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就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3:15:17

城乡就业

城乡就业范文篇1

这次全市城乡就业工作会议是继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一次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会议。关于过去一年城乡就业工作,陈沪生局长在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报告都已经提到了,而且很全面,我不再回顾了。下面我着重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今年全市城乡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年,全市城乡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和市委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提出的“两创一促”的总要求,围绕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各类院校毕业生、渔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以服务创新促进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以充分就业促进富民强市,努力营造竞争有序、安定和谐的就业环境。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年城乡就业工作目标是: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2**人;引导和帮助35**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人;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净增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50%以上的城镇社区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全市新增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人,配合有关部门减少人均年收入在3***元以下渔农村低收入家庭6**户;培育渔农民就业带头人25人;渔农村充分就业社区累计达到20个;渔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9%。至年底全市城乡社区劳动保障室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

二、关于今年全市城乡就业的工作重点。

****年城乡就业工作的重点是:紧扣一个主题,贯彻二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实现四个突破,健全五项机制。概括起来就是实施*****工程。就是要以十七大和市委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走创业创新之路,促以港兴市、全面跨越”这一主题,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

贯彻一条主线:一是以贯彻落实“两法一规章”为主线;二是贯彻落实城乡就业政策为主线。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以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为重点;二是以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渔农村人均收入3***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为重点,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三是以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

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有突破性进展;二是在市、县(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三是在失业保险的扩面上实现历史性突破;四是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与管理上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健全五个机制:一是要健全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帮扶机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城乡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失业人员;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民办职业介绍行为机制,全面打造“诚信”服务;四是建立企业招工难应急服务机制,牵好线,搭好桥,真正做到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五是要建立县(区)之间年度互评考核机制和部门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打造“合力”就业。

三、关于今年城乡就业的具体工作措施。

(一)全面实施“两法一规章”,完善配套政策,协调推动各项就业工作。

1、依据《就业促进法》和国家、省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配套政策,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及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等措施,建立帮困就业长效机制。

2、加强“两法一规章”的宣传,协调推进各项就业工作。把“两法一规章”作为今年的贯彻落实年,全方位抓好学习贯彻和宣传工作,利用召开职业招聘洽谈会和举办专场讲座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贯彻实施“两法一规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就业促进法》的关注和了解,树立市场就业、公平就业理念,用法律指导今后城乡就业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各县(区)贯彻实施工作中的指导、检查和督导。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和常态监管工作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和研究“两法一规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加大贯彻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力度,切实做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工作。

1、切实落实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要求,切实制定好贯彻好落实好省、市新一轮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加大援助力度,增强援助实效。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政策完善办法和措施。

2、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工作。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载体,切实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建立申报登记制度、入户调查制度、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及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源头控制,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努力实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开展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评估考核工作,****年,力争全市50%以上的社区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3、抓好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落实、使用、监管”三到位。根据年度目标任务,科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确保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所涉及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结合我市就业服务工作实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年度资金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4、认真做好各类院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工作。一是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将各类院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积极拓展就业见习基地,与大中专院校共建人才基地,加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力度和深度,提高其就业能力。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等各类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对家庭困难和进行失业登记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工作。二是开展大中专学生毕业前就业指导,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合理定位就业方向,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各种形式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舟山就业网”的栏目内容,充实两个资源库,即企业技能岗位信息库和技能人才资源信息数据库,更多地为企业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牵线搭桥服务。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退役转业军人、随军家属、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残疾人劳动就业问题,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应做到“六个不忘”,即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忘残疾人,在确定就业困难人员对象时不忘残疾人,在举办职业招聘洽谈会时不忘残疾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时不忘残疾人,在各级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不忘残疾人,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时不忘残疾人。

(三)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1、加快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进程。认真贯彻省、市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研究制定鼓励渔农民创业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注重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的调研工作,进一步查找和发现阻碍整体推进的各种困难和壁垒,按照“五统一、一加快”的目标,推进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会同统计部门,继续开展渔农村劳动力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工作。

2、做好农村低收入家庭和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工作措施,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完善低收入渔农户档案,因户制定扶持办法和项目。落实各类渔农村就业优惠政策,切实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争当转移渔农村就业的主力军、带头人。培育和发挥“渔农民就业带头人”作用,提升渔农民就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和社会效应,不断提高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综合效益。

3、充分依靠基层就业服务网络,开展渔农村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定期调查并向渔农民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加强与街道(乡镇)、社区联系,定期地举办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

4、认真做好渔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重新建立渔农村劳动力资源、登记台帐或数据库,并逐步实行动态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强化就业服务体系,推进“新三化”建设上新台阶。

1、认真实施《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规定》,不断提高就业服务与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开展绩效考核。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一柜通”窗口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就业登记、招工录用和劳动合同备案、失业登记、解除(终止)合同和失业保险“一条龙”业务工作,真正方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行职业中介行政许可制度,积极推进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信用等级制度建设,加强对各类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管理,通过评比竞争机制,有效促进民办职介机构优化,建立健全公平、规范的职业介绍市场。同时要做好经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年度审验工作,督促职业中介机构建立服务台帐,加强对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和收费情况进行监管,提高其服务质量。

