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1:21:02

城乡居民

城乡居民范文篇1

一、基本情况

我县总人口7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3万人,应参保对象34万人(含待遇领取人员)。自201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和第三批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了城乡居保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县参保人数达310162人(其中待遇领取人员61399人),而截止5月31日,2013年续保缴费人数达241667人,待遇领取人员61399人,参保覆盖率达86%,收取保费3145余万元;领取养老金人数达61399人,其中2147名领取人员因未参加资格生存认证而处于暂停发放状态,待确认后恢复或终止发放;发放养老金1735.67万元(其中基础养老金1725.8万元,个人账户9.87万元),做到了按月尽发,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居民老有所养。

二、基金管理情况

(一)基金及个人账户管理情况

1、基金筹集与管理:

我县严格按照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在县农信社开设了城乡居保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财政局开设了基金财政专户。收缴的保费每月月底及时由收入户划入财政专户。按月编制养老金发放申请计划送达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期将申请金额从基金专户划入基金支出户,中央下拨的基础养老金,省级配套的个人缴费补助资金,县财政配套的补助资金皆直接划入财政专户。截止5月31日,2013年中央配套资金2203万元(其中新农保2200万元,城居保3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8.3万元,个人缴费收入3145万元。利息收入38.2万元,合计收入5404.5万元。基础养老金支出1725.8万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9.87万元,合计支出1735.67万元。本期结余3668.83万元,上年结余9874.4万元,基金结余13543.23万元,其中定期存款8150万元,六月份在保证发放的基础上将增加3000万元定期存款。

对养老金的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所与县信用合作联社签订委托协议,做到了按月按时社会化发放。截止4月底已累计发放养老金7935万元(其中2011年1908万元,2012年4292万元)。

2、个人账户管理

(1)个人账户的建立。根据《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试行)》(信府发〔2011〕13号)文件规定,县农保局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此,我县要求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将参保人员的基础信息和参保材料统一报县农保局。县农保局安排专人对所有参保人员的信息及参保材料进行了认真核对,并按缴费凭证的缴费时间及金额,准确无误地为每位参保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县农信社开户账号、个人缴费金额、县财政代缴金额、省财政参保缴补贴、县财政参保缴费补贴,家庭住址等。截止2013年5月底,已为全县310162参保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有效保障了参保群众的权益。

(2)个人账户的管理。

一是建立个人账户对账制度。为确保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安全高效,我县实施了县农保局与县财政、县农信社定期对账制度。每月月初,由县农保局根据县财政提供的对账凭据,与县农信社对城乡居保的计息、收入、支出等项目进行逐项核对。个人账户由我局专业工作人员专管,不经规定程序审批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个人账户金额;个人账户对账单经稽核人员核对后,需要修改有关信息的,在履行相关手续后进行复核调整。

二是建立个人账户的实账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和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定期结息。同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改变其性质和用途。因此,我县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要求,对所有参保人员缴纳的保费均按到账的次月开始计息。同时,县财政每年将参保缴费补贴所需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并及时记入个人账户,同步计息。

(三)信息化与数据安全管理情况

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在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下,县乡(镇)两级经办机构都统一配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以及都接入了业务专网,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能够做到安全管理、权限分配合理、口令控制并且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经办效果,有效地保障了统筹基金的安全,并为城乡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养老保险服务。

(四)待遇领取人员生存认证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强城乡居保基金管理,杜绝冒领养老金情况发生,促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健康发展,我局在借鉴了宁都县的生存状况认证做法下,开展了由经办机构统一照相进行的待遇领取人员生存状况认证工作。主要对全县首次领取城乡居保人员的电子文档相片进行了一一对应的编码,并以村(居)委会为单位制成了年度生存认证照相登记表下发到乡镇劳保所,委托乡镇劳保所为辖区内的待遇领取人员提供生存状况认证照相服务,对于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特殊老年人,要求基层工作人员主动开展上门服务。2012年12月31日完成生存认证工作后,共发现2100名死亡领取人员并终止发放该部分人员养老金,截止目前仍有2147余名领取人员未参加资格生存认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费收取方式单一,目前仍主要采取村协办员上门收取保费后存入银行的方式,存在着基金安全隐患。

2、部分参保人员信息,如外出务工、转入或转出本地户口,身份证号码被其他县市占用者和预缴保费无法录入城乡居保信息系统,致使部分人员个人账户无法建立。

3、转移接续工作业务无法开展。地域之间发生的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险种之种的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采取暂时封存个人账户“拖”的办法。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衔接和配套政策,为深入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政策依据。

城乡居民范文篇2

第一条为保障城乡居(村)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建立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保障城乡居(村)民基本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与法定赡养、抚养相结合,并实行公平、平等、民主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村)委会在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级财政、劳动、统计、物价、工会等部门和有关组织应配合、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省、市、县民政部门职责:

(一)组织调查研究、制定本级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政策,提出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组织、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并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

(二)指导、督促、检查下一级民政部门开展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三)负责管理本级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下称保障资金);

(四)负责制定本级年度保障资金预算和决算报告;

(五)负责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统计汇总、档案管理;

(六)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困工作;

(七)负责有关部门工作的协调;

(八)市、县民政部门负责保障对象的审批和保障金数额的确定。

第六条省、市、县财政部门职责:

(一)配合民政部门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拟定具体的保障标准及实施办法;

(二)负责落实和检查本级保障资金的预算和筹集情况,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三)对本级民政部门提出的下一年度的保障资金的预算进行审核,按用款计划保证拨付;

(四)审查本级民政部门编制的每期报表及年终决算,按规定汇总上报;

(五)检查、监督保障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保障资金财务制度,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并定期上报。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按照县民政和财政部门制定的实施办法,组织、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对申请者的收入情况、生活困难程度进行审核;

(三)负责对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复核;

(四)提供咨询服务;

(五)发放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

(六)依法调查、处理骗取、冒领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违法行为;

(七)负责本乡镇、街道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报表统计和档案管理;

(八)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帮困活动。

第八条居(村)民委员会职责:

(一)接受居(村)民的申请,组织对申请者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对;

(二)张榜公布保障对象的名单;

(三)提供咨询服务;

(四)负责对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复核。

第九条部门和单位职责:

(一)负责对本部门、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下(待)岗人员、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请出具有关证明;

(二)准确提供本部门、单位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者的工资收入、各种生活补助收入和各种救济收入(含临时援助、资助)的数额和领取的时间,及申请者下(待)岗、失业的日期。

第三章保障对象

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有本辖区内常住户口,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主要有以下四类人员:

(一)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以下简称“三无”人员)的居民;

(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在职和下(待)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四)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不包括农村五保对象)。

第十一条申请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

(二)家庭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有超出家庭人员居住面积需要并用于牟利的房产或其他不动产的;

(三)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或参加劳动的;

(四)违反《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第四章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十二条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下列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第十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家庭全体成员收入的总和,包括以下内容:

(一)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各类劳动收入;

(二)继承、接受赠与以及利息、红利、有价证券等收入;

(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养老金、赡养费、抚养费等;

(四)其他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四条家庭收入不稳定时,按申请时前6个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家庭收入属一次性收入时,将其分摊到6个月计算。

