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8:54:01

城乡经济

城乡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区畜牧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普遍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最佳选择。那么,现阶段农区推进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加快发展畜牧业。

一、农区畜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1.农区畜软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辐射城乡经济

一方面,畜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并将大量粮食、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另一方面,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尤其是随着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一批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群也将随之建立,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链条将延伸到小城镇和村庄,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区畜软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对大自然和土地资源的直接依赖很小,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力资源,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畜牧业发展不仅直接吸纳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了城镇化进程02000年畜牧业在国内曾提供了8000-9000万个劳动就业机会。尤其是奶类,如果人均占有量按全国平均水平算,也就是每人每月喝0.5公斤牛奶的话,一年中单单一个河南省就可安排20多万城乡劳动力参加牛奶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环节的工作。

3.农区畜软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增加农民收人方面有其独具的优势。一是畜牧业搜盖面广,不同地域的广大农户都可通过发展畜牧业增加收人;二是畜牧业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从而是农民现金收人的主要来源;三是畜牧业对土地依赖度低,单位面积产出较高;四是畜牧业与农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既可使粮食转化增值,又可增加有机肥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降本增效,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

据调查分析,2001年农户饲养1头猪可盈利70元左右,1头奶牛盈利2500元,1头肉牛盈利370元。河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额37.46元中,来自畜牧业的为26.18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0’0,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4.农区畜软业的超强发展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在3:1以上;农产品的商品率在50’/o以上。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据测算,畜牧业增加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可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省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二、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对策思考

1.改造或扩展种植业结构,建设畜软农业

畜牧农业是较种植农业更高级、更为完善的农业形态,它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先导的一种产业体系。建设畜牧农业近期最具现实意义的就是可以有效缓解农区当前人畜争粮的矛盾。农区种植业结构试图由“粮+经”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已历经多年,但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滞后,“饲料作物”要同粮食作物争面积、争产量,在粮食主产区实施阻力较大,效果不甚明显,对此应在粮食生产指标上实行政策性倾斜。同时,重点采取种植业内部改造的办法,即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打通粮、经、饲三种产品相互转化的渠道,既注重三者比例,更强调“三位一体”的藕合作用,把目标由亩产多少粮食转变为亩产多少蛋白质。改造普通玉米为高赖氨酸玉米,提高高蛋白玉米产量,提高玉米饲料报酬率。此外注重种植业的外部扩展,加强“营养体农业”建设,即农业生产不以获取作物的籽实部分为目的,而是以收获作物的茎叶等营养体为目的以获得经济产量,充分挖掘非竞争性农业资源潜力,从而为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资基础。

2.以发展扔业为重.点推进畜软业结构调整

农区畜牧业要大发展,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把发展奶业放在突出位置。目前我国肉蛋产品人均生产量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奶类人均生产量却仅有6公斤左右,与亚洲国家人均47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左右的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要积极稳妥地引进、推广先进饲养和繁殖技术,挖掘出提高奶牛的增产潜力,在不断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加强品种的改良,建立优质奶源基地,提高整体产奶水平。生猪生产应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禽蛋生产要控制发展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禽肉生产要在增加数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牛羊生产,加快肉牛的品种改良、后期育肥和产品分级等技术推广;加快肉羊品种改良和山羊的肉用化进程。

3.提高畜产品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品在畜产品消费中的比重

一个好的加工项目和企业可以显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目前发达国家舀人均肉制品消费已占肉类总产量的60%-70%,我国实行规模化、科学化生产的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大约4%。欧洲国家丈人均肉制品占有量约50公斤,我国不足2公斤。相比之下我国差距也很大,且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深度不足,缺少优质高档品见种。必须大力开发冷鲜肉及快餐食品,开发蛋粉、液体蛋等新型主蛋制品,促使上市产品多样化,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强畜旨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贮运、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对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加工的综合效益。重视基地建设,故在畜产品集中产区扶植建立一批包括冷藏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直集团化和现代化步伐。

城乡经济范文篇2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国家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赶超式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脱离了传统乡村的发展现实。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以“剪刀差”的形式将大量的农村资源抽取到城市,确保城市工业化的稳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使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的严重缺乏资金和外汇储备,为了实现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政府部门推行了粮食统购统销,以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此外,我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划分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两部分居民不能享受同等经济和社会待遇。如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会政策并没有跟上经济政策,使得各种社会问题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解决,反而使得有些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市场经济的力量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会将一小部分的资金用于购买农产品,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相对而言,这些消费品主要出自于工业部门,而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且其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这也导致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然而城镇居民的大部分支出集中在汽车、电器、旅游、住房等,这些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却没有太大关系,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这种只取不予的单向流动,进一步恶化了二元结构的矛盾。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特征

一般地,发展经济学家将二元经济定义为包括农村的传统经济和城市的现代经济两部门的整体经济结构,但是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和转型二元经济两方面,其基本的现状特征有以下几点:

1.城乡工业化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推行的计划经济制度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的,这就形成了城乡径渭分明的城乡二元化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后,城乡隔离制度有所松动,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乡镇工业、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工业化格局。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工业化在加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工业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对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制约,城乡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及产品的同质性,导致了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形成了城乡之间的无序竞争。

2.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二元结构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表现出了典型的“二元四级”特征,整个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二元,即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而每一元又分为两层,城市劳动力市场分为正规部门(一级市场)和非正规部门(二级市场),其中非正规部门是指被现代工业部门认为是无利可图的市场空缺,其运作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易变性,可以提供许多就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市场分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四级市场)和非农产业部门(三级市场)的劳动力市场。在这四级劳动力市场中,二级市场充当了一级市场的蓄水池,吸纳了从一级市场上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淘汰下来的劳动力,同时也吸纳了由四级市场进人城市的农民工,减少了对一级市场的压力。作为三级市场不仅吸纳了四级市场中的过剩劳动力,而且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加快了农业的工业化进程。

3.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结构从全国的统一市场结构来看,主要包括城市和农村市场两个板块,由于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使得城乡市场的分割和城乡市场体系不对称。在农村市场体系中,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都不健全,不能与城市市场形成对接;在城市市场体系中,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活资料市场、文化与服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商品交换发达,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也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经济转型的任务不相同。

4.区域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所谓区域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同时并存着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二元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二元性日益扩大。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经济体制转型,并开始向高级化阶段迈进,进入全面的扩张时期;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育迟缓。这些市场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财富的差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性影响

1.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长期的城乡分隔政策拉大了贫富差距,对农村的投资比重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和农村El益分化,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城市享有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更为明显,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相对地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影响了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2.不利于社会稳定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低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作,同时国家在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上较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城乡差距的悬殊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是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其模式

(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加快城市户管理,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尽管户籍制度在上世纪50年代保障社会的安定、防止农村劳动力流失等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管理在活跃的市场体制中显得僵化,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需求,抑制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此外,这种管理体制使得大多数进城农民没有安身之地,不能安居乐业,同时还时常引发歧视、排挤农民等社会问题。因此,应尽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这一道人为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取消对农民进城的不合理限制,逐步恢复城乡居民的自由迁徙和职业的双向选择权利。

城乡经济范文篇3

一、中心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大环境的逐步完善,××区中心城镇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二、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频繁,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中心城镇已成为人口、产业的集聚地。

