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1:11:25

创新培养

创新培养范文篇1

一、培养幼儿创新型能力的重要性

(一)幼儿创新意识的特点与核心。创新的核心在于改变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现如今,创新是这个时代争相追求的产物,如果全民都拥有创新能力,社会也就会高速的发展。创新意识是指人在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依据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激发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思想和动机,并付诸实际行动在创新活动中体现自身的设想以及愿望。创新意识具有积极性,它是人们进行创新能力表现的直接动力,是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根本前提。(二)幼儿与创新能力的必然联系。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最开始接触知识的起始时期,对于知识就如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幼儿纯洁无邪,他们具有先天的创造力与好奇心,对周边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这时候恰恰是激发幼儿创新能力潜力的最佳时期,面对复杂的世界,他们喜欢摆弄、操作、触摸,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来回答。他们以这种方式来表现思考与探究,表现出渴求和学习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采取创新式教育,帮助幼儿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型能力,创造幼儿愉悦学习知识的机会。与此同时,个体的差异也需要注重,以适宜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和接触,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激发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型能力

(一)摒弃传统教育方法,善于发现新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认清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所针对的应该是幼儿天生所具备的天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将传授知识与鼓励幼儿敢于创新结合起来,多加注重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对于幼儿教育中,教给幼儿知识只是基础,达到具备创新能力才是目的。幼儿正处于人生整个阶段的问题时期,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耐心解答,有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探究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幼儿在这个时期也是最爱破坏东西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会以自己的方法拆掉一些玩具,再按自己的意愿组装拼凑,这往往让成人难以招架。如果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不注意分寸,忽视了幼儿本身的天性,加以严厉的斥责,这种行为会扼杀幼儿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幼儿恐惧于对新奇事物的探究,剥夺了幼儿自我发挥创造的自由,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当以耐心和恒心去面对这个事情,正确看待学生的好奇和问题,通过给予幼儿不断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去让幼儿更多的表现自己,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还需要在他们产生疑惑的时候细心的引导,最终获得创新能力来处理问题。(二)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拥有想象力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幼儿具有不同于成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在幼儿时期因为没有思维模式的枷锁,可以发挥自身一切的可能性,幼儿时期是培养一个人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不会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比知识还要重要的力量,知识只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想象力是世界的一切可能性,促进着社会发展,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开拓性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身的想法。另外,幼儿在构成丰富想象的时候需要教师赋予他们一定的知识经验,从知识的海洋中抽取一定量的水滴让幼儿用这些再去创造更广阔的大海。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大自然的环境中,因为大自然也是具有无尽可能性的一种情景,可以让幼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思维,开拓幼儿对于大自然的认知。开阔视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三)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打造安全和谐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宽松愉悦,和谐安全的环境是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氛围。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形下,幼儿才能发挥自主能动性,更容易融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如果是在极为紧张、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在那种情况下思维和思考全都会被禁锢,大脑的灵感会被打乱,想象力空间会受到阻碍。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尊重幼儿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当组织活动或者上课讨论时,注意听取幼儿的声音,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想法,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去参与活动。这样是一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比较良好的方法,为幼儿具有创新精神奠定基础。其次,在做活动的时候多给幼儿一点鼓励,少一些责备。当幼儿遇到麻烦的时候,不能不闻不问,以嫌烦的态度回应幼儿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回应,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幼儿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不免会有困难出现,这时教师应当参与其中,组织幼儿,带领他们积极探寻,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如果以谩骂训斥幼儿,无异于堵住了幼儿创新能力施展的空间。最后,提供给幼儿安全和自由的空间。自由和安全是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教师要多开辟这样的小天地。为此,我们在创设各类游戏区域时,从名称、色彩、布局等都要尽可能地让幼儿感到温馨、亲切,还通过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鼓励幼儿玩出新方法、新花样,增进幼儿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参考文献:

[1]岳亚平.创新教育中应明确的几个问题[J].早期教育月刊,2002(2).

