及发展现状

健康保险是人身保险三大业务系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92条第2款明确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健康保险产品自身的风险特点

1.与普通人寿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特点。人寿保险包括生存保险、死亡保险和生存与死亡两全保险,其精算依据主要是生命周期表,一般几十年可以不变。而健康保险的精算依据是经验数据,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疾病是人的身体中的各种因素积累所致,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增加了疾病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2.与意外伤害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多发性的特点。人身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往往以千分之几计,疾病发生率则以百分之几甚至十分之几计。因此,健康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十分明显。

(二)健康保险可能产生的外界风险

1.医疗、药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2004年的25年内,人均收入增长10倍,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增长35倍,年均增长24%,个人负担从21%上升至53.68%。由于健康保险承保周期的原因,医疗费用、药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保险公司的费差损风险。

2.过度医疗的风险。医患利益不一致的过度医疗风险则最后转嫁给保险公司。

3.逆选择等道德风险。

4.人类自身抗疾病风险能力的降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都给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带来了新的风险。

(三)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1.业务总量很小。2006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641.4亿元,健康保险保费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9.12%,显然与健康保险在整个保险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2.业务比重很低。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比重:2001年为4.32%,2002年为5.38%,2003年为8.03%,2004年为8.05%,2005年为8.4%,2006年为9.12%,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均在20%以上。

3.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极微。从保险深度来看,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12亿元,GDP为182321亿元,仅占0.17%,2006年全国GDP为209407亿元,健康保险也占0.17%。从保险密度来看,2005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4元;2006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9元。

4.业务覆盖面极小。我国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7590.3亿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83元,个人支出313元,占53.68%,人均商业健康保险消费支出仅占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7.66%,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0%以上。

健康保险业务发展中出现的几种现象更应该引起关注。一是“蛋糕分割效应”。“发展主要靠分割现有的市场蛋糕,而不是思考怎样把蛋糕做大”,这一形象比喻指出了健康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根源所在。全国健康保险产品数量有300多种,在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产品多数雷同,仅有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型等少数几个产品较为畅销。二是三个“1/3”。从经营风险上来看,健康保险由于其自身的风险特点,尤其是逆选择、过度医疗等外界风险的大量存在,时时都在困扰着各个保险主体。业内人士对健康保险普遍有这样一种估计:有赢利或微利的占健康保险业务的1/3,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的占1/3,基本上亏损或严重亏损的占1/3。三是“三年赔付定律”。健康保险业务就一些单险种核算来看,基本上是第一年小赔,第二年中赔,第三年大赔。四是“简单中的复杂”。在医疗服务中,门诊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住院次之,大病治疗最复杂。但通过调研却发现,门诊医疗的赔付率最高,经营风险最大,成为“跑、冒、滴、漏”最严重的地方。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探索

(一)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管窥

国泰人寿推出了“国泰关怀一生终身医疗保险计划”,该产品除提供一般性的医疗保障外,重点突出防癌保障,是第一个专业防癌医疗险,填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空白。中国人寿的“国寿康源团体医疗保险(B型)”,不仅提供了通常的住院津贴,还包括从被保险人急救医疗费用,到住院期间的住院津贴、外科手术津贴,以至遗体转运、安葬等一个完整的就医链条保障。从最低保障到最高保障有四种计划可供选择,适合不同经济条件和保障需求的团体客户。光大永明的“康顺无忧重大疾病保障计划”,涵盖了包括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良性脑瘤、肢体瘫痪等40种重大疾病,不仅有重大疾病的全面保障,更提供癌症复发额外保障及保证费率。产品、服务和销售只要向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向走一步,就是创新。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导向选择

在产品创新导向选择上,应将健康保险自身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有机结合,摆在首要位置,至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应注重解决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还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根本方向问题。

2.投入与产出。据统计数据显示,世界500强的保险企业,健康保险首年承保的经济效益为—8%,主要原因是疾病发生率、持续时间等风险标的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变动很大,管理成本高,以及医疗费用难以控制等问题的普遍存在。

3.防范风险与经营风险。健康保险风险具有经营层面风险和管理层面风险,容易忽视的是经营层面的最大风险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个保险产品承保人群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大,管理层面风险则与此相反。

4.稳健经营与长远发展。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围绕各种风险谋求经营与发展是唯一的正途,遵循发展规律和经营原则是经营保险的必要前提,稳健经营是经营保险的基础和关键。对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更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将提高持续发展、永续发展能力问题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永恒课题。

