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9:40:28

城乡结合

城乡结合范文篇1

一、城乡结合区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一)10人以下小型餐饮店二次污染严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城乡结合区域餐饮店多数为10人以下的小型作坊式经营场所,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缺少有效规范的管理制度,“大锅饭”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严重的食品原料二次污染问题。如多数小餐饮店的从业人员是家庭成员或雇用临时人员,普遍无健康证、店内环境卫生差,消毒设施不完备。调查中涉及的120户小型快餐店,75%以上的没有合格的消毒设施,40%以上的出现生熟菜混放现象。

(二)城镇边缘餐饮店原料进货把关不严。一是缺少统一的配送机制。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小餐馆没有固定的蔬菜配送渠道,以分散农户送货、采购人员临时到农贸市场购买等方式购入蔬菜,选择采购对象主要决定于蔬菜价格。二是缺少自检设施。购入用于直接加工熟食的蔬菜等原料,由于没有完善的自检设备和自律制度,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三是食用油来源情况不明。今年以来,市工商局先后查获3起私炼“地沟油”的案件,现场查扣“地沟油”1000余公斤,据当事人交待,其炼制的部分“地沟油”流入城乡结合区域小餐饮店,由于没有销货台帐,执法人员难以全面追查到消费领域。

(三)农贸市场裸装食品受环境污染严重。农贸市场是由许多露天摊位组成的混合型经营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多个种类的经营业户共同聚集在一起,包括农资、衣服、日用商品等,这样的环境下混合经营熟食摊位极易受到二次污染。同时,裸装食品个体经营者限于经济条件,无法配备大型安全防尘设施,尤其在夏秋季节,农贸市场中大量的裸装食品安全隐患很大。

(四)流动食品经营摊位无照经营现象较多。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村民迁入城乡结合部从事个体户经营活动,多数属于临时性的流动经营业户,无法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明。一是往往采取不悬挂门头、开门经营关门居家等方式经营。二是餐饮店涉及到卫生部门的前置审批等限制,无法办理工商执照,但附近居民有消费需求,工商部门取缔困难。三是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工商部门推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难以落实到位。

(五)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维权意识较弱。通过在集市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群众维权的第一选择是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的有60%以上的群众选择怕麻烦、就此放弃,选择到工商部门投诉的比例明显偏少,部分群众不知道消费投诉的热线电话,维权意识薄弱。

二、城乡结合区域食品隐患形成的原因

(一)城乡结合区域外来人员流动大。城乡结合部远离城区,房租及日常消费水平与城区内部相比较低,比较适合外来打工人员居住需要,导致城乡结合区域的临时流动人员量较大。流动人口的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对不高,法律及维权意识不强,不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所知甚少,对食品的辨别能力较差,在购买食品时一味追求价格便宜,由此催生出质次价低的不合格食品大量销往城乡结合区域。同时,部分流动人员受利益驱使,加入到制假贩假的行列,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城乡结合区域人员法律意识低。一是城乡结合部从数食品经营者是外来流动人口和本地失地农民,他们认为自己做点小生意,靠劳动挣钱合情合理,这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较弱,缺少市场经营知识和成熟经验。二是因嫌麻烦或是对政府部门存有抵触情绪,认为无照经营不是什么大过错,不必去办照,属于知而不律的行为。三是逃避工商监管,从事制假、售假等违法活动,利用消费对象是弱势群体或在本地停留时间较短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违法经营。

(三)城乡结合区域执法监管力量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工商所一般人员较少,而辖区面积较大,工商所快速检测设备配备不足,能够实现食品快速检测的种类较少、范围有限。同时,由于检测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日常监管的及时和高效,推行的索证索票、建立进销货台账等自律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经营户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也导致监管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四)相关执法部门监管工作协调难。做好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房屋出租、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公安部门,餐饮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问题涉及到卫生部门,生产环节食品质量涉及质监部门,城市道路流动摊贩管理涉及城管部门。目前,各部门还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往往独自开展专项整治,效果不够理想。最主要的是,工商部门要进行整治活动,必须要得到街道办和村委会的支持,而乡镇一级的政府出于维护稳定、发展经济等各种因素的考虑,对工商部门的工作采取支持但不表态、表态但不明确的做法,客观上增加了查处难度。

三、工商防控食品安全隐患的建议

(一)推行“超市下乡”防控制度。连锁超市在购销货方面有着严格的程序,并对所售商品实行统一配货,把好进货源头就能确保各连锁店的食品安全,要利用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机会,与连锁超市进行会谈,动员超市经营者推进超市下乡。同时,可与超市进行联合调研,利用掌握的企业信息和市场调查情况,充分向超市说明城乡结合部存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以此加快推进超市下乡活动,逐渐淘汰小食杂店,净化群众的消费环境,也方便工商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

(二)推行分级分类连锁经营制度。针对目前流动摊贩较多,管理较为混乱的现实,建议组织协调规划局、公安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进行统一的市场规划,在城乡结合部人口较多的地方兴建若干市场,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今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工商局牵头组织的蒿泊大集整体搬迁工程顺利实施,新建的闫家村市场不仅满足了周围群众的生活需要,带动了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而且使食品监管更为有序,为其他市场的建立、搬迁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参考。

