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5:49:51

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范文篇1

一、职责分工

(一)区城市低保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负责城市低保申请的评估和审批工作;

2、编制全区城市低保年度资金预算,负责全区城市低保资金的发放和使用;

3、指导、监督、检查全区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4、组织开展全区城市低保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5、受理全区有关低保工作的行政复议;

6、负责全区城市低保统计汇总、档案管理和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

(二)街道城市低保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负责对申请城市低保待遇家庭的复审资格复查和审核工作;

2、成立城市低保评审委员会,组织进行城市低保资格评估;

3、负责发放城市低保款物;

4、指导社区城市低保工作;

5、会同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对象提供就业服务;

6、提供城市低保政策咨询服务,调查处理骗取、冒领城市低保款物等违法违纪行为;

7、管理城市低保对象档案,统计上报有关城市低保情况和数据。

(三)社区居委会受区、街道城市低保管理部门的委托,从事城市低保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居民申请,对提出申请的家庭进行登记;

2、根据街道评估及公示结果,召开社区民主议事会;

3、负责城市低保人员的公示;

4、城市低保证;

5、组织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

6、负责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定期核查工作,并提出调整保障待遇初步意见;

7、进行季度续保登记;

8、管理、建立社区城市低保对象档案。

二、改革低保评估机制,确保公平公正

为统一低保政策的执行水平,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压力,增强街居低保工作监督力度,新办理低保的评估工作由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承担。

(一)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人员组成。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负责低保评估及审核工作。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低保工作人员和5名社区负责低保工作的社工组成。

(二)街道评估人员要持证评估。区低保中心负责对街道评估人员进行低保业务培训、考试,对考试合格的人员发给《四方区低保评估资格证》。街道评估人员考取《四方区低保评估资格证》后,方有低保评估资格。街道评估人员入户调查评估时应3人以上,要佩带《四方区低保评估资格证》持证评估。

三、完善低保实施程序,确保应保必保

低保评估机制改革,低保审批程序也随之变化,对新申请低保的具体办理程序如下:

(一)申请

申请人到所在社区低保站进行咨询或提出申请,社区低保工作人员要向当事人解释有关规定,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请公开告知书》。申请人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请公开告知书》准备申请材料。

(二)社区初审与

1、申请人申请材料准备齐全后报社区低保站,社区低保站进行初审;

2、社区低保站对初审认为符合低保条件的进行,由人签名并填写时间,报街道低保所;认为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不予,应说明不予的原因。申请人仍有异议的告之其可到街道低保所直接申请。

(三)受理

对社区低保站同意上报的低保申请和社区低保站初审认为不符合低保条件不予而申请人有异议的,街道低保所应当受理。

(四)评估与公示

街道低保所受理低保申请后,安排街道评估人员进行评估。低保评估采取核对原件、入户评估和其他调查相结合:

1、核对原件。街道低保评估人员负责对申请人提供材料的复印件与原件核对,确保材料真实;

2、入户评估。街道低保评估人员到申请低保家庭中进行入户评估;

3、综合调查。

(1)通过核对原件、入户评估,对申请人提供情况有异议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调查。

(2)街道低保评估人员根据评估情况,在《申请低保家庭情况入户调查评估表》上填写评估意见,并由评估人和申请人签字。

(3)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评估认为符合低保条件的,在申请人所在楼座进行公示,公示期三天;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评估认为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填写《低保不予受理通知书》(一式两联),一联存档,一联交申请人。

(五)召开低保议事会

对申请低保的家庭评估、公示无异议后召开社区低保议事会。社区低保议事会由街道评估人员主持,其一般议程为:

1、申请人宣读申请书;

2、街道低保评估人员介绍评估情况、宣读评估报告;

3、社区低保议事会成员向申请人进行询问;

4、申请人回答询问;

5、申请人退场;

6、社区低保议事会全体成员进行酝酿、讨论;

7、社区低保议事会成员举手表决,2/3成员同意为通过;

8、社区低保站根据低保议事会决定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和《社区低保议事会决议反馈意见书》,盖社区居委会公章,参加低保议事会全体人员要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上签字;同时,社区低保站要将低保议事会决议反馈低保申请人,低保申请人对社区低保议事会决议无异议的在《社区低保议事会决议反馈意见书》上签字并存入《青岛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档案》(以下简称《低保档案》);

9、社区低保议事会评议通过的,社区低保站发给《低保档案》,指导申请人填写《低保档案》,报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

(六)审核

街道召开低保评审委员会会议,根据《低保档案》进行审核,审核人、负责人签字;审核合格后,街道低保所盖《街道救济专用章》、录入微机报区低保中心审批;同时通知申请人在3日内持办理低保所有复印件的原件,到区低保中心核对。

(七)审批

1、区低保中心根据街道低保所上报的《低保档案》,对照申请人的原件进行审查,审查申请人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审查社区、街道是否按程序办理;审查是否符合低保条件;核查《低保档案》与录入微机内容是否一致。区低保中心审核人签字并填写审核时间后报局负责人签字(盖章),盖《四方区社会救济专用章》审批。

2、区低保中心审批后,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办理《低保证》,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填写《不予批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知书》,并将《低保档案》、《低保证》或《不予批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知书》发给街道。

3、街道低保所依据区低保中心的审批,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办理发放低保金《银行存折》。并将《银行存折》、《低保证》或《不予批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知书》发给社区低保站,由社区低保站发给低保家庭,同时让批准享受低保的家庭签订《四方区享受低保家庭承诺书》。

四、坚持低保复核制度,确保低保动态管理

为保障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应退则退,保障金额应调则调,确保低保动态管理,对已享受低保的家庭,实行定期复核制度。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为复核月,对C类家庭每季度复核一次,对B类家庭每半年(即6月份和12月份)复核一次,对A类家庭每年(即12月份)复核一次。具体复核方式如下:

(一)低保复核的方法

低保季度复核采取核对原件、口头讯问和入户调查等方法进行。复核时,低保家庭应提供低保材料原件,家庭情况有变化的须提供相应的复印件。

(二)低保复核的形式

1、低保季度复核实行“三结合”的形式,即区、街、居三级复核相结合、区街抽审与社区自审相结合和集中复核与入户复核相结合。

2、区、街、居三级复核相结合是指:复核工作是由区低保中心、街道低保所和社区低保站三级共同进行。区低保中心负责全区低保季度复核工作的部署、指导、汇总,采取“零距离”办公形式,直接到社区与低保人员零距离接触,现场指导基层低保工作人员进行复核。即参与零距离复核;实行零距离服务;对基层低保工作人员进行零距离指导。

3、区、街抽审与社区自审相结合是指:低保季度复核以社区自审为主,区街负责抽审。每季度,区低保中心抽审全区15%以上的社区;街道低保所抽审本街道50%以上的社区。区、街重点抽审低保户数比较多、低保力量比较薄弱以及低保工作难度比较大的社区。

4、集中复核与入户复核相结合是指:一般情况下,低保季度复核是将享受低保的人员集中在社区,使复核人员和低保人员之间、低保人员与低保人员之间“面对面”接触,使低保复核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要入户复核,深入低保家中进一步了解情况。