2、精心组织各项活动,推进“新三化”建设。一是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开展好“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服务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等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积极举办针对各种对象的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和招聘活动;要建立网络视频交流平台,也就是说招聘企业可以通过视频与应聘者实现即时对接,有效满足企业招人时能直接见到本人的愿望,架起双向选择和视频交流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渔农村劳动力、市外劳动力、残疾人搭建就业再就业平台,进一步发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作用,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多渠道、多形式为企业引进各类中高技能人才。二是要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建立应急服务机制。一方面要积极与企业沟通,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在做好日常职业介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定期进行走访,建立招工困难单位登记台帐,进行跟踪服务。同时,扩大劳务协作网络,与欠发达地区建立劳动输出基地,帮助招工难企业引进所需劳动力。建立劳务协作登记台帐,保持与劳务输出地的联系,定期发送用工信息。探索建立劳务输出激励机制,如对成功输出一名合格的劳务人员给予劳务输出地适当的补助。积极参加“山海协作”工程,组织企业赴劳动力富余地区参加招聘,引进企业所需劳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介绍和培训工作,对外来求职者实行免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另外通过校企联合,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与劳动力输出地的职业院校共建培训基地,为企业定向培训和输送所需劳动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公司人才租赁、人才猎头等新的服务功能,主动出击联系企业,为企业网罗各类中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做好就业服务。

3、加快基础建设,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能力。认真贯彻人力资源市场行为规范,加快形成和谐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提升服务规范和水平,形成全市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按照“六个到位”的要求,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指导。重点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年内,各县(区)要集中力量建设“四个一工程”,即重点帮助建设一个街道劳动保障站、一个乡镇劳动保障站、一个城镇社区劳动保障室、一个渔农村劳动保障室,完善和拓展就业服务功能,提升劳动保障站(室)的就业促进作用,把四个一劳动保障站(室)建设成各县(区)的样板站(室),促进全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上新台阶。

4、加强外国人和台港澳人员就业管理,做好劳务派遣和劳动工作。加强境外就业工作。依法做好外国人和台港澳人员在舟就业许可审批和日常监管工作。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贯彻,做大劳动,积极拓展劳务派遣工作。

(五)做好失业与失业保险工作,加大拓面力度,发挥基金促进就业功能。

1、加大扩面工作力度,配合推动全面实现五费合征。认真贯彻省、市关于五费合征的要求,继续以股份、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为扩面重点,切实提高非公制单位和农民合同制职工的参保率。加强失业保险与地税和社保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接和业务衔接。

2、做好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随最低工资标准变化,及时调整失业保险金及其他各项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标准。妥善处理好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资金与财政再就业专项资金的关系,用足用好现有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各项补贴。

3、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失业保险缴费稽核工作。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失业保险基金和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开展失业人员动态管理试点工作,完善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制度,逐步建立失业保险监测制度。加强基金内控监管工作,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基金审计。

4、加强失业调控,努力提高就业稳定性。研究探索失业调控方案和政策措施,合理确定失业警戒线,建立预测分析、预警报告和预案启动等制度。加快制定失业调控方案,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范的失业,实施严防、调节和控制。加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对就业影响等问题研究,配合有关部门,建立规模裁员报告制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避免短时间内集中失业。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以及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建立重大建设投资项目与扩大就业的评估机制,确保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六)加强海员就业服务,加快舟山海员产业市场建立和发展。

1、研究出台海员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培养、引进航运人才,对从事航海驾驶、航海轮机专业大专以上或在职船员通过培训取得高一级职务船员证书者,给予适当补助。

2、抓好海员信息网工作,真正发挥舟山海员网的作用,使用人单位、承办单位、海员各得其益。继续抓好非航海类工科毕业生参加海员培训的协调工作,由中介运作,校企联合,互惠互利,缓解高级海员紧缺的结构性矛盾。

3、要拟组建舟山市船员管理集团公司,在全国打响舟山海员品牌。进一步规范船员职业中介行为,为企业和船员提供信息咨询、考核招收、教育培训、选拔派遣等管理有效的综合服务体系,营造行业良好氛围。

(七)创业富民,打造创业促就业绿色通道。

1、要培育全民创业精神。舟山人那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胜即安,守土不怕穷,创业怕风险的落后意识还很浓,制约全民创业的深入,所以我们要按照市委提出的“创业富民,以创业促进就业,不断拓展渔农民增收路子”的总体要求,在全社会倡导“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理念,让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不断创业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全民创业的内在动力,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新农办、妇联、残联、共青团和新闻媒体,把宣传创业有功、致富光荣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导向,悉心培育自主创业的典型,深入挖掘艰苦创业的典型,让群众创业学有标兵,干有榜样。要让创业才者多上报,让企业家多出镜。