中心城镇的“门槛”相对较低,是农民转换身份,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首选,近两年全区农民进入中心城镇置业安居已成热潮,全区中心城镇商品房开工面积由2004年的2万余平方米猛增到2006年的10万余平方米,而且购销两旺,一房难求,中心城镇的人口迅速增长,其中恩阳镇区的人口已突破4万人,清江镇区人口已突破3万人,其余各中心城镇人口已接近或突破1万人。中心城镇人口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其作为农村商品集散地的功能不断完善,商贸活跃繁荣,城乡关系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2、中心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中心城镇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心城镇商贸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恩阳、清江等大镇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恩阳镇辐射带动了周边20余个乡镇的发展,清江镇辐射带动了周边10余个乡镇的发展,其余各中心城镇在一定区域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中心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区领先。

中心城镇由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人口、产业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区的前列,据2005年度统计数据表明,全区12个中心城镇(含作为交通枢纽的兴文镇)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居全区前列,这些中心镇的城镇化率、道路铺装率、路灯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都居全区的领先水平。其中恩阳镇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试点镇,清江镇被省建设厅确定为省级重点试点镇。玉山、茶坝、曾口等6个中心城镇被确定为省级试点镇。

4、中心城镇是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支点。

我区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19%提高到2005年26.6%(不含市商贸园),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省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要缩少这个差距,除了加大中心城区的建设外,中心城镇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了提高全区城镇化的总体水平,同时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必须以中心城镇为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

二、发展中心城镇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中心城镇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和矛盾,主要体现为:

1、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区相当一部份中心城镇不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中心城镇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业等方面,大量中小企业分散布局以及同类行业竞争,使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均不明显,已有的食品加工、酿酒、缫丝等产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效益不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产业支撑,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中心城镇就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农民进入中心城镇后,其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依然不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身份得不到有效转换,中心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将大大减弱。

2、投入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运作渠道不畅,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大多数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以乡镇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在乡镇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不足,政府财政投入仅基本满足城镇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中心城镇拉大城镇骨架、完善城镇功能的愿望显得不切实际,敢于先行的乡镇均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挫折。例如,茶坝镇和花丛镇在负债打通了城镇新区的道路后,就再没有后续资金投入,新区的配套建设停顿,无人到新区建房开发,政府投资无法回收,土地无法复耕,给历届政府遗留了大量问题。

同时,中心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小,无法挤入国家项目盘子,因此,靠项目来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3、基础设施滞后,人居环境不好。

由于投入不足,历史欠帐等因素,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比较滞后,相当部分中心城镇供水设施简陋,自来水水质不达标;没有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污染严重;车站、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益设施不配套,城镇管理难度增大;新区配套功能不完善,新建房屋主要集中在旧镇区,房屋越建越密,规划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难以改善。

4、规划理念落后,指导意义不强。

目前,各中心城镇的工作重心已逐步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城镇规划意识比较落后,长官意志代替规划或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城镇居民的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化,违法建设有所抬头;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规划手段有限,规划人员的规划理念落后,规划水平不高,个别城镇还在沿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编制的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强。

三、发展中心城镇的思路。

总的思路是以规划为龙头,以经营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区城镇化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小城镇体系。

1、迅速完善××区城镇体系规划。

力争经过近10年的努力,××区逐步形成“一超”、“两特”、“两大”、“七中”的多级城镇体系。“一超”就是一个“超大镇”恩阳,按县级城市的框架来规划建设,镇区人口突破10万人,辐射带动××区西部各乡镇。“两特”就是两个“特大镇”,即清江和兴文镇,清江镇区人口突破5万人,兴文镇区人口突破3万人,辐射带动××区东部各乡镇;“两大”即两个大镇渔溪和曾口,镇区人口分别突破2万人,把其余7个中心城镇建成镇区人口突破1万人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型城镇。最终形成以××为中心,以中心城镇为骨架,以乡镇集镇为支点的城镇网络体系。

2、依托××,促进恩阳、清江、兴文与中心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鉴于恩阳、清江、兴文三镇在全市所处的特殊地位,三镇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和三镇自身发展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完全可以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首先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发展战略上的融合。巴中城市总体规划将恩阳、清江、兴文镇定位为××的副中心,三镇在发展战略上要注重体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的意识,积极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依据城市区域分工,合理确定符合三镇自身发展规律的方针及职能定位,从而强化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的融合。在交通体系上,应尽快建成巴中至恩阳、巴中至兴文、清江的快速通道,完善三镇镇域内交通道路网络,力争恩阳、兴文到巴中的车程不超过10分钟,清江不超过20分钟,只有与中心城区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才能实现与××的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尽快完善恩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恩阳过境路建设,早日发挥恩阳作为××工业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兴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火车货运编组站建设,使之成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再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恩阳、清江、兴文镇在产业发展上应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增加就业机会,转变农民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一是立足于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特色果蔬、花卉、畜牧等产业要主动成为中心城区的菜篮子;二是凭借与中心城区在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发挥自身在城乡之间的桥梁和枢纽作用,迅速实现与中心城区的经济一体化;三是大力发展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尽快确定中心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协作,消除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原则,将全区中心城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区实际,中心城镇产业布局可以按照“工业强镇”、“经贸大镇”、“历史名镇”、“农业强镇”四类来分类指导,“工业强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的城镇,比如恩阳镇。“经贸大镇”主要布局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的城镇,比如清江等镇。“历史名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文化底蕴、历史遗迹和一定知名度的城镇,以发展旅游和相关产业为主导。“农业强镇”主要布局在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中心城镇,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

4、扩大投资渠道,完善中心城镇投融资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在城市建设与中心城镇建设的投入政策上要作出适当调整,给予中心城镇以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二是运作好中心城镇的土地资源,实现以地生财。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城镇规划是调整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规划上要舍得投入,编制好高水平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充分地发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其次逐步推行土地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全面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让市场决定投资者,让市场决定地价,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政府土地收益要返还中心城镇,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经济范文篇4

一、中心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大环境的逐步完善,××区中心城镇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二、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频繁,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中心城镇已成为人口、产业的集聚地。

中心城镇的“门槛”相对较低,是农民转换身份,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首选,近两年全区农民进入中心城镇置业安居已成热潮,全区中心城镇商品房开工面积由2004年的2万余平方米猛增到2006年的10万余平方米,而且购销两旺,一房难求,中心城镇的人口迅速增长,其中恩阳镇区的人口已突破4万人,清江镇区人口已突破3万人,其余各中心城镇人口已接近或突破1万人。中心城镇人口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其作为农村商品集散地的功能不断完善,商贸活跃繁荣,城乡关系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2、中心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中心城镇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心城镇商贸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恩阳、清江等大镇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恩阳镇辐射带动了周边20余个乡镇的发展,清江镇辐射带动了周边10余个乡镇的发展,其余各中心城镇在一定区域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中心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区领先。

中心城镇由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人口、产业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区的前列,据2005年度统计数据表明,全区12个中心城镇(含作为交通枢纽的兴文镇)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居全区前列,这些中心镇的城镇化率、道路铺装率、路灯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都居全区的领先水平。其中恩阳镇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试点镇,清江镇被省建设厅确定为省级重点试点镇。玉山、茶坝、曾口等6个中心城镇被确定为省级试点镇。

4、中心城镇是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支点。

我区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19%提高到2005年26.6%(不含市商贸园),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省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要缩少这个差距,除了加大中心城区的建设外,中心城镇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了提高全区城镇化的总体水平,同时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必须以中心城镇为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

二、发展中心城镇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中心城镇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和矛盾,主要体现为:

1、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区相当一部份中心城镇不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中心城镇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业等方面,大量中小企业分散布局以及同类行业竞争,使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均不明显,已有的食品加工、酿酒、缫丝等产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效益不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产业支撑,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中心城镇就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农民进入中心城镇后,其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依然不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身份得不到有效转换,中心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将大大减弱。

2、投入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运作渠道不畅,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大多数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以乡镇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在乡镇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不足,政府财政投入仅基本满足城镇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中心城镇拉大城镇骨架、完善城镇功能的愿望显得不切实际,敢于先行的乡镇均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挫折。例如,茶坝镇和花丛镇在负债打通了城镇新区的道路后,就再没有后续资金投入,新区的配套建设停顿,无人到新区建房开发,政府投资无法回收,土地无法复耕,给历届政府遗留了大量问题。

同时,中心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小,无法挤入国家项目盘子,因此,靠项目来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3、基础设施滞后,人居环境不好。

由于投入不足,历史欠帐等因素,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比较滞后,相当部分中心城镇供水设施简陋,自来水水质不达标;没有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污染严重;车站、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益设施不配套,城镇管理难度增大;新区配套功能不完善,新建房屋主要集中在旧镇区,房屋越建越密,规划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难以改善。

4、规划理念落后,指导意义不强。

目前,各中心城镇的工作重心已逐步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城镇规划意识比较落后,长官意志代替规划或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城镇居民的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化,违法建设有所抬头;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规划手段有限,规划人员的规划理念落后,规划水平不高,个别城镇还在沿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编制的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强。

三、发展中心城镇的思路。

总的思路是以规划为龙头,以经营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区城镇化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小城镇体系。

1、迅速完善××区城镇体系规划。

力争经过近10年的努力,××区逐步形成“一超”、“两特”、“两大”、“七中”的多级城镇体系。“一超”就是一个“超大镇”恩阳,按县级城市的框架来规划建设,镇区人口突破10万人,辐射带动××区西部各乡镇。“两特”就是两个“特大镇”,即清江和兴文镇,清江镇区人口突破5万人,兴文镇区人口突破3万人,辐射带动××区东部各乡镇;“两大”即两个大镇渔溪和曾口,镇区人口分别突破2万人,把其余7个中心城镇建成镇区人口突破1万人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型城镇。最终形成以××为中心,以中心城镇为骨架,以乡镇集镇为支点的城镇网络体系。

2、依托××,促进恩阳、清江、兴文与中心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鉴于恩阳、清江、兴文三镇在全市所处的特殊地位,三镇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和三镇自身发展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完全可以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首先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发展战略上的融合。巴中城市总体规划将恩阳、清江、兴文镇定位为××的副中心,三镇在发展战略上要注重体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的意识,积极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依据城市区域分工,合理确定符合三镇自身发展规律的方针及职能定位,从而强化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的融合。在交通体系上,应尽快建成巴中至恩阳、巴中至兴文、清江的快速通道,完善三镇镇域内交通道路网络,力争恩阳、兴文到巴中的车程不超过10分钟,清江不超过20分钟,只有与中心城区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才能实现与××的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尽快完善恩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恩阳过境路建设,早日发挥恩阳作为××工业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兴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火车货运编组站建设,使之成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再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恩阳、清江、兴文镇在产业发展上应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增加就业机会,转变农民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一是立足于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特色果蔬、花卉、畜牧等产业要主动成为中心城区的菜篮子;二是凭借与中心城区在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发挥自身在城乡之间的桥梁和枢纽作用,迅速实现与中心城区的经济一体化;三是大力发展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尽快确定中心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协作,消除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原则,将全区中心城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区实际,中心城镇产业布局可以按照“工业强镇”、“经贸大镇”、“历史名镇”、“农业强镇”四类来分类指导,“工业强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的城镇,比如恩阳镇。“经贸大镇”主要布局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的城镇,比如清江等镇。“历史名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文化底蕴、历史遗迹和一定知名度的城镇,以发展旅游和相关产业为主导。“农业强镇”主要布局在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中心城镇,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

4、扩大投资渠道,完善中心城镇投融资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在城市建设与中心城镇建设的投入政策上要作出适当调整,给予中心城镇以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二是运作好中心城镇的土地资源,实现以地生财。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城镇规划是调整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规划上要舍得投入,编制好高水平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充分地发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其次逐步推行土地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全面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让市场决定投资者,让市场决定地价,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政府土地收益要返还中心城镇,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区畜牧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普遍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最佳选择。那么,现阶段农区推进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加快发展畜牧业。

一、农区畜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1.农区畜软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辐射城乡经济

一方面,畜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并将大量粮食、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另一方面,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尤其是随着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一批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群也将随之建立,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链条将延伸到小城镇和村庄,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区畜软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对大自然和土地资源的直接依赖很小,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力资源,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畜牧业发展不仅直接吸纳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了城镇化进程02000年畜牧业在国内曾提供了8000-9000万个劳动就业机会。尤其是奶类,如果人均占有量按全国平均水平算,也就是每人每月喝0.5公斤牛奶的话,一年中单单一个河南省就可安排20多万城乡劳动力参加牛奶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环节的工作。

3.农区畜软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增加农民收人方面有其独具的优势。一是畜牧业搜盖面广,不同地域的广大农户都可通过发展畜牧业增加收人;二是畜牧业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从而是农民现金收人的主要来源;三是畜牧业对土地依赖度低,单位面积产出较高;四是畜牧业与农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既可使粮食转化增值,又可增加有机肥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降本增效,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据调查分析,2001年农户饲养1头猪可盈利70元左右,1头奶牛盈利2500元,1头肉牛盈利370元。河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额37.46元中,来自畜牧业的为26.18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0’0,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4.农区畜软业的超强发展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在3:1以上;农产品的商品率在50’/o以上。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据测算,畜牧业增加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可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省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二、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对策思考

1.改造或扩展种植业结构,建设畜软农业

畜牧农业是较种植农业更高级、更为完善的农业形态,它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先导的一种产业体系。建设畜牧农业近期最具现实意义的就是可以有效缓解农区当前人畜争粮的矛盾。农区种植业结构试图由“粮+经”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已历经多年,但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滞后,“饲料作物”要同粮食作物争面积、争产量,在粮食主产区实施阻力较大,效果不甚明显,对此应在粮食生产指标上实行政策性倾斜。同时,重点采取种植业内部改造的办法,即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打通粮、经、饲三种产品相互转化的渠道,既注重三者比例,更强调“三位一体”的藕合作用,把目标由亩产多少粮食转变为亩产多少蛋白质。改造普通玉米为高赖氨酸玉米,提高高蛋白玉米产量,提高玉米饲料报酬率。此外注重种植业的外部扩展,加强“营养体农业”建设,即农业生产不以获取作物的籽实部分为目的,而是以收获作物的茎叶等营养体为目的以获得经济产量,充分挖掘非竞争性农业资源潜力,从而为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资基础。

2.以发展扔业为重.点推进畜软业结构调整

农区畜牧业要大发展,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把发展奶业放在突出位置。目前我国肉蛋产品人均生产量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奶类人均生产量却仅有6公斤左右,与亚洲国家人均47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左右的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要积极稳妥地引进、推广先进饲养和繁殖技术,挖掘出提高奶牛的增产潜力,在不断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加强品种的改良,建立优质奶源基地,提高整体产奶水平。生猪生产应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禽蛋生产要控制发展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禽肉生产要在增加数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牛羊生产,加快肉牛的品种改良、后期育肥和产品分级等技术推广;加快肉羊品种改良和山羊的肉用化进程。

