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7:10:21

城乡教师

城乡教师范文篇1

【关键词】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城乡教师流动单向流动

城乡教师单向流动是指教师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单一方向的流动,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严重缺乏城市到农村的逆向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流向城市、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低的地区流向教育水平高的地区等。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城市教师资源却被大量浪费,拉大了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不公的鸿沟,制约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平衡城乡教育发展还是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来说,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局面都是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一、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

国家强盛在教育,教育发达在教师,因此,要想实现国家强盛的伟大目标,必须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壮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流动特别是城乡教师流动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颁布了许多文件与规定,推动建立了一系列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如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12月31日颁布的《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教师的地区所属性,促进中小学教师在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师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但我国当前教师流动更多地表现为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据江汉大学高双桂教授等人在22个省区中选择了47个县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涉及的553个农村小学中,每年新补充的教师一共只有200多人,而在215所农村中学中,由高等学校毕业新补充的教师每年平均只有1人。在教育部组织的对艰苦地区的调查中,有74.6%的校长反映近三年内流失的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有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这种不合理的城乡教师单向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缺乏大量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也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基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

1、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1)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含义。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FactorEvaluationMatrix,EFE矩阵),是一种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找出在机会与挑战方面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再按照企业对各个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最后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2)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分析步骤。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建立。

①列出企业在外部分析中所确认的关键因素。首先,列举的全部因素总数应保持在10—20个之间;其次,因素应包括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最后,先列举机会,后列举挑战。

②对每个因素赋予权重。首先,权重在0(不重要)到1(非常重要)之间变动,所有因素权重之和等于1;其次,权重反映了该因素对企业在行业中取得成功影响的相对性大小。

③按当前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首先,分值范围为1—4分,4分代表反应很好,1分代表反应很差,平均分为2.5分,高于2.5分说明企业对外部影响因素能做出有效反应,低于2.5分则说明企业对外部因素反应较差;其次,企业对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越好,评分越高,反之亦然;最后,分值是以公司本身为依据的。

④用每个因素的评分乘以权重,得出每个因素的加权分数,并把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2、基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

虽然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主要是针对企业而建立的分析模型,是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的分析方法,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影响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因素之中,外部因素如工资、工作环境、保险、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但农村学校在这些关键因素上的反应是严重滞后的。

(1)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关键外部因素分析——以农村学校为例。①机会(O)。第一,离家较近,便于帮扶家庭。这可能是吸引能够流向城市学校却没有选择流向城市学校教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地处边疆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农村家庭、家族观念较浓,在当地教书可以就近帮扶家庭。第二,生活花费较少。这也是吸引农村教师选择留在农村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城市生活的高房价、高生活消费,农村生活则相对便宜很多。第三,压力较小。相对于在城市学校教书,在农村学校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小。相关抽样调查显示,有55.1%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有32.4%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过大,且城市比例高于农村;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第四,地位相对较高。在城市,教师无论从工资水平还是社会地位来说仅仅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地位不高,但在农村,数量稀少的教师是当地教育的根本维系,奠定了教师在当地农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②挑战(T)。第一,工资水平低。这是城乡教师单向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据报载,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这种巨大的现实收入水平与对未来潜在的收入水平增长预测的差距,决定了城乡教师大规模的单向流动。第二,福利待遇差。福利待遇差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缺失。城市教师不仅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种类,还享有各种福利津贴,但是农村教师在这些福利待遇方面则是一片空白。在教育部的相关调查中,63.7%的农村教师反映“多年没有”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活动。第三,工作条件艰苦。在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但在1985年,这笔拨款取消了,改由农民自己办教育,农村学校改扩建也由农民自己集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到300—500亿元。农民自己办教育直接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平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平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如此艰苦的条件造成了大量农村教师选择流向城市,追求更高的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第四,精神生活匮乏。在城市生活,教师下班后可以选择和朋友吃饭、听音乐、看书、看电视、上网、进行体育锻炼,但在农村,因缺少这些基本生活设施,农村教师精神生活严重匮乏。第五,晋升空间较小。晋升是许多教师的追求,晋升不仅可以带来收入水平上的增加,更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但是,晋升大多数是建立在教学成果之上。由于农村学校大量优秀生源被更高一级的城市学校招去,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没有了优秀生源作为支撑,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成果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六,住房条件差。在我国农村教师住房上存在着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反映无自有住房的比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7.8%、48.0%、63.1%,在农村46岁及以上教师中没有自有住房的比例达到32%。

(2)外部因素权重的确定。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外部因素的权重。

①层次分析法的含义。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最早提出的,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②建立层次结构。本文目标层是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单向流动分析,准则层是农村教师在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方案层是已经确定的各种外部关键因素。

③建立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中,用1—9标度法来表示重要性,通过对级别进行专家打分。1—9标度法是指把目标作成对比较,第i个目标对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值记为aij,aij的取值方式按表1中的规定进行。取aij为目标i和j的权重wi和wj之比wi/wj,决策问题中n个目标成对比较结果可用判断矩阵A来表示,由此得出的结论如图1、表1所示。

④权重的计算方法。将判断矩阵A的各个列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然后将所有几何平均数相加,再分别用每一个因素的几何平均数除以总的几何平均数得到每个外部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⑤确定各外部因素的权重。根据以上所描述的计算方式,我们可以得到各外部因素的权重,如表2、表3、表4所示。

(3)各因素评分的确定。为了确定各外部因素在影响教师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运用了实地调查法与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对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狮子山村小学教师的实地调查为口径,并结合专家评分,对分数进行处理,最终得出了各关键外部因素评分。

(4)建立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根据对农村学校面临的外部机会与挑战中的关键

因素论述,并依据层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评分法,建立了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如表5所示。