第十五条凡年满18周岁至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按月领取工资或劳动报酬的城乡居(村)民按实际月收入计算收入。城乡居(村)民的其他非固定收入计算方法参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赡养(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为无力提供赡养(抚养)费;赡养(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当地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先支出赡养(抚养)费,如果被赡养(抚养)人不在同一家庭,则将应付的赡养(抚养)费除以被赡养(抚养)人数,得出付给每个被赡养(抚养)人的赡养(抚养)费。

第十七条本办法第十条中第一类保障对象如其原来享受的生活救济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原救济标准发放。

第十八条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的抚恤金等;

(二)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县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

(三)独生子女保健费;

(四)丧葬费。

第五章保障标准

第十九条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以既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结合当地下列因素:

(一)人均实际生活水平;

(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

(三)物价指数;

(四)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五)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

第二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根据当地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第六章保障资金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和乡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共同负担。

第二十三条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应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的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应由乡镇和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负担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第二十四条建立保障资金预决算编制和报表制度:

(一)每年年底前由各级民政部门依据保障对象的人数及应补差金额数,提出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列入预算,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同级人大批准,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年度支出预算计划;

(二)民政部门根据同级财政部门核定的年度预算计划,按照实际保障对象人数编制每月(季)实际发放保障金支出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由财政部门根据月(季)支出计划定期拨款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按程序负责发放;

(三)县民政部门于每月5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县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上月支出月(季)报表;地级市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每年7月10日前和下一年1月10日前向省财政部门、省民政部门报送本市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上、下半年支出半年度报表;

(四)保障金的结余,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结转下年度使用,统一列入下年度保障资金支出预算计划。

第二十五条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

(一)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必须按照预算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必须建立保障对象分户基本情况登记表册(含家庭人员、收入来源、领取保障金时间等),并根据家庭人员和家庭收入增减变化进行调整,县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该设置保障资金明细帐;

(三)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发放保障金时,必须使用省统一印制的《××年××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登记表》,并以此作为财务记(入)帐的原始凭证;

(四)保障金的支出,列入政府预算支出科目,用于反映城乡居(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

第二十六条保障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的检查、审查和监督。

第七章保障金的申请审批程序

第二十七条保障对象申请保障金,由申请者户主向户籍所在地居(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报《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一式三份),并出具单位及家庭收入等有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八条居(村)委会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者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签署意见后将申请者有关材料和调查情况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核。

第二十九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10日内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报送所在地县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县民政部门应在10日内对申请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确定救济数额,将《申请表》一份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一份留存归档,一份发回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作为发放保障金的依据,并同时下发《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居(村)委会应及时将批准的保障对象名单、保障金额等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保障金发放程序

第三十二条对经批准领取保障金的家庭,其领取日期应当自作出批准之日的当月计算,领取期限除城市“三无”人员为一年,其它人员为半年,领取期限届满后,应在届满前30日内重新申请,如不重新申请,则取消其保障资格,收回《领取证》。

第三十三条县民政部门每月将本级负担的保障资金足额下拨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第三十四条保障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每月按规定发放。保障对象持《领取证》、身份证和户口簿,每月按规定日期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领取保障金。

第三十五条每月保障金发放结束2日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年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登记表》(附本或复印件)报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九章保障金变更转移

第三十六条县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居(村)委会必须定期对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收入变动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复核。

领取保障金的家庭应当如实反映其收入情况,接受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居(村)委会的检查。

第三十七条领取保障金的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在当月向居(村)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办理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和停止发放保障金的变更手续。

第三十八条停发保障金的对象必须将《领取证》交回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交回县民政部门核销;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的对象应重新填写《申请表》,进行再次审批。

第三十九条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户籍所在地因迁移发生变动的,应办理保障金领取转移手续。

第十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擅自改变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保障金或收取贿赂的;

(三)玩忽职守,影响最低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出具不实证明的。

第四十一条对在领取保障金期间家庭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继续领取或多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

第四十二条对采用虚报或者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冒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申请保障金未得到答复,或者申请者认为自己符合条件而未被批准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城乡居民范文篇3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参保者;政府补贴

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简称《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1]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合并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的格局。2011年7月,山东省宁阳县被选为国家试点县。2014年,宁阳县结合《意见》和《泰安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逐步建立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但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以山东省宁阳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到宁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查,走访部分乡镇、村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提高制度的运行效率,同时为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一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一、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状况

宁阳县是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下辖县,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辖2街道9镇2乡,即文庙街道、八仙桥街道、泗店镇、东疏镇、伏山镇、罡城镇、蒋集镇、磁窑镇、华丰镇、葛石镇、东庄镇、鹤山乡、乡饮乡。(一)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状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1.个人缴费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了每年100元、3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共12个缴费档次。其中,100元档次只适用于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的最低选择。除100元档次外,参保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及对年老后预期收益选择不同缴费档次。政府不强制推行而是采取灵活性的政策,赋予参保者自主选择的权利,满足了不同参保者的需求。[3]从表1可以看出,宁阳县2012年参保人数为13.31万人,2013年参保人数上升到16.14万人,比2012年增多2.83万人,增长率为21.26%[4];2014年参加城乡保的人数为18.2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1万人,增长率为13.01%;2013年个人缴费金额4340.28万元,比2012年的个人缴费总额超过18倍;2014年个人缴费金额5936.52万元,比2013年净增1596.24万元,增长率为36.78%。表12012-2014年城乡养老保险缴纳情况年份缴费人数(万人)个人缴费(万元)201213.31230.76201316.144340.28201418.245936.52资料来源:依据宁阳县人社局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2.集体补贴有条件的村(居)集体对本村(居)居民参保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的资助额之和不得超过最高缴费档次。由表2所示,在各参保单位的缴费总额中,个人缴费比例均在77%以上,而集体补贴占总缴费额的比例基本在0.06%~12%之间,大部分筹资比例未超过3%。集体补贴中文庙、八仙桥、开发区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文庙最高,占11.68%;八仙桥次之,占7.85%;开发区占3.99%。关于政府补贴比例,基本在10.55%~13.18%之间。3.政府补贴政府补贴由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构成。各级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以省级补贴为主,县级补贴为辅。政府补贴是循序渐进的[5]。从表3可以看出,省级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从2012年每人44元/月到2015年提高到68元/月,省级政府承担了基础养老金补贴的80%。地方财政补贴分为两部分:一是县政府对基础养老金按月补贴,占基础养老金的20%;二是对不同缴费档次的参保者每人补贴30元/年,缴费即补。另外,对缴费困难的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按照每年100元的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2012年1月,宁阳县基础养老金按国家规定的最低55元标准进行补贴,2015年1月,上调至85元/月。基础养老金增长后的每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相比,增幅分别为5元、10元、5元、10元,增长率依次为9.09%、16.67%、7.14%、13.3%。(二)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组织管理状况1.经办机构及人员情况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县级经办机构为县农保处,共有3名经办人员,均为正式编制,通过多年系统的培训学习,提高了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全县共13个乡镇(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乡镇级经办机构为乡镇人社所,平均每个人社所有3名经办人员。每村有1名村干部负责城乡保经办工作,全县共有624名村级协办员。目前县、乡镇两级均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条件比较好的村居也有单独的办公室用于办理业务、存放档案等。2.信息化建设情况电脑、电话、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品在乡镇级别以上配备比较齐全。全县已建立统一的参保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参保人员的数据全部纳入山东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此系统在部分条件好的村已联网,乡镇级别以上达到全覆盖[6]。(三)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状况宁阳县的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暂由县级政府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单独记账、独立核算。如表4所示,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单独管理,当年基金总收入3亿元,本年收入合计17812.03万元。本年收入包括个人缴费收入、集体补助收入、利息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政府补贴收入最高,占61.59%。本年支出包括基础养老金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其他支出,其中基础养老金支出最高,占本年支出的97.02%。2014年各项目总支出3亿元,收支平衡。(四)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状况宁阳县农保处积极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严格审核待参保者是否具有领取资格,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于待遇领取人死亡,自死亡次月起停止发放养老金,相关人员办理居民养老保险注销登记后,一次性发给600元丧葬补助金。对于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年满55周岁可提前5年领取养老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宁阳县选择300元缴费标准的参保者占绝大多数,选择4000元、5000元缴费标准的人很少。如果参保者按300元的低档次缴费标准进行不间断投保,以2015年基础养老金为标准,累计缴费15年,则个人账户养老金为36元,每月领取养老金为121元,全年能获取1452元。选择300~5000档次的参保者月领取养老金分别121元、142元、153元、175元、196元、250元、304元、358元、412元、520元、628元,分别比上一缴费档次增长22.22%、17.36%、7.75%、14.40%、12.00%、27.55%、21.60%、17.76%、15.08%、26.21%、20.77%。具体不同缴费档次待遇预算情况详见表5。