(三)落实低保公示督查制度,确保低保公开透明

1、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15日为全区享受低保家庭季度公示日。公示方法为:在社区政务公开栏内同时张贴《四方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季度公示榜》公示提要和从《山东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系统》低保软件中直接打印出的本社区低保家庭享受低保情况表。

2、公示期间,区低保中心、街道低保所要对社区低保公示情况进行督查,区低保中心督查面不低于30%,街道低保所督查面不低于50%。

五、实行低保就业联动制度,加大低保失业人员管理力度

各街道要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实行就业援助,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介绍,使低保人员自食其力、尽快脱贫,保障低保动态管理。为畅通低保管理及就业信息,规定如下:

(一)实行低保人员就业反馈制度。街道低保所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一年内至少发放两次《四方区低保人员就业情况反馈表》,低保失业人员持《四方区低保人员就业情况反馈表》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求职登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岗位或技能培训,并将提供岗位或技能培训情况及就业情况填写至《四方区低保人员就业情况反馈表》(一式两联),一联低保人员交回社区,一联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留存。

城市居民范文篇2

关键词:收入差距;消费需求;影响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从我国基尼系数来看,虽然近几年来基尼系数有联系连续下降的趋势,但却仍处于0.46以上,这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已经十分明显,且贫富差距较为严重。同样是城镇居民,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却较大,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东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成为先富起来的地区,相比之下,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虽有提升,但跟东部相比差距明显。地理人文环境的差异条件、区域发展的政策性变化等均是导致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除了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我国城镇居民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大以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物价涨幅也出现了同步增长的情况。这种同步增长的出现是因为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导致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然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离不开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制度改革等,这系列的改革都将影响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改革,导致不同行业的利益变动,不同行业的收入也就呈现了差异趋势,这打破了以往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间接拉大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收入差距的拉大,也导致了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拉大。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我国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型的社会财富分布。除了财富分布的不平均,更让我们担心的是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低收入阶层,这也就意味着高收入者收入越来越高,低收入者则完全相反[1]。(二)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其一,市场分配体制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来看,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存在这较大的差别。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分配体系。但就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我们无法做到公平与效率并存。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其二,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为带动经济的发展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从理论上来讲这无疑是正确的做法,事实上也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预期。但由于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缺乏管理和约束,再加上部分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已经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原则抛出脑后。随着这种行为的加剧泛滥,造成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这些不合理收入,使的这些人的起点变高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则会进一步的扩大贫富差距[2]。其三,政府的宏观调控影响着收入分配差距。在个人税收方面我国的公平分配功能在不断的弱化,就目前部分地区实行个人税收来看,个人税收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负面的扩大效应。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相应的制度、法律和政策等各方面都不能得到及时的完善,最后却滋生了大量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情况,这进一步拉大了收入的差距,更严重的是这根本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平稳发展。再有,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甚至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二、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有着明显的变化。首先,城市居民的收入与人力资本逐渐成正比。劳动者的收入已经基本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决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新型技术人才的渴求增加,部分行业的从业人员也都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员,由于市场的渴求其收入也是相当可观。其次,由于市场化改革,城市居民收入的来源增加了,部分人更是通过投资生产过程,获得利息或红利等多种形式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再是,虽然收入的来源增加了,收入也与人力资本能成正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失业也成为目前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大量的机械生产将取代部分的劳动力,部分人员下岗失业的可能性在不断提高,而部分地区目前已经有大量失业人员存在,这一批人需要通过政府救济而存活,城市贫困问题日显突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拉大。根据上述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对高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其可消费的最大水平,大部分收入都无从消费。他们对生活必需消费品的消费不可能超过生理极限,致使生活必需消费品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对低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的大部分用来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小部分用来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低收入阶层的耐用消费品远未普及,如果他们的收入增加,则收入增量的大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品的购买。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阶层高,高收入阶层的低消费倾向直接拉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会影响着总的消费支出的加总结果。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3]。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张。有效的消费行为是在具有支付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有有效的需求,在前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还必须保障相应的供给,这样才能实现有效需求到现实需求的转变。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和悬殊,生产者就在生产产品时就必须明确供应的需求对象,然而如果面向低收入者进行供应的话,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使得生产者可能面临亏本的危险。如果面向高收入者进行生产供应的话,则又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生产者大量积货卖不出去,而低收入者则是面临的供不应求的尴尬境地。供求关系的无法平衡终将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张。收入差距过大影响扩张消费政策的实施。面对想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的目的,必须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政府将通过一些政策来扩张内部消费能力是其必须考虑的。但是在实施扩张消费政策的过程中,因为收入差距过大的存在给扩张消费政策带来了较大的阻力。收入差距过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制定出一个普遍都适用的政策来,所以这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是很艰难的,不管如何制定都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加之每个人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其消费行为也存在不同,政府想要全面扩大社会的消费水平力度,就必须实事求是的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增加政策制定的难度也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因为不同的收入群体对相同政策有着不同的理解,有可能在政策实行的过程中甚至会相互抵消政策效应,到最后煞费苦心的政策却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如国家制定的高利息所得税而言,对于城镇高收入者来说由于其能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要,由于供应条件问题无法满足起更高的消费需求时,高收入者也就只得将其财产存放在银行里做一些小的理财项目。而低收入者来说,一种是本身存款有限,另一种则被称为月光族根本没有存款,对他们而言无论多高的税都影响不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水平。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卫生么我国有20%的利息所得税,银行的存款却还是在逐年递增的原因[4]。

三、缩小收入差距,刺激城市居民消费的建议

(一)制定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制度。当达国家都有能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而自动调节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制度,经济体的有效运行就可以保证收入差距不至于扩大到过度不平衡的地步,相比而言,我国制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则相当有限。所以,我国应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进而缩小收入差距。虽然我国的税收体制是以多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的原则。但我国目前的税收情况来看,还无法正真体现这一原则。就个人所得税而言,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没有做出调正,使得种地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偏重,然而中低收入家庭确实普通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导致消费疲软。因此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将对中低收入家庭起到消费刺激的作用,能有效的拉动内需。(二)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政策。首先,必须提高正式低收入具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城市低收入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等,这部分群体在城市居民的占比也是较大的,如果能提高这一群体的收入水平,那么对缩小居民收入将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保障这一群体的就业就成了重点的问题,政府可广开渠道,鼓励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需要人力的服务行业,并有效的组织规范这一群体的人员和企业共同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立,通过完善这一群体人员的工资保障和福利等来保障他们的收入。同时也必须对他们加强培训,提高他们适应改革的能力,实现就业是提高收入的最根本措施。再次,对于高收入阶层,要合理调节。对于通过合法渠道取得的收入要本着税负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充分利用税收机制进行调节。对于非法收入,则要进行严厉的打击,正对一些垄断性行业,政府更是需要规范其工资制度和监督其操作过程,给社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社会公平[5]。(三)健全城市社会的保障体系。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率目前呈现随收入增长而递减的规律。对于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将储蓄而不是消费。其主要原因是因收入有限,加之需要考虑医疗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住房问题,这几大问题都是大额的消费预期,所以对于消费而言,储蓄才是更具有信服感和安全感的。这也证明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一定的阻碍了消费扩张,所以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人的养老和医疗等问题,便能有效的刺激人们消费。(四)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而影响其消费信心。居民的消费信心则来自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所以我们也需要强化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的信心,与此同时一个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也是消费者看重的。消费市场上的产品质量问题,价格悬殊较大的问题,以及其售后服务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规范和完善。只有解决的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只有加强优化消费环境,才能有力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6]。