通过对农村学校关键外部因素的加权分数加总,我们得到了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分数:2.1817分,小于平均分数2.5分。这说明农村学校在面临外部机会与挑战时反应不足,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住房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就造成了农村教师大量流向城市学校,形成严重的城乡教师单向流动。

三、改变影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外部因素策略

要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现状,就必须要改变当前影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外部因素,实现城乡教师双向流动。

1、增加工资收入

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偏低、收入不高是大多数城市教师不愿意流向农村教书的最重要原因,要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局面,首先必须要增加教师的工资收入。工资的增加不仅仅是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能力,更能够提升教师的安全感、自信心、工作效率和社会地位。相应合理的工资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借助于市场机制,利用价格信号建立起教师工资动态变化机制,不仅要使教师工资每年保持上升的趋势,更要使教师工资增长幅度大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幅度,国家还要对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工资给予补助,使城乡教师工资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但在农村教师内部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工资制度,在不同等级之间拉开差距,改变分配方式,实行差别薪金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育成本投入与教师的劳动量计酬。

2、完善与农村教师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这种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促使大量农村教师流向城市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量城市教师流向农村。完善与农村教师相关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从住房、养老、医疗、生育等方面来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与工作条件,同时还要将农村教师的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及定期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之中。在住房条件方面,应当由政府出资建立较高标准的教师住宿楼,同时配以相关的生活服务区。在工作条件方面,建立教学楼与教师办公楼。同时,要想实现城乡教师真正的双向流动,就必须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不至于使教师因为工作地的变换而失去部分保障制度,影响到他们退休后的生活。

城乡教师范文篇2

[关键词]城乡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养;英语专业;教学法;教学技能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2019年10月启动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与基本均衡发展所要求的“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比,优质均衡发展对教师教学素养有更高的要求。薛正斌[1]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是否均衡;邹蓉[2]指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优质均衡包括教师结构、教师素养及教师培训等三个方面,其中教学素养包括职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等;徐志华[3]认为英语教学素养是英语教师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素养,是教师运用教学理论方法设计教学和组织英语课堂活动的能力。学者们或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研究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3],或以农村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素养现状[4],而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教学的角度对城乡优质均衡发展进行研究的比较鲜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广东省汕尾市C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着重分析城乡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法与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两个维度共八个方面的使用差异,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基于调查目的和对文献的查阅,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有:城乡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法的使用情况上有无差异?城乡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技能的使用情况上有无差异?本调查的参与者为广东省汕尾市C区的在职小学英语教师。课题组抽取汕尾市C区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参与者中城区教师占53.77%,乡村教师占46.23%。根据调查目的,笔者通过问卷星软件自编问卷《汕尾市C区小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经试验后于2020年10月9日通过微信向广东省汕尾市C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发放,于2020年10月23日回收问卷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达99.07%。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共16个Likert五级量表题,选项中的数字1到5依次代表对题目的观点“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问卷可分为职业精神、英语专业教学法使用情况及英语专业教学技能共三个维度。另外,为更好地分析可能存在差异的原因,笔者采用UNSTRUCTURED问题的模式,随机抽取8名参与者进行访谈。本研究第一阶段为问卷题的信度检验。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的分析,职业精神、英语专业教学法使用情况、英语专业教学技能3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66、0.840和0.865,表明数据均达到统计要求,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同时,整个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791,说明整个量表和三个维度的内在一致性较好,数据结果可信,可用于进一步分析。第二阶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法、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两个维度共八个方面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重点对比分析汕尾市C区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在英语专业教学法、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两个维度共八个方面的使用差异。完成问卷数据搜集并信度检验后,笔者分别用情景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和语法-翻译法四种方法来对比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使用上有无差异;用英语游戏辅助教学、英语故事辅助教学、简笔画辅助教学和英语儿歌辅助教学四种技能来对比分析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使用上有无差异。

(一)英语专业教学法使用情况的比较

英语专业教学法是英语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依据。本调查参照何广铿[5]在《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外语教学法的阐述,并结合笔者前期对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调研,选用其中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听说法和全身反应法共四种小学英语教学法,对比城区、乡村两地的小学英语教师的使用情况。笔者分别对每一种教学法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情景法的使用情况上有显著性差异(t=2.499,df=104,p<0.05):城区小学英语教师明显比乡村小学英语教师更经常使用情景法进行教学(MD=0.386);在听说法(t=1.198,df=91.492,p>0.05)、全身反应法(t=0.861,df=104,p>0.05)和语法-翻译法(t=-1.695,df=104,p>0.05)的使用上无显著性差异(见附表1)。情景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6]。在情景法教学中,教师作为语言楷模,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需要以正确、标准的英语去设计学习情景,用英语组织教学、解释项目和布置作业[5]。由于情景法要求教师使用课堂用语进行全英教学,不鼓励母语翻译,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开口,需要增加听说环节,因此与其他教学法相比,情景法对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乡村小学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等原因,每年只能吸引少量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到乡村教师队伍中来。问卷题目“我是否毕业于英语专业”检验的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通过交叉分析可知,乡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63.27%)低于城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73.68%)低。尽管部分教师通过函授或培训等形式进修,但专业知识学习欠缺系统性和实践性。通过访谈可知,该区多年来专任的小学专业英语教师在2017年以前出现“奇缺”的现象,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从小学其他学科转岗而来,缺乏职前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训练、发音不标准、英语口语表达水平有限、对英语专业教学法掌握不够系统、英语教学设计及实施经验不足,导致他们不敢大胆地在英语课堂上创设情景,无法保障英语教学质量。可见,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情景法的使用。