二、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

(一)筹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筹资结构中,个人缴费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体补贴和政府补贴为辅。宁阳县集体经济发展较弱,集体经济的筹资比例基本未超过3%,在各乡镇的发展参差不齐,一些镇、乡相对缺失,尚未足够的经济能力补贴参保者[7]。政府补贴占筹资总额的比重相对均衡。当前的筹资结构制约了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使来年征缴工作的效率降低,不利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快速向前发展。(二)缴费水平低由于基础养老金补贴低、县政府对不同缴费档次的参保者补贴均为30元,使得居民参加高缴费档次的动力不足,普遍选择财政补贴比率高的低缴费档次,尤其是农村居民。另外,农村居民的缴费能力相对城镇居民低,以及对政策缺乏了解,这也是不愿多缴的原因。参保者选择低缴费档次,或许短时间内能减轻财政压力,但从长远看,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按照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将无法满足基本的养老需求,影响社会的稳定。(三)经办机构人员不足县农保处负责全县的参保缴费、养老金发放等工作,工作人员只有3名,但服务对象却是全县几十万人,工作压力很大。各乡镇人社所工作人员平均是3名,不仅要承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内容,还要承担整个乡镇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村级协管员一般由村会计兼任,需要入村入户进行参保缴费、养老金发放等工作,却没有专门的经费补助,从而造成协管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四)设施较差及信息化滞后除了个别条件比较好的村,村级一般都没有设立单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公室。而且,虽然大部分村配备了电脑,但能熟练操作电脑的人员不多。此外,一方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网速慢,在乡镇一级有时会出现联不上网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信息系统只覆盖到乡镇一级,绝大多数村还未联网,参保者只能通过纸质版汇总表和公示信息栏查询日常缴费信息,或者到乡镇人社所查询,极不方便。(五)待遇保障水平偏低根据宁阳县养老金待遇预算,参保人若按最低缴费标准300元缴纳养老金,累计缴费15年,则全年领取养老金1452元。然而,2014年泰安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13元,食品消费支出621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58元,食品消费支出2634元,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仍无法满足参保人的消费支出。对于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县政府按每年100元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但不得超过15年,按待遇预算,月领取金额为99元。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需政府大力扶持的人群来说,目前的补贴是微乎其微的。

三、完善宁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基金筹集结构,增强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一是优化筹资结构。结合宁阳县经济发展状况,虽然财政收入在泰安市仍处在中等左右水平,但在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近几年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财政实力提高。相比较个人缴费而言,政府的经济实力在个人、集体、政府三者的筹资结构中所占比例最高,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筹资比例。而某些集体经济相对不足的乡镇,县级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财政补贴。二是促进基金保值增值。一方面可以选择多种投资渠道。将养老金进行多元化投资运营,如:进资本市场、投资开放式基金、购买企业债券等,或许会带来颇丰的收益[8];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基金管理统筹层次。基金管理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省级,参与大公司投资运营。(二)加大宣传面力度,提高参保者的缴费水平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可以开辟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开例会等形式使参保者全面了解政策,鼓励城乡居民多缴费,增加制度的透明度。二是实行比例补贴制。即按缴费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政府补贴与缴费数额呈正相关,收益具有累进性,体现多缴多得[9]。这一举措能够调动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激发参保者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三)加大经办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增加经办人员数量。在现有工作人员的基础上,通过编制考试、任用三支一扶人员和村官充实城乡保经办人员队伍。二是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宁阳县各级经办机构定期开展城乡养老保险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培养成高素质、业务精的人员更好的为参保者服务。(四)加强基层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村级服务场所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居建设专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场所,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10]。信息化覆盖到参保登记、缴纳保费、信息查询、待遇领取等各个环节,保障乡镇级网络畅通,逐步将有条件的村居纳入信息化系统中,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使参保者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作者:陈晨 方金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EB/OL].(2014-02-26)[2015-09-01].http://www.gov.cn/zwgk/2014-02/26/content_2621907.htm

[2]张欣丽,睢党臣,董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分析———以陕西省洛南县为例[J].西北人口,2014(6):83-87.

[3]李琼,汪慧.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构建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5(2):100-103.

[4]汪慧,李琼.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模式及现实选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1):89-92.

[5]黄丽,罗锋,刘红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补贴问题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3):110-116.

[6]陈建梅,鲁秋石,方锡悦.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养老社会保险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5(2):76-78.

[7]郑秉文.“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类似[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5):10.

[8]惠恩才.多元化投资运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5(9):32-38.

城乡居民范文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比;衔接;问题;探究

新时期背景下,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建设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覆盖了全国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与看病贵的情况,同时在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给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高度重视,并且正确认知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衔接方法,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有关城乡医疗保险状况的对比研究

(一)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与筹资标准等方面的对比。现阶段,新农合主要是由县级负责并统筹,虽然县与县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但是,居民的医疗保险始终是地级市统筹。另外,对于新农合筹资标准来说,其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在财政补助方面的对比,在2009年新农合平均每个人的补助是95元,但是居民医保却能够每人补助130元。除此之外,在居民医疗保险缴费类别方面,新农合参与保险的人员单一性明显,而且并没有覆盖收入不高的人群或者是孤老人群。但是在居民医保当中,孤儿和孤寡老人无需履行缴费这一义务却能够享受到医保的权利。(二)医疗保险运作模式与服务水平的对比。因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所以在使用现代化设备方面也并不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新农合都是手工操作,即便节省了运行的成本,但是出现漏洞的几率却不断增加。而对于城市居民医保而言,则使用的是专业的医保软件,通过联网操作的方式,虽然实际运行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却大大减少了错误发生的几率。而新农合定点医院通常都是乡镇卫生院,所以,服务的条件以及医疗水平都有待提升。但是居民医保门诊则是市区的卫生中心,还可以在室内的二级与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由此可见,与新农合相比,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不管是就医环境亦或是医疗水平都突显出一定的优势。(三)医疗保险待遇的对比。首先是支付限额对比,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都会超过本地农民人均净收入的六倍,而居民医疗门诊则不负责报销,每年住院的最高支付限额要高出新农合的一万元左右。其次是生育费用的对比,如果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吻合,那么新农合参保人员的生育费用则可以报销,但是居民的生育费用却需要自主管理。最后是住院费用的对比,在新农合背景下,报销的比例通常高于城市居民医保的5个百分点。