(三)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工商部门要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要继续加强对乡镇工商所的支持力度,在人员配备、硬件配备、车辆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基层工商所有足够的人员和时间对辖区进行全面的检查监管。二是加强对食品检测人员的培训,完善日常检测和快速检测制度,使食品检测常态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警示制度,做好消费预警工作。三是推行举报奖励制度,建立一支社区食品安全联络员队伍,同时发挥消协的监督作用和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做到群防群治,综合治理。

(四)提升城乡结合区域消费维权意识。应继续加强对工商部门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切实做好每年的“3.15”系列宣传活动,并可考虑组成“送法下乡”宣传队,进入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宣传法律法规和消费常识,展示假冒伪劣商品,并现场受理投诉、举报,扩大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提高附近居民的维权意识。二是可印制工商宣传册、宣传画或温馨提示,张贴在城乡结合部人口流量较大的车站、餐饮店等处,将宣传工作做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维权氛围。三是通过电视等媒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景模拟等案例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消费警示,发动群众举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五)建立相关部门联合防控制度。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仅靠工商一个部门难以管好。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组成食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建立以工商部门为主,公安、城管、规划、卫生、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明确乡镇政府、村委会以及各部门的职责,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调度、各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真正有效的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城乡结合区域食品监管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城乡结合部的一些乡镇政府、村委会由于自身利益,可能对工商工作采取不配合的做法;随着政府的城区扩建计划,这一区域也已纳入政府的总体规划,因而工商机关要开展监管工作,必须要多与上级政府协调,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此外,联合执法行动中的公安、城管等部门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协调,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

城乡结合范文篇2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制定了《市城乡规划局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局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同志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涛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乐勤同志、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局属单位和科室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市规划监察支队,支队长李国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城乡结合部未经批准擅自扩建、改建建(构)筑物专项治理日常工作。

二、强化宣传,造浓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作用。一是主动协调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1月19日《日报》刊登《现场:乱搭乱建让业主揪心回访:违规建筑已全部拆除》一文,对规划局专项治理工作表示肯定,拆除违规建筑后,得到了住户和记者的好评,纷纷表示对规划局的感谢。二是通过宣传牌、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窗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专项治理宣传教育。悬挂宣传横幅、标语26幅。三是在调查摸底的走访过程中进行政策宣传。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涛同志亲自带领规划监察支队执法人员向违建户宣传违规建设的危害性,告知城市规划的严肃性,竭力化解矛盾,尽力通过政策宣传使大多数人能够配合治理工作。广泛的宣传发动和造势,营造了良好的治理工作氛围。

三、建立机制、总结经验

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巡查管理机制,坚持每日巡查制度并做好巡查文字记录和照片记录,做到边巡查边宣传,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在整个专项行动期间,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会同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同志和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同志多次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全面仔细的清查,并制定了巡查内容和巡查区域。对支队每日巡查提出要求,对擅自扩建、改建建(构)筑物的违规建筑坚决拆除的指示。

城乡结合范文篇3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郊区化”的扩散现象越来越突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与经济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做好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与布局,让其在为城市发展中提供土地与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了休闲空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部的界定与特征。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出现了“郊区化”扩散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在城区与乡村连接地带,出现了既不同于城市,又异于农村的过渡地带,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城乡结合部。

有关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中欧地理学所提出的“边缘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之后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提出了“城市边缘带”;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1953年W.C.麦坎等人提出了“限制边缘带”和“扩展边缘带”等概念。[1]我国有关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交错带和城乡结合部。一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位于中心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具有城市与乡村双方面特征的过渡带。”[2](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决定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互相交融、不可分割。从地理位置上而言,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是一个过渡地带,但其与城市和农村的界限无法进行精确划分,他是与城市和农村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

2、两重特性、动态发展。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但同时又兼有两者的特性。这部分区域既受城市又受农村的经济与发展辐射,区域和位置呈现以城市为核心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性。

3、资源丰富、市场后盾。相对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上的补充。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往往还承担着城市市场,尤其是农副食品供应后盾的作用,是城市菜篮子的源头。

4、绿化依托、休闲去处。相对于城市高楼林立的状况,城乡结合部则生态环境更为清幽。随着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的拓展,城乡结合部会成为都市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首选之处。不仅如此,城乡结合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的空气环境和生存质量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三、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recreationalagriculture,leisureagri-culture),最早是台湾用词,我国大陆地区早期惯称为“观光农业”,后也称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其它相关的名词有:观光休闲农业、观赏农业、观尝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十余种。[3]休闲农业最早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当时英、法、意约有60多万家农场为乡村旅游者提供住宿,瑞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的诸多农场也开始改造旧式农场,通过开发传统农舍、沿海乡间别墅、手工作坊、葡萄园等特色项目来接待乡村旅游者。到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块田地,供市民做自给自足的小菜园。[3]近20年来,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德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德国休闲农业的主旨是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作用体现为“食”与“绿”。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大致与德国的市民农园相同。[3]根据先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可知,虽然休闲农业中规模较大、但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四大类九种形式。分别是:第一类,农业型休闲,包括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园公园、教育农园;第二类,生态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第三类,度假型休闲,主要包括休闲农村、农村留学、民宿农庄;第四类,文化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民俗旅游。

(二)休闲农业的特征。

1、休闲农业依赖众多资源,以农业为主。“休闲农业”字面上带有“农业”的产业性质界定,但理论界对于休闲农业到底应该归属第几产业,目前尚无定论。休闲农业横跨第一、第二和和第三产业中,其依托的资源也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大家公认的是,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而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往往城乡结合部要优于主城区,尤其是农业资源的城乡结合部优势更为明显。