四、结语

对于各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分配的最终体现便是收入分配了,收入分配的是否公平合理,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并未随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收入较之前而言有贬值现象,加之由于政府政策和各行业的发展因素影响,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加剧了情况的恶化,甚至已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意愿偏弱的情况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显然有多重积极意义。从短时间而言,收入分配改革可以提高居民即期购买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更有助于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可靠支撑,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制度,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努力实现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同时增长劳动报酬。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拉动内需,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宏峰.李洪天.薛鹏.简论收入分配差距在消费层面的表现[J].经济问题.2007,(7):43-45.

[2]伍晓榕.彭海艳.收入分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7,(10):30-32.

[3]孙亮.国内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

[4]杨天宇.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J].消费经济.2004,(5):11-12.

[5]黄久美.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6):07-08.

城市居民范文篇3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间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使家庭旅游的决策过程呈现出不同特点[3]。面对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旅游者需求,对各类旅游者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市场调查、了解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就成为旅游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营销人员将家庭购买决策视为产品开发、定价策略以及媒体选择的基础[4]。因此,研究家庭旅游细分市场,了解家庭旅游者决策行为规律,对于完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直接有效的市场营销、完善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安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热点城市,又处于西部经济大开发的龙头地位,目前针对西安市家庭旅游市场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选择该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家庭旅游决策行为规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

一、数据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四类,既单身的青年人家庭、年轻夫妇没有子女家庭、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二代同堂家庭以及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受调者为家庭核心代的家庭成员之一。问卷于2008年10月和11月在西安市主要居民小区、超市、公园、广场向城市居民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实际回收552份,有效率为92%。采用EXCEL和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家庭旅游者中男性占总样本量的52%,女性占48%,样本性别基本平均;年龄上以18-44岁之间的中青年为主,其中,18-30岁的占35.0%,31-44岁的占38.0%,45-59岁的占19.4%,60岁以上的占7.6%;职业上工人占13.9%,专业技术人员8.9%,政府职员10.3%,文教人员14.1%,普通职员16.1%,商务人员15.8%,离退人员6.9%,家务劳动者4.2%,其他占9.8%;家庭结构上,以核心家庭为主,占44.9%,单身家庭占12.1%,夫妻二人家庭占15.9%,延续式家庭占26.9%。

二、实证研究

基于调查数据,文章对城市不同家庭结构旅游者的出游信息来源、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和频率、目的地选择偏好、旅游活动项目选择以及限制出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得出城市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特征和规律。

(一)不同家庭旅游信息来源分析

出游信息来源的分析,是了解旅游者信息获取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广告宣传和公关的重要因子。分析可知,总体上家庭旅游信息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亲朋介绍”,其次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旅行社”,而通过“旅游展会”、“户外广告”和“旅游书籍”了解出游信息来源的家庭较少。从不同家庭结构的出游信息来源来看,单身家庭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喜欢上网,有37.31%的单身家庭选择通过网络了解出游信息;夫妻二人家庭倾向于从网络和旅行社获得出游信息,分别占43.18%和26.14%;核心家庭也常从旅行社来获得出游信息,这与近年来很多旅行社推出适合这两类家庭的“夫妻游”、“合家欢乐游”等旅游产品有很大关系;延续式家庭选择“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的比例比其他家庭略高,分别占32.21%和37.58%,说明成熟型家庭更容易受传统媒体宣传促销的影响。

(二)不同家庭出游动机分析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旅游地选择偏好存在的前提。结合家庭旅游者的出游特点和需求,文章将出游动机分为健康、情感、教育、经济与社会5种类型。并采用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对游客进行了调查:其中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不太符合、3分表示符合、4分表示很符合、5分表示完全符合,最后用SPSS软件对各项旅游动机表示的均值进行了计算。

单身家庭对“结交新朋友”、“寻求刺激与冒险”得分比其他家庭较高,分别是3.63和3.19,其主要原因是这类旅游者往往是年龄在19到27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大都精力充沛,求奇求异的心理突出;而对于夫妻二人家庭来说,“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增进与家人的感情”和“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是其旅游的主要动机;对于核心家庭,“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让孩子增长见闻”和“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是该群体的主要动机,因为这类家庭往往承担着教育子女的功能;对于延续式家庭来说,该群体对“康体健身”和“宗教朝圣或祭祖”的需求较其他家庭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这类家庭中的老年人对提高身体素质有较高的需求。从总体上看,在各类家庭旅游动机中,健康动机、情感动机得分较高,其次是教育动机、社会动机和经济动机。“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是各类家庭出游比较主要的动机,夫妻二人家庭此项的得分最高(4.25)。家庭结构越简单,“宗教朝圣或祭祖”动机得分越小,“寻求刺激与冒险”和“结交新朋友”得分越高。

(三)不同家庭出游方式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图1),单身家庭最主要的出游方式是“朋友结伴”(58.21%)和“独自出游”(25.37%),这与他们喜欢自由、不爱受拘束的个性有关;夫妻二人家庭特别是新婚夫妇通常希望一起出游以增进感情交流,常常夫妻共同出游或参加旅行团;对于核心家庭来说,排名前两位的出游方式分别是“家人结伴”(76.21%)和“单位组织”(33.06%),因为这类家庭的成员一般工作比较稳定,单位的福利待遇较好,并且父母常常愿意在寒暑假带孩子一起出游;延续式家庭因成员较多且年龄差异较大,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除与家人一起出游外,“随团旅游”的比例也很高(32.21%)。家庭结构越复杂,“朋友结伴”和“独自出游”的选择率越低。除单身家庭外,各类家庭大多选择与家人旅游,很少单独出游,这反映了城市居民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以家庭为核心的消费模式。

(四)不同家庭出游时间和频率分析

将各类家庭的出游时间按出游率从高到低排序,从表1可以看出,单身家庭大多选择“双休日”或“自由决定”出游时间,因为这类家庭出游时间的选择比较自由,不愿在人多拥挤的黄金周出游。夫妻二人出游受法定假日的影响,选择“十一”、“年休假”和“五一”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8.86%、28.41%和20.45%。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的出游时间选择规律具有相似性,大多选择在“双休日”、“黄金周”或“寒暑假”出游,夫妻二人与孩子具有共同的闲暇时间是促成这两类家庭出游的重要条件。另外,延续式家庭选择“自由决定”的比例高出核心家庭5个百分点,因为这类家庭中老年人占有较大的比例,出游时间往往不受限制。各类家庭选择在“双休日”出游的比例都很高,这与西安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又南依蕴含众多自然景观资源的秦岭山地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和完善,在带薪年休假出游的家庭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少家庭春节出游。由于2008年我国“五一”黄金周的取消,选择“五一”出游的家庭比例大大降低。