(二)英语专业教学技能的比较

城乡教师范文篇3

“城乡教师的工作环境、条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20多天的工作、生活体验对比后,参加郑州城乡换岗任职的焦黎锋、李佳老师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焦黎锋是新密市尖山乡初中的教师,此次交流到郑州三中。郑州三中地处商业区,各种“硬件”一应俱全。李佳这位三中的老师,则换岗到离县城30公里的尖山乡初中,学校没一件体育器材,电教设施更无从谈起。在尖山乡初中,李佳吃水要用扁担挑,蔬菜要等山下送。更让他感慨的是,这里的老师每天五点半与学生一起晨读、跑操,晚上学生睡了,老师还要查铺、备课、改作业到深夜。“过去感觉在城市当教师辛苦,没想到,山区学校的教师付出得更多。”李佳说。

至今,郑州八中语文教师赵碧君对去年“送课下乡”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是去年9月27日,细雨寒风中,新郑市观音寺镇一中的校园满是积水。在学校唯一一间多媒体教室,孩子们把眼睛瞪得老大,看着他们从未见过的大屏幕上的电脑课件。一位骑车百里赶来听课的农村老师说,这样的电脑课件,见都很少见。赵碧君说,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毫不逊色,唯一不足的是他们的知识面窄了很多。是啊,在观音寺镇,只有两所高中有多媒体教室。全镇10多所小学,仅两所小学有电脑与电视连接的简易多媒体教室。

在郑州,一些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向记者反映,由于财政穷,很多初中必备的仪器室、实验室无从谈起,有的学校配了多媒体教室,也因为用不起电、请不起老师,设备经常处于闲置中。与匮乏的教育投入相对应的,是结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二七区侯寨小学,农村老师全是“包班”,即一个老师带一个年级。干的是“全活儿”,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品德等所有课程通教,每周有近30节课的教学任务。与郑州市直教师比起来,郑州农村教师每周课时多出近1倍,而每月工资平均至少低300元。而且,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焦黎锋是尖山乡人,从河南省教育学院毕业后回家乡教书。任教5年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在城市任教的同学拉开很大差距。正因为这些,近年来,新密每年都有10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外流,调往上海等大城市。

郑州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的同志说,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结构与“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投入政策,造成了城乡教育间的巨大鸿沟。而师资与投入,成为困扰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两大瓶颈。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数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郑州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书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公平是解决贫富差距拉大、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性阀门”。

城乡教师范文篇4

本文作者:张俊莲工作单位:河南大学档案馆

1.硬件设施的差异。城市的教育硬件条件好,在很早的时候已经实现教学楼上课,交通条件好。而农村现在政府加大了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投入,一些地方也实现了教学场地教学楼化,但有一些地方,教学的场地还存在着危房,即使实现了教育场地的教学楼化,但级别低,不配套,冬天没有暖气,特别在中国的北方,天寒地冻,有的教学楼缺少窗户玻璃,不得不用塑料纸,甚至不得不用硬纸板把其堵住,但寒风还是从缝里吹进来,教室里与外面的气温基本一样,只是风小些。夏天,在农村的教学楼只有几个吊扇,有的还是不能工作,由于往往农村的教学楼只有一两层,不像四五层的教学楼的下两层凉快些,教师和学生在里面上课,往往都是汗流浃背,不停的抹汗。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城市的家庭和学校大都普及了电脑。而在外国的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一部分地方国家为其配备了一台电脑,但大多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有的地方有,由于在中国的农村上网费比城市贵的多,所以学校的校长为了节约教育经费,也常常不上网。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上,中国现在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的是按学生人数分发教育经费的政策。而农村的学校往往人口居住分散,每个教育点年纪不少,而学生少,而这样,分得的教育经费就少。教师数量配备少,这是由于中国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骄傲是的配备是按照学生的数量配教师,而农村地区年纪多,而学生少,所以所配的教师就少。2.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差。中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教育。而农村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中国是世界少有的存在着这样严重的城乡这么大差距的国家,而在高校教育收费这一方面对农民子弟完大学生梦的影响方面,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倾斜,但就是这样,让一个农民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牺牲和负担;再一点,中国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双选择,这一政策无疑给用人单位和择业者都提供在选择上的自由,但作为农民,他们还是喜欢以前的由国家分配的政策,由于在公务员招考和国有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用上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而农民是一个缺乏各种资源的弱势群体,这就造成了一个对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值极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农民对自己的教育大多是不重视的,虽然,他不敢说:我的孩子学习不行,也考不上大学,现在小,不能去打工,就在这里长长身体的话。但是,如果碰上一个刚毕业的做了教师的大学生,不知深浅,经常给学生在放学后或星期天不可,这里的农民大多不会感激,而是要在背后骂娘的,这我见得多了。而在城市,以农村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城市的教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贿赂教师,来提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3.生存环境艰苦。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倾斜政策,农村的交通等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在城郊的农村,由于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在教师中大大普及,所以其生活条件与城市已基本无疑,甚至还有许多在城市置有房产。而在中国广大的偏远的山区学校和教学点,虽然,与以前的条件有极大的改观,但是,其落后、艰苦的自然环境是依然存在。在这些偏远的教学点,第一是,教师少,有一些是本地的教师,甚至是代课教师,放学后人家就回家了,而外地来的教师就只有一人伴电视了,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中国收缴猎枪,所以半夜还可听到狼嚎,这对一个男教师就已够毛骨悚然了,更何况,甚至还有极少的缺少背景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遇到天旱,在夏天吃水就成问题,有的要跑数里的山路去挑,更不用说吃蔬菜了。