创新培养范文篇2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自己先解放思想。

(一)教师要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未必都是天才,但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位学生。每位天才的成功都来源于儿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二)教师应改变旧套路

教师应该改变以前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找其他更加新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要鼓励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应当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要只为教学而教学,要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鼓励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课应当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从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故事或问题入手,如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情境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的“多言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释放个性思维,寻找创新的火花,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探索,从而得到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求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在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重新审视事物和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只有插上这双有力的翅膀,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有扎实的基础。我们也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学生质疑问难,本身就蕴涵着创新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可能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使其初步养成其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这说明,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一)教师要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二)教师要开展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也可以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比如学过有关环境保护的课文后,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事件然后写成作文等,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拓宽知识面。

创新培养范文篇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和生活中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艺术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幼儿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艺术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在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对孩子创新意识、创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现代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来看,3-6岁儿童常常会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声音和动作来进行思维的,幼儿对于自己的感官所接触的材料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些原因为他们进行美术活动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是美术活动能够提高孩子创新意识吸引孩子的一个关键点。

2剖析绘画活动,挖掘其问题

2.1材料比较单一。在幼儿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材料的投入都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美术活动教学也不例外,因为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在他们接触绘画活动时,首先最感兴趣的不是让他们画什么,而是他们第一眼看到的所用到的材料是什么,往往在大多数幼儿园中,美术教学材料的选择较为单一。一说到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材料,大家想到的就是笔和纸,这种千篇一律的美术材料,不仅约束了幼儿在美术活动教学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脱离了幼儿的日常生活。2.2教师美术教学存在局限性。教师的单一的教学严重的限制了幼儿的主观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幼儿们的想象范围,根据已有的表象进一步加工创作会变得更加困难,更加难于融入异想天开的想法,堵塞了幼儿的创作思路。例如,画一只鸡,鸡的姿态也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小鸡在觅食,有的小鸡在孵蛋,有的小鸡在相互嬉戏打架。如果教师先入为主,给幼儿植入了小鸡的固定模式,每次幼儿画小鸡,就会不由自主的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描摹,这就限制了幼儿的创作思路。

3深入绘画活动,巧妙创新能力培养

3.1丰富美术教学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材料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材料丰富化,需要充分结合孩子的实际,引入一些他们生活中较为熟悉,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例如在小班美术教育活动,孩子对于规则的笔画和线条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兴趣不高,那么我们便可以投入彩纸或者有固定形状的物品供孩子绘画使用。3.2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到美术教育中,幼儿能够在多变的活物中选择自己认为最美的,发挥自己充分的想象力来进行绘画,这些都有助于从中体会对美术的感觉以及理解,从而激发幼儿在美术方面创作的火花。3.3珍惜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幼儿们天生活泼爱动,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成年人较为固定的思维不同,他们的思想更为发散。对于同一主题,他们可以构想出多种不同的画面,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达。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联系,不要给他们的创造设置太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在《雪》绘画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幼儿们任何限制,只是要求他们画出一副和雪相关的画。在绘画过程中,就有小朋友问老师能不能画打雪仗的场景,教师告诉他们你认为下雪天有什么活动都可以画,同时鼓励小朋友们去联想和雪有关的故事。最后发现,幼儿们关于雪的作品多彩多样,有画白雪公主站在雪地里的,把雪的纯洁和美丽的公主联系起来。有的小朋友画的是雪白的田野里几棵光秃秃的树,通过光秃秃的树表达雪的严寒和冬天的寂静。画几个小朋友打雪仗的幼儿也很多,他们平常性格就较为活跃,喜欢在雪地里玩耍。幼儿们从不同的逻辑点出发,通过不同的画面突出《雪》的主题,发散性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幼儿能够通过美术活动来随心所欲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充分的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级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感知,这也是美术活动能够吸引孩子的一个关键点,然而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存在着幼儿机械模仿教师范画的现象,严重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的绘画活动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培养锻炼孩子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本文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以及丰富绘画活动材料,在多元化背景下培养与提高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红玲.浅谈幼儿绘画教学示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王叶芳.小班幼儿撕纸画活动多途径拓展的思考[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5)