2、主体资源的容量有限,需要长期的保护。一个休闲农业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极限值和一个最适值。超过容纳上限的游人的过度密集会引发诸多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甚至影响区域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又极易为人为活动所破坏。这要求我们在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的同时,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眼光,开发与维护并重,并且要长期关注资源的保护。

3、游客参与的程度很深,与环境相互影响。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的形式主要有4大类9种,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面对众多休闲形式,游客的参与也各式各样,如直接参与农业生产、采摘农产品、品尝农产品、体验农家菜等生活生产实践。可见,休闲农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游客的参与度很深。游客在享受相关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活动的同时,他们的行为又会反作用于文化、资源、甚至经营管理模式等等。所以游客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4、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教育休闲两不误。我国目前农业休闲游的典型形式包括森林旅游、观光农园、农园公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群的追捧,因为这种休闲方法,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比如,民俗旅游还可以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再比如,市民农庄,农村留学等形式还能体会动手的乐趣,教育下一代农业科普知识,并让他们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所以这种休闲方式是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休闲教育两不误的,正因为如此,休闲农业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喜爱。

四、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基于对城乡结合部特征的分析和休闲农业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着深远的发展意义,这种深远意义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模式的建立:

(一)市场化生态保护模式。

都市发展依然需要依托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需要城乡结合部大量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支撑,这是两者的共同点。我们相信,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的深入开发,这个理念更会深入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那么生态保护意识与行动也必将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还为农业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很好地节约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一条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短渠道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休闲农业的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项目的开展,都市消费者可以最直接地享受到来自田间地头的“绿色蔬果”。这样不仅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的耗时和加价,还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度。可以说这种短渠道的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民和消费者都是最好的模式。

(三)生态式周末度假模式。

城乡结合部位于主城区的,地缘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并且路程不算远,一般当天或两天足够休闲和往返,适合都市人周末短途出游。因此对于这种生态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必将越来越受到都市人口得追捧,必将成为短假期内旅游的主要选择。

(四)寓教于乐的自留地模式。

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蔬果污染度的加重,以及城市孩子对农作物认识的匮乏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期望自家可以有一片蔬果自留地。可以说,城乡结合部成为了市民拥有自己自留地的最佳地点。市民可以周末或者闲暇的时候去耕作自己的土地,并随时享受绿色瓜果。这种模式在德国最先推出,现在也受到了我国消费者的喜爱,我们也相信城乡结合部是最适合打造这种模式的地段。

城乡结合范文篇4

1.1城乡结合部的概念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指位于城市周边,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与城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文化、技术、经济。是城市到乡村的过渡性区域,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区域。城乡结合部会因为城市的扩展而拓展,城市的延伸和乡村的拓展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有着独特的经济模式,而且其模式组成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人员从事行业也相对复杂,其中既包含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和私营经济,相对收入水平较偏远地区来说比较高。城乡结合部农民思想相对于偏远地区农民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理念,这样也就具备了农业现代化改革的主观因素。

1.2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这个过程中,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现代化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主要包括:1.2.1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1.2.2区域性。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1.2.3世界性和时代性。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各国农业都面临着来自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挑战。1.2.4整体性。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2传统农业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将小集体转化为大集体,劳动力被限制在每一个独立封闭的小团体中,大锅饭、铁饭碗使得农民丧失了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确立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其他多种经济形势和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与乡村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城乡结合经济依据城市经济从农村经济中演变出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农业建工业,第二个阶段是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第三个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和工业化过程中是以农业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来建设和发展工业,这样就使得我国传统农业没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来进行自我改革和结构优化,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区位原因,导致城乡结合部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既包括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又包括个体经营者和打工者。这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导致城乡结合部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导致城乡结合部难以满足城市对于城乡结合部供给的需求,不利于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制约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3.1城乡结合部经济的发展优势

3.1.1资源优势。城乡结合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都非常大,对于城市来说城乡结合部需要为之提供生产的配套协作,需要提供所拥有的原材料和生活必要用品,需要提供城市的拓展空间。而城乡结合部要满足城市的需求单靠个体经济和小农经济是做不到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由于城乡结合部人员收入相对较高,思想相对开放,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另外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样以来城乡结合部就成为农村经济转型的先导,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导,可以快速的进行农业资源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和整合,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是城市经济扩展的基础,稳固的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经济,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统筹发展,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1.2区位优势。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是城市的延伸和乡村的扩展,有着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区位优势。一般情况下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年收入大于相对偏远村庄的人均收入,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组成,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来源相对较比复杂,同时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乡结合部可以相对容易的享受城市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像城市输出自己的资源。由于处于城市的边缘大多年轻人会进入城市打工,年长人口则会在家耕种务农。这就造成了城乡结合部人口思维的多元化,使得更多的城市因素进入乡村,也就是说相对于偏远的乡村来说,城乡结合部是城市思想与农村思想碰撞交汇区域,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创新思维。居民思想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容易进行创新、改革、发展和推广。所以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思想优势来发展自身的区域经济,如何迎合国家现代化农业建设,成为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问题。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拥有特殊的区位条件,一方面靠近中心城市,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和现代化产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乡村密切的结合,与乡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城乡结合部既有靠拢城市向城镇化快速转变的有利条件,又具有城市与乡村经济转移的导向作用,和乡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示范作用。同时城乡结合部是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和核心地区,是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基础和基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不断向外扩散,城乡结合部作为被城市辐射的的重点区域是最先感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区域。3.1.3人员优势。人员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所有的社会生产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所以说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教育,普及现代化农业的思想和出发点。从根源上让农民理解我国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初衷。并且从实际的角度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民切身的体会到干活少了、收入高了、生活好了,现代化农业建设不单单体现在物质方面,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部分,但我国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低且思想保守,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想要融入城市中就必须要对农民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现代化农业建设不光要解决三农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在发展农业建设的同时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首要的任务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收入高了,农民才能产生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样一推一拉可以更快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2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劣势