调查发现,不同类型家庭的出游频率也不一样。单身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平均每年出游3到4次的比例最高,分别是37.31%和35.57%。夫妻二人家庭出游4次以上的比例最高(39.77%),因为他们意识到一旦有了子女,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就会大大减少,所以会增加旅游次数。核心家庭的出游时间大多比较集中,平均每年出游1到2次的比例最高,为43.15%。

(五)不同家庭旅游目的地类型与旅游活动项目偏好分析

按照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资源特点将旅游目的地分为自然风景类、历史古迹类、现代都市类和主题公园类四种类型。根据调查结果(图2),在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中,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偏好程度有所差异。自然风景类旅游目的地中,夫妻二人家庭选择的比例最高(90.91%),单身家庭选择的比例最低(68.66%);在历史古迹类中,延续式家庭选择的比例最高(61.07%),夫妻二人家庭的选择率最低(26.14%),这是因为夫妻二人追求浪漫的二人世界的心理使其对自然风景情有独钟;在繁华都市类中,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夫妻二人家庭(18.18%),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单身家庭(7.46%);主题公园类对核心家庭的吸引力最强,占41.94%,因为主题公园往往是这类家庭放松休闲、带孩子娱乐的理想场所,其他类型家庭的偏好程度接近。总体上,各类家庭普遍偏爱自然风景类旅游地,可见,居住在繁华都市的旅游者非常渴望接近自然以愉悦身心,获得全面的放松。游览历史古迹可以让人追怀历史、增长见识,使孩子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所以这类旅游地常受到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的青睐。而选择现代都市类的家庭比例最小,可见大城市的便利交通、高级购物娱乐场所都不能对家庭旅游者形成较大吸引力,城市居民想远离城嚣、亲近自然的旅游需求日渐明显。

各类家庭普遍偏爱那些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参与性强的娱乐放松型旅游活动项目。其中,划船、漂流等亲水型旅游活动项目最受欢迎,各类家庭的选择率都在50%以上。单身家庭相比其他家庭更喜欢体育类的旅游活动,有32.84%的家庭选择了骑马、射箭,有10.45%选择了蹦极;夫妻二人既向往原始淳朴的自然风光,又喜欢放松休闲的现代娱乐,选择温泉洗浴、农事体验和歌舞影视的比例较高,其比重分别是46.59%、27.27%和26.14%;核心家庭喜欢参与瓜果采摘、卡丁车、手工艺品制作和高科技体验等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选择瓜果采摘的比例高达50%;延续式家庭注重精神享受,对温泉洗浴、垂钓和歌舞戏曲等旅游活动项目情有独钟,分别占40.94%、30.20%和22.15%。了解不同类型家庭的旅游活动项目偏好,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设计和旅游项目策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影响家庭旅游决策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图3),单身家庭旅游者往往喜欢离开居住地远途旅游,闲暇时间少是其出游的主要限制因素,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对饮食和住宿条件的要求不高,但比较关注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夫妻二人出游,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这类家庭出游最担心的问题是景点质量不好;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因为有孩子和老人,非常关心安全问题和交通条件。另外,核心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年龄小,会对出游造成很大的限制。延续式家庭中体质弱的老年人较多,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其出游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体上看城市居民对“闲暇时间”、“交通条件”、“景区质量”和“人身与财产安全”状况的担忧比较突出,“可自由支配收入”、“饮食条件”和“居民态度”不是限制家庭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城市居民范文篇4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好地保障特殊困难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决定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分类施保。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分类施保的意义

分类施保,是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特殊困难家庭,在已核定补助数额的基础上,根据其困难程度适当增加补助金额,以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实行分类施保,是对重点保障对象实施重点救助、维护城市低保制度公正公平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各级要充分认识做好分类施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政策落实,维护好特殊困难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二、分类施保的对象

分类施保的对象,主要是因老、幼、病、残等原因导致日常消费支出过大,明显影响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城市低保家庭。具体包括:

(一)家中有重大疾病患者,需要常年用药治疗的。具体病种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家中有重度残疾人员,无自理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主要包括一级以上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综合残疾等。

(三)“三无”对象,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

(四)需要独立赡养两个或两个以上无收入高龄(70周岁以上)老人的。

(五)由一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老幼家庭。

(六)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

三、分类施保的标准

分类施保的标准,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分类施保对象同时具备上述多种困难情况的,不重复补助,只享受其中补助标准最高的一种。

分类施保补助金随同城市低保金一同发放。

四、分类施保的资金保障

根据我省城市低保资金分级负担体制,分类施保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承担,与城市低保资金相同渠道解决。

五、分类施保的实施程序

(一)审核审批。个人在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符合分类施保条件的,应同时为其办理分类施保。分类施保由街道办事处(乡、镇)审查核实,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二)已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符合分类施保条件的,由县级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办理。

(三)城市低保对象享受分类施保待遇,重病人员需出具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治疗及相关费用证明,重残人员需出具有关部门核发的证件,三无对象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需出具户口所在地居委会或所在单位的相关证明材料。

六、工作要求

城市居民范文篇5

去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42号),并召开全国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实施,这标志着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工作,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做好20**年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认真搞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

在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为适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明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朱铬基总理要求各地要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当成大事来抓,及早提出操作方案,抓紧付诸实施。并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做好改革方案的宣传解释、各项保障制度之间的配合、新老体制之间的过渡等工作。各地要深刻领会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认清形势,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协同搞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以此为契机,加快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到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轨的过程中,民政部门要重点做好离开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中做到平稳过渡,规范实施。

二、努力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尽快使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在全国已普遍建立,但目前这项制度的实施还未达到其应有的覆盖面,尚有大量城市贫困人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由于贫困人门数量较多,本着循序渐迸、逐步扩大范围的原则20**年,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总人数要有较大的增加,缩小应保未保面,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彻底解决保障对象遗漏问题。今年首先要按国务院要求,对中央、省属企此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以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程中涉及的下岗、失业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给予保障。新增保障对象属于未参加社会保险的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其家庭收入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属于国有企业的职工,仍按其应得收入计算,对其中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采取粮油帮困措施或临时救济解决。

三、推动地方财政加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人,是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口都能享受保障的前提。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补助。"这为彻底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不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但中央财政对部分地区的资金补助只能是一种补充,而地方财政仍然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主体,不能因此产生依赖思想。各地要千方百计地筹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当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数及所需资金足额列入预算。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各地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和增加省级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形成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省级财政没有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少数地方,今年要予以解决;省级财政投入资金不足的,要积极争取增加投入。

四、继续深入贯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监督工作

依法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地要抓紧制订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办法。要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建立执法检查监督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定期组织检查(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执法水平。要认真贯彻监察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民政部联合下设的《关于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监发[2**0]6号)精神,对去年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明原由,采取坚决措施予以纠正。

五、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构

目前,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社会救助中心、在居民委员会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经费,在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更好地解决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缺乏的问题,要求各地统一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设立社会救助中心,在居民委员会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专门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同时加强街道和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他们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工作经费,使他们确实能够担负起具体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务。