二、现阶段城乡医疗保障机制的问题解构

(一)城乡医疗政策的统一性缺失。目前,城乡间不同地区的用药种类、适用范围以及报销比例等多项内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医保部门所应用的软件也并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增强准确性,有效地规避漏洞的发生,最关键的就是根据医保管理软件来安排操作人员,同时还要定期地开展专业培训。而医疗单位并不仅仅是为病人。因我国医疗保障机制的种类相对较多,且各医疗保险险种都隶属于一个部门管理。特别是医疗单位,为了更好地应对医疗保障机构检查,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与此同时,医保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通,所以,多头管理的问题经常发生。(三)城乡医疗保障报销机制受区域的约束。在我国,城乡医疗保障报销机制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病人需到参保当地医疗保障部门所制定的机构就诊治疗,而且可以根据医保政策来完成报销。而其他病人就诊则必须要通过现金的结算方式,而后要返回当地的参保机构,根据医保政策的相关要求来办理报销的手续。

三、衔接城乡医疗保险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在统筹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无可取代。为此,政府也同样需要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将城乡医疗保险范畴的界定作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医疗项目,并且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险机制的完美衔接,确保城乡医疗在供求方面实现平衡。由此可见,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二)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予以有机整合。由于城乡间的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在基本保险筹资渠道以及补偿水平方面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必须要尊重这一差异,并且基于此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机制,尽可能发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机制的作用,确保相互间供求的均衡性。只有保证城乡居民需求得到满足并获取基本权益,才代表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平等与公平。随后,在这种平等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确保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三)逐渐形成全国统筹性管理。因为各区域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始终采用的都是县市级的小区域统筹,所以,基金实际运作的能力并不理想,而且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很差。但是,医疗保险基金需要保证城乡各医疗保险机制的完美衔接,并且确保各医疗保险基金实现横向的统筹。与此同时,应贯彻落实省市的纵向统筹,最终确保全国统筹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医疗基金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安全性,与此同时,对于医疗保险的参与者来说,还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保障。(四)加强医德教育力度。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注重医护工作人员医德教育的培训工作,以保证主动控制医疗费用。第一,医护工作人员应积极树立为病人服务的工作意识,尽可能减少医疗服务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尽量避免医疗服务提供出现多种不良行为。第二,应正确引导患者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看病就医。对就诊患者来说,如果病例可以治疗,医护工作人员不应将其推诿至上级医疗机构。第三,医护工作人员应遵循节约的基本原则,对医疗费用予以合理地控制,并且在机构内部采取医疗费用的控制措施。同时,要鼓励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地治疗,尽可能减少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支出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新医改深入推进,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认知城乡差距,但同时需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实际情况,基于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缩小存在的差距,以保证更好地落实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文章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入手,通过两者的差异对比,提出了当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衔接措施,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机制,为新医改的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申曙光.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构想[J].学海,2014(1)

[2]石宏伟,李雪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

[3]何文杰.也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立法规制[J].生产力研究,2015(3)

城乡居民范文篇5

第一条根据《省政府关于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苏政发[2006]137号)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全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的同时,为有效解决城乡低保边缘群众的特殊困难,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各县(市、区)民政局为临时生活救助的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的管理和实施工作。

第二章临时生活救助对象的范围

第三条临时生活救助的范围为具有当地户籍的常住居民,其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低于保障标准150%范围,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重症疾病患者;

(二)遭遇突发性灾难,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不能正常生活的家庭;

(四)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应予救助的对象。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一)因打架斗殴、交通肇事、工伤事故、酗酒、、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二)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的;

(三)处于服刑和劳教期间的;

(四)拒绝管理审批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的;

(五)无理取闹、谩骂和侮辱、威胁工作人员的;

(六)有就业能力、就业机会不主动就业,或有劳动能力、劳动条件却游手好闲的;

(七)经常享用非生活必需品的;

(八)持有或从事有价证券投资和收藏高价物品的;

(九)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员。

第五条因流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以及较大范围遭遇环境污染、破坏性灾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社会性灾害的救助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章家庭收入核定与计算

第六条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一)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二)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各种务工等收入;

(三)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

(四)遗属生活补助、赔偿性生活补助及各种非一次性资助;

(五)各种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六)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偿(助)费;

(七)各类非因公(工)负伤、死亡人员的抚慰费及抚(扶)养费等;

(八)领取的房屋拆迁补偿款且购买自住房后的余额;

(九)各类货币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

(十)各种性质的租赁性收入、继承性收入、补贴资助性收入等;

(十一)其他固定性、非固定性、隐蔽性货币收入;

(十二)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七条不计入的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按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和保健金;

(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各级人民政府给予的奖励金,省辖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离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三)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四)在校生各种助学金、奖学金;

(五)因公(工)负伤、死亡人员的治疗费、护理费、丧葬费;

(六)用于大病救助的政府补助金、社会公益性救助金等专项救助资金;

(七)因规划拆迁一次性获得的用于购置经济适用房等安居性质的住房赔(补)偿款中实际支出的部分;

(八)由单位或集体统一扣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个人领取的一次性补偿金中用于社会保险的部分;

(九)各县(市、区)政府认定的其他不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八条家庭收入计算

对申请临时生活救助的对象家庭收入计算,可参照《江苏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第十条和《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执行,或按照各地实施办法执行。

第四章临时生活救助标准

第九条实行临时生活救助时,应根据救助对象临时生活困难原因、困难程度、困难种类等因素,结合当地财政投入状况,合理确定分类救助标准,具体救助标准和方式由各县(市、区)确定。

第五章临时生活救助程序

第十条申请临时生活救助的家庭,由户主(当事人)或受委托的其他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民政办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向受委托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代为受理申请。对符合条件的对象须填写《临时生活救助申请调查审批表》,申请人应出具户口簿、身份证、收入证明、残疾(重病)证明和病史及诊断证明、遭遇突发性灾难相关证明(说明)材料。

第十一条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接到临时生活救助申请之日起,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张榜公示、民主评议,对符合条件无异议的签字盖章后上报民政办。

第十二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民政办自接到上报材料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县级民政部门在接到求助申报后必须于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报财政部门审定后直接通过银行打卡发放救助金;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于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对突发性灾难无法继续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应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或由县乡民政、财政部门直接办理。

第六章资金筹措和管理

第十五条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捐赠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由各县(市、区)按实际需求,通过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地方留成公益金、社会捐赠资金多渠道筹集,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由县(市、区)与镇乡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

第十六条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用于平衡预算或挪作他用。

第七章监督与处罚

第十七条临时生活救助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评议公示制度,设立公布咨询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城乡居民范文篇6