2、要大力培育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就是要将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都组织和发动起来,让人人想创业、个个思创业、家家创好业,真正使整个社会的创业潜能充分活跃起来。要根据各县(区)、各街道(乡镇)的实际,从城镇到渔农村培育一批二、三产业的创业基地,在一些开发区,大型企业的入户区,外来民工的集聚区,以及人口较多较集中的街道(乡镇)发展三产业,要把大小的街、店、铺成为培育老板的“摇篮”,有条件的要创办专业特色市场,力求建一个基地、兴一项产业、育一群老板、富一方百姓。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创业者自主创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逐步拓展政扶持范围。要做好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工作,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各类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并提供创业指导服务。要引进和推出一批创业项目,促进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特别是渔农民,我们要大力扶持,要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额度和扩大贷款范围。要根据国家省的新政策,研究制定我市切实可行的政策。要鼓励和支持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领头创业,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转业复员军人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使每个想创业的人都能创业,能创成业。

总之,我们要通过开展全民创业带动劳动就业工作,要坚持以培养一批创业骨干、征集一批创业项目、建设一批创业基地、推广一批创业成果、宣传一批创业典型为重点,建立长效机制,在适当时候开展评选创业促就业带头人活动。

(八)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升就业管理和服务能力。

1、进一步强化就业统计工作。加强和完善就业统计体系建设,建立延伸到社区的统计制度;完善就业管理台帐,提供规范准确的统计数据;完善统计考核体系,健全考核机制;完善部门和科室相关数据统计制度,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季度分析报告,为工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依据。

2、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就业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对就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注重政策性、体制性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各县(区)、普陀山、临城街道都要针对性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3、加强就业信息和宣传工作。广泛开展“两法一规章”宣传和普及工作。围绕重点和中心工作,开展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宣传推广落实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扩大社会影响;围绕重点、热点、难点,加强宣传报道,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报道制度,加强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办好《就业服务工作简报》,为就业再就业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九)加强效能建设,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各级领导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思路,完善举措,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操作落实。

1、要振奋精神。总体上看,全市就业服务工作状态是好的,但我们的工作同兄弟市相比有差距,与市委市政府以及局党组织的要求有差距,我们的亮点不多,我们经验不多,我们促进就业和转移就业的措施不力,我们与舟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相融,因此,我们每一们就业战线上的同志都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持就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不动摇,把该管的事管起来,把该抓的事要抓出成效来。我们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大桥经济的到来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挑战,一方面大量民工涌入舟山作为就业部门如何管理,另一方面民工在舟山如何提高其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好这支队伍;一方面一些企业高唱用工紧缺,要求政府帮助,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主营业务岗位不招工,实行项目外包,如何规范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如果我们停下来稍微歇歇脚,稍微松松劲,就会影响舟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面对难点、热点问题,敢于去承担,敢于去负责,而决不能层层上交,能推则推。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不形成合力,各吹各的号,就是乱抓。当前我们城乡就业的各项工作都要提速进位,不能完全靠下发文件,不能完全依赖于市里,人人都要动起来,人人都要想办法,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少做常规事,少做重复事,少做无定论的事,多干创新事,要看到差距,要敢于自加压力永不满足。要有更高的目标定位,更高的发展水准,更高的工作要求。

2、要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当前我市就业再就业和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进入到了攻坚破难阶段,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低收入家庭和零就业家庭问题,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问题,社区、街道(乡镇)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民生工程,都是市委市政府的实事项目,面对这些,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做到行动上追求“快”,在作风上务求“实”,在服务上力求“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疑难谋利益,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城乡就业范文篇2

一、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就业结构调整更好地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破除城乡壁垒,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的新型劳动保障制度和相关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和就业稳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提供良好服务;

——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二、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和政策

(三)制定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城乡统筹就业规划,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综合开发和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要根据本地就业结构现状,制定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

(四)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打通城乡劳动力交流渠道,取消地域、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现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劳动者公平竞争就业。要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制定专项政策和工作计划。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帮扶特殊群体,落实组织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五)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家庭来料加工等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使农村劳动力通过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制定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和输入工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和输入的质量。

(六)建立城乡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状况统计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最终实现建立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科学完善的就业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目标。具体工作由省劳动保障厅和省统计局负责。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

(七)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将城乡劳动力开发和外来劳动力就业工作统一纳入政府管理目标。要加快推进工作重心向基层延伸,扩大管理服务范围,提高监督执法效率。要明确和强化乡镇、街道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职能和责任,将工作目标落实到位,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八)健全完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机构队伍建设,切实做到机构、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制度的到位。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机构应在当地政府领导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开展各项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业务,完成上级劳动保障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九)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按照中心城区有市场,主要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的目标,建立和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重视信息化建设,按照自下而上推进的目标,到2007年底前、2008年底前和2010年底前,分别实现县域、市域和全省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的计算机联网,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向各类城乡劳动者开放,开展免费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要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实施以下岗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援助行动”,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为对象的“春风行动”,以新毕业大学生为对象的“就业见习训练计划”。完善跨地区信息沟通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用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四、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政策