这种的环境的条件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和教师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对教育上的影响,大家都明白,这里就不赘述。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对农村教师造成的影响。1.待遇不公。大家都知道多劳多得的道理,这是一个设计公平正义的问题,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当地的教师付出的就多,可是他们获得的就少,而不是多。我们知道,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付出的多,却获得的远远小于城市教师。即使在同一地区,虽然,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对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补助,但这杯水车薪。我上面说过,中国的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的划拨是按照学生的人数,而中国实行的也是双重标准,城市的标准高,而农村的低。而在同一地区,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比城郊的少的多,那么,其教育经费就多,而且这里的学校由于有许多人愿意上,所以就有收得许多的教育赞助费。在这些地区教学的教师的福利就好,学校也就经常以组织听课交流等为名,让自己的教师去旅游,当然,由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教师不仅能获得一些现实的好处,在社会上也受人尊敬。而在偏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实行安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教师,表面上,这里的教师还有可能多于其它地区。但是由于班级多,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的课,甚至是两个年级,有的不得不实行复式班教学。这样,这里的教师的负担是大大加重了,有时确实是没有办法,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人不愿到此地教学,教师不够,不得不雇佣一些初中都不毕业的女孩,来这里代课,这样,学校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实质还是唯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虽然国家有明令政策禁止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比赛性统考),学校管理者就是这样的成绩来决定了事的奖惩和评级晋职称。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偏远山区的学习成绩很难考上去,所以,在开教育的会议上,环境好的地区教师大都是授奖的对象,而山区的是受批评的对象。2.影响青年男教师的终身大事。在偏远山区任教的大多是没有背景的教师,特别是没有背景的男青年教师。刚刚毕业,正是到偏远地区进行锻炼的阶段,一般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分到这里的极少。而没有特别特殊背景的刚毕业男青年教师大多旧的到这地方锻炼,过两年,一部分门路活的,就跑关系走了,而一些没关系又老实的就成为长期的留守人员。现在,由于可以打工,门路多,大多有点姿色和想法的女子,甚至是农民,并不愿意嫁给这些在以前还有一点魅力的吃商品粮的男青年教师。而一些认为自己读过几年书,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娶一个太一般的女子,这样在教师里面,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老光棍。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首先得关心偏远山区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大龄未婚年青年教师的生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福利和评优、评先和晋级方面,向他们进行必要的倾斜;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对他们多鼓励,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状况,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对他们少批评,理解他们的奉献,其实能长期坚持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有一部分是脾气耿直,不愿意走那种关系之路,这种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只要管理者能够真的关心他们,而不是高高在的用官话训斥他们,这些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

城乡教师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教育工作理念、立足教育实际、围绕教育主线、紧扣教育重心、引领城乡师生发展,实现心灵互助和沟通,巩固和扩大基层教育创先争优机制建设成果,展示城乡教育良好形象,激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创先争优,在教育发展前沿领域创先争优,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实现教育全面发展,城市带动乡村提升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能力环境和心态。

二、实施目标

通过采取德育援助、心灵沟通、师资援助等对口支援方式,使农村受援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快实现我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和城市的教师手拉手结对子,互帮互助。重点突出和实现城乡“手拉手”的后续的工作,持续关注这些受训教师的发展状况,要援建受训教师所在的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室暨知心教育小屋。

三、实施对象

城乡对口普通中小学结对子人员。

四、实施时间

2011年至2014年。

五、实施重点

(一)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受援学校内涵发展

1.建立校际间教师之间心灵沟通制度

城乡手拉手对口帮扶学校每学年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学习,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通过此项活动,学习校际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力争用3年时间,对口学校教师手牵手总数的50%以上。

建立校际教师间的熟悉和心灵沟通制度

从2011年秋季起,根据受援学校师生的需要,开展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沟通和接触,到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互相学习;农村受援学校教师也要和城市教师互相学习,答疑释难。支援学校指定专门教师予以一对一的帮助指导。通过校际互学,以训代传,对新农村受援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农村受援学校教师水平。

1.支援学校根据教育形势发展要求,结合具体办学实际,帮助农村受援学校教师制定心灵沟通的发展规划。

2.支援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经验,根据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要求,师与师帮助受援学校建立健全教师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管理措施。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做到教师“三通”,即教学经验通、岗位职责通、管理措施通。

(三)加强校园文化互相建设,形成农村受援学校办学特色

1.帮助农村受援学校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逐步形成农村受援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帮助开发校本课程,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与研讨;输出特色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农村受援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

(四)开展教育教学指导工作,提高农村受援学校教育质量

1.建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合作研讨制度。手拉手学校相同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或年级组每学期举办一对一的合作研讨活动,深入教学改革,结合农村受援学校教育教学难点,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帮助受援学校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一条信息,一个电话。

2.建立献课评课制度。在互相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受援学校教师需求,支援学校教师每学年派出本校学科优秀教师代表,开展短期的送教下乡、献课评课活动,带动农村受援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步形成农村受援学校的优质课资源,进而在该校或该区域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五)开展捐助帮扶工作,改善农村受援学校办学条件

1.城区支援学校教师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为受援学校学校教师办一些时事,无偿提供教学方法、设计、图书资料和其他教育教学必需品等,帮助农村受援学校改善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条件。

2.城区支援学校教师每年要经常性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师手拉手活动,帮助农村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基层教师全面发展。

(六)培训形式

以“引领、指导、构架、示范”为培训主线;以“学习、研究、工作、培训一体化”为培训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思路;培训活动以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为主在培训内容选择上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即心理调适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专家讲授与课后研讨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有机结合。采取“模块+专题+行为”的课程结构。

(七)培训项目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针对教师来京参加培训三天。紧密结合西部教师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培训除了进一步调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包括心理系列、工作技能系列。