1.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因子分析

(1)提取因子以及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情况,进行尝试性分析.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根据计算结果,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3.579,解释原有8个变量总方差的44.732%(3.579÷8×10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4.732%;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2.461,解释原有8个变量总方差30.760%(2.461÷8×10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492%((3.579+2.461)÷8×100).可以看到,两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75.492%.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2)因子的命名解释,在这里采用方差最大化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指定按第一因子载荷降序的顺序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以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医疗保健、衣着、教育娱乐文化、居住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可解释为生活型消费(精神享乐商品);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杂项商品与服务、食品变量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生存型消费(物质必须商品).(3)计算因子得分,这里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表3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F1=0.013*食品+0.317*衣着+0.031*家庭设备用品+0.247*医疗保健+0.160*交通和通讯-0.286*教育娱乐文化-0.240*居住+0.044*杂项商品与服务F2=0.209*食品-0.024*衣着+0.286*家庭设备用品-0.211*医疗保健-0.303*交通和通讯-0.023*教育娱乐文化-0.061*居住+0.300*杂项商品与服务

1.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因子分析

(1)考察原有变量是否合适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在因子分析之前一定要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这里也用KMO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表4中,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49.603,相应的概率p接近0.如果显著水平a为0.05,由于概率p小于显著水平a,应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OM值为0.252,根据Kaiser给出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检验.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数据的数据结构良好,具有可操作性,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数据一样都能进行因子分析.(2)提取因子以及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情况.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一样,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根据计算结果,提取因子的情况非常理想.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4.908,解释原有7个变量总方差为61.352%(4.908÷8×10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352%;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241,解释原有8个变量总方差15.506%(1.241÷8×10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858%((4.908+1.241)÷8×100).总体上,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3)因子的命名解释,通过对比观察表2,表5,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是有区别的.在农村居民消费数据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教育娱乐文化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根据农村地区的消费习惯可解释为生活型消费(精神享乐商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杂项商品与服务、居住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生存型消费(物质必须商品).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了解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偏好上的差异:同是生活型消费或者同是生存型消费,但由于农村与城镇的环境条件不同,消费习惯不同,同类型消费下的指标构成是不尽相同的.(4)计算因子得分,这里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表6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2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2.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特征

根据因子得分计算结果绘制出农村居民消费两因子得分散点图,如图1所示(F1因子一;F2因子二).观察图1,从2000年至2011年重庆城镇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因子得分高于生活型消费因子得分,但是重庆城镇居民的生活服务型消费因子得分一直在不断提高并逐渐接近生存型消费因子得分.总的来看,生存型消费因子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生活型消费因子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随着重庆市GDP的不断提高,重庆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再加上近几年来医疗、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收费改革的逐步见效,居民生活服务型消费支出出现减少,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务得到了保障,在物质享受消费充足的城镇,居民将更多的钱以及注意力投入到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精神文明的消费中去.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重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加速演进,已经不再只追求物质生活质量,而且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

2.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特征

根据上述SPSS软件的因子得分计算结果绘制出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两因子得分散点图,如图2所示(F1因子一;F2因子二).观察图2,生活型消费因子所占比重从2000年到2004年是递减的,到了2005年开始上升.生存型消费因子所占比重从2000年到2009年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直递减的,2010年的时候突然上扬,占了较大的消费比重,但到了2011年又继续递减.目前,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在减少,用于居家享受型消费支出也出现相应的增加.这说明重庆市的GDP增加了,重庆市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医疗、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收费改革正在不断实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确实在不断提高.但仍然要注意2010年生存型消费出现的反弹迹象.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还不太稳定,从中反映出重庆市政府政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力与农村的生活服务保障情况都不太稳定.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突出、明显,但农村居民不那么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比重不高,医疗、住房制度改革和教育收费改革等政策在农村地区起效慢,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农村的消费观念落后,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年份里,农村居民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生活服务型消费,居家享受型消费比重一直不高.说明农村居民一直注重生存的消费,而忽略了享受的消费.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重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最近几年演进较慢,更加注重物质生活方面的消费,消费结构不太合理,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今后政府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向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演进.

3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城乡居民范文篇7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从城市开始的。1997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城市低保制度正式建立。1999年9月,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全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城市低保制度已基本上实现应保尽保。在民政部推动下,到2006年底,已有24个省区市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了1509万人。2007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当年底,农村低保保障人数达到3452万人,农村低保制度已全部建立起来。这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统筹起来,“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由城市低保制度向农村低保制度的转变,进而实现全社会低保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转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和社会建立一种维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存发展权利的制度,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城乡低保是党和政府解决困难群众民生问题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其次,低保制度不附加先决条件、不考虑社会身份,唯一的认定条件就是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低于当地低保标准。这样的制度安排,彰显了社会公正,维护了社会底线公平,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再从收入风险理论角度来看,个人的收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私人风险,但是当这种风险超过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公共风险,影响公共安全。只有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才能解决这类收入风险,建立低保制度就是应对措施之一。因此,建立低保制度,是关系国家政权巩固和长治久安的大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城乡低保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通过财政手段提高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低保家庭获得的低保金主要用于维持基本生活,这些资金转过来又拉动了基本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乡低保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低保制度运行的现实困境

低保制度尤其是城市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这项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保障标准总体过低且地域差异较大。从全国范围看,不少地区在建立这一制度时确立的保障线不足100元。到2007年,全国平均低保标准为182元(人均补差102元),上升幅度不到1倍。除整体保障标准过低外,当前我国各地的保障线之间差别也很大。2007年,全国城市低保标准最高的是上海(350元),与最低的新疆(138元)之间相差超过2.5倍。这一显著差别反映出各地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上的差别,这就导致欠发达地区对低保对象的保障更不充分。

与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目前,我国低保制度的设计有个很大的问题,即低保户一旦参加工作,获得收入,就有可能退出低保,并失去低保户所拥有的配套救助,很可能“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低保户就可能为享受低保而拒绝就业。另外,当前各地对低保户再就业的支持政策也存在力度普遍不足的情况。

家计调查困难。当前,低保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入户调查、群众举报等方式,来了解和监督低保户的个人情况。这些调查方式容易产生家计调查信息失真的问题,对此,政府机构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低保制度管理体系不健全。随着低保覆盖面的扩大以及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尤其是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推行,低保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在许多地方,县一级低保工作尚未明确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基层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没有落实,导致制度实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农村低保底数亟待摸清。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在2007年才全面启动,由于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未能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全国性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认定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按此标准,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为1479万人。而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底,全国低保对象是3451万人,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840元,远超过国家扶贫办公布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总数。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农村低保对象的认定是依据各市、县、区政府自行制定的低保标准,而非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绝对贫困线。因此,民政部门在规划和落实农村低保制度时,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定义农村低保对象。

◆完善低保制度的思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低保制度都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点,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

适当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低保标准的确定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关键。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适时修改,以确保低保人群能得到充分救助。此外,扩大低保制度覆盖面也应从制度设计上进行回应,受助人群总量应根据实际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络机制,所有遇到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能在制度支持下渡过危机,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强化低保制度推进就业的功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应建立规范化的具有激励作用的保障标准和支付方式,防止其对保障金的消极依赖。在保障标准上,进一步扩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之间的差别。改进对低保对象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之真正切合低保对象的就业需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或要求其做“社区义工”,将救助金转化为劳动津贴。