3.2.1小农经济阻碍现代化发展。在生产模式方面,受到传统农业的影响,现在的农民一直是小农经济,虽然城乡结合部有多种经济结构,但是务农人员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要想进行现代化的农业建设就必须进行土地的整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盘活,这也是根据城乡结合部的现实情况来讲。3.2.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区位原因青壮劳动力更容易流入城市中,在城市中落稳脚跟后一部分会选择举家迁往城市生活,家中的土地无人耕种,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想要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就必须要盘活这些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源让社会资源进入农村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让在外地务农的农民得到了切身的收益3.2.3经济发展缺乏特色。城乡结合部的许多农民都是从事农产品开发,大部分都是跟随季节变化而选择种植何种农产品,缺乏市场导向,因而会造成产品的单一性,瓜果蔬菜花卉经常会出现同类同质,缺乏特色,并且由于这些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外地的情况和信息,而把销售目标都定为当地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4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对策

在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发展自己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偏远地区要高一些,但是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的标准,也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个方面要进一步的从技术、人员、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技术方面要积极的探索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和涉农企业。对于创新型的农业推广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通过村集体筹资等方式来全面普及机械化,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高,相对的生产效率就高,很大程度的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也可以为城市生活必须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

4.1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原则

鉴于对城乡结合部上述区位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我们认为制定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眼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区域协调性原则,即把城乡结合部作为所在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保持与该区域内其他部分的协调发展,要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支持和促进其他部分区域的共同发展;三是互补性与特殊性原则,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优势,注重与其他区域在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互补性和差异性,突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2城乡结合部积极发展对策

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可以积极的配合农业现代化建设来建设自己的产业链,从而发展自身的区域经济。农业现代机械化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区域优势覆盖城市和乡村,可以建设农业机械从销售、保养、维修等一系列的配套产业模式。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使得农民获得了收益。纵观现在大多数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笔者对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4.2.1正确分析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以该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致走向,正确处理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4.2.2以可持续发展指导。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生态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效益,最好可以在不破坏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让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可以有一个持续发展前景。4.2.3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要以资源潜力为依托,区位功能特征为基础,利用城市拓展和城乡结合部自然生态空间较大这一优越条件,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使城乡结合部的产业布局和所在区域的产业布局既具有协调性又具有互补性。4.2.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利用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向城乡结合部扩散,农民也纷纷涌入城乡结合部的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善于利用城市的科技和教育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第一产业应从原来的一味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传统农业转向发展以一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具有生产、示范、观光、旅游等多功能特征的都市农业。4.2.5构筑新型卫星城镇。只有通过城乡结合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和乡村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和桥梁,构筑新型的卫星城镇,才能真正从意义上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沟通桥梁。4.2.6实现农民土地流转。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来讲,可以通过入股的方式来流转他们的土地,农民可以不务农就能得到生产收益,也可以选择参与到生产中来获得额外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又使得农民有事可做,可以为下一步的农民精神面貌改善打下坚定的基础。

5结束语

城乡结合部要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积极的迎合现代化农业建设,同时在增加农民受益的同时要进行精神面貌的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乡村的城市化,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汪娟 胡卫伟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云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闫柳.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4.

城乡结合范文篇5

1.1国内外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类似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在国外,埃塞俄比亚学者Nigussie以巴赫达尔市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一个小规模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扩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印度学者Veena以晨奈为例,通过人类-环境耦合系统建模方法(CHES)考察并得出城市化和水的脆弱性之间的关系。Franziska等提出用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尺度,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权衡,并对实现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如何平衡进行了阐述。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较有限。魏东辉等从哈尔滨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改造对策。沈清基从城乡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总体状态及类型评价、关联性分析、协调性分析等方面阐述城乡生态效益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姜英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的论述,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纵观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多为针对经济发达城市、地区或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等地区的研究,而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研究比较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解决方案中专门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比较多,目前还没有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和方案。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

1.2研究方法

(1)样本城市及样本人群。本文选取湖南省湘潭市作为样本城市。“湘潭市总人口约289万人,总面积约5015km2,下辖湘潭县、岳塘区、雨湖区、湘乡市和韶山市五个县市区。湘潭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化率达61%左右”,工业是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湘潭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锰、铝、铅等金属矿产,因此矿业开发和生产加工比较发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治理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走访了几家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于政府是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力量,对湘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对生活在九华经济区域内的居民及周边的村民、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

(2)研究步骤。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等。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政策主体、政策执行者、决策制定者、受众进行多角度考察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感知和认知。

2研究发现

2.1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受教育程度及媒体的影响呈正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素质的高低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湘潭市九华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与该区重视利用媒体对生态环保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