城市居民范文篇6

徒步运动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时尚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和体魄,陶冶人的性情与心灵增进人际交流[7];同时能够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久居都市的疲惫心灵得到休憩;徒步运动也是一项绝佳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还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另外,长期徒步还可以增加体力,能为以后参加强度过大的户外运

徒步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九十年代末期,徒步运动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才崭露头角,之后在徒步爱好者的倡导努力下,逐渐在各地慢慢兴起,随着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徒步运动快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种时尚也很快发展到国内其它大城市,徒步运动也逐渐为国人所了解认知。我国举办奥运会给国人提供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奥林匹克精神的机会,也将全民的运动热潮推向了高峰,全民的体育运动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加注重体育运动,体验健身乐趣。各种运动空前兴起,而徒步运动更是受到人们空前青睐。徒步运动也与人们的意识与时俱进,北京每日徒步运动中心在2004年正式加入了国际市民体育联盟(IVV),在国内率先引领着徒步运动的事业,迈开了我国正规化的专业徒步运动组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有关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认识到了徒步运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徒步运动发展尚在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如果要想同国际接轨,就得让广大群众不断培养徒步意识,让国民认识到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大众尽可能的参与到徒步活动中。4大连城市居民的徒步运动大连的徒步运动是从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各种徒步运动协会组织四十多个,参与群众人数呈几何数字的增加。首届大连徒步大会是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的,时至今日年已经是第十届大会了,已经有一百七十多万人次的中外徒步爱好者参与其中,使得徒步运动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并受益终生。2006年5月大连市加入了世界徒步联盟,大连自此有了“国际徒步城”的称号。国际徒步联盟主席Mr.yeller、理事会副主席Miss.Malynia给予大连的徒步大会以极高评价。Miss.Malynia表示她亲身体验了大连徒步路线与其它国家的不同,优美的海滨风光、大学校园的展示都令人难忘。亚洲徒步联盟的官员木谷先生声称大连徒步大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会,充分体现了徒步运动“健康、交流、和平”的主题;江桥先生则认为很多年轻人加入徒步运动是对老年人的鼓励,这是大连徒步大会的特点。大连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残联、市文联等政府部门组织的领导不仅定期亲身参与其中,同时还对市民大力倡导该项运动,对徒步运动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徒步运动能够提高城市形象大连的徒步活动蒸蒸日上,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已成为国际性的盛会,是大连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加强与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目前国际徒步联盟已经决定将2016年的年会定在大连举行,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参与徒步运动的团体个人都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统一服从组织者的指挥,严格遵守规定的出发时间、集结地点、路线文明参与徒步运动,自觉维护现场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形成优先照顾好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文明行为,极大地展现了大连市民的良好素养。参与者自觉保护周边环境,个人弃物随身带走。单位团体参加者都着尽量统一着装,相互鼓励力争走完全部路程,充展示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现代文明开放城市的宽容、包涵、严谨、进取拼搏的城市文化良好形象。徒步运动能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是指以增强体质为宗旨而又经常、直接参与运动的人的总称。其核心是参与运动,即为每周锻炼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体育锻炼是以体育运动为内容,强调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活动。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属性包括体育锻炼内容、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等。大连徒步运动的鲜明特点是有主题、有激情、有宣传、有规模、发动好、人数多、固定频率多(每月的四个周六进行)、路线多、距离远(15-30公里左右/次)等[5]。不少徒步者要么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三口齐上阵,要么便以亲朋好友兄弟姊妹几个家庭一同前往,徒步运动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家庭聚会。不少企事业单位还定期组织部门内的职工徒步运动竞赛(包括分段走、接力走、寻物走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和质量。另外大连的徒步运动还发展了大批的徒步运动爱好者和志愿者,均来自高校学生和社会各阶层,因为徒步活动是大家走在了一起,互相交流和传递科学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极大提高了市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动机。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动机对体育锻炼坚持行为有着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动机能驱动人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城市居民体育人口[6]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行为的提高,对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实现由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其它城市发展大众体育、国民体育提参考和借鉴。体育融入民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让健身锻炼成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全民健身不只事关个人,也事关全民健康、国民体质[7]。应不断建全我国社会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体育锻炼意识。徒步运动能够极大促进国内外的体育文化交流要展望未来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还得从时代的大背景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来考察。伴随着全球化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既有各自民族特性,又具有人类共性。21世纪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共生与并存、共享与并荣的新时代。徒步大会过程中,很多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际友人前来参加。国内北京、上海、西安、沈阳、鞍山、盘锦等地的徒步爱好者也前来助威,西安海红老年徒步队的一百多位老人也都赶到大连参加20公里的徒步活动,都尽情享受大连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在舞台上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尽情表演热闹非凡,各国各地的徒步爱好者的精彩的演出令人驻足留连。来自大连市各个艺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演员、学生也进行各种模特、小合唱表演,为一路辛苦的徒步者带来愉悦。每次大连国际徒步大会结束后,国际徒步联盟官员都会与大连市徒步协会进行友好协商,高度评价大连徒步大会的对民众的良好健身效果,对许多徒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提出指导性建议。国际徒步联盟事务总长Mr•Deker兴致勃勃地与市民进行亲切交流、彼此鼓励、互通有无。在不同的徒步过程中不仅仅是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每时每刻都能发现令王强,路峰,曹厚文:大连市城市居民徒步运动的文化解析人兴奋的细节,各国友人用相机拍摄到沿途大连的美丽风景和各种体育雕塑,这对每一个徒步爱好者来说都是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一种过程的乐趣,更是对彼此体育文化思想的一种交流[8]。

城市居民范文篇7

【关键词】健身;河北省;居民;体育消费;统计

随着河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省内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注重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这就促进全民健身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推动这种态势的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身体素质,积极倡导绿色体育消费、加强体育产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省市的经济因为地理优势,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也是我省体育消费水平增长重要原因。

1.河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

1.1体育消费逐步成为了当地居民日常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的新的挑战,生活已经不是仅仅的解决人们的温饱了,消费也不简简单单的局限在生活必需品方面了,恩格尔系数不断的下降。用于体育、旅游、健康等方面的支出在不断的提高,其中体育将康方面的尤为明显。2008年在京津冀地区成功举办的第二夏季奥运会,为河北省提高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22年在京冀地区举办的冬季奥运会,使体育事业的发展向前迈进、体育产业的消费逐步的走向市场化居民的消费的转型,都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1.2体育方面的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调查显示,河北省从2008年至今,举行国际规模、国家规模的大型体育赛事近百次,这极大的宣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把体育产业作为一张名片,拉动旅游的发展、吸引投资、刺激居民的消费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其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例如,通过调查河北省地区从事体育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有10几万人、形成了若干个以体育商品为主的一条街等。1.3河北省市民参加体育相关活动的基本情况。根据本文作者调查显示,河北省的城镇居民喜爱的的体育项目,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散步走、羽毛球、篮球、跳舞、兵乓球、跑步、足球、、游泳、体育游戏。这些项目简单容易掌握,群众基础相对强,便于开展;社区有许多简易的场地供市民们使用;男性的参加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普遍时间不长,强度不大;参加锻炼的年龄段普遍较大。