创新培养范文篇4

文献综述

1.国外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在国外高校中,以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较具有代表性。罗颖(2008)提出,美国的传媒教育经历了重术轻学到强化理论研究又向重视专业技能回归的趋势,近年来开辟了新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传媒通才教育,打破各专业课限制,在选修课的设置中把专业课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并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英国更注重传媒人才的“学徒制”在职培训,而大学传媒教育概括来说是重术轻学,而日本则重学轻术,偏重于大众传播的基础理论教育。马淑丽(2009)强调,国外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与“术”的平衡,坚持“开放”与“沟通”的培养思维,保证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融合,加强传媒教育的合作开放。2.国内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国内高校的传媒教育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四个层次,开设的专业有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学、广告学等多元专业方向,传媒学科地位显著提升等特点。同时,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系统、师资匮乏、学生缺少实践等问题,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特质与传媒行业所需不吻合的尴尬境地。因此,部分学者提出改进措施,马淑丽(2013)提出,要从传授创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三个方面改进;郑德梅(2010)提出,高校要传播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打造学生高尚的传媒品质,锤炼过硬的专业素质;彭绪娟(2007)从培养理念、通识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六个方面提出国内高校应该借鉴和参考国际知名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

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1.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高校传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国内10所重点高校中开设了传媒经营管理类相近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例,其共性表现为:一是课程体系框架基本趋同,即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学位课以及选修课三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以政治、英语为主,专业学位课则是以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为主。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也基本一致。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其次,使其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再次,学生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读懂专业的外文资料;最后,培养目标上都希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实务工作或从事传媒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然而,各高校根据传媒经营管理研究方向所属的一级学科点的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是部分高校是属于传媒经济学,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而有的是属于传播学的研究方向,例如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还有部分高校是属于新闻与传播学或者是广告与公关学等,仅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媒介经营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的媒介经营管理与传播战略专业最为特殊,其属于对有1~2年媒体工作经验者的定向培养专业。二是课程的侧重点因所属一级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传媒经济学类学校从经济学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运作进行分析,开设有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实务研究等课程。而广告与公关类学校则更多地侧重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的授课。新闻学或者传播学类学校在选修课上结合传媒产业,从传媒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战略、调查、广告、管理等方面,结合管理学课程开设课程。

2.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1)学与术的失衡。我国目前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务方面有所失调。在培养方案中,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过多强调。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方面,学院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媒体实践平台。(2)新闻学与管理学科的失衡。交叉学科的设置更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管理学和新闻学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要培养同时熟练掌握这两门学科知识技能的高级人才是对高校的严格考验,两门学科之间课程设置的分配也很容易出现失衡的情况。(3)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资源方面。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学术能力强但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从政策环境方面看,高校对教师工作的激励中往往对科研成果更重视,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于改进高校传媒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对于学与术的失衡问题,部分高校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将实务实践学习直接列入课程体系中,浙江大学新闻研究生则必须要求到新闻单位或者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至少6个月。而对于实务性强的传媒行业而言,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知道传媒产业的发展,为此,韩从耀(2010)提出,学校要建立“校内—假日—专业”3个类型实践梯级,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笔者建议,传媒经营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同时为学生创造观察和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检验和提升自己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新闻学实务课程和管理学理论课程相结合

在新闻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高校应以让学生掌握新闻采写、编辑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新闻素养。而管理学是一门更偏重于理论性的学科,所以建议管理学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讲究系统性。开设如运筹学、管理决策模型和方法等有利于实证研究的课程,力求让学生能掌握系统的管理学方法,具备用管理学的方法对新闻学科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