(十一)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形成社会化的职业培训网络,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惠及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运行机制。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引导城乡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鼓励指导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用足用好企业税前列支职工培训经费的政策。对职工参加紧缺职业(工种)提高技能层次培训的,各地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补贴。

(十二)加强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广泛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稳定性。重点加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落实被征地农民免费培训政策。根据当地产业政策和新增就业领域的特点,制定培训规划,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五、完善企业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

(十三)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所有用人单位必须认真贯彻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录用备案登记,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企业用工数据库,强化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和动态管理。规范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依法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者的稳定就业。

(十四)逐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养老制度。

六、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领导

(十五)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充分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调整完善就业结构,有效控制社会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列入政府工作重要目标。要在继续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农村就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十六)落实就业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开展城乡统筹就业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建设项目计划,保证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将从土地出让金或征地调节资金中提取的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经费和农村就业所需经费,纳入当地就业专项资金统一管理使用,并相应调整资金筹集渠道和使用范围。在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再就业的比例。

(十七)积极推进配套政策改革。深化与城乡统筹就业相衔接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为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逐步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探索引导已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方式,为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创造条件。

城乡就业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全面推进我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延伸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培训网络,巩固扩大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市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于20%的水平。

二、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一)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制订促进城乡就业规划。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城乡统筹就业发展的要求,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政策限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城乡统筹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完善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同时,各地应根据实际,制订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特别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列入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大力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各级政府要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加快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村劳动力以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和从事效益农业、家庭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通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岗转业,加快农村人口就业空间和职业的转移力度。

(三)切实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工作。各地要进一步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和权益保障工作,所有用人单位应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实行录用备案和就业登记制度,依法为招用的农民工及时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手续。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控和预警制度,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妥善解决外地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及时受理农民工劳动保障违法案件,依法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建立完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

(一)制订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划。各地要按照中心城区有市场、街道(乡镇)有网点、社区有窗口、行政村有服务点的标准,分步实施,力争在**年底前在所有的街道(乡镇)都建立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网点,2007年底前在所有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都建立服务窗口,从而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体系,为用人单位和城乡劳动者提供就地就近的就业服务。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在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合理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登记制度。实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按照就业和失业的界定标准,将所有户籍在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纳入统计范围。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的界定,基本反映农村劳动力总体的就业及失业状况,并结合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失业统计掌握社会失业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三)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按照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为城乡劳动者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培训、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要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城乡就业一体化工作。各级公安部门要不断完善户籍网上迁移制度,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便捷服务。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应做好社区就业岗位和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组织和管理工作,为城乡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帮助,对辖区内的困难就业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四、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

(一)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社区(村)延伸。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全面构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年底之前在各县(区)的中心城区全面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行政村要有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

(二)加快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的网络建设。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在**年底前、所有社区在2008年底前与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基本实现联网,全面掌握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运用计算机网络,做好建立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等基础工作,实现前台使用计算机、信息共享的目标,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有效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五、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完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组织体系,健全培训网络,巩固扩大培训基地。

要按照统筹培训的要求,制订培训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培训网络。

各地要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纳入职业培训体系,抓好统筹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逐步构筑大培训格局,近期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等富余劳动力的转岗、转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突出培训实效性,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围绕市场用工需要,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加大技能培训比重,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

城乡就业范文篇4

第一,现在市委、市政府已经作出“十一五”规划,这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关注民生、体贴民情就是要解决就业问题,解决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那么,有没有发展机遇?现实条件又怎么样呢?“十一五”规划给我们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绘制了很好的蓝图。我们市的经济要快速增长,不仅在西部,而且要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新三最”目标,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优、综合竞争力最强。具体来讲,我们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的包括地铁工程、80万吨乙烯工程和1000万吨炼油工程等,都是投资高达几百亿、上千亿的大项目,它们能带来很多商机,给我们创造很多发展条件和空间。我最近翻阅了一些资料,我市每年人口机械增长10万人左右;房地产每年开工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销售1000多万平方米;全市商品零售总额每年递增15%,去年接近1000亿元,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又蕴藏着多少商机!所以说,我们市是有很好的条件去创造商机,加快发展的。

第二,我们企业应认真思考自身做强做大的问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这个做强做大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力推动,同时我认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现代化,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要加快发展。只有做强做大才有坚实基础,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听曹世如同志说,今年他们又可以解决1000人就业,这就很好。我看,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红旗连锁不仅可以在城区里搞,而且可以搞到重点镇去,甚至搞到村上去,你看这个面多大,配送需要多少人员,销售服务需要多少人员。各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确确实实,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说到底,人不能不生存,失地农民进了城以后,没有生活来源就要出事情。所以说,这是一种政治责任,更是良心。公务员之家:

第三,希望广大的企业家在关心人和培养人方面下力气。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很多“4050”的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知识文化水平有限,这就有个再教育的问题,有个岗位培训的问题,还有个转变择业观念的问题。最近,我联系的一个村,为他们找到了50个人的就业岗位,结果挑选出来的50个人上岗后,不到一个星期,就跑回去30多人,原因是其自身适应不了工作的要求,甚至有人认为每天紧紧张张地工作8个小时,远不如在村上打点小麻将,生活更加自在。这就是个观念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来加以解决。

城乡就业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政策统一、城乡一体、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配置和合理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市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全面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目标

统筹规划,整体开发,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妥善解决农民工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试点期间,实施一项制度(就业实名制)、完善二个体系(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四项工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困难群体帮扶、新市民工程)。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24万余人,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规模达到从业人员规模的6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规划,将统筹城乡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外来农民工的就业与服务等实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制定适用于城镇各类经济组织和城乡劳动者的统一劳动就业管理办法,清理和废除各种针对农村和外来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歧视、限制性规定。清理规范涉及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政策环境。实施就业实名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统计)制度,对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适龄劳动者的分类统计台帐、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对城乡劳动力失业与就业状态实行跟踪服务和管理。

(二)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要求,完善以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乡镇和社会职业介绍为补充、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市劳动力市场年9月底以前达到《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综合性服务场所功能手册》(简称《功能手册》)规定的全部功能,并根据实际需要实现部分延伸功能和拓展功能。各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年底以前要达到《功能手册》规定的基本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探索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依托,建设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对城乡劳动力提供统一的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开通“就业信息网”和设立公共免费求职服务电话,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用工、培训信息,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预测,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县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对接,并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在市城区、县市中心广场和县市区劳动力市场设立大型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宣传橱窗等用工培训信息,解读就业政策、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经办全程信息化。在乡镇、村组设立信息联络员,统一培训,定向补助,及时掌握有转移外出务工经商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三)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对参加培训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力,按有关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市城区以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主体,整合市城区技工教育资源;以市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分区、分专业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统一教学、统筹安排实验实习;发挥各县市区就业训练中心培训主渠道作用,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利用网络优势开展远程培训。改进培训方式,开展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定单培训或定向培训。组织实施岗前培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

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实施“两后双百”战略,对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新生劳动力,进行100%就业技能培训、100%安置就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完善培训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大力发展“定单”式培训,努力提高培训就业率。

(四)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做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工作。凡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按当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农民工社会保险意识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工自觉参加社会保险。

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处理,区分城市规划区内外,新老征地实行分类指导,逐步解决。对城市规划区内新征地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市场就业和自主创业,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大龄老龄人群和残疾人直接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现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采取划地安置、住房安置等方式,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视地方财力情况,参照规划区内方式逐步过渡。

(五)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切实做好劳资双方权益保护工作。全市各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今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要达到70%以上,到年底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率达到100%。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证金制度,进一步解决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及时查处劳动违法行为,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六)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努力做好困难群体助残帮困工作。继续落实对原国有、集体企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帮扶政策,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帮助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中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再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4050”人员开展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援助。加大帮扶“零转移”农户工作力度,对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农村特困人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促进其转移就业。对愿进城自谋职业的提供小额贷款援助,帮其创业脱贫。

(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迎接新市民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就业方面取消城乡分割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界限,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法规和政策,通过转户籍、变身份等途径,将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转变成为城镇新市民,使其在城镇安居乐业,并享受与城镇原居民同样的待遇。“新市民”是指已在城镇稳定就业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和合法生活来源的以下人员:

1、已在城镇连续就业3年并又与用人单位或雇主续签订了2年以上劳动合同、年收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农民工;

2、已在城镇就业1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职业技能、年收入高于当地企业平均工资标准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3、已在城镇连续从事个体经营满3年,当年纳税1万元以上,或累计纳税已超过3万元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4、在城镇投资兴办实业,投资总额达10万元以上,合法经营满1年,年盈利超过3万元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5、在城镇就业期间有一定贡献的,获得县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农民工;

6、已经在城镇就业半年以上,在城镇有遗产继承或有赡养任务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同时,将新市民纳入城镇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范围,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保障新市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新市民居住问题纳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8月至12月)。

成立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地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本辖区内劳动力资源调查、就业、社会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服务等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根据试点工作任务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推进措施,并落实专人强力推进试点工作。同时,要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制定试点工作宣传计划,印制试点工作宣传资料,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定期宣传试点工作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印发《试点动态》,让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了解就业再就业政策,了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支持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氛围。

(二)实施阶段(年12月至年10月)。

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民政、统计等部门共同做好城乡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做到劳动力资源清、台帐齐、分类准,并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资源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根据试点工作任务,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如下: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建设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劳动用工基础管理制度,推进进城农民工参保,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建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长效机制等八个方面工作。同时,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基础工作台帐。