2.河北省城市居民体育健康运动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2.1一些小众的体育项目开展的相对较差。一些体育项目的群众基础还比较薄弱,与南方城市等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例如:高尔夫球、攀岩、网球、保龄球、武术、太极等,但是事情都是分两面性的,另一方面说明,本地区的体育产业方面的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许多市场值得发掘。2.2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较短、强度不大。通过调查,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为消遣娱乐、强身健体、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方面,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人们利用闲暇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因第二天还有重要的工作,所有强度普遍不大,这也制约着体育消费的发展。城市居民的花在体育健康方面的消费还与学历成正比,暨学历越高,消费越高。高学历人群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节奏过快,交际交广导致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及强度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并且这部分人的锻炼多集中在俱乐部等区域场所。2.3居民的体育活动基本处在无人指导的阶段。由于体育社会指导员的不足,并且有偿指导的问题,导致指导的比例严重不足。以石家庄为例,从事体育指导工作的人数约为1.1万,这跟庞大人口基数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增强体育消费;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人们对体育建设的兴趣,提高关注度合理的进行消费;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观念;多多的建立民间的体育机构;做大体育消费的市场;形成体育产业特色,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重视体育这一新兴体育消费的增长点,发挥其作用,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最终促进提及消费的进行。

积极促进河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提升,将使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新举措。我们要积极开发体育消费产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快体育旅游和一些新兴项目的快速发展。推广简易的健身方式,有意识的培养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习惯。重视学校体育的作用,发挥学生未来体育产品消费的主体,从而带动本地区的消费。

参考文献:

[1]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管理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城市居民范文篇8

一、城市居民就业率

1.城市居民家庭人口规模普遍在3-4人。在回收的216份有效问卷当中,有93个家庭的人口数为3人,占样本总量的43.1%;有71个家庭的人口数为4人,占样本总量的32.9%,样本的平均家庭人数在3.74人,家庭人口规模比农村要小。

2.城市居民就业总体情况较好。在215份有效问卷中,无人就业的家庭11户,占全部样本的5.1%;就业人数在1-3人的家庭数占被访家庭总数的90.8%,其中有2人就业的家庭占样本的一半。据累计频数显示:被调查的216户城市家庭中,家庭总的人口数之和为807人,而就业者的累计频数是414人,占家庭总人数的51.3%。

二、已就业者的信息

1.城市已就业居民的受教育情况较好。在全部就业者中,具有初中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0.5%,具有高中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0.5%,具有大专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7.5%,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3.3%,仅有4.9%的就业者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人员就业情况较好。调查结果表明,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就业者的家庭只占样本总量的27.2%,家庭就业者年龄分布在20-30岁、30-40岁、40-50岁的分别占样本的37.5%、31.5%和53.7%,政府就业政策尤其对“*”人员的就业帮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城市居民就业的性别歧视并不显著。一个家庭中有一位男性就业者的比例为73.6%,有一位女性就业者的比例为66.7%,差距不大。男性居民的失业率为14.3%,女性的失业率为19.4%,比男性高出5.1个百分点。

4.参加招聘会是当前居民找工作的主要渠道。选择这个选项的被访者有87人,占到了40.3%的比例;其次是通过亲友介绍和培训班,各有27.8%和21.8%的比例;学校推荐、民间中介和其他类选项也有一定的比例,分别占样本的6.5%、4.2%和5.1%。

5.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情况值得关注。在215份有效回答中,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分别只占样本比例为:38.9%、26.4%、13.9%、4.6%和12%;而所有五个险种都未办理的所占比例却高达19.9%;另外,还有13%的人并不清楚单位是否为其办理了保险。数据反映出用工单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漠视和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意识较弱。

三、未就业与再就业者的信息

1.“*”人员的就业压力也最大。在35位男性下岗职工中,50岁以上的有19人,占男性下岗人员的比例为54.3%;在44位女性下岗人员中,40岁以上的23人,占女性下岗人员的52.3%。说明*人员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

2.就业机会少是下岗人员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年纪大和没有一技之长也是影响他们再就业的重要原因。65位未实现再就业的受访者中,认为没有实现再就业的原因是就业机会少的占36.9%,没有一技之长占27.7%,年纪大了占26.2%。

四、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对政府的期望

1.多管齐下,解决部分城市居民的就业难问题。如前所述,失业者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年龄大找不到工作,有的是缺乏相应的技能,还有自愿失业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应多管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此次调查显示,居民最希望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依次是提供就业岗位、免费提供就业能力培训、扶持自主创业、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比例分别为36.1%、29.6%、23.1%、8.3%。

2.希望政府能更多地提供就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指导。调查显示,期望得到创业培训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31.5%;期望得到就业培训的有64人,占总人数的29.6%;选择社区与家政服务技能和新技术的分别为16和23人,占总比例的12.4%和10.6%。建议政府能够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的提供创业和就业培训。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的时间以15~30天为宜。有111人选择的时间是15~30天,占51.4%的比例;有53的人选择的是7~15天,占24.5%的比例。

3.加大对居民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居民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在213个受访家庭中,仅有20.4%的家庭有男性创业,相对来说,女性创业者比例更低,仅有12.5%。自主创业的居民希望政府能提供优惠政策,希望政府减免税收的人比较多,有77人,占到了35.6%的比例;希望政府为自谋职业的人创造一定条件的人也占了33.3%的比例。其它有利于居民自谋职业的举措也深受群众欢迎。如果自谋职业或创业,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依次有减少或免除税收、创造条件(如设立流动摊点)、免费提供培训、金融扶持,比例分别为35.6%、33.3%、21.3%、20.8%、20.1%。

4.“*”人员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公益性较强的劳动岗位。“*”下岗人员最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依次是交通协管员、社区服务员、高校后勤人员、治安巡防队员,比例分别为33.7%、23.1%、20.8%、8.3%。

五、本问卷所隐含的基本信息

1.就业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但政府就业目标应是充分就业,而不是完全就业。

城市居民范文篇9

第一条为保障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困难居民予以适当救助的城市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持有非农业户口,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困难居民。

第四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分类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政策扶持、社会互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救济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相适应,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第五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属地管理,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市、市(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的督查工作;审计、监察、金融、统计、物价、劳动保障、人事、建设、卫生、教育、工商及工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市(县)区民政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具体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审批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受理、呈报及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六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保障对象、保障资金和保障标准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市和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设立公开举报箱和投诉电话,受理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举报和投诉。

第二章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

第七条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待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我市非农业户口。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八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扶)养关系,户口在一起并长期(1年以上)共同生活的成员,包括: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成年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生活来源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五)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六)其他经市(县)区民政部门认定的成员。

第九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的费用确定,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的基本费用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低于当地失业保险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需要变动时,依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六条规定执行。

第十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分别按照下列规定享受: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的,在全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每户每月再增加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

(二)有一定收入,但无劳动能力,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额救助。

(三)有劳动能力、符合就业条件,暂时未就业,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下浮60%,也可采取享受定额救助和粮油扶持的办法予以救助。