(三)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条件探索

1.要建立起以保险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为前提、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效合作为保证的健康保险风险控制机制。现有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模式,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作为承担最终责任的保险机构,缺少中间(过程)控制手段,只是在医疗费用支出既成事实后,被动地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其关键的环节就是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管理式医疗是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利益联盟,其最大的亮点是双方共同控制医疗费用,能有效地发挥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风险有抑制和监控作用。健康管理是控制发病率、小病拖成大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且可以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之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管理,这一自身能力的增强,就能建立起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三方协同动作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和发展创造内外结合的基础条件。

创新性范文篇7

[关键词]“仪式”课程;课程建设;德育功能

党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当前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一般化,缺乏层次性和具体指标、明确要求。如此必然带来德育内容、方法、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偏低。如何有效地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基层学校做了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工作。在围绕德育课程化、课程一体化,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中,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观摩以及与师生座谈等形式,对山东省滕州市的一所省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墨子中学开展的“开学课程、毕业课程、感恩课程、军训课程”等系列化的“仪式”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现结合调研情况对该校的“仪式”课程分析,以期能对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6月5日,《扬州晚报》报道说:“又到高考毕业季,此时一些地方校园中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高三毕业生们将自己的书本撕个粉碎,抛向天空。在陕西长武县中学,端午节之前,因为不满老师制止撕书,有6名高三生将一位老师围殴致伤,甚至打断了3根拖把棍。同时,学生自杀事件、殴师事件也时有发生,山东枣庄一初三化学老师上班途中被学生捅死。不到半月前的9月14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用尖刀割破了自己班主任的颈动脉并致其死亡。发生在安徽亳州的师生互殴事件、广东开平的女生被辱事件,山西朔县、浙江丽水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弑师事件等,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成为当下建设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所以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必须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课题。当前,由于家校关系紧张等原因,教师不敢管、不能管学生的现象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学校德育“仪式”课程就是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学校生活,并通过仪式永远记住在学校留下的美好时光。然而由于升学率的政绩考核,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被拉长,“仪式”课程因为占用时间相对较多等原因被弱化,甚至取消,学生的存在感和幸福体验严重不足,从而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

二、何谓“仪式”课程

从仪式和课程的概念分析,我们认为学校仪式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体系,并依据课程体系有计划实施仪式活动的教学活动,通过仪式课程,传统文化传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学校仪式课程源于学校仪式活动,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创造、长期积累的文化理念的载体,“是一种规范文化,主要是通过自身系统所建立起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引导校园人的行为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要求,而且自觉自愿地把学校建设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学校仪式活动具有“象征性、集中性、神入性、虚拟性、传承性、情境性和潜在性”的特点,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道德体验,培养并提升其道德情感。仪式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融入到仪式活动中而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则构成了学校仪式课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实施路径和要求”“活动育人”一项中指出“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墨子中学的学校仪式课程包括开学课程、毕业课程、感恩课程、军训课程等,重点以学生的仪式性介入,以“仪式”的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来引导并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和他人,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墨子中学“仪式”课程的建设实践

在围绕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养成上,学校实现了开学、军训、离校等大型活动的课程化。这成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设了氛围,提高了德育效果。(一)开学课程。该课程目标定位为“新学年开始,通过开学第一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缓解陌生感带来的焦虑,建立归属感和信任感,初步形成学生集体意识,为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新的集体,促进个人、班级和学校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学年的9月8日教师节前(周末顺延)。我们以2016年该校的开学课程为例,课程主题是“感恩、友善、励志、习惯”,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即入场“仪式”、开学典礼和青春飞扬、自我成长篇,既包含了对七年级新生的入场“仪式”,让这些学生从校门口到会场中心的红地毯大道上走进“中学门”,从而感受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幸福和骄傲,还包含了学生励志教育。(二)离校课程。离校课程定位为“以充沛的热情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埋藏于心中的情绪充分抒发出来,消除毕业学生烦躁不安的消极情绪,引导学生唱响青春、收获感悟,合理、健康地抒发内心的毕业情怀,以做好学生初、高中教育的衔接,让毕业生珍惜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铭记同学情谊、师生恩情,懂得感恩,励志远行,勇敢地面对新阶段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度过最‘美丽’、最‘健康’的毕业离校时光”。该课程已成为学校“仪式”课程中的精品课程,时间固定在每年的6月18日,学生中考结束后的第五天隆重举行。学校除了邀请相关领导、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参加外,还邀请报社、电台记者参加并进行隆重的报道,为每位毕业生留下精彩难忘的瞬间。(三)感恩课程。该课程目标定位是“提高感恩素养:明确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促进校园和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平安;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激发感恩之情,传播感恩之心。学校广播站和校报开设“感恩”专栏,宣传这一活动。各班以感恩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和手抄报,团委评选后进行集中展示。第二阶段,真情涌动,回报于行。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那些为其默默奉献的陌生人。第三阶段,体验感恩,深化认识,开展“感恩”征文大赛,并评选优秀征文,在文学社社刊和校报上刊登。(四)军训课。程该课程是针对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新学年度开学第一周进行,为期6天。课程目标定位为“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军训课程,让学生学会坚持,学会规则,学会适应;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逐步了解自我,实现身体训练与心理成长于活动中,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与新班集体的建立”。该校每年的军训活动由部队官兵担任教官,班主任担任指导员,按照部队建制要求,将学生分为营部和团部,白天进行常规的军事科目训练,晚上则由该校的6位心理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四、“仪式”课程的实施成效