3.实现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共享

创新培养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培养策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们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一种保障。目前在教育行业中,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创新培养作为了一项基本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正处于思维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本人获得巨大的益处,还能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出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因此,广大小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进而以创新驱动小学教育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教育创新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仍然有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保守,他们的教学理念仍处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还没有转换到如今的“素质教育”中来。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使得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学生课业压力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教育问题,在小学阶段便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小学生既要学好课堂知识,还要参加许多兴趣培训班,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压力过大。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小学生们无暇顾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会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受到影响,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单一在现阶段,许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使得学生们对学习缺乏兴趣,积极主动性不高。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死板机械,他们只是自顾自地进行教学,而不与学生沟通交流,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沿用固定的教学套路,不懂得优化课程设计,严重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作用,最终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思维变化时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培养的策略

(一)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想象力,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进而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使用一些图片、音频、视频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让他们由此产生联想,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有利手段。为了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小学教师要积极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创造更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广林.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

创新培养范文篇6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

主体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活泼的成长。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因此,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实验组把最初的目标定位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积极地进行创造上。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我们让学生根据自身听到音乐后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四小天鹅舞曲》时,我让学生听完一遍音乐后,先不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心中的问题,然后带着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次欣赏乐曲,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欣赏,再由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四小天鹅舞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问题、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创造。

音乐是生活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再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我们可以为他们创设环境,提供条件引发创造。如:拿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学生们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开始制作,随之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三、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的空地上,津津有味地表演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情景……,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天方夜谭》片段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有关大海的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波涛汹涌的大海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夜幕降临的大海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日出时的大海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四、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增设创新思维测试表。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如乐器考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制作的或最拿手的乐器进行演奏,曲目可以是自编的,也可以是老师教过的曲子,然后对照评价测试表,先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大家审评,最后确定档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评委,因此这种考试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别人演奏,并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考试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进行激烈的争辩。争辩产生不同,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优缺点,明

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另外,我们还增设了小学生创造性活动研究的音乐能力测试表,作为我们研究的评价方式。下面是我校实验阶段研究的创造性活动音乐能力测试表。

小学生注意力测试表

测试内容/评价层次

听音乐做游戏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较好地与他人合作。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与他人合作。不愿意参加活动。

听音乐画画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画出一幅完整的画。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并能画出一幅较完整的画。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只能完成一半的绘画。不会画。

听音模唱唱名或打手号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准确唱出唱名。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基本能唱出唱名。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偶尔唱出唱名。不能唱出唱名。

小学生观察力测试表

测试内容/评价层次

听音乐做乐器拼图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快速准确的拼出乐器图。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较好地拼出乐器图。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拼出乐器图。不能拼出乐器图。

听音乐划旋律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准确的画出旋律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较好地画出旋律线。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画出旋律线不能画出旋律线。

听音乐画出歌曲结构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并能准确的画出歌曲结构。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较好地的画出歌曲结构。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画出歌曲结构。不能画出歌曲结构。

听音乐讲故事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有创造性地讲一大段完整的故事。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有创造性地讲一小段完整的故事。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有创造性地讲几句简单的故事。不能有创造性地讲故事。

小学生反应速度测试表

测试内容/评价层次

听音乐即兴律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较好地与他人合作。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与他人合作。不愿意参加活动。

听音乐即兴创编歌词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创编有意义歌词。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较好地创编歌词。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创编歌词不能创编歌词。

听音乐即兴敲击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有创造性地选择合适的乐器或其他音源,正确地使用演奏方法为音乐的不同情节配音响。创造出形象的音响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歌曲的艺术魅力。并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选择合适的乐器或其他音源,较好地使用演奏方法为音乐的不同情节配音响。创造出形象的音响效果,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能较好地与他人合作。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与他人合作选择乐器或其他音源,基本能为音乐的不同情节配上音响。创造出音响效果。不愿意参加活动。不能选择合适的乐器或其他音源,为音乐的不同情节配音响。不能创造音源为音乐故事配音响。

即兴接龙编唱短小乐句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并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编唱精彩的短小乐句。参与活动的兴趣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较好地与他人合作编唱短小乐句。参与活动兴趣较大,不太主动参与,勉强与他人合作编唱拼凑的短小乐句不能编唱短小乐句。