第十一条下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差额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每户每月再增加50元予以救助:

(一)因病(伤)等原因造成生活不能自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

(二)优抚对象。

(三)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员。

(四)患重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人员。

(五)单身(亲)家庭中未成年人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人员。

(六)家庭中有就读大学(大专)、高中(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的学生(含初中、高中直接考入各类成人教育学校的学生)。

(七)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保障对象,按其中一种条件享受,不兼得。

第十二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劳动能力的鉴定由市(县)区民政部门指定定点医院鉴定,鉴定费用由申请人自理,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报本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裁定。

第三章家庭收入的核实与计算

第十三条家庭月人均收入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为基数,按照申请前3个月的平均数计算,包括下列各项: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

(二)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者生活补助费。

(三)离(退)休金、养老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

(四)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

(五)特许权使用收入、租赁收入、馈赠和继承收入。

(六)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七)自谋职业收入。

(八)其他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四条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家庭收入相关费用,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协议、裁决或者判决的,赡养费按被赡养人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剩余部分的50%,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扶养费、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扶(抚)养人的,其给付额最高不超过其收入的50%;实际支付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照实际支付的数额计算。

(二)大中专院校、技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仍作为家庭人口计算,其本人获得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三)军官、士官计算为家庭人口,其收入计算为家庭收入;士兵在服役期间不计算为家庭人口的,不计算收入。

(四)家庭成员中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农业户口成员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但参与家庭收入计算,非农业户口成员收入仍低于保障标准的,可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五)因病、残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一户多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其家庭收入按实际收入计算。

(六)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在扣除计算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所依据的月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剩余部分按计算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所依据的月数的平均额计入本人月收入。

(七)优抚对象的各种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费,义务兵津贴和退伍费,政府颁发的一次性见义勇为奖金,工伤人员的护理费、补助金,因公死亡人员及其家属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因公致残返城的知青护理费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以及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费用,不计入家庭收入。

(八)经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经贸、工会等部门共同认定确无经营能力,拖欠职工工资或生活费、养老保险统筹费、失业保险金等达半年以上,且今后不能再补发的集体企业困难职工,按实际收入计算本人收入。

(九)自谋职业收入由当地民政部门参照工商、税务等部门提供的依据计算,从事其他有劳动报酬的工作,其收入无法界定及本人提供不出相关收入证明的,按户籍所在地职工同期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十)对家庭收入难以核实的,可采取行业收入测评,家庭收入调查、群众监督、跟踪消费、社区评估等方法,核实申请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收入。

第十五条对企业改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困难群众,特别是中央、省属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过程中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计算其应得收入后,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对未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但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采取粮油扶持或临时定额救助。

第四章保障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

第十六条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由户主持户口簿、身份证、身体状况证明、家庭收入情况等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提出书面申请。

第十七条由于动迁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在暂住地居住不满1年的,由暂住地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在暂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向暂住地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不在一地的,由户主向其户籍所在地社区提出申请,其他成员由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

第十八条社区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收到申请材料后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等方式进行核实,并提交居民代表评议,经张榜公布无异议的,填写《城市低保待遇申请表》连同其他相关材料一并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九条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社区上报的基础材料进行初审后,报市(县)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市(县)区民政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社区将市(县)区民政部门的批准结果张榜公布,对无异议的,发给城市低保待遇领取证件;对有异议的,由管理审批机关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纠正。

第二十二条社区收到申请人的申请后,7日内上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收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初审;市(县)区民政部门收到初审材料后,应当在2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月发放或委托社区、银行发放,必要时也可给付实物。

第二十四条因土地被征用而获得一次性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的农转非居民,自领取费用之日起3年内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村屯整体动迁、土地被征用而办理农转非的居民,符合当地低保条件的可以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因其他因素而农转非的居民,自户籍变更之日起3年内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期间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可通过临时救助、社会互助的办法予以救助。

第二十五条户籍与居住地分离1年,长期租房、借房的居民,确定居住地1年后(含1年)方可申办城市低保待遇。新立户籍或合并户籍关系的家庭,自户籍变更满1年后可申办城市低保待遇,期间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可向户籍所在地社区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办临时救助。

第二十六条刑释解教人员有劳动能力暂时没有就业且生活确实困难的,可向户籍所在地社区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办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期限不能超过6个月。

第二十七条管理审批机关、社区应当建立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第五章动态管理

第二十八条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已保对象生活转好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办理退保。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况的家庭和人员,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一)家庭月人均收入虽然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存款总额超过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个月总额的。

(三)家庭通信费月均超过30元的。

(四)家庭有空调、高级音响、电脑、钢琴(单件价值1500元以上)等高档非生活必需品的。

(五)三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

(六)家庭有汽车、摩托车(不含残疾人代步车)等机动车辆(船)的。

(七)安排子女择校就读、自费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进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八)家庭饲养宠物的。

(九)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或者有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

(十)家庭成员佩带金、银、宝石等贵重首饰的。

(十一)有、吸毒、、酗酒行为的。

(十二)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十三)在本地就读的外地在校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及人户分离(本人不在本市)的。

(十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无正当理由经两次介绍拒不就业的。

(十五)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两次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的。

(十六)其他按规定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

第三十条对已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保障对象,由于动迁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的,可暂时由批准机关所在地实行属地管理,但时间不能超过2年,否则取消其城市低保待遇。

第三十一条保障对象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后,每2个月应当到所属社区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一次重新登记并办理续保手续,不按规定办理续保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城市低保待遇。

第三十二条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保障对象应当及时主动告知社区或管理审批机关,隐瞒不报的,取消其城市低保待遇。

第三十三条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区分不同情况,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对保障对象进行复核:

(一)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以及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无赡养、扶(抚)养能力的保障对象,每年复核一次。

(二)对有一定收入、但无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每6个月复核一次。

(三)对有劳动能力暂时无收入或者有一定收入的保障对象,每3个月复核一次。

第三十四条社区应每2个月对辖区内的保障对象进行一次入户核查,并填写核查手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每3个月对辖区内的保障对象(含异地居住的保障对象)进行一次入户核查,并填写核查手册。

第三十五条管理审批机关对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进行核查后,应当及时办理增发、减发、停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手续。

第三十六条保障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城市低保待遇:

(一)保障对象家庭月人均收入达到或者超过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稳定6个月以上的。

(二)保障对象死亡的。

(三)保障对象的户籍迁出原户籍所在地的。

第三十七条保障对象在执行同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本市(县)区行政区域内迁移的,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理保障待遇迁移手续,不再重新履行申请手续;跨市(县)区迁移的,持市(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到迁入地重新履行申请手续,管理审批机关应当简化审批程序。

第三十八条保障对象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后需重新申请的,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因家庭收入好转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后,家庭收入又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间隔1年以上。

(二)因有、吸毒、、酗酒行为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应间隔6个月以上。

(三)因高标准装修住房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应间隔3年以上。

(四)因隐瞒家庭收入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应间隔3年以上。

第三十九条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由保障对象户口所属社区呈报相关材料,经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市(县)区民政部门审批后,由社区送达取消城市低保待遇告知书。