改进家计调查方式。在家计调查方面,应当加强民政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合作。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授予民政部门相应权力调查低保申请人和低保对象的储蓄状况和银行账户变更状况,或可将这一工作授权给具有法律权威的第三方代为执行。

城乡居民范文篇8

一、参保登记办理程序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实行以参保人员户籍所在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受理,报乡(镇)、街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核准后统一办理参保登记的办法。

(一)以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单位集中受理参保登记。对符合《试行办法》规定,年满16周岁及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具有*市户籍、没有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或不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城乡居民,办理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时,应当持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其户籍所在的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申请并填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表》。

(二)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初审后符合条件的,报所在的乡(镇)、街道经办机构复审。

(三)乡(镇)、街道经办机构复审后符合条件的,由所在县(市)、区经办机构核准确认,并由乡(镇)、街道经办机构录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信息。参保登记事项主要包括: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名称、参保人基本信息(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住址、邮政编码等)、参保人缴费情况(首次缴费时间、缴费基数、缴费比例、补缴月数及金额等)、经办机构确认情况等事项。其中,参保人登记时的出生年月和社会保障号经确认无误后,不再变更;参保人登记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因迁移等原因,户籍所在行政区域发生变化的,应及时到就近的经办机构申请变更。

二、缴费类别及缴费办法

(一)《试行办法》实施前具有*市户籍且年满16周岁(含)以上及《试行办法》实施后户口迁入*市且年满16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试行办法》实施之日起参保缴费按以下规定办理:

1、年满16周岁不满45周岁的参保人员,按《试行办法》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本人选择的缴费比例,应在一个缴费年度内,每6个月或12个月缴纳一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

2、年满45周岁不满60周岁的参保人员,按《试行办法》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本人选择的缴费比例,应一次性缴纳不足年限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再按前项规定继续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

3、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参保人员,按《试行办法》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本人选择的缴费比例,应一次性缴纳15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试行办法》实施后,户口迁入*市年满55周岁及以上的人员参保缴费,按《试行办法》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本人选择的缴费比例,应一次性缴纳10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再向后逐年延续缴纳5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参保人员未按《试行办法》规定及时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需跨缴费年度补缴的,应按补缴时缴费年度的缴费基数和本人选择补缴的缴费比例补缴,补缴额全部由本人承担,政府不给予养老保险补贴。补缴时本人应携带身份证到就近的经办机构申报办理。

(四)参保人员达到60周岁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由本人到就近的经办机构书面申请后,可以按照《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补缴欠费,也可以向后逐年延续缴费。

(五)参保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正常缴费的前提下,可以在经办机构为本人开设的预缴账户中预缴或在本人银行代扣代缴活期账户中预存一个缴费年度以上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经办机构核算后,预缴额不足以抵缴预缴年度本人应缴纳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人应及时予以补足,不及时补足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记录缴费台账;核算后有余额的,余额作为下一个缴费年度的预缴额。

(六)缴费基数按市统计局公布的*市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确定,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在每个自然年度的上半年予以公布,并于当年的7月1日进行调整执行。

(七)参保人员可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按缴费基数的6%、7.5%、10%、20%、30%、50%、85%选择缴费比例。参保人员应当在每个自然年度的3月底前到就近的经办机构申报。未按规定申报的,由参保人所在的县(市)、区经办机构按其上个缴费年度本人的缴费比例确定。

(八)市经办机构应当委托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参保人员缴纳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实施代扣代缴。参保人员缴费时,可到委托银行以货币形式缴纳,也可采取协议代扣的办法缴纳。

三、政府补贴

《试行办法》中所称政府补贴包括:养老保险补贴、一次性参保补贴、政府养老津贴、高龄老人生活补助。以上补贴列入财政预算,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分别负担50%,并由市财政按时足额划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一)《试行办法》实施前具有*市户籍且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及《试行办法》实施后户口迁入*市且年满16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在同一缴费年度内按时足额缴费的,政府给予缴费基数1.5%的养老保险补贴。参保人员一次性缴纳和补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不享受一次性缴纳和补缴年度的养老保险补贴;《试行办法》实施后户口迁入*市且年满55周岁及以上的参保人员不享受养老保险补贴。

(二)《试行办法》实施前已具有*市户籍,《试行办法》实施后年满61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在2009年12月31日(含)前办理参保登记,并按规定一次性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政府给予一次性参保补贴。补贴标准为:年满61周岁的一次性补贴400元,年龄每递增一周岁,政府一次性补贴增加400元;年满74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政府一次性补贴5600元。《试行办法》实施后户口迁入*市及2009年12月31日后办理参保登记的城乡居民,不享受一次性参保补贴。

(三)符合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人员,可享受政府养老津贴。月政府养老津贴=(*市上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市上年度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入)÷2×4.5%。

(四)2008年6月30日以前已具有*市户籍且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人员,自年满70周岁的当月起,另按每月20元发给高龄老人生活补助;自年满80周岁的当月起,每月再增加30元;自年满100周岁的当月起,每月再增加50元。参保时已经超过上述年龄的,自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当月起享受以上相应高龄老人生活补助。2008年7月1日后将户口迁入*市参保缴费的城乡居民,其具有*市户籍累计满10年以上方可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符合《试行办法》规定的参保条件,且2008年6月30日以前已具有*市户籍的城乡居民,本办法实施后达到70周岁及以上,经本人书面向所属的经办机构申请,自愿放弃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经审核确认批准的次月起,由经办机构按20元每月发给高龄老人生活补助。年满80周岁每月再增加30元;年满100周岁每月再增加50元。申请时已经超过上述年龄的,自批准的次月起享受以上相应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2008年6月30日以前已具有*市户籍的百岁以上城乡居民,经申请每月发放10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不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008年7月1日(含)以后将户口迁入*市年满70周岁及其以上未参保的城乡居民,不再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五)市经办机构依参保人户籍所在的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养老保险补贴、一次性参保补贴、养老津贴和高龄老人生活补助”分别列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补贴申请拨付计划,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同时各县(市)、区经办机构也应根据上述要求,将本辖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补贴申请拨付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市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试行办法》要求足额(包括市财政和县、区财政共同承担总额)划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县(市)、区财政承担的50%部分由县(市)、区财政按规定专项上解市财政。

四、个人账户建立和管理

(一)市经办机构按《试行办法》的规定,自参保人参保之日起,为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下简称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主要内容有:参保人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社会保障号、参保时间、户籍所在地等)、参保人缴费情况(缴费起止时间、累计缴费月数、个人累计缴费额、财政补贴累计额等)、个人账户储存情况(账户起止时间、累计缴费月数、个人累计缴费额、财政补贴累计额、账户累计利息、账户累计储存额等)。

(二)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和财政养老保险补贴组成。其中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财政给予参保人缴费基数1.5%的养老保险补贴中的1%记入个人账户,并相应抵缴个人缴费。

个人账户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记息和管理。

(三)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如符合参加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需要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转移的,其个人账户转移额为个人缴费的本息之和,缴费年限可分别折算为机?件和资料到就近的经办机构审核,符合条件的,打印经本人确认签字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帐户转移单》,由县(市)、区经办机构审核并由市经办机构统一办理基金转移。