“仪式”课程正是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课程为基点的道德素养教育的创新性德育载体。通过“仪式”的震撼性的介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仪式”所带给他们的震撼效果。并通过“仪式”前的宣传动员、节目选拔和排演以及“仪式”课程结束后的巩固深化,将学校精神深入到师生的心目中。(一)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强化。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就在于在对于集体认同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并树立起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思想意识。墨子中学的开学课程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当他们在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和全体老师及家长的注视中走过红地毯,走过“中学门”,他们会获得被尊重感,内心深处定然是激动的、兴奋的,也自然对新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好感和认同感。而在毕业课程中,毕业生踏着红地毯走出“毕业门”,在全体老师和同学的注目下、拥抱中走过红地毯,这样隆重的“仪式”活动则会使全体毕业生产生荣耀感,并对母校产生依依惜别之念,再次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思想感情对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情,从而不断增强集体自豪感,由此而形成民族自豪感。(二)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在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培养方面,墨子中学的“仪式”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无论开学课程、毕业课程还是军训课程,无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因此团队合作是必然的要求。例如,墨子名言三字经诵读、大合唱、集体舞蹈等节目,如果离开了参与者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果有一位同学不能与团队中的其他同学有效配合,这些节目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课程的失败。(三)意志的磨砺。墨子中学开展的德育“仪式”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而且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为期一周的军训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会了“走好路”,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耐久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力。学生每参与一项“仪式”活动,从报名参与到活动结束,其历程中都是对其意志的考验,每一份坚持都是一种成长。坚强的意志是树人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意志,才能立好德,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克服浮躁情绪,从而做到意志坚定,攻坚克难。(四)感恩意识的培养。墨子中学的感恩课程成为贯穿学期始终的课程,无论是父亲节、母亲节还是教师节的感恩活动,还是感恩周的感恩活动,其实都是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而该校的开学课程和毕业课程以及其他的德育课程也始终穿插着感恩教育的内容和环节。如该校在2015年的开学课程中增设了“行拜师礼”的环节,给了全体师生以震撼之感,在尊重教师、感恩教师的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五)健康心理的塑造。墨子中学的“仪式”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上起到了积极的疏导和影响作用,开学课程中的新生走过红地毯,走进“中学门”,其实是让新生在心理上接受学校、老师,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毕业课程中的走过红地毯、走出毕业门环节,正是抓住了学生心理上的依依不舍之情,让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感恩,以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理来面对未来人生之旅。

五、“仪式”课程的反思及展望

仪式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对集体的关注,在集体中成长,培育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自我体验,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从目前仪式课程实施过程、实施方法和实施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仪式课程过分注重仪式,在仪式的准备过程中占用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开学课程和毕业课程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该课程,占用了一定的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个仪式容易引起毕业班教师和家长的反对。因此,在仪式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仪式课程的可行性,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科学习的时间搭配,又要做好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工作,避免“临阵磨枪”,以平时扎实有效的德育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方.社会转型时期的德育实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84.

[2]王子明.“撕书狂欢”当休矣[N].扬州晚报2014.

[3]枣庄老师被学生刀捅身亡:孩子心灵关怀教育应放首位[EB/OL].www.qlwb.com.cn/2013/0926/43420.shtml.

[4]吴晓群.古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孙向华.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施良方.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7]彭仲生.浅论校园文化的功能[J].当代教育沦坛,2005,(8):98.