3.提高畜产品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品在畜产品消费中的比重

一个好的加工项目和企业可以显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目前发达国家舀人均肉制品消费已占肉类总产量的60%-70%,我国实行规模化、科学化生产的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大约4%。欧洲国家丈人均肉制品占有量约50公斤,我国不足2公斤。相比之下我国差距也很大,且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深度不足,缺少优质高档品见种。必须大力开发冷鲜肉及快餐食品,开发蛋粉、液体蛋等新型主蛋制品,促使上市产品多样化,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强畜旨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贮运、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对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加工的综合效益。重视基地建设,故在畜产品集中产区扶植建立一批包括冷藏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直集团化和现代化步伐。

城乡经济范文篇6

我叫xxx,今年xx岁,毕业于甘肃省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2年6月份毕业后就职于北京统一饮品有限公司,我于2003年2月来到统计局。今天感谢局里给我展现自己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竞聘的岗位是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副科级干部,今天我给我竞聘的演讲内容选了一个主题就是“勤奋与踏实”,陈述的题目是《当风吹起来,我愿到风口浪尖去》,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生活是一本大书,我在体验中成长。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那时候生活比较艰苦,我的大学是父母靠借钱供出来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痛苦的生活逼迫我必须学会成长。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向你伸出了左手,还将向你伸出右手”。我命运虽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同时又是幸运的,正是二十几年来农村贫苦的生活造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2002年毕业后的同学们都要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可是我一天也没有休息,一直奔波在求职的招聘会现场,后来来到统一企业,但是一直觉得这里不适合我。2003年,我25岁有幸参加了区统计局的招聘会,我通过面试并幸运地被录取。我真的非常感谢当时招聘面试的所有领导和工作人员。

进入局机关以后我被分配到农经科工作,期间我先后从事的业务有畜牧抽样调查,产品价格调查,六种农业调查,产品产量月报,边远山区中心镇调查,四大产业调查,农业企业财务状况调查,低保调查,住户调查和其他临时性调查等工作,制作了农经科的网页并且获得了好评。其中本人从事住户调查的工作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从2004年7月到2007年8月本人一直从事这项工作。想必大家也从我的专业讲评中有所了解:住户工作繁琐复杂,针对的对象是农村住户,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基层情况复杂,工作报表种类较多,相对这些住户的临时性调查也比较多,分为月报,季报,年报,其中年报时要审核近5500个指标,上千张报表,几百本帐页,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刚刚接手时对此项业务不熟悉,经常碰钉子。2004年年报时我整整加了一个月的班才做完。2005年我总结经验,自己设计了主要针对乡镇的系统,并且下乡实地操作安装,使他们的工作提高了质量和效率。期间我还利用节假日时间与离自己老家较近的住户进行谈话了解基层的记账情况,并且设计了标准帐页,给每户印发,让农户更加直观的了解记账方式,记账要点和注意事项。

虽然在业务知识方面没有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全面,也没有工作多年的老统计前辈有实际操作经验,但是我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将自学的统计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我所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虽然学过统计学原理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当时还很讨厌这门课程。但是现在既然进了统计部门,成了统计工作者就要专心的干这一项工作,所以上班前我就又学了一遍统计原理,上班后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例如计算增长速度,预测收入,计算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由于我的计算机知识仅为基础水平,刚刚工作时只会做excel报表,从事工作以后我自学了办公软件,包括excel,word,powerpoint,foxpro,prontpage等。在单位举办的网页制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从事住户工作以后我又积极的钻研了工作程序,学会了分组公式的编程,并且成功地于2005年将人均纯收入分组公式由4000-7000分组改为6000-9000分组,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体现,这些对于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而且不懂编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努力的积累着自己的工作经验,不能不说我是在体验之中慢慢的成长起来的,在今天我把这些宝贵的经历讲给大家听不是要告诉大家我是多么的优秀,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也许你们每个人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尤其是那些刚刚接触业务的新人,我希望你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不要害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你就能战胜自己,成长为统计局的栋梁。

二、工作是一种追求,我用踏实去面对。调入社会科以来,我把这次调换岗位当作是党考验我的又一道桥梁,虽然我的工作还没有开始但是我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认认真真地去做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工作,现在我已经了解了网上报送的工作流程,了解了社会科涉及的基本指标,相信通过年报的开展,我会给组织上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今天我竞聘的是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副科级干部,我对自己竞争的优劣势也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而且对于单位的中层领导的工作流程也很不了解,自己一直从事农业方面的业务工作对信息工作业务上估计比较生疏。信息工作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繁琐的工作,小到每一个字达到每一条等待的信息,我们都需要细心的审核校对,我也曾经和正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家人进行探讨过,其实告信息工作的人是不能只做办公室的,我们需要了解的除了身边的讯息,还需要更为广阔的思路和建议等待我们提出和挖掘,信息工作者需要的是全局观念大局观念,要有放眼世界和未来的远见。而我可能缺乏的就是这些东西。其次自己的认识交际网不是很广,自己的内向性格可能是导致我不善交际的原因。信息工作需要的是个方面各部门的沟通如果交际面狭窄可能某方面会有所桎梏。但是我相信有这么一句话大家都听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实人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相信如果我能够从事此方面的工作我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我的优点除了五年的工作经验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我的生活经历。我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从上大学开始至今我一直在城市生活,对于城市也有所熟悉。另外从我所学的专业来讲,我所学的是管理学专业,这个专业的好处就是所学的知识面较广,小到市场客户,大到财务会计,生产经营,人力资源,法律常识等等领域都有涉猎,这种知识的综合性对于城乡结合日益现代化,新型化的今天无疑是很有优势的。

那么如果我有荣幸踏上副科级领导这一岗位,我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四对”:一是对上当好参谋。不管我到什么岗位,作为单位主要领导的助手,我都将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小学生”的位置上,自觉向主要领导学习,向主要领导看齐,为主要领导参谋,力争参在要害处,谋到点子上。二是对下当好领导。从普通科员走上副科级领导岗位,我会迅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将充分努力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动作用,努力把自己分管的工作抓起来,抓出亮点抓出特色,绝不给领导丢脸。三是对内搞好团结。团结本科室和其他科室的同事,齐心协力抓好工作。四是对外推动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将努力发挥我局信息来源渠道多,种类多,数量大的优势,把我局的城乡经济信息工作提升一个台阶。

城乡经济范文篇7

一、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3.农民收入水平比城镇落后8~9年。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992~1993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4.农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收入低4493元。1978年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元,到1985年差距突破300元,随后几年每年再扩大100多元,到1992年差距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1997年突破3000元,2000年就突破了4000元。预计2002年将突破5000元。1978-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每年扩大20-30元,1985-1992年每年扩大100多元,1992年以后每年扩大300~400元,最近两年每年扩大500元。

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2001年农民家庭人均各种支出2780元,其中家庭经营支出占696元,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78元,缴纳税费支出91元,非生活消费支出占到家庭支出总额的31%。

(二)社会福利差距。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有人对1994年城镇居民享受的公有住房、公共医疗及保险福利几项进行统计,人均大致1081元,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收入1221元的83.4%。世界银行1997年的估计,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应在4: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户农民全家的年纯收入。

(三)财产差距。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根据1996年的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8831元,农村为1025元,二者之比为8.6:1。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差距应不会减少。有人估计1999年农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00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1570元。如果以3口之家计,每户农民家庭存款平均不足4800元,而城镇居民家庭的存款超过34700元。农民家庭存款余额仅相当于城镇家庭的零头。