第一天教师爱心篇。如何培训爱党爱国、爱孩子、爱自己、爱工作职业化发展怎么增强个人魅力。爱孩子、怎么走进孩子心灵,教师的心灵如何互动。

第二天教师用心篇。技能技巧、少先队基本礼仪、图书角、鼓号队、让他们讲讲自己的学校。沟通技巧团体。

第三天教授级信心篇。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安全感,澄清个人的价值观,更有信心面对挑战。树立应对挑战。团队活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第二阶段.针对学校,后续工作心灵成长进校园,帮助受训西部乡村教师所在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知心小屋)开心理健康管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咨询、开通电话及网络心理支持系统等。

(八)实施和操作

1启动此活动媒体宣传推广

2.培训内容及教材的制定

3.选有代表性的种子选手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城乡手拉手建设活动是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实验,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帮扶工程作为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突破口,要以实施工程为契机,整合教育教师心灵互动资源,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为实现均衡教育和和谐教育,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实施城乡学校手拉手建设工程以三年(2011-2014)为一个周期。为保证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学校教师和薄弱学校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各校也要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口支援教师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落实政策保障,加强督导检查

城乡教师范文篇6

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19号)中共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通知》豫教人〔〕53号)和《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教人〔〕42号)精神,结合我区教育实际及城乡学校和教师的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遵循“因地制宜、区镇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原则,以加快教师生长为重点,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生长的方法途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乡村教师队伍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大力弘扬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城乡教师工作作风的转变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使我区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我区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对象和范围

区属各中小学、幼儿园在编教师。

四、具体措施

以城乡同类学校结成交流对子为基础(乡村完全中学原则上与农村初级中学结对子)同步实施以下四种具体措施,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鼓励有关单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工作。

(一)城乡学校一对一教师交流。根据农村学校师资状况。并指导相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农村对应学校选派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跟班辅导,期限为一学年。

(二)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选派主要学科骨干教师到对口联系的农村学校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等。

(三)结对指导。区乡村学校至少选派3名优秀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相同学科的教师结成对子。每名教师每学期具体指导不少于4次。

(四)乡村学校新进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

五、管理方法

(一)交流学校三年调整一次。工资福利由原学校发放。

(二)交流教师的考核由交流学校双方共同组织。新进毕业生延长试用期一年或解除聘用合同;交流期间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

(三)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作为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重要参考。

(四)交流学校应为交流教师提供基本的食宿及办公条件。

(五)参与城乡一对一交流的教师和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新进毕业生。所需费用由区财政列支。

(六)由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毕业生。遵守学校各项纪律,表示良好的任教满三个月可以转正定级并确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参与支教的毕业生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在农村服务教学一年的或服务期间有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定级工资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七)总结经验。对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并做出突出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惩处。年度考核时适当加分。

六、组织保证

(一)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认识,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城乡教师范文篇7

关键词:城乡帮扶;教师成长;教育规律

自皋兰县三川口学校与西固实验学校结队帮扶以来,我校在青年教师成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探究精神,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就我校与西固实验学校在结队帮扶中获得的经验做具体介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结队帮扶中,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教育,让青年教师明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事业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同时也发现青年教师成长培训和指导中存在着目标盲目的问题。因此,在大量的经验总结之后,笔者总结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即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教育规律的主动探究。为了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或对教育规律的主动探究能力,我们从专家讲座、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努力,并总结出以下问题和认识。

一、专家讲座流于形式

专家讲座往往是调门高,效果小。由于专家讲座常常不能完全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讲座并不是来自一线教师,而是一些优秀学校的中层领导或者教研员,这些人往往有严谨的语言,却没有鲜活的实例,长于对语言的组织和对教师实际的想象,缺少对于实际课题教学的操作和体验,专家讲座好听而空洞,以至于流于形式,甚至受到了青年教师无言的抵制,教室们参加讲座仅仅是为了点名,甚至有一部分教师点名都不到场,这是典型的用脚表达。

二、经验交流形式自由更有效

为了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我校教师派上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教师们进行了气氛活跃的自由交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交际方式———网络交流更能发挥重要作用。在与西固实验学校的消极经验交流中,我校教师和西固实验学校教师分别进行了经验介绍,然而,这些介绍被认为是泛泛而谈,缺乏质感,倒是双方学校参加交流的青年教师建的QQ群在两校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年教师的交流群开始并不是用于教研的,但我校校长在与青年教师交流时得知有交流QQ群,于是主动提出把这个群作为两校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自由发表言论,上传文件。教师们在QQ群里显得更为自由和活跃,同时,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校与结队帮扶学校增加了网上的经验交流,减少了面对面交流,既实现了有效交流,又减少了车马劳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三、微课堂更能展示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要精讲多练,我们一直坚持进班听课、大家评课、自由发言积极交流,以推进青年教师课堂技巧的发展。从实践经验来说,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形式,在我校与结对学校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听课方式———微课程在我校与结对学校的交流接近尾声时才被大家广泛接受,好在这种形式有很强的延续性。微课程指教师就某一个单一的问题进行简短明了的讲解,它不是对一节课的讲解,就课堂教学实际来说,教师讲解应只占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左右,精讲多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形式。因此,微课程更能看到青年教师对于具体问题的把握,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中看到教师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从学生就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了解教师讲解的真实效果,听课教师也不是当堂听课,课后评价,而是把微课程通过互联网分享,教师可随时观看,随时评论,这样的评论往往能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也能很准确地点出教师教学中出彩的地方,避免了过去一节课各个环节讲解下来,课后评课乱七八糟的感觉。