2.2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且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自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至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数已达2000多条。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在不断完善,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难以界定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量化,对奖惩如何做到公正合理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有效执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不够完善除了法律机制不完善,还体现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方面。总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2.3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

通过对湘潭市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数十位官员进行访谈,借助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通过整理了解到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逐步出台。但生态环境治理面大范围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与配合,还需要政府与各非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务之急,可持续治理与维护是保障。但现阶段如何克服部门分割等执行障碍,政府官员感到困惑,并期望学术界给予理论支持。

2.4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

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很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监管不到位,此外,考核指标少而泛,缺乏灵活性、科学性,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考量。甚至有的考核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应该由谁来监管,应该对哪些主体进行考核,如何让考核的结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产生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思考与探索。

3政策建议

3.1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十分重要,尤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教育能使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养成正确认识、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养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对不同人群分别采取其利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无处不在,接触网络的人群不断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治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便于接受、影响力大等特点积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财力、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充实的财力保障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活动,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主动性,扩大筹资范围、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科学的指导和先进的技术是治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力法宝。探讨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破坏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集思广益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3.3重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与考核

在多元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应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即政府、居民、村民、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对于非政府主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政府有权对其惩戒并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政府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决策,其相关主体有权提出控告。同时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活动都应被制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重视生态环境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捆绑制,将生态环境考核与经济考核一并纳入考核体系。考核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考核的对象应多元化,根据不同主体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总之,不论是监督还是考核都离不开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协作。

3.4注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进行治理,建立生态工业系统

城乡结合范文篇6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uralcontinnum)、“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zon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成乡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边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乡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出现的城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事例,兼有城乡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区和郊区分管的接壤地带。从xx市的实际情况看,按不打破乡镇和街道的原则,则可将城乡分界线两侧的街道和乡镇划入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即xx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由于受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

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

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

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卫生的相互关系,在社区规划建设与整治环境中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加速城市形态建设的同时,实施社区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

首先要制定高起点的结合部社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生态建设在内的综合规划,并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使之与总体规划、开发区规划相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第二,在结合部社区形态建设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同时注意实现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正确引导现有乡镇企业、低层次的城市产业、租赁业的规范经营和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结合部社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要及时解决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换问题。对于人均土地不足2分的村,及时撤销村建制,变农民为市民,实行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第四,帮助新市发和外来人口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城乡结合范文篇7

下面,根据会议布置。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讲三点意见,不妥之处,请成鸣市长指正,并以成鸣市长的重要讲话为准。

一、正视问题,发扬成果。

特别是九寨沟县学习交流现场会后,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安排安排,继续扎实推进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力度、重引导、治五乱、添措施、搞示范、塑风貌、建机制,不时提升了治理水平,城乡面貌有新的变化,来的领导、客商、旅客和新闻媒体对城乡环境的新变化、新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天八月还受到黄彦蓉副省长的批示褒扬。但是市的治理工作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差别较大,反弹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仍是各地治理工作的单薄环节和“老大难”问题,脏乱差”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五乱”问题比城区和农村都更为严重;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及农贸市场垃圾、污水较多,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比较普遍;绿化、亮化、美化及风貌改造基本未启动,城乡结合部区域已成为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夹心层”省上会议播放的暗访录像片就曝光了市城乡结合部存在问题,应当引起我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推进近两年,市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同志们要深刻反思,底问题出在哪里?工作措施是否有力有效?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否锲而不舍深入扎实地推进了治理工作?认为有以下五方面是主要原因:一是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停留在口头上,抓落实不够;有的地方舍不得投入,不愿花钱,面貌依旧;有的地方管理、执法、保洁三支队伍和长效机制未建立;有的地方的环境治理仍然停留在城区主要街道、场镇中心地段等区域,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拓展延伸不够。二是职责不清。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交叉之地,条块分割,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街道和乡镇之间,治理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协作配合不够,有推诿扯皮的现象。三是上急下不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城乡环境工作。利民书记、成鸣市长和相关市领导今年以来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多次深入到基层调研检查指导。但是有的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治理力度不大,措施不力,落实不够,进展缓慢,面貌依旧,脏乱差”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存在上急下不急,干部急群众不急”现象。四是时抓时停。一些地方和部门认为集中整治是一阵风,上级领导来了突击性搞一搞,面子上抹一抹,检查一过就山河依旧,领导一走就马上反弹,应付了事走过场。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今年以来。市上的精力集中在抓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和省级文明乡村、环保模范乡村创建迎检工作,一些地方和单位缺乏主动性,没有树立临时作战的思想,有的没有把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摆上位置,工作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五是反弹严重。一些地方没有坚持不懈深入耐久地推进治理工作,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效果不够,表示在以前已经治理但又严重反弹。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体工作推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针对城乡结合部存在突出问题,认真“回头看”深刻反思,积极寻求治本之策,变主动为主动,就压力为动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务必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的攻坚战,快速推动整个治理工作,务必收到新的效果,确保全省领先。

二、落实责任,明确要求。

(一)要明确要求。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奇葆书记关于“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一抓到底”等重要指示精神,对城乡结合部环境进行集中治理,并注重向基层和村庄延伸,清除盲点死角,攻坚破难,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二要明确具体目标。要通过专项治理行动,集中解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突出问题,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规范,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为明年深入推进治理工作奠定基础。三要明确主要内容。自本月起至明年1月底,集中两个月时间,专项治理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及站点、铁路沿线及站点、河道、塘库、沟渠、农贸市场、建(构)筑物、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环境,重点治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摊位乱摆、违章搭建、废旧物资堆放无序等“脏乱差”突出问题,逐渐实施绿化、亮化、美化。