再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大致可看出财产的差距。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90.43元,同期农民人均财产性收A38.15元,城乡之比为2.37:1;2001年城镇人均财产性收3,134.62元,农村是41.05元,城乡之比扩大到3.27:1。

(四)生活水平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31:1,1990年扩大到2.95:1,1995年为3.4:1,1999年达到3.53:1。农民的消费水平本来基数就比较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又明显低于城镇居民。1990年到1999年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77%,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87%。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相差9年左右。

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城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0.5台,电冰箱8l台,洗衣机92.2台;农村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54.4台、13.6台和29.9台,分别相当于城镇拥有量的45%、17%和32%。城乡之间其他耐用消费品如音响、空调、电脑、微波炉等的拥有量差距更大。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在整个生活消费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农村为47.7%,农村比城市要高出10个百分点。

二、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城乡其他方面差别,单从产业自身的扩张性上来看,农村就自然地处在劣势。城市产业比农村产业更具扩张性,一般情况下城市经济发展要快于农村。最近10年中,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二、第三产业上升10多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村改革率先启动,农村在经济机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农村的第二产业曾经有过较快的增长,但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导致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降了下来,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乡镇企业停滞不前,甚至还有萎缩。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促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尽管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投人,但国家所有大型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如果过去农村为企业发展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优势已经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的体制仍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体制的差异大大缩小。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仍然在发挥作用,福利制度、税收、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都可能会促使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比如城镇福利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但农村福利制度的建设还没有能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即使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农村与城镇也有很大的差别。全国城乡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要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高于城市。同样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拨款和教师工资城乡间也存在较大差别。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每个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265.78元,而农村只有198.69元,最高的上海达1216.85元;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492.04元,农村只有392.59元,最高的上海达1535.83元。在城镇一些理所当然的社会福利,在农村农民还必须支付费用。如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优抚对象、乡村公路、农村教育等都需要农民交费。尽管税费改革取消了这些方面的收费,但增加了农业税,实际上以农业税的形式收取了这些费用。农民的年纯收入只有2300多元,距个人所得税收取的低限相差甚远,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却要在未扣除生产成本的条件下缴纳8.4%的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税费改革后),如果将这一税额折合成以增加值为基础的税率,大致在40%,这与其他行业17%的增值税税率相比,反差极大。

城乡隔离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即使是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只要城市和乡村之间是相互开放的,各种要素的相互流动会使城乡之间在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上保持相对的平衡,城乡之间差距扩大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城乡间也许在某个方面差距会扩大,但在另外的方面会得到相应的弥补。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也正是差距的存在才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乡的共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差距也是一种发展的动力。但城乡差距过大,反过来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如果抛开道德、社会公正等因素,单从经济增长来看,城乡差距扩大已成为当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突出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制约,二是人力成本制约。

市场制约是由于农村大量人口收入水平过低,使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挖掘不出来,扩大内需受到影响,经济增长中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难以化解。1980年时我国县及县以下市场社会商品零售额在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为65.7%,1990年这一比重降到53.1%,1995年再降到40%,2001年只有37.4%。1985年时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消费品市场成交总额的80.9%,2001年农村消费市场成交额的比重只有42.6%。农村市场萎缩成为内需不足的最主要因素。

人力成本制约是由于大量人口滞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使在劳动力资源中占到绝对多数的劳动者素质长期难以提高,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最急需的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中间层次的劳动者供给不足,整个社会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衔接,社会劳动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受到影响。近几年打工的农民工资水平上涨很少,大量的农民找不到工作,但不少城市都出现技术工人短缺、工资不断上涨的现象,在一般条件下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成本要比农民工的劳动成本要高出很多。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确立,在人力资源中占绝对多数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在技术、技能和知识上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可见,遏制城乡差距扩大加剧的趋势,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长远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还不大可能,但采取措施防止差距的过分扩大,是极为必要的。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国家财政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不少,其中大江大河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占了相当大比例,虽然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但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直接密切相关的项目并不多。国家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要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农产品储存、保鲜等市场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尽量使用农民工,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1998年以来全国财政累计增收量比较大,国家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城市社会保障方面的增支较多,但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支持方面的支出增加不多。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一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支持农业。目前我国已经采用的绿箱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储备、扶贫与救灾等方面,今后除要继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外,还应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农民收入补贴以及其他方面的农业“绿箱”支持政策;二要在遵守世贸规则的前提下,对受国际市场冲击大、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实行“黄箱”支持。根据有关协议,我国的“黄箱”补贴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而目前我们只有2.3%,增加农业补贴的空间很大。因此,对一些与农民收入关系密切的特殊农产品品种,应适当给予价格支持以及信贷、生产资料等方面的补贴。

城乡经济范文篇8

一、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3.农民收入水平比城镇落后8~9年。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992~1993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4.农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收入低4493元。1978年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元,到1985年差距突破300元,随后几年每年再扩大100多元,到1992年差距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1997年突破3000元,2000年就突破了4000元。预计2002年将突破5000元。1978-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每年扩大20-30元,1985-1992年每年扩大100多元,1992年以后每年扩大300~400元,最近两年每年扩大500元。

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2001年农民家庭人均各种支出2780元,其中家庭经营支出占696元,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78元,缴纳税费支出91元,非生活消费支出占到家庭支出总额的31%。

(二)社会福利差距。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有人对1994年城镇居民享受的公有住房、公共医疗及保险福利几项进行统计,人均大致1081元,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收入1221元的83.4%。世界银行1997年的估计,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应在4: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户农民全家的年纯收入。

(三)财产差距。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根据1996年的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8831元,农村为1025元,二者之比为8.6:1。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差距应不会减少。有人估计1999年农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00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1570元。如果以3口之家计,每户农民家庭存款平均不足4800元,而城镇居民家庭的存款超过34700元。农民家庭存款余额仅相当于城镇家庭的零头。

再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大致可看出财产的差距。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90.43元,同期农民人均财产性收A38.15元,城乡之比为2.37:1;2001年城镇人均财产性收3,134.62元,农村是41.05元,城乡之比扩大到3.27:1。

(四)生活水平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31:1,1990年扩大到2.95:1,1995年为3.4:1,1999年达到3.53:1。农民的消费水平本来基数就比较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又明显低于城镇居民。1990年到1999年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77%,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87%。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相差9年左右。

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城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0.5台,电冰箱8l台,洗衣机92.2台;农村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54.4台、13.6台和29.9台,分别相当于城镇拥有量的45%、17%和32%。城乡之间其他耐用消费品如音响、空调、电脑、微波炉等的拥有量差距更大。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在整个生活消费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农村为47.7%,农村比城市要高出10个百分点。

二、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城乡其他方面差别,单从产业自身的扩张性上来看,农村就自然地处在劣势。城市产业比农村产业更具扩张性,一般情况下城市经济发展要快于农村。最近10年中,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二、第三产业上升10多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村改革率先启动,农村在经济机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农村的第二产业曾经有过较快的增长,但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导致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降了下来,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乡镇企业停滞不前,甚至还有萎缩。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促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尽管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投人,但国家所有大型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如果过去农村为企业发展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优势已经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的体制仍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体制的差异大大缩小。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仍然在发挥作用,福利制度、税收、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都可能会促使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比如城镇福利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但农村福利制度的建设还没有能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即使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农村与城镇也有很大的差别。全国城乡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要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高于城市。同样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拨款和教师工资城乡间也存在较大差别。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每个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265.78元,而农村只有198.69元,最高的上海达1216.85元;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492.04元,农村只有392.59元,最高的上海达1535.83元。在城镇一些理所当然的社会福利,在农村农民还必须支付费用。如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优抚对象、乡村公路、农村教育等都需要农民交费。尽管税费改革取消了这些方面的收费,但增加了农业税,实际上以农业税的形式收取了这些费用。农民的年纯收入只有2300多元,距个人所得税收取的低限相差甚远,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却要在未扣除生产成本的条件下缴纳8.4%的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税费改革后),如果将这一税额折合成以增加值为基础的税率,大致在40%,这与其他行业17%的增值税税率相比,反差极大。