《*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帐户转移单》主要内容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个人社会保障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缴费和个人账户储存额及转移信息(缴费起止时间、实际缴费月数、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本息、个人账户基金实际转移额)、转入经办机构基本信息(转入经办机构全称、转入经办机构银行开户全称、转入经办机构开户银行名称和转入经办机构银行帐号等),并由就近的经办机构打印历年缴费基数。

(四)参加本市机关事业单位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可按照机关事业单位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手续,转移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办理转移时,申请人应当持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等相关证件和资料到其户籍所在的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的办法办理转移登记手续,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经办机构按《试行办法》规定记录和完善其个人账户。

(五)参保人在缴费期内出国(境)定居,需终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由本人持出国(境)定居的证明、辖区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等相关材料,到就近的经办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办机构初审后符合条件的,打印《*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退保申请单》,经本人确认签字,由县(市)、区经办机构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市经办机构统一支付,支付金额为个人缴费本息之和。

(六)参保人在缴费期内死亡的,由其生前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持医院开据的参保人死亡证明、殡仪馆开据的火化证明、参保人生前指定的受益人遗嘱或法定继承人身份的有效证明材料等,到参保人户籍所在地的经办机构提出终止参保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书面申请,经办机构初审符合条件的,打印《*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退保申请单》,经申请人确认签字,由县(市)、区经办机构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市经办机构统一支付,支付金额为个人缴费本息之和。

参保人生前无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的,其个人缴费本息之和转入统筹基金。

五、基金管理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管理。开设财政专户、基金收入户和基金支出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单独建帐,分帐核算,自求平衡。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分别记帐,单独核算。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除留足用于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支付费用外,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意见,在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债券或者转作银行定期存款。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除国债投资外的其它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不得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用于担保抵押。

(四)财政、审计、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六、基本养老待遇领取

(一)符合《试行办法》规定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条件的人员,每月由市经办机构打印《*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领取人员花名册》,并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后发送县(市)、区经办机构;县(市)、区经办机构核对后发送乡(镇)、街道经办机构,由乡(镇)、街道经办机构打印《*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结算单》并告知本人确认,从确认的次月起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本人有异议的,应在接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到乡(镇)、街道经办机构复核。

(二)参保人员达到60周岁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且本人申请一次性结算的,本人可到就近的经办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办机构审核后打印《*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一次性结算退款单》,办理退款手续,由市级经办机构统一支付,一次性退还本人。支付金额为个人缴费本息之和,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人员死亡的,其生前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持死亡证、火化证、宣布死亡书、户口注销凭证、公安部门证明等材料(以上材料持一项即可)及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有效的身份证明等证件和资料,向其户籍所在的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在60日内将以上证明材料报乡(镇)、街道经办机构。经办机构审核并打印《*市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人员死亡待遇结算单》,报上一级经办机构复核确认后办理结算手续,由市经办机构统一支付。死亡人员个人缴费余额本息之和一次性退还其生前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同时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丧葬补助费1000元。

(四)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人员,符合《试行办法》规定领取高龄老人生活补助的,由县(市)、区经办机构审核,市经办机构确认后,从其到龄的当月起开始领取高龄老人生活补助,并由经办机构直接实行社会化发放。

(五)申请放弃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且符合《试行办法》规定领取高龄老人生活补助的,由本人携带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户籍所在的乡(镇)、街道经办机构审核并录入领取高龄老人生活补助人员基本信息;经所在县(市)、区经办机构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确认,次月起按月领取高龄老人生活补助,由市经办机构直接实行社会化发放。县(市)、区经办机构每月将审核汇总表分别报市经办机构和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六)符合《试行办法》规定,每个自然年度1-6月新办理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人员,其月政府养老津贴暂按上上年度的缴费基数计算预支,待上年度缴费基数公布后,从公布当年的7月起重新进行计算并予补发。其他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员,月政府养老津贴于每个自然年度的7月起,按市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上年度缴费基数进行调整。

(七)符合《试行办法》规定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的人员,经办机构应当在每月20日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发放到个人银行账户。

七、责任追究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致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流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二)任何单位、个人挪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应当依法予以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三)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各经办机构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财政部门要确保各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与协作,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各项工作。

(四)市级经办机构定期组织对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的认证工作。鼓励、奖励群众举报。对举报证实确已死亡的或举报证实失踪6个月以上的人员,应及时停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对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申报、登记、缴费、待遇领取等过程中弄虚作假和冒领、多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将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

城乡居民范文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解决对策

1引言

我国的新农保制度和城乡居民保障制度共同组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让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在这当中,养老保险基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断发展的关键。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增值和保值能力,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困境

(1)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目前在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的环节当中,首先是从县级地区环节来进行统筹,然后在条件逐渐完备的情况下向着市级和省级地区逐步扩散。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每个地区的情况都不同,所以我国目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金管理仍然处于县级地区统筹的阶段。在进行县级地区统筹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保障的部门是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主要部门。养老保险基金的各项处理事项都是由这个部门所负责的,这样就为基金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2)基金筹资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金主要包括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和国家补助三个大方面。虽然当前我国对于缴纳不同等级的养老保险的居民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补贴,但是对于整体居民的激励效果仍然不算立项。例如一般个人的缴费在一百元到四百元,政府将会补贴三十元。缴费在五百到一千元的居民,政府将会补贴六十元。即便是这样的鼓励机制,大部分的居民还是选择缴纳最低层次的养老保险来进行投保,对于居民的投保热情调动不足。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城乡居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居民的可分配收入比较少,所以政府所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少。虽然政府对相应的政策都会进行指示,但是实际的落实情况却不太理想。(3)缺乏完善的投资运行机制。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和收入情况的调查,近些年来和前几年相比有着明显的提高,这就使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受到极大的考验。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和养老保险所需要资金的规模逐渐增大,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投资成为了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增值和保值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对于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形式一直处于保守型的投资方式,其中有国债和银行两种普通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基金缩水特别严重。在我国最近颁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当中就明确指出,逐渐扩大养老保险投资的渠道,让基金的管理转变成为中央运营模式。(4)监管机制存在工作漏洞。现在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仍然处于县级城市,在县级城市当中的相关管理部门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者,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专门的政府部门,这就导致了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违规操作非常多。同时,由于县级城市的监管层次比较低,这就导致了一部分的地区甚至对于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仅仅是有几条法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了对于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依照。并且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知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这就使得这些部门仅仅是空有其表,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2]。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困境的解决对策

(1)提高养老基金的统筹层次。在基金统筹层次比较低的情况下,会给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还受到了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所限制,这就使得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进度,这对于我国当前想要让养老保险共同发展的想法不能顺利执行,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统筹层次,就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帮助。首先就是要让县级地区养老保险统筹向省级地区养老保险统筹过渡,然后再向全国统筹过渡。(2)不断完善养老基金多方筹资机制。首先要划分城乡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缴费责任,要明确对于缴费的奖励机制,对于一次缴纳的居民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贴,从而促进更多的居民进行缴纳养老保险。同时政府还需要在进行基金运营的过程当中负担一部分的居民养老保险,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认可,从而让城乡养老保险的分配更加公平。另外还需要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责任,结合城乡发展,促进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3]。(3)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机制。要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推动城乡居民养老基金向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进行集中投资运营,并且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信托管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理事会也属于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机构,这样可以让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得到科学的监管。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优惠政策,来不断吸引资本市场当中的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与到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当中,还要针对养老保险的运行机构进行资格审查,规定投资的规模,对于不同投资类型的风险进行详细阐述。