(二)要落实责任。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依照属地管理、县(区)主体、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打总体战的原则。负责辖区内整个城乡结合部集中治理工作。市级相关部门负责牵头抓好职责范围内相关工作,由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市住建局配合负责违章建(构)筑物和建筑弃土的集中治理;由市住建局牵头负责城乡结合部的绿化、亮化、美化工作;由市交通局牵头负责公路沿线的集中治理;由市水务局牵头负责河道流域的集中治理;由市供销社牵头负责对废旧物资回收站(点)集中治理;由市工商局牵头负责对农贸市场集中治理;由火车站牵头负责对铁路站点及沿线的集中治理。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齐心协力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的攻坚战,完全解决“脏乱差”问题,并逐步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规范,提升全市城镇的良好形象品位。

三、快速推进,突出重点。

(一)要突出重点区域。要将进出城区主要干道周边区域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市中区要以脚盆田至太子湖加油站、国道321线至甜都大道、内椑北路至肉联厂等区域为重点;东兴区要以沱桥隧道至制药厂、沱桥隧道至石油指挥部、中兴路至二医院、东兴老街、内吴路至607所、蟠龙冲转盘至收费站等区域为重点。资中、威远、隆昌三县也要根据县城周边实际情况明确治理重点区域,落实责任,增添新措施,加大力度、加大投入,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二)要强化宣传教育。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胜利的关键在于群众参与支持。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继续在广播、电视、报纸开辟专题、专栏,集中跟踪报道工作动态和成果,曝光陋习和治理不力的单位和地方,做到每天报纸头版有报道,电视天天有图像,电台天天有声音,营造出强大的舆论声势。要加大社会宣传教育的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12月底以前对所辖的城镇的主要街道、车站、城镇进出口、公路两旁和进出口、广场等重要地段树立大型宣传牌,并在全市城乡普遍张贴悬挂宣传标语。七进”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治理工作方案,强力推进“七进”工作,采取印发宣传资料、给市民一封信等措施,不时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确保“三率”全省领先。要把专项治理行动与“七进”活动和“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在参与中不时提高文明卫生素质,共同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城乡结合部之所以环境较差。城区出城主要通道省道206线、内安路、国道321线等都是破烂不堪,晴天尘土满天飞、雨天稀泥到处溅。本次专项治理工作,必需把完善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作为第一位工作抓好落实。市财政局和各县区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城乡结合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推销装置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垃圾圈、垃圾转运站,解决环卫基础设施单薄问题;市交通局要将出城道路改造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首期改造蟠龙路,解决入城道路破烂问题。

(四)要狠抓风貌改造。目前。城乡结合部基本未开展,造成乡村与城乡结合部之间反差过大。各级各部门要以绿化、亮化、治乱为重点,扎实推动风貌改造工作,让城乡结合部绿起来、亮起来,规范有序,美观大方。由各县区政府牵头,实施城乡结合部绿化工程,市创园办和各县区政府负责城乡结合部山体绿化,市交通局负责公路沿线绿化。由市政工程处和各县区政府牵头,实施城乡结合部亮化工程,为城乡结合部进出城主要交通干道装置路灯。由市住建局和各县区政府牵头,集中治理城乡结合部乱搭乱建,规范城乡建筑秩序。各县区政府要结合“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对城乡结合部临公路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五)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一要落实整治资金。要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拔付到位,确保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设备设施、工作运转所需资金。同时市财政要及时安排出资金对城区城乡结合部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以奖代补的数额,请市财政与市治理办研究后,报市领导审批。资中、隆昌、威远三县要加大投入,确保整治工作资金落实到位。二要加大人力投入。要加强管理、执法、保洁三支队伍建设,人员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市指挥部办公室将从市级部门、单位和县区抽调能力强、会管理、作风正、敢逗硬的优秀干部到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请被抽调单位的领导要从讲大局的高度给予大力支持,无条件服从。各县区及时补充治理办的干部,及时解决治理工作机构必要的办公经费和设备设施,确保市、县(区)城乡环境治理的管理工作对人财物的需要。

城乡结合范文篇8

工作目标

按照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要求,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强化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对我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重点整治,有效规范城乡结合部的交通秩序,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全面好转,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的社会环境。

组织领导

成立区司法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在政工科,主任由政工科科长陈珠钦担任,成员包著姝、陈霞,负责具体工作。

责任分工

根据全区总体方案安排和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要求,我局主要负责全区城乡结合部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法制宣传的组织、协调、督查工作,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全面好转,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的社会环境。

时间安排和具体措施

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工作自2010年3月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3月):排查摸底,迅速启动。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形式,提高城乡结合部人民群众参与热情,大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全社会倡导文明意识。

2、全面及时地排查化解全区城乡结合部的各类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的激化。

第二阶段(2010年4月一9月):集中力量,专项整治

1、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以及可能引发的重大治安问题或群体性事件,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2、推进交通文明各项宣传活动积极向城乡结合部尤其是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宣传文明交通理念,并结合单位、学校、企业、团体等行业宣传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交通行为,积极配合公交车、出租车行业内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加大对营运、私家车等各类车辆驾驶人文明交通常识的教育力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第三阶段(2010年9月一l2月):总结经验,巩固提升。