2、发改部门负责制定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规划,及时审批核准申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事业发展项目,促进就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3、财政部门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同时,加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4、农业部门负责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探索和总结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掌握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情况和试点工作中涉及农业及农村政策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工作。

5、公安部门负责户籍制度改革,做好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在城镇落户工作。

6、教育部门负责推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7、民政、扶贫部门负责协助组织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建立全市贫困劳动力信息数据库。

8、税务、工商等部门负责依法依规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及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办理税费减免手续。

9、统计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

10、金融机构负责对城乡劳动者在信贷政策上积极给予扶持和倾斜。

11、卫生、计生等部门负责为城乡劳动者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12、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及其他部门负责根据各自的职能在组织培训、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年11月至12月)。

按照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评估试点工作成效。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试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并给予奖惩。

城乡就业范文篇6

近几年来,特别是连续三年实施“暖促”工程后,有效缓解了我市渔农村培训和就业难问题,奠定了城乡统筹就业的良好基础。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4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浙政发〔20**〕21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舟委〔20**〕1号)精神,现就全面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就业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及**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总要求,抓住重点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大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围绕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劳动用工管理、就业失业登记、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从20**年起,力争每年实现8000名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8000名;到2010年底,力争我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20%以下。

二、工作内容

(三)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

1.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凭证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使用《**市就业失业手册》,作为记载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再就业、职业培训、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签订劳动合同、失业保险金申领等劳动保障信息的凭证。具体发放管理办法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统计登记标准,将本市户籍的渔农村劳动力纳入统计范围。进一步完善渔农村劳动者就业、失业资源信息库,全面反映渔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的总体状况,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监测体系,确定社会失业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订就业政策的依据。具体办法由市统计局、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和市新农办(暖促办)另行研究制订。

3.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城乡劳动者应依法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录用登记备案手续,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与所招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在工资分配、工时、休息、休假等方面对城乡劳动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四)突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在国家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向非渔农产业转移就业愿望的渔农村劳动力均可享受扶持政策,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大龄劳动力、低收入家庭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劳动力)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免费发放《**市就业失业手册》,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鼓励吸纳本地渔农村劳动力就业。凡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社区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勤杂岗位安排渔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每人每月100元岗位补贴。用人单位(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行业外,以下简称国家限制的行业)新增岗位新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每人300元就业补贴,其中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用人单位每人600元就业补贴。

2.完善促进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培训扶持政策。渔农村劳动者参加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800元的培训补贴;已享受其他职业培训补贴的,可重复享受一次部分紧缺职业(工种)的培训补贴。就业困难人员、渔农村其他劳动者参加非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600元、300元的培训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初级以上技能鉴定的,可申领最高不超过100元的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由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确定。

对符合当地支柱产业发展,企业用工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经依法审核批准举办的订单式定向培训,渔农村劳动者培训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定向就业,其培训费用超过上述最高标准的,给予全额培训补贴。

3.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渔农村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实际经营在六个月以上的,凭工商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800元的创业扶助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1500元。自工商部门批准经营之日起,就业困难人员可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免收费项目参照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有关规定执行。

4.推行小额贷款政策。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贷款到期后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从业人数和经营项目适当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行业的除外)的,由当地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小额贷款及担保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各县(区)参照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相关规定执行。

5.实施就业带头人补贴政策。就业带头人介绍(吸纳)渔农村劳动者就业(指当年新增就业,不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每成功介绍1人给予就业带头人50元补贴。对就业带头人中的项目承包人每吸纳1名渔农村劳动者,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给予项目承包人50元的补贴。

6.设立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奖。对促进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用人单位、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带头人,各级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以上扶持政策同时作为“暖促”工程第二阶段就业培训扶持政策,与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适时同步调整。

(五)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1.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按照**市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在20**年底前全面完成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保证全市就业信息四级网络建设及业务软件的更新换代。市场就业信息网络和就业服务延伸到社区,形成以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县(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为重点、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支撑,四级网络联通、城乡信息共享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

2.实行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服务窗口,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渔农村劳动力,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培训服务、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

3.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各级政府结合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市、县(区)就业服务机构应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经费,以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需要;街道(乡镇)应完善劳动保障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劳动保障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到位。要加快完善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建立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基础台帐、服务规范、管理制度统一的劳动保障平台。

4.积极稳妥发展劳务派遣事业。充分发挥劳务派遣在扩大就业、稳定就业、依法维权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劳务派遣“社会化、市场化”路子,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成立劳务派遣机构,并把劳务派遣组织网络向渔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主动为我市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使劳务派遣成为推动我市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平台。