[8]孙向华.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创新性范文篇8

关键词:统计;调查;创新性;发展

统计调查工作全面深化之后,我国国家统计局将完善与改革统计调查工作提上日程,统计调查工作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暴露出无法及时、全面、准确收集数据的弊端,这种趋势严重制约了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无法为我国中观调控、宏观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此加强统计调查工作的创新性,促进统计调查工作与时俱进,已然成为当下统计调查工作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现行统计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单一。我国统计调查工作过度倾向于全面统计调查方法,导致调查工作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局面,很多非全面统计调查往往局限于物价调查、农产品产量调查以及城市住户调查工作上,如果调查对象不积极进行配合,调查时效性与精确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全面统计调查法还具有调查成本过高的问题,只有综合运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调查成效。(二)统计调查结构缺乏准确性。统计报表通常在用自上而下的汇报方式,由于统计结果需要通过多层传递,导致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传递过程中不断降低,最终整合的统计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客观状况,不能为上层的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导致决策出现失误。(三)统计调查基础工作与制度存在问题。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调查统计制度与统计理论很难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实施与开展,统计报表制度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导致统计主体与统计数据之间出现较大矛盾,从而影响了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统计调查队伍建设与培养存在严重不足,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统计调查工作创新性发展对策

(一)加强统计指标设计改革。为了提升统计数据指标的精确性,需要将统计调查方法与统计指标有机结合,对于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统计指标进行设计与改进,以提升数据统计的效率。周期性与全局性普查统计指标的设计需要满足完整、系统以及全面的要求,以便通过普查调查工作可以获取更多翔实丰富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之上为抽样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的基本数据框架。抽样调查统计指标的设计需要满足灵活性以及实用性需求,重点调查关注对象,并根据变动趋势设计统计指标,以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与支撑。(二)运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任何统计调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统计需求,综合性的运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效果,为此可以通过全面推广综合应用统计调查方法的方式来提升数据调查的质量与精确性。全面统计调查方法对调查指标提出了调查口径与设计需求保持一致的设计要求,但在实际统计调查工作当中,很多企业与部门对统计资料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因此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范围在基层政府中有较大的应用范围,进而导致数据信息出现严重浪费的情况,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使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借助抽样调查具有的实用性与灵活性特征提供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抽样调查具有的时效性以及独立性特征,也是其在我国文化以及经济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点统计调查方案具有的速度快、投入少、统计效果好的特点为揭露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由上可见每种优势在特定的领域中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为此在开展日后的调查统计工作当中需要结合实际调查情况与具体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调查方式,来提升统计调查工作的质量与精确性。(三)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开展统计调查。互联网与大数据具有的时效性强、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泛、统计调查成本低廉的特征使其成为我国未来统计调查工作开展的必然趋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与误差,统计调查工作的数据信息较为繁杂,互联网大数据具有甄别归类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信息,有效降低失误概率,在此之上配合互联网统计调查问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准确统计特定人群。(四)加强统计调查队伍培训。统计调查队伍的素养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统计调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开展统计调查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统计人员的基本理论与核心素养,培训调查人员熟练应用全面统计方法与设计方法,并不断提升统计人员整体统计意识,加强统计人员重视统计各环节与细节的力度。统计人员自身也需要提升工作态度,学会知法、守法以及用法,认真保存样本资料,保证多种统计资料的客观完整,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数据统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统计调查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战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统计调查工作的精准性与时效性,需要为统计调查工作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统计人员的全面调查能力与素养,并强化统计指标设计改革力度,整合设计指标与统计方法,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结合的方式提升统计调查质量与精确性,同时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提升统计调查工作的高效性与精确性,通过全面创新的方式为我国顶层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作者:秦晶 单位:黄山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创新性范文篇9

现阶段工艺美术常见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知识储备较少,文化素养不高,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这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并且没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主动探索新知识。就工艺美术而言,许多中职学生选择的原因并不仅是因为喜欢该学科,而是因为工艺美术的就业范围比较广,学习工艺美术可以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由此可见,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工艺美术并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应针对学生积极性较低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变被动为主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在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时,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让学生听相关的理论知识,再让学生根据相应的方法进行创作。比如,老师在讲授《3Dmax建模》时,通常从空间建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创作技巧开始讲解,但很多学生听完老师的讲解之后还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对空间建模进行绘画。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今后中职学校工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多中职学校的工艺美术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甚至有固化趋势。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老师在为学生讲授工艺美术时,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分离,此种教学模式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理论知识没有太大作用的错觉,影响其对课程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低。通常,老师在上课前会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好课件,但并未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此种课件内容不能完全满足课堂实际需求,很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工艺美术教学水平的创新性策略