各科处室、中心、基层司法所要认真总结专项整治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及时挖掘专项整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推广,查找工作薄弱点,及时补缺补漏,提升专项整治工作整体实效。

有关要求

城乡结合范文篇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城乡结合部的方方面面都无形地改变着,既逐渐失去了乡村社会特有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尚未真正融入到城市化的角色,而是处于一种游移状态。其本质是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我们当然大可以将其看成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时期社会的进步都必然有其相应的牺牲。而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因为更大程度上他们处于一种分裂状态——逐渐与生命之根“乡土”脱节。如此一来,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小学更是“在劫难逃”,学校的各方面都发生着重大改变,其管理、教师、学生等,莫不如是。位于这一大背景下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又具有特殊性,本来作为社会人文科学之母的语文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现实压力,虽然短时期内难以显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继续演进,其功用便愈显突出。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自己所遵守的学校管理模式或者学校领导者发生了变化,没有了以往的特色——乡土色彩;另一方面,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乡村少年逐渐步入历史的尘埃,而又不是纯正的城市儿童,他们在这里接受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初等教育,而自己却并不具备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所以,既介于城市与乡村又介于学校与学生简论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谢秀琼(重庆市黔江区菁华小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自己也当时时思考。

2素质

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既肩负着语文教师共有的历史使命,而又处于上述的“两难境地”,他们素质的高下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时代也将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总是有差别的,虽然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说,他们又有着相同的缺陷。

1)思想观念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虽然人员构成上,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起初他们也是地道的乡村教师,只是当该地被纳入到城市范围后他们便开始转型;有的则是在该地被纳入城市范围后从下面的乡村通过考调等途径加入到了该地的教师队伍行列。他们的意识都很难转变,自己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从乡村教师变成了城市教师,有了一种身份的转变或者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忽略了自己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新课改,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说新课改,但很多小学教师认为这只是口号,农村和城市进行同样的改革似乎不太可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城乡结合部又是一种“中间”或者“游移”地带。教育资源稍好些的地方或者会象征性地试一试,条件稍差者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2)基本功不过关。(1)专业知识不扎实。当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是以前的师范生出身,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过关,这并不全是他们的责任,毕竟中等师范教育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可大部分的教师,自从有了“铁饭碗”后不仅很少学习,甚至有退步的危险。(2)普通话水平不高。普通话水平不高,是我国教师的通病。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现在的一些高校学生,他们当中有些同学的普通话带有很浓的乡音,当问及为何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还不能把发音纠正过来时,他们都说已成型了,小学的时候拼音没过关,在农村又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老师都是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教的,他们也没有什么标准可参照——现在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3)汉字书写不规范,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学生写字,就会发现有好多孩子不会按汉字的笔顺写,可以说,责任应归咎于小学语文教师。

3)敬业精神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该地的居民,虽然很少再有一亩三分地,可很多教师有第二职业,或小商店、或麻将馆等,他们的精力已被分散。因此,放学后,他们还得匆忙回家做家务或“正事”。他们认为给小学生上课凭自己的经验可谓小菜一碟。新教材、新课改来了,老教法照做,捧着教参,并不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灌到底,灌完了事。另外,当站在三尺讲台上有了些历史后,人也稍微上了点年纪,便会出现“职业倦怠”,都想清闲清闲,对工作便随意敷衍。

3路在何方

造成目前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但这个过程相对来说要比较长。所以,我们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寻求优化发展,而不能在等待中寻发展。针对以上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价值观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仅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很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亦如是。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少年们在学校所获得的人文熏陶、知书达礼或许是给予家庭最大的安慰之一,而人文熏陶更多地来自语文教学。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充电”,即使是知识原始积累较为丰富的老师也应如此,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有了不断进取的劲头,不但具备了教好学生的条件,还可以用这种精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城乡结合范文篇10

关键词:消防;城乡结合部;管理创新

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城镇的快速发展,也逐渐拉近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所以“城中村”、“村中城”等社会特殊现象日渐增多。这也是城乡结合部的显著特点。在这里,城市和乡村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地带。各类建筑物、人员、物品不断向这里汇集,消防安全隐患也随之迅速扩张。与城市不同,城乡结合部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及缺陷性,本文就将针对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管理创新进行研究,为城乡结合部的消防安全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参考。

1城乡结合部火灾防控的现状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城乡结合部的消防管理方案,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主要是指地处城市建成区与农村之间的一个区域。城乡结合部从定义上来看,不属于城市和农村任意一种类型,同时在存在的特征上,也比较特殊,既有城市的特点也有农村的特点。首先,在人口的综合密度上,就相对比较折中,高于要比周围的农村,低于周围的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的不断扩张,城乡结合部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近几年来是我国综合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整体面貌及生活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在居住的环境上,还是经济水平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水平。目前城乡结合部仍然存在这消防配套设施不全、管理水平落后以及建筑物消防等级不够等问题。同时,城乡结合部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给消防管理工作也带了不少的阻碍。

1.1复杂性

首先,在复杂性上,城乡结合部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和人口上两个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上,城乡结合部的产业结构比较特殊,与城市和农村的产业结构都不同,在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势进行保留的同时,还对先进的技术进行了引入,最终形成了许多家庭式作坊为主体的非农经济体系。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生存成本较低,并且生存机会比较多,所以外来人口也就比较多,消防隐患也随之增加。