4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及城乡居民当中缴纳养老保险人数的不断上升,使得养老保险的基金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增值和保值效果会直接的影响着我国建设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行情况,对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我国当前的城乡居民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出发,对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当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让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能够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泊云.杨陵区农村居民社会保险费征缴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汪婷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4):177+182

城乡居民范文篇10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作为覆盖除职工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其目的在于改变我国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支出涉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个层次,且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合并而来,基金盘面较大、管理错综复杂,因整合时间短还未形成科学监管的模式,因此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工作应是医保基金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的意义

(一)提高医院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找到这个风险防控因素,使医疗机构认识到基金无漏洞可钻,要想分得这块“蛋糕”,只有从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着手,吸引患者就医。同时保证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作为我国重大的一项社会民生工程,通过群众个人缴费和各级政府补助及其他集体资金补充的方式筹集基金收入,为城乡群众治病看病提供医疗报销服务,缓解城乡居民就医压力,在改善社会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意义。通过做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工作,发挥基金的最大增值效益,规范医疗基金使用,将医疗基金应用到具体位置,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三)保护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利益。在近年频发的套取医保基金案件中,不少患者因为一时冲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虚假材料,骗得医疗保险基金,导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没有应用到实处,造成基金的流失,使本身的参保人变成了“犯法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果存在套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现象,相关人员应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所以,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杜绝参保人员自身铤而走险违法套取医疗基金,维护医保基金参保人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产生原因

(一)县级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薄弱。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群体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会计核算主体基本上是县级医保经办机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涵盖医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需要这些学科交叉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县级医保经办机构缺乏这样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县级医保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由于面向广大的服务群体,基金兑付工作量大,仍停留在传统的收付记账模式上,在基金运行事前的预算、事中的记账及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事后的决算管理流程环节中履职较弱。基金预算需要历年的数据积累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收集,才能做出基金稳健运行的保障。从部分市县的预算报表来看,多数指标都是在上年基础上按预算指标范围简单提高百分比,实际没有结合多年的经济参数综合预算,如参保人数涉及到当年新生儿落地参保政策,需要结合当地出生率预估参保人数,以争取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配套。另外县级财务管理对医疗待遇支出的异常分析不反馈、不重视,如城乡居民医保资金启动的前几年基金结余充盈,而近年因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对基金使用的影响,基金结余逐年下降,有些地方近于黄色预警,财务人员并没写出全面的财务报告反馈,基金的增值收益当前仅限于利息收入。总之,财务管理薄弱给基金安全运行带来风险隐患。(二)医保欺诈风险普遍,医保执法监管力度弱。我国医保执法起步晚、监管力度弱,医保欺诈骗保案件频发。首先,部分医疗保险基金定点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度诊疗、小病大治、串换药品以及默许患者伪造住院信息和材料来套取医疗保险基金,医疗人员利用医学专业优势逃避医疗保障部门的监管。其次,一些人员利用“贫困户”、“低保户”这些特殊参保户身份挤占医保基金,本着扶贫政策中的政府兜底政策,和一些民营医院勾结,住院如住宾馆,有专车接送、专人送饭,通过反复检查和治疗等方式从中套取医疗保险基金。再次,一些不法份子勾结医疗人员盗用他人医保信息,伪造假发票和相关伪造材料到医保部门骗取医保基金。这些欺诈骗保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大量流失。(三)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因为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体系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应的管理体系不完善,一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包含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财务会计控制、信息控制及部门协调与控制。县级医疗经办机构在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风险控制职责不清。业务运行控制缺乏监督、稽核和惩戒,如医药审核人员不按规定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执行医保基金的核算。信息控制中各项业务操作“痕迹”是否保留,是否定期定时稽核,如信息人员对逃避缴费参保人员后期发生医疗费用补录参保信息等行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调控制比较滞后,没有达到实时监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发生,未能及时发现异常费用。这些内控隐患的存在导致基金风险。医疗职能部门内控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没有得到第三方有效监管,不利于促进医疗基金风险管理体系改革与优化,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发展。

三、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财务管理。首先,完善预决算管理体系。在量入为出原则下,做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体制,跟踪预算执行进度,预算调整必须严谨,做到应收尽收,合理控制医疗保险收支,保证基金收支均衡。做好年终决算对比预算分析,为下一个保险年度基金运行循环保驾护航。其次,加强财务会计工作体系建设。引进专业的会计人才通过使用专业的财务会计软件,加强票据管理和账款管理,对基金收缴、支出情况建立全面台账,精准核算,编制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报告。再次,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调查和审计,做好医疗保险运营监管工作,保证医疗保险基金专款专用。最后,完善医保支出管理体系。在医疗保险支出过程中,需要审核报销手续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满足报销要求、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如果存在,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记录在医疗保险诚信档案中。(二)加强医保执法监管工作。目前,正值改革窗口期,有利于重构医保基金监管行政执法体系。医保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这次机构改革契机,自上而下建立专门监管执法队伍,并根据“医保监管办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从制度上将各项执法的职责和任务进行分解、厘清行政监管和经办管理员的职责定位和内在联系,尽快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补互助的监管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执法责任主义考核机制,加强执法监管。(三)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工作效果将会受到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的影响。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思想意识就决定内部控制工作发展效果。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内部职业道德建设,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求所有人员参与其中,努力实现职工自行管理和自我控制。其次,建立专业的内部控制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在成立管理机构过程中,需要做好职责分工工作,完善相应的工作体系,尤其是拒绝单位负责人交替任职。每项业务都要由独立人员和部门实施,保证不兼容岗位充分分离,发挥内部控制拥有价值。除上述内控方式外,还应在内控工作中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作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使用风险分析技术,找到业务控制点,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风险防范和控制。对于管理业务中高风险区域,做好检查工作,及时找出潜在风险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地位,保证内部控制独立性和专业性。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并处理,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水平。除此之外,加强财务分析体系建设,保证医疗保险监管管理工作稳定进行。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是涉及每个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在统账分离环境下,设置科学的分析指标,实施动态监管,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还可结合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设定基金预警线,对医保基金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建设基金支出预警制度。其次,保证基金严格按照要求计提风险金,让风险基金在正常环境下稳定运行,保证基金收支均衡。最后,完善基金风险防控机制,成立专业的医疗保险应急调节基金,鼓励经济效益好的社会集体代缴或者群众多缴费,或者通过债券等方法吸引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在基金使用超出预算标准的情况下,应该第一时间汇报给统筹地区的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及财政等相关部门,利用调节基金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弥补,从而保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稳定运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鉴于当前频发的医疗保险欺诈现象,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工作,及时规避医疗保险基金风险,保证医疗保险基金运用的有效性。通过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能够促进医疗体系深入改革,推动医保行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宏.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平台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09):172.

[2]张东明.健全内控机制防范基金风险[J].中国社会保障,2019(05):70-72.

[3]赵阳.我国医保基金监管问题探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2):12-13.

[4]马丹旦.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与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20(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