城乡隔离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即使是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只要城市和乡村之间是相互开放的,各种要素的相互流动会使城乡之间在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上保持相对的平衡,城乡之间差距扩大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城乡间也许在某个方面差距会扩大,但在另外的方面会得到相应的弥补。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也正是差距的存在才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乡的共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差距也是一种发展的动力。但城乡差距过大,反过来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如果抛开道德、社会公正等因素,单从经济增长来看,城乡差距扩大已成为当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突出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制约,二是人力成本制约。

市场制约是由于农村大量人口收入水平过低,使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挖掘不出来,扩大内需受到影响,经济增长中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难以化解。1980年时我国县及县以下市场社会商品零售额在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为65.7%,1990年这一比重降到53.1%,1995年再降到40%,2001年只有37.4%。1985年时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消费品市场成交总额的80.9%,2001年农村消费市场成交额的比重只有42.6%。农村市场萎缩成为内需不足的最主要因素。

人力成本制约是由于大量人口滞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使在劳动力资源中占到绝对多数的劳动者素质长期难以提高,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最急需的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中间层次的劳动者供给不足,整个社会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衔接,社会劳动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受到影响。近几年打工的农民工资水平上涨很少,大量的农民找不到工作,但不少城市都出现技术工人短缺、工资不断上涨的现象,在一般条件下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成本要比农民工的劳动成本要高出很多。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确立,在人力资源中占绝对多数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在技术、技能和知识上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可见,遏制城乡差距扩大加剧的趋势,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长远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还不大可能,但采取措施防止差距的过分扩大,是极为必要的。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国家财政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不少,其中大江大河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占了相当大比例,虽然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但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直接密切相关的项目并不多。国家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要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农产品储存、保鲜等市场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尽量使用农民工,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1998年以来全国财政累计增收量比较大,国家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城市社会保障方面的增支较多,但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支持方面的支出增加不多。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一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支持农业。目前我国已经采用的绿箱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储备、扶贫与救灾等方面,今后除要继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外,还应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农民收入补贴以及其他方面的农业“绿箱”支持政策;二要在遵守世贸规则的前提下,对受国际市场冲击大、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实行“黄箱”支持。根据有关协议,我国的“黄箱”补贴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而目前我们只有2.3%,增加农业补贴的空间很大。因此,对一些与农民收入关系密切的特殊农产品品种,应适当给予价格支持以及信贷、生产资料等方面的补贴。

城乡经济范文篇9

一、农区畜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开展的必定途径

1.农区畜软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才能强,可辐射城乡经济

一方面,畜牧业经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重要农产物消费,并将少量粮食、秸秆、饼粕等农副产物转化为肉蛋奶,既充沛应用了资源,放慢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完成了生物转化增值。另一方面,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干产业的开展,延伸了产业链条,进步了产物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尤其是随着畜产物加工企业快速崛起,一批古代化的畜产物加工及饲料、兽药消费企业群也将随之树立,其消费、加工和贩卖的链条将延伸到小城镇和村落,成为城镇经济开展的紧要构成局部。

2.农区畜软业属于典型的休息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少量休息力失业

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对大自然和土地资源的间接依靠很小,更大水平上应用了人力资源,能较多地吸纳乡村剩余休息力,可有用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畜牧业开展不只间接吸纳了大批的充裕休息力,一同带动相干产业的开展,为乡村充裕休息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推进了乡村休息力的有序转移,推进了城镇化进程02000年畜牧业在本国曾提供了8000-9000万个休息失业时机。尤其是奶类,假如人均占有量按全国均匀程度算,也就是每人每月喝0.5公斤牛奶的话,一年中单单一个河南省就可布置20多万城乡休息力参与牛奶消费、加工、贩卖等相干环节的任务。

3.农区畜软业是增长农夫支出的紧要途径

畜牧业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增长农夫收人方面有其独具的长处。一是畜牧业搜盖面广,不同地域的广阔农户都可经过开展畜牧业增长收人;二是畜牧业投资少、奏效快、商品率高,从而是农夫现金收人的重要来源;三是畜牧业对土地依靠度低,单位面积产出较高;四是畜牧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可使粮食转化增值,又可增长无机肥以进步农产物质量,完成降本增效,大幅度增长农夫收人。据调查剖析,2001年农户豢养1头猪可盈利70元左右,1头奶牛盈利2500元,1头肉牛盈利370元。河南全省农夫人均纯收人增长额37.46元中,来自畜牧业的为26.18元,对农夫增收奉献率达70’0,畜牧业已成为农夫增收的“重头戏”。

4.农区畜软业的超强开展可推进农业古代化进程

开展畜牧业是调节优化农业和乡村经济构造的紧要内容,有利于推进农业古代化进程。兴旺国度的经历标明,古代化农业的必要要求重要有三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紧要到达50%以上;农产物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在3:1以上;农产物的商品率在50’/o以上。目前兴旺国度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据测算,畜牧业增长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可拉动第一产业增长值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本国消费总值增长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省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普通都在30%左右,开展畜牧业前景宽广,潜力宏大。

二、放慢开展农区畜牧业的对策思考

1.改造或扩展种植业构造,建立畜软农业

畜牧农业是较种植农业更高等、更为完善的农业形状,它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种植业为根底,以加工业为先导的一种产业体系。建立畜牧农业近期最具理想意义的就是能够有用缓解农区目前人畜争粮的矛盾。农区种植业构造试图由“粮+经”的二元构造调节为“粮+经+饲”的三元构造已历经多年,但由于农业规模运营开展滞后,“饲料作物”要同粮食作物争面积、争产量,在粮食主产区施行阻力较大,效果不甚分明,对此应在粮食消费目标上实行政策性倾斜。一同,重点采取种植业外部改造的方法,即转变消费运营观念,打通粮、经、饲三种产物互相转化的渠道,既注重三者比例,更强调“三位一体”的藕协作用,把目的由亩产多少粮食转变为亩产多少蛋白质。改造普通玉米为高赖氨酸玉米,进步高蛋白玉米产量,进步玉米饲料报酬率。此外注重种植业的内部扩展,增强“养分体农业”建立,即农业消费不以获得作物的籽实局部为目的,而是以播种作物的茎叶等养分体为目的以取得经济产量,充沛发掘非竞争性农业资源潜力,从而为农区畜牧业的疾速开展奠定物资根底。

2.以开展扔业为重.点推进畜软业构造调节

农区畜牧业要大开展,必需按照本国外市场需求,依赖科技提高,改善畜产物种类构造,进步产物质量,加强市场竞争才能。要放慢开展牛羊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把开展奶业放在突出地位。目前我国肉蛋产物人均消费量均已超越世界均匀程度,但奶类人均消费量却仅有6公斤左右,与亚洲国度人均47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左右的程度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要积极稳妥地引进、推行先进豢养和繁衍技巧,发掘出进步奶牛的减产潜力,在不停增长养殖数目的一同,增强种类的改进,树立优质奶源基地,进步全体产奶程度。生猪消费应在稳固数目的根底上,放慢种类改进,优化猪群构造,增长合适市场需求的优秀“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禽蛋消费要控制开展规模,进步消费程度。禽肉消费要在增长数目的根底上,重点进步产物质量。鼎力开展牛羊消费,放慢肉牛的种类改进、前期育肥和产物分级等技巧推行;放慢肉羊种类改进和山羊的肉用化进程。