1.2动态性

除了复杂性之外,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性,在经济及整体的发展上还具有很高的动态性。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许多城乡结合部经过一定周期的发展后,将逐渐从郊区向市区进行转变,并逐渐的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与此同时,部分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较高,还会带动周边的农村逐渐向城乡结合部转换,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链。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并且也因为其特殊的性质,使得行政管理体制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进而造成了城乡结合部许多消防违章违法行为大量存在,成为城市消防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火灾事故多发的势头始终未得到有效遏制。

2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火灾隐患及原因分析

2.1建筑主体合法性缺失

建筑主体合法性缺失,建筑防火性能普遍较低。随着社会发展,城乡结合部土地价值凸显,甚至出现寸土寸金现象。前几年,因地方政府征地拆迁政策相对宽松,很多人为了在今后的征地拆迁过程中争取巨大利益,未经规划、未经许可而大肆建设违法违章建筑。这些建筑用途十分广泛,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出租给他人用作商场、宿舍、饭店、浴室、收旧业以及生产加工车间等。由于没有合法手续,其在建造、装修、使用等诸多环节缺乏规范性,再加上建造者为了节约空间,建筑物之间没有留足防火间距。为了节约成本,建造者不惜购买价格低廉的劣质材料,根本不符合防火标准,有的甚至是用泡沫夹芯板搭建而成,导致整个建筑的防火性能大大降低。例如,2014年海陵区共排查出一定规模的“非法建筑”146家,仅有25家单位补办了消防安全手续,尤其是温泰市场区域性火灾隐患,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根治。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将迅速蔓延,必然造成过火面积扩大,损失惨重。

2.2消防管理力量薄弱

消防管理力量是保障消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城乡结合部消防管理组织还比较松散,人员数量少,业务水平也不够高。这就与复杂的消防形势形成鲜明对比,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管理发展的步伐。根据消防法的规定,目前消防监管的力量主要有各级政府,派出所以及消防部门。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村并存的社会,各种管理力量没有形成合理,还常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从而导致漏管现象较为普遍。

2.3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城乡结合部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区域,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安全意识淡泊。有的平时强调防盗,将窗户上装满防盗窗,却没有考虑到会影响到消防逃生;有的在楼梯间堆放大量杂物,根本考虑不到影响疏散;有的在家中抽香烟、点蚊香,没有考虑明火会带来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主要是群众对消防安全知识掌握的少,对存在的隐患并不知晓,也就意识不到危害的后果。一旦发生火灾后,很多人根本不懂灭火的常识,电视机着火了,有人用水去浇,结果导致电器爆炸;在浓烟中逃生不知道贴近地面,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很多人不知道室内粉尘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容易引起爆炸。安全知识缺乏的后果,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3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创新对策

3.1强化责任,形成合力

针对城乡结合部在消防安全上存在的问题,首先建议消防部门及各级政府对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进行强化,并形成合力,进而对城乡结合部的消防安全实现综合性的管理。这就需要地级政府统一领导,实现公安、消防、工商、民政以及城管等部门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在部门的责任上进行详细的细分,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工作格局,并对城乡结合部的消防管理工作进行切合的加强。首先,需要对城乡结合部的房屋管理办法进行优化,除了对本地市民房屋的消防安全进行加强之外,还需要对出租屋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其次,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对建筑物消防安全的基础条件进行改善,提升房屋自身消防安全水平;最后还要在城乡结合部中落实、细分各级管理部门的具体责任,除了地方消防局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要结合城乡结合部的实际,让派出所、公安局也能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

3.2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的管理创新,除了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上的举措之外,还需要辖区消防工作的主要及相关负责人进行明确,并对消防安全责任书进行签署。全管理工作进行落实及统筹,进而对城乡结合部的消防安全责任制进行落实。除此之外,地级政府还应单独对消防办公室进行设立,并对相关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位以及职责进行明确,进而更好的对日常的消防工作进行实行。在此之上,公安消防部门还应该起到监督及督促的作用,敦促城乡结合部地级政府部门对社区、村委会消防工作小组进行建立,实现分组管理,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细化,进而实现消防工作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

3.3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及防火自救能力

针对目前城乡结合部中,部分群众在消防安全意识上的薄弱和消防安全理念的缺失。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的宣传工作,充分额对目前流行的媒体、广告、讲座等方式进行使用,在最大程度上对消防安全的宣传范围进行扩大,并实现消防宣传的最终效果。在对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宣传的过程中,除了对消防安全意识以及重要性进行选产之外,还应该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角度出发,对消防安全防治知识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讲座,包括如何减少、预防消防案件的发生、如何更加合理的用电、用气,以及如何让城乡结合部相关群众能够在火灾发生时,正确的对消防设备进行使用。从防治和解决两种途径进行宣传,进而实现减少消防案件的发生、减少消防案件中群众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4结语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加强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更是其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在整个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地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同时还要将城乡结合部的经济、人口等于消防工作进行结合。对制定的相关消防制度、消防法规等也要进行高度的遵守和重视,进而真正的实现城乡结合部消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先进性、创新性。

作者:郑春生 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公安消防大队

参考文献:

[1]李俊.我国消防管理社会化模式的构建[D].荆州:长江大学,2015.

[2]范虹.信息化在工程监理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19):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