创新性范文篇10

一、当前科技馆讲解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讲解员主要以教学化模式讲解。当前科技馆讲解员讲解方法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讲解模式过于程式化。简单来说就是讲解员以一种教学化的方法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科学知识,人们来科技馆参观是抱有放松休闲目的的,过度的说教就会影响参观者的心情。人们长期在这种固有观念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会对科技馆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不利于科技馆吸引二次参观群众。长此以往,科技馆自然而然不会吸引更多的人,也就无法发挥其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不能帮助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二)讲解员以整体化讲解方法为主。来科技馆参观的大部分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他们往往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成群结队的来参观。科技馆讲解员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她们往往会采用整体化的讲解方法,为一群孩子进行总体的科学知识介绍。这就不能很好的兼顾到每个小朋友的个人需求,科技馆的科学知识有很多,每一个人喜欢的方向也不一样。整体化讲解方法就不能让小朋友们充分了解自己喜欢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科学知识的传播。长此以往,小朋友们会以为科技知识并不是自己的兴趣,从而对科技馆失去参观的欲望。

二、科技馆讲解模式的创新性探讨

(一)讲解员转变传统观念,采用故事性讲解模式。许多科技馆的讲解员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好很多年。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己固定的讲解模式。一时很难改变。但这种传统的、教学式的讲解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从讲解员的讲解观念入手,让他们转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学习新的讲解方法。比如采用故事性讲解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在讲授某一个科学知识的时候,可以从它背后的趣味小故事入手。因为科技讲解面向的受众大部分是小朋友,而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往往能够引起小朋友的兴趣。举例来说,当我们在为他们介绍电力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从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的故事入手,为小朋友们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让小朋友们了解科学知识,使他们对科技产生兴趣,也能够让他们从名人轶事中学习到良好的品质,从而帮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成长成才。(二)一改枯燥无味,采取情景剧排演的方法。虽然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一个科技发明背后的小故事总是有限的,甚至这些故事早已经传遍。现代社会的小朋友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可能不会对这种小故事有长久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思考更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小朋友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情景剧就是另一个较好的方式,每周定期为报名的小朋友组队,让他们分别对不同的科技小故事进行排演,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把故事还原,展现在大家眼前。同时,科技馆可以为他们颁发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小朋友们主动的去挖掘科技发明背后的故事,并加深对它们的了解。而竞争化的方法也能够引起小朋友的好胜心,赢了的孩子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这项活动中;而输掉的小朋友在下次比赛中也会更加用心。可以说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值得我们的采纳和推广。(三)创新讲解员队伍,为其注入新鲜血液。科技馆讲解员大多是已经固定的,但长久的工作会让他们失去最开始的原本的兴趣,可以说他们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对科技的讲解。一个冷冰冰的讲解员,就算讲述再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无法吸引小朋友的兴趣。我们可以从青少年中选拔优秀的、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同学,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科技馆讲解员的队伍中来。让他们在周末或假期时间到科技馆为广大市民群众讲述科学知识。市民看到讲解员是小孩子也会更加配合讲解工作,听的更认真,从而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而成为志愿者的小朋友,也会为了自己的工作而付出更多努力,主动自觉地去了解科技的内容。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小朋友们对科技的兴趣,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四)积极采纳受众意见,改进讲解方法。科技馆面向的是所有市民,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感受,所有的讲解方法都要得到市民的认可。我们可以在人们参观结束后,给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让他们对讲解员的服务评分,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周末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组织志愿者走出科技馆,到人群中去。这类活动既能充分了解市民们对当前科技馆形式的看法,听取他们的方法意见,也能够趁这个机会对科技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爱上科技。对于征求得来的意见建议,我们要采纳那些相对科学合理的,及时改变讲解员的讲解方式。用这种人性化的方法来对讲解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能够让人们感到自己与科技更贴近了,也会对科技馆有更好的了解。

三、总结

科技馆的讲解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们要抱有长期改革的心态,不断地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态,积极改变原有的讲解模式,创新科技讲解方法,补充讲解员队伍,逐步的完善科技讲解模式。让科技馆成为人民群众在休闲时间喜欢的益智场所,成为青少年学生展现自己、发展自我的第二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影响生活的目的,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推广科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时进.科学传播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贾雪虹主编.展览讲解员(中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钱为群主编.展览展示设计与布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