四、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提升教师的认识

在我校与西固实验学校结队帮扶的过程中,我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看到,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总结经验进行论文撰写,对于在交流中感受到的问题和经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查阅资料之后对他们的困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反思。看到教师撰写论文的重要性,我校校长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撰写论文,尽可能在杂志上发表,这样也可以锻炼教师的措辞的严谨,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成就感。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文章中准确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理解,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发表,对此,我们将文章统一打印装册,专门保存,因为这是教师成长的真正材料,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教师成长是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学校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青年教师往往善于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但没有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学校应促进青年教师尽快发挥其活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城乡教师范文篇8

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城乡结合部的方方面面都无形地改变着,既逐渐失去了乡村社会特有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尚未真正融入到城市化的角色,而是处于一种游移状态。其本质是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我们当然大可以将其看成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时期社会的进步都必然有其相应的牺牲。而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因为更大程度上他们处于一种分裂状态——逐渐与生命之根“乡土”脱节。如此一来,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小学更是“在劫难逃”,学校的各方面都发生着重大改变,其管理、教师、学生等,莫不如是。位于这一大背景下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又具有特殊性,本来作为社会人文科学之母的语文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现实压力,虽然短时期内难以显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继续演进,其功用便愈显突出。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自己所遵守的学校管理模式或者学校领导者发生了变化,没有了以往的特色——乡土色彩;另一方面,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乡村少年逐渐步入历史的尘埃,而又不是纯正的城市儿童,他们在这里接受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初等教育,而自己却并不具备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所以,既介于城市与乡村又介于学校与学生简论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谢秀琼(重庆市黔江区菁华小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自己也当时时思考。

2素质

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既肩负着语文教师共有的历史使命,而又处于上述的“两难境地”,他们素质的高下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时代也将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总是有差别的,虽然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说,他们又有着相同的缺陷。

1)思想观念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虽然人员构成上,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起初他们也是地道的乡村教师,只是当该地被纳入到城市范围后他们便开始转型;有的则是在该地被纳入城市范围后从下面的乡村通过考调等途径加入到了该地的教师队伍行列。他们的意识都很难转变,自己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从乡村教师变成了城市教师,有了一种身份的转变或者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忽略了自己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新课改,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说新课改,但很多小学教师认为这只是口号,农村和城市进行同样的改革似乎不太可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城乡结合部又是一种“中间”或者“游移”地带。教育资源稍好些的地方或者会象征性地试一试,条件稍差者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2)基本功不过关。(1)专业知识不扎实。当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是以前的师范生出身,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过关,这并不全是他们的责任,毕竟中等师范教育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可大部分的教师,自从有了“铁饭碗”后不仅很少学习,甚至有退步的危险。(2)普通话水平不高。普通话水平不高,是我国教师的通病。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现在的一些高校学生,他们当中有些同学的普通话带有很浓的乡音,当问及为何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还不能把发音纠正过来时,他们都说已成型了,小学的时候拼音没过关,在农村又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老师都是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教的,他们也没有什么标准可参照——现在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3)汉字书写不规范,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学生写字,就会发现有好多孩子不会按汉字的笔顺写,可以说,责任应归咎于小学语文教师。

3)敬业精神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该地的居民,虽然很少再有一亩三分地,可很多教师有第二职业,或小商店、或麻将馆等,他们的精力已被分散。因此,放学后,他们还得匆忙回家做家务或“正事”。他们认为给小学生上课凭自己的经验可谓小菜一碟。新教材、新课改来了,老教法照做,捧着教参,并不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灌到底,灌完了事。另外,当站在三尺讲台上有了些历史后,人也稍微上了点年纪,便会出现“职业倦怠”,都想清闲清闲,对工作便随意敷衍。

3路在何方

造成目前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但这个过程相对来说要比较长。所以,我们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寻求优化发展,而不能在等待中寻发展。针对以上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价值观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仅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很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亦如是。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少年们在学校所获得的人文熏陶、知书达礼或许是给予家庭最大的安慰之一,而人文熏陶更多地来自语文教学。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充电”,即使是知识原始积累较为丰富的老师也应如此,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有了不断进取的劲头,不但具备了教好学生的条件,还可以用这种精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城乡教师范文篇9

关键词: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校际合作;机制;构建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学生获取知识来源于教师,教师作为中心环节,无法割舍,教师的能力和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教育关注的焦点落在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上。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专业化”为核心,进行政策的改革和思想理念的转变,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向,把“教师专业化”变成教育发展的潮流,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此同时,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合理、完善、科学、多元化且符合教师现状的教育体制,从而促进教师制度的有效改革。城乡结合、携手促进教师发展的建立,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开阔了视野。

一、我国城乡学校合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教育体制也在逐步进行改革,然而在教育改革发挥成效的时候,随之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教师资源的严重不均衡现象越来越明显,一部分优质资源闲置在城镇地区,而偏远地区却面临无人支教、教学设备落后或残缺、学生也寥寥无几的现状。为了改善目前的教育状况,缩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通过优势资源、城市学校和城镇学校对偏远学校、农村学校实施一帮一,制定出“以强扶弱”“以城扶乡”的城乡学校合作模式,以提高偏远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推进全村、全市、全省、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在学校经费方面,实行经费分别独立使用方案;在教师队伍方面,进行教师资源统筹管理,并编制在乡村的教育管理中心,实现教师统筹安排,资源均衡利用,且在乡村教学的教师和城镇教师具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在教学方面,先进学校需要将自身优良的管理方式传授给落后学校,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帮助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提高其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自身素养等;在科研方面,优质学校和城市学校要向帮扶的学校传递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观念,拓宽教师的视野,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积极对科研项目进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帮扶学校教师的热情和动力,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