5.找准企业用工紧缺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结合点,加大就业服务的力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与用人单位建立用工需求联系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尤其是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提前做好就业培训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大力开展区域间的劳务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基地,作为缓解企业用人不足矛盾有效途径;采取多渠道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根据企业用人实际和预期,在企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等规划建设民工公寓,解决转移就业渔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六)强化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加快发展技工教育事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实际,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合理设置技能培训专业,重点培养船舶修造、航海技术、机械加工等我市支柱产业及其它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不断提高技工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对培训条件不足或培训力量不足的职业工种,可联合外地院校共同开展培训。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培育一批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定公布一批社会效益好的优质培训资源,积极鼓励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县(区)要做大做强现有的培训基地,逐步将培训基地向街道(乡镇)延伸,产业相对集中的金塘、六横、衢山、洋山等经济大岛及新城应先行建立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县(区)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组织渔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迁移渔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开展以转移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稳定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解决企业用工的需求。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用足用好企业税前列支职工培训经费的政策。

4.积极开展自主创业培训。鼓励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和有转移愿望的渔农村劳动者开展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政策促进、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

(七)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

1.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应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渔农村劳动者养老保障制度。

2.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应当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3.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应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及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全部将其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许可的联动推进机制,依法规范参保缴费行为。切实做好渔农村劳动者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确保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4.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在自愿的前提下,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失业保险缴费范围,实行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待遇。

(八)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网络体系,相关县(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于20**年年底前分别在金塘、六横、衢山三大岛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对具备条件的其它街道(乡镇)也可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或配备兼职人员。及时受理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各类投诉举报和劳动争议案件,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等各类违法行为。依法规范企业用工秩序,坚决查处用人单位招用城乡劳动者不签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收取押金和克扣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以及随意裁减人员等行为。

三、保障措施

(九)统筹规划工作。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把调整完善城乡就业结构,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加快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的就业,有效控制社会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列入政府工作重要目标。在继续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渔农村就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各级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纳入促进就业联席会议的议事内容,加强指导和协调。各县(区)要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领导,指导街道(乡镇)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建立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十一)落实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开展城乡统筹就业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建设项目计划,设立城乡统筹就业专项资金,保证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将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用于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农村就业的经费,纳入就业专项资金统一管理使用,并相应调整资金筹集渠道和使用范围。要加大投入,确保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劳动管理工作的建设和运行资金到位。同时,要保证促进就业扶持政策资金的到位,严格按照规定范围、项目、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扶持政策补贴资金原则上由各县(区)承担,“暖促”期间市里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办法由市新农办(“暖促”办)、市财政局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研究制定。

(十二)积极推进配套政策改革。深化与城乡统筹就业相衔接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为城乡统筹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逐步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渔农民户籍问题,探索引导已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农村劳动力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方式,为渔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创造条件。

(十三)做好舆论宣传。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劳动者的择业观念教育,宣传一批自主创业、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树立以创业致富、转移就业为荣的观念。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统筹就业的良好氛围。

(十四)各县(区)可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城乡就业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城乡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目标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运行机制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建立能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用工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20****至20****年期间,新增城乡统筹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

1、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工作。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在搞好城镇就业的同时,把农村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需要,制定专项工作计划,抓好组织实施,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

2、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登记标准,将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或在城镇就业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本地户籍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统计范围;将有转移就业愿望、尚未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失业统计范围。依托镇(街)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就业、失业调查统计渠道和资源信息库,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监测体系,确定社会失业率,实行动态管理,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定就业政策的依据。

3、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原则,赋予进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权利。落实有关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4、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各类企业依法用工登记备案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引导、监督企业与所招员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建立并加快推进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信用制度的实施,实行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实施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督促企业遵守《劳动法》关于工时、休息、休假的规定,突出解决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

5、强化劳动保障监督机制。完善投诉举报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劳动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查处投诉举报案件配套措施,实行日常巡视检查动态监控机制,围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项工作,推行“一体执法”和相关部门联动执法等形式,动态监控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办案效率,投诉举报案件专查率、按期结案率、处结正确率均达100%。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1、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按照省、市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的要求,完成区及各镇(街)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投入,用于全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业务软件更新换代,形成以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镇(街)人力资源市场为重点、社区(村居)劳动保障平台为支撑,三级网络联通、城乡信息共享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

2、实行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窗口,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项服务;同时要设置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窗口,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

3、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各镇街、高新区要加快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严格落实烟福编办〔2002〕8号文件精神,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场所、工作职责“六到位”的原则,每个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1—3名在编的专职人员。劳动保障事务所在本辖区内履行劳动力资源管理、用工管理和落实再就业政策等管理职责,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协助上级劳动部门做好劳动争议、劳动纠纷、劳动监察等案件的协查和交办的其它事宜。同时,镇(街)劳动保障机构要在所辖各行政村确定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协办辖区劳动力资源登记管理、信息、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工作,做到镇(街)有窗口,村(居)有专栏。建立完善平台工作考核奖励机制,量化工作任务,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把促进农村就业工作列入对基层平台的重要考核内容。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要把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依托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福山技校、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定点培训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有条件的镇(街)要建立培训基地。