3.进步畜产物加工深度,增长加工品在畜产物消费中的比重

一个好的加工项目和企业能够明显增长产物的附加值、带动一批产业的开展和促进外地支柱产业的构成。目前兴旺国度舀人均肉制品消费已占肉类总产量的60%-70%,我国实行规模化、迷信化消费的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大约4%。欧洲国度丈人均肉制品占有量约50公斤,我国不够2公斤。相比之下我国差距也很大,且加工技巧落后,加工深度不够,短少优质高档品见种。必需鼎力开发冷鲜肉及快餐食品,开发蛋粉、液体蛋等新型主蛋制品,促使上市产物多样化,加强产物市场竞争力。要增强畜旨产物消费、加工、保鲜、包装、贮运、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技巧创新和技巧改造,增强对畜产物的综合应用和深度加工,树立品牌认识,进步产物质量和层次,进步加工的综合效益。注重基地建立,故在畜产物集中产区培植树立一批包括冷藏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加工企业,开展古代物流重心,放慢畜产物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直团体化和古代化步伐。

城乡经济范文篇10

这次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县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县委常委会对开好这次会议和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战胜了非典疫情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不利影响,成功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过去的5年,我们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明显变化,广大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农业农村的发展,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的5年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一)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5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的方针,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从深层次上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了热区重点发展甘蔗、“两烟”、优质稻、水果,温凉山区重点发展茶叶、马铃薯、核桃、石斛,高寒山区重点发展畜牧业、林业的环线产业带,呈现出“百业齐兴”的良好态势。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确保了粮食总量平衡。抓好畜牧业养殖大户、专业户的指导扶持,畜牧业规范化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研究出台了“两烟”、茶叶、核桃、甘蔗等产业发展意见,大力发展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年,“两烟”实现产值2870万元,比年增长3.4倍;甘蔗种植面积巩固在13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1721万元,比年增长76.5%;茶园面积巩固在10万亩左右,实现产值12500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年增长8.13倍;核桃发展到1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2200万元,比年增长7.4倍。同时,加快石斛、工业无毒大麻等特色新兴产业的培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征初步显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力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涌现了一批地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了全县产业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由年的4.71亿元增加到年的9.6亿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1451元增加到年的2174元,年均增长8.4%。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5年来,持续不断加大“三农”的投入,财政用于“三农”资金支出2.58亿元,比前5年增长60.2%。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实施了一批农水灌溉、土壤改良和整理、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成高稳产农田1.5万亩,解决了3.51万人、1.4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水利化程度达56%,比年提高2.73个百分点。积极实施“农网改造”和“通达工程”,一批“无电村”、“无电户”用电问题得到解决,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55.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有效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扎实开展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和沼气池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以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两基”和“普九”成果,“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99.8%。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困医疗救助制度为主的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户为单位参合率达91.61%。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全县共有12.2万人次享受低保金1357.3万元。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共发放各类救助金5177.1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化乡村”工程顺利实施。

(四)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创新方法、完善措施。实施了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易地搬迁、产业开发、劳务输出、PRCDP项目、小额信贷扶贫、“千村推进万户脱贫”等一系列扶贫工程,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3亿元。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序开展,共完成培训转移10955人次,有序输出7095人。制定实施了农村特困家庭生活救助方案,建立了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了群众吃饭穿衣和无钱看病等困难。贫困人口从年的12.4万人减少到10.55万人。

(五)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特税、屠宰税、乡统筹和村提留,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农民减负900多万元,企业减负500多万元,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目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稳妥进行,顺利完成了两个乡镇的撤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林农养林、护林意识进一步增强。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财县管”和“村账乡代管”全面推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组建了龙陵县非公贷款担保公司,有效解决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难问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确保了粮食安全。全面完成了供销系统改革,实现了连续3年汇总盈利的目标。乡镇农业、畜牧系统改革顺利实施,其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围绕“5句话20字方针”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的原则,把新农村建设与产业扶持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平安创建”相结合,按照“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56万元,开展了3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涌现出一批以核桃、石斛、茶叶、甘蔗等产业为支撑的百万专业村,“一村一业”的格局初现雏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

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明显增强。完成了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全县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4.48%,一批善管理、懂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对当选的村支书、主任进行了系统培训,增强了村“两委”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下派9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充实了农村基层工作力量。从优秀村(社区)党员干部中定向考录2名公务员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极大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以“三万三讲”、“十星级文明户”、“循环报刊进农村”、“廉政文化进农村”、“五下乡”等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县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和谐村、文明村、平安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社会治安好转,群体事件和恶性案件明显减少,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巩固了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宏观环境带动和长期积蓄内在力量助推的结果,是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市委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三农”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战在农业农村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良好的祝愿!

5年的实践证明,中央、省、市、县关于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符合农村实际,深受农民欢迎,所采取的工作措施是正确有效的。5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加强“三农”工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责任不松懈;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党的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把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必须始终坚持优先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关心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变化,以新变化带动新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农村工作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的52.5%,全省平均水平2634元的82.5%,比全市平均水平2365元还低19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高达4.26:1。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和城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象仍未根本改变,乡镇之间、各类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近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二是农产品供给的形势严峻。我县粮食总产达到10.01万吨,比年仅增长2.7%。随着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城镇规模扩大,全县耕地总面积逐年减少,虽然目前人均耕地有1.47亩,在全市5县(区)是最高的,但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单产低、人均生产不足,科技含量和生产率不高,使主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提高耕地整体效率,确保粮食稳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不断增大。三是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仍处于“多、小、散、乱”的状态;行业组织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形式和载体,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田园与工厂、市场与农产品、信息与农户、科技与生产难以有效对接,特别是农户自发种养、自主经营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加之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导致综合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四是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滞后,乡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问题突出。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发展仍然落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公共服务的能力弱,城乡之间的反差较大。缺乏村级集体经济支撑,“空壳村”现象比较普遍,村级债务负担较重,解决和消化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上级依赖程度高。六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要素投入的要求迫在眉睫。受总体财力影响,县、乡财政直接投入农业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我县农业仍然是弱质的产业,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的环节,农民仍然是困难的群体,农村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农村工作仍然处在艰难爬坡过坎阶段,做好“三农”工作任重道远。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有重点地加快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认识统一到党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吃透上情、掌握县情、了解下情方面狠下功夫,找准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我县“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的形势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省委、市委强农惠农的决心和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作为主题,在支农惠农的资金、政策方面将给予更大幅度倾斜。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省委、省政府结合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着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提速行动、农民持续增收促进行动等“十大行动”。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从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各级对抓好“三农”工作的决心、力度前所未有。只要我们充分用好、用足、用活、用实这些政策,就能开创我县“三农”工作的崭新局面。二是市场对农产品总体需求进一步增加。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产品加工用途不断拓展,国内农产品需求总量增加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为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利用的抓手。但受资源短缺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制约,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这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剧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供需矛盾。这一趋势的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从另一方面,为我们今年农业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和潜力。三是周边环境稳步改善,我县优势日益彰显。随着国家、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龙陵的区位、环境、资源等优势日益显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大通道建设为我县农产品开拓国外市场和利用境外资源开辟了广阔空间;构建面向南亚物流中心、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保腾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开工建设为我们今后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创造了良好条件,将进一步增强我县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四是抓“三农”工作的机制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摸索出一条“扶产业强基础带环保促增收”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如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和蔗区道路建设,农业灌溉和农村运输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发展“两烟”、甘蔗、茶叶、石斛产业,为农户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五是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进取观念日益增强,农民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渴望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同志们,抓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我们既要充分看到过去5年取得的成就,又要正视当前困难;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准确把握形势、客观分析利弊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加快完善政策措施,从宏观着眼,从具体入手,多做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确保做到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县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努力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根据对总的形势的判断和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和创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力度,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实施“422”工程为突破口,坚定不移走龙陵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县“两会”已明确把实施农业“422”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既是我们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把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二是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三是要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四是要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五是要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努力方向。围绕以上原则,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稳”字上打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98%属于山区,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确保粮食供应、总体平衡是我们实现社会稳定,经济稳中求快、好字当先、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大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在10万吨以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夯实硬基础,也要强化软基础,“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主要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在提高单产、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奠定基础。