二、携手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一)社会对教师专业度发展的渴求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有着愈来愈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其专业水平的要求,这对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带来了严重的考验。我国教育现状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的教科研内容单一、模式陈旧,慢慢地削弱了教师热情和动力,造成教师被动接受安排、被动服从上级指令,对于培训安排,教师主体被动参与,大大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由于在专业发展中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大大降低了教师原本的职业幸福指数,导致无心提高其专业水平。为了改善现有的教学状况,需要探索一条新途径,刺激教师对其专业发展的主观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不均衡的教育教学资源分布我们当前教育教学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分布现象,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偏远地区和农村教学资源、设备的缺失,制约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缺乏骨干、带头教师,因而使得教师资源逐步流失,严重阻碍其学校的良性发展。因此,为了改变现有的状况,必须制定出均衡、协调的发展策略,同时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了促进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发展,实施城乡教师共同研修,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城乡教师专业性的合作和交流探讨得到增强,区域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区域学校朝着稳步、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合理有效地实现高效携手的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对城乡教师的学校合作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统筹规划。政府提出并创造了教育体系,不仅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工作,对其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惠民政策、财政拨款等,营造出一个和谐、良性的城乡学校发展环境,为城乡学校合作指引了新的方向。另外,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正确地引导城乡学校进行良性的竞争,合理统筹地安排城乡资源,持续有效地发展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城乡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彼此发展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城乡合作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方便进行人员的管理,协调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工作,同时,对于城乡合作学习也应当在权力的行使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借助规章制度对其存在的行为进行规范。城乡合作学校需要以法律为基础,并且签订合同,来对双方的责任和行使权力范围进行规定;在工作流程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意见,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来进行,并对于经费的预算和使用彼此实行互相监督的作用。城乡学校合作组建办公室的目的不仅在于双方有效及时的交流信息,还在于加强两校师生之间的关系。采用见面会或者意见箱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进行充分的了解。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讨,及时地解决问题,确保城乡学校合作模式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城乡学校进行合作中,还需要双方加强联系,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探索,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构建城乡学校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需要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才能保证城乡合作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建立城乡发展合作共赢机制,促进城乡教师的合作交流。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农村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强,尽量保证每一位公民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尽可能公平的待遇。因此,我们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以城乡教育体制改革为主要思想,为农村发展提供向导,开展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安排的新模式。新模式的思维理念是在行政部门的许可下,通过整合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资源,将城市的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转移,逐渐扩大优质资源的团队辐射度,为城乡学校的合作提供机会,实现“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合理统筹安排”,达到城乡学校合作双赢的效果。建立城乡学校合作的示范区,培养出更全面、高素质、高专业度的教师团队,改善并减少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团队的水平。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城市学校优势,有效地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其教学理念,提高自己教学素养。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度是指将城市学校好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理念由教师带到农村学校中,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新感受。城乡学校的合作双赢是指农村学校通过城市学习的帮扶,不但可以解决掉自己教学中的短板问题,而且可以使得农村教师学习到更好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双方教师共同发展,从而提高我国教师的整体水平。(三)创建学习型的城乡合作组织,探索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实现城乡学校合作目标,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疏通组织,成立专门专人的协调组织,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城乡学校进行全面、深层次的合作。城乡学校合作,也就是城乡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探讨,属于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城乡学校合作发展的过程。学习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没有固有的模式限制,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在学习中探索、发现,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方案,然后在实践中慢慢修改完善。学习型组织的测量指标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不仅需要从组织形态制度进行判断分析,还需要从组织的运作模式和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学习型组织的要素反映的是个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潜力,需要测量的内容就比较繁多了,比如个人学习经历、教育层次、工作能力、学习时间的投入和执业规划等;学习型团队是指符合团队要求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比例越高,说明人员自身的条件越好;一个组织中必然需要一个有带头作用的人来作为最高领导,对下属进行工作布置,命令人员进行互相的学习。学习型领导制度是学习速度的充分体现,指数越高,则表明学习的能力越强;组织间的共同目标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使得组织间的成员对目标有很大的冲劲和认可,组织间的成员以及领导对分度目标的贡献度是测量的标准;组织学习的能力与组织人员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要素的关系称之为结构。以学习型组织的观念为基础要素,结构应该以扁平化为主,并且需要制定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组织之间应该对组员的表现能力、学校能力、工作能力等进行考核。所以,城乡学校合作的学习型组织结构应该包括信息反馈、人员反思、资源共享、组织结构扁平化等内容。信息反馈,可以使得组员之间及时地了解到组织的运行状态,明确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奋斗目标以及目标现状;人员反思,使得组织间的组员和领导人员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组织之间的工作效率,激发组员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组织良性的发展;资源共享,组员之间养成及时学习、及时讨论、及时分享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组员的自信心和提高组员自身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组员可以快乐、舒适地工作学习,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组织结构扁平化,可以实现分级、高效、无人员浪费的管理,使人员落实在具体的岗位。学习型组织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组内成员是否朝着一个方向迈进、组织之间的人员是否可以提高竞争力、用户的满意程度、组织间的创造能力以及组织机制的运行程度等来进行体现和打分或加分。(四)建构城乡学校合作的激励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城乡学校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共同发展、教学资源均衡发展,还可以让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思维模式转变。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在政府建立的政策指导下,城乡学校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稳步的提升。由于政府的支持帮助,城乡学校都处于高度的配合状态,教师的积极性高涨,这使得城乡学校合作稳步进行。动机激励理论认为,内部给你包括物体本身的需求(衣、食、住、行等)、社会的需求等,通过这些需求,身体内部形成一股驱力,再加上外力(目标的设定、期望值等)的辅助,帮助物体本身实现其目的。教育体制中也存在这种理论,激励因素主要包含个人的成长发育、领导的执行能力、劳动的薪酬、人脉关系、工作能力、学校的政策实行以及个人本身的一些问题等。如何使得教师保持积极性和热情,需要学校和当地政府进行考虑,借助心理政治、团队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工作;对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配,将工作业绩和工资挂钩,从而促进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制定成熟的考评制度,多方面、多元化、深层次地进行考评,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培训组织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水平和及时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城乡学校进行资源统筹管理,实现城乡校际或学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是城乡学校合作的主要目的。城乡学校之间联手合作,让农村学校有机会享受到优秀的教师资源、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体验到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农村学校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增进城乡教师之间的关系;通过城乡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发挥各种因素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共同促进城乡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辉.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县域师资均衡发展———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0-52.