2、强化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因人而宜,分类指导。对城市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对农民工重点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快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实现培训与就业相互拉动、协调推进的工作局面,年内完成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移培训500人以上。

3、加强创业培训工作。鼓励失地农民和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项目推介、创业指导等服务,坚定其创业信心,提高其创业能力,以实现创业拉动就业的目的。

(四)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

1、依法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城乡各类企业招用农民工,均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外来农民工在烟台市行政区域内重新就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为其接续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外来农民工与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不再在烟台市行政区域内务工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根据本人申请,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2、依法解决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城乡各类企业招用的农民工,应当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并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3、依法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城乡各类企业招用农民工,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及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全部将其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许可的联动推进机制,依法规范参保缴费行为。做好农民工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确保工伤农民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4、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将城镇各类企业招用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失业保险缴费范围,逐步实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失业职工同等待遇。

四、实施步骤

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从20****年开始到20****年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备启动阶段(20****年1月):成立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负责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年2月至12月):按照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年上半年):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城乡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区里成立由区劳动保障局、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劳动就业办公室。各镇(街)、高新区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城乡就业范文篇8

榆树市共有城乡人口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由于人口基数太大,给城乡就业造成极大压力。几年来,榆树市非常重视城乡就业,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发就业岗位23005个,帮助1502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输出农业人口29.1万人,是全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的模范县(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榆树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大力扩大城乡就业。

成立四级服务网络,构建组织化服务平台。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以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意见。领导小组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了办公室,负责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指导、协调、联络等工作。各乡、镇、街和企业主管局,成立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服务中心,各村、社区成立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服务站,各村民、居民小组成立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服务点。自上而下形成了覆盖城乡、联结村屯的就业服务网络。

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新建榆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大厦,内设城镇职工就业再就业服务厅、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厅、各种医疗保险服务厅、劳动监察与仲裁服务厅,建立职业技能实训中心、鉴定中心,全系统工作人员在大厅实行一场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推进管理模式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

建立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实现素质就业。依托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立榆树市境外就业实训基地、技工实训基地、远程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培训基地。计划每年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5000人左右,培训后争取100%就业。鼓励各乡、镇在中学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支持具有教育资质的专家、学者创办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经各类职业机构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可持有效证件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

城乡就业范文篇9

一、基本情况

2011年12月我县创办生生鞋业加工厂,凭多年的制鞋和管理经验,工厂很快走上良性发展势头,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工厂至今成立仅一年多时间,由当初400平米的厂房扩建至现在的800平米,工人也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其中女员工占90﹪。带动了镇及周边镇近200名妇女灵活就业,在她们厂里干活的工人,每月最少有1000多元收入,多的达2000-3000元。

一、主要做法

(一)项目扶持,助推妇女创业者圆创业梦。我县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开展,帮助有发展意愿又资金困难的妇女,扶持她们勇敢开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底,我县共发放小额贷款6381万元,扶持余名妇女创业,带动近名妇女就地就近就业。

(二)培训交流,提升妇女从事手工业的创业就业能力。近年来,我县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0多期,培训妇女6000余人次,县妇联把开展培训作为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借智、借力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不仅从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提升等培训入手,还认真研究制定了培训方案,落实培训老师,做好课程安排。县妇联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操作等方式为受训的300名失业妇女系统传授鞋子制作流程,让受训妇女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为今后居家灵活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创造条件,多渠道宣传生生鞋业产品。近年来,县妇联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进行妇女手工鞋业产品的宣传活动,如市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居家灵活就业产品参展,庆三八暨寻找最美家庭启动仪式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的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对妇女手工鞋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更多的妇女意识到手工艺作品的观赏、艺术价值和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县广大失业妇女,通过学习手工技能,实现居家就业,增收创收,提升自身价值。

三、取得的效果

从就业工作的实践来看,灵活就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居家灵活就业既能充分满足城乡妇女照顾家庭的需求,又能实现就业增收的愿望,受到大多数妇女的青睐,是帮助城乡女性群体破解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改善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现象,让有就业愿望的本社区和周边乡镇的人员既安心在鞋厂工作,又能让老人和小孩得到照顾和进一步关爱,对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县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带动了当地及周边800余名妇女实现就业。

四、当前生生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受到资金短缺、市场销售渠道不畅、产品的不标准化、成品制作时间长等种种条件限制,导致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发展慢。

(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供销的产业链,从业妇女收入偏低,影响了从业妇女参与的积极性。

(三)缺乏地域特色主导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城乡就业范文篇10

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执法体系和劳动监察制度,清理、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重视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行业、煤炭等采掘业参加工伤保险,强制用工单位及时足额为农民工交纳工伤保险费;根据农民自愿,可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统筹,也可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点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积极探索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有效服务和管理的模式与机制,将农民工纳入就业所在社区管理,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区,实现由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将农民工工资纳入当地收入和就业宏观调控之中,逐步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

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推动各类企业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明确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

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就学的问题。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引导、扶持建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更多的就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