第四十条保障金由户主或家庭成员领取,非家庭成员不许代领(特殊情况除外)。除特殊原因外,保障对象2个月不领取保障金的,予以停发。

第四十一条劳动保障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民政部门的查询要求,应当将失业保险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情况以及失业保险期满人员名单及时通报同级民政部门。

第六章临时、应急救助与政策扶持

第四十二条对已享受低保待遇或虽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生活遇到突发性困难或临时性困难的城市居民可实行临时救助(应急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按低保审批程序办理。

第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临时救助(应急救助):

(一)在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就学援助、住房援助、采暖费减免等项社会救助政策后,家庭又遇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其他特殊困难影响基本生活的。

(二)虽未享受本条第一项救助政策待遇,但家庭遇有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存在其他特殊生活困难,使实际生活水平降至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造成生活特殊困难的。

(三)在特定时期,由政府指定对某些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临时救助(应急救助)的。

对虽遭遇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其他特殊困难,但自身有能力维持基本生活的,原则上不享受政府的临时救助(应急救助)。

第四十四条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经常性捐赠、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捐赠的款物由民政部门所属的慈善机构负责接收,全部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大力开展临时救济、政策扶持,提高贫困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各部门应建立健全城市贫困居民帮扶档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保证帮扶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四十五条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工商、税务、公用事业与房产等有关部门要对保障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采暖,使用煤气、水电等方面,按规定减免相关费用和给予政策扶持。

第四十六条鼓励创办慈善机构或贫困家庭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可按税法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全额在税前扣除。

第七章保障资金管理

第四十七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四十八条各级民政、财政部门要建立双向通报制度和经常性的工作会商制度,确保全市保障对象统计数字准确,保障资金发放及时。各市(县)区民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联合确定保障对象人数和资金收支情况,并分别上报市民政、财政部门。

第四十九条各级民政部门要在每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下年度保障资金需求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各级民政部门要在每月底前做出下月资金变动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及时调度资金,保证按时发放。如遇政策调整等特殊情况,民政、财政部门应及时沟通协调,调整年度资金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十条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财政专户”,并将上级和同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保障金按时足额拨入专户,当年增加的保障对象,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预算。不能按时足额将低保资金划拨到户的市(县)区,市财政将等额上划财力。

第五十一条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建立城市低保待遇审批、发放监督管理制度。

第五十二条财政、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五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同级民政部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各级民政部门设立城市低保举报奖励机制,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奖金从被举报人的当月保障金等额支出。

第五十五条从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无故不予及时审批的。

(二)不依照审批条件,故意为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办理城市低保待遇的。

(三)无故不按时发放保障金的。

(四)贪污、挪用保障金的。

第五十六条保障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冒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情节恶劣的,处以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五十七条为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及个人,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城市居民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证券『订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将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以获取更大程度的利润,本文将以中小城市居民的投资行为切入点,对其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和建议。

1近年证券投资市场概况

证券投资就是指有价证券投资(Quotedsecuritiesinvestment),是狭义上的投资,是个人或企业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以盈利为怒地的投资行为。证券投资具有高度的“市场力”是对预期会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投资和投机是证券投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行为。

近年来,证券市场随经济周期波动,2006沪深股市领涨全球,上证指数从2005年底的i16l点强劲上扬至2006年12月29日,终盘报收2675点,累计上涨高达l5l4点,涨幅超过l30%,沪深股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6年上证综指、沪深300、深成指等9项指数同比涨幅翻番;股票市场筹资总额出现大幅增长,本年度深沪两市股票筹资总额逾2200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证券市场也随之受到了一定冲击,进入了个低沉阶段。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消除,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新的生命周期。

2中小城市居民收入分析

2009年上半年,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lI.2%,这一数据超过了GDP涨幅。而,这一收入增加幅度也高于去年增加幅度,居民的实际收入增加。

中小城市居民收入的实际增加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随着投资理念的改进,居民开始选择出了银行储蓄以外的其他投资方式,于是更多人加入到证券投资行业中。虽然证券投资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性,但是其风险伴随者高收益,于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中小城市居民也开始进行这种具有风险性的投资,并且伴随着更高的热情和自主学习性。

3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现状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2009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涉及55家证券公司、350家营业部的28000名投资者,采取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800个样本,该调查显示,今年前1O个月,我国占比三成五的个人投资者实现了整体盈利;多数股民对未来3个月、6个月大盘向上表示了信心,但近期买入意愿有所下降。

调查还显示,股民主体的年龄段是25岁至55岁的适业人群,占68.27%,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股民所占比率为13.65%、18.08%,且这两部分人群所占比率有所提高。从入市资金量上来看,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两个群体投资在五万元以下的占21.38%。而在适业群体中,投资在五万元以上的占56.27%。从职业上来看,所占人数比例较高的依次是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作者、工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但在投资二十万以上的股民群体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所占比例最高。股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年收入在两万以下的占33.87%,年收入在两万至五万之间的占47.52%,年收入在五万以上的占i8.61%,不同收入群体的投资规模在各个档位均有分布,年收入与投资规模的比值反映了股民投资的高杠杆性,股民投资总额平均占家庭总资产的46.32%,。而4.28%的股民曾经或正在举债炒股,该现象降低了股民的市场风险承受力,增大了股市波动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

4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心理分析

股市的波动往往引领者股民的思想动态,股市波动导致人心波动,人心波动导致社会波动,社会波动则往往引起‘些社会问题。可以说,股民的细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股民资深,也影响着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了解股民的思想与行为状况,为加强股民群体的教育引导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完善而高效的股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市场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借鉴。相关调查显示,对多数投资者而言,多数投资者的求胜心理过强,投资绩效与内心期望差距悬殊,风险承受能力依然较弱,股市波动甚至开始对股民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且,多数中小城市投资者自身权利认知非常有限,权益保护状况主观感受不良,证券市场监管状况和相关法规建设令股民不满意。但多数股民对股市波动有客观的认识,对中国股市未来发展基本持乐观态度。

5对与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的建议

由于中小城市大部分证券投资者处散户和中户的投资水平,其投资具有一定很大的群体特点,针对其收入水平、心理特征等,笔者对中小城市居民投资行为作出如下建议。#

5.1不要过度迷信专家

很多投资建议是来自专家本人的判断,虽然专家具有更深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但是盲目跟随往往不是股市的明智之举,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各方面知识和信息,作出充分而明智的判断。

52适度补充专业投资知识,避兔盲目投资

中小城市的投资者构成和居民普遍专业水平都不能达到专业水平,很多时候往往出现跟风盲从现象,最终无法盈利反而亏损。一定的专业知识会增强投资者的投资理性,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53坚持对个别股票的中场期投资

不少个股股价不断攀高,新股民追高获利机会很大,但还是应注意风险,股市也会发生预期之外的跌损。从实际回报率来看,选择好的股票进行中长期投资往往能超越短线操作的业绩。

54进行基金投资,降低风险

基金投资是一种间接股票投资,它可以对资金进行集合理财,专业管理,是‘种“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方法,对与收入水平偏低,风险承受力较弱的中小城市投资者而言,不失为一种良策。