第二,要在“特”字上作文章,确保农民增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以良种推广和吨糖田建设、茶叶精深加工、畜牧产品升级、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提升甘蔗、茶叶、畜牧、林业四项亿元以上产业。二是以规模化种植、标准生产为目标,积极培植石斛、核桃两项上亿元产业。集约化栽培石斛2万平方米,新植核桃5万亩,初步实现集约化发展。三是以挖潜提质增效为手段,加快发展“两烟”、工业无毒大麻两项3000万元以上产业。确保今年烤烟5万担、香料烟2万担收购任务的圆满完成,种植工业无毒大麻1400亩。同时,大力抓好草果、木薯等新兴产业的培植,确保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第三,要在“新”字上找出路,确保组织到位。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构建信息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服务平台。创新行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两社一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在新行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实现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行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突出发挥行业组织小作坊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年重点研究成立石斛产业协会,促进石斛产业发展。努力培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牵引作用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依托非公贷款担保公司、小额信贷、联保贷款,着力解决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户“贷款难”问题,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拓展对外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逐步完善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服务。整合信息网络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第四,要在“实”字上下功夫,确保措施落实。年初,县委、县政府已对今年我县几项重要农业产业培植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干部、在于抓落实。一是责任要明确到位。当前正值抓好“三农”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已明确任务的,要早规划、早部署、早落实。责任措施要具体,各项奖惩措施要落实到乡、村、组,到个人。二是科技措施要到位。要强化科技服务,农业科技人员要深入下去,采取包村、包片、包地块,将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三是组织供应要充足。农资部门要提前做好各类农资储备,加强农资安全检查,确保农资安全。各乡镇要在已开展农田水利冬春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回头看”,开工项目要加快施工进度,未开工的项目要抓紧实施。

(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以来,在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进行了试点,已取得一些经验。如重庆市采取“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等办法,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就我县而言,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既可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又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和探索出路。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按照“南大门、德宏后花园”、“显山、露水、见秀”的城市建设定位,着力打造以旅游服务、龙玉展销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膨胀城市人口,提升城镇内涵品位,提高城镇化水平。认真实施“两极”带动战略,结合乡镇特色,科学谋划小集镇建设发展思路,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全县集镇发展。要探索创新农村建设、管理的新模式,以科学、人本理念经营农村,完善农村基本服务功能,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城镇商贸流通、促进就业、完善保障等功能,并向周边农村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和扶持,积极创建、吸收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园区,成为对接大市场、连接千万家的重要枢纽,增强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努力形成农村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强化项目储备,加大“三农”投入。近几年来,随着财力的改善,我县逐年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投入,但与农业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大相比,仍是“杯水车薪”。要认真研究今年中央、省委、市委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全市、全省、全国的大局中来谋划,正确把握好中央和省、市资金投向,并结合我县实际,对照不同政策措施及时调整跟进,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超前做好项目储备,主动向上对接,争取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为我县“三农”服务。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消除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稳定转移。

(三)以民生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积极创造就业条件,着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就业岗前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调教育公平,着力解决农村孩子“读书难”。深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教育基金、阳光助学工程,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着力解决农民“就医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抓好扶贫开发,着力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难”。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方针,围绕继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两个目标,全面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今年重点完成57个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培训转移劳动力3000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保障难”。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救助相配套,特殊救助、临时救济为补充的城乡救助体系,不断扩大农村低保范围。继续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程和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特困群体在基本生活、大病医疗等方面的困难。繁荣农村文化,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戏难”。以繁荣县乡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文化为载体,推进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创编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积极推进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学科技难”和“看电视听广播难”。抓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大广播建设工程,以及农村电影放映和循环报刊进农村工程,解决群众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

(四)以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三级联创”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党建示范点为指引,深入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办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依法保障农民群众选举权、直接提名权、投票权、罢免权;完善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坚持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机制,切实推行村务公开,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选派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抓好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和改进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保障开展指导员工作必要的工作经费、培训经费。派出单位要加强对指导员驻村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搞好统筹协调、工作指导、督促检查,各乡镇要积极为指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挥指导员在反映村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出谋划策、调解纠纷、指导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新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服务“三农”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扩大群众参与和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村探索建立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服务员制度。加强农村警务和消防工作,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五)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继续推进县乡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准确把握好林改的方向和政策,坚持高位推动,强势推进,严把质量,积极探索推进林木林地流转、林业投融资机制、生态公益林保护利用、林木采伐管理、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产权制度,年内确保完成林改主体改革任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三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资金合作组织组建的试点工作,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对加快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小学专科以上、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80%和70%,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同时,要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

(六)以整合项目资金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注意总结经验,克服“急、偏、高、同、等、放”的思想和工作倾向,围绕“八大工程”、整治“十乱”的实施,不断扩大试点范围,采取政策支持、以奖代补、舆论宣传、荣誉激励等形式,充分保护和调动干部群众和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从今年起,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稳步推进的原则,县、乡分级办试点,全县力争每年推进30个以上自然村的试点工作,其中,县级每年统一办1—2个试点,每个乡镇根据条件在县级财政适当补助的基础上力争办好3—5个试点。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形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目前我县县、乡换届刚刚结束,领导岗位设置发生较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都必须有人负责抓“三农”工作。在这关键时刻,涉农部门、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三农”工作上,认真履行对“三农”的组织领导责任,在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三农”工作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确定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大局。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县委已调整充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并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工作职能等方面都要有所强化。各乡镇党委也要相应作出调整,切实加强党委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

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不解放思想不行,口头解放行动上不解放不行,明解放暗不解放不行,你解放我不解放也不行,思想解放了不真抓实干更不行,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根据省委、市委的部署,县委决定近期开展一次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各级干部特别是我们农口的干部和乡镇的同志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责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跳出单纯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建农村的思维方式,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要跳出单纯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的传统思维方式,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要跳出老的条条框框,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积极营造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在实践中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加快步伐。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问计于民的工作,了解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研究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解决工作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感情,用心工作,用心干事,不搞脱离实际、超越财力的“政绩工程”,不做“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的事情,努力把政绩留在青山绿水之间、印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三)继续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中央、省委、市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深受农民欢迎。我们要继续坚持,深化落实,确保已有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部门、各乡镇要全面清理针对农村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降低农民负担;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和举措,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要积极借助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好这些政策措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支持,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了解、掌握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好自身的应得利益。

(四)加强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