小学生自信心测试表

测试内容/评价层次

演唱歌曲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很好地使用演唱方法演唱歌曲。演唱完整、流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较好地使用演唱方法演唱歌曲。演唱完整、流畅。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正确地使用演唱方法演唱歌曲。演唱完整、流畅。不能完整地演唱歌曲。

欣赏音乐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有创造性地用多种方式很好地表达不同情节的乐曲。能准确听辩出课本中介绍的乐器音色。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有创造性地用2—3种方式准确的表达不同情节的乐曲。能准确听辩出课本中介绍的乐器音色。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有创造性地用一种方式表达不同情节的乐曲。基本能听辩出课本中介绍的乐器音色。不能准确的表达不同情节的乐曲。不能听辩出课本中介绍的乐器音色。

歌舞表演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歌舞表演,很好地表达情感,增添歌(乐)曲的艺术魅力。并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歌舞表演,较好地表达情感,增添歌(乐)曲的艺术魅力。并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歌舞表演,正确地表达情感。并能与他人较好地合作。不能进行歌舞表演,不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

创新培养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美术;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领域也是如此。美术与创造想象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有关,同时也离不开独特个性。中职美术教师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足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尊重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一、提升教师自身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的枷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职美术教学计划,创造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知识与新颖的教学方式,了解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形成完善的教学与专业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登录中国美术网平台,挖掘丰富的美术资源,对此展开深层次学习,达到提升自身教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与同行交流借鉴,吸取经验与教训,制定一套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学方式。例如,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刺激学生视觉,培养他们对物体的立体感,便于创作实践。同时,将专业特点与美术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融入美术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思维与观察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想象思维与观察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想象思维与观察能力,除日常室内写生课程之外,安排适当的室外写生活动。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看着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感受鸟语花香时,更容易激起内心创作的欲望,在摆脱室内场地限制的创作中完成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粘贴美术名家的作品,作为激励自己学习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美术的兴趣与热爱。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体悟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的所感所得描绘在画纸上,形成独具自己特色的美术风格。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不可缺少,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创造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要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时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主要是美术鉴赏与绘画技能,只有具备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学习前辈作品中的长处,才能让作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对此,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针对作者的风格流派与创作特点进行感知、体悟,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山居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要叙述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然后从色调处理、画面安排、绘画技能、内心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深化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同时,对绘画技能的训练也不能松懈,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布置适量的绘画作业,让学生达到提笔就能画的地步。艺术创作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技能训练,才能练就得心应手的绘画水平。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

威尔逊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独特个性给予尊重非常重要。每个学生都会因为思维习惯、生活状况与家庭背景等不同产生独特个性,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个性,聆听他们的内心想法,引导他们的个性成为创作的有利因素。正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先生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所述,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意见,让他们形成专业知识、创造思维、个性特点相结合的创作特点。例如,《父亲》,教师可以让先学生分析创作背景,然后再解析作品的精神内涵。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养成对作品的独特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要尽量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散,这样才能创作独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

中职美术教学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形成适合美术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思维与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特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温承芳.探究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

[2]陈顺兴.在中职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

创新培养范文篇8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创新培养范文篇9

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创新培养范文篇10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要适应新时代的客观要求,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发明成果的大量涌现,使我们苦心传授的书本知识,已显得微不足道。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满足于知识传授,而必须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引导学生向未知的领域开发,让学生学到创新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的本领;必须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发展方向,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使其的个性与特长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我们不能目光狭隘地把学生训练成唯命是从的小绵羊和没有主见、没有特长、没有鲜明个性,只啃书本的如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书呆子;而是应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奇思怪想、探索尝试、质疑解惑,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体验。中有学生拥有了想象的激情和思维的广阔空送温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即出。

2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2、1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联合行动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作为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见到小学生进发的创新火花。如:有这样一道有关比的应用题: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报》的人数比是5:3,一,两个班共订64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让学生练习。并抽一名学生板演。学生审题后,迅速写出5+3=8。64÷8—8(份),8X5=40(份),8×3—24(份),订正时,有部分学生说这道题解答错了,而应这样解答,5+3=8,64×5/8=40(份),64×3/8—24(份),这时,老师不能急于下结论,应该让前一名学生说出他的解题思路。原来他是按照比的意义,运用归一问题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有一定的创新。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名学生的解法,并当场宣布给予他创新奖,发给纪念品。教师应该有效的保护、充分的肯定、相信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创新热情,使学生从小树立创造的自信心,尝到创新的喜悦,燃起创新欲望的火苗,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创新潜能的舞台。