[2]吴筱萌.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3):75-77.

[3]赵玉生,李荣喜.教师专业发展:身份构建与价值认同中的偏位与失当[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56-58.

[4]高臣,叶波.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下的城乡教师流动[J].上海教育科研,2015(2):59-62.

[5]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5.

城乡教师范文篇1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完善。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本质是农村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这就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成为独特的“中国现象”。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城乡教师师资水平的差距明显。而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息息相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影响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针对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在教育公平性思想指导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被提上议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支持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2]。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三类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进行均衡配置,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3]。现阶段,城乡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渐趋于均等,然而教师资源方面的差距仍然明显,并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教师教学水平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城乡教师师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中坚力量”。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基本现状

(一)城乡义务教育绝对数量生师比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生师比均为城市高于农村,意味着城市教师分配的学生数量更多。从生师比的基本概念来说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更好,但教育的质量并不简单由教师数量决定,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城乡义务教育水平。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质量配置分析

1.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历配置分析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城市教师学历本科及以上比例远高于乡村地区,高中及以下学历中城市仅有0.1%,普遍情况下城市教师学历高于农村地区。同时,统计数据中为教师现有学历,部分农村教师为进修后学历,因此城乡教师学历配置实际情况可能更为突出。教师的学历与教学能力一定程度呈正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教学质量可能越好,城乡地区教师学历的配置不均衡会扩大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2.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职称统计义务教育阶段中学一级、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城市均高于乡村;中小学二级、三级和未评定职称教师比例,乡村大于城市。职称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定工具,大体可以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一级和高级职称比例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的教学水平更高。教师职称的结构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反映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水平的差异。

(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调度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的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在非自然减员的情况下,每年以百分之十以上的比例流失,其中大部分是乡村教师考调到城区学校。考调到城区学校的乡村教师是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城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当地在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影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4]。城乡学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的投入存在差异,城市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多,学校基础设施好、教师待遇好,大部分优秀师范毕业生首先会选择城区学校,同时受经济杠杆的作用,部分乡村地区优质骨干教师资源逐渐向城市学校流动,这一过程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

(二)教师流动流于形式

教师流动是指不同地区、学校之间进行教师交流、轮换执教,在教师流动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5]。师资流动是现阶段教育资源再均衡的方法之一,合理的师资流动可以减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差距,最终达到教育公平。但由于缺乏根本的制度保障,师资流动变成了一种单向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普遍为农村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普通中学教师流向重点中学、中小城市教师流向大城市,这种单向循环更加剧了教师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导致教师资源的“马太效应”,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同时,各地区规定的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多为利益性师资流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情况下的师资流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师资水平,但会动摇教师行业的稳定性,对城市教师资源向农村流动带来不利影响。

(三)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是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办法。目前很多地区教育系统都规定了在职教师每年的培训课时,这对于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具有意义。但教师继续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乡村学校教师继续培训多流于形式,大部分为培训课、公开课,教师积极性弱,评价形式单表2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历配置(%)一;而城市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多为市外组织培训、高校深造学习、专业教授培训等,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城乡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评价的差异导致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不同,最终影响城乡师资素质的差异。

(四)教师自身原因

一般情况下,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城区教师拥有更多职称评定、在职培训的机会,因此大多数教师的第一意愿是选择在城区工作。乡村教师在城市聚集和子女教育的背景下也更加愿意前往城区工作,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分散、改革意识缓慢等因素,教师的积极性、竞争性和交流性弱,教师后期进步前景差,这无疑加剧了城乡师资的不均衡配置。

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合理化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理念

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导致的城乡经济差距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差距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合理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教育水平,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最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合理化。

(二)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必须要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改革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机制,制定适合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统筹城乡学校建设与布局、创建学区共同体、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城乡教育师资。学区的建立有利于各学校结合自身层次,通过分类施策的形式推动不同类别学校互动交流,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同时建立合理的学区内师资流动机制,按照地区实际情况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科倾斜。学区内进行双向交流,积极动员、广泛宣传,实施积极的倾斜政策,提高交流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从而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

(三)改革传统办学理念

在国家“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这一根本方针的指引下,建设高品质学校成为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学校建设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由传统教育观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记忆轻理念思考,转变为核心素养教育观念,坚持“五育并举”,改革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指标。强化教育科研工作,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教、研相互融合,加强教学反思,落实自主培养,提高师资水平。同时合理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城区优质学校进行互助互换。农村学校可以广泛建设城区学校普遍缺乏的品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用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与城区学校交换优质的文化课程资源,甚至撬动学生、教师的短期、经常流动。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通过网络建设同步课堂,通过一张张屏幕改变教育生态。

(四)促进教师多元培训

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可以从教师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培训。成立专家培养小组,坚持专家引领,实施分批次、有重点的指导策略。把握教师培训的基本方向,保障教师培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重点地培养部分学科的优秀教师,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农村地区教师教学水平的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吕雪.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10+26.

[3]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

[4]李园.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4):43-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