2、2创设兴趣情境,激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人的情绪高涨时思维水平明显高于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情绪高涨取决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由此,教师要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唤起他们的强烈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活动思维的目的。如:比例尺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老师只要用一把直尺在地图上量一量,就可以知道地图上任意两个地方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你信不信?”接着由学生出题,教师迅速作出回答。由此激起学生的好奇之心,控秘之意。又如:在教学能被否被3整除,可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写竖式或利用计算器来判断3120、45382、345671、12345等数,能否被3整除?在学生顺利解答之后,教师提出:“如果不写竖式,或者不用计算器,你能很快说出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吗”?然后,教师让学生报数,自己很快的做出判断,并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是否判断正确,在学生一一验证判断正确之后,教师又说:“你们想知道教师很快作判断结果的秘密吗”?学生纷纷回答:“想”。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把学生带人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动机,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

2、3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如:在教学三个数连加的算理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先将前两具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I或者先将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前面的第一个数;或者先把前后各个数相加,再加上中间的一个数,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种算法,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表扬,并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找出确实可行的最佳解题方法。在这种融洽,和协的课堂氛围下,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尊重、理解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思维迅速、敏捷,从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3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

3、1让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争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引导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析、深入研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有的学生提出“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游戏要画一个大圆怎么画”?也有学生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是不是一定要装在圆心的位置”?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首先表扬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精神,接着放手让大家充分展开讨论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进行解疑。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进一步理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并且养成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3、2让学生充分想像。共享他人创造成果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像能力,学会分享他人的创造成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线和长方形框架等学具,实际动手操作,测量,探索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说:“只要用直尺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有的说:“用线把长方形围一圈,再用直尺测量出线的长充,张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还有的学生说:“将长方形的框架存直尺上旋转一圈后,所对的刻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等等。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互相交流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从而推导Iu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最简便的方法的: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让学生自主的获取新知识面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进妈的精神,在玩中学,在学中体会思考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3、3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知识面的同的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生活蝇的实际问题,把知识变为技能,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一些有创造性的作业。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尾我布置了这样的一道开放性的巩固作业:小钢买笔盒用去了5元4角,他应该怎样付钱?哪种付钱方法最简便?有的学生说:“5个1元,4个1角”。有的学生说:“1个j元,?个?角”,有的学生说:“2个2元,1个1元,2个2角”等等,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动脑筋、多思考,在观察思考和争论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它是一切发明和创造所必需的,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强化思维训练,为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国维是创造的核心,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子思考问题,如: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或者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联想,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如:教学分数应用题:一本书,小明看了2/5,剩下的比已看的多20页,小明看了多少页?学生的解法是:20/(1—2/5—2/5)×2/5—40(页)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从看了2/5,你们能联想到有关的份数吗?谁还有好办法”?这时许多学生都能根据题目的特点,展开联想:一本书是5份,已看的页数就是2份,就是20×2=40(页)。这样通过联想,把整数归一法的解题思路迁移到解分数应用题上来,解决别开生面,独到而巧妙,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且让学生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诱导了发散思维,扩展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4、2重视非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进行非逻辑思维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象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样。重视对学生进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房间里有两个儿子,两个爸爸,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很多学生论说:“2+2=4(人),房间里一共有4人”。但也有的学生生说:“房间里一共有3人”。到底谁对谁错呢?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前者是按逻辑思维方式思考的结果,后者是按非逻辑思维方式思考的:房间里有一位爷爷、一位爸爸、一位儿子;爸爸既是爷爷的儿子,同时又是儿子的爸爸,只是一个人具有双重身份,所以说只有3个人,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非逻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